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小学生的作文教学

2024-10-26

藏族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共12篇)

藏族小学生的作文教学 篇1

一引言

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育, 除教好本民族语言, 还必须强化汉语教学。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藏族小学为例, 藏汉双语教学规格要求所有学生毕业时必须熟练掌握藏汉两种语言的基本书写和表达能力。汉语教学和任何一种语文教学一样, 也是读说和含义相交融的统一体, 读说和含义之间的联系则是汉语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是约定俗成的。汉语语句中的词语, 在不同的语境中, 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对于个别词的强调, 表达流露出的情感态度就会有差异。至于强调哪个词, 也要视对话环境而定。由此可看出, 汉语在交流中, 除了词义外, 还有语境。由于语言本身的局限性, 如果语言无法表达准确含义时, 不同的接受者会以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对同一语句作出不同理解。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叫做语感, 也就是在讲汉语时的自然而然的感觉。

二语感教学

学生学讲汉语最重要的是平日里对话交流, 其次才是课堂的阅读, 大量的阅读可以提升语感。它是一种心灵感应, 也就是在讲汉语时听了语言的表层词句之后, 在心灵里产生的一种映射, 突破浅层的认识, 以自己已有的知识, 理解语言, 对听到的语言能理解其真实含义。再让提升后的理解深入内心, 在大脑内产生一种条件反射性的语言习惯和心理习惯, 这样就可以条件反射地把听到的汉语一一对应到内心已有的认识上, 这就是语感。这是瞬间完成的过程。表达自己的意思时, 也就是把内心的条件反射加上个人主观认识用语言再次传递出来;而加入了自己的主观认识, 又可以让语言再次脱离表象的词句, 口语表达也就再次成为提升语感的工具, 并富含智慧和情感。也就是说, 表象化的语言词汇, 是根据情感思想得以提升的;而注入了思想情感的语言, 又让以后的汉语语感更加接近汉语的本义和精髓。

但是词汇和句子等符号, 在口语里不会是完全符合语法规则的, 而是根据现场环境和情感发生变化的。语言系统内部 (包括语音、词义、句法、汉语章法) 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局部词汇和语气的变化往往会改变整个内涵。

深入研究语感, 我们会发现情感因素是核心问题。有时, 只需要一两个简单的词汇就可以表达整个语义, 而一旦离脱离了情感因素, 原有的句子就完全词不达意, 变成毫无意义的词汇堆积。在诗歌小说等作品中尤其如此。所以只有强化学生的语感教学, 在日常对话中提升“心灵感应”的语言能力, 汉语的表达能力才可能真正得到加强。因此, 藏族小学汉语文教学的真正难点是语感问题。

语感其实就是言者话中有话, 听者心领神会, 听明白, 读明白。当然, 具体到每个学生, 语感又是千差万别。即其理解度和艺术度都不相同。在同一汉语教室里学习的藏族学生, 女生的口语能力往往比男生好, 因为女生的语感往往要高于男生。高年级学生的汉语语感要好于低年级学生, 这是后天学习和知识积累的结果,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的语感能力都是不同的。那么, 在汉语语感教学中, 这个变量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在语感教学中非语言因素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的主要功能有: (1) 补偿功能:面部表情等肢体动作能辅助语言所表达的含义。 (2) 强调功能:停顿等语气, 不仅可以增加语言的艺术性, 也会加强语义的表达。 (3) 代替功能:有时只需一个眼神、一种姿势或一声叹息, 都可以表达非常丰富的语义。有利于听者领会于心。

三使用教具, 强化语感

第一, 根据内容, 辅以多样化的训练手段, 如绘制彩图、放映幻灯、引进乐器演奏汉语等, 通过设置场面, 充分挖掘和展现情境, 使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理解不断得到深化。

第二,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培养表现能力, 鼓励他们在做动作和表演过程中把握自我表现的分寸。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调控。

四设置环境, 印证语感

由于词义的组合表现出一定的含义, 还有一部分含义是环境补充、确定的, 因此只有在具体的汉语语境中, 才能准确理解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含义。另外, 环境还可从更广阔的含义上来理解, 把人类生存环境、文化、历史背景也包括在内。特别是了解语言反映的时代风貌和民族习惯, 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字的含义。

五学生摹仿

摹仿是一个复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为唤起语感注意。恩格斯说, 重复产生力量。通过摹仿, 才能使别人的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感受, 由陌生到熟练, 由模糊到明朗。语感注意不是教师教会的, 而是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日积月累形成的, 通过不断的发现与探索产生对语感的顿悟。

六依靠阅读培养语感

1. 朗读

朗读的好处之一就是它能培养学生对读说——符号之间的联系的汉语意识, 丰富口语词汇, 培养语音语调, 掌握句法结构知识, 帮助划分意群, 加强对材料的整体理解能力。朗读既能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 又能增加对汉语的听觉体验。

2. 默读

默读过程是一个期待和回味的过程, 因为每句话都有一定的意向性, 使读者或多或少能预估下文可能会出现什么, 这种“预估”即是语感在阅读中的表现。但由于下一句并不与读者的期待完全一致, 它在一定程度上修正, 甚至完全改变了读者的期待, 迫使读者回味已读过的东西。与此同时, 读者会把已读的部分存入记忆中, 为以后的阅读做铺垫。同一篇题目, 初读和复读效果不同, 因为存在着时间序列, 它使读者对材料内容审视的角度不同。不同的篇目, 读者对它的预估——语感的把握不同。对内容相似的材料比对陌生的材料预估的正确性要高。学生在做完形填空时语感的作用尤为明显。

参考文献

[1]陈勇.语感图式无意识建构与加工的内隐机制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5)

[2]周健.第二语言教学应以培养语感为导向[J].语言与翻译, 2003 (1)

[3]谢芳芳、谢燕燕.语言的认知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5)

藏族小学生的作文教学 篇2

我们先去了青海湖,班车到时,天已经快黑了。我们找了一家帐篷宾馆住下。但我还不困,就跑到宾馆后面的一片草地上玩。这时,我看到了一个藏族小姑娘,大概也就五六岁的.样子,却很有劲,正拽着一只小羊在跑。我能看得出那小羊很不情愿跑,但是为了不摔倒,只能可怜地咩咩叫着,充满愤恨地看着那根被拽得紧绷绷的绳。我佩服地多看了她几眼。她皮肤晒得很黑,脸上还有两抹高原红,一双大眼睛一闪一闪,头发被编成了许多麻花辫,每一根竟然都和铅笔杆差不多细!这编起来得多么费时啊!

这时,小女孩拴好了羊,跑了过来,问:“姐姐,我们一起玩吧!”没想到她还会说汉语,我连忙点了点头,下一秒就被她拽倒了,“你这要干嘛呀?把我当羊啊!”我躺在草地上,气极了。“跑一跑,然后蹦到月亮上玩呀。”小姑娘一脸认真。“月亮跳不上去的,要坐火箭。”我边说边跑到一块泥地上,用小树衩画了一艘火箭,火箭上坐着两个小人,她们一起冲月亮笑。我们也坐到火箭画上,一起冲着月亮笑……

之后我们还一起捉迷藏、看星星、逗小羊,虽然语言上还是有点障碍,但打打手势还是能懂的,丝毫不影响我们的游戏质量。我们玩得又累又开心,实在跑不动了,就在草地上躺着,这一躺就躺到了她妈妈叫她回家。

在体育教学中发展藏族学生的个性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藏族学生;个性心理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有个性,就是指他在为人处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也就是个人偏好、行为动机以及精神面貌,这些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特征的成分:一方面要靠先天的遗传;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的。这恰恰是教育的目标之一,教育的任务不仅让学生增长见识,更应该形成学生的个性。《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再强调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在运动过程中,养成独特的个性心理。藏族学生热情大方、活泼开朗,这为通过体育教育培养个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我们要通过体育教学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

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气候恶劣、天寒地冻,风沙也大,并且日照时间长。体育课一般在室外进行,通常安排在第四节课(中午12点到1点)和第八节课(下午6点到7点)。

1.体育课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体育课形同虚设,多数情况下,体育课成了学生的自

习课;

(2)西藏自治区多数学校体育设施简陋,体育器材相对缺乏,导致教学内容少,学生兴趣不高;

(3)上体育课就是跑跑步、晒晒太阳,让学生放松放松。

这严重违背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培养和形成学生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本着切实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转变教学观念。

2.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策略

(1)端正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态度,增强目的性教育。很多人认为上体育课就是为了锻炼强健的体魄,这种片面的认识严重影响对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和个性形成。

(2)尽管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好几年,但是教育的导向影响着高中阶段学生全面发展标准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但是这不能影响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3)西藏的学校较少对体育教学成绩考核,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生动、示范动作是否优美,均不予考虑,但是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素质,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

二、改进教学方式

从笔者所在地区的体育教学现状来看,经常出现“一个足球一节课”的现象,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运动的要求。不能说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能说学生别无选择地进行这项运动。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

1.在教学设施简陋的情况下,可以改变“重竞技运动,轻身心健康”的做法,进行分组完成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完全能让课程丰富多彩。

2.开展“快乐体育”教学,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不是因为教学内容的吸引,而是教室里太寒冷。因此,体育教学内容应该在轻松、愉快,较为自由的氛围中,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

3.体育运动起源于各种游戏活动,只是竞技程度不同而已。教师是游戏的控制者,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害怕达不到要求。既然把运动当作一种游戏,教师也应该是游戏的参与者,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增进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也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应对挫折的承受力。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无论竞技运动,还是体育活动,都必须有个体有意识地积极参与,才能在形成熟练的运动技能的同时,激发其斗志,鼓舞其精神,唤醒其情意。

1.尊重学生个性,爱护学生身体

体育教学的互动性很强,尤其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张扬学生独特的个性。学生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精神处于压抑的状态,缩手缩脚,体育动作做得不到位,不仅无法正常进行体育锻炼,甚至害怕体育运动。对于气质类型属于胆汁质的学生,他们性格直率,易于冲动,可能还会引发师生矛盾。因此,老师要充分尊重學生,用专业技能引导他们,用职业道德感染他们,用人格魅力影响他们。尤其要爱护他们的身体,呵护他们的心灵。对于较难完成的体育动作,除了鼓励学生要勇敢些、坚强些,还要做好防护措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2.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体育教学一般遵循“降低动作难度——克服心理障碍——完成技术动作”的教学模式,但是模式是僵死的,人是有想法的。笔者曾在教学一个班级的广播操时,就是按照这种模式认真示范分解动作,学生觉得好笑,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后来笔者改进教学,仍然按照这种模式,只是学生在完成一小节系列动作时,播放了伴奏音乐,顿时学生觉得有节奏感,身心得到放松,学起来轻松愉快。兴趣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要靠教师用心教学,还靠新鲜的刺激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来维持学生正确、持久的运动习惯。

3.重视学生个性心理的培养

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要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彰显学生个性。

(1)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活动,需要学生协作才能完成,处于不同位置或不同动作阶段的学生要充分展示动作美、形体美和表情美,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需要在平时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

(2)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这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表现。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什么活动都“一起上”,搞“一刀切”。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某些体育项目上可能会“出洋相”,在心理承受能力以外,有损学生心理健康。

(3)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比如,藏族学生做事主动性差,缺乏进取精神,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营造良好的参与体育运动的氛围,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培养热爱体育运动的习惯,展示自我,积极进取。

(4)培养团队精神。无论是动作学习,还是运动练习,很多动作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并且在动作练习过程中,也需要同伴之间的通力协作和经验交流,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竞争,应当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浅析藏族学生声乐教学策略 篇4

一、藏族学生歌唱特点分析

藏族学生生活的地方, 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草原绿野的牧场, 还是万里高原的农区、星罗棋布的城镇, 都是一个个的歌之海洋。在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 唱歌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们用唱歌来减轻劳动的疲劳, 消除放牧和旅途中的寂寞, 愉悦那种相对来说比较静止、禁锢的生活, 他们还会用歌曲来表达他们的爱和恨、欢乐和痛苦、理想和追求。天然的地理位置使他们处于高原地区, 所以他们的曲调一般都比较高亢, 学生的嗓音特点比较嘹亮、清脆, 擅长唱滑音来表达民族特色。

唱歌是藏族学生的天性, 是藏族学生思想感情和喜怒哀乐的表达方式。藏族歌唱是优美抒情、热情豪放、宽广舒展、风格浓郁的。藏族歌起势突兀, 似觉陡峭的唱腔, 会不禁地让人联想到一座又一座的高山, 山既高绝, 歌亦穿云, 穿透欣赏者的心灵, 拓宽欣赏者的视野。那豪迈奔放的气魄、向上的情思, 显示了藏族声乐艺术的鲜明特色。我们的声乐教学只有永远保持浓郁芳香的藏族歌唱艺术的独特风格, 才能发展、提高, 才能开出更加艳丽的民族声乐的花朵。

二、针对藏族学生歌唱特点的声乐教学策略

1. 气息的控制教学。

声乐是一门以人的发声器官作为演唱工具, 既是一种复杂的体力劳动, 又是用高级神经活动, 自如指挥、控制, 运用心理性、技巧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气息是歌唱技巧的灵魂。因此, 在教学中注重西藏学生的气息训练, 显得尤为重要。在发声时, 要保持以气带声的状态, 腹肌要收紧, 随着乐曲的长短、音量的大小、音高的缓缓上升, 横隔膜及两肋也开始微微向外扩张, 直至乐句唱完。腰周围腹肌的收紧及两肋的向外扩张, 都会产生一种对抗的感觉。这种对抗的感觉, 就是歌唱气息的支持点。有技术做支撑, 使得教学中既能保持浓郁的藏族风格, 又有科学的发声方法, 在演唱时, 歌唱与表演相结合, 适应高难技巧的声乐艺术的科学体系。

因此, 我对对每个藏族学生的发声器官进行长期系统的训练, 以达到使歌唱者能随意、轻松地发出特定的音高、音值、音质、音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结合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从五个母音、琶音, 到练声曲、艺术歌曲、大歌剧的系统练习, 大胆借鉴适合藏族学生的声乐教学, 从而增强和提高了藏族声乐教学的科学性。

2. 关于肢体教学对演唱的影响。

针对西藏学生的声乐教学, 有针对性地设置他们的课程, 除声乐、音乐的基础理论以外, 同时要注重舞蹈协调性的训练。藏族人民具有与生俱来的舞蹈天赋, 很多歌曲都是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演唱, 并且舞蹈的协调性有助于声音协调性的掌握, 即在训练舞蹈动作的同时, 不能影响歌唱发声的状态, 我们只能利用舞蹈的辅助发声形式更好地进行声音和歌曲表现形式。因此, 训练歌唱, 正确的歌唱状态很重要, 小到歌唱的站立姿势, 大到歌唱呼吸时, 腹肌、横隔膜、两肋等的相互配合以及它们的运动规律等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声音的质量。所以, 我们不仅重视最简单的母音训练及个人的发声器官、嗓音条件等因素, 还要重辅助性教学的作用, 尤其对于藏族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 肢体教学对于声音的掌控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如山歌、放牧歌、犁地歌, 这些声音宽广悠扬、流畅的歌曲, 可以配上灵活的动作促使歌曲的表达更加浓郁, 像声音高亢豪放、热情欢快的歌曲, 可以搭配酒歌、踢踏、锅庄等舞蹈使声音和舞姿融合一体来表达歌曲的意境。

3. 灵活运用真假声的教学。

由于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草原和比较空旷的地理环境, 在一代代藏民的进化过程中, 他们很善于演唱长乐句和旋律起伏大的山歌, 形成了气息深、腹肌控制能力比较好的演唱习惯。多年的生长环境使他们的嗓音条件变得清脆、明亮, 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 他们更擅长运用真声来完成演唱, 但高音曲的演唱需要真假声的结合才能游刃有余地完成。

藏族学生经常在真假声交替使用时, 喉头不稳定, 唱真声时, 喉结就下落;唱假声时, 喉结又往上移。因此, 完善歌唱的技术, 真假声是必须要突破的问题。这就要求在训练中气息流畅, 无论高音低音都要注重位置的稳定, 把声音吸在眉心上, 唱真声时, 要注意声带不要拉得太长、太死, 声带闭合也不要太紧, 演唱要有根基, 片小好控制, 而不是大面积用嗓子。唱假声时声带不要过于松弛, 口腔要尽量打开, 要求喉结的稳定, 否则就会出现真假声不统一, 成为演唱任何歌曲的障碍。

正确运用歌唱气息的支持下, 更合理科学地调整运用声带的张力和闭合, 要正确运用共鸣的位置。歌曲的起音对歌曲的顺利完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 开口之前就要有顺畅的气息支撑, 把位置挂在眉心, 正确地运用共鸣, 迅速地进入歌唱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在练唱时, 上愕弓要始终保持积极兴奋的状态, 随着音高的不断上升, 鼻咽腔、上愕弓、上下领关节要相互协调、配合, 保持声音状态的统一, 起到美化并扩大声音, 并使声音变得明亮、圆润, 有穿透力。这种方法的运用对藏族学生更加适用, 以达到他们各自歌唱时的最佳状态。这种调整达到熟练、准确的时候声音技巧的运用也就比较自如了。

藏族的传统节日小学生作文 篇5

雪顿节是一个有着三四百年历史的藏族传统节日,随着历史的变迁,雪顿节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日仪式。

在雪顿节当天,拉萨市附近的居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提上酥油桶,带上酥油茶对来到罗布林卡在繁茂的树荫下,搭起色彩斑斓的帷幕。在花香草肥的绿茵上,铺上新卡垫、地毯,摆上果品佳肴,席地而坐,边饮边谈,载歌载舞,观看藏戏,享受节日的欢乐。下午,各家开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来宾一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礼),唱各种不同曲调的劝酒歌。欲罢,客人将酒三口饮完。敬酒声、祝福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当晚霞染红天际时,人们才踏着暮色离开林卡。

现在雪顿节成为了藏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藏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藏族文化的特色,现在雪顿节已经成为了一种综合的节日,不仅仅包括晒佛等活动内容,还包括文艺汇演、体育竞技和招商引资等内容,为藏族文化的传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藏族小学生的作文教学 篇6

【关键字】少数民族(藏族) 小学双语教学 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24-01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语言面对新的语言环境,语言使用和态度会发生整体变化。作为少数民族(藏族)文化传承的接班人,少数民族(藏族)学生是发展藏族文化和语言的先锋军,在语言和文化传承中肩负承上启下的衔接使命。在复杂的语言使用环境中,少数民族(藏族)学生如何选择使用和对待本民族语言文化值得深入考察研究。

一、双语教学的概念

我国少数民资(藏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一门语言,但是随着现如今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所以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藏族)的语言受到了严重威胁,这也就促进了双语教学的产生。国外著名出版社出版的《语言学的应用词典》对双语教学分成了以下几个表现形式:①侵入型双语教学。这就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一种学生日常在家中并不会使用的语言。②保持型双语教学。这种方式就是学生在刚刚入学时,使用的就是本族的语言,随着上学时间不断的增加,逐渐在一些课程教学中由普通话代替本族语言,但是大部分仍然使用的是本族语言。③过渡性双语教学。这种方式其实和第二种方式较为相似,共同点就是学生在入学时,都是使用本族的语言,但是随着逐渐学习,普通话就会完全代替本族语言,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都使用的是普通话[1]。

二、少数民族(藏族)学生语言的使用情况

(一)少数民族(藏族)学生在家庭中的语言使用

少数民族(藏族)学生在家庭中的语言使用具有代际差异,针对不同的谈话对象,语言的使用也有所不同。少数民族(藏族)的使用比例以谈话对象的年龄次序从年长到年幼依次递减。调查表明,87.2%的被调查学生在与祖父母谈话时会使用少数民族(藏族),与同龄人交谈时使用少数民族(藏族)的比例则降低为64.3%,在家庭中只用普通话交谈的人仅为3%。这源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在以家庭为第一课堂的成长环境中自然习得的少数民族(藏族)作为家庭沟通的主要工具,水平自然较高[1]。

(二)少数民族(藏族)学生在社会上的语言使用

普通话是少数民族(藏族)学生在社会上语言的第一选择。在社会上,少数民族(藏族)学生使用语言大多数是在购物、问路等情况下,与陌生人之间的语言情景。少数民族(藏族)学生大多会考虑接收者的语言环境,这时学生和汉授生的选择都是普通话,只有在具有浓烈民族风情的小店、餐厅活动时,才会有选择性的使用少数民族(藏族)。由此可见,交际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藏族)、汉语、双语的选择和使用。交际范围越大,藏语、双语的使用几率越低,反之,交际范围越小,使用几率越高[2]。

三、少数民族(藏族)学生对语言的使用态度

对少数民族(藏族)的发展前景,绝大多数人相对乐观,其中50%左右的人对少数民族(藏族)的发展持有坚定的信心,另50%则认为在民族内部,少数民族(藏族)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表明少数民族(藏族)学生对少数民族(藏族)的使用态度既充满感情与期待,同时也蕴含着对地域性和局限性的隐忧。而对汉语的发展前景,少数民族(藏族)学生对汉语具有高度认同感。这种现象源于我国国际地位节节攀升,汉语作为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工具,被不断的推广和普及,从国际到国内的“汉语热”,既是对汉语认同感的有力佐证,也是对汉语发展前景的乐观期许。在情感上,少数民族(藏族)学生更倾向于本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对本民族的节日文化有着深深的自豪感,对本民族的文字和艺术具有较高的忠贞度,这也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藏族)学生对本民族的热爱[3]。

四、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使用人数相差悬殊

在校内,与教师、同学交往过程中,的语言使用排列依次为:双语、少数民族(藏族)语言、汉语。以前两种为主,使用普通话沟通交流的学生极少。而汉授生在90%的情况下选择普通话进行交流,只有不足10%的学生使用双语交流。在购物、办事、图书借阅和就医等情况下,则多数使用普通话,少数选择双语交谈。在校内的正式场合,普通话的使用率和少数民族(藏族)语言的使用率成反比趋势变化,此消彼长。由于使用人数相差过于悬殊,这也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教学的问题之一。

(二)课后没有专人辅导

现如今大多数少数民族(藏族)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使用藏语,所以这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上完课之后,回到家中没有能够辅导学生将汉语的场合,或者说家长也没有那个能力,所以这也是影响双语教学整体效果的问题之一[4]。

五、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民族教育体系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民族教育体系,来提升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地位,这样就能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教育,从而提升双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增强教学中的实践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实践性,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场景模拟的形式,或者是模仿电视剧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汉语的魅力和内在含义,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汉语的掌握能力,还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汉语的实践应用能力。

结束语:

语言的地域局限性、使用人数和社会功能直接左右着使用者对语言的评价和认识。在普通话大力普及的今天,少数民族(藏族)作为少数民族语言不仅不能被取代,更应在现在的社会发展中寻求与汉语的平衡发展之术,在保证了与世界互通的基础上更完整的保存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语言使用态度,通过双语教学来保存语言和文化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参考文献:

[1]付红霞.提高藏汉双语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D].陕西:西北师范大学,2013.

[2]祝艾丽.双语教学中小学低年级学生适应性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3]李彭曦.多媒体字源识字教学系统在藏汉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藏族小学生的作文教学 篇7

一、建立和谐的新型民族师生关系,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藏族中学的历史教师要让一堂历史课的知识完全被学生理解,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突破语言障碍, 就应该首先注重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是新课程所需要的。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欲望, 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归还学生的主人翁位置, 要学会理解藏族学生语言表达上的缺陷, 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观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束缚和压抑的课堂气氛中摆脱出来, 焕发出其好学的天性, 主动探索学习问题。其次, 要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注重学生的参与, 通过小组集体的合作探究, 形成小组的集体意见, 然后选择汉语基础较好, 表达流利的学生代表小组进行阐述, 让全体学生聆听并思考, 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并联系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 从而实现历史课堂的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更好结合。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的内动力

自主性是指学生自身产生的一种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只有在这种状态下, 学生才会对学习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 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自主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时, 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我们的学生在教育中存在其特殊性, 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在自主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应贯彻以下原则:

1. 激趣性原则:

学生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是要对历史感兴趣, 这样才会形成自主学习的内动力。激发学生兴趣, 就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趣味。教师要适时地讲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 合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历史资料片, 让学生直观历史, 做到以史为鉴。

2.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处于指导的地位, 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 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意识。

3. 个体性原则。

我们学校的历史教师面对的是藏族学生, 对他们而言中国历史的学习就是一部历史人物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允许有个性差异的出现, 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经历, 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

4. 创造性原则。

注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充分发掘学生的天资和潜能。

三、教会学生拓展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师培养出来的。面对藏族学生我们更应该教会他们怎样掌握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新课改条件下, 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让学生自己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放宽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问时, 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 教师要加以梳理、组织, 分别对待、逐个解决。针对问题, 教师都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总而言之, 自主性学习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要求把知识学活、学以致用。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我们民族教师应把握这难得的机遇, 改变之前的那些“灌输式”的教育旧模式, 利用一切有利教学方法, 充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民族教学中, 只要我们教师能充分地重视、调动起藏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 一定能使民族教学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本文对藏族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看法, 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便提高藏族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

藏族小学生的作文教学 篇8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s)[1]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并具有个性特点的态度与风格,是个体组织和表征信息时一种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Herman A.Witkin,1916~1979)提出的场独立——场依存型。他把以自我为主要参照的倾向叫场独立型,把依赖外界为主要参照的倾向叫场依存型。威特金认为认知风格理论最有价值的应用是在教育上。国内外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尤其是第二语言教学工作者深入研究、积极探讨认知风格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学习者认知风格与其学业成绩的关系。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也是藏族学生的第二语言,其教学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藏族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接受的是藏汉双语教学,在大学阶段,除藏语课外,其它课程以汉语授课为主。他们从小生活在藏语言环境中,学习汉语的时间较晚,汉语水平较低。

研究藏族大学生认知风格特点及其与汉语教学的关系,能有效地提高汉语课教学质量。这不仅关系到他们的汉语水平,也关系到其它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为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题。这是摆在我区高校汉语课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藏族大学生认知风格特点及对汉语课教学的启示

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受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受教育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藏族大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场依存型(87.8%)。[2]

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藏族大学生喜欢以整体的方式看问题,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希望能得到老师明确的讲解或指导,习惯于老师井井有条、按部就班的教学,喜欢根据现有知识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喜欢集体学习和面对面的交流,容易受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尤其是老师的影响。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缺乏主动性,不善于分析、归纳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的主要方法是死记硬背。

藏族大学生认知风格特点对汉语课教学有如下启示:

1. 奉献爱心积极鼓励营造课堂宽松气氛

在汉语课堂上,教师应根据藏族大学生认知风格特点和汉语学习背景,建立一种与学生平等的教学关系,营造平和的课堂教学气氛,多鼓励、多表扬,让他们大胆尝试,不怕失败。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心、爱护、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当他们在汉语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时,要及时进行鼓励,耐心进行讲解,引导他们建立信心、克服困难,调动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其想学、爱学,会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 细致耐心灵活多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汉语课教师应采取与藏族大学生场依存性认知风格特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针对藏族大学生汉语表达困难,不善言辞等问题,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在授课中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先讲后练,边讲边练,口头提示,板书归纳,前后贯通,争取当堂消化所学内容。根据场依存型学习者喜欢以整体方式看问题的特点,汉语课教师应采取直观形象、深入浅出、案例启发、精讲多练的方式组织教学。

3. 积极引导取长补短培养多重认知风格

在对藏族学生的汉语课教学中,教师既要考虑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学生,还要兼顾具有其它认知风格的学生。要适当地引导藏族学生根据不同学习任务,创造适应他们认知特点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摸索出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自身认知风格特点及其优缺点,了解掌握其他认知方式,培养适合不同学习任务的认知风格,提高学习成绩。[3]

4. 严格要求适时引导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受藏民族传统文化乐善好施、随遇而安、平和相处出世哲学影响,藏族大学生表现出善良随和、乐群从众、乐于助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人格特征。但受其重来世、轻现实,重群体、轻个体,重精神、轻物质价值取向的影响,藏族大学生又具有依赖保守、自信不足、自律不够、获取新知识能力不强、紧张困扰等人格特点,导致他们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得过且过、贪图安逸的消极心理。[6],[7]这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藏族大学生认知风格的形成与发展,长时期处于由场依存性向场独立性发展过程之中。

三、结论与建议

鉴于藏族大学生的认知风格基本上属于场依存型,汉语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藏族大学生的汉语学习背景,采用与他们认知风格相匹配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尽量体现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直观性,形象性,利用他们好奇心强、善于模仿的学习特点讲授汉语。汉语课教师既要尊重藏族学生按照自己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行汉语学习,又要鼓励学生尝试培养新的认知风格,采用双重甚至多重认知手段,以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力红.认知风格理论与实证研究[M].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40

[2]刘瑞琦,达红旗达瓦.藏族大学生认知风格研究[J].西藏研究.2011(2):104-111

藏族小学生的作文教学 篇9

关键词:藏族学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医学基础学科, 是后续临床课教学的基础。实验课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我校是西藏自治区高等院校临床医学 (全科医生方向) 专业教学试点单位, 自2010 年以来一直承担着为西藏社区医疗服务队伍提供合格人才的任务, 藏族学生为该专业的主要生源。几年来的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实践表明, 藏族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较为吃力, 表现出一定的畏难、厌学情绪, 不能掌握实验操作要领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直接影响着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未来西藏社区医疗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医学院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在分析总结2013—2015 年实验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实施了以网络平台为手段的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医学免疫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医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医学教学过程中, 实验教学在各个学科所占比重很大, 有些甚至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1]。我校由于教师数量的限制, 医学免疫学教学长期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不同步的现象, 重理论教学, 轻实验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总学时中, 实验教学仅占20%。对实验教学的不重视不仅表现在数量上, 还表现在质量上, 教师实验教学方法简单, 教学方式也是单一的“板书+教材”, 并未与临床疾病进行有效联系, 学生不能充分了解此实验在医学上有何具体、实际的意义。

1.2 免疫学实验教学环节单调

目前的免疫学实验教学过程主要是:在理论课教学中, 教师对实验的基本原理进行简单讲述, 实验前进行针对性讲解, 然后进行实验操作, 最后让学生对比已有的实验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实验过程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重复性操作, 过程单调, 激发不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创新性[2]。

1.3 免疫学实验设计比较枯燥

以往大多数的免疫学实验过程是观看已有的切片、滴加试剂、进行无协作的实验操作、与已有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这些实验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实验操作上, 影响了学生继续进行实验的兴趣以及将已有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积极性[3]。

2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

针对现有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 结合藏族学生的特点, 我校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进行了教学改革, 增加了1 个验证性实验和1 个综合性实验, 引入了网络平台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主要做法包括引入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 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的体内实验, 增加了学生实验技术内容, 增强了学生实践与理论联系的积极性[4]。特别是通过QQ讨论组、Web链接、教师自制操作视频和实验相关PPT等网络平台进行实验前指导、实验讨论等, 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1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验指导, 将实验教学材料和相关视频传送给学生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 开设医学免疫学课程时, 学生还未具体接触临床实践, 但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疾病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实验教师可将实验内容与这些常见疾病进行联系, 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医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在实验前实验教师通过QQ讨论组将实验课程相关教学材料及视频的Web链接、教师自制操作视频和实验相关Power Point (PPT) 传送给学生, 规定时间让其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并进行实验设计, 进行讨论和答疑, 取得良好实验教学效果[5]。

2.2 实验结果的网络化应用

医学免疫学实验操作中经常使用显微镜观看切片, 现可借助数码系统将切片进行拍照储存。可让学生将实验内容和结果制作成PPT, 将实验过程进行整理、解释, 发送至实验教师邮箱让教师批改, 这样可增强该课程的趣味性和真实性。

3 教改效果的验证与讨论

以我校临床医学 (全科医生方向) 专业2012 级和2013 级各25 名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学生均为藏族生源。其中2012 级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案, 为对照组;2013 级采用改革后的教学方案, 为实验组。以细菌计数法测定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和细菌计数法测定巨噬细胞吞噬实验的教学效果为例, 将两组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比较, 见表1。

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是医学免疫学的两类重要实验, 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直观体会到非特异性的固有免疫在机体中的防御功能, 提高他们的医学免疫学相关实验操作技术和对实验过程的连续性的认识[4]。两组实验结果表明, 对照组学生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与巨噬细胞吞噬实验顺利完成的人数比例均低于实验组学生 (P<0.05) 。从此次实验结果分析来看, 针对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足的情况, 实验教师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运用, 多与理论教师互动, 有效联系理论与实践, 进一步丰富网络平台的实验教学内容, 与临床更紧密地衔接在一起。

4 结语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本文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剖析和改进。临床医学 (全科医生方向) 专业藏族学生理论基础薄弱,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有待提高, 可以通过提高实验教学数量和质量来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提高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梁.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3) :118-120.

[2]时文艳, 郑家庆, 赵良中, 等.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探索[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30) :265-266.

[3]李雪璐, 朱红, 杨继文.关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改革的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12) :5344-5345.

[4]朱兆玲, 周红, 李美玉, 等.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实验方法的改进[J].临床医学工程, 2012 (4) :524-526.

[5]朱敏侠, 刘晓丽, 李杨, 等.从藏族学生生理学考试评价思考考试组卷与试题库建设中的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4) :100-102.

藏族大学生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浅议 篇10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 一种知识库。伴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西藏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 尤其近些年由于西藏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增大, 英语口语的重要性日趋明显。目前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设置顺应时代要求, 以实用的日常交流话题为载体, 帮助学生掌握口语技能, 提高口语水平。但目前我校藏族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令人担忧, 笔者在此针对藏族学生自身特点, 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学生口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如何提高藏族学生口语能力的角度浅谈口语教学课堂改进。

二、口语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方面

1. 性格因素

藏族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县、乡或农牧区, 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往往性格比较内向、害羞, 对口语课堂练习有畏惧心理, 自我效能感低。即使他们参与活动, 也会低着头, 小声地说, 与教师和同学之间没有任何眼神上的交流, 这会失去模拟交际语境的意义, 使练习效果大打折扣。焦虑是语言学习中一个很大的情感障碍, 对口语活动的影响尤为突出。

2. 语言文化因素

藏族学生藏—汉—英的语言学习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口语学习的难度。藏语是藏族学生的母语, 汉语是从小学开始与藏语同步学习, 藏族学生由于声源地、家庭背景、学习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汉语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而大多数教师不懂藏语, 授课以汉语和英语为主, 这就使得很多藏族学生的口语学习面临更大的压力。同时藏、汉两门语言对英语学习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双重作用, 导致藏族学生发音受影响, 语音语调不准, 对英语句子结构掌握也不好。学生在表述时常把汉字逐一译成英语, 这样的构成往往都是错误的。

3. 基础因素

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藏族学生英语学习基础很差。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和与话题相关的文化知识非常局限。在我的访谈中有一位学生的回答很有代表性, 他说:“教师上课组织的一些活动我也很想参加, 就是不知道说什么, 怎么说合适, 怕说错了闹笑话。”

4. 动机因素

很多藏族学生对口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习态度漠然, 消极甚至抵触。学生认为英语对他们将来的事业发展和生活不会有帮助, 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能通过考试, 顺利拿到文凭, 而公共英语口语不在考试范围内, 这就造成很多学生甚至放弃了口语学习。

5. 学习资源因素

口语练习资料通常仅限于书本, 练习时间也只有在课堂上。学生不知道课后练什么、怎么练, 也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资源扩充知识。

(二) 教师方面

1. 课堂管理因素

教师对口语课堂过度掌控, 课堂气氛紧张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惧怕的心理。部分教师过度强调语言输出的准确性, 对学生的发音错误、表达错误等会多次打断并进行纠正, 这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

由于课程安排的原因,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分配给口语练习的时间有限, 往往不能充分展开话题, 活动前必要的技能练习和背景文化的介绍、学生讨论、小组活动的时间都很有限, 这就造成学生准备不足, 影响了学习效果, 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部分教师的语音语调不够标准, 口语表达能力欠缺, 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2. 态度因素

一些教师的授课方式落后。我在访谈中发现, 很多学生埋怨教师上课就是简单地给个示例对话, 要求学生两人或者三人一组仿做, 然后抽查。至于话题相关的常用表达方式、背景文化及技能训练等一概不涉及。甚至有些教师让学生自由练习, 这样的方式对于基础薄弱的藏族学生来说显然不适合, 学生遇到不熟悉的话题根本无法独立开展。教师的口语教学就像做任务, 过场子,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口语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高藏族学生口语教学效果的几个策略

(一) 帮助学生端正态度, 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建立口语学习的紧迫感和成就感

教师要正确对待口语中的错误。犯错误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什么错误必须纠正, 什么时候纠正, 教师要准确区分和把握。有些错误会造成交际中的误解, 使听者不能接受, 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 一定要及时纠正;对于一些单词的发音错误, 不要打断, 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职责不是挑错或纠正, 而是引导学生从“要我说”转变到“我要说”。藏族学生相对于汉族学生更为害羞、胆小, 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 口语练习中不要过分强调错误, 多多鼓励, 多多夸奖。

(二) 要充分备课, 备好学生也备好自己, 制订出适合藏族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和方法

课堂练习开展前, 一定要有warm up, 包括技能训练、背景介绍和语言准备等, 帮助学生扩充相关文化知识, 了解语言的文化含义。教师还要丰富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图文并茂, 音像俱全的优势, 特别是动画技术的使用, 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 拓展了教学空间, 能够使沉闷的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

(三) 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

教师课堂活动的设计不应只拘泥于课本。对于藏族学生来说, 兴趣是关键。教师可以根据藏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简单的话题, 保证学生有话想说, 有话可说。比如藏族和汉族、藏族和西方国家一些文化上的差异, 藏族饮食、藏族歌舞等。其他简单的口语活动, 比如教唱英文歌曲、学说英文顺口溜等都是教师可以考虑使用的形式。

(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学生只有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 才会有表达的意愿。教师要与学生交朋友, 在口语活动中, 要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交流, 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口语教学,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服务学生。

(五) 鼓励并指导学生多开展课外活动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可以定期开展英语角、英文电影、英文书籍等的交流会, 英文歌曲比赛、英文朗诵会等活动。

四、结语

藏族大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英语口语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教学评价不应只是“学生应该掌握多少”, 而是“学生可以掌握多少”, 并且“学生参与了多少”。要有效地提高藏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既要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又要关注藏族学生的情感因素, 培养学生自信、进取的个性。教师在遵循口语教学原则的基础上, 力求探索一些浅显易懂, 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 以激发其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藏族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相对比较落后, 学生“不敢说”“不会说”的情况普遍存在, 因此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口语学习兴趣, 使学生做到“我要说”, 而且“我会说”是我们每个民族院校英语教师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文章分析了藏族学生在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 达到提高口语运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英语口语,策略

参考文献

[1]崔月玲.甘南藏族学生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李丽君.学好英语口语的八种技巧[J].英语通, 2005 (6) .

[4]廖哲勋, 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藏族小学生的作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藏族学生;和谐地理

在了解和研究内地藏族学生特点的前提下,高中地理的和谐教学应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着手:

一、和谐的课堂是教育的基础

1.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

“和谐不是事物各个分散部分外在的联合在人感知中的印迹,而是它们基于本质联系的内外统一和相互渗透通过感知在人的感情和理智中产生的一种积极反映。”这就要求首先建立良好的汉藏师生关系,平等、深入地认识藏族学生,同他们建立起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使学生在远离亲人的环境中,有安全感、稳定感,并“亲其师,信其道。”其次,确立生生合作的关系,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

2.构建质效型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提倡构建质效型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根据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地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即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和特点,有效组织课堂活动,活动的主体一定是学生。

藏族同学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特点表现为:缺乏长期记忆,知识遗忘较快;初中地理基础薄弱,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知识体系欠缺;学习自主意识不强等。针对以上特点,我校高中班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质效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基本环节:定向导学、自学质疑、精讲点拨、练习巩固、评改小结。一堂课首先从引起学生兴趣入手,明確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的活动成效。其次,学生有目的的自学,充分阅读和思考,提出疑问。再次,对于学生的问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一部分,教师选取问题比较集中,重点突出的问题予以解决,既不简单罗列知识点,也不将问题复杂化,做到层层深入,使学生能轻松明确而有所收获。最后,当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完成问题,教师评改,检测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注意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程度,进而才能明确学生深入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虽然语言已经不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但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仍需一步提高。第二,重视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设计鼓励学生的课堂活动。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利用。藏族学生的情感生活易受暗示性,老师一次和风细雨般的嘉奖或谈话往往会强烈地影响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点点成功就可能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重视师生个性,关注学生个体经验的获取。

学生学习如同雏鹰练习飞翔,将学习的知识运用于指导时间,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是最快乐的事情,不仅体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也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正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3.构建内涵丰富的课外活动

切合藏族学生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开展乡土地理教学,介绍西藏今昔;通过编制关于地理知识的黑板报或者宣传栏;对于课堂上学习内容的准备,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搜集相关内容,也实现了在相互交流中,互通有无,进而养成乐于搜集、整理、运用地理资料辅助学习的习惯和动手能力。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长见闻,开阔视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

二、构建和谐教学的纵向深入

以学生的成长为时间线索,实现地理和谐教学的层层深入,达到的充分挖掘个人才能,充分体现爱国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1.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构建和谐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从兴趣入手。据研究表明,在害怕失败的表层动机推动下,学习者大多采取死一记硬背的学习策略;而以内在兴趣为动机的学习者,往往采取深层次的精加工策略,最大限度地理解学习内容的意义。因此,培养藏族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学生迈向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决藏族学生学习态度的根本性一步。面对地理知识庞杂的系统,通过演示图片或视频等方法,引起同学的兴趣。不仅在短期内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更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挖掘。

2.以习惯养成为目标构建和谐教学

由于地理环境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藏族学生养成了无需计划的生活理念,生活节奏也不快,在很多外人看来他们总是不够紧张。面对这样的情况,应当加强学习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帮助学生认识到制定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进而成为一种习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评判,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藏族小学生的作文教学 篇12

关键词:藏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学校,音乐教育

一、藏族传统音乐种类

藏族艺术也包括文学、音乐、舞蹈、藏戏、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 能歌善舞是藏族人的天性。这个马背上的民族, 时刻流露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音乐就是他们宣泄的窗口。唱着山歌, 他们在牧场上巡逻;每逢收获, 谷场上的“打青稞”总是一遍遍回响;小伙姑娘的终身大事也在对歌时决定;最后在僧人的经文颂唱声中离开尘世。

早在12、13世纪前后, 即出现了论述藏民族音乐的专著, 如萨迦班达智·贡格坚赞的《论西藏音乐》等。寺庙中至今保存并使用藏族的古老图形乐谱——央移谱。藏族传统音乐特色鲜明, 品种多样, 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3大类。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等5类。卫藏、康、安多3大方言区的民间音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别, 乐种亦不尽相同。宗教音乐包括诵经音乐、宗教仪式乐舞羌姆、寺院器乐;宫廷乐舞嘎尔只传于拉萨布达拉宫及日喀则扎什仑布寺。民间音乐在传统音乐中居主要地位。

(一) 民歌:央移谱民歌包括山歌 (牧歌) 、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颂经调等

1、山歌:卫藏地区称“拉噜”、康地区称“噜”、安多地区称“勒”, 是在山野间自由演唱的歌曲。

2、劳动歌:藏语称“勒谐”, 种类甚多, 几乎在各种劳动中都有特定的歌曲。

3、爱情歌:包括情歌、情茶歌等。情歌安多地区称“拉伊”, 卫藏地区称“嘎噜”。

4、风俗歌:包括酒歌、猜情对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等。

5、颂经调:亦称六字真言歌。藏语称“玛乃”, 是信佛群众在寺院朝拜神佛时唱的, 各地有不同曲调。

(二) 民族歌舞

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多样, 特色鲜明。歌舞曲的唱词内容广泛, 如歌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 赞美妇女的容貌服饰, 思念亲人, 祝福相会, 祝颂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主要有果谐、堆谐、弦子、热巴谐等

(三) 说唱音乐

藏族说唱音乐有仲谐、折嘎、嘛玛尼等数种, 多由民间艺人和僧人演唱。

(四) 戏曲音乐

藏戏:藏戏包括西藏藏戏 (阿吉拉姆) 、安多藏戏 (南木特) 、德格藏戏、昌都藏戏等4个剧种, 各剧种的唱腔、音乐、表演、服饰等具有不同特色。

(五) 器乐

藏族民族乐器种类繁多, 弹拨乐器有札木聂、扬琴;弓弦乐器有牛角胡、贴琴、根卡、胡琴、热玛琴等;吹管乐器有竖笛、骨笛、大号、号、唢呐、铜笛、海螺、口弦、竹笛、泥笛等;打击乐器有大鼓、热巴鼓、达玛鼓、巴郎鼓、锣、镲、串铃等。

二、传统藏族音乐传承调查分析

(一) 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学生基本情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自治州之一, 在这片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 生活着藏、汉、回、蒙、土族等24个少数民族, 其中有些民族是甘南地区特有民族。甘南州总人口66.43万, 其中藏族33.93万, 占总人口的49.7%;在这些少数民族中, 藏族占70%的比例, 在州、市、县、乡、村等各级各类学校中, 藏族学生占有很大比例。以2008至2009学年为例, 全甘南州学校在校学生数为140978人, 少数民族学生数为86603人占总人数的61.4%, 在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中, 藏族有64130人, 占少数民族学生总人数的74.1%, 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45.5%。从这一数据就能看出, 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藏族学生在甘南地区占有很大比重。甘南州藏族分布广泛, 主要集中在以合作市为文化中心的七县一市。笔者就以合作市为代表, 进行了中小学问卷调查和教育部门文档调查两种方式, 用以了解和分析当前藏族音乐在学校藏族学生中的传承方式和现状。主要调查民族学生的学校为:合作市藏族小学、合作市那依藏小、合作市藏族中学、合作市第三中学民族班。涉及十一至十八岁的藏族学生300名。

(二) 藏族传统音乐传承情况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基本态度

年轻的一代无论是对何种形式的藏族音乐, 都有着与生俱来的敏锐和喜欢。但是人们感兴趣的大多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 在众多的藏族传统音乐中, 时常唱诵流传的就只有山歌 (牧歌) 、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像诵经调也是在特定的时间或地点才唱, 而且主题为宗教性歌曲, 各地都有不同的曲调的, 一般不会变成流行歌曲的主流。所以曲调来自于民歌的山歌、爱情歌这两大类的歌曲, 由于曲风轻快, 内容活泼受到广大群众喜爱, 流行藏歌的选材也大都偏向此类歌曲。

2、流传途径

在选择“你喜欢哪一类音乐”问卷调查列举出的十一类音乐里, 有75.6%的人选择流行藏歌, 31.1%选择原生态藏族民歌, 其中48%同时选择了这两项, 而舞蹈音乐、摇滚乐和民族器乐也紧随其后。而且青少年对于流行音乐的学习以看电视学的为主, 这种学习途径占70%, 听录音带学习的占16%, 老师教的和家教的人以及其他占14%。由此结果不难看出, 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 使电视、电脑、电影、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媒介, 青少年的娱乐和交往方式随之也发生着多元化的变化, 传统的民族生活方式已离年轻一代越来越远, 甚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成为了“他者”的文化, 或是祖辈们叙说中遥远的回忆。

3、传承结果

一种文化的传承过程, 就是一个民族的前进过程, 只有有选择有发展的传承, 才能适应这个世界。但是这并不代表就要丢弃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在被调查的学校中, 能唱全歌词十首以上藏歌的孩子, 仅占全部调查者的12%, 这些学校里音乐老师大都由音乐专业毕业生担任, 这样做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正规的音乐系统知识, 认识音符, 唱准音高, 按拍值击打节奏, 可以接触和掌握学校教程里多元化的音乐教材, 学习别的民族、其他地方的歌曲, 使学生的音乐体验日趋丰富。

三、对保存和发展藏族传统音乐的构想

(一) 全面搜索、整理甘南藏族传统音乐

力争在民间乐师还健在之际, 把包括民间音乐、古典音乐、宗教音乐在内的多种传统音乐统统留下影像资料, 并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和记录传统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产生和衍变、传播的历史, 以及目前的主要流传区域和不同地区的变异情况, 内容、形式、演唱 (演奏) 者的层次, 表演的场合及其主要功能等一系列有关的背景材料。与此同时, 应加强学术交流与信息交流, 学习国内外保存与发展传统音乐的好经验, 并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前提条件下有计划的实施。

(二) 培养藏族传统音乐的后继人才

现在校园课本缺乏自主性, 单一的教材局限着本土民歌的传唱;藏族传统音乐没有专门的老师, “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承方式也已渐渐在消失;流行音乐的影响与同化作用, 也使得民族音乐的传承受到了很大阻。这些都是制约传统音乐传承的因素, 应该给有代表性、有名望的民间乐师, 物色适合的传承对象, 取文字、符号记录和口传心授相结合的办法, 保障师辈所掌握的传统音乐财富得以全面的继承, 其间, 专业的音乐工作者不宜过多的“指导”和干预。

(三) 倡导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

藏族有许多传统节日, 例如:每年春天的“采花节”;夏天的“赛马”;秋天的“香浪节”;冬天的“藏历年”等。对于这些节日以及相应的传统仪式、歌舞、曲调, 都应给予特别的重视, 要加以有意识的组织。现在甘南州把“锅庄”舞作为一种全民健身舞加以精炼和推广。

(四) 大力培养藏族传统音乐的研究人才

许多民间传承的艺术, 渐渐的销声匿迹, 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科学的指导方法, 使得演唱的“即兴性”和民族音乐内在的神韵逐渐丧失。应努力运用现代音乐理论的科学方法, 进一步总结蕴含在藏族传统音乐之中的乐学规律, 使之成为目前国际通行的音乐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服务于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和普及音乐教育。

当然, 这些工作需要足够的工作人员和物力加以保障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在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以后, 藏族音乐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各地区已先后成立群众艺术馆及专业文艺演出单位。歌唱家才旦卓玛, 作曲家白登朗吉、格桑达吉, 指挥家俄珠多吉等, 是建国后培养出来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汉族作曲家罗念一等长期扎根高原, 为发展民族音乐事业作出可贵贡献。

作为一名教育者, 应该更加清醒的认识到, 唱几首歌、保证几节课时, 远不是音乐教育工作的重点, 应该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怎样通过社会环境加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对本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使人们意识到自身的音乐需求, 逐步形成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也是少数民族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武国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 5。

上一篇:连续变化下一篇:职务犯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