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手段

2024-08-10

传统教学手段(精选12篇)

传统教学手段 篇1

摘要: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手段以惊人的速度席卷教育领域。在这个新旧教育观念相互碰撞融合的时期,许多教育专家、学者提出并质疑现代教学手段只是哗众取宠,没有优于传统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本文从教学观、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的角度出发,对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哪种教学手段更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以便为广大读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传统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比较研究

一、教学观念的变化对教学手段的影响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传统的教学观念与现代的教学观念截然相反, 导致运用教学手段的方式不同。

1.传 统 教 学 观 念 与传 统 教学 手 段 的 运用

传统的教学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确定学习的本质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教师通过板书把教材的重点内容经过信息加工, 结合对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理解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收这些信息。在这种教学观念下,教师需要把所教学科的知识理解透彻,通俗易懂地把课程内容讲解出来,并且通过后期的不断强化,使学生遇到相同的问题可以自己运用公式与方法解决。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只要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老师需要具备的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就可以打造出一个精彩的课堂。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观、教学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认为教师教授学生的就是知识,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在向学生传授大量信息, 学生需要在以后的生活与社会实践中把对这部分信息的理解转化成有用的东西, 进而消化为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首先受到教材的限制。二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各不相同,偶尔会出现偏差,导致学生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本身就是错误的。三是由于传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除了从教师、教材、黑板和一些教学器具中获得相关信息外,缺乏知识的拓展,导致学生质疑能力、发展思维受到限制,缺少创造力。

2.现 代 教 学 观 念 与 现 代 教学 手 段 的 运用

现代教学的最新理念是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真正成为主动构建知识、加工信息的主体。在现代教学观念中,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的中心,而成为指导者、参与者和学习者。根据课程的内容, 利用互联网搜索查找相关资料, 创设生活情境, 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各自搜寻资料, 依照学生的心理特征,抓住最佳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等,把学生带进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之中,让学生主动探索,愿意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实施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手段的运用决定整个教学过程, 包括采用什么教学方法、策略。

1.传 统 教 学 手 段 与教学 过 程 的实 施

课堂上运用传统教学手段,教材单一,提高教材质量能够强化教学效果。大量的板书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枯燥,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粉笔的粉尘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掌握教材内容, 通过粉笔在黑板上向学生呈现和讲解的内容决定传统教学的整个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的,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 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2]。

2.现 代 教 学 手 段 与教学 过 程 的实 施

科技的引入, 现代教学手段已经包含了所有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在课堂上运用的技术,使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加先进化。

(1)电子白板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电子白板问世,完全可以替代黑板。“白板教学”,与传统黑板的“一擦即没”相比,电子白板能够实时记录、保存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可以随时调用电脑中存储的课堂教学资料,不必再担心板书的内容无法重现;与“电脑+投影仪”相比,电子白板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自如地随时调整、修改教学计划,并随时保存更新电子教案。同时,电子白板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积极互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投影屏幕上只能是“一成不变”的显示内容更适合多样化教学和创造性教学的需要。除以上优点之外,电子白板更加环保,有效保护了师生的身体健康。

(2)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中标志性教学手段的出现,集电视、电影、广播于一体,教学过程中需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光盘等)相配合。学生利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对于面临的生活的实际问题,可到广阔的互联网中寻找答案,并且把自己的心得或者所习得的知识分享出来, 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及辨别能力。

三、教学反思与教学手段

1.传 统 教 学 手 段 与教学 反思

传统教学手段无非是一支粉笔、一张黑板,运用得好与坏,主要取决于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足, 这些资料需要学校购置大量的专业书籍或者教师去书城购买, 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财力。由于地区的差异,很多资料教师很难找到或者买到。如果没有大量的参考资料做支撑, 只靠一本教材为学生讲解肯定是不成功的。教学反思参与的人员较少,教师不容易拓展授课思路,消除和改正自己的教学弊端。

2.现 代 教 学 手 段 与教学 反思

计算机互联网集电视、广播、电影于一身,微博和教学互动网站的出现,能让教师的授课过程呈现给广大同行和学生,拓宽教师与同行及学生之间的交流面, 教师之间通过把微博上呈现出来的好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日志记录下来作为借鉴,在这一个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 因为每个人的表现方法和设计思路不一样,应该把好的部分吸取与自己的课程整合。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每一节课的内容可以与学生分享,体现师生的平等性, 学生根据每一节课的内容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帮助教师打破原有固定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心理的内部需求,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以便使课程和教法越来越成熟。

四、结语

从总的趋势看,现代教学手段肯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教师需要不断适应新兴的教学手段,学习现代教学手段技能,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手段 篇2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优缺点是什么?

1、从媒体的使用上来看:传统教学使用的挂图等手段相对平面、不够逼真,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机、电视、录像、计算机等更加直观。

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应用反思 篇3

一、板书——增强知识联系和逻辑关系

板书不是教材内容的缩写和摘要,而是对教材中定义、原理、规律、公式等的概括和总结,是对教材精髓的提炼。它以短小精悍的整体形式展示给学生,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内在层次和逻辑因果关系,便于学生学习、记忆和宏观把握。

例如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注意在方法上引导学生,对同类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总结答题技巧。譬如在分析“气候的成因”“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交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问题时,先让学生试着说出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问题,鼓励他们思考并大胆说出。这样既给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板图与板画——激发兴趣,增强学习欲望

板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简练的笔法将地理事物、现象及其过程描绘而成的黑板画。通常只写意,不写实,不及照片、画片逼真,但能突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能示意学习过程。

三、现代化与传统结合——取长补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有效性

理想的教学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相结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教学情境,视听结合,用形象与声音来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能力;通过传统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和动手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了板书辅助讲课,就可以使学生听得更清楚、更准确;理解得更迅速、更正确;记忆得更牢固、更持久。快捷、灵便、经济的板书特点,即使在电化教学盛行的今天,在普通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也不能被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所完全取代,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多媒体应用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手段 篇4

有人认为, 课堂教学由于多媒体的出现可以告别黑板与粉笔。如此一来, 屏幕遮挡了黑板, 画面代替了板书。真的如此吗?板书是小学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好的板书可以让课堂绽放独特的光芒, 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特定的应该掌握的内容印象更明确深刻、理解更清晰全面、记忆更牢固持久。理想的板书融会教者的教学思路、引领学者的学习思路、展示教材编者的思路, 搭建着达成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立交桥。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 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 是一份浓缩的教案。同时, 板书也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必要途径, 是学生获取知识不可或缺的视觉渠道, 从某种意义上

传统教学手段

讲, 是师生信息交流互动的桥梁。好的板书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课件板书由于画面经常变动, 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学生只能是一种视觉暂留, 不能及时地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其结果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有些教师不顾学生基础和教学目标及要求, 用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 限制学生的思维, 包办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 片面追求花样,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其教学水平。其实, 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而非代替教学, 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全盘否定和排斥, 主要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怎样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的。比如, 一位教师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 完全是用课件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 而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这就是典型的用课件的操作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 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制作的课件内容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课件应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生量身定做, 同时必须遵循“以精、少为前提, 简单适用为好”的原则, 课件应尽可能地减少无效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曾听过这样一些课, 教师为了追求课件的特殊效果, 每张幻灯片中都加上了声音效果, 雷鸣、汽车飞疾、爆炸声等背景声音不断地重复出现, 让听课的教师和学生胆战心惊。还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良好的视觉效果, 用了很多无关紧要的Flash动画, 造成了学生只顾欣赏而来不及思考画面上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这种在课件上注入太多花哨东西的“整合”做法, 我们应尽量避免。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在教学活动当中去, 并逐渐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用好辅助工具就要求教师不仅熟练掌握技术手段, 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师的本质, 了解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 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 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 结合技术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作为教师,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信息技术, 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 并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我。

传统教学手段不应放弃教育论文 篇5

我是一名地理教师,在西城区一所普通中学已工作十年。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遍应用,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形象,但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拿我做的一节评优课来说一说。

做这节课是为了参加区评优课,所以在选课时花了很多时间。当时我所教的初一年级正好讲到中国的地形这一章,本来我想讲“中国的地形特征”这一节,但又考虑到这节课以前区里就有人做过,不太好讲出新意,于是决定讲第一节“等高线地形图”。可是这一节是全书的一个难点,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从立体转化成为平面的空间想象难度较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能成为亮点的地方。

以前在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都是画板图,先画一座山,然后取不同海拔做垂线,再把海拔相同的点连起来,绘成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课时一边画一边讲,同时要求学生跟着画。这种形式虽然符合调动学生积极性,根据以前的调查,学生掌握的也不是很好,还是不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而且没有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似乎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无论如何得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于是我找来了两个课件,它们都是通过动态演示,来描述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两个课件各有优点,一个对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描述的比较清楚,课后练习也较好,但演示速度过慢,耽误时间;另一个对陡坡、缓坡、陡崖、鞍部从立体到平面描述的比较清楚,非常直观,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比较简单,而且课件一打开,就从头演示。由于是现成的教学课件,不能改动,到底选用哪一个呢?后来经过反复推敲,难以取舍,最后决定两个都用。

课件选好了,教案也写好了,当时我觉得这节课应该是不错的,改变了原来传统的画板图的方法,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似乎很符合现在教改的要求。当时我对这节课充满了信心,相信一定能获奖。但是试讲以后反映平平,因为使用的是别人现成的课件,没有自己的东西,所以不觉得很精彩。虽然学生通过动画演示看到一座山旋转着从立体变为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但因为我校初中学生水平相差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相对成绩较差,所以只是通过看一遍演示还不能把这一教学难点理解,所以课后练习反馈不是很好。

课后我总结了这些问题后,就在想:现在一说做课,就一定要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难免有时候有些牵强,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图、板书、简单的教学模型仍是很好的教学方法,简便、直观、易于操作,能够很好的配合课堂教学。

于是我想这节课还是应该使用一些传统的方法――画板图,但这不是绕了一圈又回到老路上了。正巧这时我家新买了一台电视机,电视机看上了,留下一堆纸盒、泡沫塑料,。我忽然想到能不能就用这些泡沫塑料做一个立体的模型。说干就干,我根据教学课件中演示的把山在垂直方向上等距离切开,而这些泡沫塑料刚好厚度一样,于是我就把它们叠起来,中间用一根铁丝串起来。基本轮廓有了后,我就开始“雕刻”山脉――方法很简单,就用一把小刀把这些泡沫塑料削出山的形状,有山顶,有山谷和山脊,有陡坡和缓坡。山塑造出来,我又给山“种上树”――用水彩染上绿色。“山”做好了,下一步就是如何把立体的模型变成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根据教材的步骤,把山上海拔相同的点连起来,刚开始我用毛线沿泡沫塑料接缝处缠好,可发现无法把它们投影到平面图上――因为从“山”,上取下的毛线形状全变了。该怎么办好呢?这时同组的一位老师提议用铁丝代替毛线,这样就不会变形了。经过改进,用铁丝把“山”一圈一圈缠好,再把它们分别拿下来放在一张纸上,等高线地形图就做好了。可问题又出来了,把铁丝从“山”上拿下来放在平面上时位置改变了,所以“山”的陡坡、缓坡无法表示出来。于是我又把模型做了改动,把一圈一圈的铁丝在“山”上放好后,用细线把铁丝连起来,这样只用提起上面的线绳,所有的铁丝就都提起来了,而且还是山的形状,再把它们放平,一座立体的山就变成了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陡坡、缓坡、山谷、山脊非常清楚。考虑到能让全班同学都看清楚,在讲这节课的时候,我又使用实物投影,直接把铁丝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下面垫了一张纸,注上高度。对于教学课件,我也进行了取舍,只用其中的练习作为巩固复习。

传统教学手段 篇6

关键词PPT 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5-0048-01

一、使用PPT是我们教师最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

经历很长一段尝试阶段,更多体会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它不仅使教学容量加大,教学节奏加快,而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说不清道不明,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成功的多媒体课件实现了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曾经教了一年数学,对于一个没有数学教学经验的我,多媒体课件帮了我很大的忙,让一个新手很快融入数学教学中,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也能上出精彩的课来。特别一些几何画图的技巧,甚至我也不是那么些纯熟,但通过动画分步演示,反复多次演示,清晰了然,学生很快掌握其中技巧。数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抽象难懂不易理解,若用课件就直观明了多了,将重要的概念、定理、例题,习题、小结等放在课件上,讲课时节省了板书时间,同时,按事先设计好的课件上课,前后顺序流畅,既不会遗忘,也不会颠来倒去,PPT的确是教学中的好助手。

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过分运用。中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上课时容易被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片、文字、音乐妨碍了对语言情感的体验,忘却了对语言赏析,扼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阅读的兴趣。不同的学科有不同学科的特点,滥用PPT,课堂显得比较热闹,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佳,教学目标不能达到。

刚开始使用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也存在许多不足地方。例如担心内容太少,就将与教学有关的所有内容,全部放入课件中,一个课时内容,幻灯片就准备了二三十张,因受时间的限制,为了完成任务,我只好加快点击速度,本应板书的解题过程,留给学生思考的重要内容,全部让电脑代替展示,结果学生头晕眼花,思维受到抑制。学生反映内容太多,很累,教学效果奇差,而有时,仅仅准备几张幻灯片,因为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反而是学生反映满意,收获颇多。

从中我慢慢体会适量地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过量反而会使学生吃不消,多媒体教学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能取代教师,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有粉笔、黑板、板画等,有它自身的优点,如能与现代化的手段结合,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样会重新焕发出生机。

二、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PPT的一些体会

1.整堂课如果全部使用课件教学,效果一定不理想,把握好使用的时机,分段使用,效果会更好。

2.导入新课时,集中学生注意力,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3.我认为在上多媒体课时,老师应循序渐进,抓住教学重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不被课件的外表迷惑,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若仅限于将课本中的图片或知识点拷贝在机器上,在课堂中进行演示,把“人灌”变成“机灌”,这样就没有任何意义。一个优秀的课件通常需要综合不同类型课件的优势,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际应用过程中,只要设计得恰当,技术使用得合理,PPT也能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的助学效果,也可以具有交互性。

三、制作课件应该注意的一些地方

1.多媒体课件的界面设计一定要干净和整洁。图片不要太多、太鲜艳,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字体和背景颜色要对比明显,深色背景选配浅色字体,或者浅色背景选配深色字体。

3.文字大小要适中,文字内容精炼,不要把全屏都铺满文字,仅占屏幕七八分是最佳效果。

4.平时要注意积累素材。网上下载课件,一般都要经过修改加工,才适合你的课堂教学。制作一个优秀课件,需要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特别是利用现在丰富的教育资源,下载有关资料并分门别类保存在各个文件夹中,随时备用,那么在制作课件时就会得心应手。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少不了教师的讲解和指导,这种传统的方式可适时地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并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将传统教学中优良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传统教学手段 篇7

一、传统物理实验教学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优点突出, 多媒体无法取代

1. 传统实验教学的优点: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 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团队合作精神, 解决复杂问题,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促使他们养成实事求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培养其探究创新精神。

2. 传统实验教学的缺陷。由于受实验仪器、药品、周围环境的制约较大, 许多实验, 如破坏性实验、有毒害实验、微观实验都无法完成。有些实验即使能够做出来, 学生也无法仔细地观察到实验现象, 使得实验教学自身应有的优势 (如实验原理的科学性、操作的独立性、参与的广泛性、过程的体验性、结果的差异性等) 很难体现出来, 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

二、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点及缺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点有: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有利于化解教学重点、难点; (3) 有利于实施分层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 (4)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有:尽管多媒体模拟可以带给人更加强烈的视听刺激, 更为细腻的物理过程, 更加直观的结果分析, 但它不具有实物实验带给人的真实空间感、实验可信度, 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交流, 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任何自然规律和科学结论都来源于实验, 这就决定了传统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起主要作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虽有众多优势, 但由于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这就决定了多媒体教学只起辅助教学的作用, 决不能喧宾夺主。

四、取长避短, 突出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地位

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与传统物理教学的优势无缝衔接起来,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是物理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 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要熟悉教材内容,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准备好教具、学具, 知道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直观教具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对于直观教具、学具解决不了的抽象内容, 就要想到用多媒体课件去解决。只有这样, 才能找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这是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正如陶汝舟教授所说, “一堂成功的课并不是整堂课都采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教学, 它不是万能的,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遇到抽象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效果十分显著。”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及教材的重点、难点, 明白知识是怎样形成的, 哪些知识点是抽象的, 怎样通过好的课件将抽象的内容变为形象具体的内容。

2. 找出本堂课所需要的动画和图画、声音、文本素材, 找出多媒体课件与教材的结合点及使用时机, 这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问题。不需要的素材坚决不用, 再好的动画课件用不上的坚决不用, 否则, 过多的图画、文字以及语音就会干扰学生, 使学生过于关注图画等内容而忽视知识本身。同时, 还要尽量让图画与所配文字同时出现在学生眼前, 当文字与语音内容相同且又有图画时, 应选择图画与文字 (或语音的一种) , 这样教学效果会好些。使用动画时, 只要动画效果好就是好动画, 无需复杂, 否则照样会干扰学生, 不利于课堂教学。如果多媒体技术与教材结合点不对或使用时机不当, 都会造成教师上课时思维混乱, 使学生在学习时理解困难。

3.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 合理分配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时间, 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反馈时间,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多媒体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仍然需要互动, 如实验现象由学生说, 实验结论由学生讨论交流、总结归纳, 学生有什么疑问都要及时提出, 先由小组内解决, 小组内解决不了, 再交由全班解决。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和点拨, 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分配时间, 提前对课堂活动进行规划:何时运用多媒体, 何时使用教具, 何时让学生探究, 时间为多少, 还要留足反馈知识的时间。对于这些, 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 笔者在《浮力》教学时, 播放课件一:鸭子浮在水面上的情境;万吨轮船漂在水面上;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分析得出:漂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 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呢?让学生用手中的实验器材进行探究, 通过动手操作, 观察, 分析, 讨论, 交流, 得出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并计算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接着学生问:浮力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内容比较抽象, 所以运用课件教学, 便于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先让学生议一议, 之后播放课件二:浮力产生的原因。学生通过观察, 讨论、交流、总结,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学会了浮力的第二种测量方法 (压力差法) 。然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再次回到传统实验教学, 学生从生活经验可知, 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系。学生运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并将实验数据输入到EXCLE电子表格中。运用EXCLE的优势很快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密度、体积的关系。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 又给了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 让生生充分进行交流, 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再次运用多媒体手段, 出示教师事先为学生设置的分层练习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完成练习后, 教师将学生成果放在展示台上展示, 对学生进行鼓励或奖励,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通过反馈, 总结本节课的优点与不足。

4. 当实验室器材不足时, 教师只能做演示实验, 学生无法动手做分组实验时, 由于演示实验只有靠近讲台的前排学生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后面学生则无法看清实验现象, 此时, 教师可先做演示实验, 让学生确信实验是真实可信的, 然后再通过录像播放教师演示实验过程或播放事先制好的课件, 让全班学生观察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讨论、总结出实验规律, 同样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在八年级人教版物理磁生电教学中, 笔者先让学生观察闭合导线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电流计发生偏转, 说明电路中有电流产生, 接着播放课件, 利用动画, 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教学效果极好。这就充分说明了当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实验教学实现无缝结合时, 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5. 多媒体技术能与德育教育进行无缝融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最新科学发现, 最新科技成果等方面的信息, 如纳米技术、磁悬浮列车、激光、超导技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大发展成果等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热能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传统教学手段 篇8

一、应重视教学挂图在品德课堂中的应用

教学挂图由专业美术人员绘制, 正规出版社出版, 具有颜色艳丽、形象逼真、易于保存、可以循环使用、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更具有使用方便、不易受教学条件制约等多媒体课件不具备的优点。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如在教学二年级《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时, 我出示了绘有多个少数民族人物肖像的挂图。挂图篇幅很大, 首先克服了幻灯片播放时受制于投影屏幕大小的缺点。很快学生们便发现各个民族人物的服装、头饰各有特点, 非常漂亮;再仔细观察, 又发现他们手里拿的乐器、舞蹈的动作也各不相同, 从而得出了各个民族服饰、习俗各有其自身特点的结论。试想, 如果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话, 首先就要从网上搜寻有关各民族的图片, 再经过整理编辑进行制作, 费工费时。做好后, 如果将其一个一个播放, 学生们就难以进行整体的比较;如果放在一起, 受投影屏幕的限制, 每个图片又会太小, 就不利于观察;在播放时还容易受光线等因素的影响, 效果未必理想。而使用挂图则完全解决了这些问题。又如在学习《中国真大》一课中, 通过观察中国地图, 学生们了解到我国幅员辽阔, 由衷地发出了“中国真大”的感慨。

二、重视实物在品德课堂中的运用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为辅, 这种思维特点决定他们对形象具体的事物记忆深刻, 相反, 那些枯燥乏味的说教、理论难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 不容易记住。鉴于此, 在品德教学中应多以形象教学为主, 做好到抽象理论的过渡。如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时, 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各种纸制品。上这节课的时候, 学生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各样的纸制品都拿了出来, 有报纸、书、本子、纸杯、台历、牛奶盒、纸做的装饰画……教室成了纸的世界, 各式各样的纸制品摆满了教室。学生不由地感叹:“原来纸有这么多的用处啊!”很自然地得出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的结论。在教学《我们的家在哪里》时, 我拿来地球仪, 让学生们动手找一找中国在哪儿, 说一说中国周围还有哪些国家。通过实物的展示, 学生对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有了初步认识,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重视板书和简笔画在品德课堂上的运用

板书是教师教学中的“武器”,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口头讲授和板书解释。虽然现在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 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设备。板书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技能, 也是考核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清晰美观, 重点难点突出, 层次分明的板书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 直观教学对小学生非常重要, 但有时难以找到相应的实物。这时, 我们可以选择简笔画给学生提供类似的直观感觉。如在教学《可爱的小动物》、《可爱的植物》时, 我运用简笔画描绘出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 简单明了。学生们一目了然, 一下子就明白了动物、植物的生命周期, 可谓“千言万语讲不清, 寥寥数笔就明白”。

四、重视实验在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品德课程中也安排了部分实验, 这些实验与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有明显的差别, 品德课程中的实验更注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对其实验结论要求并不是特别精确。实验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不断摸索、得出结论, 所有这些都是多媒体课件无法代替的, 因此应重视实验在品德教学中的运用。如在学习《变来变去的水》时, 学生们和我拿来冰块, 带来杯子一起做实验感受水的三态变化;在学习《奇妙的光》时, 我们又一起来到阳光下探索影子的秘密;在学习《我们来造彩虹》时, 我们端来了水, 拿来镜子造出了一道道绚丽的彩虹……上课时, 孩子们看到洁白的墙上映出的彩虹,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大声地笑着叫着, 表达着成功的喜悦。

传统教学手段 篇9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如正问启发、反问启发、观察启发、情境启发、推理启发、判断启发、对比启发、类比启发、辐合启发、扩散启发等等。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如何利用这些启发式教学方法, 使学生既增长知识又培养能力呢?当然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 认真备课, 加强对学生的课前辅导。

一、反问启发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反问启发, 就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反问题, 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讲《鸦片战争》 (必修1第10课) 时利用多媒体展示虎门销烟场景, 教材上讲“英国政府闻讯 (虎门销烟) , 决定发动侵略战争”, 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进行虎门销烟, 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吗?为什么?学生积极发言, 有的讲虎门销烟是借口, 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教师在总结学生的回答后, 进一步指出: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 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必然性) ;战争发生的导火线是虎门销烟 (偶然性) 。这就使学生懂得从战争引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二、观察启发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观察启发, 是指利用图片、实物、幻灯片、录像和影视资料等刺激学生的视觉, 使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 然后在教师的点拨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 并找出历史规律或加深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例如讲《甲午中日战争》 (必修1第12课) 时, 可让学生观看《甲午风云》影片片断, 并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为什么浓烟滚滚?为什么这些浓烟向右倾斜上升?然后说明它已中弹, 但还坚持战斗, 宁可葬身海底也要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发出冲击。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不但撞不到“吉野”号反而中了鱼雷呢?教师解释道:这是由于致远舰的制造技术不如“吉野”号的先进, 从而启发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三、判断启发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判断启发, 是依据史实,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得出一些历史结论, 并经过教师点拨, 把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 从而判断历史结论的是与非。例如讲“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这一毛泽东的精辟论断 (选修2第七单元第4课学思之窗) 时,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采用多媒体展示) : (1) 中国的社会性质。 (2)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局限性。 (3)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性质、特点。 (4)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态度。 (5)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代表什么人的利益?它要把中国引向何处? (6) 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性质、主张。 (7)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8) 中共的性质和主张。 (9) 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10) 中共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斗争的?通过回答这些问题, 从而说明在中国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只有中共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四、对比启发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对比启发, 就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 或完全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 经过启发, 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在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这一目时, 可采用多媒体展现其内容, 然后教师提问并作引导:每点内容“提倡”的是什么?“反对”的又是什么?最后总结为以下几点。 (1) 思想方面:提倡的是民主思想、民主制度及科学精神;反对的是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 (2) 道德方面:提倡的是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新道德行为准则;反对的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政治服务的封建礼教, 是旧道德。 (3) 文学方面:提倡的是建设新鲜、平易、通俗、易懂及结合反封建内容的新文学, 为人民大众服务;反对的是陈腐、晦涩、难懂, 为维护封建礼教的旧文学, 为封建专制统治者服务。通过对“提倡”与“反对”的对比启发, 不仅使学生彻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而且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意义和影响, 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扩散启发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扩散启发, 是以某个历史知识为中心, 多角度提问, 开启学生的扩散思维, 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 重新糅合知识, 并多方掌握知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知识整合能力,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例如教学《戊戌变法》 (选修2第九单元) 时, 在学生掌握了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局限性和失败原因后, 围绕这一问题指出: (1) 如何评价戊戌变法? (2) 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及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异同。 (3) 为什么明治维新能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能?通过一题多问, 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 不但使学生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 而且学会了灵活应用知识,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浅析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传统档案 篇10

1 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传统档案是大势所趋

传统档案的管理形式和存在形式是纸张, 主要是通过手工方式完成方案材料的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和利用。这项工作的工作内容涉及的环节较多, 工作难度也比较大, 重复性的工作内容很多, 所以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普遍不高。档案信息检索的渠道较少, 也没有较多的检索工具;档案信息的存储和传输速度也较快, 造成很多的档案资料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由此看来,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缺陷, 带有严重的滞后性, 时效性和齐全性也严重缺乏, 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随着档案数量、档案调阅和档案管理对象的不断增多,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显得力不从心。

1.1 档案数量逐渐增多。

一些计划、实施、总结和检查类的材料和各级单位的红头文件是传统的归档材料, 对于这些材料的管理就是传统档案管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制度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社会上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都会有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管理体系, 因此需要管理的内容就会随之而增加, 档案归档的材料也就会不断的增多。

1.2 档案调阅要求提高。

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档案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信息变换的反映也越来越敏感, 对于决策时间要求也是越短越好, 这就给档案管理增加了难度, 提高了对档案管理的要求, 要求档案服务实现准确、及时和可靠, 将档案材料及时的传送调阅人的手中, 有利于决策水平的提高和正确。

1.3 档案管理对象增加。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办公白动化已日趋普及, 今天的文件材料已经很少手写, 各种文件材料已经形成打印纸质文件和电了文件并存的局面。因此, 应当有效地使用和管理这些电了文件、纸质文件, 并提高电了文件的存档比例。

2 电子文件的特征

电子文件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电子文件的生成和处理是由电子计算机来实现的, 以二进制数字代码进行信息的记录和表示, 因此其也被称为数字文件。这也是电子文件区别于其他文件的一个主要特征。第二个特征是电子文件具有文件的各种属性, 是文件存在的一种形式, 同时还具有特定功能和效力。这个特征的存在表示电子文件于其他形式文件之间村子工作的部分。在某种意义上看, “数字信息”和“文件”两者的交集就形成了电子问价, 也就是说电子文件是具有文件特征的数字信息, 还是具有数字信息特征的文件。电了文件是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产物, 从形式上看, 它是数字化的, 能够直接借助数据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远程传递和共享利用。但是, 由于电了文件是通过代码形式记录于载体, 它的内容只能通过设备来利用, 所以它对传统的档案管理理论及管理模式等方面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管理好电了文件, 关系到历史记录的长期保存, 因此, 必须解决好它的保真、保密、保存、保读取等巨大难题, 尤其是对专门负责档案信息长久流传的档案工作者来说, 怎样确保今天的电了文件在儿十年、儿白年后还能被人读取利用, 更是一个特别需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3 信息化手段的使用

3.1

首先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建立档案信息系统的目的在于不断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和支持, 充分考虑档案数量的增加和档案载体形态、技术手段的变化等因素, 增加经费投入, 配置电子计算机、数据库服务器、档案管理软件、网络安全设备等设施设备, 解决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性问题。而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有信息化管理的意识, 并且对传统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

3.2 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整个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 其它环节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传统介质档案的管理是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 而信息化管理则必须把这些纸介质的信息转变为数字化信息, 即一方面要把以前形成的传统档案通过电子扫描转化为数字形式, 以便计算机直接管理;另一方面要在日常工作中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 确保今后形成的档案以电子文件为主, 在档案接收时就实现数字化。我们可以选用一套设置合理、管理科学的信息化系统, 利用计算机管理档案, 实现传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通过电子邮件交换和远程数据交换等, 实现资源共享。

3.3 要全面实行档案信息化管理, 就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作保证。

因此, 我们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提升, 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意识, 并使他们掌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 让他们及时了解档案发展趋势和档案工作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以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档案管理工作者本身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价值和意义,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主的时代中, 为了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作用, 就要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也就是说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应用现代化技术, 这样一来, 档案管理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能够极大的提高, 促进了档案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传统档案, 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实现传统档案的现代化和数字化建设, 避免传统档案的废置和丢失, 还有利于促进传统档案作用的有效发挥, 提高我国档案管理水平和质量, 实现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勇.关于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传统档案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20) .

[2]叶冠群.高校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传统档案的探讨[J].科技风, 2014 (15) .

[3]何新红.加大创新力度, 推进档案信息化进程[J].中国档案, 2002 (5) .

传统教学手段 篇11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高效课堂在我校已实施了很多年,在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兼顾使用和借鉴的同时,我们更加强了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重视,大大提高了电子白板的使用效率。许多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办到的事情都变成了现实,并且真实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大多数老师从原来的“干讲”的困境中摆脱出来,使自己的课堂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对很多没见过的或特别抽象的知识易于接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借助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一些在上课过程中无法自己完成的经典阅读、微观实验,涉及的高科技知识、历史知识等通过视频或动画模拟得以实现,这些都是传统粉笔、黑板和老师的讲授等方法无法实现的。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些问题也日渐暴露出来,一部分教师刚开始很认真,时间长了便产生了一定的惰性,他们从学校推荐的网站上直接下载现成的教案或幻灯片,一点都不修改直接放到课堂上使用,黑板上一个字也不写,一味地把一节课的知识用幻灯片一张一张展示出来,学生在四十五分钟之内连一点思考的时间也没有,幻灯片所显示的内容拖沓冗长,没有重点和难点,而且做得很花哨,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致使课堂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多少并无大的改进。教师、学生之间失去了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有一部分教师把自己能做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直接用下载的视频或图片代替,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只花在看视频或图片上,使学生失去了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扼杀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际上现在的很多学校都基本具备做演示实验的能力,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亲自动手,哪怕自制的简易教具也可以完成对实验课所要求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少数教师下载的劣质课件放到课堂上直接使用,自己在课前没有仔细研磨,幻灯片上的内容甚至出现错误,有时连错字也比较多,学生在观看时出现感叹声,使上课的老师也显得很尴尬,这样的课怎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

究其原因,是有些老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多媒体教学方法是目前最优的教学方法,片面放弃其他的教学方法,平时不去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彻底地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造成学习成绩下滑。相反,有的教师仍然排斥多媒体教学,认为用起白板来不顺手,仍然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老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唱独角戏,学生匆匆忙忙地边听边记笔记,老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机会,一节课上完后老师也累,学生也累,但效果却不明显,这样的课怎么能做到高效呢?

处理好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择机而用,如果一节课的信息量大,其中涉及的很多知识无法用实物展示或实例说明,这时可在网络上精挑细选一些好的高清视频或图片展示给学生,幻灯片的制作一定要简洁明了,能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就可以了,重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和谐”的关系解决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每一节课都选择用多媒体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长期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仍然有许多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的优点,比如,黑板就是很好的一个媒体,一些重要知识点和难点边写边讲解,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老师写的板书非常整洁和漂亮,字体也很好看,真正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无论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是传统教学媒体,都不是最重要的教学途径,而真正上好一节课,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有时甚至还有手势或眼神的交流,那些抑扬顿挫的优美语言、和蔼可亲的发问,包括幽默的发问或回答,都成为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克服了人机之间交流的缺点,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能使学生更轻松、更愉快地接受知识,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如何真正将先进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多媒体教学更好地成为传播知识的有效途径,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时渗入我们长期总结的并不能抛弃的优秀传统教学方法,仍然需要长期的逐步渐进的过程,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合理把握不同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认认真真研习好每一节课,应对每一种教学手段或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更好地发挥在教学中的作用,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文世良.浅谈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J].长春医学,2010.

传统教学手段 篇12

关键词:自愿协议,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环境管制

环境管制的手段可以分为命令控制型环境管制手段、经济激励型管制手段,以及自愿协议型环境管制手段,本文将经济激励型和命令控制型手段统称为非自愿环境管制手段或传统的环境管制手段。自愿协议在各国有不同的名称,又称自愿协议、契约、环境协议或环境伙伴,它是环境管制手段创新和发展的新趋势,与传统的管制手段相比有以下不同。

一、自愿协议与传统的环境管制手段相比,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

传统的环境管制手段中参与主体主要是政府(管制者)和企业(被管制者),体现的是两个主体的博弈关系。命令控制型的环境管制是直接的、强制性的政府管制模式。经济激励型环境管制通过税费手段和建立市场的办法激励环保,但也没有摆脱政府和企业双方博弈的困境。

而自愿协议的环境管制模式体现了多方参与的管理模式,管制的过程引入了非政府组织,将传统的双方博弈变为多个主体的博弈。自愿协议有多种形式:有企业自己制定的、有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商定的、有企业与政府和NGO(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共同商定的、有企业与NGO商定的、行业或专业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间商定的等。在协议形成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另外在协议执行的过程中体现了公众监督制衡的力量。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对产品的偏好上。消费者首先偏爱对自己健康有利的绿色产品 (如无毒无害涂料、家具等) ;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消费者愿意选择对大家环境友好的产品 (如无氟冰箱、充电电池等) ;随着意识的进一步深层次的提高,消费者愿意选择环境形象好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消费。企业通过参加自愿协议能获得环境标识或政府颁发的证书,或能受到政府通过媒体的表扬和宣传。标识或宣传向消费者传达识别信息, 消费者根据这些信息选择偏好的产品。企业为了销售更多的产品,会主动参加自愿协议来提高自身形象。公众有选择的消费行为促使企业提高产品环保竞争力并改善生产行为。发达国家的企业更早地就意识到了企业形象的重要性。他们深知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只有具有良好环保声誉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所以自愿协议的模式通过引入公众等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提高了企业环保的主动性,激发了企业环保的内在动力。

自愿协议的环境管制模式使政府、企业、公众与社会各界建立起了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共同分担环境责任的机制。现代的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都揭示了公共产品提供主体多元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公共产品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弥补了政府作为单一提供主体的各种缺陷和不足。

二、两者体现的理念不同,传统的环境管制是非自愿的,而自愿协议更加体现平等和双赢

命令控制型管制下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是矛盾的,有助于一个目标实现的措施必定会损害另一个目标, 因此环境管制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角力战, 一方要实施严格的标准, 另一方面则试图抵制这种标准。命令控制型环境管制往往采取技术标准和绩效标准的强制措施限制企业行为,企业没有话语权。在强制实施技术标准时,企业没有选择余地,即使它有成本更低的减污方法 (如更有效的减污技术或改换原材料种类等) 也不能使用。大多数技术标准是基于末端治理技术设计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阻碍了清洁生产方式的应用。绩效标准同样缺乏激励作用。因为虽然生产技术或治污技术的创新能使企业实际排污量或排污强度比标准要求的更低,但是由于污染排放的减少并不能转化为经济收益,创新活动的投资无法收回,企业没有动力进行创新。

自愿协议体现的是平等和双赢的理念,在环境管理中引入了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的谈判协商机制,使双方能以相对平等的身份就污染防治问题进行合作,提出符合双方利益的解决方案。谈判协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管制者首先与行业协会进行谈判,然后行业协会内部企业之间再进行谈判协商,如美国的铝产业自愿合作项目的谈判过程;二是管制者直接与企业进行谈判协商。

企业在此过程中有了充分的发言权与决策权,地位提高。这种机制充分考虑了企业间存在的差异性及其所要求的对策的差异性,从而给予企业充分的决策灵活来设计适合自身情况的、并可为政府与社会接受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采用统一规定的方式。在这一制度下,或是由政府提出所要达到的环境目标与解决方案,企业通过自愿的方式进行参与,或是企业与政府进行集体或单独的谈判与协商,来寻求适合于企业自身情况的解决方案。这也是自愿性环境协议有别于命令控制型管制的重要方面。命令控制型管制更多的强调企业“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为企业行为划定了明确的界限,而自愿协议强调政府和企业“共同行动”的理念。或者说,传统管制方式倾向于从外部提出解决方案,而自愿协议则更强调充分发挥企业所拥有的信息与技术优势在环境管制决策中的作用,减少了对技术进步的阻碍。

谈判机制所提供的平等协商的氛围缓解了管制者与排污企业间的紧张关系。由于这种紧张关系的存在,使排污企业与管制者之间相互不信任,导致排污企业与管制者进行“捉迷藏游戏”以隐瞒其排污行为,有些情况下成为某些污染问题不断反复的原因。美国金属加工业协会1998年提出的“战略性目标计划”的重要内容就是使参与项目的企业可以和环境管制者及其他政策制定者共同进行决策,以建立相互信任关系与共同确定行动目标。据研究表明,自愿性污染预防计划的采用总体上减少了对环境管制的违背。

三、自愿协议比传统的环境管制手段实施起来更有效率

正是在以上两个特点的基础上,自愿协议显现了促进技术进步和低成本的优势。命令控制型环境管制往往为规制机构寻租提供了机会,增加社会成本。另外它倾向于迫使每个厂商承担同样份额的污染控制负担, 而不考虑相应的成本差异问题。还有一个重大缺陷是趋于阻碍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命令控制型措施往往被认为是应急性而非长远性的措施, 缺乏灵活性, 措施的实施过程中隐藏着巨大的成本。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 以环境税费和排污许可交易为代表的经济激励型管制手段已经进入许多国家的环境政策的主流之中, 它们使环境政策建立在更灵活以及符合成本效益的基础之上。然而环境问题的扩张性、严重性和普遍性, 以及公众对环境保护需求的日益提高, 政府资源和能力的有限, 使其在应付无处不在的环境问题中的局限性日益显示。例如建立排污许可交易市场的条件苛刻,许可证交易市场的建立成本和建后监督成本巨大。目前可交易许可证主要用于控制空气污染,如美国的泡泡政策、削减硫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的限额交易计划、欧盟部分成员国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的交易计划等。在控制水污染方面可交易许可证的效果相对较差,在控制固体污染物、噪音污染和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方面可交易许可证的作用则相当有限。可交易许可证在发展中国家仅有少数试验性项目。

而自愿协议能够克服上述管制手段的局限性,显示出更高的效率。首先对于管制者来说,可以获得两方面的收益。一是降低管制机构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信息不对称是影响传统管制政策工具精确性的重要因素。通过协议制定过程中的谈判,管制机构与企业可以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大大降低了信息搜寻、传递的成本。管制机构可以凭借获取的信息改进规制政策,也可以向企业提供信息,以降低企业服从管制的成本。二是节省监督成本。公众参与的制衡力量,分担了管制者的监督成本。同时自愿协议使企业主动采取措施达到环境管制目标,违反管制的概率降低,管制机构可以节省用于监督的资源。与出台行政性政策、制定法律法规相比,政府通过自愿协议可以用更低的费用更快地实现刚性的节能和环保目标。而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远比实施自愿协议的成本大得多。据测算,发达国家通过自愿协议实现每吨碳减排的成本约五十美元,比补贴政策每吨碳节约成本九十美元。

自愿协议对于企业来说具有灵活性,极大地激励了技术创新和进步,提高了管制效率。协议的具体内容可以在协议形成和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谈判进行确定和修改,以便及时适应变化的情况。例如美国实施的一项重大环境协议“行动共识计划”的目标是使六个行业部门和社会获得“更清洁、更廉价、更聪明”的环境问题解决办法,其途径就是通过政府与六个行业分别进行谈判协商来提出新的解决办法,或是在必要时修改那些被认为无效率的管制制度。

综上说述,自愿协议在处理环境问题上具有灵活性、内在激励性、以及成本相对低等优势,可以为现行的环境管制政策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庇古.福利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2.

[2]夏光.环境政策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3]谭彪.环境经济手段的局限:从各国实践的角度考察[J].世界环境, 2002 (2) .

上一篇:配备和管理下一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