英语教学中评价机制的作用

2024-09-04

英语教学中评价机制的作用(通用9篇)

英语教学中评价机制的作用 篇1

英语教学中评价机制的作用

英语教学中评价机制的作用

文/孙秀峰

摘 要: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能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坚定信心,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使得教师及时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评价;学习兴趣;创新精神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导向作用的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不断进步。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评价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效果,同时也要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标准和谐的统一。”这样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创新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评价的理念、目的、内容、标准、方式和手段等无一不对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科学的评价能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度反思。要达到形成性评价,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原则。

一、教学评价的针对性原则

传统的作业布置具有统一性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过程,会出现照顾了高分生,低分生就“吃不了”,反过来,照顾了低分生,高分生又“吃不饱”的现象,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体现针对性,即可避免上述现象。采取把提高能力的题目分配给高分生,从多方面激发他们潜力和兴趣,而对于低分生,选择降低作业的难度,布置关于巩固基础知识的内容,同等条件下减少作业的量,甚至可先分析评讲,再让他们做作业。只有这样,全班学生领到了都力所能及的任务,完成的效果都很好,也就都能得到满意的评价。

在课堂的提问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学生在学习中会存在智力、兴趣、态度、语言能力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根据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有针对性。比如,对班级低分生,给他们难度偏低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会给出类似于“Very good,you are clever!”等的评价语。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 It doesn’t 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也有助于消除英语学习当中的畏惧心理。而对高分生,我则提高要求,如课后要多做能力考查题,增加阅读量等。这样调动了低分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了高分生的创造性。

二、教学评价的人性化原则

在以往的作业批改过程中,学生不参与作业质量评价活动。这种做法导致教师埋头于大量的作业批改中而没有充分的时间潜心钻研教材、教法。学生因大量的作业叫苦连天,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新时期高中英语教学的人性化原则在此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以下较为人性化的做法。

1.学生自批

为了使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把批改的部分权力下放给班级的学生,使批改作业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思考、自我探究的过程。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对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有着重大作用,学生会逐步地由被动、消极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创造性的学习。

2.学生互批

在学生互批作业这一环节中,学生都能做到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反复思考,细致检查。学生在批改别人的作业时,会把自己的做法和答案与别人的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就使自己正确的东西得到进一步强化,错误的东西得到进一步抑制。实践证明,这种互批作业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师生共批

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涉及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和全员互动等多种互动形式,是互动步骤的统一体。所以,英语作业的最佳效能也应多方向、多角度化。尤其是考试中的书面表达和学生的写作作品,我都要找学生面批,一一指出其中的优缺点,及时表扬,适时指点。此时完全能深切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因此他们更能记住教师说的话,更能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成长。这也符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上所提出的: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特点。

评价的作用是积极的,评价的方式也是多样的。除了以上教学常规的评价形式外,还可以包括日常学习笔记、考试纠错记录、答题经验技巧、测验成绩以及在问答、朗读、游戏、比赛、会话表演等活动中的表现。总之,不论以何种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都应以课程目标及相应级别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以确保达到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根河二中)

英语教学中评价机制的作用 篇2

一、激励机制的内涵及作用

激励机制 (Motivate Mechanism) , 也称激励制度 (Motivation System) , 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1]。也就是说, 激励机制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即具有助长作用和致弱作用。其中助长作用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某种符合客体期望的行为具有反复强化、不断增强的作用。这样在良好的激励机制下, 经过作用的循环使客体不断发展壮大, 不断成长。相反, 如果主体不能有效地调动客体的积极性会致使目标不能实现, 其结果表现为对客体的积极性起抑制作用和削弱作用, 这就是激励机制的致弱作用[2]。最终结果会使客体的发展受到限制, 直到走向衰败。因此, 在运用激励机制时要去除其致弱作用, 发挥其助长作用。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般来说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较差, 尤其是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较差[3]。经过入学考试等调查显示, 高职学生的英语成绩非常低, 一般为40~60分, 英语基础非常薄弱。而且高职学生个体之间的英语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其结果表现为学生在多年学习英语后不能开口说英语;能够达到听力没有太大障碍, 同时又能够较流利进行英语对话者寥寥无几。因此,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使学生开口说英语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三、激励机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启示

激励机制在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非常紧密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 相互交流。

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和需要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需求为学生建立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 并且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并严格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期成绩。反之, 学生要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以及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对教师的期望。例如, 在英语教学初期可以先以测验或口语交流的形式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以谈话的方式或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对英语的需求, 如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如平时成绩中的一部分可以采取加分制, 学生每发言一次加一分、直至加满为止的给分原则, 鼓励学生多开口说英语, 多参与课堂。

(二) 各自选择行为。

通过学生与老师的相互交流, 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采取适当的学习态度和适当的行为方式并以高度的努力程度开始学习。教师不仅在课上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在课下也要同学生交流感情以便建立师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融洽气氛。教师要尽量在英语教学中创造愉悦、轻松、积极、活力的学习氛围, 例如, 讲一些英语小故事、学习英文歌曲、表演情景剧等。同时, 对高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而导致厌倦学习英语的学习态度给予纠正, 可以采取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和不以对错为给分的依据等措施。这样学生的表现可以得到充分的认可, 也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期末英语成绩, 同时也使学生清楚了哪些行为该发扬哪些行为该避免。

(三) 阶段性评价。

教师要在一定阶段对学生及时进行评判, 以便了解学生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学习进展。以便教师和学生双方再做适应性调整。这种阶段性评价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选择评价时间, 一般为一周 (听写单词或句子) 、一个月 (小测验) 或半年 (期末考试) 等。针对没有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不愿意主动学习的情况, 教师要定期认真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采取调整教学计划和改变教学方法等措施。

(四) 结论性评价。

在这一步, 教师可对学生之间进行比较, 以及与学生自身的过去相比较。通过比较, 教师公正合理地给出学生的学期成绩。

对于学习成绩差和对英语学习没有信心的高职学生来说激励机制是非常关键的。这种激励机制的助长作用会不断地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使之维持高昂的士气。同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选择什么时机激励最佳、因人而异来实施激励。但是, 无论什么情景下, 教师都要坚持连续地激励学生, 要处理好激励的微观控制, 更要注重宏观的调控。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持续地发挥, 进而激励学生的个体、组、队、班趋于平衡。

摘要:为达到高职高专高等学校“适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出素质高、符合社会需要、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针对高职英语的教学现状,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发挥激励机制的助长作用。从而在本质上改变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激励机制,高职学生,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吉同权.农村中小学教师激励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2]黄红.合并升格综合院校提高教师激励实效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英语教学中评价机制的作用 篇3

关键词:教学评价;学习兴趣;创新精神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导向作用的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不断进步。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评价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效果,同时也要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标准和谐的统一。”这样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创新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评价的理念、目的、内容、标准、方式和手段等无一不对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科学的评价能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度反思。要达到形成性评价,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原则。

一、教学评价的针对性原则

传统的作业布置具有统一性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过程,会出现照顾了高分生,低分生就“吃不了”,反过来,照顾了低分生,高分生又“吃不饱”的现象,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体现针对性,即可避免上述现象。采取把提高能力的题目分配给高分生,从多方面激发他们潜力和兴趣,而对于低分生,选择降低作业的难度,布置关于巩固基础知识的内容,同等条件下减少作业的量,甚至可先分析评讲,再让他们做作业。只有这样,全班学生领到了都力所能及的任务,完成的效果都很好,也就都能得到满意的评价。

在课堂的提问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学生在学习中会存在智力、兴趣、态度、语言能力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根据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有针对性。比如,对班级低分生,给他们难度偏低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会给出类似于“Very good,you are clever!”等的评价语。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 It doesn’t 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也有助于消除英语学习当中的畏惧心理。而对高分生,我则提高要求,如课后要多做能力考查题,增加阅读量等。这样调动了低分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了高分生的创造性。

二、教学评价的人性化原则

在以往的作业批改过程中,学生不参与作业质量评价活动。这种做法导致教师埋头于大量的作业批改中而没有充分的时间潜心钻研教材、教法。学生因大量的作业叫苦连天,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新时期高中英语教学的人性化原则在此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以下较为人性化的做法。

1.學生自批

为了使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把批改的部分权力下放给班级的学生,使批改作业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思考、自我探究的过程。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对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有着重大作用,学生会逐步地由被动、消极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创造性的学习。

2.学生互批

在学生互批作业这一环节中,学生都能做到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反复思考,细致检查。学生在批改别人的作业时,会把自己的做法和答案与别人的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就使自己正确的东西得到进一步强化,错误的东西得到进一步抑制。实践证明,这种互批作业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师生共批

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涉及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和全员互动等多种互动形式,是互动步骤的统一体。所以,英语作业的最佳效能也应多方向、多角度化。尤其是考试中的书面表达和学生的写作作品,我都要找学生面批,一一指出其中的优缺点,及时表扬,适时指点。此时完全能深切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因此他们更能记住教师说的话,更能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成长。这也符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上所提出的: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特点。

评价的作用是积极的,评价的方式也是多样的。除了以上教学常规的评价形式外,还可以包括日常学习笔记、考试纠错记录、答题经验技巧、测验成绩以及在问答、朗读、游戏、比赛、会话表演等活动中的表现。总之,不论以何种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都应以课程目标及相应级别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以确保达到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评价的激励作用 篇4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学中评价的作用,促进和提高教学的质量,我认为教学评价更应从现代教育的特点出发,强调参与与互动,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一、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

口头评价是贯穿于教学中的一种即时的、情境的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口头评价的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高频性等特征,为教师的价值引导和情感感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口头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的那些看似平常的话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不错”、“很好”这样的泛泛评价,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影响。因而教师在进行口头评价时一定要从正确的评价理念出发,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形成注重过程关注发展为中心的新的评价体系。

例如:在教学生字“春”时,教师范写之后可以让学生对老师的字加以评价,学生会说:“老师写的这个字撇很好,如果捺写得在大一些就更好了。”“你观察得很仔细,的确是这样,谢谢你!”听了老师的肯定,这名学生做的更直了,听讲也更加认真了。当老师问到“谁能记住这个字?”,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按笔画记”,有的说“按结构记”“我可以猜个谜语”,“好的,你说说谜语吧”,“三个人一同去踏青”,“嗯,很好,将笔画放到谜语之中,很有新意。我想你一定可以永远的记住“春”字的。”这个学生美滋滋的坐下了。在这之后,这个学生经常会字编一些小谜语记生字,与此同时很好的带动了其他学生记生字的积极性。

在教学之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红花、一个爱抚的动作,及时的肯定。都可以很好的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口头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组成部分。但是口头评价的随机性、无记录性等特征,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口头评价的范围与效果。因此,口头评价只有与其他评价手段如书面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大地发挥其作用。

书面评价也是教育教学中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以书面形式的正规性更能引起学生对它的关注与期盼。因而它以评价的深刻性,效果的长期性的特点而日益成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业本中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颗鲜红的小梅花,一个简单的“优秀”、“真棒”、“你进步了”都足以让学生激动好长时间,更不要说那一句句充满鼓励性语言的评价了。

由于书面评价的长效性,因而在使用时应尽量注意语言的运用,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即使并不是表扬也要注意用语的委婉。如作业中常出现的字迹马虎,作文内容不具体、语句不通畅,对其做书面评价时应尽量避免出现“字迹马虎”、“书写不认真”、“作业模糊”等语言,而应尽量改为“字迹再工整一些,你的作业会写的更漂亮”,“如果认真书写,就更好了。”,“相信只要用心去做,你的作业本会更整洁。”本是批评的语言,换一个委婉的说法,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引发学生的反思。

二、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学生是教学评价常用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两类。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立即给予评价,利于及时纠正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延时评价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时评价能充分发扬民主教学,创设自由的教育环境,提高了学生理解的深度,培养学生自信、灵活、深刻的品质。在教学中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要相互配合使用,使用即时评价来对学生给以及时的鼓励,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实行延迟性评价,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后,逐步达到学习目标。

教学中的评价并不能成为教师的“专利”,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也应把评价权利下放,提倡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即让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

延时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篇5

徐桂兰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在互动中生成的内容往往有很多,即使我们课前准备的再充分,课中也可能有我们预设不到的情况发生,可能会加大我们课堂组织的难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钻研教材外,还应该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课堂中的评价一般包括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课中的具体反应作出的当场评价,具有激励性、启发性和引导性。而延时评价是对学生课中的具体反应,我们不急于做出评价,而是让他们处于一个自然发展的状态。有时候,延时评价也可以作为一种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评价方式。

首先,延时评价的主要作用有:

1.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多数是建立在猜测、联想、顿悟和直觉思维上的,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创新思维时,难免有不完善、不规范、易犯错的现象。如果我们这时马上给予否定的评价,很有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当用延时评价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继续蔓延。

2.引导学生主动操作。思维是他人不能代替的,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我们老师不能代替。在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的,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不提示。过早地堆学生进行评价将导致学生放弃主动学习的方式,形成惰性思维,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学习很不利。采用延时评价可以给学生思考领悟知识增添空间和时间,可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3.有利于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提高课堂效益。有时延时评价可以促使学生学会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还能让更多的学生深入的思考问题,并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路。对于某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提供不同的方法引发他们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体。

其次,什么情况适合用延时评价呢?

1.学生的理解有异议时。当某个问题,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时,可以利用延时评价,要求学生思考“是什么”、“为什么”等,使学生再次积极思考,为其提供讨论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印象,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2.问题有多解时。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可以用不同角度来解决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宜采用延时评价。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自由思考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对于丰富多彩的思路方法,我们一方面要允许有不同的想法,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做理性的选择,使他们的方法观点更具有可行性和逻辑性。

3.问题难以及时解决,或是可以为下节课作铺垫时。尽管我们课前作了很充分的准备,课中仍会有出乎意料的情形发生。尤其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我们的意料,而我们掌握的知识又不足以自信的作出正确的判断的时候,千万不要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可以给双方多余的空间,也和学生一样做个参与者,或是巧妙地将问题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体育教学中多元评价机制构建探析 篇6

一、构建体育学习多元评价机制是实现课程整体目标的必要手段

《纲要》明确体育课程是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追求对学生的完整教育[2], 课程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课程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1], 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整体发展性确定了其学习评价标准必须多元整体性。而体育学习是动态发展的过程, 学习评价涉及的内容、层次较多, 需要全方位动态性的评价机制。体育学习评价的这种整体性、全方位动态性评价机制实为“多元评价”机制。“多元评价”[1]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方式, 是更为整体的动态的评价机制, 与体育教学评价相适应, 强调教学的整体效能, 已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评价。“多元评价”以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评价时机的全程化形成动态性整体评价[1], 全面整体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潜能。多元评价各项指标同等重要, 整体地反映学生的进步, 学生的潜能和特性得到充分表现, 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多元评价重学习过程, 这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特性, 评价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评价与教学具有统一性。建立与课程多元整体目标相适应的多元评价体系, 是推动体育教学顺利转入“健康第一、全面发展”教学轨道、达成课程多元目标、实现整体教育价值、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二、构建体育学习多元评价机制的要素分析

1. 确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多元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 强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考评组评价结合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制度。多元评价以人为本, 使被评价者其价值主体因其评价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保障而获得重视和提升。强化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的反思,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注教师的意见和同学的反馈信息, 充分发挥出评价的激励功能。当然, 同样作为评价主体, 他们在评价活动中的作用仍是有差别的, 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调查显示师生都具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多元主体结合评价的意向, 尤以学生集中于任课教师评定为主、学生自评、互评三者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方式 (见表1) , 多角度全面评价学生的潜能和学业成就。

2. 准确把握多元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多元评价注重评价内容与标准的全面性, 是多元评价的核心。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必须体现课程目标的多元性和课程目标价值的整体性。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2], 体现目标的多元性。体育课程多元整体目标规范了评价内容注重多元并重全面发展。评价标准是衡量评价对象价值程度的准则。多元评价标准的确立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背景, 以评价方式为参照[3], 体现课程目标价值的整体性, 设计反映教学整体目标的指标体系。体育学习评价应改变过去的偏面性, 在重视运动素质和技能发展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健康素质、道德素养和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全面发展。广大师生也表达出全面价值标准评价的意愿 (见表2和表3) 。

3. 设计多元评价方法与工具

多元评价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结合、质性与量化评价结合、整体与相对评价结合的评价方法, 重视评价工具的适用性。多元评价在实践中的主要形式是实作评价[1]。实作评价是在学生学习的情境里, 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表现的观察, 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教学评价方式。实作评价适合体育教学, 是体育教学评价常采用的评价方式。但传统的体育评价把学生的学业成就从整个课程教育中、从学生完整的学习生活中游离出来, 进行简单的某个技能点、体能点的竞技水平化评价, 从而造成了诸多弊端。而多元实作评价则是从新回归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在教育过程中的完整而真实的表现, 进行整体的发展性的评价。实作评价有多种方式, 如档案袋评价、动态评价、质评与量评等, 采用观察、考试、练习检测、行为检核、评定量表等多种手段灵活运用。根据体育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背景, 全面衡量评价内容与标准, 可设计体育学习评定量表 (见表4) 。

建立体育学习多元评价系统是实现课程多元整体目标、促进学生整体健康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建立多元评价系统应注重全面把握学生健康素质、道德素养和体育文化素养多元指标并重的评价内容与标准, 结合学科特征和人才培养优势,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强化发展性整体评价, 充分发挥激励发展的评价机制, 实现课程目标,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聆.解读新课程.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季浏.体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石鸥.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4]Grant Wiggins.教育性评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评价机制在小学写字教学中的运用 篇7

关键词 写字教学 评价技巧 实用性 艺术性

写字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欣赏汉字书法艺术的初步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培养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写字训练。抓写字的形式和环节很多,评价学生的书写是写字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对学生通过练写所形成的能力的综合性评测,是调控写字训练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写字教学中必须抓好评价环节。

一、评价要讲求实用性

写字教学中的评价环节,应当是紧扣本课的练写目标,培养写字技巧、深化写字知识的过程。比如教学“怎样写相向相背的字”一课,在学生练写完“切、北、非”等例字后,教師进行评价的时候,首先就要看他有没有掌握“相向相背字”的书写要领:相向要讲究谦让,相背要注意紧凑。然后,再去关注其他方面。在教学中还要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如:展本共评、交流作业互评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人人动脑、互帮互学。要让学生根据评议意见对暴露出来的重点问题再练写。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写字技能,掌握写字规律。要让学生照帖自查,找出毛病再临写,再对照,再纠正,加深体会,提高练写质量。

二、评价要注重艺术性

只有具有艺术性的评价,才能产生最佳效能,促进整个训练不断向纵深发展。

1.评价要突出激励性。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在写字教学中,尤其是在写字课的评价阶段要十分重视兴趣的激发。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胜心理,他们都想按照书写要求把字写得正确、端正、美观,受到老师、同学的夸奖。但又因现有写字知识、能力、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时,显得缓慢而艰难。这种“双重性”,要求评价必须顺应上述特点,突出激励性。即对学生的点滴成绩和进步,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如在上课伊始,表扬上节课练写好的、进步大的同学;课堂总结时,开展评选“小小书法家”等活动。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写字的热情。与此同时,应鼓励学生坚定信心,改正不足,再接再厉,不断向新的高峰攀登。

2.评价要具有导向性。对学生书写的评价是前期训练的终结,更重要的,它又是新的训练的开始,因此,评价要为新的训练引路导向,使评价具有导向性。如:针对学生练写中的不足之处,为学生指出应该如何改进和完善,为什么要这样改进和完善;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随机引出新的练写任务、方法,便于学生展开新的训练。同时,还要注意评议学生的坐姿、握姿等,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3.评价还应注意深刻性,讲究准确性,体现新颖性。如不少教师评价学生的写字作业,习惯于使用“优秀”“良好”“及格”等抽象而模糊的语言,这是不恰当的,因为这样的评价毫无意义,对学生的练写没有什么促进作用。写字作业的批改要像批改作文那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评语,这样,才会对学生写字水平的提高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一的练、评形式,必然使人产生厌烦之感。这就好像一道美味佳肴,如果天天食之,也会感到无味。因此,要不断地变换练习、评价的形式。练习和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才有利于强化学生写字的兴趣。

三、评价要与审美相结合

在写字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学生分不清好的字和差的字,好画和败笔,盲目地模仿别人的字,结果越写越差,更有甚者是以丑为美。如:有的学生以字向左斜或向右斜为美,字斜如同人歪,毫无美感;有的学生以一律写的字只占方格一半而贴近下底线为美,毫无章法;还有的为了书写整齐,干脆摆上小尺,笔尖贴着小尺写,结果可想而知,写出来的字笔画生硬、缺少变化,字也就显得呆板,失去了灵性,没有了美感。这些都说明学生缺乏正确的写字审美意识。因此,教师在写字教学中,要把评价书写与培养审美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1.在评价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审美知识、审美方法。对小学生来说,应着重提高他们对范字的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的感受力和领悟力。如字的结构美,反映在笔画的组合、字的造型上,字的结构在整体上表现为平正、险绝、雄强、飞动、秀美等,各部分表现为顾盼、穿插、向背、容让、对称、和谐等。

2.加强示范,教会互评。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它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实的指导。教师要经常性地示范评价学生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作业,要注意从章法、结构、点画三个方面入手,既要肯定书写的优点,把优点讲够,同时,也要毫不含糊地指出书写的不足,把缺点讲透。通过教师经常的示范,学生一方面提高了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也从教师的评价中掌握了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互评,在互评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另外,采取展览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比如,表扬写得好的学生,并把他们的本子在班上传阅,使学生明白,怎样书写才是美的。

英语教学中评价机制的作用 篇8

[摘要]我们这个组织和很多组织完全不一样,我们不但要求你出钱,更希望能凝聚企业家的精神,让更多的企业家投入其中,投入时间和精力。

嘉宾简介:任志强,阿拉善SEE第五任会长、著名企业家。采写:杨子云,腾讯文化高级编辑。

【编者按】2014年6月5日,阿拉善SEE即将迎来十周年庆典。在此之前,腾讯文化专访现任第五任会长任志强先生。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从2004年成立起,就一直倍受各界关注,一是因为这是中国企业家群体的一部分自觉联合起来,承担环境责任;二是阿拉善SEE采取了一种在中国大陆前所未有的民主治理方式。十年过去,SEE坚守了哪些最初的传统和理念?经历了哪些冲突域变革?又有了哪些改变?这是每一个关心SEE成长的人都关心的话题。现任会长任志强先生在SEE的经历,颇显特殊,他在第一届时两次竞选监事皆无奈落选。在第二届高票当选监事长,在第四届当选章程委员会主席,第五届高票当选会长。是唯一的把SEE管理层三个重要职位都当选了一遍的人,监事长、章程委员会主席、会长,这三个角色设臵,在SEE分别意味 着什么?任志强先生在这三个岗位上分别有什么贡献?在对话中,他强调了权力制衡的重要,强调了规则和章程的重要,更强调了公共服务是一种责任,需要付出时间和热情。因篇幅原因,以下发布采访第一部分内容,实录如下:

腾讯文化:任先生你好,很高兴能在SEE十周年之际,向身为现任会长的您提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关于您个人。您在SEE曾两度选举失败,第二届成功当选监事长,第四届成功当选章程委员会主席,第五届当选会长。您是SEE这个机构里唯一的先当选监事长,继而当选章程委员会主席,目前又当选会长的人。请问,这三个职位,在SEE里各自有怎样的角色设臵?您在这三个角色中分别给SEE带来了什么贡献?

任志强:SEE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公益组织,更多是用民主的一种治理方式来进行的。当第一次刘晓光要用任命的方式去安排理事会时,大家提出反对意见。可以说,我们在第一次会议上就否定了刘晓光原来提出的人选,进行了一个充分的、完全民主的自由选举。

在这个自由选举过程中,因为很多人之间是陌生的,很多人之间是第一次见面,而有些人是处于一个团体内的,比如台湾的企业家,他们相互之间熟知或者互相认识,所以在第一次搞选举时,他们可以形成统一的意见。但就其他成员来说,很难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情况下达成统一意见。参选监事、监事长,我认为权力的制衡很重要

开始时,我并不想竞选执行理事,主要是觉得我可能拿不出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我第一次参与竞选是想当一个监事。我们认为在一个民主的组织之内,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监督,可能会给执行理事会过多的权力,必须有一个好的监督才能让这个权力不至于滥用,让整个机构符合所有捐赠人、赞助人或者完全公益的想法。因此在第一届时,我两次竞选的都是监事。

但我的两次选票都不够,尤其是第二次时,是一个国民党的财务官和我PK。他认为他从事过财务的工作,更具备监督的能力和条件。所以在补选时,他当选了。但我认为,监事不仅仅是需要有财务的知识,更需要的是按照章程对理事会的权力进行监督和管理。因此,虽然在第一届我没有当上,但第二届我竞选上了监事长。这时候大家发现第一届我们选的马蔚华监事长并没有完全尽到责任,不管是在财务问题上还是按照章程去维护治理结构的问题上都有所缺陷。所以在第二届他也想继续再当监事长时,他被大家否决掉了,我以最高的票数当选。

我认为我具备监督的能力,尤其是那届当选的会长为王石。更多人认为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机构共同维护权力的制衡,以防止权力过渡向某一个方向偏差,最后使公益组织失去公益性,或者把大家的钱花在不合适的地方,或者过多地干预了会员的权力等。第二届时,大家公认我在监事的活动上做得比较到位。一直到卸任时,我们仍然提出了一大堆监督意见,同时也在几次会议上约束了执行理事会的权力。出任这一届监事时,我动用了大量的时间,一年差不多得有30—60个工作日要去做这些工作。到第三届时,我没有再参选,因为我觉得我拿不出更多的时间保证我去履行职务,所以既没有参选执行理事也没有参选当监事。

章程对于NGO来说像国家宪法一样非常重要

第四届我又再次竞选了章程委员会的主席。原因是因为我发现有些章程需要修改,尤其是章程中对权力制衡的问题,对角色的有些约定问题存在缺陷。我当章程委员会主席这一届,可能是修改章程范围和内容最多的一届,前前后后修改了大概40个局部地区和条款,包括增加和减少的、改了个别称呼、个别字的。作为章程委员会主席,确定章程的问题要听取所有会员的意见,让组织更具备合理性。就像我们公司有公司章程、国家有国家宪法一样,章程对于NGO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

最初,我们可能过于理想化,认为大家目标一致,章程即使有些不合适的地方,也可以在执行理事会里约束到所有人员。但其实不是,因为在很多问题上会出现偏差,尤其是在最初时,我们只有协会没有基金会,后来除了协会以外又有了基金会,在这两个组织之间进行调和,让这两个组织变成一个组织,形成一个共同的力量,这需要在章程上做一些调整和修改。所以在第四届 时,我作为章程委员会主席主导了章程的大量修改。

竞选会长:因为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服务于公益事务 到第五届时,我竞选当了会长,主要是因为我已经从原来的岗位退下来,时间更充裕。60岁之前,也就是第四届之前,我还承担着国有企业一个重要的工作岗位,还有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一大堆的工作。不可能拿出更多的精力完全投入到公益组织中去。退下来后,虽然我还担任着企业的职务,管理一部分企业的任务,但我有了更多时间从事公益活动。所以第五届我竞选了会长,因为我认为自己完全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为SEE这个组织服务。

退下来以后,除了在SEE,我们还组织了读书会等其它的公益活动。那这些公益活动在过去为何不能做?是因为我拿不出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这些活动中,因为这需要大量的时间联系事务、安排组织等。但从国有企业岗位上退下来后,我的时间相对自由,行程更容易被自己掌握。

之前要不断地受别人安排,如国资委、区政府,他们会安排一些你所不知道的会议,突然就把你的时间占用了,但你又不能不服从,作为一个下级必须服从。脱离国有企业职务之后,这些东西就少了。比如每年至少有两个月时间的学习,我可以不去参加;政府的一些工作会议可以不去参加;政协委员我也不当了,所以,我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从事公益活动。从我当选到现在为止,投入的时间比我当监事和当章程委员会主席投入得更多,仅仅为了建立会员片区、吸引更多会员加入,今年已经安排了多个地方的各种组织活动,如长沙、西安、厦门,这个月还要去云南,还有很多。

这些活动都不止一次地而且一定会占用大部分时间。很多人以为NGO组织或者公益捐助只要出钱就行了,我们这个组织和很多组织完全不一样,在于我们不但要求你出钱,更多是希望能凝聚企业家的精神,让更多的企业家投入其中,要投入时间和精力。

去年修改章程后,允许在片区进行一些活动,利用片区活动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参与。否则仅仅在阿拉善地区治沙,有些片区的企业家觉得离得很远,不能直接介入。在片区或者在地区从事一些小型的环保事业后,可以让更多人直接参与,这样就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所以这一届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至少新吸收将近200位会员,这是我们定的目标。过去我们是200多人,所以有着翻一番的任务要求,这是一个很繁重的任务。

吸收更多的会员恰恰也是为了吸引了更多的资金。因为我们基本上是按照每个会员一年捐10万会费的方式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环保中。今年我们荣誉会员已经有30多个,他们交满了10年钱。作为荣誉会员,就不再支付钱,为了补充这一部分资金,就需要更多的会员加入,而我就要拿出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从事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比如今年6月1日—6月5日组织儿童嘉年华活动,希望从孩子教育能够保护碧水蓝天、保护动物等,我们也有6月5日“环境日”的公益论坛,包括我们要组织8场音乐会来宣传保护碧水蓝天的环保任务,吸引更多的人能注意,和吸引更多的人能从我做起,这样的话就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我想在SEE这个公益组织里,为什么我会把所有的职务都担上?在最初时,可能我只是从不想投入更多时间的角度去参与,只想去监督结果。当我发现这个组织存在一些问题就要修改章程。修改完章程后,我自己要带头按照新的章程去做。当我能拿出更多时间时,就要把这个组织建立得更加庞大与完善。所以,只有我一个人把这三个工作都担任了一遍,而且我希望这一任十年期的组织活动能做得比前几届更好。

机构选举激发会员热情

腾讯文化:谢谢您完整的回复。这一长段话里我理解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权力制衡”,二是“章程和规则很总重要”,三是“从事公共服务要舍得花时间”。我想问您的第二个问题是,从一开始竞选监事落选到第五届时在189人中以186票高票当选会长,从您的亲身经历而言,您怎么看SEE的选举文化?或者,SEE是否有一个特别的选举文化?

任志强:我们在最初选举时,借用了台湾一些企业家们的建 议,因为他们在台湾经历过选举的过程,所以在第一届时,台湾朋友提出了一些国际公认的选举规则,我们是按照这样的办法执行的。

比如能不能拉票的问题,我们允许大家拉票,尤其是给每个竞选人一定的时间宣传自己的主张,来说服大家投自己一票。这个文化可以存在。

这次当选会长,我除了在国内朋友中间有一些影响力以外,我之前在SEE当过监事长、当过章程委员会主席,他们都看到了,我做的一些事情获得了认可,所以他们愿意选我当会长。

另外,台湾的同胞们在这次选举活动中,把台湾选举的一些活动方式也带来了,比如穿着马甲,马甲上写了一些参选词,在现场进行了宣传和鼓动。换句话说就是拉票。我觉得需要这个。需要主要是因为所有会员不是每个人都同时跟你一起去参与你做的活动,有些人可能就开两次会认识你,所以需要从别人的嘴里和行动中看到你是什么样的。如果大家都认可,认可你的事迹,他了解后,也愿意投你一票。所以,若没有前面的发展过程,就不会有后面这么高的票。第二届我当选监事长时,88个人中我87票当选,只有一票没有投,也是很高的票数,这也是因为你做了很多事后,大家才逐渐了解你,才认可和承认你。我想这次也一样。

在评价过程中重建对话机制 篇9

关键词:课程标准评价;对话机制

Abstract: As the ba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and the new ideas, the orienta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criteria of its effectiveness,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need the value judgment from various social groups.The essence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lies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standards of curriculum values.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evaluation needs to construct an evaluation mechanis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alogue.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evaluation is the netlike dialogue process.The research into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dialogue mechanism.Key words: curriculum standards evaluation; dialogue mechanism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涉及多方面的评价问题,本文要探讨的评价问题,是以课程改革自身为对象的评价,课程标准作为新课程新思路实施的依据、作为课程改革取向及成效判定的准绳,本身又要接受社会不同人群的价值评判,这种情况使传统的价值一元评价模式捉襟见肘。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许多评价领域是不能以强制的方式达到一致的认识,这就只有采取对话或协商的方式,在充分交流信息和交换意见的基础上,达到相互理解和基本认同。我们的课程标准评价也是如此,需要在反思传统的基础上,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创建以对话为特征的评价机制。

一、“评价即对话”:价值多元时代的一种必然

当我们着手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阶段18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评价研究项目时,面临这样的任务:在新课程标准实验稿试用一年后,向使用者搜集反馈意见和修改建议,给课程标准制订者提供进一步修改课程标准的参考依据。尽管这一项目后来被称为“调研”和“修订”,但它作为一种课程产品评价的性质是确定无疑的。调研方案及工具的设计与实施的经历使我们深刻体验到:评价就是一种对话,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尤其如此。

(一)课程标准评价的实质是课程价值标准的评价

从评价的角度看,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的定位、课程理念的阐述、课程目标的确定等等,都是对该课程的一种价值诉求;课程标准中入选的内容,是这些价值的载体;所表述的内容标准,是对这些价值尺度的刻画与描述;还有具体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等,其作用则在于力图保证这些价值诉求在课程实施中尽可能地得以实现。制订课程标准的专家,是特定“利益群体”的代表,他们通过标准的书写所表达的固然是群体的共同价值追求,但有时也不排除因个人教育背景、学术素养而产生的价值倾向在制订过程中有意无意起作用。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试用的一年多时间内,其所内涵的这些价值诉求已经在实践中被众多使用者(包括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还有地方教研人员)有意无意地体会、揣摩和考量,这一次修订前的调研式评价,其实就是将这些信息集中起来,作为修订的参考。显而易见,课程标准的评价,实质上就是一种关于课程价值的对话,是多个主体之间的价值商谈。由于参与这次“商谈”的主体处于不同的生存处境,甚至处于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那么,他们之间价值追求的差异性不仅存在而且显著。

如果把每一个评价主体的“心理场”看作是一个“坐标”,那么,评价主体持有的价值标准就是“原点”,他观察和评判课程标准之“效”和“益”的各个方面(各种举证)就是“动点”。一般说来,每个人自己的这个“场”还可以保持相对统一,然而,“场”与“场”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则是不可避免的。刚才说到,课程标准评价有多方主体参与,这样一来,每一个主体的“坐标原点”对另一个“坐标”来说,就成了“动点”。换言之,每一个人(包括课程标准制订者)的价值标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都要受到他人的价值评判。例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一个价值诉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会表达不同的态度,并且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是否实际体现了这一诉求有不同的判断。

(二)课程标准评价过程是网状交织的多重对话过程

课程标准制订者与教材编写者之间,标准文本和教材文本与文本“读者”(教师、学生、教研人员)之间,调查者与接受调查者(上述所有人群)之间,必然发生错综复杂的价值讨论乃至冲突。但要看到,这场对话从总体上说不是“多”与“多”的对话,而是“一”与“多”的对话。这个“一”就是课程标准文本所代表的社会意愿。说到底,尽管从课程方案到课程标准的制订经过了非常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但这种讨论并不是单纯的学术讨论,讨论最终要“归”到“一”上面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参与各学科课程标准制订的每一个人,如何理解课程改革方案中的基本理念、怎样把这些理念体现在特定学科的内容标准之中,相互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也就是说,标准稿本的制订也经历了“一”与“多”的对话。为了避免无休止的价值争吵,我们把这次调研的重点放在课程标准对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体现程度上,而不是对课程改革方案基本理念的认同程度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在付诸实验之前,已经在科学家、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中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约60万字的评估报告。)

(三)课程标准评价研究应致力于对话机制的重建

课程标准的评价不是一次性解决问题的行为,它应当成为多方价值主体沟通的经常性渠道,但是,关键是建立起一种恒久有效的对话机制。

从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对话机制。第一代以“测量”为核心的评价,试图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规范系统,评价意味着考察被评价者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客观”规范。第二代评价以“描述”为特征,以评价者和评价系统为对象,从而得以正确地描述和选择评价模式。第三代教育评价强调判断,既面对客体又面对主体,融合了前两代评价的特征,但它自身又有明确的要求:评价的客体是尚存疑问的;判断要求标准;判断必须是一种裁判,是决定正确与错误的标准,也是人们认识和行为的规范。[1]

以古巴和林肯为代表的第四代评价,批判了以往各代评价对价值多元性的忽视、评价者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及“过分依赖科学范式”等弊端,抛弃了“价值中立”的信念,也不认为众多价值中有哪种价值特别地值得推崇,因而主张,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评价过程即是一个协商对话、多方参与的过程,而非一方控制另一方。第四代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人们解释和选择范式的活动,为多种价值的共在和价值的自主选择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显然,这类解释和选择的活动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加以保障,否则,难免回到前三代的价值裁决老路上去。

然而,难题在于,课程标准本质上就是一种标准,就是规范,它本身就是第三代评价的产物,因而课程标准文本很难消除它在人们(尤其是教师)心目中的权威面目。在我国中小学课程实施中,人们早已习惯了教学大纲的权威作用,如果不从心理上去除“标准是大纲的替代物”的观念,就会像过去遵从教学大纲那样去遵从课程标准。不言而喻,建立平等对话机制的责任十分急迫和重要。

二、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评价过程中的几种对话方式

在最初的试调研中,我们分别采取了访谈和问卷两种基本方法,后来又增加了让受访者直接在标准文本上改动或提修改意见的方法,结果都存在一些问题,经过研究,我们重新构思设计了调研工具,综合了搜集信息的多种方法。

(一)以访谈为途径的直接对话

对教师的访谈,我们明显感到了对话的障碍:首先是受访者期待的错位,由于教师头脑中的“前经验”影响,习惯性地将课程标准视同教学大纲,例如要求写明教学时数,给出具体的作业要求等等;其次是问与答的错位,也是出于习惯,教师依赖教科书(且往往是一本教科书),很少甚至不直接接触课程标准,导致答非所问,我们询问的是关于课程标准的意见,他们回答的是所使用的那本教科书的问题,不少教师甚至都没有读过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有的只在接受培训后才略知一二。当然,一些热点性问题在调研中还有比较充分的交流,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基本上都表示赞赏,同时都感到很难操作或表述得不好理解。讨论最多的是综合性这一问题。例如:关于《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受访者坦言,不明白《历史与社会》课程应该是什么样的综合。有的说,从教材的角度说新课程是历史、地理、社会的简单拼凑。有的说,《标准》给人感觉是什么都有,但什么也不深,只是蜻蜓点水。还有的说《标准》缺少技能的综合,从小范围主题的综合还可以,但作为课程大框架的综合还做得不够。关于《科学》课程标准,主要反映没有对如何综合作具体描述,也没有对如何编写这样的教材《标准》给出具体的建议。关于《语文》课程标准,则反映与有些学科重复较多,与另一些学科(历史、音乐、美术)相互渗透又太少。

这种对话能反映一些情况和问题,有时也能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但是,讨论的深度与质量,取决于双方价值期待、学科专业的一致性,也受访谈时间的限制。

(二)以问卷及其他形式为中介的间接对话

通过问卷、表格等书面形式搜集信息,相当于调查双方的间接对话。这种形式除了具有前一种形式(访谈)的共性问题外,还出现下列问题:(1)答卷者对模糊的问题给了模糊的回答,如:“还行”“还可以”“还好”;(2)凡对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含有否定意味的问题,答卷者都不予回答;(3)满足于对课程标准行文中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问题提出修改意见;(4)由于一些教师不熟悉课程标准,所以很多细节性问题不能回答。

也有一些比较坦诚的通过纸面的交流,如受访者反映:对合作性学习不能完全理解,走了不少弯路(语文);采取体验探究的学习整个课堂看起来是热热闹闹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实施下去,只流于形式(英语);建立档案袋评价、课后访谈不切实际不好操作(数学)。概念术语理解不清,阻碍实施。如答卷者不明白“数感”作何理解,“体会证明的重要性”如何才算是“体会”等。

这种对话是延时的、且常常是无反馈的,是不完整的对话,而且显然存在着答卷者误会了问题的意思却又无法从卷面上看出误会这样的问题。

(三)将多种方式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对话

针对上述单一调研方式的不足,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调整:一是调查工具的重新设计,二是调查形式的改变。

最初的评价工具(问卷)中几乎全部是封闭式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评价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但是这种问卷只能得到课程使用者对课程标准满意度的百分比,从中得不出修改课程标准的具体建议。考虑到这种一般性问卷难以深入到文本细节,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具有正式的文本形式这一特点,尝试了一种“质化”评价的新方式,即让受访者直接在课程标准(实验稿)上面修改或批注意见,这样一来,果然获得了一些详细的信息。不过,一些教研员虽然对文本做了一些修改,但没有给出修改的理由。修改标准的建议较多是斟酌字眼,少有深层次的考虑,也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课程标准如何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这个焦点上。一些教师的修改主要集中在内容标准部分,点点滴滴,显得较琐碎。其实,责任不在受访者,而在于调查者没有具体问题引导,致使受访者缺乏回答问题的方向性,调查结果难以统计。经过研讨,我们决定打破传统的问卷设计惯例,把过去是分开设立的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组合在一个问题之中,如:

标准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2 3 4(作为等级供选择)

(紧接着,请答卷者以开放的方式回答下列问题:)

●标准结合“知识与技能”目标,对相应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给予了必要的关注和强调,最典型的如:

●标准中也有的地方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关注和强调还不够,最突出的如:

●…………

从这样一类问题的回答中,我们既可以得到受访者对课程标准“亮点”的概貌性评价,又能获得细节性信息,从而为修改课程标准提供有价值、可操作的意见。有时还对教师或教研员举出的实例作出追踪式访谈,深入了解原由。

在调查形式上,针对教师较少接触课程标准这一状况,我们事先发出通知,请他们随身携带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给出时间当场阅读,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参阅。视需要在问卷结束后及时进行座谈或个别访谈,以便了解深层的原因和想法。这样一来,对话变得丰富起来,而且对话本身又会在多向互动中生成新的思想资源。

三、课程标准评价研究之后的困惑与思考

(一)评价结果的不同期待与阐释

课程标准从酝酿、研制到出台、试行,人们都会怀着热切的期待;试行后产生的效果及其评价,人们也会有不同的阐释(包括回过头来对阐释过的标准重新阐释)。然而,不同人的期待与阐释会一样吗?行政部门希望有对新课程标准的积极肯定和建设性意见;课程标准制订者希望得到有价值的修改意见;教师希望把标准改得更便于使用,他们不拒绝先进的理念,但必须好操作;而一些有理论兴趣的人,会希望评价结果可能引发一些深入的思考甚至论辩。我们要问:能指望通过评价得出一个人人都感到满意的结论吗?

应当注意到,我们评价的课程标准是“实验稿”,也就是说,它们是课程理论创新与课程改革实践相互生成的产物。什么是改革?改革就是打破常规,打破原有的“有序状态”,通过新思想新策略的引入,导致一种看似“无序”、其实是一种新的蕴涵着无限发展生机的“有序状态”,新的有序得以诞生的关键,就是在“互动”中“生成”。这应该是我们的第一层期待与阐释──作为改革的产物为新课程的形成与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第二层的期待与阐释,应当从课程标准“新于”教学大纲之处引出。一位国家课程改革方案与课程标准研制人员曾这样来表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2]

各学科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具体规定了日常教学中所可能涉及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大多数学科的教学大纲还规定了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数;教师在学习和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发生了哪些变化?增加或删减了哪些内容?具体的要求和课时数是多少?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会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课程标准关心与关注的焦点,显然不同于教学大纲,如果像期待教学大纲那样期待课程标准,无疑会失望,如果作这样的阐释,肯定会错位。作为改革的产物,各科课程标准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只要是从自己学科的性质与功能出发、恰当地体现了新课程方案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价值追求,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二)对话机制的重建及其前提

人们常说新一轮课程改革要导致学校逐步形成探究的文化、对话的文化和合作的文化,这种文化氛围正是新的课程机制建立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课程标准的评价也需要建立起一种平等商谈的对话机制,由于这一机制正处于形成之中,所以只能在此作一个大致的描述。

建立对话制度。既然评价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评价过程是一个协商对话、多方参与的过程,为了防止对平等对话产生压制或干扰的因素出现,有必要建立一系列对话制度,通过这些制度,保证对话的渠道畅通、保障对话双方自由言说的权利,并督促对话的成效落实到文本和实践操作层面。当然,这些制度的形成过程,本身也是对话和商谈的过程。

搭建对话平台。在本项目研究之初,曾设想从报刊上搜集对各科课程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不同的意见甚至是反对的声音),结果发现几乎没有不同观点的文章。近期查阅相关数据库,这种现象已大为改观,甚至有的文章通篇都是与已经公布实施的学科课程标准商榷,如有的文章公开批评某课程标准太抽象概括、不具体,对课程的性质定位不准等等。①这其实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价值多元时代,不同的声音总是存在的,这些声音不在正式的平台上发布、交流,就会在广阔的“田野”上游走。与其回避事实,不如公开讨论,在互联网上、学术期刊上、相关报纸上展开讨论、笔谈或与专家等有关人士展开对谈、问答等等。相信这会使人们的思路更为开阔、创意更能涌流、参与的意识也会更加强烈,更为重要的是,平等对话的机制将更快地建立和不断完善。

(三)独立评价的必要与可能

西方国家一般比较流行中间机构的独立评价。以笔者亲身参与的一项由英国一家教育咨询公司在我国西部贫困地区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项目为例,基本操作方式是:政府投资、公司运作、地方开发、独立评价。投资者不管理,参与者不评价(如校长、教师培训模块的咨询专家不参与对所在培训项目的评估),意在保证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这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但就独立评价而言,不能一概而论。以往的评价理论,包括第四代评价在内,都崇尚评价者“独立于”或“外在于”受评价者的原则,这一原则在人才招聘、项目招标,还有奖项评选等类型的评价活动中一般来说是恰当的。然而,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对改革产品及成效的评价是否一律要这样要求呢?如果这样要求,就出现评价者外在于改革者的情况,二者的价值尺度很难统一,且前者缺少后者的亲身经历与体验,评价中的观察难免雾里看花,观察后提出的建议难免隔靴搔痒。而当改革者就是评价者(至少是评价的参与者之一)的时候,评价不仅成为一种自我评价和自主构建,而且真正成为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重建。

①转引自朱学坤.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思考[J].教师之友(成都),2002,(6)。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建三局安全教育下一篇:河北省中考语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