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

2025-01-09

甘孜藏族自治州(共12篇)

甘孜藏族自治州 篇1

一、康定概况: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 自古就是内地进藏的咽喉重镇。史书记载, 康定古为牦牛国疆域, 唐宋属吐蕃。元置鱼通长河西宁远宣抚司, 明置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 清雍正七年置打箭炉厅, 光绪三十四年改设康定府, 自此就有了“康定”一名。

如今康定县城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康定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丰富多彩, 特色鲜明。本文以康定县所辖范围内现存的山歌为研究对象, 探寻该艺术形式的存在现状, 研究其特点, 分析特点的成因及面临生存问题。

二、康定县山歌存在现状:

康定县2 1个乡镇, 在总面积为1.1 4万平方公里的辖域内, 山歌是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康定县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劳动、日常生活中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小曲。勤劳的康定人在采摘、放牧、打猎等劳作中, 常常触景生情, 引吭高歌, 用山歌来消愁解闷, 自娱自乐。在笔者的田野调查中发现, 康定县山歌的内涵和外延相对于其它地域或民族的山歌来讲更为广泛。目前在康定县留存的大量民间歌曲中山歌数量占绝大多数, 尽管康定县民间歌曲中有酒歌、婚嫁歌、迎宾歌、送别歌等等, 但在当地人的意识中除了少数宗教、风俗仪式歌曲和当代流行歌曲之外的世俗歌曲都是山歌, 由此可以说山歌是康定县民间歌曲的代名词。

在康定县辖域内不同地域、不同族群流传的山歌风格各具特色, 对山歌的称呼也不相同, 如康定西部木雅地区的藏民称山歌为“鲁”, 康定东部鱼通区居民称之为山歌子, 康定县城镇居民则多数称之为山歌子或山歌。

三、康定县山歌的特点

(一) 创作及及演唱的即兴性

康定县山歌创作的特点首先是即兴性, 歌手根据演唱现场及自己的感受, 随编随唱, 歌词字数以七言为最多。歌词常采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比喻又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在康定县原生态山歌中最常见修辞方式是借喻和暗喻。暗喻即“A是B”例如“郎是天上飞飞雪, 姐是河坝嫩桑叶。雪花落在桑叶上, 太阳一晒两分离”。借喻即“A代B”如“太阳落山又落岩, 情哥早去早回来。路边野花休要采, 家中牡丹正在开”。等等。夸张指创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对人物形象或事物特征予以适度的夸大、渲染的修辞方法, 例如“你的山歌不算多, 我的山歌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 才唱一只牛耳朵”。演唱时山歌手常常根据自己的爱好加上一些衬字, 如, 溜溜、呀啦、哟欧等等, 这些衬字的演唱形态比较自由, 有时拉长音唱出华彩效果, 有时附带着以前后倚音的形式快速出现、有时在乐句间以过门的形式演唱。歌者演唱过程中还常常即兴改变山歌的音高和节奏, 使山歌的旋律听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演唱过程中许多山歌手借鉴藏族锅庄、弦子及汉族舞蹈的表演形式来伴唱, 增强了康定县山歌的表现力。

(二) 康定县山歌风格具有多元化的音乐特征

在康定县所辖区域的山歌中, 因地域、族群的不同可分为康定溜溜调、康定山歌、木雅山歌、鱼通山歌几类。其中康定溜溜调已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康定山歌、木雅山歌、鱼通山歌已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几类山歌各有特色, 例如康定县所辖贡嘎山西部、西北部木雅人聚居区留存的木雅山歌具有传统藏族山歌的典型特色, 其内容中颂扬宗教神明, 赞美自然景物题材的歌曲较多。木雅山歌大都音域宽广, 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 音调高亢流畅多富高原特色。康定县炉城区至鱼通区瓦斯乡范围内藏汉聚居区的康定山歌、康定溜溜调则具有明显的藏汉结合的特点, 歌唱内容多表达世俗生活。康定山歌、康定溜溜调旋律平稳流畅, 节奏简洁规整、形象生动, 已经融合汉族山歌自然朴实的艺术特点。康定县辖域内大渡河周边的鱼通山歌则以男女对唱为特色, 多以爱情歌曲为主题, 其旋律风格起伏较大, 节奏多富变化融合了嘉绒藏族山歌的特点。

(三) 山歌内容多反映爱情生活

无论是在文集资料中还是田野调查中, 笔者均发现康定县山歌多以歌唱男女爱情为主主题。享誉世界的《康定情歌》即来自康定县炉城镇、雅拉乡一带, 其旋律原型出自康定溜溜调。康定县山歌以爱情为主题的歌曲分类也比较细致, 如《康定传统情歌精选》中编者将康定民间的爱情歌曲按表达思想主题的不同分成娱情歌、逗情歌、思情歌、誓情歌、试情歌、恋情歌、定情歌、拒情歌、会情歌、送情歌、悲情歌、怨情歌十二种类别。木雅山歌、康定山歌、康定溜溜调、鱼通山歌的传统曲目大都与爱情相关。康定县鱼通区流传的鱼通对口山歌即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相互试探, 表达爱意的歌唱。可见康定山歌对纯真爱情的歌颂在民间是普遍且深入人心, 康定县被誉为“情歌的故乡”是当之无愧的。

四、康定县山歌特点的成因分析:

(一) 人的因素

“音乐是人的产物”, 康定县山歌作为承载着康定人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的一种音乐艺术体裁, 是广大人民群众世俗生活的诗意表达。山歌不能脱离创作、传承它的人而独立存在, 因此要研究康定县山歌, 就必须了解生于斯、长于斯的人。

在藏区有谚语提到“最纯正的佛法在卫藏, 最优良的马匹在安多, 最优秀的人在康区”。康巴地区人民的语言、习俗、生活方式、信仰习惯等诸多方面, 虽然与西藏及其他藏区存在一定的共性, 但又有很多明显差异, 具有自己独有的特性, 这一特性具体表现在康巴人的人文精神上。在康巴地区生活的人们由于地域、历史的原因没有像其它藏区那样受宗教严格的约束, 生活观念上相对自由。康区多姿多彩的高原生活使他们带有狂野不羁的奔放气质, 与各民族频繁的交往使他们豁达开放, 不拘小节。康定人就是在这种文化熏陶下一路走来的, 他们开朗自信, 擅长用歌声来表达对生活的感受。“会说话就会唱歌, 会走路就会跳舞”是康定人的民间俗语。康定人不刻意追求歌唱, 但时时处处有歌唱。两性相爱有情歌, 劳动之时有劳动歌, 伐薪放牧有山歌、亲友相聚有酒歌, 婚嫁有婚礼歌, 劝人勤于耕作有月会歌等等。总之无时不歌, 无事不歌, 人人能歌善舞。

英国人类学家约翰·布莱金所著《人的音乐性》一书中提到“音乐跟语言一样, 也可能跟宗教一样, 是人类固有的一种精神特性”。这一观点对于解读康定人与音乐的关系上很有启发性, 笔者认为康定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是其固有的人文精神特征。康定人不仅信仰宗教, 更信仰艺术, 他们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 在歌舞艺术的熏陶下形成了敏锐的音乐感受力, 超强的音乐记忆力、热情的表演欲和自然大方的表演能力, 这一切已经潜移默化为族群的集体无意识, 这种优势使康定的民间歌手很自信, 常常以现场自编自演为骄傲。这在山歌歌词及旋律选择上就表现出典型的即兴性。康定人的豁达豪放、敢爱敢恨的风格, 使他们对待爱情坦白而自由, 爱憎分明的性格使他们对于爱情表达的方式非常直白, 也使承载着男欢女爱的情歌在这里广为流传, 这样以来原生态山歌中歌颂内容多是爱情主题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 文化历史因素

前文提到康定县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甘孜州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积淀深厚, 是康巴藏区的主体和康巴文化的诞生地。根据建国后考古挖掘的资料证明, 在距今5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片美丽的高原上繁衍生息。诚如甘孜州文化艺术志中所述康巴文化历史的特点“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既受古氐、羌、象雄和吐蕃文化的侵染, 又吸收了汉、蒙、纳西、回、满等文化内涵, 从而形成了以藏文化为主体、多元并存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人和谐共处、不同文化和谐共存的康巴文化”。近代以来社会学家与文化人类学家按地域、民族及经济类型的异同将甘孜藏族自治州划分为德格文化圈、嘉绒文化圈、木雅文化圈、游牧文化圈、汉藏多元文化圈。

康定县处在嘉绒文化圈、木雅文化圈、汉藏多元文化圈的交汇处, 辖域之内不同文化同时存在, 相互交流、不同族群的成员, 大都保持着各自的一些固有生活方式和习惯、互不干涉、彼此尊重, 使康定县具有了文化的兼收并蓄、多元共存的特征。这一特征深深影响了康定县的音乐文化, 康定县山歌呈现多元音乐文化特征, 正是受多种文化熏陶、滋养的结果。

五、康定县山歌面临的生存问题

在笔者的田野调查中发现, 记录着康定县丰富人文历史信息的山歌, 其生存正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危机。

首先, 传统的山歌手后继无人。以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康定溜溜调为例, 其传承人分别是毛云刚、姜桂英、宋兴凤, 这三位山歌手年龄均过古稀。当地年轻一代对康定溜溜调有兴趣、愿意参与溜溜调传承发展活动的人屈指可数。当老一辈的歌手去世以后, 康定溜溜调就会面临失传的危险。

其次, 传统山歌的生存空间逐年减少, 正在被逐渐边缘化。从历时性的视角考察, 康定县山歌的传承发展与当地各个时期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随着当地政治、经济的发展, 康定县山歌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明显感觉到现当代中国历史进程对康定县民歌发展的影响。其一、新中国成立之后,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 通过教唱救亡歌曲的形式宣传国家政策, 于是群众救亡歌曲很快融入到了康定县山歌之中。笔者在康定县姑咱镇吉日村采访期间, 有一位年过七旬的山歌手曾将几首改编过的群众救亡歌曲当作了本地山歌给我们演唱。其二、文革时期, 历史的浩劫也殃及到康定县, 造反的红卫兵烧古籍、砸庙宇, 给康定县的民间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当地的音乐文化同样受到了冲击。这个时期内地泛滥的文革歌曲、样板戏被带入了康定县, 对当地的山歌造成了一定影响。其三、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康定县经济的发展, 影视传媒的普及, 人们业余文化生活渐趋丰富, 当地居民的审美观念开始变化, 这使山歌的传承、发展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曾经作为康定人主要娱乐方式之一的山歌, 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有逐渐消亡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段志鹏.康定传统情歌精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6

[2]此处的康定山歌指康定县炉城区辖域范围内的山歌, 包括在康定县山歌之内, 下同。

[3]约翰·布莱金.人的音乐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7

[4]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艺术志[M].康定: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 2007:1

甘孜藏族自治州 篇2

甘孜藏族自治州城乡困难居民临时生活

救助办法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甘孜藏族自治州城乡困难居民临时生活救助办法

政府令第17号

《甘孜藏族自治州城乡困难居民临时生活救助办法》已经2011年1月 5日十届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第29次常务会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州长:李昌平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二日

甘孜藏族自治州城乡困难居民临时生活救助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妥善解决城乡贫困居民遭遇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民发〔2007〕92号)、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川委发〔2005〕9号),结合甘孜州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临时生活救助是指对城乡困难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给予非定期、非定量生活救助的制度。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甘孜州城乡困难居民实施的临时生活救助。

第四条 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城乡困难居民临时生活救助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负责辖区内城乡困难居民临时生活救助申请的受理、审核及申请人家庭生活状况的调查。

财政、审计、监察等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城乡困难居民临时生活救助工作。

第五条 临时生活救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救急救难”的原则;

(二)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公开、公平、公正,接受社会监督的原则;

(四)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五)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等救助政策相衔接的原则;

(六)政府救助与社会互助、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

(七)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二章 临时生活救助对象、范围及条件

第六条 临时生活救助对象为具有甘孜州户籍的常住城乡居民,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

(二)城市低收入家庭,即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2倍(含2倍)范围内的生活困难家庭;

(三)当地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特殊困难家庭。

第七条 临时生活救助范围:

(一)家庭成员患危重疾病,在扣除各种医疗保障报销救助部分和其他社会帮困救助资金后,因个人负担的医疗费数额较大,直接导致家庭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

(二)家庭成员遭遇火灾、溺水、矿难、车祸、人身伤害(无赔偿责任人的或虽有赔偿责任人,但赔偿责任人无能力赔偿的)等突发事件,在获得各种赔偿、保险、救助等资金后,个人负担仍然较重,导致家庭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

(三)城乡低保家庭和当地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特殊困难家庭子女被国家部、省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含职业中专)录取的和就读高中阶段的,经各种救助措施帮扶后,家庭无力支付入学报到费用和教育费的;

(四)其他特殊原因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经其他救助措施帮扶后,基本生活仍然难以维持的;

(五)家庭成员遭遇特大事故,如遭遇重病、车祸、火灾、人身伤害(无赔偿责任人的或虽有赔偿责任人,但赔偿责任人无能力赔偿的)等突发事件,或者由于子女就读大、中专院校和高中等家庭支出骤然增加,造成家庭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城市低收入家庭。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一)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且具有劳动能力,经有关机构提供两次就业机会而拒不就业的;

(二)无正当理由拒绝参加村(居)民委员会组织的公益性服务劳动的;

(三)赡(抚、扶)养人具有赡(抚、扶)养能力,而不履行赡(抚、扶)养义务的;

(四)因打架斗殴、交通肇事、酗酒、赌博、吸毒、卖淫嫖娼等原因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

(五)参与政府明令禁止的非法组织活动的;

(六)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

(七)拒绝管理机关调查,隐瞒或不提供家庭真实收入、出具虚假证明的;

(八)无理取闹,谩骂、侮辱和威胁工作人员的;

(九)当地政府认定的其他不予实施临时生活救助的。

第三章 临时生活救助程序

第九条 申请临时生活救助,以户为单位向村(居)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并出具以下证明材料:

(一)户籍证明;

(二)县民政部门核发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

(三)当年被国家部、省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含职业中专)统招录取的通知书和相关学校证明;

(四)所在单位及相关部门出具的收入证明;

(五)财产证明;

(六)所在单位及相关部门出具的困难情况证明材料;

(七)其他证明材料。

第十条 申请临时生活救助的家庭收入核定与计算,城市参照《甘孜藏族自治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甘孜藏族自治州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农村参照《甘孜藏族自治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执行。

第十一条 村(居)民委员会应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入户调查、收入核定和村(居)民代表会议评议后,将初审情况张榜公示10日以上。无重大异议的,上报所属乡(镇)人民政府。

第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自收到村(居)民委员会上报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复审工作,对材料不齐全的应要求补充材料,对初审意见有疑义的,应再次详细审查,并签署意见上报县民政局。

第十三条 县民政局应自收到乡(镇)人民政府上报的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审批工作,对未发现问题的在一定范围内公示10日以上,公示结束后无重大异议的,方可审批。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社会化发放,完备发放手续。

第四章 救助标准和资金筹措

第十四条 临时生活救助标准由各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自行制定和调整,报州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并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进行调整。

第十五条 临时生活救助属一次性救助,根据申请人家庭实际困难程度确定,原则上一个家庭一年内只能申请获得一次临时救助。

第十六条 临时生活救助资金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资助等方式筹集。

临时生活救助资金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各级财政预算、福利彩票公益金留成和社会捐助等办法筹措。财政部门应当根据社会临时救助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随着社会救助的发展逐年提高筹资标准。州、县人民政府应将临时生活救助资金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一并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州级财政按民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议计划进行预算安排,县级财政部门按城乡低保上支出资金总和的1%进行预算安排,财政实行专户管理, 专帐核算,及时按规定拨付,加强对资金的监督管理,严禁截

留或挪作他用。结余资金可结转下使用。

第五章 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 县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公开临时生活救助制度的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公布临时生活救助对象及救助情况,并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应严格执行临时生活救助上报、审核、审批、发放制度,完善手续,规范管理。

第十八条 对弄虚作假、骗取临时生活救助金的当事人,一经查实,除收回救助款外,一年内不再受理其申请。

第十九条 对从事城乡困难居民临时生活救助审核、审批的工作人员,若有玩忽职守、循私舞弊,或贪污、挪用、扣押、拖欠城乡困难居民临时生活救助金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临时生活救助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各级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临时生活救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救助资金正确使用。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甘孜州民政局负责解释。

甘孜藏族自治州 篇3

【关键词】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儿园;园本教研;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9-0033-03

【作者简介】陈海燕(1982-),女,山西原平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

一、问题的提出

园本教研是以幼儿园为基地,以幼儿园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活动。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园本教研也在广大幼儿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甘南藏族自治州作为一个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其幼儿教育在改革浪潮中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状态,值得我们关注。为此,笔者选取园本教研这一问题对甘南藏族自治州七县一市的幼儿园进行了调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甘南藏族自治州的5所幼儿园发放了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2份。此外,还对部分幼儿园教师、园长、教研组长进行了访谈。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对园本教研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54%的教师认为开展教研工作是幼儿园全体人员的责任,60%的教师认为参与幼儿园教研工作的主体是幼儿园全体人员。这反映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儿园教师对园本教研有较好的认识,已经意识到园本教研是团体的合作活动,而不是某个教师的独自行为。但在园本教研的目的这一问题中,56%的教师认为幼儿园的教研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有24%的教师认为园本教研是为了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只有16%的教师认为园本教研是为了促进幼儿发展。由此可见,甘南州幼儿园教师对园本教研的目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24%的教师认为园本教研是为了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反映了教师还没有树立起牢固的园本教研理念,园本教研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二)园本教研的内容与形式

通过表2可以看出: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儿园中教研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状况,有集体学习、专题研究、分年级讨论、现场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其中以集体学习为最多,占54%。教研内容关注了课题研究、教师发展和幼儿发展等多个方面,但主要集中在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上面,占61%。由此可见,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儿园园本教研的形式是比较多样的,而其内容却略显单一。

(三)教师参与园本教研活动的态度与效果

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能主动投身于教研活动中。但是,幼儿园园本教研成果的展现方式较为单一,通常是以公开课或观摩课的形式展现。教研的成果总结也多停留于经验总结阶段,理论提升较少。多数教师认为园本教研对自己的教学所起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但对幼儿园教研工作的总体印象却流露出不满。通过深入调查,笔者了解到,该地区大部分教研活动都是由幼儿园领导、教研组长发起的,参与教研的教师也多数是幼儿园资历较深的教师,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参与。可见,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儿园园本教研还处在比较初浅的阶段,认识与实践还存在脱节的情况。

(四)园本教研的管理

大部分幼儿园园本教研时间并不固定,76%的幼儿园不能保证每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66%的幼儿园有专门的教研室为教研活动提供保障。58%的幼儿园每次教研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18%的幼儿园教研时间不超过3个小时,24%的幼儿园教研时间为一个上午或下午,这反映了现实中幼儿园的园本教研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到时间就结束。据笔者深入调查发现,甘南藏族自治州大多数幼儿园中都没有建立园本教研制度,有些幼儿园有园本教研制度,但也不健全,主要是园本教研评价制度缺失。

(五)园本教研中的问题

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是幼儿园园本教研的三大要素,在园本教研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在这三方面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儿园都存在问题。在个人反思方面,有些教师能够很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写有反思日记,但有不少教师个人反思不够积极、及时,通常是在教研活动的时候被动反思,效果也较差。园本教研倡导教师之间要合作、交流、互助,教师们也认为同伴之间的交流分享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但实际上,教师之间的交流却是比较少的。存在这样状况的原因是:一方面,幼儿园的班容量很大,每个教师至少要带25个~30个孩子,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根本无暇去与同伴交流;另一方面,教研活动形式大都是集体讨论,表面上创造了大家畅所欲言的氛围,但在讨论过程中,碍于资历、权威等,多数教师很少发言,很少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此外,幼儿园非常缺乏专业引领,主要表现在:1.很少有幼教专家到幼儿园进行实地指导,教师们做研究很盲目,常常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幼儿园都是本园的园领导和骨干教师在充当专家角色;2.有些幼儿园请专家讲座,但教师普遍感觉比较深奥,针对性不强,致使专家的引领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3.有些幼儿园教师对专家盲目崇拜,忽视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四、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对园本教研的认识,树立牢固的园本教研理念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园本教研有深刻的了解,并在实践中践行园本教研理念。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儿园教师对园本教研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没有树立起牢固的园本教研理念。因此,广大幼儿园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实践,进一步强化对园本教研的认识,树立牢固的园本教研理念。

(二)建立健全适合本幼儿园的园本教研制度

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儿园的园本教研效果不佳,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没有健全的制度,比如园本教研由谁来开展、怎么开展、时间多长、地点选在哪里、教研内容如何选择、教研结果如何评价等等。没有健全的园本教研制度,出现了园本教研随机进行的情况,教研活动也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加强外部支持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儿园在改革过程中所得到的外部支持是很有限的,比如说很少有专家、学者到该地幼儿园进行指导,当地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对幼儿园的支持力度也不够。今后,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幼儿园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对于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应加强指导、督促和检查,积极联系专家学者对幼儿园进行专业引领,促进幼儿园的园本教研活动提升与发展。

(四)加强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

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缺乏基本的科研素养,对科研的基本步骤,如何选题、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写文献综述等一无所知。究其原因,许多教师表示“以前上学的时候从未接触过科研,现在突然要做科研,不知道该从哪下手”。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普遍在大专及以下,本科以上学历者很少。因此,要想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首先,必须加强对教师的职前培养,提升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使广大幼儿教师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加强职后培训。幼儿园应开展多种层次的园本培训。幼儿园园长应积极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可以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或者特级教师来园指导,加强本园教师的专业引领,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参考文献】

甘孜藏族自治州 篇4

位于川西藏区的甘孜州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带动下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在“十二五”期间甘孜州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底部突围”为工作基调,坚持生态立州、生态兴兴州的发展战略使经济运行保持了平稳增长,展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仅2015年甘孜州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了达到213.0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1%。各产业都有相应的增长,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75.79亿元,增幅达4.7%。

但是过份强调GDP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使生态环境破坏变得严重,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续,经济、环境、社会的矛盾也在加剧。甘孜州很多县财政收入的主体来源是矿产资源开发、水电开发、旅游发展。就以甘孜州大渡河流域的水电开发为例来说说其对生态的影响,大渡河是长江上游的二级支流,属于岷江水系,为其最大支流,干流全长1062公里,天然落差4175米,是四川水能资源丰富的三大河流之一,共规划了29级水电开发方案总装机容量25887兆瓦,近一半以上的装机容量都分布在甘孜州境内。水电作为清洁无污染的再生能源给开发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水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属于植被较好、有稳定而稀有的动植物种群、生态功能重要、地质条件脆弱的区域,水电开发往往伴随着废水、废气、废渣的产生,水体水生生物的减少与灭绝,水质的恶化,森林面积减少,地震频发等生态问题以及人口迁移、历史文明被破坏等社会问题。甘孜州州府康定市的姑咱镇就位于大渡河畔,上有长河坝水电工程,下有大岗山、泸定水电工程。这几年随着电站开发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现象就非常严重。

面对这些问题,州政府也一再的提出生态开发、适度开发的原则,但为了GDP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保护让位于开发,保护跟不上开发的情况。这从物质条件上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资源的大量耗费和对环境污染与防治的不加计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而环境会计正是利用专门的技术对环境资源的损耗和补偿的过程进行确认、计量与分析。以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甘孜州经济发展与环境会计相结合的可行性

无论是民族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本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都必须依托环境成本和环境补偿的良性循环的。如今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来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会计相结合是必须而可行的。

(一)国家宏观层面的重视

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受西方国家对环境会计重视的影响,我国为了与国际接轨,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陆续制订了一系列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如《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草原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法律依据。另外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十八大中都明确的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这些理论为环境会计在甘孜州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二)地方政府的支持

一是理念上的转变与支持,在“十二五”与“十三五”期间的发展规划中甘孜州政府都把生态环境问题着重的提了出来。在招商引资上也减少资源消耗型企业的引入,以生态旅游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使生态兴州的观念也深入人心了,甘孜州政府还将每年3月11日定为了全州生态日。二是在财力物力上的保证,在十三五的《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初步安排了污染治理与防治工程、水源保障工程、资源节约利用工程、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都需要地区在财力物力上给予较大的支撑。

(三)技术上的可行性

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直到如今在国际上已日渐成熟,国外、国内的一些跨国公司都把环境会计的方法与内容利用到其日常核算与报表编制上,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环境会计在甘孜州经济发展中的具体运用

虽然环境会计在我国有了很快的发展,但其在具体运用与实际操作上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的。因此,在充分考虑甘孜州资源型企业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要切实做好环境会计与经济发展两者的结合,以实现环境会计与地方经济建设“双赢”的目的。要在甘孜州建立和完善环境会计,必须做到宏观引导和微观控制,遵循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长期性与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奖惩并举的原则。

(一)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

从主观认识上的改变与接受才能是长远而根本的,所以环保意识的宣传显得尤其重要。宣传不只是对全民进行基础层面环境意识宣传,更应该是从上而下的,对政府的决策者、政策的制定者、企业的决策层、管理者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作为企业在职会计人员进行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培训也是很重要的。通过宣传使保护环境成为地方政府、企业、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

(二)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的环境法律法规,为环境会计的实施提供了外部环境。但现有的各项法律法规多为纲领性文件,在可操作性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例如:现在提得较多的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问题,就没有具体规定披露哪些信息,在什么项目下进行披露。不同规模、不同经营方向、不同地区的企业在信息披露上就没的明确的加以区分。所以,政府应该加快相关方面的立法,来规范企业的运作,实施法律保障。

(三)逐步建立可操作性强的环境会计实务方法体系

一是改变原有传统的会计四大假设,比如把会计主体置入生态环境中,改变对持续经营的认知,货币、实物、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计量方法。二是改变原有对会计要素的认知,增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费用、环境收入、环境效益等内容。三是改变传统会计报告模式,在资产负债表中加入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的项目,在损益表中列出环境保护治理上发生的相关费用,在报表附注中对环境相关项目进行说明。达到一定规模有条件的企业也可编制独立的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四)增加企业面对环境问题不作为的成本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的显现,企业面对环境问题的责任突显了出来,各相关机构在面对环境问题上应加在执法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强迫其走环境优先的路。对贯彻环保理念、节能减排的企业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在税收减免上、财政补贴上进行体现。

(五)建立环境会计试点企业

考虑到甘孜州特有的情况,实行环境会计不能简单的学习其它地方的经验。而应该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逐步推行。可以先在部分经济基础较好的县选择电力、矿产资源开发类企业进行试点,然后再逐步推行到整个地区。

综上所述,环境会计的运用能起到促进甘孜州的经济发展,促使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达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三统一。但环境保护与治理和环境会计的推行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需要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的进行。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带动,甘孜州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甘孜州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与资源驱动型经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方式粗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很好的兼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本文将甘孜藏族自治州经济发展与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完善相结合,分析了环境会计在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甘孜州,经济发展,环境会计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甘孜州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2]许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问题探析[J].当代经济,2015,33.

[3]李伟.西部大开发与环境会计[J].中国国情国力,2009,8.

[4]周一虹.西部大开发中环境会计应用探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

甘孜藏族自治州 篇5

为促进州政府办公室机要收发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四川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州政府(含州政府办公室,下同)收到的各种文件、传真电报、内刊、简报、资料、政务信息等(以下简称收件)和发出的各种文件、传真电报、简报、政务信息(以下简称发件)的处理均按本规范执行。

一、收件的处理

(一)签收

州政府的收件,由文印科机要收发室和文书处理室统一签收。签收的范围包括:

1、中共中央(含中办,下同)、国务院(含国办,下同)以及国家机关发送的文件(含明传电报,下同);

2、省委、省政府、省级各部门发送给州政府的文件;

3、州委、州人大、州政协、甘孜军分区等领导机关发送州政府的文件;

4、州级各部门和各县人民政府主送州政府的文件;

5、其它纳入收文办理的文件;

6、署名送州政府领导同志的机要信件;

7、标有密级需签收的内部刊物、简报等。

签收人应核实收件的来文单位、受文单位、信封编号与签收单相符后方得签收。

(二)拆封

凡送州政府的信件,由文印科文书处理室统一拆封。署名送州政府领导同志的信件,除亲启件、绝密件和领导同志有特别交待的外,一般也由文书处理室拆封。署名送办公室内各科室的信件,交由各科室拆封。

拆封人剪封时应防止损坏文件和遗留文件,文件取出后,应检查是否错投、破损或印章不全等。凡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退回来文单位,通知其更正后重新发送。

(三)分类

州政府文件分为办件、阅件、抄件、内刊、简报五类。

l、办件是指应进入办文程序按办文工作规范办理的文件,包括:

①国务院及国家各部委发送我州需要办理的文件; ②省政府及省级各部门发送州政府需办理的文件; ③州委、州人大等领导机关发送州政府需办理的文件; ④州级各部门和各县人民政府报请州政府审批、批转、转发的请示和报告; ⑤州政府领导有批示,需要办理的文件; ⑥其它应办理的文件。以上文件均应作收文登记,编号分别由机要室和文书处理室办理。

2、阅件是指一般只需送领导同志或有关单位阅知的文件,包括: ①中共中央及各部委文件; ②国务院及其各部门不需办理的文件; ③省政府及其各部门周知但不需要办理的文件;

④州委、州人大领导机关发送州政府但不需办理的文件;

⑤州级各部门、各县人民政府送州政府但不需办理的文件;

⑥其它纳入收文阅知性文件。

上述文件均作收文处理,登记、编号后由处理室分送处理。

3、抄件是各县人民政府、州级各部门、企事业单位抄送州政府的文件。

4、内刊是指机密程度高、事关全局或只需小范围阅读的中央、国务院及部委、省委、省政府的内部刊物、资料、简报。内刊由文书处理室按照阅读范围和领导分工组织传阅。

5、简报是指上级机关和州政府各部门、各县人民政府、各企事业单位的情况反映、简报、信息资料等,由文书处理室根据其内容分送有关领导和有关科室。

收件分类工作由文书处理室负责,务求准确,年错情率不得超过1%。

(四)编号登记

收件中办件和阅件分别编号登记,抄件不编号登记。

l、办件和阅件均按收文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编流水序号。序号以为限,每年的第一个收件编号为0001,依次类推。

2、办件和阅件由文书处理室以贴签不贴签分别,领导在阅件上有批示也作办件。

编号登记等以上各项工作由文书处理室负责,年错情率不得超过1%。

二、发件的处理(一)发件的范围 l、州政府翻印发送的省政府文件。

2、以州政府名义制发的正式文件(甘府发、甘办发、甘府函、甘办函、甘府人、政府会等)。

3、其它文件(常务会议纪要、州长办公会议纪要、议事纪要、工作通报等)。

4、领导同志和机关各单位的公务信件。

(二)发文的编号

以州政府名义制发的正式文件(甘府发、甘府函、甘办发、甘办函等)由机要室统一分类编号,甘府人、会议纪要、救灾要情、目标管理、政务信息、决策动态与省内要情等由承办科室编号。建议、批评意见及提案由有关业务科室自编文号或期数。

(三)发文的份数计算

甘孜藏族自治州 篇6

【摘 要】目的:了解我州麻疹病例的发病情况,为麻疹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中麻疹IgM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全州七县一市共监测麻疹疑似病例279例,麻疹IgM抗体阳性222例,阳性率79.57%(222/279),其中阳性病例中男性占54.05%(120/222),女性45.95%(102/222)。在本次检测中,年龄最小的30d,最大的57岁,<8月龄组阳性患者最高,阳性率为91.25%,其次是20岁~以上年龄组。麻疹IgM抗体阳性者中17.12%(38/222)有免疫史,82.88%(184/222)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结果:应加强麻疹基础免疫和复种工作,提高适龄儿童按照免疫程序2剂麻疹成分疫苗的接种率和及时率,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加强麻疹疫情監测、应急免疫,防止疫情暴发。

【关键词】麻疹;IgM抗体;检测

【中图分类号】R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359-02

甘孜藏族自治州 篇7

关键词:康巴藏区,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制约因素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康巴藏区核心地甘孜藏族自治州18个县为研究对象, 调研了四川省2010年、2011年、2012年“援藏援彝”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参培情况;查阅了近年来与藏族体育文化、藏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藏区健身娱乐等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康巴藏区, 访问了相关体育工作者, 实地考察了康定县、泸定县、丹巴县、雅江县、理塘县、巴塘县、九龙县的社会体育开展情况和体育软硬件设施情况。通过调研结果进行合理归纳推理分析, 从而得出结论和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康巴藏区社会体育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体育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社会体育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其中全民健身活动、户外运动和体育旅游尤为突出, 各地盛行开展, 取得很大成功。康巴藏区腹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拥有四川近1/3的土地面积, 18个县, 326个乡镇, 2068个行政村, 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 人口仅有100万左右, 是康巴藏区地域最广,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民族聚居地。甘孜州地处旅游圣地, 资源丰富, 天然攀登和户外的理想地源, 可是社会体育的发展尤其艰难, 18个县中, 目前拥有健身房和其他专业健身指导的城镇仅有泸定县和康定县以及位于康定姑咱的高校四川民族学院, 体育类配套设施相对齐全。全州徒步旅游、攀岩和山地自行车等项目均未开展, 在甘孜州府康定, 举行传统节日活动, 如康定跑马节、4月8日的转山会等, 会组织或请少数登山运动员、山地自行车等参与加以宣传, 不具有可持续性和长期性。居民人均收入偏低, 体育消费市场启而难动。藏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的同时, 而体育发展的根本却被人们所忽视, 提到体育, 人们不自觉的想到奥运会、民运会、省运会、刘翔、姚明等, 终身体育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理念模式。

在社会体育发展方面, 除阿坝州和凉山州外, 与其他地市州相比差距巨大, 无论是专业人才的储备还是开展状况都有很大的差距, 现实是特殊地理环境限制社会体育开展、专业人才匮乏、健身场地稀少、以城市见多、群众锻炼意识淡薄、政府主导的活动开展少、群众参与率低、经费投入不够、学校体育教育不到位等。这些现实因素严重制约了藏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2.2 制约康巴藏区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

2.2.1 特殊的地理环境限制

甘孜藏族自治州, 位于四川省西部, 青藏高原东南缘, 东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雅安地区, 南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西沿金沙江与西藏昌都地区相望, 北连青海玉树和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甘孜州是四川省三个民族自治州之一, 也是四川最大的藏区, 总面积15.26万平方公里。州府康定是全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因一曲《康定情歌》而名扬海内外, 被誉为情歌的故乡。

甘孜州气候属高原型季风气候, 复杂多样, 地域差异显著。南北跨六个纬度, 随着纬度的自南向北增加, 气温逐渐降低, 在六个纬距范围内, 年均气温相差达17℃以上。在高山峡谷地区, 山脚和山顶高差悬殊, 气候也随着高度变化, 相差20~30℃。各县城所在地年均气温15.4~1.6℃之间。从海拔1321m的泸定县城到海拔4200m的石渠县城, 海拔高度差2879m。纬距相隔约3°, 年均气温和差达17℃。年均气温多数地区在8℃以下, 最高气温 (丘状高原地区和中部高山原地区) 在30℃以下, 最低气温 (大部分地区) 在-14℃以下, 其中北部大部分地区及南部理塘、稻城等高海拔地区低于-20℃以下, 石渠低达-37.7℃, 常年降水量在325~920mm。常年日照时数1900~2600h, 年总辐射量一般120~160k Cal/cm2。历年平均霜日为18~228天, 无绝对无霜期。

地缘的特殊, 人口分布稀散, 高寒的气候导致早晚温差巨大, 人们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受这些天然的环境条件制约, 严重影响藏区社会体育的开展和发展。

2.2.2 藏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 甘孜州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500人左右, 其中国家级有3人, 都集中在四川民族学院体育系教师中, 甘孜州共有约100万人众, 平均2000人一个社会体育指导员, 而且500人中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和办公室工作人员, 能在一线从事体育指导的人寥寥无几。根据四川省2012年“援藏援彝”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情况来看, 甘孜州34名参培人员中有3名体育教师、2名社体一线工作人员, 其他29名都是州县级办公室工作人员, 近3年的培训都以办公室人员为主导, 这一现象表明藏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选员不科学, 需要参加培训的区委会、社区体育工作者等一线人员没能及时得到培训和提高, 导致机会的流失和人才的匮乏。

2.2.3 场地设施不足

场地设施短缺, 是一个渐进的长期问题, 场地设施是社会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之一。除学校体育外, 社区公共健身体育器材和场地的缺乏是制约藏区社会体育发展又一重要因素, 社会体育就近开展活动的特征反映了群众对公共设施和场地需求的就地性, 如果人们锻炼需要到比较远的地方则会导致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减少, 由于很多锻炼方式如乒乓球、羽毛球等, 在室外由于风大而不宜开展, 在室内建设需要经费和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管理, 加大了经济需求。晨练在州里绝大部分地方不适宜, 早晚气温低, 温差大, 导致人们的选择面变得很小。固定综合性健身场所是相对比较理想的锻炼方式和选择, 在州内县城的布局较常见, 而绝大部分人群居住地乡村几乎很难见到。这一分布结果导致“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 (陈至立, 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 , 在甘孜州“十一五”规划中实施“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13个, 乡镇农民健身中心3个, “雪炭工程”3个, 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布点2个, 安装全民健身路径25条, 为37个牧民定居点文化活动室配备文化设备。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地源辽阔的甘孜人民的健身需要, 农村比城市的健身资源形式更加严峻。

要改善现状, 加大场地设施的建设, 需要政府的经费投入, 加大健身资源的投资, 要真正达到一定水平, 和内地缩小差距,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加大投入, 创造舒适锻炼条件,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丰富文化生活, 提高人民身体素质。

2.2.4 群众终身体育意识淡薄

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培养健身参与意识是一项艰巨又长期的工作。甘孜州是少数民族集聚地区, 落后的经济面貌、较低的文化素质、古老的生活方式致使大部分人还来不及考虑保健和养身, 城市居民和农村生活反差巨大。国家大力推行牧民定居工程, 实施效果也见一般, 更何况改变大家分散的习惯, 定点进行健身活动, 可见实施艰难。就连按时到学校上学都难以实现, 由于人口稀散, 许多牧民家庭的随牧而安, 很多学生离学校太远, 长期往复, 导致人们文化素质严重落后于城镇地区, 接受新文化改变旧观念的思想转变加难。

城镇群众终身体育意识也不是很乐观, 大部分闲余时间花在了喝茶、打麻将、上网游戏、喝酒、K歌等身体透支活动, 能参与健身的基本是花甲老人。目前比如泸定、康定、九龙等在县城人民广场, 下午18时左右开放公共广场舞, 大家围成圈或站成排跟着音乐跳舞, 增进友谊, 增进健康, 健身和娱乐融入一体, 既丰富了城市文化又提高了人们体质, 但参与者大都是女性, 而且年龄在50岁以上的居多。在城市健身场所常见锻炼者同样是退休人员或年龄较大的群体, 也有少数年轻人带着孩子锻炼的。这反映出绝大多数健康人群并不愿意参与锻炼, 终身体育意识观念淡薄。

3 结语与建议

3.1 加大藏区社会体育骨干人才培养

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是全国性的问题, 民族地区形式更为严峻, 甘孜州2600个群众只有一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例, 抛开指导水平不谈, 除去流动人员, 真正能对群众健身起到指导作用的有多大份量。所以, 培养可靠、实用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群众体育骨干是一个严峻且紧迫的问题, 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 争取更多机会, 选拔更多人才参加培训, 多渠道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 全面改善社会体育骨干人才缺乏现状, 为民族地区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实现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3.2 加大经费投入, 增设公共体育设施

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物质保证, 也是促进人民体育锻炼、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根据国家《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政策, 根据甘孜州地广人稀, 经济落后, 居民不集中等特点, 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 加快新农村建设, 各种现代设施跟着城镇建设步伐,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 实现农村城市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此, 应当抓住这一发展机遇, 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提高人们体质。

3.3 多层次开展健身性活动和比赛, 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要真正做到全民健身, 实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提高人民体质。活动的开展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不能只是针对普通老百姓, 不能只做给政府看、外界看、媒体看, 而要从实质、根本抓起, 结合当地实际, 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健身活动, 要有计划性、长期性, 与可行性、大众化相结合, 削弱竞技性, 开展以参与简单、群众喜好结合趣味性为原则, 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活动或比赛, 比如乒乓球、羽毛球、有氧慢跑或快步走、排舞、秧歌、锅庄、陀螺、蹴球等大众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适合社会各层次人员参加, 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提高人们众在参与意识, 体会运动乐趣, 全面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3.4 政府引导, 社区宣传, 提高藏区群众锻炼意识

群众锻炼意识是能否真正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内在关键因素, 具备了良好的锻炼环境和机会, 关键在于人们的参与。政府应该加强引导, 制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锻炼规划, 从党政领导做起, 大力宣传7+1>8的锻炼思想, 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计划, 应重视工作人员的体质, 而不只是在乎每年的体检。社区加强宣传, 定时组织开展健身活动, 以横幅、标语、家人带动、朋友联动的方式增大影响面, 加大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人参与, 体会其中的乐趣, 增进友谊, 丰富文化生活, 增进健康, 从而提高群众的锻炼意识, 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取向, 全方面发挥社会体育的社会功能。

3.5 抓好藏区学校体育建设

学校体育是培养从事体育事业人才的摇篮, 也是未来体育发展的希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都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 而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和保证。可见, 学校体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体育的发展, 学校体育的对象绝大部分是青少年, 也是祖国的未来, 搞好青少年的体育教育、正确树立终身锻炼意识, 掌握体育锻炼知识, 对社会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体育要良好发展, 离不开课堂教学, 更离不开课外体育活动, 没有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和保证,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运动能力的提高、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只能是空谈。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密不可分, 在现实生活中, 要抓好学校体育建设, 除满足学校体育专项经费投入和规章制度外, 社会体育的社区建设应注意开辟全面健身场所, 同时, 社区和学校应加强社区体育活动、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协调和结合, 确保孩子有安全的运动场所。

参考文献

[1]徐伟强.对青海牧区城镇藏族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9 (4) :98-101.

[2]魏万珍.构建社会体育公共关系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3 (6) :20-24.

[3]董新光, 曹彧, 徐焕.论社会体育与环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8 (4) :51-53.

[4]江健康.论体育强国与社会体育的关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8 (6) :27-31.

[5]伍天慧, 谭兆风.社会体育发展的经济学视角[J].嘉应大学学报, 2003, 21 (6) :100-103.

[6]周结友.社会体育发展趋势简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2 (4) :24-26.

[7]王海荣, 董新光.试论社会体育发展动力[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5) :15-16.

[8]汪爱平, 范洪彬, 李焰, 等.我国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6 (6) :84-87.

[9]张翔, 张正民, 王虹.我国社会体育参与者的价值取向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4 (12) :19-26.

[10]周结友.我国社会体育研究热点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7) :23-29.

甘孜藏族自治州 篇8

四川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 扎实实施新10年扶贫开发纲要, 把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主战场, 启动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 抓好基础、产业、新村、能力、生态“五大扶贫工程”, 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发展。

2008~2009年, 作为下派科技副县长, 笔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挂职。其间完成了26个乡镇中23个乡镇的走访调研,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高原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思考。回到原派出单位后, 笔者仍在设法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尽绵薄之力。结合自己的工作2011年向中国地调局提交了德格县域地质矿产调查申请, 得到批复后分三年实施。2013年8月, 笔者重回德格县检查地质矿产项目实施情况, 故地重逢, 思绪万千, 重新思考如何加快地处高原藏区的德格经济发展。

2 加强重点乡镇建设, 以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2.1 德格县基本情况

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 处东经98°12′~99°41′, 北纬31°24′~32°43′之间, 东与甘孜县毗邻, 南与白玉县相连, 西与西藏江达隔金沙江相望, 北与石渠县接壤。县城距省会成都954km、西藏江达25km, 幅员面积11 955.55km2, 县辖5个工委、25个乡、1个镇、171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 县城海拔3 250m。全县总人口70 184人, 96%为藏族, 其中农牧业人口65 551人, 占总人口的93.4%, 是一个典型的农、牧业并重的县。全县有耕地7.5万亩, 牧业用地91.6万亩, 林地面积120.7万亩。近来年, 几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 带领全县人民励精图治, 全县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但是, 由于农牧民思想观念落后陈旧、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基础薄弱、山高路险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部分农牧民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部分村庄饮用水、通讯、农田水利等设施极其欠缺。全县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财政薄弱, 缺乏支撑经济的主导产业。

2.2 加强重点乡镇建设, 以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面临现实情况, 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全面开花不太实际, 需要突出重点, 率先从点上突破。通过示范点的建设辐射带动邻近区域发展。

2.2.1 把更庆镇、龚垭乡建成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县城所在地更庆镇, 作为县域的经济文化中心, 应加快发展。以更庆镇和龚垭乡作为县域经济文化中心, 吸纳邻近农牧民集中居住。

充分利用德格印经院品牌, 大力营销“康巴文化中心”理念, 以旅游服务业为龙头, 引导各项规划建设工作, 如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规划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建设等。整合宗教、畜牧业、林业、医药等多方资源, 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小商品。如以更庆寺为依托打造藏传佛教中花教戏曲艺术产品、以八邦寺为依托打造白教绘画艺术产品;开发唐卡、藏药、冬虫夏草、野生菌等旅游商品。

2.2.2 把马尼干戈乡建成商贸中心

马尼干戈乡处交通枢纽, 北通石渠、青海玉树, 南接甘孜、炉霍, 西达德格、西藏江达, 是国道317线上重要的驿站。可利用其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势, 把马尼干戈乡建成一处集散地, 逐渐形成区域商贸中心。可充分发挥邻近大草原畜牧资源丰富的特点, 特别作为畜牧、林业产品交易中心。

2.2.3 把竹庆乡建成旅游文化中心

竹庆乡有规模宏大的竹庆寺 (红教) , 附近有温泉露头 (可进行温泉开发利用探索研究) 。可依托竹庆寺将竹庆乡建成区域旅游文化中心。

3 率先开发利用优势资源

扬长避短, 说的就是要发挥优势, 利用优势, 规避不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就要准确把握地方比较优势。根据实际情况, 准确定位, 从而形成自身的发展优势。

3.1 德格县比较优势分析

比较优势包括区位、自然文化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基本要素。

3.1.1 区位条件分析

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 处东经98°12′~99°41′, 北纬31°24′~32°43′之间, 东与甘孜县毗邻, 南与白玉县相连, 西与西藏江达隔金沙江相望, 北与石渠县接壤。县城距省会成都约1 000km, 地处边远。

3.1.2 资本资源分析

近来年, 全县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但是全县GDP总量不足, 地方财政收入低, 全县人均年收入少, 且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较大。

3.1.3 人力、技术资源分析

全县总人口7万余人, 96%为藏族, 其中农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3.4%。全县高级职称13人, 占比不足总人口的0.02%;中级职称120人, 约占总人口的0.17%;初级职称444人, 约占总人口的0.63%。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全县基本无工业生产, 生产方式原始, 生产力落后。

3.1.4 自然文化资源分析

自然文化资源是德格县目前唯一的丰裕要素和比较优势所在。主要有以下优势资源可资开发利用。

(1) 矿产资源:德格县处青藏高原东南缘, 横断山系沙鲁里山脉北部金沙江峡谷地带, “三江成矿带”北段, 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为矿产资源富集创造了条件。全县已发现的资源矿种有:磁铁矿、铬、铬铁矿、钴、褐铁矿、滑石、金、孔雀石、菱镁矿、锰、钼、镍、铅、砂金、砂锡、蛇纹岩、石灰岩、石棉、铁锰、铁铜、铜、铜镍、钨、锡、银和地下热水等。

(2) 水能资源:德格县水能资源丰富, 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60.93万kW, 可开发量34.146万kW, 已开发1.467万kW。已开发量不足可开采量的4.3%, 具有很大的潜力。目前, 全县以小水电站为主, 10座小水电装机18台, 年发电量约1 700万kW·h。

(3) 旅游资源:德格以其悠久的历史与复杂奇特的地形地貌, 形成了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德格是康巴藏文化的核心区, 拥有“康巴文化中心”和“格萨尔王故里”两大文化品牌。德格印经院是迄今全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 素有“藏民族文化宝库”之称;南派藏医药发祥于德格;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的主人公岭·格萨尔王诞生于德格阿须草原;县境内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并存;藏区三大画派噶玛噶则画派绘画与风格独特的建筑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 地域文化底蕴深厚且独树一帜。并与新路海、卡松渡、多瀑沟等奇特的自然生态景观群交相辉映, 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4) 林牧资源:德格县牧业资源丰富, 喂养了大量的牦牛、黄牛、马、羊等, 还有丰富的药材、食用菌等, 如能深度加工、开拓市场, 极有可能成为希望产业,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显然, 德格县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可言, 地方财政十分艰难, 也不具备资本优势, 人力资源匮乏, 生产力原始, 技术严重落后。可资利用的仅有自然文化资源。

3.2 率先开发利用优势资源

通过对德格县比较优势基本要素分析可以看出, 充分利用县域自然文化资源是唯一发展之路。应借助自然文化资源优势, 率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和林牧资源。

4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弥补发展短板

德格县自然文化资源可资开发利用, 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制约了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

4.1 加快道路交通建设

要致富, 先修路。地处高原高寒地区的德格县域的道路建设宜统筹规划, 有序实施。优先建设好国道和省道, 国道、省道路面若能达到小轿车通畅行驶的标准, 必然能吸引内地发达地区人群向高原落后民族地区流动, 也利于民族地区人群向内地流动, 人流带动物流、资金流和技术信息, 必然会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和进步。

高原地区的“村村通”工程建设宜放缓实施。因为“村村通”工程建设, 边坡开挖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 造成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而且好不容易修缮的道路一场暴雨后就可能垮塌, 基本上不能通车。而高原村落本身规模小 (很多村庄仅10余户) , 使用车辆机会也很少。“村村通”工程实际上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而另一方面, 国道317、318线和省道路况都极差, 却未得到及时有效地养护, 交通可达性差, 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目前, 甘孜藏族自治州正在实施由州交通局牵头的道路建设, 未来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可望得到较大改善。

4.2 加快能源、通讯配套建设

电力供应、通讯配套对发展步伐影响重大。随着国家电网工程建设, 电力供应将能得到较大改善。通讯配套也会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日趋完善。

德格县进行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时, 就应该在摸清资源家底的情况下, 围绕开发优势资源进行建设规划, 促使优势资源开发条件更快成熟、日臻完善。

5 以旅游业为龙头, 着力打造“康巴文化中心”旅游品牌

旅游资源被誉为“绿色”、“可再生”资源。德格县境内拥有“新路海”、“多瀑沟”原始森林、“卡松渡”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观资源, 同时拥有德格印经院、阿须“格萨尔王”故里、竹庆宗教文化、康巴文化中心等丰厚人文景观资源, 但旅游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 脆弱的旅游经济与丰厚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极不相称。尽快将资源转化为资本, 加快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实现群众增收致富, 是一项亟待完成的课题。

5.1 加强宣传促销, 突出人文内涵

德格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多、分布广、主题鲜明、层次齐全、内涵深厚,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营销中应高度重视, 统筹协调, 以“格萨尔故里”和“康巴文化中心”展开品牌宣传, 进一步突出对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景观资源的宣传促销。

5.2 改善基础设施, 突破交通“瓶颈”

德格处于连接西藏、青海的重要通道之上, 国道317线、省道216线横穿全境, 但道路崎岖, 起伏大, 路况差, 距离中心城市远 (距离省会成都市约1 000km, 距离甘孜州首府康定约600km) , 不便通行, 是德格县旅游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县境旅游业的发展, 急需改善。同时, 能源、通讯、旅游服务设施等均需改善。

5.3 适度超前规划, 统筹兼顾发展

规划应符合“以人为本, 服务民生”、“建设西部经济建设发展高地”、“实现富民安康工程”指导精神,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坚持政府主导、专家参与、市场导向、企业运作、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 适度超前规划, 统筹兼顾发展。坚持旅游产业与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建设、当地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协调发展。

5.4 打造精品线路, 建立示范效应

旅游开发中应立足县情, 突出重点, 整合资源, 聚集优势, 形成合力。首先集中力量开发“新路海”、印经院等优势资源, 尽快形成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 抢占市场, 建立示范效应。在此基础上实施梯度推进, 通过资本扩张、产品扩散, 辐射带动其它地区和企业, 逐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5.5 环境保护优先, 维持生态平衡

道路、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 应注意保持水土, 避免大方量开挖破坏原始生态, 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旅游服务设施应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生活垃圾应科学规范集中处理;应进行环境容量测算, 严格控制核心景区 (点) 游客流量;应加强对重要景观的深入研究, 重要监测, 为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5.6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

严格按照文物法规, 依法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陆续划定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区, 制定出台对历史传承的民间文化艺术、民俗风情文化等文物资源的具体保护措施;加强群众培训,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提高群众文化素质, 抓好传统文化普及和传承。妥善处理好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对资源进行掠夺性、破坏性开发。

加强对农牧民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教育培训, 筑好发展根基。

6 德格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6.1“飞地”创意, 借力突破

基于县域区位条件差、资本筹集难、人才留不住、技术水平低等实际, 要立足自主发展短期突破困难重重。因此, 可考虑“飞地”创意, 借力突破:吸引异地资本、人才, 借用异地技术、平台。

如:旅游产业的整体策划运作打包整合给内地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畜牧产业的营销面向东部沿海市场;矿产、水电资源开发立足当地自主运作。

6.2 科学规划, 统筹发展

适度超前的科学规划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高起点、高规格、高效益。自然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 应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挥, 坚决摒弃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发展模式。应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统筹发展, 坚决杜绝一涌而上、一哄而散。应走深加工一条线、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之路。

规划中应注重“一体化”综合利用, 应延长产业链条, 提升附加值。矿产品应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畜牧产品除肉、皮可深加工利用外, 还可将骨制成艺术品, 蹄提取胶原蛋白等。

规划中应注意“产业化”建设, 以旅游业为龙头, 整合各方资源。各项规划建设都应围绕“大旅游”开展, 如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规划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建设等;各方资源都应围绕“大旅游”进行设计推出, 如将宗教文化、畜牧业、林业、医药等资源, 开发成旅游产品和旅游小商品。

6.3 以人为本, 服务民生

各项工作都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开展。应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 牢牢把握以人为本, 致力于服务民生, 克服困难, 在发展中发现问题、化解矛盾。

本着服务地方经济共同发展的理念, 当地可以“资源资本化”, 以资源入股, 协同引入的资金共同开发, 共同受益。

“用工本地化”, 吸纳当地劳动力进入“大旅游”服务中, 展示民族特色和风情, 弘扬民族文化, 同时用利益驱动获取当地民众支持, 共建共享。

6.4 教育培训, 筑牢根基

由于当地农牧民文化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 若从业人员未经过严格系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教育培训, 从业中容易出现“宰客”行为, 容易出现无序行为, 容易出现景点私拉乱建、垃圾乱扔、污染严重等情况。因此, 应加强对农牧民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教育培训, 筑好发展根基,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5 示范辐射, 和谐发展

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可选点试行, 选行业试行, 通过点的示范影响周围群众, 争取支持和吸纳参与, 多点联动形成经济发展带。

6.6 点上开发, 面上保护

点上开发, 面上保护, 点面结合。县域经济全面开花结果也不现实。通过点上的充分发展足以解决全县7万多人的生产生活问题。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应加强对面上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摘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充分依托自身优势。在进行了区位条件、资本资源、人力技术资源、自然文化资源等比较优势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科学规划统筹协调, 率先开发利用比较优势资源,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弥补发展短板, 以“旅游绿色经济”为龙头打磨品牌, 点上开发、面上保护, 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比较优势,辐射带动,高原藏区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德格县志编纂委员会.德格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

[2]高显银.格萨尔文化在康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

[3]中共德格县委, 德格县政府.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02-2020) [R].德格:德格县委, 德格县政府, 2006.

[4]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 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2-2015) [R].德格:德格县政府, 2002.

甘孜藏族自治州 篇9

1 甘南州农牧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发展现状

建国以后,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甘南州农机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家庭联产承保责任制的落实, 大量农牧业机械进入千家万户, 形成了以农户为主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发展格局。进入21世纪后, 随着中央援藏工作战略部署的逐步落实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全州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到2012年底, 全州农机总动力达38.86×104k W, 农机拥有量97 453台, 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0.92亿元, 经营纯收入0.371亿元。全州机耕地面积达2.18×104hm2, 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播种面积达1.38×104hm2, 机械化收获面积达0.38×104hm2。

1.2 存在问题

主要是: (1) 农业和牧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特别是草原机械化发展滞后; (2) 农牧业机械种类单一, 数量较少, 机械化服务范围和领域不够宽泛; (3) 尚未完全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牧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多元化农牧业机械化服务体系。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 推进甘南州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

2.1 有助于农牧民安居乐业, 促进民族地区和谐与稳定

长期以来, 甘南州藏区农牧民一直沿用落后传统的耕作方式, 加之该区自然条件恶劣, 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都很低, 广大农牧民劳动强度大, 不少地方不得不采用“朝天一把籽”和“二牛抬杠”式的农业生产方式, 甚至有许多农牧民不得不弃耕撂荒。“人闲生事端”, 近年来在境外藏独势力的渗透下, 许多不愿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农牧民成为“藏独分子”的联系对象, 以此来进行渗透和反渗透, 从事国家分裂活动。古人云, “安居才能乐业”。只有采用先进的机械化耕作技术方式, 让广大农牧民从事体面的劳动, 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才能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与稳定。

2.2 有助于提高生产力水平,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进步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1%, 其中农业人口高达81%, 而且多居于高原山地, 生产工具落后,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是造成这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力发展以各种农业机械为标志的现代生产工具和机械化生产技术, 对提高藏区农业生产水平, 保证民族地区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3 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甘南藏族自治州农业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灾害相对较多。2010年8月, 舟曲境内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泥石流灾难, 遇难人数1 434人, 失踪331人, 给农牧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尕海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境内一个未被开发的处女湖, 是甘肃省唯一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昔日这里曾因植被覆盖率下降、地表裸露、气候变化等原因出现过3次干涸。此外,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 造成草场退化, 畜牧业发展滞后, 农业生态环境面临巨大挑战, 形成“越穷越垦, 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因此, 建立以机械化为载体, 以草场保护和生态恢复为主要内容的机械化技术体系, 对于改善农牧业生态环境, 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 有助于农牧业劳动力转移, 促进农牧民增收

舟曲县半山村有200多户、800多人, 近两年全村有72户农民享受国家农机补贴而购买了微耕机, 机耕水平达到90%, 外出打工的农民由以前的2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400多人。村民杨轮海告诉笔者, 由于使用了微耕机, 全村200多头耕牛被铁牛所“替代”, 村里的妇女因为不再喂养牲口, 也可以到县城打工去了, 使劳务收入增加了20多万元, 仅此1项人均年增收220元。同时, 饲养1头大牲畜, 除自有草料外, 每年还要购买400~600元的饲料, 而且饲养大牲畜费工费时, 生产效率低。而采用机械化作业可以用更少的劳动力生产出比以前更多的、高质量的农产品, 增加更多的经济收入。更为重要的是, 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不仅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快速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3 推进甘南州农牧业机械化的思路及建议

针对甘南州农牧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结合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机化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建议甘南州农牧业机械化发展从以下思路进行调整。

3.1 贯彻“生态立州”战略, 加大农牧机械化贡献份额

借助国家发改委组织实施的《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和甘南州州委、州政府实施的“生态立州”发展战略的良好机遇, 农机化部门应紧密围绕生态立州战略, 积极在设施农业、生态移民、水源涵养、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和大规模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项目实施中寻找切入点和结合点。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服务意识, 努力使农业机械化在草原综合治理、农作物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畜牧养殖和设施农牧业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努力为生态建设做出机械化应有的贡献。

3.2 大力实施“以机代牛”计划, 解放农牧业生产力

充分发挥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助力作用, 大力扶持以农牧机大户、农牧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牧场为主要对象的市场化服务组织。积极引导他们自发应用先进、实用、高效、低耗和环保农机具。国家和地方财政应对这些应用者给予累加补贴, 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农牧民, 使他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与全省同步奔小康。

3.3 以机械化为载体, 构建现代化草原生态屏障

以甘肃省委提出的“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为纲领, 以建设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国家示范区为主要目标, 加大草原划破补播机械、机械收割、机械打捆、机械缠膜保鲜及贮运技术力度, 不断提高草原保护和生态恢复的能力。同时, 要以饲草加工机械化技术和设施养殖机械化技术为载体, 大力推广饲草铡切、粉碎、揉丝、青 (黄) 贮、饲料搅拌、防疫、粪道处理和机械挤奶等关键技术, 着力推进规模养殖和健康养殖, 大力推进标准化畜草生产, 示范带动现代畜牧业发展, 为建立现代化草原生态屏障做出新贡献。

3.4 制订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推广农机化技术

主要是: (1) 在卓尼县洮河沿岸乡镇、村及公路沿线大力推广微耕机、小型联合收割机、清选式脱粒机等, 提高“洮河长廊”生产区机械化水平; (2) 在舟曲县、迭部县山区小块地进一步大范围推广山地微耕机, 真正实现“以机代牛”; (3) 在临潭县、卓尼县、迭部县设施蔬菜栽培区域, 以蔬菜标准园创建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 加快推广电动卷帘机、保温被覆盖、二氧化碳增施等机械化技术, 力争蔬菜设施的农机化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4) 碌曲县、玛曲县、夏河县等畜牧大县应以饲草加工机械化技术和设施养殖机械化技术为载体, 大力推广饲草铡切粉碎机、揉丝机、剪毛机、小型挤奶机等关键技术。

摘要:结合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阐述了推进该州农牧机械化的重要性, 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甘孜藏族自治州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手足口病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人口资料由国家统计局提供。

1.2方法

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汇总, 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总体概况

2009—2013年迪庆藏族自治州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971例, 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9.02/10万, 无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报告;各年度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69.51, P<0.01) 。报告手足口病重症病例4例;实验室诊断病例149例, 见表1。其中EV71病毒64例, 占42.95%;Cox A16病毒47例, 占32.55%;其他肠道病毒136例, 占25.50%。

2.2 性别分布特征

各年度男性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和报告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男性和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38, P<0.01) , 见表2。

2.3 职业分布

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20种职业中有6种职业报告手足口病发病, 散居儿童、幼托儿童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分别占报告发病总数的68.59%、22.35%。

2.4 年龄分布

0~5岁年龄组人群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865例, 占发病总数的89.08%, 其中1~3岁年龄组人群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609例, 占报告发病总数的62.72%。见表3。

2.5 时间分布

2009—2013年迪庆藏族自治州各月均有手足口病发病报告, 4—6月报告发病535例, 占全年报告发病总数的55.10%, 见图1。

2.6 地区分布

2009—2013年香格里拉县报告手足口病发病436例, 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1.46/10万;德钦县报告手足口病发病发病45例, 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3.62/10万;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报告手足口病发病490例, 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1.03/10万, 各县手足口病年均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9.19, P<0.01) 。

3 讨论

2009—2013年迪庆藏族自治州手足口病年均发病率为49.02/10万, 低于文献[2-15]的报道结果, 其主要原因是我州地处高原, 地广人稀且交通欠发达, 人流密度及流动性均较低, 因此手足口病的传播较慢。各年度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文献[3, 5, 7, 10, 12]的报道结果相同。2009—2013年迪庆藏族自治州手足口病报告发病中0~5岁年龄组为主, 与文献[2, 5, 7, 10, 15]的报道结果相同, 主要是由于该年龄组人群尚无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加之机体免疫功能尚未完善, 极易感染和发病。2009—2013年迪庆藏族自治州手足口病职业分布中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报告发病数分居前2位, 与文献[2-15]报道的结果相同, 与0~5岁年龄组报告发病为主的结果相一致。2009—2013年迪庆藏族自治州手足口病男女报告发病数性别比为1.49∶1, 与文献[2-15]男性报告发病数多于女性的报道结果相同, 这与男童活动力强, 活动及接触范围广, 户外活动多, 接触感染和相互传染的机会多以及男童卫生习惯整体相对较差有关[7]。2009—2013年迪庆藏族自治州各地区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文献[3-5, 7]的报道结果相同, 主要与人口密度、人群流动性、生活居住卫生环境及卫生习惯、医疗资源分布、疾病诊断和疫情报告水平有关。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 传播途径广泛且易实现, 且目前尚无预防性疫苗[2], 必须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方能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要做好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卫生宣教工作, 增强人民群众对手足口病的防范意识和防控水平;托幼机构要重点做好幼托儿童晨检工作和日常预防性消毒工作, 发现手足口病患者及时报告, 并做好消毒隔离;医疗卫生机构要规范做好预检和分诊工作, 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规范和诊疗操作规程, 有效控制医院内感染;规范对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 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严格执行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和疫情报告相关要求, 准确诊断和及时报告病例;加强手足口病疫情动态监测, 及时掌握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并做出预警;要做好手足口病现场应急处理工作, 有效防止疫情蔓延。

摘要:目的 掌握迪庆藏族自治州手足口病发病强度和流行特征, 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地区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结果 迪庆藏族自治州2009—2013年手足口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9.02/10万, 各年度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男性手足口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5.57/10万, 女性为41.70/10万,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男女性别比为1.49∶1。EV71病毒、Cox A16病毒和其他肠道病毒分别占实验室确诊病例的42.95%、32.55%、25.50%。4—6月报告发病数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55.10%。散居儿童、幼托儿童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数分别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68.59%、22.35%。0~5岁年龄组报告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89.08%。结论 迪庆藏族自治州2009—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季节高峰明显;以学龄前儿童发病为主;男性发病水平高于女性;呈典型的婴幼儿高发。应做好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提高人群对手足口病的防范意识和防控水平;重点做好医院规范化救治与医院感染控制;做好疫情动态监控, 准确掌握手足口病高发趋势和聚集性, 并及时预警;做好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有效防止疫情蔓延。

藏族服饰的魅力 篇11

藏装和邦典

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农区和牧区的服装在用料和制作上各有不同。

农区的服装有藏袍、藏衣等。藏袍以氆氇(一种羊毛织品,也叫藏毛呢)为主要原料,也有用毛哔叽等做料的。藏装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钉有一个纽扣,有的用红、蓝、绿、雪青等色布做两条宽4厘米、长20厘米的飘带,穿时结上,就不用扣子。男女的藏袍都是大襟服装,男式以黑、白氆氇为料,领子、袖口、襟和底边镶上色布绸子。所以,藏袍本身就是一种古朴典雅的装饰,可以用作舞台服装。藏族穿袍子,里面都有一件白色或红、绿衬衫,外面再穿藏袍。穿时,一般夏天或劳动时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右肩上,也可以左右袖均不穿,两袖束在腰间。但冬天一般两袖均穿上。

藏袍一般比人的身高要长,穿时把腰部提起,腰间系上腰带。腰带颜色以红、蓝为多,既实用又可当作装饰。女式藏袍大多以氆氇、毛料、呢子做料,夏秋穿不带袖子的藏袍,里头着花的或红、绿等色彩鲜艳的衬衣。冬天,女式藏袍一般有袖子。不论有袖无袖,腰间都要束红、雪青、绿色等绸缎或平布的腰带。

藏族的男女衬衫有区别。在颜色上,女的用印花绸布作衬衫,男的用白色绸布为多。男式衬衫多高领,女式衬衫多翻领。藏族衬衫的特点是袖子要比其他民族服装的袖子长40厘米左右,长出部分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

藏族妇女最喜爱扎围裙。围裙藏语称“邦典”,是藏族妇女的藏装上的一种特殊标志。围裙织法独特,色彩鲜艳,编织精密,美观大方。围裙生产一般先手工纺纱,然后染色、刷毛,织成条状,再缝合成围裙。围裙品种很多,最好的藏语叫“斜玛”,用14至20种染色毛纱,精工织成;其次的一种叫做“布鲁”,就是比较普通的围裙了。

式样繁多的藏帽

藏族的帽子式样很多,传统的有喇叭形、筒形、圆形,有的饰以镂金,用彩绸做成飘带。夏天戴毡制礼帽,冬天戴狐皮帽。在拉萨、日喀则等地,以金宝顶帽为最多。金宝顶帽用金丝缎、金丝带和银丝缎做装饰,用当地生产的氆氇和皮毛做料,帽以毡为帽环,帽顶覆以绣有各种美丽图案的金丝缎,边缘也饰以金线,帽翼四支,前后翼较大,左右翼较小。金花帽是藏族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的民族帽,不过男女样式有所区别,戴法也有所不同。还有一种赛马骑手们戴的红缨帽,被称为蒙古王公帽。

在西藏自治区展览馆风俗展室里,有一个帽子陈列间,陈列的帽子更是式样众多,色彩缤纷,引人注目。其中有镀金的铜钹似的法师帽,格萨尔说唱艺人戴的鸟羽八角帽,藏戏艺人戴的插有五色扇形耳翅的仙女帽,插着鸟羽头盔的古时武将帽,鹿角般的贵妇头饰“巴珠”,藤竹编制的帽子,木石帽,兽皮帽等等。

“古装”造型的藏鞋

藏族男女鞋,外观均像舞台上古装戏里将相穿的靴一样,底高2寸,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红绿相间的毛呢装饰,鞋腰上也有线条花纹,粗看如舞台用品。具体说来,藏鞋可分为两大类,即松巴鞋和嘎洛鞋。

松巴鞋有多种,其中较为高级的有“松巴梯呢玛”,做工精致考究,喜庆节日才拿出来穿。松巴鞋的鞋底是牛皮做的,用粗毛线密密缝钉,厚达寸余。鞋帮色彩斑斓,分别用红、黄、绿、蓝等八种颜色的丝线绣花边和花瓣,鞋面绣银花朵,十分艳丽。鞋帮用黑氆氇呢做长腰,长腰与鞋面间,用红、绿毛呢相接,颜色相配得体。长腰上端靠腿肚部位,竖开一条约10厘米长的口子,便于穿着和提携。这种鞋,实际是靴,很适合高寒的西藏地区。其它几种松巴鞋,鞋底都是用牛毛捻的绳纳制的,高2寸,宜于天气暖和的季节穿着。还有一种叫“松巴各多鞋”的,鞋底用牛皮包起来,多在冬天穿着,颇受牧区群众欢迎。

嘎洛鞋以牛皮作底,鞋帮是三层氆氇粘制缝纫而成,鞋后跟和鞋尖缝上黑色牛皮,鞋面用金丝线镶边,结实美观。嘎洛鞋的特点是鞋尖朝上耸起,宛如木船的前端,穿上去威武大方。

藏族服饰艺术特征

以各类重色、深色大底来衬托装饰图案和银制饰品,可以说是藏族服饰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藏北地区的藏袍多以白、褐为主,后藏农民喜欢用鲜明、醒目的重色,给人以明快的感受,也反映出了藏族开朗、豪放的民族性格。这种深色大底的衬托效应引发藏族服饰艺术的另一个特点——色块对比。藏族服饰中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许多白氆氇藏袍镶以巨大的黑色袖口、领口和下摆,构图生动,色泽对比十分强烈。妇女发饰中,常缠入鲜红和翠绿、粉红和天蓝等对比色丝线、毛线,相互映衬。此外,各种滚边有粗细花纹之间的对比等等,这些都是对深色大底衬托效应的进一步发展。

藏族服饰在这些强烈对比之外,还存在着高度的和谐、统一。鲜明的对比色之间,巧妙地运用复色金丝线与缓和色调等,或使色度递增,或使色块间巧妙过渡,取得极为明快、和谐、活泼、生动的艺术效果。最明显的例子是妇女的“邦典”。有的“邦典”上以一个色相为基调组成紫红、赭褐、青灰等统一色彩;有的是一组组递增配置;有的为避免色块的单调,而在色条间穿插条形花纹、几何图案,使邦典既色彩绚丽又美观大方,颇具匠心。

藏族服饰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金银玉珠宝器等饰品。由于金银是高贵、豪华、庄重和纯洁的象征,其成为了许多民族服饰的审美特征之一,藏族服饰也是如此。藏族服饰艺术的衬托原则也体现在金银饰品上,表现为饰品的花纹图案一般有地纹和主体纹。如果说服装的深色大底是感觉上的低位,被衬色是高位的话,那么金银饰品上的地纹也是低位,主体纹则是高位。低位映衬高位,高位反衬低位,主体明确又和谐统一。一般说来地纹以忍冬纹、云纹、水纹等较普遍。一件饰品往往以3层次纹样的堆叠,构成浮雕式的体形。如常见于银饰腰带上的双龙高浮雕,主纹是双龙,周围四下部分则镌出珠宝纹,其下是祥云地位,显得中心突出、层次分明。

服饰艺术的精神内涵

藏族的服饰艺术,所含纳的精神内容十分丰富。古老的图腾,镇妖避邪的符号,保佑人口、牲畜健壮和祈求生活美满的吉祥图案,甚至有关解释宇宙生成的“四轮五天说”等等内容,都能在藏族服饰艺术中得到反映。可以这样说,藏族服饰艺术几乎体现了这个民族文明与文化诸多方面的精神内核。

藏民族是具有高超思维能力和高度艺术审美观的民族,在他们创造的服饰艺术中充分显示了这一点。藏族的服饰艺术,布局严谨,式样具有浓烈的装饰趣味,又具有方便的实用价值。服装式样删除一些不必要的细节,强调整体美的效果,充分发挥了服饰线条的流畅和运动感。

藏族服饰的色彩,多是由藏蓝、纯白两色构成的。在广袤的牧场上,在辽阔的平原上,穿着藏蓝色或白色服饰的藏族人,把高原揉进了和谐、绚丽的艺术构图之中。藏蓝、纯白两色的选择,对于高寒的西藏来说,不仅是最佳的色彩搭配,同时也反映了藏民族的审美意蕴和审美理想。在藏族人的心目中,白色是美好的象征,是善的化身,它代表纯洁、温和、善良、慈悲、吉祥;而选择藏蓝色作服饰,则多少含有对湖泊的崇拜。

随着历史的演进,藏族服饰艺术也在不断拓展,不仅仍保留着古老原始文化的痕迹,而且揉进了许多近代文明的因素。同时异国异族的文化,也被这个历来敢于迎接外来文化冲击,有着引进、摄取、消化外来文化优良传统的藏民族所吸收。藏族服饰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多文化层面、多要素的立体艺术结构,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甘孜藏族自治州 篇12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 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 全州总人口71万, 藏族人口占52%。境内平均海拔达3 000米以上, 大部分地区属于国家限制开发区域, 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目前甘南州有各级各类学校共497所, 其中小学448所, 普通中学42所 (完全中学13所、高级中学5所、九年制学校15所、初级中学9所) , 职业高中2所, 特殊教育学校1所, 中等职业学校4所, 在校生共11.26万人。实行藏汉双语教学的中小学共142所, 占中小学总数的29%;接受藏汉双语教学的中小学生共43 979名, 占全州中小学生总数的39%。

2 中职学校学情现状

2.1 生源质量下降, 消极角色固化

近年来, 甘南藏族自治州中职学校发展举步维艰, 生源萎缩, 学生入学门槛低, 生源地分散,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当前州内共有4所中等职业学校, 其中1所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3所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中职生共3 464人, 其中藏族学生占69%, 中职生整体基础理论水平较低, 与中职专业课程学习目标要求有一定差距。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低、自觉性差, 厌学问题突出, 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留守家庭、问题家庭, 有些学生从小学或初中时就被冠以“差学生”“坏学生”头衔, 这些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如此, 习惯了这样的消极固化角色, 学习观念淡薄, 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不能有效听讲, 不会有效学习。

2.2 基础知识薄弱, 养成教育欠缺

近年来, 州内绝大多数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 部分学生进入职业高中, 剩余成绩较好的学生基本报考了州外、省外中职学校, 进入州内中职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成绩偏中下等。而且, 中职学校偏远农、牧区生源比例逐年加大, 来自开展藏汉双语教学学校的生源比例也逐年加大。整体来看, 近些年中职生基础文化知识薄弱, 一定比例的学生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和基础文化知识水平薄弱, 养成教育与日常行为教育相对欠缺。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 学习与基础性知识衔接较多的专业知识时存在困难, 最基础的常规性知识学不好、学不透, 因此学习成绩不理想, 学生由不愿学、不想学、不自信, 最后发展到厌学, 甚至自暴自弃, 学习、生活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这样既不利于成绩提高, 又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2.3 自卑心理突出, 自负情绪敏感

部分学生来自单亲、贫困家庭, 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自负、自闭现象, 个别学生甚至存在心理问题。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过多或过早地受到了精神、心理、情感上的打击、伤害, 某些正常情感获取缺失或异化。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听到的常是指责、不满、批评甚至谩骂, 看到的常是歧视、责怪、嘲讽的眼光, 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笨人三分, 缺乏自信, 又不愿意向家长、老师和同学吐露心声, 精神、心理、情绪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久而久之就会滋生出异常敏感的自负情绪。他们学习、生活拖沓散漫, 对凡事都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自觉或不自觉地显露出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消极态度。

2.4 过度沉迷于网络, 好奇盲目早恋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 计算机、互联网等各类信息高度密集交互平台出现, 各类游戏软件不断开发上市, 各类休闲娱乐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充斥着大街小巷, 这为脱离了父母管束、从中学相对紧张的学习中解放出来的中职生提供了便利、廉价的放松场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视频聊天、网络交友, 既浪费金钱和时间, 又影响学习, 损害身心健康。中职生早恋现象也较突出,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 好奇、叛逆、躁动等心理在这个年龄段表现较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早恋形式:青春懵懂的好奇恋爱、相互攀比的恋爱、赶时髦的恋爱、自卑失落寻求慰藉的恋爱等。这些都属于不成熟、不理性、不正确的恋爱心理, 影响中职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2.5 年龄小、阅历浅, 易受不良思想影响

当今世界各种思潮激荡, 价值观日益多元化, 国内外反动势力和敌对势力不断变换手段, 以民族地区学生作为其渗透与利用的主要对象。民族地区学校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进一步突显。中职生年龄小、阅历浅, 社会历练少, 学习生活环境相对较开放, 既没有大学生较成熟的政治鉴别力和较强的自我约束力, 又不像普通初、高中生那样相对封闭, 因此做好甘南州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时代需要、形势发展需要、教育教学需要、地区实际需要。

3 应对策略

3.1 修订完善制度, 刚性约束育人

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通过周密调研、科学分析、积极讨论、实践检验, 制定出教育教学相关制度, 同时不断强化制度, 规范管理观念, 加强制度育人、规范育人。修订教师日常工作规范及在校生日常行为规范, 制定实施班级值周制度、班级自我管控制度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充分调动每一名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自觉性。积极争取, 努力加大教育教学资金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改进, 提升后勤服务水平,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及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这样既全面优化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完善了各项制度, 又充分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既维护并发挥了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 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评价的客观性, 为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依据与有力的刚性保障。

3.2 正视学生困难, 爱心帮扶育人

关爱学生, 让学生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不纵容一名学生, 也不放弃一名学生,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量表检测, 排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在保密、保护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下和学生积极联系, 真诚沟通, 制定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予以积极干预。针对基础文化知识相对欠缺和汉语听说读写能力较弱的学生, 由学校组织安排相关教师在课外时间进行系统培训, 逐步提升其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责任心, 帮助其不断进步, 促使其主动学习, 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学会做人。通过评定国家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和各类助学金及贫困补助金等, 将国家、学校的温暖送到学生身边。通过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生和待进生活动, 从经济、思想、学习上全方位地进行帮扶, 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加强师生交流, 增进师生感情, 增强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自立意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3.3 加强师生交流, 促进教学相长

教师既要做好学生的“良师”, 更要做好学生的“益友”, 加强师生互动, 畅通师生信息交流渠道, 加强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科室领导、校级领导与学生的交流;加强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与相关科室间的交流。定期组织召开教育教学工作师生座谈会, 听取教师意见及学生心声,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广泛讨论、研究解决, 同时, 将好的经验做法发扬推广, 逐渐上升为制度, 及时解决苗头性问题, 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这样既增进了师生互信、教师互信, 加深了师生感情、同事感情, 又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3.4 选好班主任, 管好班集体

班主任是班集活动的组织者、教育者和引导者, 负责班级事务日常管理、教育、指导、考核、评价等工作, 对学生学习、生活等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塑造力。选好班主任、做好班主任工作对中职生综合学习与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当好班主任, 除做好常规管理工作外, 还应着重把握以下方面的细节工作:坚持公平公正, 坚持诚信友善;尊重民族习惯, 注重民族团结;多一些爱心耐心, 少一些急躁抱怨;多一些表扬鼓励, 少一些批评责骂;多一些倾听交流, 少一些主观臆断;多一些言传身教, 少一些空泛说教。

3.5 丰富校园文化, 环境氛围育人

上一篇:初一中数学下一篇:内向型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