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2024-09-29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共12篇)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篇1

0 引言

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 认可的检测和校准实验室依据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建立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面向社会、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开展能力范围内的检测、校准工作, 并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校准结果。

为保证实验室检测和校准工作质量, ISO/IEC17025要求实验室在多方位采取多种手段对检测和校准工作的有效性进行监视和控制, 常用手段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检测和校准工作的质量监督

●检测和校准结果的质量监控

●检测和校准设备的期间核查

●实验室体系的内部审核

实验室检测和校准工作的各种质量保证手段运用时机不同、范围对象不同、方法手段不同、具体的实施人员也不相同, 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检测和校准工作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各项要求, 从而确保证实验室检测和校准工作的质量。

1 检测和校准工作的质量监督

实验室质量监督是为保证检测和校准工作的有效性, 而对检测和校准工作过程的符合性所进行的日常监督。其监督的对象是检测/校准工作的全过程, 监督的内容包括人、机、料、法、环等各个因素和环节, 其目的是及时识别实验室出现的不符合工作, 并及时采取措施, 妥善处理。

实验室设置熟悉检测和校准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估的人员担任本部门的质量监督员, 对本部门检测和校准人员所开展的检测校准工作过程进行监督, 以抽查的方式、一定的频次对人员、设备、方法、物品处置、环境条件和报告、证书等方面进行核查, 当发现检测和校准工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符合, 质量监督员可视不符合的严重程度, 停止正在进行的检测/校准工作, 采取纠正或纠正措施。

2 检测和校准结果的质量监控

实验室质量监控是为保证检测和校准结果的准确性、稳定性始终处于预先控制的范围内, 而采取统计的技术对检测或校准所产生的数据结果进行核查, 其目的是通过对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及时发现其发展的趋势, 预先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检测和校准结果错误的发生。

实验室检测和校准结果的质量监控依照各专业室年初制定的项目监控计划定期进行, 由具体开展各项目的检测和校准人员直接实施, 监控范围需覆盖实验室认可范围内的每一个检测和校准项目, 监控的频次根据各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 通常对新项目、新方法、不稳定测量设备所涉及的项目及检测或校准结果呈单方向变化的项目应增加监控频次。

实验室进行质量监控通常采取以下方法:

●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或次级标准物质 (参考物质) 进行测试监控;

●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或校准;

●对留存物品进行再检测或再校准;

●分析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等。

实验室采取统计技术对监控产生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适用时, 应使用质量控制图来监控检测或校准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当发现监控数据超出或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据时, 实验时应立即停止相关的检测或校准工作, 并对原因进行分析, 从而采取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

3 检测和校准设备的期间核查

期间核查也是实验室检测和校准工作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为保证实验室检测和校准设备在两次检定或校准周期之间的校准状态保持良好置信度而对其进行的监控。其核查的对象是检测和校准工作所使用的设备, 目的是设备的校准状态在发生偏离时能够及时发现, 从而防止在检测和校准工作中使用不符合的设备, 对检测或校准结果造成影响。

各业务室根据所使用检测或校准设备的稳定性和使用情况确定需要开展期间核查的设备和具体实施频次, 可以仅对设备的关键参数和技术指标进行核查。实验室设备通常在以下情况时需要开展期间核查:

●实验室在用计量标准装置;

●仪器设备的性能不够稳定;

●仪器设备的使用频率较高;

●仪器设备的检定或校准周期较长;

●仪器设备的操作人员或使用环境发生变化;

●仪器设备的使用范围发生变化;

●仪器设备在用于检测或校准时所出具的数据有争议、其波动或漂移较大;

●新购入的关键仪器设备, 对其性能状态的稳定程度还不甚了解等。

实验室设备的期间核查可以由设备的操作人员实施, 也可以由专业的计量人员实施, 常用的期间核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用高一精度等级的计量标准、测量设备或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核查;

●采用同等精度的计量标准、测量设备进行比对;

●选用稳定性好的样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进行多次重复测量, 并采用统计技术对每次测量结果进行评估;

●通过对样品不同特性检验结果的相关性进行验算等。

当核查发现实验室设备已偏离校准状态时, 应立即停止使用, 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必要时对以往的检测或校准结果进行追溯。

4 实验室体系的内部审核

实验室体系内部审核是实验室自我发现、自我改进的重要手段, 是对实验室一个周期以来的运作对照标准要素要求符合性的全面检查和验证,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实验室的运作持续符合实验室管理体系和相关标准的要求, 使之得到有效的保持和改进, 从而使实验室检测和校准工作的质量得以保障和不断提高。

实验室体系内部审核是在实验室全范围内对其全部运行活动开展的审核, 由实验室任命的具备资质的内审员实施, 且内审员需独立于被审核的部门。内部审核可一次性审核管理体系覆盖的全部要素和部门, 也可根据需要针对某些要素或部门进行重点审核, 但必须确保管理体系覆盖的所有要素和所有部门每年度被检查一次。

实验室内部审核是一种抽样的取证调查工作, 通常以提问、查阅文件和记录、现场观察或试验等方法来验证其符合性, 当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问题导致对实验室管理体系运作的有效性或对检测/校准结果的正确性产生怀疑时, 实验室必须马上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

5 结束语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的质量保证手段相互关联、互相补充, 且相辅相成, 实验室必须适时、合理、充分地加以运用, 才能对检测和校准工作进行有效性的监视和控制, 从而保证实验室检测和校准工作的质量, 使检测、校准数据准确、可靠。

摘要:为保证检测和校准工作质量, 实验室建立多种机制对检测和校准工作的有效性进行监视和控制。本文从目的 、对象、方法 、实施人员、结果处置等多角度对实验室的质量保证手段进行了分析论述, 为实验室质量保证手段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质量保证,质量监督,质量监控,期间核查,内部审核

参考文献

[1]ISO/IEC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R].

[2]CNAS-CL52:2014《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应用要求[R].

[3]ISO9001:200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R].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篇2

本文阐述了计算机绘图课程授课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井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原理和该课程的特点,提出了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房实施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的新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较大地提高,最后总结了该模式教学的经验和体会.

作 者:陈晓晖 庞行志 作者单位:陈晓晖(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与计算中心)

庞行志(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430074)

实验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妙用 篇3

【关键词】物理 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157-0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也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主要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实验也应该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一、“一舞剑器动四方”,演示实验要做到“精、真、显”。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使之正确认识物理事实,帮助其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只有教师擅舞实验这一“剑器”,学生才能如吴人张旭“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

1.演示实验要精心准备

要做好演示实验,就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在选题上,对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要作为首选,但对于这些实验并非每个都做,也并非每一个都必须照搬教材。关键是要结合实际,最大限度地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仪器上,要在课前认真检查实验所需仪器的性能,必要时可以先做一遍实验,确保仪器的完好。检查后要将仪器归类放好,以便实验所需。在备课上,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对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切忌照本宣科,为实验而实验。在教法上,教师要对授课内容有整体把握,对何时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怎样引导学生归纳规律,这些问题要在课前考虑清楚。实验只是为使学生更好接受物理知识的一个手段,绝不能只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却失去了实验的应有效果。

2.演示實验要真实可靠

物理教学的本身就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

一是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教师的演示是为讲述物理规律而采取的一种直观教学手段,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因此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如果一次或数次实验失败,则可能使学生产生对此规律真实性的怀疑,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要保证实验成功,除了在课前充分准备外,还要求教师有较浓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精神。例如,大家认为静电实验的成功率较低,其实认真找一下问题的症结,不难发现,关键在于静电的电压高但电量少。因为电压高,通常所说的绝缘体在高压下变成了导体;因为电量少,电荷容易消耗。从原理上分析透了,我们就可以发现只要对仪器进行简单的改进就行了。

二是要正确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由于实验的过程受环境、气候、心理、仪器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再细致的准备也难免会出现意外。一旦实验中出现了问题,教师一忌忙乱,不进行思考就重新开始,极可能导致实验的再次失败;二忌简单,如果简单地把失败归结于“仪器有毛病”、“实验本身现象就不明显”等托辞,这样可能会使学生对教师的能力和物理规律本身同时产生怀疑;三忌虚假,如果使用更改实验数据、改变实验条件的手段去勉强凑出结论,对学生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只能是培养了学生弄虚作假的作风,这是和物理精神本身相违背的。所以,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地分析原因,找出错误的所在,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尔后重新开始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课上不能找出失败原因的,教师更要把它作为存疑向学生说清楚,并在课后认真查找问题,必要时可进行教研室集体讨论,解决问题后要及时重新演示这一实验,并借机培养学生严谨的物理作风。

3.演示实验要显明易见

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有直观的印象,并通过其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所以必须显明易见。在教学中,对于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可以通过声、光、电等多种手段来放大实验的效果。比如,在用螺旋测微计测量物体长度时,可以使用实物投影或采用多媒体手段把微小的刻度变化转化为人人可见的现象,使学生准确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学生实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体系,创新人才,教学创新

大学生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重要力量,本科实验教学既是验证知识和探索新技术的一种方法,更是培养学生双创精神的主要手段。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方面,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的培养新常态下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社会需要人才,本文从多年的实验教学方面得出了一些心得及思考,望和同行们交流。

1 着力提升教师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实验指导教师是实验教学中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作为任课教师首先自己要树立认真对待实验教学的态度,教前认真备课,对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搞懂搞透,做到讲课要有条理,重点突出,对学生的提问能够快速准确回答。实验教师自己要熟悉实验过程,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可以马上指出来,教师要在实验前预作实验,以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溶液试剂是否准确。实验教师之间可以互相观摩学习,相互探讨。学校应鼓励教师走出去,引进来,向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取经,将位于科技前沿的新思路、新技术引进实验教学中来。鼓励高水平的教师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在本科实验教学中,将自己多年来的科研成果,科研经验,科研方法,科研技巧,实验技术等融入实验教学过程当中,带领、指导、引导本科生从事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实验研究、创新和实践采取措施。加强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1]。不断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学历层次,形成合理的教学团队。大学应重视实验室教学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实验系列优秀教师及管理人员的评比、表彰活动,对于指导创新型实验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教师自身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根据教学实际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能熟练地将自身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适应新时期对创新型科技人员的高要求。

2 多途径、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首先实验开始之前要求学生写课前预习报告,做到实验前心中有数,老师通过预习报告了解学生对本次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授课时对疑点难点提示强调,适当时机可以安排让学生自己上台讲授,不对的地方老师给以指出,实验课结束后,下一次实验课开始前,针对性的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前次试验的掌握程度,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教学互动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吸收和巩固。

大数据时代,多媒体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多媒体教学在理论课教学中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课件更是具有内容多,信息量大,形象生动的优点。把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实验教学中来,教师可以利用软件把实验过程做成动画形式生动的演示出来,让学生更直观的,一目了然的了解实验过程,缓解实验学时少的矛盾,让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功效。学生可以在网上预做实验,开设微信群,在重点难点上,教师学生共同开展讨论,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把微课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来,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指按照教学实践的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对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或疑点等)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清晰的画面、有趣的动画、图文并茂的讲解,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对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模拟预做实验,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熟练程度,提高成功率。合理的利用微课教学还可以降低讲课老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2,3]。

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创新型实验、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到创新性科研活动中来,身临其境,对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地引导作用。我校在这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平台,例如“互联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挑战杯活动,创新性实验技术等活动。本人参与指导的我院水文专业的学生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中“人工包气带城市建筑温度及微气候调控系统”项目获国家二等奖。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作用。

开放实验室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减少教学资源低效使用、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改变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实现了一室多课、开放运行。将实验室的大门向那些学有余力,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开放,建立高效实用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在实验室的利用上,不受时间和专业学科影响,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室空间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4,5]。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实验需求,在恰当的时间和相应的实验室完成实验项目,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空间的利用率也大大改善了仪器设备的空置率,在实验室的安全责任管理上,采取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责任到人制。在实验项目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意识、创新意识,在其所具有的专业基础知识上,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选择实验方案,操作实验,整理数据,最后形成实验报告成交老师,老师根据实验报告情况对学生加以引导、指正。

实验考核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表现,一课堂表现、二实验报告、三实验考核、四增加创新能力的考核。例如可以通过实施创新学分制度和课外创新科技活动制度,激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学术研究与技术开发,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6]。

3 完善硬件设备为创新性实验教学提供保障

科学实验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仪器设备从而进行调查研究、实验和求证等一系列的活动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设备的技术状态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实验设备数量不足严重制约着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高校实验设备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积极挖掘潜力,发挥教职员工的聪明才智,自力更生,创造条件。我校开展创新性实验技术等活动就起到了很好的促进调动作用。自制具有较强学科专业特色的而又无法购买的实验仪器,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实验教学的需要。积极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学生充足的课余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近些年来我校在教育经费上不断加大投入,教学条件在不断的改善,像原子吸收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离子色谱仪等已相继进入实验教学课堂,这些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对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操作大型仪器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同时,仪器设备的管理要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措施相匹配[7,8]。大型仪器要做到专人专管,确保仪器的完好率,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做到科学管理,增强活力,共享资源,发挥效益。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开设模拟实验,此类试验经费投入较少,易于进行。

4 实验教材的创新是保证实验教学创新的必要条件

实验教材是实验教学的首要条件,它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各种实验方法的操作,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材的编写上应尽量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具有自身专业特点的教材编写。保证基础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地位,这类实验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开创新性研究实验,教师及科研人员可以将自己成熟的科研成果充实到实验教学内容及实验教材中来,从而提高了实验教材内容的新颖性、前瞻性,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具有许多的个人感受,因此,授课也就更具生动性,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9]。实验教材内容应该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由验证到创新,整个学习过程的内容呈现逐渐加深过程,由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模式”科学的创新实验课程体系。

5 结语

实验教学是高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工科院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教学已不仅仅是验证知识和探索新技术的一种方法,更是培养学生双创精神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主要手段。建立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采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手段,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任朝华,罗跃,李水清.验证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性研究[J].广州化工,2013,41(5):188-190.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张叶臻,孙瑞雪.微课在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广州化工,2015,43(12):198-199.

[4]杨立功,王晓华.开放互动式实验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8):132-134.

[5]马忠丽.谈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大学生软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2-23.

[6]祝凤荣,张德明,张向阳,等.实践教学多元化考核与评价的研究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237-242.

[7]张红光,李雨竹,袁亚丽.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培养应用创新性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39-142.

[8]章军军,崔秀红.加强科研仪器设备在创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2):174-176.

教学方法和手段专题 篇5

引导案例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举例

把作文教学融入到实践当中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慢慢地让他们感受到实践与写作的必然联系。感受生活、抒写生活,让每一个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

在学完《第一次真好》这篇文章后,针对学生不愿写作文但却好动的特点,我就让同学们星期天帮爸爸妈妈做一件事情,并且把你做的事情的过程以及当时的想法、感受都记录下来。现在的孩子们都很少参加劳动,一听到老师布置这样一个任务,都很感兴趣。星期一学生们把劳动记录交上来时,我发现他们干的事情可真不少。有写第一次做饭的,有写第一次打扫房间的,有写第一次洗衣服的,有写第一次去田里参加劳动的„„而且都写得十分详细,更可贵的是学生还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了出来。这次活动之后再去布置相关的作文题目,稍加点拔,再把实践中积累的素材运用到这次作文当中去,就能成功地完成这次作文。

案例分析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案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先给学生布置任务——星期天帮爸爸妈妈做一件事,并把感受记录下来。在此,实践教学法的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培养了学生体验人生、学会感恩的情感。

学习指导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它对于教学质量来说是核心要素。纵观国内外教学发展史,教学方法可谓多种多样。这些教学方法对当时和现在以及今后一定时期内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均起了积极作用。学习时,各专业可以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重点掌握几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概念与选用

在英语中,“教”常用teaching表示,“学”多用leaning表示,而教学则用instruction表示。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那么,教学方法,换句话说,是指教与学的方法,但并不是教法和学法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的融会贯通。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既要掌握“教学有法”,又要领悟“教无定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只有真正理解了教学方法的含义,掌握了教学方法的特征,才能科学地使用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在我国古代就有了教学方法。因为存在教学行为,自然会有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我 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的经典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育者必用的一种教学行为,但要对这一行为做出明确的界定,恐怕就有些困难了。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而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主要解决教师怎么教以及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

“教学方法”与“教学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人会将“教学方法”与“教学法”混淆,其实两者有很大区别。教学法包括普通教学法和分科教学法。普通教学法即教学论,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一般规律,其内容包括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定等。分科教学法则是指中学各个学科所用的教学法,如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英语教学法等。可见,普通教学法所研究的是各科教学的共同规律、一般原则和方法等,分科教学则研究的是某一学科的教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前者对后者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后者是前者发展的

基础和具体应用。虽然教学问题是两者研究中的共同问题,但有一般和特殊之别。因此,将教学方法与教学法等同是不正确的。”

“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方式通常是个别的思维活动或操作活动,是在获取知识、技能形成过程中,所要借助的因素,其本身没有独立的教学任务。同一种教学方法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方式构成:同一种教学方式可以运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之中。教学方法,有相对的独立性,是教学活动的要素,它永远服从并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其本身虽无具体的阶级内容,却受一定的社会教育制度和教学任务的制约,因而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二)教学方法的特征

现代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如下:①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②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⑧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指导;④注重学生的心理及其学习动机的激发;⑤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平台的运用;⑥继承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

(三)教学方法的分类

在我国,教学方法有的分为两类:一是教师的教授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谈话等;二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包括练习、实验、实习等。有的分为三类:一是认知法,包括讲述、讲解、谈话、观察等使学生感知和获取知识的方法;二是复现法,包括练习、实验、实习、复习等使学生再现旧知识和教师指出活动程序的方法;三是研讨法,包括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获取和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各种方法。我国台湾学者则是从教学目的的角度出发,将教学方法分为四类:一是增进知识、启发思维的办法,包括启发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单元教学法;二是涵养情操的方法,包括社会化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发展教学法;三是养成技能的方法,包括练习教学法、设计教学法;四是适应个性的方法,包括自学辅导法、协同教学法。

借鉴国内外教学方法分类的经验,结合我国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我们将其概括为如下四类:①语言性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②直观性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③实践性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④研究性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发现法等。

二、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问题。荀子曰:“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而“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可见教学方法的选用,既要参照“教必有法”的原则性,又要掌握“教无定法”的灵活性,争取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启发式作为总的根本性指导。做到这一点,教学才能真正卓见成效。

(一)讲授法

讲授法又称讲演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各种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解、讲读、讲述、讲演、讲评五种形式。讲解,主要是解说式、解析式和解答式三种,是教师对概念、原理、定律、公式、例题等进行解释说明、分析或论证,偏重于讲理。此方法在理科教学中运用最广。讲读,是教师把讲、读、练结合的教学行为,多应用于语文和外语学科。讲述,是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它使事物从抽象变具体,让学生从感知到理解。此方法在文科教学中应用最广。讲演,主要有专题讲座和系统复习两种,是教师就教材中或与教材中有关的某一专题,以演说或报告的形式用较长的时间来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它能深入地分析事实,并据此做出科学的结论,它所涉及的问题较深广,所需的时间也较长,多用于中学高年级和大学的教学。讲评,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答问和课内外作业进行公正客观、恰如其分的评点和评析,或对某一现象或事物进行评价

或评论,多用于介绍某种新观点或新发现。

(二)谈话法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而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谈话法时教师在谈话前,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材重点、摸透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认真拟定谈话的提纲,精心设计谈话的步骤,审慎选择谈话的方式,正确解析谈话的问题。在谈话过程中,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紧扣教材,难易适当,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人而异。在谈话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小结,使学生凌乱的知识得到贯通,错误的地方得到纠正,含混的答案得到澄清。

(三)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强调学生的“读”,又强调教师的指导。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

(1)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切忌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因为“读书”既是一个学习和接受已有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和研究已有知识的过程。“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成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成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世之际”。这是王佐良先生所译的培根《论读书》中的一段话。在传授新知识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应用知识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依据教材解决问题;在布置作业过程中,教师则应指导学生搞好预习、复习、背诵等。要指导学生在读书时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逐字逐句认真研读,构建“阅读生态”,因“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一要帮助学生有计划地选读有用的书籍,切忌“盲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提卜说过:“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二要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使其寻绎思路,领略要旨,融会贯通。我们说,读书要真正领悟其中的真谛和思路,正如叶圣陶所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今中外有许多哲人先贤的读书法可以借鉴。我国宋代理学家朱熹指出: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后来,元代教育家程端礼据此综括了后人所熟知的“朱子读书法”:“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⑧虚心涵咏;④切己体察:⑤著紧用力:⑥居敬持志。”

(3)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做好读书笔记,对巩固记忆、理清思路人有裨益。教师要教会学生选用适宜的读书笔记形式:或索引式、抄录式、引语式,或批注式、补白式、摘要式,或剪报式、札记式、日记式等,并教会学生在书卜做记号、圈重点、提问题、谈见解、写眉批、旁批、尾批等。

(四)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配合讲授或谈话,通过展示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而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中国,演示法更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11世纪我国宋代医学家王惟一于1026年曾铸就两个铜人模型作为传授经络针灸技术的演示教具。苟况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演示的种类很多,按演示教具分,有实物、标本、模型的演示:照片、图画的演示;幻灯、录像、电子文献、教学电影的演示:具体实验的演示。按演示对象分,有单个物体或现象的演示,有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演示。

选好演示教具,做好演示准备是演示法实施的前提。在演示时,教师要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演示活动,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学习对象,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表象。此外,演示时要配以讲解,引导学生全神贯注于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

实践证明,演示法不仅能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五)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紧密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而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方法。

参观的类型主要有四种:一是感知性参观,是使学生获取必要的感性材料,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而组织的参观;二是并行性参观,是在学习某一课程的过程中,为便于理解、丰富和记忆知识而组织的参观;三是验证性参观,是在某一课程结束后,为了用事实来检验和论证学生已学的知识而组织的参观;四是总结性参观,是在讲完某一课程后,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到现场做出结论或验证结论而进行的参观。

运用参观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参观前,教师要实事求是地根据教学要求和现实条件,确定参观的目的、时间、对象、重点和地点,并在校内外做好充分准备。

(2)参观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参观类型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全面看、细心听、主动问、认真记。

(3)参观后,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参观计划,指导学生座谈收获、整理材料、客观评价、写好报告。

(六)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采用特定的方法而进行独立操作,在观察研究中获取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实验法是中学理科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实验前,教师要认真准备并全面检查有关的仪器、材料和用具等,向学生讲明实验的目的、要求及其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划分好实验小组,必要时须进行示范实验。

(2)实验中,教师应注重巡回检查,具体指导,确保实验之程序科学、操作规范、结论正确。对差生要进行个别帮助。发现偏差及时纠正。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3)实验后,教师应提醒学生做好记录。指定学生报告实验的进程和结果,然后由教师做出简短的概括和小结。指导学生认真写好实验报告。

(七)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和指导,通过课堂及课外作业,有意识地反复完成某一活动,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践活动法。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要有明确的目的与具体的要求。

(2)要有周到的计划与适切的步骤。

(3)要有恰当的分量与适当的难度。

(4)要有科学的时段与有效的方法。

(5)要有正确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

(6)要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

(八)实习法

实习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习作业法。与实验法、练习法相比,它具有更强的实践性、独立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运用实习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习任务与操作规则。落实实习场所,备妥实习用具,分好实习小组。教学实习要搞好试讲。

(2)实习中,教师要加强具体指导,做好操作示范,把握实习进程,检查实习效果,及时查缺补漏。

(3)实习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开好总结大会,并为每个学生写出公正、客观的评语。

(九)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探讨,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创立的“问答法”,又称“产婆术”,实质上就是一种以问答方式揭示矛盾、激发思维、探求真理的讨论教学法。自17世纪始,西方一些大学广泛地采用了课堂讨论教学法。在我国,讨论教学法的渊源可追溯到孔子。《论语》中记载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便是中国古代讨论教学法的范例。《学记》也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讨论前,教师要列出讨论题目,提出讨论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做好充分准备。

(2)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引导学生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始终紧扣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疑点,要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倾听别人发言并认真作好记录。

(十)发现法

发现法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它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并总结了杜威(John.Dewey)实用主义教育活动的经验教训所提出来的,包括教师教学指导和学生发现学习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他认为,“发现”不限于只是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和精神,通过归纳发现、类比发现、试错发现、直觉发现等发现学习形式,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其基本特征是: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其一般过程是:确定讨论课题,制订研究计划,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和总结。

除上述十种教学方法外,尚有图例讲解法、自学辅导法、三环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台阶教学法、微型教学法等,限于篇幅,恕不赘述。还应指出,以上对教学方法的分类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事实上,任何分类都有其局限性,都难以把所有的教学方法包揽无遗,而且古今中外,从来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教学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言,“某种方法对某些情况来说是成功的、有效的,但对另一些情况、另一些专题、另一些学习形式来说,则可能根本不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自己所处的具体条件而灵活变通。

第二节

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古代,教师就已经借助其他工具和手段来进行教学了。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二战”后,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种类和应用越来越多。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及含义

在人类教育教学史上,教学手段经历了四次大变革。在语言和文字出现以前,大约在公元前30世纪以前,人类从结绳记事、相沿成习到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完成了教学手段的第一次变革,这个时期的教学与生活结合,学习的经验是直接的。而后,随着文字的出现和印

刷的出现,人类开始从石刻、木刻、锦帛与竹简的书写到印刷术的发明是教学手段的第二次变革。第三次变革是直观教学手段的提倡和使用,在教学中直接使用图表、模型、标本进行实验等。第四次变革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和广泛运用。这个时期大约在20世纪初以后,幻灯、电影、播音等电子技术的媒体进入了教学领域,使教学手段进入现代化。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科学运用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作为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开发和应用人造卫星等为主要标志,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当代教学领域里的一场技术革命,它向教学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也是教学方法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和作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具有以下显著特点:①使教学信息传播距离更远,传播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②使教学信息的搜集更方便,形式更多样,储存量更大;③对教学信息的处理更及时、更准确;④对各类教学资源和人的各种感官的利用和开发更全面、更有效。它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教学效率

1.提高教学的速度和质量

教学速度是单位时间里教和学的分量。从信息传递的观点来看,多媒体教学是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手段,它可以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能大大节省教学时间。据统计,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比一般教学多增加20%~30%的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激励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

2.减小教学的难度

多媒体教学能向学生提供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和看清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或者无法听到和听清的各种音响,能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事物。如宏观的天体运动、星象运动;微观世界的核裂变、细胞分裂,物质的微观结构等。它可以使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的功能和人体感知觉器官的学习功能,提高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能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学得快、理解深、记得牢、用得上。

(二)优化教学过程

1.有利于加速学生的认知进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由于多媒体参与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的认识沿着“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路线前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参与认识活动;多媒体提供的是替代经验,使学生易学、易懂、易记,因此,可以缩短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可以替代教师部分工作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减少了诸如语言和运算的反复演练、大量的板书练习等,从而使教师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改进教学,更好地从事创造性劳动。同时由于教师的经验可以物化成计算机软件、电视录像带或光盘等,从而使优秀的教学经验成为可以“传播”的共同财富。

(三)开阔教学时空

一方面,运用广播教学、电视教学、网络教学等,可以使远隔千万里之外的无数学生同时接受学有专长教师的教导,因而可以跨班级、跨学校进行。同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活动和社会、家庭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另一方面,教学时间维度也在延伸。一部教学电影、一套有效的程序软件往往可以使学生长时间地有效学习,“课”的概念正在发生变化。

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它自身的特殊功能和优越性,但不能因此认为它可以取代传统的各种教学方法。例如现代教学技术不能取代传统的讲授法,因为讲授法不仅能向学生描述事实,而且能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结论,还能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现代教学技术也不能代替各种实际训练方法,因为有许多基本技能的培养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反复练习才能形成。因此在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时,应与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2)在教学中还要处理好音像教材与书本教材的关系,使两者彼此结合、相互补充。

(3)在教学中,还必须认识到在任何教学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起到上述作用,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是要靠教师来使用的。因此对它的作用要有一个正确的选择和应用。

第三节

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信息时代,一个8岁的孩子和一个教授在知识的占有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知道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知道”,即通过何种方式得出结论。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一、学习方式的发展

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讲授一接受,学生学习基本上是听讲一背诵一练习一考试,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教师关注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关注的是如何准确无误地把教师讲授的知识用于考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像是一台机器,而不是有独立个性的人。在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中,“人”不见了。这样的方式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不知道如何获取知识和发展知识,变成了“现代文盲”。

面对社会的要求和传统教育的弊端,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要进行课程改革。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伴随着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标志性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首先是作为一种原则,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再到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应围绕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来进行。它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学生学习中的精神状态,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的理想的课堂氛围。其次是作为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所采取的三种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再次是作为某一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实施这一理念。最后是作为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方式的描述,“自主”指学习品质,“探究”指学习途径,“合作”则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和基础,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径,探究又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在学生某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他们的学习方式可能是这三个特征的综合,也可能只具备这三个特征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社会交往性、探究天性得到彰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想法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受到压制,学生独特的个性逐渐形成,而这种个性的形成又有助于学生进行个性的学习和有创造性的学习。

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学习已经成为现代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内容。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等同于生活。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如果一个人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那么他的生活方式就不可能是自主的、积极主动的。

很多事实证明,一个在学校度过9~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也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低下,创新意识就会不足。即使能得高分,但在高分的背后仍然隐含着危机;即使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良好,但并没有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素质。表面上教学任务完成了,实际上课程要求并未达成。从目标到教学再到评价的循环是在浅层次中完成的,并没有涉及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目标。这样,我们很难想象,在他的一生中,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

因此,在我们倡导自主学习方式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在倡导一种自主生活方式。唯有采取自主生活方式,才能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才能对人生有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为了发挥教育的基本作用,为了培养牢牢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我们需要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

1.自主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

1)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指个体确定自主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

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是并行不悖的,也就是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精当讲解,该讲解时教师必须敢讲、会讲、畅讲。此外,还要处理好学生形式上的自主学习和实质上的自主学习的关系。当学生自己读书时,若没有独立思考,而是人云亦云,这也不是什么“自主学习”;当学生在听老师的讲解时,也就是所谓“接受学习”时,经自己独立思考后或全盘接受,或有所否定,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表面上的“接受学习”实质也是“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的特征

一般来讲,自主学习具有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主动性表现为学生“我要学”,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独立性表现为学生“我能学”,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独立思考,自行研究;自控性表现为学生“我会学”,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进度进行自我调控,并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

2.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1)国外的相关理论

在国外,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可以说是自主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苏格拉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思考和首要地位。后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法国教育家卢梭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等人,也分别从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等方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0世纪初,自主学习研究进入了初步实验阶段,较具代表性的有机能主义心理学家杜威提倡的反省思维、“做中学”、设计教学法等和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Skinner)创立的程序教学法。

5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自己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系统地表达了自主

学习的思想。他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他们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构建新知识。所以,教学过程应是促进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应把教学设计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和主动建构过程。在其影响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他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展的过程,并由此创立了发现学习法。同一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vid P.Ausubel)从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他提出学习是学生内部积极主动从事的一种活动过程,教育者只能影响而不能参与这一过程。

6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的兴起,对自主学习的研究逐渐深入,也逐渐系统起来。信奉维果茨基(Lev Vygotsky)言语自我指导理论的言语自我指导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质上是个体利用内部言语主动调节自己学习的一种自我指导过程。而由斯金纳操作主义学习理论延伸出的自主学习操作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实际上,对自主学习研究最多的应届认知心理学。

另外,以班杜拉(Albert Bandura)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也从个人、行为、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系统地探讨了自主学习的机制,他们把自主学习分成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三个子过程,强调自我效能和榜样示范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作为班杜拉交互作用论思想的继承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齐默尔曼也提出了自立学习是自我、行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的观点。此外,认知心理学流派中影响较大的还有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自主学习思想,它把学习中的自主视作元认知,认为应该重点研究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主张通过学习策略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后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d Ransom Rogers)又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要求学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贯彻人本主义精神。其基本原则是:学生必须通过自由选择成长起来,别人的选择和过分控制只会削弱他的能力。他还强调,教师必须是“促进者”,而不是权威者,他们应为学生提供日益增多的自我指导的机会,这将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2)国内的相关理论

中国的自主学习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我国古代学者孟子、朱熹和王夫之等就从自主学习的意义、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丰富的自主学习思想。到近现代时期,自主学习进入了初步实验阶段,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倡的“重启发学生,使能自动研究”及后来传入中国的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教法即为当时主要的实验内容。

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湖北黎世法等分别进行了“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等系统的实验研究。1991年,吉林省珲春市开始了“主动发展教育”研究,他们主张教学中凡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自由选择学习场所和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自学等“六自”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另外,1992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裴蒂娜教授进行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主体教育实验)也强调了自主学习的思想。在其构建的“体现主体性发展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中,她提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度及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到1995年,福建省又实施了初中数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主要是努力把自主学习引进教学,把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改变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些都是自主学习方式的重要理论基础。

自主学习的进行,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具体包括: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必须有进行学习的课题或主题;学习的目标可以被学生很好地理解;学生必须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学生能根据课题或活动的性质改变学习方法,拥有解决新课题、发展新方法的能力。

典型案例9-1 自主学习,勇子探究——《伤伸永》教学案例(节选)”

案例背景:《伤仲永》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述了:金溪县有个神童叫方仲永,五岁时就能写诗,可他父亲不让他继续学习,长大后终于埋没无闻,与众人没有两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应正确对待自己,勤奋学习方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很有教育意义。学习本文,要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习惯和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对于文言丈的阅读还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在设计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彻底改变以往的教法,让学生主动熟悉课文,自主学习,让他们学文言文就像迷境寻踪一样,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让他们充分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

情景描述:我采用了激趣导入一自主品读—探究质疑一合作互动一迁移实践这一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在导入课文后,便利用各种方式组织学生品读课文,并为他们指出了品读的方向,即:针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文章主题的把握等方面,然后在品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并随即抛出一个问题:你们在品读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或者有什么新的发现?提出来大家交流。

陈章贵:我们小组不知道“即书诗四句”的“书”为什么要译成“书写”?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很有价值,谁能帮他们解决?

张晨:因为“书”是名词,在这个句子中没有动词表句意,联系上下丈,这里的名词作动词用,解释为“书写”。

王萍:这和“不耻下问”中的“耻”的用法有点类似,都属于词性活用。

师:刚才,他们两个同学回答得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能单一反三,学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知识化成自己的能力。这篇课文还有很多类似的用法,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多又准。

学生迅速展开查找,讨论。

杨菲:我们认为还有“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属于这种用法。

师:你们小组一口气就说出了三个,真棒!给其他同学留点机会。同学们回去后把这些内容抄到笔记本上,牢牢记住。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

袁贞:课文中有几个“之”字我们理解不清楚,想问一下老师。

师:其实,我在讲《<论语>六则》时已经给大家概括了“之”的四种基本用法,你能想出来吗?

袁贞摇头。

师:你们现在直接把问题扔给了我,是对其他同学不信任,巴。有谁能帮助他们吗?

任蕊:一种是助词,翻译成“的”;另外有一种也是作助词,但不翻译;还有一种是动词,译成“到,往”;最后,还有一种是代词,可代人、事、物等。

袁贞:老师,我懂了。那么,“忽啼求之”的“之”就是代词,代书写工具。对吧?

师:对。读书就要善于动脑,调动积累,学会分类记忆。只要大家做学习的有心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词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摇头示意。

案例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一反文言文教学“师授生受”的传统模式,致力于“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落实。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摆正自己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自己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合作释疑,这样避免了教师串讲

之弊,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做到了新旧照应、单一反三,帮助学生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的内化。

可见,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这位教师真正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课堂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了发展,潜能得到了开发,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教给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

1)合作学习的内涵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2)合作学习的特征

合作学习具有交往性、互助性、分享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并在学习小组中互相启发、互相协作、互相鼓励,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和经验,共同面对并进一步探讨所遇到的问题。

3)合作学习的目标

合作学习一般具有如下几种目标与功能。

(1)学术目标。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性互动,并藉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品质。

(2)技能目标。在合作学习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教授与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学生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从而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削弱教学效果,至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则更无从谈起。”合作的技能包括学会如何倾听、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如何进行分组和合理的分工等。另外,合作学习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当代教学设计专家罗米索斯基(A.J.Romiszowski)在20世纪80年代初即提出:“人际交互技能”同“认知技能”、“心理动作技能”、“反应技能(态度)”一样,必须在学校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类目标涉及培养与他人有效交往、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包括咨询、管理、讨论、合作、销售等方面的技能。

(3)情感目标。合作学习较之传统的教学更具情感色彩。正如合作学习的研究者所讲的那样:“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交往、合作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也是人的需要。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基于这种认识,合作学习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当学生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由此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2.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1)社会互赖理论

社会互赖理论源于19世纪初的完形心理学派。考夫卡(KurtKafka)是其创始人之一,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勒温(KurtLewia)也是主要代表。该理论认为,积极互赖(合作)产生促进性互动,群体成员会彼此鼓励和促进学习上的努力。从社会互赖理论的角度来看,合作

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用很简单的话来表述: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①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②互助,力求使小组成功;③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

2)选择理论

选择理论认为,学校的失败不在学术成绩方面,而在培育温暖的、建设性的关系方面,这些关系对于成功是绝对必要的。选择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依照这一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硬件问题),而是“不愿意学”(软件问题)。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和自尊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的成功。

3)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维果茨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相类似的是,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知识——语言、价值、规则、道德和符号系统——只能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习得。皮亚杰学派传统上十分注重守恒的研究。已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同伴的相互作用能够帮助非守恒者成为守恒者。当年龄大致相同的守恒者与非守恒者协同完成要求守恒的任务时,非守恒者会逐渐形成和保持守恒的概念。

4)精制理论

精制理论不同于发展理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如果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制。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

5)接触理论

接触理论着眼于社会互动关系的研究,提倡不同种族、民族、性别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互动与交流;、由此达成群体关系的和谐。接触理论的代表人物阿尔波特(A1ben)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增强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他还强调,单纯而机械的接触,尚不能形成促进性学习,增进学习效果,只有发展成为合作性的关系,才能形成有效学习。就接触理论而言,它不但适用于不同种族的学生,也适用于不同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能力的学生在一起学习。

3.合作学习的要素和条件”

有效的合作学习,首先需要具备的要素和条件是正相互依赖。正相互依赖代表了小组成员之间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简而言之,正相互依赖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

其次,合作学习必须明确每个学生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

合作学习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交技能。导致合作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导致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缺乏合作的方法——社交技能。必要的社交技能可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组成小组的技能,包括“向他人打招呼问候”、“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等:第二类是小组活动基本技能,包括“表达感谢与应答感谢”、“注意听他人讲话”、“鼓励他人参与及对鼓励参与的

应答”、“用幽默的方式帮助小组继续活动”等;第三类是交流思想的技能,包括“提建议及对建议的应答”、“询问原因和提供原因”、“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及对不赞同的应答”、“说服他人”等。

再次,为了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合作小组必须定期地评价小组成员共同活动的情况,这就是小组自评。小组自评的目的是帮助小组学会怎样更好地合作。为此,在小组自评时应讨论以下内容:①总结有益的经验:②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③在总结经验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制订出本组今后的活动方案,明确在以后的小组活动中应当达到的目标,以及如何达到目标。

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最好进行混合编组。所谓混合编组,就是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当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即小组成员是异质的、互补的。混合编组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①学生的成绩。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混合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②学生的能力。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深刻,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能有助于每个组员的全面发展。⑧学生的性别。在合作小组中混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的产生则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④学生的家庭背景。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与各种人一起工作,需要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接触往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合作的经验将有助于他们应对真实的社会生活。

4.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和程序

1)基本形式

(1)学生小组成绩分工。学生被分成4人学习小组,要求成员在成绩水平、性别、种族等方面具有异质性。教学程序是先由教师授课,然后学生在他们各自的小组中进行互助合作学习,使所有小组成员掌握所教内容。最后,所有学生就所学内容参加个人测验,此时,不允许他们再互相帮助。学生的测验得分用来与他们自己以往测验的平均分相比,根据学生达到或超过他们自己先前成绩的程度来计分(也称提高分计分制)。然后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分数相加构成小组分数,达到一定标准的小组将获得认可或得到其他形式的奖励。

(2)小组游戏竞赛。与上一种方法不同,它是用每周一次的竞赛代替测验。在竞赛中,学生们与来自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竞争,以便为他们自己的小组赢得分数。学生在3人组成的“竞赛桌”旁进行竞赛,竞争对手是和自己在学业成绩方面有相似记录的同学。这种方法有一个“不断调整”的程序,它依据每次竞赛中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竞赛桌”的安排每周进行一次调整,使之趋于公平。每个“竞赛桌”的优胜者都为其所在小组赢得相同分数,而不管他是在哪一桌。这就意味着学习速度慢的学生(同其他学习速度慢的学生进行竞争)和学习速度快的学生(同其他学习速度快的学生进行竞争)都有均等的成功机会。成绩优异的小组将获得认可或其他形式的奖励。

(3)切块拼接。在这一方法中,首先将学生安排在由6人构成的小组中,学习事先已经分割成片段的学习材料,如一篇传记可以分为早期生活、主要成就、主要挫折、晚年生活和对历史的影响等几个部分。然后各个小组中学习相同内容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要学习的那部分内容,直到掌握。接着这些学生分别返回各自的小组,轮流教其组员学习那部分内容。因为除了自己掌握的那部分内容外,学生要想掌握其他的内容,唯一的途径就是认真倾听小组成员的讲解,因而他们具有彼此支持的动机并表现出对彼此作业的兴趣。

(4)共学式。它要求学生在4~5人异质小组中完成指定的作业单。小组共交一份作业单,依小组的成绩给予表扬和奖励。这种方法强调学生共同学习前的小组组建活动和对小组内部组员活动情况的定期讨论。

(5)小组调查法。它是一项普通课堂组织计划。学生在小组中运用合作性探究、小组讨论和合作性设计展开学习活动。在这一方法中,学生们组成2~6人小组。在从整个班级都学习的单元中选出一个子课题之后,各小组再将子课题分割成个人任务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身上,并开展必需的活动以准备小组报告。最后,每个小组作一个介绍或办一个展览,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及程序。

2)合作学习的基本程序

合作学习的基本程序一般为:首先分组(将班上学生按成绩、性别、个性及学习习惯等条件分成“组间相同,组内异质”的几人小组);然后分工(如小组成员可以分别担任主持、监督、记录、协调、观察、综合、汇报等职,在学习中各司其职):最后进行小组活动发言、提问、解答、共学、帮助、辅导等)。在这一过程中,小组内应建立活动机制,组员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协调,自我完善。

(三)探究性学习

研究表明,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了探究并改变周围世界的活动。比如搭积木,很多父母为孩子搭建的积木无论多完美,孩子都会把它推倒然后重搭建属于自己的积木。幼儿天生不喜欢强加给他们的东西,他们喜欢“探究”,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探究并构建自己的心仪之物。大量的日常事例表明,只要不给幼儿过多的限制与规定,其行为与作品就会出现超常规与个性化的探究成分。可见幼儿天生就是“探究家”。

可是,为什么进入学校后,孩子的探究欲望与探究能力却减弱了呢?为什么他“探究”的本性在教育的手中却退化了呢?这需要从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中找原因。学校对学生有太多的规定,太多的限制。这些规定与限制基本上不是鼓励学生追寻“事实”,反思“现状”,质疑“真理”,挑战“权威”,而是要求学生承认“事实”,赞美“现状”,接受“真理”,维护“权威”;不是激励学生如实表达,自由选择,大胆想象,别具一格,而是有意无意地促使学生学习虚假包装,一味顺从,因循守旧,抹平个性。教育过程实际上已蜕变为压抑学生、剥夺学生的过程,这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时甚至会导致学生陷入自我阻抑、自我剥夺的状态。原本应为学生成长之途的“教育过程”也会蜕变为学生发展之障的一种“反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EduardSprmlser)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为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探究式的学习,以期“探究”这颗人类天性中的宝石在教育的手中能大放异彩。

1.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

1)探究性学习的界定

所谓探究性学习,即指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探究性教学是以师生共同探究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具有以下特征。

(1)探究性。教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同时这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开放性。开放式的、融入自然和社会的课堂,能将有限的教学实际和教材内容转化为无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将有限的言转化为无穷的意,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广阔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质疑、解疑提供机会和条件。

(3)整合与拓展性。探究性教学高度重视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批判、解释和运用,进而在整合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创新。

3)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

布鲁纳认为:所谓学科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儿童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他非常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他认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主要靠他的内部动力,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过程,要使学生形成“自我推进”的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机激发的情境。

2)施瓦布的探究学习理论

施瓦布(J.J.Schwab)的学生主体思想主要表现在主动探究上。施瓦布探究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美国掀起“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的主张。今天教育领域风行的“探究学习”一词就是施瓦布在1964年首先使用的。他认为探究学习是这样一个过程:在儿童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他们的主体参与,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形成一定 的正确认识,从而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3)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法

罗杰斯认为学生应该在教学中“全部沉浸”。他认为传统教学是“颈部以上的学习,教师提供的教材和讲解,只顾“头脑中”进行学习,没有感情,没有个性意义。他还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使学习易化,教师要控制自己的发言欲望,用真情促进学生乐意学习、主动参与,要尊重和估量学生的“自我主导”情意,给学生选择参与的自由,倡导“自我主导型”教学。在发展性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参与度”问题,只有情意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才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4)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的心理学基础,源于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学说。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提出,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因此,“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3.探究性学习的要素和条件

并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来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求学生要有探究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其次,探究的问题必须有适度的探究空间。不是任何事情、任何问题都需要探究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也就有多大。问题太容易或太难都不适合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要让学生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在探究过程中要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

4.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及表现方式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及主要内容如下。

(1)明确问题,辨别并界定问题。主要包括下列活动:在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兴趣,并结合过去的经验,确定几个可能的调查方面。考虑: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探讨

它?我们对问题已经有了哪些了解?

(2)确定探究方向,形成预测或假设。包括:广泛搜集有关问题,辨别并提炼出主要问题,从中选取中心问题。考虑:我们能做什么样的预测或假设?我们怎样解决它?我们应以什么为中心展开探究?运用“头脑风暴”等研讨形式提出预测或假设并确定调查的方向。

(3)组织探究,设计、制订探究方案。确定人员分工,准备探究工具。考虑:我们怎样进行调查?需要哪些信息?怎样获得这些信息?怎样分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取得一致意见后,制订计划,划分小组,制订小组行动方案,明确个人的任务,分析所需的资源,制定时间表。

(4)搜集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形式搜集数据资料(搜集资料不仅是目的,更是了解事物的手段)。考虑:我们能用谁的,哪儿的,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与研究问题有什么联系,对研究问题有多大的作用?这些信息反映了什么人的观点?我们怎样从中发现别的信息?我们将以何种形式使用这些数据?一般来讲,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和实地考察、调查和采访、进行实验、查阅文献、观看影视录像、个案追踪分析等各种形式、途径搜集资料。

(5)整理资料,进行数据资料的筛选、归类、统计、分析、比较。包括:组织和提供数据,通过分类形成或修正概念,比较和对照结果,讨论问题和假设,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评估。在评估中主要考虑:我们如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这些信息中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我介)应根据什么标准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分类?我们能发现什么联系?得出什么结论?这些结论对我们的观点有什么影响?

(6)得出结论,要求学生表达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并且和别人进行交流。这包括:解释获得的信息,形成并修正判断,证实、抛弃或改变假设与预测(如果结论与预测不吻合,应重新确定探究的方向,拟订方案,组织探究)。在此过程中,考虑: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些结论与我们的预测或假设有哪些异同点?哪些证据证明了我们的结论?探究所得出的结果可以用多种形式展现,比如可以做一个模型、进行一次角色扮演、完成一份报告、编写一个故事或小品、做一盘录像或录音带、举行一次辩论、做总结发言、组织一个展览等。

(7)考虑社会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调查结论积极参与有关问题的社会决策。在条件适宜的情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调查的结论,采取相应的社会行动。考虑: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对课堂上、学校里乃至社区中的决策有所贡献?我们怎样才能使其他人了解我们的行动?我们怎样才能有助于或影响社区和社会的决策?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做什么?

(四)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其他学习方式

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学习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内在需要,而非外在的一种逼迫或驱使。作为学习者,在选择适合其需求的学习方式方法时,必须重新理解学习,树立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学习现。

1.运用多媒体学习

传统的学习,书本是最主要的知识来源,学生主要是靠自学,有疑问时只能等有机会时向教师请教才能解决;学习模式单调,信息反馈很少。而运用多媒体,学习的内容和反馈会以更便捷、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效率会大幅度提高。

2.通过网络学习

21世纪,网络学习将成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任何一个人,只要拥有一台电子计算机,不管他身在何处,只需联通因特网,就可以与世界接通。正如联通公司的广告词所写的那样:“世界只是一句话的距离”。他可以轻松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何课程和喜爱的任何老师,在自己想学习的任何时间进入网络学习,也可以随时就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向该领域最权威的专家咨询,或者对话。就此而言,信息化为学习者的学习赋予了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网络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无需作严密的定义。而在内涵上,却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认识: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网络作为学习的对象;网络作为学习的资源:网络作为学习的环境。要发展自己的网络学习能力,应当掌握如下基本技能。

(1)交流与沟通技能。网络把世界连成了一体,每个人都不可能封闭地存在,必须具备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最基本的交流手段就是利用电子信函,即常说的E·mail、网上聊天室或网上公告以及网络新闻组等系统,来与人进行即时或延时的信息发送与回馈。

(2)浏览与查询技能。互联网上存储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网上信息一般是以页面的形式进行存放的。查找网上信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并具备一定的查询技巧。这是提高网上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

(3)信息发布与网络参与技能。正如我们在教室里上课所注重的是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一样,对网络的利用也要成为一种参与式的、主动的学习过程。每个人除了阅读别人在网上发布的信息与资料外,也应当在网上展示自己,为别人提供有用的信息和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可以预料,在21世纪,网络学习将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途径。

3.掌握虚拟学习

虚拟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术语,系指由软件驱动而形成的事物,而不是实际以物理形态存在的事物。例如,虚拟大学、虚拟课堂等都是通过电子平台而不是传统的教室或讲演大厅来实现的。相应的,虚拟学习(Vidual-leaming)指的是通过网络手段而超越时空距离所进行的学习过程。而今,它与远程学习(D-leaming)、数字化学习(E—1eaming)和移动学习(M-leaning)一起,备受人们青睐。

虚拟学习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一是人机之间的交互作用;二是人人之间的遥距功能。与传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相比,虚拟学习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它是建立在电子技术与网络环境基础之上的。通过搜索引擎等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全方面认识,可以获取“海量信息”或“暴量信息”,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②它是以学习者为主导的。它所提供的是一个不受任何约束与限制的学习环境,学习者能够完全自主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学习,进一步改变了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它要求学习者必须是一个敢于自我负责的人、有自制力的人和有道德感的人。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虚拟学习代表着未来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方向,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必备平台。

虚拟学习要求把学习立足于网络基础之上,并学会构建自己的学习网络。构建学习网络,一方面,是指要构建学习资源网络。传统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资料室、信息中心等,即使在网络时代也不会消失,但可能会有另外的表现形式。即使所有这些资源都可以在网络上很轻易地得到,网络也不可能代替传统学习资源所具有的人际情感交流与沟通的功能。

因此,所构建的学习资源网络需要在网络资源与传统资源之间寻求平衡。另一方面,要构建自己的学习伙伴网络。学习者可以与兴趣相同的其他学习者建立一个学习伙伴网络,或者成立一个学习小组,以便分享学习的资源与经验,相互交流和解疑,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人是一个动态生成着的存在,是生命共同体中最令人困惑而又难以求证的生灵,永远处于不断的学习、奋斗、发展与完善的“未完成”之中。随着21世纪“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学习已成为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必要手段,学法亦成为影响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学法决定教法,教法推动学法。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学法指导的意义

《学记》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学”,指学习活动。其基本含义

是接受教育,获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广雅·释诂三》:“学,效也”;《玉篇·子部》:“学,受教也”;《说文解字》:“学,觉悟也”:朱熹认为:“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谓学。”国学大师钱穆指出:“孔子一生主在教,孔子之教主在学。”《论语》中“教”字仅7次,而“学”字则多达64处。孔子指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学法指导是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与改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我国古代,“学”与“习”是分而述之的。“学”乃“仿效”、“获取”也;“习”乃“复习”、“练习”也。最先将学与习两字联系在——起的是孔子。《论语》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后来,《礼记》又曰:“鹰乃学习”。这便是“学习”一词的最早由来。学习二字的繁体写法是卑召。卑字的象形含义是一个小孩子在学堂门外要进去;召字的象形含义是一只小鸟儿飞出了巢穴。学主要是学知识、学技能、学方法;习主要是练习、复习、实习。一般说来,学习方法包括学习的态度、程序、途径、手段、技能等。学法指导包括学习内容的指导和学习过程的指导两个方面。”前者在于使学生掌握外在内容,后者在于使学生理解内在过程。

1.开展学法指导是“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将学会认知(1earningtoknow)、学会做事(1earningtodo)、学会合作(1earningtolivetogether)和学会生存(1earningtobe)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学习是教学的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刁;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鲁迅先生也曾主张让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做主”。开展学法指导,教师应当认真指导、诱导、引导、疏导,从而在教学活动中把“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有机地统一起来。

2.开展学法指导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开发学生发展潜能的有效措施

学习方法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法指导,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并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安东尼·罗宾在其《潜能成功学》中写道:“人的潜能犹如一座等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比,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爱因斯坦’。而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自我发展。因此,必须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内因和外因的协同作用。

(二)学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维度进行划分,学生学习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从知识获得的途径来看,可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的人性基础和教与学的关系来看,可分为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来看,可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可分为竞争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从学习者与文化的关系来看;可分为继承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从学习内容和手段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符号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或称为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学法指导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学会制订学习计划

《中庸》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亦复如此。作为能动的实践主体,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认识、规划和改造自己的能力。制订学习计划,一是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使学习的目的要求更加明确;二是有助于学习过程的实施,锻炼学生学习的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有益于合理高效地使用学习时间,做到张弛结合、动静搭配、文理交叉,提高学习效率与效益。

2.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而阅读是获得书本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指导学生学习,特别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是指导学生制定好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的目的、要求、范围、时间、步骤、方法等。

二是指导学生根据阅读计划尽快进入“定向阅读”,使学生在复杂信息的阅读环境中使所读的知识成为一种有序的结构。三是帮助学生调节阅读中的心理状态,保持必要的学习内推力,调节学习的情绪。四是最大限度地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阅读。

3.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人们在自然条件下(即不加控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官或借助相应的仪器去感知观察对象,有利于增加感性认识,获得直接经验。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的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经验之谈是:

“观察,观察,再观察”。

指导学生应用观察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二是选择观察 对象要注意典型性、针对性;三是观察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掺杂个人的偏见;四是要 掌握相应的观察方法和技术;五是要对观察得来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与概括,使 之系统化、本质化。

4.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记忆,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提高识记的自觉性,积极地进行有意识记;二是正确使用记忆方法,重视对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符合记忆规律的记忆方法,如形象记忆法、图解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序列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三是掌握遗忘进程的客观规律,有效地进行复习。

5.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程序

学习周期中的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环节,需要合理衔接,行止有序。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三种科学的学习步骤:一是先预习后听课,以便掌握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抓住知识的难点与重点;二是先复习后作业,实现知识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达到有效地巩固和转化:三是先思考后发问,使思维进入最佳“愤”、“悱”状态,善于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力图以全新的方案和程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6.指导学生学会克服学习困难

学习是一种复杂而繁重、艰苦的劳动。学习者必定会遇到来自本身怕苦、畏难、急躁、自卑等的“内部困难”,以及环境中的不良干扰、引诱等“外部困难”。孔子曾严厉批评白天睡觉而不学习的宰予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孟子也曾用“山径之蹊”和“掘井九仞”来比喻“学贵有恒”的道理。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克制,排除来自内、外部的学习干扰,注重学与习、学与辑、学与思、学与问、学与行相结合,以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

(三)学法指导的要求

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

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既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手段。学生的学习方法既受教师的教所制约,也受教学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要求。

2.把学法指导的研究与对学生的研究结合起来

学习方法指导,决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任何学生采用这样或那样的学习方法,都与其学习的目的、态度、基础、环境、学习意志以及个性特征有着直接的关联。

学生的学习不仅与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密切相连,而且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风、班风等也息息相关。所以,学生学习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我们不仅要针对共性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而且要对每个学生独特的情况加强了解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需要”。这样,学习方法指导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学习方法指导重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方法指导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措施。所谓学习能力,是指学生顺利完成一定的学习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或本领,主要包括学习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能力与交往能力。此外还应注意培养不同学生的特殊能力,如计算、绘画、设计、制作等能力。

本章小结

教学方法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二者彼此促进,相得益彰。教学方法群卉纷呈,但常用的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讨论法、发现法等。教师要依据教学目的、课型任务、教材内容、学生水平、班级状况和自身素养来恰当选用教学方法,并抓好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

教学改革实验是教育改革的主题,是教学理论发展的原动力,也是革新与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则是当代教学领域里的一场技术革命,也是教学方式方法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推荐阅读]

r1] 刘继武.现代教学方法概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2] [法]居伊·帕尔马德.教学方法。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刘涛川.有效教学方法全集。北京:艺术与科学出版社,2004.

[4] 张媛.教育方法研究.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5] 熊川武.

实践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教学方法

学习方式

现代化教学手段

二、简述题

1.简述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法的联系与区别。

2.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各应如何运用?

3.怎样认识信息时代学习的机遇与挑战?

4.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哪些优越性?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结合学习理论和个人感悟,谈谈为什么及如何进行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三、论述题

试收集一种国内外新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分析讨论。

[实践课堂]

请仔细阅读下面案例,分析如何进行自主学习。

自王学习型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教材: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

学科:英语

课题:Unit4 I want to be an actor Section A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iobs,以谈论自己或他人的职业,谈论自己或他人将来想从事的业,并陈述原因为主要功能目标。通过Whatdoyoudo?,Whatdoyouwanttobe?,Where do youwork?分步教学,以任务型教学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从教材编排看,SectionA为目标句型提供分步示例和指导性练习。通过生动的图画呈现真实的语言场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项目。

教案设计思路: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和竞争,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和选择,青年学生该何去何从?通过本课的语言学习和课堂交际活动,了解就业行情,学会谈论自己与他人的职业;谈论自己或他人的职业理想并陈述原因;能听懂和说出自己就所关心的职业的对话,这是教会学生初步学会生存本领、了解社会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学设计要一切从语言需要出发,从知识运用出发,’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达到最后的口头运用。

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

(1)谈论自己与他人的职业的表达法:Whatdoyoudo(Whatdoeshe/shedo? He/She

iS„);WheredOyOU/doeshe(she)WOrk? IWOrk in„/HeWOrks in„

(2)谈论自己或他人将来想从事的职业并陈述原因;Whatdoyou/doeshewanttobe?

(3)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动词的一般现在时态。

2.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人际交往、逻辑表达及内省等多元智能。

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和推测词义的思维技巧。

重点:

掌握询问职业的问句。

难点: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篇6

一、创设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注意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只有集中注意力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才能指向或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才能专心致致地获取知识,引起注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就很难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所以通过创设一些趣味实验,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比如,我在讲授酒精的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的酒精的烧杯中浸泡一会儿,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学生一片哗然欣喜,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知识,揭示奥秘的兴趣,就此,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

二、投影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因为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观察,感觉、感知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通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但有些演示实验,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完成,就必须借助投影演示实验。既能放大實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地观察。

例如:在学习《分子运动》时,把一培养皿放在投影器承扔玻璃面上,在培养皿中加入约2/3体积的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培养皿中,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待片刻后,扩散完成。此时,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光学投影到大屏幕上,学生都清楚真实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的运动状态中。这就避免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把微观物质的运动状态,通过投影产生清晰的表象,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了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实践证明,借助投影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了操作的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或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真正在玩中学,学中玩,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并力争使每一个分组实验都能完成。这样,学生对每一章每一节的实验做到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例如: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他们能正确地拿持试管、夹持试管、洗刷试管等。进而要求地振荡试管,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及试管的倾斜方向等。

四、利用选做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选做实验,可以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过程中,认知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有使学生们逐步地学会以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在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化学教材中,选做的实验内容共有九个,根据教学进度,有目的地选做实验,应用实验课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如:在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后,选做鉴别NH4Cl、(NH4)2CO3、(NH4)2SO4、NH4NO3等四种盐的实验,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试剂,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联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专心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找出鉴别、“区别”或“分别”认识的几种不同的物质解题答案。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是C1-、SO42-、CO32-及NH4+这四种离子的鉴定。然后他们根据四种铵盐各自的特性,正确地选择出试剂,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将其一一鉴别出来,并说明实验的根据,解释所出现的特殊现象。

五、布置实验作业,培养理解能力

化学实验作业,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种多边活动。它包括书面练习,学做实验,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是又一次灵活运用知识的再实践。比如,在进行燃烧现象的学习时,我布置的作业是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每一位同学都能认真地观察了蜡烛燃烧的现象,并认真记录下来,结果共有几十条现象,这确实培养了学生的现象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追求科学的态度。

总之,布置实验作业,不仅能使学得的理论知识条理性、系统化,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六、做家庭小实验,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在家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

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份中会有氢元素。他们会积极用头脑思考,联想进去学过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又如: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的性质,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的实验,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发明为将来学生民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发挥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使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提高,兴趣也非常浓。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篇7

其中,间隔排列与简单的周期,研究常见现象里的规律;有趣的乘法计算与和与积的奇偶性,研究计算里的规律;多边形的内角和、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以及面积的变化研究几何图形里的规律,这些内容重在让学生展开规律的探索过程,注重探索规律的经验积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凸显了探索规律的教学价值。

数学实验是指为探索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概念或解决数学问题,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基于特定的物质条件通过操作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研究活动。可见,数学实验的实施目标与探索规律的教学要求有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在探索规律的教学中,数学实验就可以成为重要手段,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下面,笔者以几何与图形领域的部分教学片断为例,谈谈数学实验在探索规律教学每个阶段的不同功能。

一、数学实验,有利于开启规律的发现

学生是探索规律的主体,是探索活动的参与者,是规律的发现者,也是探索规律学习的受益者。探索规律和其他数学内容的教学相比,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自主性更加明显,个性化更加强烈。规律的发现往往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充分的感知、参与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以及对材料共性的准确把握等,而设计恰当的数学实验,可以让每位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能够为规律的发现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有力的支撑。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学生探究完内部有1枚钉子的多边形面积与边上的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后,提问:“接下来你们想研究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实验目的(如图1):探索多边形内部有2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的关系;接着追问:“你准备怎么研究?结合刚才我们研究内部有1枚钉子的过程,和同桌讨论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分别出示实验步骤:(1)画多边形;(2)算面积;(3)数钉子数;(4)找规律,最后同桌之间合作,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完成数据的收集、填写实验结果“我的发现”。这个数学实验过程,步骤由学生讨论得出、数据由学生自己收集、结论由学生自己发现,学生全员参与,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空间,有利于引发规律的初步猜想。

“面积的变化”一课,揭示课题后,提问:你准备怎样研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我们可以画图、找数据、算面积、再比一比。接着指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数学实验来研究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面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出示实验单(如图2)。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其中“怎样研究”的讨论,让学生有了探究的思路,发现规律的目的比较明确。学生在收集、填写数据的过程中逐步感悟到规律的存在。这个数学实验,每人一张实验单,让学生能静下心来思考并发现规律。实验的过程,让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形象,学生在探索规律的同时可以充分经历几何直观的运用过程,学生在数学实验中运用的实验方法也为后续规律的顺利探究提供了保障。

二、数学实验,有利于进行规律的验证

规律是一类现象的本质特征,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有宽广的覆盖面,代表着众多同类现象的共同特性。探索规律作为一块系统的数学教学内容与要求,其教学方式方法也应该有一些共同性和稳定性。在教学中,学生提出初步的猜想后,需要进一步验证,这可以看做是探索规律教学的一个共同的、必要的环节。这时引入数学实验,从实验的角度进行验证,讲究验证的方法、对验证材料的选取及验证过程的安排,有别于传统的验证方式中缺乏独立性、缺乏对未知探究的心向等问题。在实验中验证,学生还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探究意味,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出示第二个实验单前先提问: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内部有1枚或2枚钉子的规律,接下来你们还想研究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启发:猜一猜内部有3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有什么规律?内部有4枚钉子呢?追问:猜想对不对,怎么办?自然引出做实验验证。出示实验单(如图3)。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讨论验证步骤,组长填写;三个组员准备实验材料,并做好记录;组长收集数据,填写实验结果。这个验证过程清晰、分工明确,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在讨论实验步骤时明确了验证规律的一般方法,就可以有目的地准备实验材料,在收集实验数据时也显得格外认真仔细,整个验证的过程扎实而有效。有了数学实验,学生在探索规律过程中显得更加积极、主动,数学思维显得更加活跃、开放,对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及其相应的策略、方法更加喜欢、更有感情。

“面积的变化”一课,学生先在实验中猜想出长方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接着,自然会想到其他平面图形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这时,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数学实验(如图4)。实验目的是:验证其他平面图形按n∶1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比是否为n2∶1。先给出教材中提供的三组图形,提问:怎样确定这些图形各是按几比几放大的?你准备收集哪些数据?再出示实验单,同桌合作完成。全班交流的过程,学生逐一汇报实验中收集的数据,在对比中很轻松地验证了前面的猜想是正确的。虽然这个实验的素材都是教材提供的,但是以实验的形式呈现,学生很感兴趣,验证规律的过程也显得更加积极、投入。

三、数学实验,有利于对发现规律的表达

探索规律是发现和认识新的数学内容,利用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来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学习活动。以往对规律的归纳是借助于已有的材料,通过比较得出规律的结论。而借助数学实验来归纳,有利于学生对规律内在本质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有利于学生对规律的深度内化,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探究方法的多样化、活动形式的丰富化、思维层次的递进化,从而能比较轻松自然地发现规律、表达规律。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学生已经通过前面两个数学实验发现了一些规律,这时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数学实验(如图5),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前面探究规律的过程,自己独立提出猜想,做实验验证,再得出结论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展示几种不同的情况后追问:像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你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所有的规律吗?学生很容易总结出:S=n÷2+a-1。这个实验是之前两个数学实验的延续拓展,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探索规律的过程。猜想时,学生需要根据前面的规律思考新的发现,多边形内部的钉子数、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以及多边形的面积,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不断地运用,最后规律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

“面积的变化”一课,探究完教材的几个平面图形面积变化的规律后,同样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数学实验(如图6),提出要求:请根据前面发现的规律,独立设计一个平面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猜想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多少,再做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追问:现在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也能很轻松地总结出: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图形的面积比是n2∶1。这个实验与上面的案例有相似之处,同样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探索规律的过程,从提出猜想,到做实验验证,再得出结论,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规律的理解。

四、数学实验,有利于探索规律经验的积累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探索规律教学的目标之一。作为专题活动呈现的探索规律教学,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会影响其他数学内容的学习。有了数学实验的课堂,在回顾探究规律的环节,对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很大。数学实验的过程性,可以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数学实验的科学性,可以让学生积累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数学实验的参与性,可以让学生积累探究其他规律的经验。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得出规律的结论后可以这样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钉子板上的多边形,回顾探究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回答。追问: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发现这个规律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我们先研讨探究了内部是1枚钉子的规律;然后通过实验发现了内部是2枚钉子的规律;接着猜想验证了内部是3枚或4枚钉子的规律;再独立探究其他的规律,由此推算出了更加通用的一般规律。其实,在数学上有很多规律都是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发现的,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可以像这样解决。有了数学实验的课堂,回顾时,不仅让学生清晰了规律产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借助数学实验探究规律的经验,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面积的变化”一课,得出规律的结论后可以这样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自由回答。启发:我们是从哪个图形开始研究的?追问:从长方形开始提出猜想,然后怎样发现规律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并追问: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其他平面图形也有这样的规律,因此得出一般的规律。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联系今天的学习,你能提出什么猜想?打算怎样研究?回顾的过程中,因为学生“实验”了,全程参与了,才有更切身的体会,更易形成“经验”。同时,学生还感受到数学实验对探索规律的重要性,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篇8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不仅是化学学科认识的源泉, 使学生获得知识, 进行知识创新和思维创新的重要手段, 是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更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途径。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 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 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 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 从而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在初中化学教材中, 氧气、二氧化碳性质、金属活泼顺序、酸、碱、盐性质部分的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金属活泼顺序时, 如果教师直接把金属活泼排列顺序告诉学生, 那么就觉得学生枯燥, 笔者认为, 教师应先分做两组对比实验: (1) 将锌铁镁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2) 将铁丝、铜片依次插入硫酸铜、硫酸锌、硝酸汞溶液中。让学生亲自观察到:实验 (1) 中, 镁反应最快, 铁最慢;实验 (2) 中铁丝从硫酸铜溶液中取出变为红色, 铜片从硝酸汞中取出变为银白色, 而铜片从硫酸锌溶液中取出未发生变化。这时, 学生会产生一系列疑问, 但探求知识欲望会更加强烈, 在此, 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和欲望, 因势利导, 告诉学生金属越活泼与酸反应越快;活泼的金属才能把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从而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出上述金属活泼列排的顺序, 并查阅实验所得结论与教材中金属活泼顺序的列排是否相同。再如在讲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时, 不要先讲解二氧化碳不助燃、能灭火, 而是先将所制取的二氧化碳通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 让学生观察蜡烛火焰由大到小直到熄灭, 学生自然会得出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能灭火的结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 尽量用实验反应事实, 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教学效果最佳。

其次, 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更高, 为了避免发生学生动手的盲目性、冲动性,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因势利导, 使学生把单纯的实验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 成为学习的动力。在学生动手之前, 教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求, 实验目的。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并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指导他们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实验结论, 书写实验报告。学生实验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实验技能。

将简单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在平时课堂的演示实验中, 学生已产生了自己动手的欲望。当然, 他们的心理既想做又不敢做, 此时教师可选择较为简单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上台充当“小老师”, 教师则在一旁指导。如在做浓盐酸与浓氨水的反应实验时, 教师做完演示实验时, 让学生上台来再做一次。由于有了教师的示范, 降低了学生做实验的难度, 一般都能成功。成功的感觉使它们非常兴奋, 增强了学生做实验的自信心, 培养了他们操作能力, 激发他们学习化学课的兴趣。

指导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家庭小实验所用的器材, 大都是家庭中的日常用品,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教师应认真备好实验课, 引导学生从取材、安装、操作、观察顺序、记录要点等各方面进行培养, 为学生自己动手扫除障碍, 铺平道路。学生自己所做的家庭实验, 一旦获得成功, 他们以后就会自觉动手, 大胆地进行一些创造性实验, 他们的操作能力便越来越高, 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他们的求知欲望经久不衰。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篇9

一、通过生活中的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怎样让学生刚接触化学时就“爱”上化学,喜欢学习化学,我首先从满足他们的感官需求入手,在课堂上演示一些实验现象明显的化学实验。例如才开始上第一、二节化学课时,增做“小苏打和食用醋产气”、“用玻璃棒写字”、“烧不坏的布条”、“手中生火”等有趣的化学“魔术”。学生看了都认为挺好奇、很有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加小苏打食物为什么变蓬松、速冻冰淇淋、游泳池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等等。学生认为生活处处有化学,离不开化学。其次,满足学生动手的愿望。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实验原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高涨,为学好化学、培养动手能力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

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通常情况下,学生实验都安排在讲完课后,大多是让学生重复教师课堂演示过的实验,一直是按教师先演示后归纳出结论的过程进行的。有如下弊端:一是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二是实验结论都是已知的、程序化的,不利于培养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不能主动思考,只是坐等实验结果。四是学生认为反正结论书上都有,不必认真观察实验结论,失去了实验探究知识的本质。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激情。为了改变被动接受结论的实验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实验的设计中,让其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例如:关于《中和反应》的探究实验,给学生氢氧化钠、盐酸、石蕊、酚酞四种试液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可以按照书本要求添加试剂,也可以不按要求,如向盐酸中加入石蕊试液等,掌握指示剂变色原理。这时学生能用上节刚刚学过的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的知识解释。学生的思维矛盾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于是很想探究其中的奥妙。参与实验、观察实验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上几种,但共同的特点都是想方设法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

总之,在复习中,教师应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涵义,不随仅能变被动为主动,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主动参与意识、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新知识、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验证性实验先有某个结论,然后用实验证明该结论的正确性。而探究性实验是先有问题,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最终亲自通过实验探索知识,得出结论。亲自参与探索知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对于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学生事先并不了解,这主要靠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与想象能力,去探索、去发现,从中总结出一些全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实验中多种感官参与,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经过长期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更有助于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思路,树立创新观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化学实验的现象有时是复杂的,而这些复杂的现象有时是人们认识物质变化的向导。探索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还要求把观察实验过程和抽象思维的过程结合起来。例如:现象使学生印象深刻,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事先准备如下几组实验: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的反应,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石灰石与稀硫酸的反应。让学生自己试验根据现象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哪一个制取更合适。不仅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而且优化了实验方法。又如:在探究CO2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播放探险者在进入人迹罕至的山洞时都照着火把;北方人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先做“灯火试验”等片段。观看后,学生对此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时教师提出问题:难道就是为了用火来照明吗?原来与CO2的化学性质有关———CO2不能供给呼吸。空气中CO2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会使人窒息死亡。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将更加开放,更加贴近生活,因此教师更应注重这方面的教育,通过实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了解到化学就在生活中,生活包括生命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反过来更好地体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学习了有关酸碱度的知识后,让学生用p H试纸测定家中食盐水、肥皂水、茶水、食用醋、柠檬汁等的p H值,测定责任田土壤的p H值,什么样的土壤适合什么样的农作物。家庭自治启普发生器,用铁刷子将铝锅擦亮后很快铝锅表面又变暗;用鸡蛋清做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实验等。布置家庭小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化学实验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原理、概念、巩固化学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心智,拓宽知识视野,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目的,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篇10

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实验教学课堂效率,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的能力,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很好的提高了口腔实验教学的质量。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口腔实验教学效果

1.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 同时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让学生在实验前明确该实验的理论知识部分、观察部分及操作部分所达到的具体要求, 对于减少学生实验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及其重要的。因此,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实验前将教学目标等制成字幕, 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过程, 了解所用器材的构造、性能和注意事项。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率, 而且也为实现实验课的教学优化提供了目标和依据。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学生实验操作准确、规范, 增强实验的安全性

口腔实验所需的材料大多数比较昂贵, 因此, 对实验的操作步骤、操作规程要求较高。虽然老师在演示时一再强调, 但还是有学生听而不见。因此, 实验前有必要用投影模拟演示试验操作方法, 如果使用实验教学课件通过正误两种演示, 并分析本操作的要点, 让学生观察、判断, 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做到准确规范, 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 又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帮助, 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 又使学生在以后做相关实验时得到启迪, 使实验操作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视性, 激发学生学习口腔的兴趣

口腔医学教学具有形象生动, 直观性强, 操作实践性知识较多等特点, 将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运用于口腔医学教育的实践, 临床前可强化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强其学习兴趣[1]。

口腔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 而演示的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将这些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 采用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效果帮助学生观察, 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操作过程, 增强了可见度和动态感, 变抽象内容为直观现象, 学生看得一清二楚, 增强了演示效果。同时, 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激发了学生学习口腔的兴趣, 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 能刺激学生的感官, 引起学生的注意, 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模拟, 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 它能使学生获得在课堂上难以见到的、接近真实直观的实验和体会, 对掌握所学知识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试验, 丰富学生思维, 优化实验教学过程, 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熟悉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设备、环境之后, 则逐步引导学生去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在这个实验教学阶段可以采用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方法, 即教师只给出实验的题目, 没有实验指导书, 只有为达到不同网络应用所需要的实验要求, 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网络拓扑图, 自行选择为完成网络拓扑所需要的网络设备, 并按照设计的网络拓扑亲手连接这些网络设备, 在这些网络设备上输入相应的配置命令, 并且测试这些命令是否能达到相应的网络应用要求。在这样一个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通过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促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学习, 拓宽和加深对网络知识的进一步了解, 更加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设备的主要性能。通过实践证明, 在这种开放性实验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可以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出现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模拟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口腔实验教学方式是老师设计实验, 学生“照方抓药”, 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遏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事先进行模拟、分析、处理, 让学生自己找出实验的最佳方案, 再予实施[2]。有些学生因为好奇而喜欢将实验材料随意配比来观察填充效果, 老师也会因考虑安全因素而加以制止, 虽然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但实属无奈。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应用, 可以根据不同的配比, 创造不同的实验条件, 让学生在计算机中的“实验室”里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 进行设计、探索、实验。人机交换可以显示不同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使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而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更具自主性的探索空间,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 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一方面有利于发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启迪、设疑、归纳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轻松实现实验教学目标,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另一方面, 它可以将抽象的现象和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事实证明, 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口腔实验教学, 给学生带来了勃勃生气, 它通过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方式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化静为动,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能力, 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 确保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同步进行, 大大提高了口腔实验教学的质量。

摘要: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口腔实验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使抽象的现象和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实物化,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确保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步进行, 提高了口腔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成和群.评价学中的理论分析.中国期刊网www.zhongguolunwen.com2004, 8.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马头牛嘴对不上。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一、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二、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雙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

三、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昕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柬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四、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五、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篇12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手段,记忆能力

初中化学蕴涵着大量的基础知识, 包括概念、化学专业术语、化学元素、化合物、化学方程式等。这些基础知识是需要学生们熟练记忆的, 但这些知识零散且复杂, 内容包含又非常广。所以学生记忆这些知识的时候, 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方法, 就很容易造成概念混淆、记忆混乱。本人根据自身教学实践, 发现通过实验教学, 对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效果极为显著。

一、化合反应相关知识的记忆

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它是化学反应四种基本类型之一, 知识面涉及非常广泛, 其表达式为A+B=AB。化合反应的有很多,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1)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很多金属都能跟氧气直接化合。如常见的金属铝接触空气, 它的表面便能立即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可阻止铝继续被氧化。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

(2) 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经点燃, 许多非金属都能在空气里燃烧, 如:碳在氧气中燃烧, 其化学方程式为:C+O2点燃CO2.

(3) 碱性氧化物+水→碱。多数碱性氧化物不能跟水直接化合。判断某种碱性氧化物能否跟水直接化合, 一般的方法是看对应碱的溶解性, 如果碱性氧化物对应的碱是可溶的或微溶的, 则该碱性氧化物能与水直接化合。如: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其化学方程式为:Na2O+H2O=2Na OH.

在实验室进行以上实验时都是很方便的, 做这些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展现化学实验效果,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 结合写实验报告, 帮助学生记忆化合反应的相关知识。在做这些实验时, 首先, 可以对铝、碳、氧气、钠化合物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有更具体的了解。其次, 在做铝和氧气反应的实验时, 老师可以介绍一些在正常条件下直接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金属物质, 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这方面的内容。在讲解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时, 可以介绍Na这种物质化学性质非常活泼, 在空气中易被氧化, 遇水会生成烧碱 (Na OH) , 具有强碱性和强腐蚀性。在此, 老师还可以总结一些具有强腐蚀性的化学物质, 更方便学生记忆, 也可以避免在日后的化学实验中出现化学事故。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一直是令学生头疼的问题, 但是通过化学实验、写实验报告, 可以让学生巩固化学实验现象等基础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对化学式书写能力, 从而也可以让学生熟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达到一举多得。

二、有关置换反应的记忆

置换反应也是化学反应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是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可表示为:A+BC→B+AC。置换关系是指组成化合物的某种元素被组成单质的元素所替代。置换反应的也有很多, 例如:

首先, 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元素的活泼性。化学元素的活泼性, 是指元素与其他物质反应的难易程度。越易和别的物质反应, 元素越活泼。越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元素越不活泼, 即越稳定。根据置换反应的原则, 一种金属可以置换出没有它活泼的金属 (在非金属单质中也可使用这一原则) , 在氢元素之前的金属元素, 其物质可与酸发生置换反应, 之后的不可反应 (另:在金属活泼性前3的金属可直接与水反应)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的活泼型排列, 学生在书本上是很难理解的, 但是通过实验, 学生更好地理解锌为什么能够置换出硫酸中的氢, 同样的对元素的活泼性排列也能够熟记于心。

此外, 这个实验还涉及氢气实验室制法的知识, 因为最后的步骤需要点燃氢气, 但气体的燃烧具有危险性, 需要进行气体的验纯。这个实验能让学生产生警惕感, 有这种警惕感, 学生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到实验上, 相关的知识记得比较牢固。

以上反应还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例如:置换氢气的实验就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对此老师也可以给学生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它的一般规律是: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但有单质参与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如石墨变成金刚石) ;复分解反应则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此外, 还可以推出置换反应的规律:有单质与化合物参加的反应也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如:2CO+O2点燃CO2;有单质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也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如:

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氧气、氢气的制法, 这里以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为例。气体制法的实验关键在于气体的制取、收集、检验。氧气比空气重, 所以在实验器具摆放设计时应该注意到这点, 考试通常会考察这方面的知识。此外, 这个实验还涉及反应条件与催化剂的相关知识, 例如:实验室制取氧气时, 要加热条件, 二氧化锰在这个实验中就是充当一个催化剂的作用。所谓的催化剂就是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而本身结构不发生永久性改变的物质。这个实验中, 二氧化锰的作用是加速氯酸钾的分解, 本身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通过这个实验就有助于学生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即催化剂有“一变二不变”的特点。

总之, 初中化学的知识点是非常繁杂的, 对于初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 准确而大量地记忆这些知识点有非常大的难度。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 应教会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 掌握学习的方法, 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 增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记忆。实验教学覆盖了初中化学大部分的知识面, 对于提高学生对初中化学知识的记忆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环境成本的核算论文下一篇:抗火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