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辅助手段

2024-06-04

课堂辅助手段(精选11篇)

课堂辅助手段 篇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在内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地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教师的许多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那么,现代教学手段在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例如,在教《故乡》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写出其变化。写完后,指名学生读一读、评一评。这样能对学生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直观性、形象性增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地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四、丰富作文素材,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作文课上,投影漫画《妈妈水开了》,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漫画内容,然后根据此漫画,分别用描写、说明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各写一段话。学生写完后,教师投影预先写好的三段例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段文字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找出存在问题并作修改,再投影学生修改前后的习作,大家评评、议议。最后再让学生结合漫画内容,联系自己实际,谈感受,谈体会。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区别,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教读《皇帝的新装》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学生观看了课本剧录像片后,教师引导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更加精彩的“课本剧”。

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优势互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师生交流除了传统课堂上提问与回答方式之外,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采用图文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可以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师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和资源的优势互补。

例如我在对《皇帝的新装》一课教学时就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上课一开始我向同学们提供了诸如中央电教馆教学资源库,温州教育资源网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相关网站的网址。我们选一些仅供参考的图片、资料以及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我让学生们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将作品及时上传给教师,教师阅读后,对学生作品及时批阅,并将此信息迅速反馈:或简短的鼓励或巧妙的提示,或适度的修改。这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模式,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共享资源。

总而言之,恰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 语文课堂教学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能够加大课堂容量, 提高课堂效率;直观性、形象性增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便于化繁为简, 变难为易;丰富作文素材, 拓展思维空间, 优化作文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优势互补。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代手段,课堂效益,学习兴趣,优化作文

课堂辅助手段 篇2

简单的线条,鲜艳的色彩,构成一幅简洁明快的简笔画,这样的简笔画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风铃草》一课时,我问孩子们:“风铃草是什么样子的?”他们马上就从书上找到了答案,争先恐后的说给我听“尖尖的嫩叶细细的腰,紫色小铃挂满身,对着鸟儿点头笑”我顺着孩子们的思路,在黑板上勾勒出一副漂亮的图画:几串紫红色的风铃草,几棵茂盛的大树,几只飞翔的小鸟。“好漂亮呀!”孩子们发出了惊叹。我因势利导:“你能想象着图画把诗歌读得更美吗?”孩子们显得很兴奋,一个个读得声情并茂。而且在把课文读了两遍之后,居然能跟随我指的画面,基本上把课文背下来。后来,我又引导他们在背课文的时候可以加上简单的动作,帮助记忆,孩子们更活跃了。

最后我又播放了一段轻快的乐曲,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孩子们更加放松,仿佛自己就是一株风铃草,在风中欢快地舞蹈、摇铃、歌唱……看着孩子们学得那么快乐、陶醉,我知道这幅简单的图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课堂辅助手段 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 辅助手段

下面就三种辅助艺术手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些浅显看法。供同仁一起探讨。

一、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良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关键。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作为前提。课前的组织教学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新课的导入方法就尤为重要了。根据课题的不同,可以采取各异的的导入语言和导入方法。例如讲故事、提问、看录像、猜谜语。也有的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甚至可以用游戏式、竞赛式等等。

比如:欣赏京剧音乐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京剧的由来和形成,以及京剧界的四大名旦,各种流派。特别是可以讲一下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京剧名旦梅兰芳先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梅先生坎坷的一生及梅先生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也可以放一段京剧片断,既能听到优美、明亮的京剧旋律又能欣赏京剧艺术在舞台上的表演。可以介绍一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如:《孟姜女》、《打渔杀家》或观看一些解放以后通过改革而再创作的优秀剧目《沙家滨》、《红灯记》。让学生走近京剧,了解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以引起兴趣,热爱京剧音乐。又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老师会跳舞的话,可以用一段优美婀娜的舞蹈来作为导入新课的前奏,使学生随着老师的翩翩起舞而进入意境。也可以放一段《春江花月夜》的舞蹈片断,使学生在观赏中激发起学习音乐、了解舞曲的兴趣。不知不觉沉浸于学习之中。总之,课堂的导入艺术很重要,也很值得同仁们去探究。

二、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作核心,如果缺少优美生动的语言,音乐课就会变的呆板,枯燥无味。要上好一堂音乐课,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这就要求教师要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当前的音乐教学要求与其他相关学科渗透,那么就要求教师对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懂一些,以便在授课时把歌曲的历史、背景介绍的更完美;其次,老师的教学态度要亲切,应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再加上明亮圆润的音色,语言要富有情感,授课语速要有节奏,语气应有抑扬顿挫,特别要带有鼓动性、激励性;再次,教师脸部表情切忌呆板、严谨,而应慈祥、随和,使学生愿意接近,便于沟通。如:介绍歌曲的历史背景时,可以穿插一些历史知识或历史小故事,语气平稳而有感情,脸部表情要丰富。在讲授重点、难点时,语气要加重,音量偏高,使学生对知识点留下深刻印象。在提问时,老师语气要温和,脸部表情要亲切,用鼓励的眼神注视学生,让学生没有顾忌的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不管对否都要有正确的评价,教师以表扬、鼓励为主,不在师生之间产生距离。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对象,采用灵活多变的、简洁有效的教学语言加以引导。要加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优化课堂教学的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给学生增加学习音乐的兴趣。力求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美与音乐美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三、课堂教学板书艺术

板书设计是一堂好课不可忽视的环节,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往往有很多老师不重视它的地位,但实际上运用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与多层次美的教学氛围。并且它又具有自身的特点:直观、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如果教师一手漂亮的好字,加上精致独特、富有情趣的板书设计,那么它还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板书中感受到音符的形态美、图片的色彩美、文字的造型美、音乐语言的简洁美、音乐表现的形象美、丰富美。此外,板书还能锻炼一个音乐老师的综合能力,提高音乐教师与美术等姐妹学科的整体艺术素质。

一幅优秀的板书应字迹清楚、端庄,简洁明快,不能过于纷繁杂乱,色彩也不能太扩张、多变,一般色彩不能超过3种以上。课题要放在整块板书的上方,重点、难点应放在醒目的位置,挂图、节奏练习、卡片等教学工具要安排合理,错落有致。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采取不同的黑板演示,或老师画,或学生画,或采用演示与范图相结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总之,美观大方的板书往往会给一堂好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化学课堂教学中辅助手段的运用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推动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赋予传统教育新的内涵, 如计算机、电教、投影、实验等手段进入课堂辅助教学, 为化学教学提供了更鲜活的方法和措施。那么, 如何把传统的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应用于课堂教学呢?

一、课件运用使课堂教学生动

在教学中, 对于课件的选择, 首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 但是,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如果每节90分钟的课, 选择的视频、声音太多太复杂, 花时太长, 那么将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课件的制作, 只要能够说明问题, 应尽量简明扼要, 不要弄得太花哨。

讲“银镜反应”时, 鉴于这个反应比较重要, 但又比较难掌握, 我就先将相关的知识做成生动的课件, 利用PPT所特有生动形象性, 向学生介绍它的反应方程式、现象、装置图等, 使学生有一个初步印象, 在后面再采用几种其他的教学手段, 可以更进一步地掌握相关知识。另外, 在讲“双键”概念时间, 把其结构放大制作, 上课时展示, 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顺利地引入新课。同时配合模型的展示, 使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地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类似的还有:用甲烷、乙烯、乙炔的球棍模型来说明其分子结构及单、双、叁键的特点, 分析其化学性质, 既直观, 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的想象能力。

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 不适合课堂演示, 则拍成录像, 于课堂播放。这样, 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 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同时也提高了课堂密度。如讲《CO的性质》时, 我把家中的煤炉燃烧情况拍成录像用于课堂。又如讲“碳还原二氧化碳”时, 很多同学很难想象这个反应实验该怎样做。我经过多次试验之后, 确定采用铁管作为木炭还原二氧化碳的反应器, 然后把实验拍成2分钟的录像, 这样把一个复杂、反应时间长的实验带到课堂,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 又摸不着, 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 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 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 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变抽象为形象, 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 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理解化学原理。如解释化学反应时, 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分子”, 再分别拆为原子, 最后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又如:在做“Cu-Zn原电池”的演示实验的同时, 通过动画模拟或使学生形象地看到电子运动方向及两极电子得失的特点。这样, 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 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 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二、投影机的科学应用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众多的教学设备中, 投影机有其独特的优点, 因此, 备受教师青睐, 也是各校及教师使用频率较高的电教设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投影机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即投影片和投影实验。但在课堂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投影, 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材内容呢?首先应认真写好教案, 将投影次序, 提什么问题, 讲解分析的内容都编定。还必须把握投影时机,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才能恰当地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使用各种媒体的目的, 都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 投影片的制作要立足于科学、准确地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以助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设计每一张投影片时, 要明确投影片要解决的问题。如介绍“电子云”时, 学生对电子云模型中那么多的“点”很难理解, 通过投影叠片使学生理解电子云模型的概念。而在介绍到“氯化氢制取装置中尾气吸收装置”如何防止水倒吸时, 制作成推拉片, 让学生形象地看到烧杯中液面的变化。在复习“烃的衍生物”时利用投影片比较各种官能团的特征, 帮助学生比较烃的各类衍生物的性质。

众所周知, 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演示, 因此, 除前几排的学生外, 后面的同学较难看到变化的现象。而投影机能把一些现象放大, 帮助学生观察。如讲“布朗运动”时, 在大烧杯中盛1-2cm高的水, 放入一点松树的花粉, 利用投影观察, 可以减少近距离观察时呼吸的干扰;而讲到“H2的制取原理”时用培养皿盛稀硫酸和锌反应, 利用投影观察其反应放出气泡的过程。这些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手段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理论的建立大多是通过实验, 从个别到一般, 再到个别;或者实验、假设、再实验论证的过程。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培养严谨的科学素质必不可少的过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 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 给学生第一手感性材料, 任何模拟、说明、比喻、描述, 都必须基于实验基础上,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比如上面讲到的“银镜”, 在教室还可以加进去演示实验, 学生代表跟做, 通过投影, 展示给大家。一个知识点通过:第一, 课件配合进行理论讲解, 第二, 教师演示实验, 第三, 学生代表重做一遍, 第四, 学生在实验室中亲自动手实践完成理论课上学到的相关内容, 这样既加深了印象, 又有助于理解所学的知识, 同时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提高了操作技能,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难点、重点, 做到最大化地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发挥了基础课应有的基础性作用。

由此可见, 护理高等专科学校的化学课堂教学中, 可以利用的辅助教学的媒体种类较多。合理科学地选择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化学概念, 理解化学原理,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辅助课堂教学手段, 能更清楚地说明问题,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 手段方法要生动、逼真、贴切、多样。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 是一种不能被代替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效果显著, 形象生动;计算机软件模拟化学反应原理, 可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投影机既可投影片, 还可投影实验, 能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掌握。合理、科学地选择辅助教学手段, 对学生化学概念的学习、化学原理的理解,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帮助。

谈合唱教学中的辅助手段 篇5

然而在课改十年的课程实验的前中期,唱歌教学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唱歌中的合唱教学,更是音乐教育的薄弱环节,音乐家对“中小学生缺乏合唱基础训练”的批评不绝于耳。课程实验的后期,这一问题已经引起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唱歌及合唱教学,注入了不少新的内容,新加写和改写了一段关于合唱教学的提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教学可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其他多声部合唱形式。”

2012年9月我区从初一开始启用五四学制地区新教材,特在我区设定本年课堂教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为《课堂教学中的合唱教学》,至此研究半年时间,有颇多感受与困惑,在此小议,望同行们给予批评。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是成功与喜悦同行,时而兴奋,时而困惑,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摸索出了一套实际、有效、可操作的方法,那就是善假于物,巧借外力,推动发展,美美与共。

一、简化巧入门

在接触合唱的初始阶段,在短期内让学生感受到合唱的艺术魅力,实非易事。此时我们可以将作品简化,从一个音至几个音的副调演唱人手,促使学生在短期内构建层次分明的合唱概念。例如在课堂的练习环节,我们把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欢乐颂》,加进一个音的二声部演唱,让学生初尝合唱的甘醇。在顺利掌握演唱一个音的二声部之后,由浅入深地加入两个音的二声部演唱。例如《两只老虎》的演唱,学生脸上流露出的成功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二、轮唱巧过渡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特别提示“合唱教学可从轮唱开始”,中学的孩子对于合唱还没有非常成熟的概念,或者说即使欣赏过一些作品,但是让他们自己去准确演唱二声部,甚至三声部合唱,难度还是很大的,而他们自己也经常觉得无所适从,此时最佳的辅助手段莫过于轮唱,轮唱是“卡农”一种比较简单的形式,由一个或两三个声部先行,其他声部以一定的时间距离和音程间隔随后跟进,并持续加以模仿,让学生先体会合唱的魅力,再逐渐过渡到其他合唱作品按原谱演唱,在短期内构建合唱概念,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在初步学习了歌曲《在灿烂阳光下》之后,我们采用了轮唱的方式丰富声部,在轮唱的引领下,孩子们领略了另一种合唱手段的魅力。

三、“拐杖”巧介入

当学生对于合唱有了简单的初步感受之后,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的就是音准问题,因为前期的接触,其实只是让孩子们触摸到了合唱的边缘,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那就是“盲人摸象”,深究起来,音准问题根本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所以,此时需要借助于乐器这样的拐杖、外力,有效介入,协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音准。例如在第一单元《中学时代》中,设计了竖笛演奏《颂祖国》,作品设计教师弹奏第一声部,即旋律声部,学生用竖笛演奏二声部,即简化了的声部。练习中,当学生准确演奏之后,设计了由乐器演奏过渡到合唱的环节,即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奏,一组演唱,由两个声部逐渐过渡到三个声部,如此解决学生合唱的音准问题,可以说一举两得。

四、迁移巧推动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在有了一定的合唱入门经验之后,如何引导学生自然地将知识、技能迁移,如何继续、巩固和深化已有的技能,我们做了如下尝试。在学习《百卉含英》一单元时,当学生学习了河北和江苏的两首《茉莉花》之后,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唱河北版的《茉莉花》,一组演唱江苏版的《茉莉花》,同时开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合唱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推动与深化了合唱的技能。

五、统一巧凝聚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合唱团里没有我只有我们”,不难理解合唱追求共性,弱化个性,所以在演唱合唱作品时,统一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1、柯达伊手势解决音准

在合唱教学中采用柯达伊(一说是柯尔文)的手势法,它是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不同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的高低关系具体表现出来。七种不同的手势所代表的七个不同的音高,使听觉转为视觉,对学生进行音准的训练。其直观的演示效果对音?乐教学很有帮助,最大的优势?是帮助孩子对音高的掌握。

2、依靠指挥手势

指挥的职责是带领合唱队去完成合唱作品所赋予的使命。合唱指挥与队员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视觉信息传递的,指挥把内心的语言和情感转化为视觉信息传达给队员,从而形成了指挥的视觉行为,即指挥手势。所以在合唱学习中,务必要教会孩子们看懂指挥手势,能够在指挥的核心领导下,大家统一起声、呼吸、歌唱等。

3、统一耳朵。凝心聚力

每个人的声带都是与众不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要想达到合唱各要素的统一,首先要做的是,统一的耳朵,学会倾听,学会心里有他人,学会让自己的声音向集体靠拢,与集体融合。因此,在学习中,我们一再强调学生要统一耳朵,用心倾听。

六、鉴赏巧提升

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人都把合唱作品看成是阳春白雪,曲高而和寡,这是难免的,因为西方的合唱发展已近千年,而我国只有百年历史,所以从认识的角度来说,有一定的滞后,虽然现在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越来越蓬勃,但要让学生很好地参与到演唱合唱作品中,还需要长期而耐心的工作。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有针对性地增加了合唱作品的欣赏,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更提升了学生耳朵的分辨能力以及对合唱的声音概念、对合唱声部的立体感受。

例如在欣赏《飞来的花瓣》时,教材设计“知识与实践”环节,在老师指挥下,演唱片断,体验力度记号在作品中的作用,学生无法达到这样的演唱能力,所以我们并没有让学生演唱合唱声部,而是让学生演唱第一声部,重点感受力度记号的作用,之后让学生反复多次欣赏作品,尤其是该片断。另外在以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引用了大量如《阳光少年》《让我们荡起双桨》《送别》《白龙马》等耳熟能详的作品,引领学生感受合唱的声部间的层次感,在本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再次回头演唱该片断时,学生的音准、节奏、音色等方面均有很大进步,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七、反思巧积累

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走过不少弯路,我们坚持勤反思、勤积累,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的宝贵财富,比如在演唱《西风的话》学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我们尝试把作品改成轮唱的形式过渡,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这让我们意识到,不能随意将一般歌曲当作轮唱处理,因为并不是所有歌曲都适宜于轮唱,否则只能造成音响的嘈杂和混乱;另外利用乐器介入,强化学生的音准问题时,也不宜久用,要在用和不用中穿插使用。因为一旦学生产生了依赖心理,形成了习惯,当他们扔掉“拐杖”时,便就不会“走路”了,所以说使用“拐杖”的尺度要拿捏有度;再如,简化作品声部的时候,一定注意声部间的和谐,严格配器方法,不是一首作品随意的几个音就能完成的,否则给学生不良的引导反而适得其反。

浅谈新课堂英语教学中的辅助手段 篇6

一、运用直观教具, 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七年纪新教材正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 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中, 多用实物, 挂图, 图片, 录音机等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在兴趣中高度集中精力, 轻松地学好知识。如:在教What's this/that?It's a pen/an orange.这句话时, 我就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apple, banana, orange, pear---及常用一些动物的卡片。上课时, 同学们看到各种水果和不同的动物图片时, 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种情况下, 我出示了What's this?It's a banana。同学们很快记住了banana这个单词。然后让他们写下banana贴在香蕉上, 进行连锁操练。这样在欢快的氛围中, 同学们句掌握了这句话, 而且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后进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多媒体的应用,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把动画、图象和立体声融合起来, 真正做到“图文并茂”,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运用角色扮演, 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所谓“角色扮演”, 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做出一定的语言、动作、表情等体态语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而后学生模仿, 或师生同台表演, 做到整个课堂生动、活泼、有趣。新教材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 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新教材富有趣味性, 贴近学生的生活, 情景交融, 形式多样, 很适合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在操练“Read and act”这样的对话时, 一般先让学生听录音机跟读, 然后让学生分组在黑板前进行表演, 教师做好组织和指挥, 要求学生尽量自然、大方、声音洪亮等, 并及时鼓励学生。分组操练后, 或把班级分成几组比赛, 或男女两组操练比赛。多彩的表演活动, 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 扮演角色。由于表演的形式不仅是对话所描写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 而且附带了学生的主观情感色彩, 这给学生留有了无限的创造现象空间, 从而有效地锤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也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了整个课堂气氛。

三、利用趣闻典故,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中学生所接触的课外知识不多, 因此在课堂上应尽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适时适量地穿插一些典故和趣闻,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第一册第三单元Part 1时, 我不仅给学生重点讲解汉英书信信封写法的不同, 而且给学生讲一些有关书信的趣闻。如:最长的信是美国人杰奎琳.约翰给他姐姐写的信, 共113747字, 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信;最短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在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寄出之后, 给出版社的一封信:“?——雨果!”, 出版社回信是:“!——编者”。这些趣闻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了课堂气氛, 随典故入课,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教学效果显著。

四、利用游戏,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著名的教育家第思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起和鼓舞”。因此我设计游戏活动, 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气氛中汲取知识。因此也就有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 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过表示颜色的形容词、交通工具、食物名词和一般疑问句后, 可做猜一猜游戏。这些游戏可以师生练习, 也可以生生练习。同时也可以变换猜测的话题, 如:猜朋友、猜水果、猜颜色等。在学习过介词inonbehind后, 可以让学生做Where's it?Is it on the desk?等问答游戏。实践证明, 课堂游戏所创设的语言情景, 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操练, 而且可以缓和课堂的紧张气氛, 消除学生的疲劳, 并且还有助于他们大胆开口说英语,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把动画、图象、立体声融合起来, 真正做到“图文并茂”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教时, 我制作了课件, 各种各样的美食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有Bone soup, Tofu soup, Chicken soup, Fried rice……看到这些可口的食物, 学生的兴趣大增, 都想开口说英语, 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把知识点熟练掌握,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说这些辅助手段在目前教学中很常见, 但是如果能充分发挥作用, 就会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这些是我个人在教学中通过实践而总结出的一些心得体会。我认为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运用不同的方法及辅助手段去组织教学, 那么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 不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而且还适当运用不同的辅助手段去组织教学,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掌握了知识, 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课堂辅助手段 篇7

一、音乐入课堂,便教利学

儿歌(童谣)词句简单、语言活泼、内容生动、节奏明快,是儿童喜欢的娱乐与学习方式之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若能顺应儿童爱唱爱跳的天性,将音乐带入课堂,以欢快、动听的歌曲给学生听觉刺激,则可快速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兴趣,引发积极情绪与丰富想象力,使其在不知不觉间学习英语。另外,从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看,学唱英文歌曲与歌谣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可见,英语歌曲也是教学内容的有机构成,是可以开发与利用的教学资源与手段,增强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所以,在小学英语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运用儿歌,给课堂调味,变得趣味盎然,学生学得主动,乐此不疲。

首先,歌曲导入新课,带给学生愉快活泼、和谐宽松的语言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使我们的教学取得更佳的效果。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时,在热身环节,带领同学们唱以前学过的与“星期”有关的英文儿歌《Wish you happy every day》,营造欢快、活跃的学习环境,也给新知展示与师生互动做好铺垫。当同学们快乐地哼唱歌曲之后,英语教师再提问,诱导学生参与对话,复习所学的英语语言,也灵活地引出本课话题与新知:“T: 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a week? S: Seven.T: What day is it today? S: It’s Friday. T: The week-end is coming.”再板书生词weekend。这样,经过音乐氛围感染,学生心情愉悦,会更积极地参与。其次,教师还可以结合英语词汇、重点句型或课文内容等,改编成朗朗上口、简单易懂的英语儿歌或歌谣,或者引导学生开启思维与智慧,自编儿歌,将娱乐与学习有机结合,强化知识记忆,也发展学生音乐与节奏智能。

二、游戏进教室,趣意盎然

在英语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是比较枯燥乏味的,特别是对于好动爱玩的学生来说,更是感觉学起来无趣、没劲,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还有厌学情绪。而游戏教学则可以将枯燥的语言现象,呆板的讲授转变成孩子们喜欢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妙趣横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丰富多样、真实自然的语境中玩玩、演演,玩乐中展开交际,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得到体验的乐趣。这样,即便不爱学习或胆小内向的孩子,也会被带动起来,兴致勃勃地学习。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游戏手段,创造性地设计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英语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开开心心地把知识学到手。

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 3 This is my father时,当学生学习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等家庭成员的词汇后,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与句型来玩玩“猜词游戏”,即根据英语提示猜猜对应的家庭成员,灵活地引出单元话题。示范:英语教师带着小鸭子的头饰用英语说谜语:“I’m a little duck. This man is my uncle’s brother, but I never call him uncle. Who is this man? S: This is your father. T: Right, this is my fa-ther.”然后同桌之间,运用类似的方法来巩固复习词汇与句型,也提高学生英语听力与表达能力。另外,学习课文内容时,教师利用四幅插图给同学们提供各种场景,让学生试着展开配音练习,表演对话,比比谁说的最好。这样,学生会跃跃欲试,在表演中再次回顾课文内容,提高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三、简画上黑板,画意生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简笔画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辅助技能,可用于各教学环节中,使原本抽象枯燥的语言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特点,能够有效刺激儿童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使其在愉悦轻松、生动有趣的环境中集中注意力,深化理解英语语言,学好英语。

首先,简笔画导入,吸引学生眼球。通过简单的几笔就可以瞬间勾画出具体而形象的事物或人物,给学生惊奇感,将学生吸引过来,投入学习情景。其次,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在英语教学中,有些语言材料比较抽象,单纯依靠语言讲述或肢体语言表达,还是难以全面展示清楚,不利于学生理解。此时,教师不妨运用简笔画来突破难点,便于学生直观理解。如学习方位介词时,教师就可以运用简笔画将不同方位介词的抽象意义讲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与把握。例如:分析in与on,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画一张课桌,一本书摆在课桌里面,一支笔放在课桌上面,然后一边指着简笔画一边讲解分析:“The pen is on the desk. The book is in the desk.”这样,以简笔画辅助教学,在视听结合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

运用电教手段 辅助科学课教学 篇8

现代化教育, 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主要采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媒体教学法进行教育活动, 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我们知道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 还有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都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下面, 就这些电化教学手段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运用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实物投影、幻灯

在《科学课》教学中, 实物投影、幻灯是应用最简单、最实用、最广泛的一种电化教学手段。

1. 将模糊变清晰

如:在教学《物体的热涨冷缩》一课, 关于空气的热涨冷缩实验:烧瓶口装上一个插着玻璃管的塞子, 在管里滴一滴带颜色的水, 外面用线做个标记, 然后用热毛巾捂住玻璃瓶, 瓶内空气逐渐变热, 管里的小水滴就会向管口移动, 放开热毛巾, 瓶里空气变冷, 管里的小水滴向相反方向移动。这个实验可见度小, 如将它平放在投影器的工作面上, 再照上法实验, 实物投影或幻灯放大的图像十分清晰, 小水滴在玻璃管里的移动, 学生一目了然。

2. 将枯燥变生动

实验可使学生动起手来, 激发学生爱自然、学自然的兴趣。但在教学中, 实验也会受到仪器、演示可见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讲解时也会变枯燥、乏味。如:《电流》一课, 要让学生学会组装简单电路, 如教师在讲台上边讲边组装, 有的学生看不清老师的操作, 理解困难。如直接把干电池、开关、小灯座、导线等放在幻灯机的工作面上进行操作示范, 把其黑影打在银幕上, 使学生直接看到老师的操作情况, 简单明了。当然在实物投影上操作则效果更佳。

又如:《鱼》一课, 讲解鱼体构造及鱼鳍作用时, 也可把鱼缸放到幻灯机工作面上 (注意当心把水溅出来) , 鱼影一下子投影到银幕上, 生龙活虎。剪去鱼鳍的鱼游动情况也直接显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可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 将复杂变简单

《彩虹》一课, 讲解彩虹形成条件是阳光斜射在小水珠上。课文安排了这个实验:把一面镜子斜插入水盆里, 让阳光透过清水照到镜子上, 再由镜子反射到墙上会出现一段人造彩虹。实践证明, 这个实验成功难度较大, 且出现彩虹不清楚的现象。在教学中, 可以这样做:把幻灯光打在天花板上, 拿三棱镜放在幻灯机工作面上、下移动, 至一定位置时天花板上就会出现一条七色彩虹。又如:《影子》一课中, 以手投影形成动物形状, 如利用阳光要受到照射角度等条件的影响, 不易掌握, 如利用幻灯机就可解决这个问题, 只要通电想要什么角度均可。

4. 将难点变明了

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要针对学生的困难所在采取措施。如:《水的净化》一课中,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过滤方法, 其中教学难点就是实验操作要领之一, “两低三靠”的教学。要突破这个难点, 就是要加强直观性。教师可利用课文中插图, 通过边示范边讲解来教学, 但因示范题材较小学生难以看清, 也就难以理解“两低三靠”了。

利用投影就简单了, 可自制一张五框的复合片。第一框揭示铁架台。第二框复上巳装有滤纸的漏斗图片 (滤纸涂上红色, 一层处淡些, 三层处深些) 并告诉学生这有一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第三框, 移出准备装滤液 (净液) 的烧杯至漏斗嘴靠住烧杯内壁, 指出这是第一靠, 并移动两三个不恰当位置, 让学生进行判别。第四框移出玻璃棒至靠住三层也就是深红色一边的过滤纸, 指出要轻靠, 讲明这是第二靠, 并移动两三个不恰当位置, 以加深学生印象。第五框移出装滤液 (脏液) 的烧杯至靠住玻璃棒, 指出这是第三靠, 并告诉学生滤液要沿着玻璃棒往下漏至漏斗内, 而且倒入的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 这是第二低。接着组织学生讨论, 为什么倒入的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至此, 过滤操作中“两低三靠”通过投影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

实物投影、幻灯特别是实物投影在科学课学习中作用很大, 教师、学生收集到的图片、文字可直接打到大屏幕上去, 学生的作业可直接打到大屏幕上去点评, 教师、学生的演示实验可在实物投影、幻灯上进行, 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教师、学生操作的过程。因此, 正确地在实际科学教学中运用好实物投影、幻灯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视

电视已进入当今每一个家庭, 现多数教室也已安装了电视。据科学家研究, 听一遍学生只记住25%左右, 看一遍学生记住的内容达60%左右, 且电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动态的、有趣的电视节目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因此, 电视是电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

1. 录像资料的播放

随着教育的发展, 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包括录像资料越来越多, 这些录像资料一方面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难点, 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录像资料通过录像机在电视中直接输出的图像信号清晰, 音质清楚, 色彩艳丽, 如《科学课》中植物、动物的单元, 可以通过录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2. 教育节目的收看

鼓励学生课外收看电视台中的教育节目, 如:《动物世界》、《科技教育》、《异想天开》等栏目。学生在收看这样的节目时, 就会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经验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判断能力等。也就是说, 让学生在收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 自然地掌握科学课学习上最重要的科学认识、思考、处理方法, 学到课本及课本以外的知识, 提高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也可随时录制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中播放。

三、收录机

运用收录机, 录制一些动物的叫声及风声、汽车声、机器声等音像资料, 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或新授教学资料, 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科学课》中的《空气》单元一课的导入中, 教师可先播放一段风声, 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声音?是怎样形成的?从而很顺利地进入了《空气》单元的学习。又如:《昆虫》的教学中, 也可用同样的办法, 先让学生听听、猜猜是什么昆虫的叫声, 再进入新课教学。

收录机已很普遍, 再加上现在出现的U盘, 有带录音功能, 完全可以让学生作为作业在课外去录制各种各样的声音, 在课堂上交流, 这样的作业肯定是学生喜欢的。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四、摄像机, 数码相机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摄像机、数码相机其性能在不断提高的同时, 它们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简单了, 容易在教师和学生中推广使用并普及。这种电化教学手段在科学课中主要应用于观察、记录、信息检索等方面。

1. 拍摄特写

如拍摄动物颈部的特写, 颈部是和动物的生活习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使用性能优良的可调焦镜头的摄像机对动物的颈部进行特写, 并将拍到的影像资料在大屏幕上播放, 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看到并看清楚。其它还可以拍摄昆虫的口器、壁虎的脚等等。

同时, 鼓励学生课外去拍摄生活中的一些事例, 如:工人如何生产产品的、农民如何耕作的及大气污染等现象, 再组织在课堂中进行交流。

2. 慢镜头拍摄

慢镜头拍摄是摄像机独有的拍摄技法, 在慢镜头拍摄的世界里, 化快变慢, 化虚变实, 容易突破教学难点。如:拍摄两条腿、四条腿、六条腿甚至更多腿的动物爬行方式;拍摄昆虫或其它动物飞行的情况;拍摄蚕宝宝或其它动物吃食物的情况;拍摄蟋蟀或其它动物鸣叫时的情况……慢镜头播放以上的内容, 教师不需要太多的教学语言, 学生就能理解。当然, 在拍摄过程中, 从上、下、左、右各个方向变换拍摄视点, 效果会更好。

3. 制作生物生长专集

鼓励学生选一个或几个拍摄目标, 制作生长专集, 如:人 (包括自己) 、动物、植物。如:《植物的一生》就可选择自己种的风仙花, 《动物的生命周期》就可选择蚕宝宝作为拍摄对象, 每天在固定时间拍下当天的情况。拍摄生命一个周期后, 再利用计算机制作成一本《凤仙花》或《蚕宝宝》一生的专集。

4. 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科学课中, 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器材, 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实验。教师可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利用摄像机、数码相机抓拍学生操作时的一些镜头, 通过计算机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及时播放进行点评。

摄像机、数码相机其另一个优越性是需要时进行摄像、拍照, 效果不好时可以修改或删除。因此, 充分利用摄像、数码相机可以启发学生, 打开他们的想像空间, 适应他们的各种各样的想法。

五、CAI多媒体课件

CAI课件———这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完全改变了教师以往上课的方式, 这是向现代教育技术转变的一个飞跃。以往对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 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 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用形象化、具体化的手段, 很容易让学生弄清楚, 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同样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观察我们的身体》一课, 讲到身体内部结构这一教学内容时, 学生对自己身体内部的研究很感兴趣, 但苦于看不到只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 学生通过抽象的想象去理解, 去回答问题, 这样的学习, 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现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 播放身体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动态的心跳、胃的蠕动等, 再加上教师以讲解员的形式进行旁白。学生观看到了平时不可能看到的画面, 倾听老师的旁白, 兴趣顿生, 求知欲受到激发, 注意力被画面和动画吸引过来, 学生就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了学习的佳境。

因此, 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不仅能扩大学生的求知领域, 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求知视野;学生学习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 既发展形象思维, 也发展抽象思维, 学习也变得更轻松, 更有兴趣, 会使学生乐学, 主动地学, 更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六、网络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使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受到了挑战。未来的世界是一个网络的世界, 在网络上, 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网络资源。正确地运用好、发挥好网络资源, 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

1. 课堂教学进网络

课堂上的40分钟和书本上知识毕竟有限, 一堂课的教学并不是随着40分钟的结束而结束, 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课外去探究。假如课时充裕,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网络, 在网络中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 来拓展40分钟的课堂教学。如:《科学课》中的《空气》单元, 完成教学任务后, 在《阅读与拓展》教学中让学生上网, 点击搜索空气的知识, 让学生找自己想找的空气知识, 看自己想看的空气知识, 并鼓励学生课外继续去寻找有关空气的知识。

2. 找网络学习朋友

鼓励学生在网络论坛上发贴, 寻找省外、国外的学习朋友, 特别是象南半球的学习朋友。南、北半球许多地方是完全相反的, 就是国内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也是不一样的, 现在的学生要想了解到这些知识, 除了书本、老师, 最佳的途径是通过网络及网络朋友。

英语听力训练中辅助手段的作用 篇9

关键词:听力理解,听力训练,听力效果

在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技能中, 听是获得语言信息和感受的最主要的途径。里费斯 (Rivers) 的研究表明, 听占整个言语交际活动总和的45%。近几年来, 加强学生听力训练, 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 已逐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南京英语中考听力理解已经纳入口语测试中, 两项共计30分, 折合成24分计入英语中考成绩中。这部分的成绩对学生的英语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 对听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此带来了教学的行为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语言教学加强实际应用, 已越来越成为全体英语教师的共识。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以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 成为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但是, 目前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大多数学生对笔试得心应手, 对听力考试却望而生畏。

进入初中, 老师把英语听力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 虽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措施, 花费了时间, 也让家长配合在家督促孩子跟读磁带, 但收效且不很明显。除了一些客观原因 (比如, 教学条件差, 学生基础不好等等) 之外, 老师要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从对学生听力训练的目标来看, 要让学生能达到以下能力的提升。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对话的涵义;能听懂日常情景对话, 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 理清事件因果关系;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记忆等。

在教学中采用什么的训练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听的能力是师生们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在牛津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综合技能版块--Integrated skills, 重点训练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地谈一下采用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改进记忆、提高听力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1 听力训练前预习的必要性

中考英语听力主要考察学生一下几种技能:

(1) 捕捉主要细节, 尤其是时间、年龄和价格、电话等相关数字信息; (2) 根据谈话的内容, 判断谈话的地点、人物之间的关系; (3) 根据对话内容, 听辨指令, 发生的动作等; (4) 分辨人物的态度与感受 (5) 通过信息的整合, 推理判断。听的内容涉及大量的有关英语国家的社会、政治、教育、文化、风俗、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例如:

How does Daniel often help others?

同学们在拿到这样的一道试题后, 首先应认真读图, 看懂三幅画的内容。

选项A的内容Giving his seat to others, 选项B的内容Helping clean up the park, 选项C的内容Visiting the home for the elderly.

听力训练的材料为:

W:What do you often do to help others, Daniel?

M:I often give seats on the bus.

通过预习对本题的三个动作有了了解, 在听的过程中抓住自己所需的信息give seats on the bus, 就能正确地得出答案A。

再如:听一段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What does Mary want to recommend Mike for?

A.The most hard-working student.

B.The most helpful student.

C.The most polite student.

2) When should Mary finish her letter?

A.Next Saturday.B.Next Sunday.C.Next Monday.

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我们应该听这段材料的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 第1题要听Mike的品质, 第2题重点放在时间上, 这样有针对性地去听更能抓住重点, 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2 听力训练中简要记录的重要性。

学生作答听力理解时, 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了预习的习惯, 了解了题干的含义, 听的时候觉得懂了, 但答题时且又忘了, 遇到需要判断多个任务相应的动作时会混淆;遇到数字, 比较年龄大小时更是会出问题, 最后就只能瞎猜。当听完一段录音时, 学生需要回答多个问题, 而且每道题都有干扰项, 学生短期储存的信息就模糊了, 导致选择答案是因拿不准二出现误选。有时候, 学生的误选并非因为他的理解不准确, 而是因为学生在听短文内容时理解与记忆未能同时进行, 所以在听力训练中队学生进行简要记录的训练非常重要。例如:

Who is the youngerst of all?

A.Jim.B.Peter.C.Daniel.

听力材料为:

M:Peter, do you know who is yonger, Jim or Daniel?

W:Jim is younger than Daniel, but I am younger than Jim.

其实这道题对学生而言没有任何理解上的难度, 但是如果学生不进行适当的记录, 那么他很容易就会被信息干扰, 产生错误。因此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简单准确的记录。J

简要记录不要面面俱到, 不要试图把每句话的关键词都记录下来。简要记录只起到对某些细节的提示作用。因此, 必须体现“简”和“要”的特点。

3 听力训练后检查的必须性

听力训练不仅仅考查学生听的能力, 而且还考查其短时记忆的能力。学生做完后应该根据记录的信息进行检查。学生还会因为一些低级原因导致听力理解的错误。例如, 听力一般是三个选项, 学生知道要选最后一个, 但是由于面对篇幅较长的对话和语篇, 学生也处于紧张状态, 会把答案写成D。再例如, 上面列举的题目Who is the youngerst of all?

A.Jim.B.Peter.C.Daniel.

如果怕影响下面的答题, 可以先不要花时间来推算出答案, 通过简要的记录, 回过头来再作出正确的解答。

教师要充分利用书面材料对学生进行这三个方面的训练。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经常提醒孩子在做听力训练前要认真预习, 对所需要听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在听的过程中抓住自己需要获得的信息, 教师还要检查学生的简要听力记录, 督促他们养成好的习惯, 适当地时候让学生复述他们的记录内容, 以便确认必要的内容是否被正确完整地记录。在听力训练结束后, 要让学生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根据适当的记录和瞬间记忆, 对所听内容进行重新整理, 并可以检查出一些非知识性的错误。在训练的初始阶段, 学生普遍还是感到手忙脚乱, 很难正确地使用辅助手段, 无论是记录速度和准确程度, 还是记录的形式和内容都难以令人满意。

多媒体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

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和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给教学过程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一、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优势

1.多媒体教学具备突出的特点。它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集语言、图像、文字、数据、动画为一体,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获取信息,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生动、形象的图像、动画和视频极具感染力,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变幻莫测的多媒体技术能将空洞抽象的概念、理论制作成影像,构成现实,更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了解社会,明辨是非,分清善恶。

2.多媒体方便、快捷、高效,信息量大。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大量的信息展示给学生,把应用普通教学手段难以讲清楚,无法讲清楚的知识重点、难点,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真实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多媒体加快了信息的传递、知识的整合速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但通过观察、实践,发现这种教学手段并不都适合于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学写汉字的关键阶段,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一笔一划地写好汉字,传统的教学手段能充分体现这一环节,而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不当,操作细节不科学,必然会产生许多副作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语文课堂中使用多媒体的不良影响

1.多媒体教学手段很难注意到中下层学生。由于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奏快,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难度增加,难免会出现重点不突出,信息过多、过滥的现象,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考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点无法及时消化、理解,中下层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师生之间失去互动,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多媒体教学手段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多媒体课件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问题的设计都是早已安排好的。上课时,教师只是按照探讨好的流程机械地操作鼠标,引导学生朝着课件指示的思路思考,致使学生难以打开思维,只能仰着脖子看画面,竖着耳朵听答案,时间一长,思考、创新都没有了。这种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学,严重束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语文学习的四种基本功“听、说、读、写”就在这机械的鼠标操作中被忽略了,都变成了“看”。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许多课文内容、古诗词等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只有通过充分的思考和想象才能得到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所处的环境的不同,往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有着不同的看法。语文课不是艺术欣赏课,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的主要媒介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因为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3.多媒体教学手段妨碍了师生的交流。课堂由原来的被教师把持、控制,到现在的由多媒体课件控制。有的教师运用投影仪、录音机、课件等教学手段,一节课几乎全部是投放或播放环节,学生只是在观看或做练习,而传统的教师板书、讲解、指导、引导环节和学生讨论、理解、消化的过程几乎是空白。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授课的实际情况改变教法、思路甚至内容,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受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的举手投足、面部表情得到鼓励或警示,受到启发教育。但多媒体课堂一旦设计好了程序就不能随意改变,教师成了多媒体的操纵者,而学生死盯着屏幕观看,这样就隔断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所以,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更不能替代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4.多媒体教学手段造成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在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时,课文已由教师肢解成图片、文字在演示中一闪而过,学生完全缺乏思考、消化的时间,造成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记忆不牢,待到复习考试时还得花很多时间重新学习。如果长时间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岂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重复劳动?

善假于物——浅谈用辅助手段激趣 篇11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1.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语文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对于教材中所渗透的情感,光靠教师一遍遍、不厌其烦的讲解、说教是无法达到感悟的目的的。因此,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辅助系统,便能达到“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效果。

如在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因为学生对于故都的秋感受得始终不那么真切,所以我运用多媒体再现了故都的秋景图,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生动画面的双重感受中,在感情与画面的交融中感受到文中独特的意境,产生与作者、与文本的共鸣,对于学生了解课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很多,如《荷塘月色》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袅娜的荷花、凝碧的波痕均使学生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获得情真意切的情感体验,从而改善教学效果。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在进行古诗《关雎》的教学时在课件上配上古朴典雅的书轴做装饰,加之优雅恬静的古筝名曲,立即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 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并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朝学者朱熹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美景,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因为诗词年代久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晦涩,很难提高学习兴趣,所以我运用信息技术为这堂课设计了几个环节。首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听觉刺激,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品味歌词。接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首歌的前两句是根据苏轼的这首词中的几句改编的,从而自然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然后对学生进行适宜的视觉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到下阕描写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时,我播放了一段视频(5分钟):赤壁之战的一个激烈的小片段。看后让学生讨论对比:词中所写跟历史场面有何区别?苏轼为何这样写?因为这个问题是在学生视觉感受的基础上提出的,而且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所以学生讨论得非常激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总之,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创设一种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容易地吸引住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合理利用多媒体能够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精神饱满地、主动地接受新的知识。

二、应用板书艺术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精心的板书设计不但有助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不仅仅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展示个性、激发学生兴趣的艺术创造。设计精美的板书不仅可以化繁为简,传达丰富的教学内容,而且可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因此在信息技术盛行的今天,我们不能偏废这门教学艺术,而应该充分利用板书。

1. 利用板书吸引学生

科学证明,在人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中,听觉占百分之十一,视觉占百分之八十三,其它(触觉、嗅觉等)只占百分之六。视觉不仅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又最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印象也较为深刻。在第八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赛中,河北的赵志军老师执教的《长亭送别》的板书从右向左竖排展开,在崔莺莺和张生的名字上画了一颗大红心,然后在这颗红心上画了一把利剑,以此表示他们被封建礼教无情射中,使学生被他的板书深深吸引。他是参赛选手中唯一没使用多媒体的老师,然而他设计的板书古朴典雅、主题突出、新颖别致,给所有师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独特的板书,艺术的设计使整堂课锦上添花。

2. 利用板书激发兴趣

美观形象的板书可以把抽象、复杂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好像一幅美丽的图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拨动他们的心弦,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把这篇课文的板书设计成“桥”的形状,以“轻轻的来”和“悄悄的走”作为“桥头”和“桥尾”,把作者的情感变化“欢喜、永恋、寻梦、放歌、沉默”按次序写成“桥拱”形状,把诗歌中的意象排列在“桥拱”下。当在文字下面画出了“桥”的形状时,我发现学生的眼睛亮了一下,感到很新奇,脸上露出笑容。原因就在于这节课的板书既体现了诗歌的意境美,又体现了徐志摩的绘画美,直观形象,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君,她的青春语文生动活泼,她的板书艺术跟她的青春语文相得益彰。她讲授《狼》板书不超过二十个字,简洁明了。另外,还画了一根骨头和一把刀,很形象、生动。正是这样与众不同的板书艺术不仅引领学生自信地走进了文言天地,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上一篇:节目收视下一篇:超声乳化晶体植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