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临界演示

2024-09-25

课堂教学中的临界演示(共9篇)

课堂教学中的临界演示 篇1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在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概念和导出正确物理规律的课堂教学中, 实验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 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它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 并进行思考, 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使演示实验真正达到演示目的,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要目的明确, 忌随心所欲

物理教学中, 演示实验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 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例如, 在讲授《平抛运动》这一节的内容时, 我们可以选择的演示实验比较多。如抛出的粉笔头、桌上滚落的玻璃球、水流的喷射、平抛运动演示仪、闪光照相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平抛运动可以看做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这一规律。再比如, 讲《摩擦力》这一节, 我们可以用引导提示法指出我们要实验的问题和目的。如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了研究这个问题, 我们调整吊盘上的重物的重量, 使木块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时绳子对木块的拉力就等于木块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重物, 增大木块与桌面间的压力, 这时发现, 必须增加吊盘上的重物, 使压力增大木块才能做匀速运动。可见增大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压力, 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也增大。学生就很自然地得出“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压力N大小成正比”的结论, 即f=μN。然后进一步得出动摩擦因素与两接触物体的材料和它们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整个实验目的性明确, 环环紧扣, 步步深入, 学生必定会有很强的感性认识和清楚的认知思路, 从而轻松地掌握这节课的内容。

2. 要明显直观, 忌模糊不清

可以说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不能离开观察, 观察者只能在演示者所给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因此, 演示实验的直观是最起码的要求, 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其次, 仪器简单, 过程明了;第三, 要多种感官并用。有资料表明, 在接受知识方面, 单靠听觉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单靠视觉, 从图像获得知识, 只能记住45%左右;如果两者结合起来, 可记住65%。例如, 讲加速度时, 学生视觉感受到加速度影响速度的变化可能不很明显, 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演示时, 速度的变化可以用音高变化来表示, 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共同作用, 可能比单纯用视觉更直接。

3. 要安全可靠, 忌弄虚作假

例如, 空气的湿度对静电实验很有影响, 某些电学实验跟电源电压的稳定性有关。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可以提高演示的成功率, 但不能保证课堂上一定不出问题。出了问题怎么办?一是要镇定, 切忌手忙脚乱, 应认真思考和分析, 尽可能及时找出原因, 迅速排除故障;二是要实事求是, 实验失败不可简单地用“仪器不行”来推搪过去, 更不能编造数据、弄虚作假, 应向学生如实说明实验失败的原因, 下次再做。

4. 要有启发性, 忌难易不分

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变抽象为形象。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 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 发展能力, 培养兴趣。演示中的启发性, 首先在于以趣激疑。当生动的演示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 认知的矛盾将上升为思维的动力。例如, 静电植绒实验中, 当启动手摇感应起电时, 下极板上的小纸屑不断地飞舞, 粘附在涂有胶水的上极板上, 形成了美丽的图案。而对这一美妙神奇的现象, 学生的问题必将油然而生。又如选择能假设情境的知识点, 拟设情境展开想象, 对物理知识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比如“假设物体间没有摩擦力以后”为实验讨论课题, 可培养学生换角度认知物理现象的习惯, 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5. 要选择重点内容, 忌主次不辨

重点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学生通过实验、讨论, 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领会。如讲完《质量和密度》这一章后, 及时安排一堂“用天平能称物体的质量, 还能称出哪些物理量?”的实验讨论课。通过讨论, 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 讨论得出: (1) 能称出数量。如一堆大头针的颗数; (2) 称出长度。如一细铁丝的长度; (3) 称出体积。如一个纯净瓶的体积; (4) 称出密度。如一块岩石的密度。

6. 演示与讲授要紧密配合, 忌相互脱节

演示要做好, 但更要和讲授配合好。讲到什么地方做演示?是先讲后做, 边讲边做, 还是先做后讲?怎样引出问题, 通过什么过程说明问题得出结论?哪些地方要向学生交代, 哪些地方要提醒学生注意, 哪些仪器的装置要仔细地讲解, 而另一些部件的作用却可以不讲?这一系列问题, 都需要课前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仔细考虑好, 课堂上才能层次清楚、主次分明地讲好做好, 才能发挥演示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收到讲课和演示有机配合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注意演示的直观性和可靠性,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入、讲解, 如何分析、启发和总结。总之, 演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不能孤立地考虑, 以致与讲课脱节。

7. 要操作规范, 忌疏忽大意

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 一方面靠分组实验时的实际操作, 另一方面则有赖于演示时教师的示范, 因此做演示实验时, 必须一丝不苟地按规程操作, 不能有一点大意, 如做天平演示时用手拿砝码, 电路连接时不用电键等做法, 必须严禁。由于疏忽而发生损坏仪器的事故, 更不能允许。关于演示仪器的装配和使用的注意事项, 必要时也应该告诉学生。这样经过长期培养, 学生的实验技能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相应地会增加分组实验的熟练程度。

总之,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有明确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掌握了正确的方法, 才能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用观察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 又用思维指导观察活动的进行, 逐步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发展观察和思维能力。

(南宫市职教中心)

摘要:本文阐述了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说明了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注意点, 对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提高演示效率、促进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替代性,明确,直观,启发性,规范

课堂教学中的临界演示 篇2

内容摘要:

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这句话对于培智学校的智障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培智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演示教学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还能有效的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难题。教学中,演示的方式有很多,用实物演示能激发兴趣,用图片演示能解答词语句子意思,用视频录像能解决抽象知识,用动作表情对讲读进行补充。课堂上,教师的灵活使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演示教学

语文课堂

激趣

解意

释难

补充

在培智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智障儿童发展语言,丰富生活内容,加深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演示法在培智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它直观性强,可以帮助智障儿童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并且通过将实际事物与书本知识相联系,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可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那么什么是演示法,运用演示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在语文教学中又如何去运用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阐述,希望能对培智语文老师,尤其是低学段的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一、演示法的概念

演示教学法指的就是教师上课时,配合讲授或问答,运用直观教具或以自己的声音、动作对学生进行示范表演,使学生通过观察演示的内容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①

如果根据演示的材料进行区分,又分为实物、标本盒模型演示,图片和图画演示,幻灯、电影、录像、录音演示,以及动作表情演示等。②无论哪一种演示,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也有其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和当时、当地等实际情况做具体的选择。

二、演示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教师的主导地位原则。演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教师必须要对演示的对象加以说明,告诉学生观察什么,注意什么,并且教师要配合讲解和问答,引导学生从观察结果中得到明确的结论。

2.目标性原则。语文教学中演示的选择,依据就是教学目标,要围绕教学内容,考虑教学对象,精心选择,有机组合,突出特点,突破难点,以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换句话说,无论何种教具演示,都仅是一种手段,如果脱离了教学目标,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滥用教具,再好的演示也只能是花架子。

3、多元性原则。演示的目的是为了让智障儿童获得具体的印象,所以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充分感知演示的对象,教师要既能让学生看到,又能让学生听到,嗅到、摸到,甚至是尝到效果就更好。

4、适时原则。智障孩子注意力时间短,易分散。如果教师不在恰当的时间展示,不但起不到演示的目的,反而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甚至会扰乱课堂。笔者就亲历,由于把实物过早放在讲台上,有学生下位拿着吃,然后一部分学生也下位了。所以,教师一定不能过早的把教具拿出来,用过后还要及时的收起来。

三、演示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由于培智学校的孩子多是中重度儿童,他们在课堂上爱做小动作,学习兴趣不高,为了让他们能在愉快的气氛中学校,自主的调动各种感官,课堂上就要灵活的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具演示以激发他们的兴趣。1.巧用实物激趣。

智障儿童的兴趣与正常儿童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兴趣单一,范围狭窄,物质兴趣占主导地位,直接兴趣多于间接兴趣,兴趣的程度低,稳定性差等。而实物演示,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它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让学生把学习事物与认识事物有机结合,丰富他们的感性材料,提供生活场面,让智障生充分感受、理解,从而自觉地进入形象所再现的生活场景之中。例如教培智适用语文的第七课《萝卜 青菜》,要认识萝卜时,老师先将萝卜装在袋子里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袋子里是什么,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再将萝卜展示给学生看,了解它的形状,颜色;最后再把切好的生萝卜块,熟萝卜条给学生尝一尝,让学生了解了解它的味道。这样把学生的视觉、味觉、触觉都调动起来,激发了他们认知的兴趣,然后再出示词卡,结合实物进行“我爱吃萝卜”的朗读,让学生对课堂的记忆深刻,学生掌握就比较牢固。

2.善用图片、图画解意。

课文图片在培智学校的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无论是低学段的看图说话还是高学段的看图学文,图片都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通过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通过文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图文对照,就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对于低学段的智障孩子来说关键是能解决他们不易理解的句子或词语意思,尤其是图片、图画的优点是轻便,准备容易。甚至有时候老师的简笔画也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就要合理的利用图片,有机地沟通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释词、析句、会意、悟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像适用语文第五册第十课《人行道》课文里的四个词语:人行道,天桥,地道和隔离栏,对生活在农村的智障孩子来讲,见识的少,要掌握和理解就很不容易,上课时大量幻灯图片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无需教师过多的讲解。在复习课的时候,为强化记忆,我又通过简笔画画出这些事物,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些词语。运用简笔画起到的巨大作用,笔者还在一次公开课的比赛中见识过,当时是宜昌特校的唐金秀讲的《皮球浮上来了》,整堂课就围绕了几张课文插图和她自己的简笔画,课文一气呵成,让人过目难忘。对图画的使用已经达到了完全解读课文的目的。这种方法是很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3.活用录像,视频释难。

电子设备,电化教育的发展,使得它的制作和使用得到很大的提高,对智障孩子具体形象的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把日常不能直接感知的现象展现在学生的而面前,从而扩大智障学生的生活视野。尤其是它通过形、声、光、色的相互作用,产生极强的直观效果,使学生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地理解内容,进入情境,受到感染。例如实用语文第三册的第12课《不上当》,课文内容就一句话:“我们不上坏人的当”。对于抽象思维严重缺乏的智障学生来讲,这简单的一句话要理解是很难的,怎样才是上当,上当了会怎么样,任你有七存不烂之舌,你也不能让学生明白。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特意下载了几个关于儿童被诱拐的视频,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观看,然后又创设情景拍摄了几组在校智障学生接受陌生人东西的录像在课堂上使用,视频加上熟悉的身边实例让学生明白:接受陌生人的东西,跟别人走就是上了当。可能感受太深,以至于我班的一个学生经常自言自语当歌唱:“我们不上坏人的当。”还有教授《雨》这一课,视频中风声,雨声,各种动植物的表现,让学生充分领略到四级雨的不同,各种感官也得到了。满足,4.利用动作、表情补充。

课堂上教师就如同舞台上一个出色的演员,需要把抽象的知识融入于每一个形象的表情、动作、手势当中,让学生通过对教师的察颜观色,以及那些形象的表情及情感模拟,来领会知识的内容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表情、动作演示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便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尤其在培智学校,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设置一些有形可见的动作活动,可以更好地表现教学内容,强化知识要点。像低学段的礼貌教育,教师边讲解边做动作,生活技能方面的洗脸,洗手帕,洒水扫地等,融合上自己的表情动作,让学生在模仿的同时跟读,就有力的强化了知识记忆。所以说,教师恰当地运用表情演示,能激励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虽然演示法的作用大,但作为智力落后儿童学校的语文老师,要提高教学质量,需教师尽量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把各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尽量摒弃单一的教学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①②(智力落后儿童学校)《语文教材教法》

照片演示在摄影教学中的应用 篇3

那么,如何将照片演示应用到摄影课堂教学中呢?按照教学的进行情况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即备课阶段。在此阶段中,教师除了完成熟悉教材等常规的备课之外,还要做好照片演示的一些准备工作。

1. 创设硬件教学环境

照片演示使用的多媒体教室,要求按标准设计、配备多媒体投影机、多媒体计算机、实物展示仪、屏幕、视音频设备、集成控制系统等设备,并完成多媒体设备与校园网连接,以实现资源共享。上课前,教师要认真检查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和网络:一是检查设备配备情况,若未配齐,则应设法按上课所需设备配齐;二是检查设备和网络的完好情况,若有故障则需在课前排除,修复设备,确保设备和网络正常运行,为照片演示顺利进行作好硬件准备。

2. 准备软件资源

教师收集、整理好用于演示的照片,并将其中的部分照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1)收集照片。摄影教学无论选用那本教材,教材中插有的现成照片的数量皆有限,教学中如果师生仅参阅教材中有限的现成照片,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从相册、报刊、杂志、书籍、挂历等许多印刷品上,从多媒体电脑、光盘、软盘、国际互联网上广泛收集对教学有利的照片,然后将所有以数字的形式存在的照片保存在U盘、移动硬盘等移动存储介质中,以供制作课件时使用。

收集照片应注意几个问题:(1)收集照片的依据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仅要收集质量好的照片,也可根据需要收集质量差的照片,以便演示时作对比演示、讲解、分析;(2)要注重照片的实用性,照片的画面内容与教学内容要相符,否则照片演示会成为画蛇添足,无法起到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教学;(3)摄影课堂教学中,可以直接演示国际互联网上的现成照片,但课堂演示时难免会遇到网络故障而无法演示网络上照片的情况。因此存放于网络上的照片,能下载的要尽量在备课时下载并制作成课件备用;不能下载的照片或图片,为了便于上课时查找,教师备课时必须记录查找照片的正确路径,演示时按路径就能在网络上及时搜索到需要的照片或图片。

(2)整理照片。收集到的所有照片,无论是现成的照片或图片,还是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U盘或网络中的照片,都应根据教学的进度,按演示的顺序统一编号。课堂演示时按编号依次演示,以防演示时无法及时寻找到要演示的照片而耽误教学的时间。

(3)制作课件。收集照片时查找收集到、暂时存储在U盘、移动硬盘等移动存储介质中的照片,经过整理编号后,利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历面积较大,不便利用实物展示仪演示,需利用数码照相机将一张张挂历照片拍摄后,再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自己或他人收藏着的现成照片、教材中已插有的照片和报刊、杂志、书籍等许多印刷品上的照片,可在课堂中利用实物展示仪直接演示,让学生直接观看,不必再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可以省去不少麻烦。

制作课件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照片的画面构图合理配音配乐,演示时使照片变得有声有色,给学生美的享受,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 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在照片演示应用过程中,与多媒体技术应用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在开展照片演示教学活动前必须了解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组成,懂得系统设备的特性,主动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法、技巧。教师可以参加学校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的计算机、教育技术等培训班集中学习,或平时自学,掌握设备操作使用方法、课件制作方法以及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亲手制作课件,具备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为照片演示打下技术基础。

二、课堂演示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向学生讲解摄影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照片演示,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讲解。讲解和演示的先后顺序安排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决定,有时需要先讲授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然后再演示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照片;有时则需要先进行照片演示,然后再讲解与该照片相符的具体教学内容;有时却又需要边演示边讲解。教师适当的讲解能使照片演示成为视频演示加讲解,避免了刻板式、单一的照片演示仅让学生观看照片画面的现象,而让一张张生动的照片画面在教师讲解声中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

1. 使用多媒体设备演示课件中的照片

上课时,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课前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中的照片。如讲授六种构图方式中的“S形构图”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讲解S形构图的基础知识,紧接着导出“同学们想象一下,S形构图的画面大概是什么形状?你们遇见过这种构图的场景吗”?让学生想象、构思、回忆1分钟左右,然后教师按照事先的照片编号演示课件中S形构图的照片,并强调:“这几张照片的画面主体形状都为S形,它们都采用了S形的构图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对S形构图一目了然。

2. 使用实物展示仪演示现成的照片

教师按照照片的编号,使用实物投影仪直接演示现成的或书本中的照片,方便快捷,学生也能通过实物展示仪直接观看现成的或书本中的照片,使照片更具真实感。如讲授“环形构图”时,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可先按照照片的编号演示环形构图如石拱桥的现成照片,学生自然会想:“这属于什么构图呢”?当学生产生该疑问时,教师讲解:“石拱桥是环形的,这张照片属于环形构图”。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摄影的兴趣,有利于新课的导入。

3. 使用计算机网络演示国际互联网中的照片

根据备课时记录下来的查找照片的正确路径,在国际互联网上尽快找到需要的照片,然后根据教学需要一一演示。如讲授“景别”内容时,可以按下列路经在国际互联网上查找到名为“故宫一景”的照片:打开IE浏览器,输入搜索引擎网站,如:。在搜索字段中输入“照片演示”,回车即能搜索到很多相关项目,选择“全景演示照片”,打开“全景演示照片—故宫一景”网页。窗口中提示:“鼠标放图中任意位置按住左键推拉可任意旋转360度任意看”,根据提示操作,即可在同一幅画面中得到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不同景别的照片,同时将照片放大后展示给学生学习和欣赏。

4. 使用多媒体设备演示学生拍摄的照片

学生完成实地拍摄后,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学生拍摄的照片进行学生作品讲评。先让学生共同观看自己或其他同学拍摄的照片,然后教师对学生拍摄的照片进行讲评,详细分析照片的质量,指出其优点与不足。如学生完成“摄影曝光”内容的实拍后,学生拍摄到一些好、中、差的照片,教师在其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照片,然后在课堂中演示并作对比分析:说明优秀的照片好在哪里,质量差的照片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是取景构图不当还是用光不合适,或者是曝光组合不理想?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评价自己或者其他同学拍摄的照片,对照片的效果作价值判断,有利于学生肯定成绩,查找和发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改进学习方法。

在课堂演示阶段,要选择合适的演示时间,并把握好演示的度和量,切忌不择时机的过量演示。

三、结束语

教师无论讲授摄影课程中的哪个章节、哪部分内容,只要正确把握好照片演示应用于摄影教学的课前准备和课堂演示两个阶段,照片演示就能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呈现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摄影教学锦上添花,最终获取更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先简单介绍了照片演示的含义和作用,然后简要叙述了将照片演示应用到摄影课堂教学中的全过程,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堂演示两个阶段,并指出每个阶段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照片演示,摄影,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彭国平.大学摄影基础教程[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

课堂教学中的临界演示 篇4

百里杜鹃普底中学:王 勇

摘要:西部少数民主地区物理教学的开展是非常艰难的事,因为在这些地区,很少有一个完整的物理实验室。然而,物理学科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思想和物理的研究方法。物理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从而对物理概念、原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物理实验也就没有物理教学。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实验形式。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知识和自制教具的能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气氛。

关键词:自制教具 物理教学 演示实验 地位和作用

自制教具,是教师在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或者根据课本的相关实验设计自制出的能用于教育教学的器件。他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能解决传统教学当中没有实验器材时教师只是靠单纯讲解和学生想象实验情景的情况,为学生创造了感性认识的条件基础。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没有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传统物理教学只注重传播知识,却没有注重实验对学生的能力、技能和思想的教育。而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课本上要求的学生实验绝大部分都是无法完成。因此,大部分学生虽然学习了物理知识,却缺乏面对实际问题时怎样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这样,学生走出校门之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用武之地。

演示实验是利用课堂时间,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表演示范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配合讲授或穿插学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或者通过演示引导和示范作用,为学生独立训练创造条件。然而,教师个人自制的教具不可能满足一个或几个学生用一台教具来进行实验探究。所以,自制教具在教学当中主要用于演示实验,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制教具能够促进物理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和教师根据教具的功能使用方法在课堂上设定出许多新颖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环节。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望,很多情况下学生认为物理难学,主要原因之一是太抽象。而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如果教师能适当利用演示实验中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就可以把一堆抽象的概念、规律变为生动有趣的内容,多数学生都会容易的弄明白。教师非常了解自己自制的教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设定教学的先后情景。首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其次,在引导学生从实验当中去思考问题认识问题总结出相关规律。最后,将规律放回到实验当中来检验、应用。按照认识论的观点,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检验、应用。演示实验直观具体、形象生动、新鲜刺激,其教学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2、自制教具就是在锻炼教师的思维能力,并且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将思维能力很好的转移给学生,让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发展。演示实验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演示实验中教师的可以控制特点很突出。教师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和设计实验的内容和程序,得心应手地把需要观察的现象展示出来。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测量的结果来认识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找出物理现象的特征以及产生这一物理现象的条件进行思考、总结。因此,教师在自制教具锻炼自己思维的同时,也在设计了演示实验中怎样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培养。

3、自制教具能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使用自制教具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自制教具是教师个人根据自己所设计的方案来设计的能够很好完成实验的器件,他带有教师自身的思想和一定的目的。所以,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能很好的为学生进行示范和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对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进行认真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或验证规律,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获取知识、训练实验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自制教具能培养教师个人严格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作风,同时也能给学生产生影响,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在演示实验时也能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作风。通过教师操作过程中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的影响,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认真、不怕困难、敢于创造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仪器、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良好作风、习惯。

5、自制教具能培养教师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陶冶个人情操,能从行为上影响学生和教

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同时在演示实验中又能满足学生的视觉观察,还能使实验仪器的结构简单、费用低。制作教具的材料一般是日常生活中常见或废弃物品,利用这些身边常见的材料制作教具,会使学生觉得物理无处不在,物理离自己更近了,容易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自制演示实验装置,不仅能够充实教学仪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能力,是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总之,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实验器材缺乏和学生学习条件艰苦的地方,我们作为党的忠诚的教育人员,就应当努力的发挥自身的创新观念,艰苦奋斗,为那些可爱的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环境。所以,自制教具对物理教师专业知识的促进作用以及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学论》 邹祖莉编著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6-7

2、《教法 学法 考法》 乔复 吴森 郑龙编著 三环出版社 1992-2

课堂教学中的临界演示 篇5

演示实验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把要研究的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 并进行思考, 再配合讲授可使学生认识科学概念和规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演示实验, 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科学概念和规律, 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另外, 通过演示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发挥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 我们有必要深入地研究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下是我在近几年教学中的一些体验, 以期和教师们一起探讨。

一、预设演示实验, 增强体验性学习

教材中许多验证性实验, 大多被改成了教师演示实验, 教师进行演示, 学生进行观察, 进而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规律等。对一部分学生来说, 教师演示实验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能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是对于一小部分学生来说, 可能只是看热闹, 仅仅注意到实验现象的变化, 而不会去关注教师的操作过程。经过调查我发现, 如果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 很多学生就会认真观察同学的每一步操作, 不对的马上指出, 很注意实验现象, 担心实验能否成功。其实, 大多数学生都很愿意在同学面前演示, 以显示自己的实力, 如果操作错误, 改正后还记得特别牢。针对学生这样的心理, 我想如果让学生多多参与到实验中来的话, 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会大大改观。

例如, 在《空气的存在》的教学中, 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教学的重点。为此, 我这样对“马德堡半球”演示实验进行处理:邀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来给抽气机抽气, 时间较短, 让两位“大力士”上来拉抽气机, 两个半球能拉开, 且能听到“嘭”的一声响;将两个半球合上, 再进行抽气, 时间抽得长一些, 继续让两位“大力士”来拉, 他们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 再让两个力气小些的学生来帮忙拉, 仍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此时, 教师打开活塞, 让空气进入半球中, 让两个力气小的学生来拉, 他们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拉开了。此时, 全班同学都发出了阵阵感叹。教师让学生人手一只大塑料针筒, 试试手中的“马德堡半球”。通过几次对比实验, 让学生分析、讨论, 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大气压强不仅存在, 而且还很大。这样, 学生主动参与了课堂活动, 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知识留在学生脑海里的印象也是很深刻的。

例如, 在教学《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一课时, 我先要求学生自学了教材中的实验原理, 然后在讲台上出示一些实验器材:集气瓶、双孔橡皮塞、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火柴等。药品有:磷、硫、木炭、水等, 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学生很认真地讨论着, 但就是没有学生敢上来一试。这时我一边点拨学生的思路, 一边鼓励学生, 终于有学生举手了, 表示愿意上台来试试。经过实验发现:不同的学生上来进行实验时, 倒流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也有所不同, 有的时候多, 有的时候少, 有的时候正好是五分之一。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自然而然会继续探究下去, 找出测不准的原因。此时我再提问:如果用碳或硫来代替磷, 可以吗?是不是会得到一样的实验现象呢?这个问题一提出, 积极要求到前面来实验的学生大大增加。这个探究实验我请了学生上台来进行, 结果发现如果用硫或磷的话, 集气瓶中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水倒流进去。这又是为什么呢?实验现象再一次激起了学生的讨论。学生马上想到了是因为碳和硫燃烧产生的都是气体, 瓶内压强几乎没有变化, 所以水也就不能倒流进去了, 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解决了这个实验的难点。

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出,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 不仅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育家杜威提倡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做中学”,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 强调他们的身体性参与, 不仅用大脑去思考, 而且要用眼睛去看, 用耳朵去听, 用嘴巴去说, 用手去操作, 用身体去亲自体验, 用心灵去感悟。同时, 这种由学生体验的演示实验, 比较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将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尊重学生活动中的感受和个人见解, 使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 并附带刺激性的感受, 这种感受在大脑皮层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很难遗忘。学生还能够将体验中得到的各种感受应用于广泛的分析思维和研究中, 使感受与理论相结合得更完整, 从而提高学生探究分析的思维能力, 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为解决其他复杂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时的演示实验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何乐而不为呢?

二、改进演示实验, 增强实验的有效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 有一些实验是比较难操作的, 或者现象是不明显的, 甚至有的实验是危险的。这些实验往往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进行操作或干脆不做, 用多媒体进行代替。我想如果我们教师能多动脑筋, 将教材上的实验进行改进, 使实验简化或者使原来不明显的实验现象变得明显, 那么我想这样的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肯定会大大提高。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的两个例子。

例如,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一内容时, 对于“灭火的条件”这一演示实验做了如下的一些改进:向一个250mL的烧杯中加入150mL左右的水, 然后再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铵, 并不断搅拌, 使水的温度急剧降低;接着将少量豆油倒入一个小铁盒中, 并点燃;再用坩埚钳把小铁盒放在烧杯冰冷的水面上, 学生这时可以看到由于温度的降低而使火焰一下子熄灭了。为了使观察到的现象更全面, 我再把小铁盒拿出来, 重新点燃, 残留在铁盒中的豆油在空气中则再次燃烧起来。至此, 学生们对降低温度可以灭火这一点深信不疑,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灭火原理的理解。

又如, 在讲授“声”这一部分内容时, 有这样一个演示实验:用橡皮锤敲击音叉, 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让悬线上的小球靠近音叉, 小球就会被音叉弹开, 这就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如果捏紧音叉的叉股, 使其振动停止, 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我在教学中经过多次演示发现:用橡皮锤敲击音叉, 其直接振动及发出的声音都很小, 连教室前排的学生都很难听清楚。对此我想, 音叉的振动和发声应该是要经过音叉和其他物体发生作用才能体现出来。在演示音叉振动时, 可将敲击后的音叉叉股直接轻触桌面, 这样便能听到由叉股和桌面撞击而发出的声音;将敲击后的音叉和硬纸片接触, 可以直接听到硬纸片在振动的叉股下发出的响声, 这些现象都能表明音叉的振动。在演示音叉发声时, 可以将音叉底部和课桌等物体紧密接触, 这时用橡皮锤敲击音叉, 整个教室可以听到由音叉发声引起的共鸣声。如果此时用手捏紧音叉的叉股, 就听不到声音了。对这一实验进行这样的改进, 不需要添加器材, 但是改进后的效果很明显, 大大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

在演示实验改进过程中, 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可以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改进后的实验, 由于实验现象明显, 实验过程操作性强, 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的理解,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增强演示实验的开放性, 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如果在演示实验的内容上增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就可以把传统课堂这个封闭的小系统有机地融入社会这个开放的大系统中去, 进而开阔学生的观察视角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 在讲完“大气压”后, 我就请学生思考生活中运用到大气压的例子有哪些。有学生说到钢笔吸墨水, 我就让学生课后去了解并思考钢笔吸管有几种类型, 原理都一样吗, 钢笔吸管能一次把墨水吸满吗。有学生说到吸管吸饮料, 我就请学生课后将吸管扎很多孔, 看看还能否吸上饮料, 为什么。有学生说到茶壶上的小孔, 我就请学生研究小孔到底有什么用, 若用胶布将小孔贴起来会有什么现象, 为什么。有学生说到吸盘, 我则请学生将吸盘分别贴在木板、瓷砖、玻璃上进行比较, 探究怎么将吸盘取下, 等等。这样做, 大大增强了演示实验的开放性, 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其实是一种科学方法, 通过研究、探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讲“弹簧的伸长和弹簧秤示数的关系”时, 我利用了橡皮筋进行演示实验, 结果有不少学生都想在课后亲自动手反复“玩”这个实验, 寻找皮筋伸缩变化的规律。这样, 学生在“玩”中进行了探索学习, 对胡克定律也有了更确切的理解, 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提高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在这种实验创新探索过程中, 表现最活跃、学习积极性最高涨, 在分析处理众多问题时不时产生创新的灵感, 既很好地掌握了知识, 同时又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良好发展。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品质, 演示实验正是培养学生这种品质的重要手段。教师不但要设法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 而且要根据学校现有的教育技术装备情况, 尽量多做一些演示实验。教材上规定的实验要做, 没有规定的实验也要做。对于每一个演示实验, 教师都要认真研究, 搞清楚科学原理, 做好充分准备。对一个演示实验的不同方案, 要进行实作比较, 选用演示效果更直观、更显著的方案,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久而久之, 就能逐渐培养出他们探索、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 他们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时, 只要教师稍加点拨, 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要学习的物理知识, 就能不断地提高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使教学变得轻松, 学习变得愉快,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电荷的相互作用”这个演示实验, 教师就不一定要按照教材上“丝绸和玻璃棒摩擦或皮毛与硬橡胶棒摩擦”的方案来做, 可考虑用摇感应起电机或感应线圈来做。这样,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更加强烈。

也可用发泡塑料制成一对直径约10mm的轻质小球, 用细铜丝穿心而过, 分别悬挂于紧固在一铁架台上的两个绝缘棒上。 (1) 将两绝缘棒调整成一定角度, 以使两悬挂小球保持一定距离, 然后把两细铜丝用软电线分别和起电机的两个放电小球接通, 轻摇感应起电机手柄, 两轻质小球立即带异种电荷而相互强烈吸引, 使两悬线与原来的竖直悬垂方向形成一个明显的偏角。再调整两绝缘棒之间的角度, 改变两带电小球间的距离, 可观察到两悬线偏角的大小也就随之变化, 且距离越小, 偏角就越大, 说明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跟电荷之间的距离有关, 即距离越小, 作用力就越大。 (2) 保持两轻质小球之间的距离不变, 以较快速度摇动感应起电机的手柄, 使小球的电荷量增加, 这时可观察到悬线偏角随之增加, 说明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大小还跟电荷的电量有关系, 电量越多, 作用力也就越大。 (3) 如果将悬挂两小球的细铜线连接一在起, 然后用软电线接在起电机的一个放电小球上, 轻摇起电机手柄, 就可以观察到两小球因带同种电荷而强烈排斥的现象。重复前面的实验步骤, 亦可得到上述结论。

实验完毕后, 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观察到的演示实验中的现象阅读教材, 然后对“电荷的相互作用”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只需适时点拨, 学生就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库仑定律。

又如, “利用电场控制带电粒子的运动”一节中, 新编教材只是进行了一般论述, 并没有进行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定量分析。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 教材做这样的处理, 显然是恰当的。但是, 如果教师在上这节课之前, 先用阴极射线管给学生演示一下电子做匀速运动的轨迹和在电场、磁场中轨迹发生偏转的现象, 再让学生观察在高速运动的电子流的撞击下, 原来静止的小叶轮会飞快地转动起来的现象, 就会使原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带电粒子的运动一下子变得活灵活现。这样, 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学生对此自然现象的兴趣。这时候, 教师再对教材知识进行分析讲解, 学生就容易听得见、学得懂, 重点和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再如, 讲完振动和波之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增加一个“摸摸声音”和“看看声音”的演示实验, 延伸和拓展学生在这一章所学到的知识。

1.摸摸声音:教师做示范动作, 让全班学生轻轻掐着自己的脖子, 跟着教师发出“啊……”的声音。然后让学生说出感觉。通过这一“摸”, 学生就自然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结论。这时, 教师可指出声波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 并介绍次声波、超声波及其应用, 也可介绍声速及马赫数M等和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

2.看看声音 :教师把信号发生器的信号送到收音机示教板的前置放大级, 功放级的扬声器就会发出悦耳的“嘟……”的信号声。同时将该信号送到示波器, 示波器立即显示出“嘟……”的信号的正弦波形图像。若教师改变信号发生器的频率, 则学生耳朵听到“嘟……”的音调变化了, 看到“嘟……”的波形也变化了。这样, 不仅直观地验证了频率和周期的关系式f=1/T, 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声音音调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 起到了拓展教材知识的作用。

紧接着, 教师把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线拆除, 改用话筒作为收音机示教板前置放大级和示波器信号源, 接好连接导线后, 请一位学生上来, 对着话筒轻轻唱歌。其他学生一面听着扬声器传出的声音, 一面看着示波器上随歌而起伏变化的歌声图像, 课堂气氛活跃, 使学生在快乐中延伸和拓展了所学知识。

摘要: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品质, 演示实验正是培养学生这种品质的重要手段。本文列举了教学中“电荷的相互作用”、“带电粒子的运动”、“摸看声音”的演示实验, 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物理教学,演示实验,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罗世辉.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一点心得[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10 (4) .

如何利用好音乐课堂中的演示环节 篇7

研究背景: 演示环节作为一节音乐课的重点, 却因时代的发展渐渐的被音乐教师所遗忘, 被现代化设备所代替, 但是, 教师的亲身示范是任何设备与多媒体不能替代的, 音乐教师的范唱与范奏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个展示与传授的媒介, 学生可以从老师的歌声、琴声、动作最直观的感受到所学习的新的歌曲。所以, 现在的音乐教师必须设计好每一节音乐课中的演示环节, 从而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培养出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观。

研究意义: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 “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的演示, 对学生学习歌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演示与富有表现的范唱、范奏, 会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美与学习中的满足, 并且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美国音乐家梅钮因说过: “教学就像航海一样, 是船帆和风给船以动力, 教师的作用只是掌舵, 指导船的航行。”音乐教师的演示就是音乐课上的点睛之笔。所以, 好的演示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等各个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音乐教学中演示环节的作用

音乐教师在课堂中, “范唱一范奏”对学生学习新的音乐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并且有非常显著地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 演示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表演欲望, 可以更好的理解所学习的因作品。对于音乐教师来说, 演示可以提高教师的基本功与专业技能, 使课堂气氛变的活跃。教师的演示, 是学生进行模仿最有效果的环节。最好的演示是在学生没有接触到新的知识前, 将所要学习的音乐知识通过演示这一环节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即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前, 先学会掌握, 之后在其他的教学环节中, 利用学生的表演、演唱, 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所学的音乐知识, 并且熟悉在音乐表现中的技能与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音乐教师的演示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很多的研究显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演示环节时间只占每节课的20% 左右, 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演示环节的比重非常小。此外, 还有值得音乐教师注意的就是: 过多的理论知识和演示一样会导致一些学生套用死板的知识技能, 如果走极端的话, 这样的演示的作用恰得其反, 会阻碍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音乐教学中演示环节的设计

首先要合理的分配好教师的演示时间与环节, 一般的音乐教师并不注重这个环节, 所以时间的利用上比较少。在每节课中, 学生对一首新的作品了解的时间大约不超过二十分钟, 所以, 在这之后的十分钟是教师演示的最佳时间。

课例《爵士乐》

听辨导入:管弦乐《北风吹》爵士乐《北风吹》

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爵士乐?”

通过多媒体首先介绍爵士乐的主要乐器有哪些, 然后通过学校音乐室资源来亲自演示各种乐器, 这是图片与视频不能代替的, 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课堂气氛, 教师在演示每种乐器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 可以很快的领会每种乐器的演奏要点。

在学习爵士乐的种类与风格时是个难点, 但是通过乐器来亲身演示和与学生的合作就可以最快的区分不同的爵士乐风格与形式。

首先, 欣赏爵士乐《演艺人》感受体验“拉格泰姆”的音乐特点, 然后注意里面主要有哪些乐器。

其次, 欣赏“空虚布鲁斯”感受另一种音乐特点, 同样注意里面的主要乐器。

最后, 总结不同形式的爵士乐风格, 并且讲解它的随意性。

了解完特点后, 老师先通过乐器演示不同爵士乐的特点以及身体上的动作与情感表现, 再与学生共同合作, 学生对爵士乐的理解与个人诠释会更加的深入。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的范唱和范奏是最重要的, 由于爵士乐的节奏特点, 只让学生听的话他们很难掌握, 如果通过教师的演示, 学生可以更好的通过眼睛、耳朵、肢体来模仿老师, 把困难的东西形象化、简单话, 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学生的掌握程度也更高。

将整节课总结起来的话, 可以说教师的演示贯穿了每个环节, 整体的提高了这节课的教学质量, 如果没有教师的演示, 很多的知识会很难讲授, 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加困难, 变相的提高了教学难度, 所以说, 教师应该在课前设计好每个演示环节, 把最完美的一面展现到学生的眼前。

总而言之, 音乐教学中, 老师的演示环节是一节优秀课的画龙点睛之笔, 它可以了解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学习程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对音乐素质的积累、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审美观念的提高。教师只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 他会给你许多惊喜。只要在每节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把每个演示环节的问题、技巧、知识与内容都做出一个良好的铺垫, 学生就会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给我们许多意外的惊喜, 并且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所以, 演示环节的重要性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不言而喻, 我们音乐教师更加应该强化这项技能与专业水平。

摘要:现如今, 在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学中, 教师的范唱、范奏, 已经慢慢地被多媒体课件所取代。久而久之,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基本技能就逐渐退步了, 面对这种严重的现象, 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的认识到, 教师的示范意义及作用, 教师的示范作用不是多媒体可以替代的。

课堂教学中的临界演示 篇8

关键词:模拟演示教学,健康评估,应用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带来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开始被重视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所替代[1]。目前, 健康评估教材的内容枯燥、单一,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提高健康评估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直都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笔者在健康评估教学过程中实施了模拟演示教学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2010级护理专科学生, 随机抽取两个班为实验组, 两个班为对照组, 每组均为112人 (实验组男生16人, 女生96人;对照组男生13人, 女生99人) 。两组学生均为高中起点, 全国统一招生, 学制3年, 年龄17~20岁。两组学生在生源、性别、年龄、基础课成绩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于第三学期开课, 每周3学时, 共54学时, 使用相同教材, 由同一位教师按同一教学大纲和课表授课, 以保证授课内容同步。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方法授课, 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多媒体辅助教学、观看电化教学片以及示教等传统教学法。

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模拟演示法, 具体做法如下: (1) 教师精讲教学内容后, 编出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并提出问题留给学生。 (2) 指导学生编写情景剧, 将实验组学生分成14个小组, 每组8名学生, 指定1名组长,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编写情景剧, 并担任剧中角色, 要求8名小组成员均参与情景剧表演。 (3) 每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组织排练, 然后在教师的主持下统一汇报演出, 每个病例模拟演出时间两学时。

1.2.2 评价方法 (1) 客观评价指标。

学期末采用相同试题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闭卷理论测试及技能操作测试 (计算方法为总成绩=理论考试成绩×50%+技能操作成绩×50%) 。

(2) 主观评价指标。课程全部结束后, 向两组学生发放学生学习效果满意度调查表, 问卷内容包括沟通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综合能力、合作精神、表现能力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技术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客观评价指标比较

实验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55~93分, 平均为 (85.1±8.4) 分, 对照组为42~85分, 平均为 (74.8±11.5) 分,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学生主观评价结果比较

从问卷反馈结果来看, 模拟教学联合传统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两组学生主观评价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2。

[n (%) , 人]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传统教学法是以课堂讲授式教学为主, 以教师为中心, 知识是单项流动的, 即从教师到学生, 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受到了限制。而模拟演示教学法在病例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 学生只有将多门学科知识融合利用, 才能将其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模拟教育是指利用模拟技术创设出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2], 代替真实病人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的教育方法, 从而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综合思维能力。在传统教育中, 通常认为课本上的知识就是权威, 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而模拟演示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创造力的环境, 使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和较多的机会展现自我。

传统教学法由教师主导课堂, 以讲授为基础, 很少让学生参与, 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记, 因此, 课堂气氛沉闷。而模拟演示教学法的教学内容生动、直观, 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枯燥抽象的医学理论变得具体、生动, 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改善了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 这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模拟演示教学法从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技能, 既体现了伦理学的要求, 又体现了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 同时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3]。

参考文献

[1]梁涛.护理临床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4) :302-304.

[2]李晓阳.医学模拟教育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7) :68-69.

演示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篇9

一、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 涉及的生物学知识较多, 初中学生对教材内容比较抽象, 而且很难掌握, 因此, 教师结合课堂演示实验来讲授这些知识, 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另外通过演示实验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所以, 演示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同时对学生正确, 深刻理解教材内容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演示实验的特点

1. 灵活性

一般演示实验所要求的设备比较简单, 操作比较方便, 可塑性强,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边演示边讲解或边演示边谈话方法进行, 也可以先演示后讲解, 或先讲解后演示, 可以演示实验的全部过程, 也可以演示其中的一部分。如在“显微镜构造”的过程中, 教师可利用显微镜实物, 按照一定的顺序 (从上至下或分光学系统和机械系统) , 对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和其功能一一进行讲解。这样, 可使学生直观、形象和深刻地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名称和作用。

2. 简洁性

演示实验不包含复杂的操作过程。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以及条件限制, 演示实验在设计上必须要巧妙、演示结果要一目了然。如, 演示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在水中的运动状态, 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姿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 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运动而不会转弯, 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 身体摇摆不定。

3. 直观性

演示实验不同于普通的实验课教学, 多数情况下, 课堂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讲台附近进行操作的, 因而不论在设计演示实验方案时, 还是进行演示实验操作时, 都应考虑到要保证全班同学能观察到演示实验操作的全过程, 同时实验结果也要清晰明了。

三、课堂演示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 精心指导, 服从教学目的性

选择演示实验要以突出教学重点和解决教学难点为目标。要精心地选择演示实验的内容, 使演示实验有助于讲清重点, 突破难点。例如, “讲授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教师可先举一些生活实例, 启发学生思考, 讨论食物中可能具有的某些成分。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加热干燥的小麦种子后在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挤压花生的一片子叶在白纸上留下油渍, 通过这些现象, 使学生从感性以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 认真预备, 增加成功把握性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演示实验成功的保证, 要按照教学目的, 根据演示实验的设计和实际条件, 合理安排, 认真做好实验器具、实验试剂药品、实验材料和一些必备辅助教具的准备工作。做好设备实验、保证教师的实验操作熟练规范, 同时可以早发现演示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便及时对实验进行改进。

3. 细心指导, 增加教学启发性

根据课程的进度, 把握好演示时机, 在操作、讲解实验时, 要把关键的步骤交代清楚, 注意讲解与演示操作的密切配合, 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疑问, 讲解语言要有启发性、指导性、减少学生在观察上的盲目性, 积极引导学生去获得感性认识。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教师要把握时机, 将学生观察的感性认识进行总结并使之形成概念和理论。

四、课堂演示实验的意义

1. 巩固知识, 加速新知识的掌握

生物学演示实验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获得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 另一类是以验证巩固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 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将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识具体化, 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经过学生的思考, 这样, 学生容易形成正确的概念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2.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演示实验是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 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 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良好的氛围中, 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3. 培养学生能力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实验, 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为学生今后从事生物科学事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上一篇:主要研究领域下一篇:企业行为是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