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演示视频(共12篇)
实验演示视频 篇1
1 引言
近年来, 各种应用程序已经出现在互联网上并推动了网络流量成倍增长。因此, 互联网服务模型需要从一个尽力而为的模型向一个同时考虑多种服务质量 ( Quality - of - Service, Qo S) [1]的集中式模型转变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然而, 由于网络本身和客户的异质性, 带宽的波动, 以及各种方面的挑战, 服务提供者依旧对提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具有质量保证的服务还是有困难的, 尤其是那些高吞吐量和抖动敏感的视频应用, 例如视频点播和电话会议。
在网络层上, 最初路由和转发机制被设计为基于路由转发并通过单路径来传输数据包。这种传输方式建立在对跳数和传输延迟的计算上。在现今带宽受限的Internet中, 单路径路由机制很难满足视频流的带宽要求的应用[2]。为解决这个问题, 为此, 多路径路由被提出以更有效地聚合网络带宽资源[1,2,3,4]。文献[1]中的研究结果显示, 从视频串流的整体容量来看, 多路径视频串流机制可以提供比单路径机制更为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不仅如此, 将动态调整、变化的传输路径和多路径路由机制相结合, 可以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和错误恢复速度。
可伸缩视频编码 ( SVC) [5,6]是H. 264 /AVC的一个延伸实现技术。SVC支持对视频的空间、时间和质量的可扩展性。具体而言, SVC编解码器编码的视频具有层状结构, 包括基本层 ( Base Layer, BL) 子流和几个增强层子流 ( Enhancement Layer, EL) 。当客户端接收到基本层数据时, 可以恢复出质量较低的实时视频; 客户端在接收到基本层数据的基础上, 随着接收到更多的增强层数据, 将获得更好的视频恢复和播放质量。为优化这个系统框架研究了相关的其他工作包括自适应数据分割[7,8], 视频专用的多路径路由[9,10,11], 传输速率分配和分组调度[12,13], 对等 ( peer - to - peer, P2P) 和多源端串流[14,15,16], 保护和错误恢复[17]。在文献[18, 19]中从系统层面讨论了多路径SVC视频串流系统整体框架的设计问题。但是之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只有仿真结果的理论研究, 建立网络测试平台并在此平台上获取真实的网络测试实验数据是非常必要的[20]。
在这项工作中, 我们使用商用路由器建立了一个实验测试平台, 并用它来展示基于Qo S ( 服务质量) 参数的多路径SVC视频串流。该试验台由6个集成多业务路由器 ( Cisco 2900系列) 组成, 采用网状拓扑结构。为了有效地实现Qo S的多路径机制, 开发了一个集中式的自动网络控制和管理 ( NC&M) 系统, 主动监视链路状态, 为每一个流媒体会话计算出多路径路由方案, 并与路由器的控制层进行通信来调整它们的路由策略。实现的SVC串流流服务器和客户端是基于经过改动的开源软件, 支持视频流通过多条路由路径分发。使用独立的网络流量生成器 ( IXIA XM2) 向网络中注入背景流量, 以模拟实际网络中的带宽波动。对于每一个流媒体会话中, 当NC&M发现目前使用的多路径路由方案不是最优时, 将重新配置路由器进行路径切换, 从而在当前条件下为此会话提供最优路由方案。
2 实验平台
图1展示了用于实验演示的实验平台。视频分发网络由6个集成服务路由器 ( 思科2900系列) 组成。正如图1 ( a) 所展示, 6个路由器被连接以组成网状拓扑。为了模拟一个带宽有限的网络环境中, 将它们配置为具有4Mbit/s的链路容量。自动网络控制和管理 ( NC&M) 系统的用户界面见图1 ( b) 所示。它运行在有3. 10GHz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和4. 0GB的RAM的个人电脑 ( PC) 上, 该PC通过两台交换机 ( 思科Catalyst系列) 连接所有的路由器, 交换机被安置用来连接NC&M和路由器, 因而对我们的实验是透明的。假定装置中只存在一组串流服务器—客户, 它们被各自连接到路由器。具有2. 40GHz英特尔至强处理器和32GB的RAM的机架式服务器, 运行Linux操作系统。具有2. 20GHz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和4. 0GB的RAM的用户电脑运行Linux操作系统。
3 实验结果
实验中将8段采用标准通用影像传输格式 ( CIF) 分辨率 ( 352x288) 的MPEG标准测试视频“Paris”拼接在一起, 得到播放时间为320s ( 8000帧) 的测试视频序列。此序列被JSVM软件编码为SVC视频码流, 基本层码率为500Kbit/s, 增强层码率为0. 5Mbit/s—0. 9Mbit/s。网络流量生成/分析器 ( IXIA XM2) 模拟数据包, 在每条链路上生成浮动范围在0. 2Mbit/s—2. 5Mbit/s的背景流量, 并向测试平台中添加。
图2中显示的是丢包率的实验结果。我们为多路径机制绘制了基本层和增强层随测试时间变化的丢包率图。单路径机制的丢包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被作为参考曲线绘制在图2中。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多路径基本层丢包率相对于单路径机制得到了显著的降低。这证明了采用的多路径路由机制对带宽的变化有更好的适应性。对于整个视频串流会话, 单路径机制的平均丢包率为3. 33% , 而多路径路由机制的基本层平均丢包率为0. 62% , 增强层平均丢包率为1. 71% 。同时我们发现在多路径机制中, 基本层数据包的丢包率比增强层要低很多。这是因为我们的Qo S - Aware多路径SVC视频串流系统将基本层数据包的优先级设为最高。当端到端的带宽不足以同时无丢失的传输基本层和增强层数据流时, 我们将牺牲增强层数据流以保证基本层数据流的传输质量。在这种情况下, 尽管接收端实时播放的视频质量会因为缺失增强层数据包而下降, 但视频仍可以凭借接收到的基本层数据流实现流畅播放。然而对于单路径机制, 传输链路出现拥塞时, 属于任何SVC编码层的数据包都将被以相同概率丢失。
图3显示的是有关峰值信噪比的实验结果。我们主要关注所有重建视频帧的亮度分量峰值信噪比 ( Y - PSNR) 。Y - PSNR显示原始视频帧和重建后对应帧之间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 由于网络拥塞, 单路径机制下的Y - PSNR在测试开始60s后将发生严重下降, 而在多数测试中多路径机制保持Y - PSNR处于较高水平, 从而保证了接收端视频的实时流畅播放。然而由于该NC&M系统需要一定的时间对网络变化做出反应, 在整个视频串流过程中我们仍可以发现多路径机制下Y - PSNR值在部分离散的时间点上有所下降。
图4中显示的是关于抖动的实验结果。在本研究中定义了抖动为相邻两个接收数据包之间的延迟时间之差。可以发现多路径机制下的抖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比单路径机制要低, 但是同时也能发现在多路径机制下的某些数据包的抖动因为路径切换而增大。由于数据包在路径切换前后被通过不同路径转发, 抖动可以高达大于7. 2msec。从整个视频串流会话来看, 单路径机制的平均抖动为4. 6msec, 而多路径机制的平均抖动被减小到3. 8msec。
4 结束语
在这项工作中, 我们使用商用路由器建立了一个实验测试平台, 并用其来展示考虑Qo S ( 服务质量) 参数的多路径SVC视频串流。实验结果表明, 多路径SVC视频串流流方案相比于传统的单路径传输方案在丢包率、延迟抖动以及实时视频播放方面的峰值信噪比 ( PSNR) 获得更好的性能, 从而更好地利用网络带宽资源。
实验演示视频 篇2
解决办法1:尝试重新安装解决问题。(安装前卸载掉原来的文件)
解决办法2:若重新安装,问题依然存在。看看是否是把proteus安装在了含有汉字的文件目录下,即尽量不要把此软件安装在一汉字命名的文件夹下,这样容易出现问题。如果是的话,请重新安装在不含有汉字的路径下。
解决办法3:在解决办法1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请尝试在proteus快捷方式点击鼠标右键,选择属性,并切换到兼容性选项卡,选中“以兼容模式运行”,和“以管理员身份运行”,然后点击应用和确定。(顺序不要乱)
问题2: 在用keil调试运行时,proteus弹出对话框 failed to connect。。。点击确定后又出现错误:Target Dll has been canceled 调试终止!或者只出现 Target Dll has been canceled 调试终止!
解决办法1:尝试重新安装解决问题。
解决办法2:确保keil驱动安装正确或者重新安装keil驱动。(很有可能是此原因导致问题的发生)。在安装keil驱动的过程中,确保出现“AGDI Driver for uv2AGDI Driver for uv3”的对话框,并且选择AGDI Driver for uv2。同时确保出现了文件夹选择的对话框,选择你之前安装keil的文件夹。如果没有出现,请尝试重新反复安装,直到出现为止并按上述说明执行。
解决办法3:确保准备工作已经做好。即
1、keil里的目标属性的“输出”和“调试”选项卡里的设置正确。尤其是“调试”选项卡中的第一项一定要选择最后一个preteus VSM Simulator,即使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名字相同。
2、确保keil的程序已经调试并生成了相应的hex文件。并且为preteus里的文件添加好了该hex文件(添加方法老师的视频里有演示)。
3、确保preteus里的调试里的“使用远程调控“处于选中状态。
问题3:在preteus里的文件里点击播放按钮是,弹出错误提示框其中有“can not open。。“。
解决办法:请尝试在”计算机“右键的属性里,选择”高级系统设置“,点击环境变量。并将TEMP
和TMP里的值改为“%SystemRoot% TEMP”
若你有以上问题并且尝试所有解决办法后无法解决。请尝试使用终极解决办法:
不让演示文稿为FLV视频而折腰 篇3
解决的办法很简单,请按照下面的步骤操作。
第一步:获取FLV播放器
首先从网络下载flvplayer.swf文件。这个文件是必不可少的FLV视频播放工具,利用百度、谷歌搜索引擎即可获取,将其与相关的FLV视频文件放在同一文件夹。
第二步:设置控件属性
打开PowerPoint载入需要插入FLV视频的演示文稿,切换到“开发工具”选项卡,在“控件”功能面板单击“其他控件”按钮,打开“其他控件”对话框,在列表框找到并单击“Shochwave Flash Object”控件,在这里设置“Movie”属性值,例如“flvplayer.swf?file=Rock Paper Scissors EXTREME.flv”(如图1),这里的“Rock Paper Scissors EXTREME.flv”表示视频文件名,如果该文件没有与视频文件放在同一文件夹下,那么这里必须输入完整的路径。
经过上述设置之后,现在就可以在演示文稿中正常播放FLV格式的视频文件(如图2),有此需要的朋友不妨一试。
实验演示视频 篇4
科技日报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近日成功完成了一项光学技术演示验证实验, 其特定程序“激光通讯科学的光学有效载荷” (OPALS) 可将NASA未来航天器的通信速率提高10至100倍。这是NASA第一次在轨道实验室试验光通信。
在太空任务中, 使用的科学仪器越来越需要更高的通信速率将收集到的数据发送回地球, 或者支持高数据速率的应用, 如高清视频流。光通信也称为“激光通信”, 是一种新兴的通过激光束传送数据的技术。其可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 超过当前采用的射频 (RF) 传输速度, 并且具有在频带操作不受当前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监管的优点。
该项目经理马特·亚伯拉罕森说:“光通信已具有改变游戏规则的潜力。眼下, 许多深空探测飞行任务在执行每秒200到400千比特的通信任务。OPALS将展示高达每秒50兆比特的传输速度, 未来深空光通信系统甚至会提供每秒1000多兆比特的传速。”
据每日科学网、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 作为执行空间站货物补给任务的一部分, OPALS将内置于Space X“龙”飞船, 可能进行为期近3个月的较长任务的传输测试。当“龙”飞船泊靠空间站之后, OPALS将被机械手从飞船的主干提取, 然后定位在该站的外侧, 首次与设在加州洛杉矶附近的山区小镇赖特伍德地面通信。当空间站环绕地球时, 地面望远镜会一直跟踪它, 并发送一个激光信标到OPALS, 同时锁定上行链路中的信标, 轨道仪器飞行系统将格式化的视频下传调制激光束, 每次示范或测试将持续大约100秒。
实验一 陈列柜演示实验 篇5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机械创新设计陈列柜的演示,了解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启迪创新思维,提高机械创新意识与创新设计能力。
2、了解机构创新设计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二、实验设备
CQXG-10B多功能语音控制陈列柜
三、实验原理
机械创新设计陈列柜是《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实物教材”,其内容以近3年出版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方面的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校优秀教材为基本依据,突出产品创造技法、原理方案创新、机构创新、结构方案创新和外观设计创新。它由十个陈列柜组成,分别是:创新设计概述、创新思维方式、产品创造技法(1)、产品创造技法(2)、原理方案创新(1)、原理方案创新(2)、机构创新设计(1)、机构创新设计(2)、结构方案创新、外观创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语音控制柜,由微处理器控制的新型大容量语音芯片组成,设有遥控和手控两种独立操作,可实现遥控、手控该柜全部模型电机同时转动。
实验演示视频 篇6
1初中物理课程中演示实验课程特点分析及初中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1.1初中物理课程中演示实验课程特点分析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课程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展示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对于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学生还可以课后模拟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2初中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八、九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十四、五岁,学生心理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存,所以初中物理教学要从学生的具体经验出发,在课堂上尽量增加演示实验的数量,提高演示实验的质量.
2初中物理演示实验中实物演示与多媒体演示的比较
2.1学习者接受的角度比较——实物演示真实,更有益于学生对客观规律的理解,而多媒体演示虚拟,不够客观
相对来说,实物演示更真实,可给学生展示出更客观的事实规律,学生观察完演示过程后,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即使是演示不够成功,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也可以知道不成功的缘由,如此可锻炼学生对实验误差或实验失败的分析能力;多媒体的过多演示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倦怠,因为演示毕竟是虚拟的而且演示过程过于完美.比如“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实物演示中,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的记忆会更深刻(如先测空桶重力,再测溢出水后桶和水的总重力),得到的实验结果肯定会有误差并且一次演示还不足以得出普遍规律,这就需要老师选取不同形状、不同密度的物体进行多次演示,既减小实验误差又能得到普遍的结论;而多媒体演示往往只进行虚拟演示,要使学生想得到“物体受到液体对其竖直向上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这样的结论难免有些牵强.
2.2演示效果的角度比较——多媒体演示实验现象更明显,实物演示更直观,因此可将实物演示和多媒体演示结合起来
实物演示由于要人为操作,难免会出现现象不够清晰、实验数据误差较大的问题,并且一般演示实验的操作仅局限于讲桌的小范围,前排同学可以看清楚,但对于两侧及后排的学生未必能看得清楚;而多媒体演示可以播放视频、flash动画、计算机模拟实验等,通过人为控制演示过程的播放快慢,可以将实验过程完整地展示出来.比如“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实验,转动金属盒探头时,人为操作起来手难免会颤动,如此就会导致U型管液面高度差发生变化,这样就很难传递给学生“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各方向液体压强都相等”的实验结果,并且后面坐的学生可能连U型管液面高度变化都看不清,更无从得出实验结论了.因此,首先对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也比较高,教师在备课时须进行多次演练;其次在实物演示时可利用投影仪,对U型管进行实物投影,起到放大效果的作用,全班学生可以看得比较清楚.
2.3课堂效果的角度比较——实物演示时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演示在活跃课堂方面有自身局限,无法自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物演示时,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实验环境中,这不仅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同时,学生也可以作为老师的助手,参与到实验中,帮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这样可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对活跃课堂气氛无疑有很大帮助.而多媒体演示未必会达到期望的效果,因为学生仅仅处于被动观察的地位,学生会觉得物理实验只有在实验室中才能进行,学生的参与较少.比如“水沸腾后做功”的演示实验,笔者在讲课时发现,若将实验所需仪器带进课堂,学生很快就被老师操作的过程所吸引,尤其是试管中的水受热后试管塞被弹射出去的瞬间,很多学生都发出了惊呼声,产生出很大的疑问,随后笔者也自然而然地解释了能量的转化过程,顺带着引出了新课《热机》的教学;再比如“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演示,通过叙述的方式再现故事情景是必要的,若有半球模型更完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完成演示实验过程,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很大,这种给与学生真实的体会无疑更有益于学生对事实的把握.
2.4演示操作的角度比较——多媒体演示可以说非常简单省事,而实物演示并非如此
多媒体演示通过查找网络资源或PPT、flash等制作,直接在课堂上播放课件资源让学生观察即可;而实物演示要复杂些,对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当然,通过教师实际的身教,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逻辑、科学的实验方法.
2.5投入成本的角度比较——实物演示要比多媒体演示投入更多
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都要有相当大的投入,包括实验器材的采集、教师备课、演示占用课堂时间等;相对来说多媒体演示投入较少,教师只需制作出演示课件,并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演示课件就可以.
实验演示视频 篇7
M arketw ired 2013年9月9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桑尼维尔和帕洛阿尔托消息----
60 G H z千兆级无线芯片组领先开发商W ilocity和U SB图形技术领先供应商D isplay Link宣布, 将在业内率先演示基于W i G ig技术的4K图形和视频。演示采用一台集成了W ilocity的W i G ig芯片组的笔记本电脑和一个W i G ig连接站----后者还集成了D isplay Link的支持4K分辨率的最新芯片组----笔记本电脑和连接站都被连接到一台4K显示器上。4K分辨率是1080p全高清分辨率的四倍多。此次演示将于9月10日至12日在旧金山英特尔开发者论坛的D isplay Link展位进行, 并同时在W i-Fi联盟在北京、首尔、台湾和东京举行的行业活动上进行。
W ilocity产品和销售副总裁Jorge M yszne表示:"我们与D isplay Link合作进行的无线4K图形和视频演示, 是业内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们将展示W i G ig具有的以往只有有线技术才能提供的性能。这是W ilocity的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今年2月, 业内首款支持W i G ig标准的产品开始出货, 今年夏天推出了新平台, 现在我们又将展示新的尖端使用实例。我们期待今后有更多激动人心的第一次到来。"
W ilocity的三频W i-Fi解决方案允许用户实现与显示器、网络和其他外设的更好连接, 并允许未来升级到最新的视频技术, 且无需将W i G ig解决方案与特定的视频分辨率捆绑。W i G ig还允许高度定向连接, 在60G H z频段速度最快可达7G bps, 避免了以往2.4/5 G H z频段存在的干扰和拥挤, 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无线性能。
D isplay Link销售和市场营销副总裁John C um m ins表示:"我们很高兴展示新的4K芯片组。这款业内首创芯片组能为最新显示器和电视机提供全4K分辨率, 使商业用户能以惊人的细节查看和处理文档、图表和统计数据。如果与W ilocity的802.11ad无线解决方案结合使用, 连接能力将被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我们非常高兴将在即将举行的旧金山ID F 2013大会和在北京、首尔、东京、台湾举行的W i-Fi联盟新闻发布会上展示我们的实力。"
D isplay Link图形解决方案可通过标准有线和无线连接 (如U SB、W i G ig和以太网) 提供低延迟的完美图形。D isplay Link解决方案支持W indow s和M ac操作系统, 是自带设备 (B Y-O D) 环境的完美解决方案。在多数主要PC和PC配件供应商提供给全球企业和商业用户的产品中, 都能找到D isplay Link的解决方案。
实验演示视频 篇8
一、导学型演示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导学型演示实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化学知识的奥秘,导学型演示实验一般采取的形式为“讲解—演示—观察—总结”,以知识讲解作为开场铺垫,展开导学型演示实验过程。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提出假设,由此引入导学型演示实验,再结合一定的实验步骤与方法,实施具体的实验操作,得出相关的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导学型演示实验的目标是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其实验内容与课程内容相联系,教师对实验原理、实验条件、注意事项等进行阐述和解释,引导学生猜想实验结论、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与新知识和新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拓展知识网络。
例如,在讲授“铵离子”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铵离子检验”的导学型演示实验。首先,引导学生复习离子检验的一般方法,即与已知溶液反应产生气体或固体,通过检验出气体或固体而验证存在该离子。然后,教师实际操作小型演示实验———“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氯化铵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最后,引导学生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反应瓶瓶口观察颜色变化,若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表明有碱性气体产生,可知为氨气。导学型演示实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导学阶段是新知识的学习阶段,教师需要提示学生相关的条件、方法;第二,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自主思考与分析的时间;第三,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得出规律性知识;第四,以图表形式记录实验过程、实验心得。通过导学型演示实验,学到新知识,扩展知识架构,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
二、指导型演示实验,促进深入了解
在新课改教学理念下,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演示实验是结合化学知识开展的启发性小型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有效推动高中化学教学的顺利开展。由于高中化学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内容多,因此在课堂上采取演示实验教学,可以加深知识印象,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探究新知识。教师要借助指导型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挖掘知识内涵,深入分析问题,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指导型演示实验的重点在于教师对实验原理、实验细节与注意事项的指导:第一,在小组实验前,教师要讲解注意事项,避免学生的实验出现错误和漏洞;第二,教师要讲述实验的基本操作,说明演示实验的目的和结果,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互动探究。
例如,在讲授“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开展指导型演示实验教学。教师需要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的注意事项进行讲述,并引导学生阐述实验中的实验现象:“通入干燥氯气,干布条不褪色,湿布条褪色”和“干燥氯气、水、盐酸都不能使布条褪色”。通过一系列对比,得出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的结论。
又如,在讲授“金属Al”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在课堂上引入制备Al(OH)3的演示实验,设置方案一:“铝与硫酸反应,再与氨水反应”,方案二:“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再与二氧化碳反应”,方案三:“铝与硫酸和氢氧化钠分别反应,生成硫酸铝和偏铝酸钠,之后这两者反应”。教师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案生成Al(OH)3,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扩充学生的知识网络。指导型演示实验具有让学生做好准备的特性,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并主动去实践,能促使学生强化化学科学素养,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
三、巩固型演示实验,加强记忆理解
巩固型演示实验是在学生对知识有了初步的学习之后,通过开展演示实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对实验的知识来源、发生和发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巩固型演示实验是以巩固和验证为目的的演示实验,一般是在新知识的复习课上引入巩固型演示实验,作用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分析与探究。在课堂上引入巩固型演示实验的原理从逻辑上分析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教师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采取新旧知识对比的方法,促使学生建构知识网络,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氧气”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过氧化氢与高锰酸钾加热可以产生氧气,并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情况下加热也可以产生氧气。再分析利用这三种物质制作氧气的注意事项,得出实验室制作氧气的材料,并借助图片、多媒体、流程图说明加热高锰酸钾制作氧气的过程,之后开展巩固型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升教学效果。
又如,在讲授“葡萄糖、蔗糖、淀粉的性质”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开展巩固型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和总结归纳。教师激励学生猜想实验探究的方法,继而逐步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淀粉遇碘变蓝、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由此加深对淀粉催化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分子含有醛基、能产生银镜反应等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
四、实践型演示实验,提升应用意识
实践型演示实验是对学生不确定的地方或疑问进行实践探究,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演示实验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通过实践型演示实验,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自主动手实践,参与到实验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与互助探究的过程中强化应用意识、提升科学素养。化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将高中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在实践型演示实验中融入生活实际问题,有效引导学生参与互助探究的欲望,强化应用意识,提升科学素养,由实践型演示实验总结出知识与生活的规律。
例如,为了展示“碳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可以在化学课堂上开展一系列的实践型演示实验。第一,将石墨电极与导线连接,接通电源,灯泡发亮;第二,借助木炭可以制作净水器;第三,木炭与黑色氧化铜研磨均匀后能够发生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第四、在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石蕊变红,加热之后石蕊又会褪色。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型演示实验,得出碳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石墨的导电性、碳的吸附性、碳的还原性、碳酸的酸性和不稳定性等,有助于推动碳族元素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通过实践型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构建系统性知识网络,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意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五、结语
演示实验改进心得 篇9
1 演示简谐运动的图像
课本中用沙摆实验得到简谐运动图像的方法使这个实验不便于观察, 学生对为什么要将接沙的木板匀速拉动缺乏亲身体验。笔者在做这一演示实验前增加了一个小实验, 用细线悬挂一装水的塑料袋, 让一学生手提细线上端, 站立不动, 用针在塑料袋下部刺一小孔, 将塑料袋拉离平衡位置, 让其在垂直于人的正前方的平面内运动, 洒下的水在地上留下的痕迹呈一直线。这时提问:怎样才能将各不同时刻洒下的水的位置错开呢?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人必须向前行走。接着再问:人应怎样向前行走呢?行走速度的大小对留下的痕迹有什么影响呢?经启发、分析和实验验证后得出:人必须向正前方匀速行走;行走速度的大小, 影响着洒下的水留下一个完整的曲线形状, 以及一个完整曲线在行走方向上的距离。本实验器材简单, 操作方便, 可见度大, 能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经过如此铺垫后, 学生对沙摆实验就会有深刻的理解了。
2 演示干涉的特点
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相差恒定的2列相干波源发出的波相遇, 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 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 且加强和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开来。在相遇区域内各质点的振动强弱空间分布是稳定的, 加强的区域始终加强, 减弱的区域始终减弱。干涉现象的这些特点, 教材中是根据水波干涉实验和波的干涉示意图总结出来的。由于投影式水波干涉实验的器材及对环境的要求许多学校尚不具备, 即使一些学校能做这个实验, 大部分学生对眼花缭乱的水波只能是“看热闹”, 很难注意到干涉的特点, 导致学生对干涉特点的理解缺乏感性认识。为解决这一难点, 笔者在课堂上用橡皮锤、音叉、尼龙弦线、带有支架的定滑轮、砝码和砝码盘等器材做了弦上驻波实验。通过适当调节砝码盘内砝码的数量或弦线的长度, 可观察到弦线上出现明显的波腹和波节相间的驻波现象。波腹处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 波节处的振动始终是减弱且不振动的。这一实验所需器材简单、操作简便、能直观地显示出干涉的特点, 为学生理解干涉特点提供了感性材料, 而且还可引导学生用波的叠加原理来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帮助学生理解干涉时振动加强和减弱的深层含义。
3 演示音叉的振动及发声
在声波这节内容中有这样一段叙述:“用橡皮锤敲一下音叉, 就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让悬在线上的小球靠近音叉, 小球就会被音叉弹开, 这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着。如果捏紧音叉的叉股, 使它停止振动, 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用橡皮锤敲一下音叉, 其直接振动及发出的声音均很微弱, 教室前排的学生也很难看清或听到, 因而音叉的振动及发声必须通过音叉与其他物体发生作用才能显示出来。在演示音叉的振动时, 可将敲击后的音叉叉股直接轻触桌面, 便能听到叉股与桌面撞击时发出的声音;将敲击后的音叉叉股直接与硬纸片接触, 整个教室内都可听到硬纸片在振动的叉股作用下发出的响声, 这些现象都能表明音叉的振动。在演示音叉发声时, 可将音叉的底部与课桌等物体紧密接触, 这时用橡皮锤敲一下音叉, 整个教室内可听到由音叉发声引起的共鸣声。如果用手捏紧音叉的叉股, 就听不到声音了。另外, 由于课桌等物体的共鸣频带较宽, 在用音叉组演示音调时也可采用此方法。这一实验不需增加其他器材, 但效果却十分明显。
实验演示视频 篇10
一、演示实验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演示实验的选择要有利于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或讲清难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等能力, 选择的实验能为进行概念、理论的教学服务。在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时候, 学生有时候会因为某种原因而导致实验结果失败。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做演示实验来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方法。例如, 学生在进行“膝跳反射”这个实验的时候, 教师会发现有的同学实验效果明显而有的同学实验效果却并不明显。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膝跳反射”实验要一位同学作为受试者坐在凳子上, 一条腿着地, 另一条腿自然地搭在着地的腿上, 小腿要自然下垂、放松。身材比较胖的同学在进行实验时, 另一条小腿没有做到自然下垂、放松, 而是紧绷着, 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针对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让身材比较胖的同学作为实验对象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先让他们坐在桌子上, 不必把小腿搭在另外一条腿上, 以保证小腿能自然下垂、放松。然后教师用橡皮锤迅速叩击受试者上面那条腿的膝盖下面的韧带, 学生便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效果。通过教师的演示, 学生便能消除疑虑, 明白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
二、演示实验教学必须有适用性和鲜明性
演示实验教学选用的仪器要大小适当, 实验装置和操作简便易行, 装置要高低适宜、美观。所用时间较短, 现象鲜明、富有直观性, 便于观察。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客观、全面、准确和有序地观察现象。学生通过演示实验看到了自己平时看不到的生物微观世界, 看到了平时见不到的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 因此它具有适用性和鲜明性。例如, 初中学生对于动脉血和静脉血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 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而理解概念。教师可以首先取装有新鲜牛血的两只试管, 在其中一只试管内注入氧气, 让学生观察颜色变化, 然后再在另一只试管中注入二氧化碳, 让学生观察颜色变化。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通过控制实验条件, 使学生有序地观察变化过程,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收到明显的实验教学效果。学生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 启发运用感知到的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 从而认识了静脉血和动脉血的不同。
三、演示实验教学必须有示范性和可靠性
生物实验本身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需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态度。只有正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 才能达到既定的实验目的。因此教师要严格规范操作, 教学才具有示范性和可靠性, 学生也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尊重实验结果的客观事实。例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这个实验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掌握使用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我觉得可以这样安排演示实验。在让学生熟悉了显微镜操作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上台演示怎样使用显微镜, 接着教师在此基础上演示怎样使用显微镜的规范操作。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两次示范学到正确的操作方法。这样, 教师的演示实验便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生也能从比较中纠正错误的操作并加深对正确操作的印象。
四、演示实验教学必须有演示与讲授统一性
演示实验教学中有的实验内容较多, 实验过程又较长, 这时候可以采取分段实验, 教师讲授和演示一段, 学生跟着操作和观察一段。如观察草履虫的实验, 就要分三段进行实验, 第一段:观察草履虫体型和运动;第二段:观察草履虫的结构;第三段:观察草履虫的应激性。在分段实验时, 教师要说明并演示每段实验的操作方法, 提出注意事项, 然后再让学生完成实验内容。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必须对实验内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加以组织、润色并用准确、生动、赋予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的讲授不仅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 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改进初中物理演示实验 篇11
[关键词]:演示实验 改进 原则
一、尝试改进演示实验
1.补充演示实验的数量。教材已列出大量实验,有的章、节和知识点还没有演示实验或数量还不够。有和没有演示实验,教学的效果有很大区别,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时加入演示实验很有必要。八年级“液化”概念的教学,只按教材列举一些液化现象,然后分析,得出结论:“降低温度,气体液化”。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感性素材,小学自然和初一地理学过“大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珠,学生已经形成了液化的前概念。这样的教学“液化”简单地“建立”了,这种建立过程太粗略,停留在知识的识记上,课堂教学也枯燥。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液化”前概念的基础上,强化正确的认识,更深地认识“液化”,并要求学生会用“液化”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物理现象。教学时可插入两个演示实验。先在秋高气爽的十月准备一瓶冰冻矿泉水,用抹布擦干净后展示在学生面前,立即唤醒学生生活中的经历和脑中已有疑问“过一会,瓶外会有水珠出现?”,“瓶外为什么会有水珠出现?”学生很快进入教师设置的物理情景,教师趁机发问 “瓶外的水珠从哪里来?”经过教师的讨论、分析、学生确定“水珠不是从瓶内渗出来的”,“水珠从空气中来”。教师进一步追问:“水珠是怎么从空气中变来的?”然后,演示实验,同时加热两只盛有温水的烧杯,并引导复习、分析:“杯中的水有没有发生物态变化?”学生答:“蒸发”,“人眼为什么看不见水面上方的水蒸气?”(水蒸气是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取两块玻璃片,一片在火上烤热,另一片不烤。两片分别放在烧杯上片刻,待冷玻璃片上生成了明显的水珠时,而热玻璃片 上没有生成水珠,把两块玻璃片同时展示给同学们看。“水珠是怎么来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随后要学生观察,拿走玻璃片的杯口上方有“白气”出现,“‘白气’是 什么?”据分析,討论得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及时矫正“白气”是水蒸气的错误前物理认识)。此时,刚才冰冻矿泉水瓶壁外已出现大量的水珠,学生心中的谜底与“水”俱来。实验后接着进行归纳、应用……这样,学生不仅清晰的形成了“液化”的概念,能较容易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有关现象,在实验的引导下一系列观察、思考、分析、归纳,让学生真正体验揭示自然界谜底的乐趣。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后,学生对“雾”、“露 ”以及早晨、晚上池塘上方的“白气”等现象分析,解释轻松而又准确。当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错误前物理概念,与物理概念、规律相抵触矛盾时,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在表面上能够接受正确的观念,但认知上还没有形成新的图式。学生在解释现象、分析问题时容易不自觉地运用到原来的错误前物理观念。这时需要强烈的刺激打破旧认识结构的平衡。即使教材已列出演示实验,还有必要补充惊奇的演示实验,加强和反复刺激,让新建立的图式得到强化。
2、提高演示实验的质量。现行教材有很多精彩的演示实验,教师教学时,由于种种原因,教材给出的一部分演示实验 效果不尽如人意,需要我们大胆地改进,重新设计。初二物理“音调”中,“纸片划过木梳”、“橡皮筋振动”目的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音调高低并研究音调高低与振动之间的关系。而上述两实验音调变化小(响度也小,能够听到的学生少),乐感不强的学生靠耳朵辨别两声音音调高低就很困难。如用琴弦代替橡皮筋做实验器材来演示,或者干脆换一吉它走进教室,让学生体验音调高、低。对不同粗细、松紧的弦发出的声音进行对比,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这样做效果既明显,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则改成小实验让学生课后体会。“液化”中“压缩体积,乙醚液化”的实验,在常温下,靠拉开活塞很难做到液态乙醚全部消失,压缩体积气态乙醚液化后分布注射器筒壁,多数学生观察困难,直观效果不好。如用一只空的透明外壳打火机和充气罐代替上述实验,调整好打火机和充气罐位置关系,对打火机充气,学生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打火机内气体被压缩时变成液体。还容易联想到自家液化气罐的灌入情景。操作简单,效果更直观,学生的兴趣也很高。
3、演示实验的借鉴与扩展。演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为了说明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教材中是让带电的物体去靠近一堆纸屑,很多纸屑飞向带电体,又飞散开来,纸屑的飞散吸引了学生过多的注意力,对初次接触电学的学生,很难得出“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的结论。改进的方法是:取一面积为1平方厘米纸屑,在其中穿一孔并用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当带电体靠近纸屑时,可以看到细线弯曲,纸屑向带电体靠拢。这样既增强了演示效果,又使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
二、改进基本原则
1、明确目的,优中选优,追求更好效果。一方面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另一方面根据教学要求选择适合的实验。如果要达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的目的,选择的实验,最好能达到 “ 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果要打破学生已有的图式(认知结构),实验应力求做到“学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让学生终生难忘;如要强化新建认知结构,实验源于生活来自学生身边,唤醒学生再认识,并为学生回到生活中解释现象、分析问题提供示例和“桥梁”。一只苹果插上铜片、锌片,接上导线也能让发光二极管发出光来。
实验演示视频 篇12
一、重视演示实验,发挥演示实验教学作用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化学教学要重视实验的作用,尤其是教师的演示实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演示实验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需要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演示实验应当被视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环节,教师在课前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演示实验有着积极的教学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验证书本上学到的规律和结论。例如:在教学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绪言课时,因为课本内容较广,信息量较大。学生一时根本无法理解。此时,如果教师如按教材中的做法,可能会给初学化学的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就开展了一些有趣的演示的实验。如“魔棒点灯”、“湿法炼铜”等实验。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再结合教材的内容,学生很容易接受化学知识,并且也能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极具启迪性的思想,从而培养自己的化学素养,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推断和归纳能力,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边演示边实验,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的演示实验大部分情况下是在教室中完成的,并且是教师自己完成。学生只有观察实验,并根据教师的提示分析其中的现象与规律。这就意味着会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在空间和时间上会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这就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出了要求,怎样才能在实验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把实验效果做到位呢?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反馈来看,有一个方案非常有效,那就是“边教边实验”,这也是演示实验的一种,教师把对实验原理的讲解和做实验的步骤糅合成一气,在做实验的时候就开始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和解释,在最紧迫的时间、空间内尽可能的发挥出实验的示范效果。例如:在开展“氯气的化学性质”这个实验时,就先演示两组实验:(1)氯气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2)氯气通过湿润有色布条。通过实验现象的比较,一遍演示一边提出问题:为什么氯气对干燥的有色布条无影响,却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呢?氯气和水发生了什么反应呢?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演示实验中探究,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在实验中探究是化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很多化学现象与规律需要通过实验来完成,而且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不仅如此,演示实验本身也是充满趣味性的,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实验现象都甚为有趣,并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极大的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学生在观看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寻找到了不一样的乐趣。例如:在开展“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这个实验时,先做一番茄电池音乐贺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盐类水解”这个实验时,课前就准备好一朵白色的“桃花”,并用醋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等。在实验开始时就在“桃花”上喷上一点清水(主要成分是无色酚酞),由于滤纸吸水性比较强,所以这些“清水”很快就均匀分布在“桃花”上,然后再喷少量无色醋酸钠溶液。这样,学生马上就看到“桃花”一下子变红了。然而,当给“桃花”上喷洒一些氯化铵后,“桃花”立即变白了。学生对其中的变化十分好奇,这样的演示实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探究盐类的水解知识的需求。
四、重视演示实验,提升学生实验能力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由于近代自然科学起步的早,化学实验工作开展的比较到位。化学的内容都是以抽象的概念和定律为主,需要实验教学去具体化展示出来,因此,对于我国的高中化学教学来说,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的优秀经验,将那些学生感到困惑不解的地方放到实验中去解读,让学生在一个具体可见的环境下感知抽象的化学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改进演示实验是教师值得探索的教学策略。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改进演示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拓宽一下与演示实验相关联的环节,拓宽实验的广度,使学生见识到更多的内容。例如:如玻璃器皿的内外壁不能有污痕;破旧的配件如胶皮管、角匙、镊子等不宜再用于演示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给学生以严格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形成严谨观念:化学实验是一项严肃而认真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这样的要求,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十分有利的。
综合上述,改进演示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改进演示实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快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开展演示实验教学。这样,才能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荣桥.改进化学演示实验可视性的有效策略[J].化学教学,2016(05)
[2]周怀鹏.浅谈用演示实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