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

2024-10-15

课堂教学(精选12篇)

课堂教学 篇1

新课程改革实施十几年了, 作为农村的一位小学语文教师, 我参加过几次教材培训, 听过几节观摩课, 对于新课程理念有所了解, 但是, 我所任班级的语文课, 考试成绩总是不甚理想, 学生的语文素养比较差, 尤其口语表达更是差到极点, 学生课堂上不敢发言, 平时与别人交流, 词不达意的现象很常见,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作为一名教师, 尽管身处农村, 学校地处偏僻, 教研信息相对比较落后, 教学条件也极其简单, 但是, 我不能就此消沉, 我要为学生的将来负责。为此, 从去年开始, 我自费参加一些教研活动, 只要有时间就去参与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 从中发现了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些问题:分析课文时教师只对课文讲解一遍, 对问题的设计极少, 即使有也是一问一答, 问题的答案在文中很容易就找到, 学生根本不需要进行思考;或者教师提出问题, 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教师就把答案讲出来;或者干脆把问题和答案抄写在小黑板上, 让学生齐读几遍后背会等等。这种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只是教师辛苦, 课堂气氛活跃, 对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那怎么才能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教学实践, 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应该把自学引进课堂, 让学生自学求索

课堂上让学生自行阅读, 分析课文, 查找工具书, 翻阅参考资料, 写出批注, 记好学习笔记, 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学生克服一知半解, 懒惰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良习惯, 对培养学生善于学习, 勤于思考是有一定帮助的。比如, 在学习《太阳》一课时, 教师先让学生预习, 自主学习生字, 通过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生词, 然后进行自读、批注, 解决一些问题, 如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都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等。这些内容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来说, 是比较容易的, 尤其自学课文的这些问题, 只要潜心读文, 从文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课堂上,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预习结果, 小组内达成一致后, 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即可达到学习目标。至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进行理解。这样久而久之,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这要比教师课堂上琐碎分析课文, 让学生抄写记忆答案效果好得多。

二、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要完成这一教学目的, 就必须使小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老师就是像是帮助小孩走路, 扶他一把要随时注意放, 能放手就放手。”学生自己“走路”, 就要学会走的方法。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重视学法指导,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呢?一是教给学生学习字词的方法。比如低年级识字, 教师不再让学生一遍遍跟读、抄写, 而是先让学生自己在文中圈出来, 通过借助拼音自己认读, 然后教师让学生反馈:“你都认识了哪些生字?你是怎么认识的?你发现这些生字都有哪些特点?”这一系列的指导就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 激发了他们学习生字的兴趣。二是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正确运用词语是理解词的目的。了解词语的使用环境及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 有助于学生恰当准确地使用。对于词语, 以前我都是自己查词典, 把意思抄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读一读, 再抄写到课文上。现在我让学生在文中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然后借助上下文说说这个词语大致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可以自己借助工具书来查找, 也有一些我给他们提供几种解释, 让学生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 选择其中正确的选项。通过采用这样的指导方法, 学生很快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可以借助工具书, 可以结合上下文, 还可以通过词语的互换等。例如《长城》中写道:“远看长城像一条龙, 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蜿蜒”本义指蛇类爬行的样子, 引申为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地延伸。怎样让学生理解呢?细读句子可明白, 蜿蜒是指长城的形态像一条长龙, 也就是说长城像龙一样弯弯曲曲地延伸。再比如《一夜的工作》写周总理“他不是普通地浏览, 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从文中看出“浏览”与下文意思相反, 意为粗略地看。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对于一篇文章, 以前我都是分自然段逐段进行讲解分析, 学生只是听就可以了。这样虽然学生理解了课文, 但是是靠教师讲懂得的, 可以说是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 所以学生阅读能力不高。后来我采用了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线索, 然后抓住重点段落,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感悟, 体会出其中的内涵。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 勾勾画画, 圈圈点点,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现在学生都很喜欢读书思考, 阅读能力有很大提高。

三、转变教师的角色, 注重教学反馈

语文教学必须开辟多渠道, 让学生接触更多更新的知识, 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在小学阶段, 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 课本和课文之外众多的知识怎样传授给学生?我认为不能靠加班加点地给学生补课, 而出路在于改进语文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课上多读、多想和多练。语文教学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阅读教学。对于讲读教学, 是讲与读并举, 教师要导演好每一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主动学习, 将课堂时间不折不扣地交给学生, 让他们得以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导读和预习提示, 认真预习课文, 并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加强教学反馈。对于教师来说, 反馈可使自己及时获得教学过程中所取得教学效果信息, 发现教学中薄弱方面的有效措施,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反馈, 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对学生来说, 反馈可使自己看到进步和提高, 心理上得到满足, 起到强化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课堂教学 篇2

现在我从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的角度,来阐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凡对课堂教学起作用的事物,如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资料(包括课程内容和辅助资料)、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群体、教学技术(教法学技、应用技术、信息技术),都可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如果能充分利用,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四大原则。

1、省时,就是指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条件下,耗时最少。

2、增效,指综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实行优化组织,实现教学最优化,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活用,是指对课堂教学资源,特别是课程内容、教学技术、教学设备等,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

4、和谐,指充分利用教学环境、教学群体等资源,充分发挥教学群体的互补作用,发扬民主,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更好地激发教学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从而使课堂教学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学群体的学习心理和个性差异,营造宽松、活泼、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群体关系,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途径和方法:

1、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师要坚持乐观的工作态度,保持愉快的心境。教以乐为天,如果没有乐观地工作态度,遇到困难时,就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也就很难做到让教学活动充满乐趣。因此说,坚持乐观的工作态度,保持愉快的心境,对营造富有乐趣的课堂氛围很有帮助,是进行乐趣型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辩证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实践证明,单方面地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儿童为中心,都是错误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发挥出来。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注意两点:一是营造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群体关系;二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减少教师教授活动的量,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生的时间和空间。

(2)辩证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发挥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确立学生主体地 位的同时,确定方向,选择内容,教给方法,根据社会、国家意志向学生提出要求,督促和管理,使学生的学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在教 学活动中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并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二)活用教材,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在情境中、活动中及生活中学数学。教师要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迎合学生心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

学生乐学。

途径和方法:

1、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在情境中学数学。

一般在课的导入及前段部分,教师应对教材创造性地进行处理,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进行全班教学。创设情境在操作上分创设故事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游戏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等。有时往往又互相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中以创设问题情境效果最佳。

2、新授或中心内容环节:探索交流,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在活动中学数学。儿童天生喜欢活动,只要活动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动就能充满乐趣。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把教材与活动整合起来。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2)确定活动目标。

(3)确定活动内容。

(4)选择观测、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开展教学

3、巩固练习环节:实践运用,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在生活中学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学于生活,用于生活,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充分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因此学生会乐在其中学习。

(1)学于生活。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要做到《数学课程标准》建议的“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把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把生活素材经过筛选与提炼,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的数学问题,供学生研究与探讨。

(2)用于生活。一是进行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二是数学问题(特别是应用题)生活化,让学生乐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学生感到既增长见识,又学以致用,富于乐趣。

(三)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相对 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其学校教学设备也相对落后,很多还是靠讲台、粉笔、黑板及一般的教具和教学仪器进行教学。教学设备的缺乏和落后制约着教学的发展 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设备这一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的开发与利用使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显著变 化:教学容量明显增大,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明显变好。这充分说明教学设备这一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好处。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在 “

四、教学过程”中谈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 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充分肯定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 用。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师生对其应用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效果也会越好。途径和方法:

1、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

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小黑板、教具和挂图,条件较好的学校要利用好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凸显直观教学原则,提高教学效

果。

2、实现人机统一,师法自然。

要求教师练就扎实的教 学基本功,达到教学操作技术娴熟、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师法自然、教态自然,教学语言表达恰到好处、具有艺术感染力等效果,实现教学艺术与教学技术的完美结 合,借以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到“老师上的课生动活泼,像诗一样美。”从而乐在其中学习。

(四)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最优化。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所以无论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还是工作在第二线的专家学者,都很重视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这一关键环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还 专门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观点,认为“教学最优化就是指从有效地解决教学任务和合理地耗费师生时间的观点看,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并实行对该条件来说是最佳的 教学方案。”因此,在有效解决教学任务的条件下,用时越少,课堂效率就越高。

怎样做教学过程最优化?那就要结合教师自己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设计最优的教学活动。如丘学华的六段式课堂结构以及尝试教学法,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教学理论,值得推荐!

方法和途径:

1、教师备好课。吃透教材,了解学情,设计最优教学活动。

2、课前充分准备。教师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设备,做好充分的课前准,节约教材呈现的时间。

3、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做好应有的知识准备。

课堂教学 篇3

作为一名奋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当迎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一节成功、高效的语文课应有它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所以教师要让教学活动能自始至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维系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使每堂语文课真正地“活”起来,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教学目的,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认真备课,合理安排教学框架。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教学?其实就可以用“有效”两个字来概括,有效的教学设计、备课为上课服务,有效的课前准备,就能在课堂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深刻理解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全面分析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求,前瞻性地预计到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突然等等,也可以简单地说,备课不是形式,备课确实是为了上好课,这样的准备才可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

教学的进程中,学生应该是积极的行动者,有效的课堂必然有着思维活跃的学生群体。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便可以是一个支持者和参与者,创设更浓烈的氛围一起探索。只要学生产生的问题是紧扣中心的,也就证明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能提升思维的质量,这也就是课堂教学有效的真正表现。

二、创设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件乐事。

学习需要环境。教育心理学认为: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显著增强,且注意力高度集中,反应迅速。我精心安排授课内容,授课时想方设法创造出积极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思考时经常处于兴奋的接收状态。例如:我在讲授《珍珠泉》一课时,首先向学生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国有巍峨雄壮的长城,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西湖,还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漓江,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珍珠泉,话音未落,这段小插曲使整节课的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们快乐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他们都说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

三、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促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有人说孩子是夸出来的,细细想来,确实有其道理。试想哪个学生不爱受表扬?哪个学生不喜欢享受成功的喜悦?又有哪个学生受到表扬后不是做的更好呢?为了使学生能伴着成功学习、成长,我总是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自我。

又如,在学习《珍珠泉》一课时,让学生自主学习,领悟课文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表现及时提出表扬和鼓励,促进孩子不断的求知欲望。几年来,类似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而且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深入情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补充、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千篇一律的内容,老生常谈的过程,最令人产生厌倦。因而,打破常规,采用多种受学生欢迎的方法进行教学势在必行。

如果说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手段,那么相应的教学模式则是课堂教学的具体体现。而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则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穿在脚上的鞋不是因其漂亮而舒服,而是因其舒服才漂亮,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于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六步”教学法,以及自身的体验,我尝试了“课前点拨(学生预习)——课间引领(学生实践)——课后设疑(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在课堂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做到有备而学。

每节新课之前,我都会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初步学习字、词、句,捕捉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这样,使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在心理上和思维上有充分的准备,不会对新课感到生硬,学起来也能够轻松、自如。这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学生在自学时,一边读一边圈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碰到不理解的词用“——”标上,读到优美的或重点的句子划上“~~”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遇到有疑难的地方打上“?”这样的自学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就会终身受益,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在发现中成长并敢于质疑、解疑。

学生喜欢的是能让自己畅所欲言的课堂,为此,我从不禁锢他们思维和语言,每次学生自学之后,我都会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疑问,最能反映学生对哪些问题比较关心,哪些问题最不容易理解,而这些往往是教学的重难点,最应该解决的。

五、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

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有助于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发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课前梳理目标,要求每位听课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这就迫使教师在听课前要预设一些“有效教学”的标准,然后才有可能在课堂观察中感觉到授课者在教学活动中“好”与“不好”的地方。

课中梳理细节,要求听课教师在每堂课中至少追问一个教学细节这就迫使教师思考课堂里每一种教学行为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其背后有什么深远的意义课后梳理思想,要求教师从课堂的外显行为探究到内隐的教学思想,把问题转化成课题教师梳理课堂的必由之路。为了对问题有一个系统的研究,教师们每学期都有一个观察的重点,有的记录授课教师的提问,有的记录学生活动的次数,有的记录学生回答问题的类型,也有的记录实验或教学媒体使用的方式等,不断地积累问题,为课题研究作准备。

六、课堂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教育教学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教学需要创新,创新能给课堂注入活力,创造奇迹。课堂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是重复的,课堂是展示教师创造力的场所教师应努力克服工作上的机械与思想上的惰性,使自己的课堂每天都有新东西,一点一滴地产生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智慧。

课堂教学 篇4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教学目标优化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目标和任务是教学的纲,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明确在知识技能方面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一堂课有主要的一两项目的,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好实验,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切不可随意把知识拓宽和加深,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学生重难点不分,给学习新知识造成一定的压力,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知识优化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只是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例如在序言教学中,教师就要对演示实验把好关,教会学生观察现象的方法,并记住像镁带燃烧的现象、铜绿受热分解的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不能含糊不清;重点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前后照应、有张有弛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规范的语言、准确的表达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等,将会造成学生坏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诸如对知识不求甚解、答题不严密等。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必须一改过去死板教条的讲解,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提高课堂效率。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起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便于学生记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排列出的纲目及图表等要清楚,字迹要工整、规范。一堂课一般一个板面,并分主、副使用。如一个板面不够,可用投影片或小黑板。

三、教学方法优化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

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而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学习动机,只是看看热闹,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为后面学习物理化学变化打下基础。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上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化学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

四、实验教学优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新课标下实施“情境探究教学”的体会与总结

周小冬

(乐清市白象中学,浙江温州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笔者在实施情境探究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希望能对目前全面实施的课堂探究教学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可作为笔者在今后教学工作继续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探究教学学习情境创设情境

新《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渐得到发展。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

一、如何处理好教师在情境探究教学中的作用

1. 情境探究教学,可以描绘成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进行情境探究教学就一定要把教给学生科学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放在比教给学生形式化的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这种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关系如下: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引导

创设情境→分析情境,设计方案,归纳结果←迁移创新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情境探究教学并不能只是着眼于教师的活动,而应该是以学生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活动必然要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教和学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形成和发展。

2. 要明确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引导要做到“深浅”适宜,“深”会包办代替,降低学生创新思维的价值;“浅”则学生茫然不知所向。正可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另外,教师还要以和学生平等的心态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得出探究的结果;在学生难以自己进行的环节,教师应根据探究的内容和当时的情境给学生搭台阶、帮助学生跨沟坎。当然,教师的帮助程度越大,就意味着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越小。教师根据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固然问题的质量高,能把握探究的重点,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但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或确定探究问题,可以使学生在提出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学生实验一定要课前准备好,课上教师组织、指导好。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将是永恒的。但选择哪些学习情境要让学生自己确定,提出问题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如何把握好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时机

创设教学情境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通常,问题情境的创设大都在教学的导入、过渡阶段,也可以在教学的结束阶段。一堂课的开始可以通过实验、知识的逻辑顺序导入,联系生活与生产现象提出问题情境;一堂课结束后,可以提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形成悬念式问题情境。有些教师认为,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比让他们“不满足地”离开课堂要好一些。事实上这恰恰破坏了学生持续学习的动机。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对此作了证实,他让两组被试做作业,让其中一组做完,而让另一组中途停止。过相同时间后,检查其记忆,发现做完的这组被试记得少,而没做完的那组被试记得多。因此,一个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在结束阶段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离开课堂。学完一个单元,也应带着一些问题进入以后的学习单元,使他们的学习动机得以长期保持。

三、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呈现方式

1.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呈现形式。

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采用实验情境较好,而化学基础概念和理论采用问题情境或化学史引入较好等。

2.实际教学中情境的设置大都采用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

一般说来,采用“问题情境”呈现的教学设计一般有如下步骤:

第一步: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般的判断式问题,也不是课本知识可直接“按号入座式的问题”,而是既有一定思考性、综合性,又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

第二步: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并进行合理的猜测或假设。这期间可结合问题做桌上条件允许的实验(这种情境可在实验室中进行上课)来验证自己的推理,或观察教师在演示实验中产生的现象、事实后进行分析思考。

第三步:师生互动,针对所提问题师生、生生之间展开讨论,不断补充和完善。

3.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

课堂教学 篇5

摘要:目前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如果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无异于浪费学生青春甚至生命,同时也浪费了紧张的教育资源。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迫在眉睫,树立现代教学观和现代教学质量观,加强教学管理和研究是必由之路。

关键词:现状 意义 思考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香城中学 宋建菊

一、课堂教学效率的现状

目前中学课堂教学总的形势是好的,绝大部分老师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非常重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采取了很多的办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许多课堂仍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老师受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课堂教学浮躁,效率低下等现象。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外部表现形式有: 教学观念陈旧,教师一讲到底。在现代教育中,大多数教师都能与时均进,学习新课标新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仍有个别教师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害怕也不敢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2、使用课件不当,一播到底。有的课堂不仅课题、教学目标用课件播放,而且教学过程、训练、推算过程也用课件展示,甚至实验也用课件演示,学生整堂课都在被动地看那些色彩斑斓的画面,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活动、情感体验太少。

3、满堂发问,一问到底,无效问题太多。有的老师由于教学思想陈腐,认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因此整堂课是老师问上句,学生答下句,全是“是不是”、“对不对”这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

充满课堂。

4、课堂信息容量及课堂信息传递量较少,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5、从某一个时间单元来看,存在着教学强度不够,教师组织的有些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无效劳动,几乎与教学内容无关。

6、从教学结构看,对某些知识点的讲解、引导等,存在着时间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7、分组讨论无实效,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于是学生热热闹闹一阵以后,但发言的学生往往是少数,这样做的结果是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意义

学生在校园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课上”度过的,我们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也主要是在“课”上完成的,因此上课是学生最主要的校园生活方式,可以说这一节节的“课”构成了学生的人生经历,构成了学生探索、感悟、升华的生命之旅。但是,一节课又只有短短的40分钟,而一个学期有效的学习时间只有18周左右,具体到某一学科就更少了,如果我们不重视课的效果、效率,就意味着我们不仅不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生成,而且也不重视学生的人生体悟、人格磨炼,甚至浪费学生的青春年华。学校的教学质量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说,课堂教学都是学校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广决定学校主要功能的活动。所以课堂教学的直接成功是我们应该最优先考虑的。没有课堂教学的直接成果,就别想有其它任何成果。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刻不容缓。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现实思考

课堂教学的第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有效”,这也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的期望和底线要求。如果连这个底线要求都保不住,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被视为是失败的,甚至是对学生是一种伤害。因为这样的无效教学或者低效教学只能造成学生时间的浪费,甚至青春的浪费。

要进行有效甚至高效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现代教学质量观。一是树立教学质量的即时成功观。也就是要求每节课都达到大纲、考钢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追求每节课的高质量、高效率。二是树立教学质量新的价值观。也就是我们不仅要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认知水平,还要强调通过学习让学生获得一个现代人所必备的其它方面的综合素质,如学习态度、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合作意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等。

2、加强教学质量的全面性管理。首先是加强教学质量的全员性管理,让每个教师及学生都要关心并参与到教学质量管理中来,学校其它职员要有为质量服务的意识;其次要加强教学质量的全程性管理,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环节性管理,使老师的备课质量、讲课质量、辅导质量等得到提高,使学生的预习质量、听课质量、复习质量也都得到提高;第三是进一步完善、落实教学质量管理措施,并加强教学质量的责任制的管理,做到制度落实,各个岗位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好坏有奖惩,教训、经验有总结。

3、进行教学研究,充分发挥师生潜力,使师生在40分钟以内花

课堂教学 篇6

关键词:深化 教学 创新 课堂

“课改”必须“改课”,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政治课因其较强的教育性、思想性、理论性、时效性等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时难免觉得枯燥乏味,教师也讲得筋疲力尽。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是政治教学的重中之重。高考复习的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着学生在高三阶段的复习效果。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将一些能够增强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方法展示出来与同仁探讨。

一、精心备课是提高高考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头”开好了,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就有了保障。每节政治课开课前,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对该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梳理,的保证所讲内容的线索清楚、体系完整。此外,要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备好练习、备好作业,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对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要精心选择,正确把握重难点,重视试题的思维含量、时政性和严谨性,要传递正能量,不能误导学生。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实施分层教学是提高高考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不同年级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均不同,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风、班风也不同,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特点、基础知识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和设计教学。教师可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择习题和例题。这样,既有利于尖子生的培养,也有利于学困生的提高,还能充分激发中等生的兴趣和潜力;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高三政治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处理好政治课教学中的各种矛盾,使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变得生动有趣,富有逻辑性。

三、运用精确的教学材料,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提高高考课堂教学效率的的本质

政治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材料,要有较强的思想性和鲜明的导向性,才能起到政治课的教育感化作用。同时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要体现出时效性,又要讲求实用性,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主动性。政治课上教师应该精选教学材料和时政热点,尽量多用正面典型,减少空洞的理论说教、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同时,还要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使每节课的知识、每个单元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帮助学生理清教材体系、知识脉络及结构框架,这是提高政治教学效率的本质。政治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是很严密的,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完整地把握教材体系。如《政治生活》主要介绍的是我国公民的政治生活,围绕“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这一核心问题,按照“公民—政府—民主制度—国际社会”(由近及远,先国内后国际)的生活逻辑展开,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是全书的逻辑起点,直接回答“公民如何有序參与政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回答“如何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回答“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回答“如何认识国际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分为两大部分四个单元:第一部分包括前两个单元,从共性讲述文化的有关专题;第二部分包括后两个单元,从个性的角度介绍我们的中华文化和我国文化建设的有关内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介绍文化的作用,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介绍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回答“怎么看待中华文化”,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回答我国“怎样开展文化建设”。《生活与哲学》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知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是哲学总论,是全书的逻辑起点,主要介绍有关哲学的内涵、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第二、三单元)和历史唯物主义(第四单元)。构建完整的结构体系,在教学中就能实现“有一点,连一串,带一片”的效果。

四、发挥教师的个人优势,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提高高考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教学风格是指“教学活动的特色,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个性特点、教育技巧在教育过程中独特的、和谐的结合和经常性的表现”。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能够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讲课情绪饱满,充满激情,讲到动情之处,慷慨激昂,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有的教师讲课生动形象,妙语连珠,动人心弦,能用生动的比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有的教师讲课时各种教学方法、技巧信手拈来,运用得恰到好处,课堂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有条不紊,无论是讲解和分析,还是提问和练习,都能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的教师讲课亲切自然,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情真意切,娓娓道来,师生能在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进行情感交流,把对知识的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能在静静的思考中获得知识。教学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高低之妙,无论哪种风格,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生心智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发展,那么就是好方法。高三政治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人优势,不断地突破自己、完善自己,如此才能够在教学的漫漫求索之中奋然前行,不断提高高三政治课堂的教学及复习效率。

借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7

一、使教师更加熟悉教材与掌握学情

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必须熟透教材与充分了解学情, 并且需要认真将它们书写出来, 这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分析教材:分析这一动作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何重要作用;分析完成这一动作的技术原理;动作的主要点即重点、掌握动作的困难点即难点。

分析学情:分析他们的基础, 是否学习过类似的动作技术, 是否对这一动作有所了解;分析他们的身体素质, 在很多情况下 (如学习铅球、单双杠、急行跳远等) 身体素质条件制约着动作技能的掌握速度。

二、使教师自我解决为什么教与如何教的问题

这节课为什么教这些动作, 也就是我们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什么程度的发展?使他们掌握何种健康锻炼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探究如何教的问题, 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切入即如何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景之中;如何进行有效地分解教学来突出动作的练习重点?选择何种辅助练习化解动作的难点?

三、使教师理清课的设计思路

课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同一教材的课会有许多种不同的上法, 也许每种上法都会有亮点之处;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有多处有价值的亮点, 能使课堂富有活力与感情, 这正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1. 教师努力思考, 寻求创新与突破

首先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包括向学生讲解练习的价值、设置情景教学、采用竞赛的组织形式、口语评定与表扬鼓励等。以短跑教学为例, 向学生讲解“速度是核心”, 它对人体的重要锻炼价值和它对所有运动技能的提高起到的重要作用, 尤其让学生明白它的遗传因素影响为78%;在此基础上设置“成为超人”、“冲上顶峰”等教学情景, 同时这又是竞赛形式的调动。

创新教学方法:包括将要领提炼成口诀, 突出重点的几个字;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用使学生更快掌握动作的辅助练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采用生教生、生帮生的新形式等。比如最简单、最常教的前滚翻:最重要地突出“用力蹬地”和“团身滚动”两点;练习中有许多学生用头顶垫子或头肩部位生硬滚不过去, 如果采用“低头看天”的方法能很快解决, 但是造成学生分腿, 如果采用“低头看脚”的方法, 解决问题更有效;在解决学生蹬地无力的问题时, 让学生用脚蹬跑道沿或台阶进行练习, 反作用力明显又实在, 效果会更好。

2. 关注和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比如学习技巧手倒立:手臂用力支撑比较关键, 如果在所教的学生中有一少部分手臂力量很弱 (即使是初中高年级的

学生也会有) , 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将这部分学生分在一个小组, 利用低单杠或低双杠做辅助器材, 在教师或他人帮助下用腿弯挂在杠子上完成动作, 同样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再比如练习跳高:分组不当就会使轻松跳越者感到无味、困难学生屡次失败而逐渐灰心;将不同起点的学生分在不同高度的组, 各自努力都能体验成功, 会使他们都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3. 融入德育教育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结合教材的特点及时向学生做德育教育:在游戏中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比赛中要遵守规则、诚实参与, 练习中要注意相互帮助等。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比如在障碍跑中, 安排一些比较困难的跳跨动作, 引导学生在克服困难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一些接力活动中, 安排速度快的与有力量 (这些学生往往比较胖、速度慢) 的为一组, 有速度比拼也有持重或背人的比拼, 使他们在不同的结合中感受到各自的优势。

四、使教学全过程在教师脑中得到预演与优化

进行教学设计要对整节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细节进行梳理, 并且不断改进与提高, 使其进一步优化, 这也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作用。

课堂教学 篇8

一、重视情景创设,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 能变无效为有效, 化低效为高效.只有激发兴趣, 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学习动力.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并使之能长久下去.

如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教学, 我先提问:同学们, 你们喜欢足球运动吗?此话题一经提出, 全班同学都非常兴奋, 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我接着说:学校体育组本学期要安排初三年级的8个班进行班际男子足球循环赛 (每两个队之间, 都要进行一场比赛) , 要求我们班的同学帮助计算需要安排多少场比赛, 并做好比赛的安排, 同学们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学生思考后, 列出了8个班级足球循环赛所需安排比赛的场数:8 (8-1) ÷2=28 (场) .

进一步, 我又提出:如果我们年级不是8个班, 而是x个班, 那比赛所需安排的场数又是多少呢?请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有了开头8个班所需比赛的场数, 绝大多数同学很容易得到x个班级所需比赛的场数为x (x-1) ÷2 (场) .

接下来提出, 如果某次足球循环赛共进行比赛90场, 共有几个队参加呢?

有了上面的阶梯, 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地假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x-1) ÷2=90.

这样的课堂教学,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学”的实际意义,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

二、营造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做一做, 从中探索发现规律, 并与同伴交流, 达到学习经验交流共享, 并培养合作的意识, 在交流中, 提高表达与沟通的能力.

如《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课, 通过用火柴棒搭正方形的游戏来创设情景, 让学生按要求以组为单位搭正方形, 并找出一个、两个、三个正方形时, 正方形的个数与火柴棒的根数之间的关系, 然后探讨搭出n个正方形时, 需用火柴多少根?此问题提出后, 学生搭的搭、议的议, 合作交流的情绪高涨, 纷纷展示自己各自的研究成果: (1) 4+3 (n-1) ; (2) 1+3n; (3) 4n- (n-1) ; (4) 2n+ (n+1) .

这种开放的课堂, 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 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发展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尊重个体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倡导的目标, 它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课堂上不能搞“一刀切”,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因材施教, 积极创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话的条件与情境, 使集体教学、小组交流、个别辅导有机结合,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 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和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例如在完全平方公式的因式分解教学中, 我设计了六个台阶:

1.复习: (1) (x+2) 2=x2+ ( ) x+ ( ) ;

(x-2) 2=x2+ ( ) x+ ( ) .

(2) (a+b) 2=a2+ ( ) ab+b2;

(a-b) 2=a2+ ( ) ab+b2.

2.观察: (1) 中等式右边一次项的符号与左边式子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2) 中的等式右边ab项的符号与左边式子的符号又有什么关系?从右边变形到左边的过程叫什么?右边的式子叫什么?它的结构是怎样的?

3. (1) 填空:x2+4x+4= (x□2) 2;x2-4x+4= (x□2) 2;a2+2ab+b2= (ab) 2;a2-2ab+b2= (ab) 2.

(2) 分解因式:x2+10xy+25y2;y2-y+1/4.

(3) 填空:将4x2y2-4xy+1分解因式, 可把xy看作一个字母m, 则原式可化为 ( ) , 把它先进行因式分解后得 ( ) , 再把m=xy代入可得 ( ) , 这样原多项式就可分解为 ( ) .

(4) 将 (x+y) 2-8 (x+y) +16分解因式.

(5) 分解因式x3-4x2y+4xy2.

(6) 若4y2+my+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 则m=______.

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人才成功的诸多条件中, 最重要的一条是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意识来源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能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发现法、探究法和自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 为学生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例如:讲完例题“已知, AD、A′D′, 分别是, 的高, 求证:AD=A′D′”.之后, 可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1) 你能用另一种方法证明AD=A′D′, 吗? (2) 若AD、A′D′是的中线或角平分线呢?仍有AD=A′D′的关系吗?试证明. (3) 由 (1) 、 (2) 两问你能猜想出什么结论?用语言叙述并证明.

五、诱导联想, 举一反三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习数学同样需要想象, 如何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使他们通过联想, 把所学知识都联系起来, 对知识进行优化整合, 形成能力, 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不断探究的问题.

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中, 有这样一个问题:中, 有三条直线都与边BC平行, 与AB、AC或AB、AC的延长线相交, 这样在图中共有多少对相似三角形?在讲完这个问题后, 把这个问题进行引申, 诱导学生联想:

(1) 如果与边BC平行的不是三条直线而是10条直线呢?有多少对相似三角形?n条直线呢?又有多少对相似三角形? (2) 还记得我们在什么地方接触过类似的问题呢? (提示学生:将n条直线两两相交, 最多有几个交点;参加会议的n个人两两握手, 共握手多少次;n个球队进行循环比赛, 需进行多少场比赛;凸n边形总共有多少条对角线等这些问题联系起来.)

通过诱导联想, 让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并进行有效的整合, 做到举一反三, 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 篇9

一、注视情感教育, 增强自信心

著名教育学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感情,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可见, 情感教育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无疑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因此, 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 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促进作用.平时, 教师要与学生多谈心, 多关心学生, 多参与他们的活动, 以沟通师生的感情, 消除紧张、对立情绪, 使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良好效应.课堂上, 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宽松的学习氛围, 放下神圣的面孔, 把学生看作是共同学习的伙伴, 使学生敢思、敢问、乐思、乐问, 用亲切的教态、文明的举止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一课时, 我让一名学生上台说出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之间的联系.这位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 又过于紧张, 虽然问题很简单, 还是得不出正确得结果, 站在讲台上不知所措.我微笑地对他说:“别紧张, 老师再拼一遍, 请你仔细地再看看.”他终于明白了: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等于现在长方体的底面积, 圆柱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 并自己推导出: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对于他的成功, 我马上给予表扬:“这位同学克服了困难, 真了不起, 我们一起祝贺他!”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样, 这位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从此, 他对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学好数学充满了信心, 上课更专心, 发言更积极, 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

二、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转变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观念, 积极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做到:内容让学生看, 思路让学生想, 规律让学生找, 错误让学生析, 问题让学生解,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一课, 当同学们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 我拿出一个橘子请同学们求出它的体积, 大家疑惑了一会就热烈地探讨起来,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方法:1.将橘子切碎后连汁放进直杯中, 量出杯子的内径与碎橘的高, 再算出橘子的体积;2.将橘子浸入装满水的杯中, 把排出的水放进量杯中, 量出体积, 就是橘子的体积;3.将橘子放入装有水的直杯中, 看看水面上升了多少, 再求出上升的水的体积, 就是橘子的体积.这样, 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发现, 得出了结论, 解决了问题.

三、广开渠道, 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主动学习的开端, 是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巨大力量.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就会自主地去探索数学王国的秘密.

1. 精设游戏, 提高兴趣

小学生普遍都有活泼好动、爱好玩耍的特点, 根据这个心理特征, 教师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 设计一些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 让学生“从玩中学”, 做一个快乐的学习者!如教学“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后, 我设计了“小小邮递员”的投信游戏:请四位同学戴上“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帽子, 扮演邮差, 手捧四个邮箱, 其他同学每人准备写有自己座位号数的卡片2张当作信, “奇数”邮差出场了, 他高声喊道:“我的信件在哪里?”同学把对应的“信”投进他的邮箱里.这样, 学生兴趣盎然, 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2. 巧设悬念, 诱发兴趣

生活不是一潭死水, 教学也不应该是平淡无奇的, 在课堂教学中, 设计一些悬念, 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猜、去想、去做,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 永不遗忘.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 我先让同学们课前准备了许多的三角形, 上课时, 我让一名同学拿出三角形, 请他量出其中两个角是80度和70度, 我很快说出第三个角是30度, 学生通过测量, 证实了我所说的度数是正确的, 惊讶地说:“老师, 你是怎样得出的呢?”我不直接回答, 而是让同学们自己猜想, 从而设置了悬念, 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乐于去探索、去学习.

3. 学以致用, 引发兴趣

“学以致用”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这种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知道有一位同学家里刚好在装修, 我让他和几名同学到他家里, 量出各个房间的长、宽、高, 推算出装修的总面积, 再将所需各种材料的数据告诉家长.学生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家长解决了装修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深得家长的赞赏.这样, 同学们不仅学会运用知识, 还深刻地领悟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教学 篇10

关键词:教学语言,课前互动,课堂练笔,关注细节,教学实效

“泰山不拒细壤, 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细节决定成败,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大家都知道, 课堂教学是由许许多多的课堂教学细节组成的。课堂教学是否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 关注教学细节, 向40 分钟要质量,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灵魂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关注教学语言细节,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 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教学语言是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善于驾驿语言, 妙语连珠, 随机应变, 那么他的课堂一定生机勃勃, 魅力四射。因此, 教师要重视对教学语言的锤炼, 尽量备详案, 让教学有的放矢。用准确、生动、鼓励的语言吸引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在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 很多教师往往是这样评价的:“你的回答不完整, 谁来帮他补充一下?”这样的评价是一种否定的评价, 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经过努力, 已经答对了问题的两方面, 请其他同学再谈谈他的理解。”在同样的情况下, 换一种说法, 运用肯定性的评价, 效果就好得多了。又如, 有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时, 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妈妈感到幸福仅仅是因为被爸爸爱着吗?

生:还因为爸爸非常爱着妈妈。

师:我是问, 妈妈感到幸福是仅仅因为被爸爸爱着吗?

生:因为……爸爸非常关心体贴妈妈。 (笑声)

师:没关系, 那是你的理解。有不同看法吗?

生:还因为妈妈也爱着爸爸, 处处为爸爸着想。

师:原来, 被爱是一种幸福, 懂得去爱更是一种幸福。老师希望你们用心去体会爱, 珍惜爱, 并且懂得去爱, 这是这节课布置给大家一辈子都要做的特殊作业。如果你做到了, 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多姿多彩。

课堂是出错的地方, 是生命拔节的道场。在上面的一段对话中, 我对于学生的出错, 没有指责, 没有批评, 而是暂时的放弃, 适度的妥协, 及时的转身, 最后学生在这种春风化雨的教学情境中得到启发, 学到知识, 这也是一种教学智慧。

二、关注课前互动细节,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新课程强调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 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关注上课之前互动的细节, 扎实、有效地用好上课前的三分钟, 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突破口。

一般来说, 课前预备铃一响, 学生应迅速回到教室并做好下一节课的准备工作, 但他们恰恰相反, 总是沉浸在课间十分钟的美好情境中, 乐不思蜀。如果我们教师一上课就说:“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那么, 课堂气氛就会沉闷, 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课前教师适当组织一些活动却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转移到学习上来, 提升学习的兴趣。我经常利用课前三分钟, 师生之间做一些“智力体操”的热身运动。比如, 我让学生做一些“反思维训练”“成语接龙”“猜字谜”等互动游戏。通过课前三分钟的热身运动,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孩子学习的兴奋点一下子转移到课堂上来。

三、关注课堂练笔细节,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口过一遍, 口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可见, “写”是一种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可惜的是, “写”这种教学功能在语文课堂中往往被忽略,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写”拥有一席之地,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与思索。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经常适时地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 让学生在写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 在上好阅读课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地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 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时, 我给学生提供了两次练笔的机会, 一次是“识字写词”、另一次是“写一个生活场景。”上课开始,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中词语的音节, 叫个别同学上来读读词语。读后让同学们把词语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 我出示正确的词语在大屏幕上, 同学们对照大屏幕改正自己写错的字词, 教师巡视指导。通过“写词语”这一教学细节, 学生能及时纠正错别字, 及时掌握所学过的词语, 比起课外时间的抄抄写写好多了。在这堂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我还安排了一次小练笔的机会。我让学生模仿“看骆驼”“问驼铃”“剪驼毛”“问驼影”这四个生活场景, 写一个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写完后, 请学生把自己写的小作文读一读, 听着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作文, 学生似有身临其境之感, 学习的效果很好。

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教学状态学习状态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090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教学状态与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的教学状态

1.准备状态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让学生预习教材、准备学具、教师备课、温习教学的主要流程、电教设施的准备、调整自己的心态等。做好课前准备能使教师每节课都从容淡定,对每节课都谨慎专注,牢牢确立课堂教学的效益观。尤其教师对课件的设置要恰到好处,切忌让学生的注意集中在课件的形式上,而忽略了教学内容。课件的流程要顺畅,便于操作。

2.精神状态

教师的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一位优秀的教师,他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伴随着教学内容流露出他的喜怒哀乐情绪,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师生之间一旦产生某种共鸣,必将激发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乃至于创造性。要求教师一上讲台就精神饱满,充满活力,那么就会给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整个课堂气氛充满生机,增强师生配合的默契性。

3.操作状态

操作状态体现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管理者,一个真正的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在一节课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①课前导入要精彩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导言是一堂课开始时,教师由组织教学转入正式教学的必要过渡环节,它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讲的头几句话,往往是学生注意的焦点,导入的案例必须是与本堂课的内容有着密切相关的精彩案例,这样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教师可以通过讲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也可以从学生感兴趣地看录像引出课题,这些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语言运用要有艺术性

教师规范的课堂语言表达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严谨清晰、精练准确、风趣幽默,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素养有重要作用,运用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既要词准意切,又要通俗化、形象化、口语化。

③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人际关系和谐。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教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创造一些课堂制度:如奖励发表异议的、鼓励大胆发言的、批评讥笑别人错误的等等。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真实的思维、愿意表达真切的情感体验、大胆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促进生生间、师生间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如教师把笑容带进课堂,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点微笑,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喜欢自己,自己一定要学好这位教师的课;教师把鼓励带进课堂,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发现一点进步就要及时予以表扬;教师把民主带进课堂,在课堂上有疑问时,学生可以不举手随时发言,允许说错做错,允许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这些都是培养师生和谐关系的有效途径。

新的课程理念,评价教学成败的标准,不应单纯是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的创新不再是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才是教师永远的追求。

二、学生的学习状态

1.学生的参与、合作、动手操作状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有句名言说得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使学生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任务,而是一项使学生乐在其中的活动,课堂教学的效益也就大大提高了。

2.生成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预设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艺术水平,生成则体现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体现的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努力突破预设的巢穴,变预设为生成和建构,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课文讲到精彩处时,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没有顺着教师的思路,而是旁逸斜出,表面上看起来使我们的教学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地,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动态生成,以学定教,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就有可能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

教师的教学状态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又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状态。良好的状态,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活跃的、协调的情绪与氛围,从而,弥漫成课堂的整体积极状态,这样课堂才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才有利于延续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发挥课堂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社会在飞跃发展,不同环境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只有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创新、改革,改变“传统课堂”,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课堂教学 篇12

关键词:优化,英语,教学设计,高效课堂

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 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 渗透新课标理念, 优化教学结构, 把《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 进一步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们一线教师必须认真重视积极探索的课题。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让有限40分钟课堂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 是每一位小学英语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针对如何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学习英语有积极的态度, 才能保持英语学习持续不断的动力, 才能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因此, 在教学英语时, 教学手段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小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形象性。教学中, 我常用的是开火车游戏法, 在呈现新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 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说明说的多, 想的多, 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并且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目的是营造轻松, 和谐的氛围, 并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另外, 我还常常让学生“唱英语歌曲”、“说绕口令”、“做游戏”等。同时, 应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等直观教学手段, 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 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第四课:Are you Lingling?我让学生进入问你是玲玲吗的表演, 使学生身临其境, 快速记住单词boy girl doll man woman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具有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的明确目标。因此, 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学习空间, 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 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合理使用教育资源, 利用好教材这个载体。要将教材内容实行科学的组合, 进行创造性的加工, 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加强知识间的相互有机的联系, 要把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重新置于鲜活的语言情境中加以解决, 以便顺利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 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 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 使学生得到发展。在某课时实践教学中, 我们将可爱的卡通人物大头儿子作为主人公, 将他在母亲节前给母亲准备礼物时所去的地点、所乘的交通工具串成一条线, 帮助学生掌握句型“Shall we go to by…? Is this…for…”, 练熟日常交际用语“Let’s go by taxi.How do we go there?”, 在此基础上完成给妈妈买一份节日礼物的任务, 要求其在小组合作中进行, 先讨论买什么、去哪儿买、怎么去, 再去实地选购。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这件事情既有挑战性, 又有可行性,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这种贴近生活、真实的活动能整合听、说、读、写多重的内容和技能, 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使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相互适应、协调发展。要优化教学情境,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浓厚的热情高涨的英语学习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积极投入学习过程, 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为此,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以饱满的热情执教, 激励学生积极学习;以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扩大语言的输入量;以清晰、准确到位的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模仿、操练和活用语言;以教学活动的变化为依据, 变换自身的角色;以紧凑合理、过渡自然的教学环节以及科学有序的训练,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语言实践中扎实地掌握知识, 形成技巧, 发展能力, 尝试成功, 乐学会学, 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根据小学生具有注意力容易分散、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较差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单词, 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 不利于英语课堂教学。如果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能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具有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多种信息功能, 能将声音、图像、文字很好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所以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把它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充分调动小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探究和体验。例如:我在教bag时, 我借助多媒体引入发了学生探究欲望, 我再趁此机会说:Oh, A bag/然后问Are youLingling?学生就会很容易回答:No, I’m not.因此, 这种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又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因材施教、体验成功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这是我国一向以来的教育方针。但就学生而言, 我们也承认,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 有个性的。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针对他们的差异性提供切合他们实际的学习指导。因此, 针对各类学生的特点, 落实教育多样化和培养目标多样化, 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学有所得。多鼓励差生, 让他对英语感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老师。

上一篇:活动断裂下一篇:特色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