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堂教学(精选12篇)
新的课堂教学 篇1
作为新课程标准的执行者, 新教育理念的实践者, 在实施新教材教学的过程中, 我深切体会到了新老教材的不同之处。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分析和探讨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活动中的信息, 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 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 不断探索, 为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最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我对数学新课改下教材与课堂实践的几点感受。
一、教材知识体系的改变
新教材在容量上有所增加, 特别是在必修三中加入了与计算机联系紧密的算法与程序, 这正是喜欢电脑的高中生最感兴趣的一部分。虽然我们运用数学知识编制的程序在电脑上未必能执行, 但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依旧是兴致盎然, 他们会各显神通, 按照自己的想法编成不同的算法程序, 并且在一起探讨和比较谁的程序更好, 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这部分内容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易于接受理解和掌握, 但对于老教师来说就比较费劲了, 由于不经常用电脑, 他们要花费更多时间钻研这些相对生疏的知识。就像大家把我们和学生比喻成水桶和水杯一样, 我们不仅仅需要知识的量, 还要有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唯有这样, 才能成为称职的教师。其实这正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材的知识结构顺序进行了调整, 基础知识为必修, 针对文理分科有不同的选修内容, 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主导思想。比如在必修四的三角函数后紧接的是向量, 然后又转到三角恒等变换, 在必修五中又出现解三角形等有关内容。我认为螺旋式上升的思想固然好, 但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隶属同一知识体系, 因此在课堂实践时交换了向量与三角恒等变换的顺序, 这一做法学生也是认同的。这并不是对新教材的否定, 我认为既然人的思维具有跳跃性, 我们在课堂实践中跳跃一下也未尝不可。而且我认为新课改是在尝试中逐渐完善的, 作为一线教师, 新课改的课堂实践者, 为什么不能大胆的尝试呢?我们的尝试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可以发现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材的优点与不足, 为教学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 我想这也是教育改革者希望看到的。以前的教学中, 教材总是局限于知识点和知识的结构体系, 偶尔会出现一个实例, 大多学生感觉数学很枯燥且用处不大。而新教材在每一章或每一节的开头引入了与本章节有关联的生活实例, 这一特色体现出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紧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让学生不再感到数学离我们遥远, 这对于老教材来说是一大突破。章头问题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学生接触到问题后, 急于知道答案, 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出来。不得不说, 新教材在这一点上的改革是非常成功的。
二、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
课改前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 课堂上讲得多, 练得少, 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的机会, 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并在课堂上呈现较多的外显性活动。新型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同学们充分体验着自主探索、研究、发现、收获的乐趣, 通过亲身体验收获的知识记忆得更牢固。我认为这是改革的明智之举。教改的争议就在这里。我们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 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的机会, 但这种活动不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表层的。而要有明确的目的, 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实践中有些教师未能很好的把握这一点, 结果课堂变成一锅粥, 乱哄哄地出现了易放难收的局面, 课堂效果并不好。新课程标准的这一指导思想其实是对老师的一个挑战, 要想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仅仅在备课方面要精以求精, 更要注意的是课堂组织方面, 我们追求课堂活跃, 但不是表面的热闹和活动形式的花样翻新, 而是追求学生思维活跃、体验加深、独立思考、共同协作和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效益不断提高的课堂教学效果。要想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在课前我们要设计课堂活动,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想特征, 设计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 具挑战性激励性的活动, 以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课前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状况, 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不至于在课堂上遇到意外情况时束手无策。要做到收放自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 我们需要在探索中前进, 在实践中积累, 力求达到更高的水平。课堂导学案的使用。导学案的初衷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结构, 提高课堂效率, 方便学生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对于数学来说没必要每节课都用导学案, 导学案应该是为课堂服务的, 过多的导学案可能带给学生的是负担, 在需要的时候我们印制, 不需要时可以避免纸张浪费。对于导学案的篇幅, 我认为并不是越长越好, 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做深度的思维, 如果某节课的内容只是几个公理或定理, 或者是数学运算中的某些方法, 导学案的制作完全可以考虑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只以几个问题的形式出现, 避免长篇累牍的现象。
三、评价模式的改变
原有的评价模式是唯分数论, 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 评价方式唯一, 只能片面的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我们发现了其中的弊端, 但是迫于高考指挥棒的压力, 评价模式不容易被改变。新的评价模式在评价学生时, 不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 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不是以一次考试成绩论成败, 评价方式更科学、全面、客观, 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同学们来说是比较公平的。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独到之处, 也是成功之举。
总之, 不论教材怎样变化, 作为教师的我们都要以过硬的业务水平和对教育事业的虔诚与热爱去迎接各种挑战, 为教育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贡献毕生精力。以上是本人在新教材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感触, 望与数学同仁共勉。
摘要: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活动中的信息, 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因此, 对新教材的分析与把握, 新课标下教学模式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评价模式等几个方面作了对比论述。
关键词:数学,新课标,有效性,改变
新的课堂教学 篇2
一、统一对新课改的思想认识
当青岛市教育局、平度市教体局的领导通
过考察、研究确定我校承担全国物理新课改实验任务时,我们有过茫然和犹豫,也有过许多担心:一是担心教师特别是老教师能否转变多年来形成的教育理念、定式思维、教学行为习惯;二是担心新课改会带来教学质量、学习水平的下降;三是担心中考、高考能否受影响,教师和学生评价如何开展。在参加了青岛市的三级培训之后,我们统一了思想认识,一致认为新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需要全员参与。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观念是先行官,质量是生命线,管理是护航舰”的课改实验方针和“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边研究”的课改实验原则。
二、加强领导和指导,认真实施新课改
1.组织领导与指导。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改实验领导小组,负责课改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成立了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聘请教研员参与,由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组成的课改实验指导小组,负责实验的具体组织、指导和课改实施工作。学校认真研究制定了《平度市西关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对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原则、组织领导、分工、实验教师的配备和培训、实验内容、实验阶段性任务和目标、实施步骤和措施、总结反馈等都做了详细说明和整体要求,建立了严密科学的分工、监管、调控、反馈、评价机制。这样使课改工作既有明确的目的,又有清晰的思路,确保课改实验工作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
2.强化培训,转变观念。根据青岛市教育局课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学校领导干部、骨干实验教师及部分实验教师分别参加了青岛教研室举办的新课改“三级”培训。学校利用开学前一周的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由参加过青岛市级培训的领导、教师举办的全员培训和市教研员举办的学科参与式培训。经过坚持不懈的培训学习,教师们对新课改的意义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明确了实验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把握住了新教材的特点。
3.加强合作交流。学校采取“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的方式,加强与新课改实验校的合作交流,先后请人教社主编张大昌、副主编杜敏,山东教育学院徐胜三教授、曲绍卫教授,以及青岛市教研室、市教研室、市师训办、市教科所等专家学者到校做报告,从中得到理论支持和汲取丰富的课改营养。分批组织实验教师到青岛、高密等地,通过听课、与同学科教师座谈切磋等形式,就新课改中的若干问题进行相互交流,特别是实验教师分赴青岛育才中学、二十六中、二十一中住校学习交流一周,收益非浅,启发很大。
4.家、社、校联动。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参与。我们广泛开展了“校长谈课改”、“教师说课改”、“家长看课改”活动,组织教师、家长学习专家、媒体有关新课改的专题报告和报道,让社会、家长理解课改;积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动员家长和全社会支持课改;举办家长学校讲座,指导家长如何配合课改,邀请家长参与听课、评课,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课改。
5.积极实验,不断探索创新。实施新课改两年来,学校各学科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改教学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展示课共计57节,提交电子课件32个,撰写论文268篇,其中《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的探索》在2002年山东省物理教学年会上交流。21篇课改论文在《山东教育》、《青岛教研》、《平度教育》、《平度日报》上发表。先后两次成功地承办了青岛实验区初中物理课改实验研讨会,与会的人教社领导及外省专家都给予我们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在市人民会堂举行了“与家长一起走进新课改”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向广大家长全面展示了西关中学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学校还利用校报设专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课改理念、精品教案、综合实践活动风采的舞台;举行课改经验、课改案例交流会,将课改论文、精品教案、课改案例及学生成长足迹汇编成册,供校校之间、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切磋。
三、抓住师资、课堂等关键因素,保证课改实验工作畅通
新型课堂呼唤新的教学方式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向学的思想意识,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尤为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进行,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活动必须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和身心发展需要的特点,适时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感性地阅读。自主地、随意地表达阅读体会,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的个性阅读,有利于他们完成由感性阅读到理性阅读的升华。尤其对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有一定的发展意义。
一、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要求
1.彻底转变“ 读书无用”之观念,变无趣学习为有趣学习
近几年,读书无用之观念再次抬头,持这种观念的人大部分在农村,尤其在城乡结合地区。曾几何时,在那里他们曾经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为他们当中的无数人,曾经是那样的热血沸腾,通过自己的努力,鲤鱼跳出了龙门;通过自己的奋斗,已经彻底地改变了自己家庭的命运,家庭从此脱贫致富,自己从此出人头地。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社会的到来,这条让无数人改变命运的路径开始发生变化,究其原因,真是纷杂,可能是学费贵?就业难?投入高?产出低?总而言之,现状似乎动搖了他们的想法,小农意识腐蚀了他们的灵魂,使得他们兴奋点开始转移,觉得学不学一样,不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这种观念一出现,家庭的学习环境被破坏,孩子的学习信心被动摇,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被扼杀。所以转变学习观念,树立学习的信念,对形成孩子的主动学习兴趣特别重要。
2.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弊端
表现在重教法轻学法、重提问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知识灌输,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是让学生背知识、做试题。教师仍然带领学生战斗在“书山、学海”中,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造成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负担加重,泯灭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后果,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多种需要和潜能,又忽视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也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的突出表现,其结果是学生学习能力较低,各种能力发展缓慢。即使有点成绩,也是高耗低效、急功近利的做法。
二、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新型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必须首先适合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不仅是有知识和技能发展的人,而且是具有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勇于进取的人,具有科学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必须改变我们的传统模式,变“接受性教育”为“创新性教育”,必须改变我们传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
改变学习方式,前提是改变旧有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给他们提供交互式语文学习平台,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在学生,改变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爱学习和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能学、想学、乐学。
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是有知识和技能发展的学习型人才,而且是具有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勇于进取的,具有全面素质,具有科学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而承担这一任务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时代呼唤这样的机构诞生,时代呼唤这样的教学模式快速产生。
新的课堂教学 篇4
1 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教材力求显现或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 并与学生的学习经验联系在一起。各单元的内容大多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尤其是第五单元中的第二课———《身边的故事》直接选取学生身边所熟悉的或者与学生的学习密不可分的具体事物, 诸如家庭、服饰、文字、书籍等, 介绍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这类事例非常适合于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和身边熟悉的点滴事物出发去感受变化、感受历史;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的正确认识。
不仅如此, 新教材还设置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四单元) , 向学生展示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特点。例如第二课《与山为邻》, 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 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 营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图景;在天山“垂直的牧场”上, 有四季放牧的畜牧业特色;在哀牢山区“如画的梯田”里, 有水稻种植业的壮观场景;在阿尔卑斯山区“热闹的山谷”中, 有令人神往的滑雪胜地, 游泳业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再如第三课《傍水而居》, 水边的人们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太湖流域优越的灌溉条件和肥沃的土壤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高产地区, 孕育了众多的水乡城镇;大鱼岛村深得大海的恩赐, 组建了渔业集团公司, 成为现代化的耕海牧鱼基地;威尼斯城“因水而生, 因水而兴”, 古老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水城风光使这座水上都市闻名于世。
因此, 新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通过书本了解社会生活所具有的抽象性, 多方面、多素质地贴近于生活, 有利于学生培养综合素质。
2 通过讲授《历史与社会》课程, 逐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2.1 根据探究式活动编排新课的顺序
新课的教学顺序不必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顺序, 应根据学生实际, 围绕学生易理解、易掌握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 做到融知识、能力和实践于探究活动过程之中。比如, 在讲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时, 没有直接按教材顺序去讲, 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把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移到本单元教学的前列, 这样有利于本单元其他知识的学习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如, 《草原人家》一课, 教材中先后安排了《现代化的大牧场》《草原风情》两节, 我把《草原风情》作为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先让学生了解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风情, 然后再引导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现代化的大牧场。这样由近及远地编排顺序, 便于学生接受。
2.2 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2.2.1 合作学习法。
(1) 多样化的小组合作。课堂上的合作学习通常以小组形式展开。对于大班额教学而言, 小组合作学习是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过程的最佳形式, 也是保障课堂教学活动既活跃又有序的最佳形式。小组成员组成应视本班人数及活动内容设计而定。比如, 在讲《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节时, 我将全班分成四人一小组, 每个小组分别进行组内民族资料的搜集工作。上课时, 每组都展示了各自搜集的资料 (文字资料、图片、服装以及其他实物) 。所展示的资料可以说是色彩纷呈, 有很多资料在课上没有时间展示, 只能利用课下时间进行交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 既促进了同学间团结合作意识的形成,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 在进行“中国政区拼合图”制作中, 大组不利于发挥学生各自所长, 这样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制作当中去, 从而也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 小组内分工。能否吸引小组的全部成员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来是小组活动成败的关键, 所以, 小组内各自明确分工, 各司其职是至关重要的。在小组活动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组内的分工, 也可以由小组内同学自行分工。教师在小组内指定组长、主持人、记录员、中心发言人等职务, 这样可使一些同学的领导才能得以发挥, 他们会成为小组的核心人物, 而其他同学将自发调整自己的行为进行配合。
2.2.2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不仅如此, 角色扮演还可以使部分学生克服易害羞的心理障碍, 增强自信心。比如, 在讲第五单元第二课《身边的故事》中, 《走进家庭》一节时, 安排每个小组分别扮演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 搜集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资料。在课上展示时, 各组气氛活跃, 尤其是负责近现代时期的小组, 他们以时装模特的形式展示了近现代服饰, 并伴有主持人的讲解。又如, 在讲第二单元第二课中《气象万千》一节时, 各组学生分别扮演生活在不同气候区域的人们, 去描绘当地的特点, 并及时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一组扮演的是来自热带沙漠中的人, 他们在介绍完自己生活区域的气候特点时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用头巾裹头, 穿浅色的大衣服吗?”这样一个问题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各组纷纷讨论, 气氛活跃。其他小组也不甘示弱, 分别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提出相关问题。在学习人种时, 各组又扮演不同肤色的人们。在讲地图语言时, 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比例尺、方向、图例, 让他们介绍各自的情况。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2.2.3 竞赛辩论法。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确定此方法。在讲《季风的影响》时, 让学生以辩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把全班分成两组:一组为正方, 主张季风利大于弊;另一组为反方, 主张季风弊大于利。双方课前搜集资料, 课上进行辩论, 辩论双方有理有据,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辩论, 学生对课上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 同时, 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在讲《国家和地区》时, 采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辩论的形式, 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4 社会实践调查法。
课程标准提出, 要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适应这一要求, 在教学中设计了学生动手制作、社会实践等活动。比如, 在讲第一单元第二课中《往来在区域之间》一节时, 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 让他们到社区内的商店进行调查, 看商店所出售商品的产地、种类、价格并把它们记录下来。这一实践活动十分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区域之间的往来。又如, 在讲中国行政区划时,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 让他们在组内进行中国政区图的制作, 并进行拼合游戏活动。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中国行政区划的认识。
3 新课程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新的互动模式
互动即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互补。师生间、生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互动, 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得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新教材十分注重和强调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的重要性, 要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发展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某一现象发表不同的主张、见解, 人人参与, 存异求同, 力求在彼此的“撞击”中达到共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这样, 整个教学过程才真正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新教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上便是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历史与社会》毕竟是一新生事物, 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 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深入研究新教材, 以便更好地领会新课程所体现的教育理念, 同时也要不断充实自己, 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学百科全书地理卷[M].
新的教学体验语文论文 篇5
新教材所用的语言、插图等符合中学生的心理,数学教学由书本数学走向了生活数学,这本书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摸得到,看得见,身边的一切都离不开数学,每一章内容都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每一个情景都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取材于他们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仿佛数学就是他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第一章的《丰富的图形世界》拉近了数学和学生的距离,因为数不够用了,才引入了负数,通过图案的设计,让学生体会简单的.几何图形就可以构筑如此多的丰富图案。在平平常常的日历中有许多数学知识等。
二、新教材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地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样的教材,很快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能登堂入室,进入知识的大厦。有了这种“兴趣”,就能促进学生更积极,更持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所以,“兴趣”是学习的动机,是学生乐于学习的一种动力。如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的引入,通过圈出日历中的一个竖列的相邻的三个日期,告诉它们的和,老师就能猜出这三天分别为几号?通过这样的提出问题,一下就吸引了学生,增强了他们的兴趣,教科书上还有很多地方,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下了很多功夫。
三、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教材注重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中得出了结论,发现问题,学会新知识,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苦,而是一种愉快的经历。体验探究的无限乐趣。新教材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动口,动手的机会,参与教学。锻炼动手能力。如《展开与折叠》、《七巧板》的制作等。
四、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新教材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在小组中参与,每位同学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主动思考,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观察事物,充分发挥自己的思想,发现问题,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自我见解,学生就会有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观点或意见的相互探讨中产生创新的智慧火花,如自己的富有创新的想法,得到同学们的认同而感到自豪,体会那种成功感。如在讲美丽的图案时,让学生实际去做,走出校门,小组内部互相协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在讲截一个几何体时,同学们合作用橡皮泥,进行切割,用几副七巧板拼出非常美丽的图案等。
新的课堂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改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08
不同的教学理念能够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同的影响,进入新时期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新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堂教学。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师不仅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经验,新课改过程中也提出了很多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理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的将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进而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寓学于乐
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奇妙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令人十分快乐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都能够感受到其快乐,有些学生将学习视为一种压力。进入新时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点,也为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新课改过程中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快乐。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积极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将一些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元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很好地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从多个角度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既可以就授课内容本身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可以通过对知识点的拓展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目的。总之,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既是学生有效进行知识点学习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活动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一个重要的哲学理念,同时也是我们做好事情的重要保障。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明白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而且还要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积极的响应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活动,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 本人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一)掌握小学生的一般特征
小学语文教师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小学生的一般特征有清楚的把握。这样才能对学生从宏观上进行掌握,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教学策略。
(二)有效把握班级学生的具体特征
教师在掌握小学生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还要对小学生的具体特征有清楚的把握,教师的教学活动是针对班级学生开展的,因此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具体特征有清楚的把握。一方面,教师要从整体上对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有清楚的把握,进而制定出更加适合班级学生的教学策略;另一方面,教师对具体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也要有清楚的把握,这样才能结合具体学生的特征制定出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的教学策略,进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进步。
三、发挥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既是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要求,也是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转变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发挥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而就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而言,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十分必要。
想要学好语文学科,不仅需要学生有效掌握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学生能够有效的领会文章的意境与所要表达的含义。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那么,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中就十分被动,非常机械的掌握知识点,更不要说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了。反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去获取知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鼓励学生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寻求教师及其他同学的帮助,学生的学习激情势必被更好的点燃,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语文学科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社会要求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学校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与社会接轨,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培育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学生。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都有很大帮助。例如:通过语文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成长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通过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更好的与人进行沟通与交流。总之,通过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教师要引起重视。教师在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因此,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专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不现实的,只有有效的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将不同的知识点与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既是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教学指导思想,同时对学生有效学习知识点也有很大帮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切实的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在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注意的问题有很多,本人认为尤其应该引起教师重视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将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语文知识非常丰富,而不同的知识点又有不同的特征,教师只有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讲解,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有些教师在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讲究方法与技巧,虽然一节课可能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但是却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尤其要注重与知识点的讲解结合起来。
赋予“识字教学”新的翅膀 篇7
一、巧用信息技术, 直观形象识字
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妙不可言的作用, 特别是在烦琐乏味的生字教学中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学生的注意规律和爱玩、好动、做事没耐心等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采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方式,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地识字。
如在学习第二册《识字4》时, 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去搜集有关课文中动物的一些信息, 课上我又让学生通过录像观看昆虫世界, 进而认识各种昆虫及其名称。就这样, 通过看图、听音、观看录像等手段, 直接把学生带进生动、形象的情境中, 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为后面生字词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接着, 我又把各种小动物的头饰戴在学生的头上 (头饰上写有昆虫的名字) , 扮成小昆虫, 并模仿昆虫的声音、动作、外形特征表演出来, 识字时安排学生演一演, 当时, 有一个学生竟然用手臂动作把蚯蚓扭来扭去的特点演得惟妙惟肖, 下面的学生不由自主地拍手叫好, 这样既给学生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同时又加深了对小动物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牢牢认识了动物的名字, 这些生字在学生眼睛里一下子变活了, 在他们的眼中一下子神采飞扬起来。
二、发挥想象能力, 灵活多样识字
在学习生字中运用上想象, 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生字。我国的汉字是一种非常艺术性的创造, 它结合了数千年的文化灵魂, 很多汉字具有能看字辨义, 读字辨形的特点。因此, 引导学生领会这些文化精粹是很有益处的。认识“火”字的时候, 与图一齐出示, 让学生先想一下, 它像什么, 然后告诉学生, 古人就是把熊熊的烈火用画描绘出来, 便成一个“火”字。如此多次引导思考练习后, 在学鸟字时, 学生会说:老师, 鸟字那一点就是它的眼睛, 没有眼睛, 看不到东西就“乌”黑一片, 这样学生从来不会把“鸟”和“乌”混乱。在教形声字的时候, 关键是让学生弄清楚偏旁所表示的意思。如“播”字, 学生说:农民伯伯用手 (扌) 把谷米撒在田上就成了播字。于是每一个汉字的学习, 我都让学生先说一说, 这个字你看出了什么特点, 怎样去记,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又发挥了想象能力。
三、动手制作字卡, 多种感官识字
1. 制作卡片, 成为巧手娃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说:“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 热爱劳动的儿童, 能够形成聪敏、好钻研的智慧。”为了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同时使用大脑和双手, 我在每篇课文预习时都要求他们制作卡片。孩子们很会选择材料。上课了, 我让他们把卡片拿出来, 瞧!它们的形状各异, 有圆形的、三角形的、心形的、方形的、树叶形的;生字的写法也是丰富多彩, 有用毛笔写的, 有用钢笔写的, 有用铅笔写的, 也有用水彩笔写的;卡片的色彩更是五彩缤纷了, 有加彩色边的, 有配彩色插图的, 花鸟虫鱼在孩子们的卡片上变得灵动起来。这是孩子们动手制作出来的, 他们成了动手高手了, 成了巧手娃娃了。
2. 运用卡片, 提高识字效率
听过、看过的东西我们容易忘记, 而自己动手做过的东西我们往往记忆深刻。确实如此, 孩子们需要动手去做, 才会学到永远不会忘记的知识。课上, 我让孩子们拿出卡片, 分小组组织学习。孩子们拿出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 得意极了。生字卡片便于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合作学习。孩子们拿着自己的小卡片, 或者自己拼读, 或者让同伴欣赏, 或者当小教师拿卡片来考考小组内的同学。可见, 这小小的识字卡片真是为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插上了翅膀。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的生字词语, 还养成了与人分享、与人比较、向人学习的好习惯。
3. 巧用卡片, 游戏强化识字
小学生是好动的, 游戏中学习是最好的方法。因此, 我在教学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制作的卡片进行识字巩固游戏, 孩子们的兴致非常高。
摆长龙:利用小组协作学习, 通过玩字卡认读生字。
找朋友:如“爸”字, 教师根据合体字的规律, 把它们分别制成两个独体字的卡片发给学生, 要求他们用最快的速度边跑边说:“我是‘父’字头, 谁来和我做朋友?”到讲台后另一个学生马上也拿着卡片, 边跑边说:“我是‘巴’, 我来和你做朋友。”两个人把“父”字头、“巴”合在一起组成了“爸”字。最后让学生说说“爸爸”的“爸”为什么带“父”字头?从而让学生明白形旁表义、声旁表读音的识字规律。
摘水果:教师先画出不同的果树, 再把写有形近字的水果形卡片贴到相应的果树上, 如“杨、扬”“刻、孩”“栏、拦”等。教师读哪个字, 就让学生把带有这个字的水果摘下来, 然后用这个字组词。这样的游戏趣味横生, 学生非常喜欢。
在识字教学的领域里, 有无数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留心身边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现象, 多加总结、多加摸索, 多加学习, 我们一定能赋予“识字教学”新的翅膀。
“微课”一种新的教学形态 篇8
关键词:微课,网络,移动终端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一种以5-10分钟甚至更短时长为单元的微型课程。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通过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 为大众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网络学习新体验。
“微课”依托教学设计理念, 在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课件、反思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形成一个课件片段的教学环境, 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 是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凤凰微课”是国内首个面向全球正式发布的移动学习新应用, 已正式推出微软WIN8版及苹果i OS版。[1]
凤凰教育行政总裁吴炜强曾表示, “网络教育是大趋势, 打造教育公共平台, 能给农民工、二三线城市求学者等提供学习平台, 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以视频片段为核心组成内容, 方便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 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其微课特点主要体现如下:
(1) 教学时间较短:微课的学习是碎片化的, 是一种泛在学习的体现。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内容, 时长一般为5-10分钟, 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一节课的教学课例, 教学时间短。
(2) 教学内容较少:微课按照一定的教学设计, 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 直接反应教学主题。所以说微课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 “微课”的问题聚集, 主题突出, 更加精简。
(3) 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 “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 (如rm, flv等) , 可供学习者在线边加载边观摩学习。因其容量较小, 也支持下载保存到本地移动终端进行泛在学习。
(4) 半结构化、情景化:微课是一个“主题单元资源包”, 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 (包括教案或学案) 、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该资源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三、微课诞生的环境
边际效应递减理论告诉我们:决定资源应用的效益不在于其数量的多寡、容量的大小、类型的多样, 而在于能否实现最大效度的实用性即能否满足用户的适需使用、适时使用、适量使用的需求。[2]
微课诞生在一块“肥沃”的土壤上, 但是如果没有非常好的契机, 微课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发展迅猛。本作者认为有2方面的契机一步步地促使微课的诞生。
(1) 现有资源库利用低下
1、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普遍存在忽略具体资源在具体的教与学课堂应用环境的适度, 只关注资源资源是否符合新课改精神和适合本地区教材。从教学实践应用的角度来看, 资源库中的许多资源类型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 没有与相应的教学活动相捆绑整合。因而其使用价值大打折扣。[3]
2、传统的教学资源大多是以课时, 包括单元和章节为单位开发, 资源粒度过大过长, 如素材课件等的容量过大, 课例视频的时间都是在45分钟左右, 资源主题和特色不够突出, 使用不方便。
3、由于我国的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基本上是从无到有, 逐步积累, 阶段推进, 分类建设的。如依次分类建设教学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课例库、题库等, 各资源库大多呈孤立松散互不关联相对独立的孤岛状态。[4]如何通过一个主题将不同资源类型统整在一起, 使得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重组利用, 这是当前教学资源普遍存在的不足。
研究表明:只有深入到课堂教学层面, 在既能满足教师的常态教学资源需求又能不断动态生成新的课程资源的时候, 教学资源建设才能从肤浅走向深刻, 教学资源的丰富内涵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5]面对当前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何将各类资源与学习主题活动结合, 使得教学资源主题明确、情景真实、易用易学且便于重新利用整合, 将是提升教学资源品质的方法之一。有研究也表明:教师日常教学使用频度最高, 需求程度最大的是能直接支持课堂教学的资源类型, 并期望这些常用资源能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知识点、进行“统整”和“聚合”以满足教师的备课、教学、学习、反思和研究等多方面的需求。[6]
(2) 技术支持、高速网络和使用者群体
如果没有强大的技术以提供动力的话, 微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高速的网络环境, 为微课提供了高速信息公路, 可以畅通行驶;如果没有庞大的使用者群体支持, 微课也是没有市场, 不可能发展这么迅速。
*移动终端硬件设备、应用软件的支持
移动终端的发展迅速, 多核的处理器、高配置的内存、大容量的存储等已很常见。小米手机坚持“为发烧而生”的设计理念, 将全球最顶尖的移动终端技术与元器件运用到每款新品;以IOS系统风靡全球的iphone手机结合照相手机、个人数码助理、媒体播放器以及无线通信设备的掌上智能手机, 支持EDGE和802.11b/g无线上网, 支持电邮、移动通话、短信、网络浏览以及其他的无线通信服务。三星8核手机的问世, 将更加刺激IT移动终端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就已经不再只是作为通讯工具存在, 如将移动终端设备定位为交流和获取信息工具, 可以得到一部移动的微型电脑。
基于Android、IOS系统的移动终端软件开发, 产生了众多APP软件。如上图为Baidu在App Stroe已经发布的不同应用软件, 涉及娱乐、社交、本地生活、旅游、教育、电商等各大领域。
大量的应用程序让移动终端设备成为微型电脑, 硬件使移动终端设备逐渐取代用户常用的电子设备, 如摄像头、照相机、随身听、收音机、掌上游戏机和导航仪等, 很多功能甚至是电脑无法实现的, 移动终端设备将和用户的日常生活结合更为紧密。
*高速移动网络的发展
GPRS使得手机终端成为2.5G, 3G的广泛应用, 4G的诞生都为移动终端开辟了一条通畅的信息大道。ADSL、光纤入户等技术也促进了移动网络的发展。高速移动网络是微课展开的前提条件。
*使用者群体已经形成
艾媒咨询 (ii Media Research) 数据显示, 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为2.23亿, 预计2012年将超过3.36亿。德国电信公司在2012年对美国手机用户的调查报告显示, 手机用户平均每日查看手机超过150次, 而在英国这项调查数字则接近200。
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发展也很迅猛, 如下图所示:
移动终端硬件的发展成熟, 应用软件不断更新, 终端保有量的使用者群体不断的增加, 这些因素都为微课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四、结论
微课是一种移动终端用户剧增, 使用终端设备频率逐渐增高的现代化信息社会的产物。微课面向碎片化的泛在学习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同时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 整合了教学设计理念、突出教学重难点, 是面向知识点的教学资源, 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参考文献
[1]陈瑾.“微课”来了[N].中国青年报, 2013年01月31日, 12版.
[2]胡小勇, 詹斌等.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6) :56-61.
[3]胡小勇.信息化世界的小世界现象与学习资源设计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09 (1) :40-42.
[4][6]胡铁生.佛山市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应用调查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07.
别样的早操:新的课堂气氛 篇9
可是干着急也没用,我只好尽力备课,充分准备教具、课件,希望能以此引发孩子们的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有时还在课堂上说几句俏皮话逗逗孩子们,模仿一下孩子们最爱看的动画片人物,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但收效甚微,加上孩子们年纪小班额又大( 近70人) ,这使我深深陷入了迷惘。自己也是多年的教学老将了呀,怎么面对这些孩子就束手无策了呢? 看看学校两位骨干教师的班级管理,我内心更是一种煎熬: 同一年入的校,而人家教学班级管理一直都是井然有序卓有成效; 自己带的班级一团死气,看来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静从心生,我决定耐心寻找原因。人们常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法之“法”是指教学具有内在的规律和要求,教学要守“法”———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无定法是指没有包医百病,应对所有教育教学情况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的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 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不甘心自己就此落败,那就得寻找良方。
在周一的早操时间,我带着孩子们跑步,跑步时沿途一些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 所有班级一成不变的活动操,在我看来那么枯燥与单调甚至机械化,接下来就是进教室上自习早读,好乏味! 我都如此感受,何况是一群好动的孩子们; 而这操场周围的林带今早看起来却充满了生机与诱惑,让我想起了黑柳彻子在她《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描述的一个情景: 小豆豆是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因为小豆豆自己行为“顽劣古怪”被勒令退学,而且这都不是第一次被退学了,母亲无奈只好再找一所私立学校为她办理入学。这所新学校全年级只有50多个孩子,且都在常人眼里不是正常孩子。新学校是没有围墙的,却有一道铁丝网做成的篱笆围住学校四周的树,母亲为她转学到新学校后,她每天都从铁丝网篱笆下钻进爬出乐此不疲,每天把自己弄得“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却由此喜欢上了新学校也喜欢上了上学。那么,我何不也借学校林带一用啊? 想到这里,我停止带孩子们做操,迅速将孩子们分为4个小队,然后在孩子们惊讶好奇的目光中率先带一小队走进了树林带绕树穿行,欢笑着随我穿行。其他小队也鱼贯而入随我在林带中穿行了一个来回。“收队回营”,孩子们就一下子都沸腾了,一个个欢欣雀跃,叽叽喳喳兴奋不已。早操结束了,我想这下新的麻烦大概又来了,小家伙们心可能还都在操场上呢。可当我习惯地进入教室准备听写时,课堂的氛围却让我大大的意外了: 孩子们早就端坐在课桌前精神满满,正由班长领读课文呢! 整堂课,孩子们除个别一些,其余的都聚精会神,发挥超常,让我惊喜连连,这一堂课竟是我开学至今上的最应手的一堂课。
之后,我每天早操时间带孩子们跑完步以后,就做一些小游戏,或跳跳锅庄或叫会跳恰恰的孩子领舞,花样翻新也偶有重复,还让孩子们也动脑筋自创小游戏,如果哪个孩子的游戏被采用了,那这个孩子整个一天都是快乐的。就这样孩子们不仅爱上早操在课堂上也充满了活力,其他任课老师也不住夸我们班孩子反应灵活敏捷。这也让我有了“拨开云雾见青天”的喜悦。
构建新的德语教学模式 篇10
1传统的德语教学模式的局限
(1) 学生被动, 缺乏德语创新学习精神。传统的德语教学模式中, 学生在学习德语过程中所拥有的主体地位被剥夺殆尽, 学生沦为可怜的被控制体和被动接受体。课堂上, 老师和学生都只是德语知识的简单传递工具和机械接受容器。这种教学方式使德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并且剥夺和压制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使他们养成了盲目依附的习惯而不去思考:如何创新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
(2) 课堂缺少思想的“碰撞”。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思想, 增加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的德语教学基本上是灌输式和强制式的, 这种机械的“短时记忆”效果并不理想, 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厌倦和反感。由于课堂上教室仅仅是机械式的教育, 仅仅是“我教”, 而不关注“你学”,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质量并不注重,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 因而语言的学习较为刻板, 而语言的学习需要的是交流, 这种交流需要教师充分的调动课堂气氛。但是当前输入式的德语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缺少思想的碰撞, 这一点必须予以改进。
(3) 应试倾向明显。很多人学习德语仅仅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或者应付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在课堂上与考试无关的内容不听, 课外与考试无关的内容不看。考试一旦通过, 就大功告成, 将德语学习的书籍放到一边。这一点极为不利于语言的学习, 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被迫学习, 很快就会遗忘学习内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德语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乐学、自学”的习惯,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真正的将德语学习作为兴趣, 认清德语学习的真正需求, 是德语教学改革必须要关注的核心。
2德语教学新模式
(1) “提出问题-引导讨论-讲解总结”三段式教学法。当前德语课本选材都注重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涵盖了人文、科学、自然等多个方面, “提出问题-引导讨论-讲解总结”的三段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文解读的基础上, 提出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 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讨论,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德语课堂教学。该方法强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交流的空间, 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构建多媒体德语教学。随着教育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以德语课堂教学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多媒体网络德语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 使师生交流更加便捷及时, 实现了德语“教”与“学”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和自主性。
构建多媒体网络教学, 要求以校园网为依托, 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 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录像机、音响和大屏幕等。德语校园网络教学模块主要分为信息资源子块和应用服务子块。其中信息资源子块包括网络授课平台、网络学习平台、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和教学评价系统。网上德语课堂具有以下优势:
(1) 及时的教学管理:教师可以随时注册、注销学生信息, 修改、更新教学计划。学生所有在线课程的练习、新建均有记录, 为教师综合评定学生提供有效依据。
(2) 便捷的教学交流:通过开设德语学习论坛、在线答疑等给学生提供了练习和专题讨论的空间, 教师可以在线进行网络广播以实施教学及在线辅导, 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及时交流学习心得, 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提高学习效率。
(3) 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 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有限的教学及练习很难达到目的。德语教学新模式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培养学生乐学、自学的习惯, 因此, 为保证学生德语水平和技能不断提高德语教学中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 创设更多的语言使用场景和使用机会, 使学习者认识到德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现实价值,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其学好德语的信心。
课外学习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开展德语演讲、辩论、给电影配音、组织德语沙龙等,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 积极主动的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 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快乐, 从而积极、自觉、长期的学习德语。
情景教学法。该理论认为:首先一点任何语育都是有声的, 德语教学应该听说领先, 读写步后, 耸是最基本的教学顺序其次, 任何语言都有其特点, 尤其是在句子结构方面, 所以德语教学应该将二共语与本族语加以比较鉴别;再次, 德语教学必城培养学生使用德语的习惯, 这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来扭转, 而不是靠理解力或者语言方面的知识, 按外语的基本句型进行操练是学习德语的捷径。
以网络技术为媒介, 运用多媒体实现德语网络教学, 引入“提出问题-引导讨论-讲解总结”三段式教学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 改善了德语教学模式提高了德语教学效果, 有利于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新的德语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乐学、自学”为基本出发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加强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最终必将是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陈婧.浅析基础德语教学中的教学法应用[J].青年文学家, 2014 (6) .
[2]王亦佳.关于德语写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 (2) .
更新观念寻求新的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小学;教学;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15-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1、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笔者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二、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2、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与人共同生活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但多数孩子乐于交流,因而为了帮助孩子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从与同桌合作开始,在交往互动过程中,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四、练习质疑,促学生学会生存发展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好基础,而这就要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始,在练习质疑这一环节中,教材中的许多练习就是实际生活情境的再现。学生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他们的视角来解答问题。如有一题是讲幼儿园买面包,一个班15个学生买哪两盒合适,有三盒供学生选择:6个、8个、9个,有的孩子就提出要多买两个给老师吃。而在计算连减时,有学生依生活实景,想出了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用第一个数去减这个和的办法。其实这些孩子能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足见,练习中的那些实际问题对学生学会生存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通过学习新课程,我知道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设计,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那么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指日可待。
五、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1、要让数学适应学生
一个好的演员要研究如何适应观众的欣赏水平,而不是强迫观众适应他的演出。作为义务教育的小学数学,应该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当学生不能适应数学时,我们要改造数学,对数学实行再创造使得它适应学生的学习。让数学恢复它质朴的、自然的、由繁到简的、生动有趣的本来面貌。
2、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彩
新的课堂教学 篇12
国家“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建设“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实施, 将使学校教育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由于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未来学校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必然被多样的教学形式所取代, 而生成新的课堂教学“生态”。
一、基于信息技术资源的辅助教学形式
鉴于目前学校信息技术条件的现状, 班级常态课总体上还没有实现信息技术的支持, 黑板、课本、幻灯和粉笔还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用具。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以后, 教师便可以网上备课, 在课上可以通过网络讨论和解决问题, 可以随时共享所需信息资源。教师教学可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将抽象复杂的问题演示清晰, 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也可以利用班班通学习终端, 进行演示、展示、讨论等。基于信息技术资源辅助教学的课型将成为中小学未来课堂教学的主课型。
二、观看录像与教师组织辅导相结合形式
目前, 我们可以在网上调用一些名师的课件和讲课视频, 随教材也有一些光盘录像课。这样的课, 主讲教师比较有名气, 讲得也比较精彩, 在一些专业师资不足或是专业师资水平较低的学校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上好“观看录像与教师组织辅导相结合”的课, 教师必须备课, 要将录像课讲授过程与辅导有机结合, 要根据预设适时插入辅导。总之, 观看录像与教师组织辅导课型, 关键是处理好学生观看与有针对性辅导的关系, 切忌把此类课上成观看录像课。
三、在线多终端同步互动视频教学形式
实现互联网“三通”以后, 学校间的在线同步互动视频学习成为可能。这种课型可以使班级教学交流更加便捷, 师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组织学生参加异校同课在线学习, 学校间要在课前进行良好沟通, 做好设施准备, 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协调统一学习进度, 安排师生做好预习;参与教师要备好课, 为解决学生问题、参加课堂互动做好准备。同步互动视频课后, 教师还要组织学生集中反馈, 及时解决遗留问题, 确保教育效果。多终端同步互动视频课, 是一种新型课, 相当两校学生或多校学生在一起上合班课。由于各校的规范不尽相同, 因此要上好课, 课前相关学校要明确共同的要求, 确保课堂秩序和质量。
四、课外网上自学、课上交流辅导形式
实现互联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之后, 学生的“泛在学习”可以轻松实现。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安排, 也可以自愿地在网上参与互动式视频学习。学生可以打开电脑上网观看视频课, 也可以在线提出问题, 采用网上互动的方式讨论、解决问题。美国在互联网上创办了“可汗学院”, 每节视频课10分钟, 学生可以免费上网学习。学生网上自学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但还会有一些问题需要在课堂上与教师面对面进行交流、展示, 教师针对学生网上自学的情况进行梳理, 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中或个别辅导。这种课型, 教师课上需重点把握的是学生在自学基础上未解决的问题和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抓住难点问题由教师辅导突破, 抓住重点知识强化辅导训练, 使学生所学知识可充分内化。
【新的课堂教学】推荐阅读:
用新的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论文10-24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再现鲜活魅力05-22
新的教学理念08-25
小学英语名师新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与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暨学转促活动动员视频会07-22
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08-22
孩子每天都是新的教学反思08-17
2022教师暑假教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新的08-29
现代语文教学打破传统注入新的活力10-15
谈谈你对现代散文教学有什么新的认识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