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类藏族学生

2024-07-25

双语类藏族学生(精选4篇)

双语类藏族学生 篇1

摘要:本研究以公安院校藏族学生为研究对象, 分别对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这些人体机体特征及运动能力指标体系进行测试, 采用R型聚类分析的典型指标分析得出, 影响藏族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典型指标分别是身高、蛋白质含量、肺活量/身高、直接反应时、400米障碍和倒立。这些指标可作为对藏族学生体质进行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公安院校,藏族,学生,体质,综合评价

1 概述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 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1]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体质评价的研究内容较为广泛, 主要围绕学生体质水平、机能水平、身体素质发展水平、体质与体力活动关系等方面进行。本研究主要以2000年国民体质成人监测指标和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3]为研究依据, 结合公安院校的专业特色, 分别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对公安院校藏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定, 并建立公安院校藏族大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模型, 为科学调整和加强公安院校藏族学生体质评价与身体训练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服务。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整群抽样, 分类指标测试、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

2.2 研究单位:

浙江警察学院警体部

2.3 研究对象:

本研究抽取来自西藏各个地区, 贯穿西藏东、西、南、北、中地域的11、10级公安方向专业的42名藏族男生, 年龄19~21岁。于2011年7~12月, 经测试对象同意, 以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专业素质这四个人体机体特征及运动能力为研究对象, 对相关指标进行测试。本测试研究无涉及伦理问题。设计、实施、评估者:实验设计、实施、评估为本文第一作者, 所有参与本实验的测试工作人员均经过统一岗位系统的培训, 整个过程由浙江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及浙江警察学院警务技战术研究所指导和验收。

2.4 研究方法:

依据2000年国民体质成人监测指标[1], 结合我院警察体育教学的专业特点, 设计了一套能满足对藏族学生体质进行评价的指标方案, 运用国家体质监测颁布的全套仪器和要求对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进行测试, 运用Inbody520人体成分测试仪【韩国百斯公司生产, 批号:sn:P1801C5BE, 特点:任何时间皆可开始测试、八点接触电极、身体节段分析、多次回归分析、多频率检测、测试精确、整个检测过程只需1分半钟、简便、快捷、自动分析并打印报告、无创性、无限量储存、可连接电脑接口、实际测量值、不依靠经验估算、中文软件、可进行各类分析 (包括数据分析) 、提供参考意见】。对学生的身体成份进行测试。

主要观察指标:测试指标:a.身体形态指标:身高、体重、体脂肪、骨骼肌、蛋白质含量、无机盐。b.身体机能指标:安静脉搏、肺活量、血压。c.身体素质指标:100米、400米障碍、1000米、5000米、反应时、倒立、引体向上、立定跳远。派生指标:体重指数、肌肉体重比、体脂百分数、腰臀脂肪比、肺活量身高比、肺活量体重比、脉压差。统计学分析:由第一作者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数据以表示。

3 结果与分析

3.1 身体形态典型指标的评价分析

3.1.1 建立身体形态评价模型

运用Inbody520人体成分测试仪以及依据藏族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资料和身体形态计算模型, 计算其原始指标和派生指标见表1。

3.1.2 计算身体形态类系列指标中的典型指标

依据藏族学生身体形态系列指标, 运用Excel和体育科研数据统计处理系统软件包对其进行计算和进行R型聚类分析, 可以将该十项身体形态指标分为三类, 得到相关指数的平均数最大的三个典型指标, 分别为:身高x1、蛋白质含量x4、体脂肪x6, 这说明此3项典型指标可涵盖藏族学生身体形态类10项指标的信息量。因此可认为, 这3项指标可作为对藏族学生身体形态进行评价的典型指标。

3.2 建立身体机能评价模型

3.2.1 确立身体机能类系列指标

依据藏族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资料和身体机能计算模型, 计算其原始指标和派生指标见表2。

3.2.2 计算典型指标

依据藏族学生身体机能类系列指标, 运用Excel和体育科研数据统计处理系统软件包对其进行计算和进行R型聚类分析, 分为两类, 得其典型指标分别为:收缩压X12和肺活量/身高X16。

3.3 对身体素质典型指标的分析

3.3.1 确立身体素质类系列指标

作为维护未来西藏地区安全繁荣的预备警官, 对他们身体素质的评价, 除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测试项目外, 还需在警务实战能力方面体现公安执法战斗工作的要求, 因此, 从人才培养效果来看, 评价公安院校藏族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应包括400米障碍, 5000米等警察体育项目。依据对藏族学生身体素质系列指标测试数据以及计算模型, 其测试指标见表3。

3.3.2 计算典型指标

依据藏族学生身体素质类系列指标, 运用Excel和体育科研数据统计处理系统软件包对其进行计算和进行R型聚类分析, 将其分为五类, 得其典型指标分别为:直接反应时、5000米、400米障碍、倒立、立定跳远。

3.4 计算体质的典型指标

依据藏族学生身体形态的3项典型指标、2项身体机能指标、5项身体素质指标, 确立其为体质评价的10项指标, 重新确定指标符号见表4。

为方便对学生进行评价, 我们采取综合评价的方法, 依据表4中10项指标, 运用体育科研数据统计处理系统软件包, 再次对其进行R型聚类分析, 计算典型指标。根据谱系图分析, 其指标可以分为6大类, 依据每类指标相关系数的平均值的最大值确定为典型指标的原则, 藏族学生体质的典型指标可以确立为X1身高、X2蛋白质含量、X5肺活量/身高、X6直接反应时、X8400米障碍和X9倒立。 (见图1)

3.5 体质综合评价模型

3.5.1 计算权重系数

依据体质评价的6项典型指标, 再次建立指标符号, 运用体育科研数据统计处理系统软件包, 计算其平均数、标准差和权重系数, 其结果如表5。依据表5中的权重系数分析可知, 影响藏族学生体质水平的典型指标权重值。

3.5.2 建立体质评价综合模型

依据表5中的Xi、Si、Ri值和体质评价的标准分模型, 可以得出藏族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模型:

某单项典型体质指标得分

[负相关 (速度类) ]70

某单项典型体质指标得分

(正相关)

六项典型指标的得分乘以相应的权重系数之总和即为该生体质综合评价的总得分。

3.5.3 实例计算和评价

依据体质综合评价的6项典型指标和体质综合评价模型, 在Excel上对其进行计算, 得学生综合评价分值 (表6) 。

依据表6中藏族学生的体质综合评分分值和体质综合评分标准 (上等:77分以上;中上等72.9~76.9分为;中等:66.7~72.8;中下等:63.1~66.6;下等:63分以下) 来确定学生体质等级。其等级百分比分别为:上等7.14%, 中上等21.43%, 中等40.48%, 中下等26.19%, 下等4.76%, 其等级百分比呈正态分布, 因此可认为运用此评价方法建立的体质综合评分和等级评价较科学合理。

4 结论

综上, 本研究依据浙江警察学院藏族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以及身体素质指标数据, 从R型聚类分析的典型指标分析, 影响藏族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典型指标分别是身高、蛋白质含量、肺活量/身高、直接反应时、400米障碍和倒立。这些指标可作为对公安院校藏族学生体质进行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的主要因素。运用此评价结果的信息可以较为科学、客观的反映公安院校藏族学生的体质现状。

参考文献

[1]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工作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1-56.

[2]2000年浙江省大学生体质监测研究报告课题组, 2000年浙江省大学生体质监测数据库.浙江省体育局, 2001.

[3]姜建华, 陈志强等.浙江省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方法与运动保健处方[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408-444.

[4]陈小华, 公安院校特警人才培养方法探究[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4) :50-53

[5]赵军等.公安学校西藏班学生体质综合评价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3) :208-210.

[6]Bjomson KF.Physicalactivity monitoring chiklren and youths.Pedi-atr Phys Ther2005;17 (1) :37-45.

双语类藏族学生 篇2

一、需求分析

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需求可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前者强调语言的运用 (language use) , 后者强调语言的学习 (language learning) [3]。笔者的调查主要针对目标需求进行的, 因为这与双语教学的性质是相符合的。其实长久以来自双语教学这个概念出现, 由于教学目的不同, 双语教学的性质存在争议。结合受访学校的具体课程体系, 笔者倾向于认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第一位的, 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外语水平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次要目的[4]。基于此目的, 双语教学的性质正如西古安和麦基 (Siguanand Mackey) 指出的, “使用‘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是指一个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体系。”

Hutchinson和Waters将目标需求细分为学习者的必需 (necessities) 、期望 (wants) 和不足 (lacks) 。必需指的是学习者为了在目标情境有效使用语言而必须学习的知识和语言技能;期望是指学习者认为他们想学习的内容;不足指学习者已经掌握的和需要掌握的之间的差距。

二、调查设计

参照以上Hutchinson和Waters需求分析理论框架, 笔者自行设计了问卷。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教育部一所重点理工类院校, 问卷随机发放给了该校2011级大三电子和软件两个不同专业4个教学班的200名学生。这些学生都刚刚完成各自专业的双语课程。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认识和感受; (2) 学生希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能学习到怎样的技能或知识; (3) 学生对自己通过一年双语课程学习的评估。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根据其四、六级成绩, 有目的地抽取了20名学生进行访谈。

三、调查结果

受访对象共200人, 回收问卷192份, 有效问卷183份, 有效率为91.5%。受访学生92%都已经通过4级考试, 30%通过了六级考试。

1. 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认识和感受

66%的学生在开始双语课程之前仅仅只是听说过;20%的学生对双语课程表示一无所知;14%的学生则表示非常了解, 其中80%认为双语课程就是用英语教授的专业课, 其他学生则认为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后续。

在经过一年的课程学习后, 有48%的学生认为双语课程是一门以英语作为授课工具的专业课, 这与前面提出的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相反有15%的学生认为双语课程是以专业知识为依托的英语课, 他们主要兴趣在于能通过双语课程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另有高达37%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既没有提高英语水平, 专业知识也学得不透彻, 因此认为双语课是一个负担, 从而学习中难免有消极抵触情绪。笔者认为基于前面所述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性质, 双语教学应该是为英语提供了一个实际的运用平台, 为未来实际工作中英汉交流提供一项实践活动。双语教学的认识欠缺或错误认识对学生在双语课程学习中的学习期望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 首先应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双语教学认知。

2. 学生对双语课程的期望

学生对双语课程的期望分两个大方面:专业知识的期望和语言技能的期望。81%的学生希望通过双语教学能掌握课程对应的相关专业知识。学生们也基本认同为了以后工作学习的必需即双语教学中应该掌握的基本语言技能。但在问卷中笔者发现, 学生的学习必需和期望是有一定差距的。95%的学生希望通过双语课程学习, 能借助字典读懂专业相关的英语论文文章。72%的学生希望能听懂专业相关英语讲座, 30%的学生希望能进行英语主题汇报, 19%的学生希望能进行专业英语讨论交流, 38%的学生希望能用英语撰写文摘, 14%的学生希望能完成专业相关英语翻译, 仅有8%的学生希望能用英语撰写专业报告、论文、借助字典完成翻译。从以上的数据可以得出, 学生对于英语技能的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语言的输入部分, 即读和听, 因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定位主要是技术类的, 只需学习国外专业学科知识, 或有可能在国际会议上展示研究成果, 其他英语交流机会并不多。对于写、译输出技能, 尽管学生认同其重要性, 但由于自身的英语知识欠缺不足和对未来语言使用环境的考虑, 学生往往忽略或回避这几项技能的学习。相比较, 希望能撰写英文摘要的学生较多, 主要还是因为写论文的需要比较强烈。由此可见, 要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需求, 需要对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动机进一步研究。此外, 由于期望和必需之间的较大偏差, 学生必定会受到影响, 学习者的不足即已掌握的与必须掌握的差距相对会拉大。这需要综合各方因素如动机、社会需求对学习的必须进行不断的修订, 而教师在教授课程的同时, 也要对学生加以引导, 从而更好满足学生、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更好地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

3. 学生对双语学习自评

通过一年的双语课程学习, 64%的学生认为能够借助字典读懂专业相关的文章, 12%的学生表示基本能听懂专业相关的讲座, 仅5%的学生认为能用英语进行专业主题的陈述, 但仅限于提纲式概括性陈述, 10%的学生表示能用英语撰写专业论文的摘要。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54%的学生认为双语课程中专业知识学得一知半解, 这与双语教学的目的不符。调查可知学生的自评和应掌握的必需之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原因如下: (1) 受传统基础英语的影响, 语言学习技能出现偏差, 重阅读、轻听说; (2) 现有的双语教学现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在全国范围内, 英汉夹杂的双语教学比较普遍[5], 教师授课英语比例较低, 对学生听力技能的要求不高, 学生也缺乏提高该技能的动力和环境。课堂上以讲授为主, 少有英语讨论专业知识机会, 所学的知识也少了一种内化的方式, 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建立学科性的知识体系也较难, 因而导致专业知识掌握欠缺[6]; (3) 学生自己对双语课程的认识和对双语课程的学习期望, 使得学生忽略了学习一些必须技能; (4) 双语课程和基础英语课程没有很好的衔接。例如, 学生基础英语学习的写作练习多限于四、六级考试作文, 少有摘要写作练习;再如, 尽管大部分学生认为双语课程后能借助字典读懂专业相关文章, 访谈过程中仍提出阅读中存在很多困难, 主要涉及科技文中长难句子的理解, 对句子结构无法分解导致的逻辑不畅通, 特殊的表达形式等。

四、结论

这次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双语教学了各方重视, 但学生对双语教学认识欠缺, 甚至有误区, 混淆了双语教学与基础英语课。因此, 要落实双语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双语教学, 消除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困惑, 专业课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未来学习工作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 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 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了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具体需要, 帮助我们及时调整制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和授课方案。针对欠缺技能, 可以设计更丰富课程训练, 多为学生创造机会去使用和实践语言能力。

此外,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双语课程, 笔者认为双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双语课在该校大三开设, 且学生已完成2年的基础英语学习, 但学生觉得基础英语学习的知识不能满足其双语课程的要求。因此, 笔者认为在基础英语学习和双语教学之间加入科技英语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能让学生更好地为双语教学做好准备, 双语教学的作用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当然这还涉及师资、教学安排、课程设计等诸多因素, 有待进一步地研究和证实。

摘要:本文以理工科学生为调查对象, 目的是了解其对双语教学的反应, 以更好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调查以Hutchins on和Waters所提出的需求分析为基础, 主要对需求的细分即必需、期望与不足进行分析, 以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足, 学习的必需和期望有较大差异从而导致学习的不足差距较大。

关键词:双语教学,认识,学习必需,学习期望,学习不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质量的若干意见[Z], 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 2005.

[3]T.Hutchinson, A.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UP, 1987.

[4]陈志国, 蒋玲.理工科大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 2005 (02) .

[5]俞理明, 袁笃平.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03) .

双语类藏族学生 篇3

1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甘南藏族地区双语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1.1 缺乏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知识, 个性化教学难以实现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 甘南藏族地区双语教师曾多次参加政府组织的关于新课程理念的培训, 但这些培训大都是通识培训, 针对藏族地区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个案培训较少。怎样才能设计出符合新课程个性化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案, 成为藏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困惑之一。

1.2 研讨氛围不浓, 同伴互助无法有效展开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藏族地区双语教师面对各种具体问题时, 只能依靠自己和同伴对教学的反复探索与实践, 将新教育理念变为教学行为。但学校内部每个学科的双语教师太少, 甚至有些学校由于办学规模的限制, 每个学科只有一名双语教师, 导致他们遇到问题时孤立无援, 找不到共同研究和交流的对象。

1.3 学习资料和教学参考资料匮乏, 教师难以得到提高

许多中、小学现有资料和藏书以文学书籍、工具书为主, 虽然也有一些藏文文本的书籍, 但大都是藏族文学、藏学研究和藏传佛教典籍等, 理科书籍很少。汉语文本的教育理论书籍相对比较丰富, 但翻译成藏语文本的书籍几乎没有。虽然学校都配发、获赠和购置了许多关于新课程的书籍、光盘和音像资料, 但都以汉语为主, 几乎没有藏语资料。藏族地区双语教师由于缺乏本民族语言文本的学习及参考资料, 只能停留在经验交流的层次上, 尤其是理科双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困难。

2 对策及建议

2.1 加强专业引领, 促进专业发展

应与西北师大等省内知名师范高等院校的课程中心联合, 并与西北民大、青海师大及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民族高等院校的双语专业教学系部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支持关系。聘请知名专家担任顾问, 请他们进行关于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的指导, 促进专家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 学校应为专家提供研究的案例, 专家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进行教学咨询和课题论证等方式与一线教师相互交流, 以促进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另外, 吸纳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突出、善于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而且在教研活动中表现积极活跃、具有较强教研能力、热爱教研工作、具有较强奉献精神的双语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加快教研队伍的建设步伐。教研员还可集体下校调研、指导, 开展经常性的教学讨论。

2.2 实施联片教研, 盘活资源

在校内教研组织的基础上, 建立区域内各种双语学科教研组织, 实施联片教研, 定期就双语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进行研讨, 拓展教师互动的空间, 使原本孤立的教师在多途径的互动中, 吸取集体智慧, 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把甘南藏族地区各民族师范院校分为不同的双语学科教研联组, 可以是以骨干教师为龙头的研究小组, 带动其他教师进行教学问题研究, 也可由几所学校教师组成联合研究小组, 把学校内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几所学校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提交到教研共同体中进行研究, 使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各学科双语教学骨干集中、学科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领先的学校建立双语学科教学研究基地。聘请各学校的骨干教师担任研究人员或研究专家, 并作为学科基地的主体成员, 开展相关的研讨活动, 使学科基地成为双语教师学科培训、教学经验推广、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阵地, 起到示范、辐射和帮扶作用。

2.3 着力资料库建设, 为教学提供保障

在藏族地区建立藏、汉2种语言文本的学习资料库, 为广大双语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及参考资料的同时, 为他们教学行为的转变提供专业保障。可采取引进资助项目、购买、本土开发等形式建立新课程学习资料库, 为本地区双语教师提供科学、实用、快捷、方便的学习和教学参考资料。教育部已启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 旨在为教师终身学习搭建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平台, 并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 大规模开展高水平的教师培训, 使不同地区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但在网络检索中尚未见到包括藏语在内的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师培训资源。因此, 相关研究机构要不断提高理论书籍翻译水平, 加大将最新教育教学理论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的力度, 并尽快把这些成果变为电子信息资源。同时, 藏族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优质课评选活动, 将评选出的双语优质课及其电子教案、课件等制作成光盘, 发放到各双语教师手中, 让他们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录像, 把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2.4 改革培养方式, 注重职前培养

各民族师范院校要加大藏汉双语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 改变以往培训课程只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的做法, 代之以大量适合藏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学实际的课程模块, 如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设计、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课堂观察策略等课程。同时, 对这些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 克服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代之以参与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等, 使教师在入职前就掌握适应新课程理念和要求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为新课程改革在藏族地区纵深推进提供师资保障。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 藏族地区新课程改革纵深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语教师教学行为及方式的转变。因此, 只有长期加强专业引领、实施联片教研、着力资料库建设及注重职前培养等, 才能解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双语教师存在的困惑, 使藏族地区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摘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藏族地区双语教师存在缺乏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知识、同伴互助无法有效展开、学习资料和教学参考资料匮乏等问题, 为了加快藏族地区双语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进程, 应加强专业引领、实施联片教研、着力资料库建设和注重职前培养。

双语类藏族学生 篇4

对于社会形势和思维都有其特殊的本质和矛盾。伟大领袖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 对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 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在国际上的双语教育中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不可少的区域研究。这并不只是因为我们国家民族种类繁多, 民族语言丰富。更重要的是因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不仅具有全球双语教育的特点而且遵循着双语教育的共同规则, 当然除了这些我国的双语教育更是具备其语言、文化的复杂性、特殊性。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双语教育必然具有其特殊的自身矛盾和规律。

1、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对象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少数民族历史也传承了不短的时间, 拥有自己语言的民族群体与个体的双语环境是千差万别的, 因为双语现象类型各异, 也肯定会产生与其相适应的不一样的双语教育。全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 拥有着60多种语言, 使用40多种文字。我国民族居住分布的特点是“小聚居, 大杂居”。汉族是我国人口基数最大的民族, 汉族遍布全国各地, 各个少数民族也以不同的形式与汉族相处。也就形成了这种分布特点, 形成了语言的复杂性。

(1) 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的现状、意义和目的

在我国汉族是主体民族, 汉族遍布全国各地, 汉语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主体语言, 从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主要就是指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双语教育。

由于各个少数民族分布区域的不同, 可能导致在学校教学中两种语言使用的比重以及起始时间都不一样。有的民族在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就使用母语, 然后再汉语并逐渐加大汉语教学的比重, 向全面汉语教学过渡。

从各个少数民族的长远发展及利益来看, 在基础教育中实施双语教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开展双语教育是当地民族群众的希望和需求。其次, 在学校中实施双语教育是发展民族教育, 提高民族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最后, 在学校实施双语教育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 保存与传递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

总之,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各个民族, 特别是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 相互尊重, 保证各个民族和睦相处, 共同繁荣、发展。

(2)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对象

这个课题的研究主要为揭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对象划定的范围。我们认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教育, 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研究其中的民族语言、文化和汉语言、文化的双语、双文化教育的一般现象与规律。

2、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学科性质

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是一门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研究领域, 双语教育具有的特定研究对象是其学科得以形成的前提, 它特定的研究范畴以及其特有的发展规律是构成这门学科科学性的客观依据。每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边缘学科都和其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双语教育的基础是教育学、语言学和民族学。

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研究的基础学科是教育学和语言学。这说明教育学和语言学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有关学科理论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这门学科体系, 是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重要基础学科。

最后, 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研究除了以教育学、语言学、民族学为其重要的基础学科外, 还涉及了众多相关学科。比如社会学、人口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地理学等。这些学科相交叉, 为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这门学科的确立, 奠定了重要的学科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这门学科兼有教育学、语言学、民族学三重性质, 并与其他众多学科相联系, 是一项在中国这一特殊地域进行的跨文化、跨学科的系统研究工程和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边缘学科。

二、双语教育的研究内容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共有61种, 文字有39种, 从而形成了复杂的语言环境。我国这样的多民族语言现象给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同时, 也给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给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有如下几个方面:

1、双语教育本体论研究

每一个课题在进行研究之前, 要进行本体理论的探讨。首先需要明确课题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 研究的内容、任务以及所采取的研究方法。这种本体理论体系的构建, 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本体论研究它包括研究的对象、性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内容、方法及特点等。在本体理论研究领域中, 有关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许多重要概念和理论、, 以及研究的方法等都需要得到认真的探索和讨论。

2、双语教育的类型

为了了解清楚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规律及特点, 从而制定科学的双语教育发展战略, 首先需要做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分类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对不同特征的双语教育环境, 在理论和实践上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因此,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类型研究是该课题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3、双语教育的政策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是中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 各代王朝对各个民族语言的态度是很不一样的, 不同的政策对各个民族语言的发展起不同的作用。自建国以后, 党和政府制定了许多民族双语教育政策。政策的制定为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提供了政治和法律上的保障。

4、双语教育师资

教材、学生和师资是办学校教育的基本条件。开展双语教育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双语教育的师资严重不足。如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 全州所有小学, 能教1-2年级藏文的教师只有200多人, 平均两个学校才有一名藏文教师。由于缺少双语文教师, 导致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因为语言不通, 使得他们听课就如同听天书一样, 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 阻碍了民族教育的发展。如何培养大量的合格双语教师, 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关键, 而且也是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

5、双语教育教学法

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具有许多不同的差别。例如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类型模式, 这些不同因素导致教师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验, 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总结出许多适合本地区、本民族特有情况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系统的、由理论指导的双语教学方法, 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化、区域化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当然, 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教学法实验, 都未能从有效地理论高度来加以总结。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加强, 无疑会使得双语教育教学方法日臻成熟。

6、双语教育评价

促使教育与教学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的手段与方法我们称之为教育评价。在双语教育领域内, 开展教育与教学评价, 对促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有效发展、提高双语教育的质量,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7、国外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国际上双语教育环境尽管千差万别, 但是双语教育的发展都有其相同的规律。分析参考国外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将是十分有益的。现在我国在这一课题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需要双语教育研究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双语教育的研究方法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是一项系统的学科研究。科学地进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 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论。

首先, 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研究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只有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并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才能保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是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基础理论, 党和国家制定的民族政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同时也是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过程中,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语言政策才能保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不迷失方向。

最后, 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教育形式。党和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在理论和实践中坚持这些教育方针和政策, 才会使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特点

通过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研究分析, 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其其他特点。概括地说, 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两双”的特点

双语教育是从双语现象中衍生出来的, 与普通教育是相对而言的。双语现象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有现象。双语教育与一般社会的普通教育之所以不同, 就是因为对受教育者实施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为媒介的教育。众所周知, 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连的,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方式, 而且还是文化的载体。无论何时, 语言都比其他文化表现形式更能充分地表示、象征和表现与文化的联系。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 而且文化体系中语言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相反, 文化又是语言表达的唯一内容。由此可见, 双语教育不仅是两种语言的教育, 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教育。

当然双语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受教育者学会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 更重要的是需要受教育者成为两种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者。所以我们认为, 双语教育具有跨语言、跨文化教育的双语、双文化特点。

2、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它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和性质让我们认识了解到, 双语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者自身不仅需要成为民族教育学和民族语言方面的专家, 并且还要具有深厚的教育学、语言学的基础。需要熟练掌握社会学、人口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 以及掌握这些学科与教育学、语言学、民族学交叉形成的众多的综合性、交又性边缘学科。

3、民族性特点

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主要是指对各个民族, 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开展民族语言和汉语言的双语、双文化教育。这说明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不仅仅是跨学科、跨文化的一项教育, 更是一项跨民族或多民族教育的系统工程。

民族性是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和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先必须对各个民族的语言、传统、文化、风俗、心理以及国家的政策等有个了解, 有了这些知识基础, 才能推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走向正确方向, 开辟并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 以及正确地指导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践。

4、区域性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造成了语言和文化的复杂性。即使是同一民族, 因为分布地域的不同, 彼此之间可能无法用本民族的语言来进行交流, 如藏族, 居住在西藏地区的藏族与居住在青海的藏族使用不同的藏语, 因而, 无法用统一的本民族语言沟通, 只好用汉语进行交流。地域的差异使得语言分布与使用的复杂性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带来不少难题, 要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创建一套标准的模式非常难, 因此引发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区域性特点。

5、政策性特点

群体是经过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才在一起的, 群体的要求和愿望往往是通过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表现出来的。相反, 社会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又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对各个群体的社会地位、功能和教育形式发生影响。

我国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是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十分重视的, 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实践与研究工作, 需要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民族问题, 例如:民族感情、民族利益、民族心里等。为了实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 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上面提到的那些民族问题, 必须了解清楚有关的民族政策, 在实践中规范执行有关的民族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此外, 这项研究的研究成果, 将会发展和丰富民族政策, 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有效依据。

摘要:对于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国外对双语教育的研究较为成熟, 研究成果亦很多。国内的研究状况方面看, 人们试图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民族学的角度, 深入探讨了双语教育的有关问题。这些研究工作虽然涉及到了双语教育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而且也展示了双语教育的现实及其历史。但从总体上来看, 我国对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 未来的研究, 应侧重研究内容的深入化, 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 拓展多学科的研究视角, 加强未来发展的预测研究。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特征

参考文献

[1]王鉴.民族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2.

[2]冯跃.中国“教育人类学”与“民族教育学”学科发展之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1) .

[3]滕星, 王军.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239.

[4]“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上编) [R].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240.

[5]常永才.民族教育学研究的历史、成就与现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98 (3) .

[6]戴庆厦, 滕星, 关辛秋, 董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7:271.

上一篇:合同年调查分析下一篇:设备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