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计划指导思想

2024-09-11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计划指导思想(共12篇)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计划指导思想 篇1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现实背景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②已知一个数,会求出它的正整数指数幂,渗透转化思想;

③培养观察、归纳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运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奇妙性;

②领会数学建模思想,归纳思想,形成数感、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①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提高数学素养。

② 通过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主动学习态度,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提高人文素质,鼓励猜想,倡导参与,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建立自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②会进行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

①幂、指数、底数的概念及其表示,理解有理数乘方运算与乘方间的联系,处理好负数的乘方运算。

②用乘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策略

本节课采用“启发引导、动手操作、分析讲解”的教学方式,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自主探索、逐步递进.积极参与讨论、合作学习,肯定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教学用具

纸片模型

6.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教者结合多媒体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能否用算式表示这种关系

问题一:细胞分裂问题:

某种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1个分裂成2个。经过3小时,这种细胞由1个能分裂成多少个?

问题二:问题二:

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

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为 ;

学生动手操作,

回想情景,发现规律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归纳能力

让学生亲历每个因数都相同时的乘法,书写起来的冗长,所以才需要创造一种简单的形式

学习新知

2个4相加可记为:4+4=4×2

6个2相加可记为:2+2+2+2+2+2=6×2

4个a相加可记为:a+a+a+a=4a

n个a相加可记为:a+a+a+……+a=na

类比可得:

64个2相乘可记为: 264

n个a相乘又记为什么呢?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几个相同的因数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如果有n个a相乘,可以写成 ,也就是 EMBED Unknown

其中 叫做 的n次方,也叫做 的n次幂. 叫做幂的底数 可以取任何有理数;n叫做幂的指数,可以取任何正整数.

特殊地, 可以看作 的一次幂,也就是说 的指数是1.

例如: 读作-2的4次方或-2的4次幂;底数是-2,指数是4;表示4个-2相乘. x看作幂的话,指数为1,底数为x.

注意: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写成乘方形式时,必须加上括号.

在学生理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意义的情况下,提供例1,指导学生完成,巩固概念的理解.

1.(口答)

把下列相同因数的乘积

写成幂的形式,并说出底数和指数:

(1) (-6)×(-6) ×(-6)

(2) × × ×

⑶ EMBED Unknown 的底数是_____,指数是_____,它表示______;

⑷ 的底数是______,指数是______,它表示______;

⑸ 的底数是______,指数是______,它表示_______;

例1.计算:

(1)(-3)2 (2) 1.53

SHAPE MERGEFORMAT

例3. 解决实际问题:

将一张足够长的厚度为0.1mm的纸对折后裁开,叠放在一起,再同时对折裁开,继续叠放在一起,继续对折、裁开、叠放,这样进行20次,能有多高?有人说比30层楼房还要高,你相信吗?

分析:每层楼房按3米计算

(1)0.1毫米×220=0.1毫米×1048576

=104.8576米

104.8576÷3≈34.95

(2)如果连续进行30次,会比12个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你信吗?

0.1毫米×230=0.1毫米×1073741824

=107374.1824米

8844.43 ×12=106133.16米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计划指导思想 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有理数的乘方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尤其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中,其应用价值更加凸显.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且在整个实践活动中,鼓励支持自主思考,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全面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同时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基于此,本文在阐述“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基础上,以“有理数的乘方”为例,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途径,期望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阐述“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的应用价值

1. 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弊端

在教学中,加强“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将课堂主动权交还学生,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变过去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弊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 教师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笔试),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学生缺乏良性互动,往往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其教学手段更加灵活自由,而且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增强“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加强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从而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引导—

探究”教学模式的途径——以

“有理数的乘方”为例

1. 巧妙且科学地设置教学问题

巧妙且科学地设置教学问题,所起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难点,提升学生自主解决知识难点的能力,对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仅要加强“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而且需要将“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与巧妙的问题设置相融合,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中,教师根据初中生好动、好奇心重等特点,可以将复杂的问题设置得更加生活化. 比如幂、底数、指数的概念问题解析上,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认真地留意生活中常见的幂、底数、指数(依附一定的事物),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和观点,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幂、底数、指数的概念问题,用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出来,并且尽可能地使用学生易懂的语言.

2. 以知识拓展为原则加强“引导—探究”教学训练

知识拓展,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且课内或课外均可实行. 其中,课内的知识拓展(也就是所谓的反馈训练),可以充分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教师可以及时地纠正其错误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堂课将要结束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实际学习水平、内在发展需求等,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有针对性的训练题目,并且保证监督与指导,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且加强“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调动他们的扩散性思维,能够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在“aman=am+n”后,那么“am+n=?”及“amanap=?”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将拓展知识的问题设置为:

(1)已知2x+3y-2=0,求a2x+3y的值;

(2)已知am=3,an=5,求a3m+2n的值;

(3)已知25x=2000,80y=2000,求的值.

3. 优化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及深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而且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心智较不成熟,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弱. 因此,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实际学习能力、内在发展需求、心理承受能力等,在恰当的时机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并且采取更加高效的、尊重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理念,如“引导—探究”教学理念. 在尊重、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起到引导的作用. 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实用人才更加受到青睐. 因此,应当不断地优化当下初中数学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地推行素质教育,并且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积极地发展课外数学教学活动,如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数学知识交流会、数学知识竞答赛等. 在课堂教学中,多与学生互动交流,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达到丰富教学手段的目的. 与此同时,通过优化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继而全面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保障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 课堂教学主动权回归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且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会随之增强,能够有效地推动整体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因此,为了有效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需要将课堂教学主动权交还学生,即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整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教学主动权交还学生,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与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即可. 这样,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且在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教师必须进行辅导的情况下)时,教师进行及时指引,保证学生自主完成,这样便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同时在巧妙的问题引导下,在教师的辅助、支持下,学生进行自主猜想,可以使知识结构欠缺、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积极地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并且将“引导—探究”的初中数学教学价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进程的加快.

结语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做好:巧妙设置教学问题;以知识拓展为原则加强“引导—探究”教学训练;优化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主动权交还学生,才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且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解决传统教学的弊端. 另外,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青春叛逆期)、实际学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内在发展需求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计划指导思想 篇3

(1)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

(2)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3)培养探索精神,体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a·a,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是a·a·a.

a·a简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

a·a·a简记 作a3,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

一般地,几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an.即a·a……a. 这种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在an中,a叫底数,n 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 幂.

例如,在94中,底数是9,指数 是4,94读作9的 4次方,或9的4次幂,它表示4个9相乘,即9×9×9×;又如(-2)4的底数是-2,指数是4,读作-2的4次方(或-2的4次幂),它表示(-2)×(-2)×(-2)×(-2).

思考:32与23有什么不同?(-2)3与-23的意义是否相同?其中结果是否一样?(-2)4与-24呢?( )2与 呢?

(-2)3的底数是-2,指数是3,读作-2的3次幂,表示(-2)×(-2)×(-2),结果是-8;-23的底数是2,指数是3,读作2的3次幂的相反数,表示为-( 2×2×2),结果是-8.

(-2)3与 -23的意义不相同,其结果一样.

(-2)4的底数是-2,指数是4,读作-2的四次幂,表示

(-2)×(-2)×(-2)×(-2),

结果是16;-24的底数是2,指数是4,读作2的4次幂的相反数,表示为

-(2×2×2×2),其结果为-16.

(-2)4与-24的意义不同,其结果也不同.

( )2的底数是 ,指数是2,读作 的二次幂,表示 × ,结果是 ; 表示32与5的商,即 ,结果是 .

因此,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一定要用括号把底数括起来.

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5就是51,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

因为an就是n个a相乘,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例1:计算:

(1)(-4)3; (2)(-2)4; (3)(- )5;

(4)33; (5)24; (6)(- )2.

解:(1)(-4)3=(-4)×(-4)×(-4)=-64

(2)(-2)4=(-2)×(-2)×(-2)×(-2)=16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反思 篇4

古驿二中

郭霞

有理数乘方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我在教这一节课时从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有理数乘方书写格式,有理数乘方常见错误,有理数乘方的实际应用等几个方面来教学。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符合新课程理念以及“三生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本节课在设计教学内容及环节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已有知识经验,采用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交流反馈-----归纳提升-----应用实际----练习达标”的教学模式下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课堂上只起到一个“引导—帮助—点拨”的作用,较好地做到了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为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尽量围绕学生展开。如:

1、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于个别学生表达能力不强,对于正确清晰的讲解解题思路还有一定的难度,容易造成对学习好的同学具有依赖性,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课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要求所有同学把自己的想法都在小组里交流。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2、在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都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做”数学。教师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向台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

3、在备课中,我认真备了学生,预设了学生会出现的问题。例如: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我提问“乘方运算与乘法运算有什么关系?”学生能否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回答时,我该怎么引导?

4、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一开始,我出示图片,让学生感知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约是8 848米.然后把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0.1毫米的纸,连续对折30次,折叠30次后的厚度有10万多米高,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学生就感觉很不可思议,有很多学生认为不可能,由此引入新课,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进入了第一个活动阶段:大家拿一张白纸出来,对折一次,折成两层,如果继续对折,使新折痕与上次的折痕保持平行,想一想,连续对折6次后可以折成多少层,如果对折 10 次呢?如果对折 n 次呢?.....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通过多媒体动画,引出乘方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动手活动折纸、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容易理解乘方和幂的关系,我用加减乘除与和差积商作对比;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一些算式,猜想得到其中的乘方运算法则.教学时,多次提醒学生:负数的乘方,分数的乘方,在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负数(连同符号)分数用小括号括起来;让学生通过观察特例,自己总结规律,同时引导学生感受2和10的幂增长的速度非常快。学生在计算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延缓了教学进程。主要问题有:负数的乘方与一个数的乘方的相反数有混淆,甚至有同学把一个数的乘方的相反数理解为零减去一个数的乘方,把本来陌生的概念搞得更为复杂;分数的乘方与分子的乘方也很混淆;还有对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甚至小学的乘法运算学生掌握得不牢固。

5、本节课注重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专门设有走进生活这一环节,如:手工拉面问题,求面条根数:观察细胞的分裂过程,列式表示细胞总数等,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强调,强化训练。

(1)注意区别(-2)4和-24区别。前者代表4个(-2)相乘,后者代表4个2相乘的相反数。念法前者可以念做“负2的四次方”,后者可以念做“2的四次方的相反数”。

(2)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我特意设计了智力闯关以及挑战自我环节,精选最优试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总之,本节课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教好,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我深深感觉到,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正确地认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摒弃虚假,追求真实,努力实施“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有效化,通过富有创意的实践和探究,建构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师生、生生交往的课堂情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节课的不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有事先没预计到的,也有想体现但没体现完整的。经过课后反思及同年组教师的指点,主要表现在:

(1)较多的着眼于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及学生能力(如:合作、探究、交流等)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学中最重要的知识点的落实。综合应用部分的练习题处理得很仓促,例题学生讲解的机会不多,教师在课前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2)小组讨论可以说是新教材框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事先一定要有详细的计划。这也是本堂课暴露缺陷较多的环节。比如:组员的设置,以4、5人为一组较为合适,且要分工明确,如谁记录,谁发言等等,避免某些小组成员流离于合作之外。教师还应精心策划:讨论如何有效地开展;时间多长;采取何种讨论方法;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角色等。

(3)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发言过分地注重于探索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探索过程的展示。同时教师有些总结性的话,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的重点是乘方运算和幂相管概念的教学,难点是对立体的读法和运算理解,首先,我选取的情景应--饮食中“拉面”问题(或折纸),他尽量联系学生生活且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其中的数量比较容易探究,不至于“头重脚轻”同时还对本章的教学活动“有用”。其次,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积累了新课标要求的四基中“基本活动经验”第三,根据本地区学生特点,为达到目的,提高运作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故采用同位互动,小组讨论的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最后,学生在底数是负数和分数时幂的表示中出错常常是由于概念不清。因此,结合乘方的意义对学生易混淆的几种形式进行辩析,以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目的,计算同样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本节的目的明确,例一要求全体学生会,例二在优生学会的基础上,以“小老师”带动下90%学生学会。“我能行”为突破难点设置的,“探究乐园”为提优做准备的。

本节不足之处:

1、应给学生统一纸张。

认识有理数的乘方和近似数 篇6

有一杯可乐,第1次喝去一半,第2次又喝去余下部分的一半,如此喝下去,第5次喝完后剩余的饮料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列出算式应为:××××.

把厚度为0.1 mm的纸(足够长)连续折叠20次、100次,会有多少层?如何用算式表示出层数?

列出算式分别为:,.

图1是细胞分裂示意图,当细胞分裂到第n次时,细胞的个数是多少?

列出算式应为:.

观察上面所列的几个算式,我们发现这些算式都是一些相同因数的乘积.像这样,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记作an.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我们把an看成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次幂.

例如,在94中,底数是9,指数是4,94读作9的4次方或9的4次幂.

一个数可以表示成这个数本身的1次方,例如,5就是51,a就是a1,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

2. 近似数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数.

某校七(2)班喜欢看篮球赛的学生人数是35,则35这个数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准确数,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又如,七(1)班有55名学生,某工厂有126台机床,我有8本练习册,这些都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准确数.

如果量得数学课本的宽为18.5 cm,因为所用尺子的刻度有精确程度的限制,而且用眼观察时不可能非常准确,所以测量结果与实际宽度会有一些偏差,这里的18.5 cm只是一个与实际宽度非常接近的数,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使用近似数就有一个近似程度的问题,也就是精确度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 = 3.141 592 653 5…,计算中我们应按要求取近似数.

如果只取整数,那么按四舍五入法则,应为3,就是精确到个位;

如果只取1位小数,那么应为3.1,就是精确到十分位(或叫精确到0.1);

如果只取2位小数,那么应为3.14,就是精确到百分位(或叫精确到0.01);

如果只取3位小数,那么应为3.142,就是精确到千分位(或叫精确到0.001).

一般地,将一个数四舍五入到某一位得到近似数,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那一位.

对于一个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近似数也是如此.

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7

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清塘铺镇中学 黄晓云

摘要:有理数的乘方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的内容,贯穿初中数学的始终,对整个初中学习十分重要。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乘方是一种运算,能理解幂、底数、指数的概念,能正确的书写,准确的运算。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六处成功的亮点也有几处不足之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与教后的认真思考,觉得搞好中小学数学的教学的衔接不仅要重视《课标》体系上的衔接,还要重注学生的心理上、习惯上、方法上的衔接。

关键词:有理数的乘方、反思、教学、成功之处、衔接

有理数的乘方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的内容,是在小学学习了平方、立方,本章学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混合运算的基础之上,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乘方的意义和概念,明白有理数的乘方是一种运算,实质是积中的每一个因数都相同的特殊乘法,并熟练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乘方贯穿初中数学的始终,对整个初中学习十分重要。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感悟并探索乘方的意义,能正确书写乘方算式,确定乘方结果的符号,能快速、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并向学生渗透细心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数学的简洁美、神奇美。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如下:

一、设计理念。借鉴了“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的一些理念,做到尽可能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编写学习练习题组,搭建“脚手架”,注重课堂内有效进行个别辅导,及时反馈,在问题中学习提高。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是主干结构举一反三,学生形成技能的最佳途径是课内有效局部训练,学生形成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在非线性主干结构中主动实践”,精选训练、重视重点、巧攻难点、注重弹性、课内反馈、循环向前。我的教学思路:创设情境——回顾思考——探索交流——乘方的定义——学以致用——巩固练习——小结检测——作业故事。第五步,巩固练习,小结并不断强化重点。

二、成功之处:

成功之一:用学生酷爱的动漫形象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一下就贴近了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的求知欲望。我没有直接采用课本的引题,一开始上课,我就模拟对话(喜洋洋与灰太狼:灰:将一张纸足够长厚0.1毫米的纸,折1次2次3次,分别是几层,多厚? 喜:对折1次是2层,后0.2毫米;对折2次是4层,厚0.4毫米;对折3次是8层,厚0.8毫米。灰: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照这样折下去折叠20次约有34层楼高呢?继续折叠30次后有10万多米高,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呢!(喜):怎么可能呢?灰太狼先生你真会吹呢!师:(提出问题)灰太狼说的是真的吗?喜洋洋为什么不相信呢?要想帮喜洋洋解决疑惑,就要知道灰太狼说的对不对?刚入中学的初一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小学生的很多特点,如兴趣爱好、学习热情,好奇心使每个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

成功之二:以拉面为推导乘方意义的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填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观察能力与分析数据能力。使学生初步感知、在逐渐理解乘方的意义,从而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决心。(表格见教学设计与课件)师生活动:1.思考连续拉扣30次后有多少根细面条?n次后呢?(连续拉扣30次后有:222

2根;连续拉扣n次后有:2222

根)30个2相乘n个2相乘2)(2)(2)(2)(2),22、下列式子简记为:((222,5个-2相乘10个2相乘aaaa 你发现中都含有哪些运算,这些式子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n个a相乘成功之三:学以致用环节。设计了一例一问题,一练习题组的形式,由简单基础题逐渐增难,循序渐进强化乘方意义的理解,书写、计算。成功实现的教学的基本目标。

成功之四:恰当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件制作上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了卡通动画形象,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不仅大大地提高了课堂容量,而且还可以展示学生的作品(课堂练习的解答),及时纠正学生书面表达的错误,规范解题格式,改掉小学生重结果轻过程,解题格式不规范,解题步骤混乱等不良现象。同时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 2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给学生鼓励与肯定,消除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心里障碍,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成功之五:随堂练习,巩固新知的环节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第一步:课本基础练习1、2题。第二步提高练习,议一议,提高学生的能力,更好地理解乘方的意义,为下一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做好准备。第三步:检测评价闯三关,极好的活跃了课堂氛围,增强的学生的竞争意识。

成功之六:参透了传统的数学文化,将古今知识奇闻妙趣有机结合在一起,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领略了古今中外数学的神奇、简洁。

二、不足之处

不足之一:“探究新知:启发引导,探索规律,得出概念”环节中,没有安排学生动手亲自操作,对学生感受能力会不太深刻。

不足之二:对学生情况不够熟悉。因为本节课是初一学生入学后一个月进行的,所以我对许多学生还叫不出名字,虽然课堂上可以用手指着某某同学回答问题,但是课后仔细想来,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不仅仅是教学内容设计上的衔接,而应该是多方位的衔接,其中就包括教师应尽快了解、熟悉学生,这样可以帮助消除学生刚升入初中的许多不适应。

不足之三:在回顾复习:边长为5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棱长为5的立方体的体积是

。我讲了a2表示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a3表示边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而回避了那么a4表示什么呢?甚至没有将数学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有高于生活的基本思想。

三、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反思(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初中的许多数学知识都是小学知识的延续与提高,因此要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衔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熟悉并掌握《数学课程标准》的教材体系,整个中学阶段有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在小学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的。(2)渗透数学文化的教育,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小学到初中,教学内容更抽象,更加符号化,很多学生对学习数学逐渐地厌烦、冷漠,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加上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厌学 淘气调皮的现在特别的多。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一进入中学的课堂,就展现给学生一个多姿多彩的数学世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体现数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同时应张弛有度,让学生心存敬畏。

学生刚入初中时,对校园环境、对老师不熟悉,容易产生一种心理的障碍,也有相当一部分调皮生厌学,初生牛犊不怕虎,要让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师生和谐,更应张弛有度,让学生心存敬畏,才能更好的激活思维,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4)在保持小学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对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独立思考、概括整理数学学习笔记等往往不重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逐步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书面练习还要加强规范化书写,改掉小学生重结果轻过程,解题格式不规范、解题步骤混乱等不良现象。

参考文献: 1、2012年《初中数学教与学》

1、2期

《有理数的乘方》总结帖 篇8

临西县樊村校区 徐连强

从11月6日到11月12日这一星期,我们C组同学认真学习了模块三相关知识内容,并认真参与回答了《有理数的乘方》这个案例分析提出的问题。我们虽然不在同一学校,但是从大家发帖回帖的情况来看,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这些知识会在我们以后的教学中体现。以下是讨论结果,不够完善的地方请其它同学多加谅解,请刘老师加以指证给出更好的建议,我想信这会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进步。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在我们C组中,徐连强、崔凤莲、张清涛、张春会四位老师认为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教学模式。当然,一节课肯定不止局限于这几种模式,一节课是多种模式的综合体,所以有的老师认为还运用了其它的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我们C组老师一致认为陈老师运用了情景教学策略,有二位老师都认为运用了探究式学习策略,有的老师认为运用了启发式教学策略和自主学习策略。总之,陈老师这节课确实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主要以情景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策略为主,在此基础上又综合运用了其它教学策略。张清涛老师总结得比较全面,而且把陈老师运用此策略的地方一一指出。她的答案如下:

(1)情境教学策略:体现在“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动机教学策略:体现在陈老师在教学中,利用折纸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的创新,引起学生对习的探究的欲望。最后利用作业进行反馈。

(3)教学内容传递策略:体现在讲授新知识前,陈老师巧妙的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建立联系。

(4)探究式教学策略。

体现在:教师在上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动手折纸,通过实际操作和教师的板书,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让学生理解了乘方运算的概念。

例如:“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成问题的,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体现在学习完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后进行幂的符号规律探究。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探索其问题,这是探究式教学策略。

(5)启发式教学策略 体现在:在知识扩展方面,陈老师采取了密切联系生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一根50㎝的面条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后对折,再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后对折,如此反复操作10次,原来的面条该有多长,该有多细?”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发展了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们C组同学这道题见解最为一致,都认为陈老师设计用Math 3.0演示乘方运算,既直观方便又高效,让学生既能很清楚地看到乘方的书写形式,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乘方的含义,还能直观地看见乘方的结果。同时也使学生摆脱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兴趣。虽然运用此软件好,但是也不是唯一的方法,只要在课堂上达到了好效果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在这一题,我们C组同学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用陈老师在文中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道出了陈老师的优点。在创设情境方面,大家都认为通过折纸活动创设情境很好,一开始就会激起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很有兴趣参与到课堂中。张清涛老师认为Math3.0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问题设计方面,陈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都让我们觉得它的设计很有层次感,由乘方到乘方的运算,再到幂的符号,注重了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一步步引导学生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徐连强老师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方面:用了便于操作和发展学生动手能力的折纸游戏。而且是联系了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又引出了本节课要教学的乘方运算,可以说是教与学的双赢。总之,陈老师本节课确实在这几个方面做得不错。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篇9

1、探究性教学模式

在“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这一教学环节中,陈老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想一想,并试着找出规律进行归纳,进而展开分析,得出乘方的概念,这符合了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五个教学环节中的创设情境、启发思考和自主探究三个环节。在“课堂小结”这一设计中,提出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新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样的关系?运用新知识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本课的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这与探究性教学模式中的“总结提高”相符。因此,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

2、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学生要通过教师所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的知识。但是这种接受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新获得的知识必须与原有观念之间建立适当的、有意义的联系。案例中陈老师设计的“探索新知,讲授新课”环节中,他采取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向学生讲解了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幂的符号及读法。而这所讲授的知识是在原有知识探索归纳的基础上呈现的。因此,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3、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中,陈老师让学生动手折纸,记录每次折的次数及折叠后的层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认识乘方的概念,而不是直接出示现成的关于乘方的概念。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看,它符合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所提出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以及所强调的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知识。因此,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4、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之讲授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设计中,陈老师在计算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并说明简记的必要性,引出求 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因此,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之讲授式教学模式。

二、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等等。第一、陈老师讲在教学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时,由小学已经学过的边长为 a 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a ? a, 简记作 a2 , 读作 a 的平方(或二次方);棱长为 a 的正方体的体积为 a ? a ? a,简记作 a3 , 读作 a 的立方(或三次方),进入到更一般的情况,帮助学生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体现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第二、在“创设情景,引入新知”教学设计中,陈老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这体现了情境教学策略。

第三、在“创设情景,引入新知”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想一想: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以及在“幂的符号规律探究”教学环节中,陈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则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策略。第四、陈老师设计的“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对的 , 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这里的设计体现了探究式教学策略。

第五、通过提问、反馈策略开展有效的交互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尤其在引入新知时,通过助学策略如 Math3.0 助学辅助进行乘方运算的演示。这里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传递策略。

三、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对于陈老师设计使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在一定程度上我认同他的设计。理由:针对前面折叠 4 次、5 次、6 次„„,陈老师与学生一起给出了详细的算式解答,得出答案。也许就这样的几个例子还无法满足好奇心十足的学生,但再罗列式子计算却工程量巨大,此时使用 Math3.0 来演示乘方运算,既能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到乘方的书写形式,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乘方的含义,还能直观地看见乘方的结果,一举两得。

但是对于这种数学软件在初中段教学的运用是否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是我的一点顾虑。毕竟初中段的学生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他们是否随之而产生些亦如投机取巧——利用软件来进行题目的解答等一些不良想法,从而忽略了对解答方法的掌握。我想这也是在使用这一软件时所需要思考与顾虑的。正如,唯物论所提的那样——万物都有两面性。那在使用时就避其短处,扬起长处,将新事物淋漓尽致地发挥它的功效。

四、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在创设情境方面,陈老师引入折纸这一有趣的小游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玩中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的知识和技能。

在问题设计方面,这样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他们的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实验、猜想、回忆和点拨,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动力。

在知识扩展方面,陈老师把数学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正确的数学教育价值观。

其中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是他的作业设计这一环节。陈老师设计的作业难度适中,拓展有度。设计的练习题和拓展题均面向大部分学生进行设计,有一定的针对性、诊断性和检测性。虽然这是数学作业的展示布置,但这也令我开始思考语文教学中作业的设计也一样可以具有层次性与阶梯性。

五、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的建议?

k组《有理数的乘方》讨论结果 篇10

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对网络学习模块的不断熟悉,我们Ek组成员的学习激情也在不断提高。虽然我们小组的成员不都是数学教师,但是从我们小组老师发的帖子内容可以看出,每个成员对所给的案例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都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虽然有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意见不一,但是我们小组成员积极合作,纷纷通过电话、QQ、回帖的形式进行沟通交流。在此学习期间,我们谈话的第一件事,就是培训学习,这样的学习激情有力地保证了我们此次培训任务顺利完成。看着我们小组成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这么用心的学习提高,我为在这样的团队学习感到骄傲自豪,更为老师们的学习劲头感到钦佩。作为第三模块案例的领取人,每位同行对陈老师《有理数的乘方》的案例分析我都反复看了又看,读了又读。对于他们独到的见解,都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我们小组成员的帖子,总结一下我们对陈老师《有理数的乘方》的案例分析达成的共识。

一、教学环节设计精彩

这节课前王老师给出的五个问题,是陈老师这节课成功的关键。从陈老师这节课设计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以及他在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的优点,都包含着王老师设计的五个问题。它为陈老师设计这节课指明了方向。从王老师给出的五个问题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一定要从学习者的特征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学生的活动与练习、多媒体技术的选择,另外教学设计还要与学习者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再者要正确解读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虽然我们小组对陈老师运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意见不是很统一,但是以学习者的特征和深入解读教材为教学设计的灵魂,让我们懂得了如何科学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二、课堂教学设计出彩

对后面三个问题,我们讨论最激烈的是,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判断一节课的好坏;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对一节课进行改进。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不是很明显;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课堂反馈也不是太明显;学习中的发现、总结如果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就更好了,教师只要去适当的补充就行;郭秋香老师提出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讨论题和练习题可以分组讨论和分组学习,然后进行小组对比,了解完成情况。这样可以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因材施教;张海丽老师大力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对学生的交流互动以及学生的课堂反馈;李季老师注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如果在教学中教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时,由学生说出边长为 a 的正方形面积、正方体的体积,找出规律说出 a 的 n 次方。把学习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训练题中,如果分成小组学习,把问题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郭俊虎老师指出除了课堂上一开始的“创设情景,引入新知”外,大部分都是以老师传授为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形式少;姜荣敏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应用交互式课件的形式,设置一些过关检测题,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而不是单纯的师问生答,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既增强了师生互动,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我们小组每名学员激烈的讨论,最后我们达成共识——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打造高效课堂。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计划指导思想 篇11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以下四种教学模式:(1)“探究性教学模式”;(2)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3)以学为主的发现式教学模式;(4)“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现在以“探究性教学模式”为例,来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案例,(1)创设情境。陈老师围绕课程中的知识点提出问题“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而展开。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的进度来确定教学目标的,通过问题、任务等多种形式,使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与此学习对象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2)启发思考。学习对象确定后,为了使探究式学习切实取得成效,陈老师提出了“你能用新学习的乘方运算表示上面的结果吗?”让全班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是探究性学习是否能取得效果乃至成败的关键。(3)自主探究。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教学目标主要是靠学生个人的自主探究来完成。在实施过程中,他很好地处理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几者之间的关 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合理运用信息技术。(4)总结提高。在总结时,陈老师提出“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新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样的关系?运用新知识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引导学生看教科书 49 页— 50 页。” 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我觉得陈老师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中运用了情境教学策略、动机教学策略和自主学习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策略体现在:陈老师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对折纸张来算纸张的层数和折叠次数的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2)动机教学策略体现在:陈老师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时,引入了小学里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体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对所学知识的保持。(3)自主学习教学策略。体现在陈老师让学生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这属于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说课堂在小高潮不断的情况下达到一个大的高潮,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让学生在乐趣中增加数学知 识。(4)启发式教学策略。体现在:在知识扩展方面,陈老师采取了密切联系生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一根50㎝的面条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后对折,再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后对折,如此反复操作10次,原来的面条该有多长,该有多细?”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发展了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陈老师利用Math3.0来演示乘方运算,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利用Math3.0能很直观的看出2的n次方的结果,而且非常的准确方便,便于教师教,也利于学生学,同时也是对前面陈老师从折纸游戏到乘方运算的一个正确检验。不得不说,陈老师合理利用Math3.0是很到位的。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的有以下几个优点:(1)从学生的亲自动手折一折让学生认识到乘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入乘方的意义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新的知识的学习和理解;(3)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就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及时走出困境,准确掌握知识;(4)知识扩展训练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既让学生看到乘方在工业和科学中的应用,又让学生通过乘方的运算,揭露出“百万富翁与“„指数爆炸‟”中百万富翁破产的秘密,从而提高认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设计非常好,(1)是教师创设了情境,再加上多个生活实例,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教师和学生做到了课堂的互动;(2)是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使得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得到提高,充分参与了课堂学习;(3)是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数学知识乘方,并进行深刻认识,尤其是对乘方表现形式的认识,并将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和运用。建议:

(1)除了运用“折一折活动”引题之外,我觉得“百万富翁为什么破产了也可以放在这节课上提出来,这个问题会让学生很感兴趣,然后可以放到讲完新课后让学生解决,很有实际应用的意义。

(2)陈老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小组讨论解决,这样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会过多的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把握。

(4)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对学生的交流互动以及学生的课堂反馈还不是特别明显。

(5)课堂评价(比如:在练习中做对一个题,为自己画一个笑脸,或者对表现比较积极的小组画上一面小旗等),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自我实现感,这样更会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计划指导思想 篇12

教学目标:

⒈ 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⒉ 在运算过程中能合理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⒊ 通过玩“24点”游戏开拓思维,更好地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重点:熟练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难点:在运算中灵活地使用运算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⒈ 教师提出问题: 有一张厚度是0.1毫米的纸,将它对折1 次后,厚度为2×0.1毫米。

(1)对折2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2)对折20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

1.小学里一个数的平方立方是如何定义的?如何表示?

答:a·a叫做,读作a的平方(或a的二次方),即a,a·a·a叫做a,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即a。

2.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是怎样确定的? 答:略。3.口答下列各题

3231次 2次

20次

(1)(-2)×(-5)×(-9)(-90)(2)(-2)×(-2)×(-2)×(-2)×(-2)(-32)

4.提问:第3题(2)题中(2),(3)的乘法各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否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提问:(2)是求5个相同因数(-2)的积的运算。(3)是求4相同因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5.这种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注意:一个数可以看成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实际上是一种规定。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指数就是指相乘的因数的个数,指数是1,就是指只有一个因数。6.讲解例题:

例1 计算。(见教科书第73页例1)

分析:乘方就是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故可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乘方运算。解答过程见教科书第73页例1。

注意:表示负数的乘方,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负数(连同符号)用括号括起来,例如,(-4)×(-4)×(-4)×(-4)=(-4)。课堂练习;教科书第73页练习第1,2题。

提问:从试一试的答案中,可以归纳出乘方运算的符号规则:(1)正数的任何次幂是_____;

(2)负数的偶次幂是_____;负数的奇次幂是_____;(3)0的任何次幂等于_____; l的任何次幂等于_____。· 从而可得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

由有理数的乘法可以得到,零的任何次方都是零。

提问:(1)2×3和(2×3)有什么区别?各等于什么?(2)3与2有什么区别?各等于什么?(3)-3和(-3)有什么区别?各等于什么?

答:(1)2×3表示 2与3的平方之积,等于18;而(2×3)表示2与3的积的平方,等于36。

注意:没有括号时,应按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3表示3的2次幂;而2表示2的3次幂,它们的结果分别是9和8。

2324232

23的积的运算,(3)-3表示4个3相乘的积的相反数或3的4次幂的相反数;而(-3)则表示4个(-3)相乘的积或(-3)的4次幂,结果分别是-81和81。因此,不要出现-3=(-3)这样的错误。课堂小结:阅读课本的内容,重点搞清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和有理数乘方运算的方法。

下面给出六种运算及其结果的一览表,其中开方运算将在初二学习。

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结果和差积商幂方根 课堂练习:习题中的第1题,第2题,第3题。

注意:由第3题可以知道,平方(或偶次方)得正数的数有两个,没有平方(偶次方)得负数的有理数,这点与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情况类似。

四、课外作业

见作业本

上一篇:中考百日冲刺动员会讲话与2018年中考百日冲刺校长讲话下一篇:零星维修施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