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演示实验小议

2024-11-06

高中化学演示实验小议(精选12篇)

高中化学演示实验小议 篇1

化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验性的学科, 在化学教学中, 很多的概念、原理、规律都是从实验入手来加以验证的, 因此, 可以说, 化学实验是教师开展化学教学活动的基础, 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技能、提升化学综合素养的重要工具。化学实验教学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学生实验, 二是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教师通过实际的实验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实验过程, 并最终通过实验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实验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验相比, 演示实验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合理的布局, 可以说, 演示实验的有效开展需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一、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很多教师不愿意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耽误时间, 这对于寸秒寸金的高中阶段而言太过于奢侈。虽然与直接的知识讲授相比, 通过实验讲解知识会花更多的时间, 然而从教学效果来看, 通过实验获得的知识与教师语言传授的知识相比更为直观具体, 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并且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为此, 在化学课堂上适当开展演示实验是非常必要的。事实上, 教师只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 保证实验在课堂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 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时间不足的压力。在开展演示实验之前, 首先, 教师要做到充分熟悉教材, 熟悉实验内容、步骤, 要明确实验的目的, 并且对于在实验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等问题, 教师在课前也要先规划设计好, 这样, 才能够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其次, 教师在实验开展前一定要认真地准备好相关的实验药品、实验装置, 以避免由于药品和装置的问题而导致实验结果的失真甚至失败;最后, 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对所要开展的实验进行事先的预演, 关于这一点, 很多教师都容易忽视, 尤其是一些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在他们看来, 这些实验自己已经做过数遍, 没有必要在课前再做一遍。事实上, 很多做过无数遍的实验, 由于没有在课前进行预演而出现问题的例子并不少见。因此, 作为教师, 一定要虚心谨慎, 务必在每一次的实验开展之前事先把实验做一次,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接下来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率。

二、注意演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教师所开展的演示实验其实就是教师所做的实验表演和示范, 学生在观察教师实验的时候, 会把教师的每一个实验步骤和操作记在心里, 因此, 作为教师, 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 一定要力求做到规范, 不能忽视实验中任何一个小的细节。例如, 在实验中, 手拿滴管的姿势、熄灭酒精灯的方法、用试管夹夹起试管的位置等小问题, 教师在进行操作的时候都要注意规范科学, 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最标准的实验操作方式, 进而让学生养成科学的实验操作习惯。另外, 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看清每个实验步骤, 教师要注意把握实验操作的速度, 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 教师可以采取分步骤讲解的方式, 务必要在演示实验中清楚地向学生呈现每一个实验操作步骤。

三、注意演示实验中的设疑

问题是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源头和动力。在开展实验之前, 教师如果能够围绕着实验设计一些问题, 这样, 不仅可以有效指导学生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行为, 同时, 也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 在开展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实验时, 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钠会浮在水的上面?钠在短时间内融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小球会在水的表面迅速移动并发出响声?在钠与水发生反应以后, 将酚酞试液滴入溶液中, 为什么溶液会变成红色?比起盲目地观察实验, 在有了这些问题作为引导以后, 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 眼睛就会知道应该往哪里看, 应该注重观察哪些现象以找出问题的答案, 思考的方向大致应该往哪里走。这样, 学生观察实验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显然会更强, 更容易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 而这些对于演示实验教学的效果都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注意引导学参与演示实验

很多时候, 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操作, 这样就容易使学生的参与性较低。为此, 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 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让学生上讲台来进行操作, 形成“教师搭台, 学生唱戏”的形式。很多时候, 某些实验要是由学生来操作的话, 往往会让学生眼前一亮, 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在让学生进行实验的时候, 教师也不一定要找那些成绩较好, 能够做好实验的学生上台表演, 教师也可以找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上讲台进行实验操作, 如果学生实验获得了成功, 就会给学生本人和其他学生带来很大的鼓励, 如果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 教师就可以顺势把这些错误改正过来, 这样, 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为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提供很大的帮助。

演示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传授化学知识, 培养化学能力方面具有传统语言讲授所不具备的很多优势。因此,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 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正视演示实验的作用, 通过不断地努力来提升演示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为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

高中化学演示实验小议 篇2

新课标高中生物演示实验

(一)1.2.3.4.5.6.7.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观察DNA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叶绿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1.2.3.4.5.6.7.新课标高中生物演示实验

(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观察DNA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叶绿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新课标高中生物演示实验

(二)1.2.3.4.5.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1.2.3.4.5.新课标高中生物演示实验

(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新课标高中生物演示实验

(三)1.2.3.4.5.6.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应浓度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模拟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标记重捕法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1.2.3.4.5.6.新课标高中生物演示实验

(三)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应浓度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模拟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标记重捕法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新课标高中生物演示实验

(四)1.2.3.4.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制做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土壤中分离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1.2.3.4.新课标高中生物演示实验

(四)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制做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土壤中分离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新课标高中生物演示实验

(五)1.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2.蔬菜在腌制过程中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 3.菊花的组织培养

新课标高中生物演示实验

(五)1.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2.蔬菜在腌制过程中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 3.菊花的组织培养

新课标高中生物演示实验

(六)1.2.3.4.植物花药的组织培养

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1.2.3.4.新课标高中生物演示实验

(六)植物花药的组织培养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四要”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验演示 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2)09-046-01

要使演示实验真正达到演示目的,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演示要目的明确

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实验具有生动、新奇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不断创造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讲“摩擦力”这一节,我们可以用引导提示法指出我们要实验的问题和目的。如“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即为木块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再在木块上加一重物,增大压力,用弹簧秤拉着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时,示数变大,说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有关,进一步探究,在压力不变时,拉着木块在垫有毛巾的木板上匀速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也变大,说明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整个实验目的性明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学生必定有很强的感性认识,很清析的认知思路,从而轻松地掌握知识。

二、演示要明显直观

可以说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不能离开观察,观察者只能在演示者所给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因此,演示实验的直观是最起码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为了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比较大,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线条要粗,要使教室内最远的同学也能看清。这样做演示的精密度虽有所降低,但可以用感受效果来弥补,必要时可以借助投影、机械放大、光杠杆、放大电路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明显性,提高观察效果。例如在讲解磁感线和电流表或电压表的使用时,可用投影将实验设备放大到银幕上。

其次,仪器简单,过程明了。演示之所以要直观,就是为了能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物理过程,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而不需要拐弯抹角,受其它无关因素的干扰。特别是一些为建立、巩固物理概念的定性演示中,没有必要选择精密复杂的实验装置。

再次,要多种感官并用。有资料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单靠听觉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单靠视觉,从图象获得知识,只能记住45%左右;如果两者结合直来,可记住65%”。因此,调动学生各部分感官的协调作用,比单一渠道要好。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各种感官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以强化有效刺激,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新规律的理解。

三、演示要安全可靠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如果教师在演示中出现失误和差错,不仅会殆误时间,而且会引起对所得结论的怀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必须确保成功。成功的演示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首要条件是掌握实验原理,它是设计和改进实验的依据。

其次,要注意环境条件。有些实验的成败与环境等外界条件很有关系。例如,空气的湿度对静电实验很有影响,某些电学实验跟电源电压的稳定性有关。因此,教师在课堂前要选择好所需的仪器和材料,仔细地进行检查,熟悉仪器的使用性能,了解实验的精确程度,估计实验时间,观察教室里即将演示的环境等。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提高演示的成功率,但不能保证课堂上一定不出问题。出了问题怎么办?一是要镇定;二是要实事求是。

四、演示要有启发性

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但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因此,在设计和编制演示程度时,必须在启发性上下功夫。

演示中的启发性,首先在于以趣激疑。当生动的演示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认知的矛盾将上升为思维的能力。

运用演示引发问题,只是启发思维的起点,虽然它是学生开展积极思维的突破口,但要推进思维的展开,仍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例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怎样才能产生?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在学生不断的探讨、思索中,逐步掌握物理知识,了解物理规律,这样的实验就成为了推进思维的向导。

演示实验一般可分三步进行:

1.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建立初步表象;

2.再做实验,又提出问题进行探讨,找出规律;

3.应用规律来说明问题,并用实验来验证。这一过程体现了实验——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演示实验切忌难易不分,草草了事。有些新教师做实验,常常以能显示实验现象为满足,急急表演,匆匆收场。这样的实验必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忽视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可能达到实验所需的目的。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小议 篇4

一、明确实验目的

在物理课堂上, 任何一个演示实验的开始都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 换句话说, 每个物理演示实验都具有自己的目的性, 实验一开始就要明确其目的。教师要让学生知道, 开展这个实验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在实验的过程中, 需要重点观察的现象有哪些, 需要注意的细节和变化又有哪些。这样, 有了明确的目的以后, 学生在观察实验的时候才能够把握重点。例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 明确好目的后, 学生就会有目的地去实验。这样, 学生就不是简单地加减砝码个数, 只知道哪个运动快哪个运动慢, 而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注意实验的可观察性

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演示实验操作过程, 呈现物理概念、规律等。因此, 教师在开展演示实验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实验的可观察性, 一方面要考虑到实验仪器摆放的位置, 另一方面, 要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光线、物体大小等问题。对于一些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实验, 教师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或者利用其他一些工具辅助实验, 来增加实验的可观察性。如在做摩擦起电实验时, 最好不要在阴雨天做, 否则空气湿度大会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或无现象。又如讲解多用电表读数时, 由于仪器本身的刻度比较密集, 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 学生坐在下面无法观察清楚, 从而使得教师的示范讲解显得异常吃力。这个时候, 若能利用投影仪的放大功能把多用电表拿到投影仪上进行演示操作, 学生就能够清楚地看到表头特征及指针偏转情况, 从而有效提升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实验结构和操作的简便性

演示实验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开展的, 这样, 演示实验就会受到时间和装置的制约。也就是说, 在课堂上所进行的演示实验, 一方面, 实验的时间不能过长, 否则一个演示实验占用十几二十分钟时间, 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也就无法正常开展了;另一方面, 实验装置要尽量简单, 如果实验器材过于复杂, 既不利于搬运也不利于观察。因此, 演示实验要避繁就简。如在讲到静摩擦力的概念时, 我们可以将一根木棒伸进装满砂子的试管中, 然后快速搅拌, 过一段时间以后把木棒提出来, 这时候, 就会发现木棒能够连带着把装有沙子的试管给提起来, 这就是静摩擦力。在这个实验中, 只有木棒、试管、沙子, 但在简单的实验器材下, 经过简单的操作, 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静摩擦力的存在, 可以说, 这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演示实验。

四、注意学生的参与性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 多数情况下的操作者都是教师。很多时候, 都是教师在课堂上一边进行实验操作, 一边讲解, 而学生只需要观察和听讲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演示实验中, 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性, 也无法体会到操作过程的乐趣所在。因此, 作为教师, 在开展演示实验教学的时候, 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性,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 还能够积极地进行思考、分析、探究。例如, 在学习“楞次定律”时, 我准备了长2米左右, 直径4厘米的铜管和小铁球及小磁石, 先让学生计算物体自由落体2米所需要的时间, 然后让一位学生拿管并释放附在磁石上的小球, 另一位学生觉得小球要到下管口时伸手去接小球, 然后大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和分析, 就这样, 楞次定律就在学生们的欢笑和分析中得了出来。在这个演示实验中, 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的操作中, 并积极地参与了讨论和思考, 这样, 学生不仅获得了亲身动手操作的机会, 体会到了眼见为实的道理和物理世界的奇妙性, 同时思维能力也获得了有效提升。

五、注重总结

俗话说:“雁过留痕。”做完演示实验, 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总结, 比如实验中有哪些注意点, 该实验是怎样的一个流程, 在实验中观察到些什么收获些什么, 还有哪些疑惑等。反馈所学知识, 是师生交流、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 自己的思路思维也将更清晰, 演示实验所达到的效果也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物理学科作为一门实验性强的学科,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实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在物理实验中, 演示实验是所有教学手段中最直观、最有利于展现物理学科魅力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的时候, 要注意遵循科学性强、实验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和观察等原则, 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总之, 在演示实验的辅助之下, 原本枯燥的物理概念、规律会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简单易学, 因此, 演示实验的有效开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物理课堂的魅力是功不可没的功臣。

摘要: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和重要内容, 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和验证物理概念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对于教师而言, 能否科学有效地开展演示实验教学也反映了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 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的时候, 要注意遵循科学性强、实验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和观察等原则, 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演示实验,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1]陆秋琴.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浅谈[J].中学教学参考, 2012 (20) .

中学化学演示实验的艺术技巧 篇5

摘要介绍了中学化学课堂演示试验艺术的功能和原则以及演示实验艺术的类型。

关键词演示试验艺术功能原则类型

一、引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在化学教学中,许多概念、原理、规律的引入都是从实验展开并最终由实验加以论证的。可以说,化学实验也

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技能的重要的方法。演示实验,是教师通过实际的实验演示,引起学生观察、思维,从而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合理布局的演示实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化学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演示实验艺术的功能。

教师使用演示实验的技巧,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艺术化的演示实验具有特殊的魅力,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它还可以位学生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宏观向微观过渡,使概念、原理容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规范化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

例如:根据日常生活的经历可知,酒精灯是用火柴点燃的。那么有没有不用火种就可以点燃酒精灯的方法呢?学生受到前科学概念的影响,往往认为没有其它方法。但用玻璃棒蘸取少量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往酒精灯的灯芯上一碰时,酒精灯立即被点燃了。鲜明的实验事实与学生原有的经验所形成的观念发生了矛盾,产生认识失调,于是心理上就出现不平衡的感受,形成心理紧张和压力。由于个体总是有使自己的知识、信念、态度与当前的问题保持一致性和一惯性的强烈欲望,因此在认识不平衡的情况下,就必然产生认知动机,并采取认知行为,使之趋于协调。

演示实验中,教师正确规范的操作,有条不紊、镇静自若的演示,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操作技能、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以及良好的心里品质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演示实验中,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和谐有序的仪器装置,色态万千、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以及蕴含于其中深邃而简明的规律,充分展示出化学实验动静交错、内外和谐的美。可使学生对化学实验美产生新奇、愉快和向往的审美感受,获得美的熏陶,培养审美的能力。

三、演示实验的艺术原则、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富有针对性

教师演示实验时,许多学生不知道往哪儿看,看什么,更不知道观察的目的,常常出现看“热闹”不看“门道”的现象。因此,教师选择的演示实验必须服务于教学目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演示实验,揭示概念、原理、规律。使重点、关键、难点知识形象化,使学生便于观察,容易理解记忆。

例如:白磷燃烧的实验。如果实验目的是为了说明质量守恒,那么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是否相等的实验现象是观察的重点;如果试验目的是为了说明缓慢氧化,那么白磷慢慢燃烧起来就是观察重点;如果试验目的是为了说明空气的组成,那么水面上升至五分之一是观察的重点。这就要求学生既要观察到主要的现象,又要能迅速发现容易消失的现象,同时也要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应该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及观察的对象。、操作鲜明直观,现象易于观察

1、演示实验的现象鲜明清晰,便于学生观察

为此,教师应选择那些在反应中有颜色变化、气体产生、沉淀生成、物质溶解、发光、发热、燃烧、爆炸等能给学生较强的感官刺激、鲜明的实验作为演示实验。

例如:介绍“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一反应规律是,就不宜选用H2SO4和NaOH的反应,因为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无色的,反应前后无颜色的变化,很难有说服力。而用Cu(OH)2固体中加入H2SO4溶液,效果就很好。因为在反应过程中,既可观察到到反应物Cu(OH)2固体的溶解,又可观察到H2SO4溶液由无色变为美丽的蓝色CuSO4溶液,现象非常鲜明,十分有利于说明酸和碱反应的规律,且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2、演示操作直观

教师的实验操作速度要快慢适中,使学生对每一个动作甚至动作细节都能看清。对于第一次接触的较复杂的操作要先示范分解的动作,然后再演示连续动作。这样容易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操作表象。

同时,演示实验时,教师应采取一些使观察对象突出、清晰的措施。如:在保证演示时间的情况下,选用较大的实验仪器,家背衬,作空白对比,或用投影仪放大等。一般而言,在选择背衬时,对透明液和深色物质用白色背衬,对浅色物质,如乳白色、肉红色、淡黄色沉淀则用黑色背衬。作空白对比时应注意条件一致,否则没有说服力。如有的老师,在做用石蕊试液检验NaCl溶液的酸碱性时,不作空白比较,或虽然作空白比较,但NaCl溶液和对比的蒸馏水的量却不一样。这些都缺乏说服力。

3、仪器装置的整洁、直观、协调

示实验所用的仪器及其它用品都应该整洁。如玻璃器皿的内外壁不能有污痕;破旧的配件如胶皮管、角匙、镊子等不宜再用于演示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逐渐使学生形成一种观念:化学实验是一项严肃、认真、来不得半点“凑合”的工作。这对培养学生整洁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是有利的。

仪器的安装要求按观察顺序,从左

到右、从下到上合理安装,突出主要的观察部分。仪器的大小、高低、长短要协调,布局合理,重心沉稳。暂不用的仪器、药品不要摆放到实验桌上,以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简洁明了内容精炼

简洁明了就是要求实验事实有利于直接说明问题。因此,某些伴随有其它副反应的实验就不宜作演示实验。

例如:在说明盐和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这一规律时,就不能用FeSO4和NaOH反应作演示实验,因为该反应的生成物之一Fe(OH)2很不稳定,很快被氧化成Fe(OH)3红褐色沉淀由于副反应的发生,就给根据实验现象来说明反应规律造成麻烦。如果用Fe2(SO4)3和NaOH反应就直接生成Fe(OH)3红褐色沉淀。用作演示实验时,就避免了上述的缺陷。

同时,也不要选择装置复杂、操作难度大、时间长的实验作演示实验,避免因装置过于复杂,操作难度大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造成失误。同时也是为了保证短时间内完成演示实验,以免影响其它正常的教学活动。、安全可靠充分准备力求成功

演示实验必须确保安全,不允许有任何可能伤害师生的事故发生。否则,不但有害师生的身心健康,还会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里,进而导致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在选择、准备和演示实验时,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为了确保实验的安全性,教师应做到:第一,改革实验的方法,消除不安全因素。H2、O2混合气体的爆炸实验如在玻璃瓶或铁皮罐内进行,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改在塑料瓶或用混合气体吹肥皂泡,再点燃,则没有危险性。第二,操作力求正确、规范、熟练。这既是安全的需要,也是实验成功的保证,更是学生的一种示范,是学生获得实验操作表象的关键。第三,采取必要的针对措施。有害气体要有吸收装置,以防外逸。第四,演示实验必须做到内容科学、方法合理、可靠性高,否则可能会造成事故或知识上的误解。

教师课前应进行预备实验,其目的在于探索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掌握好成功的条件和关键,从而保证课堂上演示的成功。、引导和启发相结合演示实验中,教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应该仅仅是“怎样讲”,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导”,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才符合现代教学论强调培养能力的观点。教师除了演示,还要把演示与讲授完美的结合起来。完整的实验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介绍主要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及装置原理,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启发学生把各种感知转化为积极的思维活动,并通过分析综合,揭示出蕴含在现象后面的实质。、精心设计富有趣味

有些实验,只要教师略加设计,就变得饶有趣味,富有艺术感和美感。

例如:讲电解质概念的时候,教师用音乐卡代替小灯泡,接入导电性实验装置。当美妙的音乐响起来的时候,学生感觉到异常欣喜、惊奇,进而产生了了解“为什么溶液中会产生音乐”的强烈的欲望。

四、演示实验艺术的类型

演示实验的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探究型,一种是验证型、探究型

探究型教学的模式是按“问题-实验-原理-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以电解水为例,先提出问题:水是由什么组成的?然后进行实验,并加以分析,在弄清原理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得出结论。探究型实验教学的过程,同科学研究过程在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上具有共同性。这种教学模式,无疑对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有重要作用。因此,演示实验的教学应该以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验证型

验证型的教学模式是按“问题-结论-原理-试验”的程序进行教学的。同样以电解水为例,先提出问题:水是由什么组成的?然后给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再讲清原理,最后进行实验予以验证。验证型实验教学模式,主要用于实验原理以及装置、操作比较复杂的演示实验教学。例如:氢气和氧气的试验室制法。

当今社会,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求学校培养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必然要求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的统一。传统教学是传授科学已知的真理,而对学生来说,真理是未知的,这正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也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的“探究”未知创造了广泛的可能性。因此,化学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在实验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索”的机会,进行启发式教学。

总之,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仅仅只懂得学科文化知识是远不够的,还要懂得教育学知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发掘化学教学的艺术,特别是实验的艺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利的。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涂世国老师的指导,郭来英老师的大力支持,祝建国老师、熊志鹏老师为本文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同时参考了许多学者的论文、专著,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李远蓉化学教学艺术论西南师大出版社1996重庆

高中化学演示实验小议 篇6

关键词:化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37-001

如何通过精致开展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呢?笔者结合自己十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明确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每个实验都有一定的实验目的,同一个实验因教学的目的不同,其观察的重点也不相同,为了克服学生观察的盲目性,在演示中教师要先明确实验目的,启发引导学生定向观察。如做葡萄糖的银镜反应实验时,我们可以采取几组对比试验同时进行,请几位同学来为大家演示操作过程,但最终结果是有的同学的实验是成功的,有的同学却失败了。这样我们可以请下面的同学描述他观察到的失败原因,并总结出实验的注意事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总结问题的能力,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再如镁在空气中燃烧目的是观察反应前后物质的不同,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教师应在实验前先明确目的,然后再进行演示。使学生在观察时有了明确的目标,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否则,学生极有可能被镁条燃烧的耀眼强光所吸引,忽视了反应前后的物质的变化,演示实验成了教师演戏,学生看热闹的荒唐场面,这样是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的。

二、规范演示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同时具有直观性、示范性、启发性、教育性,教师对实验的示范、指导、讲解等,对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每一步操作必须规范化,不能马马虎虎,更不能出现差错,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为了帮助学生观察、理解、学会操作技能,示范时,操作速度应适当放慢,以利于学生观察。同時要一边作示范操作,一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操作的关键点,使学生对示范操作有正确理解,并记住操作要领。例如在练习握持试管操作时,教师一边握持试管作示范操作,一边概括握持试管要领:三指握,二指蜷,握持部位近上沿。再如练习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教师一边作示范操作,一边概括操作步骤及要领:先排空气,后吸液,莫倾斜,莫伸入。这样,学生视觉上和听觉上都受到了刺激,才能掌握这个技能,并牢牢的记住它。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要在课前作出充分的、精心的准备。

三、积极探索和改进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演示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它应做到准确直观、现象鲜明、可见度高、装置简单、需时短、安全可靠、有利于观察。但有些实验按课本要求做费时间、操作繁,甚至现象不明显。可在不改变实验目的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大胆改进,力求现象鲜明,装置简单,提高演示效果。在做检验浓硫酸的吸水性时,增加了浓硫酸使胆矾失去结晶水实验,因为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胆矾失去结晶水变成白色的实验,当他们一看到胆矾变白立即知道水被浓硫酸所脱去,从而验证了浓硫酸的吸水性,效果非常好,在讲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不宜用钾、钠、钙,可增加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学生在实验中直接得到结论,让枯燥的理论在实验中得到检验和充实,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创造学生做演示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老师掌握学生操作的能力水平,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上台演示。为了使实验尽可能准确、完善,在具体实施时,可有计划有步骤地先培训一些骨干学生,逐步带动全体学生。在操作上先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安全些的实验,然后逐步增加实验的难度。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学生可上台做演示实验。

五、让学生参与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创造力

实验教学的终极目的应该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参与更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重要保证。实验能力是运用实验知识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只有把参与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变成为一个综合的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过程,才能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特殊功能。在具体实施时,对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教师不要过早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要进行启发诱导,分组讨论,然后评价优劣,肯定成绩,鼓励为主,从而把传授知识、运用知识、行为教育融为一体。如在讲授硫酸根离子检验的时候,给出四种无标签溶液(溶质:NaCl Na2CO3 NaNO3 NaSO4),限定使用试剂:AgNO3溶液、BaCl2溶液和稀硝酸进行鉴别。我先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小组展开讨论,各小组自选一人讲述方案并上台演示,台上学生认真做,台下学生凝神看。对出现的问题老师及时解释,错误操作及时纠正,让学生评价优劣,并给予肯定、赞许和鼓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弥补了学生实验无条件做而造成的缺陷。

六、及时巩固,加深记忆

要想对某个实验产生持久的记忆,首先必须对其深刻理解,否则仅靠从演示实验得到的感性认识而不经过加工、消化过程的巩固,只能停留在低级的认识阶段上,是不会形成长时间的记忆的。为此,做过演示实验后,可给学生投影出一些实验习题,帮助学生进行消化巩固,如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时,提出钠为什么浮在液面上而不沉入底部,为什么析出的不是红色的铜,为什么会生成气体?试根据反应物和实验现象推断生成的气体和沉淀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写出化学方程式,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通过练习,促使学生对演示实验进行分析和推理,既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说高中化学演示实验的体会 篇7

关键词: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演示

在高中化学新教材中, 有了较多的演示实验。经调查, 有演示实验的课堂教学中,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不做演示实验, 由“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这是教学态度问题。 (2) 做了演示实验, 没有可见度, 坐前排同学连药品、仪器都看不到。这是教学质量问题。 (3) 老师包办演示实验。好像规定了演示实验就是老师做不能学生做。这是教学观念问题。为此我有如下体会和看法:

一、做与不做不一样

一个高中化学教师不做演示实验, 可以充分说明这一教师:1.教学态度不好, 是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2.教学质量不高, 学生会问:“老师, 你到底会不会做?”3.教学观念陈旧,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教师也要更新观念, 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教育和发展。

做演示实验是新教材的要求, 它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直观手段, 同时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掌握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能力和科学态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效途径。

二、垫高与不垫高不一样

有经验的老师在做实验之前他会设身处地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 他会想到如果仅在讲台上做实验, 很可能后面同学看不到, 所以他会借助于凳子等提高实验的台面, 增加可见度。结果实验效果良好。

三、学生演示与老师演示不一样

通过实践, 我切身体会到绝大多数的演示实验都可以让学生来做。老师做与学生做截然不同。老师会做, 学生并不奇怪, 如果换成学生会做, 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实验知识也变得更亲切了,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具体是这样的:对于容易的实验, 采取“老师搭台, 学生上台表演”的办法。如:Na2O2与H2O反应的实验。只要教师做好一切准备, 让一名学生往Na2O2中滴加几滴含酚酞的水, 学生并不困难, 结果现象非常明显:有气泡产生, 酚酞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再让这一学生用老师准备好了的带火星的木条试之, 结果:复燃, 达到预期效果。碰到学生不会操作的实验, 采取“老师示范, 学生演示”的办法, 也想办法让学生亲自体验。这样实现了学生要求自主学习、愉快学习的愿望。

高中化学演示实验小议 篇8

一、重视演示实验,发挥演示实验教学作用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化学教学要重视实验的作用,尤其是教师的演示实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演示实验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需要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演示实验应当被视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环节,教师在课前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演示实验有着积极的教学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验证书本上学到的规律和结论。例如:在教学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绪言课时,因为课本内容较广,信息量较大。学生一时根本无法理解。此时,如果教师如按教材中的做法,可能会给初学化学的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就开展了一些有趣的演示的实验。如“魔棒点灯”、“湿法炼铜”等实验。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再结合教材的内容,学生很容易接受化学知识,并且也能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极具启迪性的思想,从而培养自己的化学素养,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推断和归纳能力,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边演示边实验,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的演示实验大部分情况下是在教室中完成的,并且是教师自己完成。学生只有观察实验,并根据教师的提示分析其中的现象与规律。这就意味着会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在空间和时间上会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这就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出了要求,怎样才能在实验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把实验效果做到位呢?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反馈来看,有一个方案非常有效,那就是“边教边实验”,这也是演示实验的一种,教师把对实验原理的讲解和做实验的步骤糅合成一气,在做实验的时候就开始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和解释,在最紧迫的时间、空间内尽可能的发挥出实验的示范效果。例如:在开展“氯气的化学性质”这个实验时,就先演示两组实验:(1)氯气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2)氯气通过湿润有色布条。通过实验现象的比较,一遍演示一边提出问题:为什么氯气对干燥的有色布条无影响,却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呢?氯气和水发生了什么反应呢?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演示实验中探究,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在实验中探究是化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很多化学现象与规律需要通过实验来完成,而且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不仅如此,演示实验本身也是充满趣味性的,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实验现象都甚为有趣,并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极大的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学生在观看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寻找到了不一样的乐趣。例如:在开展“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这个实验时,先做一番茄电池音乐贺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盐类水解”这个实验时,课前就准备好一朵白色的“桃花”,并用醋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等。在实验开始时就在“桃花”上喷上一点清水(主要成分是无色酚酞),由于滤纸吸水性比较强,所以这些“清水”很快就均匀分布在“桃花”上,然后再喷少量无色醋酸钠溶液。这样,学生马上就看到“桃花”一下子变红了。然而,当给“桃花”上喷洒一些氯化铵后,“桃花”立即变白了。学生对其中的变化十分好奇,这样的演示实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探究盐类的水解知识的需求。

四、重视演示实验,提升学生实验能力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由于近代自然科学起步的早,化学实验工作开展的比较到位。化学的内容都是以抽象的概念和定律为主,需要实验教学去具体化展示出来,因此,对于我国的高中化学教学来说,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的优秀经验,将那些学生感到困惑不解的地方放到实验中去解读,让学生在一个具体可见的环境下感知抽象的化学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改进演示实验是教师值得探索的教学策略。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改进演示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拓宽一下与演示实验相关联的环节,拓宽实验的广度,使学生见识到更多的内容。例如:如玻璃器皿的内外壁不能有污痕;破旧的配件如胶皮管、角匙、镊子等不宜再用于演示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给学生以严格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形成严谨观念:化学实验是一项严肃而认真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这样的要求,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十分有利的。

综合上述,改进演示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改进演示实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快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开展演示实验教学。这样,才能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荣桥.改进化学演示实验可视性的有效策略[J].化学教学,2016(05)

[2]周怀鹏.浅谈用演示实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演示实验的探讨 篇9

一、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是以让学生获取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 通常是边讲边演示。教师在演示时, 先讲述实验原理、条件及注意事项;当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 教师再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解释, 为学生顺利地得出正确的结论奠定基础。

例如, 在讲“铵离子的检验”时, 采取的方法是先演示“氯化铵和硫酸铵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的实验, 然后总结得出检验铵离子的一般方法。为此, 在开始演示实验之前, 要突出强调铵盐能跟碱起反应放出氨气 (讲铵盐性质时学过) 。实验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观察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装有铵盐 (氯化铵或硫酸铵) 与氢氧化钠混合液的试管口时, 试纸颜色的变化, 能闻到什么气味, 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结果来回答, 并由教师加以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像这样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 就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说服力, 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所获得的新知识。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的条件、环节和实验的主要结果, 使学生能看懂实验, 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是演示实验的感性阶段。 (2) 在演示实验结束后, 教师不要急于作出结论, 应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自己去做结论。例如, 在前述有关铵盐检验的实验中, 当学生观察到“试纸变蓝, 有刺激性氨味”时, 应启发学生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这是演示实验的理性阶段。 (3) 要注意把实验中所得出的特殊的结论推广到一般去, 使学生类推地掌握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例如, 应把演示“氯化铵和硫酸铵中铵离子的鉴定”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其他铵盐的鉴定中去。这是演示实验的归纳阶段。 (4) 要求学生用文字或图表把实验的结论记录下来, 或结合指导学生读书把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做上记号或摘录下来, 以巩固知识。

二、验证性的演示实验

这是以验证或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 通常是在讲授完新知识以后进行的实验。从逻辑上看, 这往往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教师讲课时, 先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 结合使用各种直观教具讲授新知识, 待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后, 再进行有关的演示实验, 以验证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例如, 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 先结合有关氧气制取与收集的挂图, 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原理与收集方法, 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先具有初步的认识, 然后课堂现场演示实验室制取及收集氧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 进一步加深印象, 提高当堂课的巩固率。又如, 介绍“常见的碱———氢氧化钙”时, 先通过复习碱的概念, 指出氢氧化钙是一种碱, 应具有碱的通性———使指示剂变色, 然后再演示把紫色的石蕊试液及无色的酚酞试液分别滴加到氢氧化钙溶液 (澄清石灰水) 中, 让学生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 以验证刚刚学习到的事实。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在演示时, 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初步掌握的知识来观察实验的过程及现象, 即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 (2) 演示实验过程中, 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演示实验室制取氧气时, 可以提出“除了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外, 能否用排空气法收集?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证明收集到的是氧气”? (3) 演示实验结束后, 教师要敦促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如在演示氢氧化钙溶液与指示剂作用时, 当学生观察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蓝色, 而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红色”后, 让其解释该现象, 指出该现象所证实的问题。

三、探究性的演示实验

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 是不能充分证明必需性的。”探究性演示实验正是以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在学生上分组实验课时, 为了使学生能正确而迅速地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避免在实验方法或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方面出现大错误, 教师一般都要先进行部分实验的演示。例如, 在完成一个实验探究课题时, 教师应首先为学生能顺利地设计实验方案、正确地进行实验、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明确地归纳出结论而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如在学习钠与水的反应时, 首先给出下面的问题:实验:在烧杯中加一些水, 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请尽可能多地列出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在学生得出结论时, 教师应抓住学生出现的各种回答时, 及时给予引导, 从而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形成正确的认识, 为顺利地达到实验目的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 课堂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 可以显著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 正确、合理地使用演示实验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即演示过程中, 教师的操作要合乎规程, 做到准确、规范, 使学生在观看教师的演示后能了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2)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演示前, 教师应认真充分地准备, 选择效果最佳、结果最佳的实验方案, 使实验达到准确的预期结果。 (3) 实验过程的全局性。教师既要认真实验, 又要讲清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既要组织学生观察, 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观察与思考同步进行。

改进化学演示实验的视角 篇10

一、为增强可视性所作的改进

高中化学教材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一节, 是通过用温度计测量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与盐酸反应的温度变化和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来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这样做的可视性不佳, 只有少数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可以获知结论, 其他学生则兴趣不大。为此, 该实验可作如下改进:用蒸发皿熔化适量红色蜡烛, 趁热用毛笔均匀涂抹于试管底部的1/3部分, 冷却备用。实验时, 反应放出的热量迅速使红烛成“泪”, 所有学生都可以直观感知该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顺理成章地得出反应放热的结论。

二、为增强对比性所作的改进

在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一节中, 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演示实验是利用两者热稳定性的差异来进行的。但原有实验存在对比性差、说服力不强的缺陷。而改用套管实验 (图1) 可使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同时受热, A处碳酸钠尽管受热充分, 但因为碳酸钠受热没有变化, 所以A试管处澄清石灰水没有变化;B处碳酸氢钠受热后放出二氧化碳, 使B试管处澄清石灰变浑浊。改进后的实验现象明显, 增强了两种盐在热稳定性方面的对比, 说服力更强, 也更节省时间。

三、为减少污染所作的改进

高中化学教材选修5“乙醇的消去反应”的演示实验较之原版本作了一些改进, 将副反应生成的SO2气体用10%的Na OH溶液吸收后再进行性质实验。这样做, 既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又造成了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以及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但由于酒精灯产生的热量少, 利用课本所给装置进行实验, 温度不能迅速升至170℃, 演示时间较长, 副反应多。而改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后, 温度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升至170℃, 可以更好地防止产生乙醚的副反应发生, 无论是收集乙烯还是进行性质实验都能节省时间。

四、为增强同步性所作的改进

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有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实验, 如果利用教材装置分步完成, 把这两个实验分开做既不安全, 也难以做到同步。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首先, 该装置克服了实验分开做难以同步的缺陷, 气球膨胀的速度一目了然, 对比性强。其次, 实验完毕后气球的体积明显不同, 可说明同质量的Na HCO3和Na2CO3固体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不同。该实验与原实验相比, 装置简单且效果更好, 说服力更强。

五、为防止产物氧化所作的改进

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有关Fe (OH) 2的生成实验, 虽然可采取用新制备的硫酸亚铁溶液, 并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长胶头滴管深入硫酸亚铁溶液液面以下的措施, 但是仍然无法完全与空气隔绝, 无法避免制得的氢氧化亚铁存在时间短暂、易被氧化的缺陷, 很难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的生成。为此, 可在液面之上再滴加大约1m L的苯或植物油, 以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这样就对来自外部的氧化原因作了进一步的改进, 待需要观察氧化现象时再用吸管吸走苯或植物油.

六、为增强功能所作的改进

高中化学教材必修l有关SO2的漂白性实验的实验目的单一, 只能说明SO2的漂白性, 同时也没有给出SO2的尾气处理装置。改进后的实验装置 (图4) 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药品消耗少, 且一次可完成两个实验, 有利于节约实验药品。通过增加SO2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不褪色) 的实验, 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防止产生的SO2污染空气。较之原来的实验, 该实验的功能得到了强化和提升, 如能配合实物投影仪进行演示则效果更佳。

七、为控制反应进程所作的改进

原版本高中化学教材第二册有关硝酸氧化性的演示实验, 铜与硝酸的反应若用教材装置完成, 则该反应一开始就无法控制反应的进程, 只有待一种反应物完全消耗后方可自行终止反应。为此, 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已经将该反应中所用的铜片改为前部弯成螺旋状的铜丝, 从橡胶塞侧面凹槽中穿入, 当观察到实验反应欲终止时, 可向上抽动铜丝, 使之与硝酸脱离接触来达到终止反应的目的。笔者认为铜丝从橡胶塞中部穿入会使密闭性不好, 因此可在铜丝上方的橡胶塞外部再穿上一个橡胶垫, 便可使密封效果更好。

八、为完善反应原理所作的改进

原高中化学教材第三册 (2004年版) 有关乙二酸晶体分解的实验, 在可行性与实验原理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 乙二酸晶体熔点为100.1℃, 分解温度约为175℃, 故在加热时, 晶体在分解之前就已熔化为液体而流向试管口, 使实验无法继续。其次, 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现象, 不能说明一定是乙二酸晶体受热分解产生的CO2与Ca (OH) 2反应生成Ca CO3白色沉淀所致, 也可能是乙二酸受热熔化后产生的乙二酸蒸气与烧杯中的Ca (OH) 2反应, 生成难溶于水的草酸钙白色沉淀所致, 从而使实验结论不具有说服力。对于该实验, 2007年版教材把其实验装置改为如图5所示的装置。

将试管口的倾斜方向改为略向上, 同时, 增加了冷凝装置可检验产物中的水。但是, 乙二酸晶体受热分解除生成CO2和H2O外, 还有有毒的CO生成。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不能检验乙二酸分解的全部产物, 同时装置中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不符合绿色化学实验设计的要求。为此, 我们可进一步改进实验装置 (图6) 。

浅谈化学课堂演示实验 篇11

一、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是以让学生获取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边讲边演示。从逻辑上看,这往往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演示时,先讲述实验原理、条件及注意事项;当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教师再通过谈话启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其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讲“铵离子的检验”时,采取的方法是先演示“氯化铵和硫酸铵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的实验,然后总结得出检验铵离子的一般方法。为此在开始演示实验之前,要突出强调铵盐能跟碱起反应放出氨气 。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装有铵盐(氯化铵和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混合液的试管口时,试纸颜色的变化,能闻到什么气味,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结果来回答,并由教师加以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像这样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就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说服力,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記忆所获得的新知识。

使用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演示实验时,学生并未掌握有关实验的理论知识,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观察实验时往往会忽略掉最关键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的条件、环节和实验的主要结果 ,使学生能看懂实验,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是这种演示实验的感性阶段。

②在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应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自己去做结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前述有关铵盐检验的实验中,当学生观察到“试纸变蓝,有刺激性氨味”时,应启发学生思考产生此现象的原因。这是这种演示实验的理性阶段。

③要注意把实验中所得出的特殊(或个别)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或同类的其它对象)中去,使学生类推地掌握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例如,应把从演示“氯化铵和硫酸铵中铵离子的鉴定”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其它铵盐的鉴定中去,总结得出“化学上检验铵盐的一般方法”,这是对这种实验的归纳。

④应要求学生用文字或图表把实验的结论记录下来,或结合指导学生读书把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做上记号或摘录下来以巩固知识。

二、验证巩固所学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是以验证或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在讲授完新知识以后进行的实验。从逻辑上看,这往往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教师讲课时,先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结合使用各种直观教具讲授新知识,待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再进行有关的演示实验以验证和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先结合有关氧气制取与收集的挂图,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原理与收集方法,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先具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课堂现场演示实验室制取及收集氧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进一步加深印象,提高当堂课的巩固率。又如,介绍“常见的碱——氢氧化钙”时,先通过复习碱的概念,指出氢氧化钙是一种碱,应具有碱的通性——使指示示剂变色,然后再演示把紫色的石蕊试液及无色的酚酞试液分别滴加到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中,让学生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以验证刚刚学习到的事实。

使用这种演示实验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演示实验前,因学生对有关内容已有初步的印象,所以教师在演示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初步掌握的知识来观察实验的过程及现象,同时应该强调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即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

②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演示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除了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外,能否用排空气法收集?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证明收集到的是氧气?

③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敦促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如在演示氢氧化钙溶液与指示剂作用时,当学生观察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蓝色,而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红色”后,让其解释该现象,指出该现象所证实的问题。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三、指导性的演示实验

这是指以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例如,在学生上分组实验课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而迅速地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避免在实验方法或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方面出现大错误,教师一般都要先进行部分实验的演示。例如,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分组实验时,教师应先进行示范性演示,以指导学生准确、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并掌握操作的关键点。进行这种演示实验时,教师还应注意讲清操作要领。例如,在演示“托盘天平的使用”时,要向学生说明“天平水平放置在桌面上,拆掉托盘下的胶衬,然后调整零点……”等等,以便教师的演示示范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浅谈初中化学演示实验与探究实验 篇12

一、演示实验, 演绎知识生成

初中生刚开始接触化学, 既有好奇心又有陌生的困惑和畏惧的心理, 往往感到比较抽象。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绚丽多彩的演示实验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演绎知识生成, 牵引学生的认知情绪, 转换知识迁移内化的抽象度。如, 用常见的“米汤解读‘无字书’”“空瓶生烟”等小实验来激活学生对化学探索的欲望,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我们在教学“水的组成”内容时, 就曾经适时给学生演示了电解水的实验, 并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来逐步探知水电解后两极玻璃管中生成的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这样设计, 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水来领悟化学变化, 对提高课堂效率不无裨益。

二、探究实验, 探索化学本源

演示实验是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的手段, 而探究实验则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究知识本源的不二法门。因此, 要想培养学生的运用技能, 还要及时设计探究性实验,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探究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良好学习习惯。

如, 教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后, 学生学习了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这时笔者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牙膏中碳酸钙的含量。通过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 大家得出测定方法是将一定量的牙膏与盐酸反应, 通过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减少, 测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 从而计算出牙膏中碳酸钙的含量。

如此设计, 不但让学生从直观上掌握了测定物体中某物质含量的基本技能, 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得出结论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激发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

上一篇:风险报酬率下一篇:抢救模拟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