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过渡性教学

2024-09-29

初一数学过渡性教学(精选10篇)

初一数学过渡性教学 篇1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 标志着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新阶段里, 从数学教学方面反映出一些什么新特点呢?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出以下三点:一是教材知识点密度大、难度高、教学速度快。二是在思维活动上,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在学习方法上, 要求学生更多地进行独立思考和自学, 由老师“抱着走”“牵着走”转变为老师开始放手, 由学生自己试着走。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这三个方面的平稳过渡, 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小学到初中的教学衔接工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关键, 做好由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过渡, 克服运算上的盲目性

初一数学是在复习算术数 (即小学里的整数、小数) 运算的基础上, 引入负数, 然后再提出有理数的概念, 指出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可见, 引入负数是完成由算术数到有理数过渡的关键。如果引入负数这一关键没有抓好, 有理数这一章就会学不好, 后面内容的学习就要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为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抓这一关键点:

第一, 从讲清相反意义的量入手引入负数, 使学生感到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运用的广泛性。在教学中, 我常利用学生易懂的实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 常常遇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启发学生看到, 仅有算术数不可能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这就有必要引入新数———负数。用正负数去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既确切又简洁、方便。

第二, 引入负数建立有理数概念之后, 就进一步帮助学生搞清有理数同算术数的区别和联系, 使学生看到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有理数注重正负号。一方面每个有理数是由符号及数字两部分组成的, 另一方面有理数运算法则也是由符号与数字两部分组成的。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出有理数和算术数的联系是:有理数的概念是在算术数的基础上建立的, 它包含了算术数, 因而, 非负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及运算法则、运算定律与小学所学知识是一致的。

第三, 培养学生对有理数运算的新技能、新习惯。具体做法是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综合, 分梯度进行训练。第一步, 做简单而重在判断符号的题目。第二步, 符号运算要求不变, 数字变大、变复杂, 正负整数、分数、小数都用上, 要求算得快、算得准。第三步,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 加上多种运算法则及顺序符号, 进行综合运算。这样做, 每步都有重点, 循序渐进, 学生不会感到重复厌烦, 有理数的运算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二、突破难点, 推动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防

止理解上的片面性

学生在小学里接触的是一个个特殊数, 而在初中一年级就要开始大量接触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含字母的式子, 这不能不说是认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上的一次飞跃。但要实现这个飞跃, 绝不是轻而易举的。

首先, 要突破字母表示数这个难点, 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我用学过的公式、法则、定律来启发学生看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三大优点: (1) 能使概念显得清晰、直观; (2) 含字母的公式比用文字叙述出来简洁明了; (3) 字母化公式比数字式更具有一般性、广泛性, 也容易找到各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感到有必要用字母表示数以后, 紧接着就要让学生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正确含义, 防止理解上的片面性。

其次, 要加强列算术式的训练。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能否正确地列出和理解代数式。这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能把文字转化为用字母和数表示的式子。同时, 又能将一些简单的式子用语言来叙述它的含义。二要训练学生会用代数式去解答简单的问题。

三、着重引导, 加快由被动模仿到主动学习的过渡, 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小学生的记忆力较强, 理解力较弱。根据这一特征, 小学算术在内容上, 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到了中学, 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增强, 在学习方法上也要从被动模仿转化为主动学习, 尽快地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当然这种转变不可能发生在一夜之间, 同样需要做长期耐心的过渡工作, 从初一一开始就要着重引导他们“自己走”, 不要老是“抱着、牵着他们走”。

1. 课前抓预习, 课后抓复习, 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鞭策学生去读、去想、提高自学能力。

2. 上课时着重启发引导, 多用发现法教学, 多让学

生思考或回答问题, 把讲练有机结合起来, 尽量不搞“填鸭式”、“满堂灌”。

3. 有意识地改变“教师讲什么、学生练什么、考试考什么”的模式。

必要时, 课外作业要有适当的补充题, 考试题千万不可全是书上现成的。每次考试要有二、三道变化题, 即用已学知识可解的又不是套用例题习题的题目。否则, 学生靠模仿得满分, 平时就不会去独立钻研, 主动学习了。

4. 利用墙报和课外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对此, 同学们感到别开生面, 十分有趣。课余积极讨论,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一数学过渡性教学 篇2

金东区实验中学

朱海萍

关键词:初中新生

衔接过渡

内容摘要:妥善处理好中小学教育管理的衔接与过渡:摸清脉搏,了解新生情况;疏导消极心理,克服畏难情绪: 1.精心设计第一次亮相。2.组织好第一次集体活动。3.上好第一堂班会课。培养良好习惯;组织培养一批优秀的班干部队伍等。让学生尽早熟悉和热爱初中的学习生活,并在学习中体会快乐而进行自主学习。

对于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从小学升入初中,可谓一个不小的转折点。面对新增的学科,面对陌生的老师,面对和小学迥然有别的初中生活,他们往往会感到既新鲜、又紧张,甚至无所适从。那么,如何尽快消除学生的困惑和苦恼,就成为我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妥善处理好中小学教育管理的衔接与过渡,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摸清脉搏,了解新生情况

拿到新生学生档案后,对新生材料静心翻阅,仔细分析,以期对每个新生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另外,从班级的整体利益出发对新生材料理出头绪,进行归纳整理:(1)班级男女生人数比例;(2)新生家庭成员基本情况;(3)新生各科入学考试;(4)新生中曾担任队、班干部人数比例;(5)新生中曾被评为三好学生人数比例。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归类分析,大致了解班级新生的整体素质构成。通过多种途径,尽快摸清新生情况,以利于今后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计划,进行班级建设。疏导消极心理,克服畏难情绪

我曾对我班学生做过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初中生活抱有畏难心理,怀恋过去的小学生活。这两种消极心理已成为初一新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新生活方方面面的不适应所致。小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老师对学生也照顾得多,管理得严。中学教育则要求对学生的照顾和外控相对减少,老师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自觉。从“抱着走”到“自己走”,中小学的这种差异使学生很难立刻适应。他们常常喜欢将现在老师的教学手段、工作方法、人格形象等同过去老师相比,总觉得“不习惯”、“不顺眼”,从而拒绝接受新老师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对新的初中生活抱着一种畏难的态度,不够自信和乐观,很难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要化解学生的消极心理,我是这样进行处理的:

1.精心设计第一次亮相。班主任在新生面前的第一次亮相,将直接关系到新生在心理上是否愿意认可你、接受你。有学生在周记里说:都说初中老师很凶的,可我们的班主任却是这么平易近人,对我们这么好,我真的很高兴。因此,班主任以平等、谦和、真诚的心态出现在学生面前,用真心真情缩短同学生的距离。

2.组织好第一次集体活动。集体活动的组织是班主任管理、协调、组织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赢得学生钦佩的一次良机。入学后,学生的第一次大型集体活动就是校园文化节,积极参与各项比赛,特别是广播操比赛获年级第二名的好成绩。比赛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召开庆功会,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感到这个班集体的优势所在,从而更热爱这个集体。特别是金姗姗、金媛、汤静亮、吴安乐等同学本来对参加区运会训练热情不高,经过沟通他们都能积极训练,在区运会上都有良好的表现,特别是汤静亮同学在市运会中也取得了好成绩。

3.上好第一堂班会课。初一班主任的第一堂班会课,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初中和小学相比,在教学上存在着很多差异,如初中教材重复少、进度快、难度大,教法上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及思维能力,我在第一堂班会课上向学生讲明这一点,使其在心理上为适应初中教学做好准备。同时,为打消学生对初中学习的畏难情绪,我还向学生介绍初中各门学科的内容、特点,告诉他们只要方法得当、刻苦勤奋,将会领略到比小学更为广阔、更为瑰丽的知识风光,力争唤起学生对初中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起能够学好的信心。并结合我的科学课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帮他们分析了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告诉他们这是很正常的,不用慌,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会慢慢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在以后每周的班会上,我都根据学生思想状态安排班会内容,班会形式也 多样化,如有培养团队合作的游戏活动、有角色扮演、自信心理、成功心理训练等。培养良好习惯

培养新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摆脱不良习惯对其成长的影响,适应初中的教育管理方式,是初一班主任进行衔接管理的一个重方面。

1.优化环境。实质上就是造成一种从严要求、自觉律己的氛围。好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低估的陶冶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有着良好风气的班级,能造就一大批习惯良好、品质优良的学生,反之,作为一名班主任有责任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期初组织学生布置教师,张贴班级口号及奋斗目标。

(1)利用班会的时间,要求学生树立自己的座右铭,座右铭内容包括“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本班要追击的目标、针对自己心理弱点写一句激励自己的话”。把座右铭写在一张纸上,贴在课桌上,学生天天能看到自己的座右铭,无形中也能起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作用。

(2)制订班规。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他们认真讨论,结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将其打印出来,人手一分,并贴在教室的醒目位置,使之成为全班同学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同时制定班级奋斗目标,“团结、拼搏、静竞进”,谱写班歌《青春之歌》,每周班会时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宣读班级奋斗目标并齐唱班歌,增强班级凝聚力。每周对学生各项表现进行评比,发奖,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2.行为训练。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着很多问题:有的学生不懂得珍惜时间,把大量时间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乱打乱闹中;有的学生个人生活没有条理,书桌、书本乱糟糟;有的学生只向本班老师打招呼,见了其他老师则目不斜视地擦肩而过„„我们根据这些问题,利用班会时间有计划地设计了行为习惯训练课,内容如:怎样使自己的仪表整洁、举止得体;怎样进行合理分类收拾课桌、书包;怎样做值日等。老师讲授示范,学生反复训练。我还采用表演的方式,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并组织专人不定期检查评比,强化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些活动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组织培养一批优秀的班干部队伍

健全班委会,明确分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组成班集体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班干部作为班级核心力量,分别负责其他级别的各项工作,如“学习委员负责指导总结科代表的工作”、“生活委员负责指导督促值日组长的工作”等。经过第一月的试用挑选出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组成班委会,大胆放权让他们管理,让他们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做到职责分明,学会管理班级事务。每天早读前在班干部的带领下学生自觉朗读,每天中午班干部轮流进行英语单词听写并负责批改,每天的值日工作也在班干部的带领下能及时认真的完成。做到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好氛围。抓好班级的纪律,充分利用班会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初一作为中小学教育管理的衔接时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今通过我的精心管理,多数学生已经平稳过渡,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了。我们班的很多学生都以能在我们这个班集体中生活而感到高兴,并且我在班级中倡导“快乐学习”的理念,其它平行班的很多学生都很羡慕我们班学生,都想到我们班学习呢!

初一数学过渡性教学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 过渡性问题 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50

“过渡性”问题是指能够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对课堂上的数学问题进行整合,设计出恰当的“过渡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和探究,使学生在过渡性问题的引导下,思维更流畅,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一、前后关联——把握旧知性

【教学片断1】“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市场上一种自动文具盒的价格是24元,买5个这样的文具盒需要多少元?

生1:24×5=120(元)。

师:你是运用所学过的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的?

生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师:如果我想买10个这样的文具盒,又应该如何计算?

生2:24×10=240(元)。

师:你是运用哪些学过的知识来解题的?

生2: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师:如果老师决定再买12个同样的文具盒,又该如何计算呢?

生3:24×12。

师:想法不错,那么,这个式子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大家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做一做后再和同学交流。

【分析与思考】在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个新知的学习上,教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24×5”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24×10”,通过过渡性问题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24×12”这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知上来。这样教学,衔接自然,既有助于通过旧知带动新知,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不仅知道了知识的生成,而且真正明白了数学知识的由来,教学效果显著。

二、层层递进——体现层次性

【教学片断2】“认识平行”

师:一辆小汽车在一条笔直的土路上行驶,你仔细观察一下车轮留下的痕迹,会有什么发现?

生1:有两条笔直的线很长。

师:假如小汽车就一直这样开下去会怎样?

生2:这两条线会无限延伸。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无限延伸是什么意思?

生3:这两条直线会无限长,不会相交,没有止境。

师:是这样吗?如果汽车上坡或者拐弯,还会存在这种现象吗?

生4:不会,必须在同一个平面内。

师:请大家把刚才自己的发现总结一下。

【分析与思考】教师主要从学生最为常见的生活场景入手,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过渡性问题,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无限广阔的空间,给枯燥无味的平行线的教学赋予了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理解了“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的真正含义。由此可见,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上,教师如能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过渡性问题,层层递进,必将能够有效地化静为动,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加强实践——关注操作性

【教学片断3】“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在刚才的教学中,我们知道了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占总苹果数的二分之一。那么,给你一张长方形纸,这张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又该如何表示?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中的长方形纸折一折。

师:请大家把自己折的二分之一展示一下。有横着折的,有竖着折的,它们都表示二分之一,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

师:从刚才大家的折纸情况来看,虽然折法不同,但是它们都表示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你还能折出长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吗?你们瞧,数学学习是多么有趣啊!

【分析与思考】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几分之一”是学生最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师在过渡性问题的设计上,主要采取了具体实践操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想一想、做一做,对于几分之几表示的实质意义的理解逐渐加深,有效提高了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在过渡性问题的设计上,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总之,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在过渡性问题的导向作用下向更深层次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一数学过渡性教学 篇4

一、了解学生, 使补平工作有的放矢

了解内容:小学教材基本知识点和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情况。

了解目的:对学生的英语基础进行分类, 把学生的英语情况装在心中, 为因材施教提供数据准备。

了解途径:分析试卷和学生考情;问卷调查小学英语教学情况, 并做好统计分析;找学生聊天;与家长沟通。

二、制订并落实好补平计划

1. 时间跨度:

半学期。

2. 内容确立:

一份郑重的承诺:老师一定会全力帮助全体学生顺利完成过渡期的学习。尤其是要给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一颗定心丸;知识点补平, 做好起始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的整理工作, 将知识点分块, 并合理利用现有教材, 不断插入必补的知识点。低起点, 小步伐, 快节奏, 边学边总结, 测试, 提高学生的成功感, 提高复现率;给学生以不断的成功感, 培养并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提高学习能力。

3. 落实措施:

(1) 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机会。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将一些简单的知识学出花样, 让基础好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 同时更多地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 给他们一个补缺的机会, 并不断地激励, 给他们成功的喜悦, 以增强他们的信心。课堂上还要为学得好的学生准备较深的问题, 让他们明白小学和初中的不同要求, 并且发现自身的不足, 从而静下心来学习, 逐渐适应中学要求。

(2) 做好示范工作, 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1) 重要性: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内容:内容包括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作业习惯、思维习惯、记忆习惯等。 (3) 途径: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 需要花大力气培养, 教师得从字母、单词、句子开始, 做好示范, 让学生写得对, 写得漂亮。每周张贴优秀作业, 给予加星表扬, 还定期进行英语书法比赛。

此外, 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作业过程的模拟很有必要。具体操作如下:将学生分成两半, 让一半学生先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放电影式的复习, 然后翻开书本和笔记查漏。复习结束后, 让学生合上书本和笔记本独立作业。做作业时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 做不出来的题目可以看书和笔记, 并及时巩固, 但是必须做上记号, 以在讲评时作为重点来听;另一半学生直接做作业, 可以边做边看书和笔记。要求两部分学生自己统计所用时间。待学生完成作业后, 教师再进行评讲, 然后进行几个方面的对比, 包括时间对比, 正确率对比, 成功感对比。通过这个模拟和比照, 让学生明白应该怎么做作业才做得快, 做得对, 还做得心情愉悦。

学生高声朗读习惯的培养, 这首先得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果学生自信, 就一定敢于高声朗读。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信, 让他们敢于开口, 乐于开口, 在课堂上, 教师应鼓励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背诵, 做到重点部分人人过关。同时, 在学生朗读背诵后, 还要进行表扬和正音。实践发现, 集体朗读的最佳时间是晨读时, 当然, 教师先得规定集体朗读的内容, 这样可能做到以好带差, 给基础不好的学生提供机会, 并且使所学知识不断复现, 这就为课堂上学生敢于说英语提供了前提保证。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还要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此外, 也可以让学习习惯好的、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学习经验, 以实现取长补短。

三、利用作业的设置、批改和评讲进一步做实补平工作

教师应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精心设置作业,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好作业, 并且在第二天的作业中重复出现学生掌握得不理想的内容。每天的作业应坚持全批, 并且做到每天安排时间给基础差的学生面批作业, 一直到他们基本赶上全班的步伐为止。作业评讲时, 要做到有侧重点, 让学生提问, 并坚持部分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己评讲, 这样能够提高作业评讲的有效度, 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成功感和自豪感, 有利于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探究能力。

四、坚持少量多次过关默写和定期阶段测试, 给全体学生不断的成功体验

每天的重点词汇和语言点的过关是必不可少的, 这是一个语言积累的过程, 为了提高学生记忆的兴趣和能力, 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降低记忆的难度, 过关内容的量和难度应有一个逐步加大的过程。同时, 还要让每个学生制定一个符合自己水平的努力目标, 对达到目标者, 教师应给予加星奖励。比如, 每次默写达到满分一个星, 五颗星奖励一本练习本;达到自定要求加一个星, 十颗星奖励练习本;半学期评一次记忆之星, 等等。这样可以给每一层次的学生以不断的激励和不断的成功体验, 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定期阶段测试的难度同样也应渐渐加大, 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也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而给他们以一种不断进步的感觉, 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为补平工作减少难度。测试的后续工作很重要, 要及时分析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而且要分析到人, 这样可以把没有掌握的学生始终抓在手上, 可以利用时机给予补差, 并在以后的默写中经常复现。

五、掌握激励学生的艺术, 使学生成为补平工作的主角

如何尽快完成补平工作, 顺利实现过渡?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应该是主角, 教师只是起一个引领作用。一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有时候会出乎教师意料, 只要学生自己主动要学, 他们就一定能学好。而要挖掘学生潜力, 教师还必须做好激励工作。

首先, 要把激励工作融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时时处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 关注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尽量做到表扬及时和公开, 应以精神鼓励为主, 适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批评则要注意场合和方法, 决不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 多侧面给予学生激励。学生除了需要任课教师的激励以外, 还需要班主任和家长的激励。因此, 教师应定期与班主任以及家长联系, 多说孩子的优点, 让他们给予孩子们激励;对于存在的问题, 则应与他们共同探讨适合于初一学生心理的解决方法, 让他们知道教师不是在告状, 而是在帮助他们进步,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教”, 从而使补平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六、做好帮扶结对工作, 实现各层次学生共同进步

少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弱, 在校时尚可及时问教师, 但是晚上和星期天如何让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呢?这就必须要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 让他们做小师傅, 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同时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实现共同进步, 加快补平工作步伐。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找师傅: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自己找师傅,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适当进行微调, 在以后的帮扶过程中也要进行调整。

谈方法:分别找师傅和徒弟谈话, 发给每位师傅记载本, 记载帮扶具体内容, 定期交给教师检查。如果有问题不能解决的就和作业本一起交给教师, 让教师帮助解决, 可以采取笔头帮助解决, 也可以当面解决。

除了帮助徒弟解决学习上的一些困难外, 师傅还要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为徒弟树立好榜样。对于徒弟, 首先要让他们学会珍惜机会, 尊重师傅的付出, 还要让他们掌握提问的时间, 平时提问尽量不放在夜自休的时候, 而安排在夜自休之前、之间和之后的时间, 这样就不会影响师傅的学习。

初一数学过渡性教学 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环节过渡;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0-001-01

一、数学课堂过渡的作用

1. 巧用过渡,激发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探究问题欲望。”教学中,教师情真意切的过渡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可以激发学生敞开心扉,飞扬智慧的语言;可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让他们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优美的过渡文字体验中也得到了浸润、感染和丰富。

2. 巧用过渡,穿针引线。一堂数学课是由导入新课、课堂探究、例题精讲、巩固反馈、拓展延伸、总结归纳等环节组成。一个个教学环节好比是粒粒珍珠,环节间的过渡就是串联珍珠的丝线。根据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的联系,选择最佳结合点而设计的过渡,可以将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整个课堂教学环节连成一个无缝圆润的整体,如流水般自然。

3. 巧用过渡,搭桥架梯。学生的思维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随着教学内容的转换,随着语言由内化向运用、拓展、迁移的深化,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在不断由一种类型转向另一种类型,这种转换,有时属于同一类型水平转换,有时是低层次转向高层次发展,老师适时、适当的过渡可以成功的为学生铺路搭桥或者架梯攀升,让学生顺利的到达彼岸。

可以说,方法适当的课堂过渡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教学内容的指南针,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引航仪,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转化酶。那么如何抓住课堂教学的有利契机进行过渡语言设计呢?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切入点,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组织与提炼语言。

二、数学课堂过渡语的运用策略

1. 新课导入,导入式过渡语,筑起桥墩。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是全部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是教学全过程的开端。好的导入犹如乐师弹琴,第一个音符就悦耳动听,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而成功的导入式过渡语就如同筑起的桥墩,稳稳地托着整个课堂桥梁,它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个适合教学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二次根式的乘法》的导入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语言导入新课:

五一假期,小明一家自驾去美丽乡村谷里游玩,有一个正方形的花卉基地,种植了各种花卉,非常美丽,花卉基地分成了五个部分,边上是四个三角形,中间是一个矩形(如图),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小明想知道这个矩形的边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你能帮助小明解决这些问题吗?

2. 教学呈现,顺流式过渡语,架起桥梁。这种过渡语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这样的过渡语常常会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它承上启下,带出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这新授内容的呈现,教师的过渡语顺畅而下,犹如架好的桥梁,衔接了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顺利地习得了新知。

如《二次根式的乘法》的探究部分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过渡:

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先探究■·■的问题即两个二次根式的乘法问题。我们研究公式你有哪些学习经验?(学生:先举具体的例子,然后总结规律形成猜想,最后进行推理论证)你举哪些例子?有什么猜想?如何论证?

3. 巩固操练,提示式过渡语,修饰桥面。有句教学格言是这样讲的:你听,你忘了;你读,你记住了; 你做了,你学会了。所以我认为,练习在数学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那么教师在练习中的提示式过渡语,就好比在修饰桥面,让学生随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行为,纠正不合适的学习策略,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例如,如《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总结出来以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我们探究出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多了一项本领,我想你们一定很想试一试,请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4. 重点之处,总结式过渡语,画龙点睛。在课堂上,将众多的内容及问题进行必要的精简、归纳、总结、 梳理,以导出重点要讲的内容和问题,进而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任务更为明确。这类过渡语就是教师在上环节教学内容结束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择其重点作一小结,然后过渡到下一环节施教内容。总结式过渡语,就好比是画龙点睛,让学生学习起来目的明确,听得明白,学得有效。

例如《二次根式的乘法》这节课做完练习以后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过渡语:我相信通过几道题的练习,你一定有一些独特的见解和解题的技巧,能和小伙伴们分享吗?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充满着学生意想不到的回答和意料之外的插曲,用得巧、用得妙的过渡语言,加上教者生动的表述,如行云流水般不着痕迹却引领着学生畅游于文本之中。数学课堂过渡方法多种多样,数学教师要掌握和运用衔接艺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刍议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过渡 篇6

一、培养强烈的竞争意识

当今社会, 人们为了生存, 不得不通过各种竞争取得社会的认可, 没有竞争, 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而要参与竞争, 就必须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学生进校之初, 在思想上就牢固地树立这种观念, 由此产生学生学习的良好动机, 这对学生今后学习成绩的提高起决定性的作用, 小学生刚升入初中时学习动机是很单纯的, 多半对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感到有趣, 有的学生为了得到老师、家长的夸奖, 为了升入重点学校而争取获得好成绩.但这种状况只是暂时的, 面临趣味性少而非学不可的初中教材或学习遇到挫折时, 就容易出现消极、畏难情绪,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 引导升入初中的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和学习的社会责任感, 使他们意识到, 要置身于社会, 没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是不行的, 使他们察觉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无论从事哪一行职业都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 从而体会到自己的努力与祖国的未来是分不开的, 还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阐明各种知识的实践意义, 在应用知识中懂得知识的用处, 比如说, 在学习正、负数的概念时, 以中央气象台每天发布的天气预报为例, 如提问“什么叫零下温度?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有何区别”?然后引入新课,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树立他们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教材内容的过渡

中小学的教材要求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小学生只限于揭露事物的具体特点或外部联系, 对直观形象的教材易理解, 对事物的一般特点或内部联系, 常常把本质或非本质的东西混在一起, 到了初中, 则逐步要求学生会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性联系, 这就需要教师在中、小学教材内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使学生顺利地由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如讲应用题时, 讲述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解法, 从而引出方程概念, 然后复习小学学过的有关方程的一些基本概念, 接着将小学学的方程解法过渡到代数的常规解法.

“温故而知新”是知识过渡的好方法, 先复习小学有关内容, 利用旧知识解决新课题, 使之产生新旧知识的矛盾, 激起学生理解教材、渴求解决问题的愿望.比如, 从小学学过的正整数、正分数, 逐步产生有理数、实数、虚数, 就是在新旧知识的矛盾中产生的.

三、教学方法的过渡

有的教师,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通常采取了讲故事, 动手操作, 搞竞赛, 画图表, 等等, 这些做法对激发学生, 尤其是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 仅这种“激趣”作用是浅层次的, 有时甚至是肤浅的, 有效时间不长, 对初中学生作用不大, 长期教学实践证明, 下面几种方法有助于中、小学教法的过渡, 激出学生持久兴趣.

1. 推崇目标教学

教师首先将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阐明, 使学生能够将自觉预习课文与接受教师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课前检验自己的预习成果, 课堂上认真捕捉与重点内容相关的要点, 课后能及时地总结与改进, 在具体问题上, 做到有目的的学习.长此以往, 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真正地从“懂”到“会”.

2. 精心设计教案

教师备课, 光备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应结合学生实际, 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 把握好知识技能、能力的要求层次, 注重重复和反馈重点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精选例题、习题和试题,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进行变式训练.例如, 由|-3|=3, 引出-|-3|和|-|-3||等, 以加强绝对值的理解.同时, 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通过对储蓄利率、工厂效益的增长等问题的处理, 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 精心组织教学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把课讲得有内容、有条理、有趣味, 既生动活泼, 一丝不苟, 方法多样, 难易适度, 对后进生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内容, 练习是模仿性的;对成绩好的学生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使学生感到每一次课都有新的收获, 真正体验到因能够胜任学习, 而发自内心的、深层次的愉悦.此外, 教学中, 我结合学生生活经验, 巧设一些比喻, 用形象化语言解释数学概念、数学方法, 使其不再抽象、枯燥.如在学习解方程时, 必须要强调“移项要变号”.可偏偏有些学生常常发生移项不变号的现象.于是改用打比方, 等号比作敌我两国边界线, 跨越国界就是“叛变”———变号.学生明白了这一规则后, 移项不变号的现象很少发生.

四、结论

在教学中, 中小学生因年龄的差异, 课堂教学方法也应不尽相同, 初中生除了带有小学的情感因素外, 自尊心、争胜心都很强, 因而, 教师要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取得学生的信任, 引导学生以情感听课, 过渡到以理智听课, 而要达到这个效果, 教师本人对学生首先既要热爱, 又要尊重, 不爱学生的人是当不好教师的, 教师应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 以温馨的语言、信任的眼神、恰当的举止给学生以影响.其次在课堂教学中, 要广泛运用鼓励手段, 以满足学生自尊心的需要, 特别是对后进生的点滴进步, 更应多加鼓励, 努力让每一名学生感到心理的满足, 考虑到初一的学生仍具有儿童的天性, 爱说、爱动、情绪不稳, 教师要发动学生自我约束, 自我管理, 制定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堂常规, 班干部各司其职, 加强学生抗干扰的能力, 逐步达到课堂上动静有序, 积极思维, 顺利地融入初中学习生活.

摘要:我认为, 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教材内容的过渡、教学方法的过渡等方面抓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工作, 逐步达到课堂上动静有序, 让学生积极思维, 顺利融入初中学习生活.

初一数学过渡性教学 篇7

数学分析是数学系学生一入学就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学生开始学这门课时, 普遍感到困难重重, 期末考试的不及格率大大高于其他课程, 不少学生因此失去学好数学分析的信心。其主要原因是:

1.与中学数学相比, 数学分析这门课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研究的对象不再是具体的、不变的量, 而是抽象的函数;研究的方法不再是初等的方法而是极限方法。这一切要求学习者必须具有抽象的、概括的、量化的、辩证的思维模式, 而初入大学的新生原有的形象的、孤立的、具体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难以适应数学分析的学习。

2.与中学的教学模式相比, 大学教学模式的突出表现是内容多、进度快、重复少、例题少。如果学生在主观上仍然沿用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 必然会因为不会思考问题或思考问题不深入而抓不住概念的本质, 从而影响数学分析课的教学效果。

学生认识、理解概念的程度, 关键在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高中生在完善形式逻辑思维的同时逐步过渡到辩证逻辑思维。由此可知, 刚入学的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还处在形成阶段, 稳定的思维水平还是形式逻辑思维水平。学生只能静止的、局部的、不联系的认知所学的概念, 而数列极限概念是数学分析中第一个重要概念, 又是一个辩证的概念, 其表现为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联系的辩证观念。这就形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与理解数列极限这一辩证概念的矛盾, 要求学生必须克服从形式逻辑思维到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障碍。通过数学分析中第一个重要概念的学习, 会使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质的飞跃, 能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

因此, 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要有一个根本的变化, 这是一个艰难而又必需的过渡期。如何完成这样一个过渡, 使学生尽快适应数学分析的学习, 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是数学分析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几年来, 我们初步摸索出了一个与这一时期相适应的体现帮助学生学习的过渡式教学法, 即针对学生从中学数学学习转入大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的合理调整运用入手, 以数学分析课的教学改进为突破, 推动学生尽快建立起适应大学数学学习的思维模式, 完成从中学数学学习到大学数学学习的过渡。

二、过渡式教学法的实施

过渡式教学法的基本目的是要解决课程内容多层次的高度抽象性与新生原有思维模式层次较低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过渡式教学的探索。

(一) 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放缓坡度

1.上好绪论课。

我们所说的绪论课不仅仅指开始时的总绪论, 也包括章与章之间, 甚至某些重点节与节之间的导论。教师务必认真上好绪论课, 让绪论充分靠近本论, 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概括的了解, 对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方法有初步的了解, 从而在课程内容上实现合理过渡,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

2.抓好预备知识的教学。

(1) 注意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数学符号;

(2) 在中学数学的基础上, 加强关于不等式和数学归纳法等有关知识的教学;

(3) 介绍关于命题和逻辑非命题的知识。

这些预备知识是学生改变思维结构, 学好极限理论的必要基础。

(二) 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突出难点化解

1.通俗化, 即某些教学语言、教学形式的通俗化。

其目的是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 使乏味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如进行极限定义教学时讲到定义中“ε”的二重性:绝对的任意性及相对的固定性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想说明X同学是我们班最高的同学, 可否这样说:“我们班中的任意一名Y同学同他相比, 他都高, 这样就说明他最高。”同学都同意这个观点, 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 这个Y同学具有二重性, 一是他的绝对任意性, 这保证了X最高的可靠性;二是他的相对固定性, 这保证了X与Y的可比性, 此时教师再回到“ε”上讲解, 效果非常好。

2.直观化。

就是多运用图示手段, 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和体会某些抽象的概念、定理的本质, 以形象思维弥补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不足, 避免使本应是促进学生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数学语言, 反而可能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障碍。如讨论函数极限的性质时, 利用直观的函数图像, 不仅能加深对性质本身的认识, 还可从中悟出证明方法, 通过一张简单的示意图, 了解对应点的分布规律, 体会到此类函数构造的特点。

3.程序化。

这一时期主要就是学习和使用“ε-N”、“ε-δ”语言, 这些语言本身就具有程序化的特点。它的运用有些固定的模式, 但由于其抽象性, 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 学生运用起来相当困难。针对这一情况, 在进行习题讲解及定理证明时, 教师的表述及板书要根据教材按同一规范化的程序进行, 为学生模仿提供样板。

4.渐进化。

即指在教学的速度和深度上合理把握, 尤其是极限概念、极限理论部分一定要循序渐进, 把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上, 对学生的要求逐步提高, 以便学生学有信心。如“放缩法”是用极限定义证明极限常用的方法, 但最初阶段不应把放缩技巧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否则易把“ε-N”、“ε-δ”语言中本质的东西淹没在一系列的技巧之中。随着学生对该语言理解的逐步加深, 这种放缩原理也较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分析学生对数列极限概念的学习, 数列极限的本质特征有:

(1) ε与N之间的关系, 即可以把N看成ε的函数, 对于一个给定的ε, 总能找到一个N, 但我们也必须交代N依赖于ε, 但并不是由ε唯一确定的, 因此N不是关于ε的函数。

(2) an与a的接近程度, 即ε是任意的, 无论预先给定多少小的正数, 当n>N时, 总有undefined。

数列极限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 学生形成概念水平达不到一定的程度就很难理解新学习的概念, 所以在教学时, 要用充足的例子说明{an}的变化趋势, 理解ε的任意性是刻画an与极限a的接近程度, 这样, 从特殊到一般, 由直观到抽象, 才能逐步建立起数列极限的概念, 从而对数列极限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

5.简易化。

在教学中要采用新方法, 追求简易性。如证明调和级数undefined发散, 数学分析教材中常用柯西收敛准则的否定叙述方法来证明, 这种方法可以用, 但有新的容易理解的方法也应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广阔。如图所示:

undefined

因为undefined

所以undefined, 所以undefined发散。

(三) 教学的其他环节上增加梯度

这里主要指平时测验、作业和课后辅导答疑三个教学环节。作业及考试形式多样化、分层次, 难度逐渐加大。题目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导向性, 即有意识地针对学习内容及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题目。

考试是督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辅助而且非常有效的手段。在这一时期教学中, 我们采取随堂测验、单元测验、期中考试、口试、开卷考试等多种形式, 题目设置紧扣教材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掌握及学生阅读教材的情况。强调督促引导学生学会复习, 及时消化教师讲授内容, 这样既便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随时查缺补漏, 又便于教师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情况, 有利于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平时作业除了精选课后习题外, 还设计了各种类型的题目, 如思考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知识性小结、方法性小结、概念间关系讨论等。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全面地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读数学书、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课后辅导答疑是数学分析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每周安排一至两次) 。这时期的答疑要注意:

(1) 多鼓励, 让学生敢问, 没有顾虑;

(2) 及时纠错, 在师生问答过程中, 教师会发现一些学生自己意识不到的错误, 教师务必及时纠正;

(3) 教师回答问题时, 侧重引导, 可借助通俗化、直观化、宏观化等方式, 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的几个环节如此处理, 有利于学生建立更合理的思维结构, 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实现从中学学习方法到大学学习方法的过渡。

三、过渡式教学法的成果

自2002年实施过渡式教学法以来, 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学生对学习数学分析的态度实现了从厌烦到喜欢的转变, 学生的课堂听课状况大有改观, 学生积极思考, 学习气氛活跃。

2.学生不但知识掌握得更深入透彻, 而且学习数学的能力也普遍提高了。一个较直观的反馈是学生所提问题的变化, 常常提出更深一步的问题。

3.过渡式教学法的实施, 对数学分析的后期教学及其他相关后继课的教学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师生都感到轻松了, 形成了良性循环。

4.形成一套较为成型、充分体现过渡式教学的教案。

四、过渡式教学的前景展望

过渡式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课程特点及直观性、循序渐进及启发式等教学原则提出的,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几年的实践使我们感到这一教学法可以推广到理科其他基础课的教学中, 它的某些思想对其他理科课程的教学也极具参考价值。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充实完善, 其在加强学生素质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数学分析是大学数学系新生入学就要学习的一门基础课, 学生开始学习这门课时, 普遍感到困难很大, 因此, 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要有一个变化, 这是一个艰难而又必需的过渡期。对于如何完成这样的一个过渡, 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进行了一些探索。

初一数学过渡性教学 篇8

一、强调角色变换, 调整学生心态, 做好心理衔接

1.强化意识, 提高认识, 摆正位置, 全面发展

高中入学新生往往还停留在初中生的那种心态下, 在学习中往往照搬初中的那一套思想, 独立思考的能力差, 自学的能力几乎为零, 还不能胜任“高中生”这一角色, 意识不到自己已进入高中学习阶段, 人生正经历一个关键的时期, 因此在这个特殊的过渡时期, 必须从本质上提醒学生已进入高中学习阶段, 让学生意识到高中学习有别于初中学习, 认识到人生的又一个学习成长的阶段的来临, 摆好心态, 正确给自己定位.

2.以引导、疏通、解惑、释疑等方式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进入高中阶段学习, 学习的气氛与初中的学习有了天壤之别, 气氛紧张, 难度加大, 更多的月考、大考, 此时学生的心里很容易产生极端的想法, 厌学、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现象也随之而来, 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迫在眉睫.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 使学生认识到高中学习必将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疏通好学生的心理, 根除学生的心结,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肯定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初中的数学知识只能成为今后数学学习的基础;解决学生的心理的困惑, 由易到难使学生能从解决问题中找到乐趣, 找回自信, 从而改变高中数学难学的可怕心态.

二、培养学习兴趣, 改进学习方法, 做好学习衔接

高初中这一特殊的过渡学习时期, 数学难学是大多数学生所公认的, 好像一下子与初中数学脱离了, 感觉一下子提高了很多个层次, 可想而知学习上的难度系数好像加大了无数倍, 因此必须抓好这一时期的数学学习, 关键就是要让学生感知高中数学学习, 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前提就是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改进学习方法.

1.培养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意识到学数学的意义, 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其次, 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生动自然, 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享受到由于自己的思考、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次, 教学的语言要精心构思, 开头就能牢牢吸引住学生,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全身心投入到问题中, 投入到学习中去.最后, 在教学中注意心境的创设, 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拓宽心理情境, 使学生从心理上爱上数学.

2.改进学习方法, 快速适应高中学习

高中数学的学习偏重于抽象思维的培养, 初中数学的学习则偏重于形象思维的培养, 而且在教材上高中数学文字在抽象程度上有了突变, 很多概念理解有了很大的难度, 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飞跃, 相比初中的数学学习必然学习方法会有很大的变化, 根据知识的深度、抽象度的变化必定要改进学习方法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如何做好过渡时期数学学习方法的改进就成了当务之急, 成为这一时期教师教学的第一等任务.好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时来得轻松, 也会从心理上消除一些难学的情绪, 加快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所以教师应加强学法指导,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给一些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 比如问题讨论法、类比学习法、总结归纳法、假设法、数形结合法、转化思考等基本的学习方法.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学习是经验积累的过程.所以改进学法也是一个长期性的积累过程, 只有时时刻刻总结自己, 不断在脑海里反馈自己的学习, 找出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方法, 总结出自己学习的规律, 形成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培养数学思维, 激发学生潜能, 做好教学衔接

初中学生的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 而高一开始数学的思维就已进入抽象思维阶段, 因此在高中教学中要求学生建立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尤其在高初中过渡时期的衔接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首要前提还是以学生为本, 建构合理的思考情境诱发其学习的兴趣, 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1.激发学习动机, 挖掘学生潜能

首先, 重视课堂效益,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引生入胜, 引生遐想, 从而激励学生求学的本能.其次, 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 认识自己, 适时反省反思总结自己, 从而在学习上理清头绪, 形成合理的思考思维的方式方法.再次, 建立正确的数学观, 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把握客观世界的最基础的学科, 学好数学将终身受益.最后, 在树立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和激发其强烈求知欲的前提下, 深入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概况, 给予正确地指导与帮助, 因材施教, 挖掘出学生各自的学习潜能.

2.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增强学习能力

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 尤其在数学思维上还停留在初中那种固定的模式下, 停留在死记硬背、硬套乱套公式、“数学=解题”的定势思维下, 因此过渡期的教学必须消除思维的定势, 根治思维惰性, 做好学生数学分析能力、数学思考能力的衔接.第一, 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学, 促进思维过渡, 设计好教学程序, 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第二, 加强化归思想方法的训练, 培养学生思考和联想的能力, 重视知识的归纳,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形成学生思考和解题的方法.第三, 引导学生联想与对比, 促进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 激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从而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严密性、概括性.

初一数学过渡性教学 篇9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性

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使得笔者对于初高中的数学教材十分了解, 其难度可以说是质的飞跃, 高中数学的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跨越、从简单的代数知识学习到高中难度较大的排列组合, 学生很难一下子就适应难度的攀升, 在学习中会感觉非常吃力。有些同学可能觉得自己在初中时数学还是不错的, 但是一到高中, 原来的学习方法全都不管用了, 成绩一落千丈。因此, 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得当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生能够快速认识到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与初中知识体系的差异, 了解两者学习方式的差异。

二、初高中数学学习的差异

首先是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同。初中生在学习时的依赖思想很严重, 通常跟着老师节奏走的学生都不会太差, 但是到了高中, 自主学习的比例明显提高, 要是还是跟着老师的惯性运转, 不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下课后不用力消化吸收课堂海量的知识的话, 那么日积月累, 很容易就落后了。有些同学在初中可能并没有十分用心学习, 只在中考前用心复习了, 结果也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绩, 考上了高中。但是进入高中学习之后, 发现一旦知识点有缺漏了, 再补就非常困难了。

其次, 就教材来说, 高中数学教材和初中的差异非常大。在初中教材中, 每一个新知识的引入往往都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 比较形象化, 不需要学生动用太多的逻辑思维, 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则,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而高中数学知识则比较抽象, 基本没有生活化的引入, 学生如果缺失了预习的环节, 一堂课结束还云里雾里的大有人在。

最后就是教法与学法的差异教学方法不同。初中的知识点非常少, 难度也低, 因此教学进度慢, 对某些重点、难点, 教师有足够的课时让学生理解、吃透。但是高中数学考察的知识点非常多, 而且大多数知识点会交叉考察, 教师不可能花费太多的课时在某一知识点停留, 为了赶进度即使有些学生没有掌握, 教师也不得不为了教学进度往前赶超, 这对于那些后进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知识点越多, 学起来越吃力, 渐渐就落后了。新课标下, 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疑, 启发引导, 开拓思路, 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 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 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培养, 重视学生自己去学习, 要求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归纳总结规律, 掌握数学方法,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三、做好数学教学衔接的几点措施

1、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学习

初中突击式的学习已经不能适应高中高强度的模式, 因此教师要在衔接阶段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 包括制定预习计划, 课上平衡讲解与记笔记的关系, 课下的有效复习等。高中与初中衔接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 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阅读理解、主动学习和质疑的习惯。使学生的思维层层展开, 逐步深入。力求通过教师的指导, 尽快达成学生从初中学生到高中学生的角色转变。

2、遵循认知规律, 防止急躁冒进

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是需要过程的, 教师应该遵循教学规律, 不能贪大求多, 有些教师在刚进入函数教学时就拿高考题给学生做练习, 让学生求函数的值域, 这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 但是让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做显然难度太大。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分步走”, 而不是“一步到位”。高中数学教学也应该注意情境的创设, 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 并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 在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 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化, 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3、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有些学生一到高中数学成绩就呈下降趋势, 究其原因就是一开始接触的时候就觉得困难, 越困难就越畏惧学习, 逐渐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 成绩自然可想而知。不少学生视学习数学为苦役, 翻开课本就皱眉头, 做到习题就觉得头痛。这种情况,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 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包含无穷的魅力, 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 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 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以此引导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 提出一些新颖有趣、难度适当的问题, 逐步树立学生的信心, 给与适时的鼓励, 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

4、为学生之间的辅导创造条件

教师的时间毕竟有限, 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关心到, 因此营造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是非常重要的, 优等生带后进生, 在课件和晚自习的时候互相讲解难题, 这样后进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优等生相当于又复习了一遍知识点。适时证明, 互助小组既能够提高班级的整体数学水平, 还能够培养学生间互帮互助的友爱情感。

高一的数学基础对于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教师要尽其所能做好教学的衔接工作, 找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所在, 才能够帮助他们稳步进入到高中阶段的学习, 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

摘要: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 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更让学生感到困难。作为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 数学学习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会带来许多不适应, 而高一的基础又是非常关键的, 直接影响到学生高三的复习以及进入大学之后的高数学习。因此, 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初高中衔接,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益民:《初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 《教学与管理》, 2010 (04) 。

[2]裴小燕:《如何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教育革新》, 2010 (11) 。

[3]胡立军:《从初高中衔接谈高一数学教与学》, 《中学教学参考》, 2010 (20) 。

[4]麦瑞芬:《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衔接教学初探》, 《中学教学参考》, 2009 (17) 。

初一数学过渡性教学 篇10

调查刚刚上高一的学生, 很多学生谈到他们的失落:初中每次不下八九十分, 高一时却总是六七十分, 有时连及格也难以保证, 因而产生畏难情绪, 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的情况呢?我倍感疑惑, 学生不适应高中的数学的教学要求, 学生不适应高中的数学的教法, 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是普遍性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2007年十月份韶关市数学教研室专门就新课标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与过渡召开了一次研讨会, 我也参加了这次研讨会.结合本人教学实际, 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探讨其原因, 寻找解决对策.

1 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

1.1 教材的原因

广东省乳源县高级中学近三年使用的初中教材有3种, 2006级新生使用的是旧人教版, 2007级新生和2008级新生分别使用新课标的北师版和苏教版.初中教材尤其是新教材大大降低难度, 删减了不少内容.内容呈现的方式也越来越通俗具体, 感性化, 题型少而简单, 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 旧人教版的内容虽删减内容不多, 但韶关市区使用的是北师版教材, 而升中考由市命题, 故考试的要求就基本按新课标的要求.中考题比较简单, 并且知识点对题目比较固定, 缺少灵活性, 故初三老师复习时对知识点对题目反复练、反复讲、反复练.

相对而言, 高中数学一开始, 就学习集合概念, 子集、交集、并集、补集概念, 函数概念, 单调性概念, 奇偶概念.概念抽象, 定理严谨, 逻辑性强, 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要求明显提高, 知识难度加大, 且习题类型多, 解题技巧灵活多变, 计算繁冗复杂, 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

而最致命的是初高中的教材出现明显的脱节, 有不少教材衔接中的空白区, 教学上的盲点.如“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这个内容在初中新课程标准中就除去了, 还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立方和 (差) 公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射影定理”“绝对值”等这样的内容, 在新课程标准中没有提到具体要求, 只在新课程教材的阅读内容中有涉及, 二次函数的要求仅限于了解图像, 对称轴, 顶点坐标, 配方法求最值等最基本的内容, 且只学不考, 大多数的同学对基本的内容尚且掌握不好, 更不用谈有关的应用了, 而高中教材也没有安排这些内容的进一步学习, 因而学习就存在较大的障碍.

1.2 教法学法的原因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 知识难度大, 教学要求较低, 且课时较充足.因而课容量小, 教学进度较慢.虽然不少学校教师也使用洋思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但还有相当部分的教师由于认识不够, 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来实施, 至使这种教学法并没完全铺开, 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围着教师转, 满足于你讲我听, 你出题我做这种学习方式, 缺乏学习主动性, 缺乏积极思维, 缺乏自学能力, 碰到问题完全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 依赖性较强.学生学习能力的欠缺又在教师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下, 得已掩盖.

到了高中, 许多学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 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意识.再加上我校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目标体验教学模式, 要求学生在40分钟之内按教师布置的自学指导和自学检测, 自己思考、解答, 进行自学, 教师只是在存在问题较多的环节上引导和讲解, 讲解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 这种教学法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自主控制的能力.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同时高中数学知识点增多, 灵活性加大和课时少, 教师在讲解时也不单纯讲述解题过程, 更多的是注意点拔知识的发现过程, 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在听课时就更易存在思维障碍, 不容易跟教师的节奏, 从而产生学习障碍, 影响数学的学习.

2 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对策

2.1 做好准备工作, 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紧迫感, 消除松懈情绪.这里主要做好4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 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 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入学成绩的分析, 了解学生的基础;四是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 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 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 有机会可多与初中教师多交流, 互相听课, 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 更具有针对性.

2.2 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2.2.1 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学前周, 要有意识针对学生的基础、教材的空白和淡化部分以校本课程的形式, 编好学习资料, 用一个月的时间给学生补习, 重点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二次根式的分母有理化, 绝对值中含字母式子的化简;

2) 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 (特别是二次项系数不为1和含字母系数的多项式) , 分组分解法;

3) 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及应用;

4) 三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无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5)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韦达定理及其应用;

6) 二次函数的图像 (特别注意加强对函数图像的理解) 、性质, 它的3种表达形式, 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 最值的确定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7) 四心 (内心与外心、重心与垂心) 的概念及其性质;

8) 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的推导和应用;

9) 圆内接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 相似三角形的证明与应用;

10) 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11) 两圆连心线的性质、两圆公切线的求法和性质.

2.2.2 教法、学法的衔接

1) 利用学前周让新生尽快适应目标体验教学模式.作为刚分配或调入的老师经过一系列的听课、学习、试讲甚至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才适应目标体验教学模式, 学生要适应就更应该进行培训了.我们可在学前周学习初中延展知识时就开始贯彻这种教学方法, 在尚未接触到集合, 函数等抽象概念时就先适应这种教学方法, 避免出现更多的不适.

2) 充分利用目标体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人认为用目标体验模式这种教学方法, 容易限制学生, 圈死学生的思维, 其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作为教师只要各个环节处理得当, 也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

识, 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将本来枯燥无味的死板的数学知识学得丰富多彩, 从而使学生学习能力提高, 达到师生双赢的良好局面.

①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目标是整节课的指路标.确定得不准确, 将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积极性.因此开始时可由教师定出. (目前我校采取的都是这种方式) 学习目标宜短小精干, 让学生能一目了然.随着时间的推移, 待学生较为适应目标体验教学模式后, 就可以教学生如何去确定每一节课的目标, 再由师生在课前共同确定, 最后逐渐过渡到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学习目标,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找出学习内容的本质、要求, 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化“你要我学”为“我想学”.

②自学能力的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贯彻目标体验模式这种教学方法, 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单在课上的十分钟进行方法指导, 还应该将这种指导渗透到随时随地, 提醒学生在课前自学时可着重把握整体, 通读和精读教材, 圈画出不懂的地方, 寻求问题的答案;课堂自学环节则可通过研读教材, 着重解决老师给出的自学指导的问题, 或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请教老师或同学.

③反馈评价重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a.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 探索过程.高中数学较初中抽象性强, 应用灵活, 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 应用要活, 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 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 也让学生坦露他们的思维过程, 适当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各抒已见, 畅所欲言.在课堂上让学生说算理, 使其自主掌握计算方法;讲思路, 使思维明晰, 达到思维训练效果;谈见解, 容纳有依据有道理的奇言异说, 满足其表演欲;议疑难, 能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自主突破疑难点;下结论, 通过归纳过程并说出结论, 从而提高综合归纳能力.使学生不但能将知识内化, 掌握技巧, 而且可以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感受到自身智慧的威力, 从而可以更充分地激发学习兴趣.

b.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建立知识网络.如函数增减性问题, 就可从初中一次函数或简单函数图像“yx值的增大而增大, yx值的增大而减小”直观引出.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 直接从初中已掌握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就可过渡到求圆的切线方程的几何方法.还有学完直线方程后, 就可以同学生一起探讨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与直线方程的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就是直线方程的斜载式.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 让学生将初中的知识点、方法及时纳入高中的知识网络当中.

c.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高中数学概括性强, 题目灵活多变, 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 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 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 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 在解题后, 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 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 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 提高学习效率.

④在分层训练中巩固提高, 形成能力.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深化, 将内化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主动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体现学生能否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在课内引导学生练重点内容, 练系统知识, 测易错、易忘、易混淆的东西.力争课内解决问题.

3 问题与启示

新课标初中的数学知识点较以前少了很多, 难度较以前降了很多, 且课时较充足, 所以学生学起来比较放松, 也学得会.但是根据近两年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的情况来看, 数学科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问题非常严峻.这个问题的出现, 说明我们新课改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值得教育部门的领导、老师深刻反思.要进行新课改是一件好事.到底怎么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是不是一盘棋, 一个样, 一哄而上?本人认为不同区域、不同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保证既进行了教改, 又使得学生素质得到提高, 实现双赢的目标.

总之, 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 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

上一篇:施工效益下一篇:重叠综合征的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