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手段

2024-05-16

课堂教学手段(精选12篇)

课堂教学手段 篇1

摘要: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手段以惊人的速度席卷教育领域。在这个新旧教育观念相互碰撞融合的时期,许多教育专家、学者提出并质疑现代教学手段只是哗众取宠,没有优于传统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本文从教学观、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的角度出发,对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哪种教学手段更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以便为广大读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传统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比较研究

一、教学观念的变化对教学手段的影响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传统的教学观念与现代的教学观念截然相反, 导致运用教学手段的方式不同。

1.传 统 教 学 观 念 与传 统 教学 手 段 的 运用

传统的教学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确定学习的本质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教师通过板书把教材的重点内容经过信息加工, 结合对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理解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收这些信息。在这种教学观念下,教师需要把所教学科的知识理解透彻,通俗易懂地把课程内容讲解出来,并且通过后期的不断强化,使学生遇到相同的问题可以自己运用公式与方法解决。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只要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老师需要具备的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就可以打造出一个精彩的课堂。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观、教学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认为教师教授学生的就是知识,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在向学生传授大量信息, 学生需要在以后的生活与社会实践中把对这部分信息的理解转化成有用的东西, 进而消化为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首先受到教材的限制。二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各不相同,偶尔会出现偏差,导致学生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本身就是错误的。三是由于传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除了从教师、教材、黑板和一些教学器具中获得相关信息外,缺乏知识的拓展,导致学生质疑能力、发展思维受到限制,缺少创造力。

2.现 代 教 学 观 念 与 现 代 教学 手 段 的 运用

现代教学的最新理念是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真正成为主动构建知识、加工信息的主体。在现代教学观念中,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的中心,而成为指导者、参与者和学习者。根据课程的内容, 利用互联网搜索查找相关资料, 创设生活情境, 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各自搜寻资料, 依照学生的心理特征,抓住最佳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等,把学生带进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之中,让学生主动探索,愿意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实施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手段的运用决定整个教学过程, 包括采用什么教学方法、策略。

1.传 统 教 学 手 段 与教学 过 程 的实 施

课堂上运用传统教学手段,教材单一,提高教材质量能够强化教学效果。大量的板书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枯燥,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粉笔的粉尘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掌握教材内容, 通过粉笔在黑板上向学生呈现和讲解的内容决定传统教学的整个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的,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 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2]。

2.现 代 教 学 手 段 与教学 过 程 的实 施

科技的引入, 现代教学手段已经包含了所有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在课堂上运用的技术,使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加先进化。

(1)电子白板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电子白板问世,完全可以替代黑板。“白板教学”,与传统黑板的“一擦即没”相比,电子白板能够实时记录、保存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可以随时调用电脑中存储的课堂教学资料,不必再担心板书的内容无法重现;与“电脑+投影仪”相比,电子白板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自如地随时调整、修改教学计划,并随时保存更新电子教案。同时,电子白板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积极互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投影屏幕上只能是“一成不变”的显示内容更适合多样化教学和创造性教学的需要。除以上优点之外,电子白板更加环保,有效保护了师生的身体健康。

(2)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中标志性教学手段的出现,集电视、电影、广播于一体,教学过程中需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光盘等)相配合。学生利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对于面临的生活的实际问题,可到广阔的互联网中寻找答案,并且把自己的心得或者所习得的知识分享出来, 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及辨别能力。

三、教学反思与教学手段

1.传 统 教 学 手 段 与教学 反思

传统教学手段无非是一支粉笔、一张黑板,运用得好与坏,主要取决于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足, 这些资料需要学校购置大量的专业书籍或者教师去书城购买, 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财力。由于地区的差异,很多资料教师很难找到或者买到。如果没有大量的参考资料做支撑, 只靠一本教材为学生讲解肯定是不成功的。教学反思参与的人员较少,教师不容易拓展授课思路,消除和改正自己的教学弊端。

2.现 代 教 学 手 段 与教学 反思

计算机互联网集电视、广播、电影于一身,微博和教学互动网站的出现,能让教师的授课过程呈现给广大同行和学生,拓宽教师与同行及学生之间的交流面, 教师之间通过把微博上呈现出来的好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日志记录下来作为借鉴,在这一个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 因为每个人的表现方法和设计思路不一样,应该把好的部分吸取与自己的课程整合。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每一节课的内容可以与学生分享,体现师生的平等性, 学生根据每一节课的内容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帮助教师打破原有固定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心理的内部需求,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以便使课程和教法越来越成熟。

四、结语

从总的趋势看,现代教学手段肯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教师需要不断适应新兴的教学手段,学习现代教学手段技能,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手段 篇2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优缺点是什么?

1、从媒体的使用上来看:传统教学使用的挂图等手段相对平面、不够逼真,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机、电视、录像、计算机等更加直观。

优化教学手段 促进有效教学 篇3

一、运用媒体优势,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等,能提高课堂教学时效。众所周知,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通过声、像、色等各种渠道形成鲜明的表象,提供清晰的材料,吸引学生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明朗化、深刻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教学“相遇问题”一课的例题时,教师可根据题意设计多媒体软件,在教学中通过有形、有声、有色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很顺利地从人物——两人、地点——两地、时间——同时或不同时、方向——相向、结果——相遇或不相遇等方面上掌握相遇问题的结构特征,认识这类问题在不同情况下的解题规律。通过多媒体演示,克服了学生生活中经验不足等造成的距离感。同时,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

二、注重操作体验,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生认识事物是具体的、直观的,空间知觉、空间想象及抽象思维能力较薄弱,认知活动往往和动作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活动,让学生参与感知体验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建立丰富的感性认识,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参与体验,有利于学生凭借直观形象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教材的立意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长方形面积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探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因此,把引导学生进行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作为教学的重点自是不言而喻。在教学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中,教师可提出如下具体操作要求:(1)在平行四边形硬纸板上画出一条高线;(2)沿高线剪开分成两部分;(3)把剪开的两部分经过平移、拼补成一个长方形。在按照要求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具有创造性地沿着平行四边形硬纸板的各种高线剪开,拼补成长方形,从而很容易地掌握图形相互转化的方法,并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沿着高线剪开”,知道在平行四边形内沿任何一条高线都可拼补成长方形,促使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又向深的一层发展。同时,在进行图形转化过程中,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进行观察、比较、思考,揭示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顺利地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直观操作,充分感知,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直观、清晰地掌握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自主学习能力获得发展,课堂教学时效也提高了。

三、强化自主交流,提高数学素质

数学课堂教学目的不仅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里,利用指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讨论进行教学,是打破以往教学中由教师先讲学生后做练习的传统格局,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讨论,尝试练习,然后再针对教学重点、难点或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这样做更能够充分地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更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主动地思考和探究知识。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从而会学,并养成认真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水平知识,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自学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探求新知。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的例4“56.28除以0.67商是多少”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自学思考题:(1)除数0.67扩大了多少倍?(2)被除数56.28又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根据是什么?(3)商是多少?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题看书,进行自学、讨论,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教材,顺利地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准确地归纳、概括出计算法则。学生对知识学得活,领会得深,掌握得实。同时使学生掌握了“化新为旧”的学习方法。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等,促使学生具有周密、敏捷的发散思维。

优化教学课堂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针对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征和学生知识水平,采用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够多方面、多渠道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数学思维得到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篇4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一学科同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 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摄入语文课堂, 进而再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回顾自己的教学工作, 我觉得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活化教材, 补充教材

语文这一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教材, 因此,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 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的空间, 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 从而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 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生活与社会。

如,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我就有意识地把《品德与生活》课本中夸家乡、描绘家乡的章节引进来。先引导学生自主地走向生活, 使学生通过对生活进行观察, 对家长、亲朋进行访谈、询问, 用网络进行查询等方式搜集家乡的景观、特产、人物和建设成就等方面的信息。然后, 指导学生将了解到的情况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形式进行加工整理, 并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展示, 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 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天然联系, 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 从而使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 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方式。

引入游戏, 激发兴趣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一节四十分钟的课他们不可能完全处于学习状态。而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发其创造性思维, 无疑少不了游戏的引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乐事, 能使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在课前让学生品尝“游戏点心”, 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预习课文, 能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 使他们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从而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如, 生字卡片传递游戏, 既是对字的认识与巩固, 又是对词语的积累;猜字谜、拼装部件成字等游戏, 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转变角色, 主动学习

教师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才能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 主动地进行学习。如,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应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用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等方式做好预习。将学生的心灵放飞,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学习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的学习体会和经验结合起来, 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一种体验, 这种体验会升华为一种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从识字这个角度来说, 就转化为新课标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浓厚的兴趣”, 进而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新课标教学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学得快乐, 学得主动, 学得有创意。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即放得太多时不易于调控, 生生之间缺少合作, 生字教学方法单一等。针对生字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 我大胆地启用班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教学生字, 一个学生用一种方法来教, 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我让学生两两合作组建“一帮一”互助小组, 并定期进行检查, 落实合作情况。对合作得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以调动孩子们的合作兴趣, 进而为在课堂上进行多人小组合作打下基础。同时, 合作交流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篇5

【摘 要】创新是进步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固化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受挫,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实施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以形式的创新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 手段 形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4.033

数学是传统的学科,学生在启蒙阶段就要接触数学方面的学习。越是古老的学科其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就显得越为必要和棘手,因为传统的东西在变革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大的阻力和挑战。数学学科不像信息技术学科,信息技术学科才发展没有几年,因此,其教学方式和手段与时代的要求紧密结合,采取最科学的方式进行授课,但是数学学科不同。数学学科发展历史悠久,其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比较大,因此其教学手段的创新显得极为重要,同时也面临着改革巨大的挑战。那么,结合新课程改革中的要求,数学教师如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引导作用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促进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完善呢?

一、适当“放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数学部分知识内容属于基础性的知识,因此其难度不是特别大,因此,针对这部分难度不大的学习内容教师应该进行合理的分配,将其讲解的“权利”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新知识的传授,采取学生讲课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前文提到,这部分的内容在难度上对学生的挑战不大,可是,虽然内容简单,但是对某些学生而言也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因此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毫无疑问,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会对自己认为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查阅资料或是询问同学进行充分的准备,又因为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能够清晰的明白其他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存在疑问,因此,学生的备课内容和教师的备课内容肯定存在很大的不同,那么,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从学生讲解的内容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为以后授课奠定基础。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将简单的知识点的讲解任务分配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在转变角色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教师授课准备的良苦用心,同时激励学生不断加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依据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数学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授课。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教学活动应该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那么,初中数学教师在不断改善自身教学方法的同时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呢?我认为,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是涉及到实际生活的,那么,教师在教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就比较适合采取谈话法的方法进行授课。一方面谈话法能够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朝着学习内容上面靠近,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此外,针对与现实结合比较密切的教学内容,谈话法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对话中明白何种解决方法是最为有效的,从而由方法引导到对知识的拓展运用上。根据笔者的观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部分教师意识到了谈话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而大部分的教师总是对谈话法比较排斥,认为教师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无法将知识进行导入,从而偏离教学目标,故此不愿意采用此类教学法。事实上,初中数学的课堂上大部分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都是采取讲述法,因此,学生在多年的数学学习中形成的教师授课模式期待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毫无新意的感觉,因此,如果教师在针对教学内容采取比如谈话法的教学方法就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进一步完善习题讲解模式

数学课程的学习大部分依赖于学生对习题的掌握情况,因此,不论是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还是学生学习能力的评定都要以学生的答题能力作为重要的依据,因此,培养学生答题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师重点培养的内容之一。那么,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答题能力?我认为,教师对新课的讲授是影响学生答题能力的重要因素,但是,教师对习题的讲解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教师新课教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习题的训练得到弥补,但是,习题的讲解环节一旦出现问题,那么,学生的成绩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既然如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习题讲解模式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答题能力的提高呢?一方面,教师应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类,从答题情况的分析上找学生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针对原因进行指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应该进一步深化对习题的研究深度。

毫无疑问,初中数学习题中有部分习题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所谓的经典习题,那么,针对这类习题教师就应该注意自己讲解的方式和方法。首先对于此类试题教师应该寻求多种做题方法,并将各种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各种解答方法中寻求适合自己答题思路的那一种方法,从而提高答题效率和正确率。其次,教师在习题的讲解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询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讲解,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习题的认识和理解,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内容。最后,教师在习题讲解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经典例题的整理的要求。初中数学部分知识点是中考考查的重点,而对重点知识考查的过程中还有重点考查的形式,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考纲的研究,对重点知识的重点考查形式做到了然于心,那么教师在接触习题的过程中才会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帮助学生高效掌握习题。

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手段 教学质量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孩子们在接受启蒙教育时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在这一时期,语文知识掌握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孩子们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在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方面做了大胆的改革和实践,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引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语文课文学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这种教学手段的恰当使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体现语文教学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我恰到好处的把多媒体引入课堂。例如:学习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一文时,“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这一部分内容是通过一段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寥寥几句就表现出人物鲜明的特点。为了使同学们深刻认识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物,我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这段对话,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一段,让学生从人物表情、语言表达、背景渲染等立体角度了解这段故事,了解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物,在对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回过头来再让学生重新阅读课文《草船借箭》,揣摩周瑜的每一“问”用意何在?而诸葛亮的每一答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深刻理解了周瑜表面的客客气气,而实际内心的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传神的语言描写,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对语言的感知不再是浅尝辄止,而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欣赏水平得到提升,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语文课堂也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的被激活,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引入审美教育,让学生一边学知识一边感受美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小学阶段,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年龄尚小,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教师应充分抓住儿童的这一特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高尚、催人奋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小学语文课本集中了很多名篇佳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为学生搭好平台。首先,作为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我在小学升初中的衔接阅读教学中,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孩子们感悟到《春》是一种自然美,《安塞腰鼓》是一种粗犷美,《苏州园林》是一种建筑美等。确切的说是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体会到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感知美、认识美、感受美和欣赏美。教师可通过讲评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描绘生活,从而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三、将音乐带进语文课堂,让学生乐中学

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是心灵的交汇、情感的共鸣撞击出的音符。文字是凝结的旋律,音乐是流动的语言,虽然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却是异曲同工、紧密相连的。小学生活泼好动、爱玩爱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将音乐带进语文课堂”就是将语言和音乐有效结合,提高语文的课堂效果,使小学生在快乐中提高语文成绩。在潜移默化中,用音乐培养小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记忆水平。比如唱歌、记歌词,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唱王菲的《明月几时有》,来记苏轼的词;唱邓丽君的《虞美人》,来记李煜的词。让小学生在欢乐的歌唱中,记住语文课文。另外,音乐的节奏、曲调能为感悟的主体——学生,营造氛围,提供契机,调动学生的知识、生活积累,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让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真正有所“悟”。例如,教学《二泉映月》时,教学伊始给学生放一段《二泉映月》的乐曲。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是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

总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活动,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是当代教师的一个紧切任务。

参考文献:

[1]章红.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8.(19).

[2]陈所粉.小学语文教育中创新教育的尝试[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4).

[3]梅存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人文、情感”浅析[J].小学教学参考.2009.(09).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篇7

一、运用计算机媒体网络,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动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给学生创设种种情境, 通过让学生听声情并茂的朗诵、看动态效果的画面、欣赏栩栩如生的图片, 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教《石钟山记》一文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前, 我先投影几幅多姿多彩的石钟山图片, 并结合画面再播放全文的朗诵录音, 让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画面。如此美不胜收的景色、声情并茂的朗诵,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了石钟山的美, 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 这样也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运用计算机媒体网络, 有效扩充教学内容

计算机媒体网络参与课堂, 打破了以往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 大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活动性、规范性。丰富的信息量和知识源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同时信息的传输也更为迅速和清楚, 在40分钟内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 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积累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 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 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这时就可利用CAI课件, 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的、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地边听教师讲解, 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 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 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 又经过了分析、比较, 最后他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好。

三、运用计算机媒体网络,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多种感官并用, 学习效率最高, 这是经过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实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 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官, 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激趣启智的音乐创设的教学情境, 有益于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 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都得以激发, 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再如教学《岳阳楼记》时, 可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诗文朗诵, 让学生在图画中观览八百里洞庭胜况;在名家朗诵中体验迁客骚人的荣辱忧乐, 从而加深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四、运用计算机媒体网络,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设计课件形象, 容易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同时由于计算机媒体网络对课堂提问设计的多样性、启发性, 有利于知识间的渗透和条理化,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 可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又提供了作文的素材。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教学无论是静态图像还是动态图像, 无论是简单的声音还是优美的旋律, 都能为学生想象的展开创造广阔的空间。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 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强大优势, 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发展, 使语文教学向着更高层次迈进。

当然, 也应该看到, 多媒体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区, 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手段 篇8

一、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段及现状扫描

当前, 就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而言, 主要是教材、黑板、录音机, 条件好的学校配备有多媒体, 这些构成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初中英语教学仍是以英语课本为主, 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获得信息的最主要媒介还是教材、黑板、录音机。这种外在条件的匮乏, 使学生缺少了自身交际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的条件。

另外,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语言的使用上, 课堂语言多以汉语授课为主, 英汉双语授课的教师占少数, 全用英语授课的教师极少。初中英语教学应提倡双语授课。这比较符合学生的身体特征, 合适中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及应用能力是有好处的。

二、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手段的缺憾

1. 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般特点是“语言讲授为中心”与“教材中心”等, 不能完整地体现交际教学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虽然, 当前已经有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尝试采用了交际教学法的原则以及进行了交际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进行了英语对话等语篇教学、信息处理学习活动, 却远未形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流。因此, 我们要积极倡导初中英语教师勇于在教学中尝试实施交际教学法, 重视交际教学法的作用。

2.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形式单一, 课堂沉闷。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手段明显不能满足当前新形势下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当然, 目前初中学生英语素质多半偏低, 学校教育投入不足, 加上初中英语教师业务素养有待提高, 也使得英语课堂教学手段的改善困难很多。

三、关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手段改进的几点看法

1.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知识讲授与语言交际应有机结合起来。语言知识讲授为主要目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认为, 语言是人与人进行交往、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种最主要的、复杂的表意系统。它的学习与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又有明显的区别。语言的学习主要是了解所学语言的体系概念, 熟练掌握该语言体系的语法规则和语法特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 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正确地处理语言信息, 理解语言的意义, 其作用不容小看。人们在日常交往过程中, 不同的场合要所要表达的思想不同, 使用语言表达方式也就不同。语言的形式只有在合适的语言环境中, 才有其实际意义, 才能让人理解其弦外之音。从这个意义上讲, 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有机地平衡英语知识的教学活动与英语交际的教学活动。这两种教学活动, 我们要使其有机融合, 互为一体,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教学内容的困难程度, 投入相应的精力和时间, 选择合适的教学程序, 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 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使二者完美结合。

2.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从上面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 当前初中英语的课堂模式大致上是“语言讲授为主”的。“讲解”所起到的学习作用及其存在性不容否认。然而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交际活动, 我们不应该过多地讲解, 而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坚持采用“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要最大程度上去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使学生对所学语言进行分析、思索和归纳, 发现英语使用的规则。因此, 教师应缩短讲解时间, 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研讨。“学习为中心”的原则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一个信息量的“大传输”。通过多种手段 (影像、音乐、对话、表演等) 加大信息量输入, 培养学生迅速处理大量的语言材料的能力, 这和紧紧围绕干枯的几段课文进行形式单一的讲解相比较, 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有利。“学习为中心”的原则需要初中英语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去,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采用“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发挥好主导作用。实施“学习为中心”的原则绝不是说教师的责任减轻了, 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自在没有约束。恰恰相反, “学习为中心”的实施使教师的工作更繁重, 要求更细致。学生的思维该如何去启发, 怎么样才能巧妙引导学生学习呢?什么形式的学习活动才最适合学生的情况呢?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课堂知识传输呢?以什么方法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恰当地监控呢?这些环节使得“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手段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但却是值得探索和付出实践的。

3. 从整体看, 教学质量的提高必然要进行教学法的不断探索和发展, 而教学法的发展必然要进行教学手段的改善, 教学手段的改善又是一个综合的系统, 并非孤立地存在, 它牵涉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需要共同重视。在这里, 要特别提出初中英语教师要特别重视多媒体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众所周知,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英语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通用语言, 这种情况在信息技术领导显得尤为明显。英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 在今天社会网络化的时代, 如果英语学不好, 就犹如独自一个人行走在漆黑的夜晚, 处处碰壁。只有掌握了英语, 人们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 才能接触、利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英语已经成为我们与外界交流与沟通最主要的桥梁,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们英语教师要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 引领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英语课堂,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要考虑课堂优化的问题。我们制作的多媒体要“小”要“精”, 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即可, 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 不能为了哗众取宠而不加考虑地利用多媒体, 要避免多媒体喧宾夺主, 这样的话效果会适得其反。

练习:有效的教学手段 篇9

上好一堂课, 为了谁?是为了学生。那么我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就是为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方法、掌握更多的技巧。因此课堂练习是十分重要的, 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我们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 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大纲、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 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同时, 练习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品格、身心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 查阅学生的练习情况还可以获得反馈信息, 检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评价教与学的水平。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培养能力的课程, 所以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 一定要注意训练, 不断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讲到“训练”, 它就一定要有内容、有形式。新教材课后练习题较少, 如果仅仅依靠这点练习来巩固所学, 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素养的提高, 也远远不能应付各种类型的考试, 这就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应试增加了一定难度。但事情总有两面性,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少量的教材习题设置也为教学和学习留下了创设和补充的空间。学生每天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被安排得满满的, 即使你老师有心给他们补课, 他们或许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因此作为教师, 只能向自己的40分钟课堂要效率, 所以在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同时, 精心设计各种课堂练习便是画龙点睛之举。

一、理解课文, 挖掘内涵

上好一堂课, 首先我们要知道本课的重难点是什么, 怎样让学生保质保量地掌握。教师如果根据重难点设计一份恰当的练习让学生完成, 不仅省时, 而且高效,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

1. 说的练习。为了充分理解阿炳的“坎坷”, 首先让学生说出课文中描写阿炳坎坷经历的语句;再让其进行联想。

2. 听的练习。

第一次听是在了解了阿炳坎坷经历的基础上, 让学生听乐曲, 一边听, 教师一边给予一些提示, 让学生对乐曲有所了解。第二次听, 是在品读课文对乐曲的介绍后, 进一步“听出”其中的感情。

3. 读的练习。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听音乐齐读等方式, 让学生对文章有更好的了解, 为课文的背诵打基础。

4. 最后, 通过小泽征尔的故事, 让学生进一步对阿炳形象有深层次的理解。

这样的练习, 层次递进, 维度多样, 学生乐意去练习, 效果就比较好;并且做到了人人参与, 范围面比较广。

二、举一反三, 适度拓展

在教学中, 首先应注意学科知识体系内容的前后关联, 让学生能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掌握。如在《海伦·凯勒》的讲授中, 让学生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精神的同时, 我不失时机地问他们:“我们还学过什么课文, 也讲述了残疾人对生活的热爱?”学生回忆起《微笑着承受一切》里面的桑兰, 他们再复述了桑兰是如何面对困难的, 桑兰是个怎样的人。通过这一练习,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海伦·凯勒身上那不向命运低头的奋斗精神。

其次, 在教学中, 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教材中的知识, 还要适度进行拓展, 以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或掌握。如在《大江保卫战》中, 针对这句话:“1998年的夏天。暴雨, 大暴雨, 一场接着一场, 奔腾不息的长江, 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我让学生说一说, 此时的情况如何?当学生仅仅能用课文中的“万分危急”时, 教师就要及时进行补充, 教授学生更多形容词:火烧眉毛、千钧一发、危在旦夕、命悬一线……

三、因材施教, 富针对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在设计练习时, 不能盲目地按照自己所设想、制定的, 而是应该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 不能过低, 也不宜过高。如在《二泉映月》的课堂上, 我让学生在听乐曲的同时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平心而论, 我们教师在听这乐曲时也不能很好地说出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更何况是学生。所以这个要求就设计得过高了。结果, 这个练习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用。而我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 为了让学生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分以下几个练习步骤让学生完成: (1) 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 画出解放军在面对灾情时的具体做法; (2) 指名交流所画的语句, 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3) 从你所画的语句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 (4) 看到这样动人心魄的场面, 你想说些什么?这里安排的4个练习应该说是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在前3题的铺垫之下, 让学生练习说话, 这样就水到渠成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都能回答问题;而能力较差的学生, 也不至于一下就被难倒, 而是一步步得到提高。

另外在设计练习时, 要有针对性。学生哪方面薄弱, 就多进行一些练习, 而不是进行“题海战”, 千篇一律的抄写等。课堂短短40分钟, 要想让学生提高效率, 那么我们的练习就一定要有针对性, 并辅以精心设计。

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英语课堂教学 篇10

高中英语渗入了许多语法、单词或短语知识, 其中有好多是抽象不易弄懂的, 一些基础较差, 且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此就感觉头疼, 这时就可以利用网络与多媒体进行讲解, 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立体化的呈现中感知并理解语言, 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 在外研社高中英语Module 3 Music一课中 , 需要有各种乐种与乐器的呈现 来激发学 生思维 , 如violin、drum、guitar、flute、piano、lute等 , 这时就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现这些乐器的 图像, 然后看图进行口语演练, 让学生有真实感受, 并有兴趣融入课堂。同时教师使用多媒体也应主次分明,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涉及到的东西都体现在课件上, 这样很容易造成课堂节奏感不分明, 让学生没有主次感, 学后没有印象。

2 多样设计, 营造趣味教学氛围

高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大都停留在单词记忆发音与拼写和语法的掌握上, 个别学生因为单词记忆困难, 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最后发展到厌学、弃学, 因此, 高中英语教师应加入多种教法, 让学生不再认为英语是如此之难的学科。在“come up to”的教授中, 教师就可以在多媒体上呈现一个地点, 然后让学生说出一个相关的句子, 如“Icome up to the school./I came up to a shop yesterday./I’m coming up to the zoo.”等。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记住了短语意思, 同时学会了实践运用, 也达到了乐学、爱学的目的。“throw oneself on……”教师就可以展现一组摔跤运动员, 当有扑倒姿势时, 可以暂停, 然后提示, “One play throws the other.”学生在活泼逼真的演示、形象的音效、明丽的色彩中, 瞬间就可以将这个短语记住。当然,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单词、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游戏等趣味性十足的场景, 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时间里, 集中精力主动学习, 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同时也使英语词汇或短语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3 情境再现, 搭建口语交际平台

英语学习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缺少环境, 因此口语教学不自觉就遇到了一定的阻碍, 这种困难虽是不可抗拒的, 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努力去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难关。比如, 教师每天上课前利用课前三分钟用英语询问学生:Who's on duty today? Do you like the weather today? …用这样简单易懂的英文和学生进行free talk, 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说英语的欲望,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口语交际平台, 营造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 用图文并茂、声乐其发来鼓励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欲望, 让一直不敢开口的学生跃跃欲试, 由被动转化为积极参与其中, 从而进一步适应新课改要求, 改变教师为主体的传统弊端教学, 用一种灵动的情境再现, 激发学生口语实际运用的兴趣, 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4 差异教学, 针对性选择整合策略

一个班级中学生各有差异, 因此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 部分学生会因为没有兴趣而破罐子破摔, 不求上进。这时,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差异性教学, 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备课, 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和任务, 针对学生思维与心理需求进行分层教学。比如, 外研社高一英语ModuleOne?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And we have fun. I don't think I will be bored in Ms. Shen’s class! ” (我们上课上得很开心 , 我认为我不会对沈教师的课厌烦的) 。其中的have fun一词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已经没有必要重复, 但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 概念早已模糊, 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分层教学, 让优层生自主阅读的同时, 利用多媒体快速将have fun=have a great fun玩得开心 =have a lot of fun = have a wonderful time =enjoy oneself. 如The children were having a lot of fun with the building blocks.展现出来 , 并适度点拨, 然后就可以齐头并进地进行下一步的讲解。这样各层学生在信息技术高效辅助下都能有所得, 且丰富和完善了教学内容, 同时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5 学生主体, 构建生命力课堂

新课改要求高中英语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主导性, 让英语课堂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之一, 重新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教与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交流的 过程, 而信息技术发展下的英语课堂能有效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出来。在授课之前, 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 利用多媒体搜集资料, 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和内容。授课之时, 可以给学生直接设置问题, 并给他们分组, 让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信息中交流, 在交流中学习, 将知识扩展、文化熏陶、交际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从而建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总之, 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高中英语教师应在实践运用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 为高中英语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高中英语的学习非常关键,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 一定要适应新课改的大形势, 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勇担时代重任, 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创新思维人才,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发掘高中英语教学潜力, 力求为学生展现英语多彩的一面。

教学手段——慎用 篇11

一、多媒体教学——认人欢喜让人忧

多媒体教学确实有它的优势:直观、形象、课堂容量大,还可以加上录音、视频,很完美的一节课;老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学生们在同样的45分钟内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后来,新鲜感已过,性质就有些变化,课件可以从网上下载,有些老师该上课了就去网上下载一个课件,大致浏览一下内容,课也不用备,就直接去上课,一节课学生连课本也不用打开,有看的、有听的,一节课热热闹闹,老师轻松、学生喜欢。只是水过地皮干,学生们什么都没有学会:答案是现成的,读一遍就过去了,程度好的学生还知道记一笔,大多数学生都是在看热闹。更甚者,有个老师在讲《藤野先生》这一课时,把三个课时的内容全部集中在一个课件上,一节课就像放电影一样过了一遍,结果是连听课老师记听课记录都跟不上,试想学生会记住些什么,后来一问才知道这课以前都讲过,只不过为了应付学校的公开课才有了这么一出,真是劳命伤财、浪费时间;还有就是有的老师在上公开课前要试一遍,然后再讲就像是热剩饭。总之,多媒体教学自有它的优势,但老师一定要慎用,真正体现它的优势,而不只是走走过场。更不能让多媒体代替文本,一节课书都可以不翻开,字可以一个都不写,文章一遍也不读,这样的多媒体课我认为还是少上为好。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还会养成老师和学生的惰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也没有提高,知识也不一定掌握。我想,影响的不仅仅是成绩,深究起来,那问题可就严重了。

二、学生表演——想说爱你不容易

有些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根据课文内容,编个短剧,拿到公开课上去演。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有的也会冲淡课堂教学,扰乱课堂结构,有些对学生的身心也会造成影响。有位专家列举过一个他亲自参加过的一节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国家级优质课,当时让学生上演“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一幕,老师是一个劲的启发“鲁提辖”,一定要“痛打”“镇关西”,好在那个“鲁提辖”是启而不发,而那个“镇关西”也不害怕,拳头还没打在身上就倒地装死,表演到此结束,草草了事。而老师设计这个表演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先不说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了,就起表演本身来说,就存在极其严重的弊端。打得轻的话不逼真,打得逼真的话可能要出人命,试想如果“鲁提辖”的怒气被激发出来,那后果就不堪设想。

还有个老师讲《皇帝的新装》,让学生表演,正值大冬天,为了爆场,那个演皇帝的学生最后真的是脱得只剩下了内裤,非常搞笑。结果这个学生感冒了,打了一个星期的吊针才好。这不更值得我们深思吗?还有个老师讲《装在套子里的人》,国家级优质课,正当老师讲的津津有味时,有个人突然闯入课堂,身穿大衣,戴着帽子,墨镜,口罩,还来一段英语,把学生评委吓了一跳,后来才知道这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他请了一个人表演“装在套子里的人。大家认为,这是一个恶作剧,不但没有活跃气氛,而且把人吓的一身冷汗,紧张兮兮的。诸如这些表演,应该给与怎样的评价,可能褒贬不一,老师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不能说大烟可以止痛就否定它对人体的伤害。

学生表演,想说爱你不容易。

三、听录音——时间太长了

语文课上听录音要说是最平常的事了,有利于同学们把握文章的感性基调,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句子的停顿、重音、节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但是有些文章太长了,听一篇录音要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这样这节课的重心就有些偏离了。我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最后一课》老师一导入,就让学生听录音,一听听了整整18分钟,一节课就过了一半,然后讲作者时代背景、生字词,刚要划分层次就下课了。整堂课显得松驰、空洞、死气沉沉,并且这个老师纯粹是让学生在听录音,没提出任何的要求和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像这样的课真需要听录音的话可以让学生利用自习课或课前几分钟提前先听,或者听其中最精彩的一段,既起到一定得师范作用,也不会影响课堂结构。这样整节课就不会显得不协调;再者听录音可以提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就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总之,听录音,利用恰当了是好事,如果滥用就不如不用。

四、语文教师做实验——你太累了

有些语文老师为了更直观的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内容,设计在课堂上做实验这一环节。先不论是非,举个例子来说,有个老师在讲《死海不死》这一个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老师拿了一些盐、一个烧杯、一个鸡蛋。当着学生的面把盐溶解在烧杯的水里,然后把鸡蛋放进去,鸡蛋就浮在水面上沉不下去。其实这就是物理课里面讲的浮力,初三学生已经学习过这一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很容易理解的,各科之间融会贯通,你借来用一下不就行了吗?何必再费那么大劲去做实验呢?省下的时间你可以更深入的品析语言,学习其它的内容,语文课毕竟不是物理课、化学课,别的老师讲过的东西,我们可以拿来借用一下,何乐而不为呢?

五、课堂辩论——结局难料

辩论要说是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是有时候面对不同德学生,特别是外出授课或上优质课,不是自己的学生,辩论的结果就很难预料,辩得老师措手不及,把整节课的程序都打乱了。例如:有个老师在课《愚公移山》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正方,愚公不愚。反方,愚公太愚。结果正方辩不过反方,正方的理由是愚公有执着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人定胜天的雄心。反方的理由就比较充分,愚公太愚是因为愚公不但要自己一辈子移山,还要“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把子孙也搭上,放着山外的优越的条件不去住,非要移什么山,搬家比移山更容易,省下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干更大的事业,结果是愚公太死板。老师也觉得反方有理,结果本课的主旨“愚公精神”算是没办法收场。

还有个老师在讲《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一个题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有人喜欢小孩,有人喜欢骗子,有人建议要辩论,这就引发了一场辩论。喜欢小孩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小孩说真话比较诚实。而喜欢骗子的理由有一大堆。理由一骗子只骗权贵不骗百姓是义骗,理由二骗子敢骗皇帝是勇骗,理由三骗子能骗成功是智骗。辩论的结果是喜欢骗子的28个学生,喜欢小孩的12个学生,这样的结果也是老师始料不及的。辛辛苦苦准备一节课,结果被学生的辩论牵着鼻子走,结局是喜欢骗子的同学胜利,荒唐可笑。老师要有能力驾驭课堂,要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去思考,指导学生看清人性的本质,而不是为了民主,为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着学生去辩论,结果弄得一团糟。

课堂教学手段 篇12

一、以情动人, 提高提问的效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提问的设计不仅要以某些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 还要善于从文章巧妙的艺术构思中提出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积极的学习容易使学生尝到劳动和收获的欢乐。而学习的进步是进一步积极学习的有力的催化剂。在教学中, 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 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亲和力”, 所以提问也要以亲密的师生情感为背景, 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提问的效益。

二、善于提问, 控制学生的注意

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 心灵门户的开启与关闭, 应当是衡量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 也应当是决定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因为, 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开启了他们的心灵的门户, 就能使他们产生兴趣和动力, 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进而走上活泼、主动发展的道路。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 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的一粒石子, 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 启迪学生的心扉, 开拓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三、精心设计, 使提问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

课堂提问不能盲目, 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进行精心设计, 使提问富于启发性, 能够激发学生思考, 引导他们去探索, 去发现。教师不应把学生单纯的视为被提问的对象, 而应视为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 通过精心设问,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在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 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设计情境式问题, 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所谓“温故而知新”,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 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相关的旧知识, 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并预示新课题, 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急切期盼“探个究竟”, 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 而后层层递进, 逐步阐述自己的知识点, 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 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 发现、掌握新知, 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 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设计发散式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的懂, 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发现, 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 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 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学困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 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开窍, 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 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六、重视课堂提问的鼓励作用

中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 好胜欲, 希望能受到老师关注、表扬, 至于那些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 更希望能得到赞赏和青睐。他们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大都比较单纯和幼稚, 事实证明, 不少学生偏科的原因往往是缘于对任课老师的疏远,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通过提问, 然后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 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勇敢精神, 还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 增加师生间感情。

上一篇:预防企业职务犯罪下一篇:高血压性丘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