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精选12篇)
化学实验教学 篇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科学素质的培养来自科学实践,因而我们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兴趣,使之获得知识,提高技能,而且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指导学生上好演示实验课,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1. 课前预习。
对学生而言,演示实验的内容是没有学过的新内容,如果不预习,听课时心中无数,没有针对性,听课效果就不好。例如“黑面包”实验、喷泉实验、铝热反应等,若实验前不明确观察方向和重点,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到声、光、色等次要现象上,从而忽视了对实验本质现象的观察,造成实验观察的“负迁移”。同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为学生自主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指导观察。
准确、细致地观察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在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时,要看得准、看得细,善于抓住重点,抓住实质。实践证明,记忆8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其它约占4%。视觉的效果是听觉的两倍,而视听相结合的效果是听觉的十倍。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观察时,充分运用各种感观,演示和讲解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 分析总结。
课堂演示实验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因此,我们应该就观察到的现象指导学生思考、分析,概括、总结,把知识化为己有。例如,金属钠分别与水和无水乙醇反应,从两者的剧烈程度及金属钠在反应中所处的位置,学生稍加分析就能自己得出正确结论。这样不仅能避免死记硬背,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久而久之,分析总结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二、利用“反常”的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在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之前,虽经反复练习,力求一次成功,但仍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反常”现象,学生实验中也同样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反常”现象。如何对待这些“反常”现象呢?我认为:这些“反常”实验现象的出现正好制造了认知冲突和失衡,为师生提供了绝好的挑战机遇。我们应抓住这种机遇,创造条件,合理提出假设,再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 意料之反常,欲擒故纵布疑阵。
在苯酚的性质实验时,苯酚与浓溴水反应,当向苯酚溶液中滴入少量浓溴水时,振荡,白色沉淀会消失,这与书上所说不符,学生会感到不解。这时,教师可及时告知:生成的三溴苯酚溶于过量的苯酚中,故振荡后白色沉淀会消失。迷团解开后,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又能有所拓展。
2. 不可意料之反常,急中生智找原因。
在一次化学选修课上的学生自主实验中,学生用向上排气法收集干燥的硫化氢气体(五氧化二磷干燥,醋酸铅试纸验满),放置几分钟后发现瓶壁有模糊,是瓶子没洗干净吗?经过反复实验,反复核实,结果仍然如此。根据糊状物的颜色分析,硫化氢分子量为34,氧气分子量为32,差别不大,硫化氢与氧气反应生成硫。由此学生得出结论,硫化氢不宜用排空气法,那么用什么方法呢?学生不断探究。学生要在实验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不迷信书本,感于质疑,勇于创新,大胆探索。
3. 试剂不当导致“反常”,只言片语点迷津。
学生在做乙醛性质实验时,会出现三种不同颜色的沉淀:黑、褐、红。学生往往不得其解。这时教师只要稍加提示:氢氧化铜在80℃会分解,再引导学生对照实验,乙醛量不同,沉淀也不同。学生便会恍然大悟,思维能力亦会在实验中得到发展。
三、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创新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创新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去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现行中学教材中化学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现象明显,易成功,但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效应”,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狭窄。而实验设计既动手又动脑,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更能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利用实验设计,学会思考、学会联想,学会创造。
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应是“导师”而不是“教师”。在学生的实验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和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自身主体的努力,逐渐提高能力。例如盐酸滴定氢氧化钠的实验,我提问:若以氯水代替盐酸滴定氢氧化钠,以酚酞做指示剂,设计实验说明最后一滴氯水滴入后锥形瓶中溶液褪色是由于酸碱中和引起还是氧化所致。在我的指导下,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中和滴定指示剂颜色随溶液酸碱性变化是可逆的,而氧化褪色不可逆,于是设计出返滴法来观察。通过这一设计,学生的整合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创新欲望得以极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也得以充分展示。
2. 根据实验,学会分析、学会综合。
综合能力,特别是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反映,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人材,才能突破学科的局限,使创新有更广阔的空间。例如,设计用最简便的方法测出自己呼吸中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学生大胆设想,结果五花八门。哪些可行?谁的方法最好呢?实验结果最有说服力。学生发现动口容易动手难。最后有几组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结果。各组各自小结,然后交流,最后讨论得出最佳方案:向一玻璃管中吹满自己呼出的气体,两端用橡皮塞紧,移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直立,打开塞子,待管内液面上升静止后,测出管内液柱高度和总管长,两者之比的百分数即结果。操作简便,综合性好,有创新。同学们发现,动脑不能代替动手,动手也要动脑。
四、开展家庭实验,拓展实验空间,提高有效教学
家庭实验基于课本,源于生活,就地取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尽情发挥,大胆探索,在实验的设计、准备、操作、改进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操作能力,同时也不断获得创新意识的熏陶,以及信息技术和媒体的潜移默化,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以致用。因此,家庭实验是课堂演示实验的继续,是学生分组实验的升华,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沃土。
通过实验教学,形成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需要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但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这项持续发展战略会让学生终身受益。我们并不要求学生都像科学家那样有伟大的发明创造,但应要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的习惯。正如布鲁纳所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我们在强化实验教学的多功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全方位及各层面间的联系,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师生双向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化、开放型的教学体系,把创新教育渗透到各种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根本目的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和能力,使之可持续发展以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从培养思维能力入手,以达到创新之目的,正是我们强化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化学实验教学 篇2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实验教学已经成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点部分。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系统地将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
不论是从人类认识规律,还是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等角度来看,化学实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概念的形成,常常需要一个过程。从实践出发,首先获得一种感性认识,然后经过分析、概括、推理,慢慢形成了一个概念,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因此一个概念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的,化学概念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科学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同样,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深入地领会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实验教学还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化学科学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理论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抽象思维形成理性认识,而通过实验又可以验证和巩固概念、理论,使之发展和深化。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对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陶冶思想情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3
一、领会课标,充分认识实验教学
新课标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别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新课标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和“实验操作的技能”外,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以及“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①强化演示实验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新教材安排了大量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我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②开发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习题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③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三、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教学中我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我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等。在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时,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从学习氧气实验室制法开始,就向学生提出四点学习要求:①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②了解实验仪器、装置;③学会正确操作方法;④掌握气体的检验方法,在学习氢气实验室制法时加以巩固。到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时,则侧重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回忆对比O2、H2实验室制法,归纳出“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并以此指导对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研讨,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了解了掌握知识的方法并能加以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仅知道“是什么”,能够提出“为什么”,继续追问“还有什么”,进而解决“做什么”和探索“怎么做”。当然,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当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化学实验教学 篇4
一、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和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往往对化学中的实验现象感到很神奇,渴望知道为什么。我们可充分利用学生这样的心理,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置和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给学生上第一节化学课时,利用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的性质,用酚酞溶液在一张纸上面写上“神奇的化学”,晾干,在开始教学时,向这张纸上喷洒无色透明的碱性溶液,纸上就会立刻出现“神奇的化学”几个红色的字,学生会感到很惊奇,也就产生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如,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将一块棉手帕用70%的酒精浸泡湿透后取出,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仍然完好无损,学生马上就会产生“为什么手帕烧不坏”的疑问。这些有趣的实验现象,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要揭示其中奥秘的兴趣。趣味实验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意识地将趣味实验引入课堂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始终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把这种兴趣逐渐内化为比较持久的学习动机。
二、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中起着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课改后的新教材增加了较多的演示实验,如何利用这些演示实验来进行化学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是值得教师重视的一个问题。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和教材重点而设置的,教师应仔细钻研大纲,通览教材,力求做到准备周密,演示有效。实验前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实验药品的一些物理性质;实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操作步骤;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在演示实验中,演示操作要规范、实验现象要明显、分析表述要准确、精练。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有时还要加强师生互动,找学生和老师一起做演示实验,台上的学生做的认真,台下的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也更加主动、精神更加集中,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整个演示实验就会达到较好的效果。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启发、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做“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时老师可逐步启发学生:①点燃前注意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态、硬度和密度等;②点燃蜡烛实验的探究思维:火焰哪层温度最高?蜡烛燃烧后会生成什么物质?刚熄灭蜡烛后产生的白烟又是什么物质?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适时、合理引导和准确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实验思维,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严谨细致、勤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三、适当设计改进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课本为依托,适当地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操作、探索,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其目的就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更容易观察,更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对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如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由于实验现象不明显,为了更好的认识和了解这个反应,可设计如下实验:用矿泉水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向瓶内倒入浓的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瓶盖,将矿泉水瓶用力摇动。实验现象是瓶子变瘪了。这时同学们就会主动思考,瓶子为什么会变瘪?学生利用已学知识通过积极思考和讨论得到答案:原因是瓶内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造成气体减少,瓶内瓶外气体出现压强差,导致瓶子变瘪。如果学生提出疑问:是不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中,而并不是跟氢氧化钠反应了?教师应该肯定学生提出疑问的精神,这时可以加一个对比实验:同样一瓶二氧化碳加入和氢氧化钠溶液相同体积的水,如果矿泉水瓶瘪的程度明显小得多,可以说明它们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或者将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加热,如果没有气泡冒出,则说明它们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设计改进实验,并事先对学生可能想到的问题做足准备,课上从容应对,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这种“身教”的效果,能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增强创新的意识。
四、开展学生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等让学生积极参入亲自完成,还可将一些课堂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去完成。让学生通过多动手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任何创新都必须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实现,实验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要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师让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该应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并进行实验探究。如在进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活动中,可以将同学们分成若干组,让学生对比氧气的制取和收集装置、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思考、讨论、分析,从所提供的仪器中选择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装置,并探究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的实验方法。各组按照自己所设计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写出实验报告,然后各组选代表向全班展示本组的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最后教师进行鼓励性的总结讲评。这种放手让学生参与的做法能够让学生积极思考,锻炼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化学实验教学 篇5
反思性教学增强了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提倡反思教学,使教师自觉的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已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已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21世纪教育网为大家整理提供了2016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反思,供广大教师参考!
回顾高三的复习工作,反思得与失,总体收获是多研究、多思考、精选题,狠抓课堂教学。高三化学教学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
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原则。期初我们备课组认真分析、研究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摸清高考试题涉及的知识点、热点、特点以及变化趋势,找出它们在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以及一系列有层次的题目,在编制教学案一体化讲义时将将每个考点依次落实。
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我们将考试大纲做了对比,找出增删的内容,题型示例的变化,并与学生一起阅读,让学生明确每一知识点在高考中的难度要求。
研究教材、考纲、高考题、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学期初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明确每一阶段复习的目标,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如9-10月份的主要解决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存在的问题; 11-12月份我们将重点
放在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化学中,因为这些内容学生最难掌握,在这个时间段加强训练,为期末考试就做好了准备;1-2月份我们的重点是有机及实验基础;3月-4月的训练目标是I卷的整体提高和无机推断、常规计算及技巧。5月份的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为主,同时查漏补缺。
复习计划中不仅有每一节上课内容,还包括每周5次作业内容,每周强化训练内容,选择题专项内容等,并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调整与完善,每次的练习中都分必做题与选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目前的复习资料不仅多而且杂,偏题、难题、怪题很容易挫伤考生的积极性,好的习题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并能加强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引导学生寻求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故教师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老师须明确分工,资源共享,在复习选题时要有层次、有梯度,由易到难地选择,并根据考试大纲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合适的训练试题。
选编习题要以大纲和教材的内容及学生水平和认知规律为依据,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和相应能力培养的有机联系,一个题型要联系、消化一项基本内容,题型多样化,层次要分明。
一般从以下六方面选题:①多选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少选老资料中的难题。②控制训练难度,以中档题训练为主。③注意练习题的能力层次要求,按不同能力层次设计不同练习题,可分层次进行训练和辅导。④多选实验创新设计题,尤其是课本内典型实验装置的改进设计,强化实验能力训练。⑤适当增加化学计算题训练,注重守恒法计算技巧⑥多设置情景,将易错题改编,或将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将顺向思维题改为逆向思维题。
如有关浓硫酸的稀释的考查可改为如何观察Cu与浓硫酸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复习钠的化合物时设置以下讨论
题A、如何测定含有Na2O杂质的Na2O2试样中Na2O2的质量分数?B、如何以NaOH溶液和CO2气体制备Na2CO3?C、纯碱中含少量NaCl杂质,请设计三种不同实验方案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D、实验室有一瓶刚从溶液中结晶出来的盐,现只提供盐酸和中学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如何判断这瓶盐是碳酸氢钠结晶,而不是碳酸氢铵或氯化钠结晶?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将相关的知识点一一呈现。
化学实验教学 篇6
[关键词]微型化学实验;翻转课堂;钠与水反应;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7-006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TS11664),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UGS多主体协同育人平台‘5+2+1’卓越化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GDJG 201412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衷明华(1957—),男,江西南昌人,硕士,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分析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理论与实践。
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微小仪器中用尽可能少的试剂(常规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来进行化学实验,它是绿色化学的重要组成及新世纪化学教学改革趋势之一。翻转课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颠覆了传统教学顺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实现了知识的优化;在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大多集中在中小学,高校相对较少[1]。钠与水反应实验是高师院校化学教育专业“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的教学训练素材之一[2],也是高一《化学·必修Ⅰ》的重要教学内容。本文以钠与水反应实验教学为例,报道我们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将微型实验与翻转课堂应用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的具体做法。
一、教学理念
1.我国区域差异大,化学课本部分实验在农村中学开设的条件不一定具备;教师应训练师范生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对化学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再表现,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
2.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主力军;教师应率先垂范并适当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师范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
二、教学内容
1.实验目的
(1)通过自主实验,观察钠与水反应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加深对钠活泼性的理解。
(2)通过合作讨论,进一步对钠与水反应产生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2.实验原理
2Na + 2H2O = 2NaOH + H2↑
微型实验装置见下图。
3.实验用品
操作台1个,套上乳胶头的具支试管1支,镊子1把,米粒大小的金属钠1块,酚酞(2g/L乙醇溶液),H2O等。
4.实验步骤和操作
在具支试管中,加入水至侧泡的中部,再加1滴酚酞试液,用胶头封住支管。用镊子把一小块米粒大的钠投入试管中,然后用肥皂液抹在其管口(抹肥皂液时,应在管口稍停留一会,有利于形成肥皂泡,并注意观察试管内的实验现象)。当试管口形成一个比较大的肥皂泡时,将点燃的火柴移近肥皂泡,能听到氢气清晰的爆鸣声。
5.注意事项
(1)钠粒取米粒大小。如果钠粒太大,生成的气体多,放出的热量多,容易产生爆炸。
(2)取钠粒时严禁用手直接接触,因为生成物中有碱性物质,对皮肤有腐蚀性。
(3)用剩的钠粒应放回原瓶,煤油密封保存。
6.思考与作业
(1)如何引导中学生观察认识钠的储存方式、物理性质及合理解释“钠浮在水面、溶化成小球、球四处游动、滴有酚酞的水溶液变红”等实验现象;
(2)结合中学化学课本,利用微型仪器因地制宜地对本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再表现。
三、教学实施及效果
1.教学组织
学生实验人数≤10人,实验2人一组、微型仪器2人一套。
2.教学流程(见下表)
3.教学效果观察
(1)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更强,更适合运用翻转课堂来进行教学;尤其是课前观看微视频,自主学习核心知识点及完成学习任务单,有助于学生形成新型的学习文化。
(2)微型化学实验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新实验方法,组装方便,趣味性强;只要学生一动手,实验现象就会诱发各种猜想或假设,随之进一步的取证和分析让学生体验“实验—失败—思考—再实验”直至成功的科研过程,实验室成了师生、生生探究知识的互动场所,从而有很好的知识内化效果。
(3)成果展示让学生上台讲解以及课后的小论文撰写,更是让学生兴奋不已;学生知识得到升华,个性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总之,我们将微型实验与翻转课堂应用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的教学才两年就受到学生的欢迎与肯定。仅“钠与水反应”这一个实验,学生就提出有价值的实验改进方案十余种,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教学参考》《广东化工》《江西化工》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实验改进论文12篇,如陈彩虹等人发表的《纳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马少玲等人发表的《纳与水反应的微型实验改进》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综合素质及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子超,蒋家傅.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112-117.
化学实验教学 篇7
关键词:精益求精,知识视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中优化实验环节是高效课堂重要保证, 它能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领悟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本人结合教学实际, 初步摸索出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有的放矢, 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中化学新教材上的每一个实验都是围绕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设置的, 安排得恰到好处, 因此。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深入钻研实验教材, 吃透实验目的, 把握实验实质, 使每一个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有比较大的收获。我在课堂试验中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演示实验要精心准备, 做到胸有成竹
教师的化学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般科学、合理的演示实验往往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当然, 准备好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师备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先到实验室同实验员一起认真准备, 同时虚心听取实验员的意见及建议, 对仪器、药品到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都要有周密的考虑, 并且能预见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和反常现象, 做到胸有成竹, 防患于未然。在课堂实验前, 教师至少自己操练 (预做) 一遍, 从而确保实验的成功。只有这样, 才能把握演示实验, 不断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2.演示实验操作要规范, 达到精益求精
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操作步骤一定要规范, 包括所用的仪器、药品和在讲台上的摆放要有条不紊, 以给学生美观整洁的印象,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切忌满台仪器药品杂乱无章。做实验时,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严谨认真、规范准确, 即使每一个细微动作也要做到位。实践证明:教师成功的演示实验, 能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一种积极的求知欲, 同时, 也为以后的学生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譬如, 我在“粉尘爆炸实验”操作时, 先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 接着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部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 再连接好装置, 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 点燃蜡烛, 用塑料盖盖住罐, 最后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 (人与该装置的距离至少一米) , 使面粉充满罐, 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总之, 整个实验过程井然有序, 使学生观察后受益匪浅。
3.演示实验注重启发引导, 实现有的放矢
教师的演示实验应该注重灵活性, 必要时应突破书本实验的限制, 可以结合实验内容扩展实验的外延, 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使其通过实验观察—信息输入—思维分析, 获取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做“酸碱中和反应 (用稀盐酸滴到含酚酞的NaOH溶液中) ”时, 先让学生预习实验并提出问题。实验时有些学生提出:酸碱完全反应会生成NaCl和水。许多善于观察的同学发现当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 各实验组所用稀盐酸体积各有不同, 由此质疑:哪些组酸碱完全中和?哪些组获得的溶液成分完全一样?针对类似问题, 我因势利导地加以点拨性总结, 使学生能充分把握三维目标的要求。因此, 演示实验注重启发引导, 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
二、灵活补充教学实验, 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情境中拓宽知识视野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能活跃课堂气氛, 使师生关系更和谐。由于初三学生刚步入化学迷宫, 是否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时, 一般都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好奇, 他们往往把化学老师当成了“魔术师”。因此, 教师必须联系教学实际, 创设好比较有吸引力的情境, 从而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 使他们愉悦、轻松地“撩开化学的神秘面纱”。譬如, 我在绪言课中适当补充了两个有趣的实验:其一, 魔棒点灯——用蘸有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玻璃棒去碰酒精灯的灯心就可以点燃酒精灯。其二, 用无色酚酞浸过的蝴蝶状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 滤纸上很快就会出现一只红色蝴蝶, 再把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时, 蝴蝶又渐渐褪色。此时的学生已经沉浸在无限的遐思中, 感悟到学好化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拓宽了知识视野。
三、积极开展家庭小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开辟学生家庭化学小实验天地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扩展和深化。我平时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废弃的饮料瓶、一次性注射器、输液管和吸管等制作反应仪器, 用各类蛋壳、小石子代替碳酸盐, 用食醋代替酸等, 均可设计出一系列的家庭化学实验。譬如, 当学生学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的测定”内容后, 我布置学生完成这样的一个家庭实验:利用身边的材料, 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1% (体积含量) ,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学生回家后用茶杯代替钟罩, 用小盆代替水槽, 用小蜡烛代替红鳞, 反复进行实验, 最后大部分学生都成功了。其实, 学生对同一个实验所选用器材和设计出的方案也不尽相同, 通过各自的实验能比较出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在类似的家庭化学实验中, 同学们可以从不同角度选择不同的器材, 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 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长此以往, 必然能达到锤炼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
化学实验与教学 篇8
一、演示实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基本概念
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形成理性认识的, 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 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概念,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 教师要安排一系列化学反应的演示实验。例如, 在氧气的教学中, 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的概念。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演示实验, 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这样的演示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帮助。此外, 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 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 分析、归纳并总结而形成的。
二、演示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 是思维的前提, 对于事物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 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教师演示实验活动中, 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 要至始至终, 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 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在实验前, 要求学生观察药品颜色、状态, 仪器形状、连接方法。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观察, 及时纠正学生观察的片面性, 例如:铁在氧气中燃烧时, 学生往往只注意火星四射这一现象而忽视瓶底产生的黑色固体 (Fe3O4) 。又如:磷在氧气中燃烧, 要引导他们既要观察白烟, 还要观察燃烧时的火焰, 等等;因此在演示实验过程中, 不但要让学生“看”, 还要让学生“摸” (如反应中的放热、吸热现象) 、“闻” (气体的气味、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 , 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探究性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 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 可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在化学课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自己动手探究这样能给学生亲自去探索和发现的机会, 提升他们的探究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桌上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来观察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然后, 再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做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评估———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会逐渐进入知识点的学习, 还能让学生不断地参与,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探究性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上做探究活动实验, 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 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在教学中循循善诱, 适时点拨, 适时演示, 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 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例如:在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学中, 有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教学时, 老师可以在演示完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后, 提出二氧化碳在溶于水的过程中还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吗?这时就会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有的学生就会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水中观察。这时有的学生就会发现看不见任何明显的现象, 有的聪明的学生就会问老师能借助什么物质帮助我们来观察呢?这时我就会提出紫色石蕊试液与酸作用的一些信息, 再让学生重新设计实验方案, 重新进行实验探究, 这样学生就能层层深入, 不仅能使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 还能让不断深入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五、家庭小实验是课堂的延伸
家庭小实验也是教学的一个内容, 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家庭小实验没有现成的仪器和药品, 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替代品, 无疑会让学生动手、动脑, 并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迁移运用。
比如通过家庭小实验知道了铁生锈的原因及防止锈蚀的方法, 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独具的重要地位, 化学科的质量提高是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实验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学生自己探究, 自己发现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所无法比拟的。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正确的处理好实验与教学的关系, 那么一定会鱼和熊掌兼得。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篇9
一、以课本实验为主, 课外实验为辅,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的学生在考试中, 往往和化学学习好的同学相差甚多, 究其根本原因, 大多数是记不住, 没有兴趣。学生学习就怕没有兴趣, 良好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精彩、生动的实验现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它能将学生带到一个神秘的化学王国, 促使他们去探究。
1.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摸等直接感知, 进行多方观察。
例如, 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中 (水中滴入酚酞) , 我们总结实验现象为“浮, 熔, 游, 响, 红”, 就调动了学生眼和耳。又如浓硫酸在稀释过程中学生通过摸烧杯烫手, 感受到浓硫酸稀释要放出大量的热量。
2. 要充分利用实验, 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化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要考虑学生已有基础, 对教材实验进行必要改进, 创造条件, 启发引导, 促使学生去思考, 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该把握好“火候”, 适时点评。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家用食醋除水瓶内的水垢, 探究醋酸的酸性,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验, 比较醋酸和盐酸酸性强弱。
3. 充分利用实验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焰色反应”实验中, 通过各种元素灼烧时的颜色,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观察的同时, 结合实验现象及时引导学生思考烟花、霓虹灯为何如此美丽。
二、以学生为主体, 精心设计化学实验问题情境
完美的教学是精心预设的结果。在教学中,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提问的课堂情境, 通过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 激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 提出问题, 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最终解决问题,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从而提高能力。
例如, 我们市的一位化学教育专家, 在多年前, 设计了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稳定性的“套管实验”, 将小试管中加入碳酸氢钠, 大试管中加入碳酸钠, 将小试管套在大试管中, 对套管进行加热。通过大, 小试管所连接的两个试管中澄清石灰水现象的观察, 从而更好地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
三、借助实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善于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依据学生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实验各个环节, 并用最佳的实验方式呈现化学问题, 使学生通过自身和小组讨论能够顺利地解决化学实验中呈现的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如铁因生锈而损失的钢铁, 约占全世界年产量的1/4, 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 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氧气?水分子?还是两者共同作用?又如, 过氧化钠与滴入酚酞的水反应后的溶液变红, 振荡后红色褪去。猜想:过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呈碱性?还是漂白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然后再根据猜想设计实验验证是否正确, 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四、借助典型化学实验, 加强道德行为教育
例如, 借助“侯氏联合制碱法”实验, 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再如, 在进行关于燃烧的实验时, 让学生了解防火灭火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防火灭火意识。还可以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爱护公物、相互尊重、团队精神、安全防范、整洁有序的品德教育, 纠正学生在实验中浪费药品、乱放乱倒等不良实验习惯。
综上所述, 化学实验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不能因为现行高考政策、化学课程时间的压缩, 而忽视化学实验, 很多知识通过实验教学效果才明显。总之, 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要提高化学学科的教学效果, 离不开化学实验, 合理安排好实验和时间的关系, 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能使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得到启示, 使自己所学知识不断从感知到理论, 从肤浅到渊博。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践出真知”, 化学理论、化学概念、物质的化学性质, 大部分都是通过化学实验总结概括得到的。所以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实验教学,化学实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学术期刊.新课程.教师.2010年8期.张小燕.将化学实验引入探究式教学中
[2]学术期刊.商情.2010年21期.袁艺.化学实验改革与学生素质培养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 篇10
一、认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外,强调要重视对学生观察、对比、总结、归纳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不能一味地强调记忆书本知识,还应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实验,独自开展科学探究。针对每个实验,除了让学生掌握常用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外,教师还应根据特定情境,通过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分组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正确地填写实验报告,发挥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辅助提升功能。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应避免只强调理论讲解,忽视实验教学的灌输式模式,而应让学生动起来,依据理论知识独立完成实验任务。通过这样的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迸发学习化学的主观能动性,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活力,将化学实验与理论知识整合,同时汇聚学生的学习情感、主观能力、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于一体,使学生在提高化学成绩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让素质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得以充分实施。
二、创设实验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探究性很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出发点往往是基于满足好奇心。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兴趣“稍纵即逝”,如何变“短暂”为“持久”并得以发展,成为摆在教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在日常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 加强实验演示
首先教师应认真准备每一个演示实验所需材料及仪器,然后进行科学正确的演示,在课堂中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搭建积极思考的平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探知欲。每做完一个演示实验都应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评价该实验的优缺点,从实际出发进行实验的可行性改进。例如,在讲“钠的相关性质”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来认识钠,并从它的保存方法上让学生推断出钠的相对密度大小;通过燃烧实验直观地观察出产物的色态,通过钠溶于水的实验依据、实验现象及补充实验,判断反应后的产物。这样由这两组实验,我们就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钠及其相关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开发生活实验
生活实验即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生活实验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外。依靠学生自身实际,结合实验室现状,教师可让学生从实验设计、可行性讨论、材料仪器准备、实验操作、填写实验报告等环节出发,亲自设计并操作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食醋巧除水垢”“判断酒后驾车的方法”“草帽的漂白”“鸡蛋蛋清的盐析与变性”“葡萄糖的检测”等生活实验的设计与开发,使学生从不同的实验中产生渴望学习化学的激情,效果要比单纯讲解更有效。生活实验的设计与开发,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对知识的加深理解和巩固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3. 组织兴趣小组
兴趣小组是开展有效学习的载体,同学们依据学习成绩的优劣和动手能力高低等情况采用互补原则组建兴趣小组,并利用每周二下午自由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邀请多名老师进行专题讲座,结合实验进行实验教具的改进及制作,就化学热门问题进行调查,实地参加等多种形式展开。这些活动的举办和实施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的理解,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除了学会操作技能外,还应提高发现、提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现象或处理一些化学问题。
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化学 ;实验教学;策略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得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阵地和手段,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积极性,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能为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础理论提供感性认识的材料,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要达到以上的目的,实施好化学实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有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来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合理组织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智能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以加强。在实验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 教师的启发讲授
在化学实验教学策略中,教师的启发讲授是起主导及核心作用的。通过教师的启发讲授,能够使课堂上诸多的知识内容及讨论话题,在学生的思维中巧妙和地联结起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该实验的教学目的或目标,启迪和引导学生进行能效观察和有序的操作。适时而随机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疑难,引导学生结合实验事实和理解进行总结和概括。如在学生初次进入实验室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前,启发讲授尤其重要,教师不仅要讲授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还要指出在实验中可能产生的错误,如有的学生在制取氧气时试管炸裂,可以帮助其进行分析,总结出可能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
在启发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验的本身特点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特别是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为他们从思路、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上排除认识和操作上的障碍,教师的讲解、阐述、指导、点拨、启发性设问、答疑等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启发讲授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要点明主题,语言清晰,不能含混不清,模凌两可。
2.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想明白,做到小跨度、多层次启发。
3.操作要领及要求简明、明确,便于学生记忆和执行。
4.要充分估计学生在操作上可能出现的错误甚至危险操作,防患于未燃,在实验开始之前就应引导学生想明白,弄清楚。
教师的启发讲授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借助于投影、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进行,学生有了足够的实验知识储备,进行实验的效果会更好。
二、教师示范演示
实验教学中的教师示范,是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为此,教师的演示和示范操作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深,也会逐渐影响他们在以后的独立操作中仿效,可见示范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态度及严谨的科学学风的形成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演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操作规范,准确无误,装置美观大方,动作大方、协调。
2.操作和教材内容一致,创新实验要加以说明。
3.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性,示范操作快慢适中,语言简明,语气和蔼可亲,创造和谐、美妙的演示气氛。
4.保护演示台(或桌)上整洁干净,避免演示桌上“脏、乱、差”,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第一印象,失去观察模仿的兴趣。
示范、演示实验是新实验或新操作开始时教师为学生所做的操作示范,起引路示范作用。因此示范一定要到位,如在实验室制氧气中,在仪器的连接,检验气密性,加药品,固定装配的顺序,何时收集等一系列顺序及各个步骤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前后,让学生不用药品模拟操作,教师即时矫正模拟操作的错误,以免在实验出现差错。这样学生通过“看”示范、“听”讲解、“做”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示范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三、有指导的学生实验
做好实验离不开教师对实验的指导。首要教师应在实验前进行指导:学生在开始实验前,教师要就实验中的操作要领、仪器的使用方法、试剂的用量及添加顺序,以及实验的成败关键等方面的提示或说明。也可以做示范操作,或针对性提醒、提要求,或提出几个与实验内容有关的问题,供学生边实验边思考。
一般来说,实验前指导不宜过长、过细、过多,要抓住要点,突出重点。实验前指导到底要讲多少,花多少长的时间,取决于实验内容本身。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以及教师对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估计程度。其次应加强实验中的指导。实验中有时由于实验条件控制不够,学生常遇到困难或违反操作规程的操作,而使有些学生常得不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实验现象。这时教师的指导万为重要,若不及时予以帮助,很可能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自卑心理,而失去了实验的信心及兴趣。教师在巡视中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而又耐心地跟学生一道分析原因,对错误概念或操作予以纠正,让学生重新做等等,但不可指责,挖苦学生,損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再次应做好实验后的指导。这种指导是教师根据实验的目的,结合实验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发展学生智能及实验技能有关的问题,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时语言措辞要恰当,评价要得体,批评不宜太尖锐,表扬不能太夸张,要使受批评的学生觉得稍有改进就会做的更好,使受表扬的学生心里有美滋滋的感觉,有成功的喜悦。
四、学生独立实验
学生独立实验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实验。学生独立实验的进行可以在教师示范和有指导的学生实验之后,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探究主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仪器的安装,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在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的调控下达到智能与技能的融合统一。在学生独立实验过程中,教师也要就其实验的合理性、科学性、实效性等作出评价与分析,要解惑、纠错、点拨、激励、评价或者提供学生实验所需的试剂及仪器等,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实验环境及和谐和的实验气氛,保证学生独立实验有序、紧张、愉快地进行。
五、总结概括
总结概括是实验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通过分析典型实验,阐明实验规律,明确选择仪器,加深实验的深化研究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的思路拓宽,将零散的实验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柯建国.如何做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年01期.
[2]朱红芹.信息技术开辟化学实验教学新天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25期.
化学实验教学法例谈 篇12
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熟悉教材。让学生自己明确学习要求, 熟悉一些仪器 (酒精灯、试管、铁架台……) 为学生下一步动手实验打下理论基础。在学生看书时, 应提倡自由讨论、提问, 并要求他们自己设计实验。在充分实验的基础上, 让他们自己得出氧气制取的特点及制取其它气体的规律。遇到实验不成功时, 认真检查原因, 反复进行实验, 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具体实验操作时, 要求他们自己体会归纳每个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允许学生充分自主的开展讨论。
第二阶段:教师答疑、小结。着重讲解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疑难问题;小结重点内容;评讲习题和实验情景;介绍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创见、体会和好的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共同提高自学能力, 并引导他们系统的认识整单元内容。
第三阶段: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可以要求他们解释医院给患者输氧的问题。
最后还要组织一次大讨论, 将所学知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比如可以共同研究某些实验成败产生的原因, 实验方法的优劣, 等等。
就“制取氧气”这一内容的教学, 采用实验教学法, 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本节课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会很枯燥乏味, 也不易记住。现在采用“实验教学法”, 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他们自己通过实验得出规律, 从而很容易就记住了实验内容。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实验教学法迫使学生通过动手去学习知识,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另外, 过去教师演示实验时, 往往尽量撇开次要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主要现象, 而现在学生每做一个实验都可以同时看到许多现象, 促使他们不断思考。在实验中遇到问题, 也必须学生自己分析、解决它,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实验中得到提高。
3.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过去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教师有太大的依赖性, 而教师也喜欢给学生一些“启示”, 而有时候, 正是这些“启示”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大家采用同样的实验方法, 得到大致相同的答案, 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就“氧气的制取”的实验实际上除了课本上介绍的方法以外, 还有其他方案。可在“实验教学”中每进行一个单元的教学安排一定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大组讨论, 交流学习心得, 这样可以更好地活跃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是有利有弊的,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 我们能真正找到一些最优的化学教学途径。
【化学实验教学】推荐阅读:
化学教学化学实验论文09-06
化学教学实验10-16
实验教学基础化学实验09-27
实验与化学教学12-04
化学实验教学中06-17
化学实验教学探讨08-13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09-04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11-08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11-29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