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验手段运用

2024-08-27

课堂实验手段运用(精选12篇)

课堂实验手段运用 篇1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提供给学生认识化学规律感性材料, 同时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树立科学自然观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课堂实验手段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课堂教学中采用适当的实验手段, 不仅活跃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的兴趣, 而且能加快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领会掌握, 那么课堂实验手段如何运用, 这里我就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实验设疑

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是引导创新、探寻精神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也是活化思维的催化剂, 是培养学生自行探寻知识这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 通过一些设疑,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加速教学内容的完成和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例如:化学第一课———“绪言”, 教师可以先演示两个不同层次的“趣味实验”———“喷雾成字”和“清水变成牛奶”, 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将水喷到白纸上能显示出红色大字‘化学世界’?为什么向清水喷气体就变成‘牛奶’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崭新的学习领域, 同时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知道“为什么”的求知欲, 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听课的兴趣、学习化学的愿望, 开启了学生学习化学之门。

二、借用实验引导

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讲究启发、启发思维, 是在实验的基础上, 经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分析概括, 由感性到理性, 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通过启发, 教会方法, 引导学生, 使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碳粉、氧化铜、铁粉三种黑色粉末的鉴别。这一命题下达后,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 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内容, 通过分析引导学生, 确定正确的设计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案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后, 可通过命题变换开拓学生的思路。 (1) 怎样证实一包黑色粉末是由碳粉、氧化铜、铁粉混合而成的 (多种成分混合要考虑一定条件下相互反应的可能性, 难度加大) ; (2) 怎样证实一包黑色粉末是由碳粉、氧化铜、铁粉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 (由已知到部分未知, 考虑更强深化) ; (3) 怎样证实一包黑色粉末可能是什么物质 (未知物检测需考虑因素更复杂) 。

又如:有一包粉末, 可能由氧化铜、硫酸钠、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借用化学实验引导得出命题。 (1) 如何证实这包粉末中只含氯化钠; (2) 如何证实这包粉末中含有碳酸钠; (3) 如何证实这包粉末含中硫酸钠; (4) 如何证实这包粉末中含有氯化钠、硫酸钠和碳酸钠; (5) 如何证实这包粉末中含有硫酸钠和碳酸钠。

利用设计实验, 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 使一题变多题, 让有限的命题发挥更大的效益, 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也为实验设计教学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通过实验解疑

运用实验直观手段, 往往可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使学生将探索问题答案的认识活动进行到底。

例如:分子能运动吗?分子之间有间隔吗?分子这一微观世界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如何引导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世界, 避免学生发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分化, 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实验来解疑。

(1) 在两个小烧杯A和B中分别加入浓氨水和滴有酚酞的水, 然后用一个大烧杯同时把两个烧杯罩在里面, 过一会儿, 则观察到装有水的烧杯中水的颜色变成红色。

(2) 把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在一起, 观察到体积小于200毫升了。

让学生通过直观现象观察、分析:从实验中可知, 水加入酚酞试剂, 再加入浓氨水能呈红色。烧杯B中只有水和酚酞试剂, 不呈红色的B烧杯的液体和浓氨水罩在一起后, 也慢慢变成红色。可见把浓氨水和烧杯B中液体罩在一起, 它的效果和往A中滴加浓氨水是一样的。由此可见, 浓氨水和烧杯B中液体罩在一起, 浓氨水中看不见的微小的氨微粒, 可以通过空气进入烧杯B中。这就说明了分子是运动的。

酒精和水是不同的物质, 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也不相同, 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相混和, 体积小于200毫升, 说明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这样通过直观的现象观察, 学生可以形象地解答问题。学生既领会的深, 又学的快, 学得活, 学得津津有味。

四、应用实验对比

有比较才能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认识过程中的难点。对比法是把要学习的内容和过去学习的内容加以比较, 得出共性和特性。它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加深旧知识的加快再现, 而且可以使知识技能融会贯通, 进一步得到拓展延伸, 抓住事物的本质, 认识事物的特殊性。

例如:氧气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及一氧化碳还原某些金属的氧化物等实验, 它们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方法, 以及注意事项大致相同, 不同的是尾气收集处理。它们都是: (1) 先将还原性气体 (氧气或一氧化碳) 通往盛有金属氧化物的容器中, 排净容器内的空气; (2) 继续通入还原性气体的同时, 加热, 使容器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把金属还原出来; (3) 金属全部被还原出来后, 先停止加热, 并继续通入还原性气体, 直到金属在还原气体中冷却为止。

又如, 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从反应原理、药品状态、实验装置、收集方法、操作方法, 以及注意事项等加以比较。

通过对比找出这些实验的异同点, 归纳理解, 同时又起到引导学生探索实验中的规律的作用, 使学生对知识加深印象和理解, 增强记忆, 进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课堂实验手段运用 篇2

信阳市第四高级中学 侯晓静

摘要: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动态地显示给定的几何关系;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安排课堂教学结构,还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关键词:电教手段、数学建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日益更新,传统教学方式正在逐步退出“三尺讲台”,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逐步走进课堂,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若科学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会给数学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契机。事实上,在教学学习中,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分析不清教学过程,不理解教学情境,不明确解题方向,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能力,我以为,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更有效地达到该目的。

一、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的使用无疑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无论是学生得到的知识信息,还是老师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都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增大课堂容量不是增多练习数量,而是思维训练的高精度、高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开动思维。特别是习题课教学,注重基础,由易到难,力求变化,老师重点强化变化过程的分析,动态的图形有利于数学情境的再现,融景于图激发学生兴趣,在老师有意识的情景设置中主动探索研究,提高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强化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最后总结确定此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参与数学思维训练,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重点强化数学思维的训练,科学教学方法的总结,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大大提高了课 1

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电教手段,便于创造教学情境,加强能力培养。

在立体几何的多面体,旋转体教学和解析几何的圆锥曲线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数学情境是探索,思考和构建更有效,老师的引导应与设置的数学情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适时提示新旧知识间联系的线索,通过精心设置的情境,让学生在讲座中把问题逐步深入,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形成概念,探索规律,纠正错误,完善认识,优化认识结构,对此,多媒体技术可以发挥独特的功效。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若注重运用电教手段。则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规律,挖掘确切的数学意义和适用条件,能利用它们顺利地进行正向迁移,有效解决一些实际数学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情境的想象的真正的结合,这样,才能适应高考对学生素质的要求。

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教学情境,如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变静态为动态,画出题中的图形及运动过程图,运用视频输入放大画面,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整体性,有序性和深刻性。

空间思维的培养是高中立体几何数学能力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课堂教学在中应强化空间抽象能力。运用计算机三维动画的形象,直观,逼真性,从不同角度展示情景,从而获得很强的视觉刺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维性。

三.运用电教手段,构建数学模型,分析教学过程。

解决实际应用题是高中数学的一个薄弱环节,而解决应用题可以考察学生的潜能和应变能力,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复核高校选才和中学进行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老师应把应用题中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的分析落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从而构建出数学模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老师在平时应设计简单的实验,再进一步运用电教手段,设计模拟再现其实际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构建出数学模型,寻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就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愉快和谐心境中突破了教学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电教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强化了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形象性,把抽象的 2

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一方面这对学生提高认识能力,发展智力是有帮助的: 另一方面也可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行为,激发学生内驱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创新精神。

课堂实验手段运用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手段;兴趣;提高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5—0171—01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则乐、乐则欲、欲则学。在物理教学中,巧妙运用实验手段,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规律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巧妙运用实验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靠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用实验来引人新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通过实验把教学中的问题活生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再提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更加清晰,同时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起被唤发出来,学习的积极性随之高涨。

例如:在讲“压力和压强”一节时,做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无底无盖的木箱上蒙上一张绷得很紧的白纸,将一块砖轻轻地放在白纸上,观察白纸面稍微下凹,但并不破裂。然后再将此砖轻轻立在白纸上,只听“啪”的一声,白纸破裂。同样一块砖,平放和立放的效果却截然不同,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头脑中就会问几个为什么。这时,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积极思维环节,便很自然地引入压强的概念。这节课的内容学生一定会印象深刻,记得牢固。

2 靠实验手段,加深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

正确地理解概念、掌握规律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有时学生由于对事物和现象认识不够全面,往往无法正确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这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趣味实验,可以及时有效地组织知识迁移,帮助学生消除错误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入高层次的境界。

例如:讲完“浮力”一章后,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定律,我做了如下实验:有两只相同的杯中都盛满水,其中一杯水面上浮着一块大冰块,另一杯中浮着一个小木块,请学生判断哪个杯子重?有的学生说放冰块的那一杯重,因为冰块大;有的学生说放木块的杯子重,因为杯中的木块虽小但水比前者多,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这时将两只杯子分别放在已调好平衡的天平两盘中,发现天平保持平衡,说明学生们的两个说法都是错的。教师抓住这一错误思维定势,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认真领会阿基米德原理。浮在水面的冰块和木块都要排挤掉一部分水,但一切浮在水中的物体,排开的水的重力即为物体的重力。所以无论大冰块还是小木块,只要浮在满杯的水中,这两只杯子的重力是相等的。

3 靠实验手段解决疑难问题

一般说来,学生对教学难点是一知半解、模棱两可。教师辅以巧妙实验,学生的“顿悟”会变成“领悟”。教学难点就会得以突破。

例如:在“简单的磁现象”一节中,有一习题,用磁铁的一极在钢棒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次,钢棒被磁化了,用它可以吸引铁屑、大头针等,学生就提出了问题:磁铁的一极沿同一方向摩擦,整个磁棒不就会被磁化成S极了吗?S极和N极不就分开了吗?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用实验来验证,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接着用被磁化的钢棒去接触小磁针,而钢棒的另一端就与小磁针的这个极排斥。这个现象表明。钢棒不是全部被磁化成S极,而是有两个磁极,从而消除了学生们的疑问。通过实验,学生深知磁铁的两个极是不可分割的,N極和S极是同时存在的。

4 靠实验手段启迪学生思维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发展新知的摇篮,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一根粗细均匀长10 cm的蜡烛,蜡烛底部插入一铁钉,使蜡烛直立水中,上端露出水面0.5 cm,点燃蜡烛后问学生,蜡烛燃烧多长后会熄灭?A大于0.5 cm,B小于0.5 cm,C等于0.5 cm,少数学生不加思索便回答:蜡烛燃烧0.5 cm会熄灭。教师不急于纠错,而在蜡烛露出0.5 cm处做一标记,当蜡烛燃烧到0,5 cm时,再问学生蜡烛为什么还在燃烧?这时启发学生:蜡烛浮在水面上,则它所受到的浮力与本身的重力大小是一对平衡力,在蜡烛燃烧的同时,它本身的受到的重力减小,而它所受到的浮力也同时减小相同的量,蜡烛浸在水中的体积也随之跟着减小,即蜡烛不断上浮,所以正确答案是A。

课堂实验手段运用 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手段,记忆能力

初中化学蕴涵着大量的基础知识, 包括概念、化学专业术语、化学元素、化合物、化学方程式等。这些基础知识是需要学生们熟练记忆的, 但这些知识零散且复杂, 内容包含又非常广。所以学生记忆这些知识的时候, 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方法, 就很容易造成概念混淆、记忆混乱。本人根据自身教学实践, 发现通过实验教学, 对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效果极为显著。

一、化合反应相关知识的记忆

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它是化学反应四种基本类型之一, 知识面涉及非常广泛, 其表达式为A+B=AB。化合反应的有很多,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1)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很多金属都能跟氧气直接化合。如常见的金属铝接触空气, 它的表面便能立即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可阻止铝继续被氧化。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

(2) 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经点燃, 许多非金属都能在空气里燃烧, 如:碳在氧气中燃烧, 其化学方程式为:C+O2点燃CO2.

(3) 碱性氧化物+水→碱。多数碱性氧化物不能跟水直接化合。判断某种碱性氧化物能否跟水直接化合, 一般的方法是看对应碱的溶解性, 如果碱性氧化物对应的碱是可溶的或微溶的, 则该碱性氧化物能与水直接化合。如: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其化学方程式为:Na2O+H2O=2Na OH.

在实验室进行以上实验时都是很方便的, 做这些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展现化学实验效果,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 结合写实验报告, 帮助学生记忆化合反应的相关知识。在做这些实验时, 首先, 可以对铝、碳、氧气、钠化合物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有更具体的了解。其次, 在做铝和氧气反应的实验时, 老师可以介绍一些在正常条件下直接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金属物质, 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这方面的内容。在讲解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时, 可以介绍Na这种物质化学性质非常活泼, 在空气中易被氧化, 遇水会生成烧碱 (Na OH) , 具有强碱性和强腐蚀性。在此, 老师还可以总结一些具有强腐蚀性的化学物质, 更方便学生记忆, 也可以避免在日后的化学实验中出现化学事故。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一直是令学生头疼的问题, 但是通过化学实验、写实验报告, 可以让学生巩固化学实验现象等基础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对化学式书写能力, 从而也可以让学生熟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达到一举多得。

二、有关置换反应的记忆

置换反应也是化学反应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是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可表示为:A+BC→B+AC。置换关系是指组成化合物的某种元素被组成单质的元素所替代。置换反应的也有很多, 例如:

首先, 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元素的活泼性。化学元素的活泼性, 是指元素与其他物质反应的难易程度。越易和别的物质反应, 元素越活泼。越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元素越不活泼, 即越稳定。根据置换反应的原则, 一种金属可以置换出没有它活泼的金属 (在非金属单质中也可使用这一原则) , 在氢元素之前的金属元素, 其物质可与酸发生置换反应, 之后的不可反应 (另:在金属活泼性前3的金属可直接与水反应)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的活泼型排列, 学生在书本上是很难理解的, 但是通过实验, 学生更好地理解锌为什么能够置换出硫酸中的氢, 同样的对元素的活泼性排列也能够熟记于心。

此外, 这个实验还涉及氢气实验室制法的知识, 因为最后的步骤需要点燃氢气, 但气体的燃烧具有危险性, 需要进行气体的验纯。这个实验能让学生产生警惕感, 有这种警惕感, 学生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到实验上, 相关的知识记得比较牢固。

以上反应还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例如:置换氢气的实验就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对此老师也可以给学生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它的一般规律是: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但有单质参与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如石墨变成金刚石) ;复分解反应则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此外, 还可以推出置换反应的规律:有单质与化合物参加的反应也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如:2CO+O2点燃CO2;有单质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也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如:

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氧气、氢气的制法, 这里以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为例。气体制法的实验关键在于气体的制取、收集、检验。氧气比空气重, 所以在实验器具摆放设计时应该注意到这点, 考试通常会考察这方面的知识。此外, 这个实验还涉及反应条件与催化剂的相关知识, 例如:实验室制取氧气时, 要加热条件, 二氧化锰在这个实验中就是充当一个催化剂的作用。所谓的催化剂就是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而本身结构不发生永久性改变的物质。这个实验中, 二氧化锰的作用是加速氯酸钾的分解, 本身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通过这个实验就有助于学生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即催化剂有“一变二不变”的特点。

总之, 初中化学的知识点是非常繁杂的, 对于初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 准确而大量地记忆这些知识点有非常大的难度。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 应教会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 掌握学习的方法, 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 增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记忆。实验教学覆盖了初中化学大部分的知识面, 对于提高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记忆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运用电教化教学手段优化语文课堂 篇5

题目:运用电教化教学手段优化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湘潭县分水乡较场完小

作者姓名:赵映

时间:2009年下学期

运用电教化教学手段优化语文课堂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更好的信息。传统教学需要改革,那种按部就班的、老牛拉破车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电化教学作为一种新事物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它让学生作为现代人有优势感和自豪感,能激发学生的现代意识,刺激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它一扫过去那种空洞的说教,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将课本上的死知识生动化和美化,寓教于乐,让学生愉快地学,轻松地学,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一改事倍功半的传统教学方式,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赫尔巴特语)因此,兴趣的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化教学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场。

1、形象感知,使学生受到“情”的诱导。

文学作品以塑造形象为手段,达到教育、启智的目的。电教设备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将形象放大、缩小、连续、定格等,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如第十册《丰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后,教师提问:丰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被大雪 覆盖的军需处长)接着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第三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导入第七节的学习,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表情、动作、穿着等,使学生了解军需处长是被严寒冻死的。接着,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范读,引导学生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军需处长的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他的这种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运用电教设备,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视觉上的差别,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产生“情”的冲动。

2、模拟过程,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

模拟,即写真。通过程序设计,模拟过程,达到真的目的,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提供周围的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电教设备的模拟功能,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把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课堂信息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十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我利用多媒体把地震后的废墟、嘈杂的场面、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的形象和他在废墟中挖掘儿子的图片一一展示给学生;同时模拟出父亲在嘈杂的人群声中和他人的急切的对话。视听结合,学生一边看 3 图一边感受父亲的语言,在读、看、听中,学生流出了眼泪。模拟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真切”的感受。

3、创设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语)说明“境”与“情”的关系。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1)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晶。以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例如:《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可用多媒体放一段喜庆的音乐,问学生:听了有何感受?(高兴、激动)师:你们知道吗?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北京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陶醉在这个巨大的喜讯里,让我们也赶快去凑凑热闹吧。以音乐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

(2)以画面再现情境。

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时,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可爱,在欣赏了太空所见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蓝白交错,美丽极了后,教师可说:让我们再到地面上,我们的身边去看看吧。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我们要保护 4 地球,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小鱼死亡;树林乱砍乱筏,山上一片荒芜,到哪里去寻找绿色?展现美的画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现丑的情景,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点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电教化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设计课件,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1、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

美国教育家德加.戴尔认为,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于多媒体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难为易。如:在教学《望天门山》这一首古诗时,学生对于古诗精炼的词句可能很难达到理解透彻的程度,虽然教材给出的材料中有一张图片,但是区区一张静态的图片又怎么能够将长江冲破天门山奔流东去的气势描述得呼之欲出呢?这时,我们不妨试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演绎这首精彩的古诗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长江的大气、浩气 5 和生气,在看长江汹涌东流的同时,配以古诗荡气回肠的吟诵,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不言自喻了。

2、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在一起,使纯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使抽象的、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成为具体的、动态的画面,从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有些平时不易看到或接触到的东西,用电教设备展示,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展现于学生面前,更方便学生了解。像《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先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分析课文时,再出示爬山虎长长藤蔓、细丝样根须、不同时段叶片颜色的特写投影图片,由学生仔细观察后讲出爬山虎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虚实结合、动静相生,学生积极参与进教师的教学之中。

三、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勿庸置疑,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充分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深度、广度、活跃度的过程。对于激活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过去我们积累了很多极有价值的经验,如在数学教学中的变式练习、语文教学中口语练习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引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与激活就多了一条光明大道。如:在教学《心愿》这一课时,教师可根据独立阅读课文的特点,制作好课件,在声光电给学生造成强大冲击的同时,向学生适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断地活跃学生 6 的思维,让学生在欣赏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在创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最终理解和平和友谊是世界的主旋律、人民的心声,并产生一种为世界合平、国家富强而学习的崇高的使命感。

课堂实验手段运用 篇6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电教手段运用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化学实验形形色色,许多实验受到客观、主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在课堂中准确、有效地完成。这时,若能运用清晰度高、可观性好、容量大、图、文、声及动感性、趣味性、易操作性等为一体的电教手段于化学实验教学之中,就能解决上述之难题。

一、构建娱乐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认真思考,勤奋钻研的内在动力。尤其是九年级学生,还没有完全脱掉童趣,又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应用电教手段构建一定的带有娱乐性的教学情景,就能使他们在寓教于乐中愉快地学习,接受新的知识、新的学科。

例如,当讲到一些科学家,比如:拉瓦锡等,可用计算机制成短小的讲述科学家的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动画片。学生容易在故事中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从而对化学知识的奥秘产生好奇心。这样就能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又如:当讲到原子、分子、化合物的形成等微观粒子时,由于粒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学生很难去理解,非常抽象。这时,也可用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小球代表一定的原子,来讲解原子及其分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娱乐情景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一些不易理解的微观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再现实验现象,增强实验效果

1、放大实验现象,增加观察角度

我们做化学实验大多在试管中进行,别说变化现象不是特别明显的实验,就是一个明显的实验现象,我们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若观察不到现象,看不清楚,学生就可能会大声嚷嚷,这样就影响了课堂秩序,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这传统实验教学中经常遇到,而采用电教手段,加投影的方式,可以放大实验现象,可从不同角度地投影,这样使得实验过程、现象的可见度大大增强了。

2、缩短实验时间

有些实验的實验时间过长,甚至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根本无法观察到实验现象,这时,可采用录像的方式,先摄下实验的过程,再通过剪切,这样在几分钟之内就能观察到实验过程和现象,从而得到相应的结论。

如初中所讲铁生锈的条件的实验、硫酸铜晶体在饱和溶液中逐渐增大等。另外有些实验虽在课堂上就能观察到,但用的时间相对较长,这时也可采用此法,如石油的分馏等。

3、利用暂时镜头,观察瞬时现象

有些实验现象变化很快,昙花一现,而采用录像时的暂时镜头,慢慢放映能抓住瞬时现象,使其清晰地显示在大屏幕上。如:讲氢氧化亚铁的性质时,观察氢氧化亚铁颜色的变化,由于氢氧化亚铁沉淀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故很难观察到稍纵即逝氢化亚铁白色沉淀,这时,利用录像机的暂时镜头、慢镜头,把氢氧化来铁的颜色由白色灰绿红褐色的(氢氧化铁)的变化过程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又如:可用暂时镜头观察刚切开的金属截面光亮的银白色、电子云演示仪演示电子云时用慢镜头显示电子的位置、运动情况等。

4、利用录像演示不易做成功的实验

有些实验在做的时候即使严格按照正确的步骤、方法进行,但成功率还是较低,这时可改用录像,就能避免实验的失败。例如:有时候有的教师按照书上的方法做浓硫酸与蔗糖得到黑面包的实验,成功率也不太大、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成功率也不太大,都可用此法解决问题。

5、利用电教做错误的操作实验

在化学实验里,除需记住正确的操作方法外,还必须知道,错误的操作以及带来的危险后果,而这些实验的注意事项,若光由教师口头上讲学生的印象不深,若由教师用实验来演示错误的操作,又很危险,有时还浪费器材,若用计算机制作成动画来模拟这些错误的操作及其后果,不仅能放慢动作,慢慢让学生看清错误之处及危险后果,加深印象。如:把水倒入浓硫酸、加热盛有超过1/3试管的液体、用一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等。

三、增大实验教学量,提高复习效率

在复习课中,教师往往感到复习时间紧,一节课所完成的内容不多,若老师在黑板上画仪器图讲解,黑板面积有限,费时费力不说,可以说是事倍功半。而利用计算机速度快、容量大,有针对性制作成课件,有利于这类实验复习课的教学。

例如:九年级实验的复习,在屏幕显示各种仪器,可让学生按照题目要求选择所需的仪器,然后用鼠标拖拉进行组装、拆卸等,若组装错误或操作错误计算机会发出生气的音乐,若正确则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这样用较少的时间就能轻松地完成某个专题的复习。

课堂实验手段运用 篇7

一、授课目的

培养动手能力显然是实验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也是实验课区别于理论课的一个本质特证。但是实现实验课教学的授课目的不应该只是一种单纯性的实践操作过程, 其中还应包含科研基本素质的培养和科研理念的灌输。只有这样, 医学生对所作的实验才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系统的感受, 才会意识到每一次实验都会与自己今后的科研医疗工作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 学以致用, 能把当天的所做的实验内容与以后可能从事的科研工作联系起来。为此, 教师就应诱导学生辩证地去思考、探索、实践, 把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到实验课的设计与教学中。这样的实验课课堂, 才会组织得丰富多彩, 富有实效。这样的实验课课堂, 才能做到既有点的突出, 又有面的推广;既多点连线, 又多线成面。这就要求指导老师摆脱了就实验讲实验的俗套, 才能使学生视野开阔。[2] 实验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医学生科研生涯引路人的作用, 既要注重某一门实验课与另外相关课程横向与纵向的结合, 还要注意交待本次实验的缺点和局限, 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医学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 并增强科研意识, 及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变未知为已知, 变无序为有序, 由对生命现象的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到驾驭和征服。在这样一种探索过程中, 科学的思维形式和工作方式的训练就成为重中之重, 这也是实验教学要达到的理想目标, 也是实验课教学要达到的授课目的之一。例如在讲授“狗失血性休克”实验时, 传统的教授方法旨在于讲解实验步骤, 要点和细则, 但是基于上述认识, 我们对于整个实验进行了改革, 在实验课开始前要求学生以查阅文献, 书写读书报告的方式了解休克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对于休克这一病理生理过程的治疗方案予以探讨。所有的读书报告、设计方案在正式试验课开始之时由个实验小组推选代表予以报告, 代教老师则以点评的形式对治疗方案和研究新进展的综述报告予以分析和评估。这样以来, 通过改变授课方式, 学生不仅对于整个休克的病理生理学变化过程, 治疗予以完整的掌握, 而且较为完整的掌握了休克这一研究领域最新的国际研究动态。

二、授课对象

和理论课大班教学的模式不同, 实验课教学以小班授课为主。这样便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班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其他综合素质。医学院校中有不同的专业, 所招收的学生层次也不同, 对于这些学生, 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例如, 预防、护理等专业的学生, 理论课课时较临床专业学生较少, 对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没有临床专业学生牢固。面对这些专业的学生, 教师在实验前应该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 仔细介绍, 详细讲解实验的原理, 让他们彻底理解实验目的, 即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和整个实验的具体步骤。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进一步启发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七年制本硕连读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的学生, 理论课课时数较多, 他们的实验课的教学要以培养科研素质为主, 以为培养临床与科研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在开放型实验“缺氧”的授课过程中, 根据实验大纲和实验手册, 应该对于缺氧这一病理生理过程的概念、发生机制以及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详细的讲解。但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于预防与护理系的学生, 侧重点应摆在基本概念的介绍与讲解。而对于七八年制的学生, 应该将侧重点摆在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运用方面。

三、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

实验课教学有异于理论教学, 其授课内容具有如下特点:① 授课内容与实际操作密切相关, 病理生理实验教学以动物为研究对象, 制作各种疾病模型。所以, 在组织学技术实验教学过程中, 讲解动物组织取材时, 也应讲述一些与取材密不可分的有关动物模型制作的内容, 要对具体疾病模型具体分析;既要介绍模型与原型的共性, 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区别;在分析实验结果时, 也要将不同动物的生理特点予以考虑。② 授课内容中机动因素较多:部分开放性设计性试验, 具有可以灵活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科研能力的优点, 但也存在由于实验涉及到动物个体差异, 影响因素过多等情况, 而这些影响因素一方面纵然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随之也必然增加教师部分工作量。这就要求在授课过程中, 老师自身对于解决可变因素的能力不断提高。③ 多种教学方式结合, 综合运用教学法的多种模式, 力求达到实现最佳实验和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本科生实验教学过程中, 可以在整个实验课课程的最后部分加入病例PBL教学, 通过分析不同种的综合病例, 既可以起到将整个教材的全部知识溶为一体, 为即将开始的临床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 “缺氧” 实验是一项旨在培养科研素质为主的实验, 我们则可以将教学方式从教师为主的方式转为以学生为主的讨论式教学,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 取长补短和拓宽思路。

在几年指导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工作过程中, 我们注意到, 传统的病理生理学理论及实验教学主要以探讨机制, 设立各种假说为主;而随着分子生物学等各类前沿学科的发展, 以模型、机制为主的经典病理生理教学已受到了各种前沿新兴学科的挑战, 传统的病理生理学已从设立动物模型的水平转到从分子水平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的转型时机,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理论课教材的编写与授课内容的传递过程中补充新内容与新进展, 同时也要求在实验课的教学中体现这种新进展与趋势。具体体现在在进行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 要将某一些学科的最新进展纳入到讲课内容中。我们在实验课的教学中, 如“家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试验中, 不失时机的将学科函待解决的问题如通过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蛋白表达谱的改变, 寻找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新靶点等知识介绍给学生, 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启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后继的临床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认为, 作为一门桥梁学科, 病理生理学如何体现密切联系临床的学科特点, 是对病理生理的理论与实验课教学提出的一个新的挑战。病理生理学实验课教学的目的是使用疾病的动物模型来解决临床上的一些问题, 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和理论教学一致, 所以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中, 要将临床的部分内容加入到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立新实验时从密切联系临床的动物模型中选取相应的实验。例如我们在病理生理的经典实验“狗失血性休克”中加入治疗方案的探讨, 为学生的临床治疗起一个理念灌输与实践结合的样板作用, 及通过构建疾病的动物模型并且在实验内容过程中对治疗措施予以探讨, 实际上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整个医学的最终目的理解以及对彻底的治愈疾病的理念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总之, 瞄准目标, 多管下手, 师生互动, 让病理生理本学科发挥应有的真正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肖献忠.病理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运用多种手段打造精彩课堂 篇8

在课改目标的指导之下, 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手段, 打造精彩课堂。

首先, 运用多媒体, 激发兴趣。随着时代的进步, 电视电脑走入千家万户, 学生已经习惯了拥有这样的视听系统, 因此, 我们应顺应潮流, 积极应用多媒体, 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一是教师选播一些视频资料挖掘亮点, 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学生自己查找所需, 满足学习的需要。

其次, 运用小测试, 巩固成果。构筑精彩课堂, 小型的测试不可或缺。小测试是我们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的工具, 也是学生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 适当适时的小测试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 能够检验目标是否达成。

再次, 运用展示台, 扩大优势。在课堂上出现的精彩瞬间, 我们要及时捕捉、定格。利用板报、图书角、荣誉角, 展示同学的风采。比如, 在讲《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 同学们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我把它展示在荣誉角, 有力地促进了课堂的外延。

还有, 运用大竞赛, 争先创优。在高一的语文教学中, 每周的课堂都会有竞赛。比如, 在开学伊始, 我们首先进行书法大赛。语文的书写, 也是我们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通过书法竞赛, 增强了同学们保持整洁卷面的意识和美感意识。接下来是诵读大赛, 以单独朗诵、双人朗诵、多人朗诵、群体朗诵等四组形式出现,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有语文知识竞赛, 作文大赛等。利用竞赛, 争先创优, 使得课堂精彩纷呈, 克服了语文课堂上热热闹闹, 但是成绩增长不明显, 学生课堂上兴趣缺失, 老师照本宣科, 相看两相厌的弊端。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篇9

一、运用计算机媒体网络,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动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给学生创设种种情境, 通过让学生听声情并茂的朗诵、看动态效果的画面、欣赏栩栩如生的图片, 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教《石钟山记》一文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前, 我先投影几幅多姿多彩的石钟山图片, 并结合画面再播放全文的朗诵录音, 让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画面。如此美不胜收的景色、声情并茂的朗诵,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了石钟山的美, 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 这样也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运用计算机媒体网络, 有效扩充教学内容

计算机媒体网络参与课堂, 打破了以往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 大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活动性、规范性。丰富的信息量和知识源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同时信息的传输也更为迅速和清楚, 在40分钟内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 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积累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 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 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这时就可利用CAI课件, 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的、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地边听教师讲解, 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 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 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 又经过了分析、比较, 最后他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好。

三、运用计算机媒体网络,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多种感官并用, 学习效率最高, 这是经过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实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 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官, 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激趣启智的音乐创设的教学情境, 有益于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 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都得以激发, 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再如教学《岳阳楼记》时, 可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诗文朗诵, 让学生在图画中观览八百里洞庭胜况;在名家朗诵中体验迁客骚人的荣辱忧乐, 从而加深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四、运用计算机媒体网络,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设计课件形象, 容易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同时由于计算机媒体网络对课堂提问设计的多样性、启发性, 有利于知识间的渗透和条理化,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 可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又提供了作文的素材。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教学无论是静态图像还是动态图像, 无论是简单的声音还是优美的旋律, 都能为学生想象的展开创造广阔的空间。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 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强大优势, 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发展, 使语文教学向着更高层次迈进。

当然, 也应该看到, 多媒体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区, 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课堂实验手段运用 篇10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手段,中职,语文课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广泛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部提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为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了条件。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种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 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利用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我认为,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传统教学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优势一:拓展思维, 培养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中, 要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放在首位。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增长智慧, 该过程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我们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给良好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可以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这一目标。心理学研究发现, 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文学常识、语法知识, 仅凭老师的讲解, 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因为手段单调, 难以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则可把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地加以展示, 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 使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得以掌握,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 使单调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例如学习《包身工》一课,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解放前在日本纱厂里做工的童工的悲惨遭遇, 可以选用照片、图片、录像等直观性材料, 让触目惊心的历史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有利于学生从现象中发现本质, 认识到由于旧中国贫穷与落后, 导致人民生活痛苦无助, 没有国何谈家, 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拼搏奋发, 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优势二:突破难点, 加深理解。

人们的习惯, 是从表面现象挖掘本质。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凭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含有的丰富信息, 可以利用多种形式表达一个知识点, 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综合一体化, 使其产生直观、生动、形象、及时等声像效应。它可以引导学生感觉情境, 学生可以利用听觉、视觉等得到更多信息, 产生一个立体的印象, 使他们在课文学习中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 达到仅凭老师讲解所达不到的良好效果, 从而使课文难点得以突破。比如学习《石缝间的生命》一课, 要理解生命的顽强和可敬, 学生会感到吃力。教学时可以选用大量充满生命力的动植物图片, 配合播放“命运交响曲”, 激昂澎湃的弦律, 创设出积极向上的课堂情境,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尊严与意义。心理学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二者加起来达到了94%。这说明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 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恰当运用这一手段, 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知识的途径, 达到对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的目的。

优势三:化繁为简, 加大容量。

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展示的图像、音响以及所营造的课堂氛围, 能使人身临其境, 它不仅可以展现文中人物形象, 而且可以播放故事动画, 课文朗读录音, 还可以缩短时空距离, 加大信息容量。例如学习《六国论》一课, 作者出生于宋朝, 对于文中战国时期的七国争霸内容与作者生活的年代——宋朝有何联系, 学生不易理解, 这时可以利用秦朝统一中原和宋时年年赔款加重百姓负担的影片、图片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事实, 使学生在鲜明生动的音像刺激下, 注意力集中, 精力旺盛, 使学生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把这些史实化虚为实, 化繁为简, 让学生理解作者苏洵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再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以及荷塘四周的景色, 通过影像的形式, 选用精心挑选的图片, 课堂学生写景随笔练习展示等等, 可以让学生在美文和动听的音乐中去欣赏荷塘月色之美, 理解作者情感, 走进作者内心世界, 与大师对话。

尽管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以上所述的诸多优势, 但并非是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 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辅助教学, 教学中还需要我们根据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 结合学生实际, 选择多媒体手段, 精心设计, 认真实践, 反复推敲。因此, 要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 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 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服务于课时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乃至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最高目标。教师必须紧紧为教学目标服务, 不能只求生动、美观、简洁。教师应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下, 在教学计划中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选择, 使某种媒体对应某一教学活动, 以充分发挥出它们的功能, 达到最大的效用, 而不必用的地方, 则坚持不用, 以免喧宾夺主, 流于形式。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授知识, 课件只能是教师上课的工具, 不能完全替代教师。所以, 根据每堂语文课的目标来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是进行教学时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的关键。

2) 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在教学系统中, 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要素。要保证手段应用取得最佳效果, 必须研究系统中各其他要素及其组合, 不能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内容或动态, 或静态, 或抽象, 或具体……这些方面对手段的选择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教学系统整体的一部分, 仅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够的, 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根据内容的要求, 选择手段与媒体, 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3) 手段与教学策略的关系。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要最大限度地介入到学习过程时, 学习课件所表达的知识。中职语文教师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 不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完善, 而要重点放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理解作者情感、提高求知欲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上。一节课是用启发性教学, 还是用分析归纳法教学, 朗读法教学或是讨论总结法教学?选择的手段和媒体要和这些因素有关。只有运用正确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使学生对语文课乐学爱学, 从而有更多的收获。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使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起来, 课堂教学气氛现代感浓厚, 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 始终保持对课堂的好奇心与参与学习的热情, 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 及时总结和反思, 与传统教学进行对比, 了解学生情况, 从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 以学生为本, 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现代教育学.现代高等教育出版社.

[3]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3.

课堂实验手段运用 篇11

关键词 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形象生动;激励评价;发散思维

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建立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中枢过程, 因而讲究教法及学习效果是十分必要的,在英语教学中如果一味地靠学生死记硬背。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无意中会增加学生们的心理负担。逐步失去学习的兴趣。要使学生真正学好英语,除了使之明确学习目的之外,还必须认真研究教法,创设优美有趣的课堂情境,逐步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果。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创设情景.采用图象、声音、实物等教具使语音与形象结合,产生直观、形象、生动的效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突破英语教学的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与总结。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使英语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电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兴趣,激发求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力量。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电化教学可以更好地利用少年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充分发挥小学生天真活泼,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教师运用电教等多种声光电手段,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带进课堂,让知识充满课堂,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切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游戏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重复的简单机械记忆变成生动、活泼、有趣的识记活动,力争营造出一种自主、协作、创新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寓教于乐。

二、电化教学有利于听说读写,形象生动

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学生英语水平的直接体现,而这四者不是单一的,独立的。电化教学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和图像立起来,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同时,电教教学的过程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当老师或学生诵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因此,让学生通过电教的方法直接进行课堂教学是提高小学生听读水平比较有效的方法。

三、电化教学有利于激励评价,增强信心

创新欲望是创新学习的基础,是创新的最大的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在英语教学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与交替不时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电教媒体,利用或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愿望。因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兴趣易激发、易减退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教材中单调的文字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相结合的多媒体方式,形象、生动、逼真的展示出来,创设出更具直观性、感染力和挑戰性的情境”。

四、电化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审美教育

在科普版第三册中教“banana”这个单词,我用鼠标一点点画黄色,然后让学生来猜:“Whats this?”这时学生答案有很多:Its a pear/lemon/mango/banana……等,然后用右手按动鼠标,黄色的范围渐渐扩大,再让学生猜,这时学生的答案也有多种,最后,再次按动鼠标,学生基本上可以看到香蕉的全貌,猜对的学生兴趣盎然,欢呼着喊道:“Yeah”,学生情绪高涨。在教学“above、below、beside、across、from”等这几个单词时,可充分运用课件,将电视、图画、鞋,这些实物都用卡通形式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就像动物样蹦来蹦去,让学生在边看边仔细听。(The picture is above the bed)图片跳着出现在床上面,并且不时闪动。(The slippers are below the bed)把鞋蹦到床底下,此时图片停止闪动,然后设置闪动时间长 些,继续让学生猜Where is it…? Its…。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记忆。“这种悬念设计富有启发性,使学生在悬念未解时察觉到前方仿佛有光,产生探奇取胜的求知欲望,主动展开思维,调动知识设备,为获取新的知识而创造性地去听讲,质疑和答问”。利用多媒体的演示,通过看琳琅满目的图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英语电化教学使学生进入乐学的状态,达到诱发发散思维的目的,并通过多媒体中可爱、漂亮的flash,增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通过近年来的电教教学,使我认识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授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通过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当然,为使情景教学收到应有的教学教果,在教学中不能随心所欲。无论备课或讲课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并注重科学性。所以如果做到下面三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情景设置尽量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学生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定的情景中,即使他们现在坐在课堂里,安静地听英语课,这本身也是一种情景,教授者只要用心观察,完全可以利用这情景,结合要讲的内容提问,以引入正课。

第二,情景教学要做到长短适度,放收适宜,课前教师要认真酝酿。课上要把握住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灵活掌握,该细细讲解的地方就要精讲多练,该形象记忆的东西就可用情景教学。

第三,对创设情景教学要因地制宜,对抽象的复杂的内容,并不排除语言现象和语言结构的分析和讲解,如.复杂的句子、单词等,如果过分强调“情景”就容易忽略书面语:如果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当,就容易走过场,摆“花架子” 变成形式主义。

课堂实验手段运用 篇12

一CAI教学中不合理运用的表现

1. 盲目使用

有的老师不管什么课型的课, 都使用CAI, 似乎只要是多媒体在课堂上使用, 奇迹就会出现。也有的学校视之为掌握先进教学技能的标志, 把是否使用CAI课件当作评价一堂课优劣的一大标准。有的数学概念课根本无需制作CAI。有的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图片与声音的堆砌组合, 徒有其表。

2. 制作不精致

有的课件制作不精致, 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 课堂教学中, 只能加大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 学生被众多的信息包围, 头昏目眩, 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应”的转化, 这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 喧宾夺主

有的教师不注重实际效果, 制作课件时大量使用动画和音响, 画面背景复杂, 似乎如此才显示“档次和水平”。殊不知这些“花架子”画蛇添足、喧宾夺主, 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 直接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4. 一叶障目

CAI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先进教学手段, 一些教师只看到其优点, 排斥其他的教学手段, 也没有做到“人机互动”, 课堂上仅仅按照事先设计的思路“一讲到底”, 根本不顾学生的反应如何。讲解变成了课件的播放, 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特别是没有给学生创造动手“做数学”的机会, 教学效果很差。

5. 代替系统的板书

教学板书是一种课堂艺术, 是一种可视语言, 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手段。有的老师用课件来代替必要的板书, 或是在黑板上随意写上一些凌乱的内容, 或是干脆没有任何书写内容, 完全放弃了板书的使用。一节完整的数学课堂教学, 缺少了板书这支“点睛”之笔。

二使用CAI课件需要注意的问题

有了一个好的课件, 并不等于就有了一堂高效的课。只有合理地使用, 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才会有较好的收益。

1. 不能代替师生的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丰富情感的过程, 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使用CAI辅助教学, 应简化多媒体程序, 把握多媒体展示时机, 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注重情感交流。教师要切忌只顾操作机器, 让学生只见机器不见人, 将充满人情味儿的师生关系变成冰冷的人机关系。“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发灵光。”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 贴近他们的心灵, 倾听他们的心声, 以饱满的热情、亲切的神态、充满鼓励的眼神和富有感染力的言语引导学生沉浸于数学问题的探究中, 体味数学思想, 感悟方法, 启迪思维。

2. 不能抑制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多媒体对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的处理已达到比较完美的地步, 因此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总是力求将课件设计得非常全面, 从导入、提问、分析、答案、板书到作业, 甚至各部分之间的连接语都全部放进了课件中。表面上看, 教师准备得相当充分、周密, 但实际上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固定的程式。在教学中, 教师只能按程序一步步进行演示, 一旦出现问题需要修改, 不仅会浪费时间, 而且会影响教学的流畅。而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 需要教师灵活地把握, 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上课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 确定哪些该用, 哪些可以不用, 在问题的设计上,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设计得开放一些, 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 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 应着重考虑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 注意与学生的交流, 真正做到课件为人所用, 而不是人被课件所役。

3. 不应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

由于多媒体提供材料的方便性, 不少教师便将大量的资料揉合在一个课件中, 课堂上便不厌其烦将大量的资料传递给学生, 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反应能力毕竟有限, 过多的资料使他们目不暇接、食多不化, 有些东西学生往往来不及反应、来不及理解。教师制作课件时必须根据教学目标, 对教材进行细致分析, 从教材中找出重点和难点, 从突破重点和难点出发选择资料, 对一些表面上精美但与教学重点无关的内容要坚决摒弃, 从而做到在课堂上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使学生理解得清楚透彻,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合理运用CAI辅助教学, 优化课堂生态

CAI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只要不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的形式, 合理使用,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效能, 发挥学生主体的最大潜能, 从而加快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过程, 激发学生兴趣, 优化课堂生态, 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做到合理使用?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明确CAI辅助数学教学目的性

应用CAI辅助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借用其形象性、直观性, 将数学中看似静止、孤立的事物变得活跃起来, 从而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形成具体形象的概念, 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促进学生知识的形成。

2. 把握CAI辅助数学教学时机性

应用CAI辅助数学教学时, 要把握使用的最佳时机, 以最佳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解决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之间的矛盾。一堂课, 如果过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 反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于计算机多媒体上, 而忽视教学内容本身。

3. 注意CAI辅助数学教学的协同性

CAI辅助数学教学的“协同性”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协同和人机之间的协同。师生协同是指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教学活动过程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要通过使用课件, 激发学生兴趣, 突出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同时CA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制作教学课件时, 要融入教师的教学思想, 使数学知识问题化, 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升数学能力。人机之间的协同是指在辅助数学教学过程中, 还必须正确处理好人机关系。CAI课件虽然能承担教师的一部分工作, 但绝不能代替教师, 教师始终是运用、管理、支配、控制计算机及其软件并给予评价的主体。

参考文献

[1]陶维林.我用“几何画板”上数学课——兼谈“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J].上海教育, 1998 (11)

上一篇:钻井人员下一篇:数控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