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体育

2024-06-16

藏族体育(共12篇)

藏族体育 篇1

1 认识藏族传统体育美的产生

体育美存在于人与人、人与器戒、人与环境、技术与技术、技术与战术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我们只有认识了此结构关系才能真正认识藏族传统体育美。

1.1 藏族传统体育美是全社会性的个体显现

黑格尔说:“因人有一种冲动, 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自己, 而且就在这一实践中认识自己, 而且发现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人都有一种求得社会归属和他人认同的社会心理。藏族传统体育的易学、易入一面, 使人的归属心理容易得到满足, 藏族传统体育原本就是为了娱乐, 在喜庆节日里创造了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如:赛马马术、赛牦牛、斗牛、射箭、抱石头、藏棋等一系列娱乐活动, 这些游戏受审美意识的影响, 观赏性较强。旨在把人类喜乐、悲痛、压抑、兴奋的精神表现出来, 转化为大家都可参与的形式供人观赏。可见其认识自己, 丰富自己的一面。体现了美是人从直观到自我的东西, 为欣赏“藏族传统体育美”奠定了基础。

1.2 藏族传统体育美是藏族文化的体现

藏族传统体育体现了藏族的文化内涵、民俗个性和文化表象。藏族男子身上富含有阳刚、野性的男性气质特征, 这是由其自然文化环境造就的, 在藏族传统体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抱石头、赛马、大象拔河等) 。在阿里古格王朝遗址卓玛拉康寺内的一幅节日庆典画中, 可以看到身着铠甲, 左手持盾、右手持兵器的威风凛凛武士在练习武功的场景。武士身上的阳刚和野性男性气质透过身着铠甲散发出来。《格萨尔王传》中也记述了武士们经常在节日集会上比试刀剑的内容。可见, 藏族男子身上富含有阳刚、野性的男性气质特征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伴随有社会精神, 又融合于社会文化艺术, 表现出强烈的审美形态。这就是体育运动美中的社会性。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角度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 因此就出现了不同种类的藏族传统体育。

1.3 藏族传统体育美是完善了自我形象

“美”是人精神素质的一种体现。藏族传统体育是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体现, 二者密切相连。在著名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对于骑射更精彩的描写道:“格萨尔王骑着赤色马来到草原, 牧民为他立了九只绵羊、九只山羊、九层铠甲、九个铜锅、九个鞍木, 格萨尔王从九万利箭当中抽出一支, 箭射出, 闪电般的红黄火焰遮天盖地, 如同燃烧的羽毛般射到沙滩, 中了靶子, 声震天地。”这是对英雄英武、骑术、射术、力量的歌颂。将人的精神、力量、思想和文化融为一体, 体现出了人向往的最美。藏族传统体育正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追求“客观的自我”形象为目标。藏族传统体育美的形成与藏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密切的联系。

1.4 藏族传统体育美是藏族心灵表现

李斯托威尔指出:“美的外观虽然可以为艺术和自然的原子结构所限制, 但是, 美感经验最重要的特征却是心灵的特征, 而不是物质对象的特征。”藏族传统体育美同其他文化层面美一样是人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无论作为藏族传统体育美的创造者, 还是藏族传统体育美的欣赏者, 都需要心灵的参与加工。一方面, 以情取舍。藏族传统体育大多没有完善的竞技规则, 要通过心灵予以补充、丰富, 使其突出美的构成, 达到美的满足, 此为情取。藏族传统体育本身有不美的一面, 通过民族心灵予以筛选、遗漏, 使其淡化, 增加愉乐, 此为情舍。另一方面, 依情而为。藏族在藏族传统体育中都会依照自己的情感对其运动本身加以评价和实施行为, 即主体对客体的审视, 达到自我容入的高峰体验, 藏族传统体育美也就完全显现出来了。

2 藏族传统体育的美学特征表现

2.1 藏族传统体育的公共美学特征表现

藏族传统体育经过历代藏族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 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较为完整、表演技巧独特的民间体育形式, 通过力与巧的结合, 给人以美的亨受。从某种意义上讲, 藏族传统体育是一门艺术, 它就像藏族人民的性格特性, 充分展示了一种美的韵律, 给人以美的享受, 表现出较强的公共美学特征。

2.1.1 体型美

人体运动是一切体育的存在方式。人是体育运动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实体, 体育中最充分、最丰富地展现着生命的人体美。藏族传统体育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挺拔粗壮、比例匀称的骨骼, 丰满凸现刚健有力的肌肉, 功能强健, 运动者的肌肉能表现出较好的线条美和弹性美, 以及灵活均衡身体形态, 这都形成了一个直观而完整的健康美的人体。

2.1.2 素质美

素质美在体育运动中是一种特有的, 以特殊形式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公共美学特征。它是通过体育运动或生活技能表现出来的。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表现的灵敏、柔韧、力量, 以及舞蹈类中的灵敏和协调的表现, 还有藏棋项目中的思维能力, 都体现了藏族传统体育美中的素质美。

2.1.3 技术美

技术美是在动作的完成过程中, 对动作技术的最高规格完成, 是人的体态美、素质美、动作造型美的综合体现。在藏族传统体育中, 表现了干净、利落、准确、优美的动作完成过程, 展示了健美的体型和对运动素质的充分发挥。如:古朵、射箭、赛马等项目包含的基本技术、动作、动作难度都是技术美的因素, 突出地表现出藏族运动员身体形态美和动作结构中以特殊节奏美。

2.1.4 个性品质美

藏族传统体育表现出来的刻苦顽强、团结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尚情操, 对竞技者是一个培养、磨炼, 对旁观者是一种美的感染和熏陶。藏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道德、意志感染着旁观者, 这种精神、意志、道德、情操, 移情于人们的心理, 铸成一种精神, 创造出优美的心灵。

2.1.5 艺术表现美

藏族传统体育艺术表现美是竞技者把蕴含在动作中的美学价值艺术地表现。它是将竞技者动作的技术质量、难度水平、身体动作、服装搭配、音乐配合等因素综合而得以充分展示, 并达到最佳效果, 进而展现生生不息、和谐、拼搏、开拓、奋勇的深层文化内涵。特别是藏族舞蹈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

2.1.6 服饰美

藏族传统体育运动者的服饰也传递着特有的美, 展现着民族美, 粗观之, 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基本结构。在藏族传统体育竞技中衣着的御寒作用是首要的, 因而藏袍多为皮袍, 这与生活形式也有直接关系, 肥腰、大襟, 戴上狐皮帽, 足踏靴或连巴, 无论骑马奔驰还是参加其它竞技活动, 显得雄壮而豪放。藏族男性多喜欢在袍领上装饰虎皮、金钱豹皮, 以此显示出英武。在衣服的装饰和穿法上都显示了藏族的审美意趣。

2.2 藏族传统体育特有的美学特征表现

美的东西必然表现出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特征。藏族传统体育是对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其源于传统生产劳动而又高于生产劳动, 表现出了自身新颖的、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地方, 使其更具特有的美感。

2.2.1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劲力美

藏族传统体育的劲力美体现在它向观念传递着力量的象征, 竞赛中的呐喊正是藏族传统体育劲力美的体现。藏族传统体育的“举石”强劲的爆发力是力量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藏族传统体育“大象拔河”始终是肌肉环节通过强烈对抗所产生劲力美的表现过程, 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 获得的正是一种阳刚的魅力。

2.2.2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气质美

气质美是人对外界事物反映的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现象。作为流传百年的藏族传统体育有着力量、迅速、协调、灵活、机敏的要求, 讲究精、气、神、韵的体现, 综合为气质美, 反映在竞技者的身上, 则体现出藏族传统体育的品德、性格、精神、风度等综合性的一种内心的美, 以及通过藏族传统体育展现出的气势与神采的外在精神美。

2.2.3 藏族传统体育与环境的协调美

藏族传统体育与环境的协调美体现在运动时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衬托的美学特征。伴着高原最为壮丽的自然美景, 藏族传统体育的风格呈现出高原文明所特有的气质和风范。“当太阳披着金色的彩衣, 雪峰反射出光芒万丈的时候, 随着人们的高呼声, 各村的赛马选手们个个都轻装洒脱, 英俊威武, 信心百倍地骑着匹匹骏马, 雄赳赳, 气昂昂, 往赛马起跑点方向走去, 并各司其位, 等候发出发令枪声。”这是对藏族传统体育盛会的一段描写, 它充分体现了优美环境衬托出的藏族传统体育美。

2.2.4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意志美

藏族从遥远的古代一直到现代, 在环境艰苦、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上一直顽强地生存着, 雪域高原严酷的生存环境不但没有摧垮藏族人民的生存意志, 相反却造就了其乐观、开朗、友善、豪爽的民族性格。藏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在他们向极限挑战的过程中, 我们实际上是在欣赏每一名西藏传统体育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美。他们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这句奥林匹克格言。

2.2.5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和谐美

藏族传统体育体现了藏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藏历正月间在拉萨举行的“跑人跑马”即赛跑、赛马及摔跤体育活动。先至者受上赏, 博得大哈达跑得慢的, 亲友旁观者遂以冷水灌顶, 为之加油。这种活动形式具有相当和谐的娱乐性。而农牧民则是在丰收或节日中充分利用传统体育自娱自乐, 其随意性极大, 以表演为主, 竞技为辅, 此类体育项目规则简单, 技术简单, 容易推广。如:赛牦牛、大象拔河、登山等。这是藏族文化和谐的体现。使藏族传统体育蕴含了中国文化传统之中的和谐之美

2.2.6 藏族传统体育中的惊险美

藏族传统体育运动当中含着较高的惊险美。藏族传统体育运动中的刺激和惊险给人的刺激感和震撼感是特别强烈的, 尤其是在现场观看中, 这些扣人心弦的惊险动作牢牢的吸引住观众的心。惊险是通过难度体现, 表现出的撼动人心的美感。惊与险是藏族传统体育运动技能比拼的核心, 也是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表现出强大观赏性和吸引力的重要原因所在。

3 结语

藏族传统体育是西藏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它本身蕴藏着精深的美学价值。是西藏民族人民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的实践经验总结。藏族传统体育美的内容是通过藏族传统体育公共美学特征表现和特有的美学特征表现, 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正是人们对藏族传统体育美不断追求的结晶, 也是藏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发展深化、更新的价值观念, 技术水平高低的切实指标。发展中的藏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必须赋予藏族传统体育美学新内容、新观念, 才能在新时期有新发展、新贡献。藏族传统体育美是藏族传统体育最重要的特征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今的全民健身活动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余暇时间的增多, 少数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将成为广大西藏群众社会生活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将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乐趣和享受。

参考文献

[1]曾于久, 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3]于乃昌.西藏审美文化[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9.

[4]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5]刘慕捂.体育美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2.

[6]胡家祥.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7]黄卓等.从心理学角度审视体育审美形成过程[J].体育科学, 1998 (6) .

藏族体育 篇2

【藏历新年】

藏历元月,是节日最多也最隆重的月份,在这个月里,几乎天天都在过节。新年是人们最看重的节日,从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年,首先是将培育好的青稞青苗供在佛前的双柜上,到了月中,各家各户便开始用酥油和面粉炸果子。

接近年关岁尾时,每家必备的五谷斗上便盛满了酥油拌和的糌粑、炒青稞粒、人参果等食品,上插青稞穗,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是为了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喜获丰收。

到了十二月二十九,人们打扫灶房,在正中的墙上用干面粉绘“八吉祥徽”。傍晚,一家老小团团围坐吃“古吐”(一种煮熟的面疙瘩),吃完古吐后举行隆重的送鬼仪式,以示避鬼驱邪。时至除夕晚上,就开始正式过年。每户的大门外用石灰粉画上象征吉祥的八瑞相“”符号,在打扫干净的室内铺上新“卡垫”,正房的佛龛前叠放各式油炸果子和各种水果以及酥油、茶砖、干果等供物。

初一这天一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首先祭拜神灵,然后手捧五谷斗和青稞酒互相拜年,说一些吉祥的祝词,接下来开始喝头天做好的热青稞酒,吃麦片吐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年初二,亲友开始互相拜年。

从初四起,拉萨举行大规模的传召大会,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于14首先在拉萨为纪念释迦牟尼神变降伏妖魔而创设的`祈愿法会。起初是三大寺众僧在大昭寺释迦牟尼像前诵经祈祷,讲经辩经,相法立宗,考取新的拉让巴格西学位(藏传佛教的最高学位)。法会期间,除政府给僧众发放布施外,各地的信徒也到此添灯供佛,发放布施。法会直到元月二十五日迎请弥勒佛后才结束。

【酥油花灯节】

元月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即元月十五酥油花灯节。白天,人们到各寺进香朝佛,夜晚满街搭起各种花架,高者达三层楼房,低者也有两层楼高。上面摆有酥油做成的五颜六色的各种神仙、人物、鸟兽和花木,或高大宏伟,或小巧玲珑,加上成百盏灯光的照耀,使整个街道光彩夺目,辉煌灿烂。主要官员依例出巡观赏花灯,与僧俗大众共庆节日,将节日推向高潮。

酥油花灯节开始于明永乐七年,即1409年,由格鲁派祖师宗喀巴于正月十五日,在拉萨创办传昭法会时,陈列各种供品,隆重纪念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邪魔日,从此以后,人们便沿袭他们的做法,每年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要摆酥油花灯。藏语为“坚阿曲巴”。

元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举行射箭比赛和跳神驱鬼仪式。这时的拉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林卡节】

藏历五月十五日是林卡节。藏语称“藏木林吉桑”,意为世界焚香日,世界快乐日。据说是以此纪念莲花生大师曾于猴年五月降伏了藏地的一切妖魔。

热爱大自然又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在这一天身着节日盛装,带着青稞酒和酥油茶及各种美味食品来到林荫密布的林卡,搭起帐篷,边吃边喝边歌舞,尽情享受大自然。各帐篷间还互相邀请,并有民间艺人到此献艺,此节日常常延续达一月之久。

【雪顿节】

藏历七月一日,是雪顿节,意为“吃酸奶的节日”,由于雪顿节以藏戏会演为主,故又称为“藏戏节”。 17世纪以前,“雪顿”纯属宗教活动。按当时的法规戒律,僧人在夏日要行长净、夏安居之事,其间禁止出门,几十天开禁后方可下山,百姓们在下山时要准备酸奶布施,此为“雪顿”的来源。

17世纪中叶,加入了演出藏戏的内容,“雪顿节”也固定下来,但宗教及娱乐活动仍被限制在寺庙之外。直到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雪顿节的活动才移至罗布林卡,百姓也被允许入园观戏,从此形成一整套固定的节日仪式。

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望果节】

“望果节”是在藏历八月,是丰收的节日,并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是在农作物成熟之际进行,“望果”是藏语,意为巡游田地。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始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地带。最初的“望果”活动是一种祭祀神灵以祈祝丰收的仪式。一般以村子为单位,有本教巫师作法,村民绕本村土地转圈。随着宗教的发展和渗透,“望果”活动不断更新。

8世纪后期,藏传佛教宁玛派兴盛,“望果”活动遂受宁玛派影响,必须念咒语以祈佑丰收。到了14世纪,格鲁派发展起来并渐渐居于统治地位,“望果”活动则蒙上黄教色彩,游行队伍之前要高举佛像并背诵经文。从此,“望果”活动固定为节日,并逐渐增加一些诸如赛马、射箭、歌舞、藏戏、抱石和摔跤等活动,除农区之外,有些牧区也举行类似活动。

【仙女节】

藏历十月,有两个较大的宗教节日,一个是十月十五日吉祥天母节,藏语称“白拉日卓”。由木如寺全体僧众向拉萨大昭寺的护法王尊吉祥天女举行隆重的例行年祭。僧众于十四日晚上迎请天母像至释迦牟尼佛殿,与释迦牟尼佛对坐。

十五日一早,旭日东升之时,僧众用头顶着天母像来到八廓街,众多善男信女向天母像敬献哈达,在举行一系列的降神活动后,重返大昭寺,天母像迎坐在原来的宝座上。妇女们对这个节日尤为感兴趣,称其为“仙女节”,她们在这一天要刻意打扮,并到天母像前焚香许愿。

【燃灯节】

十月的另一个节日是二十五日的燃灯节。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在这天圆寂。

这天晚上,寺院和俗家屋顶均要点无数灯,转经队伍川流不息,信徒们手持桑枝纷纷投入大昭寺前的香炉,祈祝神佛为自己带来好运。

在体育教学中发展藏族学生的个性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藏族学生;个性心理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有个性,就是指他在为人处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也就是个人偏好、行为动机以及精神面貌,这些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特征的成分:一方面要靠先天的遗传;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的。这恰恰是教育的目标之一,教育的任务不仅让学生增长见识,更应该形成学生的个性。《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再强调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在运动过程中,养成独特的个性心理。藏族学生热情大方、活泼开朗,这为通过体育教育培养个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我们要通过体育教学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

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气候恶劣、天寒地冻,风沙也大,并且日照时间长。体育课一般在室外进行,通常安排在第四节课(中午12点到1点)和第八节课(下午6点到7点)。

1.体育课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体育课形同虚设,多数情况下,体育课成了学生的自

习课;

(2)西藏自治区多数学校体育设施简陋,体育器材相对缺乏,导致教学内容少,学生兴趣不高;

(3)上体育课就是跑跑步、晒晒太阳,让学生放松放松。

这严重违背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培养和形成学生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本着切实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转变教学观念。

2.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策略

(1)端正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态度,增强目的性教育。很多人认为上体育课就是为了锻炼强健的体魄,这种片面的认识严重影响对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和个性形成。

(2)尽管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好几年,但是教育的导向影响着高中阶段学生全面发展标准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但是这不能影响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3)西藏的学校较少对体育教学成绩考核,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生动、示范动作是否优美,均不予考虑,但是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素质,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

二、改进教学方式

从笔者所在地区的体育教学现状来看,经常出现“一个足球一节课”的现象,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运动的要求。不能说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能说学生别无选择地进行这项运动。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

1.在教学设施简陋的情况下,可以改变“重竞技运动,轻身心健康”的做法,进行分组完成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完全能让课程丰富多彩。

2.开展“快乐体育”教学,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不是因为教学内容的吸引,而是教室里太寒冷。因此,体育教学内容应该在轻松、愉快,较为自由的氛围中,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

3.体育运动起源于各种游戏活动,只是竞技程度不同而已。教师是游戏的控制者,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害怕达不到要求。既然把运动当作一种游戏,教师也应该是游戏的参与者,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增进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也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应对挫折的承受力。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无论竞技运动,还是体育活动,都必须有个体有意识地积极参与,才能在形成熟练的运动技能的同时,激发其斗志,鼓舞其精神,唤醒其情意。

1.尊重学生个性,爱护学生身体

体育教学的互动性很强,尤其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张扬学生独特的个性。学生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精神处于压抑的状态,缩手缩脚,体育动作做得不到位,不仅无法正常进行体育锻炼,甚至害怕体育运动。对于气质类型属于胆汁质的学生,他们性格直率,易于冲动,可能还会引发师生矛盾。因此,老师要充分尊重學生,用专业技能引导他们,用职业道德感染他们,用人格魅力影响他们。尤其要爱护他们的身体,呵护他们的心灵。对于较难完成的体育动作,除了鼓励学生要勇敢些、坚强些,还要做好防护措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2.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体育教学一般遵循“降低动作难度——克服心理障碍——完成技术动作”的教学模式,但是模式是僵死的,人是有想法的。笔者曾在教学一个班级的广播操时,就是按照这种模式认真示范分解动作,学生觉得好笑,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后来笔者改进教学,仍然按照这种模式,只是学生在完成一小节系列动作时,播放了伴奏音乐,顿时学生觉得有节奏感,身心得到放松,学起来轻松愉快。兴趣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要靠教师用心教学,还靠新鲜的刺激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来维持学生正确、持久的运动习惯。

3.重视学生个性心理的培养

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要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彰显学生个性。

(1)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活动,需要学生协作才能完成,处于不同位置或不同动作阶段的学生要充分展示动作美、形体美和表情美,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需要在平时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

(2)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这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表现。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什么活动都“一起上”,搞“一刀切”。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某些体育项目上可能会“出洋相”,在心理承受能力以外,有损学生心理健康。

(3)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比如,藏族学生做事主动性差,缺乏进取精神,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营造良好的参与体育运动的氛围,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培养热爱体育运动的习惯,展示自我,积极进取。

(4)培养团队精神。无论是动作学习,还是运动练习,很多动作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并且在动作练习过程中,也需要同伴之间的通力协作和经验交流,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竞争,应当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藏族体育 篇4

1 藏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1.1 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繁衍生息了,经过不断的变迁,形成了特有的民风民俗,也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活动。藏族传统体育和其它民族传统体育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1]。例如藏族的“俄多”项目,早期就是牧民在放牛、放羊的过程为了驱赶牛羊和驱逐虎狼自制的一种工具,也是牧民用来竞技娱乐的一种工具,经过不断的创新,现已开发成了工艺品,具有一定的工艺价值和独特的民族性。而特有的高原生活、信息的闭塞、游牧群居和落后的经济条件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等因素自然就产生了粗狂、豪放的民族体育文化。如赛马、俄多、赛牦牛、抱石等竞技活动,明显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例如康巴地区的甘孜踢踏舞、安多地区藏族的锅庄舞、西藏地区的断木杆与刀术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韵味和绚丽的民族风情,将地域性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

1.2 浓厚的生产、生活性和宗教性

藏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大多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生产、生活和宗教性。尤其是在早期时候,藏区人民由于交通工具不发达,为了生活,不得不经过长途跋涉运输生产生活必需品,所以人们就掌握了骑马、骑牦牛技术,并以此为骄傲。在青藏高原,牦牛一直有“高原之舟”之称,牦牛不但能托运生产、生活资料,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还能丰富藏区人们的精神生活,于是,产生了赛牦牛、斗牦牛等藏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表达丰收的喜悦,感谢上苍保佑,创编的各种形式藏族锅庄、踢踏舞等活动项目,并世代相传,逐步形成了藏族人民特有的民族体育文化。早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由于生活条件极差,当遇到不可抗拒力量的时候,总是把祈求家人平安或者财富的希望寄托于神灵或者自然界的超力量,来等。而宗教正是满足了人们的这一精神需求。在宗教活动中,总要戴上各种奇异的面具上窜下跳,张牙舞爪,乱舞乱蹦,并借助一定的道具,与鬼搏斗,场面之宏大,玄虚莫测,占据着人们的心灵,人们长期沉浸在这样的场景中,逐步产生了依赖性[2]。如跳神、羌姆等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由此产生。

1.3 激烈的竞技性和全民健身性

由于藏族人民大部分生活在草原牧区、林区、峡谷等,这些位置地理、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交通不便,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再加上医疗条件差,百姓缺医少药、各种流行病蔓延,营养不良等造成人的身体素质极差。人们为了生存,就需要强健的体魄和参与竞技、竞争等意识,这造就了藏族人民从小就具有竞技的意识。经过不断发展,在藏族传统体育很多项目中逐步形成的人们追求的目标与奥林匹克“更高、更远、更强”和全民健身强调的全民性目标不谋而合。例如在西藏那曲举行的抱石头比赛中,获得冠军的大力士有可能获得一头牦牛、一头羊等奖品,在赢得战利品的同时也可能赢得当地姑娘的芳心。所以藏族人民通过传统体育竞技,不仅能锻炼身体,征服自然,还有许多其它社会功能。

1.4 极富娱乐的表演性和艺术观赏性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常常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集会、重大节日里与歌舞相融合。在活动中,体育和歌舞既有融合,也有明显的区别,两者互相衬映互相促进,既健身、健心,又富有很强的表演娱乐性。受藏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藏族人尚武好斗,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这样使藏族体育既具有一定的风趣幽默、娱乐等文娱游艺性,又富有体育竞技的展示性和艺术性。据调查,在藏历新年、格萨尔赛马节、康定跑马山四月八国际转山会、西藏雪顿节等活动中都要举办藏族传统体育性质的比赛,例如赛马、赛耗牛、斗牛、射箭赛跑、抱石头、押加等一系列活动。这些项目既展示了藏族人民勇武有力,技艺超群,粗犷有力,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也体现了藏族传统体育的行云流水、细腻、从容镇定等特征。如在康巴地区举办的四川理塘八一国际赛马节,不但要有速度赛马、走马、跑马射箭,还有马上拾哈达、下藏围棋、斗羊等比赛,并伴有物质交易等活动。这些项目之所以吸引广大群众参加,与它极强的表演、娱乐性和艺术性分不开的。藏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体育、娱乐、艺术等多重功能,既丰富了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也创造、传承、发展了藏民族的传统文化。

2 藏族传统体育面临的困境

2.1 藏区群众对藏族传统体育认识不到位,宗教意识制约了藏族传统体育发展

藏区群众在参与藏族传统体育活动过程中,对部分藏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认识还停留在宗教活动中,没有充分认识是在进行一项体育活动。宗教意识制约了藏族传统体育的健康发展,不利于藏族传统体育的创新,也不利于满足群众体育的全民健身需求。在藏区,由于群众信教较为普遍,藏族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的形式上难免带有宗教色彩。如在西藏江孜县的“达玛节”上进行的拔河、武士习武、跑马射箭等传统体育活动均伴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不少运动员是寺院僧人,且头戴各种宗教面具参加比赛。沿袭至今的望果节、插箭节、萨嘎达瓦节等的体育内容都具有祭祀目的[3]。

2.2 经济基础薄弱,导致藏族传统体育普及率不高

高寒、高海拔、交通不便等原因直接导致了藏区经济基础薄弱,自身造血功能较差,只能依靠外界的支援。外界支援一是来自国家的投入,二是民间资本参与藏族传统体育市场和资源的开发。近年来,政府通过体育援藏、对口支援等政策加大了对藏区的投入,但又不得不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例如在内地投入10万元可以修建一个篮球场,而在藏区可能花数十倍的财力投入才能建起一个同样的篮球场,建好后,还面临保质期差,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投入的顾虑。而民间资本来源主要是国内、国外人道主义组织、企业、个人等的无偿援助;另一种就是社会资本融资的形式,但融资渠道几乎不可能实施,因为投入和产出是不成比例,许多民间资本望而止步。这些原因都严重制约了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2.3 藏族传统体育人才不足,专业人才梯队、竞赛体制不完善

藏族传统体育人才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藏族传统体育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专业学习,大部分都是由运动员直接转为管理人员。在调查中,有47%的体育管理者都是前运动员退役后直接安排到管理岗位,36%的管理者之前从未接触过体育相关工作,仅有25%的人员参与了体育管理相关学习培训等;在问及是否想调到其它部门工作时,72%的人选择想过,仅有7%表示从未想过。藏区体育人才的不稳定,直接导致藏族传统体育管理人员的不足。二是无专业梯队建设和竞赛体制不完善。在藏区举办藏族传统体育比赛的时间少,举办比赛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制度性。即使举办比赛,参赛的运动队也是采用临时集训的方式进行训练,平时不注重基础性建设,没有建立完整的藏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梯队和完善的竞赛制度。例如四川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时,就是通过前期省民运会的选拔,而各地市州在参加省民运会之前大部分队员也在从事与藏族传统体育无关的工作,只是临时集训而已。在参加完省民运会以后,省体育局、省民委将各项目分到各地市、州分开集训40天左右,然后组成全国少数民族运运会的参赛队伍。

2.4 藏族聚居区学校开展藏族传统体育不乐观

学校是藏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最理想的场所。然而在调查中,藏区学校开展藏族传统体育整体形式并不乐观。虽然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简单易行,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好的娱乐、健身和教育功能,但是由于认识上的误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尚未列入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仍然以现代竞技体育为主、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一些藏族传统体育活动,但由于体育教师对藏族传统体育知识不甚了解,制约了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可喜的是还是有少部分学校开展了对藏族传统体育的推广和挖掘,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四川甘孜县中学将甘孜踢踏舞与健美操进行编排,创编了一套适合学生课间和业余时间锻炼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操[4]。甘肃兰州大学已经将冈朵、果卓舞(锅庄)引入兰州大学体育教学课堂,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并不断普及、推广,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让我们看到了藏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曙光。

2.5 受全球化的影响,部分藏族传统体育项目正濒临消失

伴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没有哪个民族能脱离世界发展的步伐而独善其身,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不例外。大型网络的形成,游戏、软件的不断更新,信息化、机械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机器逐步代替了人工,藏区很多地方交通改善了,接受外来信息也越来越多,人们在享受高效率的信息时代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部分藏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比如以前藏区群众都是骑马放牧牛羊,在生活、生产中不自觉就学会了赛马、马球、俄多等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能。但如今在藏区,汽车、摩托车等工具代替了马和牦牛的部分功能,大部分牧民放牧骑的是摩托车,甚至有小部分条件较好的牧民开上了小汽车,新生代的藏族小孩很多已不会骑马、骑牦牛,更别说进行马上的竞技运动了。曾经风靡藏区的马球运动在吐蕃时期是藏族人民引以为豪的项目,《封氏闻见记》记载过汉藏球手在长安比赛马球的经过,当时唐朝皇帝及文武大臣也来现场观看,尚未即位的唐玄宗也亲自驰马参赛,场景极为热烈壮观[5]。现如今,在藏区甘肃河曲仅有的马球队也面临经费困难即将解散的困境,而藏区其它地区基本就没开展这项运动了。藏区人民在享受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逐步丧失了部分传统的技能,这不利于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3 藏族传统体育的突破路径

3.1 立足藏区实际,发展创新理念

藏区体育部门应重视和组织体育工作者,挖掘、抢救、整理藏族传统体育。以藏区发展建设需要为主,推广和发展藏族传统体育,明确藏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目标,建立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中心,整合优质资源,提炼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内容,并挖掘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价值,宣传、倡导以健康为价值的追求,将藏族传统体育活动逐步与宗教活动剥离开来。同时借鉴和吸收其它民族体育文化的优点,促使藏族传统体育自我更新。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6]。”藏族传统体育,必须在现代化进程中立足藏区实际,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藏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与其它领域合作,打造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品牌,带动整个藏区产业

发展藏族传统体育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一个单一的品牌发展是要受到很多限制的,加强与文化、旅游等部门合作。借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平台,保护、展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藏族传统体育,形成特有的旅游品牌,使藏族传统体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伴随着藏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到藏区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可以发展以登山项目为主的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在推动藏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还相当有限,仅靠登山项目是不够的,为发挥藏族传统体育其它项目在推动藏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加强整个藏族传统体育的市场培育,打造并形成规范、良好的体育市场环境,促进藏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并成为藏区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如将俄多、响箭等民族传统体育器材做成工艺品,并在各种形式的传统活动中举行民族体育器材展销、民族体育竞技等。举办这类活动在组织和统筹上一定要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等,在国内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并把这项工作当成日常工作来做,带动藏区其它产业共同发展。

3.3 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稳定藏区体育人才,提升管理人员水平

落实西藏、四省藏区工作会议精神,政府加大对藏区的援助,根据藏区高原、高寒的特点,在政府统筹安排下,援建省市主要提供资金支持,而藏区群众投入劳动力,多方共同努力,修建一批简易、实用的藏族传统体育设施,将这些设施修建在学校和牧民定居点,提高利用率。

藏区体育人才的建设是提高藏区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由于藏区体育人才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是导致藏区体育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通过送培、请进来、提高待遇等方法措施,才有可能培养并留住藏区体育人才,不断优化、提升管理者的水平,促进藏族传统体育快速的发展。

3.4 将藏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课堂,建立完整的运动梯队和竞赛制度

藏族传统体育来源于藏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作为藏区的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将这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下去。首先藏区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周全考虑,不要盲目照搬地执行国家编制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可突出地域性特点,开发本校体育课程,创编民族体育教材,对教学大纲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并将藏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教学相结合,在中小学试点,并逐步推广藏族传统体育。二是在各中小学布点,将部分传统体育项目作为重点建设,加以保护、传承和创新。三是利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平台,各省、区建立完整的藏族传统体育运动梯队和完善的藏族传统体育比赛制度,定期、系统、规范、合理地举办比赛,通过分层次、分区域、分级别、分规模的比赛,促使藏族传统体育健康、和谐的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的今天,必须正确认识到藏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面临的困境,把握藏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加强多领域合作,创新发展思路,找准制约藏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务实的新情况、新问题,挖掘各领域与藏族传统体育多层次的合作空间,促进其它行业与藏族传统体育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在推进过程中找出藏族传统体育与其它各领域、行业的共同开发点,一起来创新发展藏族传统体育,打造藏族传统体育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亮点,从而使藏族传统体育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丁玲辉.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J].西藏体育,2003,(04):13-14.

[2]丁玲辉.略论现代化进程中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中国藏学,2009,(03):30-33.

[3]霍红.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走向[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4]曾伟.藏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02):132-135.

[5]唐封演.封氏闻见记.[M]卷六:2-5

藏族经典语录 篇5

2、树靠根,人靠心。

3、提防乌鸦扮金鸡。

4、冬天的阳光像金子。

5、水源浊,河水难清。

6、真话好说,谎话难编。

7、路靠人走,地靠人种。

8、小鸟翅膀软,总想攀硬枝。

9、无喇嘛上人,如何近得佛。

10、乌鸦吃死羊,先要哭一场。

11、吃多味不美,话多不值钱。

12、不下苦功夫,哪有幸福来。

13、吃的是肥肉,骑的是骏马。

14、杀牛吃肉,不如留着挤奶。

15、话好听好铃,心弯曲如鞍。

16、若喇嘛无在前,菩萨也不灵验。

17、何地人听其音,何部落观其靴。

18、即使砍头,流出的血也是白的。

19、布用线缝,木用胶粘,心用诚连。

20、有本事能玩狮子脑袋,有胆量能摸。

21、蜂背虽花不称虎,蜗虽有角不是牛。

22、冬春的暴风雪,是宰杀牲畜的刀子。

23、买马要看口齿,交朋友要摸摸心底。

24、办事只起动动嘴,就像皮绳套流水。

25、关了大门做皇帝,自家看自家的戏。

26、争问题肚量要宽,拉烈马缰绳要长。

27、在激流中行船,稍一松桨就会退之。

28、热壶里斟出来的酒是热的,真心里。

29、谋略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使主体能从。

30、说出口的话是药,闷在心里的事是病。

31、百根柳条能扎笤帚,五个指头能握拳头。

32、‘强嘎塔雪’的阿妈,不是饿死是愁死。

33、聪明的人用口说话,愚蠢的人用角撞人。

34、聪明人用成果说话,傻瓜才用舌头吹牛。

35、狐狸向着猎人微笑,目的是想从身边溜掉。

36、狮子能跳越的崖缝,兔子不要也跟着去跳。

37、十个塔娃握紧钢刀,牧主的鞭子就会求饶。

38、消化,是吃东西的标准;能力,是干工作的尺度。

39、大声嚷嚷的河一定水少,大声嚷嚷的人一定浅薄。

40、没有木头,支不起账房;没有邻居,过不好日子。

41、公众的议论,是量人的铁尺;谁好谁坏,不会相差很远。

42、春天放平滩,夏秋上高山,冬日进山弯,牲畜四季膘情满。

43、肤浅的人容易为一点小捷而狂喜,但也最容易剎那间灰心丧气。

44、最好的走马,都是骑出来的;最有才干的人,都是磨炼出来的。

45、“强盗多的地方罪恶多,神佛多的地方魔鬼多”“骄傲的山梁上,存不住知识的水。”

46、“果洛安奔犹如大海汇聚,其部落似那海边之峰”“老虎戴喇嘛帽:想着法子吃人。”

47、庸俗的人很容易高兴,高兴之后又容易烦恼;又浅又短的小溪流,满溢与干涸只不过是转瞬间。

48、当人们放荡无羁的时候,衰败的命运就要临头了;当公牛发疯斗殴的时候,被骗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藏族体育 篇6

【关键词】藏族文化;藏族习惯法;藏族民俗

藏民族是个有信仰的民族,一千三百多年的藏族文化就像是一部藏族历史,藏族文化在藏民族的经济、习俗、生活等各个方面均盖上了深深的烙印,从各个角度影响着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就从有形及无形两个方面谈谈藏族文化对西藏传统社会的控制。

一、看得见的手——通过习惯法、法律

藏族地区的习惯法是藏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之中逐渐形成、完善,世代传承的。藏族文化影响习惯法的实例举不胜举,偷盗、秽语、欺弱等违反藏民道德底线的行为在各地的习惯法中均处以严格的刑罚。习惯法在量刑中还将平民及身份特殊的藏民划分为不同等级,玉树藏区的习惯法中,偷平民,为偷一赔二,偷高寿老人,则为偷一赔九。这也体现出藏族文化通过物质加强拥有特殊身份藏民的意识,这些声望颇高的藏民再利用自己的意识对习惯法施加影响。

藏区习惯法中有很多客观审判、合理惩处的例子,但“听天由命”也是存在的,多数出现在双方发生分歧,并且没有可靠证据的时候,就将判决交于当事人都相信的大自然的力量。藏区神判的方式主要有捞油锅、烫泥摸石、抓阄、卜卦等,“听天由命”时除当事人外,还必须有主持人、见证人、藏语、藏族先例等要素,审判过程有严格的程序,一经判决,原被告都不得提出申诉,必须服从判决,不得翻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判决方式已成为历史,但在今天,这种思想仍延续在习惯法之中,各类纠纷中的调解人员依然由声望颇高的藏民或高寿老人担任。

二、无形的手——通过观念、意识

藏族文化通过习惯法和成文法授予受到众人拥护的藏民很多的特权及崇高的地位,这些声望颇高的藏民又通过影响力将藏族文化的意识深入到了民间,渗透到民俗,改变了社会。

藏族文化重视生命,但更超脱于生命,藏族人民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会在其他的躯体上重生,而肉体消亡,这就是藏族文化中轮回的观念。为了来世让自己的灵魂能寄托于更好的躯体,在今生就要多多行善,不施恶行,这就是藏族文化中的“因果”,在藏族的对话之中,“因果”一词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在规劝他人时,在对骂时,当有邪念时会因畏惧“因果报应”,而有所忌惮。同时,藏族认为,转经、拜神都是能消去罪果,增加福报的行为,所以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念经、拜神、转经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每日必不可少的活动。

藏族文化提倡“众生平等”,很多民俗现象体现了这一文化特质,逢初一、初八、十五吃素是延续至今的习俗,昌都邦达牧区的习惯法规定,在草原上不得猎杀旱獭。如此种种,作用于社会之中,皆传达了善良、环保的正能量。然而那些得到拥护的藏民还是以合法的形式拥有着许多特权,如高寿老人无需缴税。在信仰基础之下,这些不平等制度被民众坦然接受,并强化了特殊身份藏民的崇高地位。

藏族体育 篇7

关键词:西藏高校,藏族传统体育项目,问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文化相得益彰、相互辉映,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熠熠生辉、闻名于世。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藏族传统体育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藏族的民族特性,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光彩闪烁的一员。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藏族与祖国各民族之间交往日益深入和对外交流面的扩大,藏族传统体育以其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作为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应该不断超越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文化习俗的界限,得到更好的发展。可以说,把藏族传统体育引入西藏高校教育,造就一批优秀的文化传承者,弘扬藏族的优秀文化,就是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本文从以下7个方面针对西藏高校引入藏族传统体育项目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探究。

1 加深对藏族体育项目的理论研究

理论指导实践,藏族传统体育长期在民间自由发展并传承,所以藏族传统体育缺少的不是实践,而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西藏高校要引入藏族传统体育,就需要对长期处于自由发展状态之中的藏族传统体育加以挖掘研究,把握其内在的特征,探寻规律性,揭示其意义,赋予其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学术价值,作为教育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加深对引入项目、引入途径、引入方法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以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2 突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民族特色

藏族传统体育的诸多项目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藏族鲜活的文化形式,高校在引入的时候,或许要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做某些必要的改造,但是,在必要改造的同时,要做到始终突出鲜明的藏族特色,如果改造的没有了藏族特色,将会使西藏高校引入藏族传统体育教育的这一开先河之举黯然失色。

3 尊重藏族风俗习惯

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与西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俗活动密不可分,因此,将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西藏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使学生进行传统项目学习锻炼,还能在活动中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但是,藏族在千百年来的长期生活中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俗习惯,或者某些禁忌,藏族传统体育与藏族的生活紧密相连,高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始终牢牢把握住,必须尊重藏族学生的民族生活习俗和民风民情。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让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学生多了解藏族的风俗习惯,以积极的姿态,配合藏族传统体育工作在高校体育中的顺利推进。

4 加速对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

民族现代化必然要求民族文化现代化,体育教育及课程必然在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藏族体育文化资源是教育培养学生热爱自己民族文化最好的素材,藏族地区体育课程资源引入高校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扬弃,努力让体育课程在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化的整合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做到体育课程根据民族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对积极的文化因素认可、吸收、传播和创新,让藏族传统体育在多元文化冲击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本土文化,在强势文化入侵背景中永不丧失自己的文化精髓。体育教学除了要让学生获得体育技术、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藏族传统体育知识的传授,既让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又让学生受到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5 藏族传统体育教育要体现科学化、竞技性和规则性

藏族传统体育由于是在西藏人民生产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因此除个别项目外,大部分项目没有很严格的规则,也缺乏较强的竞技性,而作为娱乐形式的,所以没有形成较严格的裁决规则,与现代体育相比较,偏重于娱乐性和随意性。因此在开发藏族传统体育时,应当在保留项目原有民族地域性与游戏娱乐性的同时,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来规范体育活动的开展,在注重安全性的同时对项目进行整理改造,使其充分体现强身健体与科学运动的统一,竞技比赛与娱乐放松的统一,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体育教学。

6 实现藏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结合统一

在西藏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就要注意与现代体育发展相结合。诸如西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曾涌现过一批优秀运动员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摔跤、投掷、马术、射箭等,与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藏族传统体育在新的形势下需要适应新环境的演化变迁,实现民族传统特色与现代文化文明的结合与统一,吸取现代体育文化精华,保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优秀成分,通过现代体育相对完善的科学理论原则与实践方法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使其成为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7 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结合

作为西藏民族地区高校,将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高校体育之中,为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和掌握藏族传统体育项目,既可弘扬民族文化,又能加深对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丰富教学内容。初步设想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类型与其他项目的课程类型基本相同,即普修课大多在一年级开设,选项课多在一、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则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加大选修课的内容,把更多的藏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选修课。

现代高校体育更加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现高校体育的所有目标。课堂教学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主、自学、自练能力为课外锻炼做基础。学校大力支持各种学生组织开展各种藏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外锻炼和晨练,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使藏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校园文化融为一体。培养和调动大学生中少数民族藏族传统体育骨干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工作积极性,成立大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等各种学生组织为主课外体育锻炼。在西藏高校引入藏族传统体育的初级阶段,体育教师以组织引导为主的情况下,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藏族体育 篇8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分别抽取359名 (其中男210名, 女149名) 2002级、2003级来自甘南州、天祝县的藏族大学生以及560名 (男、女各280名) 同级的其他民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359份, 回收有效问卷349份 (男203份, 女146份) , 有效回收率为97.2%;调查内容涉及他们对体育的认识、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兴趣爱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及活动时间、体育能力状况、对学校体育现状的评价。

1.2.2 访问交谈法

对随机抽取的150名学生进行个别访谈, 召开座谈会8次。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藏族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 96.5%的藏族大学生认为体育能够强身健体, 使自己少得疾病;77.1%的藏族大学生认为课外体育活动能丰富、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 在学习之余得到休闲娱乐;77.3%的藏族大学生认为体育活动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交往, 建立深厚的友谊。同时, 有58.4%的藏族大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不可缺少和不能替代的;27.6%的藏族大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在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不是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还有5.1%的藏族大学生认为体育活动会影响其他功课的学习, 易受伤, 根本不重要。

2.2 藏族大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大多数藏族大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参加体育活动, 并认为体育活动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生活有一定好处。经χ2检验, 男、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无显著性差异。

2.3 藏族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及活动取向 (见表2)

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 藏族大学生从事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 经χ2检验, 男、女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总体看来是为了体育的基本功能, 对体育的休闲娱乐、人际交往、社会文化等功能没有充分认识。同时通过访谈了解到, 藏族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有牢固的思想认识, 而女生中有24.0%的人进行体育活动是为了应付考试, 这与她们所处的生存环境有着极大的联系。藏族是一个全民信教、宗教信仰非常虔诚的民族, 他们的生存环境相对封闭、原始而又单一。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由于有关部门对女性思想解放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对她们的宣传教育引导不够, 使藏族女同胞摆脱原有传统思想观念的步伐较慢, 对体育活动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 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 与体育较发达地区的学生相比较, 还有一定差距。

2.4 藏族大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 (见表3)

表3的调查结果显示, 藏族大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为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操、舞蹈等。经χ2检验, 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中喜欢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操、舞蹈者多于男生;喜欢篮球、排球、足球、民族传统项目者少于男生;还有部分学生喜欢参加一些其他运动项目[1]。

2.5 不同民族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比较 (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 藏族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较其他民族大学生少;女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较男生少, 除体育课外几乎不活动的人数占20.5%和22.1%, 这主要与女生爱美、怕累和性格特征有很大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她们参加体育活动[2]。

2.6 藏族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调查结果表明, 藏族大学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多数在30分钟左右, 每次活动时间在1~2小时的男生占43.5%, 女生占31.1%, 活动状况令人担忧。

3 影响藏族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 (见表5)

从表5的调查结果看, 影响藏族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缺少运动场地, 没有锻炼习惯, 体育基础差, 加之学校组织不力, 没有锻炼氛围[3]。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藏族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认识态度、目的取向是积极明确的。 (2) 藏族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次数明显较其他民族大学生少;实际锻炼的人数、锻炼的次数、锻炼时间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 从调查结果得知, 藏族大学生男生除主要喜欢三大球 (篮球、排球、足球) 外, 还喜欢民族传统项目———摔跤、拔河等;女生则喜欢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舞蹈。 (4) 甘肃藏区地处高海拔地区, 自然条件差, 经济文化发展较慢, 使得学校的活动场所、器材设施严重不足, 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活动需求。加之藏族大学生在宗教习俗、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与其他民族大学生有较大差异, 没有良好的活动习惯。

4.2 建议

(1) 政府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要采取必要的措施, 切实解决甘肃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场地不足、质量不高、设施不齐全等问题, 力争通过多渠道引进资金, 改善现有的场地设施, 增添新的设备, 尽量满足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 (2) 针对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 加大师资力量, 加大场地器材的投入与建设;呼吁学校领导切实重视学校体育工作, 增加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投入,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增强其身体素质。 (3) 加强对女生体育活动的组织, 培养女生的体育意识, 引导她们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增强其运动能力, 提高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兰.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J].体育科学, 2004, 24 (10) :62~63.

[2]李秀芳.内蒙古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 2004, 24 (10) :60~61.

藏族体育 篇9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坐落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 海拔平均达3 000 m左右, 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地处高海拔地区的高校之一, 全校30%左右的学生为藏族。课题组在进行教学实验前, 对被试藏族大学生使用《国际大学调查量表》进行了主观幸福感的前测, 结果发现藏族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观幸福感的获得水平和其他民族大学生相比较低。因此, 在干预藏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众多因素中, 利用体育这一动态而积极地手段, 期望揭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体育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某种程度上, 这也是为检验体育作为一种动态因素对藏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关系的影响, 同时也能为藏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领域研究提供一些实证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文理共3个专业 (藏数专业、藏物理专业、藏语言文学) 的大一、大二年级 (因为公体课在这2个年级开设) 选取体育成绩大体相当的240名藏族大学生作为测试对象。另以藏理科专业、藏语言文学专业共90名学生 (公体教学中的2个自然班理科46名, 文科44名) 作为干预对象, 其中男女学生之比为5∶4。干预研究对象再次随机分为干预A组44名 (男女比为6∶5) 和对照B组46名 (男女比为13∶10) 。2组在性别、干预前体育成绩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根据第1学期的体育成绩, 在第2学期开学初学生被随机分配至各体育课教学班级, 各班的学生来源、体育考试成绩大体相当。而后从中随机抽取文、理科2个班级, 给2个班级配备相同的体育任课教师。在实验干预前, 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主观幸福感前测。测试采取个别施测方式, 每组有1名主试, 均由受过培训的体育教师担任, 采用国内研究者[4]修订的“国际大学生量表”。修订后的量表包括总体主观幸福 (5个项目) 、生活满意度 (5个项目) 、积极情感 (6个项目) 和消极情感 (8个项目) 4个分量表。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89, 0.83, 0.86和0.88。总体幸福感为5点量表, 选项从“1”=“非常不快乐”, 过渡到“5”=“非常快乐”, 分数越高, 幸福感越高。生活满意度量表为5点量表, 选项从“1”=“强烈反对”, 过渡到“5”=“极力赞成”, 分数越高, 满意度越高。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均为5点量表, 选项从“1”=“根本没有”, 过渡到“5”=“所有时间”, 分数越高分别表示积极情感越高和消极情感越高。测验采用拉丁方设计平衡顺序效应。测试开始后, 主试按预定的顺序依次向被试发放4个分量表, 然后要求被试填写。待被试填写完1个分量表之后, 再按预定顺序进行下一个量表的填写, 每个量表填写间隔5 min。

对实验组的藏族大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干预, 每周4次, 每次45 min。体育活动课程由研究者与经验丰富的公体教师共同讨论、制定, 并由研究者担任课程的教学工作。该课程分3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合作活动训练 (共16次) 。这一阶段通过体力与智力方面的合作活动, 让藏族大学生体验体育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同时教师在课中及课后进行适时总结, 使学生明白幸福感除了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 还需要考虑合作者的具体情况。第2阶段:认知训练 (共16次) 。这一阶段主要引导藏族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与他人在体育活动中的地位和学会悦纳, 并在此基础上体验来自体育教师的暗示, 初步学会以合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和参与体育活动。第3阶段:情感训练 (共16次)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 让学生在模拟的体育比赛情境中, 体验各种不同比赛情境下的内心情感。在干预过程中, 主要采用积极暗示和移情训练的方法, 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 综合采用多种体育教学方法, 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对照组则进行正常的课程学习。在干预后, 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主观幸福感后测, 具体操作同前测。

1.3 数据处理

240名藏族大学生中, 以117人的测试结果作探索性因素分析, 了解问卷的结构。以123人的测试结果作验证性因素分析, 以分析问卷的项目信度和结构效度。对所得数据全部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主观幸福感干预及结果比较

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测上是否有差异, 为消除前测对后测可能产生的影响, 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数据为协变量, 对后测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见表1。

注:t1值实验组前、后测比较, t2为实验组后测与对照组后测比较;**P<0.01。

2.2 男生与女生体育教学活动干预后主观幸福感比较

在实验中, 藏族男女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情绪、活动中的表现等方面基本一致, 但在体育活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体育活动内容、体育活动习惯和参与体育活动后的自我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不满意体育活动的因素方面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经过分析, 实验组在总分以及各维度上, 干预后比干预前有显著性提高,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前、后测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t值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为协变量, 使用协方差分析对后测进行统计检验, 结果表明:在均衡了前测的影响后, 实验组被试在总体主观幸福感 (t=7.73, P<0.01) 、生活满意度 (t=18.28, P<0.01) 、积极情感 (t=9.77, P<0.01) 、消极情感 (t=13.39, P<0.01) 和总分 (t=18.26, P<0.01) 上显著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经过12周的干预训练后, 实验组藏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高, 而对照组则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通过体育干预训练发展藏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可行的。

干预后藏族女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积极情感的获得方面有所提高, 而藏族男大学生此项的发展却未达到显著水平。Shantz[5]指出女孩的社会敏感性通常高于男孩。而本研究中藏族女大学生在体育干预后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程度超过男大学生也证实了这一设想。社会通常要求女性有更加细腻的情感、更能洞悉他人的情感体验。女性比男性表现得更强烈, 可能是由于女生较男生在体育活动中更富于感情色彩, 更具有自我投入的倾向[6]。笔者在跟班训练过程中, 发现藏族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在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中更踊跃也更为自信, 这自然也是藏族女大学生获得较高主观幸福感的原因之一。

一项研究[7]表明, 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有关, 特别是与忧郁或焦虑情绪关系显著, 也就是说不幸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忧郁或焦虑情绪, 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对正性情绪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探讨的藏族大学生体育活动和SWB之间的关系, 采用外显测量方式探测个体的心理结构具有易操作性, 却容易受到个体的社会偏差反应和自我欺骗等因素影响。有时候, 个体可能无法报告自己的认知和情绪过程, 因为这些过程可能发生在个体的意识之外[8]。因此从协方差的结果来分析, 藏族大学生关于体育活动中主观幸福感的判断并不能反映出其内心的真实状态, 学生们可能更多基于当前参与体育活动的感受来构建自己主观幸福感的水平判断。如果更加考虑身体锻炼的自然属性一面, 就会很少考虑身体锻炼的社会属性一面, 缺少对锻炼情境的考虑[9]。本研究结果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藏族大学生迫切需要针对性地体育活动。藏族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牧区, 热衷于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 对于学校体育活动缺乏热情。因此, 有效的体育干预必须包含藏族大学生对学校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观念两方面内容, 以助其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 最终达到干预目标。

参考文献

[1]DIENER ED.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 Bull, 1984, 95 (3) :546-573.

[2]徐维东, 吴明证, 邱扶东.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心理科学, 2005, 28 (3) :562-565.

[3]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心理学动态, 1996, 5 (4) :6-51.

[4]严标宾, 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21 (3) :60-64.

[5]SHANTZ CU.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Canada:Ottawa, 2003:48-55.

[6]SNYDER EE.Involvement in sport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IntSports Psychol, 1974, 5 (1) :28-39.

[7]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 2000, 13 (4) :23-28.

[8]WILSONTD.Telling more than we can know:Verbal reports on men-tal processes.Psychol Rev, 1977, 112 (84) :231-259.

藏族体育 篇10

关键词:康巴藏区,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制约因素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康巴藏区核心地甘孜藏族自治州18个县为研究对象, 调研了四川省2010年、2011年、2012年“援藏援彝”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参培情况;查阅了近年来与藏族体育文化、藏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藏区健身娱乐等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康巴藏区, 访问了相关体育工作者, 实地考察了康定县、泸定县、丹巴县、雅江县、理塘县、巴塘县、九龙县的社会体育开展情况和体育软硬件设施情况。通过调研结果进行合理归纳推理分析, 从而得出结论和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康巴藏区社会体育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体育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社会体育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其中全民健身活动、户外运动和体育旅游尤为突出, 各地盛行开展, 取得很大成功。康巴藏区腹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拥有四川近1/3的土地面积, 18个县, 326个乡镇, 2068个行政村, 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 人口仅有100万左右, 是康巴藏区地域最广,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民族聚居地。甘孜州地处旅游圣地, 资源丰富, 天然攀登和户外的理想地源, 可是社会体育的发展尤其艰难, 18个县中, 目前拥有健身房和其他专业健身指导的城镇仅有泸定县和康定县以及位于康定姑咱的高校四川民族学院, 体育类配套设施相对齐全。全州徒步旅游、攀岩和山地自行车等项目均未开展, 在甘孜州府康定, 举行传统节日活动, 如康定跑马节、4月8日的转山会等, 会组织或请少数登山运动员、山地自行车等参与加以宣传, 不具有可持续性和长期性。居民人均收入偏低, 体育消费市场启而难动。藏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的同时, 而体育发展的根本却被人们所忽视, 提到体育, 人们不自觉的想到奥运会、民运会、省运会、刘翔、姚明等, 终身体育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理念模式。

在社会体育发展方面, 除阿坝州和凉山州外, 与其他地市州相比差距巨大, 无论是专业人才的储备还是开展状况都有很大的差距, 现实是特殊地理环境限制社会体育开展、专业人才匮乏、健身场地稀少、以城市见多、群众锻炼意识淡薄、政府主导的活动开展少、群众参与率低、经费投入不够、学校体育教育不到位等。这些现实因素严重制约了藏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2.2 制约康巴藏区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

2.2.1 特殊的地理环境限制

甘孜藏族自治州, 位于四川省西部, 青藏高原东南缘, 东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雅安地区, 南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西沿金沙江与西藏昌都地区相望, 北连青海玉树和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甘孜州是四川省三个民族自治州之一, 也是四川最大的藏区, 总面积15.26万平方公里。州府康定是全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因一曲《康定情歌》而名扬海内外, 被誉为情歌的故乡。

甘孜州气候属高原型季风气候, 复杂多样, 地域差异显著。南北跨六个纬度, 随着纬度的自南向北增加, 气温逐渐降低, 在六个纬距范围内, 年均气温相差达17℃以上。在高山峡谷地区, 山脚和山顶高差悬殊, 气候也随着高度变化, 相差20~30℃。各县城所在地年均气温15.4~1.6℃之间。从海拔1321m的泸定县城到海拔4200m的石渠县城, 海拔高度差2879m。纬距相隔约3°, 年均气温和差达17℃。年均气温多数地区在8℃以下, 最高气温 (丘状高原地区和中部高山原地区) 在30℃以下, 最低气温 (大部分地区) 在-14℃以下, 其中北部大部分地区及南部理塘、稻城等高海拔地区低于-20℃以下, 石渠低达-37.7℃, 常年降水量在325~920mm。常年日照时数1900~2600h, 年总辐射量一般120~160k Cal/cm2。历年平均霜日为18~228天, 无绝对无霜期。

地缘的特殊, 人口分布稀散, 高寒的气候导致早晚温差巨大, 人们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受这些天然的环境条件制约, 严重影响藏区社会体育的开展和发展。

2.2.2 藏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 甘孜州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500人左右, 其中国家级有3人, 都集中在四川民族学院体育系教师中, 甘孜州共有约100万人众, 平均2000人一个社会体育指导员, 而且500人中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和办公室工作人员, 能在一线从事体育指导的人寥寥无几。根据四川省2012年“援藏援彝”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情况来看, 甘孜州34名参培人员中有3名体育教师、2名社体一线工作人员, 其他29名都是州县级办公室工作人员, 近3年的培训都以办公室人员为主导, 这一现象表明藏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选员不科学, 需要参加培训的区委会、社区体育工作者等一线人员没能及时得到培训和提高, 导致机会的流失和人才的匮乏。

2.2.3 场地设施不足

场地设施短缺, 是一个渐进的长期问题, 场地设施是社会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之一。除学校体育外, 社区公共健身体育器材和场地的缺乏是制约藏区社会体育发展又一重要因素, 社会体育就近开展活动的特征反映了群众对公共设施和场地需求的就地性, 如果人们锻炼需要到比较远的地方则会导致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减少, 由于很多锻炼方式如乒乓球、羽毛球等, 在室外由于风大而不宜开展, 在室内建设需要经费和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管理, 加大了经济需求。晨练在州里绝大部分地方不适宜, 早晚气温低, 温差大, 导致人们的选择面变得很小。固定综合性健身场所是相对比较理想的锻炼方式和选择, 在州内县城的布局较常见, 而绝大部分人群居住地乡村几乎很难见到。这一分布结果导致“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 (陈至立, 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 , 在甘孜州“十一五”规划中实施“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13个, 乡镇农民健身中心3个, “雪炭工程”3个, 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布点2个, 安装全民健身路径25条, 为37个牧民定居点文化活动室配备文化设备。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地源辽阔的甘孜人民的健身需要, 农村比城市的健身资源形式更加严峻。

要改善现状, 加大场地设施的建设, 需要政府的经费投入, 加大健身资源的投资, 要真正达到一定水平, 和内地缩小差距,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加大投入, 创造舒适锻炼条件,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丰富文化生活, 提高人民身体素质。

2.2.4 群众终身体育意识淡薄

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培养健身参与意识是一项艰巨又长期的工作。甘孜州是少数民族集聚地区, 落后的经济面貌、较低的文化素质、古老的生活方式致使大部分人还来不及考虑保健和养身, 城市居民和农村生活反差巨大。国家大力推行牧民定居工程, 实施效果也见一般, 更何况改变大家分散的习惯, 定点进行健身活动, 可见实施艰难。就连按时到学校上学都难以实现, 由于人口稀散, 许多牧民家庭的随牧而安, 很多学生离学校太远, 长期往复, 导致人们文化素质严重落后于城镇地区, 接受新文化改变旧观念的思想转变加难。

城镇群众终身体育意识也不是很乐观, 大部分闲余时间花在了喝茶、打麻将、上网游戏、喝酒、K歌等身体透支活动, 能参与健身的基本是花甲老人。目前比如泸定、康定、九龙等在县城人民广场, 下午18时左右开放公共广场舞, 大家围成圈或站成排跟着音乐跳舞, 增进友谊, 增进健康, 健身和娱乐融入一体, 既丰富了城市文化又提高了人们体质, 但参与者大都是女性, 而且年龄在50岁以上的居多。在城市健身场所常见锻炼者同样是退休人员或年龄较大的群体, 也有少数年轻人带着孩子锻炼的。这反映出绝大多数健康人群并不愿意参与锻炼, 终身体育意识观念淡薄。

3 结语与建议

3.1 加大藏区社会体育骨干人才培养

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是全国性的问题, 民族地区形式更为严峻, 甘孜州2600个群众只有一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例, 抛开指导水平不谈, 除去流动人员, 真正能对群众健身起到指导作用的有多大份量。所以, 培养可靠、实用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群众体育骨干是一个严峻且紧迫的问题, 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 争取更多机会, 选拔更多人才参加培训, 多渠道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 全面改善社会体育骨干人才缺乏现状, 为民族地区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实现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3.2 加大经费投入, 增设公共体育设施

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物质保证, 也是促进人民体育锻炼、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根据国家《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政策, 根据甘孜州地广人稀, 经济落后, 居民不集中等特点, 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 加快新农村建设, 各种现代设施跟着城镇建设步伐,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 实现农村城市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此, 应当抓住这一发展机遇, 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提高人们体质。

3.3 多层次开展健身性活动和比赛, 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要真正做到全民健身, 实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提高人民体质。活动的开展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不能只是针对普通老百姓, 不能只做给政府看、外界看、媒体看, 而要从实质、根本抓起, 结合当地实际, 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健身活动, 要有计划性、长期性, 与可行性、大众化相结合, 削弱竞技性, 开展以参与简单、群众喜好结合趣味性为原则, 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活动或比赛, 比如乒乓球、羽毛球、有氧慢跑或快步走、排舞、秧歌、锅庄、陀螺、蹴球等大众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适合社会各层次人员参加, 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提高人们众在参与意识, 体会运动乐趣, 全面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3.4 政府引导, 社区宣传, 提高藏区群众锻炼意识

群众锻炼意识是能否真正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内在关键因素, 具备了良好的锻炼环境和机会, 关键在于人们的参与。政府应该加强引导, 制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锻炼规划, 从党政领导做起, 大力宣传7+1>8的锻炼思想, 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计划, 应重视工作人员的体质, 而不只是在乎每年的体检。社区加强宣传, 定时组织开展健身活动, 以横幅、标语、家人带动、朋友联动的方式增大影响面, 加大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人参与, 体会其中的乐趣, 增进友谊, 丰富文化生活, 增进健康, 从而提高群众的锻炼意识, 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取向, 全方面发挥社会体育的社会功能。

3.5 抓好藏区学校体育建设

学校体育是培养从事体育事业人才的摇篮, 也是未来体育发展的希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都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 而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和保证。可见, 学校体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体育的发展, 学校体育的对象绝大部分是青少年, 也是祖国的未来, 搞好青少年的体育教育、正确树立终身锻炼意识, 掌握体育锻炼知识, 对社会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体育要良好发展, 离不开课堂教学, 更离不开课外体育活动, 没有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和保证,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运动能力的提高、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只能是空谈。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密不可分, 在现实生活中, 要抓好学校体育建设, 除满足学校体育专项经费投入和规章制度外, 社会体育的社区建设应注意开辟全面健身场所, 同时, 社区和学校应加强社区体育活动、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协调和结合, 确保孩子有安全的运动场所。

参考文献

[1]徐伟强.对青海牧区城镇藏族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9 (4) :98-101.

[2]魏万珍.构建社会体育公共关系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3 (6) :20-24.

[3]董新光, 曹彧, 徐焕.论社会体育与环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8 (4) :51-53.

[4]江健康.论体育强国与社会体育的关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8 (6) :27-31.

[5]伍天慧, 谭兆风.社会体育发展的经济学视角[J].嘉应大学学报, 2003, 21 (6) :100-103.

[6]周结友.社会体育发展趋势简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2 (4) :24-26.

[7]王海荣, 董新光.试论社会体育发展动力[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5) :15-16.

[8]汪爱平, 范洪彬, 李焰, 等.我国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6 (6) :84-87.

[9]张翔, 张正民, 王虹.我国社会体育参与者的价值取向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4 (12) :19-26.

[10]周结友.我国社会体育研究热点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7) :23-29.

我的藏族爸爸 篇11

贡嘎山的徒步,号称中国最经典的徒步区域及线路之一。

“吁—吁,得驾叱……”

秋天的环河沟,红色的树林从海拔3300米的沟口一直延伸到海拔3500米的牧场之上。秋树安静地在雪山、碧空下安静着。多吉大叔,这是贡嘎最有名的徒步向导,他赶着那头小毛驴,它强壮有力。

我的名字也叫小毛驴,当然我是一个人、一个汉族人,小毛驴只是我的绰号。

我的多吉爸爸,其实年龄不算很大,今年刚62岁。我们相识,是在2004年1月的时候,我和朋友利用春节假期,去尝试海拔6000米的田海子山峰。我们先是从海螺沟磨西镇摸黑,翻越雪门槛垭口到达老榆林村,这是当时登山老友马一骅的推荐。之后,我们去田海子攀登再返回,全程都是多吉大叔的儿子扎西陪同的,回到多吉大叔家又休整了几天。

这次冬季的攀登之行失败了。最留有印象的是老榆林春节里整天不停地广播着喇嘛诵经的声音,还有那安静的冰雪山谷。除了冷就是冷,相比之下,多吉大叔家里那并不算太热乎的电炉子,倒成了世界里最温馨的一个中心。

在一个不大的“圈子”里,尤其西方的老外们知道贡嘎地区最有名的藏族人就是多吉——他从1980年代就接待英国陆军登山队、美国BECKEY登山队、日本各种攀登者,带他们去周边各山峰大本营、或徒步、或穿越山区。

我当时对于攀登很狂热,又心软善良,凡事总爱扯上原住民的发展和环境平衡。过了三个月,我又回到贡嘎山。这次和多吉爸爸算是正式相认了,他认为这个外来的小伙子体力不错、人好得很;我认为他是那种虽然和外界打交道比较多,但是秉性和原则都能坚持自己正直的好藏民。就这么简单,他成了我的干爹,称呼也从多吉大叔变成了多吉爸爸。

一家人

多吉爸爸的老榆林村在康定县城往南12公里处,海拔3100米。2004年5月,扎西的大女儿巴姆六个多月大,被大人包裹在背上,跟我们一起穿越高寒的山区及垭口,去她在玉龙西的姥姥家。多吉爸爸则赶马去那里迎接徒步返回的城市旅行者。海拔4000米的下日乌且,其他人出去赶牦牛了,依西巴姆被放在青冈杂木上的毯子上,黑帐篷防不住滴下的密集雪雨。只有三四度的温度,她尿湿了只是小声地哼哼,黑黑的眼睛看着我。她妈妈生产完后的第三天就下地挤牦牛奶、动凉水,孩子就好像放养一样,像只小小牦牛……我很心疼,给她找出来我的干衣服垫衬好(他们没带多余的孩子换洗),抱着她玩耍。大人们回来了,用生涩的汉语开玩笑说“干爹!”

我们就这样成为了更亲密的一家人。

翌日,翻越盘盘山垭口4650米。人们缓慢走在冰雪山坡上,驴子、骡马前面趟出一条小道,它们熟悉山野的道路。下起小雪了,垭口经幡呼呼地吹。依西巴姆的小脸蛋冻得红红的,人、马姗姗而行,一行小黑线布置在盘曲的雪白山地上。我想起来《喜马拉雅》电影里的情景,风雪中的藏人,老人、马、孩子,高寒地区的艰苦条件,这是无数城市人永远只能在电影里所看见的情形。

“下雪的时候嘛,起雾时,人就找不到路,就让牲口前面走。”多吉爸爸说。

他叮咛我说:上日乌且到勒多曼因这里,是个庞大的不规则椭圆山谷,这里是这条穿越线路最难也最容易的一个地方。以前曾有独行的徒步者在这里迷路,雪雾交加的时候应对不当,最终因失温或生病而死。这两年已经有四起这样的事情了,其中还有一个身体强壮的澳大利亚旅行者。

在垭口,风景是壮丽的。6000米的雪山就在眼前,雪原一片茫茫。人如磅礴高山里的一只小虫。

共建家园

回到城市之后,我发动曹峻、陈骏驰、沙打旺、阿纲、上官等许多朋友,联合出资,帮助多吉爸爸家。2005年夏天,开始帮助多吉爸爸一起盖了一个藏式的三层小楼,我们的初衷是,希望在这里做一个客栈,一个是我们自己闲暇时过来看望他们家、来旅行,而更多的是,希望在这个尚未被开发的地方,能做一点平衡型的旅游事情。多吉爸爸家来经营,所获得的收入来引导这一地区的高品质自助旅行风气。如果挣钱多些的话,那每年拿出来一点盈余,帮助当地的孩子读书、修缮一些山路、资助一些艰难的人家。

“Who are Little Donkey? Who are Duoji?”

一个法国老太太拿着一个英文地图问多吉爸爸。他喊我下楼,说这样的情景有七八次了。多吉爸爸和小毛驴,一个是当地藏人,一个是外地城里的汉族有点知识的中年人。

不管如何,随着时间前行,每年各地来贡嘎徒步的人越来越多。逢国庆等假期,多吉爸爸家、林强家(多吉大女婿)的藏式小楼,没提前预订房间的驴友们,甚至都在饭厅、堂厅打地铺钻睡袋。

在大雪山系的贡嘎山区,我们是来自外地城市的中青年,来旅行但也想帮当地人做点什么。多吉等老一代当地人,坚持他们倔强而诚朴的观念。扎西、雍措等是当地新一代的人们,雍措曾被我们资助上四川旅游学校、到广州去实习等等,有着与老一代人不同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世界在改变,徒步完毕的驴友,也有不少人开始呼吁贡嘎山区的保护。

“我会上网了,看点简单的新闻,虽然很多汉字认不得。”起着汉名的林强电话里这样跟我说。雍措计划把二楼的餐厅改为一个书吧、酒吧,配上传真机和电脑,还要开通网络。

一个对内,一个对外,一个做服务,一个义务做一些宣传。其实,我和多吉爸爸的故事并不复杂,我喜欢他这个诚实、正直的藏族老头,他喜欢我这个执拗、善良的汉族中年(现在不是小伙子了)。因为我们是一家人而已。

虽然,我和雍措也常常对他的一些过于死板、倔强(尤其是当CPI飞涨,他给自己和村里定规依然是50~60元/天,如今的世界,这点钱太少了)的做法看不惯。但也没有办法,只能是顺着他,外面的世界变化很快,但山里的习惯还保留着很多传统的旧影子。

这就是我的多吉爸爸,最真实的多吉爸爸。

多吉大叔

62岁,四川康定老榆林村人。贡嘎山区最知名的徒步向导,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以种田、放牧、徒步向导为生。对山区徒步线路、饲养牦牛及骡马、带队进行贡嘎山区徒步等业务极为熟练。

毛驴(刘团玺)

藏族体育 篇12

藏族服饰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红与蓝、黄与紫等强烈对比的色彩组合,并且巧妙地运用复色、金银线搭配,使服装色彩明快而又和谐。藏族饰品的显著特点,是广泛运用金银、珠宝、象牙、珊瑚等饰物进行装点,与服装色彩相辉映呈现出粗犷而华丽的美感,藏族服饰表现在色彩等方面的规律,也是由众多的自然、社会因素影响而成。

一、宗教对服饰色彩的影响

藏族是几乎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宗教对藏族各种习俗以及着装的色彩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且也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观念,对不同的颜色均赋予了不同的寓意、次重和等级,其中最常用和尊崇的主要有白、蓝、红、黄、绿等。这五色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中代表五种本源的象征色,后来被佛教所借用:蓝色象征天空,静穆、深远;白色象征云絮,洁净、清纯;黄色象征土地,富有生气与活力;红色象征火焰,充满热情和勇敢的力量;绿色象征江水,意味着生命和富有。这五种异常单纯的色彩与青藏高原的纯净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是藏族人民独特审美感受观念和情趣的浓缩,充分显示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强烈、质朴的思想感情。他们用蓝、白、黄、红、绿五种色彩装饰自己。衣服的襟摆、袖口、领边几乎全是这五种颜色,绚烂丰美。藏族人对这些颜色除了赋予不同的意义和情感之外,在藏族服饰中也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和界定。

1、白色,藏族服饰中,白色是常见的颜色之一,男女多着白色上衣、白羊皮袄、白麻布衫、白羊毛褐衫。

2、黑色,在藏族人民生活中是一种概念非常复杂的颜色,广大民众与黑色密不可分,牧民住的是用黑牦牛毛编成的黑帐篷,藏式建筑门窗上也都涂上黑色边框,在服饰中农村的男女穿的都是黑色氆氇藏装,尤其是传统农村妇女完全是清一色的黑色衣服而绝对不会穿着白色,但由于宗教的原因却赋予黑色“黑暗、恐惧、野蛮、反面、邪恶、非正道”等种种贬义的指涉。

3、红色,在藏地提到红色自然会想到袈裟,而袈裟之所以是红色则起源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教发祥地印度,信徒们把红色作为所有颜色中价值最低廉和最不起眼的颜色,用这种颜色作为出家人的着装色,表示他们的超脱、不求外表、但求精神境界的完美的愿望,并用这种颜色的装束起到不受外界干扰的作用。

4、黄色,藏族认为,黄色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含有丰收和富贵的意思。黄色还代表着佛祖的旨意和弘法恩典,至为崇高神圣。

5、蓝色,藏区的蓝色中我们最熟悉的是所谓的“藏蓝”或“藏青”。

6、绿色,在藏民族中具有一种“平民色彩”,它更接近大众,更接近生活和广大农牧区。

7、金色和银色

金色和银色代表着富贵和庄重,金色属于金黄系列,大部分用在宗教寺院的装饰中,在藏族人的日常服装中并不常用,而遇到节日他们却会穿着镶有金色和银色花边的豪华服装,并配戴家中所有金银饰品以示喜庆于富贵。

二、藏族各地区服饰特点与色彩区别

藏族,因居住区域的不同和方言的差别,又有“博巴”、“康巴”、“安多”之区分。古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表现在藏族服饰方面特别显著。下面就以不同地区进行说明:

1、“卫藏”藏族:

“卫藏”指拉萨、日喀则一带,即传统地域里前后藏的统称。该地域还包括阿里、山南以及部分林芝及那曲地区。这一地域内的藏族在方言方面比较一致,而且在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经济等方面也较统一,是西藏地区传统的核心地域,旧称为西藏的本部。居住于该地域内的藏族统称为卫藏藏族。以拉萨妇女的装束为例:她们的长袍往往用深色绸缎、哔叽、氆氇制成。夏天穿无袖长袍,里衬各种花色绸衫,腰带紧束,以衬婀娜多姿的身材。春秋穿带无袖长袍,冬天则穿皮袍,长及脚裸。盛装的拉萨妇女,头戴红色珊瑚、绿色松石做的头饰,名叫“巴珠”;耳带金银镶绿松石的耳坠;左手戴银镯,右手戴白海螺。

2、“康巴”藏族:

“康巴”藏族即康区的藏族。康区最早是指卫藏以东广阔的地区,后来这一地域又分为“康”和“安多”两部分。康区多指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旧称“朵思甘”地区。习惯上将西藏丹达山以东的地区与四川西昌,雅安地区和阿坝藏羌自治州相连,北与青海省玉树、果洛两州相连的地域称为康区。具体包括:西藏昌都地区、云南迪庆州、四川甘孜州、青海五树州以及那曲东南一线。

康巴服饰既具有藏民族的共性特征,又别具地方个性特色。其主要服装藏袍的基本特征是大襟、宽腰、长袖、超长、无扣,腰带举足轻重,式样不局一格。色彩是康巴藏族服饰点缀美的灵魂,他们在色彩运用上十分着重色块与整体的相村与和谐,运用最多的红、黄、蓝、绿、白和黑色往往包含了宗教的象征意蕴,又归纳了雪域大自然所呈现的直观表征。他们认为蓝、白、绿、红、黄五彩是菩萨的服装,蓝色代表蓝天,白色表示白云,绿色表示河流,红色表示空间护法神,黄色表示大地。

康巴服饰,男装差异不大,女装尤为典型;以此形成了不同地域的风格。康巴服饰大致可细分为康北农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木雅服饰、嘉绒服饰、牧区服饰及康巴特有着装等类型。其中康北农牧区盛装,以羔皮藏袍挂金丝缎或毛尼藏片等为面料,下摆、襟、袖等处镶宽大的水獭、豹、虎等珍贵兽皮。彩绸衬衣、锦缎袄褂。

康南农区女装,以五颜六色的花氆氇制成的百折连衣裙,左右胸襟处镶以红、黄、绿、藏青、金丝绒三角形,双袖肘处镶红布,袖边镶绿布,背部镶绣有吉祥图案的“公热”,裙边镶红色羊毛条,色彩艳丽、装饰性极强。除了华贵的服装,还以金、银、红珊瑚、绿松石、黄虎珀(密腊)等作头饰、胸饰、腰饰、手饰,把全身装扮得珠光宝气,雍容华贵。

康巴牧区服饰,男女老少秋冬季均以厚重的原生皮板老羊皮、羔羊皮为袍;上饰粗犷的五色布、尼料条纹或“雍宗”、日月等图案纹装饰,夏装则以常以轻、薄的各色面料或自织牛羊毛尼制成的单或夹的长袍。上镶彩虹氆氇尼花边,康北一些农区还时兴针织羊毛的袍、裤、衣等。男戴宽沿白毡帽,女梳百辫,戴羊皮帽,耳、项、胸、腰、背、腕、手、佩各种用金、银、珠玉、宝石制作镶嵌的饰品。礼仪节日盛装选料更为华贵、精美。

遐迩闻名的康巴汉子服饰,以昌都、德格一带男装最为典型。他们的服饰品主要有象牙发箍,金银镶边的红珊瑚大耳环,珊瑚、玛瑙、琥珀等珠宝项链,用金、银、铜精制的佛盒“嘎乌”、火镰盒等,腰际横插或斜佩长藏刀、短吊刀,手指上戴有金银并镶嵌有珊瑚等珠宝的戒指。藏袍的外套用绸缎、布、毛织氆氇品等制成,以水獭、虎、豹等皮镶边,脚蹬藏皮靴或红黑相间的毛质氇氇尼靴,头扎一根又黑又亮的长发辫,夹以红、黑、蓝等大股丝、绒线,盘头而绕,尾端呈散状,垂落于头侧,显得扬扬洒洒,威武剽悍;着帽的或戴金毡帽,或戴狐皮帽,愈显雄姿英发,滞洒自如。着装上康巴汉子一般将藏袍下摆提升至膝盖以上,脱两袖扎于腰际,腰间除火镰等佩物外,一把横撇的长刀十分耀眼,加上头上飘洒的“英雄结”,倍显剽悍,粗犷英武。

康巴女装,也以昌都、德格一带为典型:其显著标志是前额顶佩戴由银和青铜铸造并镀以金,中间镶嵌红珊瑚的“梅朵”头饰,即花朵纹样装饰。相传此佩饰为格萨尔王妃珠牡所佩戴。头发编成若干粗细不同的小辫,上面饰以绿色松耳石和红珊瑚;鬓角两边的头发上穿有松耳石或猫眼珠,辫子末端也穿以两股松耳石或银饰,藏袍和男子大体相似,显得华贵大方,婀娜多姿。总体上讲,昌都、德格服饰代表了半农半牧区的康北型,由于历史上德格土司的辖地和势力影响较广,故而这类服饰也使之流传于整个康区,尤以男子的“英雄结”和女子的“梅朵”头饰成为其典型的显著标志。

3、“安多”藏族:

安多藏族的传统地域是指阿尼玛卿山西北、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小积石山以西的广阔地域。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玛卿山至青海湖一带。安多藏族的着装特别富丽,冬季用的藏袍面料以丝绢为主,不似卫藏等地以相对素朴的氇氆等为面料。帽子也多饰裘皮,衣帽布料上多以绿、金、黄、红等色为主的图案装饰。

综上所述,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产物,它是一个区域或一个民族生活情趣及审美观的展现,服饰色彩更是服饰审美规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当今人类意识到自己所造就的文化艺术时,不难发现藏族服饰色彩独具特色。宗教习俗、地域环境对藏族服饰的色彩特点形成也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西藏人文地理》2006(4).

上一篇:养老金制度现状对策下一篇:用户认证与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