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演示实验(共12篇)
课堂演示实验 篇1
高中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通过实验可以总结出知识与规律,由实验也可以开展验证性和探究性的学习。由此可知,实验是获得知识与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没有实验对理论知识的验证与辅助说明,理论会显得空泛与无可依托;没有实验进行归纳和总结,理论会缺乏系统性和真实性。理论与实验操作相结合、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等教学策略主张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采取鼓励学生自主实践与探究、交流合作与互助的方法提升课堂效果,应用演示实验教学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化学科学素养。
一、导学型演示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导学型演示实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化学知识的奥秘,导学型演示实验一般采取的形式为“讲解—演示—观察—总结”,以知识讲解作为开场铺垫,展开导学型演示实验过程。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提出假设,由此引入导学型演示实验,再结合一定的实验步骤与方法,实施具体的实验操作,得出相关的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导学型演示实验的目标是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其实验内容与课程内容相联系,教师对实验原理、实验条件、注意事项等进行阐述和解释,引导学生猜想实验结论、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与新知识和新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拓展知识网络。
例如,在讲授“铵离子”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铵离子检验”的导学型演示实验。首先,引导学生复习离子检验的一般方法,即与已知溶液反应产生气体或固体,通过检验出气体或固体而验证存在该离子。然后,教师实际操作小型演示实验———“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氯化铵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最后,引导学生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反应瓶瓶口观察颜色变化,若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表明有碱性气体产生,可知为氨气。导学型演示实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导学阶段是新知识的学习阶段,教师需要提示学生相关的条件、方法;第二,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自主思考与分析的时间;第三,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得出规律性知识;第四,以图表形式记录实验过程、实验心得。通过导学型演示实验,学到新知识,扩展知识架构,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
二、指导型演示实验,促进深入了解
在新课改教学理念下,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演示实验是结合化学知识开展的启发性小型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有效推动高中化学教学的顺利开展。由于高中化学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内容多,因此在课堂上采取演示实验教学,可以加深知识印象,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探究新知识。教师要借助指导型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挖掘知识内涵,深入分析问题,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指导型演示实验的重点在于教师对实验原理、实验细节与注意事项的指导:第一,在小组实验前,教师要讲解注意事项,避免学生的实验出现错误和漏洞;第二,教师要讲述实验的基本操作,说明演示实验的目的和结果,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互动探究。
例如,在讲授“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开展指导型演示实验教学。教师需要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的注意事项进行讲述,并引导学生阐述实验中的实验现象:“通入干燥氯气,干布条不褪色,湿布条褪色”和“干燥氯气、水、盐酸都不能使布条褪色”。通过一系列对比,得出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的结论。
又如,在讲授“金属Al”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在课堂上引入制备Al(OH)3的演示实验,设置方案一:“铝与硫酸反应,再与氨水反应”,方案二:“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再与二氧化碳反应”,方案三:“铝与硫酸和氢氧化钠分别反应,生成硫酸铝和偏铝酸钠,之后这两者反应”。教师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案生成Al(OH)3,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扩充学生的知识网络。指导型演示实验具有让学生做好准备的特性,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并主动去实践,能促使学生强化化学科学素养,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
三、巩固型演示实验,加强记忆理解
巩固型演示实验是在学生对知识有了初步的学习之后,通过开展演示实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对实验的知识来源、发生和发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巩固型演示实验是以巩固和验证为目的的演示实验,一般是在新知识的复习课上引入巩固型演示实验,作用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分析与探究。在课堂上引入巩固型演示实验的原理从逻辑上分析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教师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采取新旧知识对比的方法,促使学生建构知识网络,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氧气”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过氧化氢与高锰酸钾加热可以产生氧气,并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情况下加热也可以产生氧气。再分析利用这三种物质制作氧气的注意事项,得出实验室制作氧气的材料,并借助图片、多媒体、流程图说明加热高锰酸钾制作氧气的过程,之后开展巩固型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升教学效果。
又如,在讲授“葡萄糖、蔗糖、淀粉的性质”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开展巩固型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和总结归纳。教师激励学生猜想实验探究的方法,继而逐步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淀粉遇碘变蓝、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由此加深对淀粉催化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分子含有醛基、能产生银镜反应等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
四、实践型演示实验,提升应用意识
实践型演示实验是对学生不确定的地方或疑问进行实践探究,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演示实验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通过实践型演示实验,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自主动手实践,参与到实验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与互助探究的过程中强化应用意识、提升科学素养。化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将高中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在实践型演示实验中融入生活实际问题,有效引导学生参与互助探究的欲望,强化应用意识,提升科学素养,由实践型演示实验总结出知识与生活的规律。
例如,为了展示“碳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可以在化学课堂上开展一系列的实践型演示实验。第一,将石墨电极与导线连接,接通电源,灯泡发亮;第二,借助木炭可以制作净水器;第三,木炭与黑色氧化铜研磨均匀后能够发生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第四、在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石蕊变红,加热之后石蕊又会褪色。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型演示实验,得出碳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石墨的导电性、碳的吸附性、碳的还原性、碳酸的酸性和不稳定性等,有助于推动碳族元素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通过实践型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构建系统性知识网络,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意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五、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开展演示实验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演示实验具有导学、指导、巩固、实践等效果,在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实验操作过程、实验原理、注意事项、实验现象,并得出实验结论。高中化学教学需要教师基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强化基础、发散思维、互动探究、实践分析,由此获得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
课堂演示实验 篇2
如何进行生物学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
濮阳市第五中学 李艳红
【内容提要】
一、课堂演示实验的意义;
二、课堂演示实验的特点;
三、课堂演示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生物学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
【正文】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是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用演示的方法进行的实验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演示实验是学生进行观察和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讲解生物学概念、规律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的重要途径。
一、课堂演示实验的意义
课堂演示实验在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巩固知识,加速新知识的掌握
生物学演示实验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获得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另一类是以验证巩固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直观性,它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经过积极的思考,很快形成正确的概念并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点。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呼吸作用”演示实验,将点燃的蜡烛在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甲瓶)和煮熟的种子(乙瓶)里,观察蜡烛在两瓶内的燃烧情况。随着蜡烛的燃烧情况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不断被激发。观察形象生动的演示结果,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认识冲动,并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经过教师的讲解和自身的积极思考,能很快掌握有关的知识内容。在对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若采用一些适当的趣味性演示实验,可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有明显地提高。
3、有助于传授生物学技能和科学实验方法
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有关演示实验的设计方法、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设备的准备、实验仪器的使用、药品的使用和配制等知识内容,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说明。通过演示实验的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在进行植物光合作用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介绍完光合作用的.基本内容后,向学生提出如何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启发学生认识到由氧气的特性(不溶于水、并可使余烬的火柴复燃)出发来证明氧气的存在。然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用实验材料(为什么选用水生植物作为实验材料?),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如何确保实验成功。 在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认真讲解、不断启发引导、一丝不苟认真操作,学生会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也能逐步得到发展。
4、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注意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性地观察,使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减少了盲目性,通过启发学生很容易抓住要观察的重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所得到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归纳逐步形成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让演示实验回归物理课堂 篇3
关键词: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属于直观教学,与分组实验、课外活动相比有一定的区别。演示实验的基本方式是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展示生物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避免麻烦,仍然是用课件代替实验,这样做的结果是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能深入了解物理概念的精髓,达不到物理教学应有的效果。本人很深刻地记得,当教到电场中解释“尖端放电”现象时,学生看到电流吹动蜡烛火光时发出的惊叹声;当教到“冲量”时,把瓦片放在鸡蛋上方,用铁锤敲碎瓦片,而鸡蛋安然无恙时学生的惊奇声……那种目光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那种对学习充满兴趣的眼神,始终萦绕心头。这一切都证明,做好实验对于探究物理知识是多么的重要。以下就做好演示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做法谈一些想法,以让物理教学回归本源。
一、物理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物理是依赖实验而存在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领会物理知识的含义,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做好课堂演示实验以及学生分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物理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平时备课组成员要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
二、课堂教学中实验如何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主体,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邀请学生共同参与实验,培养亲和力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如果邀请学生共同参与,对于参与的学生及其他学生都会引起足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培养教师的亲和力。众多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往往是首先喜欢你这个老师,然后才会喜欢上你的课,教师的个人魅力、亲和力对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
一节课中,学生的认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这个认识过程的发生发展是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来实现的。要做到让学生主动探究,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地开展观察、实验、研讨等各种探求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如果学生很少甚至没有自主的活动时间,就谈不上去主动探究,也谈不上有教师的指导。对科学的探究有一个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得出结论的基本过程,而在有的实验课中,缺少其中某些环节或者开展得不够充分,就是太突出教师的讲解、分析,学生缺少自主活动时间的缘故;在有的实验课中实验后学生发言不积极,原因就是他们进行观察实验的时间太少,造成感性知识太少的缘故。
3.教师要设计引导启发性的语言
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若能够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三、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索教学的效果
1.师生关系密切,提高了学习效果
以前的教学中,因教法常以理论讲述为主,同时又因学生基础差的关系,经常感觉课堂气氛沉闷,所以教师常埋怨学生想象力、理解力差,把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而当我们把实验探究作为主要方法后,师生情感更加亲密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一改以往被动学习的态度,真正体会了学习物理的乐趣和意义,学习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方法教育的显性化,提高了学生的发展能力
因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比较隐性,学生由于未能注意学习而影响了知识的获取及应用。熟悉实验探究实现了方法的显性化,使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领悟科学的研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性学力。
3.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由于探究教学需要教师很强的实验能力,并需要不断创新,所以教学设计的过程要十分充分,促使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本人认为只有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引入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探究知识的渴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这样才算回归了物理教学的本源。
参考文献:
陆正英.高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创新小实践[J].新课程:上,2012(1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中学)
课堂演示实验的改进 篇4
在理科课堂教学中, 有些课堂演示实验确实存在对实验器材、实验环境要求较高, 实验现象不易观察等问题。长期以来, 我们已经在传统演示方法上进行了很多改进, 但效果仍不尽理想 (如物理有关电磁感应现象的演示等) 。许多老师就想到用计算机动画模拟的方式来演示, 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在高中物理第二册第十六章《电磁感应》一节中, 有三个电磁感应现象的演示实验。这三个实验的演示, 对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的帮助是很大的。物理教师在本章教学中, 对这三个实验的演示都非常重视。
在课堂实验的条件下, 本实验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很小, 演示的可见性较差。许多物理教师和专家都针对问题做过研究, 对实验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如利用放大器放大感应电流, 增大磁场的面积和磁感强度等。经过这些改进, 特别是采用电流放大器后, 实验的演示效果确实提高不少。但改进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如电流放大器的保养问题和使用的可靠性问题等。笔者就曾为一台破旧的电流放大器而大伤脑筋, 调试许久仍不能可靠工作。而且电流放大器本身需要电源, 遇到较真的同学, 仍不能使其很好的信服。
能不能利用学校现有条件来改进实验效果呢?为了在忠实原实验的前提下, 更好的演示本实验, 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笔者首先在检测仪表上想办法, 学校原有的演示电表存在转动惯量较大、灵敏度不高的问题。笔者手边刚好有从工厂淘汰下来的光电检流计, 就将其改造一番替代演示电表。光电检流计的指示是利用投射光影的办法完成的, 其转动惯量相当小, 灵敏度极高。为了使其指示亮度增加, 笔者换用了更大功率的光源, 采用外接电源的方法使其更适于课堂演示教学。令笔者想不到的是:使用这台光电检流计来演示电磁感应现象, 可谓“毛毫毕现”。以前根本不可能检测的电磁感应现象, 如教材第195页第3题涉及到的线圈面积变化引起的感应电流, 都能在这台光电检测计中明显的显示出来。这大大地丰富了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演示范围, 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面得以扩展。这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令人相当满意。
毕竟并不是每所中学都配有光电检流计, 那么还有别的方法吗?笔者在看到教室里配备的实物投影仪时, 眼前一亮:如果使用普通的灵敏电流计 (不是演示电流计) , 利用投影仪的放大投影, 是不是也能解决问题呢?如果可行, 既能解决仪表的灵敏度问题, 又能提高实验的可见度。
通过实际的课堂实践, 这个想法得以证实。从实验演示的过程来看, 普通学生电流计几乎没有延迟地反映了电磁感应发生的条件和规律, 课堂可见性极高。看来以后演示电磁感应现象, 再也不需要搬动和调试那笨重的演示电表了。后来, 笔者无意中看到电脑城里出售的摄像头时, 设想用摄像头替代实物投影仪, 那么观察的角度将更加随意、灵活。经实地操作取得圆满成功。虽然使用普通灵敏电流计比光电检流计效果差一些, 不能很好地演示微小的磁通量变化所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但用作一般的教学课堂演示已足够了。
第二个改进, 是制造一个足够大、尽可能强的磁场。根据电磁感应规律, 较大的磁场范围即可有较大的演示范围, 又有利于产生较大的感应电动势。查阅资料后, 笔者选定了两个方案, 如下图一所示。也可以用电磁铁代替永久磁铁。经实验验证, 效果十分理想。
另外, 笔者还“巧妙”地利用长软导线制成的“多匝线圈”来代替单根导线切割磁感线, 演示电磁感应现象, 如图二。经实验确定:演示时使用普通蹄型磁铁的话, 线圈只需十匝左右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实验的准备过程中, 笔者发现: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存在磁铁保管上没有注意磁路的闭合, 长时间随意放置的磁铁的磁性衰减很快。我们在改进实验的同时, 也要关注实验器材的使用和保管问题。
实验一 陈列柜演示实验 篇5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机械创新设计陈列柜的演示,了解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启迪创新思维,提高机械创新意识与创新设计能力。
2、了解机构创新设计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二、实验设备
CQXG-10B多功能语音控制陈列柜
三、实验原理
机械创新设计陈列柜是《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实物教材”,其内容以近3年出版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方面的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校优秀教材为基本依据,突出产品创造技法、原理方案创新、机构创新、结构方案创新和外观设计创新。它由十个陈列柜组成,分别是:创新设计概述、创新思维方式、产品创造技法(1)、产品创造技法(2)、原理方案创新(1)、原理方案创新(2)、机构创新设计(1)、机构创新设计(2)、结构方案创新、外观创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语音控制柜,由微处理器控制的新型大容量语音芯片组成,设有遥控和手控两种独立操作,可实现遥控、手控该柜全部模型电机同时转动。
结合课堂教学 反思演示实验 篇6
关键词:演示实验 反思 可观性 质疑 预习
化学在中学阶段诸门学科中最凸显的特点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之认识物质及变化规律、培养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新课程要求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以下是本人就教学几年中的实施课堂演示实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实验的可观性
传统的不少实验,或是有些创新实验,往往在可观性上存在问题,如现象不易观察,或是坐在后面的同学看不清、看不到,久而久之,一方面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面可能导致学生为了观察实验,四处乱窜,影响课堂纪律。有的教师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有循环教室让学生观察,但此法虽有一定的可取性,仍存在着费时等问题。
作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不仅要努力运用传统教法,而且还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的一些实验设备和电教器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几年的探索,发现可以利用实物投影或是利用摄像头可将实验现象投影到银幕上,能把实物放大15~20倍,克服了演示实验的某些不足。
【案例1】钠在空气中燃烧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由于存在杂质干扰,我们很难看到淡黄色的生成物。于是有的教师往往会很牵强地让学生观察,“请大家看黑色物质中存在的零星黄点,这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刻意牵引下附和,实际并不完全赞同。其实只要把钠放在白色洁净的蒸发皿内,然后加热,就可得到大家都希望的结果——淡黄色固体,操作简单,但是蒸发皿不易看到中途现象,故我在课堂上利用摄像头对着蒸发皿内,利用它将投影在大屏幕上,现象一清二楚。
利用现代技术,可以使原来看不清的实验现象看得清晰。如过氧化钠是淡黄色的等。可以使原来细微的化学变化看得更清楚些。如钠在蒸发皿中加热熔成一个小球,后有黑色物质涌出,再者燃烧,黄色的火焰等。教师只要少许药品就可以收到可以使全体学生看得清晰的、生动有趣的效果。但是投影并非适用于每个实验,对于现象比较明显的实验就不必再投影了。(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不透明的或者是浓度较大的有色物质的溶液时,则银幕会漆黑一团,不适宜投影。)
二、演示实验以可操作为准则,加以选择和改进
新课程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绝大多数已作了规避。一些老教材中的不易操作或无明显现象的或实验危险性较高的都做了调整,如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等。但就算如此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故要保证演示的成功率,教师须做好充足准备,对演示实验加以选择,加以改进。
【案例2】Fe3+转化成Fe2+《必须1》中Cu与Fe3+的电路腐蚀,此实验比较耗时,所以在课堂演示实验中,我将此删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一个错误率较高的题目——Vc的作用(苹果生锈、Vc与铁黄金搭档等生活化场景)。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后,关于Vc的作用便在练习中出现了,但讲解多次,学生总是一知半解,下次碰到还错。究其原因是对场景的不了解。当恰好讲到此块内容时,我随手拿了一个橘子去课堂。学生的目光一下子被橘子吸引了,随即产生疑问“橘子干什么呢?这节课还会用到橘子的?”在学生的期待中,我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一试管中加入2ml的FeCl3溶液,然后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血红色溶液),随后我剥开橘子,在试管里继续挤入几滴橘子汁,观察——血红色褪去变成黄色。直观的实验现象,学生高度的注意力,使学生对Vc的作用——还原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实验的改进是为了对知识的落实,必须有利于教学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化学学习更有效。切不可脱离书本,或是只为吸引学生眼球而改进实验。否则课堂就会被实验所操纵,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了。
三、结合教材,大胆引入相关实验
实验是为了辅助教学,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能用实验演示,所以这些知识往往被我们教师强行灌输给学生。往往起不到比较好的效果。这时候就需要每位教师挖掘素材,让枯燥的知识变的通俗易懂。
【案例3】Al2O3是两性氧化物。《必修1》专题3中并无任何Al2O3的两性的相关实验,而利用实验室现有的Al2O3来做实验效果并不好。故我在铝的性质这一节,补充了一组对比实验:
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未打磨的铝片表面存在致密氧化膜(即Al2O3),放入HCl和NaOH溶液中均有如下现象——刚开始无明显现象,后产生气泡,随着反应的进行,气泡越来越多。设问“表面的氧化膜能否抵抗HCl和NaOH溶液的腐蚀?”“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得出结论——Al2O3是两性氧化物。
有效的实验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使知识在头脑中更具体化,形象化。
四、运用实验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运用实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教师会针对教学内容补充一些课外实验,而这些实验由于书本以外,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疑问,质疑教师的实验现象或是结论等。此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好学生的疑问,加以合理引导,让学生的质疑闪光。
【案例4】铝热反应的补充。《必修1》对铝热反应只有文字描述,并无实验,但旧教材中有。介于铝热反应的实验现象可观性较强,学生也很感兴趣,故在开这课时,仍旧补充了该实验,效果很好。明亮的火焰,一个熔融的小珠落下,然后引导该小珠即铁珠(Al2O3+2Fe=Fe2O3+2Al)
然而此做法在一(7)班上课时,学生提出了疑问“下落的小珠真的是铁吗?”一学生马上掏出身边的一颗小磁石凑了上来。见此情景,作为教师的我马上问“为什么用磁石可以来证明有无铁存在?”(学生马上回答了铁具有磁性,为以后学习铁的知识打下基础)我和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观看着磁石可以吸出铁来,但是比较遗憾,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下边有小声传来了声音“实验失败了?骗人的把戏……”
如果此时我接着往下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肯定不能集中了,所以我仍旧抛出了问题“怎么吸不出来呢?请大家分析原因,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热情空前高涨,经分析得出下列三种意见:1.确实没有铁生成;2.铁珠太重,磁石吸引力不够,故将铁珠敲碎,再试;3.磁石吸引力不够,故再用另一块磁石。经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了其猜想——另一块大磁石可以吸引敲碎的铁珠。
五、做好预习,多让学生参与实验
教师不让学生动手主要有这些因素:1.怕学生不会动手,久而久之学生就变成只会看不会动的人了;2.学生动手,操作不熟,影响进度;3.怕出危险。介于这些,我试着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实验。预习大体包括三部分:对相关旧知识的复习;在允许的条件下对实验的自主探索,如开展家庭小实验;书写预习报告。前两部分不仅使学生可以做到温故而知新,而且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初步的探索,既激发兴趣又提高能力,促进创新。预习报告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仅包括对实验的理解,还可以涵盖自己存在的疑惑、问题,也可以包括自己对实验的改进等。预习报告一般制成表格,以减少书写为原则。
【案例5】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努力按照上述方法让学生进行预习,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对实验及探究的兴趣提高了,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也加深了,实验的自觉性也进一步完善。
除了做好实验预习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之下,将一些简单的实验交给学生来做。当然实验前先不急于动手,而是和大家交流预习结果。若大家觉得其预习不到位的,则失去动手机会。若预习良好,则让其来演示。这一方面可以督促预习的有效开展,同时学生演示马上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代表上台演示,他们边做边讲,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享受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即使发生错误,经改正后反而会记得更牢。学生在看同学操作时会密切注意每一步操作,如果有误或不规范会马上纠正,在观察的同时,也关心着同学实验成败与否,注意力会更集中。
传统意义上的演示实验是老师的活动,但只要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充满着培养和锻炼学生多种思维品质的契机,并且引导得法,同样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云梁.开发趣味实验.搞好化学教学[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02):165~167
3.刘一兵.化学课堂教学高潮的设计艺术[J].化学教育.2003,(04):22~23
4.凌国柱.《我们与新课改同行》.富阳市教育局教研室.2006.07
5.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6.翟远杰.新课程下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6):1
让演示实验回归物理课堂 篇7
一、物理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物理是依赖实验而存在的,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领会物理知识的含义, 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 让学生“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因此, 做好课堂演示实验以及学生分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物理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物理教学过程中, 必须确定以实验为基础, 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平时备课组成员要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 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 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 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
二、课堂教学中实验如何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主体, 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尤为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邀请学生共同参与实验, 培养亲和力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如果邀请学生共同参与, 对于参与的学生及其他学生都会引起足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 培养教师的亲和力。众多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往往是首先喜欢你这个老师, 然后才会喜欢上你的课, 教师的个人魅力、亲和力对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
一节课中, 学生的认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这个认识过程的发生发展是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来实现的。要做到让学生主动探究, 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使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地开展观察、实验、研讨等各种探求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如果学生很少甚至没有自主的活动时间, 就谈不上去主动探究, 也谈不上有教师的指导。对科学的探究有一个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得出结论的基本过程, 而在有的实验课中, 缺少其中某些环节或者开展得不够充分, 就是太突出教师的讲解、分析, 学生缺少自主活动时间的缘故;在有的实验课中实验后学生发言不积极, 原因就是他们进行观察实验的时间太少, 造成感性知识太少的缘故。
3. 教师要设计引导启发性的语言
在实验课教学中, 教师若能够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去引导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就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三、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探索教学的效果
1. 师生关系密切, 提高了学习效果
以前的教学中, 因教法常以理论讲述为主, 同时又因学生基础差的关系, 经常感觉课堂气氛沉闷, 所以教师常埋怨学生想象力、理解力差, 把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 而当我们把实验探究作为主要方法后, 师生情感更加亲密了,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 一改以往被动学习的态度, 真正体会了学习物理的乐趣和意义, 学习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 方法教育的显性化, 提高了学生的发展能力
因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比较隐性, 学生由于未能注意学习而影响了知识的获取及应用。熟悉实验探究实现了方法的显性化, 使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 领悟科学的研究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性学力。
3. 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由于探究教学需要教师很强的实验能力, 并需要不断创新, 所以教学设计的过程要十分充分, 促使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本人认为只有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引入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对探究知识的渴望,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这样才算回归了物理教学的本源。
参考文献
化学课堂演示实验之我见 篇8
一、用演示实验设疑,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中学生思维活跃, 求知欲强, 对新事物很容易感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 选取一些比较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学生好奇的或感到意外的演示实验来很好地引入课题, 这能够促进学生更集中精力听课, 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初涉化学学科时, 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化学第一节课效果的好坏将关系到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对以后的整个教学非常关键.很多教师在设计这一课时, 常常苦心思虑, 以求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其实对于这一堂课, 正是演示实验的完美体现.第一堂课如果能把这几个演示实验搞好, 将能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 它将把学生全身心地带入到以后的化学学习当中, 同时做好这几个演示实验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兴奋和积极当中, 为他们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兴趣基础.
二、用好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对演示实验教学进行创新设计.发掘、用好化学演示实验中巧妙的构思和方法, 以实验为依托, 拓宽思路, 挖掘实验的内涵, 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教材中原有的实验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因此, 选择适当的时机增加演示实验,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第五章第四节中碳酸盐检验时, 我们可以将定性的测定碳酸盐的存在, 拓展到定量的测定碳酸盐的质量分数, 然后引导学生设计相关的方案来测定碳酸盐的质量分数,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认真准备, 精心选择, 挖掘演示实验的潜在功能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 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不可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 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使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上课前反复操作, 直到熟练为止.教师应对在本实验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 并能及时排除.如在铵态氮肥的检验实验中, 将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后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氨气, 如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则效果就不佳, 另为何课本中用红色石蕊试纸而不直接将气体通过石蕊溶液或酚酞试液呢?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 直接通入溶液中可能会倒吸, 使实验失败, 由此可以根据实验异常现象, 寻找突破, 如何来防止倒吸现象, 进而可以引入防倒吸装置的介绍.这样通过认真准备, 既排除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又挖掘了演示实验的潜在功能.
四﹑将演示实验“下放”,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努力提高学习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演示实验不能只由教师做给学生看, 再讲给学生听, 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被动地接收, 不能充分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下放”演示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如, 在探讨第七章稀酸溶液中到底是什么微粒导致酸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问题上, 我们可以先由学生讨论, 再由小组成员分别选择相关试剂做对比演示实验, 使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 完成探索任务, 增强探索体验.可见,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 既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 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加深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和规律, 同时可领略化学的思想,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课堂演示实验 篇9
关键词:演示实验,实验改进,教学效率
化学实验教学是整个化学教学中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理解和做好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 化学教师应对化学实验 (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 进行研究, 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实验改进和创新, 以求达到化学教学的最佳效果。所以, 正确处理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 精心地选择、设计演示实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对教材中现成的演示实验的处理
1.放大实验现象
明显直观是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 所以教师选择实验时, 首先应该自己做一做, 观察实验现象是否明显, 从而更好地改进实验器材与操作方法。
(1) 分子运动实验的改进:如图1, 原课本上的实验存在两点不足:一是氨水易扩散, 污染空气;二是实验药品用量多, 实验时间过长, 现象不明显。针对以上缺点进行改进 (如图2) : (1) 把大烧杯改为大塑料瓶; (2) 把“用烧杯盛酚酞溶液”改为“把酚酞溶液滴在棉花团上, 用细铁丝做成花状”; (3) 把盛浓氨水的烧杯改为细口瓶。改进后, 实验在相对密闭的容器中进行, 不会污染空气;实验药品用量少, 时间短, 实验现象明显;实验器材简单易得, 增加学生动手探究实验的欲望。
(2) 水净化过程中的过滤、吸附实验:如图3, 原课本的过滤实验, 学生通过浑浊的水变澄清这一现象得出过滤能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杂质, 但印象并不深刻。如果事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红墨水, 就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过滤只能除去溶液中的不溶性杂质, 却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的实验现象;再把过滤好的红墨水放入盛有活性炭的试管中, 搅拌, 随后塞入棉花, 用玻璃棒将其推入试管底部 (如图4所示) , 立刻可以观察到红墨水变成无色, 从而说明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实验时间短, 现象明显。
2.灵活设置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感觉和直觉, 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 想办法抓住差异, 让学生发现知识、创造知识, 积小智慧成大智慧, 创建智慧型课堂。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该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而用石灰石和浓硫酸反应或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来制取CO2是不适合在实验室进行的。如果直接按课本的顺序讲课和做实验, 课堂平静, 难见跌宕起伏, 效果自然不会很好。那么, 如何让学生信服和领会呢?可让学生先做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及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进行对比, 接着老师提出疑问并讲解, 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弄清楚。因此, 面对课本中现成的实验, 教师利用时应该加以适当的处理。
二、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亲自动手设计演示实验
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造力。教师要对化学教学中的疑难实验进行专题学习和研究, 对一些实验进行改进。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直接利用教材提供的实验之外, 教师亲自动手精心设计实验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1) 改进碱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如图5所示, 在玻璃管一端系一个气球, 再向装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振荡, 气球变大, 与利用塑料瓶做实验相对比, 增强了实验的科学性、可控性、可见度, 效果直观清晰。
(2) 物质导电性的实验。用一个带有两根电极和扩音器的电源装置测定物质的导电性, 如图6所示, 当两根导线接触到溶液时, 指示灯亮并发出响声。实验操作简单, 视觉效果好, 可重复使用。
加强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实践 篇10
关键词:物理教学,随堂演示实验,教学实践
大学物理是我校工科类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 理论教学模式仍然是讲授为主, 即教师描绘物理现象, 理论分析, 演绎推导, 得出结论。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解释, 教师感到困难费劲, 学生听起来也是糊涂不解, 课堂气氛沉闷, 二者课堂上都觉得疲劳, 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物理知识理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 物理的理论教学活动中加入演示实验环节, 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对随堂演示实验的看法, 很多教师认为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应有的, 而大学物理教学应注重理论推导、形象逻辑思维培养, 况且课时少, 没必要也没时间做随堂演示实验。
通过网络我们有机会观赏到一些国外名校公开课, 例如麻省理工的物理课, 发现几乎每节课教师都要做几个演示实验, 演示内容之丰富,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值本校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之际, 我们做了许多改变, 其中包括在课堂上加入演示实验的实践, 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随堂演示实验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单, 使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 刺激学生的感官, 吸引注意力, 提高了物理理论教学效率。以下是关于演示实验实践的简单总结。
一、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 使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
演示实验说明不确定度的重要性。学生对“不确定度”概念是模糊、不习惯的, 认为是可有可无的, 随堂用实物来演示炮弹的真实运动情形, 可改变学生一些观念,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问题:与水平夹角α=45, 以初速度v=7m/s射出炮弹, 炮弹会落在何处?学生根据抛体运动规律的射程公式, 很快得出x=5m, 所以给出炮弹落在5m处的答案。
然后开始做演示实验, 结果是:第一次落在4.9米处, 第二次落在5.2米处, 实际发射的炮弹并没有正好落在5m地方。难道是物理理论错了?显然不是的。正确的解释是因为初速度和发射角度有2%的偏差, 导致射程有4%的误差, 即与5m处有±0.2m的偏差, 所以正确的理论预计应x= (5.0±0.2) m。显然, 在从理论公式出发对结果做预测时, 不考虑不确定成分是不行的。演示实验很简单但非常深刻, 学生明白了不确定度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缺少不确定度的实验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二、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使深奥的概念变为简单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从一匝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来引入的, 对一匝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的理解比较容易, 但如果N匝线圈产生的电动势是一匝线圈产生的电动势的N倍, 用磁通量的概念解释真的难以理解, 可以通过课堂演示来证明。将柔软闭合回路 (线圈) 绕在螺线管外面, 形成一圈, 接通或断开螺线管电流瞬间, 观察电流计指针偏转幅度。然后将柔软导线环绕螺线管三圈, 将会看到电流计指针偏转幅度增大到3倍, 说明N匝线圈产生的电动势是单匝线圈产生电动势的N倍。
也可用演示实验来验证理论推导结果。由静电场高斯定理可推导出均匀带电球壳内部的电场强度E=0, 结果不可思议, 对这样的结果学生不易想象, 记住更不容易。期末考试总有同样的填空题, 以前给出正确答案的学生不到一半。此后, 随堂做了这个演示实验后 (带电小球伸进球壳的空腔内) , 学生亲眼见到带电体没有受到静电力作用, 证明球壳内没有电场, 对此记忆很深刻, 期末考试还是同一个填空题, 答对率占75%, 由此可见演示实验的重要作用。
三、随堂演示实验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质点简谐振动与匀速圆周运动的关系比较抽象。但是利用演示实验能亲眼看到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在直径上的投影运动就是简谐运动。利用轻质弹簧振子, 电机带动一小球旋转, 转动角速度大小等于振子的固有角频率大小, 会看到匀速运动小球在振子振动方向的投影运动与弹簧振子的振动几乎是一致的。简谐运动中的相位概念不直观, 较难理解, 而角位置直观易懂, 演示将二者联系起来, 有助于学生对相位概念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同时明白了物理中为什么角频率和角速度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要用同一个符号来表示的道理。
杨氏双缝的随堂演示, 使学生对双缝间距和观察屏间的距离有感性认识, 对干涉条纹的样式, 条纹位置与出现的区域, 条纹间距的影响, 光程变化与条纹变化的关系等通过演示一目了然。
另外, 我们还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及实验录像播放等手段, 为学生创造了多种教学手段并存的氛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实践表明, 物理难学是因为概念抽象, 难以想象造成的。演示实验可以弥补理论教学上的不足, 及时地将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 通过演示实验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物理教学中增加随堂演示实验, 使学生尽可能地直接观察、经历体验物理过程, 对于促进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杰.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犯法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1 (1c) :84-85
[2]兰明乾.演示实验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6 (4) :102-104
物理课堂教学演示实验初论 篇11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与其它因素关系密切,而且对其它素质的提高能起到保障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设计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以激发其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结合光学内容讲照相机的原理,让学生学会照相。结合力学知识,讲“拔河比赛中如何巧取胜?”让学生给小组之间、班级之间的拔河比赛献计献策,当好教练和指挥。结合热学内容讲“病人输液时为什么要把药瓶高高挂起?”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护理常识。结合电学知识讲“怎样安装上楼下楼都能控制的电灯的开关?”使学生能完成简单的电路设计及安装。这些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时的成功体验,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新认识、新观念的反映。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决定创新意识的产生,又反过来作用于存在而发生变革的创造思维。即创新意识是“萌芽”创造思维的“导火线”。物理学作为新技术应用、新学科创立、新思维发展的原动力,始终屹立于科学的前沿,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这正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火花”的“引线”。教学时,要有机地渗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灵感”和意向。物理教材中,还有许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材料,如阅读材料、想想议议、物理学家小传、科学发展史等,还有现代科技的研究、发展与应用等,都可以使之渗透到物理教学中,成为“萌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内容。
三、不断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强烈的创新意识仅仅是创新素质的起点,创造思维才是创新素质的“内核”。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瓦特从水开壶盖跳动置疑,创造发明了蒸汽机,法拉第从奥斯特发现的“电生磁”逆向联想到“磁能否生电?”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电场和磁场的关系,引导了电动机的发明。可见,无疑不思,无思不“悟”,無“悟”不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在置疑上下功夫,学生则要在深思、“顿悟”上显本领。创造思维活动必定会深入学生的学习行为活动,从而达到“教而不教”的教学艺术境界。
四、锻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启发学生分析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一结论,可使学生明白具有共同物理现象不是唯一的,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欧姆定律实验中,给学生两个阻值不变的电阻,一个电压为U且保持不变的电池组,几根导线,试用这些器材组成如图(A)、(B)所示的两个电路。要求把器材用导线接在A、B、C、D、四个接线柱上,满足:在A、D间正确接入电池组,当s断开时,电流表的读数为I;当S闭合时,电流表的读数为2I。这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出后,学生就会想按同一要求作图,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就会想到电流方向,电流表的使用规则,串联、并联电路,开关的断路和短路功能,欧姆定律知识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无疑能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五、变抽象物理知识为可观现象
高二学习分子力时,学生对分子间的作用力从理论上可以接受,但是对分子力的效果很难理解,其实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下图为笔者设计的课堂演示实验:
教具说明:
1.本实验能让学生体会到分子力的作用。
2.制作简单:将塑料薄板用四根细线从角上吊起(同一平面),上端用一弹簧秤与之相连,观察塑料薄板与水相接触后,再拉动塑料薄板时弹簧秤的示数。
3.将塑料薄板用四根细线从角上吊起(同一平面),上端用一弹簧秤与之相连,观察塑料薄板与水相接触后,再拉动塑料薄板时弹簧秤的示数。
4.学生能从弹簧秤示数中感受分子力的宏观作用。
实践表明,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配合教学能促进教学相长。学生一旦尝到甜头,就会多方面寻找必要的课题和材料,必定会留心观察、动脑思考,观察力大大提高,脑子越用越灵活。为此,学生务必自觉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钻课本,查资料,会变成自觉的学习行为,使文化学习十分投入。创造中需要具体操作,动手能力势必会增强。操作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困难,在解决困难的时候,学生战胜困难的毅力增强。无疑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实际能力、个性品质等素质,都会随着创新素质的培养而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温江区第二中学)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篇12
一、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物理虽然具有较强的实验性, 但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常常以理论教学为主,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上就显得很低, 不利于学生学习。所以, 初中物理引入课堂演示实验, 可以通过简化实验操作步骤, 设计与学生认知相符的、具有明显实验现象与结论的实验, 这样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物理的理论知识, 进而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丰富、有趣的课堂演示实验,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物理理论知识时, 往往会将一些带有附加条件的结论弄混, 这时候, 教师以课堂演示实验“推翻”看似简单的结论, 会为学生带来新奇的感受, 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过程中, 还可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
在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任务, 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学生在根据物理理论知识提出假设、猜想, 设计实验, 分析实验, 进行实验等过程中,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交流讨论能力, 学生自觉地融入到合作探究环境中, 有效地促进了探究式教学的进行。
二、如何改进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初中学生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 所以教师在设计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过程中, 可以遵循以下原则。便利性:演示实验的材料需要简单, 而且可以从生活中很容易就取得, 有利于学生课下自己进行实验;可观性:这是针对实验现象与实验流程而言的, 初中生受到自身知识结构的影响, 对于明显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流程才能够深入理解, 而且明显的实验现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学习;探究性:任何演示实验都是有一定的教学目的的, 所以, 演示实验需要遵循探究性原则, 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环保性:初中物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中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所以, 在课堂演示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安全与环保问题,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那么, 在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 应该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呢?
第一, 创设有效的实验教学情境。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深入理解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 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而学生又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 所以, 教师不能一上课就进行演示实验, 需要创设有效的实验教学情境,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比如“惯性原理”教学, 教师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大家都坐过车, 谁能告诉我们, 在车子启动与急刹车时你是什么感觉, 你的身体有什么动作 (学生积极回答) ?那么, 同学们能够帮助老师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吗?教师利用日常遇到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演示实验, 充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验证惯性的演示实验:选择平滑的木板, 简易小车, 小木块各一个。如下图, 对小车进行快速启动与制动。
学生通过明显的现象, 理解了惯性的概念, 了解了坐车时身体与车行反方向运动的原理。
第二, 小组合作探究方法的有效运用, 使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得到发展。一些教师认为演示实验就是教师演示, 学生通过观察学习的过程, 其实不然, 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适时、适机地布置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亲自动手参与到实验教学中,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 相互学习, 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形成, 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比如“动滑轮及其应用”教学, 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使用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每5个学生一组, 进行合作探究实验。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到实验中, 组员进行积极地交流与讨论, 可以有效地了解到滑轮以及滑轮组的作用。如下图实验:
第三, 合理运用教学评价, 帮助学生发扬优点, 弥补不足。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进而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 发扬优点, 改正缺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 要注意不应该仅仅从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与结果上进行评价, 还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来评价, 综合以上因素, 给学生一个积极的评价,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 在进行“电路元件”实验时, 可让学生收集各种废旧电器中的开关、电阻器等, 观察型号、结构、工作原理, 并自行制作可调节亮度的台灯;在进行“电路连接”实验时, 可让学生利用回形针、牙签、木板等制作小灯座、开关、电池盒等, 重复实验, 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 可以分小组依次进行, 其他同学进行观察与思考。学生最终得到的结论有可能与教材知识有出入, 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验行为与学习态度进行综合的评价:“你做得很好, 但是在这里稍微注意会更好”;“你很积极, 希望你可以将这种积极性发挥下去”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方法也将越来越多, 教学效果也将越来越好, 但是,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 将学生放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构建开放式的演示实验课堂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 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 无论从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 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上, 都能够有所提高。
摘要:初中物理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 它充分显示了人类的创新精神与实践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注意理论教学, 同时还要加强实验教学, 尤其是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在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促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物理课堂中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演示实验,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侯小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与多媒体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1) .
[2]薛学广.浅谈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5) .
[3]黄慧燕.怎样做好初中物理课堂实验的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 2009, (25) .
[4]向国生.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点滴[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11) .
【课堂演示实验】推荐阅读:
化学课堂演示实验09-03
物理课堂演示06-14
课堂教学演示11-03
课堂教学中的临界演示09-25
动作演示为一年级语文课堂注入活力07-02
光学演示实验07-25
虚拟演示实验08-07
实验演示视频08-08
演示实验课09-24
力学演示实验测试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