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

2024-11-28

课堂教学(通用9篇)

课堂教学 篇1

构建课堂教学环境,优化课堂教学

清镇三中 蒲元凤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环境是指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思想品德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环境的作用,应创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

一、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自信心。伽利略也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已。”而发现自己的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的培养,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

生独有的文化,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情感更为融洽;因为只有爱,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成功。

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让知识保鲜,学生学起来才更有趣味。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回答,不要一棒打死,不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要循循善诱,本着“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学会自主学习,张扬个性。

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之中,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自主学习对于思想品德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细胞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不仅仅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它还受制于自身——一种随机的自我的成长和发展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在各个环节上体现人的本性,张扬人的个性,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现代德国教育家斯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合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接受或接纳知识,而是唤醒人深处的自我意识,发展他们的潜能。要建构绿色课堂教学环境,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在课堂上,应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甚至是荒唐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呈现,更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价值,他们是个性化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看书也会“标新立异”,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自我要求、自我探寻,同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赞扬,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乐观向上的课堂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

总之,构建思想品德课堂良好的教学环境,开创课堂的生命长廊,需要教师从多层面考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更需要教师的悟性、创造性劳动的积累。构建思想品德课堂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让教师满怀激情地有效指引,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地释放,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是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课堂教学 篇2

一、应该把自学引进课堂, 让学生自学求索

课堂上让学生自行阅读, 分析课文, 查找工具书, 翻阅参考资料, 写出批注, 记好学习笔记, 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学生克服一知半解, 懒惰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良习惯, 对培养学生善于学习, 勤于思考是有一定帮助的。比如, 在学习《太阳》一课时, 教师先让学生预习, 自主学习生字, 通过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生词, 然后进行自读、批注, 解决一些问题, 如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都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等。这些内容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来说, 是比较容易的, 尤其自学课文的这些问题, 只要潜心读文, 从文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课堂上,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预习结果, 小组内达成一致后, 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即可达到学习目标。至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进行理解。这样久而久之,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这要比教师课堂上琐碎分析课文, 让学生抄写记忆答案效果好得多。

二、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要完成这一教学目的, 就必须使小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老师就是像是帮助小孩走路, 扶他一把要随时注意放, 能放手就放手。”学生自己“走路”, 就要学会走的方法。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重视学法指导,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呢?一是教给学生学习字词的方法。比如低年级识字, 教师不再让学生一遍遍跟读、抄写, 而是先让学生自己在文中圈出来, 通过借助拼音自己认读, 然后教师让学生反馈:“你都认识了哪些生字?你是怎么认识的?你发现这些生字都有哪些特点?”这一系列的指导就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 激发了他们学习生字的兴趣。二是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正确运用词语是理解词的目的。了解词语的使用环境及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 有助于学生恰当准确地使用。对于词语, 以前我都是自己查词典, 把意思抄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读一读, 再抄写到课文上。现在我让学生在文中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然后借助上下文说说这个词语大致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可以自己借助工具书来查找, 也有一些我给他们提供几种解释, 让学生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 选择其中正确的选项。通过采用这样的指导方法, 学生很快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可以借助工具书, 可以结合上下文, 还可以通过词语的互换等。例如《长城》中写道:“远看长城像一条龙, 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蜿蜒”本义指蛇类爬行的样子, 引申为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地延伸。怎样让学生理解呢?细读句子可明白, 蜿蜒是指长城的形态像一条长龙, 也就是说长城像龙一样弯弯曲曲地延伸。再比如《一夜的工作》写周总理“他不是普通地浏览, 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从文中看出“浏览”与下文意思相反, 意为粗略地看。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对于一篇文章, 以前我都是分自然段逐段进行讲解分析, 学生只是听就可以了。这样虽然学生理解了课文, 但是是靠教师讲懂得的, 可以说是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 所以学生阅读能力不高。后来我采用了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线索, 然后抓住重点段落,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感悟, 体会出其中的内涵。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 勾勾画画, 圈圈点点,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现在学生都很喜欢读书思考, 阅读能力有很大提高。

三、转变教师的角色, 注重教学反馈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篇3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趣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的活动过程。如果没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课堂教学就只能流于形式,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无法实现,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可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是创设语言情境的关键。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交流的前提,是师生互动得以实现的基础,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师生之间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教师既要成为他们良好的导师,又需要成为学生的信任的朋友,还要成为他们热心、耐心的听众,如何做到以上几点:

1.要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教师走进课堂就应该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来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紧张的情绪和心理得到缓解,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和心态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

2.多一份赞美、少一份责备,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喜欢被爱、被承认和赞美的心理。教师如果吝啬自己对学生的爱,就等于拉长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就无法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爱,更无法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微笑的闪光点进行赞美。

3.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理解、宽容学生主要是指不在课堂上批评、挖苦学生,尊重其隐私,不随意宣扬,尊重其选择,不横加干涉等。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过多地指责,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

二、引导学生学习,参与双向交往

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学生本身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是参与了学生不一定是主体,也可能成为客体,即被动参与。那么,如何让学生主体性在课堂上得到发挥?

1.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诱导,就是诱导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识活动变成学生学习心理需要。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当时的情况和知识内容不断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诱导形式。比如,悬念法:在讲到名词复数时,我课前在包里装了几本本、几块橡皮、几把尺子。上课时我问学生:“Whats in the bag?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有的学生猜:a book;有的学生猜:an eraser;有的学生猜:a pen ; ……虽然他们的回答存在着错误,但是都能勇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人都想证实自己的猜测,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达到了高潮。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于是,我很顺利地推出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即讲名次的复数,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课的任务。

2.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优势显而易见。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缺少真实的语言环境。事实证明,要掌握好和运用好英语,有必要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来帮助生感知理解语言,掌握并应用语言,而电教媒体的运用这时候就成为创设语言情境必要的、有效的手段。如在讲the football match一课时,我们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对于足球的热爱,在讲课时,采用一边放视频,一边讲解的方法,屏幕上那激动人心的画面,加上我的讲解,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使学生完全投入到学习当中,置身其中,学生们仿佛自己就是一个足球运动员。课堂上学生情绪饱满,沉浸在比赛的紧张气氛中,意犹未尽。趁此机会,我教育学生,要想为国争光,必须锻炼好身体,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可见,电教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同小可。

三、因材施教,是学生获得差异性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认为:90%的学生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一种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力的差异,教师只要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都能获得优异的成绩。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特长,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而不是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的机械零件,因此,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应该把握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使我们的学生获得各自需要的发展。

四、鼓励大胆创新,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教师要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比如,在教授名词性物主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相互转换时,学生做题很容易出现错误,如“This is his pen .一句转换中,我们观察到一名学习较差的学生很快就做对了,我问他有什么窍门,他拿笔在划了一下,即出现了下面的句子:“This is his pen. This pen is his.”这就是窍门,我当即让他让他到黑板上,把做题的窍门告诉了大家,使那些不懂的学生茅塞顿开。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句型都是这样简单地划一下,也不可能把这种做法当做一种规律,但是他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赢得了教师的表彰,赢得了学生的热烈掌声。

我们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一个人如果时常体验到的是失败的痛苦,那么这个人就会丧失信心,放弃努力。而我们教师应该做到的是让学生获得自信的明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住课堂45分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坚信,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课堂教学 篇4

用心

爱心 专心-12345678

你知道小高斯是如何求1+2+„+100的吗?

这一方法的思想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要“首尾相加”)?

类似的,你能求1+2+„+n吗?

对于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n},如何利用上述思想方法求Sn=a1+a2+„+an?

还有其他方法吗?

一个核心:概括——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典型实例的共同本质特征

强调学生实质的、高水平的思维参与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

在教学方式的改进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自己积极地、独立地进行数学思考的空间。不管是传授式还是活动式(相应的,学生学习方式是接受式或发现式),只要学生有思维的自主,就是学生的自主地位得到体现。

根据数学知识的认知需要,为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通过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使用“先行组织者”,在思想方法上多做引导,在具体细节上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做、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让学生多发表意见,教师自己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多听少讲,在关键点上让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课堂教学的“六字经”: 问题引导学习教学重心前移 典型丰富例证 提供概括时机 保证思考力度 加强思想联系 使用变式训练 强调反思迁移

用心

爱心

课堂教学 篇5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有过“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前苏联教育局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了解学生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要了解学生个性。大多数小学生的个性都是想在学习中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的竞赛活动,来捕捉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其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数学有兴趣了,那么数学当然能学好了。

其次是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

尤其是数学的学科特点是逻辑性极强,新知识和旧知识环环相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掌握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旧知识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新的数学知识来源于旧知识的延伸,从而克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障碍。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也可以联系一些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数学新知识不仅是旧知识的延伸,同时又来自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到数学学科的抽象和单调了。

最后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这些具体情况后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的进行团体学习辅导和个别学习辅导,做好提优辅困工作。

二、学会倾听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其实倾听这一行为,不单单是学生要具备的学习特质,教师也要学会倾听。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善于教学的老师大都是能够倾听的高手,多年来我们的数学课堂经历了“教师的一言堂”,到“发言热闹的课堂”到今天我们需要的是“倾听的课堂”。

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就需要引导学生不仅学会表达,而且学会倾听。作为教师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仅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且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心心相印。

叶澜教授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是的,只有学会倾听,才能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育活动,才能与学生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关心与帮助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人格。

这样,在平等、和谐、快乐、安全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展现出他们的才华和智慧,学生表现出他们的天性和聪颖。因此,有人说:“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三、关于备课

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分钟的每一秒,教师的备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否则我们会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

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

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它们会统一在课堂教学中,缺一不可。

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情况。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

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即使是在平时作业中也要尽量体现这种层次感,可以采用附加题选做题的方式来进行区分。

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在面面俱到,能够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本着这样的原则,可以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合理的讲练,既要给学生减负,也不排除精讲精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四、走近学生,改变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最不容易把握的部分,许多合作学习由于教师没有有效的调控而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如何提高小组合作,这就需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进行合理调控。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学生的操作,学生往往也比较感兴趣,积极性很高,但是有的时候操作的效果总是不理想,教师虽然在操作前进行了指导,但这是不够的,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差异也就更加明显,或许有的学生一听就明白的操作,有的学生却无从下手,或是根本没有听明白,这时候除了小组之间的合作,教师也要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成为他们操作的引导者。

课堂教学 篇6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教学是一种艺术!优化教学艺术,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从优化教学组织的艺术,使语文课堂秩序井然;优化教学语言的艺术,使学习活动目的明确;优化教学激疑的艺术,使学生思维健康发展三方面进行探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师生和谐发展,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效率

课改下的语文课时少,教学任务重。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关系着语文课堂教学效率。2001年,我国著名特级教师、深圳辅导学院教科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刘显国主编了《课堂教学艺术丛书》,该书指出了课堂教学艺术包括:备课艺术、开讲艺术、板书艺术、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组织教学艺术、练习设计艺术、课堂结尾艺术等方面。[1]笔者认为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起关键性因素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课堂教学的表达艺术和课堂教学的激疑艺术。下面,笔者谈谈如何从这三方面优化课堂教学艺术,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

一、优化教学组织的艺术,使语文课堂秩序井然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课堂秩序良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重要保证。然而,以“无情”的课堂纪律约束学生是行不通的。素质教育下的课堂应是民主的、人文的。教师如何组织,才能使课堂活泼、有序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迎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1、组织方法的采用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的认识活动,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进行这一活动的主要动力。”中低年级学生,我们多采用游戏、编儿歌等活动式组织方式。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影子》一课,把学生带出教室,在阳光下与“影子”做游戏,学生边玩边学,这样的课堂轻松、活泼,学习效果又好。高年级,主要采用探究、合作等研究式组织方式。如教学《穷人》一课,课文以“穷人”为题,全文却不见一个“穷”字。让学生自学课文——“找穷”,再小组交流——“说穷”,最后共同探究——“论穷”。

2、教学内容的呈现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有效注意时间短的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必须巧妙地把该节课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融化在合适的教学环节之中,即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精神状态下,最容易集中精力的时间内把新的知识点学好。听说读写是完成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也是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应使学生得以提升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应有效的安排听说读写的训练项目。由于电子教案的共享功能,很多教师连备课也“最简化”了。据笔者了解,现在的课堂中,揣着自己的教案上课的教师太少。教案是在应付教学常规检查时,才从电脑中打印出来。教育对象是人,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案应符合任教班级学生的学情。

二、优化教学语言的艺术,使学习活动目的明确

狭义的教学语言指的是课堂教学组织语言。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应有理有序,有情有趣;擅取百家之长,又有独树一帜的创造。教师的语言是动态的,可预设,但不一定生成。它是受课堂教学生成情况约束的。因而,课堂教学语言能充分体现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1、教学语言应具有激励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威廉·詹姆士也说过:“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对少年儿童,应多些表扬,少些批评。课堂中,我们常听到教师这么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坐姿最漂亮”;“瞧,他的小手举得真高!”;“你说出了我的想法!”等等。像这类具有激励性、竞争性的语言,富有挑战性,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笔者认为,当学生的学习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涣散的情况下,要能采用唤起学生积极性的语言来吸引学生。

2、教学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当学生的学习精力保持的情况下,应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一次观摩课中,听一位老师教学《将相和》第二课时,学生在分析“蔺相如理直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一个句子时,这位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辩驳。他们为了自己的目的,除了抓住课文中的描写,还借助电视剧、网上查找的资料等等进行说明。教师的这一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强烈的认知冲突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都能得了提高。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这比喻真是恰当极了!

三、优化教学激疑的艺术,使学生思维健康发展

只有知识与能力相伴成长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学得知识,就得思考,而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则是思考的开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习动力。”[2]语文课不是单纯地去解决问题,而是教会学生思考和质疑。激疑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对话状态,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的激疑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一位老师教学《给予树》一课时,采用两组词语进行对比激疑。第一组是“热烈地讨论 诚挚的祝福 甜蜜的笑容 兴高采烈”,第二组是“担心 沉默不语 生气”。显然的,两组词串感情色彩对立,红、灰色对比鲜明,促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学生学习了很多描写哭的几个词语“啜泣、呜咽、低声哭泣、抽泣”,并了解了涵义后,教师通过:“阮恒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又放下,然后又举起来。他可能在想什么?”这种针对教学难点进行的激疑能使 “朋友”的内涵在学生的思想中得以深化。当然,我们还很常在课堂结束时激疑。又如笔者在教学《凡卡》一文的最后,并未写出凡卡今后的日子将会怎样,留给读者的只是一个省略号。然后配乐,让学生观看一幅画面: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凡卡在昏暗杂沓的鞋铺躬腰做工。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三个问题:①凡卡的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②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会接他回乡下去吗?③凡卡的痛苦生活能改变吗?这些问题,将长时间萦绕在学生的脑际,使他们深深地关注凡卡的命运,也使他们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课虽尽而意深远。

以上三方面课堂教学艺术分别从课堂秩序、学习目的以及思维发展等方面加以影响和促进,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艺术的各方面应相互补充,才能使优化形成网式结构。

参考文献:

1、刘国显主编 《课堂教学艺术丛书》 中国林业出版社

2、于漪《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 中国教师成长网

3、马彩娥 《教学艺术刍议》河北:华文出版社,1999年。

4、吴伟祥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福建: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5、章永胜

课堂教学 篇7

一、重视情景创设,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 能变无效为有效, 化低效为高效.只有激发兴趣, 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学习动力.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并使之能长久下去.

如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教学, 我先提问:同学们, 你们喜欢足球运动吗?此话题一经提出, 全班同学都非常兴奋, 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我接着说:学校体育组本学期要安排初三年级的8个班进行班际男子足球循环赛 (每两个队之间, 都要进行一场比赛) , 要求我们班的同学帮助计算需要安排多少场比赛, 并做好比赛的安排, 同学们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学生思考后, 列出了8个班级足球循环赛所需安排比赛的场数:8 (8-1) ÷2=28 (场) .

进一步, 我又提出:如果我们年级不是8个班, 而是x个班, 那比赛所需安排的场数又是多少呢?请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有了开头8个班所需比赛的场数, 绝大多数同学很容易得到x个班级所需比赛的场数为x (x-1) ÷2 (场) .

接下来提出, 如果某次足球循环赛共进行比赛90场, 共有几个队参加呢?

有了上面的阶梯, 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地假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x-1) ÷2=90.

这样的课堂教学,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学”的实际意义,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

二、营造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做一做, 从中探索发现规律, 并与同伴交流, 达到学习经验交流共享, 并培养合作的意识, 在交流中, 提高表达与沟通的能力.

如《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课, 通过用火柴棒搭正方形的游戏来创设情景, 让学生按要求以组为单位搭正方形, 并找出一个、两个、三个正方形时, 正方形的个数与火柴棒的根数之间的关系, 然后探讨搭出n个正方形时, 需用火柴多少根?此问题提出后, 学生搭的搭、议的议, 合作交流的情绪高涨, 纷纷展示自己各自的研究成果: (1) 4+3 (n-1) ; (2) 1+3n; (3) 4n- (n-1) ; (4) 2n+ (n+1) .

这种开放的课堂, 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 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发展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尊重个体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倡导的目标, 它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课堂上不能搞“一刀切”,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因材施教, 积极创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话的条件与情境, 使集体教学、小组交流、个别辅导有机结合,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 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和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例如在完全平方公式的因式分解教学中, 我设计了六个台阶:

1.复习: (1) (x+2) 2=x2+ ( ) x+ ( ) ;

(x-2) 2=x2+ ( ) x+ ( ) .

(2) (a+b) 2=a2+ ( ) ab+b2;

(a-b) 2=a2+ ( ) ab+b2.

2.观察: (1) 中等式右边一次项的符号与左边式子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2) 中的等式右边ab项的符号与左边式子的符号又有什么关系?从右边变形到左边的过程叫什么?右边的式子叫什么?它的结构是怎样的?

3. (1) 填空:x2+4x+4= (x□2) 2;x2-4x+4= (x□2) 2;a2+2ab+b2= (ab) 2;a2-2ab+b2= (ab) 2.

(2) 分解因式:x2+10xy+25y2;y2-y+1/4.

(3) 填空:将4x2y2-4xy+1分解因式, 可把xy看作一个字母m, 则原式可化为 ( ) , 把它先进行因式分解后得 ( ) , 再把m=xy代入可得 ( ) , 这样原多项式就可分解为 ( ) .

(4) 将 (x+y) 2-8 (x+y) +16分解因式.

(5) 分解因式x3-4x2y+4xy2.

(6) 若4y2+my+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 则m=______.

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人才成功的诸多条件中, 最重要的一条是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意识来源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能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发现法、探究法和自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 为学生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例如:讲完例题“已知, AD、A′D′, 分别是, 的高, 求证:AD=A′D′”.之后, 可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1) 你能用另一种方法证明AD=A′D′, 吗? (2) 若AD、A′D′是的中线或角平分线呢?仍有AD=A′D′的关系吗?试证明. (3) 由 (1) 、 (2) 两问你能猜想出什么结论?用语言叙述并证明.

五、诱导联想, 举一反三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习数学同样需要想象, 如何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使他们通过联想, 把所学知识都联系起来, 对知识进行优化整合, 形成能力, 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不断探究的问题.

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中, 有这样一个问题:中, 有三条直线都与边BC平行, 与AB、AC或AB、AC的延长线相交, 这样在图中共有多少对相似三角形?在讲完这个问题后, 把这个问题进行引申, 诱导学生联想:

(1) 如果与边BC平行的不是三条直线而是10条直线呢?有多少对相似三角形?n条直线呢?又有多少对相似三角形? (2) 还记得我们在什么地方接触过类似的问题呢? (提示学生:将n条直线两两相交, 最多有几个交点;参加会议的n个人两两握手, 共握手多少次;n个球队进行循环比赛, 需进行多少场比赛;凸n边形总共有多少条对角线等这些问题联系起来.)

通过诱导联想, 让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并进行有效的整合, 做到举一反三, 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 篇8

因此,我非常重视在课堂上营造和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定理等的教学变成具有创造愉悦的探索活动。

一、注重情境的创设

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师在讲授中运用各种手段,设计一个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引入,把学生的分散思维聚拢过来,通过创难设疑、趣化题材等方式,将内容“神秘化”、“戏剧化”。注意教学内容的设计。对课堂例题与习题的设计避免只介绍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一个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停留在就题论题,照本宣科的水平上。

有些题不管是哪种形式出现,不论是从哪个角度考虑都根据同一理由或类似理由,这样有利于牢固灵活地运用法则或性质。如在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时,选择一组这样的习题;1、A,B两地相距36里,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二人相遇后,甲再走25小时到B地,乙再走1.6小时到A地,求二人速度。2、甲乙二人从A,B两地同时相向出发,相遇时,甲比乙多行10公里,相遇后,甲再用4/3小时到B地,乙再用3小时到A地,求两地距离和甲乙二人速度?3、甲乙二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相遇后,甲再用1.6小时到B地,乙再用2.5小时到A地,求,甲乙二人速度?走完全程各需多少时间?让学生始终带着新鲜感做题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做题。

有一些题通过多种解法比较,开阔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如我在課堂上做了这样一个填空题:四边形ABCD内接圆,AB为直径,直线MN与圆O相切于C,∠BCM=38°,则∠D的度数是多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上述题可以用四种不同的方法做出,而且还都能说出做题的根据来。

还有一类题,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掌握了基本定理或做题方法后,我们改变条件(或结论)做一些变式题。如平行四边行ABCD的对角线AC上两点E、F,且AE=CF,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变式时可以把E、F看作动点,作如下变形,将已知改为:1、DE⊥AC,BF⊥AC;2、E、F是对角线AC的两个三等分点;3、∠ADE=∠CBF;4、E、分别为∠ACD和∠ABC的平分线与AC的交点。

注意语言等方面的设计。教学是一门艺术,我除了在内容和方法上认真设计外,还注意上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运用科学准确、富有启发性和思想性的数学语言,用合理的语言节奏,充满激情的语调,配之以优美的动作等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注意课堂情境的调控

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不论是表现欲旺盛的学生,还是表现欲暂时尚弱的学生,都要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机会,增加学习热情。当问题提出后,给学生2—3分钟思考,或同桌、小组讨论,对带共性的难点适当点拨。当学生对讨论过的问题有了一些认识后,让他们自己讲思路。无论是采取什么方法,我都注意多鼓励学生,老师的微笑、眼神等都会增加他们回答问题的信心,消除畏惧心理.积极投入到教学中来。尤其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起点低、带有启发性,一步步解决问题,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每个学生都以平等的角色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中来。记得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要在规定日期内加工一批零件,如果甲单独做,则刚好在规定日期内完成,乙单独做则要超过3天,现甲乙二人合作2天后,再由乙独做,正好按期完成,求规定日期。对于这道题,多数同学是这样列方程的:设规定日期是x天,则2/x+x/(x十3)=1,有一个中游学生列成这种形式:3/(x+3)=2/x,道理多么简单,思路多么明快,评卷时我及时表扬了他。我想这与学生平日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

复习要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过渡要自然。例如教学有理数乘方这一节,先复习“几个不为零的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要怎样确定?”这个问题是为学习乘方时.底数是负数时.幂的符号的确定服务的。再复习“在小学学习的正方形面积和正方形体积怎样用字母表示?”学生回答出来后,然后告诉学生a2,a2实际是有理数乘方的内容,这样很快接触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使学生的精神一下集中到探索下面所要学习的新内容上。

三、自学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放手让学生无目的的自学.最好给学生拟定一个自学提纲.让学生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提纲的拟定要突出教材的重点,但不是教材内容的罗列。出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还要有一定顺序性。问题之间的内容要衔接,逻辑性要强。在形式上应当简单明确,在内容上应当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又要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解答,问题本身不应当隐含对答案的提示。让学生按自学提纲学习结束,教材内容基本掌握。自学提纲的拟定还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常犯的错误结合进去。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的自学提纲里可以加这样两个问题:①几个相同的负数或分数相乘写成乘方的形式,应该怎样书写底数?②32与23,-32与(-3)2相同吗?第一小题是学生在书写乘方的形式时,容易把底数应加的括号漏掉。第二个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分清的地方。把这样的两个问题放在自学提纲里,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学中探索答案.比教师直接讲解效果要好的多。

重视反馈。我们知道,数学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严谨有序的逻辑思维能力,一丝不苟,认真规范的良好习惯,坚毅不拔,热爱真理的进取精神。这一切的获得全有赖于数学学习过程,所以我们说过程是结论之本。在平日各类练习中,凡是“判断题”要求学生写出分析与原因,“填空题”和“选择题”要求学生必须写出完整的过程。在课堂上注意训练学生口头表述思维过程的能力。对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情况,除了采取问卷的形式当堂检测以外,更重要的是把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每章学后及时考评反馈,题型设计,知识技能,覆盖面等,都精心思考和设计,考了就改,改了就评,趁热打铁解决出现的问题。

课堂教学 篇9

--谈问讲教学试验

广东省信宜县第一小学

○韦开忠○

多年来人们都说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给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但是,在课堂上听得到看得见的仍然是学生随着老师的问讲团团转,仍然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仍然没有消除。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仍然是当代教学论研究的焦点。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设计一种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利于教师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的课堂教学结构。问讲教学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设计的。

问讲教学的特点是,变教师多问多讲、先问先讲、以教师问讲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多问多讲、先问先讲、以学生问讲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它是学生主动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己猎取知识,培养创造性学习心理品质的一个过程。问讲教学不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更重要的是提倡学生释疑解难;不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还要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进行问讲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求学生多问,而且要求学生多讲,做到不懂就问,懂的就讲;不仅要求学生多问多讲,而且让学生先问先讲。一堂课从学生问讲(汇报自学)开始,老师根据学生的问讲开讲。师生之间可以问讲,同学之间可以问讲。一堂课教前可以问讲,教中可以问讲,教后也可以问讲。不是把问讲仅仅当作质疑问难环节放在教课最后阶段去进行,而是把问讲作为学生交流认识、探求知识的必要手段,让学生的问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则在学生问讲中因势利导,相机点拨起主导作用。问讲教学实践了叶老“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教学思想,体现了自学为基础,思维为核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这几个基本观点。

问讲教学的基本要领是:定向、抓线、划块、寻找“最”;引、串、点、带、启问、穿插练。

定向、抓线、划块、寻找“最”,是对学生的要求。“定向”就是通过审题、联系课文内容与一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确定学习目的要求,明确问讲的大方向。定向要集中、准确、鲜明,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抓线”、“划块”指的是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文章的线索,环拱文章中心,按照学习目的要求,根据年级特点、教材实际划分问讲的块块。问讲的块块不宜过大,使问讲内容集中些,以利调控。需要精讲的课文,问讲的块块,低年级可以句子为基础;中年级可在一节或一段中分层进行;高年级逐层逐节或逐段问讲,可灵活掌握。但是需要直奔中心的,可以整篇问讲。有几项要求的可以分项进行问讲。“寻找‘最’”意思是不管怎么抓线、划块进行问讲,都要以最能表达中心(包括突出重点训练项目)、反映教学要求的语言文字,写作特点或主要内容为重点,要轻重适宜,详略得当,切勿一刀切。

引、串、点、带、启问、穿插练,是对教师而说的。“引”就是引导,根据学生问讲的反馈信息,或引导读书,或引导讨论,或引导作进一步探究,或把问讲从偏向引返正轨,或把问题的关键引导出来……“串”就是把学生不很系统的问讲串起来,使之系统化,把问讲的块块连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点”主要是评点。用以揭示语言文字的运用特点,突出文章的中心。“带”指的是对应当从简从略问讲的节、段或内容,要一带而过。“启问”就是启发学生发问。通常人们只知道启发学生答问题,而很少注意启发学生提问题;只重视研究如何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忽视了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启发学生回答问题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难。“启问”应当作为启发教学的重要的一个方面来研究,而这也是问讲教学的精髓。“启问”应当把握文章内容与字、词、句、篇的重点,用“有什么疑问”、“有什么不明白的”、“有什么不理解”、“有什么不懂”之类足以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问语,使学生发问。“穿插练”就是在问讲过程中穿插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猎取知识。问讲过程可以练代讲,以练代问,用练突出重点难点,用练去概括,用练去巩固获得的知识,用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实行问讲教学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预习是问讲教学的前提。没有充分的预习,学生就不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可能去解决问题,当然就没有什么好问,也没有什么好讲。预习可以解决问什么、讲什么的问题。指导学生预习,要使学生懂得预习的步骤及内容,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儿童整体感知的心理特征,预习步骤可以定为:先看题目,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审题,初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然后,分段、概括段意,初步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再逐段深入理解,最后概括中心思想,学习写作方法,回归整体。与此同时,要教给学生预习每一步骤内容的方法。如审题要抓住题目的重点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课后问题及读写例话,弄清题目要写的对象、范围进而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预习中可以把不懂的、有疑问的地方划下来(可用“”线),认为最能表达中心的、最重要的最好的词语和句子也可以划下来(可用“------”线),有什么想法可在书边作记。上课的时候,可以按照不懂的就问、懂的就讲的原则进行问讲。学生问讲要举手,可定为举左手表示要问,举右手表示要讲。谁个问,谁个讲,谁个先,谁个后,由教师决定。

为了使学生掌握预习的步骤、内容与方法,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指导。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问讲得好不好的关键。强调学生多问多讲,先问先讲,问讲以学生为主体,不是取消教师的问讲,教师的作用不但不能削弱,而且需要加强。学生学习主动认真了,教师备课就更要全面深入,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应变能力要更强。对于教师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促进。在问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传统的传授、讲解,而是点拨、诱导、解惑、深究。问讲开始,教师可以提出要求;问讲中间,教师要因势利导,相机点拨,使问讲深入开展。在问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板书进行归纳,或者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对问讲教学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种作用最好超前发挥,超前教给学习方法学习之前先教学法。使学生掌握方法、步骤,更自觉主动地进行问讲。

三、问讲要体现语文教学方法上的特色。问讲教学本身具有加强听说训练的特点。但是,以学生问讲为主体的课堂结构,特别是开始搞问讲教学的时候,常常是单纯问讲,往往忽视读书。例如,学生朗读一段文章,大家进行评议,当有人指出某个字音不准、某句话没有读出感情以后,本来应让大家再读,把问讲与朗读结合起来,而有的老师却不这样做,问了讲了就算了,却不再读,这样就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读是问和讲的准备,又是问和讲的延伸。读能够引出问,问可以带动读,读可以代替讲,讲可以深化读。问讲与读密不可分。没有读的渗透,没有读的有机结合,问讲就没有语文教学的特色。实行问讲教学,必须在加强听说训练的同时,强化读的训练。

四、问讲要加强与其他教学手段之间的联系。教学改革必须向立体化、多面性发展。问讲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它的主要效用在于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利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它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更不能解决教学上的`所有问题。只有同其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配合起来,才能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课的时候,问讲贯穿于始终,但是,教学方法要多变,教学手段要多样。问讲与其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综合运用。例如,问讲过程要穿插运用挂图、幻灯、电视、实物等教具或其他教学手段配合教学,运用“填空”“改错”“判断”“选择”等书面形式,进行各种练习。朗读、板书要渗透于问讲全过程。

《黄河象》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过程:

一、定向(略)

(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在老师引导下,经过议论,师生共同确定学习本文的两点要求,老师诱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两点要求上来。)

1毖习本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特点。

2绷私饪蒲Ъ壹傧牖坪酉罄蠢的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定向问讲才有目标,不然问讲就会零零碎碎、漫无边际。这个向定得好,准确,紧扣重点训练项目,反映出教材特点〕

二、抓线划块(略)

1背醪搅私馕恼碌闹饕内容。

2崩砬逦恼碌牟愦巍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讲有问,老师相机板书。)

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

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严密假想;

人们发现与发掘这具黄河象化石。

〔抓线划块、整体感知教材。问讲教学强化自学为基础,原来的认知结构为基础,抓线划块就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

三、寻找“最”

(一)确定文章的重点--抓最主要的内容。

师:现在请大家就《黄河象》写作上怎么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发表意见,有疑就问,懂的就讲,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问讲要注意顺序,可以让有疑难的先把问题提出。

〔教师安排问讲步骤,开门见山,重点切入,把学生引向寻找“最”。让有疑问的先把问题提出来是问讲教学的一个特点。〕

生:《黄河象》可分为三大块,到底哪是重点我还没弄清楚。

师:好,探究《黄河象》写作上怎么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首先要确定《黄河象》的重点,大家应当首先就这个问题发表意见。

生:我认为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是重点,因为题目就是《黄河象》。

生: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样子容易介绍,但是,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会那样完整就很难讲得清楚,应该重点写。

生:我想,作者写这篇文章也会这样想的。

生:那为什么不把题目定作《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师:(同学们愕然,老师看到大家被问住了)“完整”是这具黄河象化石的特点,作者有必要给读者具体介绍。而为什么那样完整不但很难讲得清楚,也是读者迫切要求进一步弄清的问题,文章必须着重写。看来,作者是想到了这一点的。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确实比较容易些,同学们只要认真看一看就明白作者是怎样介绍的了。为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科学家对黄河象的来历进行了严密的假想,现在我们就着重探讨作者是怎样详写科学假想黄河象来历的吧。

〔出现疑难,及时指点,权衡轻重,善带善略。在问讲教学中,释疑解惑,因势利导,相机点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突出文章的重点抓最重要的语段。

(老师先让学生认真默读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这一段,然后指名朗读,经过评议,指名再一次朗读)

〔读是问和讲的准备,又是问和讲的延伸,问讲与读密不可分〕

师:读得好不好?(生齐答:好)对,使人听了就像看到了一样。但是假想必须有事实依据,请大家联系文章第一块介绍象化石的样子,文章的第三块写的农民发掘象化石的情况,想想科学家的假想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抓主要内容带次要内容,主次结合,突出重点。〕

生:200万年前天气很热。

生:假想天气热的依据还是假想。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里淹死。

生:为什么?

生:因为科学家知道,甘肃农民发掘出来的这头大象的骨架斜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姿势好像正在向前跑,这就是说黄河象是向一条有淤泥的小河走去,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在河里。后来尸体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了,腐烂了。日子长了,骨骼就变成化石,就这样,这具一直没被移动过的象化石便完整地掩埋在沙土下。

师:说得真好。(老师把根据插图制成的幻灯片打在布幕上,指导学生对照黄河象与象化石的姿势,想象黄河象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强化教学重点〕

师: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因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还有什么疑问吗?

〔“有什么疑问”、“有什么不懂”是问讲教学用以启问的常用语〕

生:看来科学家这样进行假想确实有事实依据,但是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很重要,这是科学家必须进一步说明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就能更有力地说明为什么象化石保存那么完整。大家都来谈谈。

〔评点与引导结合,使问讲逐步深化〕

生:因为不小心,大象才会失足落水。

生:因为大象不知道河有多深,不知道有淤泥。

生:最主要是因为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一滑,就栽进河里。

生:最主要是因为口渴,不渴就不会跑到河里去。

生:最主要是天气热,不热就不会口渴。

师:对!黄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有近因也有远因,有间接原因也有直接原因,科学家想得很严密。大家都说了,只是欠条理,现在大家先做个作业,再有条理地说说黄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的始末。

(教师一边出示作业题,一边叫同学看书。)

1碧羁眨貉退赖氖奔(--),地点(--),天气(--)。

2鼻氚纯蒲Ъ业募傧氚选昂取薄翱省薄跋荨薄叭取碧钤诶ê爬铩

黄河象淹死河里的始末:(--)→(--)→(--)→(--)→最后淹死在河里。

(老师指名板演后,学生有条理而扼要地按照热→渴→喝→陷的过程讲了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直至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的经过。(略)

〔“穿插练”是问讲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教法的又一体现。这个练选词填空,练得好,巧妙地与“串”结合,把学生不很系统的问讲理顺了,系统化了。〕

生:这样,科学家不是首先想到200万年前的天气很热吗?

师:不,大家听说过逆向思维吗?

〔进行横向联系,发展学生思维,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生:听说过,数学教师曾教我们进行过逆向运算。

生:啊!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是按照:陷→喝→渴→热这样的逆向推理推出来的。

师:是的,科学家从已知探求未知,从结果推想原因,运用追溯性的逻辑推理方法,从发掘出来的象化石的形象先推想到“陷”,从“陷”推想到“喝”,从“喝”推想到“渴”,再从“渴”推想到“热”。最后,得出假想的结论:热→渴→喝→陷,直至淹死在河里。科学家这样进行假想合情合理,十分严密,很有说服力。是不是大家都来谈谈。

〔把问讲引向纵深〕

生:是的,科学家假想合情合理,但是有些细节我不明白,为什么科学有会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的时间是200万年以前?事情发生的地点小河是一条“弯弯的”“缓缓地”流的小河?

生:不是200万年以前的事,黄河象的骨骼就不可能变成化石。

生:我觉得假想小河“弯弯的”“缓缓地流”很重要,这表明这条小河是一条容易沉积泥沙的小河,不然黄河象怎会陷入淤泥?

师:两位同学都讲得很好,科学家的假想确实很严密。还有吗?

生:“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写出假想中的天气很热。“炙烤”“似乎要燃烧”,突出“热”的厉害。“栎树呆立不动”,说明没风以至热得羊群、驼鸟也耐不住要“走来走去”。天气这么热,是从黄河象干渴难忍想来的。天气越热,黄河象就越渴。所以科学家要尽量把天气想得热一些。

生:一群黄河象向小河跑来,是为了喝水,这是很明白的。但是为什么会“扑踏扑踏地”走?怎样会假想带头的是一头老公象?

生:“扑踏扑踏地”走就显示出干渴得有气无力。见到小河“就高兴地跑起来,”说明渴得非常厉害,迫切需要喝水。

生:那头老公象呢?

师:(看到没有同学举手回答)公象领头是象群生活的一种习性,再说,不是公象,骨骼化石怎么会那么高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要讲在点子上。〕

生:“够”是什么意思?

生:“够”是“能够”的意思。

生:我看这里的“够”应理解作“达到”。

师:要把字词放在句子里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讲出在课文里的意义。

〔教给学法〕

生:“够”是“达到”的意思,课文里说它“够不着”是说由于水位很低,大家伸长鼻子吸水,伸不到河里,吸不到水。

生:“够不着”、“又往前走”、“美美地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进一步突出老象迫切要喝水的欲望,正是由于这样迫切要喝水,才导致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在河里。

(师生共同概括《黄河象》怎么突出重点,叙述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假想合情合理,逼真,有说服力)(略)

三、重视文章非重点抓最关键的联系

师:大家想想对《黄河象》的篇章结构有什么要谈的吗?

生:《黄河象》突出重点,详细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和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说明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已经达到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为什么课文最后一段还要写“上级指挥发掘化石”“象化石的骨架斜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各部分的骨头互相联系”……

生:这些虽然不是主要内容,但不能忽视。前面已经说过,科学家能够首先假想黄河象是失足落水,陷进淤泥而死,就是从甘肃农民发掘出来的斜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的黄河象化石推想出来的。

生:交待发掘出来的黄河象化石“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就可以证实黄河象死后没有被移动过,所以很完整。

师:这就是说非主要内容可以加强主要内容,就像绿叶可以扶持红花,使红花更加美丽可爱一样。

生:《黄河象》这样写就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人读起来觉得结构严密,中心鲜明,印象特别深刻。

四、师生共同总结检查定向要求,再次展开问讲,达到查漏补缺,巩固深化的目的。(略)

〔问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主动探究,相机诱导

《黄河象》课堂教学评析

信宜县教研室 高其羽

为了克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随着教师转”的弊端,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的状况,十多年来韦开忠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方面,进行了问讲教学试验。从《黄河象》这篇课文贯穿着问讲教学精神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断可以看出,韦老师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猎取新知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形成创造性心理品质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

《黄河象》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思维从发现问题开始,教课以捕捉疑难为先。老师首先指导学生认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经过“定向、抓线、划块”,确定《黄河象》要学习文章怎么突出重点、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培养严密的推理能力后,有个学生提出《黄河象》的重点到底是什么。老师抓住这一“发难”契机,组织学生问讲。寻找“最”的教学活动从此展开。重点到底是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还是黄河象的来历?是介绍黄河象,还是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当学生争得难分难解的时候,老师指出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容易,说明黄河象的化石为什么保存得那样完整难,科学家为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对黄河象的来历进行了严密的假想,我们应该着重探讨作者怎么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学生的问讲很快转向假想的事实依据。老师的点拨对学生的争议起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假想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再联系文章非主要内容,然后综合起来,寻找答案。

经过问讲,当学生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河里并引伸出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的时候,却有人提出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足落水淹死河里?有的说因为不小心,有的说因为心急要喝水,有的说因为石头滑,有说因为天气热……

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问讲,老师通过选词填空作业,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出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渴→喝→陷,最后淹死在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家从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为什么会假想事情发生在200万年前?为什么会假想淹死黄河象的小河是“弯弯曲曲”“缓缓地”流的?为什么带头的是公象……,学生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构成教学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学生不懂就问,懂的就讲,老师则因势利导,于学生疑惑处启发,于思维阻塞处引导,于学习关键处点拨。整个教学过程既有教师输向学生的信息,也有学生输向教师的信息,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传输的结构是立体式、网络型,信息传输的通道成为一个闭合回路。这样,课堂活动就更加开放,更加有效,从而促使教学一步一步地向纵深发展,做到在弄清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会保存得那么完整的同时,掌握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特点并受到一次逆向思维的训练。

上一篇:相伴到老的爱情语录下一篇:去除眼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