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教学实验

2024-05-29

对比教学实验(通用12篇)

对比教学实验 篇1

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把实验教学提到了首位, 通过大量的实验 (包括学生分组演示实验、自制小实验等) ,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定义、定理、定律给以活化。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 注重积累和总结, 把书中一些现象相同或相似但原理不同的加以结合对比,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现行人教版第一册第2页图0-3“用冷水能使烧瓶中的热水沸腾吗”?和第133页图11-11“停止沸腾的水气压减小时会发生什么样现象?”相信通过对比, 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它们方法虽然不同, 但原理相同, 图0-3实验是利用冷水浇到烧瓶上, 使烧瓶内液面上热的水蒸气猛的受冷, 体积减小, 从而减小液面气压, 降低液体沸点, 使液面重新沸腾。图11-11实验, 是利用注射器直接把本来热的烧瓶内气体抽出, 使液面上气体减少, 降低气压, 从而降低液体沸点, 使热水重新沸腾。

在讲到热学知识时我把液体沸腾的条件转化为可视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 对比来挖取其实质。

如图3和图4对比, 它们的现象都是烧杯内的水沸腾, 而试管内的水却不沸腾。

图3试管内液体与烧杯内液体用温度计测量, 结果温度都达到100℃, 而烧杯内水沸腾, 试管内却不沸腾, 原因是烧杯内液体和管内液体温度相同, 不再发生热传递, 即不能再从烧杯水中继续吸收热量, 因而满足不了沸腾的条件, 试管内液体始终不沸腾。图4中的现象和图3中相同, 图4中烧杯内水与试管内水连为一体, 水的温度相同, 烧杯同水却不沸腾。原因是试管内液面上升, 水蒸气增多, 气压加大, 从而导致试管内液体的沸点提高, 液面温度达不到沸点而不能沸腾。

再如教材第二册第85页图7-5和第50页图4-12对比实验, 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图7-5是演示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现象是小灯炮由明变暗, 图4-12是演示导体和绝缘体之间通过条件转化可以把绝缘体变为导

加强实验对比教学, 增强了教学的可视性使学生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中, 找出共同的规律,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对比教学实验 篇2

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近几年我常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地安排设计一些对比性的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对比性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设计对比性实验,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我设计两个对比性实验,每做一个实验,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步步深入。讲课开始,教师做“水杯--厚纸片”演示实验,让学生思考,放开手后,厚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当学生看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上述实验中厚纸片受到哪些向下的作用?为什么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很自然领会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此可见,大气对厚纸片产生了压强。

进而向学生提出:“课本上要求做这个实验时,杯里要装满水,若杯里只盛少量水,甚至不装水,这个实验能不能成功?”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又进一步提出若用小刀片把厚纸片与杯的接触处撬开一个小口子,将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再做实验加以验证。实验结果与分析、推理的一致性,加深了学生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接着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对任何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可以产生很大的力。从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具体而鲜明。

二、用对比性实验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

为了纠正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错误观念,建立正确概念,恰当地运用对比性实验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我针对学生认为质量大的物体下落得快,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得慢的错误认识,设计了以下的对比性实验。先从相同高度处同时释放一个小铁球和一张纸片,结果小球下落得快。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小铁球质量大,下落快,因而得出下落加速度由其质量决定的错误结论。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接着分别演示:①两张相同的纸片,其中一张揉成一个小团,再从同样高度同时释放,结果观察到纸团下落快。②将一张质量较小的小纸片揉成一团与一张质量较大的纸片,同时从同样高度开始下落,可观察到质量小的纸团反而下落得快。当学生弄清纸片之所以比纸团下落得慢是因为空气阻力对纸片影响大以后,进而提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过渡到解决问题的对比性实验:“钱毛管”实验。先观察抽成真空的“钱毛管”中的金属片、小羽毛、小软木塞在没有空气阻力时,下落加速度都相同。接着打开“钱毛管”上的开关,让空气进入“钱毛管”里,再把“钱毛管”倒立起来,这时可以看到这些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同的,前后两次实验的对比分析,突出了阻力对下落快慢的影响,形成了“重力加速度g与质量无关”的正确概念。

三、运用对比性实验导出物理规律

对于学生易于形成片面认识的物理规律,设计针对性强的对比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初中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觉得很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困难,但又往往形成片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从日常生活中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放在桌子上的书籍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等实例引发,进而做“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演示实验(课本中安排的),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小车保持静止时两边吊盘里砝码的重力,并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二力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平衡?”学生往往得出片面的结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时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如下两个有针对性的对比实验。①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即用两个小车拼合在一起代替原来的小车实验);②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小车)上,但两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自己否定了原先的片面论断,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

四、运用对比性实验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

物理教学中的对比性实验 篇3

有些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对比性实验,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我设计两个对比性实验,每做一个实验,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步步深入。讲课开始,教师做“水杯——厚纸片”演示实验,让学生思考,放开手后,厚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当学生看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上述实验中厚纸片受到哪些向下的力的作用?为什么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很自然地领会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此可见,大气对厚纸片产生了压强。

进而向学生提出:“课本上要求做这个实验时,杯里要装满水,若杯里只盛少量水,甚至不装水,这个实验能不能成功?”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又进一步提出若用小刀片把厚纸片与杯的接触处撬开一个小口子,将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再做实验加以验证。实验结果与分析、推理的一致性,加深了学生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接着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对物体的任何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可以产生很大的力。从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具体而鲜明。

二、运用对比性实验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

为了纠正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错误观念,建立正确概念,恰当地运用对比性实验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我针对学生认为质量大的物体下落得快,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得慢的错误认识,设计了以下的对比性实验。先从相同高度处同时释放一个小铁球和一张纸片,结果小球下落得快。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小铁球质量大,下落快,因而得出下落加速度由其质量决定的错误结论。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接着分别演示:①两张相同的纸片,其中一张揉成一个小团,再从同样高度同时释放,结果观察到纸团下落快。②将一张质量较小的小纸片揉成一团与一张质量较大的纸片,同时从同样高度开始下落,可观察到质量小的纸团反而下落得快。当学生弄清纸片之所以比纸团下落得慢是因为空气阻力对纸片的影响比较大以后,进而提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过渡到解决问题的对比性实验:“钱毛管”实验。先观察抽成真空的“钱毛管”中的金属片、小羽毛、小软木塞在没有空气阻力时,下落加速度都相同。接着打开“钱毛管”上的开关,让空气进入“钱毛管”里,再把“钱毛管”倒立起来,这时可以看到这些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同的,前后两次实验的对比分析,突出了阻力对下落速度快慢的影响,形成了“重力加速度g与质量无关”的正确概念。

三、运用对比性实验导出物理规律

对于学生易于形成片面认识的物理规律,设计针对性强的对比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初中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觉得很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困难,但又往往形成片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从日常生活中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放在桌子上的书籍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等实例,引出做“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演示实验(课本中安排的),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小车保持静止时两边吊盘里砝码的重力,并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二力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平衡?”学生往往得出片面的结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时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如下两个有针对性的对比实验。①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即用两个小车拼合在一起代替原来的小车实验);②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小车)上,但两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自己否定了原先的片面论断,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

四、运用对比性实验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

在“浮力”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水中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强差对物体造成的压力差,我设计了如下浮力消失和产生的对比实验,把一蜡块的底面紧压在平底的玻璃器皿的底面,使之紧密接触,然后缓慢地向器皿中注水,使整个蜡块都浸没在水中,蜡块并不浮起。如果将蜡块与器皿底接触处推开一道小缝,让水浸入,蜡块则很快就浮起来。通过对比,学生对浮力产生的本质原因的理解就具体而深刻了。

(作者单位:吉林省松原市丰泽中学)

编辑/张烨

物理实验教学的对比研究 篇4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实验类型

近些年来, 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 推崇素质教育, 但是“理想是丰满的, 现实是骨干的”, 我们经历了八次教育改革, 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我国国籍华人, 没有一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在科技界, 我国科学家的发明, 没有一项被评为20世纪100项重大科技成果。如果再不深化物理教学改革, 我国就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中处于主动地位。为此,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 对我国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实验重视程度

在我国, 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数量和国外差异很大。比如, 将我国物理教材同德国物理教材中实验数量的比较, 如表1所示:

通过上表, 可以看出, 德国的实验总数几乎是我国实验总数的2.5倍, 其中, 德国教材在演示实验的安排上却仅为中国的二分之一, 但是学生实验和实验作业却远远超过了中国教材中所安排的数量。

德国物理教师一直重视实验, 都认为“没有掩饰实验的课堂是无法想象的”。每节课都要坐两到三个实验。可见德国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实验和实验作业的重视程度。然而, 我国物理教材中只是把实验作为科学知识讲解和实验能力训练的辅助工具。重视理论计算, 而轻视实验的重要性。

美国也十分重视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在美国, 教师在一堂课中, 先要做实验, 在课程引入部分, 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实验。鼓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设计实验, 讲授原理或者规律时, 会用实验代替自己的语言表达。因此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是在做实验。

二、教师实验设计

在一些西方国家, 物理实验中所用到的仪器并不是“统一生产”, 教师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 例如:一个饮料瓶、一个鸡蛋壳、一根小木棍······通过自己独特的设计, 就能够用来在课堂上做实验。实验器材来源于生活的环境, 又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应用到社会中去。德国的教师, 在演示大气压存在的实验中, 就是用两个易拉罐和装有水的喷子来进行的。仪器简单方便,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兴趣。

然而, 我国物理教师却不是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实验仪器的研发和改造方面, 而是主要进行大量的备课, 课堂上的实验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 甚至有些教师主观上不想在自己的课堂上安排实验。有的教师抱怨学校的仪器设备不够完善, 不够先进, 或者效果不明显。也就影响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热爱, 对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只是麻木接受。教师应该多用些心思培养学生兴趣, 调动积极性。

三、学生实验时间

物理实验分为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在我国演示实验时以教师为主体, 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分析得出一些物理规律, 学生比较被动。学生实验则是由实验员先将实验仪器摆放好在实验室, 教师和学生来到实验室后, 对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进行讲解, 为了防止仪器受到破坏, 还要求学生必须按要求做, 学生就“模拟”课本上要求的步骤来完成实验。根本体现不出实验的探究性。

美国却完全保留实验的探究性质, 在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 不强调实验的严谨性, 让学生构建自己的思维, 自由发挥能动性。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以及在家完成的实验作业贯穿在学生的课上及课后, 对实验时间没有具体规定。英国更是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生实验中。实验是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

四、实验类型

我国物理教学中, 实验类型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定性和定量实验等, 由于实验注重知识的检验, 和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巩固, 实验类型比较规范, 而且形式固定, 大多属于验证性实验。然而, 日本学生的物理实验类型比较丰富和灵活, 除了上面举出的实验类型, 还有课题实验、课题实验、制作实验、观赏实验、讨论题目和进行课题研究等。

以上是我通过我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在物理实验教学方面的比较分析, 这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清我国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找出存在的问题, 提高大家对国内外物理实验教学状况的认识。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学习国外学校物理课堂实验部分的合理设置, 以及国外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精神。为缩小我国物, 理教学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 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玉英.物理比较教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1-45.

[2]陈娴.谈美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物理教师.99 (2) :45-46

[3]胡卫平.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培养的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 (4) :33-37

[4]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高中物理课外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8

[5]曹磊.谭树杰主编.各国物理教学改革剖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199, 203, 34-53

[6]胡庆芳.程可拉.美国新课程标准运动及其推动下的教学创新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004 (4) :51-55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 篇5

贵定二小陈红群

对比实验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实验中,对比实验在五年级占的比例最大。那么,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呢?下面,我谈谈我个人的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选择研究的问题

做对比实验,首先要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的方向。比如:在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实验中,要让学生明白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中,哪些条件比较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所谓的适合我们研究,就是实验所需的材料我们是否容易找到,里面要控制的条件我们是否能够控制。当学生推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阳光、温度、养料、土壤等条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些条件中,哪些条件才是种子发芽最基本的条件,这个过程要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要直接告诉他们。当学生得出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后,再接着讨论在这些条件中,哪些条件又最适合我们做实验研究,为什么?哪些条件不适合我们实验研究,为什么?学生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分析、筛选,就会明白:为什么光、温度、水最适合我们小学生做实验研究了。最后,教师出示以下三个问题:

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吗?

2、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光吗?

3、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温度?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问题进行研究,学生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就能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二、变量与定量的控制

变量与定量是对比实验中的两个关键词,变量就是对比实验中要 改变的条件;定量就是对比实验中不改变的条件。变量与定量控制不好,会大大影响学生的观察,甚至还会误导学生。还是以“绿豆种子发芽与水、温度、光的关系”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先说绿豆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当学生预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后,就要让学生明白以下问题:

1、怎样来验证你们的猜测?

2、这是一个什么实验?

3、既然是对比实验,那么是谁和谁比?(有水和没有水比)

4、怎样制造一个有水的环境?一个没有水的环境呢?

5、在这个实验里我们要改变什么条件?(水)

6、不改变什么条件?(光和温度等等),7、怎样控制一个有水、一个没有水呢?(准备两个一次性杯子,在两个杯子里各放三张餐巾纸,再各打三个小洞,分别放上三颗绿豆种子,同放在桌子上,一个杯子上填上“浇水”标签,当实验组;另一个杯子填上“无水”标签,当对照组。每天按时给实验组浇水,对照组不浇水,保持干燥。又如:“绿豆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实验,因为学生有了前面实验的经验,在这个实验中不需太多的指导,就知道要改变的条件是温度,不改变的条件是水和光等,并且学生还知道可以做三组实验来证明,即高温、常温和低温,在讨论怎样制造低温环境时,学生出现了争议,如果一个放在冰箱里(低温),一个放在常温下,那么无形中就改变了两个条件:温度和光,因为冰箱里必定不是自然光。如果再一组杯子的四周都放冰块,这样还公平一点。高温那一组可以用一个大一点的杯子,装上开水,把装有种子的杯子放在有

开水的杯子里,但不能让开水进入种子杯里,随时换开水,这样可以制造高温的环境,在这个实验里,有一个实验组,两个对照组,三组统一放在桌子上,同时浇水。在这个实验的讨论中,有一个惊喜,就是学生打破了依赖教材的坏习惯,学会了发散思维。综上所述,做对比实验的研究,只有控制好变量和定量,才能体现实验的公平性,实验结果才与自然规律相符合。

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当学生已经把实验结果拿出来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他们的实 验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分析,不要武断地告诉学生结论。比如:在做物体的吸热与颜色的实验,我们有很多组的实验数据确实说明:黑色无光纸吸热能力最强,铝泊纸吸热能力最弱。但五年级四个班,就有六个小组的实验数据与现实(预测)不符,这六个小组的数据说明的问题也不相同,他们却坚持自己的意见,说要以事实来为依据。如果教师要强制要求他们修改数据,他们虽然愿意修改,但心里一定很疑惑,同时也违背了科学讲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教师必需引导学生找出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即对比实验中变量与定量的控制我们是否控制好了。我激发全班学生参与寻找原因的活动,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答案:

1、我们研究的是什么问题?(物体的吸热与颜色)

2、这是一个什么实验?(对比)

3、对比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要改变哪些条件和不改变哪些条件)

4、在这个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纸袋的颜色)不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纸袋的大小、后薄、同时放在阳光下、温度计的起始温度要相同、同时读数)学生对

以上问题一一排查,还是没有找到原因。我接着问:除了以上条件,还有吗?再想想。学生虽然每天都在操场上活动,却没有认真地观察过地面的颜色是否相同,尽管我不断启发,还是想不起来,我只好让学生再到操场上去观察,要求学生主要观察地面,通过我不断的提问,不断的引导,学生终于找到了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实验失败的小组提出重新实验的要求,我很高兴的答应了,为他们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十分钟后,这些学生兴奋地告诉我,他们的实验数据有了变化,黑色无光纸里的温度升得最快,铝泊纸里的温度升得最慢。这时,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数据,得出:“深色物体吸热能力强,反光能力弱;浅色物体吸热能力弱,反光能力强”的结论。在分析实验数据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实验结果,不要以为学生的数据与我们所需要的结果不符时,强硬地强迫学生按我们的思路走,这样下去的后果将会导致学生再也不会去认真做实验了,而是敷衍性的完成实验的任务。所以,在实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固然重要,但我认为对学生出现异样的结果又不断引导他们找出原因的过程更为重要,因为这个过程包含了太多的意义,其中有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尊重、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不断克服困难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获得成功的喜悦等。

对比教学实验 篇6

一、什么是有效的对比实验教学

对比实验是以正确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的方法为基础,以实验现象为依据,对实验过程中通过控制变量法所产生的两个及以上现象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实验过程。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有效的对比实验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体验对比实验的设计、开展、结果分析等整个过程,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掌握开展对比实验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目前对比实验教学低效的表现

对比实验教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每一节实验课都需要花费老师大量的精力。纵观当前小学科学对比实验教学的现状,形势不容乐观。

(1)教师层面:教师对教材缺乏理解,对比实验教学体系把握不到位;实验器材的准备不够结构化;观念陈旧,重实验结果,轻探究过程;数据分析流于形式,缺少科学指导等。

(2)学生层面:不明白对比实验的实质;不能较全面地控制变量;学生的实践操作与方案设计存在很大的差距;缺乏兴趣等。

三、有效开展对比实验教学的途径

经过课题组一年多有针对性的研究,我们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与大家共同探。

1.层层递进,整体把握教材的编排脉络

只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对比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学到正确的科学实验方法。从教材的整体编排上看,对比实验贯穿于各年级段,三年级就开始渗透对比实验的方法,四、五年级则以对比实验为重点,到了六年级虽以模拟实验为重点,但仍然有许多对比实验内容。经过对教材的梳理可以看出对比实验在整个教材中呈点滴渗透-初步学会-学会应用等三个发展阶段,这有助于对比实验教学工作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理解教材编排脉络。低段渗透、高段发展,中段是开展对比实验教学的主战场。

2.直面教材,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开展实验教学离不开材料,精心准备实验材料是上好实验课的首要条件。教师要精心选择实验材料进行教学,既要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还应具有趣味性。一套好的材料就是一节好课,说明材料对于科学教学的重要性。而在对比实验中,材料的设计更要严谨。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积极开发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案例1]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能量》一课,橡皮筋的松紧一定时还要注意“火箭”的质量,太轻发射得高,太重发射得矮,都不利于测量发射高度。给吸管的顶部塞上1~2厘米的橡皮泥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刻度标上吸管的上方更便于观察橡皮筋的拉伸长度。

3.由扶到放,逐步提高实验能力

学习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如同掌握一项技能一样,需要经过一个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设计对比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实验教学的流程,优化教学过程。在整体把握对比实验教学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把总目标分解到每一课及每一个活动中。各年级段对学生的指导可分为扶、半扶半放、放三种层次。就每一课来说,同样也经过由扶到放、由学习到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同一个实验的重复,而是一个大课题下每一小课题在研究时一层一层地展开。教师要发挥在实验中的指导作用,保证实验计划的严谨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保证实验数据的科学性。

4.化繁就简,优化对比实验过程

制订好实验计划,是学生顺利完成对比实验的关键。但由于对比实验计划的设计强调严谨和规范,所以指导学生制订的实验计划要做到正确和具体。实验计划的制订应让学生重点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做什么”“怎么做”及“注意事项”。对比实验要准确确定自变量,尽可能全面、详尽地分析需控制的变量,保证自变量的决定作用。设计的方案尽可能具有可操作性,还要分析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改变自变量及控制变量。

对比实验教学中要发挥实验记录单的功能,教师不必花大量唇舌,学生也不必绕着圈思考,只需面对实验报告自主思考、比较便能得出结论。学生的比较能力也能在这样的实践中得到提高。

5.面对困惑,改进对比实验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材是体现科学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工具。”课堂教学不应当是刻板地“教教材”,作为教师应该读懂教材的知识结构,读通教材之间的内在逻辑体系,读出教材中那些与知识、方法、能力、素质有关的教育因子,对教材的精妙之处应做深刻理解,对教材的简易之处要补充,对教材的不妥之处要进行变通处理。

对比教学实验 篇7

对比实验是以实验操作和观察为基础,以实验现象为依据,对实验过程中通过人为控制所产生的类似现象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实验教学过程。对比是实验设计中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对比实验能够强化实验的效果,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细致性。

一、纠正错误认识,形成化学概念

在研究物质的性质或建立某个化学概念时,由于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概念。真实、生动、形象、直观的对比实验能赋予学生丰富的化学表象和感官刺激,运用对比实验得到的实验事实,通过分析,帮助学生排除对概念的错误认识,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既能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易懂,又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

案例1:在学习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时候,会引入“催化剂”的概念教学,但同时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往往会形成错误的认识:“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只能用二氧化锰来催化分解”,“催化剂都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

为此,设计了三组对比实验:(1)只加热双氧水;(2)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接触;(3)双氧水和氧化铜接触。在试管口都放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学生观察三组实验在相同的时间段内,试管内气泡的多少,木条燃烧的情况是否不同。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学生自然能了解到,二氧化锰并不是唯一的催化剂,而利用催化剂也并不是分解双氧水的唯一方法。在反应条件不同的对比下,学生自然会比较出哪一种条件有利于双氧水的快速分解,不同催化剂催化效果不同。然后要告诉学生有的化学反应对生产、生活不利,如金属的锈蚀、橡胶的老化等,此时就要利用“催化剂”来减缓化学反应的速率,降低损失。通过对比实验的分析,学生不再片面的理解“催化剂”的概念,与今后的高中化学学习有个很好的衔接。

二、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人类的学习不可能脱离过去的经验,当面临新的学习任务,都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与先前所学的知识、技能相联系。这时可通过对比实验概括出知识之间的共同特征或具有内在联系的某些要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也能使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案例2: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设计了对比实验,如下:

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铁生锈所需的条件,以及一些影响铁生锈速率的因素。此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铁生锈的知识联系到其他金属的锈蚀。让学生设计“探究铜生锈所需条件”的实验方案,学生们很快的由铁生锈的条件“迁移”到铜生锈的条件中,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生们通过对比实验概括出知识之间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但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不能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铜锈的成分中有哪些元素啊?”这样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和分析,了解了铁和铜生锈的相同处及不同处。知识的“迁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三、发展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探究”与“创造”的过程。对比实验不仅可以强化实验效果、培养学生对比观察的能力,而且在教师引导下发展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对比实验中不同的操作体现着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思维凝聚着不同的探究理念,因而对比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案例3:探究金属活动性时,不能让学生死记顺序,这样一些特殊现象无法看到,常见金属Mg、Zn、Fe、Al中Al由于金属表面的致密氧化膜的影响,实际现象与理论现象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将四种金属分别放入等量的稀盐酸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如下:

反应开始时铝片几乎没有现象,铁片少量气泡,锌适中,镁产生大量气泡。如不做时间延续对比实验的话,学生会错误的认为铝的金属活动性最弱,而一段时间后,铝反应速度越来越快,超过了锌。从实验中可发现铝的表现非常特殊,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与思考。通过这些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方面从教师处接收知识,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时运用对比实验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避免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平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利用对比实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研究2006,4,3

对比教学实验 篇8

1 研究目的

对一般人而言, 排球只是一种运动项目, 对其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对硬式排球和软式排球的区分没有明确的概念。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通常进行的是硬式排球的教学, 因而只要求掌握硬式排球的训练方法和技术[1]。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强调对排球技术的学习, 对学生的感受没有给予充分的考虑。硬式排球是的硬度比较高, 在训练过程中容易导致手臂、手指等关机部位受伤, 即使没有受伤也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现象, 对于初学者的女生来说这种情况更为常见, 在教学当中受到学生的排斥。而软式排球作为一种新的排球形式, 在制造材质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 体积增大降低了在训练中的飞行速度, 便于掌握飞行轨迹。相对于硬式排球复杂的规则而言, 软式排球的规则比较宽松。综合因素的影响下, 软式排球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 尤其是女学生更加喜欢这种运动项目。我国中学和大学学生的人数呈现增长趋势, 在体育教师比较缺乏的情况下, 学校开设排球教学的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通过对软式排球和硬式排球的对比研究, 达到优化教学资源, 实现更好的教学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河南经贸职业学院2011级非体育类班中选取2个班级的97人作为研究对象, 教学实验的时间为1年。将这2个班级的人数进行随机排序, 序号是1~97号, 其中双号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共48人, 单号的学生作为对照组共49人。实验前对学生的各种身体指标进行医学检查, 排出不适合体育项目运动的学生, 通过检查97人当中没有不适合体育运动的学生, 全部达到医学标准。2个组在年龄阶段、性别结构以及日常体育运动爱好和强大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2 文献法

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有关排球理论和教学的数据和资料。搜集国内有关排球理论的文献100多篇, 从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资料。对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

2.3 问卷调查法

在实验开始之前, 对2个班级的97名同学发放相关的问卷, 了解学生对实验以及的意见。同时对在校的参加过排球训练的其他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实验结束后, 对学生的感受进行调查, 了解学生对实验效果的感受和评价。

2.4 对比法

对2个组的学生分别进行适当的教学, 对教学结构进行分析比较。

2.5 统计分析法

对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数理统计分析, 对得到的数据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 分析结果显示, 两组的显著性水平P<0.05。

2.6 实验结果评定

对两组学生在实验前后的身体机能进行比较, 对实验后两组学生在技术水平、受伤害程度以及成绩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垫球技术对比

垫球是进行排气训练的第一步, 通过2个小组的对比发现。软式排球的垫球技术成绩评定结果明显好于硬式排球。在调查中发现, 对照组中大部分学生对垫球容易产生排斥心理, 主要是因为在垫球过程中容易造成疼痛, 而实验组由于采用新的软式排球, 在实验中没有畏惧心理的产生, 更没有因训练造成的疼痛[2]。对照组有1/2左右的学生在训练中存在垫球部位不准确的问题, 而实验组在这方面只有1/10的学生存在类似问题。主要是由于, 硬式排球的材质比较硬, 飞行速度快, 在与人体的接触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力, 造成身体疼痛, 对于初学者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在训练过程中容易出现畏惧心理, 对垫球技术的训练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错误的动作形成之后很难给予纠正。实验组由于使用了软式排球, 软式排球在材质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飞行速度缓慢, 球与人体的接触中产生的力较小, 不会产生疼痛感, 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会产生畏惧心理, 能够集中注意力专心训练, 对于养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垫球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见表1)

3.2 传球技术对比

在传球技术方面, 实验组与观察组没有太大的差距, 但是实验组比对照组好。传球与垫球有着明显的不同, 传球中不会受到球的拍打因而不会出现疼痛的现象, 训练起来相对来说比较轻松, 大部分学生对传球没有畏惧心理, 2个组的实验效果基本相同。这表明软式排球传球技术和硬式排球传球技术可以互换。 (见表2)

3.3 发球技术对比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 在发球技术方面, 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太大的区别, 两组效果类似, 但是在达标成绩方面存在着差异性, 对照组优于观察组。软式排球、材质柔软、缺乏弹性, 在发球中, 对力的掌握要求比较高, 训练者在这方面的能力有限, 对发球技术掌握不到位, 在发球过程中, 用不上力。而硬式排球, 在发球过程中, 很容易就能够达到良好的训练状态, 发球过网率比较高, 稳定性好。 (见表3)

3.4 身体机能对比

在为期1年的训练当中, 2个小组在同一个体育老师的教学下, 教学的时限、内容方法和进度方面都保持一致[3], 最后的实验结果有很大的不同。软式排球不仅在球体方面具有优势, 而且对技术要求比较低, 初学者能够很快掌握训练要领, 快速进入实验状态当中去。在掌握基本技能后, 在教学比赛中的运动量增加,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奔跑和弹跳力。硬式排球材质硬, 速度快, 初学者在开始训练中, 身体经常会受到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修养一段时间才能进行后续的训练,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学生综合身体素质训练水平不高, 对教学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 结语

通过实验研究对比发现, 软式排球垫球和发球技术的综合成绩评定要优于硬式排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传球技术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效果基本相同, 在教学中可以相互使用。在学生身体机能方面, 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实验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在综合对比软式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之后, 发现软式排球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欢迎, 是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在结合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改变传统的以硬式排球为主的教学模式, 制定软式排球教学计划, 加大对软式排球的推广力度, 在学校中加快软式排球的普及力度。

摘要:在传统的排球教学中, 以硬式排球为主, 对学生的训练主要是掌握硬式排球的运动技巧, 在教学中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不高。硬式排球在教学训练中容易造成一定的身体损害, 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训练效果不好。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软式排球和硬式排球在教学的情况, 通过对二者的比较, 分析软式排球的优势和长处。通过研究发现, 软式排球在垫球、发球以及对促进学生身体机能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训练效果明显好于硬式排球, 这对于软式排球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软式排球,硬式排球,实验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芝荣.软、硬排球技术教学实践效果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2]莫的丽.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在初中女生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对比教学实验 篇9

一、利用“ 对比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物理实验得出正确的物理概念。但从实验现象到物理概念的建立往往跨度很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比实验现象、形成概念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出发点。真实、生动、形象、直观的对比实验,不但能赋予学生丰富的物理表象,而且能通过感官的刺激,唤起他们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及对物理问题的深入探究, 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由于对比实验很适合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所以很多物理概念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引入。

如:在《大气压强》这节 课中 ,由于大气 压是比较 抽象的,如何让学生了解它的存在呢? 教学中我用“覆杯实验”来引入,让学生思考:放开手后,硬纸片会不会掉下来? 此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回答:“会的”。后来当他们看到硬纸片竟没有掉下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顿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演示实验时,为了能大大提高实验的可信度,我在杯子底部钻了个小圆孔, 用手指按住小圆孔, 在杯里盛满水,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同时另一只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使杯口向下,放开手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这时,学生可能认为“纸片是被粘住了”,然后我把按住小圆孔的手指移开,结果纸片掉下来了,水也流出来了。这样通过手指按住小圆孔和不按住小圆孔两次实验的对比,使学生观察到两次实验中纸片都与水接触,所不同的是后一次实验是杯底与大气相通。从而解除了“纸片是被粘住了”的误解,提高了“大气压存在”这个结论 的可信度。

二、利用“ 对比实验”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

物理量概念得出后,离不开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因此必须要探究影响物理量的可能因素, 通常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关键环节去体验探究的乐趣。由于影响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 因此用“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可以更好的观察实验现象 , 比较结果。

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那些因素有关”实验时,有些同学猜想:滑动摩擦力可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我们在设计实验时,需要控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观察滑动摩擦力变化的情况,从而探究出滑动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否有关。这里,物体运动速度可以通过拉物体的快慢解决,物体可选用木块,滑动摩擦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得。具体的实验步骤是:先将木板水平放置桌面上,通过细线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以较慢的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再以稍大、更大的速度重复上述实验过程,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F3;最后分析实验数据F1、F2、F3,得出结论。

三、利用“ 对比实验”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学难点的形成往往有二个原因:一是学生固有的生活经验与物理事实相悖, 给教学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负作用;二是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部分学生难以掌握。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呢? 教师可设计一些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洞察实验现象,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种有效方法。

如:在“碘的升华”实验中,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弄清升华与熔化的区别。

分析:实验1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没有达到碘熔化的条件。所以出现的碘蒸气不会是汽化形成的,只能是升华形成的.而在实验2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也可能是碘熔化后,再汽化形成的。通过以上的两个实验,大部分学生对熔化与升华现象都能轻松区分, 并能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将物理概念通过比较分析,讲深讲透,学生自然就可以突破难点了。

四、利用“ 对比实验”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如:在一堂复习课上,我让二位同学现场竞走演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得出速度概念的表达式V=S/t;再由另二位同学现场比赛提升重物,得出功率的表达式P=W/t。它们都反映了一物理量变化快慢的共同特征,它们的定义非常类似,它们的单位都由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这样,在较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们复习了两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又灵活的运用了这两个概念,真正掌握了这两个物理概念。

总之,对比实验以其现象直观性好、可信度高等优越性深受教师与学生的欢迎,理想的对比实验,要做到科学性、新颖性、简捷性的统一,不仅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深入理解物理规律。通过探索实践,对比实验必将会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展现出更突出的优势。

摘要:“对比实验”以其现象直观性好、可信度高等优越性深受教师与学生的欢迎,理想的对比实验,要做到科学性、新颖性、简捷性的统一,不仅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深入理解物理规律,提高课堂效率。

对比教学实验 篇10

三维打印近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 并广泛地应用于大专院校的实验教学。三维打印是采用增材制造方式, 其原理是依据工件的CAD模型, 并利用三维打印机中的软件对CAD模型进行高度上的分层, 得到一系列的二维截面轮廓数据, 打印机按照截面轮廓进行高精度的材料沉积, 形成一系列的截面片层, 片层堆积成三维实体工件。三维打印现有以下几种主要的已商品化的设备:光固化成型 (SLA) 、分层实体制造 (LOM) 、激光粉末烧结 (SLS) 、熔融沉积成形 (FDM) 、喷墨黏粉成形 (3DP) 。

其中分层实体制造 (LOM) 、喷墨黏粉成形 (3DP) 和熔融沉积成形 (FDM) 三种打印工艺在实验教学中都有应用, 各工艺存在着优缺点。本文主要对这三种工艺进行分析对比, 其中熔融沉积成形 (FDM) 因其优点在实验教学上的应用更为广泛。

1 分层实体制造 (LOM)

LOM成形机主要由原料存储及送进机构、热粘压机构、 (激光) 切割系统、工作台和数控系统等组成。单面涂有热熔胶的薄片层材料 (主要为纸、塑料薄膜等) 被送至工作平台的上方, 由加热辊加压粘结, 由激光切割系统根据工件的截面轮廓数据对该层材料进行内外轮廓的切割, 并将轮廓以外的材料切割成网格, 一层完成后, 工作台下降一个层的高度。如此重复操作, 最终得到工件实体。后经过日本的研发, 采用了一种超硬质刀切割和选择性粘结的方法。

分层实体制造 (LOM) 的优点:1) 加工只需切割零件截面轮廓线, 成形速度较快, 适合加工中大型厚实零件。2) 轮廓线以外的材料自动成为支撑, 所以加工时无需再添加支撑。3) 采用硬质刀切割的LOM机体积较小, 适合办公环境使用, 加工操作较简单。图1为南京紫金立德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Solido SD300 Pro型成形机, 该成形机采用的是硬质刀切割, 材料是厚度为0.15 mm的PVC薄膜。

分层实体制造 (LOM) 的缺点:1) 材料的使用率比较低, 浪费材料。多余材料的剥离较困难, 多采用手工剥离, 有些情况下比较费时。2) 采用激光切割系统的LOM成形机设备体积一般比较大, 维护成本高。3) 设备价格及加工成本比较高。大专院校经费有限, 往往无法大量购置。

2 喷墨黏粉成型 (3DP)

3DP打印机主要由以下部件组成:喷微头控制系统, 精密平台移动装置, 喷微头清洁装置, 粘结剂供给装置, 铺粉装置, 粉末供给和回收装置。3DP技术使用静电墨水打印头, 按照零件的二维截面轮廓在粉末材料层上选择性的喷射液体粘结剂来粘结粉末, 使粉末逐层打印、粘结叠加成为打印制件, 并通过对墨盒数量及颜色的控制打印出彩色工件。

3DP打印机以美国Z Corporation公司生产的Z系列喷墨黏粉式三维打印机为代表。其中2012年推出的高速大型打印机ZPrinter 85 (见图2) 的打印分辨率可以达到600×450dpi, 每层材料的厚度最小可以达到0.09 mm, 最小特征尺寸为0.1 mm, 成型件颜色种数为390 000种。

3DP工艺的优点:1) 打印过程中未黏结的粉末自然成为支撑, 不必另外制作支撑结构, 并省去去除支撑结构的工作。2) 加工精度较高, 能制作出各种形状复杂、精细的工件。3) 可加工彩色工件, 工件的可观性非常好。4) 设备体积较小, 操作环境良好, 比较适合于实验教学。

3DP工艺的缺点:1) 工件强度较差, 容易损坏, 工件较难进行功能性的实际应用。2) 须对工件进行一些后处理操作 (如干燥、固化等) 来提高强度。3) 3DP三维打印机售价较高, 粉末材料和粘结剂较贵, 工件的打印成本高。

3熔融沉积成形 (FDM)

FDM打印机主要由喷头装置、送丝装置、运动机构、工作台、加热工作室等组成。FDM工艺是通过喷头加热低熔点丝材至熔融状态并挤出冷却沉积材料成形。热塑性材料丝 (如ABS、石蜡、尼龙等) 由送丝机构送入喷头, 在喷头中以一定温度加热到熔融状态;喷头一边沿路径扫描一边挤出材料丝, 材料丝快速凝固沉积在已有的层面上, 固化后形成模型截面轮廓和支撑结构。FDM打印机有单喷头和双喷头两种类型, 其中双喷头FDM打印的工件较容易去除支撑结构 (例如水溶性支撑材料) 。

熔融沉积成型 (FDM) 的缺点:1) 复杂工件需要另外添加支撑结构, 如果是单喷头打印机, 支撑结构的去除比较困难。2) 成形时, 工件会存在翘曲变形的情况。

4 FDM打印工艺的优势

近几年, 出现了较多的普及式三维打印机, 其中实验用普及式三维打印机基本上采用的是熔融挤压 (FDM) 成形方式, 特别适合实验教学、学生学习用。熔融沉积成形 (FDM) 具有以下优点:1) 熔融挤压采用传统的电加热方式工作, 不需要激光器、压电喷头等昂贵的部件, 设备结构简单, 购置费、维护和加工成本较低。2) 材料主要是ABS、铸蜡和尼龙等低熔点热塑形材料, 成形材料便宜, 并能够直接制造出具有较好综合力学性能的塑料件, 材料利用率高, 无污染。

实验用普及式三维打印机的优势还体现在:1) 软件为开放式, 所需掌握和修改的参数较少, 便于使用和普及。2) 简化了驱动和控制系统, 简化了机身结构, 一般采用桌上型。设备成形空间尺寸较小, 一般不大于200 mm, 打印机体积和质量小, 适合于办公室和课室环境使用。3) 价格便宜, 目前售价大概为1 000~4 000美元。

UP!三维打印机是由北京太尔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喷头熔融挤压式三维打印机 (见图3) , 属于普及式三维打印机, 成形范围140 mm×140 mm×135 mm, 成形件精度约为±0.20 mm/100 mm, 可用材料为ABS丝材, 设备质量5 kg。打印机结构简单, 为敞开龙门型机身, 可以在成形过程中清楚地观察到工件的打印情况, 十分适合实验教学使用。

大专院校由于经费的限制, 只能购买数量十分有限的价格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专业级三维打印机, 很难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 学生的动手机会很少。而普及式三维打印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便宜, 数千元便可购买一台简易实验用的普及式三维打印机, 能大大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提高学生实训的积极性。

三种打印工艺比较见表1。

5 结语

经比较发现, 熔融沉积成形 (FDM) 更具有设备结构简单、价格便宜、操作方便和加工成本低等优点, 更适合教学实验。随着三维打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熔融沉积成形 (FDM) 方式的实验用普及式三维打印机将被更多的大专院校采用。

参考文献

[1]王运赣, 王宣.三维打印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

对比教学实验 篇11

[关键词] 自主性教学非自主性教学排球下手发球体育教育的全而性 自主性是当前素质教育对体育课程改革提出来的新课的改革潮流

本文以教学方法为切人点,运用自主性教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排球下手发球技术进行自主性和非自主性目标的教学设置。通过实验了解自主性学习与提高排球下手发球成绩和教学质量的关系,为自主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专业学生进行自主性教学模式.沈阳药科大学药学专业学生进行传统的非自主性教学模式。

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对参加实验的两个专业学生发放问卷106份,采用当场发放并当场收回的方法,共收回问卷103份,回收率100%,并对收回的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和综合分析。

(2)统计分析法对8周16课时后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与讨论

1 实验结果

(1)在排球下手发球的教学中,自主性目标组的学生努力值和非自主性目标组的学生努力值的组问差别.如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自主性目标组的努力值高于非自主性目标组的学生,但由于考试杠杆的作用,非自主性目标蛆的学生在第四周时的努力值与自主性目标组基本无差异,而在后继的学习中越接近考试时间.两组的努力值越接近,这可能是考试压力所致。

(2)自丰性目标组与非自主陛目标组的考试藏绩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自主性目标组的成绩明显优干非自主性目标组,如图:

自主性目标组

非自主性目标组

(3)在学习排球下手发球及考核的16课时中,目标组的学生情感体验比非自主性目标组丰富积极。她们存整个学习过程中愉快的情绪体验发数和持续性高于非自主性目标组。

2 分析与讨论

(1)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是自主性教学的内驱力

自主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掌握知识,熟练地解决问题和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的新型教学。自主性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性.发展创造力。学习态度表现为渴望学习;学习的行为表现为积极主动。在体现学习的过程中,向着“我想学,我要学”。从对我校两个专业女生进行的自主性与非自主性的教学实验表明,采用自主性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我想学,我要学”的愿望,积极性和努力程度高,教学效果好于非自主性目标学习:考试达标率是82%61.5%。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是自主性学习成绩提高的主要动力.是自主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的主要因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情感体验积极、愉悦感。

(2)从自主性教学的效果看自主性教学的优势

实验表明,排球下手发球的考核成绩有显著性差异,自主性目标组的个体考核成绩郭高于非自主性目标组的考核威绩,这表明起点相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结果不同:采用自主性目标的教学效果好,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的幅度大,速度快,学生要达标的时间少。主性目标设置的教学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学习兴趣被激发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体验了自我学习的过程。相信学生有能力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如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自主选榉练习方法,自我制定练习计划和措旌,自主学习、管理、调整、评价使学习积极性得到发挥。提倡积极尝试。对于那些有独特思维和活动方式.勇于探索出现错误的学生给予赞赏和鼓励,使自主性得到增强和发挥,钻研精神受到鼓励,形成教学氛围。自主性目标教学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学习理念。

(3)在素质教育中大力提倡自主性教学

素质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要求学习向着过程化、思维化和探索化的方向发展;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为转化.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教学转化。自主性教学充分体现了豪质教育的思想和特征,自主性教学所体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正是素质教育所重视和提倡的。因此.在体育数学中大力提倡自主性教学.

三、结论

在自主性教学中学生的努力程度是自主性教学的内驱力,努力程度高其教学的实施就顺利,自主性学习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施肚不同的启发、引导和帮助。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自主性教学效果比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非自主性教学效果好。

参考文献:

[1]橱烨,金虹,章建成体育院棱《教育学》课程中“自主学习”教学的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拒2003 27(2)76 80

[2]华建新自主性学习的特点与学习万法[J]中国远程教育200l(4) 34 39

对比教学实验 篇12

一、非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非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通常有“读、改、填、写”四种方式。

读———选择一个和实验目的紧密结合,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正确无误的程序,让学生来阅读并上机验证阅读结果。这可使学生对课上理解不够透彻、不够全面的知识点加深理解和记忆。

改———给出一个在相关的知识点上故意设置了错误的程序,让学生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去改。在学生已经能够读懂程序、对实验相关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设置一个有错误的程序,让学生去查找其中的错误,并进行修改。这样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简单的应用,而且能防止设计程序中类似错误的发生。

填———给出一个在重要知识点上留下空白的不完整程序,让学生在理解程序整体结构的基础上补充完整。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更加熟练,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程序整体结构的把握。

写———给出程序功能的文字叙述,要求学生完成该程序的编写。通常对程序的功能要求不太强大,以能够运用到本实验知识点为宜。

总体来讲,非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是围绕Java知识点和程序体系结构进行的,以掌握Java基本知识和程序基本结构为目标。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机会,而是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没有自主地感官体验,所学知识主要是应付考试。

二、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方法

1、项目驱动教学法概述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形成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它集中关注于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和原则,旨在把学生融入到有意义的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项目,师生通过实施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通过教师多媒体教学演示、学生分工实践、小组讨论、团队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课程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项目的实现,了解并把握项目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学习过程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

(1)明确任务

通常由教师本着规模适度、难度适中、实用性强、趣味性强的原则,提出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2)制定计划

由学生对项目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分析,以了解项目的功能和设计要求。制定出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

(3)实施计划

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最终完成项目的Java代码设计。

(4)项目评价

完成项目的设计之后,首先,要在项目组内部进行自我评价,检查是否按照项目计划完成项目中的功能;其次,项目组之间进行互评,以发现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取长补短相互进步;最后,教师客观的对项目组的设计进行评价,要充分肯定每位同学的成绩和付出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5)归档应用

项目工作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3、项目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

(1)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1)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项目教学法在实施中,要求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学生获取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也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检验,学生时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战略,教师通过项目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学习,摆脱了传统教育形式中唯一的标准答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束缚。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时,适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深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3)培养和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项目教学大多要分小组完成,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充分交流、讨论、决策等,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恰恰是软件开发人员要求的基本素质。

(2)项目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1)学生获取知识的系统性不够。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淡化了理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入程度有一定局限,若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则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无法保证。

(2)课堂组织、管理的难度增加。项目教学法没有特定的结构或一成不变的教案或教学材料,它是一个复杂但灵活的框架,它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也给教师带来了课堂组织、管理的难题。项目教学中,教师已从课堂的权威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这一角色的转换,往往会使教师难以把握课堂纪律,管得太多,不利于学生开展活动;管得太少,又会造成学生的放任自流,甚至影响项目任务的完成。

三、非项目驱动与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学习效果比较

研究表明,非项目驱动与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学生学习效果如表1所示。

四、结论

采用项目驱动的Java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分析问题、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组织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对项目的合理拆解,将项目分步骤划分,结合课堂上对项目从简单的结构分析到最后整体系统的分析,实现学生在实验上从简单的项目单元实现到最后的整体系统实现,每次实验甚至课堂均围绕这个项目来实施或者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从开始就围绕着项目进行实践训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体验项目开发的整体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1-44.

[2]迟全勃.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3):61-65.

[3]朱小英.以项目方式驱动Java实验课程教学的创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93_96.

[4]朱剑锋.项目教学法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琼州学院学报,2011(2):82_84.

上一篇:作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下一篇:体外预应力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