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孜州

2024-09-10

四川甘孜州(精选6篇)

四川甘孜州 篇1

本刊讯10月30日至31日, 中国联通四川省公司副总经理干学军带领省分公司工会同志, 前往甘孜州分公司慰问。一天半的时间里, 干学军看望了泸定县、姑咱镇、康定城区业务部及州分公司的全体干部员工, 为基层员工送去了微波炉和电饭煲。

在基层, 干学军与州分公司领导班子及市场经营一线员工座谈, 听取了分公司前三季度经营分析和四季度“众志成城?勇攀高峰?确保目标任务完成”的工作汇报。

干学军对甘孜勇攀高峰的营销工作给予肯定并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要坚定信心, 确保四季度目标任务的完成, 希望大家咬住目标任务不放松, 认真梳理重点市场和重点区域, 用心研究, 实现甘孜联通的规模发展。二是要做好效益、规模、质量、能力建设四个方面的工作, 效益是关键, 规模要突破, 质量是基础, 能力是保障, 结合甘孜实际, 争取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三是加强队伍建设, 激发队伍活力, 提升队伍能力, 建立健全各项机制, 助力公司跨越发展。四是加强基础管理, 加强风险意识, 特别是加强队伍自身的风险管理, 加强预算、控制、监督机制建设。五是强抓四季度“众志成城, 勇攀高峰”营销方案的落地执行, 聚焦两个重点, 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 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 带领甘孜全体员工奋勇向前, 从而确保完成四季度目标任务。

四川甘孜州 篇2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和西北部。境内居住着藏族及汉、羌、彝、回等十多个民族的人民。在甘孜、阿坝地区,除了现存许多较为复杂的地方土语和散落的“语言孤岛”,以及独特的民风民俗为我们追溯历史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线索外,还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历史遗留:一个是近几十年来在这些地区的许多地方陆续发掘和发现的“石棺”墓葬;另一个就是一直影响着当地人民居宅建筑的体系和基本形态的“高碉”建筑,它们是至今还存在着的历史化石标本。

一、“高碉”的分布、形状及其作用

“高碉”的分布在甘孜、阿坝地区十分广泛。高碉的东部起点,今可见的在阿坝藏羌自治州境内,以氓江为界。自岷江以西,多碉楼建筑,而且愈西则碉楼建筑愈多,到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的丹巴,则碉楼按成群。其南部至康定、九龙、荣得,西部至巴塘、白玉,北部至甘孜、德格。就水系而言,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流域皆有。就生产区划而言,农区牧区都有。除此而外,在甘肃境内,曾有过三角“高碉”,在今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县也有类似的建筑。

“高碉”的类型,按照其所用主要材料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用石块垒砌的石碉。

一类是用粘土夯筑而成的土碉,这类碉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南一带的得荣、乡城、巴塘一带,新龙,白玉,德格等地间而有之。

在甘孜、阿坝广大地区的藏族人民中间,无论是石碉的砌筑技术或是土碉的夯筑技术,由于经历了漫长平史的经验积累,堪称精湛、高超。而且在建造“高碉”中,不断创新,力求在高度上和外观上尽可能地使其富有美感,显出雄伟、壮观的气势。一般的碉都在二十米以上,最高的达五十米左右,犹如立地金刚。在外观造型上亦有多样。除四角碉外,还有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甚至十三角。1965年笔者曾在丹巴县岳扎半山上,看见一座矗立在一个巨大孤崖上的`石调,犹如一柄利剑直插云天,在既无起吊设备,又无法搭设支撑架的孤崖上,竟然将长宽各五米左右,高约四十米的庞然大物建造起来,实在令以人难想象。在城厢的蒲各顶(汉意为金城)寨,现只有一百八十一户人家,但“高碉”就有四十二座之多。其中一座与众不同的高五十多米的巨型十三角碉,传说是当地的土酋,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别出心裁而修建的。著名藏学家任乃强先生二十年代末在康区考察时,曾对康区的“高碉”作了这样记述:“夷家皆住高调,称为夷寨子,用乱石垒砌,酷似砖墙,其高约六五支以上,与西洋之洋楼无异。尤为精美者,为丹巴各夷家,常四五十家聚修一处,如井壁、中龙、梭坡大寨等处,其崔巍壮丽,与瑞士山城相似。”“番俗无城而多碉,最坚固之碉为六棱……凡矗立建筑物,棱愈多则愈难倒塌,八角碉虽乱石所砌,其寿命常达千年之久,西番建筑物之极品,当数此物”。

如果以“高碉”的修建者和使用范围来分类,大致可以归结为家调和寨碉两类。家碉,即一户或几户友好邻居,或几家近血统亲属,为了自身的安全,而紧靠住房附近建造的碉・JH・埃德加在《华西边疆研究会日志―一金川群体部落成份》一文中这样描述道:“他们有的人把自己刷得洁白的房舍修建在高七十五盏揭话傥迨盏乃楼下……”这里说的塔楼就是家调。在大小金川地区过去还有一种风俗:凡本地人,家里生下男孩后,就得开始备石取泥。筹建高碉,倘若男孩长大成人,家碉还没有修好,就别想娶到媳妇。这至少可以说明家调在人们主活中的重要性。寨碉,是指一个部落或一个土司管辖的自然村落,或几个相邻的自然村落,为了抗击外来的武力进攻,由部落首领或土司头人组织所属臣民建造的碉,它包括哨碉和战调两种。哨调往往修建在视野十分开阔和地形极其险要的地方,作为嘹望和警戒用,一发现紧急情况,立即以烽火为号。因为它只是作警戒用,所以修得比较小,作战性能较战调差一些。战碉则又高又大,门开得特别高,它不仅能容纳守卫的人和大量的石块、箭簇等武器,粮食、柴、草、水也要储备其中,村里的老弱妇孺和性畜都能藏在里面,能够凭此调进行较长时期的抵抗。

现在遗留下来的“高碉”建筑,主要的是明清以后的建筑物了,它已经不能完全表现明清以前乃至更久远的本来面目。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其它历史遗留,以及历史记载来研究它的源流;但是现存的高调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线索,所以不能不说“高调”文化是打开四川藏、羌以及其它有关民族的发展历史和古代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

二、“邛笼”与“高调”的区别与联系

“邛笼”一词最早出现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专家们普遍认为是羌语的译音。《北史・氏培》中呼之为“石巢”,《唐书》又称为“多周”。后人解释“多周”即是“雕”、“碉”。李贤在《后汉书》中注云:邓笼“今彼土夷吸为‘雕’也”。以此一说,导致后来“邛笼”即“碉”说的定沦,而且没用至今。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藏族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改畜逐水草”,“联毛帐以居”的帐篷建筑;

一种是独具特色的木结构井干式建筑;

再就是具有典型代表的碉式建筑。

传统的建筑技术分,则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石砌技术;

一种是土夯行术。

在传统建筑形式和传统建筑技术中,碉式建筑与砌石技术和“邛笼”建筑有着紧密的联系。碉式建筑中,大量的是居住建筑,少量是“高碉”建筑,可以《后汉书》中所指的“邛笼”就是这两种建筑的源,而这两种建筑是“邛笼”建筑所派生出来的两支。人们往往把藏族居住建筑和阿坝州茂汶一带羌族的居住建筑都称之为碉房或碉楼,这不能说是没道理的。尽管它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之变,已经不可是单纯“垒石为室”,而是已经聚合了井干式和干栏式建筑体例和夯筑技术成为一种复合体,但是它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邛笼”建筑的基本造型和特征。这才是“邛笼”建筑的主体分支。而“高碉”建筑只是承袭了“邛笼”建筑中的高度,增强增强防卫能力而使砌石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的一个次要分支。犹如我国古代中原的城市,它的总体建筑包括这个城市的所有建筑,但其中护城河与城墙只是防卫性建筑。同样古代甘孜、阿坝地区的“高调”建筑也只是防卫性建筑。我们不能说护城河与城墙就是这个古城的总体建筑的代表,哪么“高调”也不能算作藏族传统建筑的代表。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冉龙马龙人“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邓笼”。如果我们把全文和这段话连贯来理解,所谓“室”就是指冉马龙人居住的房屋,其基本特征是用石头彻的,而且很高。《北史・氏传》曰:“‘附国’“近川谷,傍山险,俗好复仇,故垒石为磲,以备其患。其石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石巢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文中之“石巢”除了保持了《后汉书》中“邓笼”的上述基本特征外,已经将“多周”的具体形态表述出来,说它的基础部分只有三四步宽,顶部宽二三步。这种“磲”显然那时已经从居室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一种建筑形式了。所以说《唐书》中所指的“多周”应是“磲”而不是“邛笼”。以“浮图”名状,表达极为形象,故后人又有“高碉”为“浮图”之说,盖源出于此。“邓笼”为古羌语音,但是在芦花、黑水一带的藏族人们中间,称“高碉”为“龙垮”而不称“邛笼”。“笼”同“龙”,意味着它们之间的源流关系。

笔者曾经在四川藏区力求找到想象中古代“邛笼”建筑的典型历史遗留,来证实“邛笼”并不等同于“高碉”的论断,结果有几点发现:

1.在康定营管区,有为数极少的建筑,它的形式是,前面是与一般居住建筑相同的布局,或二层,或三层。使是,在居宅的后半部将砌体加高,使其突出部分更加具碉型,这个部份与居室是整体相连的,宅比居室高出一倍半到两倍,其通道是从居室的平顶而上,用独木梯攀登,门一般高出手顶三米左右。平时这个突出部分只是用来储备粮草用,遇到紧急情况,主人们才将它们用来藏身和防卫。

2.无论是阿坝州的嘉城地区,还是甘孜川康南、康北、康东地区,在许多藏房的平顶上均有一些小设施:

一是修在正面角上的人们熟知的“松科”,它是因为藏族信仰的缘故,用来放吉祥烟的。在后面角上还修有一个长宽约六十公分,高约一米,上面插着嘛呢经幡的小砌体,当地人们称之为“色可尔”,以表示其祖先曾经在这个部位上。恰是建“碉’的部位。因为高调对于单户人书说,工程量过大,难以承担,加之居室部分后来经过多年的改进,已经具备足够的防卸性能己不必建碉。为不忘先祖,故以简单的形式作为纪念。

3.藏族对“高碉”的称乎大概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宗”,最早的含义即是指“高碉”,即是堡垒之意。后来引伸出县的专称(指县级行政区域治所名),例如得荣县叫得荣宗,炉霍县叫章谷宗。任乃强先主认为“羌人谓乱石砌成之碉楼为“宗”。还阐述了它的创造者是钟羌人,故名“钟”,这个“钟”与藏文中的“宗”有什么联系呢?是否同出一辙,均为古羌语译音?目前在没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尚难以断定。在康南一带称“高碉”为“绛宗”,实际上就是“宗”的同称。只是在其前面加了一个“绎”字。“绎”是今云南丽江一带的古名,“绛宗”是说“宗”是居住在那里的纳西族人建造的。乡城一带称之为“毕雍”,实际上是由于口语发音的关系,仔细分辨就是“绛”音的稍变。

另一种是“可尔”,它是较“宗”更为专一的对“高碉”的称呼,丹巴一带藏族口语称之为“卡”,这也是山于地方发音造成的,实际与“可尔”是一层意思。前面已经提及,黑水一带的藏族称“高碉”为“龙垮”。“垮”是指倾斜的意思,因为“高碉”建筑下大上小,向内倾斜,故以形称之。以上三种称呼,语音相近,指物明确,都指“高碉”,它们都是古羌语的译音。

藏族对居住房屋的称呼为“空巴”,这是一个普遍的统称。至于称“家、家里,屋、屋里”叫“钦龙”,不但音与“邓笼”相近,而意基本吻合,这个称谓来自古羌语的译音不是没有可能性的。

三、关于几种对“高碉”建造者的看法。

四川甘孜、阿坝地区“高碉”建筑的出现,历史久远,其说不一。

“爱剑教之四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春秋战国时期,羌族一部份部族中农业生产的出现,是“邛笼”建筑出现的根本因素。“冉马龙部族,君长以什数”,究竟是哪一支在“邛笼”建筑之后,开创“高碉”建筑之先河的呢?最初形成的地方又在哪里呢?

四川甘孜州 篇3

我们在创业之路上的所经所历, 就如刘欢这一首《在路上》。在创业路上, 我们所执着的就是团队每一个人的不安分, 我们一直执着于追求证明自己的力量!在创业这条路上, 我们经历着不同于常人的辛酸、困境, 但我们同样也享受着不同寻常的快乐与充实;在心一代家政服务团队里, 每一位成员都可能受到过别人的嘲笑、客户的指责……但是, 在这将近半年的时间里, 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在坚持着, 都在不断的强大自己内心, 因为我们相信, 别人的不认同或者是不相信都是成长之路中必不可少的。

在我们团队成员的心里, 心一代家政服务团队, 已经成为了彼此的港湾, 我们乐于以此充实我们的生活, 我们乐于以此完善自己, 这一切只为了我们能够变得更好!

我们心一代家政服务项目是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出来的创业构思, 我们的团队成员, 在假期期间于康定、泸定、姑咱等地进行了基础实地调查, 并在成都相关行业公司内进行暑假实践训练, 学习其他同行业公司的管理经验及服务规范, 通过两个月的筹备, 我们正式于2014年9月, 开始进行试点运营。经过在姑咱试点经营, 我们按照基于校园、辐射周边县、镇的服务方式,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取得一定的实际效益, 我们的目标是能够继续推动公司向正规化发展。

我们相信我们会一直坚持“微笑服务, 幸福万家!”的服务态度。我们也相信, 我们的努力一定让客户满意。

在这条创业路上, 我们遇到很多的问题。首先, 我们必须得承认自己的身份是学生, 仍然缺乏社会实际认知能力以及我们的确不能很好地处理经济方面的问题, 例如资金运转不周等。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建立项目据点、购置消耗器材、聘请员工等等,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消费, 除去这些, 公司盈利并不高。经济问题, 已然成为了阻碍项目发展的首要因素, 就目前而言, 仅凭项目现有的经济能力, 已不能满足开拓市场的需求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 我们身处民族地区, 本地区的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以及消费水平较成都等发达地区来说, 总体较低, 对于家政服务这一块的消费意识就更显得薄弱了, 我们直接面临的并要逐步解决的另一问题就是要促进人们消费意识的转变。

在我们下一步发展中, 我们将继续合理规划自己的发展路线, 最大程度节约每一笔开销和投资。我们坚信, 不管现在或者未来, 我们遇到多么大的困难, 我们一定会肩并肩, 手拉手一起去解决。

四川甘孜州 篇4

四川省甘孜州农业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单一的自给自足到现在结合环境、气候和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优势开展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农牧业生产销售和宣传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甘孜州的农牧业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十二五”的推动和发展,甘孜州的农牧业正在发生质的变化,甘孜州加大了农业产业布局的调整,特色农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部分特色农产品优势已开始显现,区域优势逐渐凸显,农产品综合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甘孜州农牧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全州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有效促进了民族地区农业稳定发展。

2 发展甘孜州农牧经济发展的优势

2.1 生态优势、资源优势突出

甘孜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环境洁净,农业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土壤与水资源几乎没有受到污染,气候冷凉,降水量稳定,江河源头地区形成众多盆地,是高原上进行农业生产的高产耕作区域,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生态价值。

2.2 市场需求大,拥有政策优势和农业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市民回归自然,消费有机、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甘孜州发展特色农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农牧经济作为州内经济发展的重点,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扶持高原特色加工业发展为州内畜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导,西部大开发给予政策优势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为州内农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有利于促进农牧经济的大力开发与发展。同时。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农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为农牧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和农业技术人才,促进了州内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健全完善。

3 当前甘孜州农牧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弊端

3.1 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未能有效发挥其优势地位

由于州内地理位置的劣势,与外界隔绝程度较高,信息通达度极低,就目前州内农牧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出,农牧业经济发展还停留在相对传统的农耕模式和原始的畜牧发展。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还停留在相对滞后的生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特色农牧业经济的特色性没有展现出来。

3.2 生产规模小,生产力水平低

就近年来的数据统计分析来看,特色农业的种植面积虽然已初具规模,但农业经济的发展规模仍处于相对不足地位。同时,受长期以来典型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模式影响,特色农业发展起步晚,引导力和生产投入不足,导致州内农牧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严重不足,也导致州内农牧经济的发展规模小、农业集中程度低、区域农业作物生产布局分散。

4 发展州内农牧经济的合理化建议

4.1 规划先行,统一区域布局,统筹发展

统一规划布局,统筹协调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抓重点,使区域间形成良性的协作关系,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向最佳适宜区集中。统一规划思路,调整农牧业经济发展结构,坚持生态优先、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特色农业发展,在保障重点的同时做到综合发展。结合州内实际,按照特色农业区域发展的布局,推进生产基地建设,创建生态农牧业示范区和示范项目,从而辐射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大幅度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

4.2 加大投入

四川甘孜州 篇5

今天, 当我们看到一个个手持移动电话的藏族同胞笑容满面地向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报送佳音、传递祝福时, 甘孜联通人自豪地说:香巴拉的福音到了!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甘孜联通成立之初, 面临着内外不利因素的“双重夹击”。内部, 机制残缺不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外部, 受藏区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以及投资不足的制约。如何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并逐步壮大考验着全体联通人。“越是困难的时候, 越要沉住气, 寻找突破口。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办法总比困难多。”总经理汪建红多次给大家打气鼓劲, 亲力亲为建章立制, 规范管理, 走基层、到一线, 传、帮、带快速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钢七连”;采取集中优势兵力的策略, 利用有限的投资首先把全州各县城、主要乡镇、交通干线以及风景区网络建设好, 然后再逐步扩大网络。短短几年, 甘孜联通的网络就在15.6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铺开了, “让一切自由连通”的梦想在康巴高原上实现了。

可是, 甘孜联通人不甘平凡。“现在已进入了3G时代, 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打造3G精品网络, 让藏区同胞们享受到更多的通信服务, 得到更多的实惠。”

更喜联通送温暖, 3G开通尽开颜

江巴村, 位于康定县塔公乡以西32公里, 地处高寒地区, 海拔3800米, 年平均气温10℃。该村是纯牧业村, 是四川藏区牧民定居行动示范点。2008年以前, 这个原始群落里的人们还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没有公路、没有自来水, 也没有电灯, 更没有通信。

“江巴村是牧民定居示范点, 我们要在那里快速建设起通信网络, 让牧民兄弟们好好体验移动通信的方便与快捷, 让他们融入现代生活, 也为其他地区定居行动树立榜样、增添信心。”2009年, 公司通过了在江巴村建设通信基站的方案后, 网络建设战线的同事们信心百倍, 豪言一个月内改写江巴村没有通信的历史。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 建设中的困难一个接一个, 而且个个都是“硬骨头”。牧民们一听外来人要在他们的地盘上建基站, 死活都不肯。说基站会产生辐射, 会赶跑庇佑他们的神灵;挖土会破坏他们的风水和草皮, 影响到牲畜。还没等向他们解释, 几十个人立刻就把施工人员围堵起来, 还手持藏刀说谁要敢动一块草皮就和谁拼命, 谁要再敢踏进村子, 就让他有去无回……

刚开始就吃了闭门羹。回来的路上, 有几个人开始泄气了:“我们好心好意给他们建基站, 他们却持刀相向, 太吓人了, 整不好连命都没了。”工程负责人老张依然沉着, “没关系, 这样的情况太正常了。回去后好好合计合计, 下回找懂藏语的泽仁来帮我们协调, 再请求政府给予支持, 我想问题应该不大, 大家要有信心。”

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后, 建设人员第二次开赴江巴村。但这次依然与第一次一样, 无功而返。“没办法, 牧民们根本什么都听不进, 领头的人又找不到。”这样, 三次、四次……直到第六次, 毫无进展的协调终于出现了转机——找到了村落领头人呷让甲。

在呷让甲的解释下, 牧民们终于肯让建基站了。但是新问题又出现了:牧民们漫天要价, 要求支付高额的征地费、房租费和电力引入费。建设成本本就紧张的工程一下子又陷入了泥潭。时间已过了半个月, 工程还未动工, 怎么办?“只能智取。”蹲在一边猛抽着烟的工程负责人老张立即把烟熄灭, 跟哥几个嘀咕了几句, 便分头行事了。

协调晚宴上, 平时喝酒的小杯变成了大碗, 中餐变成了藏餐, 白开水换成了酥油茶。老张第一个站起来, 端起满满一碗酒对大伙说:“牧民兄弟们, 我们建基站不会破坏你们的风水, 也不会赶跑庇佑你们的神灵, 只会给你们带来方便和实惠, 让你们及时了解各类信息, 让你们的牦牛卖上更好的价钱!”“我先干为敬。”话音刚落, 一大碗酒咕噜咕噜就下肚了。“好!”牧民们被这个个头不高的外地人的豪爽深深打动了, 个个都竖起大拇指, 吼出赞美声。

这晚, 连老张自己都记不清喝了几碗, 因为他彻底喝醉了。第二天早上, 当老张睁开醉眼朦胧的双眼时, 见兄弟们一个不少地都在床边围着。“你们围着我干什么, 合同都签下来没?”老张急不可待地问。“都搞定啦!”听到这句话, 不惑之年的老张一下子像小孩子一样振臂高呼“终于成功啦!”“大哥, 我们从来都没见你像昨晚那样豪爽过。”“跟牧民兄弟们打交道, 那就要以心换心, 敞开胸膛让人家看明白我们到底有多少诚意。”

挖坑、立杆、放线、装站……十月的江巴村已经开始下雪了, “我们要赶在大雪封山前完工, 让牧民们过一个不一样的元旦。”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高山上施工, 饿了, 吃上几口自己带的锅盔;渴了, 喝两口矿泉水;累了, 坐着抽根烟歇会就又上阵了。40天后, 工程完工了, 江巴村没有通信的历史就此改写。

电话开通那天, 已是村支书的呷让甲第一个买了一部手机, 他激动地说:“政府给我们建房子、修路、建自来水, 你们给我们建基站, 我代表全村牧民兄弟们谢谢你们。”从此, 牧民们别在腰间的除了藏刀外, 还多了一样东西——移动手机。

纵观世界风云, 风景这边独好

十二年, 弹指一挥间。十二年, 甘孜联通人默默地坚守, 无悔地付出, 让几乎“与世隔绝”的康巴高原融入到世界大家庭中。目前, 联通网络已经覆盖了甘孜州各县城、乡镇、主要交通干道、风景区、牧民定居点, 通信不仅给藏区带来方便、实惠, 而且还带来了幸福、安宁。

九龙县湾坝乡盛产虫草、贝母等药材以及牦牛、花椒等农副产品。过去电话不通, 每到收获季节, 村民们都要赶到110公里外的县城打电话四处联系收购商。有时因长期联系不到收购商, 错过了销售黄金期, 价格就一落千丈。这些村民们看在眼里, 痛在心里。2008年, 联通基站开通后, 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闭塞给湾坝乡群众所带来的困难, 村民扎西顿珠高兴地说:“现在好了, 我们在家就可以用手机与收购商联系, 再也不用担心我们的产品卖不上好价钱。”3年来, 湾坝乡正悄悄地发生着巨变:电话通了, 村民们的产品不仅价钱卖得好, 而且还卖到了成都乃至全国各地。不仅如此, 村民们还通过便捷的信息了解市场行情, 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产品结构, 使产品越来越适销对路, 收入也逐年增加。“过去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000元, 现在都超过4000元啦。我们的收入提高了, 不少人家都买了农用车, 有的还买了小轿车, 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通信带来的不仅是方便和实惠, 还有和谐与安宁。“我们村用手机的几乎都开通了《手机报》, 经常收到政府有关防灾、防诈骗、交通管制等短信, 我们的损失小多了。”“现在过年过节打电话都快out了, 我们90后都用微信送祝福。”

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 远在巴塘县的桑姆阿妈深有体会:“我的女儿在成都上大学, 回家一趟往返要4天, 只有寒暑假才能见上一面。以前没开通电话, 都是写信, 有时候一个月都收不到, 真让人担心。”“现在有了3G手机, 直接开视频, 一眼就能看她胖了还是瘦了。隔三岔五地给家里报个平安, 我们也就放心了。”

“我们取得的成绩是阶段性的, 也是微不足道的。建设和谐甘孜、平安甘孜、幸福甘孜的时代要求赋予了我们更重的责任。”全体甘孜联通人将以更高的追求、更强的信心、更好地服务为藏区通信事业和早日实现甘孜藏区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编后语

从烽火戏诸侯到五百里快马, 从写信到“大哥大”。今天, 当看到人们用手机了解信息、传递祝福时, 甘孜联通人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他们说, 这就是香巴拉的福音。

四川甘孜州 篇6

关键词:康巴藏区,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制约因素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康巴藏区核心地甘孜藏族自治州18个县为研究对象, 调研了四川省2010年、2011年、2012年“援藏援彝”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参培情况;查阅了近年来与藏族体育文化、藏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藏区健身娱乐等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康巴藏区, 访问了相关体育工作者, 实地考察了康定县、泸定县、丹巴县、雅江县、理塘县、巴塘县、九龙县的社会体育开展情况和体育软硬件设施情况。通过调研结果进行合理归纳推理分析, 从而得出结论和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康巴藏区社会体育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体育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社会体育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其中全民健身活动、户外运动和体育旅游尤为突出, 各地盛行开展, 取得很大成功。康巴藏区腹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拥有四川近1/3的土地面积, 18个县, 326个乡镇, 2068个行政村, 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 人口仅有100万左右, 是康巴藏区地域最广,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民族聚居地。甘孜州地处旅游圣地, 资源丰富, 天然攀登和户外的理想地源, 可是社会体育的发展尤其艰难, 18个县中, 目前拥有健身房和其他专业健身指导的城镇仅有泸定县和康定县以及位于康定姑咱的高校四川民族学院, 体育类配套设施相对齐全。全州徒步旅游、攀岩和山地自行车等项目均未开展, 在甘孜州府康定, 举行传统节日活动, 如康定跑马节、4月8日的转山会等, 会组织或请少数登山运动员、山地自行车等参与加以宣传, 不具有可持续性和长期性。居民人均收入偏低, 体育消费市场启而难动。藏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的同时, 而体育发展的根本却被人们所忽视, 提到体育, 人们不自觉的想到奥运会、民运会、省运会、刘翔、姚明等, 终身体育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理念模式。

在社会体育发展方面, 除阿坝州和凉山州外, 与其他地市州相比差距巨大, 无论是专业人才的储备还是开展状况都有很大的差距, 现实是特殊地理环境限制社会体育开展、专业人才匮乏、健身场地稀少、以城市见多、群众锻炼意识淡薄、政府主导的活动开展少、群众参与率低、经费投入不够、学校体育教育不到位等。这些现实因素严重制约了藏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2.2 制约康巴藏区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

2.2.1 特殊的地理环境限制

甘孜藏族自治州, 位于四川省西部, 青藏高原东南缘, 东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雅安地区, 南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西沿金沙江与西藏昌都地区相望, 北连青海玉树和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甘孜州是四川省三个民族自治州之一, 也是四川最大的藏区, 总面积15.26万平方公里。州府康定是全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因一曲《康定情歌》而名扬海内外, 被誉为情歌的故乡。

甘孜州气候属高原型季风气候, 复杂多样, 地域差异显著。南北跨六个纬度, 随着纬度的自南向北增加, 气温逐渐降低, 在六个纬距范围内, 年均气温相差达17℃以上。在高山峡谷地区, 山脚和山顶高差悬殊, 气候也随着高度变化, 相差20~30℃。各县城所在地年均气温15.4~1.6℃之间。从海拔1321m的泸定县城到海拔4200m的石渠县城, 海拔高度差2879m。纬距相隔约3°, 年均气温和差达17℃。年均气温多数地区在8℃以下, 最高气温 (丘状高原地区和中部高山原地区) 在30℃以下, 最低气温 (大部分地区) 在-14℃以下, 其中北部大部分地区及南部理塘、稻城等高海拔地区低于-20℃以下, 石渠低达-37.7℃, 常年降水量在325~920mm。常年日照时数1900~2600h, 年总辐射量一般120~160k Cal/cm2。历年平均霜日为18~228天, 无绝对无霜期。

地缘的特殊, 人口分布稀散, 高寒的气候导致早晚温差巨大, 人们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受这些天然的环境条件制约, 严重影响藏区社会体育的开展和发展。

2.2.2 藏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 甘孜州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500人左右, 其中国家级有3人, 都集中在四川民族学院体育系教师中, 甘孜州共有约100万人众, 平均2000人一个社会体育指导员, 而且500人中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和办公室工作人员, 能在一线从事体育指导的人寥寥无几。根据四川省2012年“援藏援彝”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情况来看, 甘孜州34名参培人员中有3名体育教师、2名社体一线工作人员, 其他29名都是州县级办公室工作人员, 近3年的培训都以办公室人员为主导, 这一现象表明藏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选员不科学, 需要参加培训的区委会、社区体育工作者等一线人员没能及时得到培训和提高, 导致机会的流失和人才的匮乏。

2.2.3 场地设施不足

场地设施短缺, 是一个渐进的长期问题, 场地设施是社会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之一。除学校体育外, 社区公共健身体育器材和场地的缺乏是制约藏区社会体育发展又一重要因素, 社会体育就近开展活动的特征反映了群众对公共设施和场地需求的就地性, 如果人们锻炼需要到比较远的地方则会导致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减少, 由于很多锻炼方式如乒乓球、羽毛球等, 在室外由于风大而不宜开展, 在室内建设需要经费和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管理, 加大了经济需求。晨练在州里绝大部分地方不适宜, 早晚气温低, 温差大, 导致人们的选择面变得很小。固定综合性健身场所是相对比较理想的锻炼方式和选择, 在州内县城的布局较常见, 而绝大部分人群居住地乡村几乎很难见到。这一分布结果导致“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 (陈至立, 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 , 在甘孜州“十一五”规划中实施“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13个, 乡镇农民健身中心3个, “雪炭工程”3个, 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布点2个, 安装全民健身路径25条, 为37个牧民定居点文化活动室配备文化设备。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地源辽阔的甘孜人民的健身需要, 农村比城市的健身资源形式更加严峻。

要改善现状, 加大场地设施的建设, 需要政府的经费投入, 加大健身资源的投资, 要真正达到一定水平, 和内地缩小差距,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加大投入, 创造舒适锻炼条件,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丰富文化生活, 提高人民身体素质。

2.2.4 群众终身体育意识淡薄

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培养健身参与意识是一项艰巨又长期的工作。甘孜州是少数民族集聚地区, 落后的经济面貌、较低的文化素质、古老的生活方式致使大部分人还来不及考虑保健和养身, 城市居民和农村生活反差巨大。国家大力推行牧民定居工程, 实施效果也见一般, 更何况改变大家分散的习惯, 定点进行健身活动, 可见实施艰难。就连按时到学校上学都难以实现, 由于人口稀散, 许多牧民家庭的随牧而安, 很多学生离学校太远, 长期往复, 导致人们文化素质严重落后于城镇地区, 接受新文化改变旧观念的思想转变加难。

城镇群众终身体育意识也不是很乐观, 大部分闲余时间花在了喝茶、打麻将、上网游戏、喝酒、K歌等身体透支活动, 能参与健身的基本是花甲老人。目前比如泸定、康定、九龙等在县城人民广场, 下午18时左右开放公共广场舞, 大家围成圈或站成排跟着音乐跳舞, 增进友谊, 增进健康, 健身和娱乐融入一体, 既丰富了城市文化又提高了人们体质, 但参与者大都是女性, 而且年龄在50岁以上的居多。在城市健身场所常见锻炼者同样是退休人员或年龄较大的群体, 也有少数年轻人带着孩子锻炼的。这反映出绝大多数健康人群并不愿意参与锻炼, 终身体育意识观念淡薄。

3 结语与建议

3.1 加大藏区社会体育骨干人才培养

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是全国性的问题, 民族地区形式更为严峻, 甘孜州2600个群众只有一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例, 抛开指导水平不谈, 除去流动人员, 真正能对群众健身起到指导作用的有多大份量。所以, 培养可靠、实用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群众体育骨干是一个严峻且紧迫的问题, 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 争取更多机会, 选拔更多人才参加培训, 多渠道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 全面改善社会体育骨干人才缺乏现状, 为民族地区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实现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3.2 加大经费投入, 增设公共体育设施

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物质保证, 也是促进人民体育锻炼、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根据国家《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政策, 根据甘孜州地广人稀, 经济落后, 居民不集中等特点, 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 加快新农村建设, 各种现代设施跟着城镇建设步伐,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 实现农村城市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此, 应当抓住这一发展机遇, 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提高人们体质。

3.3 多层次开展健身性活动和比赛, 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要真正做到全民健身, 实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提高人民体质。活动的开展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不能只是针对普通老百姓, 不能只做给政府看、外界看、媒体看, 而要从实质、根本抓起, 结合当地实际, 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健身活动, 要有计划性、长期性, 与可行性、大众化相结合, 削弱竞技性, 开展以参与简单、群众喜好结合趣味性为原则, 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活动或比赛, 比如乒乓球、羽毛球、有氧慢跑或快步走、排舞、秧歌、锅庄、陀螺、蹴球等大众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适合社会各层次人员参加, 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提高人们众在参与意识, 体会运动乐趣, 全面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3.4 政府引导, 社区宣传, 提高藏区群众锻炼意识

群众锻炼意识是能否真正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内在关键因素, 具备了良好的锻炼环境和机会, 关键在于人们的参与。政府应该加强引导, 制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锻炼规划, 从党政领导做起, 大力宣传7+1>8的锻炼思想, 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计划, 应重视工作人员的体质, 而不只是在乎每年的体检。社区加强宣传, 定时组织开展健身活动, 以横幅、标语、家人带动、朋友联动的方式增大影响面, 加大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人参与, 体会其中的乐趣, 增进友谊, 丰富文化生活, 增进健康, 从而提高群众的锻炼意识, 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取向, 全方面发挥社会体育的社会功能。

3.5 抓好藏区学校体育建设

学校体育是培养从事体育事业人才的摇篮, 也是未来体育发展的希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都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 而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和保证。可见, 学校体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体育的发展, 学校体育的对象绝大部分是青少年, 也是祖国的未来, 搞好青少年的体育教育、正确树立终身锻炼意识, 掌握体育锻炼知识, 对社会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体育要良好发展, 离不开课堂教学, 更离不开课外体育活动, 没有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和保证,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运动能力的提高、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只能是空谈。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密不可分, 在现实生活中, 要抓好学校体育建设, 除满足学校体育专项经费投入和规章制度外, 社会体育的社区建设应注意开辟全面健身场所, 同时, 社区和学校应加强社区体育活动、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协调和结合, 确保孩子有安全的运动场所。

参考文献

[1]徐伟强.对青海牧区城镇藏族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9 (4) :98-101.

[2]魏万珍.构建社会体育公共关系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3 (6) :20-24.

[3]董新光, 曹彧, 徐焕.论社会体育与环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8 (4) :51-53.

[4]江健康.论体育强国与社会体育的关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8 (6) :27-31.

[5]伍天慧, 谭兆风.社会体育发展的经济学视角[J].嘉应大学学报, 2003, 21 (6) :100-103.

[6]周结友.社会体育发展趋势简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2 (4) :24-26.

[7]王海荣, 董新光.试论社会体育发展动力[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5) :15-16.

[8]汪爱平, 范洪彬, 李焰, 等.我国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6 (6) :84-87.

[9]张翔, 张正民, 王虹.我国社会体育参与者的价值取向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4 (12) :19-26.

[10]周结友.我国社会体育研究热点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7) :23-29.

上一篇:肿瘤化疗的临床护理下一篇:高中语文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