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中数学

2025-01-09

初一中数学(精选12篇)

初一中数学 篇1

初一新生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 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 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研究方法都是个转折点, 尤其是数学思想认识上要产生质的飞跃, 体现出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转变与运用。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 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只有在学习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 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认识, 并逐步掌握运用, 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 形成能力。因此, 从初一开始将数学思想方法的讲解融入到教学中,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和认识数学问题,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是被研究对象包含多种可能情况, 导致我们不能对它们一概而论时, 我们必须按照出现的所有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各种情况下相应的结论。它能使复杂的问题条理化、简单化, 能克服思维的片面性, 防止漏解。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体现了运算的多样性。初一教材中的分类思想主要体现在:

1.有理数的分类。

2.绝对值的分类。

3.整式分类。

教学中, 要向学生讲清分类的要求 (不重、不漏) , 分类的方法 (相对什么属性为类) , 这样, 学生做一些有关分类讨论的题也就不易出错, 使学生养成运用分类思想解题的习惯, 培养严谨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数形结合思想

所谓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数学运算利用有关的几何图形形象地展示出来, 并结合该几何图形得到运算的结果。

教材引入数轴后, 就为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和运用奠定了基础, 在以后的内容中, 这种思想不断得到运用。如有理数比较大小, 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画图分析, 不等式 (组) 解集的表示等, 都充分显示出恰当、合理地把数量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后, 可收到化抽象为直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良好效果;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使平面上的点与有序数对之间构成一一对应关系, 是实现数与形结合的重要工具。由点找坐标, 由坐标确定点的位置, 通过坐标变化呈现图形变换, 也促进了数形之间互相转化, 数与形结合直观形象, 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有些问题需要我们借助图形来给出解答, 解决此类问题时, 要充分利用图形反馈的信息, 或将文字信息反馈到图形上, 做到有数思形, 有形思数, 顺利解决问题。

三、逆向思维思想

逆向思维思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即把问题倒过来或从问题的反面入手倒转思维, 或逆用某些数学公式、法则来解决问题。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使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得到有效的迁移。因此, 逆变换思想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武器。

例如, 已知:求:的值。

分析:此题可逆用完全平方公式, 先化简原式。

解:原式= 1 2 [ (a-b) 2+ (b-c) 2+ (c-a) 2]=1 2 (1+1+4) =3

四、化归思想

化归指的是转化与归结, 即把数学中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某种转化过程, 归结到某个 (或某些) 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最终求得原问题解决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它是数学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之一。化归思想渗透在有理数运算,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内容中。初一数学中的化归思想主要体现在:

1.用绝对值将两个负数大小比较化归为两个算术数 (即 小学学的数) 的大小比较。

2.用绝对值将有理数加法、乘法化归为两个算术数的加 法、乘法。

3.用相反数将有理数的减法化归为有理数的加法。

4.用倒数将有理数的除法化归为有理数的乘法。

5.把有理数的乘方化归为有理数的乘法。

五、整体思想

所谓“整体思想”就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将要解决的问题看作一个整体, 通过对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已知条件和所求综合考虑后, 得出结论。具体表现为:

1.在有理数运算中, 常把字母与其前面的“+”“-” 符合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处理;

2.用字母表示数就充分体现了整体思想, 即一个字母不 仅代表具体的数, 而且能代表单项式或多项式;

3.整式运算中往往可以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处 理。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只要切实把握好以上典型的数学思想, 依据课本内容, 按照学生实际, 从初一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渗透, 运用, 就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训练并提高学生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 用数学思想指导课题教学, 学生将学得更活, 对知识的结构关系、问题的本质特征就有清晰的认识, 化学会为会学, 提高数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 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数学思想方法素质的高低, 决定着数学能力的强弱。因此, 从初一开始将数学思想方法的讲解融入到教学中,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和认识数学问题,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初一中数学 篇2

丰城市淘沙初级中学

李小凯

数形结合是数学学科学习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思想方法。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初一学生虽然在第二学期才开始接触系统的几何知识,但抓住教学契机及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观,对于他们思维的发展、思路的拓展及解题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小学的知识基础上,初一学生开始从代数和几何两个角度来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在此期间,数形结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利用几何图形解代数题,尤其是利用数轴来解决有关问题;

二、利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题,最常见的是用方程来进行计算。下面我就从这两个方面结合自己在将近一年的教学工作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指导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利用几何图形解代数题

《代数》第一章告诉学生代数学的主要内容与主要手段——用字母表示数,紧随其后的第二章在初步认识正、负数后,立即进行了数轴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意在让学生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此后又以数轴为重要载体讲解相反数与绝对值概念,为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打下基础。因此,数轴不仅是解题工具,更成了联系直观与抽象的纽带,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有理数的有关知识。作为几何图形,首先要细致周到地指导学生画好数轴,培养仔细认真的作图习惯,其次更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数形结合的直观表象,便捷迅速地解决一些代数问题。

如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一旦学生能在头脑中形成数轴及这两个有理数的左右位置关系,那么根据“左小右大”的原则,数的大小判断易如反掌。

又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只有在数轴上找出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才能避免凭空想象时混淆不清的许多错误概念,把某个区间或无解等情形直观表示出来。

【例一】 利用数轴比较下列有理数的大小,并用“<”连接。

11-3-,4,-1.5,2-,0,1,8,-2. 22分析:先在数轴上标出各数,再根据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立即可以得出结论。

11-3-

-2-1.5

0

2-

22

11∴-3-<-2<-1.5<0<1<2-<4<8 22

【例二】 若a、b均为有理数,且a>0,b<0,a+b<0,试用“<”连接a、-a、b和-b四数。

分析:要用“<”将上列四个数连接起来,只要分别在数轴上表示出这四个数的位置,其大小顺序也就能排列得一清二楚了。

解:∵a>0,∴在数轴上易于表示出a和-a相对应的两点 ∵b<0,∴b应位于原点的左侧。又∵a+b<0即b<-a,∴b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位置应位于表示-a的点的左侧

因而四个数a、-a、b、-b用“<”依次连接起来的顺序应为:

b<-a

以上两个例题由浅入深、从直观到抽象地应用数轴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对于接触负数概念不久的初一年级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方法不是难事。

二、利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题

在初一开始学习几何后,由于所掌握的知识有限,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一下子提得太高,不可能要求他们严格地按照推理证明过程来完成一些较复杂的计算题。此时,可以在几何教学中灌输代数思想,用代数方法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例三】已知,如图,点C分线段AB为5∶7,点 D分线段AC为1∶4,CD=4cm,则AB= cm。

分析:由5∶7与1∶4联想到比例问题,此时可用代数方法解几何计算题。设AD=x cm,则问题可迎刃而解。

解:设AD=xcm,则CD=4xcm,AC=5xcm,BC=7xcm,AB=12xcm,根据题意,得

4x=4. 解这个方程,得 x=1. ∴12x=12. 答:AB长为12cm.

【例四】一个角的余角的3倍比这个角的补角大18º,求这个角的度数。

分析: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互余与互补的定义,可直接根据几何语言的文字叙述转化为代数方程。

解:设该角为xº,则其余角为(90-x)º,补角为(180-x)º,根据题意,得

3(90-x)-(180-x)=18,解这个方程,得

x=36. 答:这个角为36º.【例五】如图,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C,且∠AOD-∠AOE=60º,求∠AOD的度数。

分析:这里出现了角度之差∠AOD-∠AOE=60º形式的条件,学生可能会计算结果,但难以说明道理。应引导他们从其它已知条件中推出∠AOD与∠AOE的另一关系,再通过代数方法计算求解。

解:∵OE平分∠AOC,(已知)

∴∠COE=∠AOE.(角平分线定义)

又∵∠AOD+∠AOE +∠COE =180º,(平角定义)∴∠AOD +2∠AOE =180º.(等量代换)

{ x-y=60, x=100, y=40.设∠AOD为xº,∠AOE为yº,根据题意,得

x+2y=180.解这个方程组,得

{ ∴∠AOD为100º.通过以上三例的解答,学生对于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计算题的思路已基本掌握,很快就能触类旁通地用类似方法解决许多问题。数形结合的优越性又一次得到了体现。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能不能通过代数计算而求得解决,关键就在于几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不能较方便地表示成适应代数计算的表达式,因而我们在解题分析时既要善于发现直接或间

接存在于各相关元素中的数量关系,又要能够从几何性质出发,将所探索到的数量关系代数化,从而在代数计算中完成推理而求得问题的结论。

初一中数学 篇3

关键词:初一数学教学 探究学习 使用技巧 教学情境 激励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49-01

探究学习近些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强调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中活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在初一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分析了初一数学教学中探究学习的使用技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并指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分析能够引起教学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教学和学习实际工作发挥指导作用。

1 初一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学习的意义

探究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而数学教学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它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一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学习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探寻和研究,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探寻解决方法,这个过程是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思维和加工的过程,也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思考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探究学生改变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课堂参与度,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得到了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

2 初一数学教学中探究学习的使用技巧

正因为初一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学习具有如此重要意义,因而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重视相关技巧的运用,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运用以下技巧来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

(1)转变思想观念,活跃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观念,尊重学生,倡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在实验或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应当做好指导工作,积极引导学生下一步怎么做。教师还应该给与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对学生要进行适当的鼓励,给与他们精神上的支持,鼓励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初一数学的有效开展不能依靠简单地模仿和记忆,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从观察、实验、推理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探究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在上课之前做了一下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并在三个顶点标上字母A、B、C,然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得到角A的平分线。探究学习表明:经过小组讨论之后,得出了两种结论,一种是用量角器去平分角的度数;另一种是将交A对折得到角的平分线。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得出了两种不同的结论,这是他们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结果,这种方法应该值得肯定。

(3)预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要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欲望,预设教学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學习《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内容的时候,首先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从摆一个正方形所需要的火柴棒,到两个、三个所需的火柴棒,来诱发学生对摆五十个、一百个正方形所需的火柴棒的思考。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活动。探究学生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实例来为教学服务。例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测量建筑物和树的高度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性问题。教师可以要求不同的小组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然后进行实地测量,进行分组讨论,撰写实习报告,然后将典型的方案做个汇报,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初一数学教学中探究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除了使用相关技巧之外,使用探究学习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避免问题过于肤浅。探究的问题应当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要有现实意义,要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问题过于肤浅。

(2)避免问题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探究的问题应该难易适中,在教学大纲的范围之内,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符合,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3)避免形式主义。要对问题进行仔细思考和研究,按照探究学习的步骤进行,避免出现形式主义,要收到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一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探究学习的运用,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推动探究学习在初一数学教学中更好的运用,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初一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文光明.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法[J].理科爱好者,2010(1):88.

[2]李祎.基于探究学习的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通报,2009(2):22-24,27.

[3]商会星.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J].商情,2011(30):159.

浅谈初一数学教学中的三个过渡 篇4

一、抓住关键, 做好由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过渡, 克服运算上的盲目性

初一数学是在复习算术数 (即小学里的整数、小数) 运算的基础上, 引入负数, 然后再提出有理数的概念, 指出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可见, 引入负数是完成由算术数到有理数过渡的关键。如果引入负数这一关键没有抓好, 有理数这一章就会学不好, 后面内容的学习就要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为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抓这一关键点:

第一, 从讲清相反意义的量入手引入负数, 使学生感到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运用的广泛性。在教学中, 我常利用学生易懂的实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 常常遇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启发学生看到, 仅有算术数不可能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这就有必要引入新数———负数。用正负数去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既确切又简洁、方便。

第二, 引入负数建立有理数概念之后, 就进一步帮助学生搞清有理数同算术数的区别和联系, 使学生看到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有理数注重正负号。一方面每个有理数是由符号及数字两部分组成的, 另一方面有理数运算法则也是由符号与数字两部分组成的。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出有理数和算术数的联系是:有理数的概念是在算术数的基础上建立的, 它包含了算术数, 因而, 非负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及运算法则、运算定律与小学所学知识是一致的。

第三, 培养学生对有理数运算的新技能、新习惯。具体做法是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综合, 分梯度进行训练。第一步, 做简单而重在判断符号的题目。第二步, 符号运算要求不变, 数字变大、变复杂, 正负整数、分数、小数都用上, 要求算得快、算得准。第三步,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 加上多种运算法则及顺序符号, 进行综合运算。这样做, 每步都有重点, 循序渐进, 学生不会感到重复厌烦, 有理数的运算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二、突破难点, 推动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防

止理解上的片面性

学生在小学里接触的是一个个特殊数, 而在初中一年级就要开始大量接触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含字母的式子, 这不能不说是认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上的一次飞跃。但要实现这个飞跃, 绝不是轻而易举的。

首先, 要突破字母表示数这个难点, 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我用学过的公式、法则、定律来启发学生看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三大优点: (1) 能使概念显得清晰、直观; (2) 含字母的公式比用文字叙述出来简洁明了; (3) 字母化公式比数字式更具有一般性、广泛性, 也容易找到各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感到有必要用字母表示数以后, 紧接着就要让学生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正确含义, 防止理解上的片面性。

其次, 要加强列算术式的训练。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能否正确地列出和理解代数式。这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能把文字转化为用字母和数表示的式子。同时, 又能将一些简单的式子用语言来叙述它的含义。二要训练学生会用代数式去解答简单的问题。

三、着重引导, 加快由被动模仿到主动学习的过渡, 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小学生的记忆力较强, 理解力较弱。根据这一特征, 小学算术在内容上, 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到了中学, 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增强, 在学习方法上也要从被动模仿转化为主动学习, 尽快地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当然这种转变不可能发生在一夜之间, 同样需要做长期耐心的过渡工作, 从初一一开始就要着重引导他们“自己走”, 不要老是“抱着、牵着他们走”。

1. 课前抓预习, 课后抓复习, 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鞭策学生去读、去想、提高自学能力。

2. 上课时着重启发引导, 多用发现法教学, 多让学

生思考或回答问题, 把讲练有机结合起来, 尽量不搞“填鸭式”、“满堂灌”。

3. 有意识地改变“教师讲什么、学生练什么、考试考什么”的模式。

必要时, 课外作业要有适当的补充题, 考试题千万不可全是书上现成的。每次考试要有二、三道变化题, 即用已学知识可解的又不是套用例题习题的题目。否则, 学生靠模仿得满分, 平时就不会去独立钻研, 主动学习了。

4. 利用墙报和课外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初一中数学 篇5

基础检测1、2、在数轴上表示-4的点位于原点的 边,与原点的距离 画出数轴并表示出下列有理数:1.5,2,2,2.5,,0.9223是 个单位长度。

3、比较大小,在横线上填入“>”、“<”或“=”。

0;0-1;-1-2;-5-3;-2.5 2.5.拓展提高

4.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5的点有 个,表示的数是。

5.已知x是整数,并且-3<x<4,那么在数轴上表示x的所有可能的数值有。

6.在数轴上,点A、B分别表示-5和2,则线段AB的长度是。7.从数轴上表示-1的点出发,向左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到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再向右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到达点C,则点C表示的数是。

8.数轴上的点A表示-3,将点A先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到原点的距离是 个单位长度。

数轴答案

基础检测1、2、画数轴时,数轴的三要素要包括完整。图略。左,4

3、>>><<

拓展提高

4.两个,±5 5.-2,-1,0,1,2,3 6.7 7.-3,-1 8.1

教会初一学生学好数学 篇6

关键词:初一数学;数学基础;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183-01

初一数学知识点多,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因此很多学生学起来感受不到压力,只是一到了初二,一些原本看起来数学成绩不错的学生却难以为继,“风光不再”,究其原因,其实病根早在初一时侯就种下了,那就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积累的许多小问题终于爆发,只是当时被表面的高分掩盖住了而已。因此,帮助初一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教会初一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1、对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2、没能把握解题技巧,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3、解题时常犯一些小错误,且“屡教不改”。4、解题速度过慢不适应考试节奏。5、没能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知识点越多,思路越混乱。

一、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学生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学生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二、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还要教会学生自己做。当学生学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他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我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我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三、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学生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因此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我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四、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

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我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五、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学生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我的建议是:把“做作业”当成考试,把“考试”当成做作业。 以上,是我就初一数学经常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建议,但有一点要强调的是,任何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效,学生在学习中千万要避免形式化,要追求实效。任何考试都是考人的头脑,决不是考他们的笔记记的是否清楚,计划制定的是否周全。

初一数学教学“三要” 篇7

一、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习惯养成应该是每个教师都注意的问题, 这是教学的长久之计。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 有些习惯必须养成。首先, 要让学生养成解题步骤清晰的习惯, 科学需要严谨的精神, 需要一丝不苟的条理。数学运算不能马虎, 在考试答题的时候需要学生严格地按照解答的要求, 有问有答, 有过程, 有步骤, 有总结。很多学生忽视解答的层次感, 认为数学的书写不重要, 这是个错误的观念。任何书面的东西都需要条理清晰, 这不仅是考试的需要, 在社会上, 也能体现对他人的尊重。

其次, 还要学生养成草纸不草的习惯。许多人认为草纸就是草纸, 所以只要自己能看清楚就行, 随算随写随扔。这是个不好的习惯, 一来这样容易养成混乱的思维习惯, 二来容易犯细枝末节的小错误, 然而, 对于数学来说, 任何小错误都将导致最终结果的错误。

再次, 要让学生养成敢于钻研, 勇于挑战的习惯。许多高深的数学问题, 它的起步点就是普通的数学问题,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去探讨, 去运用已有知识推演运算。最好, 还应该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发问的习惯。思考指的是独立的思考, 发问指的是对问题的敏感, 能够发现问题。我并不鼓励凡事都问老师的做法, 从学习态度上来说, 固然是好的, 也应该在班级里鼓励这样的学生, 然而, 不分难易、不经过思考的问题, 往往是学生没有思想深度的表现, 并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二、做好初一数学的引渡工作

小学数学比较注重学生基本的算术能力, 建立对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 运用逻辑推理思维的时候比较少,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也是用算术方法的时候比较多, 抽象思维的时候比较少。升入初一, 有一些变化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

首先是数学符号的变化。学生在小学阶段四则运算习惯用“+-×÷”, 但是升入初一后在写代数式的时候, 字母与字母或者字母与数字的乘法则是省略“×”号的, 或者用点表示, 而且, 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除不尽的除法如果不是运算的需要, 也往往以分数的形式出现, 这会令那些刚升入初一的学生很不习惯。这些变化要给学生介绍清楚, 多做练习, 打消他们对陌生环境、陌生表达方式的畏惧感。而且, 升入初一, 各种数学符号逐渐多了起来, 各种公式和定义也逐渐增多, 其运用也逐渐广泛。教师应该给学生多做些具有针对性的训练, 使学生对符号和公式尽快熟悉起来。

其次, 是思维方式的变化。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 注重形象的思维, 而升入初一, 数学更要运用抽象的思维方式。数字被字母代替了, 在许多学生的思维习惯里, ab很难作为a×b的结果, 以为这还不是运算的最终结果。用字母表示数字, 覆盖了符合条件的任意数字或者公式, 它具有两重性, 其一是确定性, 其次是任意性。学生习惯它表示一个确定的数字, 而忽视了其任意性的一面。这不仅是表达方式的变化, 也意味着学生必须将思维进行新的延伸和深入, 考虑到a所代表的各种可能。另外, 初中学生把数字向另一个方向延伸, 有了比零小的负数, 这都是需要学生抽象的思维。

再次, 是思维习惯的变化。小学生的思维相对来说要活泼而松散, 不善于严密周全的思考。而到了初中阶段, 许多问题都需要考虑各种情况的发生。拿绝对值来说, 一个字母a的绝对值就分成三种情况, 当a>0时, 它的值等于a;a=0时, 它的值等于a, 而当a<0时, 它的值则是-a。许多学生认为这样表示没有多大意义, 这是他们简单的思维习惯所致。这时候教师要告诉学生, 现在的学习是数学的起步阶段, 所学的都是简单的知识和定理, 它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数学的基础, 是更加复杂和深刻的数学问题的入门知识, 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更加复杂的各种难题。

三、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首先是基本的运算能力。对于初中生而言, 运算能力不仅是四则运算, 还要掌握有理数、整式、方程和不等式等各种运算, 还要掌握几何图形的测量与计算, 这些运算要熟练迅速和准确, 是学好数学的基本能力。运算能力不好, 无论多么正确的推理和证明, 其结果都不会是正确的。需要注意的是, 运算的前提是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准确理解和掌握。

其次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理性认识的结果, 需要清晰的逻辑思维, 无论是运算和证明, 每一步都需要有足够的前提和条件, 需要有力的论证, 必须严格按照各种法则来进行。教师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注重学生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各种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 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的美丽。

初一新生数学学法“五导” 篇8

一、导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学中居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读书, 必须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 学生才能由“读会”转为“会读”。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翻译, 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怎样读数学, 这是读法的核心,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教会学生读书。

1. 粗读

即先浏览整篇内容的枝干, 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然后边读边勾、边画、边圈, 粗略懂得教材内容, 弄清重难点, 将不懂的内容作上记号。

2. 细读

即根据章节的学习要求细嚼教材内容, 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的实质及因果关系, 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3. 研读

即带着发展的观点研讨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编排意图, 并归纳要点, 把书本读“薄”, 以形成知识网络, 完善知识结构。这样, 当学生掌握了读法“三部曲”, 形成了稳固习惯, 就能从本质上改变其读书方式, 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导听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讲是信息的输出, 学生的听是信息的接收, 只有调谐学生的“频道”, 使接收与输出同频, 才能获得最佳收效。

数学教学中, 对学生听法的开导, 教师首先应从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入手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激活原有认知结构, 打开“听门”, 专心听讲。这样, 才能把接收的“频道”调谐到教师输出的“频道”, 达到同频共振, 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其次, 要开导学生注意去听教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过程;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课末的小结。这样, 让学生会抓要点, 延着知识的“生展线”来听课, 就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三、导思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要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 需要教师科学的引导。

数学教学中, 对学生思法的引导, 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四点:

1. 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开展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思考, 使学生学会联想

2. 从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 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综合, 使学生学会转化

3. 从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索式教学, 引导学生追根究源去思索, 使学生学会深思

4. 从回顾解题分歧过程来开展评价, 引导学生去分析错因, 以便学生学会反思

此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还应善于暴露思维过程, 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学会“思在知识的转折点, 思在问题的疑难处, 思在矛盾的解决上, 思在真理的探求中”。这样, 就能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达到以思悟思, 融会贯通。

四、导记

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 是与其有无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正相关的, 而学生对良好记忆方法的领悟, 尚需教师的传授指导。

数学教学中, 对学生记法的传导, 教师首先要重视改革教学方法, 摒弃“满堂灌”, 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其次要善于结合教学之际, 来传授记忆方法。如把知识编成顺口溜, 使学生学会去联想记忆;通过绘制直观图, 使学生在以形助数中, 学会数形结合记忆;通过对发掘知识的本质属性, 使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同时, 学会凭特征记忆;通过归纳概括所学知识, 使学生学会按知识结构来系统记忆;通过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学会循线索记忆。此外, 教师还应让学生明确各种记忆的价值、效果、适用范围, 以使他们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

五、导写

作业书写最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此, 必须充分重视。

深究学生书写条理混乱的原因可知, 教师教学起始时不重视写法指导是一主要导致因素。因此, 精心指导学生怎样写, 才有助于其驾驭知识, 正确解决问题。为此, 应切实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的教学。

1. 在教学中, 既要注重对教学语言的解释, 又要注重必要的句法分析, 这是理解、掌握数学语言的基础

由于数学语言不像日常用语那样能在生活中得到直接印证, 换句话说, 如果不是在特定的教学研究环境, 一般难以使用其语言, 因此, 其特定的语义、句法规则, 使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为此, 其一, 必须明确数学语言的语义, 使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如通过比较、区分和弄清一些易混淆的词语, 如“大于”与“小于”, “都不”与“不都”, “有一个”与“至少”等;其二, 要明确符号的指代, 提示符号的特征。如对符号0, 不仅要指明所代表的对象, 指明的几何意义, 提示它的非正、非负性, 还应与其他相关的表示方法相联系, 加深学生对0的认识;其三, 加强句法分析, 由于数学语言有一定的逻辑结构, 其概念符号需要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了解这些句法规则是学生会用数学语言的必要条件, 因此, 在教学中要进行必要的“咬文嚼字”和对比分析, 如“a, b两数的和的平方”与“a、b两数的平方的和”等, 要作仔细的分辨, 帮助学生体会、区分、理解, 进而会灵活运用。对一些长句, 还要作必要的分解。

2. 要注意语言规范, 这是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的保证

(1) 说法要规范, 以利于思考和表达的规范。如“在直线MN上顺次截取线段MA”, 不能说成“在直线MN上截取线段MA”。

(2) 书写、作图要规范, 如 (x+5) 千克, 不能写成x+5千克。画图也要规范, 直线要直, 垂线要垂, 锐角要锐, 不能乱来。

3. 加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互译和转换

这是促进学生理解数学语言, 学会灵活运用的有效手段, 为此, 首先在概念和定理教学中应多采取转换成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来表述的练习;其次, 应采用多种形式的互译训练促进三种形态语言的灵活转换能力, 如读图填空训练、读句画图训练等;再次要逐步强化语言的训练。

学好初一数学之我见 篇9

一、上好第一节课, 取得学生的信任

初一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害怕的心态, 认为进入初中后数学的知识将会变得非常复杂, 从而产生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而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态。所以我在第一节课安排的是“生活中的数学”, 在教学活动中我模拟生活、结合生活, 赋予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变单调乏味的数学学习为一种体验、一种享受, 去关注学生的情感。“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 社会各领域无处不有数学的巨大贡献。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从心理上真正认为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

二、运用启发教学, 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

由于初一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先是负数的引入, 完成了有理数域的建立;然后又从具体的数过渡到以字母代表数, 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其特点是概念多、基础性强, 与小学相比内容较为抽象, 方法更为灵活。所以在教学中, 应运用启发教学, 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分析问题, 形成“立体思维”意识, 拓宽思维的广度。

三、因势利导,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刚进入初一的学生, 第一次接触初中数学, 此时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显得很重要。首先, 要指导学生预习知识, 提出章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让其围绕目标预习教学内容, 弄清例题, 并完成简单的一些题目, 把存在的问题及时在书中注明;其次, 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让学生手动、眼动、脑动, 重点记录的内容要板书在黑板上提示学生, 书上的内容要让学生注明;然后指导学生作业, 作业中, 哪些须独立完成, 哪些可讨论完成, 哪些是在老师提示下讨论完成, 应分不同层次要求学生, 同时对评改的作业要督促学生及时修改;最后, 指导学生复习, 要求学生及时复习所学过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整式加减过程中, 做一些有关有理数的小练习, 让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 还有就是指导学生归纳知识, 找出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 从而将知识转化成一个系统。

四、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不能都按照课本按部就班, 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 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积极采用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正确提问, 在提问中受益, 在提问中得到知识。

五、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学习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应该是生本教育课堂的精髓, 以学生影响学生, 以学生教会学生, 最终达到教师不教学生自会的效果。如何培养小组有效的合作呢?起先, 给我最大的困惑是不会引导学生, 让学生有序有质地说好, 反而给了那些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一个更不动脑筋的好机会, 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这种心急, 给了我沉重的打击, 让我快对低年级的孩子失去合作的信心。但是, 也许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照亮了他们的心, 也许是他们懂得了合作是一种鼓励、一种分享, 更是一种力量。于是, 他们慢慢走到了合作的行列中。现在, 学生们已经能够在小组内进行简单的讨论, 并学会了帮助别人, 也可以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在提高, 相信给学生些时间和空间, 不断更新我们的思想, 采取有效的方法, 学生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逐渐提高他们的自学探究能力。

如何引导初一新生“会学”数学 篇10

初一新生进入中学后, 科目增加、知识深化 ( 渗透不少数学思想) , 课堂容量大幅度增加, 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 从数字发展到符号, 由静态发展到动态……要求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然而小学里绝大部分学生是“不授不会, 新题不会”. 也就是说, 当遇到的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讲授或讲授得不全面的, 他们就不会做.

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 把学生放在数学学习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 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引导初一新生“会学”数学的策略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不仅要教学生, 更要教会学生, 使学生不仅会做题, 更要懂得怎样学习. 因此, 教师应加强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会学”数学. 这里对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谈谈本人的认识与实践.

1.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看, 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 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 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 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事实证明, 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 就会学习热情高涨, 思维变得十分活跃. 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 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 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 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 勤于思考, 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 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 课堂上注重过程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中概念的建立, 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 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 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 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 应当结合教学内容, 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 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 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完整详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成为认知的主体, 增强求知欲, 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 在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这一课时, 由于学生运用之前已学的知识, 完全能解决这类方程, 可以先去括号进行解方程 ( 如 (10) /7x - (17 - 20x) /3= 1先变形成 (10) /7x - (17) /3+ (20x) /3= 1再计算) . 不少学习浮躁的学生就会觉得没有学习去分母的必要性, 这堂课很有可能就会上的很被动.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进行了如下的调整, 先让不去分母的学生上黑板板演, 出的就是上面那道例题. 应该说按照去括号的方法解题易出现符号问题, 另外用分数计算, 计算量比较大, 也容易出现错误, 在发现种种错误后及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进而探索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 引入到去分母, 达到化整的效果, 方便计算, 降低错误率.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参与, 学生既认识了学习去分母的必要性, 还能克服学生对这堂课不感兴趣而导致课堂氛围无法活跃的问题, 学生的探索精神也势必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出来, 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必然得到了提高.

3. 巧编变式习题及开放式题型,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上传统的习题, 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 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 改编教材上的习题, 使之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

设计开放题 ( 题目的条件不充分, 结论有多种性) . 例如, “比较大小: a +b与a - b”, 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 以上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 全方位观察思考, 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 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 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 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此外, 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4. 让学生展示“能学”成果, 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学生自主学习还表现在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 及时进行自我反馈, 并对学习行为做出调整. 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 做出自我评价.

章节结束, 适时地做好复习笔记, 包括全章的知识网络、归类整理易错点及分析错误原因、相关平行矫正、自己估测本章的重、难点及考点, 易考题型, 养成及时的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有时若时间允许, 还可由学生自己尝试出试卷, 从而自己逐步学会并重视平时的学习中把握重难点的重要性. 这些刚开始学生在操作时不是很完善, 可多以鼓励为主, 并展示优秀成果跟学生一起交流分享, 被展示和表扬的学生可逐步增多, 让学生增强“我能学”的信心, 最终形成“想学”、“会学”、“能学”融为一体的“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谈初一新生数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一新生数学;衔接教学;参与教学;培养方法;良好习惯

读完六年小学后的学生,刚进入初中时,对他们而言,时间、地点、老师各种环境都变了,对什么事物都感到新奇,对学习也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数学。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了,这几乎成了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搞好衔接阶段的教学

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到“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初一数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初一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因此,需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一方面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精炼、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感情,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三、培养好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是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的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的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4到6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笔者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的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多鼓励他们,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做个好学生,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做好初一数学的衔接教学 篇12

另外, 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学习内容上, 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更加抽象, 在学习能力上, 初中数学知识, 要求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加强, 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也更加高, 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进入初中的学习生活, 在数学学习上的信心不足, 学习兴趣减弱, 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等问题。因此, 做好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衔接教学至关重要。接下来, 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 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如何做好初一数学的有效衔接教学,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所提的意见仅供各位同仁参考与借鉴。

一、要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小学阶段, 由于小学生的身体发育还不成熟, 思维比较简单, 小学数学内容大多是直观的形象的内容, 但初中数学, 知识面上更加广, 内容上会更加抽象, 逻辑上更加复杂。并且, 初中数学部分内容是在小学数学上的延伸和拓展, 因此, 做好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上的衔接是提高衔接教学效率的前提。

例如, 在几何图形内容上, 小学阶段学习的是简单的三角形和四边形, 是通过直接观察和测量获取知识。初中数学几何方面则要求学生在抽象概念上进行证明, 思维逻辑要求更加复杂。初中要求在逻辑上进行论证, 这正是小学数学中缺乏的。所以在这方面加强学生的逻辑论证, 并且教会学生逐步在题目当中去表达自己的逻辑推理的过程。

一方面在初中数学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论证, 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认识到逻辑论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 小学阶段学习的“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这个在小学阶段是通过直接测量得到的结论。初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论证无论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二、要做好教学方式上的衔接

在小学阶段, 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比较轻松、直接、形象的, 老师在课堂上也是通过直接的知识传输, 让学生获取知识。但初中数学会更加注重逻辑推敲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采取更加抽象的、间接地、概括的教学方式, 来提高锻炼学生的这方面能力。教师在课堂中要以引导为主, 直接传输知识为辅, 多让学生思考, 要让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例如, 在解应用题的时候, 小学生往往会把公式背得非常牢固, “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总价等于单价乘以数量”等等, 这些都是非常直接和死板的公式, 只是做完了题目而忽视了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分析, 数学思维和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和合理的发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 教师应该是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题目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让学生通过掌握一道题来掌握这一类题, 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以此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另外, 作为初一数学教师要注意数学课堂的气氛调节, 要合理安排好课堂的组织形式, 尽量地以缓慢、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过渡到初中的学习状态, 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学生一下子转变到初中的高节奏学习当中。

三、要做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由于小学阶段教学的内容比较简单和直接, 教师在课堂上有比较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 所以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接受知识为主, 而不注重自己的学习和汲取知识。但在初中数学, 教学任务比较重, 内容比较复杂, 知识面较广。这就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前进行预习, 课后进行自主复习, 教师在课堂上面仅仅是对一些关键内容进行指导。所以, 要在初中衔接教学阶段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

例如, 在课前预习,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明确的预习目标和预习计划, 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在课堂中, 教师要求学生及时做好笔记。因为初中数学内容比较多也比较复杂, 涉及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所以, 课堂上要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在课后, 要求学生先进行笔记的整理, 对课堂内容进行复习, 然后再进行相关的练习训练。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技巧的提高, 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够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

另外,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帮助学生改掉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 小学生喜欢一边吃东西一边做作业, 一边玩一边做练习。这些都是在初中阶段非常不利学习的习惯。教师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地和学生沟通, 指导他们认识到这些习惯的坏处从而能自觉地改正过来。

总的来说, 初一数学衔接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理和学习习惯的调整为主, 学习内容教学为辅。首先让学生习惯初中的学习生活, 再来让学生接受初中的学习内容。作为初一数学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心理行为。初一数学衔接教学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点, 其他教学方面的问题, 还需要教师不断的研发, 不断地创新才能够把初中衔接教学做的更加好, 更加高效, 让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初中的学习生活中。

摘要: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 无论在内容上, 还是在思维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并且初中数学能力上的要求也更加高。加之, 初一数学是整个初中数学的基础, 学生初一数学的成绩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初中的数学学习情况。因此, 做好初一数学的衔接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 本文将从几方面来阐述如何做好初一数学的有效衔接教学, 提高初一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一数学,衔接教学,课堂效率,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洪峰.初一数学课堂衔接教学策略之分析.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 (10) :20

上一篇: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下一篇:甘孜藏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