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式”体育教学

2024-07-04

“传统式”体育教学(通用12篇)

“传统式”体育教学 篇1

摘要:本文阐述了传统式教学法和交互式教学方法的不同:师生地位不同、教学过程不同、对教师的备课要求不同、教师的指导思想不同、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同, 并阐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方法要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交互式教学,传统式教学,学生为本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了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主动的沟通和交流,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教学过程是个双向的过程,老师和学生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教和学,他们之间应该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一、交互式教学法的含义

交互式教学法(interaction)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西方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交互式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rown和Palincsar提出的一种旨在改善学生阅读理解和自我监控技能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提倡获得知识的多种途径,以支架式教学思想为基础,以师生对话为背景构建的互动教学方式。交互式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教与学的关系由单纯的单向教授和接受关系转向为师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交互式教学法在国外已普遍采用,且效果良好,但在国内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

二、传统式教学法与交互式教学法的对比

传统式教学法与交互式教学法有以下不同:

(一)师生地位不同

在传统式教学法中,是以教师为主导,是以教为重点,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基本上不参与课堂讨论,没有积极主动性,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这样就造就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而在交互式教学法中,学生与教师具有同等的身份,即双向的互动者。教师要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使他们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二)教学过程不同

在传统式教学法中,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学生记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练习———小测试———完成教学计划,从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学生就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到底懂不懂,他们有什么想法,教师都是不知道的。教师也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参考书,来进行相应的讲解,虽然老师完成了教学计划,但不一定能完成教学任务。在交互式教学中,教学过程可能是:(1)学生分组———教师提前布置问题———分组讨论———课堂讨论———教师小结;或者(2)教师讲解———教师和学生相互提问———学生练习———发现问题———二次双向提问———二次联系———完成任务等。在交互式教学中,由于引入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强于传统教学法。更重要的是,交互式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思考的好习惯,在自主的学习中开阔视野,拓展能力。

(三)对教师的备课要求不同

在传统教学法中,教师只需要根据教材和相应的参考资料按部就班地进行备课,然后上课,对教师的要求不高,即使没有什么教学经验的老师也可以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正常的教学。而在交互式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需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处理课堂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交互式教学中,需要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设想并准备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任何问题,才不至于出现冷场的情况。交互式教学迫使教师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应变能力,关注本专业的走向和变化,不断吸取新的知识,以应对教学过程中涌现的问题。

(四)教师的指导思想不同

在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为重心,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接受和参与能力。教师只要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大纲就可以了。而在交互式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要从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在整个教学中,不论是从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目标的制定,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同

在传统式教学方法中,学生是被动的参与或者是不参与,谈不上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交互式教学方法中,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高,学生要主动参与、全面参与。教师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参与的课堂气氛和环境。

三、结语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交互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更多主动权,学生可以全面、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摄取者,学生和老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对话,更有利于老师因材施教,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能。

不过,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学生自身的能动作用都会形成对教学缺陷的自然补充。交互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补充,其关键在于如果把鲜活的知识教给学生,把思考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把开创新思维的能力交给学生。

参考文献

[1]裴娣娜.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J].学科教育, 2000 (, 1) .

[2]龚明玉, 周晓慧, 邵雪斋等.交互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9, (1) .

[3]查有梁.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 2001 (, 4) .

“传统式”体育教学 篇2

1.1地理景观表示法

由于学科本身的需求,光靠地图教学并不能满足学习上的需要。地景如峡谷、瀑布、热带草原、高山峻岭……,人景如黄河皮筏、秦岭栈道、蒙胞账幕、藏胞雕楼……,都非用图片来表示不可,利用图片的教学有很多种。草就照片一项来谈:就包括公布栏的展出、专科教室的展览、实物投影机的放映、分组交换观展等,其中除了实物投影机的放映可得到直接立即的效果外,其他方法都是得借助额外的时间或外借专科教室才能连成教学效果,所以若学校的设备不足,至少应配置一间地理专科教室,让地理老师轮流使用投影机上课,目前各学科中地理可说是最适合运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方式上课的科目。

1.2挂图中心教学法

运用挂图的教学方式,其实不甚理想,因为不一定能配合自己的需求,同时坐在后面的同学其实看不太到,而且教材的内容包罗万象,除非是介绍单一景观地理现象,因为该张图占上课比重很高,此时我们才会采取这种方式的教学。

1.3板图中心教学法

这是目前最为平常的教学法,而且是每位地理老师一定要尽量熟能生巧的教学方式,因为无论科技如何进步,终究地理老师摆脱不了画图,即使运用多媒体电脑方式上课,还是会有要在黑板上画图的机会,因为课堂进行的教学活动是活泼生动有趣的,在解释事情时总会多少运用到板图,所以平时还是要有随时都能在黑板上立刻画出简图的能力,不管画的好不好,至少要让学生看的懂,而且在表达地理景观时,尽量用地图是最简单易懂的,所以尽管科技再这步,地理老师绝对要培养自己的绘图能力。

1.4壁报图教学法

有时地理老师为了节省绘图时间或初为地理老师会使用此一教学方法,但此一方法有时会有一些问题,例如壁报图的灵活度不高,临时要在图上增加符号不易,可视地理教学题材诀定是否要运用此一教学方法。

1.5投影片教学法

亦有相当比例地理老师使用此一教学方法,因为毕竟此亦为大量呈现地图与文字的教学法,运用适当实学生也可收到不错的学习效果,只是对于照片的处理还是需借助电脑的扫描,再用彩色印表机列印,但彩色列印成本很高,需透过学校大力资助。

1.6问题讨论教学法

其方式有很多种,但最重要是事前要有充足的准备,而常用方式如下:

(1)分组讨论地理教学法:分组讨论是激发同学脑力激荡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但其题材的选择较为特殊,不是每一种课程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教学,有时甚至只要在课程进展中安排25分种的讨论教学法,所以在进行这种方式的教学最重要是想借助同学彼此的互动,以及分组同学中表现较为好的同学,让其他同学借此机会学习观摩一番,这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法,但却不是常见的教学法,所以地理老师平日应多思考哪些主题适合此一教学方法,以达成教学的最大效果。

(2)辩论式地理教学法:此一教学方法更不常见,甚至一学期用不到两次,但学生只要事前经过好好的`准备,通常可达到不错的效果,尤其现在学生说问的能力比起以前的学生受的信息刺激更多,寻找资料的管道更多,所以辩论的内容更具有深度,有时其实可以运用改良式的辩论式教学法,亦即除了主辩、二辩、三辩、结辩等人固定之外,可以让辩论的两组同学分别加入讨论,让更多的同学拥有参与感,更投入教学活动的进展中,以让同学更热爱上地理课。

2结语

“传统式”体育教学 篇3

摘 要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萌芽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并受到传统文化的不断滋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深入,新环境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如何继续保持良好活力,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两者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研究,以为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 相互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之一,从传统文化中诞生,又良好的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两者的相互影响,能够为当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事业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积极作用。

一、传统文化给民族传统体育带来的影响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诞生源头可以往前追溯到原始社会,具有较为有缘的历史。最早出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在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中产生的,包括了骑马、射猎等较为容易的项目。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域多样性,主要是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导致的。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我国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南方地区由于降雨充沛,地表河流较多,人口大多以部落或村寨式单位集中分布,故其民族传统体育中集体类活动占据了重要部分,常见的体育项目包括赛龙船、舞狮等等。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因为长期处于寒冷干燥环境下,地域广阔,但人口较稀少,因而居民均较为剽悍勇猛,常见的体育项目则以骑马、摔跤和射箭等等。在南北文化差异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五十六个民族又有着具体的传统文化差异,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更加丰富。以舞狮、踩高跷、赛龙舟、扭秧歌等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就展示出了其丰厚的内涵。另外,民族传统体育又在儒、释、道等百家争鸣的思想中,有了新的发展内容,更为多样化。

以“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代表的一类系统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民族传统体育朝着修身养性的方向不断进步,出现了形意拳、五禽戏等多样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部分体育项目还在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下,逐渐趋于娱乐表演性,注重礼仪性,而淡化了其原有的竞技性。而由于传统封建等级制等负面因素的约束,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

二、民族传统体育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

我国各民族的多样化发展,积累了多样化宝贵的文化财富。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对民族独有风格与深刻内涵的有效反映。从某种角度上讲,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极大的带动了传统文化的进步。

民族传统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影响,具备了各自的特色。而各个民族又在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下,对各自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全面优化改进,某种意义上,民族傳统体育同样也属于民族文化的关键性组成之一,它是民族文化的深刻烙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信仰、历史发展因素、语言、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不同,也使得民族内部的传统文化及传统体育趋于个性化、独特化。

以宗教为例,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宗教的诞生,同样也能够追溯到早期人类社会的源头。传统民族文化与宗教相互刺激,共同发展。而传统民族文化同样会受到宗教文化的巨大影响,民族传统体育也是如此。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宗教文化影响程度较深,包含太极、五禽戏、武术等以养生为主的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受到了道教阴阳平衡、佛教修身养性等方面的影响。

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丰富多样的民族风俗习惯之中就有着具体表现,民族风俗习惯全面记录了该民族在以往历史发展中所逐渐养成的生产生活习惯及对应模式,这不仅仅体现于该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其传统体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较深影响。国内大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均能够对应匹配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相互促进,一同发展

虽然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特性较显著,但由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发展,不同民族间的迁徙、搬迁及融合,甚至是不同民族间的战争,都使得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影响更为深入,各类民族传统体育也因此获得了发展机遇。

早在我国原始社会末,以黄帝部落的干戚舞、蚩尤部落的角抵等为代表的早期民族传统体育就有着较为广泛的流传。自春秋战国开始,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及文化交流,也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民族的长期发展,需要良好的空间条件作为支撑,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地域条件。受到地域条件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常见项目及活动均有了较大发展,极大一部分传统体育项目都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常见的包括丛林地区的射弩竞赛、江南地区的争渡、北方草原地区的骑射与摔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游泳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极大的反映出地域条件下人们差异性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这部分体育项目,也逐渐随着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延续到了当下。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中,民族传统体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反过来又为传统文化的长远进步奠定基础。一方面,需要完善民族传统体育的不足,并进行广泛推荐,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把握;另一方面,又应该合理巧妙的利用传统文化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相信在我国改革开放这一有利环境中,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均能够获得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介庵.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关系[J].搏击·武术科学.2013(4).

[2] 李秀娟.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6).

“传统式”体育教学 篇4

1 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内涵以及与之相近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1.1 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及其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特定的民族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的、从传统社会沿袭下来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对人体生理特征进行改造的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它前面有两个限定词, “民族”是第一个限定词, “传统”是第二个限定词, 它首先是民族的, 然后才是传统的。它是即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传统性的体育活动。如果平常单独说“民族传统体育”或者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话, 应该理解为:它既包括了国内的, 也包括国外的, 不能只局限于国内的, 应该把它延伸到国外的民族传统体育中去, 虽然在国外人的认识中, 他们没有“民族传统体育”这一说法, 但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中, 它是存在的。这有利于将国外的与国内的进行比较性研究, 更有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现在在研究中通常把“民族传统体育”默认为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比如, 题目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的研究中, 作者所研究的就是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产生一种误解, 影响了后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拓展性认识, 是不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的。应该在“民族传统体育”前面加上“我国”或者“中华”二字来进行限定会更加贴切一些。因此, 民族传统体育应包括国内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和其他国的民族传统体育 (可称为其为“国外民族传统体育”) 。

在周伟良主编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一书中, 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定义为:在中国近代之前产生、发展, 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流传或影响至今的体育。他还提到:“由于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民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 居四方之中, 故名为“中国”, 亦称为“中华”, 后来又出现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用来指代中国各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集合体[1]。由此可知,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专指国内的“民族传统体育”。它包括武术、舞龙、舞狮、风筝、高脚马等在我国各民族产生和发展的, 并对现在产生一定影响的体育项目。

1.2 民族传统体育相近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很多文献和著作中, 还会看到“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这几个常见和主要的与“民族传统体育”相近似的概念。民族体育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独有的, 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所创造和享用的特殊的体育文化。如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民族体育, 乒乓球是英国特有的一项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相对现代体育而言的, 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向现代体育转型。如乒乓球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 他是英国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现在已经被国际化了, 属于现代体育的范畴, 传统体育首先是一个或几个民族的, 然后才是传统的。民间体育相对于宫廷体育或者是官方体育而言的, 是指在民间产生和发展并广泛流传的体育活动的总称, 它无高度组织化、制度化。民俗体育, 顾名思义是指人们用来庆祝某一节日的体育运动, 如抢花炮就是我国侗族和苗族用来庆祝丰收体育活动, 另外端午节的划龙舟, 春节的舞龙舞狮都是民俗体育的代表。

2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概念内涵、学科性质及其上属、平行、下属学科之间的关系

2.1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以世界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 以田野调查和理论思辨为研究方法, 以探索各民族体育发展规律、促进传统体育现代化为目的的应用性学科[2]。要理解此概念的内涵, 需要重点理解一下几点:第一, 其研究对象是“世界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象和规律, 而不仅仅是我国的传统体育活动规律和现象, 因此如果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就不要把国外的给忽略掉, 否则你的研究是不完善的, 并且会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和发展, 这是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工作的人所必需要铭记和弄清楚的问题。第二, 它的研究内容包括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与本民族或地区、政治、经济、教育及其生存、发展和变迁的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与地域和民族特点的关系。第三, 它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和探寻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 探究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价值和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浓缩点, 折射出的各民族发展的轨迹;挖掘、探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及其规律;研究传统体育 (项目) 与现代体育 (项目) 2个不同文化系统的密切联系;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乃至世界各民族范围所起的社会作用及其价值, 为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第四, 它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研究、探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实践问题和规律是其主要的任务和宗旨, 为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其研究方法体系由其方法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3个层次构成。

2.2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与其上属、平行、下属学科之间的关系

1997年研究生专业目录修订, 将体育学作为一级学科, 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借助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来丰富自身学科特色与体系, 对拓展体育学的学科领域和完善体育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起到重要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学既是民族传统体育学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渗透与拓展, 又是体育学在民族传统体育学中的体现与延伸[3]。

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这3门学科的理论也同样适用于民族传统体育学所研究的领域, 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教学与训练就需要运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理论与方法, 武术及其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能量消耗及供能特征也需要运动人体科学的知识来解释, 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人文精神也是体育人文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内容。由此可知,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个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学科, 它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需要依赖于其他3个二级学科的知识做辅助, 其他3个二级学科的研究范围内也包含着民族传统体育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他们是相互渗透的。

民族传统体育学又设立了以武术为主的3个下属学科, 也可称之为三级学科:武术、传统养身、民族民间体育。健身气功、太极拳都属于传统养身的范畴, 太极拳也属于武术中的一种拳术, 也是一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 它们都是民族传统体育学所要研究的内容。

3 结论

综上所述, 可得出以下结论: (1) “民族传统体育”包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国外民族传统体育”。 (2) 可将“民族传统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按大小顺序进行排列, 即:“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 (3)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个学科,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学所要研究的内容。 (4) 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体育学下设的4个二级学科, 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需要依赖于其他3个二级学科的知识做辅助, 其他3个二级学科的研究范围内也包含着民族传统体育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他们是相互渗透的。 (5) 武术、传统养身、民族民间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学下设的3个专业, 也可称其为三级学科, 我们常提到的健身气功、太极拳都可归属于这3个三级学科中的内容。

摘要: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思辨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辨析, 完善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结果表明:“民族传统体育”包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国外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是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个学科,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学所要研究的内容;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体育学下设的4个二级学科, 他们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等等。

关键词:传统体育,概念,相近关系

参考文献

[1]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

[2]王亚琼.民族传统体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1.

传统临摹教学要求 篇5

题:人物画临摹 课

时:总课时: 授

课:薛

和(教授)

课程安排:临摹唐宋经典人物画

学时; 教学要求:

1、临摹古代经典名画是学习古代艺术家人物画造型的认识及观察方法,学习和体会古人用笔用墨,构图经营等程式化的表现手段,通过学习前人的笔墨语言,为我所用。

2、数周的学习时间,应全神贯注、精进专一,从局部到整体、用心揣摹,不能走马观花。要求课余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状态中。

3、每位同学必须带着问题学习,要求做临摹过程中的体会笔记,每有所得所失,全程记录,以便在阶段性学习中有所收益,并在下学期课程中得到参证。

4、每三周设讨论课2课时(由授课教师定时间),内容为传统人物画研究与欣赏,名家技法探研等,要求人人有问题,人人参与讨论。

作业要求:

《八十七神仙卷》、《朝元仙杖图》、《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蔡文姬归汉图》、《搜山图》等。

1、局部临摹以研究为主,不定数量。

2、每人必须临摹画面不少于六人的完整作品一幅。

参考资料:《中国历代人物画解析》等现代人物画技法书均可参考。

中国画基础课程

关于笔墨技法的课堂要求

一、笔锋的运用方法

笔锋可分中、侧、逆、拖、散数种。

中锋用笔。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着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黄宾虹先生总结中锋用笔有两法,“一是剑脊法,线中间留有一条白痕,两面光,宜画秋树枯木,非下苦功不易得法。一是圆柱法,线的中间有一条黑痕,两面光,画巨石常用,画树亦可”。(黄宾虹《画语录》)侧锋用笔。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侧锋具有挺削、劲利粗重的效果,工笔人物画渲染时使用较多,写意人物画中常与中锋配合交互运用,以求用笔 的变化。

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逆锋如“犁垦地”行笔艰涩,笔痕斑剥,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拖锋用笔。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行笔放松,可边行边转笔,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散锋用笔。笔毛散开而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散锋着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在写意人物画中,一般以中锋为主,辅以侧逆散拖,不可主次倒置。在实际运用时,各种笔锋经常交替使用,往往一笔之中,可以由中锋转为侧锋,或由顺锋转为逆锋,不要死拘一格。“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二、行笔的方法

凡行笔,都有起笔、运笔、收笔三个基本动作,起笔和收笔要注意,逆入藏锋,以求自然含蓄,忌锋芒毕露,如书法中的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之意,所谓“无往不复,无重不缩”。运笔的关键在于掌握好力度和速度。

行笔时用笔的力度,在于掌握好提与按的力度,“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须飞提,用笔轻处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清·刘熙载《艺概》)同时行笔过程还要注意掌虚指实,要“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腕欲活。”运笔时不可以指运笔,而要以腕运笔。

行笔时用笔的速度,包括快、慢、轻、重、顿、挫、转折等运用,也有一定的规律。快笔是笔行迅速,生动流畅,富于运动感。快笔适于表现运动感,但容易产生轻浮平滑的毛病。慢笔是行笔迟缓,积点成线,产生稳重、安定感,但容易出现滞涩的毛病。轻笔用笔轻柔便捷,又称柔笔或虚笔。轻笔比较松动,虚灵,但容易产生轻薄柔弱的毛病。实笔是按笔而行,按多于提,笔痕沉着饱满,有刚强厚重感,但容易产生平扳的毛病。顿笔是运笔中间突然放慢速度,按住笔头,为之顿笔,如音乐中的休止符,具有节奏感。挫笔是笔行中间后挫一下,再行前进,挫笔如“金错刀”,有艰涩和古拙感。转折用笔,圆转为转,方转为折,笔的转折要掌握力量均匀,笔虽折而气不断。力量不均容易妄生圭角,软弱无力。

三、人物画的笔法:勾勒、皴擦。

勾勒法。实际上就是用线的技法,线条是最有表现力的一种绘画语言,所以九千年来,中国画始终把点、线作为最基本的形式因素。中国画就是一种线性的艺术,尤其是人物画,更把线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数千年来,中国的艺术家,始终刻意求索着线条世界的奥秘,使线的表现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中国画的线,早已脱离了表现物象外形轮廓框架的范畴,它同时可以表现客观物象的形、质、神、态,以及 画家主观的情感、意趣。

人物画勾线笔法,前人总结了“十八描”,其名称是:铁线描、钉头鼠尾描、高古游丝描、战笔描、行云流水描、柳叶描、竹叶描、折芦描、橄榄描、曹衣描、蚂蝗描、混描、枯柴描、枣核描、蚯蚓描、撅头描、减笔描、琴弦描。以上十八种描法,可以作为初学者掌握线条笔法的参考,但在实际作画时,不必拘泥于这些已经固定化的线程式。事实上,今天写意人物画的线法变化,已比十八描更加丰富。

皴擦的技法。过去多用于山水画。现代人物画家,吸收皴擦的笔法,来补充、丰富线的造形。山水画的皴擦法共有三十多种,对人物画来说,不必套用,主要在于掌握皴擦用笔的规律。

所谓皴,就是以连续用笔的复线,来表现物体的体感和质感、量感,用以调节线与线间的关系,以及某些线条无法表现的内容。写意人物画的皴笔,是作为线的补充,不能以压线,以皴代线。皴法用笔要注意灵活,松动,宁虚勿实,宁轻勿重,宁淡勿浓。

所谓擦,即连续用笔时比皴笔更短促,用笔更虚灵、松动,要尽量不见笔痕。在人物中,擦往往和皴同时使用,连皴带擦,或在皴后再擦。无论皴和擦,都要把笔横卧,最好笔锋散开。“皴擦之法,仍归于落笔,落笔轻松,用意闲雅,则不腻不薄也,总之皴要毛而滞,光而不滑。”

人物画用笔的规律

在人物画的用笔方面,历代画家总结了很多宝贵经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意、力、韵、趣的用笔“四要”。

一、笔意

所谓笔意,就是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不为笔使。笔意是用笔之总要,无意之笔就是死笔。画家下笔时要心使腕运,要以一种特定的情感、意念去驱使笔墨,才能因意成象,以象达意。历代画家创造的艺术,所以能够激动人心,主要是画家在笔墨技巧中融进了激情意趣。清初画家八大山人和石涛的画常常在点线的形式结构中,凝集着明朝遗民的忧戚悲愤情绪。他们的笔墨表达出奇峭、险怪及狂放的意趣,与元明画家表现的清淡闲雅的情味迥然不同。

二、笔力

力度感,是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它使人们觉到自身生命的无穷力量。笔的力度感,两种内涵:

第一是功力的力。所谓“力透纸背”、“力能扛鼎”,就是一种功力的表现。“老”与“嫩”是表现功力的不同程度。功力的老到,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锤炼过程才能做到,所谓“学力到,心手相应,火候到自无板刻结三病矣。”功力老到的画家,即使柔 细的线条,也能做到柔中有刚,棉里藏针,有内在的力度。陈老莲在四十岁前运笔转折有力,“衣纹森然作折铁纹”;四十岁后,线条圆转细劲,高古简朴,达到了古拙的高峰。而初学者,无论使多大的劲,笔痕还是稚嫩无力,所以,笔力的老到是一个长期的功夫。

第二是气力的力。属于用笔的技巧,只要掌握用笔的方法和规律,就能做到。运气使力的方法,首先是下笔前用意要有力,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然后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把全身的气劲由臂至腕,由腕至指,再由指把力贯注于笔端,使劲力自然透出笔端。以气使力,是一种内力,近似气功师的气劲,切忌表面的剑拔弩张,火气十足。

笔力的运用有平、圆、留、重、活“五笔”。

所谓平,是在平稳中求奇峻之力,求力度的均衡,如“锥画沙”、“印印泥”。笔力的平,是使力藏在点划之内,自然而然,不见起止之迹的一种内在的力感。

所谓圆,就是要中锋运笔,尤其在线的转折处要如“折钗股”、如“金之柔”,这是一种有韧劲,有弹性的柔力,笔圆,气乃厚,笔力柔中有刚,不松脆,不妄生圭角。

所谓留,是使笔迹运动中用力均匀而自然在凝炼中求畅快,如“屋漏痕”、如“虫蚀木”。漏屋墙上缓慢淌流的水渍,有曲有直,积点成线,用以比喻用笔蕴含的力感。要做到留,行笔就要慢,力求不急不躁、不飘不滑,自始至终用意志、气劲把力度控制住。

所谓重,是一种突发力的运用,如“高山坠石”,产生一种气吞山河的气势。下笔之势要肯定、大胆,切忌犹疑不决,拖泥带水。

所谓活,是用笔要灵动不滞。笔的转折、疾徐、轻重、顿挫等动作要运转自如,如“飞鸟出林”、如“惊蛇入草”。意到笔随,意到笔不到,正是为求笔之活脱。笔之活脱,全在心腕配合如一,腕能随心所欲,心活腕自活,腕活笔自活。

三、笔韵

所谓笔韵,有韵味和韵律二种含意。韵味,就是要求通过用笔的轻重、虚实、刚柔、方圆、徐疾、顿挫等变化,求得画面的统一与和谐。犹如音乐一样,有一个基调、一个主旋律。韵律是用笔要有运动感和节奏感。和书法一样,讲究线节奏,“侧法如飞鸟翻然而下”,“勤法如勒奔马之缰”,“轻如行云流水之变动”,“重如高山坠石之气势”。

四、笔趣

笔趣有意趣和天趣二种含意。用笔有趣,才能使观者赏心悦目,获得美感享受,故笔趣乃是使画产生形式美感之关键。用笔的意趣,在于巧妙地处理笔的生熟、巧拙、老嫩等的关系。用笔熟而生巧,美则美矣,然易流于匠气、市井气。故笔贵在熟而后生,由熟返生,如儿童作画,看似不能画者,用笔歪歪斜斜,却有一种天真之童趣。“画 到生时是熟时”的返童现象,乃生意趣。用笔灵巧、奇妙、固然不易,然易流于甜俗,故笔贵在古拙,由巧而到拙,纯朴高古,磊落大方,乃生机趣。用笔苍老,固然显露功力深厚,然易流于火气、霸气,老而返嫩,脱尽烟火之气,蕴含士气。潘天寿先生说:“画家必须有画得很似的功夫,也要懂得最不象,最幼稚的画的味道。”

议传统体育课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体育课 素质教育 认识 反思

体育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体育教学也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坚实基础。

我作为一名从小接受学校正规教学长大的学生,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体育教学,对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有着亲身感受,更对过去的体育教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反思。传统的体育教学存在许多弊端,造成这些弊端的因素有场地器材以及其他硬件条件限制等客观因素,也有体育老师素质普遍不高、学校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等主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不可否认,场地、器材以及时间这三个因素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这些基本的条件根本无法很好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然而,受我国国情的影响,各个地域经济条件参差不齐,各个学校的硬件条件差距很大。另外,就是在不同的学龄阶段的体育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如高中的体育教学资源明显高于初中,而初中又明显好于小学。由于年龄越小的学生相对学习接受能力也比较低,所以,看似小学和初中所需的体育教学资源并不高,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恰恰相反,因为小学与初中正是学生培养体育兴趣的黄金时期,对体育教学资源的需求应该更大。学生需要素质更高的专业体育教师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兴趣培养和引导,学生也需接触各类体育运动,从而发现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

二、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也是体育教学中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体育教学中的内容和方式都是由学校和体育老师制定的。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很明显地会让学生感觉到学校普遍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每到临近考试时体育课往往会让位于语数外等课。体育教学内容也较为单一。较多的都是走形式化,体育老师也大多是一套教案用到底,像完成任务一样,并没有以学生为主,从而导致学生普遍对体育课的兴趣不大。其实,我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最重要的原因则是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导致了学校的体育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体育考试,而不是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这样其实就使体育课本身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三、师资因素

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是限制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原因,过去社会上对于从事体育事业的人普遍都有着一定的偏见和歧视。从而造成了以前很少有人愿意学习体育专业或从事体育工作,导致高学历高素质体育人才匮乏。虽然这种现象目前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但目前培养体育教学人才的速度远远低于社会的需求程度。许多学校的一名体育老师需要带十几个班级,超负荷的工作量也必然会导致体育老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简化和单一、重复,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体育课上课质量。

有时我时常会想体育课的本质、体育老师的真正使命是什么?特别是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我个人认为,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掌握技能并不是第一位的,让学生加深对体育的了解,加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快乐的成长才是第一位的。所以,我觉得体育课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体育锻炼,更多地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地进行体育运动。我认为体育课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在课堂上体育老师这节课上得多精彩,学生参与度多高。真正评价一堂体育课的好坏,应该是看学生有没有通过体育课找到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有没有激发起学生的运动兴趣,这才是体育课程设立的真谛。新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体育课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与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传统式”体育教学 篇7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作用,有许多学者作过深入的探讨。文化学家司马云杰在《文化价值论》一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定义为“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儒家文化思想在中国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久远,而且它的价值取向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儒家文化并不是孔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民族文化”。

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一种为统治阶级服务且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体育也不例外。自孔子开始,经董仲舒的发展,至朱熹儒家思想成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孔子重“礼”、讲究“中庸”,因而民族传统体育也毫不例外地被纳入“礼”的节制之下。“中庸为本,不偏不倚,过犹不及”,“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人格是体育精神的主旋律;体育行为恪守“中正平和、敦厚温雅”的理念,以至在最具竞技实质的武术搏击中,也要“立身中正,随身就屈”;董仲舒创立“三纲五常”,提出“天人感应”,朱熹则将“三纲五常”发挥为天理,是自然的一种法则,君权之上是绝对的、永恒的。在董朱的影响下,民族传统体育洋溢着浓郁的泛道德色彩,强调体育的伦理教化功能。

养生健体的活动中,强调道德为先,在儒家学说看来,体育是成德成圣、完成圆善的手段。唐代木射,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作为取胜的标记;约成书于元明间的《蹴鞠图谱》以专章论述儒家“仁、义、礼、智、信”怎样在蹴鞠中体现,踢球应以“仁”为主。《十紧要》指出:“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并且把它作为蹴鞠的指导原则。西周的射礼,不仅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之分,而且对同属统治阶层而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使用的弓箭、箭靶、伴奏乐曲及司职人员等都有严格的区别和规定;秋狝大典,在围猎的最后阶段,要由皇帝所在的“黄幄”射出第一箭,歼兽活动才能开始。宋代的马球,只要有皇帝参加,第一球一定要让皇帝打进。

2 道教、佛教、玄学、阴阳等其他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道教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春秋末期的老子。著有《道德经》,其主要思想有三,一是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双方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因而是相反相成的;二是矛盾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三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教的另一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周,他对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类认识中的矛盾有深刻细致的观察,看到了矛盾的普遍存在,重视对立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矛盾对立属性的相对性。以老庄为代表的道教学派,在价值观念上主张因循自然、顺应物性。

佛教发源于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其基本教义是“四谛”。一是人生一切皆苦;二是欲望是产生痛苦的根源;第三要消灭痛苦就要消灭欲望,达到“涅槃“的境界,第四要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就必须修道,即学习教义、遵守规律、打坐静修。佛教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了中国养生学的发展。易筋经载于《内功图说》中的术式与图诀,均为僧人打扮,采用站式,强调肢体运动,其中吸收了一些武术动作,它摆脱了魏晋以来坐式导引的影响,重视身体活动,增强了身体活动的强度。其二是推动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僧众习武可以以少林寺为代表。少林寺僧众来源复杂,有起义失败的农民军;有“长枪大矢,其技最悍”的矿徒、强人、流民、逃兵等;有反清复明的志士,这些蛰伏古刹的僧徒,大多身怀绝技,对各地武术的交流及少林武术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还俗的和尚又把少林武术推广到社会,对社会武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其宗旨是“贵无”,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玄学家们“独尚自然,反对名教”,宣扬达生任性,及时享乐,对儒教“礼乐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放浪形骸,斗鸡走狗、骑马击剑,无情嘲弄了儒士的生活模式,冲击了正统的礼乐观念,重文轻武之风有所改观。再者,玄学对人体的美学标准也有较大影响,男子以体格健壮,风度翩翩为美;女子以体态丰盈,端庄秀美为标准。

医家和阴阳家对于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也有较大的贡献。从战国后期起,学术发展呈现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我国古代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开始在阴阳五行图式的基础上,总结丰富的医疗、养生实践,构筑人体科学的理论模式,《黄帝内经》是其代表。南朝医家陶弘景提出了“引气攻病”法。他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和以气攻之。”隋代太医巢元方在其主编的《诸病源候论》一书中,阐述了1739种病候及病因,对其中多数疾病都附有“补养宣导法”,仅导引、吐纳方法就有260多种。唐代名医孙思邈撰写《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保生铭》,对导引、行气、按摩作了全面的整理研究,创编“老子按摩法”、“天竺按摩法”等老年保健操。医家对导引术的主要贡献有三:一是拓展了对导引术式的选择;二是使导引术式针对性更强;三是导引与行气相结合。

3 交感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

李金龙教授在《交感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一文中极为深刻地分析了交感思维方式及其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他指出:交感思维方式最初体现于巫术。巫术是原始人心目中影响和改造外界的最有力的方法,原始人追寻存在物的神秘属性,感知事物间的神秘联系,为的是以自己的意志去影响它。他们对自己的意志有充分的自信,而表达这一意志的方法便是巫术。巫术思维的特征就是“交感”,即相信“物体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可以超时间、超距离地相互作用,把一物体的推动力传输给另一物体”,巫术交感思维的认识基础是“万物有灵”、“神秘互渗”。交感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模仿交感,一是接触交感。模仿交感建立在相似的联想上,认为相似的事物可以成为同一事物;而接触交感建立在接触的联想上,接触过的事物就是永远相联系的事物。交感思维在一切原始民族中都存在,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儒、道两家都曾以天人问题作为自己的哲学命题。虽然“天”的含义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就是都具有怀疑论和神秘主义色彩。交感思维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体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而使中国传统体育具有了巫术交感思维特征。

4 结语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源于古代人们健身娱乐的夙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吸收了儒、释、道、佛等文化的精髓。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又不断与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汇、融合、更新,所以说它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积淀,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属性。

参考文献

[1]罗廷华.论民族传统体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

[2]胡小明.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李金龙.交感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4]编写组.[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传统式”体育教学 篇8

一、优势互补,能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所以,如能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基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不仅能提供大量教学资源,动静结合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和声音信息,还能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的学习情景,多角度、多形式、多方面地表现同一事物的多个侧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传统教学中的小黑板出示, 讲故事、欣赏挂图,小组合作等形式,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优势在教学中很好地结合起来,会对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学《项羽之死》时,从网上截取电视剧《楚汉之争》中与本文内容相关视频导入新课, 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集中在———雄壮的音乐、恢宏的战争场面、激烈的交战、项羽豪壮的话语、勇猛的冲杀和所向披靡的霸气,还有项羽的刚愎自用、视死如归的悲壮……为了更进一步走近项羽, 又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疏通文本,分角色朗读文本,分小组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并请小组把合作成果板书在黑板上。这样数字化语文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机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拓展语文课堂的有限空间。

二、优势互补,能拓展课堂的有限空间

现代的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就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收新鲜资料,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整合实现这个 目标。一方面,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质量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信息资源,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发挥传统教学优势,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到书本中查阅,到身边去询问,有效地延伸与拓展课本知识。如在教学《动物游戏之谜》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动物游戏的资料,同时,教师也从网上收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以及视频资料。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收集的资料和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有机整合, 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展示给学生, 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课堂上还结合传统教学让同学们分成小组去论证课文中提供的几种假说。课后 教师又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考查一下关于人类从事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的目的,由动物游戏行为联系扩展到人类的体育艺术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了跨学科学习。通过传统教学方式与数字化语文教学的巧妙结合,不仅能拓展语文课堂的有限空间,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三、优势互补,能有效的提 高写作能力

⒈扬传统作文的优势

学生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作文做死人,不做又不行。”这话就道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写作的痛苦与无奈。那 么到底有没有一种更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呢? 首先可以发挥传统教学的口头作文训练优势:训练材料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也可以是时事新闻;可以是有挑战性的,也可以是有争议的事;可提前设置,也可当场设置情况,或抢答、或指名、或讨论、或采访,先让学生口头作文,再集体讲评,这样达学生之情,述自己之意,言为心声,不挫伤学生积极性。口头作文弃详批细改,扬教师课堂辅导之长,以口带笔,有声胜无声,走“潜移默化”之路,收“水滴石穿”之效,既能彰显“出口成章”学生的风采,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可以发挥传统作文教学优势中的现场限时作文,加强作文时速的训练;同学交互评议作文可以让同学取长补短; 开辟优秀作文展示区,鼓励同学你追我赶,变同学们的厌作文到热爱作文。

当然, 传统作文因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适时的沟通, 造成了作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状况。为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当今数字化优势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⒉借数字化优势补不足

(1)积累网络素材 ,激发写作灵感。数字化学习能以最快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大量与命题有关的图片和文字材 料。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常依赖于“视觉刺激”和“原型启发”。教师凭借丰富多彩的网络素材进行启发, 不仅易于打开学生思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撰写网络日记,促成长效行为。撰写网络日记(博客),这个活动对学生更具吸引力, 是最佳的文字训练基地。在学生的概念里, 动笔写日记是累事、烦心事,电脑录入是好玩的事,个人博客可以换衣服, 就像装饰自己的小家。博客有点击率,有回复,有留言,都是即时的,时时新鲜,时时有收获感,学生更新博客总是分外卖力。这样,数字化教学弥补了作文课堂教学的缺憾,使学生的写作在乐趣中成为一种长效行为。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作用不 止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更能让我们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愿望。

四、优势互补,能实现学生 个性化学习

⒈传统教学显个性

传统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带领学生在阅读课时从学校图书馆选读自己喜欢读的作品:曹雪芹、巴金、巴尔扎克等中外文学大师的作品能增加他们个人文化素养; 韩寒、张悦然的作品能让他们产生共鸣,具有阅读的冲动;金庸的武侠小说,侠肝义胆,一样能净化灵魂;《永生》《遮天》《步步惊心》等当红网络小说,照样能丰富学生想象力;《博物》《世界博览》《青年文摘》《读者》等杂志,大大开阔学生视野。这样个性化的读书活动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形成学生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⒉数字化教学促发展

数字化语文教学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能很方便地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爱好选择好学 习内容,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作用。如教师借助计算机、网络等共同备课,通过论坛、博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学习的个性体验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利用交互学习型多媒体教学软件,学生可以在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下自主学习,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学习的内容,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所提高, 既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又减少了心理压力,更有助于个性化学习的发展。

⒊优势互补见成效

我们可以将课本中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改编成戏剧进行表演, 可采用话剧、诗剧、双簧剧、哑剧等形式进行表演。教师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课外自由组合:擅长写作的改编剧本,喜爱音乐的协助选配乐曲,模仿能力强的选好自己表演的角色,动手能力强的选做道具……这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论是剑拔弩张的《鸿门宴》、缠绵悱恻的《 罗密欧与茱丽叶》, 还是情仇恩怨的《雷雨》,学生表演都会兴趣盎然。这样一来,不仅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了学生个性的学习,让学生尽展其才,发展其个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浅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 篇9

关键词:网络教学,传统教学,幕课

随着现代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 网络信息的时代俨然已茁壮成长, 顺应时代要求新型的网络教学方式———幕课教学方式也应运而生, 这样一来, 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垄断局面, 任何新型的方式的出现都会影响到原始的领域平衡, 但是在这个时代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都各具特色, 两者的有效结合将会使得大家更有效地学习。

一、走进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世界

( 一) 应时代需求脱颖而出的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是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在课堂中运用了网络以一种新环境,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新型方式, 改变了传统的以黑板粉笔、口语传授的教学方式, 这是一种无局限、无年龄限制、无地域局限的教学方式, 都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 新型的学习方式是可以从视觉、听觉上双方面来获取知识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进行对学生的教学, 以一种通俗易懂的、直观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在这种的学习模式下, 学生与老师的角色进行了完美的互换, 学生成为主体, 成为一名主动接受教学的角色, 真正地将学生从被动的被教者转换为学习的主人公, 学生将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受益者。

( 二) 一成不变的传统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的方式就如我们从小所接触了解的一样, 老师就是进行教学的角色, 以课堂及课本为中心, 在这一教学方式中, 是以教师授课为主体, 学生担任一种被动接受的角色, 接受过正规培训的老师, 懂得一定的教学技巧, 他们利用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独特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对学生的授课,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的教学方式、态度以及一言一行都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更多的是依据于耳听、笔记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但是可能说某一时候某位同学的接受能力较弱时, 这样的话有的同学的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在中国这样一个应试制度的国度来讲, 学习知识所收获的成绩在此时被展示出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当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角色,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没有被调动起来, 这样的话与当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可能越走越远。

二、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分析

( 一) 网络教学的优势

1. 网络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新型方式, 在这一教学方式下, 学生占据了主体的地位, 巧妙地利用各种情景、方式来很好地对学生起到一种促进、帮助的作用, 在这种学习环境下, 学生能够把握主动性, 积极地去参加学习, 主动学习并探索。

2.“百度一下, 你就知道”, 一句简单的百度互联网公司宣言, 让我们能够明白, 互联网汇集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突破了以往拘泥于书本知识的常规局面, 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范围, 能够使得学生从多样性、多层次地得到学习。

3. 众所周知的互联网无界限无, 能够让学生随时地进行学习, 网络现在有一种留言或者问询的功能, 也能够让学生能够及时地进行解惑, 便于相互交流与学习。

( 二) 网络教学的不足

面对的对象的范围有点广泛, 并不能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目前自身能力或学习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不能够及时地针对他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帮助; 学生并没有制约的对象或者环境, 相对于一些精力不集中、涣散的学生来说, 学习情况可能没有那么有效; 没有老师的引导与启发, 虽然可能培养了学生的一些创新意识, 但是很难像传统学习一样真正形成实践能力。

( 三) 传统教学的优势

1. 老师都进行过专业的培训及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能够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进行课堂教案的编写, 能够做到有条有理地进行教学任务。

2. 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注重全方面系统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

3. 俗话说“言传身教”,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的言语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 四) 传统教学的不足

学生充当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 教学的内容比较局限, 更多的是书面上的基本知识。

三、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地有效结合与转型

有效地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互补结合起来, 最主要的便是老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如果不从根本上进行转变, 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一成不变的, 在当今这个社会, 因为诸多因素, 是不可能脱离传统教学而一味地去追求网络教学的, 我们正确的态度就是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效地结合, 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新型的网络教学来讲, 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去追求新事物, 而应该在了解它之后, 正确地进行学习与使用, 吸收它的优势, 找出它的不足, 在正确的思想下, 从教育的根本出发, 有效地将两者结合起来。

( 一) 进行教师角色的有效转变

对于教师这一角色,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莫大的区别, 就是从一个讲解者到引导者的转换, 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中, 教师需要具备了能力变得更加丰富, 教师需要掌握到一定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技能, 因为只有这样的话, 教师才能够在网络教学中进行熟练地进行教学, 教师从“因材施教”到“导学”的有效转换, 教师要能够适应现代信息时代的需求, 要扩大自己熟知的学习领域, 及时地去学习各种现代知识, 以这种良好的学习态度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步。

( 二) 进行学生角色的有效转变

作为一名学生, 我们要从原先的被动学习状态向主动求学的状态所转变, 脱离传统的应试制度的学习方式, 选择一种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 适应网络教学的方式, 认真学习网络多媒体技术, 只有将自我的角色转变过来, 学习才会得到收益。

( 三) 进行教学领域的有效转变

传统教学的学习来源大多数都拘泥于书本知识以及教学大纲, 某些内容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代社会, 网络资源库的庞大能够很好地补充了信息的不足之处, 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与培养, 很好地拓宽知识面。

在当今信息时代, 我们学习要做的就是结合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 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学习得到有效地进步,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参考文献

[1]柳栋.网络教学的定义.

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篇10

关键词: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为指导思想, 以此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长学生体育健身理论知识的教学目标, 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以行政教学班为主, 上课时间、内容和教师相对固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的教学程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有其突出的优点:能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能够较为扎实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对促进教学规范化, 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凸显的。

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弊端

(一) 、经验话教学思想

体育教师自身的习惯使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都能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 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 但是却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 使教师陷入条框之中, 容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 没有达到体育教学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学校教育中几十年不变, 容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在学校教育正朝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过程中, 学校体育教育总要总结过去, 放眼未来, 转变观念, 勇于创新, 在实践工作中找到突破口, 完成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重任。

(二) 、过分强调课堂结构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 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 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 而忽视了其他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 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 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 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 、传统的模式不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要

高校大学生无论在心理还是生理都已经接近成熟, 他们好奇心强, 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 思维敏捷,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对老师的教学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 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 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 使课的形式单调, 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的限制住, 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四) 、传统的授课模式不能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 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 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掌握方法, 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发展人际关系, 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传统型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教师为核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体育教学价位上, 表现为重视功利性价位, 忽视非功利性价位, 学生主体性发展受到限制;在体育教学目标上, 表现为“模型化”, 试图用1个模子把所有的学生造成标准件, 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任务上, 表现为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个性发展, 这种教学任务观的核心是“唯书”、“唯知”;在体育教学方法上, 表现为注入式教学, 赶任务、赶进度, 教师强行灌输, 学生被动接受, 学生毫无乐趣可言,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压抑了;在体育课程上, 表现为课程结构同一化, 必修课多, 选修课少, 课程设置又受场地、器材和设备的极大限制, 难以满足。

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体育教学已经在某些方面限制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要适应社会需求, 满足学生的健身、娱乐,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 、现代体育教学要引进激励机制

体育教学模式即:体现一定体育教学思想, 并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的活动策略或简化的操作模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取代, 要彻底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不良局面。使教师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教法。近年来, 随着新思想的不断涌现, 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将随着时代发展被新教学方式所代替。

体育课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 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好体育, 有了爱好就能培养学生运动的特长, 有了爱好与特长就能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才能真正使学校体育起到“终身体育”的作用。即:学校体育教学;兴趣;爱好;特长;习惯;终身体育。

(二) 、体育教学模式将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建立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的需要, 从发展的角度看, 突破课堂教学模式, 也是教学的需要。我国现有体育教学模式虽然有“发现式教学”、“快乐式教学”、“小集体式教学”、“成功式教学”等模式, 发展的趋势也由单一性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体向以“学”为主体教学模式、由简单罗列俄教学模式向着演绎法与归纳法并举的教学模式、有短期行为向终身体育能力教学模式发展, 等等, 但是我们建立的模式不是体育教学改革的“终极”模式, 它还会并且应该随着我们队素质教育改革理解的深入, 不断发展。因此, 从发展的角度看, 突破教学模式, 也是教学和研究的需要, “建模”是为了“无模”,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结束语

新理念指导下地体育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更多的发挥潜能、探索创造的空间。“情境教学”、“游戏化教学”的运用, “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尝试, 给体育课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尤其是在一些评优课、观摩课中出现了一些让人困惑的问题:如过于宽松的学习环境造成学生遵守纪律意识淡薄;过分追求形式化得体育课造成学生体能下降等;有一些体育课甚至出现了“走偏”的现象, 背离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 值得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邵伟德, 体育教学模式的梳理与分类[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5, (03) 。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美德 篇11

一、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有着多方面的作用,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求索创新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团结友爱精神三个方面有更为突出的作用,具备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求索创新精神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起学生对教学的兴趣,确立自己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所授内容设疑、提问和求新,激发学生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可充分运用场地、器材、地形、地貌、挂图等创设教学情境。总之,教师要力求学生每上一节课,每学习一个新内容,都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时,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角度考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很大,教师要因人而异,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求异。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训练其发散思维,启发联想想象,从而引导学生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观念,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探索,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权威理论体系的束缚。

(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问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表现,这种心理倾向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研究。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发展,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经常采用“问题一结论”;“问题—探索—结论”的方法,增强训练,反复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2.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

(1)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体育教学中,可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制定合理的规则,使学生明确拼搏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仔细观察记录学生的差距,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又可将其改为“不公平”的练习形式。如篮球运动中骨干学生与非骨干学生不相等人数的对抗赛,这种形式,即调动了骨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练习不认真的态度,又减轻了非骨干学生的心理压力,树立奋力拼搏的信念,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

(2)帮助学生提高对竞争的承受能力。教师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充分利用体育课的特有内容和形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竞争中摔打,并经受成功和失败的考验,同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在竞争中失败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鼓励他们跌倒了再爬起来,继续进行,针对个别学生怕失面子的思想,帮助他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面子。那些因为竞争落后而一蹶不振的人才是真正的丢面子。

(3)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快乐、积极情感体验,其中包括经受一定的辛劳和痛苦之后的快乐体验,只有当学生真正体验到练习过程中的愉快时才能以苦为乐,乐在其中。如在跳高项目中,有的学生跑到杆前不敢越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讲清动作要领,注意语言暗示和引导,降低器械的高度,加宽跳高架的距离,以降低或减轻条件反射,这样学生就能鼓足勇气,越杆而过。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欢乐。学生成功之后,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总结原因,是靠自己的努力还是凭自己的运气等,这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为他们再次竞争获得动力。

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人与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合作。学习一个动作、练习一次接力跑、一次游戏,如果没有同学的合作就很难取得胜利。例如:在技巧运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保护与帮助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教师只要抓住这一环节,从讲明保护与帮助的重要性,到学习保护与帮助的具体方法,再到实践中运用保护与帮助,就会使学生真实感受到同学的爱,集体的温暖,从中受到教育。

(2)通过集体游戏和竞赛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体育教学中,游戏和竞赛等集体活动的教材比重很大。实践证明,通过游戏和比赛可以让学生明白:集体比赛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完成和决定全队胜负的。只有通过全队的齐心协力、默契配合、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战胜对手。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树立为集体争光的信念,培养其与人协作、互帮互助的高尚品质。

二、体育教学中提高教育效果的措施

1.结合教学训练和比赛实际情况,明确教育目的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是逐步形成的,将教育寓于日常教学与训练之中,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被接受,效果较好。教师除课前、课后进行必要的口头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执行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顽强勇敢、拼搏进取、团结友爱的精神。

2.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

每个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意识形态水平各不相同,意志品质发展变化也不—样。例如:低年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态度认真、积极性高、但容易忘记自己的任务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违反纪律。高年级学生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遇到较难的技术或大负荷的练习时出现“怕”的思想等,这都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分别对待,适时引导,避免出现负面效应。

3.深挖教材,提高教育的真实体验

体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通过课前认真备课,深入挖掘教育因素,联系实际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工作。例如在排球的教学中,先介绍我国女排的拼搏进取精神,“五连冠”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使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受到美德的育人作用。

4.掌握适宜时机,提高教育效率

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的适宜时机,如在游戏比赛的时候,教师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学的失误。为提高学生的拼搏竞争意识,如在学生练习有困难的时候,及时分析总结,让学生知道成功来之不易。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同学的保护与帮助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传统式”体育教学 篇12

1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渊源

在对搜集的文献资料的整理及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关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舞蹈的起源有着大致相同的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产劳动

“劳动创造一切”,劳动贯穿整个人类发展史。对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产劳动是其主要产生的渠道。首先,由生产工具到玩具的转变。钓鱼在今天可谓是一项休闲运动,但是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这是一项基本生存能力的体现,渔具已从垂钓工具到今天娱乐玩具的转变。其次,劳作过程中的行为动作转化为传统体育动作。在流传于沿河的土家健身操里,便是将生产活动中的挖地、播撒、栽秧、挑水等一系列劳作动作集于一体,再现了土家人民勤劳的场面。对于民族传统舞蹈也大致相同,把平时生产生活中的劳作方式加以艺术化展现,如,鄂伦春族的“依哈嫩”舞主要再现狩猎者驼猎物的动作;拉祜族的“摆舞”还原了人们在田间地头插秧、播种、收割等劳作的场面;土家族的“摆手舞”,舞者举棍、梭标、鸟枪、火铳等随哥而舞,这是再现土家族原始狩猎的迹象。

1.2 巫术与宗教需要

在远古时代,人类尚未能与自然匹敌的情况下,崇尚、敬畏、畏惧自然,试图“借助于运用错误推理而产生的种种办法来控制自然”,于是进入了巫术时代与宗教信仰时代。在贵州各世居民族中,对巫术和宗教信仰亦是各具特色,表现为各种崇拜,如:鬼神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等。各种崇拜通过服饰、纹身、各类模仿动物身体活动的形象、动作等。在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与武术、舞蹈的关系极为密切,祭祀、庆典都要对着图腾起舞,后逐渐演变为模拟图腾起舞,从而产生了大量象形取意的拳法和舞蹈动作。

1.3 民俗活动

民俗,指民众的习惯,民间之风俗,具有大众参与性、习惯性和稳定性特征。贵州各世居少数民族,有着内容丰富,千姿百态的民俗活动。如端午节传统体育项目有赛龙舟,独竹漂等,苗族的打花棍、打花鼓、板凳舞等,水族的赛马等,以及有着“东方迪斯科”台江县的反排木鼓舞,在强烈的节奏下同侧肢体同向运动(即同边手),展示了人类协调能力和提高了审美效果。对于传统舞蹈而言,在民俗活动中也得到极大的体现,如逢四月八、七月半、过年等节日的到来,独山、荔波等县的布依族群众都会举行铜鼓刷把舞,大家载歌载舞,不亦乐乎。土家族的摆手舞,最早主要表现为传统舞蹈,于春节前后的农闲时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九开始按照土家族习俗至土家摆手堂,待长者指挥节奏鼓点一致,众人便随之而舞。

不难看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舞蹈渊源大致相似,都主要基于生产劳动、巫术宗教及民俗活动,都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的表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地域特征,都具有强烈的观赏性,也正是二者之间有如此高度相似性,以至于难以区分二者是“体”还是“舞”。但是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判别一种人类文化活动的性质的主要依据是人们在这种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目标追求。

2 价值目标追求

2.1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目标追求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且大多数项目前身都不是体育活动,而可能分别是宗教祭祀活动、生产劳动方式或军事搏杀技术。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些身体活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并流传至今呢?文化学的研究结果显示:人文精神具有强制力的制约作用,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体育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就是:始终以人为核心,关爱生命与健康,关怀人的幸福与快乐,充分尊重人的个性需求与选择,通过体育活动方式,全力促进人的身心与精神的健康和快乐,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与充分地发展。因此在贵州少数民族世代的延续和不断变化中,身体活动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例如:钓鱼,由生产生活的必需技能演变为今天的修养身心的项目,由钓“鱼”到“娱”,不再追求为生活而钓鱼,而是为了追求修养身心,享受垂钓的悠闲自得,放松心情愉悦自我的举动。再如一些祭祀活动的巫舞,从最初为愉悦神灵到今天娱人乐人,是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使人们改进生存技能不在相信求助神灵获得生存能力,但是这些巫舞也并未此消失,而是成为人们在闲暇时光群欢时刻追求身心健康,满足群欢快乐从而体现自由追求幸福的身体活动;再有一些运用在战争或发生抢夺事件中的身体活动,如现今流行的投壶游戏、投掷、摔跤等有身体接触或是没有身体接触的项目,也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追寻快乐,满足身心的活动,当时作为战争武器或是抢夺利器在今天变成了满足人们娱乐需要的物件,从根本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完全转变为人类在生物意义上的满足和娱乐群欢的过程中获得欢快的情感需要。因此这种满足参与者在活动中获得自身快乐,追求身心健康,追求群欢、幸福的目的就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追求,也正是这样的价值追求,使得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以继承和发扬。

2.2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价值目标追求

如前所述,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渊源上极为相近,在表演项目上,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综合类项目在外部的表现形式上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极为相似。但是通过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价值的分析,能够区别开两者,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价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 主题性特征

是舞蹈都有一个主题,表达某种思想或塑造有意义的形象等,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来源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民俗活动等,每一段舞蹈或是一个节目都有一个较为鲜明的主题。如布依族的丰收舞(亦称刷把舞),源于秋收时节确保每一颗粒粮食都能进谷仓,人们用刷把把簸箕隙缝里的粮食刷出来倒进谷仓,布衣青年男女们用舞姿把劳动场景栩栩还原,体现了布依族古朴的劳动美和追求自然和谐的思想;其次宗教信仰一直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主题之一,鼓是贵州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木鼓是苗族同胞古老祖先的象征,铜鼓布依族具有悠久历史、民族文化色彩厚重的神器,铜鼓舞,木鼓舞、花鼓舞、打猴鼓等一系列的舞蹈都是人们踩着鼓点扭动身躯向祖先、向神灵诉说,又或是在取悦他们;再有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舞蹈部分突出婚恋习俗,男女青年互表爱慕之情,欢庆年节等主题各异的各类传统舞蹈。参与者在活动中为了把了把主题思想表达清楚,往往会根据主题需要变换自己的活动方式,所以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中参与者行为是为了表达舞蹈主题思想、塑造某种形象意义而进行。

2.2.2 角色性特征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是一门感性、集群的民间艺术。在参与过程中,参与者往往在整个活动中扮演着某个角色,配合全体演员完成整个舞蹈,提高舞蹈的表演效果。例如彝族的铃铛舞,集体性传统舞蹈,多人按照统一的节奏进行,急缓有序,舞者要根据统一的节奏完成各自的动作,因此,表达出对本民族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只能是每个角色的扮演者根据主题需要,协调配合,身心一致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参与者的这种角色意识是为了提升舞蹈的完整性、效果性、欣赏水平服务,这种服务的目的最终是为博得观赏者的认可和喝彩,所以参与者终极目标也是为欣赏者而舞。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历史渊源相近,甚至在部分项目上极为相似,区分二者的判别标准是拟清参与者价值目标追求。参与者通过身体活动方式是为了追求身心健康与精神愉悦,追求快乐幸福和享受自由,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体现;参与者通过身体活动方式是为表现特定的主题,思想、抒发某种情感,营造主题氛围,塑造意义形象,最大限度地发挥角色表演为提升整个活动的感染力、表现力和欣赏水平,无疑就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舞蹈。

3 结语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舞蹈都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某一身体活动在流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时而是满足参与者追求健康快乐的传统体育价值需要时而又表现为感染气氛,表达思想的传统舞蹈价值需要的交叉现象。但是,把握住对二者本质特征的认识,强化二者价值目标追求,为二者发展找准方向,拓宽传承路径。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实地观察法等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舞蹈进行比较、整理发现: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尤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类项目与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在外部表演形式上极为相似,如何判别某些传统项目是属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还是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是区分二者的关键。论文主要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二者参与主体的价值目标着手,试图拟清区别二者的判断标准,以期推动二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发展。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统舞蹈,价值目标,判别标准

参考文献

[1]谭华.体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冯胜刚.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

[3]吴舒.论贵州民族舞蹈在当代舞蹈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0(4):91-94.

[4]陈立华.民族传统舞蹈的再认识和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5):147-148.

[5]段丽娜.在坚守保护中发展创新——观第五节全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思考[J].电影评介,2013(Z1):121-124.

上一篇:大学英语师资下一篇:评价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