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改进

2024-10-11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共12篇)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 篇1

笔者结合相关资料, 在教学实践中对高中化学苏教版化学1第49页实验3金属钠的性质实验做了一些改进,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验3:向一只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然后投入一小块 (约绿豆般大小) 金属钠, 观察实验现象。

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现象是: (1) 钠浮在水面上; (2) 钠熔化成小球; (3) 钠迅速游动逐渐减小, 最后消失; (4) 发出嘶嘶的声音; (5) 滴酚酞溶液的水显红色。

该反应的原理是:2Na+2H2O=2NaOH+H2↑

一、该实验的不足之处

(1) 若金属钠颗粒太大, 反应很剧烈, 金属钠会燃烧起来, H2与O2混合燃烧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 影响实验效果。

(2) 产生的气体难收集, 无法知道该气体的成分。

(3) 无法确定该气体的体积。

二、该实验装置变化如下

(1) 装满水的左锥形瓶 (带双孔橡胶塞) , 右锥形瓶 (滴有酚酞) 。

(2) 长导管连接到两锥形瓶, 短小导管连接带止水夹的橡皮管。

(3) 橡胶塞插一小段铜线 (用于取钠粒) 。

三、本实验操作步骤:

(1) 如图组装仪器, 检查装置气密性。

(2) 左锥形瓶中注入水至水面与橡胶塞下端相切。

(3) 另一锥形瓶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4) 切取一粒钠将其插在铜线头上。

(5) 实验时, 把长导管伸入右锥形瓶, 插有钠的橡胶塞迅速插入装水的锥形瓶, 并塞紧。

(6) 钠与水剧烈反应, 装水的锥形瓶中的水沿导管流入另一滴有几滴酚酞溶液的锥形瓶中。

(7) 右锥形瓶收集到40mL~50mL溶液, 且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装水的左锥形瓶液面下降很显著。

(8) 取注射器插止水夹下方的橡皮管, 抽取气体, 随着气体的抽取, 溶液从右锥形瓶回流到左锥形瓶, 左锥形瓶内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抽尽气体, 溶液装满左锥形瓶。

(9) 抽气后将注射器移近火焰, 匀速推出气体, 针头处立即燃起细长的火焰。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 烧杯内出现白雾。

(10) 打开止水夹, 左锥形瓶中的水又沿导管流入右锥形瓶, 直到两锥形瓶溶液的液面相同。

四、本实验的特点

(1) 充分体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1) 钠浮在水面——说明钠的密度小于水; (2) 钠熔成小球——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且金属钠的熔点较低; (3) 钠四处游动——说明该反应有气体产生, 且验证该气体为H2; (4) 酚酞溶液变红——说明该反应有碱生成。

(2) 改进装置后, 实验仪器易得, 实验操作简单, 安全性强, 现象鲜明, 且可使学生理解气体压强可将液体从一个容器转移到另一个容器。

(3) 本实验装置可避免金属钠发生燃烧, 防止H2与O2混合燃烧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用燃烧的方法检验氢气现象非常明显。点燃氢气时, 不用检验氢气的纯度, 节约了时间, 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注射器, 可以大约知道产生的氢气体积。

(4) 通过改进实验,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 篇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拙的自然学科,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教学是进行科学知识、方法、能力、思想教育的最为生动、活波的教学形式, 它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深化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认识目前, 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活动虽然比较受到重视, 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高中化学实验课中存在的不足

(一) 实验定位不够准确

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中, 教师对实验的理解就是按照教材的要求, 将实验按照书本的要求一步步的做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只是关注到学生的规范操作等方面, 而忽略了如何开拓学生思路, 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缺少有针对性的培养, 这种教育方式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妨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 实验内容层次单一

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上的内容, 往往注重学生的操作性, 学生在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后, 就不再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更加深人的对实验进行思考, 实验方法和内容的单一大大减少了学生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容单一, 不能对化学知识进行有效拓展

(三) 教学方法相对简单

高中的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 化学教师知识按照要求进行实验, 并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指定的方法实验, 实验结束后没有任何发散性思维的教育, 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原本对化学的兴趣打消了, 将主动学习的兴趣转化成了被动应付

二、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措施

(一) 对于实验装置的改进

对于化学实验的改进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 不少化学实验都涉及到一些较为专业的仪器设备, 之所以会选用各种较为复杂的仪器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化学实验产物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然而, 有的实验中对于这一点却没有充分考虑到, 那些实验装置中忽略了实验尾气或者产物的回收处理的实验设计还是很多。教师要对于这些现象有敏锐的察觉, 当发现一些不合理的实验装置或者设备后要积极进行改进, 并且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些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化学素养, 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而言都很有帮助。在进行黑面包的实验时, 其所要证明的.是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但该实验通常是在敞开容器中进行, 并且会生成有署气体二氧化硫, 这时应当考虑将实验改为在密封的容器中进行。例如, 使用25L饮料瓶代替烧杯, 在饮料瓶瓶盖上钻孔插入玻璃棒, 在瓶口附近扎上一些小孔用以排气, 在小孔上放上脱脂棉。这种做法不但能完成实验, 同时也对尾气进行了处理。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典范。教师在发现一些并不合理的实验装置时要及时进行处理, 教师可以和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先展开探讨,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环保意识, 这同样是实验教学中应当充分实践的一个教学目标。

(二) 对于实验药品的改进

不少化学实验中, 对于实验的结果以及实验效果产生影响的一个直接因素就是实验药品的使用。有些实验之所以会失败, 这和药品使用不当有直接关联。对于这类问题, 教师也要及时进行改进。首先, 要分析实验失败的造成原因, 在准确的探寻出原因的基础上才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策略。同时, 有的实验效果不太明显,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也不太理想, 这也可能是和实验药品使用不当有关。因此, 教师在这一点上也要积极做出改善。比如, 在金属钠燃烧试验中, 往往燃烧后的产物有一些黑色杂质, 导致燃烧后的产物不能用于过氧化钠的性质检测实验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金属钠需要保存在煤油中, 如果不对钠进行处理, 那么取出的钠表层便会含有一些煤油, 黑色物质便是煤油燃烧后的产物。对于这个问题, 教师要找到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教师在取出金属钠时, 应当使用吸纸清除钠表面所附着的溶剂, 并使用刻刀去除因接触空气而被氧化的表层, 再将金属钠放入装有苯的容器内进行浸泡。这样, 钠表面的煤油以及被空气氧化的部分就能够充分清理干净, 实验的效果不仅会更加明显, 这个过程也让学生看到了处理实验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可以有的灵活方式。

(三) 改良实验进程, 加强实验成效

实验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知识和规则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在高中化学些实验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其作出一些改良, 并鼓励学生突破教材限制, 拓展思维, 研究出与课本不同结论的实验结果, 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实验结果和教学成效, 而且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在实验时适度地创新

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科学类学科教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培养高中生在化学方面的创新创造思维, 学生在化学实验时敢于依据先有结论提出假设和问题, 并作出创新性实验, 是一个学生对于化学理论的一种解读和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对于现有实验的一种质疑和不解, 对现有化学实验进行相应的改进,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推理制订自己的实验计划, 并对多次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统计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也能通过自发的实验计划对化学知识进行一种提炼。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化繁为简;方法改进;实验

高中化学实验对学生了解和学习化学这门课至关重要,但是传统化学实验操作繁琐,要求僵硬死板,不利于引起学生兴趣更不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一、化繁为简

传统实验的实验步骤往往冗长繁琐。例如,“二氧化硫性质探究性实验”需要五步:

1.将二氧化硫通入水中检验二氧化硫的溶解度。

2.将二氧化硫通入品红试液中,检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3.将二氧化硫导入高锰酸钾溶液,检验其还原性。

4.將二氧化硫通入硫化钠溶液检验其氧化性。

5.将二氧化硫通入氢氧化钠和酚酞的混合溶液中,检验其是否为酸性气体。

看得出来这个实验有几点缺点:

1.实验繁杂无新意。

2.原料消耗过多。

3.实验耗时过长。

4.污染大,不符合高中化学科目要求的绿色化学的前提。

所以改进后为:在一个具塞大试管中放置亚硫酸钠固体,在长颈漏斗中盛入70%浓硫酸,用钩子勾住涂有品红试液,紫色石蕊试液,饱和硫化钠溶液,酸性高锰酸钾试液和氢氧化钠酚酞混合液的滤纸条。通过这样一个实验器材的组合使得实验步骤简单化并且实验结果同样科学。

二、使实验更加安全、有趣

化学药品中很多东西都是有毒或者腐蚀性的,所以化学实验的设计要求必须要做到以安全为主。然而由于器材的限制课本上的实验无法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更无从考虑趣味性了。所以学生们做实验时都存在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谈得上产生兴趣。例如检测氨气的还原性时将氨气通入盛有二氧化氮气体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这种试验方法的确可以验证出氨气的还原性但却没有考虑到气体的回收而氮气是有相对毒性的气体。我们可以考虑将盛有氨气的注射器与盛有二氧化氮的试管相连接并连接氢氧化钠尾气处理装置,使得实验过程更加安全。

高中化学这门课程是高中的重要课程,而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起到关键作用,只有创新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的趣味性与安全性,让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这样才能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得更好。

参考文献:

[1]王德洪.初中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问题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

[2]俞文智,钮丽红,王明洲.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2).

(作者单位 湖南省桑植县第四中学)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几例 篇4

一、钠的燃烧。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 按课本及参考书中介绍的方法, 实验过程中会损坏很多玻璃管或蒸发皿, 如选用石棉网, 实验后的石棉网也不能再次使用, 造成很大的浪费。为此, 在实验中改用铝片做实验器。具体操作:把铝片剪成方形, 折起四边成小盒状, 将一绿豆大小的钠, 吸干煤油后放在铝盒中, 将小铝盒置于三角架上, 用酒精灯加热, 钠很快便可熔化、燃烧。本实验现象明显, 冷却后取出燃烧后产物, 将铝片清洗干净擦干以备后用。改进后此装置可重复多班学生使用, 减少了浪费。

二、焰色反应的实验。

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操作复杂, 而且在实验中多次操作后铂丝易脱落。同时由于铂丝或铁丝的表面积比较小, 加上亮度的问题, 所以实验现象很不明显。我对实验作了如下的改进:装置由一个喷头和试剂瓶构成 (喷头可用啫喱水的喷头代替或者直接用小喷壶即可) , 盐溶液与无水乙醇按体积比1:1配置 (盐溶液浓度不能太大否则易形成沉淀堵塞导管) 。实验时, 对着点燃的酒精灯或打火机按压喷头即可观察到明显、漂亮的焰火, 即使在教室的后排也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

三、降低药品浓度也可达到预期实

验目的, 对课本中的部分实验药品浓度做了以下几点更改: (1) 在高中分组实验四中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将配制的2.0mol/LNa Cl溶液改为1.0mol/L, 并将Na Cl改为食用盐, 这样可以节约很多药品且节省开支, 同时也不会改变其实验目的和要求。 (2)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演示实验中现象不明显。如改成: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10m LH2O, 再滴入1 mol/LFe Cl3溶液、1mol/LKSCN溶液各3滴 (混匀, 得淡红色的溶液) , 余下的步骤同书中。实验效果就非常明显。

四、渗析实验。

对于条件较差的学校, 半透膜都是采用鸡蛋壳膜, 但实验需要一块完整的鸡蛋壳膜制作难度较大;并且老师带多班时, 重复多次操作不方便。我做了如下改进:取一支燃烧管, 再取一块比管口面积略大的鸡蛋壳膜作为半透膜, 用橡皮筋或细绳把它套在燃烧管的一端, 将混合液注入燃烧管, 放入装有蒸馏水的烧杯中, 使管内液面比烧杯液面高些, 静置几分钟, 取半透膜附近的蒸馏水于试管中, 进行实验。通过改进后, 鸡蛋壳膜制作较容易, 且可满足多次实验, 操作简单。

通过改进化学实验, 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使化学实验教学更切合教学改革的潮流、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求。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改进论文 篇5

现如今,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地区对于高中教学的化学实验投入所占比例不均衡,教学投入资金及其所占比重与当地经济水平成正比。相比较而言,经济发展趋势较好的地区,教育投入资金较多,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仪器配备先进,药品种类齐全,实验室内设施更加完善,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机会更多。经济发展趋势发展相对较差的地区,教育投入资金较少,药品种类单一,仪器配备较为落后,数量无法满足日常教学中的需求。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中普遍存在着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则是观看学习的形式性课程,亲自动手参与学习较少。或仅仅模仿老师的操作,参与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过程缺乏探究性等诸多现状。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室资源不足

对于实验室缺乏管理及维护制度,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实验设备陈旧,所具有的仪器仍然还只是一些常规仪器,实验器材损坏不能及时地给予补充。化学教师只能利用现有的化学器材进行实验教学。实验器材是进行化学实验的.必备品,如果器材不足更新和采购不及时,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实验效率,造成实验数据和结论不准确,从而对学生学习化学产生一定的误导,导致学生实验很难开展。

(二)教师对化学实验的态度不够重视

现阶段,教师忽略化学实验的重要性。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认为实验对化学学科成绩虽有影响但程度不大,仅有少部分教师从整体的化学学科角度分析,化学实验是极具教学意义的。在高考这座大山面前,学生的学业日益繁重,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学生的成绩论成败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教师不得不把重心放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的方向上来。因此在日常教学时,未能重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综合素质能力普遍较低。学生可以从化学实验的操作中,将书本中的知识理解并加以运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巩固记忆,同时加深化学学习的兴趣。

(三)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差异,实验兴趣不足

很多高中生认为只要把化学实验步骤和化学实验结论背下来就可以了,因此他们对实验并不重视。化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在实验教学时,其动手能力与接受能力较差,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无法积极投入。普遍分组合作的实验方式,能力差的学生怕出错,不愿意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实验时让其他同学操作,或只是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其实只要化学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就一定可以让高中生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全身心地参与到化学实验中。

三、有效改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课堂有效性

从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优化教学实验环境,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三方面加大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投入建设。更新并完善教学设备,标准化的实验设施和器材,定期专人维护及保养实验器材,加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同时加大教师团队的师资力量,提高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找到学生更易接受的课堂模式与改进方法。因材施教,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从实质上解决当今化学实验课堂的问题,就必须打破传统授课模式,从根本上提高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效果,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

(二)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加大实验的重视程度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今天,新课程时代下众多一线高中化学教师仍保持原有的“以成绩论英雄”的教学理念。素质教育并没有融入当今的课堂中。教师不应仅仅简单地做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记住老师的动作或从书本上死记硬背实验流程。应该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其切身体会化学实验的乐趣。让学生尝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摒弃过于形式化的教学,从基础化学理念中研究出更多创新型实验,让学生从根本上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为枯燥的学习生活找到捷径,增添学习乐趣。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协同互助,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真正的热爱上化学这门学科。只有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多方面能力全面发展,才会更适应新形势,成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尊重高中生的能力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不同的高中生其各自化学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每个学生兴趣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学生的化学实验结果、数据就会有所偏差。在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当中,化学教师希望激发全体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就要增加教学中的探究内容,锻炼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尝试多开发微型化学实验以丰富化学实验的类型,因材施教做到尊重每一名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全程只做评价及指导。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化学的乐趣,激励每一名同学学好化学,逐渐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泓.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0).

[2]张正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

[3]冀小东.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4]王后雄.试析高中化学新课程教科书实验的教学功能[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3):43.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研究与实践 篇6

关键词:化学;高中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14-01

化学实验不仅是对化学反应的一种演示,更是提升学生对化学兴趣的有效手段。随和我国新课标的不断完善,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对化学实验进行改进从而保证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原则

对高中化学实验进行改进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教材中实验教学的直观性以及具体操作性。从而使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到更大作用和效果。对化学实验进行改进并不是单纯对实验步骤以及过程进行改进,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高中化学实验改进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

化学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对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结论。要使化学实验教学取得应有的教学要求,那么化学实验的改进就应当充分尊重实验的科学性,科学的实验方案不仅要求使用合理的装置,同时也要求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科学性是实验改进的关键,实验的改进不能仅仅为了实验现象的明显而导致操作过程失真。

2、高中化学实验改进应当遵循直观性原则

对化学实验进行改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实验过程中现象的明显度,也就是通过对实验进行改进从而达到反应现象明显,从而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相应结论。例如:在一些演示实验中,教师应当通过适当提升仪器型号以及加大实验药剂使用量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实验的直观性,以求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3、高中化学实验改进应当遵循简约性原则

对实验进行改进,从而使实验更加科学、更加简易是对实验进行改进的方向。

4、化学实验的改进要遵循安全性原则

人身安全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注意的问题,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必须以保证师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一定要坚决杜绝为了改善实验而忽略安全性的实验改进。

二、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研究

1、对实验装置的改进

首先要对化学仪器进行改进,从而保证实验的操作更加方便,实验效果更佳清晰明了,方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对反应现象的了解,提升实现的科学性。例如,在高中化学实验碳酸钠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对比试验中,教材中的实验是分别对二者进行加热,以澄清石灰水作为检验物。分开实验不但浪费时间,同时二者的对比性较为缺乏,这时就应当进一步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可将一直小试管放入大试管中,分别在大试管中放入碳酸钠,在小试管中放入碳酸氢钠进行加热,大试管与小试管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这种改进不但节省实验时间,同时也强化对比,提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分析与总结。

二是寻找化学实验仪器的代替品,强化绿色实验。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收集实验用具,从而代替实验仪器,不但有效节省成本,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化学的存在。例如,在高中化学实验“黑面包”中,其所要证明的是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该实验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因此学生对该实验也有很大兴趣,但该实验通常是在敞开容器中进行,并且会生成有害气体二氧化硫,这时应当考虑将实验改为在密封的容器中进行。例如,使用2.5L饮料瓶代替烧杯,在饮料瓶瓶盖上转孔插入玻璃棒,在瓶口附近扎上一些小孔用以排气,在小孔上放上脱脂棉。这种做法不但能完成实验,同时也对尾气进行了处理。

2、对实验药品的改进

(1)通过对实验药品进行改进,解决化学实验现象与理论不符的情况。例如,在金属钠燃烧试验中,往往燃烧后的产物有一些黑色杂质,并非得到的是理论中的淡黄色固体,从而导致燃烧后的产物不能用于过氧化钠的性质检测实验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金属钠需要保存在煤油中,如果不对钠进行处理,那么取出的钠表层便会含有一些煤油,黑色物质便是煤油燃烧后的产物。这时应当在取出金属钠时,应当使用吸纸清除钠表面所附着的溶剂,并使用刻刀去除因接触空气而被氧化的表层,在将金属钠放入装有苯的容器内进行侵泡,侵泡一段时间后取出钠并用滤纸吸干,吸干后的钠用于实验。对金属钠燃烧进行药品改进后,不但使实验效果符合理论,并且燃烧产物应用于过氧化钠相关性质实验中。

(2)改善化学试验中试剂滴加顺序,提升实验效果。在学习铁三角关系时,可以加入氢氧化亚铁的制取实验,按照通常的实验方式,往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观察不到有白色沉淀生成,通常只能看到灰绿色沉淀,并且也观察不到红褐色物质。这时,可通过改变滴加顺序的方式对实验进行改进,既将硫酸亚铁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的方式改善实验,并在氢氧化钠溶液上方覆盖一定煤油隔绝溶液与空气的接触,这种改进方式不但使实验能清晰观察到白色沉淀,同时产物保存时间相对较长,并且当提取白色沉淀,用滤纸吸取溶液后,白色沉淀片刻既会转变为红褐色,也是对氢氧化亚铁性质的验证。

参考文献:

[1] 陈仁山.优化高中化学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3)

[2] 黄丽英,杨宝华.浅谈高校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J].教育与职业.2012.(12)

关于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索 篇7

一、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很难解释的问题,这些问题从实验中来,也要在实验中解决。

【案例1】钠如何置换出铜

在初中时,学生们就知道金属活泼性强的金属可以置换出金属活泼性弱的金属。学习了钠与水反应后,虽然知道了钠为什么不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但学生还是有疑惑:钠如何才能置换出铜?钠置换铜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不能 用水溶液,其次不用 固体间反 应。笔者看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找到一种安全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的方法,即用钠与氯化铜的丙酮溶液反应,钠不与丙酮反应,而氯化铜可溶于丙酮,解决了安全问题且现象明显。

实验操作:首先取少量氯化铜置于 试管中,加入丙酮配成饱和溶液;然后取一小块钠放入蒸发皿;最后将饱和溶液滴入蒸发皿直到钠被浸没。

反应现象:钠表面有红色铜出现。

此实验让学生明白一般规律中也 有特殊情 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矛盾焦点,因为这时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高,学生的实验兴趣也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多角度思考,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讨论或验证后明确最佳方案,以此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二、改进实验装置,提高实验效果

改进实验装置,可以达到操作性好、可见度高、省时方便、提高课堂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案例2】“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的实验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这句表述并不正确,二氧化硫溶于水会生成亚硫酸,是亚硫酸使品红褪色的。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底是谁具有漂白性呢?只有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苏教版《化学1》第92页教材中用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装置制备二氧化硫,将生成的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以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此实验装置存在不足之处。第一,反应需加热,反应速率 慢;第二,这个装置 并不能证明到底是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还是亚硫酸具有漂白性。

实验装置改进:

1.用无水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 硫无需加热,将浓硫酸装在小玻璃针筒中,代替分液漏斗,既节约了药品,又可控制反应进程,加快反应速度。

2.搭建两套装置,一套将二 氧化硫通 入品红水 溶液,另一套通入品红的无水乙醇溶液,观察对比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品红水溶液由红色渐变为无色,褪色后的品红溶液停止通气并加热一段时间,品红水溶液又逐渐恢复红色;而不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的品红的无水乙醇溶液始终都没有褪色。本实验说明了无水的二氧化硫不具有漂白性,而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的亚硫酸具有漂白性。

对比改进实验和教材中的实验,可以发现改进实验的优越性和可靠性。通过实验装置的改进,可以拓展时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改进实验内容,提高知识建构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改进实验 内容,扩大实验的空间,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案例3】氯水的性质探究

关于氯水的漂白性有这样一个实验:将氯水滴加到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酚酞溶液由红变无色,分析其原因。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性实验,我们将其引入与学生一起探究,进一步提 高学生的 实验设计 与分析能力。学生有两种分析结果,一种是氯水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生了中和反应,没有氢氧根离子,酚酞显无色;另一种是具有漂白性的次氯酸将红色漂白。请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两种原因中哪一种是正确的。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确定用下列的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向褪色后的酚酞溶液中滴加 氢氧化钠 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溶液不变红,证明是氯水 中的次氯 酸将红色漂白。这里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原因:实际是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在漂白时使酚酞失去指示作用。

通过改进或补充一些实验内容,扩大实验 的空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同时学生在探究时利于建构知识体系,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改变死记硬背的习惯。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究与实践 篇8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转变途径研究

首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应帮助和指导学生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有效学习:在问题情境中激发思考、质疑。从众多媒体和素材中获取知识,搜集信息;针对不同任务设计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行方案设计;在小组活动中合作学习,互相交流;通过调整学习过程,反思学习。此外,转变学习方式是最重要的,主要是使学生树立明确的科学意识,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的过程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所需信息的。

其次,渗透新的思想教育方法,营造和谐课堂文化,这对当今高中生接受知识有百利而无一害。高中生有初中化学启蒙知识,又有比初中少年更显著的独立意识,在心理上更具独立性,在思维上更具逻辑性,在态度上更具自主性,具备了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条件。因此,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入门,注重对学生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从而达到新课程转变目标的同步成效。

最后,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以科学研究为主要中心点,并以提倡学生自觉积极参加教学课程的研究为响应要求,并对教师提出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才干为主要要求,具备收集和处置信息的基本能力。诚然,化学课程中的实验,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课程中的内在知识和原理,并能够帮助学生将化学课堂中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

1.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实践操作的时长和位置得不到保证。在传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一般采用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没有更多的师生交流,且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一般比较漫长。教师若是完成一个化学实验,则可能一节课的时间只能做完一个化学实验,费时且费力。因此,教师为了完成课程进度,一般都是将化学实验的过程和步骤按照课本讲一遍,或者是给学生布置作业,完成某项化学实验,让学生根据课本步骤做实验,并省略了做实验之前的探讨研究的过程。因此,得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2.实验资源的品质好坏难以保障化学实验的重要位置。一方面由于学校资源建设有限,另一方面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化学实验室的中的设备和设施始终无法达到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标准。实验设备不能及时购买、缺乏材料影响实际教学展开,以及实验室设备的老龄化使学生的实验机会受到限定,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挫。由于建设资金的影响,大量的实验设备跟不上实验的发展,更换过时设备缓慢,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化学实验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而且由于化学设备不完善,很多学生认为化学实验课并不重要, 因此对待化学实验的态度不认真、不严谨,经常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由此看出,实验资源严重缺乏是影响高中实验化学教学有效展开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措施

1.投资更多实验器材 ,优化部分实验器材。化工实验器材的更新必须开拓创新,学校资金相对紧张,这导致实验室更新总是不能够及时供给, 并且化学实验器材和化学物质没有正确对接,缺乏先进的实验器材,一些过时的药物会导致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不能够产生正确认识。学校应该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完善实验教学设备和设施,优化实验器材,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观念, 使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精益求精,从而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2.改良实验进程 ,加强实验成效。实验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知识和规则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在高中化学些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其作出一些改良,并鼓励学生突破教材限制,拓展思维,研究出与课本不同结论的实验结果, 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实验结果和教学成效,而且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师适当转变角色 ,提高教学成效。教师应适当转变角色。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促进者和引导者。新课程对教师在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挑战,教师只有主动学习,并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才能适应新课程,才能发挥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四、结语

高中生物实验改进探索 篇9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开设现状

在具体的高中生物教学中, 实验课教学开设情况不容乐观。高考要求的必修实验共19个, 但是能够真正进入实验室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 学校开设的却仅有三四个, 有的学校更少, 甚至不开设实验课。高中实验课教学开展难的原因有很多, 有的是因为实验经费不足, 可利用资源有限, 设备不齐全;有的是实验操作复杂, 时间有限等等。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经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机会, 做到实验课程开设的高效性, 这就值得生物教师去思考。针对上述实验课开设困难的原因, 我认为如果对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在材料和方法上加以改进, 使部分实验操作易行, 就可以大大提高实验课开设的可能性。

下面是我在生物实践教学中关于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改进方面的一些心得, 望能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几个必修教材实验的改进实例

1.《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的改进

该实验观察叶绿体用黑藻作实验材料, 黑藻在学校周围较难找到, 如果机械照搬教材, 这个实验将无法开展。本实验的选材要求是叶绿体含量丰富, 且要尽量选择单层细胞的材料以便于观察, 后来我选用了常见的芹菜叶表皮来代替黑藻, 实验效果比较理想。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改进

该实验在教材中推荐用紫色洋葱为实验材料, 但洋葱气味浓且刺眼, 如果学生用洋葱做实验, 实验室里面气味难闻, 整个实验过程都很难受。于是我又考虑到本实验对材料的要求是大液泡要有颜色, 以便于实验观察, 最后我选用紫鸭子草来代替洋葱进行实验, 观察到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非常明显。

3.《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的改进

该实验教材中用Na OH扩散进入琼脂块遇酚酞变红模拟细胞的物质运输, 用大小不同的琼脂块变红体积与整个琼脂块体积的比来模拟不同大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但琼脂块在操作中易被划破, 操作较困难, 而且Na OH具有腐蚀性。于是我根据本实验的实验原理, 与学生共同探究, 改良了实验方法。最后, 我们共同讨论出一个操作简单易行的方法。我们用白萝卜代替琼脂块, 用红墨水代替Na OH和酚酞变成的红色, 把白萝卜切成大小不同的立方体小块, 分别放入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 一段时间后切开萝卜块, 测量不同大小的萝卜块变红的程度, 最后也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三实验改进需遵循的原则

第一, 因地制宜。由于每个地方生长的动植物种类存在着差异, 我们进行生物实验选择材料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合理选择可行的实验材料。如, 改进实验《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 换用合适的实验材料, 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实验效果。

第二, 安全性原则。教材中的实验往往会用到许多实验试剂, 其中某些试剂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我们可以适当换用一些安全性高的试剂, 或者适当调整实验步骤, 使实验操作更加安全可行。如, 改进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教材中用到了Na OH这种具有腐蚀性的试剂, 在改进时使用了红墨水来代替, 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再如, 改进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 我将每一小组都需水浴加热这一步改为全班统一用电饭煲烧水加热, 这样降低了加热过程中的危险性。

第三, 明确实验目标。实验目标是整个实验操作的指挥棒。我们改进教材实验时一定要明确改进的目的, 要保证改进后的实验能够达到既定的实验目标。我们在对实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改进的时候都必须有明确的实验目标做指引, 如《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改进实验在选择实验材料时, 实验目标是在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这就决定了选择的实验材料必须叶绿体丰富, 且要尽量选择单层细胞的材料以便于显微镜的观察, 经过对多种植物的比较, 最终选择了芹菜叶表皮。

四实验课开设高效性的意义

生物实验课教学不仅仅是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结论的死记硬背, 更需要学生的亲手操作和直观感受, 实验的过程是让学生真实体会和理解生物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改变以往实验教学按教材内容纸上谈兵, 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完成实验的状况。更多关注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思维的培养。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实验经费和资源, 尽可能多地落实实验课教学,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亲自体会和感受实验探究过程的趣味和神秘, 这还需要高中生物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思考和探究, 让我们共同努力, 将生物实验课的开设做到更加高效。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 篇10

一、高中化学实验课中存在的不足

(一) 实验定位不够准确

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中, 教师对实验的理解就是按照教材的要求, 将实验按照书本的要求一步步的做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只是关注到学生的规范操作等方面, 而忽略了如何开拓学生思路, 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缺少有针对性的培养, 这种教育方式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妨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 实验内容层次单一

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上的内容, 往往注重学生的操作性, 学生在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后, 就不再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更加深入的对实验进行思考, 实验方法和内容的单一大大减少了学生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容单一, 不能对化学知识进行有效拓展。

(三) 教学方法相对简单

高中的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 化学教师知识按照要求进行实验, 并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指定的方法实验, 实验结束后没有任何发散性思维的教育, 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原本对化学的兴趣打消了, 将主动学习的兴趣转化成了被动应付。

二、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探索和改进

(一) 对高中化学实验内容的重组和改进

在高中化学实验中, 实验内容基本都是按照化学课本进行编制的, 实验内容都是化学学科的经典实验, 在这种教学情况下, 就要求化学教师要充分将课本知识和学生实际有效结合在一起, 将先前那种只对化学实验进行陈述, 对实验进行演示的教学方法剔除掉, 对实验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积极调动实验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设计性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将实验内容分成具体步骤来分别完成, 在这个过程将讲解和提问结合起来, 将部分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 从而完成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例如, 在高中化学实验甲烷配置方法中, 其构建方法可以分为很多种, 教师要首先将这方面的理论基础都讲解清楚, 将实验装置都准备好, 再实验具体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 同时利用不同的化学反应催化剂, 来完成分类比较实验, 从而丰富课本上原有的知识和内容, 真正达到通过教学实验来引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让化学实验更具有新颖性和科学性。

(二) 对高中化学实验的仪器药品进行改进

高中化学实验课中, 所使用的化学药品一般都是严格按照书本的上的规定进行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保证学生的安全, 避免化学实验不良反应带来的危险, 化学实验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危险性, 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对药品的选择尤为重要。在化学实验的具体步骤中, 要最大限度地简化教学步骤, 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 在进行甲烷的制备实验中, 教师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氧化镁等催化剂, 在实验步骤方面, 仅仅使用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等装置, 在对实验装置进行简化的过程中不仅是操作变得更加简单, 同时也降低了发生危险的概率。

(三) 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优化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 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是必然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 将按部就班的教学实验步骤进行合理改革, 在保证教学安全性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和简化, 在教学过程中, 要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主动思考和自己动手学习能力。通过有效的化学实验,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多样化科学化的学习方式, 是在学习与思考的有机统一, 对学些学习能力的培养, 是化学实验教学课的核心人物。在甲烷教学实验中, 实验评定的标准仅仅是甲烷产量, 这个评定没有综合将实验的反映过程, 实验稳定性和实验材料耗费等方面考虑进来, 从而在实验判定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在具体实验中, 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要素, 将反映催化剂选择, 反映稳定性、反映速度等反面作为综合考量的标准, 树立学生科学准确的实验意识。

结束语

在高中化学的教育体制改革中, 化学课程的实验改革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在改革过程中化学实验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新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化学实验教学的关键点是在教师的有效启发和指引下, 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来提高探索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能力, 是自己更加适合新实际的发展, 成为新世纪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洪文伟.高中化学实验课改进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 2015, 02:21.

[2]沈凤天.分析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究与实践[J].生物技术世界, 2015, 07:167.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探讨 篇11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66-01

一、探究式实验教学

学生需要探究式学习,教师就要使用探究式教学,因此,新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刘知新教授指出:探究在课堂中的3种作用:一是为学生提供实践和经受锻炼的机会;二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三是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所以我们要将实验的改进纳入探究式教学中。

第一,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能由他人所代替的。为此,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和客观条件,有选择地将一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从实验设计开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思考、分析,获取新知识。当然,我们反对为探究而探究。

例如:在氣的喷泉实验教学中,会对形成喷泉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是因为存在压强差才产生了喷泉。马上提出问题:假若将氨气换成二氧化碳,能否形成喷泉呢?如若不能,应如何改进?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动手操作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经过讨论,有些学生认为可以形成喷泉,而有些学生则认为不能形成喷泉,并都设计了实验方案,动手验证,结果用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实验不能形成喷泉。马上分析原因: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很难产生足够的压强差。如果换一种溶剂,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使烧瓶中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是不是就能产生喷泉呢?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明白了若将水改为氧氧化钠溶液,喷杂就可以产生,从而更加理解形成喷泉所需要的条件。

第二,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增强学屯实验操作能力。

演示实验通常是原理性的,往常只由教师操作,学生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并指导学虫观察,对学生在实验方法、步骤及习惯等方面有着示范的作用。随着实验教学的开展,可以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实验,使学生对实验现象留下深刻印象,也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目的的理解。我们还可以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加强小组间的合作,共同探讨实验现象与过程。当实验条件具备时,就可以将分组实验变为单人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学生只能观察到浮、培、游、红,但该实验产生的氧气并没有得到验证,通过对实验仪器的改进,让学生自己去验证,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将教材中的小烧杯该为真果粒瓶(教师演示实验)和滴眼液瓶(学生分组实验),并分别在真果粒瓶的中上部及塑料内塞上均钻一个孔,滴眼液瓶则只在中上部钻一个孔(因其内壁塞上己经有一个小孔),再往瓶中装入一定量的蒸懷水,并加入一粒黄豆大小的金属钠,盖好塑料内塞。反应完毕后,点燃酒精灯,分别将瓶中上部的小孔靠近火焰并轻轻挤压瓶子。结果真果粒瓶上的内塞因爆炸而被冲出,由滴眼液瓶中挤出的气体则燃烧,这些现象都说明了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第三,增加必要的探究性实验,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在新课标中,“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整合实验内容式教学

第一,实验内容的整合,我们要遵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自主探究实验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区别,巩固学生实验意识,加大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力度,真正让化学实验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方式。在实验内容整合时,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为了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的实验;二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强化科学一技术一社会教育;三是随着学科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所增加的实验;四是介绍和应用现代实验技术的实验。

第二,实验内容的整合,还应该注意将教学实际与化学史上的“经典事件”有机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化学史就是化学的实验史。而化学的实验史本身就是一种博大的、精深的实验文化。化学史系统地阐述化学发展的历程,如实地记录了影响化学发展的重要事件,展示当时化学家们为了揭幵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所进行的思维过程及方法,以及他们所具备的科学精神。围绕化学发展史的“经典事件”,来创设教学情境,精神、前进的动力。

三、开发实验的趣味性教学

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理倾向。而化学实验就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国内外的各种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正在明显下降,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学习化学。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但做了化学实验,就一定能够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兴趣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因此,如何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是化学教学中值得关注一个问题。目前,国内国外有不少的教师都在致力于中学化学实验的趣味化设计,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因而值得我们去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仁山.优化高中化学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 299.(3)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 篇12

必修教材中的喷泉实验是先收集满满一烧瓶干燥的氨气, 并且要求所用烧瓶必须干燥, 一旦烧瓶湿润, 就要换一个干燥的烧瓶, 否则实验就会不成功。 改进方法:采用的装置与课本一致, 但药品使用不同。 操作方法, 向气密性好的烧瓶中放入固体氢氧化钠, 然后迅速加入少量的浓氨水, 盖上塞子, 固定好烧瓶, 挤压胶头滴管中的水, 立即出现喷泉现象。 这样改进后, 做喷泉实验可以不用考虑烧瓶是否干燥, 因为湿润的烧瓶, 同样可以做喷泉实验。 而且可以不用事先收集一烧瓶的氨气, 做喷泉实验的氨气可以即用即取, 操作起来很方便。 在对此实验改进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展开探讨: 传统的氨气的喷泉实验, 通常用固+固加热的制气装置获得氨气, 反应原理即, 改进后的实验是利用浓氨水+固体Na OH这一原理制得氨气的, Na OH溶于水放热, 促使氨水分解, 且OH-浓度的增大有利于NH3的生成。 学生会思考:1. 利用浓氨水+固体Na OH这一原理制得氨气该用什么样的制气装置? 2.这样制取氨气利用什么化学反应原理? 3.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 挤压胶头滴管, 为什么会形成喷泉?然后, 我们进一步引导:如果去掉胶头滴管打开止水夹, 则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喷泉形成? 学生经过讨论和分析, 得出:用热毛巾“捂热”烧瓶, 氨气受热膨胀, 通过导管与水接触, 即产生喷泉, 或用冰毛巾“冷敷”烧瓶, 使水进入瓶内, 烧瓶内氨气溶于水。 这样的改进探讨甚至在高三总复习阶段展开都十分具有意义, 因为涉及了喷泉实验的原理——利用溶解性形成烧瓶内外压力差, 几个常见的制气装置的应用, 还有氨气的几种实验室制法, 甚至化学反应原理如平衡移动的原理的复习。 复习起来饱满而有张力, 从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到化学反应原理一气呵成, 不仅能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而且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理论的理解。

二、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实验改进

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实验中, 理论上铜片上有气泡, 锌片上没有气泡, 但是实验中, 由于锌片的纯度低, 锌片上形成大量微小原电池, 因此锌片上有大量气泡, 而铜片上几乎看不见气泡, 虽然通过电流计可以检测到电流, 但是实验的直观性大打折扣, 影响实验效果。

根据原电池原理, 铜、锌在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中形成的电势差是一个定值, 但是实验中铜片上气泡少, 说明通过溶液的电流低, 也就说明溶液的导电性差。 通过增加溶液的导电性提高溶液的电流, 但如果增加硫酸的浓度, 实验中随着硫酸的浓度增大, 溶液的导电性增强, 电流强度增大, 铜片上气泡逐渐增多, 但是锌片上此时气泡增加得更多, 锌片上的气泡扩散到铜片上, 影响铜片上气泡的观察。 另外, 如果减小铜片锌片电极间的距离, 就可以观察到铜片上气泡增加, 但是此时锌片与铜片距离较近, 锌片上的气泡干扰铜片上气泡的观察。 所以, 我们做出以下改进:

往溶液中加入固体食盐或者固体的硫酸钾等。 实验中, 随着食盐浓度的增加, 铜片上的气泡逐渐增多, 此时测定电流发现电流逐渐增大。 通过硫酸溶液中加入氯化钠, 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的直观性。 实验结果表明, 在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中实验中加入氯化钠固体或者固体的硫酸钾等, 现象更明显直观。学生在反复探讨改进此实验的过程中, 同时也解决许多疑问:1.为什么观察到锌片上有大量气泡, 而铜片上几乎看不见气泡? 2.为什么制取氢气时用稀硫酸与粗锌反应比与纯锌反应快? 3.为什么锌片与铜片距离靠较近时, 气泡会明显增多? 为什么往溶液中加入固体食盐或者固体的硫酸钾, 现象更加明显直观? 通过探讨, 学生会问, 会思, 会悟, 更有一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 整个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本质进行探索式的分析, 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使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浓硫酸的“黑面包”实验

传统的浓硫酸的“黑面包”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在个大号的实验杯中加些蔗糖 (已研磨细) , 不要加太多, 适量就好。 之后将一个玻璃棒竖着放在糖的中间的位置。 再缓缓倒入浓硫酸 (98%) , 倒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要沿着杯沿倒, 让硫酸沿着杯壁缓缓流下。 还有玻璃棒一直要竖着, 这样黑面包做好了也容易取出。 加的硫酸不要太多, 加多了没用, 加少了不行。 看着蔗糖表面都快发黑了就差不多了。 这样做的不足之处是:实验产物中的SO2很不利于师生的身体健康, 也不符合化学教育中环境保护的初衷, 并且本实验只让学生观察到浓硫酸使蔗糖炭化, 并且膨松成“黑面包”, 而未让学生明白气体的成分。 我们引导学生展开探讨:1.推测产物成分并如何验证产物成分?2.如何处理有毒气体? 3.如何改进实验装置实现验证产物成分及处理有毒气体? 现将该实验改进如下。 实验步骤:①将装置连接好, 检查气密性。 ②在圆底烧瓶中放入已研细的蔗糖约10g滴人1至2m L水, 然后将其余药品按下图装置装入瓶中。 ③将分液漏斗中的浓硫酸逐滴加入圆底烧瓶。 实验现象:可观察到圆底烧瓶中的蔗糖由白一黄一棕黄一黑, 最后炭化, 并且膨松上胀成疏松多孔状黑色物质, 像“黑面包”一样。 同时可看到品红溶液逐渐变为无色, 可证明有SO2生成。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由深到浅, 可证明已将剩余SO2除去。 品红溶液无变化, 可证明SO2已除尽。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证明有CO2生成。 实验特点:1.现象明显, 可见度大。 圆底烧瓶中可明显观察到蔗糖炭化的一系列过程, 还可观察到品红溶液的褪色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现象。 2.实验连续, 综合性强。 充分展示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以及SO2的漂白性、还原性等。3.节约用品, 操作方便。 实验中将浓硫酸改用滴加方式既安全又能控制用量。4.防止污染, 保护环境。本实验中的SO2被吸收处理, 有利于环境保护, 并能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总之, 展开这样的改进探讨有许多好处, 可以挖出许多内容。 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能详细掌握浓硫酸和二氧化硫的性质并学会运用, 然后思考:1.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由深到浅但并未完全褪去, 为什么高锰酸钾要过量? 2.为什么用澄清石灰水变证明有CO2之前必须除尽SO2?怎样证明SO2是否完全除尽?3.如何区别CO2和SO2气体? 这样做, 学生学会了严谨地对待化学实验, 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听过的很快会忘记, 看过的有一些印象, 做过的才能理解、掌握。 ”这句话说明, 学生只有亲自操作, 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 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刻。 这样的实验改进探讨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 交流合作的机会, 不仅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结果分析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而且大大提高了化学理论教学的成效。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和支柱, 也是提高人才科学素质, 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充分利用实验, 适时引导学生探讨实验改进,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更科学地用好教材实验, 并将实验教学的功能与价值发挥到最大, 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研兴趣, 形成学习与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

摘要: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是一门融合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综合性课程。实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研能力有效的教学形式。如果能充分利用实验, 不断对实验进行改进和探讨, 师生共同参与, 则不仅能降低教学难度,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理论的理解,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及发散和创新的思维能力。本文对探讨几则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所引起的反思作出分析, 并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探索实验教学改革。

关键词:实验改进,化学理论,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知识迁移

参考文献

[1]李伟.几个化学反应原理实验的改进[J].化学教与学, 2015 (6) :93-95.

[2]蔡一霞.新课程下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实验教学研究, 2015 (6) :87-89.

[3]周扬华.对高中化学新教材中一些实验改进的研究[M].教师园地:40.

上一篇:法律的守护下一篇:宏观调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