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发展

2024-12-04

藏族舞蹈发展(精选11篇)

藏族舞蹈发展 篇1

传统舞蹈艺术是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共同产生的,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 舞蹈这种艺术形式便成为了人类生活中必备的精神文明内容。藏族舞蹈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汉、藏、维吾尔、蒙古、朝鲜五大民族民间舞之一, 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发展并延续下来的, 是藏族民族生活的缩影, 是藏区近五千年历史进程的重要文化积淀, 是藏族人民智慧的象征, 是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人类的生命与情怀, 它成为了藏族广泛的艺术形式的典型代表之一, 可以说它是在中华民族的民族舞蹈艺苑里的一朵圣洁高雅的雪莲花, 一本底蕴深厚的史书。它风采独特, 是华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光彩夺目的瑰宝。

一、藏族舞蹈的类别与特征

藏族舞蹈包括宗教寺院舞蹈、农区舞蹈、牧区舞蹈、半农区半牧区舞蹈。其体系主要由卓 (锅庄) 、谐 (弦子) 、热巴、羌姆、堆谐 (踢踏) 、牧区舞等舞蹈构成。在表演风格上, 卓豪迈粗犷, 沉稳有力;谐优美流畅, 连绵不断;堆谐朴实自如, 潇洒灵活。

1. 羌姆

羌姆仪式表演是由受过一定舞蹈训练的喇嘛戴着面具饰演不同角色, 在吹奏、打击乐器的伴奏下, 手持道具以舞蹈方式进行的, 这是宗教和舞蹈相结合的特殊舞蹈形式。羌姆采取的是舞蹈的结构方式, 运用的是舞蹈的形体语言, 包涵的却是宗教的内核, 渲染的是神佛的威慑力量。它以舞蹈的语言使晦涩难懂的教义直观化、通俗化, 由于特定内容及宗教目的的制约, 羌姆向来具有严格的动作、装扮、配乐及舞蹈表演程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 羌姆已失去原来的驱鬼酬神的意义, 逐渐成为民间娱乐性的舞蹈。

2. 卓 (锅庄)

卓, 又叫锅庄、“果卓”“歌庄”, 藏语意为圆圈歌舞, 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 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 四川阿坝、甘孜, 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 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 有一人领头, 分男女一问一答, 反复对唱, 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 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 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 队形按顺时针行进, 圆圈有大有小, 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3. 谐 (弦子)

谐, 也称为“弦子”, 弦子舞是在胡琴乐器的伴奏下, 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艺术, 分布于西藏东部及云南、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区, 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表演中由男子拉弦乐器, 女子挥舞彩袖伴舞, 随着弦子音律的变化, 舞者的舞姿也千变万化, 弦子舞的歌词大意一般都是迎接宾客、亲友相会、表达赞美之情、祝愿、辞别友人等内容, 音乐的曲调繁多, 歌词也很丰富, 舞者的舞步多变。跳弦子舞时没有固定的场所, 较平坦的地方都可以成为舞场, 凡爱好者, 男女老幼皆可涉足舞场。每逢佳节、喜事或重大集会, 人们便欢聚一堂, 其词、曲、舞比较优美,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4. 热巴

热巴舞是由藏族“热巴”艺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它是一种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 (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成) 表演的, 以铃鼓为主, 融说唱、谐 (歌舞) 、杂技、气功、热巴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 以铃、鼓舞为主吸收了弦子、锅庄、踢踏、说唱、韵白、哑剧、杂耍等表演形式, 由12个节目组成, 整场演出完整严谨, 全套演出需要5个小时, 其中戏剧及体育内容丰富且有寓意。是一种很有健身作用的民族民间体育舞蹈, 流传在西藏东部的昌都、工布一带和云南、四川、青海玉树藏区, 其高超的表演技艺和完美的艺术风格享誉国内外。

5. 堆谐

“堆谐”是西藏日喀则民间的传统舞蹈, 泛指后藏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仁、定日、拉孜、萨迦县以及阿里一带叫做“堆”地区的农村圈舞。堆谐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以歌唱为主, 节奏舒缓, 舞姿悠扬;后一部分以舞为主, 节奏活泼, 舞姿洒脱, 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堆谐”原来是一种秉节奏表演的农村集体舞蹈, 是丰收后敬神时大家为欢娱庆贺而表演的, 具有粗犷朴素的特点。后来, 经过艺人的加工提炼, 变成各种各样的舞姿。有注重脚下功夫的踢踏舞, 也有扣胸挟臂的浪漫舞姿。

6. 噶尔

噶尔藏语意为专业性的表演歌舞。这里主要是指17世纪噶丹颇章王朝时期, 拉达克国王献给五世达赖的一部乐舞。这部乐舞, 一直表演于西藏宫廷。它吸收了部分藏族舞蹈的韵律和动作, 已经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族宫廷舞蹈。表演这种乐舞的是男性儿童, 称噶尔巴。

二、藏族舞蹈的价值

1. 文娱价值

文娱价值是藏族舞蹈中很重要的一种精神内核。一方面, 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给予其他民族同胞以无限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藏族舞蹈能够满足参与者和观看者了解藏族民族文化的追求, 同时, 随着社会发展和工作压力的增加, 藏族舞蹈可以抒发内心情趣, 宣泄内心情感, 在舞动中感受愉悦并将愉悦舞进舞蹈中, 享受自娱的乐趣。

2. 宗教价值

藏族人民全民信奉藏传佛教, 宗教意识影响着藏区民众的思想和一切活动, 同时也在藏族舞中明显地表现出来。上世纪50年代以后, 藏族人民的精神风貌一直在改变, 与其他民族的融合越来越多, 但即使不断吸收其它民族的能量, 在藏传佛教的一些重大佛事活动如各种法会及开光超度请佛仪式中, 具有宗教文化功能的歌舞仍然必不可少, 藏族舞蹈中蕴含的宗教价值仍然需要体悟与感受。

3. 教育价值

藏族舞蹈的流行是中国文化和谐发展的生动体现, 当前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是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大繁荣, 随着藏族舞蹈的发展和流行, 使人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参与中获得的教育价值具有直接性和广泛性。

4. 宣传价值

藏族舞蹈的参与人数可多可少, 多的情况下, 数百人身穿藏族服饰, 伴随民族特色浓郁的音乐一起舞动, 声势浩大, 蔚为壮观;少的时候藏族舞蹈出现在各种电视节目以及大型歌舞晚会的现场, 对于宣传藏民族文化, 吸引全国人民关注藏族文化, 特别是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旅游事业以及公益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带动作用。

三、藏族舞蹈的创新发展

藏族舞蹈不仅是藏民族悠久灿烂舞蹈文化的杰出代表, 也是现存民族文化历史中最悠久、最能体现藏族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形式, 是极为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作为国家的重要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我们有责任对它进行保护、传承、发扬光大。

1. 汲取现代舞的精华因素

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智慧文化的结晶和历史文化发展中诸多精华的集中体现, 有着刚健、奔放、粗犷、热情的性格特性, 内容极其丰富, 但是文化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由于地理原因和历史原因, 藏族文化相对闭塞, 藏族民间舞蹈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方面保持藏舞的特质, 另一方面要汲取现代舞的精华因素, 展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生机。

2. 寻求官方支持

虽然藏族舞蹈有广泛的受众和参与者, 但是毕竟是来源于民间的民族舞蹈, 有着很强的自下而上的自发性, 缺少了一定的规范性, 不利于藏族舞蹈的持续发展和推广, 在这样的前提下, 积极寻求官方支持, 经常性开展有效地比赛活动, 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舞蹈中, 激励更多地人发挥艺术才能, 促进舞蹈发展和创新, 为支持藏族舞蹈发展提供强劲的后援力量。

3. 处理好艺术与市场的关系

随着经济发展, 艺术与市场走向结合, 藏族舞蹈也不能逃避这个难题, 一方面, 要积极寻求市场资源, 促进舞蹈发展, 一旦脱离群众的需求, 舞蹈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 也不能一味迎合市场需要, 降低艺术等级, 将舞蹈过于世俗化, 丧失藏族舞蹈的魅力。要在坚持藏族舞蹈灵魂的前提下发展创新, 适应市场的需求。

藏族民间舞蹈, 作为中国舞蹈文化的一个子系统, 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具有符合藏族人民心理诉求和审美情趣的民间舞蹈风格, 然而, 随着文化艺术以及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所有的民族民间舞蹈都应该寻找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发展道路, 藏族舞蹈也必须为发展创新寻找新的道路, 才能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 汲取时代的养分, 只有不断创新发展途径, 才能更好地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让更多民族甚至是更多国家的人民接受、认同、喜爱, 真正的走向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黄优强.藏族锅庄舞发展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13 (1) .

[2]杨镇, 刘明华.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创新发展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7) .

[3]万代吉.试论藏传佛教寺院法舞——羌姆[D].西北民族大学, 2006.

[4]王晓丹.藏民族舞蹈的发展形态[J].北方文学, 2010 (6) .

藏族舞蹈发展 篇2

——《踢踏步组合》教案

旅游综合部

何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藏族舞基本动作及组合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藏族舞 蹈的风格、舞步、造型、动作韵律特点,能力目标:为舞蹈创编积累舞蹈语汇素材。

情感目标: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踢踏步组合风格特点;

难点:把握在每个动作中都要有颤膝的动作在里面。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热身活动:腿部、腰部拉伸练习。

二、复习导入

(一)颤膝练习(4×8拍)

(二)踢踏舞基本舞步:(各2×8拍练习)

1、刚达

6、嘀嗒步

2、退踏步

7、七下退踏步

3、抬踏步

8、悠踢步

4、第一基本步

9、连三步

5、第二基本步

(三)对学生舞蹈蹈反馈中出现的易错动作进行强调分析,并让学生进行完整的练习。

(四)让学生们谈谈:经过前面的学习,你对藏族舞蹈有了哪些了解?

三、新课教学

(一)教师随音乐做踢踏舞组合动作示范,并讲解动作连接。动作顺序:

1、原地跺右脚1×4拍

2、退踏步1×8拍

3、七下退踏步2×8拍

4、基本步2×8拍

5、抬踏步1×8拍

6、退踏步2×8拍

(二)通过刚刚的舞蹈组合,请同学们说一说藏族踢踏舞的基本特点。

1、舞蹈身体前倾,重心偏前;

2、动作轻便灵活,朴实自如;

3、舞蹈时膝部松弛,步伐灵活。

(三)慢动作讲解、示范,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示范动作进行模仿、领悟,进行重点突破。

(四)分组合作,巡回指导

学生分组练习,小组长负责,教师巡回指导。

(五)生生对比,师生对比学习

1、生生对比,组内学生之间对比看谁做的更好,对比动作,自己纠正。

2、师生对比,看看老师做动作时身体的各个部位是怎样配合完成的?

3、自我对比,面对镜子自己练习,纠正细节动作,把握藏族舞蹈风格特点。

(六)班内表演展示

1、全班在老师带动下随音乐完成踢踏舞组合;

2、随音乐小组内编排;

3、分组班内展示,鼓励学生运用舞蹈中的眼神,处理舞蹈中的感情。

三、课后巩固

课后按要求完成课堂所学内容的练习,熟记动作的连接,要求能有感情的表演舞蹈。

四、课堂小结

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篇3

一、藏族舞蹈在藏族文化艺术中的地位

我们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首先必须要弄清楚历史上是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艺术中的地位的。

在藏族传统文化古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类,这就充分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的范畴,并形成具有较为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数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我们不难看到,在众多舞蹈论述中,《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

藏文古籍《知识总汇》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之一”的这一论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态的“精彩工艺”。恰恰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出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论述得如此精辟,充分说明了当时舞蹈艺术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高度。同时,《舞蹈艺技九》中简洁透彻地阐明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表现生活的情感。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活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得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心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从《舞蹈艺技九》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舞蹈已升华到艺术高度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将“形、声、情”和谐地运用到舞蹈中,更进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学特征。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种类繁多的藏族民间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自乐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

值得注意并指出的是,有人认为西藏古代的《舞蹈艺技九》是沿袭古印度《乐舞论》中婆罗多牟尼的论述,与藏族舞蹈无关。对此,经笔者反复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在藏族历史上,人们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技法。婆罗多牟尼在论述“拉斯”时提出了八种,后经印度舞蹈家的实践逐增至九种。这几种“拉斯”主要作为卡达卡利舞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训练之用。这与藏文古籍《舞蹈艺技九》中论述的内容相重合的只有“愤怒、恐怖、英武”三种,其余六种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没有提到“形、声、情”和谐运用舞蹈艺术中的观点。这就有力地证明藏族先人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时非常重视与本土的舞蹈审美意识相结合,以民族审美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出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

二、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有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舞蹈艺术则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个部位或关节,随着音乐和舞律的起伏变化,身体便不由自主地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族风格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征的风格。如不同地区的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都有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的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小;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才成就了今天民族文化艺术园圃中的争奇斗艳和百花齐放。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一般称之为“美感”。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如前所述,藏民族在历史上已形成了比较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体系。但这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舞蹈理论与舞蹈美学有着紧密联系,但绝不能同等看待。舞蹈理论是解决什么是舞蹈、怎样舞蹈的问题。而舞蹈美学则解决舞蹈的身韵、姿态、动作、节奏和如何表达情感、体会美感的问题。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都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

藏族古籍《智者入门》中把《舞蹈艺技九》变成为《诗歌写作九》,要求诗歌写作者用诗写出舞蹈者的身姿、韵律和丰富情感。同样,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要跳“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这就像萨班·贡嘎尖参的书中所述“人们梳妆打扮,人们歌舞欢畅,那里没有悲伤,圣神的音乐至高无上”。这就是藏族对歌舞的共同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

藏族舞蹈还与地域、时间、年龄、男女等不同对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灵巧、多变,充分展示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的舞姿,充分体现着古家雄文化的韵味。而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矫健雄姿,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除藏文古籍中有大量记载外,在民间谚语和歌谣中也有许多记述。如《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章节中就记录了大量的传唱舞蹈者身姿的歌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藏族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如:林芝地区果谐“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晚要打开仓库门,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对舞蹈者的形体要求,工珠·云登加措在《知识总汇》书中讲道: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间动作要妖娆,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动作要松弛,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通要求英姿雄壮……从以上舞蹈时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对舞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

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果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者的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的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关系密切。

在藏族舞蹈中用腰动作非常丰富,不管男性还是女性舞蹈者,对于“妖娆”的腰、“摇摆”的腰运用的非常讲究,不管是以脚的点子为主的“堆谐”,还是讲究线条富有动感“谐”,腰部轻软摇摆,在似动非动中充分展现人体的线条美。女子的腰部动作在“热巴舞”和牧区“果卓”中表现得非常丰富。她们的各种翻身动作,侧腰、下后腰动作都把用腰做到了最佳状态。“妖娆”的腰部动作是藏族舞蹈突出的一个审美特征。另外,在民谣和古籍中,认为“膝窝”、“膝盖”是最灵处,“腰颤动”并被形容为“风轮”、“轮子”。藏族众多舞蹈的“膝盖”动作的确是一个最具有典型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动作之一,也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感的表现手法之一。如桑杰加措《四部医典琉璃注解》木刻版中述:“往事如同语言一样,用形态表达各种语言的歌舞剧,它主要靠舞蹈者手、头的各种变化如卷羊毛时手的动作反复多次后,形成优美、迷人的舞。”可见,双手的动作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看,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我们在观看欣赏藏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时会发现,其双手的动作是非常丰富的,极富有活力。双手动作在藏舞包括藏戏舞蹈中已经演化成千姿百态的舞蹈语汇,如藏戏舞蹈中的手势与戏剧语汇融为一体,成为藏戏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同样,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蹈靠手势动作来展示内容,如“热巴舞”中的“颤肩舞”、“果谐”中的双手前后甩动和胸前划摆。至于“手镯舞”中海螺手镯舞的手势动作就更加丰富。藏戏舞和羌姆舞中很多手势动作直接反映生活。随着剧情、节奏的变化手势动作也跟着变化。双手始终随舞蹈内容变化而舞动。并为升华情感需要而创新、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谣和古籍中都提到“双脚是锅庄的”“滚球”,“双脚是舞轮”、“脚下没有刺”、“脚步脚尖要灵活”,脚是舞蹈跳动、踏节的关键。要求舞者的脚像“轮子”、“滚球”般的灵活多变。如果说手势动作是“噶尔”歌舞,脚部动作则是“卓”舞蹈,手舞足蹈就形成了舞蹈。舞蹈时要如同“脚下无刺”,踏着强有力的节奏舞起来。藏族舞蹈的双脚动作灵活轻巧、节奏鲜明、脚步热烈而整齐,如踢踏舞步活泼、清爽,踏出的节奏热烈欢快,坚强有力而轻重分明;“果谐”舞步是典型的集体舞步,舞蹈充满了劳动气息,在粗犷昂扬的歌声中步伐整齐而极富生命的张力;昌都果卓的“亚巴舞”步,虽没有音乐,但音乐产生在双脚有力的跺踏声中,一种振天声响回荡在舞场上空。

此外,民谣和古籍中还谈到头部动作,“头是舞的摇晃处”,“做右手势动作和向右行进时头向左看。左动作要反姿,做下面动作时向前看”。从中不难看出不少藏舞的规范程度和形体和谐运用的美学特征。藏舞中的头部动作也是非常丰富,有绕头舞、甩头鞭舞、前后甩动舞、左右甩动舞等。这些都是舞蹈内容与形体变化紧密结合具有独特头部动作的舞蹈。

以上分别针对舞蹈者各种形体部位在舞蹈中的舞姿运用作了简要论述,至于舞蹈者的“全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捷如身无肉、舞姿柔软如腰上无骨,从背影看好像没有臀部,从前面看好像无腰肚”,男性“普遍要求英姿雄壮”。这些要求从当时看可能属于理想化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愿望符合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思想。形体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那么怎样的形体才算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那么,从藏文古籍和歌谣中反映出来的对舞者的形体要求就体现着藏民族的审美意识,同样也是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之一。

除了以上舞蹈形态动作的审美特征外,用“比喻”的手法创作舞蹈也是藏族舞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藏文舞谱”就有一条用“比喻”的方法创造舞姿的论述,认为用“比喻”的方法可以丰富人的想象,从而产生美的联想。如“雄狮抖搂绿鬃在火中燃烧”、“大鹏展翅飞翔”。正如昌都果卓中所唱:虽不是鹿生的小鹿,要学会鹿卧地美姿;虽不是鹰生的小鹰,要学会鹰展翅飞翔,虽不是鱼生的小鱼,要学会水中鱼尾闪耀;虽不是狮生的小狮,要学会雄狮骄姿。”还有日喀则歌谣中“央扎姆拉”,这舞叫左右舞,“左右兔子蹦,左右狐狸藏,左右狼爬行”。舞姿中还有众多列举,如“走马步”、“野马跑”、“鱼穿梭”、“雀开屏”等等。

目前,藏族舞蹈中动作名称沿用动物姿态的比较多,但完全模仿动物姿态而保留的比较少,这是因为动作向更加舞蹈化方面发展的缘故。总之,“比喻”的手法丰富了藏族的舞蹈,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藏族舞蹈语言。

综上所述,藏族舞蹈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是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藏民族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是继承优秀藏族舞蹈艺术,发展符合民族审美情趣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藏族舞蹈不仅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 我们要认真研究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使其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舞蹈艺术的独特功效,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M] .中册(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桑杰加措.四部医典琉璃注解[Z] .木刻版(藏文).

[3]于海燕.东方舞苑花絮[M]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4]王朝闻.美学概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智者入门[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6]萨班·贡嘎坚参.乐论[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7]中国歌谣集——西藏卷[C].“打开歌门”章节第8页,1989年版.

浅谈藏族舞蹈弦子的发展 篇4

弦子的产生

“弦子”是汉译, 藏语译音是“谐”, 有时译为“叶”, 是因为舞蹈伴奏的、被称为“白旺”的牛角琴—弦乐器而得名, 因此把它称作“弦子舞”。弦子舞起源于巴塘, 后流传于云南、青海、四川等藏族地区。巴塘弦子一般是在藏历年正月初三和七月的赛马会和“古多节“上跳的群众自娱性舞蹈。舞蹈内容多是歌颂家乡、倾诉男女爱慕之情等。

一、西藏舞蹈弦子的现状

(一) 当代弦子舞自娱自乐价值的流失

首先, 舞蹈作为一种依靠形体动态沟通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 起着展现民族审美风尚、体现时代精神风采、激起人类情感共鸣等作用。而中国的民族民间舞作为广泛流传在民间, 并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舞蹈形式, 更成为了一种深邃的文化载体。无论是在哪里都可以通过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去洞察历史的痕迹和体悟生命的跃动, 其内在的自娱自乐性成为了民族原生态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理应继承民族原生态艺术的重要特征, 然而事实上民族民间舞艺术虽然以突出审美价值为主要目的, 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忽视了民族原生态艺术的自娱自乐性的情感本质。弦子舞就不可避免的走入了这个“误区”。

“得根枝叶自茂, 无根枝叶难存”, 藏族舞蹈的艺术规范与舞蹈精神实质本应该根基于藏族原生态舞蹈的表现形式中, 然而从当代一些藏族舞蹈艺术现象来看, 在把握住藏族原生态舞蹈基本程式的同时, 却丢掉了其内在的情感价值。换言之, 当代藏族舞艺术把握住的是原生态藏族舞蹈的“形”而不是“魂”。

当代中国舞蹈艺术中比较成熟的舞蹈训练体系有两种, 一个是西方的芭蕾舞基训, 另一个则是中国的古典舞基训。 (1) 而藏族舞蹈艺术也应该根据藏族舞的“原生”形态建立一套自己的训练体系, 在这种体系下训练出来的藏族舞蹈应集中体现出自身的审美取向和内涵特征, 比如对自娱自乐特征的关注就是其一。

其二、当代藏族舞蹈的表演程式是从原生态藏族舞蹈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其舞蹈表现形式是对原生态藏族舞蹈进行艺术化提升以后的形态。可以肯定的说, 把握住藏族舞蹈程式有利于把握住藏族舞蹈的动律、有利于把握住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换言之, 掌握住了这些舞蹈程式就可以做到“形似”。

二、该怎么样对弦子进行传承保护与发展

(一) 藏族舞蹈弦子的文化意识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舞蹈艺术则是每个名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 最具有民族特色, 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

就目前藏族民间舞分布的现状来看, 真是多彩多姿, 五光十色。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 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 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 这种精髓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概念。“颤”、“开”、“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 或成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 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二) 继承传统、发展创新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

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是在一种发挥、变革、认同的过程中, 在约定俗成的人文环境中, 在观念的不断演进中, 找到了自身的存在价值, 形成了自身的生命结构, 成为一种具有庞大系统和鲜明个性的文化体系, 我从创作的三种形式入手, 来剖析藏族民间舞蹈创作的传承。

1. 弦子的发展创新应以原生态舞蹈形式和内容为原形进行创作

编导在创作中经过长期的直接生活和深入生活, 准确捕捉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 有意识的保存民间歌舞中自娱和娱人的文化特性, 实质有机融合, 在原形式和内容的框架内重新加工、整理和编排, 显示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此创作无论怎样编排, 如何变化, 舞的一定是那风土, 说的一定是那人情。

2. 借用式创作要以原生态舞蹈为基础

编导有意识的放弃民间歌舞中自娱自乐的文化特征, 借用原动作及风格形式, 来直接表达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思想。广泛流传在民间的藏族舞蹈经过舞蹈艺术家的收集、整理, 在编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以一种舞蹈组合的形式进入了教学的课堂, 力图形成规范的民间舞蹈教学和编创体系。它将风格化的舞蹈语汇和要表达的内容抽象、凝结并升华为一种符合美学思辨和哲学意味的舞蹈作品, 它追求人类共性的审美理想。

3.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弦子的创作方向

世界上的一切文化现象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其变异性事永恒的, 稳定性是相对的。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 促进了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藏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多元性、生存时空的多样性, 群体观念的复杂性, 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从近几年的全国舞蹈大赛和优秀作品中可以看出, 不仅是藏族民间舞蹈, 包括所有的舞种在创作上都是一手保持着自身的独特风格, 另一手融合了现代舞的编创手法, 使其呈现出当今中国舞蹈的崭新风貌。

总结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使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受到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带来的审美欣赏方面的变化对藏族民间舞蹈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使人们的审美意识显然走向多样化, 西方现代舞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相融, 无疑是藏族民间舞蹈现代审美意识的一个突出表现。藏族民间舞蹈要迎接挑战和表现主体个性的过程中, 向世界呈现自己的现代审美意识, 这种现代审美意识正式藏族民间舞蹈走向世界, 与异域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孙姗姗, 《论当代藏族舞蹈艺术自娱自乐价值的流失》,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院报, 2007年8月第4期

[2].孙俏, 《藏族舞蹈创作的传承与发展》,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

[3].红涛, 《西藏民族舞蹈继承创新发展之我见》, 《西藏艺术研究》, 2006年3月

[4].仲格才让, 《浅谈藏族舞蹈艺术》, 甘南日报, 2009年6月29日第004版

[5].王翠平, 《浅谈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邢台学院学报, 2008年12月第23卷第4期

藏族舞蹈主持词 篇5

男2:山水有情,人杰地灵,山水即赋予了我们高尚的情怀,同时也

唤起了我们对歌舞的灵感。

女2:无论是在神秘圣洁的雪域高原还是在风光旖旎的彩云之南亦或

是苍茫广袤的蒙古草原,到处都可以感受到山水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接下来进入晚会第三篇章

合:山歌水舞情满堂。

女2:山涵水养,源于自然,原生态民歌,韵味十足,风格独特。接

下来请欣赏白族 佤族 傣族 傈僳族 彝族的同学为大家带来原生态民族风情歌曲联唱《印象云南》。

藏族风情歌舞《雪域踏步》

(旁白)女1:藏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奔放,让我们和着欢

快明朗的节奏,踏着粗犷豪放的舞步一起欣赏藏族歌舞《雪域踏步》。

《草原夜色美》

(旁白)男1:接下来让我们聆听草原夜色的歌声,有请图雅

老师为我们带来《草原夜色美》

苗族舞蹈《花溪》

(旁白)女2:有一个民族让我们想起精致而繁荣的银质工艺,

让我们惊叹精美绝伦的刺绣才华,这就是我们淳朴善良

多才多艺的苗族同胞。下面请欣赏苗族舞蹈《花溪》。

歌曲《爱我中华》

(旁白)男2: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五十六个民族,血脉

相连。沧桑磨难一起担当,荣耀辉煌共同分享,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民族。让我们团结一心,《爱我中华》(删)

结束语

男1:今晚,彩光潋滟 乐奏天籁之音

女1:今晚,起舞放歌 歌传四海山川

男2:民族盛典,在这灯光与微笑构成的舞台我们共同庆贺; 女2:你我相约,在这永恒与温馨铸就的夜晚我们共谱华章。 合:祝福我们的民族日益强大 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男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1: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男2:各族同胞朋友们

浅谈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篇6

关键词;藏族;民间舞蹈;独特风格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47-02

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

藏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一个神秘、圣洁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信奉藏传佛教的宗教意识使藏族的舞蹈带有凝重的虔诚气势,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藏族服饰使翩翩的舞姿独具特色。

一、藏族民间舞蹈的定义及种类

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艺术形式。这个有着特殊生活环境和宗教信仰的民族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艺术。藏族人民热情奔放,歌舞自然成了他们茶余饭后最最重要的环节。用唱歌来述说心事、用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他们的舞蹈种类极其繁多,都是兼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的歌舞。因为地域的辽阔,藏族舞蹈在民间呈现的形式和种类各异,在表演风格上,“堆谐”的朴实自如,踢、踏、悠、摆、跳、潇洒灵活;“谐”的优美、舒畅,屈伸连绵不断;“果谐”洒脱奔放、有起有伏、脚下灵活多变;“卓”豪迈粗野、踏、跳、翻甩,柔颤多变、沉稳有力。

藏族民间舞蹈种类主要有:堆谢、谐、卓、囊玛、果孜、阿谐、热巴、嘎尔、卓果谐、甲谐、央久嘎尔、波、果谐、宣、郭孜、泽当嘎尔巴谐玛、谐钦、藏戏舞蹈、果日白朵、羌姆等舞蹈。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堆谐,汉语称“踢蹈舞”,“堆”是对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定日、阿里一带的称呼,“堆谐”足指该地区与谐相似的舞蹈流传至拉萨、吕都、甘孜等地。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形式,并以拉萨地区最为盛行,又称“拉萨踢踏舞”。囊玛,是指流传于西藏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的一种结构庞大并包含诗、歌、舞、乐的综合型音乐舞蹈艺术样式。“囊玛”结构宏大,出引子(器乐演奏形式)、歌曲(组歌形式)、舞曲(舞蹈音乐)三部分组成。歌曲旋律典雅流畅,节奏舒展平缓,而舞曲音乐则急速欢快,奔放豪迈与歌曲部分形成鲜明对比。

卓,汉语称“锅庄”或“歌庄”,是藏语“果卓”的变音。卓,是藏语对舞蹈的一种泛称,同时,卓也是指劳动气息浓厚、粗犷豪迈的藏族古老歌舞的形式之一。

二、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

藏族民间舞蹈无论什么风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舞蹈表演者习惯上身松弛略带前倾,膝盖部位分别有放松连续不断的小而快的颤动、或者是有弹性的颤动、还有连绵柔韧的屈伸。但无论是颤动还是屈伸,在训练上都要求膝关节保持一种松弛的运动状态与上肢动作。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膝、脚、腰、胸、手、肩、头、眼的统一配合及统一运用。在舞蹈体态中松胯、弓腰、屈背膝是基本的体态特征。而“颤、开、左、舞袖”是舞蹈的动律特点。受宗教礼俗影响,舞蹈的引进方向和组合多由左向右旋。

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包括:松胯、弓腰、曲背(向前倾),这一体态特征既有受压迫的宗教心理痕迹,更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身体协调,带有较强艺术性的创造,因此从舞蹈的角度看,又具有另外的一种美感,即劳动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动感协调的美。藏族民间舞蹈体态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一顺边”,指的是舞蹈者以腰部为主动、手和脚同出一侧所形成的“一顺儿”舞蹈动律,成为一种高原特有的姿态优美,妩媚动人的体态特征。

藏族民间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包括:膝部有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和连绵柔韧的屈伸,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这个“屈”除了要求颤膝外,也包括懈胯,由于这一律动的特点,使藏族民间舞蹈下肢主动,上肢松驰,形成自上而下,欲动先屈的动律特点,从而使舞蹈给人一种飘逸而又沉稳的感觉。

藏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包括:舞蹈与歌唱艺术关系密切,形式多样。其表演形式大多为载歌载舞、有舞必歌、以歌伴舞、以乐伴舞、歌舞乐一体。

三、藏族主要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藏族历史悠久,居住区域广阔,由于受古代唐、南昭、西域文化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劳动生产、风俗习惯的差异,民间舞蹈形式极为丰富多彩,风格韵味各有不同,又因为方言的关系,汉译音的不同,同一类型的民间舞蹈形式却又有着不同的名称。藏族民间舞蹈形式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他的风格特征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刻画与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歌词上;又因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而增添不同的色彩。例如“孔雀吃水”这一形式,半农半牧区中甸“锅庄”的表演,牧区色彩较重;农区四川巴塘的“弦子”表演此舞时,农耕生活的气息更浓。对唱问答歌词近似,但模仿孔雀起舞时,其形象则明显不同。中甸锅庄“孔雀吃水”表演到最后,演员还要将双手背于身徐缓下蹲,俯身用嘴将地上的碗衔起,用左手接碗起身立直后,右手沾些碗中的水弹出,高呼“其林当巴萧”(“祝福”之意)。大家随之高呼“哦呀--”(好啊),随即互相扶腰,齐跳《其林皆模》的舞蹈,两脚交换作“低跨腿快踢出”的动作,以抒发欢快的心情。

藏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堆谐、卓、囊玛因其表现的内容不同也风格各异。

“谐”是流行于康、卫藏地区,俗称“弦子舞”,它是典型的农区歌舞,以巴塘的弦子影响最大,故又名“巴塘弦子”。在牧区,有一些热巴艺人表演的弦子,称“热巴弦子”。谐的表演时间一般在藏历年初三和赛马会,在人们朝拜寺院,寺庙僧人表演羌姆之后,自发跳起群众自娱性舞蹈。舞蹈的基本内容围绕歌颂家乡、歌颂大自然和男女爱情展开。舞蹈形式是男女各半圆围成圆形舞蹈,男先唱女随唱,边唱边舞顺时针转圈舞蹈,舞蹈节奏由慢到快。舞蹈的基本动作有:三步一点,三步一跟,三步一端,一退一收,以两腿颤撩,松腰松胯,双手臂挥袖,以及脚的拖、点、踏、端为其舞蹈的典型风格。弦子的舞姿婀娜,动作舒展、柔美。音乐速度较慢,旋律优美抒情,延绵连贯,婉转而深情,极富歌唱性。“堆谐”舞蹈起源于13世纪初叶堆的地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这种舞蹈传入拉萨等城市,在整个西藏流行并逐渐演变为踢踏舞的形式,动作轻松、情绪热烈,既能娱人又能娱己,演出不受人员、场地限制,因而成为广泛普及的舞蹈,如《库玛拉》等。“堆谢”舞蹈主要分为“拉萨堆谐”和“堆巴谐”两种。拉萨堆谐已城市化,具有细腻、含蓄、轻盈、优美等特点。堆巴谐则具有粗犷、活泼、开朗、奔放的特點。“堆巴谐”舞蹈要求舞者头顶一碗水跳舞,基本动作有:侧身、前倾、后昂、拧身、拧身踏步、双统推手、前划手、后甩手、顺风旗绕腕等动作。为“堆谢”舞蹈伴奏的乐器主要有六弦琴、扬琴、竹笛、铁胡、串铃等。

“卓”是藏语对舞蹈的泛称,现在一般指锅庄,四川、西藏、云南的藏胞称它为锅庄,青海的藏胞称它为卓,是藏族古老的民间歌舞,也是藏族人民中普遍流传的群众自娱性舞蹈,后逐渐发展成表演性舞蹈,主要流传于西藏山南、拉萨、日喀则等地区,是一种腰鼓舞。

“卓”的表演在过去只为迎接达赖喇嘛、班禅大师时表演,现成为民间喜庆节日舞蹈。“卓”起源于西藏贡布,盛行于山南地区,早期只有十几人表演,而且均为男性,现在发展为四五十人表演,舞蹈时,还增加了一些女性。舞蹈时唱的歌词仍旧是对赤松德赞建造桑耶寺的歌颂。

“囊玛”是藏族另一种风格的民间舞蹈,已有悠久的历史,其音乐早在公元前7世纪之前就已形成,18世纪中期,开始有民间歌女演唱,到19世纪形成完整的囊玛形式,流传于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它是一种以歌唱为主,歌舞结合的表演形式。歌曲的内容多是歌颂爱情,歌颂家乡,抒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感情等内容。舞蹈表演者多为女性,少则一人,多则七八人。囊玛的舞蹈是从堆谐中借鉴变化而来,其这方面的特点很明显。尽管它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多抬脚、甩手、踏点步,但华贵典雅的气质和人情味很足,优美风雅,是一种藏族古典歌舞,据说这种歌舞过去经常在布达拉宫的内室(藏语为“囊玛康”)的地方演出,所以得名“囊玛”,因此也可以称它为室内歌舞。

藏族的舞蹈风格受其地理生存环境影响。藏民生存的自然环境分河谷区、草原区和林区,各区域的生活习俗不同,舞蹈风格也有所不同。如林区、牧区的藏民喜欢跳无伴奏的锅庄;而农区的藏民则喜欢跳弦子等。由于藏民生活在雪山、草原、林海的自然环境里,自然的造化培育藏民嘹亮的歌喉、矫健的舞姿与质朴的情感。此外,公元10世纪,印度佛教传入藏族地区,逐渐形成喇嘛教之后,其宗教信仰,宗教意识便深深积淀于藏族舞蹈中,使藏族舞蹈又带有了另一突出的特点,即宗教性。无论是受自然影响还是宗教影响,豪放热情的藏族民间舞蹈都真实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劳动生产、风俗习惯、恋爱婚姻的社会生活和悠久灿烂的历史,他们是中华民族无比深邃的舞蹈文化宝藏,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闪烁出更加绚丽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强巴曲杰;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J];中国藏学;2002年04期

[4]王桂霞;谈藏族民间舞蹈风格[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史红;;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J];文艺研究;2006年04期

[6]卓玛;;青海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蕴涵[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赵玺;藏族民间舞蹈“堆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李景隆;西部少数民族居住民俗的美学思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蔡川;;简析西藏地区藏族民间舞特点[J];黄河之声;2009年02期

[10]唐佳;尔苏藏族宗教文化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

[11]马盛德 李端;马背上的舞蹈[N];中国民族报;2004年

[12]李淑琴;;论民间舞蹈与民族精神[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藏族舞蹈在传承中的发展探究 篇7

关键词:藏族舞蹈,传承发展,思考

人类舞蹈的形成、发展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 同时也促进了舞蹈艺术的创新性发展。藏族舞蹈中凝聚了本民族的精神气韵, 是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结晶, 其映射出藏族人民的生活缩影, 因此, 加强新时期藏族舞蹈的传承探究, 有利于推广藏民族的精神文化, 提升藏族舞蹈的内涵价值。本文以传承视角切入藏族舞蹈艺术的相关研究, 结合其在新时期的发展情况, 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一、藏族舞蹈内涵解析

我国的舞蹈文化强调“韵律美”, 藏族舞蹈总分为“卓”、“谐”两大类。藏族舞蹈形成之初以“谐”形式为主, 后期发展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舞蹈内容[1]。“男女配合、歌舞相衬”是当前藏族舞蹈中的主要形式, 其中加入了劳动人民的展示动作, 体现出劳动和舞蹈两相融合的特征。

藏族舞蹈的起源与日常的生产生活有关, 部分舞蹈是藏族人民休闲娱乐时所创, 带有“自娱自乐”的性质;部分舞蹈是为寺院祭祀所创, 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两类藏族舞蹈既体现出共同之处, 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些舞蹈都代表着藏民族的内涵精神, 舞姿动作甚是洒脱、自然, 但两者的不同点是动作形式、使用道具、服装打扮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

二、藏族舞蹈的两大类型

藏族舞蹈根据其一定的标准和性质一般可以分成两大类型, 第一大类型是表现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对一切美好的热爱和向往, 其具有的自娱自乐倾向十分强烈而自然, 带有着浓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间舞蹈。第二大类型是在藏族寺院中祭祀时以及对菩萨神佛的祈祷和膜拜时所使用的舞蹈, 这种舞蹈的宗教性质十分浓厚, 在寺院中跳的舞蹈大多数是用来作为祭祀时用的。例如, 藏族舞蹈《羌姆》, 具有着神圣的象征性, 它是在寺院的祭祀活动中用来跳的舞蹈, 其专属性非常之强, 在一般场景的情况下较少跳藏族《羌姆》舞蹈, 具有宗教性色彩的藏族舞蹈数目较多, 但是藏族舞蹈《羌姆》有着较强的代表性。从这两种藏舞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上来看, 它们都具有着藏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刻内涵, 反映了藏族人民丰富的文化生活, 以及对新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的追求, 然而, 藏族舞蹈两大类型又各具诸多不同的特征。例如, 《羌姆》和《果谐》, 二者虽然同属藏族舞蹈, 但是, 无论是在表演形式方面还是在道具的使用等方面都具有着较大的差异。

三、藏族舞蹈特点研究

(一) 民族特点

分析藏族人的生活状况可以了解到藏族舞蹈的相关内容。藏族人生活在高原地区, 长期的高原生活给当地人的饮食习惯、风俗礼节产生很大影响, 加之长时间的演化发展, 促使藏族舞蹈具有十分独特的形式特征。藏族舞蹈融合了当地人的行为特点, 舞蹈编排中体现出日常生活的多种特色, 如角力、拔河、赛马、射箭, 还有众多的民族节日, 都充分地体现了藏族的生活习性;并且, 从藏舞的表现形式中还可以看出藏族人的性格特征, 藏族男子粗犷豪放, 耿直洒脱, 藏族女子热情奔放, 端庄质朴。藏舞强调舞者的身体平衡性, 要求身体各部位 (头部、肩部、腰部、膝部等) 配合得十分良好, 以体现出藏舞的整体协调感和力量美感[2]。藏族舞蹈尤其强调舞者的腰部动作, 每个细节处理都讲究力度与协调度。藏舞的配乐分为多种类型, 有的较为舒缓悠扬, 有的比较活泼热情, 这些配乐呈现出藏族舞蹈的不同内蕴气质, 常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

(二) 审美特点

藏舞的协调美感通过多个“同手同脚”动作来表现, 让观众感受到整个舞蹈的平衡感与协调感。外开美是藏舞中较为常见的美感体现, 舞者可做出多种不同的脚型动作, 例如, 踢腿、撩腿、抬腿、跨腿等, 通过腿型脚型的变化可以使舞蹈表现得更为外放, 从而形成独特的外开美[3]。另外, 藏舞中融入了藏族地区的地域特征, 使舞蹈蕴含着较突出的地域文化, 从着装、舞姿、气韵上可以窥探到藏舞中的地域性相关特征, 同时也体现出藏族本民族的信仰和宗教文化特征。藏舞中的舞蹈演员服饰颜色比较艳丽, 具有色彩美感。藏舞的整体感很强, 节奏比较集中, 因此, 配乐节奏、风格也比较鲜明。比起其他民族的舞蹈, 藏舞有很多不同的表现方法, 但舞蹈作品的内涵精髓却不会改变。

(三) 动作美

藏舞的动作形式讲求各部位的协调配合, 尤以手部、腰部间的相互配合最为明显。舞者将腰部运用得灵活自然, 可以为舞蹈增添动作亮点, 让观众体会到藏舞的内在神韵, 进而获得良好的舞台表演效果。此外, 手部动作以灵活运动为主要要求, 舞蹈中需要舞者自如变化手部动作来配合身体的旋转动作。藏舞中表现出藏人民的个性特色, 藏人性格可从藏舞动作中充分体现。例如, 男舞者常以垂臂、懈胯等舞姿来展示豪放美;女舞者则做出垂臂、前倾的动作来反衬舞蹈作品, 体现含蓄、委婉的美感。

四、藏族舞蹈传承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 深入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情况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可以说藏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 能走路就会跳舞。从藏族舞蹈在风格特征、舞姿动作、表现形式、半场曲调、配乐旋律等方面都能深切感受到本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特征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对藏族舞蹈展开系统地研究, 当代人应深入到藏族本土文化生活中, 并将藏族日常生活中的多种元素引入藏舞的表现形式中, 使舞蹈表演既体现出协调统一的独特美感, 也呈现出生活生产的相关特质, 推进藏族特色舞蹈的现代化传承, 促使藏族地区的精神文明获得持续性发展。

(二) 开发弘扬藏舞表演的独有特色

从藏舞的自身特点来说, 其当中包含着独特的地域特征、民族气韵及性格内涵, 在传承藏族舞蹈的同时, 必须认识到其本身的内涵精神, 力求保存舞蹈原有的艺术特质, 并用创新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下的藏舞传承问题。在传承的过程中, 现代人要清醒、理智地剖析藏文化对舞蹈的形成影响, 在探究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展舞蹈特色的创新开发, 如此一来, 既可完好保存藏文化中的本源内蕴, 又可不断丰富藏族舞中的时代元素, 促使更多的现代人感受到藏舞作品的艺术特征和独特魅力, 进而实现藏舞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发展。

(三) 将时代元素引入到藏族舞蹈中

了解一个民族的舞蹈传承必须分析本民族和时代的接轨情况, 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眼界来审视当代的藏舞发展, 这样才可为藏族舞蹈增添新的艺术亮点与文化元素。现在, 网络科技和信息技术已经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舞蹈艺术的创新传承也不例外, 借助新型技术手段发展藏舞舞蹈可以取得很好的推广效果, 例如, 采取各种现代传媒的宣传平台对藏舞进行大范围推广、宣传, 以提升藏族舞的艺术影响力。藏舞是藏族人民的文化、艺术结晶, 藏族人将其视为精神层面的象征标志, 当中融入了许多当地民众的思想与情感, 现代传承者要秉承浓郁的藏族特色, 以先进方法突显藏舞的特征亮点。借助网络平台可将藏舞视频、素材图片等上传至宣传主页, 还可通过交流研讨来为藏舞的创新传承搜集多方面的方法建议, 以推动藏舞传承事业的突破发展[4]。

(四) 将藏族舞蹈纳入到市场体系中

从藏舞的长远发展来看, 藏舞的创新传承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将自身发展纳入市场体制中, 不可单独孤立于外缘地带, 否则藏舞的传承将会沦为“一纸空谈”。具体来讲, 藏舞的传承事业应考虑市场体系的诸多影响因素, 传承者要以“兼容并包”、“求存同异”的态度对待当下市场中的各种元素, 借鉴优秀的舞蹈形式、表现手法及宣传方式, 使藏族舞符合现代市场的体制需求。此外, 藏舞作为藏族精神的象征, 必须具备独有的艺术内蕴, 不可盲目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进行随意变更, 传承者必须审视清楚当下的市场局势, 按照藏舞的自身特点进行合理化创新开发, 深入分析市场规律和藏舞特性之间的具体联系, 既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摒弃藏舞艺术内韵的保持, 也不可过分沉浸于藏舞内蕴情感的诠释中, 而忽视市场体制的规律要求, 因此, 掌控好两者的结合尺度, 是藏族舞得以发展的关键前提。

(五) 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藏舞团队

舞蹈演员的自身素质不仅影响到舞蹈表演的整体效果, 而且还影响到舞蹈作品的推广宣传。因此, 对于藏舞的传承发展而言, 舞者的专业素养会对藏舞发展起到产生很大影响。培养具备专业舞蹈素养的藏舞团队, 增强藏舞表演的专业性、艺术性和审美性, 是推进藏舞发展的基础要求。想要增强藏舞团队的专业素质, 应向藏舞传承的相关事业投入更多的经济支持, 强化舞蹈团队的创新建设。例如, 在我国各所高校的舞蹈专业中设置藏舞课程, 让高校学生学习更多、更广的藏舞内容, 并合理运用当前的先进手段对藏舞作品进行再深化、再创造, 使舞蹈人员既具备传承思想, 也拥有开拓精神, 从而不断升华藏舞作品的艺术境界[5]。

五、结语

每个民族的舞蹈中都有本民族的内在特征和精神气韵, 并且, 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推动着舞蹈艺术的演化发展, 不管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层面的进步发展都会对民族舞蹈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想要明晰藏族舞的传承发展方向, 传承者既要按照当前的市场体制进行丰富创新, 又要坚持藏舞文化的内在精髓, 体现藏族人的独有气韵。藏族舞蹈给人的视觉美感体现在协调性、外开性、内涵性等方面, 舞者在表演中要尽可能地反映出浓郁的藏民族特征及文化特质, 彰显出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从而实现藏族舞蹈的现代化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霄, 孙雪玉.粗犷而不失婉约大气中带着浪漫——浅谈藏族舞蹈的风格内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2 (16) :174-175.

[2]李晨.文化进化论对民族舞蹈形态发展演变的影响——以藏族舞蹈弦子说明为例[J].艺术科技, 2013, 26 (3) :120-121.

[3]张晶晶.舞蹈背后的文化神髓--藏族鼓舞《离太阳最近的人》浅析[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5, 10 (8) :105.

[4]乔德平, 毕研洁.藏族民间传统舞蹈与现代大众体育文化融合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8 (3) :161-165.

浅析藏族舞蹈社会功能 篇8

一、藏族舞蹈的社会特性

(一)历史性。藏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据相关的考证舞蹈的萌芽出现在原始社会。当时的藏族人民为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人们集体打猎采集,奔跑、攀登成为了人们生存必备的技能。当人们狩猎归来,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常常燃起一堆火,群体围着火堆起舞,由此形成了简单的舞蹈动作。在藏族人民群居的地区相续出土了大量的古物,都带有藏族舞蹈文化的印迹。

(二)传统性。藏族舞蹈具有明显的传统特征,这与藏族人民的生存条件和思想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藏族人民自古以来都生存在雪域高原当中,在他们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独特的佛教文化特色,相信万物有灵,并且将这种文化特色逐渐融入到藏族的舞蹈当中。藏族寺庙中的壁画大多与宗教题材相关,舞蹈的内容多以镇邪驱妖为目的。藏族人民长期在雪域高原上生存,过去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条件十分有限,再加上交通不发达,让藏族人民的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在藏民族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生产方式,而藏族舞蹈成为了的艰苦条件下藏民族寻找生活乐趣的主要形式之一。藏族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畜牧业为主,因此藏族舞蹈多与畜牧文化有关,并衍生出许多与牛、羊、马以及农业相关的舞蹈项目。

(三)民族性。藏族的民间舞蹈风格十分的稳重、含蓄,舞姿优雅,这与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与外界的交流十分的少,思想相对不开放,也造就了藏民族忠厚、朴实和善良的性格特征,而藏族舞蹈是藏民族的性格和思想的表征,因此藏族舞蹈的风格也十分的稳重和内敛。藏族舞蹈是在藏民族的生活中逐渐积累下来的,带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民族风格,体现着藏民族的集体审美特征。

(四)地域性。由于地域的影响,藏民族的服饰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致使舞蹈也出现不同的差异。舞蹈是通过不同地域中的人来表演的,因此舞蹈能反映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地理环境的不同对舞蹈的风格产生不同的影响。藏族地域辽阔,长期的农牧业生活使藏族人民养成了强健的体魄和粗狂的性格,因此这种内在的气质和特征表现在舞蹈上就形成了藏族人民特有的舞蹈风格,因此藏族舞蹈带有着矫健、欢快的气质特征,富有鲜明的草原特色。

二、藏族舞蹈的社会功能

(一)宗教文化功能。周代时期舞蹈作为一种祭祀礼仪被人们广泛关注,因此舞蹈也带有着鲜明的宗教文化。从传统藏族舞蹈的频率上来看,多出现在表演的仪式上,而这种舞蹈表演多与宗教信仰有关,通过舞蹈仪式传递宗教文化。宗教文化将舞蹈作为媒介,消解人们心中人神对立的状态,通过舞蹈鼓舞人们的精神,增强人们的宗教信仰。例如在藏族有一种舞蹈通过巫师在宗教仪式中歌唱做法事,击鼓时扭动身体,跟随击鼓的节奏慢慢变快,边舞蹈边唱歌,随着声音挪动舞步,祈求神灵保佑丰收。在丰收后也会有谢神仪式,在仪式中也会有舞蹈,将人和神联系在一起,实现心中的信仰。歌舞在藏族作为表达信仰和思想的一种方式,带有浓厚的宗教思想。在祈祷狩猎丰收的仪式中也会引用舞蹈,人们会将舞蹈动作编排成制服猎物的情景,通过舞蹈表达狩猎丰收的喜悦。在狩猎启程时人们也要进行舞蹈,如《丰收歌》就是典型的狩猎前的舞蹈,猎人们会在狩猎前的仪式中舞蹈,表达对神灵的信仰。在春种前人们也要通过祭祀仪式进行祈求。在仪式上,男女围着祭台,口中唱着没人能听懂的歌词,用交叉的舞步进行舞蹈。

在当今社会,佛教一些重大的佛事活动中仍少不了藏族的舞蹈,其中由僧侣表演的佛教舞蹈在藏区的各大寺庙中均有体现。藏族舞蹈带有着鲜明的宗教色彩,表现着藏族人民的信仰。

(二)健身功能。藏族舞蹈的动作技巧主要总结为五个字:“颤、开、顺、左、绕”,脚步的基本动作就有12种,技巧也是千变万化,舞蹈动作近乎杂技。因此藏族舞蹈的动作十分的复杂和丰富,具有强健体魄的功能,操作性十分强,因此人们在具体操作时能够使得全身各个部位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藏族舞蹈极富感染力,具有丰富的舞蹈氛围,例如藏族舞蹈中典型的锅庄,这是一种群体性的舞蹈类型,需要边奏乐边跳舞。舞蹈动作比较缓慢,意境十分厚重和悠扬,讲究手臂的协调,挥动起来的动作幅度比较大,显得十分奔放又不失优美,整个舞蹈画面显得十分壮观。再例如在跳弦子舞时需要群体表演,一起聚散,掌握轻重缓急,舞姿十分的洒脱飘逸,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舞蹈的脚步变化多端,节奏也随之变化。其中有降谐和觉谐之分,降谐时人们的舞步较慢,觉谐时舞步较快。有的舞者将长木板放在脚下,人们在木板上舞蹈进行踢踏,这样可以增加脚步的声音,显得更加的响亮,这种舞蹈不仅能够调动观众的视觉,还能给观众听觉上的震撼。而热巴舞需要将说唱和舞蹈三者结合起来。因此在藏族舞蹈中不同的舞蹈类型具有不同的风格和表演的特点,也具有不同的审美风格和特点,需要身体上的协调和全身的相互配合,既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又能达到强健体魄的功能。

(三)民族凝聚力。舞蹈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表征,更是民族精神面貌的体现,传递着民族精神。藏民族舞蹈中的连臂舞在舞蹈形式上需要众人拉手或是围着臂膀形成环状,它不仅是原始公有制的一种表达,更是氏族部落中人们公共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学者认为连臂舞是一种团结文化的表征,蕴含着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藏族舞蹈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无论是宗教舞蹈还是民间舞蹈,无论是为了娱乐还是为了祭祀,都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积累的丰厚财富,是藏族人民民族精神和面貌的整体表现。藏族舞蹈中的舞蹈形式表现着藏族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作为民族凝聚力指引着藏民族的发展和演变。藏族舞蹈的产生带有着藏民族共同的思想意识和文化需要,对藏民族的发展具有引导的作用,让人们在社会中自觉地遵守集体规则,向着集体意识发展,增强社会群体之间的凝聚力。在藏族舞蹈中传统的宗教舞蹈仪式被时代相传下来,并遵守着民族共同的礼俗。在藏族的重大节日中人们都穿着带有鲜明藏民族特色的舞蹈服装共同舞蹈,增强了舞蹈的整体审美感觉。在藏族重大的庆典和仪式上人们都穿着各式各样的舞蹈服装,跳羌姆等舞蹈,但舞蹈不是重点,重点是藏族舞蹈在长期的演变中仍旧传承着藏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节日中人们都参与到舞蹈当中,增加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使得藏民族节日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逐渐的呈现出来,将藏民族的美好品质展现出来,他们热爱自然,尊重万物,惩恶扬善,内心宣扬统一和团结。节日期间男女老少身穿藏服自觉地加入到民族的活动当中,融入到集体的生活中成为集体中的一员,既强健了体魄,又陶冶了性情,在集体的游戏中获得了广泛的交际和人缘,增加了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在进行文娱活动时他们还进行物资交流,通过这种形式将民族的文化传播出去,增强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空前的提高,人们更加需要精神文明来填充内心的空白,因此以锅庄舞为代表的舞蹈在大小城镇中生存,近几年来随着广场舞的流行,藏族人民充满着朝气和活力。藏族的男女老少都融入到藏族舞蹈的文化氛围当中,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增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充分的发挥了藏族舞蹈的带动作用。

(四)弘扬藏族文化功能。藏族舞蹈作为带有先民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与藏民族的文化积淀有着很大的关系,与藏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很大的关系,并带有藏民族传统的民俗风情和社会的生活习惯。藏族舞蹈中充满着藏民族的民族个性和气质,与藏民族人民的性格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体现了藏民族的宗教观念和社会观念,从而在藏民族群体中形成了一种具有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和气质,与藏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思想文化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在藏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中,惩恶扬善、崇尚自然等思想观念都在藏族的舞蹈中有体现,向世人展现藏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并在藏族舞蹈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将藏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传统的伦理道德发扬光大。例如近几年在青海热贡举办的六月会,将藏族舞蹈发扬光大,进一步展现了藏族人民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相关部门还专门为这种艺术形式举办了艺术节,发挥其在文化弘扬和传播中的作用。在内容和形式上将藏族传统的歌舞融入其中,有效地推动了藏族舞蹈对藏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的作用。

(五)创建和谐社会功能。近几年来随着对藏族舞蹈艺术形式和内容的逐渐传播,不仅藏族人民,其他民族的人们也加入到藏族舞的学习当中,尤其对藏族的锅庄舞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在各种娱乐性的场合中人们加入到锅庄舞的表演当中,打破了民族间的界限,洋溢着民族团结融洽的氛围,沉浸在藏族舞蹈文化的艺术氛围当中,既强健了体魄,又增进了民族的进步和团结,因此藏族舞蹈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上起着不小的作用。

三、总结

藏族舞蹈是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演变过程中的艺术积淀,充满着藏民族的气质和个性特征,展示着藏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民族精神,对藏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身体的形态体现审美活动,而藏族舞蹈作为舞蹈的一个分类,具有鲜明的藏族民族特色,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积淀。藏族舞蹈具有社会功能,对藏族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对藏族舞蹈的社会特性进行分析,探讨藏族舞蹈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藏族舞蹈,社会性,功能

参考文献

[1]尕藏吉.论藏族舞蹈的社会特性与功能[J].西藏研究,2011,(2):62-71.

[2]强巴曲杰.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J].中国藏学,2002,(4):85-89.

[3]尕藏.探析藏族民间舞蹈中的动物形态模拟[J].中国藏学,2011,(2):245-247.

[4]华毛措.试论藏族舞蹈的屈伸颤动韵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129-132.

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创新 篇9

关键词:藏族舞蹈,基本特征,创新

一、藏族舞蹈

总体来看, 藏族舞蹈由两种舞蹈组成, 一种是民间性舞蹈, 该种舞蹈主要用来自娱自乐, 一种是宗教性质的舞蹈, 比如民间流行一种用来急死的舞蹈, 名字叫《羌姆》, 在这类舞蹈中比较典型。虽然是两类舞蹈, 但是仍然存在相同之处。比如自娱自乐性的舞蹈中, 会偶尔带有一些宗教性质, 也是为了丰富整个民族文化内涵,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舞蹈, 其整体美感相似, 都表现得优美而潇洒。但是这两种舞蹈的不同之处也有不少。比如, 《羌姆》和《果谐》的圆圈舞蹈, 则表现出很多不同, 比如在无道德表演形式上会不同, 在道具的选择和使用上不同, 在表演者的衣着上也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二、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

(一) 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征。高原地区的地域较为特别, 属高海拔、低氧气, 高原上生活的人们需要每天背着重物上山、下山, 需要耗费比较大的力气, 藏族人民的膝关节经常用来发力。所以, 他们在舞蹈时, 膝关节会有力的跳动, 并且上下进行一定节奏的颤动, 这种形式能够带给人们移动的颤动感, 并且随之律动。人们在观赏这种舞蹈的过程中, 会感受到一种看上去不快不慢, 但是却又持续而具有节奏的感觉。正中张弛有度的舞蹈给人不同于其他舞蹈的感受。

(二) 藏族舞蹈的基本形态特征。藏族人们在跳舞的过程中, 落脚是外开形式, 出腿是外开形式, 他们将这种形式作为一种没。比如, 在藏族舞蹈中, 很多脚型都表现为外开形式, 抬腿、踢腿以及跨退、抛腿等。除了表现一种外开美之外, 在藏族舞蹈中, 还有一种美的形式是藏族舞蹈的协调美, 比如同手同脚的使用, 就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协调美而表现出来, 当然如果不从审美的角度出发, 那么按照日常的感受会觉得别扭。但是在藏族舞蹈中, 这却是表演者用来保持身体平衡的方式。同时, 藏族舞蹈中, 男女的表现存在差异, 女性表演者往往会通过前倾、垂臂等形式表现出来, 此时展现了女性的典雅含蓄, 而男子则会注重展现一种豪放、粗犷的美, 常表现出来的体态特征是懈胯、垂臂等。

三、藏族舞蹈的创新发展途径

(一) 现代舞与藏族传统舞蹈交融。社会不断进步, 舞蹈形式也在不断创新。藏族舞蹈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代表, 要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需要不断同现代的文化进行交融。因此, 藏族舞蹈与现代舞的结合不失为一种可行舞蹈发展途径, 藏族舞蹈能够吸收现代舞蹈中的优秀成分, 而现代舞蹈也能够对藏族舞蹈中的优秀传统予以继承。因此, 藏族舞蹈同现代舞的结合, 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同时还能够抓住现代人的注意力, 进而推动藏族舞蹈的发展。

(二) 藏族传统舞蹈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藏族舞蹈韵味比较浓厚, 需要审美者较大的关注, 而要获得这样的关注, 就需要一定经济支持, 在藏族舞蹈传承的过程中, 就需要处理好舞蹈的艺术需求与市场之间是否能够融合, 追逐经济的同时, 不能够抛弃艺术本身的味道, 但也不能够专注于艺术本身的形式, 而将审美以及各种情感置于不顾, 使得整个藏族舞蹈失去其市场影响力。

四、推动藏族传统舞蹈创新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 加大对藏族舞蹈团队的经济支持, 注重人才培养。藏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 通常需要专业舞蹈人员, 而要培养这些专业舞蹈人员就需要一定的专业训练, 训练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理, 因此要培养人才, 就需要加大物质投入, 从而为整个藏族舞蹈团队提供支持。此外, 还要注重藏族舞蹈影响力的扩大。

(二) 以不同媒介为助力, 加强藏族舞蹈的力度。作为一种十分重要文化形式, 藏族舞蹈表达了藏族民族的智慧, 是一种民族情感与劳动文化的体现。藏族舞蹈与其他民族舞蹈进行对比, 改舞蹈有其独特的特征, 充分展现了我国的民族文化。所以要不断扩大藏族舞蹈的影响力,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 网络、电视、报纸以及广播等等, 让人们真正感受到藏族舞蹈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杨镇.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创新发展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2013 (07) .

[2]刘明华.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创新发展[J].大舞台.2011 (05) .

[3]孙婕.藏舞中膝关节发力特征及带来的舞蹈韵律探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 (04) .

如何有效发掘藏族舞蹈中美感 篇10

舞蹈, 广义的说, 凡是以身体动作表达人类感情者, 都是舞蹈。正如古人所说:歌咏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 然乐之內发, 感物而动, 不觉手足自运, 欢之制也。动作的表达, 是人类最原始、最纯真、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同时, 舞蹈也是伴随人类生产和生活及劳动同步产生的, 并且成为人类发展史中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并且也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反映人类生活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源于生活, 生活是舞蹈产生的“土壤”, 没有生活, 就不会舞蹈, 同时, 因为有了舞蹈加以表现, 生活的许多故事才得以用舞蹈的形式传承, 因此, 舞蹈与生活的产生与发展注定了他们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古至今, 舞蹈都是人类社会很重要的一部份, 人借着舞蹈抒发情绪, 不论是祈求、庆祝或是纪念, 主题总是围绕着日常生活, 而人以肢体的律动, 配合着节奏与音乐, 以及一种有纪律的集体活动方式, 将身体里的能量尽情释放。藏民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 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 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藏族舞蹈, 作为我国民族舞蹈分支中的一枝奇葩, 传承了藏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 其中典型的特点是“颤”、“开”、“顺”、“左”、“绕”, 也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 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本文拟从藏族舞蹈的美感角度进行分析, 旨在进一步发掘藏族舞蹈的中关于“美”的元素, 促进藏族舞蹈更广的传播和发展。

二、有效发掘藏族舞蹈中美感的主要途径

1、充分了解藏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特点, 用文化与舞蹈之美相连

美感之于舞蹈, 不是单纯表象上的舞者的服装、音乐、动作等形式, 还有着丰富的内涵美, 因此发掘藏民族舞蹈之美, 应该首先了解藏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风俗特色、生活习惯等, 只有首先认可藏民族, 了解这个伟大的民族, 才能更加深刻的领略藏民族舞蹈之美。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操藏语的民族,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藏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藏民族的出现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 那时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 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藏民族对于舞蹈的记录也研究, 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比如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 (工艺学) 。这表明藏族人民很早就把舞蹈艺术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 形成了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藏族舞蹈典籍关于舞蹈理论的论述也非常独到, 比如《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就是古代藏族论述舞蹈的精辟之作, 并一直流传至今。

2、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藏民族舞蹈美感的认识, 让形式与舞蹈之美沟通

舞蹈是源于对美进行阐述的一种艺术, 而任何形式的舞蹈都离不开美的影子, 而且每种舞蹈都与各民族的审美特点分不开, 尤其是各民族的传统舞蹈,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不同类型的藏族舞蹈又进行了很多细致的划分, 不同的藏族地区流行的是不同形式的舞蹈。但各种类型的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 比如动作中的美。各种藏族舞蹈在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另外是膝关节分别有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 而颤动或屈伸的步法形成重心移动, 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 使手臂动作多系附随而动, 不能有丝毫的主动;在服饰的审美方面, 除颜色、款式等形式的区别外, 样式也基本相同。因此, 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 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

3、深入藏民族生活中领略舞蹈的根源, 把生活与舞蹈之美衔接

心理学反应,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 按我们通常所说的就是——“美感”, 即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 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 但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藏族舞蹈是一种典型的发源于藏民族生活, 并与藏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因此, 要想发掘其中的美, 必须要充分深入藏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一线, 在生产中认识各种舞蹈的源头, 在源头上进行审美和美的发掘。尤其对藏民族来讲, 生活中的载歌载舞的场景比比皆是, 而且, 能歌善舞已经成了藏民族生活的基本特征, 这种喜好使得雪域高原成了举世闻名的舞蹈的海洋。来了客人要跳舞, 庆祝节日要跳舞, 祈福更是要跳舞, 藏民族的每个人都是优秀的舞者, 藏民族的每段生活都是经典的歌舞剧, 因此只要我们深入的扎根藏民族生产生活一线, 一定可以有效发掘藏民族的舞蹈之美。

三、结语

藏族, 作为56个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而藏族舞蹈, 作为藏族文化艺术的几种体现, 其中所包含的美, 在各种形式的节目中已经深入人心, 获得了极大的认可。而且, 这种认可已经超越了民族, 超越了国界, 藏族舞蹈成为了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同时, 藏族舞蹈是我们民族生活的缩影, 是西藏近5000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积淀。因此, 任何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去进一步发掘藏族舞蹈之美, 去进一步提高藏族舞蹈的影响力, 使其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红梅.浅谈藏族舞蹈[J].科学之友, 2010, (12) .

[2]刘明华.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创新发展[J].大舞台, 2011, (5) .

[3]王翠平.浅谈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J].邢台学院学报, 2008, (4) .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和风格特点 篇11

关键词:藏族舞蹈,文化,风格,地域

一、藏族悠久的文化历史

藏族具有神秘色彩, 有着浓郁的地域风情。雅鲁藏布江中是藏族先民很久以前就居住的两岸, 在6世纪建立奴隶王朝, 称为“博”。在藏族, 畜牧文化较为发达, 藏族文化也有文学艺术和医药文化, 同时具有很高的成就, 藏族有自己的固有民族特点, 比如语言文字, 比如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族与祖国的经济联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藏文的使用与传播, 随后, 藏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联姻, 也促进了藏族文化的发展。藏族文化的发展是随着先进的封建文化, 以及各种艺技的进入丰富起来, 使得整个藏族文化, 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础之上, 而展现自己独特的民族艺术活力, 使得藏族的经济文化都发展较快。藏族人民对大成佛教十分信仰, 这种舞蹈形式展现的是歌舞。在歌舞中自然而然会有不少宗教成分, 其所体现的是人们对宗教的理念与态度。

二、藏族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惯的特点与舞蹈的关系

藏族作为我国的古老民族。其地域环境较为特殊, 有着广阔的草原, 生产过程中也主要是以牧业为主, 其中青藏高原被人们称作“世界屋脊”, 有着十分雄伟的高山, 以及名山众多, 为很多佛教徒向往。藏族的文化历史较为悠久, 艺术表达了藏族的热情与文化特色, 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 由于常年面对那些冰封的雪岭, 以及瞬息万变的完美景象, 将会产生十分美好的神奇幻想。藏族的自然环境特殊, 藏族人民不管是用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活着, 都不能够脱离自己和自然环境的联系, 他们二者之间相互依存, 同时互相影响着, 养成了高原人民淳朴豪放的个性, 同时形成了特定的民间舞蹈, 这种民间舞蹈可以称为是农牧文化型。青藏高原的气候十分恶劣, 道路也十分崎岖, 藏民在生活过程中, 有着自己的言辞与行动以及劳动方式, 任何一个方面都深深展现了一种高原情愫。舞蹈中“一顺边”则是这种动律体态的完美体现, 能够对这点予以完美阐述, 而膝部松弛等舞蹈动作, 从而展现出了一种微颤的下沉感, 同时还会运用屈伸步去保证身体重心的上移, 进而形成一种晃动感, 这些都同藏族人民的劳动生活相互关系。

三、藏族舞的种类风格与特点

在我国, 民间性的舞蹈, 一般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谐”, 一种是“卓”。藏族舞蹈则可以细分为四种类型, 《果谐》、《果卓》、《堆谐》以及《谐》。随后, 藏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 又添加了一些简单的动作, 比如上肢动作、原地旋转等。正是这些变化, 使得藏族舞蹈能够渐渐形成适应于男女交替的舞蹈, 同时通过劳动的形式予以表达。这种劳动式的歌曲已经活跃在现今的舞台之上, 是我国用来几年劳动的一种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广泛应用在各种节庆互动中旅。它在藏族人民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其具有比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同时在历史的沿革过程中, 也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一直流传到现今。藏族民间舞蹈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其风格也多种多样。下文分为四类进行具体介绍堆谐、果谐、卓、热巴。

(一) 堆谐

在表演时, 演员会先喊“拉索”, 随后乐曲就会开始, 此时一系列堆谐动作会进行, 同一般的流行踢踏舞相比, 这种舞蹈的打点方式是上半拍以及后半拍进行踢踏打点, 此时, 膝盖会松弛, 同时具有一定的弹性, 同时脚下灵活的踢踏悠跳等都会发生变化, 进而展现一种灵活性, 这种灵活性表现了轻捷灵活、热情朴实等特征。谐, 舞蹈动作较为舒展, 同时具有柔美性, 当长袖进行轻拂时, 舞步会轻踏, 手臂表现得较为圆润, 同时具有一定的流畅性。

(二) 果谐

果谐广泛流传的区域是后藏农业区域, 受到了广大藏民的喜爱, 同时也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圆圈舞, 素有“藏族农村歌舞”的称号。“果谐”在藏语中进行音译, 表达的是圆圈的意思, “谐”是一种舞蹈。藏族的农民群众对这种自娱性的舞蹈十分喜爱, 在农村的广场上, 在大麦场上都是进行表演的场所。表达了人们在劳动以及庆祝劳动成果中, 所展现的舞蹈, 感染着广大人民群众。

(三) 卓舞

卓舞有较多的种类, 主要表达的情怀是对家乡以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当然对社会的其他各个方面也有所阐释。卓有很多名字, 比如农区果卓、牧区果卓、寺庙果卓等, 这种形式都是歌曲和舞蹈一同进行, 一般在宗教寺院的节日场合表演得多, 在节奏、气氛上都比较凝重, 对曲调、舞蹈以及表现内容、表演时间和场合等都具有特定性。男性在舞蹈过程中, 则表现得十分阳刚, 在女性舞蹈过程中则展现了相对的一种美感, 优美流畅, 而二者的主要区别在甩袖和脚下动作时, 男性的幅度大, 女性的幅度小。

(四) 热巴舞

热巴舞是为了向佛祖求得保佑, 使得村子平安, 六畜兴旺。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 融合汉族的文化以及其他民族的特色, 形成了一种具有较高技艺性的舞蹈, 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质。铃鼓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了热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主要可以分为九种鼓点, 这种划分是以鼓点节奏为划分依据。在表演过程中, 男性手中会持有铜铃, 女性会拿着手鼓, 在舞蹈过程中, 还会加入一些具有杂技性质的难度动作, 比如较为精彩的是“躺身平转”、“跨腿原地转”等等。

四、结语

藏族民间舞蹈所展现的是一种农奴文化与宗教文化, 是二者的完美融合, 不仅表现在舞蹈的形式上, 同时体现在舞蹈曲调、伴唱以及旋律等特征上。藏舞同时也表现了藏族文化的丰富性, 充分展现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人们的穿衣打扮, 更展现了藏族舞蹈的风格与特点, 同时在舞蹈中, 松胯、弓腰、曲背以及前微倾中, 都展现了一种基本形象, 都表现了高原人们的劳动形象, 而这种形象或许也表达了人们对宗教的一种心理状态。但是, 从实际生活中来看, 这些动作的产生是为了去减轻人们的体力负担, 使之进行自我协调, 同时进行艺术性的创造。总之, 从舞蹈的角度来看, 其自身也表现了另外一种美, 因为在劳动形成的过程中, 其身体每个部位都有着一种协调性, 也是劳动实践的客观要求。在整个藏族舞蹈过程中, 审美特征与文化标志, 涉及到了整个藏族舞蹈, 这种舞蹈在人们的整个生活中都有着烙印, 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舞蹈文化的发展, 本文中对整个藏族舞蹈文化与风格特点的形成分析并能够充分证明这一点。

参考文献

上一篇:拓展性问题下一篇:大力发展物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