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体育项目

2024-06-29

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共8篇)

藏族传统体育项目 篇1

摘要: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鲜明的地域文化性,本文首先从找到民族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理念的结合点入手,以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为首要任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西藏高校引入藏族传统体育项目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西藏高校,藏族传统体育项目,问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文化相得益彰、相互辉映,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熠熠生辉、闻名于世。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藏族传统体育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藏族的民族特性,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光彩闪烁的一员。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藏族与祖国各民族之间交往日益深入和对外交流面的扩大,藏族传统体育以其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作为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应该不断超越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文化习俗的界限,得到更好的发展。可以说,把藏族传统体育引入西藏高校教育,造就一批优秀的文化传承者,弘扬藏族的优秀文化,就是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本文从以下7个方面针对西藏高校引入藏族传统体育项目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探究。

1 加深对藏族体育项目的理论研究

理论指导实践,藏族传统体育长期在民间自由发展并传承,所以藏族传统体育缺少的不是实践,而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西藏高校要引入藏族传统体育,就需要对长期处于自由发展状态之中的藏族传统体育加以挖掘研究,把握其内在的特征,探寻规律性,揭示其意义,赋予其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学术价值,作为教育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加深对引入项目、引入途径、引入方法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以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2 突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民族特色

藏族传统体育的诸多项目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藏族鲜活的文化形式,高校在引入的时候,或许要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做某些必要的改造,但是,在必要改造的同时,要做到始终突出鲜明的藏族特色,如果改造的没有了藏族特色,将会使西藏高校引入藏族传统体育教育的这一开先河之举黯然失色。

3 尊重藏族风俗习惯

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与西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俗活动密不可分,因此,将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西藏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使学生进行传统项目学习锻炼,还能在活动中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但是,藏族在千百年来的长期生活中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俗习惯,或者某些禁忌,藏族传统体育与藏族的生活紧密相连,高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始终牢牢把握住,必须尊重藏族学生的民族生活习俗和民风民情。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让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学生多了解藏族的风俗习惯,以积极的姿态,配合藏族传统体育工作在高校体育中的顺利推进。

4 加速对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

民族现代化必然要求民族文化现代化,体育教育及课程必然在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藏族体育文化资源是教育培养学生热爱自己民族文化最好的素材,藏族地区体育课程资源引入高校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扬弃,努力让体育课程在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化的整合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做到体育课程根据民族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对积极的文化因素认可、吸收、传播和创新,让藏族传统体育在多元文化冲击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本土文化,在强势文化入侵背景中永不丧失自己的文化精髓。体育教学除了要让学生获得体育技术、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藏族传统体育知识的传授,既让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又让学生受到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5 藏族传统体育教育要体现科学化、竞技性和规则性

藏族传统体育由于是在西藏人民生产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因此除个别项目外,大部分项目没有很严格的规则,也缺乏较强的竞技性,而作为娱乐形式的,所以没有形成较严格的裁决规则,与现代体育相比较,偏重于娱乐性和随意性。因此在开发藏族传统体育时,应当在保留项目原有民族地域性与游戏娱乐性的同时,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来规范体育活动的开展,在注重安全性的同时对项目进行整理改造,使其充分体现强身健体与科学运动的统一,竞技比赛与娱乐放松的统一,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体育教学。

6 实现藏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结合统一

在西藏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就要注意与现代体育发展相结合。诸如西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曾涌现过一批优秀运动员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摔跤、投掷、马术、射箭等,与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藏族传统体育在新的形势下需要适应新环境的演化变迁,实现民族传统特色与现代文化文明的结合与统一,吸取现代体育文化精华,保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优秀成分,通过现代体育相对完善的科学理论原则与实践方法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使其成为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7 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结合

作为西藏民族地区高校,将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高校体育之中,为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和掌握藏族传统体育项目,既可弘扬民族文化,又能加深对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丰富教学内容。初步设想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类型与其他项目的课程类型基本相同,即普修课大多在一年级开设,选项课多在一、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则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加大选修课的内容,把更多的藏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选修课。

现代高校体育更加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现高校体育的所有目标。课堂教学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主、自学、自练能力为课外锻炼做基础。学校大力支持各种学生组织开展各种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外锻炼和晨练,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使藏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校园文化融为一体。培养和调动大学生中少数民族藏族传统体育骨干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工作积极性,成立大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等各种学生组织为主课外体育锻炼。在西藏高校引入藏族传统体育的初级阶段,体育教师以组织引导为主的情况下,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西藏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为先导,民间组织机构等为主要力量,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与研究。就藏族传统体育而言,西藏高校在传承藏族体育事业中具有天然的优势,高校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理论、雄厚的人力资源、优质的设备等是引入西藏传统体育教学,促进西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保证。西藏有关方面也要统筹、组织、协调好西藏各高校引入藏族传统体育的工作,并组织有关专家着手开展教材的编撰、教学指导、活动督导等工作。西藏高校之间就引入藏族传统体育进行交流探讨,相互学习,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和引入途径,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整理、挖掘、研究、创新和传承。

藏族传统体育项目 篇2

藏区主要出产青稞、小麦、豌豆、大麦、玉米和酥油等产品,农区以糌粑为主食,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常食用的乳制品有酸奶和奶渣。主饮品以酥油茶为主,辅之以清茶、奶茶。节日时饮青稞酒,几乎不饮白酒,啤酒在城镇较为流行。一般日饮5次茶,即早茶、上午茶、中午茶、晚茶、睡前茶。夏季或农牧忙的时节,也会吃4顿饭。喝早茶时抓点糌粑,加上些细奶渣;中午抓糌粑,外加酸奶、肉丁汤或手抓肉;晚上大多食各种粥。

藏族人非常好客,客人的时候,或节日、宗教活动、结婚、赛马,在牧区甚至春天听到第一声鸟呜、第一次春雷等场合,人们都会尽可能丰盛的家宴一次。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的饮食已是极为丰富。

糌粑曾是藏族的主食,形似内地的炒面,原料以青棵为主。做法是选好青稞或豌豆、燕麦后淘净,晾干,炒熟,磨成面粉,磨好后称为糌粑面,磨得越细越好。吃糌粑时,根据各自爱好,还可以放些奶渣或白糖,然后加酥油茶或清茶,中指按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拌均匀,再用手捏成团状,直接用手往口里送。也有用青稞酒调糌粑的,做出的“粑”甘甜醇香,别有风味。

藏族同胞以肉食为主,农牧区的蔬菜、水果很少,所缺的维生素多由茶叶来补充。酥油茶其味道浓厚,可以压住酥油、牛奶的膻味。酥油茶的主要原料是酥油、牛奶和盐。将这些原料放入酥油桶,再将茶水煮至呈红色后倒入,搅动使其充分交融后,一桶喷香的酥油茶就制成了。酥油茶必须倒入一把大壶,并放在微火上保温。酥油茶营养丰富,喝习惯了就会觉得醇香美味。按藏家规矩,饮用酥油茶需用细瓷小碗,主人给你倒上的酥油茶走时最好喝尽,否则就是对主人的不尊重。你不想再喝了,只须将茶碗用手掌盖住就行了。

众所周知,牛羊肉是草原牧民擅长烹饪的食物,其中手抓羊肉色、香、味、形具全。手抓羊肉一般选用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开锅后立即捞出。火候以开锅肉为宜,肉赤膘白,肥而不膻,吃起来又鲜又嫩,十分可口。餐具只用藏刀,将羊肉割下后手抓食用,所以称为手抓羊肉。食用时十分有趣,羊尾和胸叉是献给最珍贵的客人;未来女婿第一次登门,未来的岳父、岳母一定要敬一段羊脖子,颈椎骨节相连的羊脖子很难将肉吃尽,但藏族青年不会被难倒,能吃得好象骨头上从来没长肉似的,只有这样才被认为是有本领的好女婿,所以在草原上流传着“羊脖子考女婿”的习俗。

酸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将牛奶煮沸,倒入木桶,加少量的旧酸奶以发酵,制成的酸奶像嫩豆腐一样。色泽光亮,表面覆盖有一层金黄色的油脂奶皮,并有一种芳香的气味。质地细腻,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具有开胃、抑菌、降低胆固醇等功效,还可以拌着米饭吃。

血肠是藏族食谱中的上等食物,贵客临门,能以血肠待之,那是主人的荣耀。血肠是由切碎的肉丁、板油、调料和猪血拌匀后灌进肠衣。吃时放在开水锅里一涮两滚,不等肠衣内的血完全凝固就捞出,捏住两端边吃边吮,味道极其鲜美,但视觉上有点恐怖。

用青稞面调制烘烤而成的青稞饼,色泽金黄,香甜可口。把整块的牛羊肉挂起来风干制成的风干肉,可直接生吃。其它还有奶酪、奶渣、奶皮、豆腐、土豆、腊肉、藏醋等。人参果和黄蘑菇则是吃得最多的野生植物。

青稞酒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按照习俗,往往主人必先敬客人青稞酒。藏族一般在饮酒之前会用无名指向空中弹酒,以祭奠佛法僧三宝或敬天,敬地,敬神。饮酒的规矩一般是先轻呷饮两口,主人会及时给添满,在第三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藏语叫“松只尼达”,意思是三口一杯。藏族同志劝酒时,经常要唱酒歌,

歌词丰富多彩,曲调优美动人,男女老少都会唱,从头至尾酒歌是不会重复的。

藏族传统体育的美学特征 篇3

体育美存在于人与人、人与器戒、人与环境、技术与技术、技术与战术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我们只有认识了此结构关系才能真正认识藏族传统体育美。

1.1 藏族传统体育美是全社会性的个体显现

黑格尔说:“因人有一种冲动, 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自己, 而且就在这一实践中认识自己, 而且发现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人都有一种求得社会归属和他人认同的社会心理。藏族传统体育的易学、易入一面, 使人的归属心理容易得到满足, 藏族传统体育原本就是为了娱乐, 在喜庆节日里创造了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如:赛马马术、赛牦牛、斗牛、射箭、抱石头、藏棋等一系列娱乐活动, 这些游戏受审美意识的影响, 观赏性较强。旨在把人类喜乐、悲痛、压抑、兴奋的精神表现出来, 转化为大家都可参与的形式供人观赏。可见其认识自己, 丰富自己的一面。体现了美是人从直观到自我的东西, 为欣赏“藏族传统体育美”奠定了基础。

1.2 藏族传统体育美是藏族文化的体现

藏族传统体育体现了藏族的文化内涵、民俗个性和文化表象。藏族男子身上富含有阳刚、野性的男性气质特征, 这是由其自然文化环境造就的, 在藏族传统体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抱石头、赛马、大象拔河等) 。在阿里古格王朝遗址卓玛拉康寺内的一幅节日庆典画中, 可以看到身着铠甲, 左手持盾、右手持兵器的威风凛凛武士在练习武功的场景。武士身上的阳刚和野性男性气质透过身着铠甲散发出来。《格萨尔王传》中也记述了武士们经常在节日集会上比试刀剑的内容。可见, 藏族男子身上富含有阳刚、野性的男性气质特征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伴随有社会精神, 又融合于社会文化艺术, 表现出强烈的审美形态。这就是体育运动美中的社会性。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角度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 因此就出现了不同种类的藏族传统体育。

1.3 藏族传统体育美是完善了自我形象

“美”是人精神素质的一种体现。藏族传统体育是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体现, 二者密切相连。在著名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对于骑射更精彩的描写道:“格萨尔王骑着赤色马来到草原, 牧民为他立了九只绵羊、九只山羊、九层铠甲、九个铜锅、九个鞍木, 格萨尔王从九万利箭当中抽出一支, 箭射出, 闪电般的红黄火焰遮天盖地, 如同燃烧的羽毛般射到沙滩, 中了靶子, 声震天地。”这是对英雄英武、骑术、射术、力量的歌颂。将人的精神、力量、思想和文化融为一体, 体现出了人向往的最美。藏族传统体育正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追求“客观的自我”形象为目标。藏族传统体育美的形成与藏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密切的联系。

1.4 藏族传统体育美是藏族心灵表现

李斯托威尔指出:“美的外观虽然可以为艺术和自然的原子结构所限制, 但是, 美感经验最重要的特征却是心灵的特征, 而不是物质对象的特征。”藏族传统体育美同其他文化层面美一样是人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无论作为藏族传统体育美的创造者, 还是藏族传统体育美的欣赏者, 都需要心灵的参与加工。一方面, 以情取舍。藏族传统体育大多没有完善的竞技规则, 要通过心灵予以补充、丰富, 使其突出美的构成, 达到美的满足, 此为情取。藏族传统体育本身有不美的一面, 通过民族心灵予以筛选、遗漏, 使其淡化, 增加愉乐, 此为情舍。另一方面, 依情而为。藏族在藏族传统体育中都会依照自己的情感对其运动本身加以评价和实施行为, 即主体对客体的审视, 达到自我容入的高峰体验, 藏族传统体育美也就完全显现出来了。

2 藏族传统体育的美学特征表现

2.1 藏族传统体育的公共美学特征表现

藏族传统体育经过历代藏族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 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较为完整、表演技巧独特的民间体育形式, 通过力与巧的结合, 给人以美的亨受。从某种意义上讲, 藏族传统体育是一门艺术, 它就像藏族人民的性格特性, 充分展示了一种美的韵律, 给人以美的享受, 表现出较强的公共美学特征。

2.1.1 体型美

人体运动是一切体育的存在方式。人是体育运动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实体, 体育中最充分、最丰富地展现着生命的人体美。藏族传统体育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挺拔粗壮、比例匀称的骨骼, 丰满凸现刚健有力的肌肉, 功能强健, 运动者的肌肉能表现出较好的线条美和弹性美, 以及灵活均衡身体形态, 这都形成了一个直观而完整的健康美的人体。

2.1.2 素质美

素质美在体育运动中是一种特有的, 以特殊形式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公共美学特征。它是通过体育运动或生活技能表现出来的。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表现的灵敏、柔韧、力量, 以及舞蹈类中的灵敏和协调的表现, 还有藏棋项目中的思维能力, 都体现了藏族传统体育美中的素质美。

2.1.3 技术美

技术美是在动作的完成过程中, 对动作技术的最高规格完成, 是人的体态美、素质美、动作造型美的综合体现。在藏族传统体育中, 表现了干净、利落、准确、优美的动作完成过程, 展示了健美的体型和对运动素质的充分发挥。如:古朵、射箭、赛马等项目包含的基本技术、动作、动作难度都是技术美的因素, 突出地表现出藏族运动员身体形态美和动作结构中以特殊节奏美。

2.1.4 个性品质美

藏族传统体育表现出来的刻苦顽强、团结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尚情操, 对竞技者是一个培养、磨炼, 对旁观者是一种美的感染和熏陶。藏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道德、意志感染着旁观者, 这种精神、意志、道德、情操, 移情于人们的心理, 铸成一种精神, 创造出优美的心灵。

2.1.5 艺术表现美

藏族传统体育艺术表现美是竞技者把蕴含在动作中的美学价值艺术地表现。它是将竞技者动作的技术质量、难度水平、身体动作、服装搭配、音乐配合等因素综合而得以充分展示, 并达到最佳效果, 进而展现生生不息、和谐、拼搏、开拓、奋勇的深层文化内涵。特别是藏族舞蹈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

2.1.6 服饰美

藏族传统体育运动者的服饰也传递着特有的美, 展现着民族美, 粗观之, 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基本结构。在藏族传统体育竞技中衣着的御寒作用是首要的, 因而藏袍多为皮袍, 这与生活形式也有直接关系, 肥腰、大襟, 戴上狐皮帽, 足踏靴或连巴, 无论骑马奔驰还是参加其它竞技活动, 显得雄壮而豪放。藏族男性多喜欢在袍领上装饰虎皮、金钱豹皮, 以此显示出英武。在衣服的装饰和穿法上都显示了藏族的审美意趣。

2.2 藏族传统体育特有的美学特征表现

美的东西必然表现出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特征。藏族传统体育是对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其源于传统生产劳动而又高于生产劳动, 表现出了自身新颖的、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地方, 使其更具特有的美感。

2.2.1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劲力美

藏族传统体育的劲力美体现在它向观念传递着力量的象征, 竞赛中的呐喊正是藏族传统体育劲力美的体现。藏族传统体育的“举石”强劲的爆发力是力量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藏族传统体育“大象拔河”始终是肌肉环节通过强烈对抗所产生劲力美的表现过程, 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 获得的正是一种阳刚的魅力。

2.2.2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气质美

气质美是人对外界事物反映的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现象。作为流传百年的藏族传统体育有着力量、迅速、协调、灵活、机敏的要求, 讲究精、气、神、韵的体现, 综合为气质美, 反映在竞技者的身上, 则体现出藏族传统体育的品德、性格、精神、风度等综合性的一种内心的美, 以及通过藏族传统体育展现出的气势与神采的外在精神美。

2.2.3 藏族传统体育与环境的协调美

藏族传统体育与环境的协调美体现在运动时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衬托的美学特征。伴着高原最为壮丽的自然美景, 藏族传统体育的风格呈现出高原文明所特有的气质和风范。“当太阳披着金色的彩衣, 雪峰反射出光芒万丈的时候, 随着人们的高呼声, 各村的赛马选手们个个都轻装洒脱, 英俊威武, 信心百倍地骑着匹匹骏马, 雄赳赳, 气昂昂, 往赛马起跑点方向走去, 并各司其位, 等候发出发令枪声。”这是对藏族传统体育盛会的一段描写, 它充分体现了优美环境衬托出的藏族传统体育美。

2.2.4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意志美

藏族从遥远的古代一直到现代, 在环境艰苦、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上一直顽强地生存着, 雪域高原严酷的生存环境不但没有摧垮藏族人民的生存意志, 相反却造就了其乐观、开朗、友善、豪爽的民族性格。藏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在他们向极限挑战的过程中, 我们实际上是在欣赏每一名西藏传统体育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美。他们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这句奥林匹克格言。

2.2.5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和谐美

藏族传统体育体现了藏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藏历正月间在拉萨举行的“跑人跑马”即赛跑、赛马及摔跤体育活动。先至者受上赏, 博得大哈达跑得慢的, 亲友旁观者遂以冷水灌顶, 为之加油。这种活动形式具有相当和谐的娱乐性。而农牧民则是在丰收或节日中充分利用传统体育自娱自乐, 其随意性极大, 以表演为主, 竞技为辅, 此类体育项目规则简单, 技术简单, 容易推广。如:赛牦牛、大象拔河、登山等。这是藏族文化和谐的体现。使藏族传统体育蕴含了中国文化传统之中的和谐之美

2.2.6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惊险美

藏族传统体育运动当中含着较高的惊险美。藏族传统体育运动中的刺激和惊险给人的刺激感和震撼感是特别强烈的, 尤其是在现场观看中, 这些扣人心弦的惊险动作牢牢的吸引住观众的心。惊险是通过难度体现, 表现出的撼动人心的美感。惊与险是藏族传统体育运动技能比拼的核心, 也是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表现出强大观赏性和吸引力的重要原因所在。

3 结语

藏族传统体育是西藏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它本身蕴藏着精深的美学价值。是西藏民族人民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的实践经验总结。藏族传统体育美的内容是通过藏族传统体育公共美学特征表现和特有的美学特征表现, 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正是人们对藏族传统体育美不断追求的结晶, 也是藏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发展深化、更新的价值观念, 技术水平高低的切实指标。发展中的藏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必须赋予藏族传统体育美学新内容、新观念, 才能在新时期有新发展、新贡献。藏族传统体育美是藏族传统体育最重要的特征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今的全民健身活动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余暇时间的增多, 少数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将成为广大西藏群众社会生活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将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乐趣和享受。

参考文献

[1]曾于久, 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3]于乃昌.西藏审美文化[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9.

[4]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5]刘慕捂.体育美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2.

[6]胡家祥.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藏族民居传统窗饰的特色分析 篇4

受东北季风与高寒气候的影响, 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窗饰在美观功能之外, 还要考虑实用的避寒性, 作为人居空间, “进”与“出”, “有”与“无”是一个矛盾对立体, 开窗是空间的开拓与结构围合界限的打破, 同时也是“有”光线的对立统一, 在解决这一矛盾时, 藏族建筑中和了窗的功效, 既保留了“有”窗的界限打破, 也中和了窗围合空间“无”的概念拓展, 所以, 藏族窗饰在尺度上一般比较小, 窗台低矮, 朝向多为南向开窗, 避风与采光兼备。

一般来说, 藏族传统民居的窗由:窗楣、窗帘、窗套、窗框、窗扇和窗台等部分组成。在藏族传统民居建筑中对于窗的建造, 是比较有讲究的, 尤其是在窗楣上檐的建造。就传统而言, 窗楣横梁上面需要做成三椽三盖, 材质一般为木质, 并逐一压叠挑出墙外, 而在藏语中这种形式被统称为“巴卡” (有趋利辟邪之意) 。窗楣盖板下置由有红、白、蓝、绿、黄等颜色布料相互组合而成的褶皱窗帘;由窗楣底层横梁两端, 沿着窗洞左右两侧至窗底三边围合便形成窗套, 形状呈“U”字形, 形式可分为牛脸状和牛角状两种, 上窄下宽呈梯形, 颜色一般为黑色, 又被称作黑窗套或梯形窗套;窗框紧贴窗套内壁, 形状为矩形, 用以固定窗扇, 窗扇之上再施加窗格, 用以稳定窗扇使其不易变形;由于藏族建筑的墙体比较厚重, 这就决定了其建筑的窗洞纵深比较大, 将整个窗体置于窗套中, 窗底多出的空间便成了窗台, 在有些藏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由于受厚重墙体因素的影响, 室内窗台很宽, 宽敞的窗台可以用来当做坐墩、桌台和储物平台等,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空间的实用功能。

二、空间与美感

窗作为建筑立面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次”“虚实”的搭配和组合对于凸显建筑空间烘托环境氛围无疑具有重要作用。藏族民居依据空间功能的不同, 在开窗在布局和体量上也具有一定的分别。相对来说, 居室的开窗比较大, 而附属用房的窗户则相对要小甚至不开窗, 且根据采光需求的不同, 位置的分布也有所不同。例如, 在有楼层的民居住宅的底层, “因做牲畜圈及强调防卫, 只有一门进出, 墙上不开窗, 仅在靠近楼层处各开有气洞一个, 洞口内低外高, 斜向天空, 略可见光。”

在空间上“内”与“外”是一对相呼应的共同体, 内部空间功能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外部建筑空间的形式美感, 特别是在对外部体量感上的作用。藏族传统民居在建造方式、工艺、技术等各方面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粗狂、沉稳、厚重的民族建筑风格, 坚实、稳扎并带有明显收分的土石墙, 如怒发春笋, 破土而出, 给人以强大的力量和冲创感。窗的巧妙开设, 使建筑的“内”空间与“外”环境沟通为一体, 是建筑墙体的“实”与窗子的“虚”的有机融合, 也让不同位置和大小的开窗在形式排列和墙体的空间布局上也形成了一种无意的秩序美感, 而这种美感正是“点”与“线”、“面”与“体”四者的相互组合与渗透, 给敦实厚重的墙体赋予了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

作为具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 虽然开设了大小不一, 层序跌至的窗, 但这些窗并没有破坏其建筑的整体完整性, 它仍与整体建筑的格调与形态保持着协调统一。这种统一主要集中在对其窗楣“巴卡”三椽三盖的处理上。由窗楣横梁开始排列一层短木, 短木出头长短不一, 上压一根横梁, 然后再排列一排较底层稍长的短木, 上再置一根横梁覆于中层短木之上, 依次叠加至第三层, 依靠长短不同的三层椽木逐步将窗楣向外挑出墙面,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有序的纵深层次, 并且节节拔高, 其形状呈倒梯形, 与带有明显收分的土石墙形成一种内在的呼应。相互叠加排列在一起的椽木和横梁紧密的结实在一起, 加上由不同颜色做成的带有褶皱的窗帘, 宛如为窗子加上了一个色彩华丽的顶冠, 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三、装饰与图案

窗作为藏族传统民居装饰的重点之一, 不仅体现着有着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共性”, 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藏族传统民居窗饰的“个性”。

藏民族是一个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 佛教思想渗入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加之“高原的色彩明丽单纯, 蓝天、白云、绿草、清水, 陶冶出藏族人酷爱明丽单纯色彩的性格”, 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装饰风格, 尤其是对窗饰的注重,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室内。民居中对窗的装饰一般通过雕刻、涂刷, 彩绘等艺术手段进行装饰。窗帘是藏族传统民居窗饰的又一重要元素, 他们在窗楣和窗框上分设两幕窗帘, 尤其是在窗楣帘的处理上, 除了用红、白、蓝、绿、黄等代表不同含义颜色的布料组合成带褶皱的短帘之外, 并且还在帘上缝制有美丽的吉祥图案, 寓意藏族人民的美好祝愿, 时至今日, 随着制作工艺和材料的发展, 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已经开始使用雕有镂空花纹的铁皮工艺制作窗楣帘了。

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窗帘的使用, 不仅在功能上起到了防护紫外线, 保护窗体颜色鲜艳的作用, 而且在艺术审美上给人以柔和轻盈的视觉和心理享受, 颇有“蒲苇韧如丝”之体会。窗套通常施以黑色油漆进行涂刷, 不做彩绘处理。对于窗框的处理, 根据其形制的不同也会施以不同的装饰手法, 除了进行涂刷和彩绘的处理之外, 有的还要在窗框上雕刻经堆和依次排列的莲花瓣, 然后再施以彩绘完成, 其图饰纹样大多为二方连续。在窗扇的装饰上主要采用木雕和彩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主要图案内容有人物, 花纹和几何纹样等。此外, 在有些地区的藏族传统建筑, 还在窗户外侧的窗台上安装有栏杆, 并施以雕刻彩绘等装饰, 既起到了防护作用, 又达到了美化的装饰效果。在具体部位采用何种装饰手法进行装饰, 对于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窗饰而言, 其方式并不单一, 他们大多采用多种装饰手法相结合的方式, 以期达到了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色彩艳丽的装饰艺术效果。可以说藏式窗饰艺术使我们“在藏式建筑的粗犷坚固的外表之外, 看到它精雕细琢、流光溢彩、富丽堂皇的另一面”, 同样反映了豪放、坦率、淳朴的藏族人民, 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四、结论

本文浅析薄论, 通过对藏族传统民居窗饰的形成与构建、空间与美感、装饰与图案等方面的特色分析, 剖析了藏族窗饰艺术的特色装饰元素, 一得之见, 旨在抛砖引玉, 希望借此引发大家在此方面的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并在结合本元素的装饰上获得与其它元素的对接与开拓。

参考文献

[1]杨嘉铭.赵心愚.《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M].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蔡玲.《析藏式传统建筑》[J].中外建筑, 2006/3.

[3]汪永平.《拉萨建筑文化遗产》[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4]张芳荣.现代窗饰在室内环境中美感的营造——浅谈现代窗帘布艺美[J]数位时尚 (新视觉艺术) , 2011, (02) .

[5]郝铮.室内装饰与色彩[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8, (03)

藏族传统体育项目 篇5

1 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社会文明的持续发展, 藏族全民信教的信仰活动正在慢慢变弱, 有的甚至消失了,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些节日和节庆中的民风民俗中, 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文化不可避免地融入生活中并传承给后代。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背景下, 许多起源于原始宗教活动的藏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 神圣和神秘的宗教外衣被层层除去, 正以一种具有时尚的、现代化气息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先进的生活生产方式使得起源于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下的生活生产过程中的一些藏族民间传统体育, 到现在并没有全部脱离远古时期的生活生产方式, 与之对应的是进行了应有变革之后, 这些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融入藏族群众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中, 被大众享用和广泛传承。在和平发展为主导的今天, 起源于古代民族和部落的战争以及民族间尚武文化的一些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并未失去它原本具有的初衷, 而是以大众表演竞技的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随着社会的变迁, 起源于节日节庆和民风民俗中的藏族传统体育则是吸收了现代体育科学的特点, 相应地对部分藏民族传统体育做出调整改变。

1.1 藏族传统体育起源于浓郁的宗教文化

古代先民们在科学知识极度贫乏、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无法正确认识自然界的情况下而产生宗教, 它以其特有的威慑力和神秘性支配着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 为祈求整个部落和族群能够生存和昌盛下去, 各部落和各族群的全体成员就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仪式, 由于全民的参与性, 这些活动仪式便成为全部落和全族群共同的义务。出于对未知世界神灵的信仰和崇拜, 各部落与各族群的人们必须以极其虔诚的方式去进行各种祭祀活动, 从而使这类活动在本部落和本族群间推广、散播, 最终成为本部落和本族群世代相传的一些体育活动内容。

例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拉萨哲蚌寺的雪顿节, 才开始就是一种宗教活动。宗喀巴 (相传是黄教祖师) 对格鲁派众弟子制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 规定在西藏万生万物繁殖期间的藏历4~6月, 不受到伤害、杀戮, 众僧人都必须在寺庙修行, 到了6月底的开禁日才能出寺下山, 为了犒劳僧人们修行之苦, 老百姓都准备了酸奶, 为他们举行一周的野宴游行[1]。老百姓也在回家的路上唱歌、跳舞。后来演变为以藏戏汇演为主, 每年拉萨雪顿节时, 在哲蚌寺晒佛、罗布林卡有歌舞、藏戏, 还有赛牦牛等体育活动, 场面极为壮观。人民政府为了让宝贵的藏族传统体育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在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后, 自治区各机关各单位在雪顿节期间安排文艺活动, 学术讨论会、经验交流会使雪顿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1.2 藏族传统体育起源于特殊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 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2]。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人们生活和生产的一种形式。在藏族传统体育活动中, 生产因素是藏族传统体育的灵魂, 有相当一部分起源于日常生活生产方式。藏族先民为了生存和繁衍, 以适应野蛮时代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劳动的需求, 所以, 当他们在进行狩猎和采集以及保护生产资料时, 必须要运用到奔跑、跳跃、攀登、投掷、游水、骑射等技巧才能“更高、更快、更强地获取生活所必须物资。这些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作为身体运动而归入能产生体育的根基之中。并逐步演变为简单的体育方式得以流传至今, 对后来藏族传统体育和竞技运动的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如:人们在放羊、放牛时, 甩石头的用具藏语叫“俄朵”或“古朵”, 是用羊毛编织的绳子, 在放牧时, 绳子中间放一块石头用来驱赶牛羊。西藏传统的甩石头比赛, 是使用“俄朵”比赛谁打得准或谁打得远。西藏自治区第二、三届运动会曾将其列为表演项目[3]。

1.3 藏族传统体育起源于军事战争

竞技类体育项目的起源, 很大程度上与军事训练有关系。尤其是原始部落和族群出现以后, 由于需要获得大量的生活生产资料才能够维持本部落和本族群的生存, 所以, 各部和落各族群为了自己的利益, 经常需要与异敌斗智斗勇, 各种无休止争端时常发生。规模达到一定情况后就演变成部落和族群的纷争和战争。为了自己“活下去”强烈的生存欲望以及部落和族群“活得好”现实的需要, 他们意识到只有比异敌有更好的体能和技能才能成功, 所以, 他们对练兵习武非常重视, 更加信奉“弓马之利, 以定天下”的理念和“尚武”的民族精神。作为一种内部和外部同时存在的动力, 军事打仗需要进一步刺激了具有军事功能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例如:藏族的射箭、赛马、摔跤等传统体育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军事特征。正是这些原因的推动, 使得起源于那些带有军事战争色彩的传统体育活动传承至今, 并且逐渐演变成具有竞技健身功能的项目, 成为藏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又一个特点。

1.4 藏族传统体育起源于悠久的民风民俗

藏族传统体育活动多由民风民俗演变而成, 在民风民俗气氛浓郁的传统节日中举行。比如:藏族的民间舞蹈“锅庄”。藏族先民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 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 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 保持旺盛的精力, 适应恶劣环境。他们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 广场上、庭院里, 男女相聚, 围成圆圈, 自右而左, 边歌边舞。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 (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 “醉酒锅庄” (有模仿醉汉神态, 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 。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 动作幅度大, 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4]。这些不仅是我国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受到了中外旅游者的青睐。

2 藏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融合发展

由于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文化的类型和模式不同, 所以, 体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不同价值观念和发展层次以及水平各异的体育文化汇集在一起时, 冲突就出现了。随着藏族地区对外交流各种渠道的增多, 现代体育已经对藏族传统体育产生了激烈的冲撞, 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承存在巨大生存危机。所以, 我们必须纵观全局, 全方位地调整才能适应两者的和谐发展。最为关键的是找到两者和谐发展的黄金结合点, 减弱两种文化发生碰撞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从而达到两者的和谐发展, 为我所用的局面。

2.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利用宗教传统观念,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

原始人创造宗教, 根源于对异己的自然力量的依赖感、恐惧感和神秘感。感觉自己在大自然面前是那么的渺小和脆弱, 因而希望自己能像他们创造的神佛一样强大, 通过对神佛的祭祀、崇拜、敬畏和祈祷等, 就是人们举行宗教礼仪的具体形式。

藏族传统体育形成和发展受到宗教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现代体育有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 不用倚赖宗教来发展自己。所以, 宗教对藏族传统体育发展积极的一面已经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还有就是人们对宗教的研究正在逐步加深, 原始宗教的神秘面纱慢慢地被揭开, 宗教有被逐渐淡化的趋势。最后, 现代体育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民所接受, 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承骤显危机。因此, 在发展和传承藏族传统体育时, 对现代体育是悉数接受还是通盘否定, 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审视。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宗教对藏族传统体育积极影响的这个的基础, 将藏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活动取长补短地进行融合, 打造出具有现代文明气息的藏族传统体育项目。

2.2 大力开展特色旅游, 使社会经济与藏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协调发展

西藏向来以“神秘的宗教文化, 独特的高原风光”吸引着来自中外各地的旅游爱好者。相关资料显示:开发旅游业来促进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是—个行之有效的措施。西藏的特色旅游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排头兵, 其中体育活动是其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局长巴珠介绍, “十一五”期间, 西藏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 125万人次, 年均增长30.6%, 实现旅游总收入226.2亿元, 年均增长29.8%, 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2.8倍和2.6倍。西藏现有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网。其中全区公路总里程为7 0591.219 km (2013年底) 。铁路有青藏铁路, 现在拉日铁路也已经开通。机场有西藏拉萨贡嘎机杨、西藏昌都邦达机场、西藏林芝机场、西藏阿里昆莎民用机场、西藏日喀则和平机场。为西藏与中外各地多渠道的交流提供了相对良好的条件, 同时吸引了大批来自中外各地的旅游爱好者到离天最近的西藏体验“天堂之旅”, 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青藏高原经济的发展。

我们可以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和“援藏二十周年座谈会”为契机, 选准突破口, 把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作为龙头项目来发展, 在旅游带动的战略下促进藏族传统体育新一轮的大发展。

2.2.1 开展节日节庆体育旅游, 促进藏族传统体育大开展

宗教旅游是宗教信仰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的总和。宗教旅游既含宗教性如朝觐、云游、交流、传法等, 又有旅游性如考察、观光、游憩、休闲等。藏族节日丰富多彩, 各地月月有节日, 有的节日甚至延续十几天。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在宗教旅游的同时结合青藏高原各民族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节日节庆活动, 将节日节庆活动中的传统体育内容进行一定的开发, 使其更加适应西藏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例如:在雪顿节等节日节庆活动中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藏族群众所特有的体育娱乐比赛来吸引广大的中外旅游者。

2.2.2 利用不可复制的生态资源旅游, 促进传统体育发展

西藏是世界上举世无双生态人文资源, 其原始性、神秘性的自然状态是其永葆吸引力的根本所在, 西藏就是以这种“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来自中外各地人们。珠峰、大峡谷、念青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布达故宫、大小昭寺等让人浮想联翩。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旅游景点来开展适宜的藏族传统体育活动, 在吸引中外旅游者的同时发展和传承藏族传统体育。

当然, 我们也要做到宁愿不开发, 也不能对西藏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在尊重民族宗教信仰等出现问题。

2.3 契合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开拓传统体育全新发展空间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席卷整个神秘的青藏高原, 西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态度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人们强身健体的首选方式也理所当然地变成了体育锻炼。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 人们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为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全新空间。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的涌入以及现代体育的渗入, 给藏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道路上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在条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藏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融合发展成了我们时不我待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3 结语

总之, 如何将藏族传统体育发展成为既具有“现代特色”, 又蕴含“民族风情”的特点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最终将藏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合理的融合发展, 为西藏的发展贡献力量是极其重要的。

摘要:西藏所处特殊环境, 衍生了独特的藏族传统体育。这些传统体育活动或起源于宗教文化, 或起源于特殊生活生产方式, 或起源于军事战争, 或起源于节日节庆间的民风民俗。这些传统体育在现代体育的冲击下, 如何发展成为既具有“现代特色”, 又蕴含“民族风情”的特点?该文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利用宗教传统观念来弘扬民族传统体育;通过开展节日节庆体育旅游和利用不可复制的生态资源旅游来促进藏族传统体育发展;契合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来开拓传统体育全新发展空间。最终将藏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合理的融合发展, 为西藏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社会变迁,藏族传统体育,现代体育,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雪顿节[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198.htm?fr=aladdin.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93.

[3]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介[EB/OL].http://w ww.chinatibetnews.com/ly/2013/1203/1312173.shtml.

[4]锅庄[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6105/6309127.htm fr=aladdin.

[5]“十一五”期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2125万人次[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25/c_121123784.htm.

[6]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达70591 km[EB/OL].http://www.chinatibetnews.com/2014/0217/1323346.shtml.

藏族传统体育项目 篇6

一、藏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审美特征

藏族传统服饰色彩最显著的特点是鲜纯响亮、深沉古朴。蓝天、白云、雪山、草地、白羊、湖泊具有浓厚的高原特色,藏族艺术家充分利用并挖掘这些自然界固有色,通过严密的组合形成了强烈而丰富的艺术效果,符合民族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也符合地理和气候特征[2]。藏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古朴感不仅来源于自然环境,还来自他们对佛教的崇拜[3]。

藏蓝和纯白对于身处高寒的牧区藏民来说是最佳的色彩搭配。男藏袍多为深蓝、深紫、紫红、墨黑诸色,用黑、红、绿彩布压边,并在袍襟、袖口下摆压一道红边或以黑红两种彩布压双边,女袍则多用深绿、墨绿、果绿、枣红各色,并饰红黑或红绿搭配的彩边,既美观又大方。

二、羌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审美特征

作为传统羌族民俗文化中的代表色,白、红、黑、蓝四色反映了大自然的核心要素:飘动的白云、火红的太阳、漆黑的夜晚、湛蓝的天空。羌族服饰的色彩率真、淳朴,让人感觉安宁与和平,轻松而淡雅。羌族传统服饰主要包括长衫、褂子、裤、头帕和鞋[4]。

羌族民众喜欢穿麻布长衫,多为白色或黑色,而棉布以白、红、黑、蓝四色为主。从年龄上来看,青年男子喜欢白色长衫,在领口和袖口等处缀有红、蓝或黑色花边;青年女子的服饰颜色丰富且协调,主色为白色、红色和蓝色,在周边如衣襟、袖口,领沿等处绣有鲜艳的花边;年长的男女则更倾向于身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衫。

羌族男女皆穿长裤。男裤一般为白色、黑色或蓝色,基本没有装饰。女裤一般为白色、黑色、蓝色和红色,有的会在女裤的脚边绣上精美的图案。

云云鞋是羌族鞋中最具特色的鞋,形似小船,鞋帮绣有云彩状的彩色图案,或将彩色布条剪贴成云彩状再锁上边子。中老年人则喜欢穿白色或黑色的圆口鞋,并搭配素色的图案。

三、藏族传统服饰色彩的象征意义

色彩的象征性是藏族传统服饰独特的风格特征。色彩象征意义的形成与原始意识和对自然、图腾的崇拜有很大关系。藏族服饰主要为白、黄、红、绿、蓝等颜色。这五色代表了大自然的五种本源:白色代表雪山和羊群,黄色代表土地,红色代表火光和太阳,绿色代表草地,蓝色代表天空和湖泊[5]。

白色是藏民最推崇的颜色。藏民对白色的崇拜源于自然的昭示等,并在心理上逐渐沉积并根深蒂固。白色象征了光明、纯洁、尊贵和吉祥,更具有慈悲、温和、善良等丰富的感情色彩,浓缩了藏民独特的审美感受和情趣。

红色、黄色在藏民心中有着崇高神圣的地位,被赋予了富贵、生命、力量、光明和希望的美好寓意。

在藏族,蓝色被赋予了富饶、吉祥、富足等寓意和象征。除了应用在表现唐卡和壁画中之外,蓝色主要用于藏装。男性藏民所穿的氆氇藏装内领和袖口的蓝色,也被赋予了美丽、勤劳、智慧等含义。

四、羌族传统服饰色彩的象征意义

羌族有着尚白的习俗。对白色的喜爱源于对白石的崇拜。羌族男女都喜欢在头上缠青色或白色瓦状头帕,而他们喜欢穿的羊皮坎肩、麻布长衫、腰带、绑腿等,都喜用白色作为主色调。白色在羌族意味着干净、纯洁、明亮、包容与和平,体现了羌族人民待人平和、热情好客和真诚恳挚。

火对于羌族具有崇高的象征意味。羌人通过在服饰中加以红色和火纹来传承本民族的人文内涵。红色象征热烈、温暖、吉祥、幸福和希望。

在羌族,黑色有着稳定、朴实、庄重、的含义,体现了羌族人民坚强刚毅、勇往直前、的精神。

五、藏族与羌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异同点分析

1、审美特征异同点

藏族和羌族传统服饰的代表色都是大自然赐予的。藏装主要为白、黄、红、绿、蓝等颜色;而羌服主要为白、红、黑、蓝等颜色。

藏族和羌族传统服饰色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格局与其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生产方式、经济条件和民族文化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藏装绚丽多彩,对比度强烈,与服装款式和材质面料相得益彰,表达了藏民最淳朴的感情流露。对于羌族,羌族服饰色彩的构成上,没有过于浓烈的色调。低下的生活品质促使当地民众只能就地取材,白色的羊毛和黑色的麻织品就成为了羌族人民依赖和喜爱的服饰材料。因此,正是生活水平和人文环境决定了羌族传统服饰色彩的朴素和沉稳,并烙下了本色印记。

2、象征意义异同点

藏族和羌族传统服饰色彩的象征意义与信仰密切相关,同时藏族和羌族传统服饰的代表色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白色在藏族则多象征光明、纯洁和尊贵,而在羌族则多代表明亮、包容与和平;红色在藏族常被赋予战斗、力量和驱魔等意义,而在羌族则多象征热烈、温暖和希望。藏族和羌族传统服饰色彩的象征意义、发展演变和融合搭配具有独特性,浓缩了民族独特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依赖,使得人们更为直观地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多元文化习俗和民族性格等。

六、结语

藏族和羌族传统服饰色彩与民族审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价值的色彩文化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民族之间的融合逐渐加深,民族服饰色彩文化也在不断地弘扬和发展变化。当今社会,服饰色彩更是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和推进,朝着色彩多元化多样性的发展道路上大步向前的同时仍然保持着对传统色彩的偏好。

摘要:服饰带来最直接的印象是色彩。服饰色彩具有巨大的美感效应,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语言。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色彩不仅记录了民俗风情,而且承载了民族情感,更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本文对藏族和羌族的传统服饰色彩进行了解析,总结并对比了建构在文化之上的民族传统服饰色彩的象征寓意,进而了解并观察了两个民族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心态,为从事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藏族,羌族,传统服饰,色彩,对比

参考文献

[1]令平.中国史前文明[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p299.

[2]王立松.四川羌族服饰图案文脉解读[J].兰台世界,2012年第18期.

[3]徐秋实.神秘的色彩语言:浅谈藏族装饰图案的色彩感[J].艺术科技,2012年第5期.

[4]周巴.羌族民俗文化中的色彩运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2期.

藏族传统戏剧体《罗摩衍那》分析 篇7

藏族戏剧在古老的民间歌舞、民间说唱艺术、宗教仪式和宗教艺术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后来成了藏族戏曲、音乐和舞蹈等类综合性学科。藏戏又称“阿姐拉姆”,意为“仙女姐妹”。相传是14世纪噶举派僧人唐东杰布(1385-1464)为西藏各条江河建造桥梁,为众生某利,与山南琼杰地区的一户人家的七姐妹搭建戏班,到各地演出,以此化导众人,募集经费,以此形成了藏戏的雏形,因此唐东杰布被视为藏戏祖师。17世纪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一般分为闻戏和观戏两种,闻戏是指在没有出现肢体表演艺术前,讲述者把故事画在图纸或唐卡上,根据画中故事进行讲解的一种语言表演方式;观戏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达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藏戏流派分为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昌都藏戏、德格藏戏和安多藏戏等。演出剧目是以《八大藏戏》为主的神佛故事,此外还有《日琼哇》、《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等多含有佛教内容,有些寺院和地方还上演本寺有名的法台、堪布等的生平故事,也有寺院在宗教节日中上演本寺僧侣撰写的剧目,如林仓《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是印度史诗,公元8世纪翻译成藏文后,成了西藏文人熟知的外来题材,有故事体和长篇叙事诗体等不同体裁。19世纪甘肃拉卜愣寺著名学者林.格桑拉西嘉措,将象雄.曲旺扎巴的诗歌体《罗摩衍那》改变成戏剧,篇名称《罗摩衍那之戏剧修辞技乐琵琶弦妙音》[2],从此《罗摩衍那》成了甘肃拉卜愣寺在盛大宗教节日中上演的主要剧目之一,神猴哈努曼达的故事也在拉卜愣周边民众中流传开来。这部戏剧体的《罗摩衍那》是藏族传统文学中对罗摩题材的再一次创作,作者按照藏戏理论,以舞台剧的模式撰写了这部作品。全文分两个部分,即颂词和正文。颂词以格律诗的形式,颂扬文殊菩萨、妙音天女和原文作者曲旺扎巴,祈祷剧本的创作过程无碍顺畅。正文分概述和具体叙述两个部分,作者在概述中阐明,他不以国君和大臣、军士和盗贼、女人和情欲等粗俗流弊的故事作为主题,而是具有殊胜功德的古代传说作为主题,根据印度修辞学家檀丁的《诗镜》修辞原理进行创作。并在概述中介绍剧本的故事梗概,陈述罗摩故事具有的殊胜功德,强调罗摩射断罗波那的马首,不偏不离取得大胜利,是摒弃两端持中观,拥有无我之上智慧的象征,因此是以戏剧形式宣扬佛法,为证修菩提道者给予帮助,而非是观戏取悦的简单快乐为目的。同藏族传统的文学作品一样,作者在颂词和概述部分中,向读者和观众介绍了文本的创作体裁、依据的故事原型和理论、创作目的等,这具有正剧部分结构严谨、突出主题的作用。具体叙述则是剧本正文部分。

这是一部独幕剧,通过不同舞台场景的更换和人物对话来讲述故事。虽然是戏剧,剧本形式不像当代剧,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示人物冲突、推进剧情发展。剧本是韵散结合体形式,唱词部分是韵文,情节叙述部分为散文,唱词以四行一组,每段以一组或多组构成,每一组唱词前都有一句根据唱词内容而定的引言。唱词主要表达人物情感,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内心的喜爱、欢乐、爱恋、思念、愤怒、贪婪、恐惧、傲慢、惊叹、羡慕等各种不同的情感形式,通过唱词表达出来,以增强戏剧的感染力。唱词的写作根据《诗镜》修辞原理,通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对比,烘托情感,突出主题,如同象氏《罗摩衍那》,继承了诗的庄严特征。散文部分主要是叙述情节,讲故事。

从剧种来讲,《罗摩衍那》是一部宗教剧,作者继承同为格鲁派学僧的曲旺扎巴的创作原则,让古老的题材以全新的形式出现。倘若象氏《罗摩衍那》只可诵读,而戏剧体的《罗摩衍那》则可以目观、耳闻、心受,更被容易接受,就像早期为在民间宣扬佛法而表演的八大藏戏等宗教剧一样,戏剧体《罗摩衍那》不但可娱乐大众,更能加深人们对“中观”的理解和领悟。《罗摩衍那》不仅是一部宗教剧,更是宣扬格鲁派宗派教义的剧目。

注释

1[1]是指藏族传统学科大小五明之小五明,有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算学。

藏族传统体育项目 篇8

一、近五十年来世界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些典型事例

1. 环境恶化对中国冻土的影响。

中国的多年冻土总面积为2.15×106km2,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中国东北多年冻土区是中国, 乃至全球范围内, 受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影响最显著的冻土区之一, 过去四十年来该区冻土显著退化, 主要表现在: (1) 冻土南界及不连续多年冻土各分区边界北移而导致总面积减小、空间分布破碎化; (2) 活动层加深, 融区扩大, 局地冻土岛消失; (3) 冻土温度升高、厚度减薄、热稳定性降低等。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寒区生态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具体表现为以兴安落叶松占绝对优势的天然林带锐减, 整个北方森林带北移, 沼泽湿地面积减小等, 寒区生态系统和环境已出现恶性循环[2]。

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东北部边缘地带, 是季节冻土、岛状多年冻土和在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并存地带。据研究[3],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源区冻土呈区域性退化。多年冻土下界普遍升高50m~80m。冻土退化总体趋势是由大片状分布逐渐变为岛状、斑状分布, 多年冻土层变薄, 冻土面积缩小, 融区范围扩大。部分多年冻土岛完全消失变为季节冻土。

21世纪, 受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 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北部多年冻土将大幅退缩。冻土广泛退缩将对中国的寒区经济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4]。

2. 环境恶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的逐渐加剧,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目前世界上每小时就有一个物种消失, 这是地球资源的重大损失, 因为物种一旦消失, 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 还会通过食物链引起其他物种的消失。据科学家估计, 物种丧失的速度比人类干预以前的自然灭绝速度要快1 000倍。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估计, 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之中, 地球总生物多样性的25%将处于灭绝的危险之中。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报道, 一项新研究表明, 全球变暖迫使30种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纷纷逃往山上。此项研究结论是基于1993—2003年调查马达加斯加岛上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得出的, 直到2008年的6月13日才在《全球生物学变化》杂志上公开这一研究结果。此研究扩大了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动物数量和多样性, 从而使动物迁移和气象变化的关联更加紧密。科学家不仅得出逃往山上的动物数量和种类在加大, 还推测这些山上的热带动物将面临更多的灭绝危险[5]。

3. 全球极端灾害性天气逐渐增多增强。

由于温室效应, 全球气候反常, 灾害性天气频频发生。2005年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6];2008年缅甸的特强气旋风暴“纳尔吉斯”[7];2009年菲律宾的持续暴雨[8], 印度的洪灾和高温 (达48℃) [9~10], 澳大利亚的山林大火[11], 台风“莫拉克” (中国台湾) 、“芭玛” (菲律宾) [12]等都造成了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4. 环境恶化对全球冰川的影响。

对近几十年来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变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可以看出:气温普遍升高、冰川加剧退缩和冰川湖泊扩大是喜马拉雅山地区气候和冰川变化的主要特征和后果。冰川退缩导致冰川灾害的危险性增加并对本地区河流径流和水资源产生较长远的影响[13]。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8年3月16日就曾发表声明说, 全世界冰川融化速度创下历史最快纪录, 其中欧洲冰川损失最为严重[14]。

北极的地区暖化情况比全球平均高出1~3倍。科学家预测最早在2030年, 北冰洋将迎来第一个无冰的夏天。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南极。如果两极冰盖全部融化殆尽, 将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约70米。英国极地科学家近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二十年内北极冰川可能将在夏季完全消失[15]。

二、藏族传统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启示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传统文化是根植于自己民族土壤中的稳定的东西, 不仅表现在各种程式化了的理论形态方面, 而且更广泛地表现在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非理论形态方面[16~17]。藏族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 涉及到文学作品、诗歌、民俗、音乐、绘画、舞蹈、饮食、佛教等诸多方面。

在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 宗教信仰是一个重要内容。在早期, 藏民族信仰青藏高原本土产生的苯教, 但后来逐渐被传入的佛教所替代。无论是苯教还是藏传佛教, 都教导人们敬畏和爱护大自然, 不能破坏自然界的一草一木, 因为万物皆有灵。因此, 几千年来,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一直是美好的, 没有受到人为的破坏, 雪域高原在世人心中是一片“净土”:湛蓝的天空、圣洁的雪山、清澈的湖泊、宽广碧绿的草原、成群的野生动物和家养的牛羊。然而今天, 因为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高原上的雪山和冰川开始融化、退缩, 草场退化, 有的地方沙漠化逐渐加重。

曾几何时, 地球是宇宙中的绿洲, 是充满生机的一个星球。如今, 人们为了制造一次性餐具和家居装修而疯狂地砍伐树木, 为了自身的方便和钱财而无节制地开采矿藏, 为了工业化而污染大气、江河和陆地……当人类获得奢华生活之时, 又怎会想到地球母亲的痛苦呢?当有一天资源枯竭、生存无望, 人们再后悔就来不及了。森林的过度砍伐和草原的退化本身就是生态破坏, 使得植被减少, 固定大气中CO2的能力减弱, 从而增加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被砍伐的森林区域和退化的草原地区又被用来建造人工设施, 如房屋、道路、工厂等, 这样汽车增多, 尾气就增多, 工厂的废气也增多, 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随之增多, 全球变暖更进一步加剧。

自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就渐渐崇尚现代工具带来的便捷和舒适。汽车代替了脚步, 电脑代替了人脑和书写。但是人类的欲望也在这些享受中一步步扩大, 对大自然的掠夺、污染和破坏也与日俱增, 从而导致了今天的物种减少、土地沙漠化、水体污染、酸雨、光化学污染、水土流失、沙尘暴等局面。大西洋的海啸、美国的飓风、中国北部的干旱与沙漠化, 不正是地球母亲的呻吟吗?她正在以最后的力气告诉人们:要节约资源!要善待自己的家园!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藏族所信仰的宗教文化, 他们因为敬畏天地, 因此爱护自然, 不敢肆意破坏和掠夺。他们知足常乐, 当需要向自然索取时, 也是够用即止, 不会过分贪求, 同时充满了感恩之心。这里我们不是要求人人都来建立宗教信仰, 只是希望人们从它们的信仰行为中学习一些东西, 学习一些精神, 就是对于地球的资源和环境, 少一些污染和破坏, 多一些爱护和关心。

上一篇: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下一篇:医院绩效考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