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小学生

2024-10-21

藏族小学生(精选12篇)

藏族小学生 篇1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且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具有其特色的民族音乐。藏族歌曲不仅体现了藏民族的气质和精神, 是我国少数民族文明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也是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大量融入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技术、新观念使人们眼花缭乱, 在学习这些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 有些人完全无视艺术与技术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本质差异, 甚至在艺术掀起了一股奉舶来品为圣明, 不重视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潮流, 一股股“赶时髦”的模仿风对民族音乐的保存和健康发展, 也产生了一次又一次或大或小的冲击。通过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拓宽审美视野, 认识各民族音乐文知识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关键词:藏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学校,音乐教育

一、藏族传统音乐种类

藏族艺术也包括文学、音乐、舞蹈、藏戏、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 能歌善舞是藏族人的天性。这个马背上的民族, 时刻流露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音乐就是他们宣泄的窗口。唱着山歌, 他们在牧场上巡逻;每逢收获, 谷场上的“打青稞”总是一遍遍回响;小伙姑娘的终身大事也在对歌时决定;最后在僧人的经文颂唱声中离开尘世。

早在12、13世纪前后, 即出现了论述藏民族音乐的专著, 如萨迦班达智·贡格坚赞的《论西藏音乐》等。寺庙中至今保存并使用藏族的古老图形乐谱——央移谱。藏族传统音乐特色鲜明, 品种多样, 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3大类。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等5类。卫藏、康、安多3大方言区的民间音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别, 乐种亦不尽相同。宗教音乐包括诵经音乐、宗教仪式乐舞羌姆、寺院器乐;宫廷乐舞嘎尔只传于拉萨布达拉宫及日喀则扎什仑布寺。民间音乐在传统音乐中居主要地位。

(一) 民歌:央移谱民歌包括山歌 (牧歌) 、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颂经调等

1、山歌:卫藏地区称“拉噜”、康地区称“噜”、安多地区称“勒”, 是在山野间自由演唱的歌曲。

2、劳动歌:藏语称“勒谐”, 种类甚多, 几乎在各种劳动中都有特定的歌曲。

3、爱情歌:包括情歌、情茶歌等。情歌安多地区称“拉伊”, 卫藏地区称“嘎噜”。

4、风俗歌:包括酒歌、猜情对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等。

5、颂经调:亦称六字真言歌。藏语称“玛乃”, 是信佛群众在寺院朝拜神佛时唱的, 各地有不同曲调。

(二) 民族歌舞

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多样, 特色鲜明。歌舞曲的唱词内容广泛, 如歌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 赞美妇女的容貌服饰, 思念亲人, 祝福相会, 祝颂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主要有果谐、堆谐、弦子、热巴谐等

(三) 说唱音乐

藏族说唱音乐有仲谐、折嘎、嘛玛尼等数种, 多由民间艺人和僧人演唱。

(四) 戏曲音乐

藏戏:藏戏包括西藏藏戏 (阿吉拉姆) 、安多藏戏 (南木特) 、德格藏戏、昌都藏戏等4个剧种, 各剧种的唱腔、音乐、表演、服饰等具有不同特色。

(五) 器乐

藏族民族乐器种类繁多, 弹拨乐器有札木聂、扬琴;弓弦乐器有牛角胡、贴琴、根卡、胡琴、热玛琴等;吹管乐器有竖笛、骨笛、大号、号、唢呐、铜笛、海螺、口弦、竹笛、泥笛等;打击乐器有大鼓、热巴鼓、达玛鼓、巴郎鼓、锣、镲、串铃等。

二、传统藏族音乐传承调查分析

(一) 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学生基本情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自治州之一, 在这片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 生活着藏、汉、回、蒙、土族等24个少数民族, 其中有些民族是甘南地区特有民族。甘南州总人口66.43万, 其中藏族33.93万, 占总人口的49.7%;在这些少数民族中, 藏族占70%的比例, 在州、市、县、乡、村等各级各类学校中, 藏族学生占有很大比例。以2008至2009学年为例, 全甘南州学校在校学生数为140978人, 少数民族学生数为86603人占总人数的61.4%, 在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中, 藏族有64130人, 占少数民族学生总人数的74.1%, 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45.5%。从这一数据就能看出, 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藏族学生在甘南地区占有很大比重。甘南州藏族分布广泛, 主要集中在以合作市为文化中心的七县一市。笔者就以合作市为代表, 进行了中小学问卷调查和教育部门文档调查两种方式, 用以了解和分析当前藏族音乐在学校藏族学生中的传承方式和现状。主要调查民族学生的学校为:合作市藏族小学、合作市那依藏小、合作市藏族中学、合作市第三中学民族班。涉及十一至十八岁的藏族学生300名。

(二) 藏族传统音乐传承情况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基本态度

年轻的一代无论是对何种形式的藏族音乐, 都有着与生俱来的敏锐和喜欢。但是人们感兴趣的大多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 在众多的藏族传统音乐中, 时常唱诵流传的就只有山歌 (牧歌) 、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像诵经调也是在特定的时间或地点才唱, 而且主题为宗教性歌曲, 各地都有不同的曲调的, 一般不会变成流行歌曲的主流。所以曲调来自于民歌的山歌、爱情歌这两大类的歌曲, 由于曲风轻快, 内容活泼受到广大群众喜爱, 流行藏歌的选材也大都偏向此类歌曲。

2、流传途径

在选择“你喜欢哪一类音乐”问卷调查列举出的十一类音乐里, 有75.6%的人选择流行藏歌, 31.1%选择原生态藏族民歌, 其中48%同时选择了这两项, 而舞蹈音乐、摇滚乐和民族器乐也紧随其后。而且青少年对于流行音乐的学习以看电视学的为主, 这种学习途径占70%, 听录音带学习的占16%, 老师教的和家教的人以及其他占14%。由此结果不难看出, 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 使电视、电脑、电影、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媒介, 青少年的娱乐和交往方式随之也发生着多元化的变化, 传统的民族生活方式已离年轻一代越来越远, 甚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成为了“他者”的文化, 或是祖辈们叙说中遥远的回忆。

3、传承结果

一种文化的传承过程, 就是一个民族的前进过程, 只有有选择有发展的传承, 才能适应这个世界。但是这并不代表就要丢弃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在被调查的学校中, 能唱全歌词十首以上藏歌的孩子, 仅占全部调查者的12%, 这些学校里音乐老师大都由音乐专业毕业生担任, 这样做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正规的音乐系统知识, 认识音符, 唱准音高, 按拍值击打节奏, 可以接触和掌握学校教程里多元化的音乐教材, 学习别的民族、其他地方的歌曲, 使学生的音乐体验日趋丰富。

三、对保存和发展藏族传统音乐的构想

(一) 全面搜索、整理甘南藏族传统音乐

力争在民间乐师还健在之际, 把包括民间音乐、古典音乐、宗教音乐在内的多种传统音乐统统留下影像资料, 并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和记录传统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产生和衍变、传播的历史, 以及目前的主要流传区域和不同地区的变异情况, 内容、形式、演唱 (演奏) 者的层次, 表演的场合及其主要功能等一系列有关的背景材料。与此同时, 应加强学术交流与信息交流, 学习国内外保存与发展传统音乐的好经验, 并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前提条件下有计划的实施。

(二) 培养藏族传统音乐的后继人才

现在校园课本缺乏自主性, 单一的教材局限着本土民歌的传唱;藏族传统音乐没有专门的老师, “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承方式也已渐渐在消失;流行音乐的影响与同化作用, 也使得民族音乐的传承受到了很大阻。这些都是制约传统音乐传承的因素, 应该给有代表性、有名望的民间乐师, 物色适合的传承对象, 取文字、符号记录和口传心授相结合的办法, 保障师辈所掌握的传统音乐财富得以全面的继承, 其间, 专业的音乐工作者不宜过多的“指导”和干预。

(三) 倡导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

藏族有许多传统节日, 例如:每年春天的“采花节”;夏天的“赛马”;秋天的“香浪节”;冬天的“藏历年”等。对于这些节日以及相应的传统仪式、歌舞、曲调, 都应给予特别的重视, 要加以有意识的组织。现在甘南州把“锅庄”舞作为一种全民健身舞加以精炼和推广。

(四) 大力培养藏族传统音乐的研究人才

许多民间传承的艺术, 渐渐的销声匿迹, 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科学的指导方法, 使得演唱的“即兴性”和民族音乐内在的神韵逐渐丧失。应努力运用现代音乐理论的科学方法, 进一步总结蕴含在藏族传统音乐之中的乐学规律, 使之成为目前国际通行的音乐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服务于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和普及音乐教育。

当然, 这些工作需要足够的工作人员和物力加以保障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在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以后, 藏族音乐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各地区已先后成立群众艺术馆及专业文艺演出单位。歌唱家才旦卓玛, 作曲家白登朗吉、格桑达吉, 指挥家俄珠多吉等, 是建国后培养出来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汉族作曲家罗念一等长期扎根高原, 为发展民族音乐事业作出可贵贡献。

作为一名教育者, 应该更加清醒的认识到, 唱几首歌、保证几节课时, 远不是音乐教育工作的重点, 应该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怎样通过社会环境加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对本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使人们意识到自身的音乐需求, 逐步形成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也是少数民族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武国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 5。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

藏族小学生 篇2

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直线宽边,色彩对比强烈。男女藏袍均归习惯以粗纺厚毛呢为料,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钉一个纽扣,或是用红、蓝、绿、雪青等色布做成两条飘带,穿时结上。

男式藏袍多为黑、白两色,领围、袖口、衣襟和底边,镶在色布或绸子底边,古朴浑厚。夏天或劳动时,一般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拉到前搭在左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女式藏袍,分有袖和无袖两种,夏秋两季藏无袖。里面多衬有红、绿等色彩鲜艳的衬衣,衬衣翻领在外,衣袖要长于胳膊一至二倍,长出部分,平时卷起,舞蹈时放下,舒展飘逸、潇洒自如。

藏族无论男女均喜欢佩饰,耳穿大环,手腕金银,顶戴珠链,尤其是腰间,男挎长剑,女佩腰刀,更显得粗犷彪美。

历史上卫藏地区的妇女头饰非常丰富,形状及名称多根据当地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构成西藏装饰特点的一方面是金银器物,另一方面主要是天然宝石,这是藏族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对美的特有追求和表达方式,也是西藏传统文化中精神与物质文化完美结合的体现。

藏族小学生 篇3

关键词:藏族学生;汉语水平;提高方法

我所在的学校地处戈壁新城——格尔木市,学生大多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和唐古拉山镇,出生于青藏高原牧区的藏族牧民家庭,由于他们出生的

环境是牧区,从小跟着父母经常讲藏语,入学后要让他们说汉语并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是相对困难的。以下,本人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就如何提高藏族小学生的汉语水平,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广大同仁探讨。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

虽然我们学校已经迁至格尔木。但是学校目前的环境仍然相对封闭,学生远离市区,生活单调、枯燥。如果我们利用课内外时间从格尔木市教育网站上不断收集些其他汉族学校的图片资料,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

段将它直观地演示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

察,大胆地创作,这样不但开阔了他们视野和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教学条件,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一些汉语儿歌、动画片等,让我们的藏族小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汉语,引导藏族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标准的汉语发音、词汇、表达的方式。

二、教师以身示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汉语

我校藏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差,影响了我们学校的汉语课程的正常开展。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说汉语、写汉字的表达能力,早在几年前我校就明文规定:全体师生在学校内必须坚持说汉语普通话,“普通话日”不说藏语,规定每周的一、三、五为全校的“汉语普通话日”,师生们要互相监督,持之以恒。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用汉语上课,教研活动中教师必须用汉语相互交流;同时,我校每年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也適当招聘刚刚大学毕业的汉族学生到我校任教。

多年来,我经常主动找机会用汉语和学生谈话,用汉语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用汉语了解学生学习汉语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在我讲课的影响下,许多藏族学生都能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能及时纠正一些语言错误;实验证明,只有让我们藏族学生多说多练汉语,我们的藏族学生对汉语的掌握才能得以牢固。当然,提高我们藏族学生的汉语能力还需要全校所有任课教师行动起来,一起营造一种讲汉语、学汉语的大环境。人多力量大,只有所有任课教师都行动起来了,才能给学习汉语的学生们创造学习汉语的环境。

三、要养成勤思苦练,善于积累的汉语学习风格

我校已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汉语学习环境和汉语学习的氛围。我们还要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藏汉语言词汇分析、对比的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对藏汉语言的分析、对比中逐渐读懂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我在实际教学中,认为汉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针对我校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我一直要求自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过汉语拼音关、识字关,加强他们的说话练习。拼音教学中,我对学生经常是这样强调的,要注意声调的准确运用,要注意与藏语的读音区分开,对个别学生用藏语的朗读习惯来读汉语的现象我及时给予纠正。在识字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指导学生准确识记汉字的字形、理解汉字的字义,特别是汉字中的易错字、易混淆字等等,我经常通过读音、辨别字形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准确掌握。

2.对于我校中年级阶段的学生,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要注重语法知识的系统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告诉他们要注重汉语基础知识的积累,强化汉语语法基础知识的学习。

3.对于我校高年级段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依然要求学生注重语法知识的全面学习和掌握,同时,要求他们用汉文字进行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藏族小学生的汉语能力,既要从小注重平时的口语教育,又要狠抓常规教学,学校还要形成学习汉语的大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

藏族小学生 篇4

1.藏族大学生遇到的“新问题”

内地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只有部分辅导员了解藏族的风俗习惯和禁忌, 某些辅导员及专门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对于藏族的禁忌毫无所知, 所以作为藏族大学生的管理者, 不得不否认, 我们的管理还存在一些漏洞。藏族大学生有着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民族信仰, 要了解他们, 必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及禁忌, 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了解他们的习惯, 尊重他们的风俗, 对他们倾注亲情之爱, 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和学习中。

1.1反感起外号。藏族人姓氏比较独特, 一般的藏族是无姓的, 只有名。因其名字的特殊性, 名字与内地学生有所不同, 有时被起各种外号, 让其感觉被人排斥, 从而引发民族间矛盾。

1.2生活禁忌。在藏族生活区, 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 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的, 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 也不会食用。对于不吃鱼肉, 有两种说法:一是在藏区, 很多平民百姓死后采用水葬, 所以很多老一辈的藏民是不吃鱼的, 二是鱼为高产动物, 一胎多子, 吃鱼就是杀生, 罪孽深重, 藏传佛教中宣扬不得杀生, 所以有些地方的藏族不吃鱼肉。 [1]

1.3反感摸头及双肩 。在藏区 , 很多藏民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极其反感女人抚摸男人头部, 或拍其双肩。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不友好的, 甚至是有罪的, 会带来晦气。而在内地高校的藏族学生经常会受到其他同学或者女同学善意的“骚扰”, 所以了解和掌握藏族的风俗和习惯, 对于藏族学生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2.藏族大学生在内地高校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困难

2.1语言障碍。因中国地方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藏族大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后, 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语言障碍, 尤其是来自藏区的学生来到内地后, 很难听懂内地各地区的地方语言。这些藏族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 而普通话水平却一般, 所以在与当地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中遇到很大障碍。

2.2性格特点。藏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后 , 由于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殊的成长背景和宗教家庭教育, 其性格豪爽刚烈, 个性鲜明, 思想也相对单纯, 具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并且藏族学生常以本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 加之国家对待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 使之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这种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表现为对个人的尊重, 而且要求别人同样尊重自己的民族, 遇到矛盾时, 处理方法相对单一。一旦认为自己受到轻视, 部分藏族大学生便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2]。

3.心理障碍

能够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的藏族学生都是当地教育的佼佼者, 生活在光环之下。但藏区的教育水平总体来说相对于内地偏低, 进入内地后, 藏族大学生在学习中明显感到自身知识的不足, 与内地学生的成绩差异明显。这种落差让他们难以接受, 甚至导致低落、自卑心理障碍。

4.如何解决藏族大学生遇到的“新问题”

4.1一线辅导员应加强学习藏族风俗习惯和禁忌。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战士”, 必须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及禁忌知识, 这样才有利于各民族学生和谐相处, 有利于民族融合与复兴, 而现在内地各个高校还没有关于辅导员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禁忌的学习和培训, 这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为例, 我校在每年12月份都要举行辅导员培训, 聘请少数民族研究专家及本校少数民族老师, 为全院辅导员教师讲授及探讨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办法及经验。

4.2给予藏族大学生更多的关心关爱。藏族大学生因其民族特点、成长背景不同, 导致其在对事物的认知、处理问题的方法上与内地学生也不尽相同。藏族大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后, 远离父母和朋友, 容易产生孤僻感, 学校应对藏族学生从生活和心理上给予帮助和安慰, 使其尽快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遇到矛盾时, 教会他们遇到问题应该冷静思考, 正确处理, 使藏族学生的行为更接近于内地学生, 帮助其尽快融入内地的学习生活。我校在藏族人特有的节日里 (如藏历新年) , 组织他们过好本民族的节日, 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4.3学校应建立有效机制与服务平台。内地各高校应建立有效的藏族学生管理机制与服务平台。在内地各高校, 藏族学生被称为“特殊群体学生”, 在管理中仅仅停留在“特别重视”的口号上, 而未建立起真正有效的管理机制与服务平台。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为例, 我校各管理部门对各个少数民族学生建立管理台账及档案。学生处成立“藏族学生管理小组”, 安排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定期为他们进行心理调查与疏导, 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 关心他们的生活, 并对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教务处每年都要对藏族学生进行“少数民族师生交流会”, 在教学中了解到, 藏族大学生英语基础差, 部分老师地方口音重等问题, 及时安排专业英语教师对基础薄弱的藏族学生进行无偿辅导, 加大学校教师普通话能力培训, 有效解决藏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后勤部门专设“少数民族大学生关爱小组”, 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爱, 及时了解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并给予及时解决。团委成立“少数民族学生交流协会”, 旨在我校各少数民族间进行文化、音乐、体育等方面的交流, 为各少数民族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提供平台, 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提倡校园文化内涵的多样化发展。

在高校中, 为了维护各个民族学生更团结地学习与生活, 高校教师, 尤其是高校辅导员掌握和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才有利于学校的和谐、团结、发展, 使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笔者建议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多开展关于少数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的课程学习与交流。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41510.htm.

[2]杨周贇.如何加强内地高校藏族学生的管理工作[J].新校园 (理论版) , 2013 (1) :54.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藏族的传统节日小学生作文 篇5

藏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转山会、采花节、黄藏历元旦、萨噶达瓦节、女儿节、望果节、雪顿节等。今天,我们主要要了解的节日是:转山会和采花节。

转山会是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采花节是舟曲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其他节日也有许多习俗。例如:萨噶达瓦节要举行宗教纪念活动;女儿节姑娘们由自己的胞兄陪同,和小伙子互相敬酒,祈祝吉祥;望果节要举行赛马、射箭、文艺表演等活动。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

如何才能提高藏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篇6

一、先学后教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教师在课前必先理清教学思路,集中全力打造授课内容。例如: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教师设疑,如何才能使孔乙己摆脱残苦的命运,让每个学生开动脑筋,并在纸条上写出来,这个问题似乎不是文章的主要问题,但它是知识的延伸,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学生无法从课本内找出答案,因而答案是多维的:一说是只要勤奋,考上举人就能摆脱困窘;一说只要孔乙己克服偷懒、偷窃的行为便能摆脱苦命的樊篱;还有人说,如果推翻这种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孔乙己的命运。同时,教师再设疑,那时候的人与当代人的价值观有什么不同?学生七嘴八舌,老师同时让他们前后左右讨论。然后叫学生上黑板,一位女生自信十足地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旧时人的价值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今天人们的价值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通过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先学后教的重要性,它确确实实能让学生掌握一些东西,这就是语文教学。

二、先学后教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

多年来,我们的汉语教学走过一段弯路,把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当成评价课堂机制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常常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发出者,又是执行者,这就使我们的教学进入误区。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培养。例如:在学习梁启超《最苦与最乐》时,老师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关于最苦与最乐的观点是什么?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你认为最苦的是什么?最乐的又是什么?请举例回答。通过这些问题,学生既弄清了课文内容,又能联系实际,一举两得。

藏族小学的汉语语感教学 篇7

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育, 除教好本民族语言, 还必须强化汉语教学。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藏族小学为例, 藏汉双语教学规格要求所有学生毕业时必须熟练掌握藏汉两种语言的基本书写和表达能力。汉语教学和任何一种语文教学一样, 也是读说和含义相交融的统一体, 读说和含义之间的联系则是汉语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是约定俗成的。汉语语句中的词语, 在不同的语境中, 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对于个别词的强调, 表达流露出的情感态度就会有差异。至于强调哪个词, 也要视对话环境而定。由此可看出, 汉语在交流中, 除了词义外, 还有语境。由于语言本身的局限性, 如果语言无法表达准确含义时, 不同的接受者会以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对同一语句作出不同理解。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叫做语感, 也就是在讲汉语时的自然而然的感觉。

二语感教学

学生学讲汉语最重要的是平日里对话交流, 其次才是课堂的阅读, 大量的阅读可以提升语感。它是一种心灵感应, 也就是在讲汉语时听了语言的表层词句之后, 在心灵里产生的一种映射, 突破浅层的认识, 以自己已有的知识, 理解语言, 对听到的语言能理解其真实含义。再让提升后的理解深入内心, 在大脑内产生一种条件反射性的语言习惯和心理习惯, 这样就可以条件反射地把听到的汉语一一对应到内心已有的认识上, 这就是语感。这是瞬间完成的过程。表达自己的意思时, 也就是把内心的条件反射加上个人主观认识用语言再次传递出来;而加入了自己的主观认识, 又可以让语言再次脱离表象的词句, 口语表达也就再次成为提升语感的工具, 并富含智慧和情感。也就是说, 表象化的语言词汇, 是根据情感思想得以提升的;而注入了思想情感的语言, 又让以后的汉语语感更加接近汉语的本义和精髓。

但是词汇和句子等符号, 在口语里不会是完全符合语法规则的, 而是根据现场环境和情感发生变化的。语言系统内部 (包括语音、词义、句法、汉语章法) 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局部词汇和语气的变化往往会改变整个内涵。

深入研究语感, 我们会发现情感因素是核心问题。有时, 只需要一两个简单的词汇就可以表达整个语义, 而一旦离脱离了情感因素, 原有的句子就完全词不达意, 变成毫无意义的词汇堆积。在诗歌小说等作品中尤其如此。所以只有强化学生的语感教学, 在日常对话中提升“心灵感应”的语言能力, 汉语的表达能力才可能真正得到加强。因此, 藏族小学汉语文教学的真正难点是语感问题。

语感其实就是言者话中有话, 听者心领神会, 听明白, 读明白。当然, 具体到每个学生, 语感又是千差万别。即其理解度和艺术度都不相同。在同一汉语教室里学习的藏族学生, 女生的口语能力往往比男生好, 因为女生的语感往往要高于男生。高年级学生的汉语语感要好于低年级学生, 这是后天学习和知识积累的结果,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的语感能力都是不同的。那么, 在汉语语感教学中, 这个变量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在语感教学中非语言因素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的主要功能有: (1) 补偿功能:面部表情等肢体动作能辅助语言所表达的含义。 (2) 强调功能:停顿等语气, 不仅可以增加语言的艺术性, 也会加强语义的表达。 (3) 代替功能:有时只需一个眼神、一种姿势或一声叹息, 都可以表达非常丰富的语义。有利于听者领会于心。

三使用教具, 强化语感

第一, 根据内容, 辅以多样化的训练手段, 如绘制彩图、放映幻灯、引进乐器演奏汉语等, 通过设置场面, 充分挖掘和展现情境, 使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理解不断得到深化。

第二,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培养表现能力, 鼓励他们在做动作和表演过程中把握自我表现的分寸。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调控。

四设置环境, 印证语感

由于词义的组合表现出一定的含义, 还有一部分含义是环境补充、确定的, 因此只有在具体的汉语语境中, 才能准确理解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含义。另外, 环境还可从更广阔的含义上来理解, 把人类生存环境、文化、历史背景也包括在内。特别是了解语言反映的时代风貌和民族习惯, 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字的含义。

五学生摹仿

摹仿是一个复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为唤起语感注意。恩格斯说, 重复产生力量。通过摹仿, 才能使别人的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感受, 由陌生到熟练, 由模糊到明朗。语感注意不是教师教会的, 而是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日积月累形成的, 通过不断的发现与探索产生对语感的顿悟。

六依靠阅读培养语感

1. 朗读

朗读的好处之一就是它能培养学生对读说——符号之间的联系的汉语意识, 丰富口语词汇, 培养语音语调, 掌握句法结构知识, 帮助划分意群, 加强对材料的整体理解能力。朗读既能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 又能增加对汉语的听觉体验。

2. 默读

默读过程是一个期待和回味的过程, 因为每句话都有一定的意向性, 使读者或多或少能预估下文可能会出现什么, 这种“预估”即是语感在阅读中的表现。但由于下一句并不与读者的期待完全一致, 它在一定程度上修正, 甚至完全改变了读者的期待, 迫使读者回味已读过的东西。与此同时, 读者会把已读的部分存入记忆中, 为以后的阅读做铺垫。同一篇题目, 初读和复读效果不同, 因为存在着时间序列, 它使读者对材料内容审视的角度不同。不同的篇目, 读者对它的预估——语感的把握不同。对内容相似的材料比对陌生的材料预估的正确性要高。学生在做完形填空时语感的作用尤为明显。

参考文献

[1]陈勇.语感图式无意识建构与加工的内隐机制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5)

[2]周健.第二语言教学应以培养语感为导向[J].语言与翻译, 2003 (1)

藏族小学生 篇8

国外学者对外语学习焦虑的类型、诱因、测量以及与外语学习表现的研究已很深入,涉及了法语、西班牙语等外语教学的研究。国内对英语学习焦虑的研究尚处在模仿和学习阶段,学者展开了理论或实证研究,但对高中阶段文理科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比较研究还不多见,尤其是西藏地区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的研究更少,本研究尝试比较藏族文理科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情况,探讨其对提高藏区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笔者援藏的拉萨江苏实验中学539名高中二年级藏族学生,其中文科学生234名,理科学生305名。研究放在高中二年级学生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后进行,经过高二文理分科后,文理学生的学习特质格已逐渐成型,比较具有代表性。调查者在指导学生填写问卷时,明确告知问卷不记名,只用于研究,不公开任何个人信息,不影响教师对其评价,以此来保证问卷反映信息的真实性。

(二)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是Horwitz等人编制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FLCAS)[2],为适应具体情况,FLACAS原始问卷由英文翻译成了中文,其中一些用词作了相应更改,如原始问卷中的foreign language(外语)改成了“英语”。同时,在最后增加了两个开放式问题:(1)我认为在英语课堂上最令我难以放松的原因;(2)为了能够在英语课堂上轻松愉快,我想对英语老师说的话。

问卷采用五级制量表,从“(1)完全同意”到“(5)完全不同意”,依次记为5~1分,否定表述的问项,计分方式相反,即1~5分,得分越高则焦虑指数越高。

(三)数据收集及处理

问卷由授课教师发放,在课堂中填写以保证严肃性,FLCAS的33个选项利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对两个开放式问题则进行摘抄和分类。

二、结果和讨论

(一)数据统计结果

根据FLCAS量表的设计构想,项目可划分出交际焦虑、考试焦虑、负面评价、课堂焦虑四个类别。

利用SPSS10.0对所调查的文理科学生的焦虑总分以及分项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所调查的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焦虑平均值分别为91.363和89.797,处于中等焦虑水平。其中文科生高出理科学生1.566,说明文科生英语学习普遍比理科生焦虑。文科生除在考试焦虑项目上得分略比理科生低(13.406<13.466)外,其他三个项目中均高于理科学生,在负面评价方面文理学生呈现出显著差异。

(二)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的高二学生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英语学习,学习目标已很清晰,学习思维、学习方法以及情绪调控能力已趋于成熟,他们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排除压力、解决英语学习中的问题,因此焦虑问卷的平均值得分中等。

具体的选项差异反映出,文科生更加关注英语学习的结果,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自信不足,而理科学生只是在无准备的情况下会焦虑。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班级构成有关,文科班中女生占主体,其对教师和同学的评价甚为敏感,渴望得到肯定和认同,因而对负面的反应容易紧张和焦虑。而以男生为多数的理科班则显得更加开放和包容,他们不怕犯错误,对负面的评价也比女生更容易接纳。

在回答“英语课堂最难以放松原因”和“英语课堂如何轻松愉快”两个问题时,被调查者的回答可概括如下:

首先,学生希望教学内容与生活相关,多些笑话和游戏项目。其次,上课尽可能少提问,或提问简单问题。再次,学生希望教师课上多用中文,少用英文,课堂节奏要放慢,让学生有时间理解。另外,学生对课堂听写等测试心存焦虑,总觉得没记牢,有时临场会忘记。

三、对教学的启示

国内外众多学者尝试调查和研究外语学习焦虑,以此为突破口寻求提高外语学习之态的关键。有研究者发现:焦虑是外语学习中最关键的心理因素之一,应当尽量将外语学习焦虑控制在适中的水平,以便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3]文理分科是中国高中阶段的现行做法,文理科学生的选课及职业倾向对其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藏族学生因他们所处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的特殊性,英语学习焦虑与内地学生相比也有其特殊性,而文理科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差异要求教师必须关注不同选科班级的学生,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轻学生的过高焦虑,帮助他们消除不利的情感体验,提升英语学习的效果。

首先,教师应充分了解所教授班级的学生构成、男女生比例等班情。针对女生较多的文科班级,教学方法上应注意调整,如尽量减少正面的全班批评,多以鼓励话语加以激励,对于特殊学生可采取课后个别交流的形式帮助。这样,可以降低文科生在负面评价方面过高的焦虑水平,从而鼓励学生更好地投入英语学习中去。

其次,藏族地区的英语教师必须了解藏族文化,尤其是藏语文化。英语教师肩负着跨文化交流的重任,课堂中能够精确地对比和分析汉语、藏语、英语语言及其文化的差异和相似处。文科班的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思想政治等学科的相关内容,整合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拉近因文化差而引起的距离,学生会更加信任教师,提升学习英语的信心和热情。

再次,教师针对藏族学生能歌善舞的优势,英语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歌舞等手段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降低过高的学习焦虑,让他们喜欢上英语学习并愿意投入努力,从而促进英语学习。笔者援藏的拉萨江苏实验中学英语组在汉藏教师的共同组织下,举办了英语手抄报、英文歌曲大赛等课外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加,掀起了英语学习的高潮。

最后,教师应积极变换文理科班级的英语授课方式,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应努力将来自生活的真实学习资源融入课堂,可以结合本地的学情,整合教材内容,补充校本化的内容,与藏族历史、文化、地理等有效结合,获得学生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课堂交流活动的积极性。

藏族文理科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一般性。语言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可以克服的。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一语言学习心理现象,在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和积极的心态,让他们尽可能地多与同学和老师交流,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可以减轻过重压力,缓解焦虑心理,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Maclntyre P D,Gardner R C.Anxiety and SecondLanguage Learning:Toward a Theoretical Clarifi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89(2).

[2]Horwitz E K.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Scale[J].Tesol Quarterly,1986(3).

论藏族大学生宗教信仰 篇9

一、藏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对于藏族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反映出的宗教信仰状况, 根据所了解的情况而言, 总体上呈现出三个趋势。

首先是信仰程度上没变, 但形式上有了变化。与以前的信徒对藏传佛教的信仰程度作对比会明显地发现, 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宗教信仰并未减弱。藏族人们的信仰主要是对藏传佛教的信仰, 采访中发现各个地区的藏族大学生在家乡时会参加当地的宗教仪式, 大多数会以庙会的形式体现。例如在部分民族县里人们普遍信仰佛教, 一位藏族大学生提到在家乡每到了初一和十五就会和家里人一起到当地的寺庙里上香祈福。在四川省境内的丹巴嘉绒藏族就会在每年的8月底为当地的墨尔多菩萨庆贺生日, 藏族学生说他们每年暑假都会和家里人一起到庙里上香祈福, 可在学校就没有太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的信仰。所以他们大多会以佩戴开光的佛珠、松达儿等形式去寄托信仰, 还有的藏族大学生会选择在睡前祈祷。

其次是宗教信仰人数在数量上较少, 但更多的人有宗教信仰的倾向。藏族大学生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 部分大学生从小生活在藏区, 周围都是典型的藏族生活方式, 他们受藏族文化习惯的影响较大。而另一部分学生从小的生活环境与汉族无异, 只是由于父母一方是藏族而成为藏族, 他们生活的地区被划为民族地区, 享受国家政策的照顾, 诸如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等。除去本身有宗教信仰的那一部分大学生而外, 其余民族区带有一半或者更少的藏族血统的藏族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思想意识更偏向于内地大学生。

最后还有最为特殊的一点, 在校的藏族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将传统的对藏传佛教的信仰以及对自然等的信仰转化为了对血统的信仰崇拜。周围的同学在了解了他人的民族之后, 藏族大学生首先会询问对方究竟有多少藏族血统, 以此作为区分。那些只有部分藏族血统的大学生也不会觉得自卑, 因为他们大多数已经汉化。

二、藏族大学生宗教信仰发生变化的原因

在了解了在校藏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发生的变化以后, 我们更加清晰地认到这些现状所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生活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对比差异。藏族大学生在进入内地学校之前普遍生活在西部较为偏远的山区, 在那里交通极为不便, 很难与外界有太多的交流, 风俗文化习惯的保存也很原始, 他们大多会习惯于家乡的生活方式与宗教信仰方式。可中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分布更趋向与中东部地区, 或者是就在西部却是远离了西部山区。藏族学生进入大学以后, 由于自身所处的环境与之前有很大差异, 他们不得不学着适应学校的生活。

其次是随着地区间的交流不断加强, 更多的藏族人们选择走出藏区看祖国, 看世界;与此同时, 外面的人们也会好奇看他们在城里的生活。当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改变后, 藏族同样会选择与其他民族通婚, 于是存在着民族混血这一种说法, 血统崇拜也随之产生。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能看到一个很重要的现象, 那就是当藏族学生进入陌生的地域进行学习时, 由于同其他大学生在观念上的差别以及与本民族同学宗教信仰的相似性或许更倾向于同本民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所以在大多数高等院校都会出现藏族大学生显得十分团结, 并且经常进行群体性活动。他们在学校形成新的群体以对抗孤独的心理。“在藏族大学生中讲宗教的民族性, 就应引导其看到宗教在民族内的团结力与号召力。”[1]

三、藏族大学生宗教信仰对其价值观的影响

藏族大学生有着与一般大学生不同的信仰, 所以在今后的就业、婚恋等方面也会有不同的选择。我们先来了解通常情况下藏族大学生会有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 婚恋观

基于对在校藏族大学生的采访, 藏族在校大学生对于婚恋基本上持三种观点。一种是一定要和藏族人恋爱结婚, 也就是说自己的另一半必须是藏族, 以保证今后家族血统的纯洁。这种对血统的崇拜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婚姻择偶标准。持这种观点的大学生一般自己本身就是纯藏族血统, 并且信仰的程度极深。但也有部分藏族大学生提到自己选择和藏族人恋爱结婚是基于自己今后工作的安排, 他们想要回家工作, 而自己家乡一般会是民族县, 所以整个地区都是藏族人, 那自己也就没有选择了。

还有的藏族大学生坚持婚恋自由, 可以与其他民族的人相恋结婚。这其中也包括了很大一部分纯藏族血统的大学生, 因为调查显示这一部分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并且父母多在当地政府机关任职, 家庭氛围较为和谐、民主。他们的父母大多数会同意他们自己去选择喜欢的另一半, 不会多加干涉。但他们对家里最大的孩子一般要求必须要和藏族人结婚, 以巩固自己家族的地位。虽然长辈不会强迫后辈选择结婚对象, 但他们也都更偏向于子女和本民族的人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思想也会逐渐退化。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是由于自己本身已经被汉化, 选择恋爱对象是更偏向于汉族人, 同时对对方的文化水平会有一定的要求。因为这一部分藏族大学生从小习惯汉族人的生活方式, 对藏族的生活习惯很不适应, 所以一般不会选择与藏族人恋爱结婚。但他们在婚恋对象的选择上又显得有些尴尬, 他们认为汉族人一般很少选择与藏族人结婚, 所以对自身民族认识又有些偏差。

(二) 就业观

根据调查显示, 大多数的藏族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家乡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进入内地高等学校所进行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习是出于他们自己的选择, 根据地区的需要而学习有用的知识。他们基于自身对民族宗教虔诚的信仰, 希望学成后能回归家乡, 奉献家乡。

还有这样一种情况, 由于在藏族家庭里一般会有不只一个孩子。所以在藏族大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是家里最大的孩子, 基于较强的家族观念, 他们一般会被父母要求回家乡工作。可是作为家族里较小的孩子, 对他们的要求一般就不会太严格。部分藏族大学生提到在自己周围的朋友、同学圈中, 他们在离开家乡以前会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复杂, 内心多少会有些忐忑。可是在他们走出家乡进入内地高校学习时, 就会喜欢上外面的工作环境, 会有部分人想要留在外面闯。特别是想到家里有哥哥在, 就会摒弃自身对于家庭未来的担心而追求自己的事业。

四、引导藏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

(一) 宗教信仰在藏族大学生群体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一直以来都是古老文明的存在形式之一, 并且以特殊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现代人不再相信传统的宗教, 但现代人仍然需要宗教。”[2]当今社会仍然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特别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 更应当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 以此促进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宗教代表了对社会和政治生活一种整体的视角, 是价值承载者和行动指南。”[3]大多数的价值观是通过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体现出来的, 所以大学生接受的价值观也直接反映在了他们的行为表现上, 也就是说宗教信仰会直接影响和支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等等。“宗教与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际关系, 而国际关系首先要解决的是国家和民族问题, 这又与民族认同的问题联系在一起。”[3]作为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藏族大学生对民族问题应当有清晰的认识, 要有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敏锐度。虽然达赖企图实现“以教促政”, 利用宗教掀起一阵宗教热, 但我们要看到“西藏问题”已经有百年的历史, 这是基于一定社会文化渊源的。藏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不会因此而受到利用。

在校期间我们可以通过学校这一公开合理的途径组织各民族联欢活动, 使藏族大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而不是只局限在藏族圈子中。更多的是我们要利用学校的教学环境多普及正确的宗教信仰。

(二) 如何培养藏族大学生正确的宗教观

对于如何培养藏族学生正确的宗教意识, 有这样几种方式, 一是在校内专门针对藏族大学生而开设有关宗教信仰、社会心理类的校选课, 让他们对宗教信仰有科学合理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宗教观的基础是要认识了解宗教, 明确何为宗教, 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 要利用宗教信仰的激励作用。二是多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多普及正确的思想意识。现在高等学校基本上是以专业课为主, 每学期会有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而学生大多也是兴趣索然。所以适当增加科目和课时也是十分必要的。其次课程形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样的类型的课程可以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体现, 直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三是加强老师与同学的互动沟通, 以便老师能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不合理的方面及时加以规避, 特别是对于群体性事件能够起到预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国武.宗教五性说视域下藏族大学生宗教信仰探讨[J].教育评论, 2012, (4) .

[2][德]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第2版[M].曹卫东, 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25.

面向藏族学生的中职语文课堂构建 篇10

一、从情感维度构建课堂

中职校的藏族学生远离家乡, 奔赴异地求学, 在情感上会有一定的波动, 虽然同在西藏地区, 但是地理位置偏远的学生可能远离家乡几百公里, 思念家人, 这些客观现实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心状态。某些时候就产生厌学情绪, 甚至会对于教师和课堂产生抵触与排斥心理。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时, 则应当有意识地从情感维度入手, 营造温馨而融洽的课堂关系。首先, 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密切而融洽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 还应是学生情感的依赖对象, 在语文课堂中, 教师可以尝试让每一位学生, 在每次上课的时候, 用汉语讲述一个小实例, 说明自己与班级藏族同学, 或者与学校其他民族的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和谐友爱。这种行为既是一种宣传表达积极情感的机会, 也是鼓励学生主动营造团结友爱的行为。此外, 语文课堂本身承载着许多情感教育的内容, 许多课文中都包含着“亲情”“友情”“热爱家乡”“青春励志”等情感类主题。教师可以根据学习主题进行充分的延伸。比如“我的故乡日喀则”“雅鲁藏布江边的美丽家乡” “妈妈做的酥油茶”“牦牛我的好朋友”“从家乡到拉萨的公路”等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 探讨“亲情”“友情”“热爱家乡” “青春励志”等正能量的情感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表达方式, 有哪些是自己目前可以去实现的等等。通过类似的主题活动, 可以为学生营造积极正向的思想认知和情感态度, 知道自己的努力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对于家人、朋友的热爱和支持。通过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热爱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 明确自己的责任, 热爱家乡和祖国也是情感教育的内容之一。

二、从文化角度构建生态课堂

从文化的角度构建语文课堂也是一种有效策略。藏族学生在文化理念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这种事实某些时候会为语文教学带来一定阻碍或者困难, 但是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教育契机和突破口, 尤其对于语文教学来讲, 更是如此。 语文课程中包含“文化比较”类的主题, 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这样的主题进行开放式讨论活动。寻找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的过程。再比如, 在讲述民族团结的主题中, 教师也可以依托“文成公主进藏”等经典史实, 开展“立体课堂”教学活动, 通过角色扮演、任务驱动、诗歌比赛等各种不同形式, 组织构建课堂, 为学生提供文化层面的交流和思考机会。此外, 包括比较《江格尔》《格萨尔王》与《史记》《离骚》等文学经典作品之间的风格差异和相似之处等, 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视野开阔、文化丰富的语文学习环境,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多元的角度接受语文课堂的信息, 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从技能角度构建课堂

语文课堂本身承载着“语言应用交流”的重要职责, 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时, 则需要从实际应用技能的角度构建课堂。藏族学生毕业之后需要具有一定的汉语应用技能, 用以支持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因此, 教师在构建语文课堂的时候则需要从应用技能方面入手, 构建相应的主题和教学环节。比如在课堂中设置“汉语专业知识比赛”等类似活动, 鼓励学生以“形容速度的词”为主题, 进行小组合作, 尽可能多收集相关的词语;或者以“不同味道的描述方式”为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提供自己撰写的汉语作文等。

中职校的藏族语文教学活动可谓任重而道远, 在语言应用和人文素养等多个维度都承担着一定的职责。教师在课堂构建过程中, 需要坚持原则, 弹性指导, 在坚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灵活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黄卓超.内地西藏中职班班主任工作初探[J].广东科技, 2011 (10) .

藏族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篇11

[关键词]少数民族 化学教学 学习兴趣

由于受到藏民族语言的影响,以及自身文化背景的特殊性,藏族学生在学习和应用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在遇到抽象、难记忆、难理解的问题时,往往会产生厌烦、厌学的心理。针对这一问题,提高藏族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则尤为重要。因此,如何提高藏族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当中的兴趣是我们要探讨的重点。

一、藏族学生化学学习现状

理科是藏族学生的弱势学科,何况化学学科是在九年级才开设的,面临中考复习压力,时间紧,任务重,以至于在化学教学当中,教师多以“灌输”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再加上其他诸如文化背景、语言、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与学生往往不能够打成一片,导致交流上的困难。学生往往还没有开始学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培养藏族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共同成长、愉悦课堂等新的教学方法。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该结合新课改的理念,从课程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能力、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等方面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此外,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1.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

化学是比较抽象的,在单纯的化学学习当中学生会认为自己学的东西除了考试之外再没有其他用处了,加之藏族学生对于理科学习本身就存在畏难情绪,其学习的心理障碍会不断加大,最终导致厌学。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结合所在地的生活实情,多举实例,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对于藏区的偏远地区来说,沼气是当地的主要能源。所以,我们可以在教授甲烷知识的过程中,结合沼气产生、沼气用于燃烧发电等的化学原理,让学生体验到化学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离我们并不遥远。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就有了目标和动力。

2.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有信心学习化学

藏族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时,对那些认识的和不认识的物质的化学变化是很感兴趣的,但是这种兴趣是短暂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兴趣就会明显地分化。部分学生把化学当作一门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学科,兴趣逐渐衰退以致消逝,并且对化学学习逐渐失去信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消除学生由于教师的原因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并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课的方式以及课程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缩短学生和教师、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得化学课堂快乐、和谐、高效。

3.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化学

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能够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现象理解化学当中的各项知识,这对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培养其科学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化学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要的方法。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定有趣的實验。在实验之前,先引导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结果进行猜测和预想,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里自主地形成一个场景,随后再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当中,能够自亲感受化学所带来的喜悦、惊奇和满足感。然后再对学生化学实验的直观兴趣加以引导,使其注意力慢慢转到对化学实验以及化学学习的本质上来,有目的地培养藏族学生对化学学习持久的认识与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藏族学生学习化学效率的目的。

三、结语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作为自然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当中不可缺少的。因此在藏族等民族地区实施化学教学时,我们要帮助藏族学生克服阻碍,帮助学生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学习进步。同时,我们要摈弃狭隘的民族思想,提高民族文化交流的技巧,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的愉快过程。

内地藏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年级以班为单位,随机抽取西藏民族学院(以下简称西藏民院)学生486名、西南民族大学(以下简称西南民大)大学生409名进行测查,剔除无效问卷、非西藏藏族学生问卷和中学就读于内地西藏班的藏族学生问卷,获得有效被试723名。366名为藏族大学生,平均年龄20.5岁。其中西藏民院247名,西南民大119名;男生122名,女生244名;理工类学生115名,文史类学生251名;一至四年级大学生分别为94,100,82,90名;来自城市103名,农牧区263名。357名为异地求学的汉族大学生,平均年龄20.7岁。其中西藏民院212名,西南民大145名;男生158名,女生199名;理工类学生170名,文史类学生187名;一至四年级大学生分别是107,84,66,100名;来自城市116名,乡镇农村241名。

1.2 方法

采用美国R.Cattell教授编制的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Cattell' s 16 Personality Factor,16PF)量表,本研究采用戴忠恒等的1988 年修订版[5],共187项,测查16种根源人格特质: 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采用0~2级计分。依据16项人格特质的评分和标定公式,分别计算4项次元因素“适应与焦虑、内向与外向、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怯懦与果断”与4项预测因素“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创造能力、新环境成长能力”得分,对这4项次元因素和4项预测因素进行评估。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施测主试为作者及其他心理学专业教师,统一指导语,在少数民族班级尤其是藏族班级施测前对个别难懂的问题进行解释。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3.0录入、整理和分析数据。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多元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藏族大学生人格结构的总体特征

藏族大学生人格16个因子的标准平均分介于3.92~7.31之间,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因子标准分在8分以上为高分,3分以下为低分[5])。其中稳定性、有恒性、独立性、自律性4个因子得分偏低(低于5分),乐群性、兴奋性得分相对较高。

次元人格因素统计发现藏族大学生适应与焦虑型和内向与外向型得分相对较高(高于5分),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和怯懦与果断型2个次元人格因素得分相对偏低。预测因素中心理健康因素平均分接近常模(常模均值22分[5]),专业成就因素、创造能力因素、环境适应因素平均分均低于常模(常模均值分别为55,88,22分[5])。

2.2 藏族大学生人格的学校、性别、年级特征 见表1。

对藏族大学生人格进行2(学校)×2(性别)×4(年级)×2(专业)×2(城乡)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藏族大学生人格的学校(λ=0.835,P=0.008)、性别(λ=0.822,P=0.003)、年级(λ=0.630,P=0.001)主效应均显著,专业、城乡主效应均不显著,未见任何交互作用差异(P>0.05)。西藏民院藏族学生聪慧性、恃强性、实验性得分均低于西南民大藏族学生(P<0.01或P<0.05)。藏族女生乐群性、敏感性高于藏族男生(P<0.01),恃强性、稳定性低于藏族男生(P<0.01或P<0.05)。藏族大学生兴奋性、幻想性存在年级差异,多重比较(LSD法)发现,大一藏族学生兴奋性得分高于大四藏族学生(M大一、大四=2.27,P=0.007),大一、大二、大三藏族学生幻想性得分高于大四藏族学生(M大一,大四=1.74,P=0.003;M大二,大四=1.54,P=0.008;M大三,大四=1.45,P=0.017)。

2.3 藏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16PF得分比较

由表2可知,在16PF各因子得分上,藏族大学生乐群性、怀疑性、忧虑性、敏感性、紧张性高于汉族大学生(P<0.01或P<0.05),聪慧性、恃强性、敢为性、世故性、独立性、自律性、实验性低于汉族大学生(P<0.01或P<0.05)。

3 讨论

研究显示,藏族大学生人格16个因子的标准平均分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稳定性、有恒性、独立性、自律性4个因子得分均偏低。可见在内地就读的藏族大学生一定程度上缺乏远大的目标、理想,缺乏主见,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喜欢随群附和。藏族大学生乐群性、兴奋性得分相对较高,反映了他们趋于外向活泼、轻松兴奋、随遇而安,对人、对事热心而富有感情,但有时也可能会有冲动的心理和人格特征。

次元人格因素统计显示,藏族大学生适应与焦虑型和内向与外向型得分相对较高、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和怯懦与果断型得分相对偏低,反映了藏族大学生性格外向、开朗,喜欢交际、不受拘束、情感丰富,但由于不适应等问题,对环境可能不满意,容易激动、焦虑,形成较被动、依赖心理较强的个性特征。预测因素中心理健康因素平均分接近常模均值,专业成就因素、创造能力因素和环境适应因素平均分均低于常模均值,反映了藏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对其专业成就水平、创造力及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西藏民院藏族学生相比西南民大藏族学生表现出较低的聪慧性、恃强性和实验性,其原因可能是生源差异。西藏民院目前属于国家民委与西藏自治区共建的省属民族院校,在西藏按第三批本科招生,而西南民大是国家民委直属重点大学,从2007年开始在西藏按第一批本科招生。西藏民院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知识面窄,面对新环境时的应激方式和心理适应水平与西南民大学生可能不同,他们更容易顺从他人,表现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特点。研究显示,藏族女大学生相比藏族男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乐群性、敏感性和较低的恃强性、稳定性,与潘柳燕等[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能与性别生理心理特征差异有关。女性心理上相比男性更敏感,情绪情感更细腻、深刻。女性普遍语言能力较强,在人际交往中更外向、热情。其原因也与社会性别角色期望不同有关,男性往往被认为是独立和富有责任心的,女性则被认为是依赖、顺从的,因此现实中藏族女生也表现出较明显的依赖、顺从的人格特征,对学业和未来的忧虑较少,更热衷于展示给外界外向、热情、乐群的性格特征。大一藏族学生兴奋性高于大四藏族学生,大一至大三藏族学生幻想性高于大四藏族学生,可能是由于大一学生刚由西藏来到内地,对内地大学生活充满了强烈的新鲜感,大四学生面临毕业,更现实,希望能够妥善解决毕业、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而大一至大三学习生活较稳定,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本研究显示,藏族大学生人格不存在城乡、专业差异,与相关研究结果不一致[6,7]。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不同有关。

藏族大学生相比汉族大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乐群性、怀疑性、忧虑性、敏感性、紧张性和较低的聪慧性、恃强性、敢为性、世故性、独立性、自律性和实验性。反映了藏族大学生相比汉族大学生,整体上具有外向、热情、开朗且天真、直率的个性特征。由于气候条件、经济水平、语言文化、生活习俗较为特殊,藏族学生来到内地会有很多不适应,这些不适不但体现在躯体上,而且体现在心理上[8]。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压力和挫折,并表现出焦虑、紧张、沮丧甚至悲观、抑郁的心理特征,在人际交往中可能表现得固执、不信任他人,但由于强烈的自卑感却表现出退缩、顺从、依赖等人格特征,内心会有矛盾和冲突,较羞怯,缺乏独立性,不愿尝试探新,通常无条件地接受许多相沿已久的、权威性的观点,反对新思想、新变革,喜欢墨守成规。西藏基础教育相对落后,藏族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相比汉族大学生,可能表现出思想迟钝、学识浅薄等低聪慧性特征;与其他少数民族相似,擅长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差[9]。

摘要:目的 探讨藏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以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16PF)量表为工具,测查内地366名藏族大学生和357名汉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结果 藏族大学生人格16个因子的标准平均分介于3.92~7.31之间,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稳定性、有恒性、独立性、自律性4个因子得分低于5分,乐群性、兴奋性得分相对较高。藏族女大学生乐群性、敏感性得分显著高于藏族男大学生,恃强性、稳定性显著低于藏族男大学生;藏族大学生兴奋性、幻想性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值均<0.05)。藏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人格存在差异。结论 应关注内地藏族大学生人格特征,根据其人格特征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

关键词:人格,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少数民族,藏族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6.

[2]姚红.当代大学生人格调查和分析[J].浙江学刊,2001,39(3):177-180.

[3]JERRY MB,编.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26.

[4]张丽华,卜畏.论人格研究中的文化因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2):45-47.

[5]戴忠恒,祝蓓里.卡氏16种人格因素量表修订本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5-35.

[6]潘柳燕,唐文清.地方综合大学学生卡特尔16PF人格特征调查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4):106-111.

[7]郭洪芹,罗德明.浙江某高校城乡大学新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1027-1028.

[8]康育文,康湘文.内地某高校藏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8):750-751.

上一篇:小学奥数教学下一篇:参芎葡萄糖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