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教学案

2024-10-16

初一数学教学案(共10篇)

初一数学教学案 篇1

初一数学教学案

年级:七

学科:数学

执笔:李颉刚

审核:初一数学组 内容: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

课型:新授

时间:20090921 [学习目标]:

1、掌握有理数除法的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学习重点]:有理数除法法则

[学习难点]: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熟练运用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倒数的概念;

2、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1、-

二、情境创设:

现实生活中,一周内的每天某时的气温之和可能是正数,可能是0,也可能是负数,如盐城市区某一周上午8时的气温记录如下:

周日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30c

-30c

-20c

-3°c

0°c

-2°c

-1°c 问:这周每天上午8时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解:[(-3)+(-3)+(-2)+(-3)+0+(-2)+(-1)]÷7,即:(-14)÷7,可见,研究“负数与正数相除”,将除法运算推广到有理数范围内,也是出于生活实际的需要。

三、学习新知:

1、探索活动

(-14)÷7=?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什么数乘以7等于-14? 因为(-2)×7=-14,所以:

(-14)÷7=-2 又因为:(-14)×1=-2 71 733、-(-4.5)、|-| 42所以:(-14)÷7=(-14)×有此可见:“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在引进负数以后同样成立。

每个数都有倒数吗?总结有理数除法法则(1)

2、有理数除法法则(1)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等于0

3、因为(-10)÷2=(-10)×所以(-10)÷2=-10÷2

1因为24÷(-8)=-24×=-3;-24÷8=-3

81=-5 ;-10÷2=-5 2所以24÷(-8)=-24÷8

因为(-12)÷(-4)=(-12)×(-所以(-12)÷(-4)=12÷4 从而得:有理数除法还有以下法则:

1)=3,12÷4=3 4有理数除法法则(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4、例题教学:

1、计算:

(1)36÷(-9);

(2)(-48)÷(-6)(3)0÷(-8)

126(4)(-)÷(-)

(5)0.25÷(-0.5)

(6)(-24)÷(-6)

237 说明

1、能整除时,一般根据法则2,将商的符号确定后,直接将绝对值相除;

2、不能整除时,一般根据法则1,将除数变为它的倒数,再用乘法; 练习:课本P42练一练T2 例

2、计算:

(1)48÷[(-6)-4]

(2)(-81)÷(3)

(4)(-32)÷4×(-8)

(5)17×(-6)÷5

说明:有乘除混合运算时,注意运算顺序。先将除法转化为乘法,再进行乘法运算; 学生练习

P42第3题 例

3、化简下列分数:

42127,,-

1712831322÷(-2)-×(-1)-0.75 5528494×÷(-16)49

aab(b0)b1.除法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

2.对于一个分数,可以有三个符号:分子的符号,分母的符号,和商的符号.这三个符号中,当负号个数为1个或3个时,分数的值为负;当负号个数为2个时,分数的值为正。

四、当堂练习: 1.计算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谈谈你的体会。

六、课后反思:

有理数的除法课后作业

1.填空:(1)-2.4的相反数是____,倒数是____;(2)相反数是它本身的数是____,倒数是它本身的数是____;

(4)若a,b互为负倒数,则ab的相反数是____。2.选择(1)下列各判断中,错误的是 [ ] A.若ab<0,a<b,则b>0;

(2)下列各等式中,不成立的是 [ ]

3.计算

初一数学教学案 篇2

一、学案设计方面

学案是“学案教学”的素材, 也是平台, 因此学案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学案教学的成功与否。我认为要提高学案的“质量”, 在学案设计中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案要“精”“准”

通过学案, 要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在学习之前就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 发现自己的疑惑点、难点, 构建知识体系, 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思考、探究, 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时, 要抓“准”核心问题, 问题设计要“精”。在设计时教师要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感知教材, 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去研究教材, 充分考虑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理解障碍和思维障碍,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 教会学生学习方式,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 在学习“基因突变”这部分时, 对“随机性”的理解上教材叙述的比较笼统、抽象, 不好理解。因此, 在学案上把“随机”具体到“点”, 即“随机”包括“时间上”和“部位上”, 这样把概念的核心问题, 精准的体现出来了。

2.学案要注意问题设计“层次性”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习活动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在教学中, 对于那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 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领悟, 可以把一些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来处理。为此, 学案编制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和兴趣水平, 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解决大多数的问题, 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探究, 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问题设计上要注意有层次性, 有梯度, 要先易后难, 要有区分度,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教学效果。问题设计要明确分为A、B、C、D四个层次, 即再现、延伸、应用、拓展并在每个题目后面注明, 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学案在反馈练习上要注意“典型题”与“易错题”的选择

“学案”在选题上要精, 要有代表性, 不能搞题海, 要贴近高考选择易错题和典型题, 这样既锻炼思维能力, 又节省时间。这就要求在学案设计上教师不但要精通教材、精通考点, 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层次、能力程度, 把教材和考纲吃透。

二、学案应用教学方面

学案教学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案教学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坚持教师的作用启发、点拨,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 相互启发、补充,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我认为应用“学案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在具体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不能重“教”轻“学”

学案教学不能把完成学案当成完成教学任务, 学案是给学生一个方案, 引导学生预习, 教师要把学案当成引导学生思维的工具, 并不是做完学案就是完成教学任务, 学案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思维和方法, 教师还要点拨、引领、反馈。点拨是在学生相互讨论仍未解决的疑点, 教师参与, 适时点拨。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和重点的问题, 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 教师针对其疑点, 抓住重点, 讲清思路, 把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2.学案设计要有“预设”和“生成”

学案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因此在设计学案时, 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 要预设到学生的变化, 这样才不会禁锢学生的思维, “学案”在思路和问题的设计上要给学生留有空间,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在学案中我特意设定了个区域, 名为“我的疑惑”, 给学生空间思考、总结。例如, 在学习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部分内容时, 由于开篇就是节选的科学发现史,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并没有完全给出, 因此在达尔文实验和詹森实验之间学生无法理解“生长素的生长部位”, 因此, 我在学案设计时, 就把这部分给出, 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生长素的生长部位, 我的思考是画竖线, 这样生长的部位就会出现虚线。课堂学生广开思路, 提出了很多想法, 有的学生还思考是否可以画出“等间距的横线”这样生长后间距会变大, 这样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开动脑筋。

3.素质教育要注重学法指导

在学案中要注重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指导, 在思维的障碍点、知识的转折点上设置问题, 提示资料,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信心。在《细胞核》这节课, 课前有四条资料用于学生分析细胞核的功能, 如果平铺给学生, 显得资料繁多又有些难度, 没有逻辑性, 学生读完一点思路都没有, 我把这些资料设置成两个实验题, 即如何探究细胞的控制遗传的功能?如何探究细胞核的控制代谢的功能?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方法是什么?学生澄清了两个极其相似的问题, 通过学案让学生学习掌握分析实验的一般方法, 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学案上设置的“问题引导”把规律套入前两个资料, 最后再独立分析后边两个资料, 这样学生由浅入深, 记忆深刻, 掌握规律。再来分析资料就很容易, 而且也便于记忆。

总之, 学案应用教学在设计教学环节中要坚持教师的作用启发、点拨,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学生学习时依据学案, 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学、讨论、检测等有效手段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主动参与知识建构, 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学案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 更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 教师的深刻思维的展示。

摘要:“学案导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归纳学案在设计和教学上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学案,学案教学,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彭畅.“学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78-92.

[2]崔金波, 赵家琛“学案教学”初探教学与管理[J].1999, (3) :66-71.

[3]温廷金.中学生物课启发式学案教学初探[J].重庆师范学院出版社, 2000, (2) :55-62.

[4]严建农.“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生物学, 2005, (8) :78-93.

数学学案教学与本土学案教学 篇3

北京的孩子津津有味的在吃烤鸭,重庆的孩子们围坐在桌旁吃火锅,我们新疆的孩子,一手拿烤馕,一手拿着烤羊肉,一边感慨:真是美味啊……这一幅幅画面提醒我们新疆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地域不同,孩子的受教育环境也就有所不同,教育当然也应该不同,这就激励着我们新疆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教学研究,特别是有针对性的进行适合本土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

全国各地教育改革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虽地处边陲,但改革的热情不减,我们时刻关注着各地的改革创新,对于这些年颇有成效的学案教学,我们也反复学习研究过,积极引入,收获颇丰。下面我只是谈谈我的疏浅的见解。

背景。

学案教学的背景:国家进入“十一五”规划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针对学生减负增效的要求,限定了学生的在校时间,如果单纯以减少学科教学时间、牺牲或者降低学科教学质量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那很可能会得不偿失。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兼顾学生的持续发展,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临的一道难题,而“学案教学”教学模式经过实践证明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方法。

本土学案教学的背景:距离1997年秋金华一中在全国首次提出 “学案教学法”,已经有十几年了,各地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非常多的适合当地教学实际的方法,作为西部城市的一座示范性高级中学,内地发达地区的许多的成功经验,并不能直接照搬应用的,所以只有研究适合本土特点的学案教学,才能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

适用性。

学案教学的适用性:学案教学的“老故乡”——金华一中对学案教学法的评价是:“学案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那么,借助学案改进现行的教学模式,就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这些方面本身就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也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保证。由此可见,学案教学的意义非同寻常。

本土学案教学的适用性:对于教育还不是很发达的西部城市而言,对全国通用教材的处理和发达地区的处理显然不同,那么,研究学生的基础与接受能力,从而制定相对应的适合学生的学案就是很必要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对现成的学案的适用性进行研究,才能制定出适合本土的学案教学。

下面就说说我对本土学案教学的尝试:

一、本土学案的定位:

学案不等同于练习册,本土学案要对教材做有效的处理,既不能脱离教材,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真正的帮助作用。学案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要考虑学生的疑惑之处,考虑学生的思路受阻之处,设计解题的方法及学习的规律,只有顾及到这几点,学案才有针对性。同时,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本土学案的设计思路:

首先,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学后教”显得更重要,但我们的学生基础有限,自学能力有限,所以在预习学案设计上,一定要注意:小梯度设计,小难度设计,要有层次,使不同层次学生能在家独立完成预习工作。如果难度过大,必然造成“拔苗助长”的恶果。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教材,应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从学生的认识经验去设计问题。其次,对于我们的学生,要留有足够的时间给他们去学习每一个知识点,力求学懂学会,如果一味求快,势必过于急于求成了。再,学完一个知识点,要配以适当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求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举例)例如:在学习数学必修5《数列》一章时,对于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数列前n项和的常用方法的处理,因为教材中只在推导公式时用到了累加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其他的方法都没有涉及到,要添加就需要课时(课时很紧),而且要把握难度(对初学者来说技巧性较强),当时想:教材也没有要求,不讲觉得很重要,讲没有时间,两难,最后就折中处理,经过研究,讨论,组内决定加两个课时,研究由递推公式推导通项公式和求数列前n项和各一个课时,并且设计好了学案:

学案一:研究由递推公式推导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公式法,累加法,累乘法,构建新数列法,由前n项和求通项。

学案二:求数列前n项和的常用方法: 公式法,分组求和法, 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裂项相消法。

但由于课时太紧,难度把握的不好,批阅检测学案时发现学生掌握的不好,一段时间后再检测,发现会的学生寥寥无几,事实证明学案的设计脱离了实际——拔苗助长。

三、本土学案的的编制:

要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也要研究自己的学生,本土学案一定要切合我们自己学生的实际学情,编制学案要严谨,严格按照“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集体研讨,制定计划——轮流主备,个人辅备——全组研讨,最后定稿——组长审核,处室审批”的流程。

(举例)例如:在制定数学必修4《平面向量》一章的学案时,由于这章新旧教材变化较大,为了较好得把握教材,把握学生,制定出因材施教的好学案光第一环节——研究教材就花费了很大功夫和很多时间。

我们高一数学组为此进行了一次集体备课。

第一阶段:开会制定计划,分配任务:一人负责新旧教材内容的对比,一人负责新旧《大纲》,《课标》的对比,一人负责新旧课时的对比,一人负责新旧教材课后习题配备对比,一人负责新旧教材教法对比。

第二阶段:集中交流,对各自负责的项目汇报,然后各抒己见,进行交流研究,反复交流,我们前后共进行了五次集中交流。

第三阶段:汇总,对各个环节达成共识,确定为本部分今后一段时间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等。

第四阶段:把汇总结果进行梳理成文,以幻灯片的形式正式向全组教师进行展示,以便得到其他年级教师的指导。

第四阶段:修改,定稿,作为制作学案的依据。

四、本土学案教学的环节:

学案分三个环节;预习学案,教学学案,检测学案.分三个步骤进行教学。

预习学案,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更应该提前预习,所以学案应提早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需要完成的基本内容,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课本,查找资料,交流讨论,请教老师,自我学习。不拘时间和形式,与老师、同伴交流,为课内探究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们的学生基础有限,自学能力有限,所以在预习学案设计上,一定要注意:小梯度设计,小难度设计,对学生在学习“学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要有预见性,在相应的位置给予恰当的思路点拨,以求“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教学学案,预习学案的完成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不同层次的疑问,所以,要给学生预留时间,请他们在课堂上交流,然后再次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交流。激励人人参与,激发集体智慧的火花。对于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要进行思维点拨,准确引导。教师的点拨,力求富有启迪和激励作用,特别难解决的问题要出示范例,抛砖引玉,让学生最终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学案还要设计难易适中的变式训练。通过变式,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以巩固重点、难点。

检测学案,设计难易适中的检测题,一方面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一方面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于为以后的教学补充丰富的知识内容。

总之,学案教学模式并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它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课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特别针对我们的学生现状,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还要研究一些更适合他们的本土教学方式。

水果城迷案作文650字初一 篇4

某月某日,水果市的公安局接到了报警电话:“什么?水果花园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好好,我马上就来!”放下电话,水果公安局局长菠萝立刻调动了警车,向水果花园出发。

“哎哟哟,你们终于来了!”报警的`是橙子奶奶,一间警察就泪如雨下。菠萝局长问道:“您先别急,发生了什么事情?”橙子奶奶哭着说:“今天早上,我和丈夫在刷牙,我一转身,他就不见了!”橙子奶奶的丈夫是苹果爷爷,是个和蔼的大伯。“不要着急,”菠萝局长安慰橙子奶奶:“我们一定会找到凶手的!”

这件事情还没调查完呢,又有水果来报警了,这次报警的是西瓜哥哥,他着急地说:“我和朋友正在广场上踢球,突然我朋友大胖就不见了,再一看,他被切成了碎片!”菠萝局长很严肃:“什么?谋杀还敢碎尸?谁胆子那么大,我一定会抓到凶犯的!”

“报告局长!”菠萝局长的手下火龙果冲了进来:“刚才葡萄小姐过来了,说是她和樱桃小姐去买衣服,她刚选好一件牛仔衣,樱桃小姐就不见了,只留下了一根绿色的头发!”怎么回事?菠萝局长焦头烂额,这天怎么发生了那么多的谋杀案,得好好的研究一下。

经过水果市公安局三天三夜的研究和现场的确认,菠萝局长发现凶手不是别人,而是给他们提供住处的人类!你也许不相信,不过事实就是这样的。某天弟弟来我家做客,老妈就顺手拿起了一个苹果给她吃,这个苹果就是苹果爷爷。怕苹果太小,老爸就亲自出马,拿了一个西瓜,切成了片状,这个西瓜就是大胖。西瓜太甜了,弟弟又拿起了一颗樱桃,也就是樱桃小姐,吃完了又顺手把樱桃柄放回原地,就是樱桃小姐的绿色头发。

《与朱元思书》三案教学案 篇5

单蕾

教师寄语: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让我们尽情地去领略吧!

一、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感情朗读课文,力争成诵,并完成下列题目。

(1)一读课文,将你认为难写易错的字写在下面横线上。(2)二读课文,找出你认为重点的词语与段落。

(3)三读课文,主旨把握,归纳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情感。

3、将你在预习中的收获或遇到的疑难在课本上标记出来。

二、预习自测:

1、这篇文章选自___现代小说家_____之手,他的字是____,北京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南()着落()宽敞()贮蓄()澄清()暖和()发髻()水藻()看护()薄雪()

3、解释下列词语。

(1)响晴:(2)空灵:

自评:

《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4.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学习难点:揣摩语言,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资料链接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老舍先生在1924年赴英国讲学,1930年回国,本想作职业作家,但专职写作难以维持生活,为了取得可靠的收入,经好友们的劝告,1930夏天到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这篇文章大约写于1930—1931年间,也就是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学生互动检查基础知识:

重点查文言字词、句等内容的理解。

2、预习时,你遇到了什么障碍?请你提出来,让我们大家来帮你解决。

3、一个同学自己设计一个问题,自己指名让另一个同学来回答,看是否能难住对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我学习,我快乐)初读课文,整体感悟作品的语言美。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听录音,读完后找一个学生读下列字词的读音: 济南()着落()宽敞()贮蓄()

澄清()暖和()发髻()水藻()看护()薄雪()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听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课文写了济南冬天 的那些景物?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2)注意停顿。

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众人拾柴火焰高)研读第二—五段

1.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 3.文中又是如何写山的呢?具体都写了什么内容?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或各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4.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好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光,又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5.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6、你认为作者什么地方写得最好?简要说明你自己的理由。

四、拓展延伸(爱拼才会赢)

现在,全国兴起旅游热。“五一”或“十一”黄金周前,为了把这个大家不太熟悉而又非常美丽的景点推介出去,济南旅游开发公司决定派一些推介员,到各地作宣传。如果你是一名推介员,该如何作宣传,才能把外地的游客吸引过去旅游呢?

五、达标测试(我达标,我快乐)

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济南()伦()敦()晾晒()暖和()唤()醒

着()落()发ji()看()护妇 镶()上 xiang()晴 露()出 狭窄()水藻()zhu()蓄 cheng()清

二、解释下列词语

温晴:___________ 空灵:__________ 响晴:___________ 秀气:__________ 贮蓄:___________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___________(体裁),本文作者: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人。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剧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文中作者把济南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依次描绘了冬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济南冬天______________的特点。文中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

《济南的冬天》课后提升案

1、本文紧扣了济南冬天的“______”这一特点,赞美的是___________(A、济南的冬天 B、冬天的济南 C、济南冬天的美景)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__________之情。

2、文章标题“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可理解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结尾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字________,现代著名作家。②等到快日落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填空)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②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初一数学教学案 篇6

题》导学案教学案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在教学中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价值,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1.引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派车问题,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序思考,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体会运用列表法有助于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方案,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2.引导学生经历多种解题策略的体验,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分组讨论、探究,不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过多的干涉,只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列表,加深对这一解题策略的认识,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空白的表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5分钟)

1.课件出示下列问题。

(1)有8吨煤,一辆车每次能运2吨,几次能运完?

(2)一辆载质量为3吨的车运了2次后,剩下的用哪种车运最合适?

(3)现在有9吨煤,你认为选择载质量为2吨和3吨的车,哪种最合适?为什么?

2.揭示课题:合理安排车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派车问题”。

1.读题,理解题意,列式解答课件出示的问题。

(1)列式解答。(2)思考后汇报:用载质量为2吨的车运最合适。

(3)思考:哪种车能正好把9吨煤运完且没有剩余?

得出:9÷3=3(次),所以应选择载质量为3吨的车来运。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一填。

(1)1千克=()克

3000克=()千克

1吨=()千克

5吨=()千克

2000千克=()吨

(2)一辆卡车每次能运3吨货物,它4次能运()吨货物。(3)一辆小轿车最多能乘坐4名乘客,如果要运送20名乘客,那么至少需要()辆这样的小轿车。

二、自主探究,找出合理的派车方案。(20分钟)

1.课件出示:一个加工厂里有8吨货物需要运走,可以使用两辆车,一辆载质量为2吨,另一辆载质量为3吨。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你有哪些方案能使这8吨货物正好运完?

2.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究派车方案。

提示:这两辆车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把想到的方案填在事先准备的表格里。

3.反馈讨论的结果。

(1)引导学生汇报想到的方案,教师课件显示所有的方案。

(2)观察比较,找出符合要求的派车方案。

(3)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显示的表格,发现有什么规律。(4)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有序地列表可以保证列举的方案不遗漏,不重复,也能让看的人更容易理解。

4.引导学生总结寻找合理派车方案的方法。

1.读题,了解题中提供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理解正好运完:保证运送货物时每辆车每次都是装满的。

2.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3.组长汇报本组的方案。

(1)各组说出所有不同的派车方案。

(2)说出哪种方案符合要求。

(3)观察后汇报:这个表格中2吨的车的次数是从大到小排列的,3吨的车的次数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4)再次观察表格,感受列举方案的准确性。

4.讨论后小结:寻找合理的派车方案,可以先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再找出符合要求的方案。在列举方案的过程中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才能保证不遗漏,不重复。

2.选一选。

(1)一辆载质量为2吨的货车,可以一次运走的货物是()。

A.1000千克苹果和2000千克梨

B.500千克大米和1800千克面粉

C.茄子和豆角各1000千克

(2)有28个人要过河,小船限坐4人,大船限坐6人,如果每条船都坐满,应选方案()。

A.小船4只,大船2只

B.小船3只,大船3只 C.小船6只,大船1只

3.圈一圈。

哪几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桥限重1吨)

(牛500千克 熊350千克 马460千克 梅花鹿120千克 小羊80千克 野猪200千克)

三、实践应用,巩固所学。(10分钟)

1.有两种面包车,一种最多坐8人,另一种最多坐10人,要同时把48人运走,应怎样派车?(每辆车必须坐满)

2.小胡有10元和5元面值的人民币各4张,如果要买一个40元的足球,他可以怎样付钱?

1.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在全班汇报自己的答案,集体进行订正。

4.解决问题。

一种日记本有两种付款方式:第一种买8本付5元;第二种买5本付3元。小红要买37本日记本,怎样买最便宜?

四、全课总结。(5分钟)

1.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初一数学教学案 篇7

一、以学案促自学

学案的第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自主学习, 包括学习目标、预习指导等, 这一部分能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从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在同一备课组共同研究, 精心编写好课时学案之后, 教师应于每节新课学习的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并对照目标进行针对性的预习, 完成预习作业。传统的教学都是老师牵着学生走, 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是凭经验进行估计。学案教学模式下, 学生先预习, 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在检查时可以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而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如在学案的自主学习模块, 我先给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理解比的意义, 会读写比, 知道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会求比值;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知道比的后项不能为0, 会用分数来表示比;运用比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接着又给出了预习指导, 让学生根据预习完成填空:

(1) 一个长方形的长为5cm, 宽为3cm, 则长宽之比为____;读作____;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____;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____。

(2) 2∶3= ( ) ÷ ( ) = ( ) / ( ) 。

(3) 4∶3=16∶ ( ) ;12∶15= ( ) ∶5=1/2∶1/3= ( ) ∶ ( ) ;0.4∶0.6= ( ) ∶ ( ) 。

通过这一组练习, 就可以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课堂教学时的重点点拨提供素材。

二、以学案理思路

学案的第二部分也是最关键的部分是合作探究, 主要包括例题剖析、方法指导、典型问题等, 这一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本节所学重难点, 理清思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对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 不明白的地方就可以放到课堂上解决, 这样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具体化, 教师的讲解明确化。课堂教学只剩下了对重点的点拨, 对普遍存在问题的分析, 大大节省了时间, 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教师可以抽出足够的时间来关注学生的差异, 并进行细致的辅导, 更体现出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 既包括生生之间的合作, 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 针对学生自学的情况, 我预设了这样几个问题, 供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1) 比值有没有单位名称?当单位名称不统一的时候需先干什么?

(2) 比与分数可以互化, 那么将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于比也可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3) 当比的前、后项为分数或小数时, 如何把它化成最简的整数比。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探讨, 能够使学习的针对性更强,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把握了重点, 攻克了难点, 而且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以学案促拓展

学案的第三部分是拓展延伸, 这一部分能让学生在巩固所学内容的基础上,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教师的释疑、精讲之后, 学生对于新知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在当堂检测的基础上安排一些综合性、实践性的拓展延伸题,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应用,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

在学生对基本内容有了系统的掌握之后,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给学生安排了几个拓展类的题目, 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解决:

(1) 将1ml的蜂蜜放入50ml的水中, 则蜂蜜水的浓度是多少?

(2) 一次足球比赛的比分为2∶0, 由此可见比的后项可以为0, 你怎么看?

(3) 小明和小刚在400m跑道的操场上练习跑步, 他们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已知他们的速度比为3∶2, 经过50s他们第一次相遇, 问他们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 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更好地把握住所学内容的本质, 既掌握了知识, 又解决了疑惑, 树立起了学习的自信。

“三卷式”学案教学 篇8

【关键词】学案;三卷;编写;实施

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随着这股浪潮,学案式的教学模式也迅速推广开来。学案,是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的出现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指导,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理念。它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了,学习有目标,有过程,有结果,学案的的知识结构相对独立完整。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参考资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了解并改进学案教学有助于教育教学的继续发展和提高。本文中的“三卷”就是把传统的一份学案一分为三,按照学习难度和能力培养目标编写成三份学案,即基础预习卷、重难点突破卷和综合复习卷,并在课堂中依次实施教学。这就是“三卷式”学案教学。

学案教学一般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编写过程,二是实施过程,下面是本人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总结出了“三卷式”学案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一些体会和心得。

1.学案的编写

在编写理念上,导学案的编写应注重环节引导和方法提示。学案教学主张根据学生认知结构,从主动发现知识,到实践应用,反馈纠正,获得知识迁移的过程来来编写各类学案,学案的编写需要符合绝大多数学生已具备的认知基础,要循序渐进地按照一定的难度编写,而这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解决能力,也因此而影响到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参与程度和能力。传统的一张学习卷包含所有内容的传授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强调一张学习卷培养全面能力,所以本人主张一张学习卷重点突出某种相关能力的培养,降低难度,化繁为简,先易后难,先分后合,有层次逐步地提高各种能力,这是“三卷”编写的基本理念。

在编写形式上,本人依据以上理念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参考了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设置和难度,在传统学案基础之上,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把传统学案一分为三,设计出基础预习卷、重难点突破卷和综合复习卷(即“三卷”)的单元学习卷,三卷的编写力求减轻学生的负担,每一份不多于4个A4的版面,越精越好。三份学习卷在形式上既独立完整又具有共同点,比如都有相同的步骤,同样都是练习题,在名称上根据各种学习卷的难度和目标分别称之为“基础练习”、“突破训练”和“单元综合题”。

在编写内容上,三卷的内容多以阶梯式的问题的形式呈现,预习卷以基础为主,难度适中,内容主要涉及课本上的一些阅读知识和主干知识,设计的问题多来自于课程标准和已有知识,同时设计了一些难度不大又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探究活动,适当拓展知识面和提高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素养和基本能力;重难点突破卷首先回顾基础知识,然后再突出重点、难点,既是复习基础也是提高难度,设计的问题和活动一般是重难点和典型知识点,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级地理素养和能力;综合复习卷既是全面回顾知识,也是归纳综合各类知识,设计多个全方位的问题,以考察和培养学生的全方位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高级思维。

当然,由原来的一份学习卷变成三份学习卷,不是简单的拆分和增加课时,而应该是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要保证学习卷和课堂的有效性,也不能因此而增加课时,否则将会增加师生的负担。因此,学习卷的编写既可以单节编制一份基础预习卷和重难点突破卷,也可以多节综合编制一份基础预习卷和重难点突破卷,最后以一个单元为整体编制一份综合复习卷,同时灵活安排课时和授课时间,保证课时不会增加,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课堂实施

在学案的实施策略上,用学案引导学生从学习目标开始,经过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习过程,到反思总结结束,完成一个学习循环周期。要实现高效课堂,必须要用有限的是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学习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更需要学生、师生来合作完成,本研究主张民主、宽松和开放的学习氛围,这将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思维碰撞,同样地,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也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密不可分,学生的探究活动多,时间长,学生的参与面就广,提出的问题就多,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本课题还主张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主要精力放在三卷的编写和课堂的跟踪把握以及各种教学活动的修正完善。

根据三卷设计的难度和内容,在具体课程实施中也会有不同侧重点,预习卷主要让学生投入自主预习和集体探究活动中,突破卷主要是学生的基础复习、探究突破,综合复习卷则是师生共同活动、综合归纳和共同评价。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实施的:要在所有章节的的基础预习卷完成后才进行重难点突破卷的学习,同样,要把所有的重难点突破卷完成后才会进入综合复习卷的学习,类似于高考复习中的一轮、二轮和三轮学习,以达到先易后难、先分解后综合、反复加深逐步提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进勇.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文献综述[J].中学数学研究,2014

[2]张从利.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J].新课程导学,2013(4)

狼复习教学案 篇9

复习目标:

1、积累作家及作品的有关文学文化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4、会翻译全文。内容及写法理解

1、屠户的形象:机智、勇敢;狼: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

2、主旨:通过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3、叙议结合的手法:议论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提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文言文考察要点及要求

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注意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及文学知识)

2、字形、字音(认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

3、默写(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不多字、不写草字、不写简化字、字体工整、字迹清晰。注意面具名句、主旨句、描写句、运用修辞句)

4、实词翻译(以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注释中有“这里指什么”的要注意。)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

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态度、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写法特点、自己的感受。补充事例及名言。)复习内容

(一)文学茶座

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注意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及文学知识)

1、本文选自《 》,作者,字,号,世称“ ”,代 家。郭沫若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二)字词吧台

字形、字音(认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

1、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缀行()大窘()积薪()

苫蔽成丘()chí担持刀()dān眈相向()目似míng()意暇甚()少时()

尻尾()假mèi()狼亦xiá矣()顷刻()变诈()

2、重点字词解释

实词翻译(以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注释中有“这里指什么”的要注意。)

①缀行甚远()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顾野有麦场()④屠暴起()⑤目似瞑,意暇甚()()()

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⑦乃悟前狼假寐()

⑧盖以诱敌()⑨狼亦黠矣()⑩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通假字

止有剩骨: 同

,译为:

4、词类活用

①一狼洞其中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狼不敢前 ④恐前后受其敌

5、一词多义

①敌: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②止:一狼得骨止()止有剩骨()

③之: 又数刀毙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④意: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古今异义词 ①屠自后断其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三)重点句子

1、文言句式

倒装句兼省略句:

①“投以骨”等于“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②“一狼洞其中”等于“一狼(于)其中洞”,译为:一只狼在其中打洞。

2、理解性默写

默写(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不多字、不写草字、不写简化字、字体工整、字迹清晰。注意面具名句、主旨句、描写句、运用修辞句)①写两狼在路上发现屠户紧追不放的句子: ②写两狼狡猾诡诈故作姿态的句子:

③写狼阴险、毒辣的句子: ④写作者针对这个故事发表评论的句子:

3、重点句子翻译

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方法:直译为主,字字落实,讲求“对译”;

明确“留、删、补、换、调、变”的方法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②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四)精彩提升,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5题。

[甲]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乙]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3分)

(1)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2)其一犬.坐于前()(3)一狼洞.

其中()

2、加点词语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故.力之用一/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目似瞑,意.暇甚/意.

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C.狼不敢前./其一犬坐于前. D.止.露尻尾/止.

增笑耳

3、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于.人不啻倍也/其一犬坐于.前 B.则人之.食于虎也/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为.蛇所食 D.以.一敌百/屠惧,投以.骨

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使用【乙】文中的相关内容来印证【甲】文的观点(3分)

《杜诗鉴赏》教学案 篇10

读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第二课时

杜甫的生平经历,思想及创作风格

目标:识记杜甫的生平经历,思想及创作风格 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衡州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杜甫创作思想

杜甫身上有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以社稷为重是他关注民生疾苦的出发点,对社稷和人民的最终关切,是他“忠君”的核心内容。但他并非一切惟命是从的愚忠之臣,贫穷生活的磨练,在他身上有极强烈的“平民”意识,一生同情人民,坚定而真诚地为苍生社稷忧虑。诗歌成就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代主义诗。第三课时关于杜诗 目标:鉴赏杜诗

建议:1,从内容和技巧两个方面鉴赏。

2,可大量背诵杜诗中的名句。《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内容讲解】: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写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评价】: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注家一般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赏析: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是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所谓“旅夜书怀”,就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写自己的胸怀或怀抱。写作时期应该确定为大历三年春。此前杜甫已经滞留夔州近两年,除因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优待以外,大约也是为了等候朝廷任命新职。因为作为夔州都督的柏茂琳,可能向朝廷推荐过杜甫。但是,唐代宗没有起用他。这时,他感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希望完全破灭了。于是在这年的正月,五十七岁的杜甫下定决心离开夔州。舟出三峡,顺着大江,进入江汉平原的江陵一带,他回想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朝廷的黑暗腐败,抒发了“官应老病休”的愤激之情。“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这也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危”,高的意思。“樯”,桅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与上一联的近景相比,这一联是远景,上句写岸上,下句写江中,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置身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该是何等的渺小。由此可见诗人孤独凄怆之情。诗中“垂”、“涌”两个“响”字,将星月精神描摩得毕肖。《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旅夜书怀》是杜甫后期的作品。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个人经历,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为我们抒写了这样的意境:失去好友、失去依托的他离开了成都,飘泊于江河之上。那细草经不住微风,是那么柔弱无助,自己所驾的这叶扁舟又是多么凄孤无依。“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看到广阔无垠的大地,谁人不产生有番作为的感受?正所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呀!看到月光朗照下涌动的波涛,谁人不胸怀激荡、感慨良多?但眼下,自己又多么渺小、孤单无助呀。

第四课时《蜀相》

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相关知识:

怀古、咏史类诗词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沉郁顿挫。“沉郁”指诗歌的情思特点:“沉”,深沉,沉厚。“郁”,郁陶,即许多的情感、忧愤蓄积于胸中。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表现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的主题。“顿挫”指诗的结构与语言声律等表现形式。它是为表现“沉郁”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顿挫”即抑扬,这里不仅指语言声调的停顿、转折,有轻重、徐急之美,而且还能指感情表现的曲折跌宕,回肠九转,含蓄深厚,反复低回,感情深沉阔大,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整体感知:

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自主探究: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锦官城”是成才的别称。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所以后来又把成都称为锦官城。)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夜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便使人自然生出“感悟怀人”之意。春色固然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候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3、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

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合作探究

“知人论世”理解本诗

1、归纳诗歌主旨。这是一首咏史诗,《蜀相》表达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首联——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何处寻”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颔联——写祠堂内的景物,深刻地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颈联——写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和精神品格,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申述诗人所以景仰诸葛亮的缘由。尾联——对诸葛亮的景仰和痛惜之情。

2、、本诗运用哪些写作技巧?

①借景抒情,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抒发作者对诸葛亮的深切仰慕之情和深沉痛惜之情。

②表达方式多样,有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③对仗工整,用字传神,极富表现力。

小结:杜甫的咏史诗是有其特点的,这就是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自身。《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同时也要求自己,自己的朋友“早据要路思捐躯”,像诸葛亮那样国而忘身;还希望唐肃宗能像刘备那样,能够信任像郭子仪等那样忠心耿耿的老臣 第五课时《阁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背景:这是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从“瞑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宿江边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背山临水的地方,风景优美。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自主探究: 首联:

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夜雪初霁之景。

2、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夜雪初霁之景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怎样理解“凄凉悲怆”的心境?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感;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颔联:

1、颔联写诗人冬夜闻见之景,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听觉、视觉。

2、“鼓角”指什么?这一意象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现实?

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五更时分,军营中传来悲壮的鼓角声。

诗人借听觉写出了时局动荡、兵革未息、战争频繁的现实。

3、颔联的对句诗人借视觉写出了三峡的壮美,请学生说说壮丽的表现?

三峡水流湍急,天上的星河倒映在江峡中,随着江水摇曳不定。

4、我们结合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时局,大家想一想“三峡星河影动摇”有何象征意? 天上星河壮观无比,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使我们想到了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和时局的纷乱。诗人将沉郁悲慨的情感融入到壮美的三峡夜景之中,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颈联:

1、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

哭声和歌声。

2、人们为何哀哭?

此时的蜀中,外有吐蕃军队的侵扰,内有崔旰等军阀的混战,战祸绵延多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便是对这种战乱时局的准确概括。

3、“夷歌”指什么?诗人听到“夷歌”后心情会愉悦起来吗?

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

“夷歌”暗指自己衰老多病仍流落异乡;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这一联中有一个词就把偏远的夔州民族杂居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是哪个词? “数处”,是说不只一起而又多处。尾联:

1、尾联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是哪两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叹? 诸葛亮和公孙述。

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

2、想到诸葛亮和公孙述那样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诗人感到很宽慰? 表面上是以诸葛亮、公孙述终归“黄土”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充分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恼。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六、作业: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这首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

悲时光易逝;悲战乱人民之苦;悲贤愚同归。

2、背诵

第六课时与杜甫同行,倾听杜甫 倾听杜甫

杜甫,你是寻找宝藏的孩子

携着诗歌的巨臂在唐朝的风烟里寻找、迷失 记下了每一个黄昏、雨夜和徘徊的足音

当我找不到哪间茅屋可以盛放你高洁的灵魂时 我渴望,渴望能倾听你的心声

我想听

你这位读书破万卷的名门之后 何时走出书斋,裘马轻狂 何时登临绝顶,睥睨众山

又是在何处与李白同醉,与高适和唱

我想听

一个高洁的灵魂怎堪朝扣富门、暮随马尘 老妇的告白,征人的陈述 路边的饿殍,朱门的歌舞 又是如何搅乱你伤痕累累的心湖

我想听

你如何宽慰新安吏抓来的壮丁 如何慰藉新婚别夫的妇人

烽火连三月如何传递可抵万金的家书 风雨飘摇中迈着怎样的步履走进羌村

我想听

何处的翠柳边有两个黄鹂 何处的小舟上有独立的危樯 知时的好雨何时敲打游子的无眠

放歌纵酒后的你可曾穿过巫峡回到洛阳

我想听

西郊草堂的床头屋漏是否修葺 千万间广厦为何只庇天下寒士 锦官城的蜀相为何让英雄洒泪如雨 安史之乱中你与妻儿有怎样的分合离聚

我还想听

贫穷何以成就伟大 困窘怎样坚守内心 国家不幸为何诗家幸

满目疮痍的时代为何有你这样仁厚深沉的诗人 „„

我想听,我想听你的心声

然后跟着你往洛阳走,往西南走、往大唐的土地走 体会沉郁顿挫,体会忧国伤时 或者泡在你的泪水里

上一篇:家长学校工作总结09年下一篇: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中学学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