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初一上册期中试卷(精选11篇)
数学初一上册期中试卷 篇1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共30分)
1.下列一组数:-8、2.7、-312、 π2、0.66666…、0、2、0.080080008…,其中是有理数的个数是( )
A. 5个 B. 6 个 C. 7个 D. 8个
2. 月球的质量约为73400 000 000亿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数是 ( )
A.734×108 亿吨 B.73.4×109 亿吨
C.7.34×1010 亿吨 D.0.734×1011 亿吨
3.计算 的结果是( )
A. B. C. D.
4.下列各选项中的两项是同类项的为( )
A.- 与 B. 与 C. 与- D.3 与2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的系 数是-2 B. 的次数是6次
C. 是多项式 D. 的常数项为1
6.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是a,十 位数字是b,百位数字是c,则这个三位数是( )A. abc B.a+10b+100c C. 100a+10b+c D. a+b+c
7.下列各对数中,数值相等的是 ( )
A、23和32 B、 和-22 C、-(-2)和 D、 和
8.若│aO= ―a , 则a是( );
A、 非负数 B、 负数 C、 正数 D、 非正数
9.下面运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10.下面四个整式中,不能表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的是( )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若支出20元记为+20元,则-50元表示 .
12. 3的倒数 ,|2|的相反数 .
13.某日中午,北方某地气温由早晨的零下2℃上升了10℃,傍晚又下降了4℃,这天傍晚北方某地的气温是 ℃.
14、定义a※b=a2-b,则2※3=
15.单项式 的次数是 ,系数是 .
16.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为1,则 的值是 .
17.若│y+3 O+(x―2) = 0,则y =___________ .
18.观察下列等式: , , ,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请写出第n个等式: .
三、解答题(共66分)
19. (10分)把下列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用“<”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 , 0, 4, -3, 2.5
20.计算( 每小题6分,共36分)
(1) (2) ;
(5)―|―3|2÷(―3)2; (6)0―(―3)2÷3× (―2) 3
21.(10分)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 ,
22、(10分)参加第十七届韩日世界杯足球赛的23名中国队员的年龄如下表所示:
21 29 24 27 33 22 25 25 32 31 28 31
24 24 23 21 20 27 26 28 23 34 34
⑴求出年龄最大的队员与年龄最小的队员的年龄差
⑵求出中国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一、选择题(3×10)
1、B 2、C 3、C 4、B 5、C 6、B 7、C 8、D 9、D 10、D
二、填空题(3×8)
11、收入50元;
12、― ;―2;
13、4℃;
14、1
15、3;― ;
16、0或―2;
17、―9;
18、n― =
三、解答题(66)
19、(10)
―3<― <0<2.5<4;
20、(6×6)
(1)、20; (2)、―5; (3)、 ; (4)、―64; (5)、―1; (6)、24;
21、(10)
12 ;4;
22、(10)
(1)34―12=24;
(2)约为26.6岁
期中、期末考试数学试卷评讲策略 篇2
一、结合学情,研究试题
阅卷前,教师要在认真解答试题的基础上,分析试题的结构、考查的范围、知识点的分布以及考查的重点、难点等。结合阅卷情况发现学生在知识、方法掌握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突出问题,明确在后期教学工作中需进一步巩固、充实、完善、加强的地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统计分析,找准问题
在试卷评讲前,教师要借助电脑对学生答卷各题得分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同时还要收集客观题卷面答题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及卷面答题信息找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比如概念不清的有哪些,审题不清的有哪些,方法不当的有哪些,运算不准的有哪些,解题不规范的有哪些等。只有这样,才能在评讲过程中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评讲学生答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错因。同时还要关注少数学生的特有错误,为后面的个别指导做准备。
三、试卷评讲,突出重点
1.讲概念辨析
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问题,并不是学生完全不会导致的,大部分情况下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深、不透导致的。例如,学生在运用算术平均数大于等于几何平均数这一公式解题时忽略取等号的充要条件,轻者造成失分,重者会导致结论错误不得分。所以,在评卷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在考试中出错率较高的概念进行重点辨析,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2.讲错例、错因
讲评试卷不能从头到尾面面俱到,而是应有选择、有侧重。否则,既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又难达到预期效果。讲评试卷前教师要认真查阅每个学生的试卷,分析各题的错误率,弄清那些题目错得多,错在那里,找出错误的症结。集中学生的易错处和典型错例,展开错因分析,既能弥补学生知识、方法上的缺陷,又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考题的拓展、延伸
考题大多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由于部分题的情景变换,学生很可能就会由于思维定势造成失分。因此、培养学生应变和方法迁移能力很重要。所以、在评讲试卷时,教师要对重要题目进行引申,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合理发散,对提问方式进行改变,对结论进行衍伸和扩展,使学生感到别开生面,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4.讲解题思路和规律
在考试中,有些学生会对一些题型出现解答不稳定的情况、时好时坏。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学生对方法的掌握不够全面,对规律的总结不够到位。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在评卷时需指导学生进行考点分析,即思考试题考查什么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关键处在哪里,解题的常规方法和技巧是什么,有哪些规律性东西需要注意,结合学情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更灵活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5.讲解题技巧
数学考试解题的原则是小题小做、大题巧做。选择题、填空题解答准确、快速是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灵活运用筛选、特值、图像、估算、计算、推理、验证选项等多种方法,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简答题解答规范、完备是关键。在審题时,要引导学生做到常规解法与技巧权衡选择,提醒学生解答过程中注重对细节的处理,防止不必要的失分。
6.讲答题规范
对简答题的解答要引导学生从文字说明、证明过程和演算步骤的清楚以及准确方面做好自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方向,培养学生养成有理有据地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还要把卷面整洁做为基本要求,让学生养成在卷面上不乱涂乱画、书写工整的好习惯。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 篇3
1、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在今天北京附近曾经生活过的远古居民有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山顶洞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
3、假如你是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你不可能看到下列哪一现象
A、农田里水稻长势喜人 B、荒地上人们用耒耜耕地
C、干栏式房屋错落有致 D、青铜器工艺精美
4、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下列哪一位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大禹
6 .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选举制 B、投票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7、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
A、逐鹿之战 B、夏朝的建立
C、禅让制的实施 D、华夏族的形成
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A、汤 B 、黄帝 C 、禹 D、舜
9、今年7月,在南非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0、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后逐渐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其中等级最高的是
A、士 B、诸侯 C、天子 D、卿大夫
11、认真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 B C D
12、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自比为太阳的暴君-----桀
B、公元前16,汤灭夏,建商
C、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镐,史称东周
D、西周时期的最后一个国王是周幽王
13、关于夏、商、西周农业、畜牧业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
B、农业上已经知道选种、施肥、治虫害
C、今天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
D、西周农业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农具进行生产
14、《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A、晋文公称霸 B、齐桓公称霸 C、勾践称霸 D、楚庄王称霸
15、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A、私学的兴盛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大变革 D、士人的解放
16、“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17、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最为珍贵的战国乐器是
A、编钟 B、铜钟 C、七孔骨笛 D、陶埙
18、战国时期的下列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A、楚 B 、齐 C 、秦 D 、燕
19、我们的祖先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是在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20、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西周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21、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付。”
B、“兼爱”“非攻”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仁者爱人”“以德为政”
2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D、庄子提出“仁”的学说
23、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A、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B、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通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24、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25、关于都江堰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春秋时期秦国李冰修建 ②位于岷江中游 ③著名的水上运输工程 ④消除水患,灌溉农田
A①③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二、历史诊所判断正误(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每题1分,共10分)
1、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形成了。 ( )
2、夏、商、周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因此,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夏朝。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曾出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 ( )
4、长平之战,桂陵之战,城濮之战都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
5、春秋晚期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 )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屈原长篇抒情诗《离骚》。( )
7、成语“退避三舍”的故事,是发生在秦楚两国争霸战争期间。 ( )
8、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非常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 )
9、为了巩固统治,东周的统治者开始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 )
10、下图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西周的建立。 ( )
三、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本题共40分)
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引用商鞅语
请回答:
(1)商鞅何时、在何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2分)
(2)根据你的判断,商鞅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8分)
(4)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11分)阅读下列图片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完成表格(影响3分,其余每格1分)
图3牛耕图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简表
农业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 出现的历史时期 推广的历史时期
推广使用的影响
本格不必填写 本格不必填写
3、(13分)学以致用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美丽的校园,可是,总有一些同学不能自觉保护这美好的校园环境,例如,校园里原本洁白的墙壁已留有脚印、球印;光洁的地板粘上了口香糖。作为一中的学生,请你用儒家道德教育、法家规章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观点,为保护校园环境提出你的建议。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在下表,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D C B D B C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D B B C A B D B
21 22 23 24 25
B D D D D
二、历史诊所判断正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 √ √ × √ × √
17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简表
农业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 出现的历史时期 推广的历史时期
推广使用的影响
耒耜
河姆渡时期
(距今七千年前) 本格不必填写 本格不必填写
铁农具 春秋 战国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牛耕
至迟春秋末年 战国
18、儒家强调“仁”和“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
法家主张用“刑罚”加强统治,主张强化专制统治,强化中央权力。
道家即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主张“无为而治”。(6分)
初一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篇4
一、试题评价
此次考试初一的试题命题明确,符合课改精神,考试内容都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
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相吻合,内容均符合考试进度,题量适当,能突出重难点,试题的题型与中考题型相同、试题的难度、区分度适中,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考查内容上既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效果:
1、考试成绩统计:及格人数31人及格率77.5%
优秀人数26优秀率65%
2、学生的答卷情况:
这份试题学生的错误主要出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和多项式的细节问题上,具体情况如下:选择题中1、2、3、4、5、6、8答得较好,错误主要在7、9、10中。填空题中第11、12、15、19答得较好,13题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分不清楚,两个空部分同学只能填对一个;同样的还有第20题;其他的题答得还不错;简答题主要考的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和合并同类项。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还不错,不过也有少部分的学生在阶梯过程中总免不了要出点儿错误,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去括号是符号的变化不清楚(2)利用交换律时丢掉了项的负号,即搞不清多项式的项(3)平方差公式不能灵活运用(4)1幂的运算不熟练。22题中学生用尺规规范作图是很明显学生的知识点心里清楚,不过画出来的图就是不完整,丢三落四!
三、外校试卷考试对比
结合两次的考试,发现学生的情况主要有一下几点:
1、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个别的特别拔尖,普遍的基础太差;以致在上课时老师的教学负担很重而且成效不显著;
2、学习习惯和态度还有待加强
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缺乏
3、改进措施:(1)、加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综合题打好基础。
(2)、注重知识点的落实。
(3)、注重过程教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了解知识的来源从而更好得掌避免死记硬背,同时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兴趣和自信心的提
一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篇5
1、最大的一位数是( ),最小的两位数是( )。
2、6后面的3个数是( ) ( ) ( )。
3、和7相邻的数是( )和( )。
4、9比2多( ),( )比10少4。
5、1加上( )和9同样多。
6、在1、3、2、5、10、4、6、9、7、8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 )。
7、尺子上的数字,从0起一个一个地数第8个数是( ),第6个数是( ),第9个数是( )。
二、能力展示台。
1、画○,要和△一样多。
△ △ △ △ △
2、画□比○多3个。
○ ○ ○
3、画△比☆少3个。
☆ ☆ ☆ ☆ ☆ ☆ ☆
4、在()里填上“>”“<”“=”
4 () 6
10 ()0
7 ()7
8 () 5
4 ()9
8 ()9
2 () 1
6 () 6
5、在()里填合适的数。
()﹣6=4
5﹢()=8
1﹢()=7
9﹣()=9
()=2﹣2
10=4﹢()
三、快乐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1、在3、5、2、8中最小的数是 ( )。
① 3
② 2
③ 5
2、3﹢5= ( )。
① 10 – 3
② 7﹢2
③ 9–1
3、和8相邻的数是 ( )。
① 7和9
② 8和9
③ 6和9
4、比4大比6小的数是 ( )。
① 4
② 6
③ 5
四、看图填空。
1、● △ □ ○ ● □ ▲ △ ● ● □ ○
⑴ 从左边起,第6个是( );第2个是( );○是第( )个和第( )个;第( )个是▲。
⑵ △一共有( )个;△ ○ □共有( )个。
⑶ ( )和△同样多,三角形比圆形少( )个。
五、解决问题。
1、原有6只小猫,又跑来3只,现有几只?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篇6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口算:12分
4 × 3 = 25 + 5 = 15-3 = 16 ÷ 4 =
30 ÷6= 10-2 = 6×3 = 12- 3 =
6 + 18= 16-8 = 4÷4 = 5-5 =
二、用竖式计算:16分
36 + 27 = 62-27= 47 + 29 = 51-27 =
43-38 = 27 + 34= 63-26= 48-38=
三、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21分,(每“”1分)
1、( )÷( )= 5 15-( )= 3
3×( )= 12 6÷( ) = 1 ( )÷ 3 = 3
12÷2 =( )÷3 ()×( )= 12÷3
2、
(1)、( )个,每( )个一份,分成了( )。
(2)、每份有( )个 ,( )份一共有( )。
(3)、把( )个 ,平均分成( ),每份有( )个 。
3、
用直尺量的这根铅芯长( )厘米。
四、在 里填上“<”、“>”或“=”12分
16÷4 3×4 20 + 5 20÷5 47-38 3×3
29 + 4 6×6 12÷4 6÷2 6 × 1 6÷3
五、操作题: 12分,(每题4分)
1、 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
2、 把它分成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五边形。
3、
在第4排第3个画“○”; 在第2排第5个画“□”。
六、解决问题: 27分,(8+12+3+4)
1、
三班种了多少棵?
一班和二班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 )班种的最多?
一班种树比三班少多少棵?
2、
1)、 比 贵多少元?
2)、 比 便宜多少元?
3)、 和 一共多少元?
4)、买两架 要多少钱?
5)、 再加多少钱就和 一样多?
6)、 再加19元钱就和 一样多, 是多少元?
3、
这些同学一共踢了多少下?
4、
松鼠
小鹿 小兔
小熊 小狗
附加题:20分
1、小明下午放学回家,先面向太阳走 2、 6
了200米,然后左转弯走。这时小明的 ― 2 7
三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篇7
一、聪明的你来填一填:
1、60毫米=( )厘米 5分米=( )厘米 ( )分120秒
3米=( )分米 300秒( )分 7千米=( )米
9000米=( )千米 40厘米=( )分米
2、 在 里填上“>”、“<”或“=”
5时 500分 2吨 2千克 600克 5千克
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骑自行车每小时行驶15( )。 ②一张桌子的高大约是90( )。
③学校周―升国旗大约用了5( ) 。
4、 用0、1、2组成最大的`三位数是( ),最小的三位数是 ( ),他们的差是( )。
5、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 )小格,分针走了( )分;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 ) 小格,是( )分。
6、73除以8,商是( ),余数是( )。
7、1600千克-600千克= ( )吨
14厘米 + 26厘米 = ( )分米
8、时针从12走到1,分钟走了( )小格,是( )分;秒针走60小格, 是( )分,时针从( )走到6,走了5小时。
二、精明的你来判一判:对的在( )里面打“√”,错的打“×”。
1 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15分。 ( )
2、32是8的4倍。 ( )
3、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午餐吃了8千克食物。 ( )
4、1000克棉花和1千克铁一样重。 ( )
5、6时整,时针、分针重合。 ( )
三、智慧的你来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 一只小狗重4( )。 ① 克 ② 千克 ③ 吨
2、一棵大树高14( )。 ① 米 ② 分米 ③ 厘米 ④ 毫米
3.( )比276多198。 ①78 ②474 ③374 ④464
4、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约6200( )。
① 千米(公里) ② 米 ③ 分米
5、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个加数的十位是4,另一个加数的十位是3,它们和的十位是( )。
①7 ②1 ③7或者8 ④ 8
四、勤奋的你来算一算:
1、 直接写出得数。
36+42= 46-15= 23×2= 1000-600= 65+26=
74-36= 400×3= 80-24= 700+200= 940-600=
2、用竖式计算。
139+682= 421×3= 302×4=
验
算
五、智慧的你来试一试:
1、把36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还余几?(3分)
2、一个地球仪85元,一个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3分)
3、副食店运来410 千克鸡蛋,上午卖出152千克,下午卖出17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4分)
4、用800个鸡蛋孵小鸡,第一天孵出了268只小鸡,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孵出了106只。(6分)
(1)第二天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2)一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5、水果店运来两筐桃子,第一筐重32千克,第二筐分给第一筐13千克后,两筐的重量相同,第二筐原来有多少千克桃子?(4分)
6、小花今年6岁、妈妈的年龄是小花的5倍,问:
(1)妈妈今年是多少岁?(4分)
三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篇8
一、聪明的你来填一填:
1、60毫米=( )厘米 5分米=( )厘米 ( )分120秒
3米=( )分米 300秒( )分 7千米=( )米
9000米=( )千米 40厘米=( )分米
2、 在 里填上“>”、“<”或“=”
5时 500分 2吨 2千克 600克 5千克
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骑自行车每小时行驶15( )。 ②一张桌子的高大约是90( )。
③学校周―升国旗大约用了5( ) 。
4、 用0、1、2组成最大的`三位数是( ),最小的三位数是 ( ),他们的差是( )。
5、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 )小格,分针走了( )分;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 ) 小格,是( )分。
6、73除以8,商是( ),余数是( )。
7、1600千克-600千克= ( )吨
14厘米 + 26厘米 = ( )分米
8、时针从12走到1,分钟走了( )小格,是( )分;秒针走60小格, 是( )分,时针从( )走到6,走了5小时。
二、精明的你来判一判:对的在( )里面打“√”,错的打“×”。
1 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15分。 ( )
2、32是8的4倍。 ( )
3、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午餐吃了8千克食物。 ( )
4、1000克棉花和1千克铁一样重。 ( )
5、6时整,时针、分针重合。 ( )
三、智慧的你来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 一只小狗重4( )。 ① 克 ② 千克 ③ 吨
2、一棵大树高14( )。 ① 米 ② 分米 ③ 厘米 ④ 毫米
3.( )比276多198。 ①78 ②474 ③374 ④464
4、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约6200( )。
① 千米(公里) ② 米 ③ 分米
5、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个加数的十位是4,另一个加数的十位是3,它们和的十位是( )。
①7 ②1 ③7或者8 ④ 8
四、勤奋的你来算一算:
1、 直接写出得数。
36+42= 46-15= 23×2= 1000-600= 65+26=
74-36= 400×3= 80-24= 700+200= 940-600=
2、用竖式计算。
139+682= 421×3= 302×4=
验
算
五、智慧的你来试一试:
1、把36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还余几?(3分)
2、一个地球仪85元,一个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3分)
3、副食店运来410 千克鸡蛋,上午卖出152千克,下午卖出17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4分)
4、用800个鸡蛋孵小鸡,第一天孵出了268只小鸡,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孵出了106只。(6分)
(1)第二天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2)一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5、水果店运来两筐桃子,第一筐重32千克,第二筐分给第一筐13千克后,两筐的重量相同,第二筐原来有多少千克桃子?(4分)
6、小花今年6岁、妈妈的年龄是小花的5倍,问:
(1)妈妈今年是多少岁?(4分)
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分析 篇9
教师:***
一、试卷特点
试题主要由填空、判断、选择、计算、画图、解决问题六大部分构成。试题题型多、考查角度灵活,注重对学生解题思维过程和计算能力的检测。
二、成绩分析
本次考试学生31人,总分2655,平均分85.63,其中90分以上12人,80-89分13人,60-79分4人,60分以下1人。
三、学生分析
三年级大部分学生能认真答卷,书写认真,但有个别同学漏题,改错题未做。本次考试学生凸显的问题是计算能力不足,粗心,三位数加减法容易算错,导致失分严重。
四、试卷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填空题中,大部分同学能正确的答题,小部分同学在单位换算和认识钟表、计算时间题中出错,这反映出教学中第一单元时分秒的认识和第四单元测量中的单位知识掌握不扎实。
第二部分判断题中,考查的是学生的细心程度,尤其第二小题,区分22厘米和22毫米,粗心的同学区分不清楚。
第三部分选择题中,出现了一道火车晚点,计算时间的题目,虽然考试之前复习了几遍,仍有学生做错,反映出学生对“晚点”这个词语理解不深,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解释练习。
第四部分计算题,计算题由口算、列式计算、改错和分步混合运算组成,口算题基本全部正确,出问题最多的是改错题和分步混合运算,由于混合运算是二年级学过的,本学期并未学习,有一半学生忘记了混合运算法则,出现了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导致失分严重。
第五部分画图题和连线题,失分较少。
第六部分解决问题,1、2小题失分少,3、4、5题需要三位数加减法计算,尽管我在考试之前一再要求学生,应用题的计算要列竖式反复验算,但是失分仍然较多,大部分同学会分析题意并列出算式,但是计算失误,这样的错误失分实在可惜。
四、整改措施
从试卷的方向来看,我认为今后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个别学生在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题中出现问题,并不是他们不会,而是不够细心,比较浮躁。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工整、独立检查等一些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学生个别知识点的错误问题,再次复习。
3、学生粗心的关键还是一二年级的表内加减法背的不够熟练,乘除法不够熟练,在之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背诵,再每天坚持练习几十道口算题、列式计算,相信学生粗心计算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分析 篇10
第一、二题是计算题,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算对得数,还有部分学生粗心大意,看错数或抄错符号等导致出错。第三题是填空题,对学生容易出错的概念的考查,重点突出但对于乘法的口诀和乘法算式有很多学生搞混。第四题是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这一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角的这一部分知识和乘法意义的理解。第五题是操作题,学生关键没认真读题,要求画直角、锐角、钝角,有的孩子没用尺子画,有的学生忘记做标记。第六题是看图列式。第七题是解决问题,因为数学离不开生活,考查的都是生活中的数学。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综合技能。从整个试卷看难易适中,所学重点内容涉及全面。
二、学生答题分析:
第一、二题计算题正确率不高,学生存在计算错误,进位不加,退位不减,还有极个别学生计算不过关,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第三题填空题的第七题错的人比较多。第四题大部分学生掌握的比较好。第五大题画一画,这一道题失分率较高,有一半学生没有全对,关键是不认真读题。画出一条比它短2厘米的线段。有的学生没有标出线段的端点,只有个别同学不会画。,画线段的时候,由于失误,所以画出的线段就是错误的,这道题本身是没有难度,只是学生太粗心,没有细心去读题去审题。第六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只有少部分学生不会做。第七大题解决问题,这一道题有4个小题,大部分学生能全做对,但也有个别学生没有认真读题,没有去认真审题,而导致失分,有一部分学生只写得数,导致失分率很高。还有个别学生把数字看错了,所以导致整个计算结果出错。在今后的教学中,穿插复习基础知识,争取学生不再出现知识断层现象。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各项作业及练习,扎实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
1、因为知识较难,试题难度一增加,学生间的差异就凸现出来了。
2、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3、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差生太差,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学习劲头不足,学习方法不正确。这归根于平时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开小差,作业马虎,甚至不完成,课后不爱思考,学习不感兴趣,教学中基本知识不够落实,对学生要求和管理有待加强。
四、今后教学措施:
结合学生的考试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1、抓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数学基础训练讲究一个“严”字,教师及学生的态度都要严肃,教师的教风要严谨,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把握好教材的知识体系,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好教材中知识与课改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一定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
本班学生不够活跃,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任何一类新知的学习都要力争在第一遍教学中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等活动中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当碰到基础知识的变形题时,就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了。否则,学生只会照葫芦画瓢,试题如果转弯,学生就不知道如何解决了。
2、加强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教师要精选精编灵活多变的针对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把训练学生的独立审题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同时要培养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觉检查习惯。
3、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 篇11
一、填空。
1、一个数的6倍是780,这个数的5倍是( )
2、240除以一个数的商是40,720除以这个数的.商是( )
3、280加上一个整十数,得到的和除以这个整十数,商是5,这个整十数是( )
4、乘数是5,积比被乘数多360,被乘数是( )
5、王刚在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时,把被除数432错写成342,结果商比原来的商少5,除数是( )
二、判断。
1、两位数除四位数,商一定是两位数。( )
2、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商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
3、一个数除以10,就是把这个数缩小10倍。( )
4、一个数减去60,得到的差再除以60,商是7,这个数是420。( )
5、小兰在计算24除一个数时,把被除数十位上的“8”看成“3”,结果得到的商是267,余数是22,正确的商应是270。( )
三、选择。
1、要使72 的商是三位数,方框里可填的数字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要使48 的商是两位数,方框里可填的数字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3、一道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都是18,被除数最小应是( )
A、342 B、360 C、378 D、396
4、479除以19,被除数增加( ),余数最大。
A、14 B、15 C、23 D、25
5、479除以19,被除数减少( ),余数最大。
A、24 B、20 C、7 D、5
四、计算。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2438÷53= 7070÷68=
9936÷92= 8288÷18=
2、用递等式计算。
3456÷48+702 1000-5760÷32
(520+2080)÷25 1248÷(351-335)
3、列式计算。
(1)275除以一个数,商是 (2)被除数除以除数,商是24被
18,余数是5,求这个数。 除数与除数的和是250,除数是多少
五、应用题。
1、王师傅原计划12天加工420个零件,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加工7个,实际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
2、学校买4把椅子共用去180元,买一张写字台用去220元,一张写字台比一把椅子贵多少元?
3、一堆煤,运走一些后,还剩3200千克,运走的煤正好是剩下煤的一半。这堆煤原来有多少千克?
4、粮店有7吨大米,卖了12天后还剩520千克,平均每天卖出大米多少千克?
5、甲桶油重15千克,乙桶油重21千克,要使两桶油同样多,乙桶要倒多少千克油给甲桶?
6、老师买来4本练习本和3支铅笔,共付8角4分,后来退还3支铅笔,换回3本练习本,又付出2角1分,每本练习本多少钱?
【数学初一上册期中试卷】推荐阅读:
初一上册政治期中试卷11-05
初一数学七上期中复习10-27
数学初二上册期中试卷11-22
初一数学上册答案11-16
初一数学上册预习01-08
三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10-22
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07-20
初一数学上册课本内容08-01
初一数学上册动点题11-25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期中试卷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