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对比

2024-07-26

模式对比(共11篇)

模式对比 篇1

目前我国工程造价领域存在两种计价模式, 一种是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 另一种是清单计价模式, 定额计价模式存在的时间很长, 清单计价模式是后来才新起的一种计价模式。定额计价法模式是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 使用苏联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 建设项目实行“量价合一、固定取费”。清单计价模式是根据国家统一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工程量由招标人按照全国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 工程量由招标人提供, 投标人报综合单价计算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税金的一种市场经济的方法。定额计价模式和清单计价模式在以下方面有区别。

1 应用的阶段不同

定额计价模式主要应用在工程项目建设前期各阶段对建设投资的预测和估计, 清单计价模式主要在招投标、工程实施阶段及交付竣工阶段。清单计价模式的组成阶段主要有两个阶段, 首先需要由工程招标方编[1]制工程量清单, 紧接着由投标方根据清单进行报价。定额计价模式在工程投标前就确定工程价格, 而清单计价模式是在市场竞争后形成的市场价格[2]。

2 计价程序不同

定额计价模式是以施工图为基础, 按照各个地区的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出分部分项工程量, 再依据各个地区的人工、材料、机械的定额消耗量和政府发布的定额价格计算出分部分项工程费, 再根据费用定额文件计算出措施项目费用、企业管理费、税金, 最后汇总得到单位工程造价。清单计价模式, 工程量由招标人计算, 各个企业依据自身的企业定额, 考虑企业自身的施工技术水平, 结合管理水平, 以及企业追求的利润, 计算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综合单价, 考虑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税金, 以市场竞争为目标, 按照清单计价程序最后汇总上述费用得到单位工程造价。

3 工程量计算规则不同

定额计价模式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是按照各个地区的定额计算规则计算的, 定额的计量原则是在净值的基础上, 加上施工规范 (或定额) 规定的预留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是按照全国的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的。清单项目的计量原则是以实体安装的净尺寸计算, 两者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在某些工程量计算上有明显区别, 如:平整场地、挖土方、内墙高度、雨蓬、阳台等。工程量计算方法的差异, 在清单计价中主要是在综合单价中考虑施工企业实际工程量进行报价的。

4 单价构成不同

定额计价模式的单价由人工费、材料费、及机械费, 其单价构成是不完整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采用是综合单价, 包含了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利润, 以及一定的风险, 其单价构成是全费用单价 (与国际上的全费用单价不用) 。国际上的全费用综合单价是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利润、规费、税金。

5 计价项目划分不同

定额计价模式中分部分项工程费用主要按照各个地区消耗量定额项目的划分, 定额是以施工工序为对象, 工程内容详细。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中是按照国家工程量清单计量规范规定的项目划分进行, 以工程实体为对象, 一般包括多个定额的的工作内容。项目划分比定额的要简单一些。

6 计量单位的区别

定额计价模式的计量采用的是扩大的单位, 如:100m2, 10m3等, 清单计价模式才有的计量单位是《计价规范》附录中规定的基本单位。它是自然单位如:“m3”“m2”“m”不是扩大的单位。

7 造价管理理念的不同

定额计价方法可以说计划经济的工程造价的工程计价管理方法。定额计价模式下工程量计算按照各个地区的定额计算规则进行, 量和价是统一的, 主要都是依据政府颁布的消耗量定额和统一计价表以及费用定额。清单计价方法则是一种国家市场经济的工程造价的工程计价管理方法。定额计价更适合项目前期管理, 而清单计价模式主要是从招投标阶段开始, 直到后面的竣工结算阶段, 综合单价更适合各工程项目参与方在合同方面的管理。

8 工程存在风险不同

定额计价模式工程数量和定额基价都由投标方计算和确定, 所以工程中存在的风险都由投标单位承担。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数量的风险由招标人承担, 投标报价的综合单价的风险由投保人自己承担, 体现了风险分担的思想。

虽然目前清单计价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定额计价在我国现阶段还不会被淘汰, 由于工程项目前期建设阶段需要进行控制, 定额计价模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清单计价模式在清单计价规范中非常明确的规定了哪些项目必须采用清单计价模式, 今后更多的项目也会使用清单计价模式, 清单计价模式采用的量价分离, 风险共担的原则是非常公平的。但是目前的清单计价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清单计价模式最重要的是一种市场竞争机制, 工程量由招标人负责, 综合单价由施工企业自己来确定, 但是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都没有自己的企业定额, 还是使用预算定额及费用定额, 调整某些费率进行计算, 这样的结果只是表面形式和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不同, 但是实质还是和定额计价模式一样, 不能真正起到清单计价的作用, 因此我们国家在企业定额的编制问题上还有很长的路走。

定额计价模式和清单计价两种模式并存是我国的特殊阶段, 当前两种模式各自有各自的作用, 定额是清单存在的根本, 没有定额也不会有清单, 清单是在定额基础上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 适应国际社会, 每个工程造价人员都要认清两种计价模式各种的特点, 不断推进我国的工程造价领域的发展。今后国内的工程造价人员可能会越来越多的参与国际项目的建设, 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与世界接轨,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计价模式是清单计价, 工程造价人员需要在使用清单计价模式时不断的完善我国的清单计价方法。

摘要:定额计价模式和清单计价模式是我国现行情况的两种计价模式, 这两种模式在应用的阶段、计价程序、工程量计算规则、单价构成、计价项目划分、计量单位、造价管理理念、风险分担等方面不同, 清单计价模式是国际通用模式, 未来清单计价模式应用将更为广泛, 但是定额计价不会消失, 它在项目建设前期的造价控制中仍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定额计价,清单计价,定额计价模式,清单计价模式

参考文献

[1]周亚敏.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与定额计价模式对比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 (11) :97.

[2]贾丹.关于工程量定额计价模式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对比[J].门窗, 2014 (04) :321.

模式对比 篇2

当我们用新的视角去看中国软件这20多年历史的时候,实际上,中国软件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刘亚东:

现任Primeton(普元)软件公司董事长兼CEO。1959年生于安徽,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拥有近代物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并于1992年获得美国马里兰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4年期间,担任美国Adobe公司高级工程师。创建普元之前,刘亚东是亚信科技(中国)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并曾担任首席运营官(COO)。20出资创建上海普元公司,并担任CEO至今。

二战后,美国的管理模式开始了数字的介入,二战的当时,有从事MIT的一群人,在美国后勤军需的供应上面,用数学制造了一个模型,为的是解决一个问题:怎么最有效的对军队实行军需储备,这成为数字计算及时性管理功能的开端。

五六十年代哈佛的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众多的管理学院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随后的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人运用数字计算的管理体系已经相当完善了。但是请注意,美国在70年代开始使用管理软件的时候,所拥有的是非常落后的计算机和相当落后的软件开发程序,这便是软件美国模式“雏形”:在一个非常简陋的计算体系中解决特别复杂的问题。并且,在这样的发展状态下,美国人将这些问题解决得很好。随着技术的进步,他们的软件也在进步,但是软件的相应变化很小。管理体系在美国这么多年的变化由以自己的部门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这也是美国90年代发生的最大的一次管理变革。

而软件的中国模式则是另外的一番景象:互联网时代的中国,计算的资源已经非常便宜,但是我们的客户对管理的需求却日益急迫。中国模式要解决的是:如何用更丰富的技术资源去解决不断变化不断成长的客户需求问题。中国模式则是对美国模式的一种颠覆。

悖论恰恰出现在此:中国的软件可以说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慢慢发展,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当我们用新的视角去看中国软件这20多年的历史的时候,实际上,中国软件的道路才刚刚开始,此前中国软件都是对美国模式或者是对一些其他模式的复制模仿。我们试图模仿操作系统、我们试图模仿中间件、我们试图模仿ERP、我们试图模仿CRM、我们试图模仿很多很多东西,却忽略了这是一个根本不能被复制的`市场。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来自美国的ERP等套装软件就开始在中国应用实践。在此之后的20多年间,系统实施过ERP的中国企业达2600多家。但不幸的是,直到上世纪末,中国仍难以找到ERP完全成功的范例,以至前后80亿元的投入打了水漂。最近几年,ERP软件的本土化进程加快,“水土不服”问题得到一定改善,一批国内软件商开始成长,再加上政府的推动,ERP的成功率开始上升,出现了一些鲜活的应用案例。但即使如此,当前ERP的总体成功率依然不足30%。有管理专家认为,这些套装软件所以在中国失败居多,并不在于软件产品本身,而是往往取决于产品之外的非技术因素――比如由于软件产品被无休止地修改、比如项目维护人员的不断流失等等。也有咨询公司认为,那些操作层面的问题――比如ERP的实施计划没有生命力、比如企业组织

中日高校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中日高校 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陈德荣(1964- ),男,广西玉林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日语教学法、日语语法。(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055-03

一、中日高等教育国家管理体系的对比

1.日本的国家高教管理体系。日本的参议院、众议院拥有立法权,并成为日本高教政策的最高审核、决策机构,凡政府提交的有关高等教育的提案(包括政策、法规、教育规划等),均须先经国会文教委员会审理。参议院、众议院通过后,方可交给政府贯彻实行,国会议员亦可提出自己的教育提案。

文部省是统管日本教育和文化的政府机构,对高校的主要任务在于认可大学和高等专科学院的设置,分配和拨发国家教育补助费,从事教育调研并发布调研结果,向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提出指导性建议等。

中央教育审议会是文部大臣的咨询机构,其成员多是企业界、教育界、文化界和其他各界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名流,其成员须经内阁认可,文部大臣任命。中央审议会除了接受文部省长官的咨询外,还负责审议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法令。

日本财团法人大学基金协会是一个不依附文部省的独立法人机构,它起草的《大学自我检查、自我评价手册》,列出12个大的评估项目,并对评估形式、方法提出建议,对日本大学的内部管理起监督作用。①

2.日本高校内部管理体系。国立、公立日本高校中评议会是日本大学立法机构和监督机构,同时也是本校最高行政领导人的咨询机构,校长是评议会的当然召集人。文部省有关条例规定:凡有一个以上学院的国立大学,须设评议会,并在各学院设置教授会,而只有一个学院的国立大学,只设校级教授会;校长由评议会或者校级教授会酝酿提名,全校职工投票产生,文部省任命。

私立日本高校也属于文部省领导,私立大学的设立须经文部大臣的咨询机构——私立大学审议会审查批准。私立高校在经营管理上比国立、公立高校要复杂,在校级领导机构方面有三套班子:一是以理事长为代表的经营者,负责学校的经营工作及办学方针,对外全权代表学校;二是以校长为代表的教育者,包括院长联席会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一般行政工作;三是以总长为代表的协调监察机构,负责协调经营者和教育者的关系。日本的私立大学拥有的自主权虽然比国立、公立大学大,但无论经营还是教育,都要受文部省的某些支配和指导,否则难以维持。

3.对比日本反思我国的高校管理体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央集权的行政领导制度对我国高教事业管理模式的成型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中央与地方政府管理范围和权限的划分,基本上是向前苏联借鉴后发展至今的。在高等学校校内管理方面,学校自我管理的回旋余地很小,高校中党务系统的直接领导使校长的权力受到很大的削弱。在我国,高等学校长期被视为中央和地方政权的下属机构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从人事、财政到教育方针和教育内容,全部由上级领导机构做出统一的规定,一直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术自由度都不够宽大。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方面已在改变并显示两种特点,一个是朝中央、地方(包括有关部委)、高校适当划分各自管理权限的方向发展,另一个是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之间做某种自主权大小的区分。② 其中非重点高校的自主权与日本赋予国立、公立和私立高校不同的自主权的做法类似。日本私立学校的行政结构、运营方式十分接近现代企业之一的股份公司,可谓有很大的自主权。可是高校发展到了21世纪,人们开始认识到,学术自由绝不意味着国家权力向科学和高等教育做无条件的投降。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对学校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不仅不会削弱学校的自主权,相反,强有力的国家的存在,可以保护高校免受地区特殊政策的随意干扰,使其自主权在适当的范围内得到充分使用。即使在日本,私立学校虽然享受了很大的自主权,但很多不能自负盈亏,还是要接受国家的资助和私人的捐赠。

在高校内部管理方面,我国现在已经明确提出,坚持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实践中有两个公认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处理学校党委第一把手与校长的关系,这是高校一直以来的首要棘手的问题,甚至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是一个禁区和死结。另外一个是如何处理校长与校务委员会的关系。目前校务委员会在形式上和某些职能上相当于西方的教授会,但是它的权限太小,仅仅部分地发挥着审议和咨询的职能,与校长之间不能完全地形成一种各负其责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应当扩大校务委员会的审议范围,提高它的地位,赋予它某些重大学术问题上的决策权,最终达到校长及其助手主管行政事务,而教授会或校务委员会主持学术事务。尽管严格划分行政行为和学术行为并非易事,但这是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向。建立依法治校的原则仍然是我国高校管理中十分薄弱的环节,还应加快发展速度,并注意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二、中日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对比

1.日本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世界各国高校在制订教学计划,分配各门课学时,计算老师和学生的活动量,控制教学进程的方式,归纳起来不外是学分制、学年制和学年学分制三种,高校中以这三种方式为核心形成不同的教学管理制度。③ 学分制为西方国家的大学普遍采用,日本也普遍采用了学分制。

日、美、欧洲等知名高校多年的实践证明,要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就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应该保证开出高质量和相当数量的选修课。经验表明,供选择的课程与学生应选择的课程数至少达到3∶1的比例。(2)应围绕主修方向安排选修科目,以利于形成主干课程,不能完全打破专业和院系界限。对学生来讲,跨系选修只能以拓宽专业面为目的,其数量也应有所限制。(3)应加强对学生选修的指导,帮助他们按照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的要求,制订适合自身情况的具体课程计划。

2.对比日本反思我国的教学管理制度。我国高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遍实行学分制,教育界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和改革试验。改革实验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因此促进了选课制的发展和完善。但是,在一些人心目中,把学分制看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对其固有的不足重视不够;还有一些学校仅仅停留在形式上采用学分制,即把四年该学的课程分解成学分,按学年安排下去,美其名曰学年学分制,学生没有选修余地,更不可能跨系跨院听课。所以,有人批评我国高校必修课太多而难以压缩,这实在是有些冤枉,因为问题的实质不在此,而在于可选修的课程太少。如果能为全部学科开出足够的选修课,将其按课程性质和专业要求组成某些系列课程,并对选修、必修做出合理规划,采取扩大选修范围的措施,如允许跨系选修、设置某些自选课等,则必将改善目前的选修制。这不但能够促进学校教学工作,而且对教师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三、中日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对比

1.日本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日本大学的科研工作及各大学附设的科研机构均由政府部门(文部省)管辖,而文部大臣则是全日本科研工作最高决策机构——由总理大臣任会长的科学技术会议的七名当然常委之一。该会议负责制定日本科技发展的总方针和总政策,对高校科研产生直接影响。虽然总的来说,日本高校科研管理较为松散,真正在科研方面与政府打交道的是大学中各学院院长和各科研所所长,但由于科研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科研成果也主要由政府收购,所以政府对高校科研的巨大影响和集中领导是毋庸置疑的。不过,研究项目的确立和经费拨给都采取招标和自由组阁的办法,中标的科研组拥有人事权、经济和研究的自主权。

日本的国立、公立高校经费和设备条件比较好,以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为主,私立大学从事花费比较小的社会人文科学研究,私立高校无论在科研水平和科研规模上,都无法与前者相比。④从校内科研组织看,由于强调教学与科研结合,无论是(教师)讲课还是科研所及其下属部门,都是独立进行教学与科研的基层单位。这两类组织中的成员都要同时进行教学与科研,不过,比重有所不同。日本大学科研人员的课题意识很强,十分重视通过课题争取经费,并通过科研推动教学、培养人才和提高教学水平。很多基层组织实际上是以课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没有课题,(教师)讲课和部门就失去竞争力和生命力。

2.对比日本反思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我国高校的科研事业面对的竞争对手很多,除了国家级的科学机构外(如科学院、工程院、社科院),还有国家各部委所属的研究院、所,以及大型厂矿企业的研究机构,近年又出现大批民营科研机构,这些机构占有国家科研基金的大部分。高校的科研经费在国家科研总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许多高校管理者都建议国家科研投资政策还要向高校作适当的倾斜。⑤

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合作近年呈迅猛发展的态势,合作的形式是多元化的,国家也不断强调高校的科研应当把力量投入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来。这是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高校带来了新的压力和动力。从根本上讲,从长远看,基础研究也能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但是,不可能像应用和开发研究那样产生即时效应。现在的问题在于认清并处理好这种情况下、这种科研的倾向所产生的矛盾:(1)过分强调功利的科研,忽略了教学和基础研究;(2)高校科研商业化导致研究生教育的狭窄,并且导致文理工类的科研获利不等而影响了研究生教育;(3)企业和高校科研合作时在目的、形式和方法上彼此的价值观往往不一致,也会由合作产生价值利益冲突。⑥

我国高校的层次和类型多种多样,在开展科研时不可能一刀切地提出同样的要求,高校在科研上的分工、合作是必然的,但高校之间的校际合作和校内外跨学科联合攻关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基础研究也是高校的强项,但是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发展高新技术任务的只能是学科门类齐全、技术设备条件好、科研力量强的重点学校,以及少数在某些领域优势明显的其他学校;推广应用和咨询服务,兴办科技产业,应以单科和多科学院为主;师范院校和地方综合大学,应将基础研究、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重点;至于专科学校则应侧重教学研究。

四、中日高校教师管理模式的对比

1.日本高校教师的管理模式。日本高校教师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类。高校讲师兼职现象比较普遍,公立高校的兼职讲师有1/3,而私立高校中讲师兼职比例近一半。日本的大学教授、副教授主要来源有:从本校副教授、讲师中提拔、晋升;从其他大学中招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第一流大学通常以第一种方式为主,第三种方式为辅;其他高校多以第二来源为主。名牌大学教授和副教授的选拔竞争十分激烈,而二、三流大学主要从名牌大学的退休教师中招聘教授。大学教师的招聘关键是学科或学院负责人的推荐,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审查不严和开后门的现象,但总的来说,被推荐人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日本大学教师的流动性很小,在组织管理上具有东方的特性,不像欧美的教师终身在学校工作的是很个别的情况:英国和法国几乎为零;美国和德国至多占5%。相比之下,日本国立大学1/3的教师由本校大学毕业生充任,个别名牌大学这一比例高达80%。⑦

日本高校教师的在职培养,主要靠自我提高,教授承担指导副教授、教师和助教提高业务的责任。日本高校近亲繁殖的现象比较严重,任人唯亲的风气、大学教师缺乏在不同岗位上任教的经历,严重影响着高校学术水平的提高,甚至导致学术退化。

2.对比日本反思我国高校教师的管理模式。我国高校教师跟日本一样也是分成助教到教授四类。近年来,我国高校一直在推行聘任制,虽然有一定的进展,并取得一些效果,但是并未达到最终打破终身制和铁饭碗、大大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预期目的。首先,定员定岗难于实现。因为此制度本身缺乏科学标准,另一方面相应措施不配套,缺额难以补充,富余人员无法精简,精简下来的也难以流动出去。其次,评聘不分,弊大于利。在我国高校,评定职称和职位的任用一般是紧密挂钩的,因为评定之前就有指标的限制,职称评定的竞争因此也显得更为激烈。⑧ 中青年教师作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如牛负重,而职称和其他待遇难以上去;某些资深教师靠熬年头当上教授,而且不担心不聘和解聘,因而滋生学术官僚;评聘分不好还加剧了教师队伍中原已存在的苦乐不均、待遇不公的现象,挫伤了许多教师的积极性。再次,高校教师评定职称过程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和漏洞,最为严重的是近年的学术科研作假所反映的公开性不够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另外一个就是评定职称时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和评定时的人为偏差。

对比日本高校的管理,我国高校的管理有优有劣。我国社会正处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我国的高校、高等教育必然也应该融入这一历史潮流。高校管理的改革发展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认真实践和探索的长期过程。

[注释]

①刘正发.日本高校管理制度评述[J].民族教育研究,2005,(16)3:40-44.

②易兰华.从核心竞争力理论看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39-43.

③王志成.高等学校管理中几个问题的新解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1):10-13.

④厉建欣.日本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及启示[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28(1):110-112.

⑤陈卫国,欧阳琰,张向东.试析高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及对应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6(2):97.

⑥朱伦.高校管理机构改革中几个问题的反思与探讨[J].教书育人,2006(6):32-33.

⑦徐建中.日本高校人事管理的特点[J].江苏高教,1992(4):53-54.

海外REITs发展模式对比分析 篇4

关键词:海外,REIT,比较研究

一、各国 (地区) R E I T市场发展对比

1. 美国

US-REITs起源于马塞诸塞商业信托。1960年, 美国国会通过《REIT现代化法案》, 标志着REIT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投资工具的诞生。美国相关税法对US-REITs的各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规定, 本文着重阐述US-REITs的以下特点。

(1) US-REITs发展过程中市场表现跌宕起伏。在起步阶段, REITs的投资和经营受限, 市场反应平淡, 增长表现平缓。1986年美国颁布了税制改革法, 对REITs的运作进行了一些实质性的改变, 以及随后的美林公司公开首发IPO、伞形合伙结构和下属合伙结构的相继产生都大大促进了REITs的快速回升。

但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两次金融危机都波及到REITs市场, 各种类型的REITs几乎均出现了负收益率, 数量也呈现出明显下降的减缓发展的趋势。

总体来说, U S-R E I T s由起步阶段至相对成熟阶段, 市场表现跌宕起伏。截止至2 0 1 2年1 2月3 0日, 美国R E I T s行业的总市值已达到6 0 3 0亿美元, 其中权益型REITs的市值5410亿美元, 占总市值的89.7%。

(2) US-REIT运作结构多样。1986年以前, REITs的资产管理和运作、REITs房地产租赁服务、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等活动一般外包给独立的合约方进行。因此, 当时的REITs结构为最传统的信托制, 其中REITs直接拥有资产, 而不是通过经营性合伙企业间接拥有资产。

2 0世纪9 0年代初期, 一种新的房地产企业运营结构形式--伞形合伙结构的R E I T s (U m b r e l l a Partnership REITs, 简称UPREITs) 诞生。UPREITs能够使新建立的REITs迅速达到公开上市融资的规模从而成为REITs的IPO热潮成为可能。

U P R E I T结构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有限责任合伙人的数目, 从而扩大R E I T s的规模, 来达到上市融资所要求的资产;另一方面也便于在资本市场融资, 从而弥补REITs的高比例股利分配造成的截留利润较低、扩张资本不足的缺陷。但同时UPREIT也存在两种不同类别的普通股股东的利益矛盾问题。

DOWNNREIT是在UPREIT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主要通过成立下属合伙人实体, 间接地拥有新购入的房地产, 新购入的房地产由下属合伙人实体直接拥有。

D O W N R E I T结构一方面具备更大的经营灵活性, 因为它并不要求有一个中心的运营合伙, 而是为每一宗想获取的交易形成一个新合伙关系;另一方面这种合伙关系比较松散, 导致有限合伙人倾向于拥有更少的控制权, 因而在D O W N R E I T结构中的利益冲突更小。但是如果一家DOWNREIT拥有的合伙人过多, 或者频繁通过发行经营性合伙公司的单元股份来购置物业, DOWNRIT要保持纳税记录的成本就相当大。

(3) U S-R E I T适用法律法规制度健全。在美国, REITs必须是公司、商业信托或视同公司课税主体之协会等其他类似机构, 并且必须由董事会或基金托管人管理, 不能是任何形式的金融机构或保险公司。而为了防止其股东结构失衡, 税法对其股东规模和持股比例税法也有“百人原则”和“5-50”原则等规定。这一规定严格限制了股东可能获取的最大利益, 防止一个或几个大股东在权利上拥有垄断地位从而影响REITs健康运行, 并有利于保障中小股东利益。

为了防范风险并保证REITs的收益率, 在REITs资产组合中, 75%以上必须由房地产、抵押贷款、其他证券、现金或政府债券等。而对于REITs的收益分配, 法律规定将不低于R E I T s应税收入的9 0% (2 0 0 0年1月1日之前为95%) 作为股息分配给股东。这一规定保障了投资回报率, 并成为REITs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最重要的优势之一。

(4) 税收优惠为U S-R E I T发展主要驱动力。首先, R E I T s享有作为“收入传递证券”的税收优惠待遇, 即REITs被视为收入传递的工具而免征所得税, REITs应税收入中已分配部分无须缴纳公司所得税。这一优惠政策有效消除了R E I T s中双重征税问题。但是, R E I T s应税收入中未分配部分应正常缴纳公司税 (现行最高税率为35%) 与4%的营业税, 并适用联邦替代性最低税, 这有利于提高REITs分配积极性并保障联邦财政收入。

其次, REITs在计算应税收入时应考虑诸多因素, 如公司收入、Q R S扣除, 以及依附于R E I T s的实体 (如单一成员的国内有限责任公司或委托人信托) 。并且, R E I T s应税收入可以对历年净经营损失进行抵扣, 经营损失最高可累积20年。这一规定对亏损经营的REITs给予了保障。

(5) 权益型在U S-R E I T市场居主导地位。2 0世纪9 0年代之前, 美国R E I T s市场中权益型R E I T s数量及市值与混合型、抵押性REITs数量及市值相差无几。90年代之后, 权益型R E I T s数量大幅增长, 远高于同期另两者R E I T s数量。截至2 0 1 2年末, R E I T s市场共有1 3 9支权益型REITs, 33支抵押性REITs;权益型REITs市值约为5400亿美元, 抵押性REITs市值约为590亿美元。权益型REITs占据了绝大部分US-REITs市场。 (表1)

(6) US-REIT市场独立性强, 投资回报率高。REITs股息收益稳定, 股息率相对优厚。目前收益数据和股票相比, R E I T s各年期内的平均收益率均远高于股票;且随着年期的增加, R E I T s收益稳定性也在增加, 长期收益稳定性亦高于股票。和债券相比, 总体上REITs的平均收益率略低于债券, 但其流动性和收益稳定性要高于债券。相比而言, REITs的优厚的投资回报率及稳定性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这是REITs吸引投资者的强大优势之一。

2.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REITs于1971年引入, 原名List Property T r u s t (L P T) , 2 0 0 8年改为A-R E I T s。澳大利亚市场是REITs发展时间第二长, 也是现今REITs市场规模第二大的市场。A-R E I T s虽然于上世纪7 0年代引入, 但长期以来其发展规模并不大, 直至90年代养老金制度引入澳大利亚后, REITs作为其投资渠道之一才得以大规模发展。截至2012年末, A-REIT市场总规模已达882亿澳元。

(7) 结构从信托式向合订式发展。目前澳大利亚市场REIT结构分为信托式 (Unit Trust) 和合订式 (Stapled Securities) 两种。信托制最为传统, 并有如下优势:资产的托管与运作分开, R E I T投资与房地产开发分开, 一定程度有利于规避由投资者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经理人与托管人分置, 权责分明;信托制为REIT最早最经典模式, 发展较为成熟。

合订式是近年来A-REITs市场发展出的新模式。该模式中, R E I T采用内部管理, 公司与信托“合订”, 投资者购买合订证券股份可同时持有公司股份与信托, 到期获得分红。信托继续持有资产, 而基金管理公司则可进行不动产开发和资金筹集。对于投资者而言, 外部管理的风险来源于房地产资产, 而内部管理的风险则来源于不动产开发、管理及其他相关活动。合订制的优势在于:R E I T s涉及主体少, 发行环节精简, 成本低;投资者投资股票, 收益来源于信托和公司股票, 投资分散。1 9 9 8年责任实体 (Responsible Entity) 引入, 内部管理更加方便合订式的操作。合订式曾一度占据市场主导, A S X市场合订式R E I T s总规模稳步上涨, 0 9年约3 7 4亿, 至1 1年则涨至约1 0 6 8亿, 1 2年则基本保持在4 0 0亿左右, 同时期的信托式REIT规模起伏, 2010年曾一度缩减至120亿, 但2012年两种结构规模与数量基本持平。

(8) A-REIT法律环境宽松, 惩罚性条例少。除公司法 (2001) 、所得税评估法 (1936, III 6C) 、及相应上市交易所法律法规外, A-REITs并无特定法规, 监管机构方面澳洲证券及投资监察委员会 (ASIC) 负责监督交易与操作。R E I T s的发行、上市、流通遵守一般金融产品须遵守法规即可, 无特殊要求, 杠杆率也不作明确限制, 仅分红方面需按规定将100%的租金收入用于分红。法规制定形式也多引导性条文, 如A-REITs不限制投资方向与比例 (规模过大除外) 。完善而宽松的法律环境与长期发展金融市场为A-REIT提供了健康的成长空间。

(9) A-R E I T多为银行、保险、养老金偏好。A-R E I T的投资者主要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占比例较大, 由于REITs风险相对其他证券而言风险较低, 因此REITs也成为保险公司及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偏好的对象。标准普尔市场目前有A-REITs指数期货, 期货市场的出现以一定规模的现货市场为基础, 体现了投资者保值, 套利或投机的需要, 从A S X所提供的期货投资者所占比例中也不难发现, 综合性银行占比7 7%, 财产保险占比10%, 为占比例较大的两类投资者。

(10) 税收优惠明显。总体而言, A-REITs仅就净收入缴税, 不存在二次征税问题。所得税方面, 本国投资者与国外个人投资者享受较大比例优惠, 国外机构投资者缴税较高, 但一般税款可抵扣。印花税方面各州规定不同, 非上市REIT多数州税率为0.6%;上市REIT一般免印花税, 如投资土地数量达到一定数额则以从价法征税, 税率最高达6.7 5%。增值税 (G S T) 方面, R E I T s投资者不必缴纳;由于托管人在GST中有被双重征税的可能, 因此其缴税需视情况而定。A-REITs市场在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也有一定措施, 如税收环节, 责任实体不用缴税, 若其未将信托收入的100%用于分红, 将以最高税率46.5%缴税。

3. 新加坡

(11) 推行曲折。新加坡是亚洲继日本之后第二个推出REITs的国家, 但S-REIT的推出之路却较为曲折。

1986年, 为振兴新加坡房地产市场而成立的咨询委员会就提出了设立房地产投资信托市场的想法, 但R E I T的概念却未被采纳。1998年7月, 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审核委员会又在一系列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的建议中提出, 设立R E I T s可增加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投资品种并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在采纳该建议后, 1999年5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颁布了《新加坡房地产基金指引》。

2 0 0 0年1 1月, 金融管理局对《新加坡房地产基金指引》的内容进一步更新;2 0 0 1年, 颁布了《证券和期货法》, 对R E I T s的上市作出了相关的具体规定;2 0 0 2年的《集合投资准则》又细化了对R E I T s的要求。这一系列的政府立法奠定了新加坡REITs的法律框架, 这不仅直接促成了随后发行的嘉德置地CMT与腾飞基金 (A-REIT) 良好的市场反应, S-REIT市场在此后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S-REIT能够成功发行和快速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为政策支持, 尤其是在税收方面的大量优惠, 包括R E I T s的税收透明制度规定, 避免双重征税;允许公积金投资REITs;国内外个人投资者持有REITs获取的分红免税;外国公司在新加坡投资REITs享受优惠税率等。

(1 2) 信托制为主。S-R E I T s主要采取信托方式融资, 并遵从集合信托计划及《证券期货法》的管制。S-REITs没有独立法人资格, 必须聘任由金融管理局批准的信托公司担任信托管理人管理S-REITs, 并聘任房地产管理公司管理所购房地产及相关资产。同时, S-REITs委托一位受托人持有资产, 并代表投资者的利益。这种信托结构比较单一, 突出特点是强调受托人和管理公司的功能及二者间的相互独立性。同时, S-REIT也可以选择以公司形式组建。以公司形式组建的R E I T, 无论上市或未上市, 不受集合投资计划准则和房地产基金指南的约束, 但也不享受税收优惠。

(1 3) 法律限制逐步放宽。与美国、澳大利亚相比, 新加坡最初的立法限制更为严格。但随着亚洲REIT市场的激烈竞争, 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的监管机构不同程度地放宽了REIT的立法限制, 以增加本国证券的竞争力, 吸引国外的REIT到本国上市。

例如, 2003年5月,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将S-REITs贷款比率从25%提高到35%, 获得“A”信誉等级的S-REITs负债比率可以超过3 5%, 且没有上限限制;2 0 0 5年1 0月, 修订《财产信托指南》, 允许R E I T s在持有资产时, 可以拥有部分股权, 而不必拥有全部股权;允许R E I T s从事房地产开发以及投资未完工房地产等。以上关于REIT的立法规则演变, 都给予了REIT运作更大的灵活性, 预计未来与REIT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在今后仍将进一步放宽。

4. 日本、香港、法国

二、对比各国及地区R E I T发展的共性

5. 成熟的房地产市场

经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 REIT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 房地产市场均较为发达, 房地产开发、投资、销售等环节分工明确, 房地产融资由专门的投融资公司运作, 融资手段多样, 效率高, 成本低。

成熟且稳定的房地产市场是REITs收益的保障。以美国为例, 从U S-R E I T s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 R E I T s的市场表现与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 美国在1 9 7 5年、1 9 8 9年的两次房地产市场波动, 都对同时期REITs收益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而如今US-REITs的良好发展也得益于其完善的不动产金融体系和法律体系下发达且稳定的房地产市场。

当然, REITs与房地产市场之间的促进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诸如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等亚洲地区的政府都是基于促进房地产市场调整与发展为目的而大力推行REITs的设计与上市。

6. 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方面, 美、澳两国股票市场发达, 故股权型REITs发展较快 (, 其他几国信托型更为发达, 如新加坡信托市场发展较为成熟, 其REITs模式以房地产信托模式运行者居多。

市场发展的成熟还体现在监管法律与制度的完善上。以上案例均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监管部门对R E I T s的上市、交易、税收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与监测。美、法及亚洲等国颁布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法律法规, 新加坡、日本更是以专项法规的形式出现;而澳大利亚发展模式较为灵活, 法律监管对R E I T s限制较少, 但这也得益于其原有的成熟完善的法律体系, 不必针对REITs的出现而设立过多的法律条文。

7. 投资对象以房地产投资产品为主

以上市场对REITs融资的投资方向均有直接或间接限制, 该限制除保障房地产开发融资的资金来源外, 更主要的是保障收益的稳定性。房地产抗通胀能力强, 投资风险较小, 保值效果佳。个人投资者和保险公司、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要求较高, 因此保障REITs对房地产的投资比例有利于此类投资者选择REITs进行投资。

出于分散风险和保障收益率角度考虑, 各国允许REITs除投资房地产外, 投资一定比例其他产品。投资对象多样化有利于分散风险, 大比例投资房地产也保证了收益的稳定性;当房地产市场处于低迷期, 租金收入达不到收益率要求时, 所投资其他产品较高的收益可以弥补房地产收益的不足。

8. 租金收入鼓励分红

为保障投资者利益, R E I T s一般规定来源于房地产物业的收入绝大部分以红利的形式派发给投资者。除澳大利亚外, 以上国家均对R E I T的分红比例作出了明确规定。这样的政策不仅可以保障R E I T的收益稳定, 激励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也可以有效的减轻R E I T管理人与持有人的代理人问题。以租金为主要来源的REIT收入基本与通货膨胀率保持同步, 这也提高了R E I T分红回报的相对水平, 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

9. 税收优惠起到重要作用

在大部分国家, REITs享有作为“收入传递证券”的税收优惠待遇, 即REITs被视为收入传递的工具而免征所得税。REITs的应税收入中已分配给股东部分, 无需在公司层面缴纳公司所得税, 只需在股东个人层面缴纳个人所得税;未分配部分, 仍需缴纳公司所得税。而普通公司是所有的应税收入均需缴纳公司税。这个区别有效地消除了对REITs收入的双重征税问题, 有效地保障了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 是REITs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吸引投资者的最大优势之一, 同时也是REITs在各国的投资市场得以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1 0.市场表现较大盘更为稳定 (1)

选取2 0 0 6年至2 0 1 2年美国及香港R E I T指数与大盘指数进行比较, 通过V a R (V a l u e a t R i s k) 法对该两地的R E I T风险程度进行测度, 结果发现, 在9 5%的置信区间下, U S-R E I T的V a R值为1 2 7.7 1, 小于道琼斯指数V a R值1 3 4.5 7 4, 即若将1 0 0 0 0美元投资于r e i t s以外的其他金融产品, 则在下一个交易日的最大损失有9 5%的概率不超过1 3 4.5 7 4美元;香港选取代表性R E I T越秀房地产信托基金V a R值为1 3 8.5 6 7, 小于恒生指数V a R值1 2 4.0 9 6 5。选取数据反映出两地R E I T市场表现较大盘更为稳定。

三、结论及对中国的启示

长期以来, 我国房地产开发融资以银行信贷为主, 风险集中, 加之近几年楼市调控造成开发资金回笼困难, 房地产开发商亟需多样化的融资渠道。而金融市场可供个人投资者投资的产品较少, R E I T s风险较低, 收益稳定适于个人投资者。由此可看出, 我国的产品供需双方都对REITs的引入有需求。

2008年以来, 国内引入REIT的呼声很高, 一些企业也做出了一定的尝试, 但多因为法律空白或税收无特别政策等问题最终搁浅。目前, 我国内地尚无公募REIT, 最为接近的模式是房地产信托型“准R E I T”, 但内地有少量房地产以REIT方式融资并在香港上市, 发展态势良好。

目前, 我国推行R E I T的条件仍不成熟。首先, 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控阶段, 在房价上涨的趋势下, 2 0 1 3年初国务院出台“新国五条”, 市场反应混乱, 投资者预期不明确;而且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分工不够明晰, 物业管理方式也存在缺陷, 故租金收益率无法满足产品要求。其次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信托市场问题频出, 法律空缺, 监管不得当。再次, 我国复杂的税务体制、较多的缴税科目会造成REIT承担较高的税务成本, 将面临双重征税问题。此外, 基金资产管理和房地产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土地使用权的双重结构等问题均会阻碍REIT在我国的引入与发展。

借鉴国外经验, 我国若想引入R E I T, 可根据自身情况改进R E I T运作技术, 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与监管制度, 同时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以形成税收激励。目前, 房地产市场尤其商品住宅市场处于调控状态, 投资者对房地产投资的信心有待调查, R E I T此时引入并非最佳时机, 但长期来看REIT的引入将丰富金融市场, 多样化投资者选择, 是房地产金融发展的趋势, 因此市场应提前做好准备。

通过对比可知, 美、澳、新等诸国的R E I T在结构设计、投资对象、分红政策、税收优惠等多方面有共性, 基于各国国情, 法律制定与其他具体规定又有所不同。市场表现方面, R E I T收益高于一般债券收益, 但低于股票收益, A-REITs与S-REITs均会受相应市场指数的影响。R E I T自身有诸多优势, 同时是国外市场较受欢迎的投资产品, 出于自身发展需要, R E I T引入我国的可能性较大, 参照以上各国R E I T市场模式, 我国在金融环境、法律监管、税收优惠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以上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为我国借鉴, 同时中国REITs的发展也应符合我国国情需要。

参考文献

[1]Rachel Booth.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a global analysis[R].London, UK:Globe Business Publishing Ltd (2006) .

[2]吴婵君、虞晓芬.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运作经验及其借鉴意义[J]城市开发.2003-8.

[3]杨坤、黄国权.美国REITs的税收待遇分析[J].财贸分析.2009-1.

[4]王仁涛.中国房地产金融制度创新研究——基于REITs理论的探讨[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罗旭、程远、田际坦.房地产投资信托整合中国楼市与股市 (政府投资者和社会如何通过REITs获益)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李智.房地产投资信托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先玉比空种植模式对比实验 篇5

关键词:比空种植;先玉335;产量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58-1

先玉335,是美国先锋公司选育的玉米杂交种。由敦煌种业先锋良种有限公司按照美国先锋公司的质量标准和专有技术独家生产加工销售。具有高产、稳产、抗倒伏、适应性广、熟期适中、株型合理等优点。于2004年、2006年分别通过了国家审定。该品种田间表现幼苗长势较强,成株株型紧凑、清秀,气生根发达,叶片上举。其子粒均匀,杂质少,商品性好,高抗茎腐病,中抗黑粉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田间表现丰产性好,稳产性突出,适应性好,早熟抗倒。为了研究其最合理的栽培技术,使良种良法相配套。开展不同种植模式试验研究。确定出其适宜的比空种植模式,让种植户得到最好的产量,达到最高的效益。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辽宁台安县新开河镇何岗村。

1.2 试验设计

实验品种为先玉335,密度4000株/亩。试验采用三种种植模式,即常规种植模式,即无比空单粒清种;2:1比空种植,种两垄空一垄,株距与常规株距相同,但每穴2株(播种时每穴2粒);2:1比空种植,种两垄空一垄,株距是常规株距的一半(即半聚单粒播种),各种植模式亩保苗一致,田间管理水平一致。本试验最好采取大方实际测产方式为主,选择地势平坦,地力均匀,垄长在50-100m左右的田块,每种种植方式至少种植9垄,测产时比空种植模式选择中间两垄(常规种植的实收中间4垄),收获垄长至少20m,单独脱粒测产或有条件的可以实测中间的更多垄数,已达到数据的更加真实可靠。

1.3 播种方法

准备两条绳子,根据密度要求在绳上标出株距,播种时将绳子在垄上拉直,开沟后按标记点播或按标记刨坑穴播。沟深或穴深4-5cm,要保证沟深或穴深一致。穴播三粒种子。由于部分种子已经包衣,播种时应带胶皮手套,严防中毒。

1.4 田间调查记载

1.4.1 根倒率 9月5日后调查。记录小区中间2行倒伏的株数与总株数的比值。倒伏的标准可参考一个竖立的钟表,如果植株倾斜的角度超过1点或11点,即可视为倒伏。

1.4.2 茎折率 小区中间2行植株果穗以下部分的茎秆 折断称为茎折,茎折株数与总株数的比值。空秆率:每小区中间2行无有效果穗的植株数与总株数的比值。

1.4.3 收获穗数 中间2行收获的总穗数;

1.4.4 鲜穗重 中间2行全部果穗称重记录后装入尼龙网袋,并放入小区号标签,袋内、外各一个标签,并将果穗晾晒保存用于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株性状

三种种植模式株高和穗位相差不多,9寸双株的穗位比其他两种模式高,4寸单株的种植模式株高比其他两种模式低。采用比空种植模式,空秆率比正常模式低,而9寸双株种植模式茎折率和根倒率都增加。4寸单株的比空种植模式茎折率与正常模式相差不多,根倒率降低很多。从植株性状表现看,4寸单株比空种植模式,植株性状更优(见表1)。

从各处理的产量情况来看,产量排第1的是比空种植4寸单株,排第2的是比空种植9寸双株,排最后的是正常种植模式,但产量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但比空种植模式,空的垄可以覆膜复种马铃薯,等马铃薯成熟时,恰逢玉米要封垄,提高了复种指数,直接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采用比空模式,有效的降低了根倒率,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能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所以先玉335,可以采用比空种植模式,建议采用2:1(4寸)株距种植。

3 小结

(1)先玉335在试验中2:1(4寸)株距种植模式产量最高。

(2)两种比空种植模式,可以降低穗位,降低空秆率和根倒率。

综上所述,先玉335的比空种植模式采用2:1(4寸)株距种植为宜。

模式对比 篇6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

目前, 较为主流的观点把互联网金融分为第三方支付平台、P2P小额借贷平台、众筹股权投资平台以及以阿里巴巴金融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小微信贷平台等四种模式。在这四种模式下, 涉足互联网金融的公司企业蜂拥而至, 互联网金融热度不断上升。

从进军互联网金融的企业来看, 阿里巴巴已经撒开了一张互联网金融帝国的大网, 腾讯申请了小额信贷的牌照, 宜信、拍拍贷、开鑫贷等P2P平台层出不穷。电商行业的京东、苏宁、金银岛、钢联、易钢在线等都在逐步开展B2B供应链金融业务; 券商也纷纷与电商合作, 华泰证券等券商纷纷开启网上开户模式。

从互联网金融交易的规模来看, 其交易数量迅速增长。到2012 年11 月, P2P网贷行业的交易总量高达200 亿元; 国内获得央行第三方支付牌照的197 家企业在2012 年交易规模已高达3.8 万亿元, 同比增长76%。从线上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来看, 各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化, 金融产品标准化, 各企业创造了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以阿里金融为例, 阿里巴巴在金融服务领域已包括贷款、担保、保险、信用卡、支付结算等全流程。

二、金融快速发展的原因

从2013 年我国互联网金融开创的元年发展至今, 短短2 年多时间,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 究其原因来看,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是大势所趋, 有一定的必然性。

(一) 客户行为模式的变化带动主要交易向互联网和移动网络迁移

全球网民增长迅速, 2014 年全球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全球最终用户的生活、工作平台均大规模向互联网转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互联网模式的生活, 互联网金融也因而有了广泛的目标客户群体。

(二) 大数据、云计算为互联网金融奠定技术基础

大数据包含了互联网、医疗设备、视频监控、移动设备、智能设备、非传统IT设备等渠道产生的海量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 企业从不断生成的交易数据中获取万亿字节的有关消费者、供应商和运营管理方面的信息, 形成了自己一套较为全面的“征信系统”。

在拥有大数据后, 还需要对大数据进行系统的筛选、提炼、统计、分析、应用, 才能科学、有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大数据这个金矿, 使数据变成信息、变成智能、变成商业价值, 而云计算是目前解决大数据信息处理最重要有效的手段。海量数据与云计算并行, 提高了信息的处理效率, 降低了信息处理的成本, 增加信息的利用率。

(三) “个性化、多样化、自助化、碎片化理财”需求巨大

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催生了个性化、多样化的理财期望, 经济的发展拉动了人们不同种类的金融需求。人们不再满足传统金融提供的同质化的金融产品, 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投资理财组合, 供不同的客户挑选以平衡收益与风险, 根据自身实际财务状况, 选择最适合自身的理财产品。

同时, 互联网让用户享受到了足不出户办理各种业务的甜头。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 人们的时间和效率意识凸显, 在传统金融行业时常面临的排队, 物理网点少, 距离远等问题就使自助化的理财方式呼之欲出, 人们特别希望能随时随地动动手指, 点点鼠标就能把业务办成, 所以互联网金融需求应运而生。

另外, 由于客户闲散的资金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 “盘活”, 一般就躺在银行的活期定期账上, 只能被动接受低利率, 这就形成了碎片化理财的需求。而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正是利用了互联网行业的“长尾理论”, 将无数的闲散资金通过互联网平台汇集起来, 进行投资理财。由于互联网平台没有地域限制, 加上支付便利, 成本较低, 大部分还减免手续费, 从而使得“碎片化理财”成为可能。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的对比

(一) 参与者方面

在传统金融模式中,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 除了股票等直接投资方式以外的几乎所有投融资活动都以商业银行为中心进行展开。所以在传统金融模式中, 其参与者可分为三大类: 投资者、银行、融资方。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动了金融脱媒的步伐。资本市场上, 直接融资取代了间接融资, 经济发展也从银行主导的经济格局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的格局。所以,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 银行丧失了其霸主地位, 参与者投融资方直接实现了资金对接, 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性。金融脱媒降低了投融资的成本, 提高了投融资效率, 分走了传统银行的一部分蛋糕, 迫使银行向中间业务转型。

(二) 操作平台方面

显而易见, 传统金融模式的大部分业务都需要客户到金融机构网点去操作。客户必须亲自到银行或券商的营业网点办理有关的存取、买卖业务, 且同时需要携带大量证件、现金等, 非常不方便。

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 互联网平台给每一位用户都提供了自助化的财富管理通道。各家互联网金融商把金融超市搬上了互联网大平台, 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实现了足不出户的财富管理目标, 大部分业务只需要客户动动手指, 点点鼠标即可办理, 大大降低了理财成本, 方便了群众的投资理财。

(三) 征信体系方面

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在经济和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统计的指标均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核的重要信息, 所以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对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法律规定的非金融机构无法加入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 更不准许使用征信系统的信息, 这就大大增加了网贷企业的风险, 无法实现线上线下信用信息的交换与更新。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缺乏一个覆盖面广泛、受众更宽的征信系统以解决整个行业的信用信息缺失问题。这一点需要我们的监管层引起重视, 尽快解决。

(四) 信息处理方面

传统融资模式下, 金融机构获得一般企业, 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息成本较高, 需要花费较高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收益与成本不匹配。同时, 在获得信息后, 金融机构处理、分析、审核信用信息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通常还要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增加信贷风险。

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随着人们与互联网关系的日益密切, 客户在互联网上留下众多交易信息记录, 在社交网络和电商中生成了大数据。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 强大的搜索引擎对数据进行有效筛选和组织, 有针对性地满足信息需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进行信贷审查的过程中就能够通过搜索引擎迅速定位, 节省决策时间。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 云计算和云存储技术的利用有效地提高了大数据的分析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五) 支付方式方面

与现金、票据和信用卡等传统的支付方式相对比,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 支付方式以移动支付为基础。个人和机构都可在中央银行的支付中心 (超级网银) 开账户 ( 存款和证券登记) 。证券、现金等金融资产的支付和转移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进行支付清算电子化, 替代现钞流通。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 第三方支付业务异军突起。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业务具有方便快捷、费用低廉及交易安全等优势, 一方面解决了小额支付下产生的货款转账不便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互联网交易的欺诈风险, 充分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了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

(六) 信贷产品方面

各家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产品, 由于受到其运营模式的限制, 所有的信贷产品大多同质化, 期限不等但相对较长, 缺乏灵活性, 不能完全满足投资者的理财需要。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由于资金的供需双方能够直接对接, 信息高度对称, 这就有利于为客户量身打造完全符合其需求的信贷产品。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下, 双方或多方交易可以同时进行, 信息充分透明, 定价完全竞争, 因此最有效率。

(七) 信贷风险方面

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模式, 信贷风险的来源都是信息不对称。在传统金融模式中, 信贷的信息的搜集与审核易受到人为的影响和控制, 由于在实际生活中能取得的数据信息有限以及缺乏处理数据的有力工具, 传统金融在信贷风险的评估方面受到较大的限制。

互联网金融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支撑下,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大大降低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贷风险。但是,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仍然无法完全实现信息的对称, 所以互联网金融也仍面临着信贷风险的有效防范问题。

(八) 运行成本方面

与传统金融相比,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营成本如九牛一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大数据的开发与维护, 平台的研发与创新, 产品创新上, 省去了设置营业网点的费用, 日常服务的职工工资以及网点的系统和设备维护费用, 更节约了在信贷审核过程中的人力、时间成本, 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改善传统金融生态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需要多部门共同配合, 更需要央行等监管部门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 敢于打破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垄断格局。李克强总理在2014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互联网金融列入其中, 要求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监管部门已经启动民营资本办银行试点。中国互联网金融是未来的一片蓝海, 其发展必将势不可挡。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移动通讯业务的进步, 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中国兴起并迅速发展。文章简要介绍了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快速发展的原因, 重点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

模式对比 篇7

我国建筑业建筑规模越来越大, 技术难度越来越高, 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些新型的项目管理模式正在不断得到应用并走向成熟。PM/PMC模式也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应运而生, 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下面将PM/PMC模式与常用的项目管理模式和监理制度对比, 有利于选择适用的项目管理模式。

1 几种常用的项目管理模式

1) DB模式。

设计—建造 (Design-Build, DB) 模式中, DB承包商可以自己承担所有的设计和施工任务, 也可以将施工或设计分包出去。这种方式中, 设计和施工能有效沟通, 可以减少因设计原因造成的对业主的索赔, 有利于降低成本, 缩短工期。

2) CM (Construction-Management) 模式。

CM (Construction-Management) 模式, CM经理在设计之初就参与到工程建设当中, 其利用自己长期从事施工和施工管理的经验, 为设计方提供建议, 避免设计人员因不懂施工而为后期施工增加难度或引起设计变更。一般情况下, CM单位不承担具体的施工, 若想承担施工任务, 也可以参加该部分工程的投标, 通过竞争取得施工任务。

3) EPC (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 模式。

“EPC”模式, 国内习惯译为设计、采购和施工。采用EPC模式时, 业主只需大致说明投资意图和要求, 其余的都由EPC承包商来完成。EPC模式通常采用总价合同, 并且更多的倾向于固定总价合同, 因此承包商承担了大部分的工程建设风险。

4) PM/PMC。

国际上, 在PM管理模式中, 从事PM管理公司只与业主签订咨询管理合同, 并在合同范围内, 承担相应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在这种模式下, 承包商直接跟业主签订合同。而PMC模式中, 由业主和PMC承包商签订总承包合同, 承包商直接与PMC承包商签订分包合同, 所以, PMC模式实质上也是一种总承包, PMC承包商不实际承担相应的施工任务, 但要为项目的各项目标向业主负责。

在我国, PM和PMC模式都是管理承包商, 不承包具体的施工任务, 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 只履行自己的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其差别主要是在设计阶段, PM从事管理, 而PMC可从事具体设计[1]。

2 PMC模式与常用项目管理模式的对比

2.1 业主介入施工活动的程度不同

1) 在DB模式中, DB总承包负责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任务, 业主对于项目的投资、成本、进度都需要直接的了解, 业主在此种模式下, 需自己承担相应的业主方项目管理任务。

2) 在CM模式中, 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等单位由业主直接选择并签订合同, 而CM单位只需提供管理和服务, 因此业主参与项目管理较为深入。

3) EPC模式中, 业主委托一家公司作为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 EPC总承包商负责项目内部的组织与协调, 不需要业主深入的管理工程, 但仍需派若干管理人员对总承包过程进行监督。

4) 在PM/PMC模式下, PM/PMC公司在整个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代表业主组织工程的实施, 并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于业主的沟通, 尽量的使业主的利益得到保证, 而业主参与工程项目管理的程度不深。

2.2 设计人员参与工程管理的程度不同

1) 在DB模式中, 设计和施工任务同时由一个工程总承包承担, 互为依据, 因此设计参与工程管理的深度较深。但DB模式的合同多为总价合同, 并更多的倾向于固定总价合同, 承包商更多的关心工程的利润和进度, 然后才是设计, 因此设计人员和工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分离。

2) 在CM模式中, 由于CM单位的参与, 设计人员只须按CM承包商的要求出图, 并不直接参与到工程的实际管理当中, 而只起到协调设计和施工的作用。设计和管理工作彻底分开。

3) 在EPC模式中, 工程的总承包商承担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及各项管理协调任务, 其业务主要集中于工程主体部分的具体实现, 并通过实现的工程部分获取主要利润, 因此设计参与的管理程度较浅。

4) 在PM/PMC模式下, 设计工作不属于PMC承包商的工作范畴 (但仍然有很多业主将设计工作交给PMC承包商) , 由PMC承包商组织和审查基础设计, 并负责完成详细设计, 而设计人员不参与工程管理。

2.3 工作责任的明确程度不同

1) DB模式中, 项目的设计、施工都由一个承包商承担, 同时包括设计和施工的协调, DB承包商要对项目的质量、工期、造价、安全等目标向业主负责。

2) 在CM模式中, 通常采用成本加酬金的承发包合同, 在这种合同结构中, 其工程责任明确。

3) 在EPC模式下, EPC承包商除了要承担DB承包商所承担的设计、施工风险和设计、施工之间的管理协调风险外, 还要承担采购与之协调的风险, 对工程的质量、成本和工期等目标全权负责, 其责任划分非常明确。

4) 在PMC模式下, PMC公司在项目上全权代表业主来进行管理, 而业主只需提出要求, PMC承包商负责目标的实现, 因此PMC承包商对整个工程的各项目标承担责任。

2.4 适用项目的复杂程度不同

1) 因我国大多数DB承包商的能力不足, 因此DB模式对于项目组织非常复杂, 技术条件、施工环境等方面不确定因素较多的项目不太适用。

2) CM模式最适用于复杂工程项目。CM承包商的存在是希望将各参与方的利益协调好, 为设计和施工均能以第三方的角度给予合理化建议, 并能在管理过程中运用价值工程等经济分析的方法, 降低工程的成本, 因此对于参与方较多, 投资较大的项目, CM模式比较适用。

3) 采用EPC模式的工程大多技术复杂, 投资规模大, 管理难度较高, 需要通过EPC承包商的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更好的实现工程目标。

4) PMC模式主要适合于项目投资额巨大、工艺相当复杂或者业主没有能力管理的项目, 需要通过借助PMC承包商多年从事项目管理的经验才能完成的项目。在大型的国际工程中使用比较常见[2]。

2.5 工程项目建设的进度不同

1) DB模式虽然可以实现设计和施工的有效搭接, 以加快施工进度, 但其在总承包商招标时需要施工图作为依据, 因此不能提前进行施工。

2) CM模式不需等施工图设计完成后进行施工总承包管理招标, 并通过CM承包商的参与, 可以实现提前招标, 从而施工也会相应提前, 因此CM模式的建设进度最快。

3) EPC模式下, 总承包的招标不依赖建筑图纸, 并且在分包商招标时也可以边设计、边施工, 可缩短建设周期。业主采用EPC模式, 是希望通过EPC承包商的集成化管理, 有效减少设计、采购、施工三方因协调不当而产生拖延工期的情况, 并且可以减少对业主的索赔, 因此有效的缩短了工程的工期。

4) 在PMC模式中, 工程的管理协调由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承担, 更专业, 管理经验丰富, 对于目标的实现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并且该管理公司是业主方的项目管理, 而业主最关心的是工程的交付时间, 因此会提高建设工程的整体进度。

2.6 早期工程成本的明确程度不同

1) DB模式和EPC模式的招标和合同都是以总价合同为基础的, 在前期的招标依赖于设计方案, 承包商要通过实际的勘察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才能更好的投标, 其早期的成本非常明确。

2) 在CM模式下, 业主在初步设计阶段做CM单位的招标, 签订管理合同时只确定了管理费用, 工程的总成本需随着设计的深入而逐渐明确的, 因此CM模式下的工程成本在早期不明确。但可以采用非代理型的CM模式, 可事先确定GMP (最大工程费用) , 以利于业主降低投资风险。

3) PMC模式下, PMC公司利用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在项目初期先对总投资做较完整的估算, 而合同总价一般控制在该估算的±10%之内, 因此该模式下前期成本较为明确, 具有相当的精确程度。

3 在我国PMC模式与监理制度的对比

工程监理从总体上来说其工作内容接近于PM, 但并不完整。在我国, 监理一般不做项目前期的有关工作, 总体上说, 监理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施工阶段, 其拥有的权力是由业主和法律给予的。针对PM/PMC模式, 《指导意见》中指出“对于依法必须实行监理的工程项目, 具有相应监理资质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受业主委托进行项目管理, 业主可不再另行委托工程监理, 该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依法行使监理权利, 承担监理责任”[3], 这就说明项目管理是业主行为, 而监理不仅仅是业主行为, 还是法律行为, 是制度。所以, 在我国目前的建筑法规框架下, 监理和项目管理承包可以同时存在 (现行的大型项目采用这种形式的较多) , 项目管理承包商作为业主的代表, 从前期就参与项目, 主要负责各方利益的协调, 而监理主要在施工阶段对施工单位进行监督, 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和成本目标的实现[4,5]。

参考文献

[1]张君华.“代建制”与其他几种典型的建设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工程咨询, 2006 (9) :42-43.

[2]雷海红.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比分析研究——我国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D].南昌:南昌大学, 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关于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 (建市[2003]30) [Z].

[4]张中, 乐云, 王科.工程咨询、工程项目管理以及工程监理三者的关系[J].建设监理, 2006 (5) :17-18.

中外电子书商业模式对比分析 篇8

本文拟通过对国外电子书商业模式的分析, 并对比国内电子书商业模式, 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为我国电子书发展提供参考。

1 国外电子书商业模式分析

1.1 以亚马逊为代表的“平台+硬件”模式

亚马逊推出的kindle阅读器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就像苹果公司的ipod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一样。亚马逊在商业模式上也模仿苹果公司的“i Pod+i Tunes”垂直整合模式, 将硬件和应用商店整合在一起。以低价的硬件销售来占领电子书阅读器终端市场, 以丰富的电子书内容平台为支撑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 从而占领电子书的销售“渠道”。

亚马逊将纸质出版物的阅读体验完美地移植到kindle上, 率先采用日后被推广的“电子墨水”技术。除了重视用户, 亚马逊同样重视出版社的价值, 为了吸引更多的内容产品, 亚马逊甚至为出版社提供平台上用户的消费行为和同类出版物的销售情况。在阅读格式上采用独立研发的AZW格式, 该格式只支持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 以格式的排他性来控制盗版, 并以此实现了电子书借阅。Kindle只能解码亚马逊平台上的电子书, 而不能用于其他平台, 并且只能通过wifi和3G链接亚马逊平台下载电子书。这种“捆绑”式的销售方式被认为是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 但也有被诟病的地方。

1.2 以google为代表的“开放图书馆”模式

素来以遵循互联网“开放”精神为理念的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在电子书领域继续秉承这一传统。2004年末, google启动数字图书馆计划, 拟通过与图书馆和出版社的合作, 将其收藏和出版的图书数字化, 用来构建成庞大、免费珍本和无版权图书的数据库, 并以此为基础, 积极开展与企鹅等出版业巨头的合作, 增加收费内容, 服务对象面对全体网民。

2 国内电子书商业模式分析

2.1 以汉王为代表的“硬件+平台”模式

“硬件+平台”模式是目前国内市场上最流行的商业模式, 包括盛大采用的“云中书城+Bambook”、当当的“当当电子书商城+都看”等。这种商业模式都可被看做是亚马逊商业模式的“本土化”。本文选取汉王为例来论述该种商业模式。

我国电子书内容平台上大多以网络文学为主, 内容的局限也造成了商业模式创新不足。与亚马逊不同的是, 我国电子书内容平台上大多以网络文学为主, 而且同质化严重。

2.2 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基地”模式

与国外不同, 电信运营商在我国电子书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电信运营商是在传统的语言业务向数据业务转型的大背景下介入数字出版的, 这种模式被称为“基地模式”。

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是中国移动基于用户对各类题材内容的阅读需求, 整合具备内容出版或发行资质的机构提供的各类内容, 提供以手持阅读终端为主要阅读载体, 以客户端、彩信、WAP、WWW方式为补充的全新阅读服务。在阅读格式上采用MEB格式, 只要是安装了中国移动阅读客户端都能打开这种格式的电子书, 包括所有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包括IPAD和KINDLE FIRE。同时, 用户也不会因为接入运营商的不同而不能访问。

3 启示和总结

3.1 商业模式具有一定不可替代性

亚马逊“平台+硬件”模式的成果引来了各方的追捧和模仿, 国内电子书界也一度分析“谁是中国的亚马逊”。表象上看, 亚马逊的成功在于电子书平台内容的丰富, 但深入分析原因很多。

首先, 亚马逊进入电子书领域的时机。在电子书还没有走入人们视线之前, 亚马逊是美国最大的网上网络书店分销商, 在电子商务运作方面经验丰富, 同时, 又是kindle将人们带入了电子书的世界。其次, 电子书市场的成熟。在长期的运作下, 美国电子书市场从授权、定价、支付等一系列交易机制的成熟, 再加上美国出版业巨头很多, 电子书资源相对集中, 利于数字化运作。再者, 亚马逊资本的雄厚允许其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出售kindle终端打开市场。除此之外, 还有版权保护法律和机制的成熟等因数。而这些因数都具有一定的独一性。

Google的“图书馆模式”则是基于自身在搜索市场龙头老大的地位, 同样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国内的“百度文库”虽然运营主体同样是搜索巨头, 但“文库”采取用户上传的方式。

3.2 开创一直基于版权保护的全产业链模式

虽然国外成熟的电子书商业模式存在一定的不可复制性, 但我们可以借鉴其优点, 结合我国国情, 开创一种基于版权保护的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电子书表象上看是内容的传递, 但实质上是版权利益的转化, 所以版权保护对电子书商业模式来说至关重要。

电子书的交易都在版权保护系统的监控下完成, 该种模式实际上是保障了内容提供者的权益, 以弥补其在产业链上相对弱势的地位。在这种商业模式下, 内容提供者可以清晰地查到自己作品的下载量, 内容作品得到保护, 权益得到保障, 形成了良性循环, 电子书平台高质量的内容比例逐步上升。利用内容撬动电子书市场的潘多拉宝盒, 我国的电子书产业将更加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符玉霜.电子书的版权问题研究[J].《现代情报》, 2011年1月[1]符玉霜.电子书的版权问题研究[J].《现代情报》, 2011年1月

[2]任晓宁.谷歌数字图书馆:下一步怎么走?[J].《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年4月[2]任晓宁.谷歌数字图书馆:下一步怎么走?[J].《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年4月

模式对比 篇9

1 末端物流的概念

顾名思义,末端物流即将货物直接送至消费者的物流形式,该形式的存在目的是满足配送终端即客户需求。末端物流的服务质量将直接影响客户的感受,因此必须尽可能满足客户需求[1]。随着电商经济和人文主义的发展,经济活动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客户即上帝的思想理念也深入人心,在末端物流中这一思想得到最大化发展,因此,末端物流日益引起人们重视。

2 末端物流需求分析

2.1 零售业对末端物流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的电商发展极其迅速,而使用电商进行购物的消费者规模日益壮大,我国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网络零售市场,而电商的发展无疑推动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因此,零售业对于末端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电商发展中,零售业出现了以下几种趋势:

(1)线下交易的订单数量越来越少,逐渐向线上发展。

(2)物流配送范围将扩大,由于城市的发展,原本的配送范围过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

(3)卖场将转变职能,逐渐转变为体验店或物流中转站。

(4)传统店面将增设线上订单服务,提供配送、贮存等服务项目。

2.2 社区服务对末端物流的需求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社区服务也将向着电子化趋势发展,不仅仅提供安全稳定的居住氛围,而且提供商务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进而将社区发展为新型消费形式[2]。社区内物流的发展同样推进了末端物流的发展,从而满足顾客对消费的需求。

3 两种常见的家具卖场末端物流外包模式

3.1 一体化末端物流外包模式

图1即为一体化末端物流外包模式流程图。该模式的服务主体为家具卖场,物流供应商作为家具卖场的延伸服务,为客户提供末端配送服务,不仅包括运输业务、装卸搬运业务、信息管理业务等基本物流服务,还根据客户的需求把整个购物、物流、安装作为一体化流程,为客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该模式中,物流供应商会按照企业制定的标准进行统一化管理,并设立绩效考核制度。该模式下的物流供应商与家具卖场既是从属关系,又是合作关系。卖场初期会根据企业标准选择最适合自身的物流供应商,物流供应商在合作的过程中针对卖场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调整物流服务,提高物流效率,使双方合作关系更加牢固。

在一体化末端物流外包合同中,物流供应商与家具卖场同样占据主体地位,卖场在选择物流供应商时,会根据需要选择2家供应商,以此提高供应商的竞争意识,避免出现业务垄断,致使家具卖场居于被动地位,选择完毕后即会与物流供应商签订劳务合同,建立长期劳务合作关系。选择物流供应商时会充分考虑物流公司的配送资源、配送成本、配送能力以及物流供应商是否具有附属业务。建立合作关系的物流供应商会按照家具企业的需求对自身的服务项目做适当调整,并制定相关的服务方案,方案中会重点考虑卖场的行业特点以及卖场的配送项目加强物流员工的安装与组装能力的培养。

3.2 平台下代理商单独外包模式

图2为平台下代理商整体外包模式,该模式下的代理商处于家具卖场的平台之下,因此,家具卖场作为代理商的管理者出现,这种地位为代理商的生产与加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代理商可以自行选择末端物流外包模式的合作商,目前选择单独外包模式的代理商往往为了更加便利,将配送、组装以及安装等业务全部外包给物流供应商。而这就对物流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些较小规模的物流供应商不足以提供安装、组装等附属业务,因此,这些物流供应商会二次外包安装、组装等附属业务给其他的服务商,增长了物流链,为家具卖场埋下了不稳定因素。

图3为平台下代理商分项外包模式,这是由于某些物流供应商不具备整体外包的能力,而如今从代理商到顾客之间的整个服务内容不仅包括运输、配送和装卸搬运等物流服务,根据家具的特殊性,服务的内容已经延伸到涵括家具的安装、组装、上墙固定、切割等业务,因此,代理商会选择分项外包的外包模式,将运输、配送和装卸搬运等物流服务外包给物流服务商,家具的安装、组装外包给安装组装服务商,上墙固定和切割等业务外包给其他的服务商(如图3)。

在平台下代理商单独外包模式中,代理商与物流供应商的规模普遍不大,因此代理商在挑选物流供应商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二者的合作时间也相对较短,因此,物流服务质量也较差。

4 两种家具卖场末端物流外包模式的比较

据调查研究,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做出外包决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外包决策能够促进企业和社会主动节约资源,从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其二,对产品供应链进行优化处理,便于建立自身优秀形象;其三,一旦发生意外,由供需双方承担责任,以便降低单方风险;其四,能够有效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可直接使用专业物流网络;其五,有利于大幅提高经济效益。

两种末端物流外包模式对家具卖场的影响各有不同,一体化物流外包模式可以使物流供应商对家具卖场产生较强的联动效应,有较小的物流运作风险,服务质量高,并且物流业务有着较强的控制程度[3]。平台下代理商单独外包模式与一体化物流外包模式恰恰相反,其大幅降低成本,但是联动效应较弱,其物流运作风险大,但是更换供应商却几乎没有风险,对物流业务的控制能力较差,且服务质量差,但灵活性较高。

详细来说,在一体化末端物流外包模式中,卖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为合作,因此,企业会对供应商作出相关规定,使供应商的物资与人力资源均按照企业的标准来实行,以企业自身的标准、专业来要求供应商,因此,二者之间产生了联动效应,但是平台下代理商单独外包模式却不具备这一能力。

一体化末端物流外包模式下的企业会选择数量较少的物流公司为自己服务,因此,在选择物流公司时,(下转第33页)会对物流公司进行严格挑选,一旦确定即进行长期合作,因此,中途更换物流公司会为卖场带来更大的风险。但是,只要卖场与物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其运作过程中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平台下代理商单独外包模式是恰恰相反的。

可见,一体化末端物流外包模式和平台下代理商单独外包模式主要是与物流成本投入、物流控制程度、物流外包风险性、物流服务质量、物流灵活性和与家具卖场的联动效应有关,具体比较见表1。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家具卖场末端物流外包模式中,最常见的外包模式为一体化末端物流外包模式和平台下代理商单独外包模式,这两种外包模式在物流成本投入、物流控制程度、物流外包风险性、物流服务质量、物流灵活性以及物流供应商对家具卖场的联动效应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因此,不同的外包模式对家具卖场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家具卖场在选择外包模式时,应充分考虑卖场实际情况,并选择适合的外包模式。

一般来说,较大型的家具卖场和在区域家具大卖场自租场的直营店比较适用于一体化末端物流外包模式,不仅能实现整个物流业务的整合,还能运用专业的物流服务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而小型的卖场或家具城基本是由加盟商或代理商组成,代理商的普遍规模不大,资金有限,且对物流配送的需求更多样化,更适合采用平台下代理商单独外包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细萍.家具卖场末端物流外包模式的比较研究[J].现代商业,2014,12,(21):29-30.

[2]张昕.末端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及决策路径——基于电商物流和社区服务的供需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3,03(37):123-129.

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模式对比探究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扶贫;小额贷款;扶贫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7;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122-02

1 农村金融扶贫的提出

1.1 农村金融扶贫的特征

农村金融扶贫(Rural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是一种缓解农村贫困地区资金供需矛盾,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扶贫模式。主要采用投放金融产品的形式积极发挥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并促进贫困地区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的造血式扶贫模式。它具有五个主要特征:

一是主体性。金融扶贫是通过金融机构实现的,不同于传统的财政扶贫经政府间的层层传递方式进行。通过与金融扶贫有关的金融机构以发放小额贷款和项目贷款的方式为贫困地区注入资金,金融系统在金融扶贫中具有主体地位。

二是金融扶贫具有可持续性。不同于财政扶贫采用补贴的方式给贫困地区“输血”。金融扶贫以资金循环为路径,通过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要求资金自我循环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满足金融机构的可持续经营的同时缓解贫困地区资金短缺的状况的“造血式”发展模式。

三是市场性。金融扶贫是由市场干预的。金融扶贫的利率据市场利率而定,实现成本最小收益最大。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打破传统的金融市场格局,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向农村发展。

四是创新性。金融扶贫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不仅仅是那些极度贫困的人,主要是那些具有自我发展、增值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使得贫困地区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五是金融扶贫是新型的具有商业性质的扶贫模式。不同于政府发放的无偿性的财政扶贫救济资金,就金融机构而言,其本身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组织,农村金融扶贫通过各个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资金是有偿的,需要还本付息的。

1.2 农村金融扶贫的类型

农村金融扶贫主要有三个类型:一是“信货”扶贫,即通过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相应的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政策性银行为主力军,商业银行居于次要地位的农村金融扶贫贷款类型。二是产业扶贫,即制定适合贫困地区群众依据当地优势资源及自身努力可以摆脱贫困的模式。三是对口帮扶,根据国家政策鼓励支持建设适应贫困地区农民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模式的发展包含了以上三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扶贫模式类型,更侧重于产业扶贫。取得了良好的金融扶贫效果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

2 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的发展模式

到目前为止,河北农村金融扶贫模式主要有五种模式。即“政府+村镇银行+农户”模式、“资金互助组织+传统金融机构+农户”的批发零售模式、“三级信贷担保”模式、“公益组织+农户自立服务社+农户”无担保小额信贷模式、“扶贫资金+信贷资金”模式。

2.1 “政府+村镇银行+农户”模式

由政府引导专业合作社农民入股,把股金存入当地村镇银行,由村镇银行提供贷款给社员,合作社为社员担保,村镇银行审核社员的信用信息、资产状况和相应的还款能力,办理贷款手续,收取手续费。这种模式减少了人工成本,降低了贷款风险的同时还解决了村镇银行的后续资金不足问题,增加了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增大了村镇银行的服务范围,使村镇银行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都达到了双赢效果,蔚县银泰村镇银行与县扶贫办合作,由政府扶贫资金做担保,农户自愿组成联保小组展开贫困乡镇养鸡扶贫项目,有效地发挥了政府担保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

2.2 “资金互助组织+传统金融机构+农户”的批发零售模式

通过传统金融机构给贫困地区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小额信贷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提供批发性贷款,新型的金融机构再将贷款转贷给当地申请的贫困农户。在该模式中,传统金融机构具有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使传统金融机构得以突破资金规模的限制,起到了间接“支农”的作用。新型金融机构利用自身与农户接近的信息比较优势,保证贷款的质量,缓解了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贷款成本高,风险大的难题。

此模式的实施有效放大了金融机构服务贫困农户的覆盖面,解决了新型金融机构的后续资金不足问题的同时也在扶贫方式上进行了由零售向批发转变的新尝试。保定易县的扶贫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易县扶贫社”)作为信贷支持扶贫小额信贷组织试点,接收了农业银行河北分行发放的500万元批发性贷款。通过该笔贷款的发放,解决了1 900多户贫困农户的脱贫致富资金难题。目前易县扶贫社已经与财政出资的县担保公司初步达成了批发贷款协议,以解决扶贫社后续资金短缺的难题。

2.3 “三级信贷担保”模式

通过地方政府引导推动创新农业小额贷款联保方式,由贫困户资源加入“贫困村诚信自律者联谊会”组织,为本村会员农户提供信用担保构建成农户互保模式。由县级公职人员及离退休人员自愿组成的干部担保模式来弥补农户互保模式的不足。发展适合本村的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通过实行产业自我管理和服务,以会员诚信自律为基础,通过讲诚信、守信用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获得发展农业的生产性贷款。同时申请贷款的农户经过相关村镇信用组织的认同加入该村的诚信自律者联谊会,实行诚信小组成员联保。

巨鹿县在“两个组织”的创建、运行中,积极进行政府服务、信贷担保方式、激励方式创新,将以往的指导服务为主变为主动参与,促使贫困户个体信用转化为联谊会集体信用,变一对一的个人担保为组织对组织的集体担保,实现了扶贫工作的历史性突破。

2.4 “公益组织+农户自立服务社+农户”无担保小额信贷模式

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单独出资或地方政府通过配套出资,成立小额信贷农户自立社,贷款采取无抵押、无担保、农户联保的方式,对缺少抵押品,缺少政府担保或公职人员担保,且具有强烈致富愿望和能力的贫困农户来说是一个最佳选择。贷款期限短,贷款额度一般是3 000~5 000元,以降低出现大额坏账的风险。以家庭为单位申请贷款,家庭所有成员签字,入户收贷,加强了道德约束和信用意识。平泉县农户小额信贷自立服务社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在平泉县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自2008年11月运营以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的“信贷业务+农民培训”模式最具特色,在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的同时,根据实际需求提供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法律知识和市场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务和培训,提高农户的自立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自立社的小额信贷客户中贫困农户占到了92%,使扶贫资金真正送到需要扶持的群众手中。

2.5 “扶贫资金+信贷资金”模式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根据《农户贷款扶贫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扶贫基金担保放大对贫困农户的贷款额度,按1:5的比例给农民发放贷款,有效发挥了扶贫基金的杠杆作用。同时优化利率结构,减轻贫困农户的贷款利息负担。依据《农户贷款扶贫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贷款利率由承贷金融机构和县扶贫办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确定浮动比例。采取资金封闭运行的方式确保贫困农户按期还款。

3 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发展模式的对比差异

河北省各种农村金融扶贫发展模式的共同点主要有一下几点:一是“信贷扶贫”过程中,单靠通过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及政策性银行为主的资金供给是严重满足不了大量的资金需求的。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以上金融扶贫模式中无一不是为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费尽精力。通过相应的农村金融扶贫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大力吸引资金到农村金融扶贫进程中。通过调整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扶贫贷款利率及贷款比例政策要求发货确保基金的杠杆作用,都是在帮助农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二是产业化扶贫过程中,农民对于扶贫项目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农民的传统农业发展思想模式需要改变。各个地区的农业资源不尽相同,要发展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产业结构的扶贫模式还有相当的难度。三是在对口帮扶的过程中农民依然有将金融扶贫当作财政救济的思想存在,农民的信用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的金融知识缺乏,对于金融产品和金融项目的了解甚少,不利于小额贷款公司及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的发挥。也是农村金融扶贫过程中农村资金瓶颈的关键所在。四是河北省农村地区的金融保险发展与当地的发展情况不匹配。对于满足农民的发展资金来源是一个严重的影响因素。五是个别地区农民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缺失,农民的金融产品消费权力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4 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模式的发展方向探究及对策建议

4.1 农村金融扶贫模式的发展方向

目前,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模式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需要找到更确切的方向和路径来更好地使当地农民彻底摆脱贫困。需要在金融办及扶贫办的前头带动下积极深化发展农村金融基础。一是优化县域金融服务机构网点布局,加快推进县级联社改革制度,强化提升服务职能。加快发展农村民营金融机构,有效吸纳当地闲散资金。二是引导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吸引农资回流。增大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三是深化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积极引导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加大涉农信贷投放额度,继续鼓励引导各金融机构扩大“三农”专项金融债发行规模。四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根据银监会印发的《关于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基础服务“村村通”工程,在农村广泛设立乡村金融服务站和助农取款点,推进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五是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培训。加强对农民金融相关政策的了解,增强对农民金融知识的教育培训。六是推进农村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有效拓宽支农资金来源。大力增进各中介组织协会的联系,积极发挥中介组织协会规范、自律、引导作用。七是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根据河北省实际情况规划金融扶贫实施进度。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中推进的相关金融政策和措施,切实稳扎稳打建立相应的农村金融扶贫机构(组织),重点围绕金融扶贫推进“环首都”地区的扶贫开发。八是深化实施人才战略,为农村金融扶贫产业提供智力支撑。根据河北省政府《关于加快金融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组织市长、县长、金融机构管理者培训班,增强领导干部现代金融意识和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

4.2 农村金融扶贫模式的发展建议

要重点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探索构建适合农村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特点的规范标准和采集方式。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全省统一的信用征集系统,数据共享平台;增进农村地区信用建设。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荣誉评选活动,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引导发展农村第三方信用评价服务平台;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鼓励开发适合多层次农民需求的农村信用产品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农户信用评定信息,实施适合农户信用评价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实现农户信用评价和信贷服务的有效对接;增强信用信息安全管理。严格按照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建立信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信用信息安全的监督检查力度,增大信用信息系统的管理,确保信用信息安全。

5 结 语

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一是通过政府积极协调市场发挥积极作用,解决好农民贷款难和调动各大商业银行向农村发展的积极性。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及民间贷款机构的合理发展,积极引导资金向农村流动。二是由省金融办带头引导金融产品的创新,以满足农民对于金融产品的多样化、特殊性的需求。三是完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扶贫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金融基础建设,积极引导农村资金回流防止资金外流。

参考文献:

[1] 刘静.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2] 胡明琦.贵州省农村金融扶贫模式创新分析[J].时代金融,2014,(5).

[3] 田莹莹,王宁.河北省金融扶贫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0).

[4] 郭锦洲.关于河北银行业金融扶贫的调研报告[J].经济论坛,2014,(25).

[5] 白林.农行河北分行对接重点区域找准着力[J].中国金融时报,2015,(30).

[6] 郭锦洲.关于河北银行业金融扶贫的调研报告[J].大经杂志社,2014,(15).

[7] 何广文,杨虎锋.小额贷款公司制度目标及其实现路径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2,(6).

[8] 扈鹏,安可心,齐雅楠.论河北省巨鹿县金融扶贫创新机制[J].经济纵横,2014,(24).

[9] 金丽,张丽明.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的成效、问题及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

[10] 周茜.我省小额贷款公司把扶贫落到实处[N].河北日报,2015,(29).

[11] 王鸾凤,朱小梅,吴秋实.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J].国家行政

学院学报,2012,(6).

[12] 田莹莹,王宁.小额信贷的国际经验对中国农村金融扶贫的启示[J].

世界农业,2014,(8).

模式对比 篇11

1 关于我国电力企业变电检修现状的探讨

在我国, 变电检修工作主要是由供电局进行运行维护的, 同时相关检修部门进行反三管理, 各个部门分工合作, 进行变电设备的更改、维护、大修等工作。目前, 虽然电力企业不断发展, 但是我国供电企业的变电检修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检修成本高、检修人员专业技能低、针对性差以及检修技术的分析不精细等问题都是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变电检修还没能攻克的难题。因此, 定期的传统的检修模式在新的供电发展形势下, 迫切的需要个革新与提高。所以, 为了提高其检修效率, 保障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供电企业正在向状态检修方向改进。一般来说, 状态检修由三个等级构成, 它即时性的特点, 很好的解决了定时检查所检测不全面的问题。首先主要是检修人员通过简单的手提式的状态监测设备对变电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 其次是专门的监测系统对变电设备进行永久性、自动化的检测, 部分还配置有报警装置或者负责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是处在两者之间的第三等级。

2 关于我国电力企业变电检修中传统检修的分析

变电检修模式是电力系统中应用最早的一种检修方式, 有着定事定时的特点。其中在定事方面, 由于是我国电力企业组建初期电力部门人力、物力严重不足, 加之领导层对设备检修的重视程度不够等等, 所以传统的检修模式主要是事后进行检查, 检修过程中一般都是有故障才修, 属于非常典型的被动检修方式。因此存在着较大的不可预见性, 一旦发生事故, 就势必会给日常生产、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 甚至在事态严重时还会造成经济损失。同时传统的检修模由于需要预备足够多的原材料和零配件才能满足检修所需, 所以, 库存的增加又提高了仓储保管费用, 也大大降低检修资金的利用率。最后, 事后检修无法提供可支持的条件, 进行事故的分析和总结, 从而无法对事故作出预判, 这不仅浪费了材料, 又增加了劳动量。于是,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 以时间为依据的定期检修, 在检修计划中预先设定检修时间和检修工作内容, 起到了很大的最用, 不过着种检修方式存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而且作业时会停止部分状态良好的设备运行, 加大电网其余部分的承受压力。如果频繁的切断社会, 还会加速设备的老化, 也大大影响了变电检修的工作效率。

3 关于我国电力企业变电检修中状态检修的分析

状态检修最初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 其在变电检修过程中的应用的最大优势就是给电力设备提供一个以周期较长、稳定性较高、全寿命、优质、全性能、全方位为运行标准的管理和技术的保障体系, 以此来解决变电检修过程中存在的检修不足或检修过剩的问题。将状态检修的方式引入到电力系统的检测当中, 形成变电状态检修,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电力系统维修过程中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大量投入, 而且还可以为电力系统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可靠性提供基础保障。该方式有效的降低了变电检修的成本消耗, 使设备运行具有最大可靠性, 针对设备运行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的问题, 定期发现, 定期更新设备, 加速设备折旧, 才是变电检修任务的核心。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就是是在定期检修的传统模式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主要是根据变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对其运行情况进行必要的诊断, 通过检修维护来做好工作, 防止事故的发生。与传统的检修方式不同, 这种检修方式可以大大降低供电企业的检修成本, 更能提高变电设备的安全与可靠性能, 同时还在停电监测的变电监测工作中, 我国供电企业正在大力发展在线监测技术, 其在正常供电的情况下, 对变电设备的各种故障以及潜在问题进行检查, 可以避免造成线损量的增加, 提高供电企业的生产成本, 也可以有效进行检修及维护, 使企业获得更大经济效益也降低了人员的工作量。此外, 变电检修可以对变电设备存在的一些潜在性的问题进行有效合理的预防, 这就大大的延长了变电设备的使用寿命, 也还可以降低变电设备所带来的电能损耗, 为供电企业带来更大的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了提高我国电力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切实的保障国家以及人民的安全,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国的电力生产企业必须不断迎接挑战, 不仅要保证一定的设备可用率和供电可靠性, 也要降低检修成本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相关的电力企业, 在电力系统设备一旦发生故障的时候, 不但要保护设备以免遭受重大破坏, 也要保证不给各行各业的正常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造成损失。因此, 全面提升供电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自动化水平、保障供电可靠性、降低设备故障损耗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也是目前我国电力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变电站作为电力能源变送及分配的枢纽载体, 无论是传统的检修模式还是状态检修模式, 都是电力网络系统的主要环节, 都是变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都是必须在企业变电检修工作应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下本着“事后检修一定期检修一状态检修”这一规律进行。同时, 变电检修技术相对传统模式来讲, 不仅仅可以更好的处理设备隐患, 也能减少人力与物力的投入, 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最后, 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 加强对变电检修技术的研究, 更好的使用变电检修技术。

摘要: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用电需求量逐步增长, 电网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智能电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也跟随着普及到了电力行业。物联网技术在状态检测中的应用体现在状态检测方式和状态检测方法两个方面, 物联网技术在满足电力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及经济性方面, 提高变电设备的检修与管理在电力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直接关系到供电质量问题, 即其为状态检测的进一步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服务。而状态检测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 更是一项管理工作, 因此是离不开信息管理与信息决策手段的。本文通过对传统检修模式与状态检修模式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简单对比和分析了两种检修方式, 从而讨论在目前变电检修中常见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变电检修,传统检修模式,状态检修模式,物联网技术

参考文献

[1]陈涌, 马卫东.变电检修中传统检修模式与状态检修模式趋势分析[J].科技创业家, 2013, (1) :134-135.

[2]蒋策.电力设备传统检修的弊端与状态检修方式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 (10) :88, 92.

[3]熊敏.浅谈发电厂检修模式的发展[J].机电信息, 2010, (24) :4-5.

[4]刘小军.电网设备检修模式的发展及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24) :202-203.

[5]余良红.变电检修中常出现的问题分析及其处理[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9 (12) :266.

上一篇:企业管理及其意义下一篇: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