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数学教学(精选12篇)
传统数学教学 篇1
1 引导学生重视传统装饰图案
我国第一代图案学家雷圭元先生早在1979年出版的《中国图案作法初探》这一论著中强调了图案的“民族化”、“群众化”、“装饰化”, 大量列举了我国古代图案, 如彩陶、太极图案等具有点、线、面抽象图形中的母体, 由此来说明图案的原理和法则。在今天的设计院校教学中, 如果缺少了传统图案教学研究环节, 无异于是釜底抽薪, 传统图案作为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知识, 更是一种必需的艺术修养。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掌握并运用传统装饰图案,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及创作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审美的和谐原则是中国古人获得审美愉悦的重要原则。所谓“和谐”,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 主要指对象形态上的协调、相融和恰到好处, 是感性形态上的相辅相成。祥云的图案造型在我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形式很早就出现了, 并且大量的使用在不同材质、用途的形式中。
2008奥运火炬最初的设计理念来自蕴含“渊源共生, 和谐共融”的中国传统云纹符号, 通过“天地自然, 人本内在, 宽容豁达”的东方精神, 借祥云之势, 传播祥和文化, 传递东方文明。这一造型在几千年后的成功运用, 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深厚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2 传统装饰图案的临摹与分析
在临摹课程的初期阶段, 有些同学不理解, 经常提出为什么耗时费力进行这项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 同学们认识到只有通过临摹, 才能更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的精髓, 更深入理解传统装饰图案造型元素、构图形式以及制作工艺等内涵。临摹装饰图案不是单纯的照搬照抄, 有些图案年代久远, 拓片破损, 临摹的时候通过肌理手法的描绘, 反而表现出古色古香的韵味, 做到了不仅形似而且更接近神似的效果。同一幅唐代墓室石刻有的同学使用传统的拓印方法, 而另一同学在原有底色肌理的材料上用针尖等材料进行刻画, 不但省时省力效果独特, 过程中也更接近了原作的滋味。不同的同学利用不同的处理手法, 得到的最终效果也不尽相同。从几千年前的新石器彩陶开始, 我们的祖先就开始运用各种图案装饰自己的生活, 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美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 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了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 这正是装饰图案具有的开拓精神。
3 深入细节了解传统装饰图案的艺术特色
在了解中国古代传统装饰纹样的过程中, 彩陶生动活泼的动物与几何图案、青铜器恐怖神秘的纹饰造型、秦砖汉瓦的朴实无华浑厚大气、瓷器图案的飘逸清丽等都给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马家窑彩陶文化旋涡纹, 更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这一极具魅力的古老纹样, 它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延续, 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马家窑彩陶上的图案, 风格独特、流畅活泼, 连续铺排得旋涡纹使简单的图案有着复杂华丽的视觉效果, 螺旋线形式的旋涡形纹饰, 被认为是生物学特征和宇宙中巨大能量的运动形式。植物向上盘绕的藤蔓, 美丽的鹦鹉螺, 树木的年轮, 银河中的星云, 都是螺旋旋涡形态, 螺旋线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运动方式。旋涡纹不仅为我国史前人们所采用, 而且遍及古代世界各民族, 如:古埃及壁画中有旋涡纹饰出现, 希腊著名的伊奥尼亚柱头是旋涡纹, 奥地利艺术家克里姆特的作品中, 甚至是当代著名品牌的时装中, 古老的旋涡纹在今天仍将继续发挥它的特殊魅力, 它那原始的生命表现力, 正是我们寻求它的动机。
以上仅仅是深入学习传统装饰图案的一个例子, 在传统图案课程的教学中, 不能只局限在介绍中国传统图案, 还要通过对现代艺术的吸取和借鉴, 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中拓宽学生的思路, 以多元化的视角去观察世界, 才能创作出形式独特、内容丰满的装饰艺术作品。
4 设置课题、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图案的教学中引入了课题设置这一全新的教学形式, 学生不再是课程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成为课题的探索者与发现者。学生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自由选择, 多样化的课题实现了学习的真正开放性和自主性。通过选题分组、搜集资料、开展座谈、资源共享等一系列过程, 拉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纽带, 对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启发作用。
以战国时期最具代表特色的漆器图案为例, 这一时期的图案一改之前商周青铜器凝重、神秘的风格, 构图和造型上也由对称转变为形式更为多样化的活泼生动的形式。许多同学选用漆器图案造型课题进行研究与创作, 其中一幅格外引人注意。战国时期的彩绘双凤纹漆盘, 漆盘内两只飞翔的凤鸟以转换对称的形式展现, 曲线形贯穿于整个画面, 这些曲线表现着不同内容, 并且起到了统一风格、弥补空间的作用。学生在进行创作时借鉴了凤鸟这一生动造型, 将其安排在四联屏风形式的构图中, 这种安排本身就是对构图创新的一种尝试, 屏风的形式对于画面造型有着更高的挑战, 屏风本身具有实用功能, 是安置在环境空间中的艺术形式, 要求造型在观者不同的角度呈现或完整或延续的形态, 不同于单纯平面的构图形式。这一构思使得原本的凤鸟造型显得舒展活泼, 线条刻画刚健有力, 背景中根据画面空白位置适形安排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 不仅弥补了空间, 而且烘托了画面气氛。根据此幅创作引导学生认识到艺术形式的表现应该打破传统的局限, 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的阶段, 而应更多的思考如何处理装饰艺术与环境的关系。
在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大背景下,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的课程只单纯注重基础图案的学习, 学生缺乏对形式法则的了解和应用, 以及对传统装饰图案的热爱。绝大多数课时用在对搜集来素材的加工整理, 以及多种变形处理手法, 因而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对自然形态的摹仿上, 如何创造具有个性的形象, 这个问题似乎从来没有想过。有的学生基本功弱, 掌握不了变化和能力, 采取生搬硬套现成的造型和构图, 作品存在着程式化的倾向, 没有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装饰基础》的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训练装饰设计的技能上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探求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启迪学生的审美能力, 活跃形象的思维能力并增加形态的应变能力, 掌握装饰艺术的视觉语言和形式美的规律, 广泛地吸收来自自然、文化各方面的丰富营养, 认识思考设计教学目标与课题、从中掌握形式与精神的关系, 只有站在更高的平台上, 探索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内容, 才是装饰基础教学需要研究、探索和实践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赵茂生.装饰图案[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1]赵茂生.装饰图案[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
[2]常沙娜.应该坚持传统图案的教学[J].装饰, 1997, 3.[2]常沙娜.应该坚持传统图案的教学[J].装饰, 1997, 3.
[3]杨永善.关于图案教学[J].装饰, 1997, 3.[3]杨永善.关于图案教学[J].装饰, 1997, 3.
[4]杨建军.装饰图案的临摹与创作[J].装饰, 2005, 142.[4]杨建军.装饰图案的临摹与创作[J].装饰, 2005, 142.
[5]郑铁宏.现代设计发展下的装饰基础[J].装饰, 2008, 5.[5]郑铁宏.现代设计发展下的装饰基础[J].装饰, 2008, 5.
[6]杨天舒, 杨天明.艺术设计专业装饰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7, 9.[6]杨天舒, 杨天明.艺术设计专业装饰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7, 9.
[7]沈斌.形式、精神、方法——关于装饰基础教学的思考之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3, 3.[7]沈斌.形式、精神、方法——关于装饰基础教学的思考之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3, 3.
[8]孙静.拓展思维.硕士学位论文[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06.[8]孙静.拓展思维.硕士学位论文[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06.
传统数学教学 篇2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
3、正确对待传统,提高思辨能力,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及二者区别。
教学难点:
辩证地看待传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问题研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而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越来越淡漠,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驱傩……这些传统过节方式离我们渐行渐远。但韩国却把江陵端午祭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中韩两国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它与文化传统是不是一回事?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
引子部分:是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正确对待传统的重大意义。提出应区别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传统文化”部分: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范围,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文化传统”部分: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生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财富与包袱”部分: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
三、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完成表格。
1、什么是传统?
2、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征?你能说说你熟悉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吗?
3、什么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文化传统具有哪些特征?你能举例说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吗?
比较对象 含义 特点 举例
传统 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传统文化 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也就是文化遗产。 时代性
民族性 民族服饰
生活习俗
古典诗文
文化传统 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简单说,就是民族精神。 惰性
渐变性 和睦共处
尊老爱幼
团结奋进
四、问题探究。
1、读“传统文化”部分,说说后人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细读“文化传统”部分,说说应该如何理解“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3、研读“财富与包袱”部分,谈谈作者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抛弃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
五、结合写作背景总结文章主题。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时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了分析。
文章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相互关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六、拓展延伸--时事论坛。
1、汉服热
今年端午节前,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爱好“汉服”的网民们,发起了一个“穿汉服,过端午”的文化行动;5月,昆明举行“全城搜汉服”活动,并为此进行了一场“汉服选秀”;上海都市中一群崇尚汉文化的年轻人穿上传统汉服,在世纪公园体验了一回传统味十足的端午节;武汉举行汉服成人仪式,516名青年学生身着仿古服装,升国旗、加衣冠、敬师长、敬父母,进行成人宣誓;7月,吉林长春举办了全国首届汉服设计表演大赛,24名选手进入决赛……如今,汉服爱好者遍布各大城市,掀起了一股“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热潮,也成为近来一大社会景观。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2、禁播令
国家广电总局要求自9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17时-20时之间,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和介绍境外动画片的资讯节目或展示境外动画片的栏目。各动画频道在这个时间,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栏目。这样做意在提高国产动画荧屏占有率,肃清外来动漫渗入我国的异质文化的影响力,保护传统文化。但禁播令一出,引来批评如潮。对此,你怎么看?
七、课后作业。
传统数学教学 篇3
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梳理”的样式设计。该设计主要用于研究色彩浓厚的学术论文等文本。采用自主梳理、自主提炼的形式展开学习。自主梳理,笔者在此处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梳理学术论文类文本表达的内容和思想、特点和技巧,以及其中精辟的见解、精彩的语言,从中获得思想美的启迪和语言美的享受。
该教学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梳理”:一梳理内容和思想,说说自己的概括;二梳理特点和技巧,说说自己的理解;三梳理精辟的见解,说说自己的评价;四梳理精彩的语言,说说自己的感受。如果某篇学术论文内容特别繁杂,则可将“四梳理”定为:一梳理论述的总话题,二梳理论述的分话题,三梳理论述的特点,四梳理论述的语言。本篇设计就属于这个样式。
该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步骤为:教师介绍学习方法;学生诵读感知;讨论学习内容;一梳理论述的总话题;二梳理论述的分话题;三梳理论述的特点;四梳理论述的语言。自由式补充梳理;积累性美读;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设计展开】
一、教师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位叫庞朴的学者写的学术论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准备采用自主梳理的学习方法,每人主动对课文进行梳理概括,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堂课的学习质量如何,就看各位梳理和概括的质量了。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不现成讲解和单向灌输,而让学生打开书本,以各自习惯的方式自由诵读,不采取齐读的方式,可以是出声的朗读,也可以是不出声的默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学习内容
高中学生理性思维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加上又是初次接触学术论文,对其精深的内容和语言可能都有一定的陌生感甚至畏惧感。不妨让每人按照“两特一先”的原则(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语言学习优先)来讨论和选择学习内容。每人先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写下四五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努力形成基本共识;再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讨论。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如果前面没有形成基本共识,那教师介绍的过程就是征求意见和讨论共识的过程):这篇学术论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都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两者都可以认为是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其中的内容又可以分为论述的总话题和分话题,其中的形式又可以分为论述的特点和论述的语言;因此可以从四个方面来重点梳理:一梳理论述的总话题,二梳理论述的分话题,三梳理论述的特点,四梳理论述的语言。如果自己认为还有值得梳理的地方,课堂上再给出一个自由学习的时间,每人自主梳理。
教师的用词可能与学生的差异较大,但主要意思会逐渐形成共识;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讨论学习内容,意在体现“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四梳理”
以下按四个方面来预先设计。课堂实施时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意见随机做些调整。
1.梳理论述的总话题
每人先自主梳理。梳理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梳理提炼本文论述的总话题,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再把这个词展开,用一个句子(可包含多个短句)来概括;边概括边说说该词句在文中的位置(即使不是完全现成的),或内容对应的位置;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由小组长领头,整合出全组的最佳答案,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梳理心得(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本文论述的总话题,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传统(在课文开头部分的第2段)。把“传统”这个词用一句话(包含多个短句)展开就是:什么是传统(在开头部分第2段),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在开头部分第3段),包含哪些内容(在第二部分“传统文化”和第三部分“文化传统”),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在第四部分“财富和包袱”)。
教师顺势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发表于1993年,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传统”的态度而写的。(以下内容引自苏教版教参)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根据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进行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自己的分析。
2.梳理论述的分话题
每人先自主梳理。梳理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梳理概括本文论述的分话题,对着总话题的那句话具体展开即可,让读者对本文的内容有更具体的了解;边展开边说课文相应的出处;梳理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长领头,按照要求(尤其是后者)整合出全组的最佳答案,向全班介绍,在介绍中自评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梳理心得(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前面提炼出来的总话题用四层意思具体展开来就是:第一层,什么是传统?传统是在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在开头部分第2段)第二层,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在开头部分第3段)第三层,传统与文化的关系包含哪些内容?一个是传统文化(在第二部分“传统文化”),它有自己的内容(第4段)、特点(第5段)、范围(第6段)和后人分析批判的任务(第7段)。另一个是文化传统(在第三部分“文化传统”),它有自己的本性(第9段),有形成的条件与过程(第10段),以及稳中有变的特点(第11—13段)。第四层,如何对待传统?传统既是财富(第14段),也是包袱(第15段),应该辩证地了解和掌握(第16段),而不是做得相反(第17—18段),要让传统与时俱进(第19段)。
教师顺势介绍学习方法:学习一篇学术论文,要从理清作者的要点入手,从繁杂丰富的内容中梳理提炼出主要的内容,并且要能先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再用多句话表达。
3.三梳理论述的特点
每人先自主梳理。梳理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放眼全文,梳理本文在论述上的特点和技巧,有几条列几条,每条都先用一句话概括,再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然后说说其论述效果;要梳理得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边梳理边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8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边交流边评判,形成本组的共性答案;然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共性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梳理心得,继续促进共识的形成(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本文论述特点主要有三个。第一是结构上总分总的布局。全文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总说,提出传统的话题,指出它与文化密不可分;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分说,先说“传统文化”,后说“文化传统”;第四板块总说,先将传统总括为既是财富又是包袱,再谈如何对待传统,并作深入的剖析。这种结构如同一个四合院,既严密精致,又秩序井然,读者阅读起来多而不乱,循序渐进。第二是加小标题的形式。如“传统文化”“文化传统”“财富和包袱”,这些小标题总领本节内容,纲举目张,使得全文条理清晰,表意清晰。第三是论证严密。全文总分总的结构就体现了论证的严密和规整,而文中的小节同样论证严密,比如“文化传统”这个小节(全文第8—13段),论述时一环扣一环,逐步推向问题的核心,从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文化传统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导致变异的原因、文化传统的评价、民族文化传统与超民族超历史文化传统的关系等等,层层推进,缜密有序。
4.梳理论述的语言
每人先自主梳理。梳理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梳理本文的论述语言,找出理性严密类的和感性形象类的两类语句,每类都不少于两句,用心感受和欣赏,然后说说自己的欣赏心得;要求找得准确、典型,说得细致、深入;时间8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评判;然后由每个小组推出一位找得准确、典型且说得细致、深入的代表,向全班介绍,细化、深化每人的学习。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梳理心得,与学生交流(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第一类,理性的严密的语句。如第2段:“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这句话讲的对象是“过去”,用了一大串词语来修饰、限定和说明。前面有“主要”“即”,后面有“精神及表现”,而中间用了三个整齐的短语“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用词准确,用语多样,体现了作者的思维严谨度和语言表达力。如第3段:“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这句话规整对称,表意严密准确。再如全文倒数第2段:“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这句话用对称的句式、否定的方式,把传统的财富和包袱的特点表述得准确严密。以上这些理性的严密的语言,都运用精准的词语和整齐的句式来表达,读来有绵绵不绝的气势和久久不去的回味。
第二类,感性的形象的语句。如第3段,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类比作蜜蜂与蜂蜜的差别,便于理解,风趣有味,虽然原句中的“相媲美”三字用得不太恰当。再如“传统文化”一节的第3段:“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这两句话在句式上两两相对,运用了六七个成语,句式整齐,词语雅致,把意思表达得充分而又鲜活。再如“文化传统”一节的末段:“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这句运用拟人化手法,对两种文化触碰的过程做了情景化的精彩描述,生动形象,并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再如全文倒数第2段:“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这两句话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把传统的特点表述得形象可感,通俗易懂。作者的语言表达力,令人敬佩。学术论文,需要深刻的思想,也需要智慧的语言。
五、自由式补充梳理
在前面统一梳理内容的基础上,再给出一个自由学习的时间,让每人个性化地补充梳理,根据自己的需要,就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疑惑的内容自由梳理,让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自由绽放。时间机动。
六、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每人独立过关后,先在小组内相互检测,然后由教师现场检测。
再聚焦两个语段,美美地读,一是有学术色彩的语段(比如第10段);二是有文学色彩的语段(比如第17段、18段)。前者要读出理解和体会,后者要读出感受和享受。对其中的妙语佳句,则熟读成诵,生成积累,并现场展示。
七、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之后教师先随机抽点三四人,再自主发言三四人,边说边自评和互评。随机发言,能听到真实的;自主发言,能听到精彩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学习启示,继续提升学生的认识:这篇学术论文,既体现了学术的严密和严谨,也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智慧和语言素养,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八、推荐课文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请各位上学术期刊网查找两篇学术论文(篇名不定)自主阅读,体会学术论文的特点,并阅读丁帆的论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读札》,此文已粘贴在班级语文学习博客上,请直接打开阅读,并留下你的一句话感想或评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传统数学教学 篇4
一、优势互补,能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所以,如能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基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不仅能提供大量教学资源,动静结合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和声音信息,还能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的学习情景,多角度、多形式、多方面地表现同一事物的多个侧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传统教学中的小黑板出示, 讲故事、欣赏挂图,小组合作等形式,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优势在教学中很好地结合起来,会对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学《项羽之死》时,从网上截取电视剧《楚汉之争》中与本文内容相关视频导入新课, 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集中在———雄壮的音乐、恢宏的战争场面、激烈的交战、项羽豪壮的话语、勇猛的冲杀和所向披靡的霸气,还有项羽的刚愎自用、视死如归的悲壮……为了更进一步走近项羽, 又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疏通文本,分角色朗读文本,分小组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并请小组把合作成果板书在黑板上。这样数字化语文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机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拓展语文课堂的有限空间。
二、优势互补,能拓展课堂的有限空间
现代的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就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收新鲜资料,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整合实现这个 目标。一方面,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质量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信息资源,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发挥传统教学优势,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到书本中查阅,到身边去询问,有效地延伸与拓展课本知识。如在教学《动物游戏之谜》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动物游戏的资料,同时,教师也从网上收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以及视频资料。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收集的资料和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有机整合, 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展示给学生, 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课堂上还结合传统教学让同学们分成小组去论证课文中提供的几种假说。课后 教师又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考查一下关于人类从事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的目的,由动物游戏行为联系扩展到人类的体育艺术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了跨学科学习。通过传统教学方式与数字化语文教学的巧妙结合,不仅能拓展语文课堂的有限空间,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三、优势互补,能有效的提 高写作能力
⒈扬传统作文的优势
学生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作文做死人,不做又不行。”这话就道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写作的痛苦与无奈。那 么到底有没有一种更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呢? 首先可以发挥传统教学的口头作文训练优势:训练材料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也可以是时事新闻;可以是有挑战性的,也可以是有争议的事;可提前设置,也可当场设置情况,或抢答、或指名、或讨论、或采访,先让学生口头作文,再集体讲评,这样达学生之情,述自己之意,言为心声,不挫伤学生积极性。口头作文弃详批细改,扬教师课堂辅导之长,以口带笔,有声胜无声,走“潜移默化”之路,收“水滴石穿”之效,既能彰显“出口成章”学生的风采,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可以发挥传统作文教学优势中的现场限时作文,加强作文时速的训练;同学交互评议作文可以让同学取长补短; 开辟优秀作文展示区,鼓励同学你追我赶,变同学们的厌作文到热爱作文。
当然, 传统作文因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适时的沟通, 造成了作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状况。为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当今数字化优势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⒉借数字化优势补不足
(1)积累网络素材 ,激发写作灵感。数字化学习能以最快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大量与命题有关的图片和文字材 料。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常依赖于“视觉刺激”和“原型启发”。教师凭借丰富多彩的网络素材进行启发, 不仅易于打开学生思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撰写网络日记,促成长效行为。撰写网络日记(博客),这个活动对学生更具吸引力, 是最佳的文字训练基地。在学生的概念里, 动笔写日记是累事、烦心事,电脑录入是好玩的事,个人博客可以换衣服, 就像装饰自己的小家。博客有点击率,有回复,有留言,都是即时的,时时新鲜,时时有收获感,学生更新博客总是分外卖力。这样,数字化教学弥补了作文课堂教学的缺憾,使学生的写作在乐趣中成为一种长效行为。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作用不 止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更能让我们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愿望。
四、优势互补,能实现学生 个性化学习
⒈传统教学显个性
传统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带领学生在阅读课时从学校图书馆选读自己喜欢读的作品:曹雪芹、巴金、巴尔扎克等中外文学大师的作品能增加他们个人文化素养; 韩寒、张悦然的作品能让他们产生共鸣,具有阅读的冲动;金庸的武侠小说,侠肝义胆,一样能净化灵魂;《永生》《遮天》《步步惊心》等当红网络小说,照样能丰富学生想象力;《博物》《世界博览》《青年文摘》《读者》等杂志,大大开阔学生视野。这样个性化的读书活动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形成学生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⒉数字化教学促发展
数字化语文教学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能很方便地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爱好选择好学 习内容,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作用。如教师借助计算机、网络等共同备课,通过论坛、博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学习的个性体验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利用交互学习型多媒体教学软件,学生可以在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下自主学习,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学习的内容,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所提高, 既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又减少了心理压力,更有助于个性化学习的发展。
⒊优势互补见成效
我们可以将课本中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改编成戏剧进行表演, 可采用话剧、诗剧、双簧剧、哑剧等形式进行表演。教师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课外自由组合:擅长写作的改编剧本,喜爱音乐的协助选配乐曲,模仿能力强的选好自己表演的角色,动手能力强的选做道具……这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论是剑拔弩张的《鸿门宴》、缠绵悱恻的《 罗密欧与茱丽叶》, 还是情仇恩怨的《雷雨》,学生表演都会兴趣盎然。这样一来,不仅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了学生个性的学习,让学生尽展其才,发展其个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历史教学反思 篇5
历史教学的深处是细节,还是根本?
历史教学的深处不是知识的细节,而正是关系历史发展规律与学生正确历史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历史直觉培养和形成等大是大非的根本命题,这就如同海面上的浪花与海底深处涌动的暗流的关系。历史的知识点(细节)就像海面上的朵朵浪花,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与形成就像这海底深处的暗流运动,也正是在对历史浪花现象的学习、分析与探询中,学生才真正意义上学会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确立了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人生观、生命价值观、世界观科学阐释的本质认识,同时培养起了正确地对待历史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因此成为他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融合进他们平常生活的血液中。如果学生以为仅仅背诵了一些历史知识点就完全掌握了历史,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就如光光欣赏到海面上翻腾的浪花,但对海底深处进行着一场怎样的革命却一无所知,那这种割裂了历史知识、规律间的联系、背弃了历史情感、价值观的养成态度就是历史教学的巨大悲哀了,也正是我们作为伟大的中华民族面临的巨大悲哀了。
无独有偶,就拿令国人因之沸腾的某著名青年女演员穿日本军旗服事件来说吧,对该演员承认的对历史的无知我不想再做过多的评论(其的确太有“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意味了),[1]但却可以凭借这起事件来考量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来考量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历史认同与民族情感、民族意识等等。这又不能不让我们想起明末清初清军入关后“留头”还是“留发”的生命至高选择,不能不让我们怀念朱志清先生宁愿饿死也不愿购买日本人生产的面粉的崇高民族气节,不能不让我们缅怀牺牲的民间“保钓”运动的革命志士陈毓祥,[2]愿他们的灵魂在上天得以安歇!记得前不久在上《中日甲午战争》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战败的原因时,在对比中日军事力量分析了清政府的腐败、软弱无能以及中国近代因为闭关锁国造成科学技术落后等等习惯思路之后,有一个男生举手站起来义愤填膺地责问“那时侯的中国男人们在干什么?”,接下来就有一位女生也好奇地问“是呀,女人们又在做什么呢?”我无言以对,是啊,那时侯如蝼蚁般的普通民众真的在做些什么呢?!……这不也正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至为关键的原因吗!同样也正是因为这场重要的给所有中国人带来了巨大民族耻辱的战争,才导致了后来清政府内部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有了农民自发反抗的义和团运动,有了孙中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而又是由于这三大运动的失败,使鲁迅、林语堂、梁启超等人深刻认识到了普通中国民众民族意识和民主观念的根本缺乏与麻木不仁,中国人太需要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实干精神和具有这种情怀的大无畏的民族脊梁、民族魂魄与革命志士了。这也正是已经被或正在被大量历史事实证明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与前途……
由此,联想到教育家吕型伟教授在《要学点教育史——关于教育创新的一次谈话》中所重点提到的一段话“……我之所以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情况多讲一些,是因为我深感我国的历史进程缺了文艺复兴这一段。五四运动对封建冲击了一下,但很快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国民党***、抗日战争、内战,解放后不久出现的极‘左’路线、‘文革’,致使形式主义、个人迷信大行其道。……中国就缺乏文艺复兴这一课,文艺复兴最大的作用是恢复了人作为人的尊严,人民有民主的权利……”,[3]用历史、用教育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民族和民主意识的启蒙,促进每一个学生民族和民主意识的觉醒,并进一步推进每一个公民为中华民族、为祖国作出积极的贡献,这难道不正是每一位历史教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吗?!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模式;课堂
《高级财务会计》一直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师们常常为了如何上好一堂生动有趣的课而苦恼。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无非进行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堂学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为:一堂课90分钟左右,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枯燥的企业会计准则就将花费60分钟左右,教师们对《高级财务会计中》所涉及的财务处理方法不停的总结,不停地向学生灌输,造成学生听课累,老师讲课累的普遍现象。最近根据国家教委相关指示文件,就“创新人才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学校进行对传统教育模式改革进行试点,我的课堂也作为试点课堂之一。现将我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如下:
(一)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在我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对《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通常是教师先讲理论,其次讲解例题,最后学生完成练习,整个课堂结束,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改革后,首先,教师一上课让学生总结上堂课的内容,教师进行纠错;其次,我先让学生自习本堂课的内容,然后教师在黑板上或PPT上进行本堂课的重要财务处理“未完式”总结,关键部份由学生填空完成,让学生们记住要点、难点;再次,让学生讲教材中的例题,从而锻炼学生们的口才和胆量,在学生讲解例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例题出题点或关键问题上进行反问式提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可以重复加强本课堂的重点难点理解;最后,进行习题的演练,同样课堂上由学生们唱主角,教师的作用只是纠错,离整个课堂结束十分钟左右,老师对整个课堂进行概述,并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阐述。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参加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合理划分小组使学生共同学习进步。
在大学传统的学校课程中,特别是《高级财务会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课时量,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通常教师只要认为学生跨过及格门槛就继续往下教。我们通常存在这样的情况:第一节课上完课后,张同学距学习目标差了一点,第二节课后张同学距学习目标又差了一点,第三节课后张同学距学习目标再差一点,三节课后就差三点了,这样每节课后距学习目标的差距累积越来越多,到了大三下学期,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控制消除“误差”,并且在不断制造“误差”。“误差累积”后“差生”就被制造出来了。改革后,在班级上根据学生表现的强弱以及对《高级财务会计》学习的热忱,把全班六十人合理划分为十个小组,每组六人并推选出责任性强的组长,以强带弱,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平常的练习和考核教师要以小组为整体单位,特别是对《高级财务会计》中的实务处理题,小组成员可以根据不同角色进行账务处理的情景演练,组长为财务总监,其余五人角色依次为:营运总监,财务经理、总帐会计、成本会计和出纳,然后让各组之间进行经营业绩的考核。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兴趣为主,从而带动整体班级水平,不会产生“差生”。
(三)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课堂的主宰是教师,学什么、何时学、怎样学、学多深、学多快、学多少都由教师掌控,学生无论如何都摆脱不掉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因此,传统课堂上任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努力都是在编造严肃认真的笑话。真正的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己能掌控学习的内容、时间、程度、进度、方式和节奏。教师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质教学视频传至网上,学习者何时看、在何地看、何时进、何时退、何时停都完全由自己掌控,他们可以在任何不懂的地方暂停、重播而不用觉得尴尬不安。例如我的学生王某他的接受能力真的是要慢半拍,他坦言反复看了视频七八遍后才能理解《高级财务会计》中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大学生中没有任何一个活生生的教师会坐在他的身边,不厌其烦地将同一个问题重复讲十遍以上。这种方法的核心优势,就是学生可以独立地、随时、随地、随意地,一遍又一遍地访问课程内容,真正实现了“按自己的步骤学习”。当学习可以被自己掌控时,自主学习就真实地发生了。
(四)创新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大学的课堂上,除了实训课是专门的实训室上课外,大多数课程还是要通过传统的课堂来完成的。《高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大多数教师都是模仿以往教师的教学风格而进行延续,课堂枯燥,学生逃课现象普遍。教学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今年我试图进行改革,把传统的课堂也变成实训课堂。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把教师的讲台挪到了教室的右角,把原来的讲台位置变成了师生共同表演的小舞台,教师可以在这里做各种演示,学生也可以在这里做各种表演。原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教师的身体可能会挡住一部分黑板,现在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原来教师需要做一些动作,受讲台的影响不能充分展开,现在没有讲台的阻碍,就可以彻底放开,学生也是一样。现在一般教室里都有各种多媒体,把各种媒体的控制开关都设置在讲台上,教师可以运用自如。教师可以坐着讲课,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平等中的“首席”。
其次,学生的桌椅排列可以根据不同课型设置。讲授性课型,基本可以用原有的模式,由于讲台已经空出来,便于师生互动、表演。全班讨论课型,可以把桌椅排在教师的四周,学生坐成一圈,教师成了会议室。小组讨论课型,可以把桌椅排成几个小方块,四人一组或六人一组,方便小组讨论。此时的教室就成了活动室,还可以根据不同需要灵活安排。而我通常是根据本次课堂的演练角色而定人数。
传统数学教学 篇7
1 坚持传统原则
特色教学本质上是特定专业特色的体现, 具体表现为对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学文化和专业特色的主动适应和超越, 与专业特色剥离的教学绝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特色教学[2]。特色化中医人才主要指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医疗技能, 中医基本功扎实的传统型高级人才。此类人才必须具有坚实的中医经典理论基础, 宽广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精通中医辨证和临床, 具备承载和传承中医原始基因的素质[1]。传统文化教育是传统中医方向人才培养的基础, 我校自2005年起面向全校中医各专业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 取得了良好效果, 颇受学生欢迎及各方好评, 并于2007年正式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教材。
探索适合传统中医方向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关系的探讨, 可以从四个层面上看:与中国相关、与文化相关、与传统相关、与医学相关。其中“传统”尤为重要, 它跟该专业方向具有密切的吻合性。所谓“传”, 即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 这些都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 重点在中国古代文化, 具体而言, 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为主要对象;而“统”, 是指主流的。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而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3]。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中国文化的“昨天”, 主要探讨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古代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
传统中医方向实行传统师承教育与现代高等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师承授受, 使学生学到名师纯正的学术经验和思想精髓。在课程设置上, 削减外语、计算机、西医类等课程的课时, 增加中医经典、古代哲学经典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 多被记录在汗牛充栋的古籍之中, 研读这些古籍, 尤其是其中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 对于我们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非常必要的。在针对传统中医方向的教学中, 应增加中国古代哲学及医学经典名篇的选读。但这种阅读不同于《医古文》《大学语文》等课程的从语言文学角度, 而应从文化解析角度来阅读。例如, 通过阅读《周易》选段掌握易学精神, 学习《论语》《孟子》篇章了解儒家文化, 从《老子》《庄子》节选认识道家思想, 从《内经》《伤寒论》及各医家著作中解读其中蕴含的儒、道、释思想原理。这样既深刻把握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 又是对《医古文》《大学语文》等课程的补充与提升, 对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作用很大。
2 体现精英模式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届传统中医班是1999年在中医本科1998级中, 经自愿报名、专家考核、择优录取后, 选拔20名优秀的中医专业学生组成的。之后传统中医方向每届学生人数一般均在二三十人左右, 在理论教学上保留以班为单位的现代教育统一授讲的形式;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上则采取“一师一徒”的师承教导模式, 并延长实习期一年半, 使学生既能了解一个普通中医临床学生在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前必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又能继承导师的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为成为新一代名医打下基础, 是精英教育模式的体现。而本课程目前对中医学各专业方向的授课均为36学时, 并采用统一教材, 对传统中医方向并无侧重, 不能反映不同专业方向在学时和知识需求上的差异。鉴于此, 传统中医方向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不但在课时数上应多于其它专业方向, 而且有必要提高课程地位, 将该课程设为必修课, 并且建立专用教材体系, 编写传统中医方向的专用特色教材。
“学医贵于明理, 明理方能艺熟”, 掌握建立在传统易学、道学、儒学基础上的哲学思维方式, 对传统中医方向的学生而言更有实际意义。《周易》之象思维、道家的宇宙观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 儒家的中庸之道奠定了中医学的阴阳平衡观, 传统的元气学说奠定了中医学的生理病理哲学基础等, 这些无一不是传统医学中开启智慧的重要哲学基础。因而掌握古代哲学思维方式, 并将它运用于中医学的理法方药, 足以开拓多维学科的研究思路[4]。所谓学以致用, 学习中医文化、培养传统思维, 归根结底是为了在专业学习、工作中轻松理解现象, 注意发现问题, 善于分析问题, 能够解决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力求切合中医学而实际化, 切实发挥实用价值。传统中医方向的学生不应仅仅满足于了解一般文化或中医学现象, 而应探讨中医学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审美情趣等深层次问题。在教学当中, 教师应当具备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联系的能力, 从文献中发现和收集具体事例, 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 揭示中医哲学基础、理论渊源、思想方法, 把传统文化精神贯穿到中医学基础理论中, 真正领悟中医之真谛。
3 采用个性化教学
特色教学是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2]。传统中医人才由于每届招生人数不多, 宜采用更为灵活、科学、有效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在兼顾整体的基础上, 更能从学生掌握、领会知识的角度、不同层次教授给学生更多知识。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或个别指导的方式, 通过自学或讨论来进行微型教学, 不仅有利于学生较为全面地继承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经验, 同时有利于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对知识的领会程度, 采取因人施教, 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组织和安排, 从而提高教学活动效率。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讨论会、小组学习、自导学习和实践教学等多样化形式, 使学生在单位时间里学到更多知识。
国际班学生的语言文化、民族情感、宗教信仰以及自我意识等心理方面与内地班学生不同。内地班学生均通过相关考核择优录取, 中医及中国传统文化 (含古汉语) 基础相对扎实;而港台学生大多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方面薄弱, 缺乏基本的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是陌生。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与学生谈心沟通的形式, 了解学生的相关意识及知识基础;根据内地班与国际班的不同特点进行本课程特色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比较研究。另外, 在国际班内部, 还应针对学生不同年龄、不同阅历及不同知识基础情况因材施教。教师之间开展教学心得体会交流及集体备课活动, 制定适合传统中医方向的教学手段及方法, 并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成果及问题。
4 注入活力趣味
教师在课堂上拼命读讲, 学生完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这种单向的“授-受”格局无异于“满堂灌”,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应更新教育理念, 变革教学模式, 采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的“导学”,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与“学”相结合, 形成师生互动, 使学生由“被支配”“被灌输”变为“主动学习和求知”, 而教师的角色则相应地由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变为平等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 拉近师生距离, 活跃课堂气氛。
与此同时, 还应该研究辅助促进传统中医方向传统文化教育的其它活动形式。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 收集相关文字、图片及影音资料, 设计制作相关特色教学课件。多轨式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实践, 在课堂教学基础上, 开展小组学习、自导学习、古文背诵、知识竞赛、学术讨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创建相应的文化环境。在教材中插入相关图片, 使教材图文并茂, 既可增加感性认识, 又可缓解纯文字的视觉疲劳。
中医文化本身独具魅力, 有很多内容充满趣味性, 可以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例如, 古代医家大多亦儒亦医, 不但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博览经、史、子、集, 而且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 故常常以歌诀、诗词等各种形式对自身的医学经验加以总结, 句式整齐, 押韵成章, 读来脍炙人口、简明易记。如李时珍《濒湖脉诀》、高武《百症赋》、窦汉卿《标幽赋》, 以及广为流传的《汤头歌诀》《药性赋》等。中药历史悠久, 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在文化上也有生动的反映。药名隐语、药 (穴) 名诗词及药名对联、书信、散文等, 构思之奇特, 用词之精巧, 令人赞叹不已。通过阅读鉴赏药 (穴) 名诗词文, 猜药 (穴) 名谜语等, 分析其中的文体、修辞和语言结构, 不但有助于学生对医药知识的记忆, 更能增添不少文学欣赏趣味, 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还能重温语言学和文学方面的知识;另外像《草木传》一类的戏曲作品, 以戏曲特有的形式介绍了500余种中药, 并以奇巧神妙的手法将各种药的性味、形状、功能、效用、主治以及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等配合禁忌、加工炮炙等, 别开生面地表现出来, 有角色行当 (生、旦、净、丑等) , 有故事情节, 有科白 (动作和说白) , 有唱段, 结构完整。同时还介绍了常用的方剂和大量行之有效的民间土方、单方、验方[5]。可以戏曲剧本为依据, 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寓学于乐, 既可掌握方药知识, 又能领略文学风采。总之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 教师乐于教、轻松教, 学生乐于学、愉快学, 可为课程注入无限的活力与趣味。
针对传统中医方向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的特色教学研究与实践, 根据该专业方向的特点及需求设计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模式及方法, 突出中医传统特色;根据学生特点, 扬长避短, 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及专业素质, 突出其鲜明的传统特色与精英教育特色, 具有极大的创新性。为该专业方向学生学习中医经典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该专业方向其它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为将本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积极准备条件, 在充分体现我校专业优势及专业特色、吸引更多学生尤其是港台及国外学生来学习中医、将传统中医发扬光大等方面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朱乔青.特色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8 (2) :120-121.
[2]郭纲军.论特色教学之规定性[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11, 30 (3) :36-37.
[3]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8.
[4]黄海波.如何提高中医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20 (5) :23.
浅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 篇8
关键词:网络教学,传统教学,幕课
随着现代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 网络信息的时代俨然已茁壮成长, 顺应时代要求新型的网络教学方式———幕课教学方式也应运而生, 这样一来, 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垄断局面, 任何新型的方式的出现都会影响到原始的领域平衡, 但是在这个时代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都各具特色, 两者的有效结合将会使得大家更有效地学习。
一、走进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世界
( 一) 应时代需求脱颖而出的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是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在课堂中运用了网络以一种新环境,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新型方式, 改变了传统的以黑板粉笔、口语传授的教学方式, 这是一种无局限、无年龄限制、无地域局限的教学方式, 都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 新型的学习方式是可以从视觉、听觉上双方面来获取知识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进行对学生的教学, 以一种通俗易懂的、直观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在这种的学习模式下, 学生与老师的角色进行了完美的互换, 学生成为主体, 成为一名主动接受教学的角色, 真正地将学生从被动的被教者转换为学习的主人公, 学生将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受益者。
( 二) 一成不变的传统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的方式就如我们从小所接触了解的一样, 老师就是进行教学的角色, 以课堂及课本为中心, 在这一教学方式中, 是以教师授课为主体, 学生担任一种被动接受的角色, 接受过正规培训的老师, 懂得一定的教学技巧, 他们利用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独特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对学生的授课,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的教学方式、态度以及一言一行都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更多的是依据于耳听、笔记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但是可能说某一时候某位同学的接受能力较弱时, 这样的话有的同学的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在中国这样一个应试制度的国度来讲, 学习知识所收获的成绩在此时被展示出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当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角色,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没有被调动起来, 这样的话与当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可能越走越远。
二、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分析
( 一) 网络教学的优势
1. 网络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新型方式, 在这一教学方式下, 学生占据了主体的地位, 巧妙地利用各种情景、方式来很好地对学生起到一种促进、帮助的作用, 在这种学习环境下, 学生能够把握主动性, 积极地去参加学习, 主动学习并探索。
2.“百度一下, 你就知道”, 一句简单的百度互联网公司宣言, 让我们能够明白, 互联网汇集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突破了以往拘泥于书本知识的常规局面, 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范围, 能够使得学生从多样性、多层次地得到学习。
3. 众所周知的互联网无界限无, 能够让学生随时地进行学习, 网络现在有一种留言或者问询的功能, 也能够让学生能够及时地进行解惑, 便于相互交流与学习。
( 二) 网络教学的不足
面对的对象的范围有点广泛, 并不能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目前自身能力或学习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不能够及时地针对他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帮助; 学生并没有制约的对象或者环境, 相对于一些精力不集中、涣散的学生来说, 学习情况可能没有那么有效; 没有老师的引导与启发, 虽然可能培养了学生的一些创新意识, 但是很难像传统学习一样真正形成实践能力。
( 三) 传统教学的优势
1. 老师都进行过专业的培训及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能够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进行课堂教案的编写, 能够做到有条有理地进行教学任务。
2. 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注重全方面系统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
3. 俗话说“言传身教”,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的言语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 四) 传统教学的不足
学生充当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 教学的内容比较局限, 更多的是书面上的基本知识。
三、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地有效结合与转型
有效地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互补结合起来, 最主要的便是老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如果不从根本上进行转变, 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一成不变的, 在当今这个社会, 因为诸多因素, 是不可能脱离传统教学而一味地去追求网络教学的, 我们正确的态度就是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效地结合, 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新型的网络教学来讲, 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去追求新事物, 而应该在了解它之后, 正确地进行学习与使用, 吸收它的优势, 找出它的不足, 在正确的思想下, 从教育的根本出发, 有效地将两者结合起来。
( 一) 进行教师角色的有效转变
对于教师这一角色,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莫大的区别, 就是从一个讲解者到引导者的转换, 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中, 教师需要具备了能力变得更加丰富, 教师需要掌握到一定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技能, 因为只有这样的话, 教师才能够在网络教学中进行熟练地进行教学, 教师从“因材施教”到“导学”的有效转换, 教师要能够适应现代信息时代的需求, 要扩大自己熟知的学习领域, 及时地去学习各种现代知识, 以这种良好的学习态度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步。
( 二) 进行学生角色的有效转变
作为一名学生, 我们要从原先的被动学习状态向主动求学的状态所转变, 脱离传统的应试制度的学习方式, 选择一种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 适应网络教学的方式, 认真学习网络多媒体技术, 只有将自我的角色转变过来, 学习才会得到收益。
( 三) 进行教学领域的有效转变
传统教学的学习来源大多数都拘泥于书本知识以及教学大纲, 某些内容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代社会, 网络资源库的庞大能够很好地补充了信息的不足之处, 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与培养, 很好地拓宽知识面。
在当今信息时代, 我们学习要做的就是结合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 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学习得到有效地进步,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参考文献
[1]柳栋.网络教学的定义.
怎样改善传统习作教学 篇9
一、“两步爬坡”巧解习作主题
从低年级开始的写话到高年级的习作,我们不难发现,学习语文的语言艺术,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每个单元的习作学习也应该是一种慢慢渗透的过程。打破传统习作搞“突袭”的模式。写作的过程就像是在爬坡,让学生一下子爬到坡顶自然是吃力的,如果可以边走边停,设置几个“停靠站”,让学生没有压力,不知不觉中走到目的地,应该就可以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接受写作,乐于写作。
1.明确目标,初晓习作主题。这个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根据每个单元开始之前的单元提示,对于教材进行全面认知,在课堂教学之前浏览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初步知晓单元教材的主题,了解这个单元写话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理清习作练习的要求,适当准备习作材料,明确单元习作方向。不要能到整个单元的教学结束,进行习作训练时再仓皇落笔。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下笔有神。
2.促思多导,渐入习作主题。教育家程颐说过:“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自主发展的根本在于思--爱思、会思、思之有得、思之有道。因此,“促思”是习作指导最重要的环节,应贯穿于整个过程的自始至终,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学生在把握住生活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会汇集多方信息。可以在正式习作之前开展一些为习作服务的“口语活动”。师生一起来聊一聊习作中的素材,生活中观察到得事情,扩大角度、挖掘深度,一点点的走近向单元作文的要求,等到一个单元学完要进行习作练习的时候,孩子们就不会觉得无从下笔,因为之前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做好了本次习作的铺垫工作。
二、“三多训练”稳扎习作基础
1.习作立题角度多。就是引导学生对同意题材从不同角度切入,形成引人入胜的好文章。例如:在指导学生根据“汽车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写作时,引导学生多角度立意。学生有反映社会发展快;有反映“十八大”后政策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快的;也有反映交通拥堵,事故增多,环境污染等由于立意不同,作文百家齐放,很有创意。
2.习作题材样式多。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同一题材,写出不同中心思想的作文。如:以“梅花”为题材的作文可以写成说明文,介绍梅花的种类、特点、生长过程;可以写成普通的记叙文,描写梅花的颜色、形状、香味,赞美梅花的美;还可以写成观察日记,记录梅花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更加可以写成游记,记下欣赏梅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而挖掘深刻的同学也可以写成以物喻人的散文,赞美像梅花那样有顽强品格的人们。这样的文章千姿百态,读来颇有新意。
3.习作表达方式多。就是让学生对同一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表达方法,给人以焕然一新之感。如在写作时可采用顺叙、倒叙、补叙、插叙、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多种形式。在语言表达上运用多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写出自己的语言。
三、“自主评改”有效开展
很多孩子面对老师的批改,评语总是不感兴趣,不愿意阅读。如果能让孩子学会自主的评改作文,效果会更好!在自主评改的过程中,首先,我会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告诉他们在批改文章是要对文章负责到底,不能随心所欲的改,要思考成熟后才能下手!其次,为孩子们梳理出一些具体的评改内容,制作成表格的形式,发给每个学生。引导孩子进行有目的性的自主评改,客观的评判文章的好差,有理有据,自主评改就不会难以展开。学生改完以后,再将表格和作文收回,由教师进行最终评定,有收有放,既调动孩子对习作的兴趣,同时在评改的过程中,也是对鉴赏文章的学习,对自己写作技巧的提高,一举多得。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篇10
一、网络教学比传统教学更能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教学活动基本上是以“教员为中心”, 学员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员讲学员听, 教员安排学员做。网络教学是实现学员自主学习的有效模式, 能充分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网上资源是学员的认知对象, 学员是信息获取的主体, 也是知识加工和建构的主体, 教员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是学员建构知识的帮助者。网络教学是“人-机 (信息) ”或“人-机 (信息) -人”的间接交互过程, 不同于传统教学教员和学员的直接交互过程。学员学习的网上信息资源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载体, 学员掌握网上学习的方法, 懂得网上获取、加工和处理信息, 能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按照教员网上布置的作业, 自主地在网上做作业, 并能及时了解自己完成作业的质量, 参加网上考试, 并能很快知道考试成绩等, 这些都是学员自己主动、自主在网上完成的。
二、网络教学比传统教学更能发挥学员学习的互动性
传统教学, 虽然教员和学员、学员和学员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 但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单向式”的活动, 因受时间、地点等其他条件的限制, 影响他们之间互动性的发挥。网上教学, 他们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 是“双向式”的活动, 有利于他们之间互动性的发挥。因为教员和学员、学员和学员、教员和教学资料、学员和教学资料之间关系式是呈网状结构展开的, 实用于他们之间的互动。教员既是知识的“传播者”, 也是知识的“受播者”;学员虽然是“受播者”, 在某些情况下也是知识的“传播者”。网上建立的学科讨论组, 学员可以充分展开讨论发言, 并针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论, 每个人的发言和评论都能及时地被所有参加者看到。教员与学员针对同一问题, 相互讨论, 他们之间的交互过程, 达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这种互动式的教学, 势必能够激发学员积极思维, 互相竞争, 互相帮助, 比起单项式的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网络教学对教员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一是高度重视和适应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 不可违背, 它比传统教学具有许多优势, 不可低估, 教员应积极的投身其中, 不做门外汉。二是教员的精力和工夫要随着转移。传统教学, 教员的工夫通常用在编写教案、准备教具、设备, 批改作业、复习考试等方面。网络教学要求教员的工夫要用在广泛的搜索、收集各种教学资料, 并将资料制作成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电子课件;及时研究、回答学员提出的疑难问题;指导学员学习和讨论;评估教学效果;培养学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三是学习计算机知识, 提高网络操作技能。网络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和教学软件支撑的, 改变了传统教学黑板、粉笔等手段的运用。因此, 教员必须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 学会使用网络教学软件。这就要求教员要抓紧学习, 上机操作, 大胆实践, 尽快地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 熟练地进行网络教学。
四、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应灵活选用
转变传统数学教学方法的体会 篇11
一、变学生“被动接受”为自主动手操作
传统的教学,其教学方法是讲授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过多,教师只管讲,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白,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让他们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去获得知识,使学生逐步从“被动接受”转向“自主动手操作”。
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正确计算其面积。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1)让学生动脑、动手,把两个平均分成若干等分的半圆(两个半圆完全一样)组拼成一种图形。(2)引导学生比较圆的半圆周长和长方形的长,圆的半径与长方形的宽,看能发现什么。(3)动手把圆剪拼成长方形,思考:怎样把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从而计算其面积。(4)由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得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学生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自己在活动中思索、领悟、发现、概括,找出求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变“灌输教学”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讲授法,学生在学习中基本上是听讲、模仿、记忆、再现教师讲授的知识。因此,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这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中控制得太多,影响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主体参与的意向。因而,现代教育工作者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沉默中产生,而更多地是在积极发言、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自主探索是学生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点拨、引导作用。而小学数学的基本特征就是让学生把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青少年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这种宝贵的天性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充足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其探究能力。
例如:教“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创设了多种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景,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亲手做一做、亲眼看一看、亲自想一想,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整理等,逐一探究出同分母分数相比较的方法。(步骤略)
这样,通过几个环节来开展,改变了教师灌输式的讲授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中,自己探索发现了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经历了探索过程,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变学生“掌握知识”为“应用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数学本身有丰富的内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也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知识。
因此,在教学时,我结合教材积极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简单统计”一课,我让学生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然后进行分类比较男女生的分布情况。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调查,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识,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起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掌握知识”为“应用知识”。
传统数学教学 篇12
作为语文老师, 在教学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也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断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要。那么,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可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具体活动方案的一系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去领略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感悟传统道德风尚。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我分别引导学生开展了如下活动来弘扬传统文化,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开展“戏曲知识擂台赛”综合性学习活动
戏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有着传统文化独有的文化魅力。开展此次活动前两周, 我就安排部署, 让学生查找资料, 了解戏曲剧种、派别, 戏剧的表演行当, 著名的戏曲人物及戏剧片段等相关知识。在活动中, 同学们开展戏曲知识竞赛, 展示他们亲手制作的脸谱, 学唱戏曲著名唱段, 整个活动沉浸在戏曲文化氛围中, 以说唱脸谱将活动推向高潮, 通过此次活动, 同学们对戏曲文化知识有了基本了解, 感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 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情操。
二、参加“少年儿童书信文化征文活动”
借助我省书信文化征文活动的契机, 鼓励每一位学生进行书信写作, 以此来增强青少年儿童与父母、老师、朋友等的情感沟通, 并养成规范书信写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对每一位学生的书信习作悉心指导并写出评语, 并选出优秀篇章报送年级备课组长处, 参加校内评选。然后将优秀作品推荐上报。通过此次活动, 学生们感受到了书信作为一种交通工具, 虽然没有手机、电子邮件等快捷方便, 但他能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流泻于笔端, 说真话诉真情, 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许多学生在这次活动中述说了真话, 流露了渴望与期待, 表现了真实的自我, 所以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姚江奇同学获得了陕西省级二等奖。衡艺馨同学获得了汉中市级三等奖。吴来奇、赵子涵同学获得了城固县级一等奖。
三、以手抄报形式开展了“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为单位, 自办了手抄报, 手抄报形式新颖, 内容丰富。有“古诗阅读与鉴赏”“诗词千古名句”“诗文趣味问答”“诗词配画、谱曲”等。学生开展活动兴趣高涨, 活动效果显著, 有不少学生的手抄报已在学校报栏予以展览。这样的活动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 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古诗文化的热爱, 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了搜集归纳整理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四、利用传统节日,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这些年, 国家对传统节日规定了公休假, 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传统节日, 传承民族传统精神, 培养爱国情怀, 不仅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 而且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1. 多渠道了解异彩纷呈的节日文化。
主要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询问他人的途径, 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来源典故。另外结合课文诗词等作品, 了解传统文化。如学习《雷电颂》一课, 在了解主人公屈原的生平经历时, 渗透了“端午节”的来历,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意义, 激发学生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爱之情, 培养学生爱国进取精神。关于中秋节, 有大词人苏东坡那首脍炙人口的“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通过学生们探究学习, 背诵, 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也了解中秋节寄寓着一种团圆、美好生活的意义, 学会了在节日前夕向亲朋好友送去问候、送上祝福来表达感情。
2. 多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
在春节来临之际, 我告诉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和热情感受新春气息。同学们利用寒假搜集春联、拟写春联、大扫除、贴窗花、贴对联、吃饺子、吃元宵, 亲自感受了节日的气氛, 感受了传统节日的内在魅力, 进一步知悉了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刻寓意, 在清明节时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与家人共同祭拜死去的亲人, 表示对他们的怀念之情。
家乡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等都体现着一种传统文化, 它是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 也是我们将要探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