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料对比

2024-10-14

饵料对比(精选5篇)

饵料对比 篇1

杂交鲶鱼是利用南方大口鲶鱼与普通土鲶鱼进行杂交而获得的一个新品种, 既具有大口鲶父本固有的个体大、生长快、摄食力强和肉质鲜美的特点, 又具有鲶鱼母本固有的较温和、同类相残力较弱、摄食力较低和养殖成活率高的特点[1,2], 在市场上很受消费者青睐, 在试验当地出箱售价都在20元/kg以上。由于养殖利润大, 大化县的许多网箱养殖户都在开展杂交鲶养殖。但是杂交鲶都是肉食性鱼类, 特别是鱼种阶段的活体饵料很难解决, 从而导致鱼种到成鱼的网箱养殖过程中成活率都很低, 一般都在30%左右。因此, 该试验采用不同饵料对杂交鲶进行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试验, 以为杂鲶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选择适合饵料提供参考依据[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水域条件

试验地点在大化县岩滩水电站库区下皇村水域, 交通便利, 水面开阔, 环境安静, 通风向阳, 水质清新无污染, 透明度在300 cm以上, 网箱设置在5 m深水以上水域。

1.2 网箱规格与设置

网箱安装在浮动式网箱框架上, 即把网箱上面敞口的4个角固定在框架的4个角上, 网箱上纲离水面40 cm, 网底4个角系上石块作沉子, 网箱之间的距离一边为1 m, 另一边为4 m, 保持水体交换畅通。网箱规格为2.0 m×2.0 m×2.5 m, 单层敞口式, 鱼种箱用网目为0.6 cm的聚乙烯无结网片缝合而成;成鱼箱用网目为1.7 cm的聚乙烯有结网缝制而成, 在网底缝上1层密眼网布, 防止投饵时饵料流失[4,5]。所有试验网箱都用遮阳网或编织袋覆盖, 减少阳光直射和预防鱼类惊恐发生应激反应;每个网箱上方都安装1个15 W的节能灯, 以便晚上投饵观察鱼类摄食情况, 并起到引诱箱外小鱼虾进入网箱内供鲶鱼摄食的作用。所有网箱都在试验鱼种放养前10 d下水, 使其附着藻类, 减少网片对鱼体的损伤。

1.3 鱼种来源及处理

试验鱼种来源于南宁市鱼苗场。鱼种到达试验点以后, 先放在4 m×5 m的大网箱暂养, 隔天后开始分箱计数试验。每次试验鱼种入箱前都用5~10 mg/L亚甲基蓝溶液对鱼体浸泡10~20 min进行消毒。

1.4 杂交鲶各阶段的饵料对比养殖试验

1.4.1 夏花阶段的培育试验。

试验时间为2013年4月5—20日, 共15 d。试验鱼种平均体长为3 cm, 平均体重0.63 g, 试验分为3箱, 每箱投放鱼苗1 000尾。1#箱投喂水蚯蚓, 刚开始鱼种较小, 水蚯蚓用刀剁成小段投喂;2#箱投喂小鱼虾, 小鱼虾用绞肉机绞成糜状投喂;3#箱投喂福寿螺肉, 福寿螺肉剁成糜状投喂。每个网箱日投2次, 每次投喂量视鱼的摄食情况而定。

1.4.2 鱼种阶段的培育试验。

试验时间为4月21日至5月6日, 共15 d。试验鱼种平均体长为6.5 cm, 平均体重为1.65 g。试验分为4箱, 每箱投放鱼种500尾。1#箱投喂水蚯蚓;2#箱投喂绞碎的小鱼虾;3#箱绞碎的福寿螺肉;4#箱投喂驯食饵料, 即开始用80%~90%的鱼糜加入人工配合饲料混合投喂, 以后逐渐减少鱼糜用量, 11 d后驯食成功, 投喂的人工配合饲料不再加入鱼糜, 每个试验网箱的投饵量视摄食情况而增加调整, 日投2次, 早上1次, 晚上1次在21:00进行[6]。

1.4.3成鱼阶段的养殖试验。

试验时间为2013年5月7日至8月25日, 共110 d。试验鱼种平均体长为11 cm, 平均体重为12 g。试验分为2个网箱, 每箱放鱼200尾。1#箱投喂小鱼虾;2#箱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2#鱼种直接来源于上次驯食成功了的4#箱鱼种) 。每日投饵2次, 最后一次在21:00后进行, 投喂量占当天投饲量的60%。每15 d用强氯精对食挂袋消毒, 对鱼病进行预防, 整个养殖期间没有发生病害。

2 结果与分析

2.1 夏花阶段

4月5日早上计数放鱼后, 晚上开始投饲。每次投饵都仔细观察试验鱼的摄食情况, 其中1#箱摄食旺盛, 抢食明显;2#、3#箱鱼种正常摄食。到第3天晚上, 2#、3#鱼种摄食开始活跃, 有明显的抢食现象, 食量也开始增加。试验于4月20日结束, 每个网箱随机抽样50尾进行生长测定, 其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 1#、2#、3#箱体重分别比开始时增加177.8%、161.9%、154.0%, 成活率分别为75%、72%、64%。

2.2 鱼种阶段

4月21日早上投放试验鱼, 第2天开始投饵。1#箱摄食旺盛, 抢食明显;2#、3#箱正常摄食:4#箱摄食不明显。第3天晚上, 2#、3#箱投饵后开始有明显的抢食发生, 4#箱也开始进行正常摄食。试验于5月6日结束, 每个网箱随机抽样50尾进行生长测定, 其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 1#、2#、3#、4#箱平均体重比刚投放时分别增加930.3%、900.0%、869.7%、627.3%, 成活率分别为92%、88%、85%、74%。

2.3成鱼阶段

经过110 d饲养, 8月25日一次性清箱出售, 销售价格24元/kg, 其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 小鱼虾是成鱼阶段最好的饲料, 增重快, 成活率高, 其经济效益高于人工配合饲料。

3结论与讨论

(1) 根据试验结果, 水蚯蚓是杂交鲶鱼苗种阶段最好的饵料, 其育种成活率高、体质强、增重快。其次为小鱼虾糜。

(2) 杂交鲶鱼鱼种长到7 cm左右时, 可以进行转食驯化, 通过驯化后杂交鲶可以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缺少动物性饵料的地方可以驯化饲养。

(3) 网箱养殖杂交鲶时, 用小鱼虾饲养, 比用人工配合饲料投喂杂交鲶生长快, 成活率高, 经济效益也较高。试验当地的小鱼虾价格不高 (2元/kg左右) , 因而进行小规模养殖时, 不必进行驯食, 直接投喂小鱼虾作饵料更为理想。

(4) 杂交鲶有自相残杀现象, 网箱养殖杂交鲶时, 要准备好多个网箱, 养殖过程中要适时大小分箱饲养, 并投够足量的适口饵料, 以减少杂交鲶发生自残的几率, 提高成活率。

(5) 此次只进行少量成鱼养殖试验, 养殖过程中没有适时进行大小分箱饲养, 因而养殖成活率不高, 大小相关悬殊, 经济效益也没有显示出来[4,5,6]。

摘要:将杂交鲶分为夏花阶段、鱼种阶段和成鱼3个阶段进行养殖, 每个阶段投喂不同的饵料进行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水蚯蚓是杂交鲶苗种阶段最好的饵料, 其成活率高, 体质强, 增重快;其次为小鱼虾。杂交鲶鱼种长到7 cm后, 可以对其进行转食驯化, 一般经过10 d左右驯食, 杂交鲶可以投食人工配合饲料, 但其培育效果差于纯动物性饵料培育。用小鱼虾投喂养殖杂交鲶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等都明显高于用人工配合饲料投喂。

关键词:杂交鲶,网箱养殖,饵料对比,成活率

参考文献

[1]孙剑, 刘传忠, 王坤, 等.几种杂交鲟水库网箱养殖对比试验[J].水产学杂志, 2009 (3) :47-50.

[2]向国荣.匙吻鲟、杂交鲟、史氏鲟网箱养殖生长对比试验[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08.

[3]谢卫华.几种鲶鱼的养殖技术 (之三) ——水库网箱养殖杂交鲶试验[J].中国水产, 2002 (2) :36-37.

[4]覃栋明.网箱养殖杂交鲶技术[J].科学养鱼, 2004 (12) :19-20.

[5]陈成进.杂交鲆 (牙鲆♀×夏鲆♂) 网箱养殖技术研究[J].福建水产, 2011 (1) :17-20.

[6]蒋经运.湘江河网箱养殖黄颡鱼试验[J].广西农学报, 2011 (3) :50-53.

优质活体饵料生物 篇2

大多数黑水虻胸部和腹部为金黄色,且腹部背板与第3~5腹板具有大块椭圆形黑斑;头部半球形;从复眼到腹末长14~23毫米,雄虫平均体长18.6毫米,雌虫平均体长17.3毫米;复眼黑色,占到整个头部的2/3。黑水虻幼虫呈蛆状、扁平无足,身体除头部外可分为11节,头略尖。低龄幼虫为白色,随着成长颜色逐渐加深。幼虫在食物周围不断迁移,常常大量聚集在食物附近,具有避光性。黑水虻幼虫的生长发育可分为6个不同龄期,到第6龄则为预蛹,一般认为这个时期的幼虫不再进食,而是爬出饲料寻找合适的化蛹场所。

黑水虻的栖息范围和取食谱都十分广泛,在潮湿的淤泥以及各种动植物的残体中都会发现有幼虫聚集,以多种腐殖质为食,成虫常在其幼虫活动范围附近栖息和交配,并选择在裂缝口等狭小的地方进行产卵。由于其预蛹阶段有自行爬出取食的生活习性,在规模生产中为分离和收集水虻提供了不少便利,由此成为一种重要的应用昆虫资源。

黑水虻幼虫干虫含粗蛋白质42%~44%、脂肪33%~35%、粗纤维7%、灰分和水分约占16%;鲜虫含蛋白质17%、脂肪12%。黑水虻氨基酸含量很高,与鲱鱼粉相似。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50%以上,相同质量的黑水虻干虫必需氨基酸含量是鱼粉的2~3倍,蛋氨酸含量是鱼粉的2.7 倍,赖氨酸含量是鱼粉的2.6倍。

黑水虻含有丰富的天然抗菌肽、月桂酸、蛋白酶、P450解毒酶、水解酶等抗菌物质,用黑水虻饲养动物能起到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等作用。

(重庆 李来刚)

西施舌的摄食与饵料 篇3

1 西施舌的摄食习性

1.1 西施舌的摄食方式

壳长560μm的西施舌稚贝,初生的出入水管开始形成,鳃丝呈弓状,三角形的内外唇瓣紧贴在口腔的左右侧。摄食时食物粒从入水管伴随水流进入外套腔,依靠鳃纤毛和唇瓣纤毛的活动,食物粒沿着鳃基部,经唇瓣运送到口腔。较大的颗粒,被运送到鳃上腔至出水管排出体外[4]。

1.2 西施舌的食谱

西施舌所摄食的食物,与其个体的大小、发育及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刘德经等[5]在西施舌胚胎发育至直线铰合幼虫时,分别投入6种单细胞藻类为食料,投饵后2 h幼虫开始摄食湛江叉鞭金藻和小球藻,12 h、16 h、36 h分别摄食牟氏角毛藻、三角褐指藻、盐藻。而开始摄食扁藻的西施舌幼虫,体长为136~144μm的壳顶幼虫。西施舌在幼贝期间,主要摄食10~40μm的绿藻或硅藻。成体西施舌主要摄食浮游硅藻,其食物种类和数量随着季节和海区以及西施舌的个体大小的不同而有差异[6]。刘德经等[4]通过对120粒壳长5.2~12.3 cm的西施舌胃含物的分析结果,西施舌胃含物中的食物以小型藻类为主。其中,硅藻有35属114种,甲藻有2属4种,绿藻有2属2种。此外, 还含有原生动物的网纹虫、拟铃虫、抱球虫、小型挠足类、蔓足类的六肢幼虫以及有机碎屑和少许粉质细砂。

西施舌从幼体到成体所摄食的食物,具有以下特点: (1) 食物粒从小到大。 (2) 食物的细胞壁从簿到厚。 (3) 从摄食浮游的微型单细胞藻类到底栖硅藻和易于下沉的浮游硅藻。 (4) 从摄食植物性食物到兼食少许动物性食物[4]。

1.3 西施舌的摄食率

西施舌的摄食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摄食时间及饵料的个体大小、浓度等都会影响西施舌的摄食率。西施舌幼贝昼夜滤食有一定的节律,白天滤食率低于黑夜[7]。高如承等[8]研究发现,当云霄微型藻、四爿藻、牟氏角毛藻等3种藻类按相同的密度混合投喂后,在相同的摄食时间内,西施舌稚贝摄食率随着藻类体积的增大而增大,对体积较大的四爿藻具有高摄食率,且在摄食5 h期间,随着摄食时间的增加,摄食率明显增加。而罗彩林等[9]发现在以亚心形扁藻为饵料时,西施舌稚贝的摄食率在投饵2 h后逐步下降。单胞藻投饵量在适宜的范围之内,随着投饵量的增加,摄食率也随之增加,而超过一定投饵量时,摄食率有所下降[9]。

2 西施舌人工育苗的饵料研究

2.1 西施舌浮游幼虫的饵料研究

在西施舌的人工育苗中,外源营养是影响西施舌幼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饵料及饵料搭配都会影响幼虫的生长发育。采用的金藻、扁藻、角毛藻、小球藻饵料系列中,金藻是西施舌幼虫理想的开口饵料,角毛藻、扁藻作为后续饵料效果较好,而小球藻无论作为开口饵料还是后续饵料效果都极差[10]。幼虫在始终用湛江叉鞭金藻为单一食料,以及用湛江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扁藻为混合食料的玻璃缸内发育与生长较好,日平均增长12.15~12.32μm,稚贝平均体长都超过220μm[5]。刘德经等[11,12]以异胶藻+扁藻为饵料,直线铰合幼虫经14 d培养,附着变态,日平均体长增长14.69μm。以小球藻+扁藻为饵料,直线铰合幼虫经12 d培养,附着变态,日平均增长16.98μm。以绿色巴夫藻、球等鞭金藻和扁藻为饵料,直线铰合幼虫经9 d培养,附着变态为初期稚贝,日平均体长增长为22.43μm。以球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扁藻、角毛藻、菱形藻等为饵料,幼虫生长良好,日增长11~36μm。D形幼虫经9 d培育,附着变态为稚贝。

2.2 西施舌稚贝的饵料研究

在西施舌的浮游幼虫期,人工培养的单胞藻饵料容易满足其生长需求。随着西施舌的生长发育,其对饵料的需求越来越多,人工培育的单胞藻饵料有时会出现不足,其他来源的饵料也被使用。刘德经等[13]在初期稚贝投喂湛江叉鞭金藻与扁藻。初期稚贝经20~30 d培养,大多数体长达到l mm。此后,增加扁藻投喂量。扁藻不足时,从海滩潮两侧刮取金黄色的底栖硅藻(个体大小不超过20μm),经多次淘洗、沉淀、筛选、定量后,投入稚贝培育池作为补充饵料。再经过20~30 d培养,稚贝体长达3~5mm。李晓旭等[14]在稚贝培育前期(变态后20 d内),投喂湛江等鞭金藻和小球藻等。培养后期保持原投饵量不变并采用未经砂滤的虾池水进行流水培养,日流水量为育苗水体的3~4倍。变态后的36 d内,壳长平均生长速度为76.3μm/d,成活率为80.4%。吴进锋等[15]利用水泥池进行西施舌苗种中间培育,以亚心形扁藻为主,兼投牟氏角毛藻等,经6个月培育其苗种平均壳长从24.0 mm长至40.0 mm。其壳长生长速度为0.09 mm/d,体重生长速度为0.04g/d,壳长日平均增长率为0.28%,体重日平均增重率为0.75%。

2009年在福建省长乐漳港海蚌场进行西施舌人工育苗,以室外池培养的混合藻类为主投喂西施舌稚贝,获得良好的效果。混合藻类的藻种通过2次过滤取得的体积较小的天然藻类为主。接种到室外水泥池,加营养盐培养,待藻色变深,混合藻类长浓就可使用。在多数稚贝体长达到2 mm后,以室外池培养的混合藻类为主,辅以金藻、扁藻等投喂西施舌稚贝。11 d后西施舌稚贝体长达到5 mm。

3 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养殖高档宠物的好饵料“大麦虫” 篇4

大麦虫是人工养殖最理想的饲料昆虫。它的幼虫含粗蛋白51%,脂肪含量29%,还含有多种糖类、氨基酸、维生素、激素及矿物质磷、铁、钾、钠、钙等。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它可作为高蛋白鲜活饲料,用于饲养蛙、蝎子、蜈蚣、蛇、优质鱼、观赏鸟、药用兽、珍贵毛皮动物和稀有畜禽等。

大麦虫虫体大,生长周期及速度与黄粉虫相同,食性杂适应性广,以麸皮和混合配方饲料及蔬菜、瓜果的下角料为主,饲料来源广泛,饲养成本低廉,适合我国各地区广泛饲养。其产量是黄粉虫的5倍,所以经济效益明显。

大麦虫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是名贵宠物的活饵料,尤其是龙鱼最理想的主要昆虫饲料。含有丰富的甲壳素和少量虾红素,使其成为贵族宠物高档食品而身价倍增。甲壳素让鱼体表面鳞片较坚硬且显光泽,鱼体颜色尤其华丽。虾红素与蛋白质结合后,会因蛋白质的不同而转为黄橙紫绿等颜色发生色变,因此我们养殖的龙鱼就会越来越红,或变色转为黄橙紫绿蓝五彩斑斓珍贵稀少的颜色。所以,甲壳素和虾红素对观赏龙鱼有较好的增色作用。这是养殖龙鱼提高其品质和价值的关键。

宠物养殖是世界经济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是人们休闲娱乐、提高生活质量的好方式。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龙鱼是贵族阶层高消费的玩物,又濒于绝种,以活化石闻名于世,有考古和学术价值,与我国的大熊猫齐名,而被列为世界甲级保护动物。仅10厘米至12厘米长的幼鱼,每尾的售价就在千元以上,一尾成年龙鱼售价高达数十万美元,是目前观赏鱼中价格最高的品种,全球经营的500多个龙鱼品种,主要来自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占世界观赏鱼品种的85%,销售占有世界观赏鱼的大部分市场,为本国带来了丰硕的经济回报。在这些国家龙鱼养殖规模庞大,活昆虫供不应求,仅每年从我国进口活蜈蚣就达1000万条。大麦虫是龙鱼的主要食物,国外大麦虫每条15美分,按每公斤700条计算,价值1000元人民币,所以市场需求和市场潜力巨大。

饵料对比 篇5

关键词:虾夷扇贝;海藻碎屑;增重率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Lamellibranchia、翼形亚纲Pterimorphia、珍珠贝目Pterioida、扇贝科Pterioida。虾夷扇贝为杂食性,摄食细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细菌以及有机碎屑,是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经济种类[1]。虾夷扇贝是比较优良增养殖品种之一,以其个体大,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而受到青睐。该种原产于日本北部和俄罗斯南部水域,是冷水性双壳贝类。我国养殖的虾夷扇贝大部分是从日本引进的,属于低温种,仅在北方养殖。我国引进后主要分布于辽宁和山东等地的沿海海域[2]。

目前,在海水养殖业的快速规模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生物饵料的培养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但是生物饵料中的单胞藻培养存在成本高、易污染等缺点,给海洋经济类生物的苗种生产造成了影响。基于此情况,海洋中的常见大型海藻越来越被重视和研究,逐步应用于虾类、鱼类、棘皮动物及贝类的增养殖生产中,并取得了阶段性的实验成果[3-7],但在虾夷扇贝蓄养效果上的研究报道还较少。为此笔者于2013年1-3月在大连旅顺口海珍品育苗场进行了不同海藻碎屑对虾夷扇贝增重效果的比较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现将试验总结如下,旨在为广大扇贝的增养殖提供基础理论参考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扇贝

虾夷扇贝购买于大连市长海县獐子岛海产品养殖场,试验前扇贝进行暂养,暂养密度20个/m2,水温(3±1) ℃,盐度32‰,此期间主要以投喂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sp.)为主[8]。暂养结束后选取健康的个体进行试验。

1.2 试验饵料

试验采用的微绿球藻和三种常见大型海藻(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孔石莼-Ulva pertusa和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碎屑的悬浮液均采购自大连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专利保护产品。

1.3 试验方法及步骤

试验开始时挑选大小均匀的个体,培养于带有充气控温循环系统的塑料水槽中(80 cm×50 cm×35 cm),水温和盐度与暂养时一致。在每个水槽上标记好编号及相对应的饵料,其中Ⅰ为微绿球藻过滤液,Ⅱ为孔石莼碎屑过滤液,Ⅲ为角叉菜碎屑过滤液,Ⅳ为裙带菜碎屑过滤液。

每天早晚各投饵一次,日投饵量根据扇贝的生长逐步增加,基本保持在扇贝干重的2.0%。每天投喂前关闭水循环系统,投喂后全换水并开启水循环系统。从第一天投喂开始,每5 d水温设定增加1 ℃[9](前两天增加0.5 ℃,后三天增加0.5 ℃),当水温达到(8±1) ℃时,恒温培育。每个饵料组设定四个重复。

试验共进行26 d,实验前,每个重复组随机取8枚扇贝,作为各自初始试验个体,试验结束后,从各试验组各再取8枚扇贝,将其软体部完全剥离下来,分别测定软体部的湿重(用吸水纸蘸干)和干重(60 ℃下烘24 h),并计算增重率。

增重率=[(试验末软体部重量-试验初软体部重量)/ 试验初软体部重量]×100%。

采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分别检验投喂不同饵料的虾夷扇贝在增重率上的差异性。

2 试验结果

2.1 虾夷扇贝鲜体重增重率

如图1显示,在4种不同饵料组中,投喂饵料Ⅱ组的虾夷扇贝鲜体重的软体部增重率相对较大,为99.78%±18.51%,其次为饵料Ⅳ组(9871%±11.70%),再次为饵料Ⅰ组(78.32%±13.16%),前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后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投喂饵料Ⅲ组的虾夷扇贝增重率相对较低,为45.37%±1393%,显著低于其余三组(P<0.05)。从鲜体重的增重效果来看孔石莼的投喂能有效促进虾夷扇贝的增长。

2.2 虾夷扇贝干体重增重率

从图2可以看出,在4种不同饵料组中,投喂Ⅱ组饵料的虾夷扇贝干体重的软体部增重率相对较大,为286.41%±68.13%,其次为饵料Ⅰ组(264.63%±33.30%),再次为饵料Ⅳ组(26372%±35.24%),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前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投喂饵料Ⅲ组的虾夷扇贝增重率相对较低,为198.27%±56.79%,显著低于其余三组饵料的投喂(P<0.05)。从干体重的增重效果来看投喂孔石莼碎屑同样能有效促进虾夷扇贝的增长。

3 讨论

在自然海区,虾夷扇贝通常会通过滤食水中的单胞藻、有机碎屑、细菌及小型浮游生物来获取营养物质[10]。但是在人工养殖过程中,主要还是投喂浮游硅藻、金藻、绿藻等活饵料和浓缩单胞藻[11-12]。但是这些单胞藻的培养对环境要求特别高,而且很容易被真菌、细菌、原生动物等污染。此外,目前投喂的一些替代饵料(细菌类、酵母类和微颗粒配合饲料等)营养价值相对比较低,并且还会污染水环境,试验证实替代效果不是很理想[13]。但是,对于大型海藻来说,海藻碎屑的制作过程简单易操作,对培养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低,其碎屑悬浮液制作成本低廉,相对于浮游藻类的培养更具有现实意义。

nlc202309011022

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是海洋中滤食性生物的饵料资源。大型海藻在自然界产量高,分布广,据估计海藻的初级生产力在1.75~14.6 kg m-2a-1之间[14]。在自然情况下约有10%的海藻会被海洋中的牧食性生物作为食物直接摄食,约有90%的海藻变成有机碎屑进入海洋生态系统,成为滤食性生物的潜在饵料[9]。此外,大型海藻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高不饱和脂肪酸(EPA、DHA等)、蛋白质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3]。其中鲜孔石莼碎屑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较高(17%~26%)[15]。研究证明,大型海藻不但含有较高营养物质,而且还具有提高滤食生物机体免疫力、抗菌、促生长、改善品质、粘合和诱食等作用[3]。如果将其制成人工海藻碎屑饵料,将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在扇贝蓄养阶段将会大大提高扇贝的增重效果。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了这一假设。

综上所述,在虾夷扇贝蓄养过程中,投喂孔石莼碎屑饵料能有效促进扇贝的增重,并且可以在实际生产中替代或部分替代单胞藻进行混合投喂。

参考文献:

[1]常亚青.贝类增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14-178

[2] 王如才,王昭萍,张建中.海水贝类养殖学[M ].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

[3] 常巧玲,孙建义.海藻饲料资源极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J].饲料工业,2006,27(2):62-64

[4] 周歧存,肖风波.海藻在南美白对虾饲料中的应用研究[J].海洋科学,2003,27(3):66-69

[5] 殷旭旺,林华剑,闵文武,等.投喂不同饵料对刺参海上网箱育苗幼体培育效果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4,29(2):126-130.

[6] 周玮,李晓春,白海锋,等.投喂不同海藻饵料对海上网箱幼刺参生长及成活的影响[J].河北渔业,2014(12):6-8

[7] 于丽娜,鄢娜,鲁媛媛,等.刺参北方海区网箱生态繁育技术初步探讨[J].水产养殖,2013(3):11-13

[8] 王兴章,张起信.栉孔扇贝亲贝暂养促熟技术的探讨[J].海洋科学,1988(06):63-64

[9] Yin,X.W.,Min,W.W.,Lin,H.J.,et al.Population dynamics,protein content,and lipid composition of Brachionus plicatilis fed artificial macroalgal detritus and Nannochloropsissp.diets[J].Aquaculture,2013,380/383: 62–69

[10] 吴寅嵩,李赟,王娜,等.应用DGGE技术研究扇贝养殖海域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J].水产学报,2012(01):140-147

[11] 福建省集美水产学校.实用海水贝类养殖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12] 周玮,王国栋,宋善旗.浓缩单胞藻在虾夷扇贝育苗中的应用效果[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9,24(4):317-320

[13] 王崇明,王秀花,艾海新,等.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致病病原的研究[J].水产学报,2004,28(5):547-553

[14] Leigh,E.G.,Paine,R.T.,Quinn,J.T.,Suchanek,T.H.,Wave energy and intertidalproductivity[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g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87(84),1314-1318

[15] Sargent J.R.,McEvoy L.A.,Estevez A.,Bell J.G.,Bell M.,Henderson J.& Tocher D.(1999) Lipid nutrition of marine fish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Aquaculture 179,217–229

【饵料对比】推荐阅读:

生物饵料08-02

案例对比07-15

肥效对比07-16

优势对比07-17

造价对比07-18

岩性对比07-20

对比启示05-11

数值对比05-16

对比强化05-18

疗效对比05-19

上一篇: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下一篇:培训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