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传统教学

2024-09-27

革新传统教学(通用12篇)

革新传统教学 篇1

一、传统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的弊端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 仅局限于对某一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讲授, 以课堂讲授为主, 其他形式为辅, 形成教师教、学生学的静态非对称模式。这种模式在教学过程的始末其结构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其存在如下弊端:1.知识点孤立。计算机相关学科强调课程之间的融合与关联, 而传统教学法仅局限于对某一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讲授, 未给学生提供跨课程的知识融合过程, 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一种分散而孤立的局面, 因此, 学生不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也很难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2.课程间学习周期长。由于专业基础课程 (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等) 与专业应用课程 (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WEB网站设计、C#语言、JAVA语言等) 间时间跨度较长, 学生在学习应用课程时, 前期课程的知识点已经较为生疏, 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1,2]。3.教师与学生沟通不畅。教师与学生间缺乏能够充分沟通的平台, 教师很难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细致的把握, 而学生缺乏对问题的主动思考, 只是被动接受,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自主认知能力的下降, 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针对上述弊端, 本文认为教学目的不应仅仅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应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对知识有所思考, 从而真正地理解知识, 尤其在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知识点繁多, 仅依靠课堂上对书本知识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3,4,5], 这就需要一种能够将繁杂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 使学生能够系统深刻地理解知识点及之间联系的方法, 而项目教学法具备这种能力。

有人认为项目教学法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 深入实际,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 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6,7];有人认为项目教学法是指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 通过“项目工程”, 以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 通过完成项目任务, 应用已有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8,9,10]。

本文基于项目教学法结合在计算机类课程的讲授经验, 提出了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迭代式项目教学法。

二、迭代式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迭代式项目教学法可以理解为以教师策划的项目为平台, 将知识点有机融入到项目中, 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老师适时介入讲解相关知识点, 既使学生能够充分和教师沟通, 同时反复迭代理解任务、主动学习知识、完成任务和理解运用知识这一过程, 又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知识得到合理的融合和积累,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形成自身的知识架构, 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迭代式项目教学法符合学习心理学中建构主义的思想, 这种方法克服了传统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的诸多弊端。迭代式项目教学法可分以下阶段实施, 如图1所示。

(一) 阶段一:项目规划与制定

项目规划与制定阶段最为重要, 因为项目质量以及项目的难易度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下列多种途径控制项目难易程度和质量:1.根据培养方案和学生情况, 采用实际项目或虚拟项目;2.听取资深教师或专家的意见修订项目;3.建立校企合作, 引进企业的实际项目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修订;4.参考其他成功应用的案例或项目;5.听取已使用过该项目学生的意见, 整理后修订;6.组织未使用过该项目的学生了解和讨论项目, 视情况调整项目。

在规划项目时, 主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已有基础,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设计和修改项目, 逐步提高项目的综合性和难度。如果项目过于简单, 不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和难度, 就无法实现驱动学生知识融合的目的;如果项目过于复杂, 学生还未具备处理此类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基础, 会遇到很大的挫折, 对其学习积极性造成不利影响, 也无法实现驱动学生知识融合的目的。

(二) 阶段二:迭代过程的实施

根据项目情况, 可将学生适当进行分组, 引入小组间的竞争机制, 对项目完成时间和完成质量进行加权考评, 对完成情况好的小组应予以适当奖励。根据学生兴趣、能力和基础好坏合理地将项目进行任务分解, 即每位学生承担项目中的部分任务。需要注意的是, 项目分解一定要做到任务具体和目标明确, 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围绕自己的任务目标开展工作。

教师应该对项目所涉及的重点难点知识做到:事前事中讲解, 事后总结;应该有一定的时间进度要求, 通过适当的压力或心理刺激, 比如, 把分配给每位学生的目标任务解释为对该学生的一种挑战, 激发学生不服输的精神, 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迭代过程的实施主要由如下三个层次的迭代过程构成。

1. 知识点的迭代过程。

所谓知识点的迭代过程, 主要是针对学生个体, 在分配给某位学生的任务中, 围绕某个知识点如何运用的一个循环过程, 通过这一循环过程, 重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全面深入理解, 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该知识点。

2. 任务的迭代过程。

所谓任务的迭代过程, 主要是针对学生个体, 围绕某个目标任务, 反复体会和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的一个循环过程, 通过这一循环过程, 重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相互联系的理解, 使之能够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对任务迭代过程中各环节应该引入合理的电子文档记录, 这一任务主要由学生完成, 教师负责总结、点评和提供模板。

3. 项目的迭代过程。

所谓项目的迭代过程, 就是从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开始, 系统地将学生所学课程和计划参与的项目结合起来统筹规划, 形成一系列相互具有知识衔接和知识递进的项目集合, 学生从较简单的项目开始到较复杂的项目结束, 通过专业知识在多个项目中的反复迭代, 重点在于活化学生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在数据库应用课程的讲授中, 我们以Java+DATAB-ASE的模式开发一个简单的B/S程序 (项目A: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 其中使用了一些较为简单的查询操作。

在网页设计与网站制作课程中, 我们在结合上学期数据库应用课程中知识点的同时, 引入一些更为高级的技术 (Java Beans) , 在项目A的基础上添加更为复杂的功能形成项目B (教务管理系统) , 这样学生不仅复习巩固了原有知识, 同时又能利用新的知识点解决新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 学习热情高涨, 取得了良好效果, 更为关键的是形成了一个良性的迭代过程。

(三) 阶段三:总结分析项目

对每个小组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项目的完成情况及成果进行合理评估, 包括时间和质量等, 并对整个班级项目情况进行汇总评估。要求每个小组提交一份项目总结报告, 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 汇总学生普遍反映的建议完善修订项目, 并建立项目修订日志。

三、迭代式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一) 具备知识融合能力, 促进学生建立自身知识体系

项目本身是一个有机的知识综合体, 融入了相关联课程间的知识点, 既能体现课程中的知识点, 又能体现课程间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项目提供给学生一个知识融合的平台, 消除学生知识点孤立的情况。

(二) 以项目为中心的授课方式,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教师不再是按传统的以课程为中心的授课方式, 而是围绕项目, 归集项目所需的知识点, 在学生参与项目的准备阶段和实践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相关知识点, 反复迭代“讲解+应用”这一过程, 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紧密结合。

(三) 具备良好的沟通平台, 利于师生之间交流

项目不仅提供给学生一个知识融合的平台, 而且还成为教师与学生充分沟通的平台。

我们在数据库应用的教学中, 单纯的课堂讲授, 很难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通过迭代式的项目教学法应用, 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可以要求学生提交电子版的问题, 方便记录整理学生的常见问题, 改进项目教学。

摘要:传统教学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文从传统教学法出发, 结合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心得, 提出了迭代式项目教学, 即以项目为平台, 通过项目中的任务, 教师围绕项目讲授相关知识, 学生通过项目的实践理解、运用和掌握知识, 经过多个任务对这一过程的迭代强化, 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迭代式项目教学法,知识融合,任务驱动

参考文献

[1]马小军, 王育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浅析[J].人才培养, 2009, (10) .

[2]白广梅, 王小逸.促进创新实验项目不断产生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8) .

[3]卜迟武等.结合科研项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7) .

[4]吴慧娟.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设计新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 .

[5]杨刚, 徐晓东.基于在线项目的科学教育理念、模式及其启示——以美国CIESE的学习环境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9) .

[6]刘育东.我国项目学习研究:问题与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 2010, (4) .

[7]何林锦等.项目式实验教学模式及其可行性评价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 .

[8]林秀钦, 张宝辉.学校项目情境中教师技术应用的过程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0, (4) .

[9]裴劲松, 张楠.一种基于项目的研究生学习研究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3) .

[10]张靖.案例引导式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统计, 2010, (5) .

革新传统教学 篇2

革新传统定位 引导学生步入正螺旋状态

信息学院

唐敏

“十破十立”是省委书记赵克志在省委第十一届二次全会上明确提出的,“十破”既:破除信心不足的思想;破除墨守成规的思想;破除自我满足的思想;破除封闭保守的思想;破除消极等待的思想;破除怕担责任的思想;破除坐而论道的思想;破除反应迟缓的思想;破除忽视产业的思想;破除不跑不要的思想。“十立”既:树立敢于争先的意识;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树立追求卓越的意识;树立包容合作的意识;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树立勇于担当的意识;树立干字当头的意识;树立立说立行的意识;树立工业主导的意识;树立主动争取的意识。

根据市委《关于深入开展“十破十立”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意见》(筑党发【2012】26号文件)精神,并按照学院要求,我校全体党员干部、教职工进行了学习。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及学生管理工作者,对于今后工作中的“破”与“立”有些自己的想法与体会。

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迈进,而肩负着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重要任务的高职院校将迎来更为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理论型、设计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又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是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意识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越来越明确自身定位,探索中确立自身办学特色,然而,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全面推行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师,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真正内核,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巨大冲击,新时期新形势需要教师从传统角色中逐渐解放出来,需要教师着力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引导学生步入正螺旋状态。因此,高职教师必须从素质、方法以及观念等各个方面做出调整。

教师转变思想观念革新传统定位,就不得不研究同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如今,我们面对的90后高职学生在思想上有他们这代人的新特点:

1.网络时代,知识的涉猎面广但缺乏深度

网络是当代学生的重要学习工具之一,学生可以轻易的通过网络媒介获得各种信息,开阔了视野,心智发展超前,但对获得的大量信息,没有进一步学习和深究。当代大学生普遍缺少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与交流,容易出现内心的空虚,时常会感到无助。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有学生会出现依赖网络的现象,不愿与老师、同学相处交流,表现得沉默甚至孤僻。

2.内心敏感脆弱,情感丰富

“90后”大学生成长于多元化思潮的社会环境之下,由于接受的思想相对开放,大多数有自己较为独立的恋爱观、家庭观、社会观。但因生理和心理并不成熟,加之没什么生活阅历,致使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一旦缺乏正确的引导,将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阻碍或隐患。

3.为人行事更为功利

当今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就业难也成为摆在大学生面前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问题,这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在近些年的学生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想尽各种办法不择手段当班干部、进学生会、入党,所有的行为都以是否有利于今后找工作有益为评判标准,只要对学生今后顺利就业能起到重要作用的活动和行为成为学生们重视的事情,其他看起来对就业没那么重要的活动和行为则越来越不被学生重视和在意,并且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目的性越发的直白和露骨。

4.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为他人考虑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父母对自己的儿女捧在手里怕碰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管教趋向于过分呵护和溺爱,导致很多孩子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淡漠等问题。而高职院校中学生家庭类型更为复杂,一定比例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这些学生对家庭的概念比较淡漠,往往产生怨天尤人,认为社会、家庭对自己不公平的想法。遇事很少考虑别人的利益和立场,一旦学校和班集体出现一些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电、宿舍临时调整等等,有些学生会通过带头起哄、制造混乱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多元化思潮碰撞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很少盲目的去接受某种思想或某种理念, 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接受事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我性,这就使部分学生缺乏理想甚至信仰缺失。

面对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上存在的挑战与问题,比起专业学习上的问题,目前学生思想上和整体状态上的问题更迫切的需要解决,即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步入“正螺旋状态”。“正螺旋状态”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受到鼓励表扬,不断体验成功,并不断强化,变得越来越自信,进入一种积极的、上升的状态。反之,一次次的挫败打击并不被重视,就会造成学生厌学,失去信心,进入一种消极的、下降的状态,就步入了一个“负螺旋状态”。而成功感和自信心是进入正螺旋状态必不可少的,那么作为教师,如何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呢?

重中之重,是明确高职教师的角色定位,这并不是对传统教师角色定位的颠覆和完全改变,是在原有基础上取精华去糟粕,破除陈旧思想,树立符合时代背景社会需求的新观念,是对原有教师角色定位的革新与完善。

一、充分尊重学生,转变学生工作方式方法

1、对待学生宽容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高职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并给其以改正纠错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像一个伯乐一样去发掘隐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给学生多种表现机会推动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各项活动,从中认识自己的潜能,获得成功从而拥有信心。

2、善待弱势群体,给予鼓励而非斥责冷落

我们许多学生由于受认知、环境、基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上状态不佳临时处于弱势,如果我们的教师只是一味批评、冷落、甚至嘲笑学生,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陷入负螺旋状态的恶性循环、不能自拔。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甚至给予弱势学生多于其他学生的关怀鼓励,让他们知道老师并未放弃他嘲笑他,而是对他寄予厚望。

二、加强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身为一名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深知教育更重要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高职教师要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引路人和践行终身学习的榜样。首先,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为了寻找职业而学习,在学习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职业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经历的两大阶段。其次,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外,教师坚持不断学习起到榜样作用,鼓励并引导学生组织参见各种讲座、科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主动性。第三,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以指导和激励,树立学习信心。第四,作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时刻起到其榜样的作用。

三、由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确应当承担传授知识、技能的任务,但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言,高职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知识的传播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无论课堂还是课外.教师都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

四、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做合格人力资源开发师 教育部相关报告中曾指出,“人力资源石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高职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培养高等应用技术型人才输送到社会各行各业的重要历史使命,那么,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人力资源,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使命,更是每一位高职教师的工作职责。做一名好的人力资源开发师,高职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具备创新意识,更要关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学习处于前沿的职业教育方法和技术,善为伯乐,从企业、社会需求的角度发现和培养人才。

五、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家庭、受教育水平不同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尽量避免采取道德宣讲、理论灌输的方式,对思想上存在偏差的学生应积极的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并真正放低位置,以朋友的角色沟通交流,建立相互的信任,让学生愿意接受劝慰和指导。

六、加强学生自主管理队伍,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高素质的学生自主管理队伍是教师学生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师生之间共同的重要桥梁,是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目前,我们学生自主管理主要有两支队伍:

1、班级班干和团干队伍;

2、学院、分院的团总支学生会队伍。在对这两支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必须要求学生管理者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履行工作职责,建立完善的工作监督体系;另一方面,要在工作、生活中时刻关心他们,充分调动学生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第三,要始终加强学生管理者的培训和督促他们不断学习,提高学生管理者的业务水平。

针对新校区过渡时期,新老学生分布新旧两个校区的现实状况,学生自主管理队伍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原有的两支队伍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信息分院将尝试每个新生班级设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的同时,增设助理班主任一职,由品学兼优的大二学生担任,主要负责对口班级学习生活上存在问题的答疑,以及该班级学生出勤情况、思想动态及时向班主任反馈等工作。

七、改变只读圣贤书的状态,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

如今,高职院校与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比起普通高等院校更具开放化、社会化的特征。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提高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走出学校,主动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加强与企业、社区、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联系,并利用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使自己成为一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功能。同时,更应该鼓励我们的学生走出去,参与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回馈社会,用自己微薄力量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为将来毕业顺利步入社会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传统与革新 篇3

历史是现实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精神情节,时尚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学追求。传统与革新是意大利突出的文化特征。对传统的珍爱和对革新的追求是意大利的艺术基因,也正是这种基因,铸就了意大利的设计哲学或者是设计思想体系。“可持续设计”除了环境资源方面的可持续外,还有人文遗产和精神资源的可持续,因此可持续设计同样要围绕传统与革新这个核心命题来思考。

关键词:

传统与革新 意大利 艺术与设计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暑期学校学习期间,该大学网站为中国的师生录制了一个节目。节目内容围绕着“传统与革新”的话题展开讨论,师生都发表了对这两个关键词的个人观点。配合着课堂教学和外出考察情境,这个节目被放在了该大学的官网上。身处意大利,不论上课还是课余观光,无不强烈感受到“传统与革新”的辩证关系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中。可是,令我吃惊的却是同学们对“传统与革新”的语言表述十分简单,比如一个学习十分认真的同学说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的口号后,再也说不出什么了。其他同学更是离谱,围绕这个话题几乎连句完整的中文都无法表述了。最多再能说出一句“继承传统,大胆创新”诸如此的标语。这里要强调的是课堂配有意大利语翻译,同学只需用母语表达即可。

这个问题足以说明中国的学生平时在国内学习艺术设计的时候,很少关注这个问题,也很少思考这个问题。这些学生来自于国内三所不同批次的大学,其中大三的学生占多数,可是都表述如此苍白。起码这个采访的场合,让我这个带队的教师多少感到尴尬与遗憾。我这半年时常会回想起这件事情,这种众口一词语录式的回答是否掩盖了很多,甚至很大的教育缺失的问题。诸如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传统的认知,在学习艺术设计中是否深入思考过这些类型的课题,设计教学中传统元素的当代化方法论问题,等等这些都会表露出来。

意大利最让人震撼就是所听所见几乎都离不开“传统与革新”,艺术与设计,经典与时尚,历史与现实,文化与产品几乎都演绎着“传统与革新”的辩证之舞,如此优美让人终生难忘。意大利学者翁贝托艾科(umberto Eco)早在1986年总结意大利设计的特征时说:“如果说别的国家有一种设计理论,意大利则有一套设计哲学,或许是一套设计思想体系。”这种设计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贯穿于传统与革新之间的一种持续的艺术激情与哲学思考的结合。现代设计与现在艺术的开端,在意大利至少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几个世纪后的工业革命只是其结果。

一、百利慕达的时尚课程

佛罗伦萨的百利慕达(Polimoda lnstitute of Fashion Design and Marketing)时装学院是世界著名的时装学院。学院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由建筑师朱塞佩.波吉(Giuseppe poggi)建于19世纪中后期,传统的天顶画和古典的建筑装饰产生一种对历史的眷恋感。人在博物馆和美术馆中会显得漂亮,那么人在这种环境中也会显得美丽甚至高贵。教室中的多媒体,桌椅等布置与墙上的大理石马赛克装饰相互协调。历史符号与当代元素在此创造出了独特个性与魅力。

百利慕达的《时尚趋势》课程是由一位来自圣彼得堡的美女老师讲授的,课程分为理论讲授和作业辅导两个部分。理论部分讲授的内容如下:如何预测时尚走势?2016年的时尚走势如何来预测?新的时尚趋势的形成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今年的六场顶级时装走秀,来预测当下的时尚走势。例如以当下的运动秀来分析,从色彩上和面料的革新上,还有身体的多样性上分析。分析要细致,例如色彩中的黑色,可以分成很多不同的分支,还有色彩的心理因素的分析。要学会创造故事,可以通过色彩的心理语言来创造故事,例如金色和古铜色让人联想到历史等。创造故事的时候,可以联想到他(她)的生活。等等这一些分析因素综合起来,并结合大量的时尚网站和图片采集,来分析时尚趋势。

结合理论讲解,教师辅导学生完成课程作业。作业分小组进行,一组约四人。学生在百利慕达的专业图书馆进行图像资料的采集,采集好了图片,根据要求扩印成彩色图片,再进行剪裁并组合粘贴在对开白纸上。然后各组分别进行设计说明与展示。百利慕达的专业图书馆在行政楼地下室,里面收藏了很多专业图书和画册,学生在茫茫书海中搜寻自己需要的图像元素进行再设计,完成时尚趋势的课程作业,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

《时尚趋势》这个课程,需要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认真做好调研与分析,在完成这个调研与分析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一种对时尚元素的认识,培养对时尚趋势的敏感。基于这样知性与感性的基础之上,才可以进入到作业阶段,否则会在浩瀚的图片资料中迷失的,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如何表达。小组合作的形式加强了认同感,基于共识的一种平台,毕竟设计是需要合作与认同的,也是需要被接受的。图像学、色彩心理等知识具有基本原理可循,传统的图像和异域的图像符号作为一种元素采集,并进行重构,而获得新的审美感受。

百利慕达学院位于世界四大著名时尚学院之首,在留学生中相传背着印有百利慕达的书袋逛街,很多商店都会主动给百利慕达的学生打折扣。这次我们也荣幸得到了他们赠予的书袋,当我们仔细看标签时才意外地发现印有“made in china”的字样。在感慨中国人勤劳之余,也认识到了设计品牌的价值。

二、佛罗伦萨大学专业通识课程

佛罗伦萨大学教授所讲授的《佛罗伦萨建筑史与艺术史》课程,分为课堂讲授与实地参观两部分组成。佛罗伦萨本身就是—所历史博物馆,同时也是一所美术馆。从古罗马的考古遗迹,跨越中世纪,到了文艺复兴,这座城市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代。再到了19世纪的市政改建,—直到当代建筑。其中文艺复兴史与美第奇家族的兴衰自然成为了讲解的重点,佛罗伦萨本身就是一座文艺复兴之城。意大利文艺复兴从佛罗伦萨开始,影响了整个欧洲的现代文明。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最能体现“传统与革新”这个主题,这个主题成就了意大利永恒性的价值与意义。文艺复兴的光彩是在哥特艺术天空中绽放的,其开端由两幅青铜浮雕的竞标事件拉开帷幕的,这件事发生在1401年,标志着文艺复兴的诞生。这两幅青铜浮雕阐述同一个主题,就是旧约中上帝对亚伯拉罕的考验,亚伯拉罕正准备杀死自己唯一的儿子祭祀上帝,这时上帝的出现阻止了忠诚的亚伯拉罕。参与竞标的是洛伦佐.吉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和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如今,这两幅为洗礼堂青铜门的竞标作品被并排陈列在巴杰罗美术馆中。

这种艺术通识课程,先在教室总体讲解,而后安排时间在现场进行详解,一次课均为三个小时。教师会在参观前一天把课件提前发送给学生,让学生预习明天参观的内容。第二天集中后统一实地讲解,教授提前与参观地预约,并且把课件进行了打印,手捧A4打印纸一边讲述一边展示。他们实际是在上理论课,只是把课堂搬到了大教堂或者博物馆中。他们会边走边讲,一直不停地讲三个小时。三个小时讲完后,才留给学生自己自由参观。新圣母教堂和巴杰罗美术馆留给学生自己参观。

课程安排在碧媞宫、波波里花园、圣母百花大教堂、圣洛伦佐大教堂(包括洛伦佐图书馆、主教堂、新、旧圣物贮藏室等)、维奇奥宫、圣十字教堂(包括皮具学校)、乌菲兹美术馆、还有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博物馆和孤儿院建筑。每个地点都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和讲不完的故事,老师兴趣盎然地讲三个小时很是紧张。参观圣母百花大教堂时,早上八点在大教堂前集中。马勒姬教授买好联票,我们一起排队攀登大教堂圆顶,马勒姬站在我们侧面,一边排队一边讲课,不停地翻阅着她提前准备好的课件打印稿,讲述着大教堂的建筑历史和扩建过程。我们一点点地向前移动着。进去后我们开始沿着当时为建筑工匠预留的狭窄阶梯向上攀登,到了圆顶部分,教授指着那“人”字形的砌砖结构,讲解布鲁内列斯基的建筑结构手法。到了圆顶上方的观景台,视野赫然开朗,俯瞰整个佛罗伦萨,一片红褐色的屋顶十分壮观。片刻观景后,教授让学生坐在石长椅上,自己站着面对学生又开始细致讲解圆顶的故事。佛罗伦萨大学教师的这种敬业精神是最使我感动的,每到一处教师都一马当先喋喋不休地开讲,学生反倒气喘吁吁,时常跟不上老师的步伐。记得听完马勒姬教授三节课后,我情不自禁地对她讲:“您的学问像阳光一样灿烂而美丽。”

在参观圣洛伦佐教堂和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博物馆时,由两个教师同时上课,一个是学建筑师专业的,一个是学艺术史专业的。两个老师配合起来,你讲一段退后,他前进一步开讲,这种形式很亲和也很全面。总之,每次想起这些教师总会给我一种美好的精神力量。

三、历史语境中的时尚生活

历史是现实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精神情节,时尚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学追求。在意大利,这种感受会很强烈。意大利的建筑、雕塑、绘画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是世界其他地方很难与之相提并论的。于此同时,意大利的时装、饰品、手工艺品、汽车设计等高端时尚。因此,传统与革新是意大利突出的文化特征。对传统的珍爱和对革新的追求是意大利的艺术基因,也正是这种基因,铸就了意大利的设计哲学或者是设计思想体系。

文艺复兴的核心就是传统与革新的完美结合,在中世纪的文化土壤中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从而加以创造走出了一条现代之路,现代文明由此而诞生。因此,为了实现现代文明的生活,根本就没有必要以牺牲传统为代价,现代化的生活可以与传统的继承相互协调发展的。笔者这次去意大利游学住在佛罗伦萨郊区的一栋古典样式的住宅内,房屋宽敞明亮,房东特意提醒家具是18世纪的,要爱护。巴洛克风格实木家具很有艺术品位,可是房屋中涉及到功能方面的都是现代化的,例如高品质的卫浴,现代化的厨房,还有空调等。百利慕达也一样,新古典的建筑与装饰,可是多媒体和卫生间设备高档讲究。传统建筑在发挥其功能的同时,所起到的精神滋养是无法简单地用物质来衡量的,现代化的生活设备让生活便捷顺畅。因此,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个细节中,几乎都蕴藏传统之美而又不失现代之光。

当然,意大利的艺术品修复的水准很高,这样能够很好地除去岁月对艺术品的伤害。一个品牌是要有故事的,是要有岁月积淀的。品牌的历久弥新正是基于传统与革新的一种表现。意大利的手工业发达,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羊毛和皮具等,这就使得今天西装最好的毛料几乎都是意大利生产的,当然还有时尚皮包。在圣十字教堂内的皮具学校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今天依然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在生产。佛罗伦萨有一种独特风格的马赛克手艺,一直流传到现在。古罗马遗留的马赛克是小石块的拼贴,可以看出一个个小石块。而佛罗伦萨的马赛克却看不出之间的差别,是渐变的石块经过打磨后,合成天衣无缝的绘画。乍看上去,就像油画,根本看不出是传统的马赛克。

“可持续设计”除了环境资源方面的可持续外,还有人文遗产和精神资源的可持续,因此可持续设计同样要围绕传统与革新这个核心命题来思考。在设计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革新的关系,如何为可持续的世界而设计?需先找到本地标志性的特征和特色,必须先找到这个深入人心的突破点。一般包括本地的特色食品,例如托斯卡纳的红酒就是一种地方特色。另外,还有本地的艺术表演、本地传统和手工业技术等都集中体现了传统的活力。设计师与手工业者的结合进行设计,采用传统技艺,采用当地有名的图案进行设计。目前手工制作被很多人重视,包括很大的企业都看好这个发展的方向。可持续设计当然还有一种使命,就是每样都不可浪费,都要重新使用,如果这些东西是本地的特色产品,那么重新使用的过程就是一种传统与革新的融合。最后,利用艺术与设计之间融合,而进行创造是重要的一种途径与文化资源的利用,因此对艺术的珍爱,是革新的基础。

传统与革新的辩证思想体系是意大利艺术与设计的核心命题,正如亨利.福特在设计“T型汽车”的时候,只是想生产一种跑得更快的马而已。革新就此诞生于传统之中,意大利丰厚的艺术资源和文艺复兴的启示,永远是现代工业设计与时尚设计的宝贵财富。

乡村建筑传统与革新的探索 篇4

1 当前新乡村建设与改造中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1.1 传统乡村建筑的消逝

传统乡村建筑消逝的问题需从两方面来探讨, 第一方面, 传统的乡村建筑被在新的建设中被大量拆除。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城市不断向外扩建和乡村的城镇化的建设, 都将乡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列为重点, 其中建筑的建设占有着重要角色。然而这形成了乡村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使居民的居住环境开始远离自然环境, 向人工化、社区化发展。另外, 许多原有的传统乡村建筑被盲目拆除, 被新的建筑所取代。这是传统乡村建筑在“拆”中的消逝。这其中包括一些有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和古村落, 作为有形的历史遗迹, 是独一无二的, 一旦被拆除, 便不可再生。诚然, 乡村的发展是时代不可逆的潮流, 有些传统建筑, 年久失修也已不适合人们使用, 无论其建造工艺还是装饰特点需保留的意义都不大, 拆去重建势在必行。然而另一些传统建筑, 不但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其工艺精湛, 又具有典型的当地民俗特点, 即使房屋有一定的残损, 稍事修葺, 可令其焕然昔日光彩, 但这样的文化性遗迹一并也没在城镇化建设中, 实在令人惋惜不已。而相比之下, 新建起的乡村建筑, 几乎被清一色、缺乏个性的水泥建筑所覆盖。在造型上趋于雷同, 在功能上也减弱了地域差异。如果说国际化让城市之间没有了彼此的特点, 那么城镇化, 则泯灭了乡村存在的个性。

另一方面, 传统乡村建筑的消逝是指新建的仿古建筑仅流于形式上的模仿, 缺少考究, 不能够做到对传统的传承。仿, 自然不比原本的来的真实。文中所提到的仿古建筑, 在乡村, 多数处于原有遗迹的旅游景点之中, 比起传统建筑而言, 一部分仿古建筑不免有粗糙之嫌, 它们仅追求形式上的相似, 却并没有领会传统建筑的精髓、特点, 加之现代的元素的附着, 造成整体构成显得有些牵强附会。如果真的传统建筑需要这些“假的”替代, 这种扭曲了的延续, 实则也是一种消亡。

1.2 乡村新建建筑地域风格性减弱

造成建筑地域性文化消逝的局面和地区对于传统建筑保护的经费有限有关, 但同时, 也与人们对乡村建筑的文化价值上的认识和城镇发展的规划上有很大的关系。近代以来, 不少地方对于乡村建筑价值的认识只停留在旅游开发的价值上, 而对于其丰富的历史、科学、社会、艺术等价值方面认识不足。加之, 对乡土建筑的经济价值片面追求, 重开发利用、轻保护打理的现象便相当普遍。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一些地方误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村建设运动, 存在简单的城市化倾向, 求新求洋, 没有考虑民族文化传承问题, 造成乡村、民族、历史、地域特色的全面丧失。

与此同时, 在乡镇的发展的规划上的对传统建筑保护的忽视, 以及村民求新求异的自建房也使得原有的特色建筑风格消失殚尽。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 作为乡村主体的农民富裕之后, 开始向往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但目前旧的乡村民居绝大多数属于祖传下来的私人房产, 由于岁月的流逝, 逐渐老化陈旧, 已越来越不适合现代的居家理念。但在一户一宅政策的限制下, 村民要想住新房, 就必须拆旧房, 于是村民纷纷营造新房或旧房翻新。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放弃传统模式, 盖起各式各样的洋楼, 地方特色逐渐也变演成了千篇一律的乡村景象。如南方某乡下的民居建筑逐渐出现了向城市模仿的现象, 原有的传统古建筑带脊尖屋顶四合院样式和灰砖少用了, 就地取材的石料也不用了,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鲜亮颜色的瓷砖贴面, 即千篇一律又耗经费, 而蕴藏建筑文化符号中的区域特色也随之消逝了。

2 对乡村建筑发展的建议

2.1 合理规划构建乡村建筑秩序及文化模式的理念

在中国乡村传统生活中, 是以传统的乡土性社会为基本特点的。费孝通先生曾用“熟人社会”形容之, 并指出:“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 在区域间接触较少, 生活隔离, 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还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这种熟人社会当中, 社会结构的基本格局是“差序格局”。因此, 这样的社会模式对于新乡村建设是仍需要借鉴的。一方面, 社会的发展给予了现代乡村不同以往的社会职能和历史使命。另一方面, 发展中的乡镇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保留着乡村的人伦秩序, 它对乡村社会的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十分有利。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宗族关系在乡村中联接社会关系纽带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因此, 在新乡村建设的规划中, 应考虑到这一点。

2.2 建立对传统古建筑进行保护评价标准

在乡村中, 因土地的有限性, 大部分新建筑是在旧的建筑地址上进行重建, 特别是住宅。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新建筑建成的同时也对旧的优秀传统建筑加以保护, 这样新旧合理地融合才能将乡村发展与地域特色结合起来, 才能在城镇化建设中与历史并进。因此, 在不可避免的再建过程中, 对传统古建筑保留还是重建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甄别的和严格考究的过程。旧的传统建筑并非所有都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有些过分残损保留下来的意义也不大, 而有的则需要深度修缮, 或是部分进行改造才能得以保留。这些不可一概而论。因此, 建立并执行相关对传统建筑的保护评价标准就显得十分必要。建立标准不但要对鉴定地古建筑情况需要有详细的划分, 对各个部份的艺术价值进行考量、评估, 对何种情况应拆除, 何种情况应为局部保留, 何种情况将进行什么程度的修缮, 提供标准和保护措施的建议。目前我国这方面的标准并不完善, 也不统一, 如果能够尽早地完善这方面的标准, 那么, 在实施、执行的过程中, 则将会对传统古建筑的保护, 提供一些保障。

2.3 新乡村建筑发展需一定程度上保留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 乡村建筑在不同程度下大部分出现了雷同相似, 千宅一面的现象。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乡村、或是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建筑物和民间建筑中都相互仿造。这样的建筑中有些既散失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风格特色, 又不具有真正意义的现代性, 甚至有些还存在着工程质量方面的问题。因此, 使得乡村建筑的发展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然而若能在设计中延用当地优秀的传统建筑的元素, 在营造、装饰等方面有所借鉴;在表达上汲取当地民间优的秀传统文化符号, 从中提炼出适合与当下建筑设计相契合的素材, 并运用到新的建筑中去。那么新建的乡村建筑实则也是对当地的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2.4 新乡村建筑的发展要适宜当地气候与自然环境

传统乡村建筑的独特性中, 有一点就是回应自然。其主要方式之一就是结合当地的气候因素, 自然环境进行建筑布局, 营造。对于千篇一律的现代现存建筑来说, 地方气候条件, 环境因素同样应是需要重视的重要的设计依据之一。由于我国各地区气候、地理环境差异较大, 反映在建筑环保、节能设计要求也应侧重面不尽相同:例如:在北方的建筑应注重冬季供暖期节能, 而在南方的建筑则应注重夏季空调期节能。这些差异可以体现在乡村建筑中去。比如南方现存民居中经常采用的有很好遮阳效果的深檐, 在现代乡村建筑设计中依然可加以借鉴。除此之外, 由于土壤、水文等因素的差异, 建筑需要考虑到与自然地结合, 以免造成环境的破坏。现代的建造工艺加之与环境的融合, 这也是乡村建筑走向特色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2.5 乡村建设与改造要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由于乡村建筑营造有自由性和自发性等建造特点, 因此, 对新乡村建筑的新设计而言, 需要一个对住户、设计者的宣传教育的过程。正如上文所说, 传统乡村建筑的特点正在逐渐消失, 伴随其消逝的其实正是传统的区域文化。而一方面由于人们普遍缺少这方面的认识, 另一方面也由于没有专业的建筑方面的知识, 不知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在新建筑中去, 因此, 在新的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加入公众的参与, 更可以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正如弗里曼说:“设计过程有一部分是教育过程, 设计者从群众学习社会文脉和价值观, 而群众则从设计者身上学习技术和管理, 设计者可以与群众一起发展方案”

在乡村这个特殊环境中, 若能够发展出一种集体和个人都能够参与到设计的设计模式的话。则通过与村民的交流, 使专业人员的智慧和技巧与村民的切实要求和愿望结合一体, 这样的规划、设计不光是开放的民主的, 同时也使村民对规划、设计的思想、进展乃至实施都能有所了解, 对自己所处的地方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不光具有很大的透明度, 而且能够反映出村民的愿望, 为传统文化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 最大限度地保障乡村建筑的地域特点和可持续发展性。

3 结语

在乡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传统建筑却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消亡”。作为对文化的责任, 对历史和后代的责任, 保护传统建筑, 不仅是为历史留下记忆的片段, 给未来发展留下可以借鉴的文化元素, 更是将文明、文化传播。所以, 不应该让所有乡村古建筑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消亡。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丰富多彩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和谐, 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因此, 保护乡村有价值的文化古建以及建设出高品质、具有中华民族文化风格的乡村建筑, 则是对历史的拯救和文明的传承。因为乡村建筑是属于这个国家, 这个民族, 集体的回忆。

参考文献

[1]王澍.世博会的“乡村建筑师”[N].瞭望新闻周刊, 2010-07-21.

[2]胡希军;马永俊.论旧村改造规划建设中乡土建筑的保护[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 2002:190-193.

[3]骆中钊.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住宅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113.

革新传统教学 篇5

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

教学目的:

①了解和感受外国美术发展中艺术流派、艺术风格与时代的关系。②了解并掌握外国美术中重要的艺术流派的主要特点。③进一步学习美术欣赏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了解并掌握各流派的主要特点,对一些经典作品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作品赏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作品与作品,作者与作者,流派与流派之间做比较。在比较中,辨别异同,识别风格上的差异。

难点是涉及艺术流派比较多,对这些艺术流派形成的社会条件,要作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问:17世纪欧洲为什么会出现巴洛克艺术?

二、新授:

1、通过课件了解文艺复兴后的社会现状。

17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17世纪的欧洲美术,是以巴洛克风格为代表。它服务于教会上层和贵族,为了宣扬宗教和满足享乐的欲望,不惜重金建造豪华宫殿、住宅,使其显得壮观和华丽。

2、引导学生鉴赏:贝尔尼尼的建筑《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雕塑《阿波罗与达芙妮》和鲁本斯的绘画《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各有什么共同的艺术特征?

在雕刻和绘画中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气氛。建筑大量使用曲线和椭圆形体现出丰富多变的构造,在绘画中强调光线。戏剧性、豪华、饱含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鲁本斯笔下的裸体,不论是男是女,都具有肌肉强健、体力充沛、动作粗犷、富于肉感等特点。这一特点始终贯穿在鲁本斯的一系列作品中。这是对人的生命力的积极肯定和歌颂。这一作品中的开阔有力的笔触与富有动感的线条,使画面洋溢着勃勃生机。热烈明快的色彩,抒发了画家的浪漫情怀。所有这些都集中地显示了巴洛克艺术华丽恢宏的一面。

指名说说委拉斯凯兹《宫女》的特色。

3、“荷兰小画派”:

著名的“荷兰小画派”:肖像画家哈尔斯、伦勃朗,风俗画家维米尔,静物画家霍达。他们的作品有什么艺术特征?(世俗性)

重点赏析伦勃朗作品。通过课件了解:

伦勃朗(1606年—1669年)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不仅是杰出的油画家,而且是著名的铜版画家。他在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从而在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伦勃朗出生在莱顿一个磨坊主家庭。受过较好的教育,并进过大学,但不久离校学画。21岁时已掌握了油画和铜版画的基本功,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在家乡开画室并接受订货。1631年离开家乡定居在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很快就成为当地著名的肖像画家。1634年他与富商小姐莎斯基亚结婚。自此至1642年他创作了许多肖像画,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欢迎。1642年他的爱妻病逝,后因伦勃朗和女仆结合,引起亲属们的强烈不满,以致诋毁他的声誉,霸占他的财产,最终使他陷于困境,不得不搬到贫民区居住。但伦勃朗在艺术上并没停步。相反,由于生活的坎坷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视野更为广阔,使他的艺术达到了顶峰。在他完成晚年著名的代表作《呢布业同业公会理事》后,他的后妻和他唯一的儿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子相继离开人间。1669年10月4日,这位最杰出的荷兰画家也终于在极端贫困中与世长辞。虽然他的遗物只有画具和破旧的衣衫,但是他却给人类留下了一大批极其珍贵的艺术遗产(600幅油画、1300幅版画和2000幅左右的素描和速写)。

在伦勃朗的大量作品中,肖像画占了很大的比重。仅他的自画像,目前保存的估计总数在60幅至100幅之间。他的绘画风格,突出地表现在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虚实结合,层次丰富,气韵生动,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课本所选的伦勃朗的《夜巡》一画突出地体现了他的这种绘画风格。

《夜巡》是伦勃朗创作盛期的重要代表作。它是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民兵总部订制的一幅群像肖像画。

4、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

A、先通过播放古典和浪漫主义代表音乐来让学生感知流派特征。

指出: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洛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延续和发展,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人,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的以 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代表是舒伯特。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有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和波兰的肖邦。浪漫主义音乐终结在瓦格纳和勃拉姆斯时代。

B、古典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古典美术的传统,多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的历史故事,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造型和对称、和谐的构图,追求单纯、庄重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宣传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微妙的明暗色调。

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

a、以普桑为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

b、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新古典主义。

c、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形式完美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结合相关具体作品理解: 建筑:

凡尔赛宫(1661年—1756年,勒沃、孟莎、勒诺特尔等先后设计)

原是法国王宫,在巴黎西南,是欧洲最宏大、最辉煌的宫殿,占地300公顷,集建筑、园林、绘画、雕塑之大成,集中体现了十七八世纪欧洲艺术和技术的成就。凡尔赛宫镜厅(1678年始建)

凡尔赛宫最豪华瑰丽的大厅,又称“镜廊”。由建筑师孟莎设计。整个大厅长73米、宽10米、高13米,室内用乳白和浅紫大理石贴面,廊柱则用绿色大理石贴面,柱头和柱础镀金,檐壁和各种花饰都用金色。厅的拱顶是由当时著名画家勒布伦绘制的巨幅油画,表现路易十四在位时的功绩。大厅一侧是17扇朝花园而开的巨大拱形窗门,另一侧则是17面落地大镜子,由483块镜片镶嵌而成,它把对面窗外的蓝天、园景映照在镜子之中,使室内显得更加丰富,“镜厅”之名则由此而来。当年厅内燃烧蜡烛时,几千支烛光经镜面反射,使大厅显得无比辉煌。此厅之所以如此豪华,因为这是宫廷举行大型招待会和国王接见外国高级使团的场所,相当于中国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绘画:

达维特《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油画,330×425厘米,1784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达维特(1748年—1825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杰出的画家、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主要代表。古罗马历史题材的历史画《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有力地歌颂了古罗马人为了共和国的利益而勇敢地去格斗的英雄主义精神。

油画《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原是法国皇帝路易十六的订件,但达维特并没有按照统治阶级的意愿去画,而是赋予这一古罗马历史故事(罗马城和邻城阿尔巴交战,双方各派三兄弟格斗,以定胜负。而双方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之间有着姻亲关系。但是,代表罗马城的荷拉斯三兄弟毅然挺身而出,大义灭亲)以鲜明的主题──个人情感要服从国家的利益。画面上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这两种矛盾情感的冲突。中心位置上的荷拉斯三兄弟在出征前,从父亲手中接过武器并庄严宣誓;画面右下角的三兄弟的母亲、妻儿和姐妹则陷入个人的情感而感到哀伤,笼罩在一片忧虑和悲哀的气氛中。她们的行为反衬出三兄弟出征前的英雄气概,突出了画的主题。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均衡对称,造型坚实,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

安格尔《浴女》(油画,146×97.5厘米,1808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安格尔(1780年—1867年)是19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绘画的主要特点是线条工整,轮廓准确,色彩明快,构图严谨,具有一种典雅的美。他一生画了大量作品,其中以肖像画、女性人体画和素描最为突出。

这是安格尔早期的代表作,但它已经清楚地显示出安格尔的艺术追求。安格尔年轻时就非常崇拜古典艺术。十五岁时他看到一张从意大利带回来的拉斐尔的《椅中圣母》的印刷品,激动得热泪盈眶。以后他就决心要创造一种符合古典原则的理想美。这件女性人体作品便是这种艺术追求的具体体现。画家以准确的线条、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女性人体的曲线美,尤其强调女性人体背部的圆润与柔美。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单纯的形体美的欣赏。当然,从中也看到了安格尔坚实的素描功底,简洁、流畅的线条所包含的韵律和音乐感。

C、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出现于德国和英国,十九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宗旨与“理想主义”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鉴赏:

席里柯《梅杜萨之筏》(油画,489×718厘米,1819年作,现藏巴黎卢浮宫)

席里柯(1791年—1824年),是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先驱者。他的《梅杜萨之筏》是一幅使当时画坛引起强烈争议的作品。席里柯以幸存者的叙述作为他创作的素材,并对尸体、重危病人等画中要描绘的场景画了许多写生,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这一作品。描写筏上的幸存者突然见到远处一艘轮船时,挣扎着起来呼救的一刹那。席里柯通过上升的金字塔形的构图,有层次有节奏地把人们由死亡、绝望、痛苦挣扎升华到希望得救的激情上,激起观众的种种联想。加上森严的色调,强烈的光影对比,更增强了这一悲剧事件的气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当时许多习惯于旧传统的美术家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作品。当然,不久就证明,这幅作品为法国浪漫主义美术冲破古典传统的束缚开辟了道路。

戈雅《1808年5月3日的屠杀》(西班牙)(油画,266×345厘米,1814年作,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重点: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油画,260×325厘米,183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德拉克洛瓦(1798年—1863年)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他的艺术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把绘画艺术从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他的创作是以人民争取自由的题材、对于人物情感的深入刻画、大胆的构图和绚烂的色彩为主要特征的。他的《自由引导人民》一画是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

德拉克洛瓦在这幅作品中,大胆地将寓意象征和真实的现实生活场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画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燃烧着战斗热情的象征自由的女性,她那强壮的手臂毫不费力地持着装有刺刀的步枪和法兰西共和国的三色旗。她虽然袒开胸部,但毫无温柔或淫荡之嫌。她那有力的双腿跨过街垒,冒着炮火,带领战士们前进。虽然这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但画家把她塑造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她身穿法国妇女的服装,只有她头上的那顶弗吉利亚帽(摹仿古罗马时期解放了的奴隶所戴的帽子,法国第一共和国时期曾以此作为自由的象征)和几乎是一种古典风格的人物造型,体现了她的寓意象征。她是法国人民争取自由精神的化身,正是她引导人民走向胜利。跟随她的人中有激昂的工人和市民等。她左侧的手拿双枪的少年,进一步突出了这次革命的广泛群众性。她右侧的面向画面中心比较突出的人物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绅士,他身穿流行的长礼服,头戴大礼帽,留着络腮胡子,手持滑膛枪。正是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控制了这次革命。这次革命的结果不过是以波旁宗族中比较开明的一派势力代替了反动的波旁王朝的统治。在画面下方的阴影

用心

爱心

专心 3 里,受伤和即将死去的战士横卧在碎石中。一位战士目视着自由的化身。她既是他们的理想,又是他们战斗的动力。透过画面右侧的硝烟,人们可以看到远处巴黎圣母院的塔楼。争取自由的主题,强烈的激情,色与光相融合的对比,奔放有力的笔触,这一切就是这幅作品的主要成功之处。

吕德《马赛曲》(大理石,1270×600厘米,1833年—1836年作,巴黎大凯旋门)

吕德(1784年—1855年)是19世纪上半期法国最著名的雕刻家。安放在巴黎大凯旋门上的浮雕《马赛曲》是他不朽的杰作。这一作品原名《1792年义勇军出征》。它表现1792年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国的战争中,马赛的一支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战斗的历史事件。当时这支义勇军是高唱着一支斗志昂扬的军歌雄赳赳地开赴巴黎的。巴黎的市民们称这首军歌为《马赛曲》,1795年这首歌被正式定为法国国歌。吕德的这一浮雕也简称为《马赛曲》。这是一件结构严谨统一、人物情绪激昂奔放、运动感急速有力、极富艺术感染力的高浮雕。整个浮雕分为两层:上层是右手执剑、左手振臂高呼象征法兰西和民主自由的女神,下层的各种人物与上面的自由女神相呼应,并且突出男女老少万众一心,奋起保卫祖国的主题思想。它充分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昂扬的斗争精神。它与德拉克洛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总结: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分别有什么重要特征?

四、拓展:

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全面了解这一时期自己喜欢的画家或音乐家

用心

爱心

革新传统教学 篇6

不同于现代医学“实验室—临床”的研究模式,这种从临床返回实验室的逆向研究方法,被称为反向药理学,它是一种药物发现应用先于对其作用方式和机制了解的研究模式。

刘向明,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数学专业出身,后转向生物统计和生物数学研究领域,长期开展医学、生物学和数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近年在利用反向药理学研究传统医药研发中的关键问题方面建树颇多。

反向药理学是以在历史上长期使用来治疗疾病,并已被证实具有很高安全性和功效的传统药物为化合物资源,通过跨学科的探索性研究,整合已证实的临床经验和实验观察,并通过进一步的预临床和临床研究将先导物开发为候选药物的严格科学方法。

刘向明强调,这一过程中“安全”是最重要的出发点,效应变成有待确认的事情。其创新性在于将有生命力的传统知识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供更好和更安全的先导物。它为药物研发从随机追踪偶然的发现转变为有目的、有组织的寻求先导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为源于传统药物的新药研发提供了一条捷径。

2000年,刘向明调到中南民族大学工作。当时正值“入世”前夕,传统药物现代化发展之路仍不甚清晰,面临着许多问题。当他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就决定在自己原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大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传统药物科学研究。

当时民族大学的实验室条件非常简陋,实验材料和器材都非常缺乏。刘向明从小处着手,利用仅有的一台膜片钳记录仪,开展药物对细胞膜离子通道的作用研究,之后再慢慢积累,目标直指解决传统药物现代化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由于所研究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又因为研究环境的恶劣,再加上我的非医学学术背景,我提出这一想法时,没有人相信这是一件能做下去的事情。”对于人们的质疑甚至反驳,刘向明以“置之不理”的心态面对,以“我行我素”的行动坚持。十年坚守,终于换来硕果累累。

刘向明介绍,传统药物一般是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且具有多种药理效应。但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靶点并未得到明确阐述,究竟是哪种或哪几种成分产生了药效也并未确证,传统药物开发甚少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究其根本,是因为长期以来传统的研究方法仅单独研究从原药物中分离的化学成分或原药物本身的效应,并没有把原药物的效应和其化学成分的效应联系起来,忽略了药物本身的药理效应并不一定与其成分的药理效应完全一致的问题。

因此,刘向明认为:针对传统药物的研究,不仅要阐明其药理作用机制,即怎样起作用;又要确定其产生特定药理效应的药效物质基础,即什么在起作用。应将药理机制研究和物质基础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从二者的相关性着手来阐明传统药物临床有效的科学根据的方法学。这是解决传统药物研究关键问题的新途径,也是按照反向药理学研究模式研发传统药物,为新药研发提供借鉴的新思路。

自2001年起,刘向明以确有多种疗效的傣药龙血竭的镇痛效应为生物学背景,提出了以传统药物本身的药理效应为参照,将其成分(组合)的效应与原药物本身的效应作比较,寻求能替代产生原药物本身效应的化学成分(组合)作为研发新药的先导物这一新的方法学的基本原则。

为了实践在新的方法学指导下的药物发现过程,刘向明建立了传统药物药效物质的操作型概念。即针对特定的药理效应,通过对原药物和其成分(组合)的药理效应之间的比较,来确定某一成分(组合)是否为原药物的药效物质。所谓药效物质,就是指能产生与原药物的效应类似效应的化合物,它可以是某种成分,也可以是某几种成分的组合。

基于这种定量化的研究方法,他们建立了传统药物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理机制研究的方法学,把原本对传统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的探求,转化为一个能按现代科学的要求进行研究的问题,即药物本身的药理效应和其成分的药理效应之间关系的检测、表达与分析。

目前,关于龙血竭的镇痛效应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们在龙血竭中找到了对新型镇痛靶点TTX-R钠通道和TRPV1受体具有调制作用的有效成分组合—剑叶龙血素A、剑叶龙血素B和龙血素B,并证实确实是这三种成分协同调制痛觉信息在初级感觉神经元和脊髓上传导使龙血竭产生了镇痛效应。

这一研究结果对多组分、多靶点新型镇痛药的研发具有启迪意义并提供了天然的范例。而应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长期临床应用证实具有显著疗效的传统药物中提取、分离多种单体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系统的药理研究,开发出化学结构和药效机理明确、安全性高的新型药物,也正是新药研发中的新亮点。如此,能更充分挖掘以植物为本的各民族传统药物,作为国际药品市场的巨大潜在资源。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向明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范围的广泛认可。2005年,第27届IEEE生物医学工程国际学术年会上,大会组委会评价刘向明等提出的方法对确定民族(传统)药物的药效物质具有重要意义。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因刘向明在传统药物的现代研究中所作的开创性工作而将他遴选为“Leading Scientists of the World 2011(2011世界领先科学家)”和“Top 100 Educators 2011(2011年度百大教育家)”之一;美国传记研究院主席J.M.Evans提名刘向明为“Great Minds of the 21st Century(21世纪伟大思想)”第五版中的 Greatest Minds(最伟大思想者)之一,称誉他为21世纪成就的开拓者;世界艺术、科学和传播协会2011年授予刘向明终身成就奖。

“不迷恋金钱和权势所带来的快感,但通过努力贡献所赢得的荣誉应该得到尊重。”但刘向明深知荣誉终将成为历史,研究还要继续。他介绍,在确定了一种传统药物的药理效应由它的多种成分所产生后,就要阐明多种成分以什么方式(协同或拮抗)产生这种效应及以这种方式产生效应的分子机制。然而,多种药物(或成分)的组合效应的预测传统上一直依赖表型响应数据,这种方法不能用来确认药物(成分)组合的分子信号传导机制。“为了做到这点,我们认为需要建立新的概念框架或模型,从分子响应特征,即经药物处理的微阵列数据来识别药物组合的作用机制。”下一阶段,他们将集中力量着手研究这个问题。

“要有从事原创性工作的欲望和勇气,当有做原创性工作的机会时,不要错过,这种机会不是随时随地都有的。”能力、勇气和机会,成就了刘向明的今天。期待在未来传统医药的革新和发展中,刘向明和他的团队带来更多的惊喜。

革新传统教学 篇7

1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差异

1.1 网络编辑的概念

随着网络编辑不断的变化和扩充, 网络新闻的采样比传统新闻的采样要更多, 相多于传统新闻来说网络新闻可能对于新闻的质量更加宽松, 并没有传统新闻那样严格。更加的自由, 那么从新闻的采样来源来看, 传统新闻对于新闻的采样可能来源于自己新闻媒体或者是多家新闻媒体一起联合来发表, 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新闻的发展和内容多样性, 而网络媒体的来源却全然不同, 网络媒体的来源来自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的稿件, 有很多的来源途径, 大大丰富了网络媒体的多彩性和非单一化。

1.2 两者之间传播的细节

报纸的版面一般是很难进行大规模的改版和美化的, 因为报纸的特性制约了版面的改版和美化, 传统媒体的传播对于版面来说是很难改变的, 而网络媒体则不然, 对于新闻的整体设计和考虑, 以及大众的眼光的考虑, 网络媒体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新闻页面的改版和编排, 以此来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和进行新闻的突出。传统媒体的版面因为条件的限制所以改版面是很困难的, 而网络媒体是面对大众越来越挑剔的审美观, 所以网络媒体对于版面的设计和版面的更改是非常必须的, 而不断的改变版面的设计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相对于传统新闻来说, 网络新闻更加具有版面可观性。更加让人能够引起阅读的兴趣。

新闻媒体的内容大多具有易读性,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读懂新闻的内容, 清楚这件新闻所发生的事情。新闻文字一定要通熟易懂, 用最少的篇幅传达最容易理解的意思。新闻总是在文章开篇处写出整篇文章所要讲诉的内容, 这样让人一目了然。用来引起人阅读的兴趣。有的新闻配上图片是为了让整篇文章具有欣赏性和客观性, 相比较文字而言, 图片更加能够让人读懂内容和引起人阅读的兴趣。也更加让人有阅读的兴趣, 更加让人能够接受。

1.3 两种编辑手段的比较。

固定一条路线是传统媒体的固定思维, 传统媒体如果某一个新闻的改版和改变都可以引起最后新闻的整体改版和重新排版。而对于这样来说, 大大耗费了时间和精力, 甚至有可能最后会耽误新闻的出版和发表, 不能达到新闻的及时性。网络媒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变这种情况, 随着网络媒体里面的超文本的出现, 对于传统媒体的这种缺陷, 网络媒体很好的弥补了缺陷, 使得新闻不再是单一的固定路线和思路, 而是呈现多元性变化。这也是网络媒体相比较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和弥补的缺陷。

2 网络媒体的创新和突破

网络媒体对于新闻这种必须要有及时性的文体来说, 网络媒体具有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网络的传播速度和网络的更新是很快的, 所以对于新闻的播报和传播也是及时的。所以网络媒体的出现对于新闻来说是新闻传播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传统媒体对于新闻的播报有很多的限制。

新闻地区的价值

在正常的情况下, 每一条新闻它的价值在不同的地方都是不同的, 比如:哪里发生海啸, 可能对于发生海啸的地方来说它的价值比在没有发生海啸地方的价值更重要, 而传统媒体在空间上本身就大大限制了新闻的传播和空间分布, 制约了新闻的传播和辐射性能。而网络媒体, 依赖于网络的发达和网络的空间可忽视性, 新闻一旦发表和出现, 就能利用网络的优势, 在网上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和扩散。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 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更加具有时间的概念, 一个地区发生新闻, 传统媒体就很难做到及时有效的传播, 而网络媒体能够快速的把当时发生的新闻几乎在同一时间传播开来, 让更多的人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和知道新闻。就好像东西总是热的好吃, 新闻也是一样, 一件成年往事总比当下最热门的话题要冷淡的多, 读者的阅读激情对于成年往事也要低很多。这就是必须要强调的新闻的快速及时性能。网络媒体的空间比传统媒体更大更加的宽广, 没有传统媒体播报新闻那么狭小, 它是一种大范围的空间立体传播。而对于新闻这一要求即时性能的文种来说, 网络的空间立体建立和网络的传播速度也已经能够满足甚至超过了新闻及时性这一需求。

传统新闻难做到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的新闻播报, 而网络媒体将声音、图像、文字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新的多媒体手段的网络媒体播报。每一个读者和大众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也能够从多媒体的表现手法上去多元化的体验新闻带来的感觉。这让读者更加喜欢去阅读新闻, 对新闻产生一种兴趣。而新闻就是要读者产生一种阅读的兴趣激起读者阅读的欲望, 这才是新闻所要达到的效果, 而新闻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传播, 让读者能够了解发生的事情和事实的真相, 这也是新闻最终的目的, 如果达不到此目的, 新闻就不是真正的新闻, 而是迷惑大众的手段。

3 结论

网络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 它能够快速的反应新闻, 而且能够包含新闻的多种性和新闻的客观性。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新闻的见证者和播报者。每一个人都能够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于新闻的见解和了解。正是因为网络的发达, 所以在网络上的新闻更加应该谨慎对待, 网络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而产生的新型媒体, 所以更加应该吸收传统媒体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网络媒体的出现是对于传统媒体的一次重大创新, 未来的网络媒体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的贴近实际生活更加能够让网络媒体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蒋晓丽.网络新闻编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革新传统教学 篇8

传统服务行业大都是指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一种行业, 它大概包括餐饮业、旅游业、服务业、娱乐行业、商业等。在网络技术还不发达的时段, 传统行业普遍面临着低增长、低利润的困境。我国的服务行业分布结构普遍不够合理, 第三产业占的比重较大。电子商务的出现相当于中国传统服务行业的第二春, 是挽救我国传统服务行业的新希望。现在大多数人都自己开店自己做生意, 所以现在的竞争也会越来越大, 如果只是沿袭以前的经营模式不做任何变换革新, 很多小企业都会面临着倒闭的风险。有了电子商务, 传统服务行业开始了全面的革新, 正是因为电子商务的突飞猛进, 才使得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开始朝互联网靠拢, 开始体验在网上购物、网上交易等一系列的电子商务活动, 这说明了电子商务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互联网有着高速、高效和低价等优势, 有利于传统服务行业迅速建立和扩大自身的销售渠道, 进而赢得更多的客户。销售渠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 传统服务行业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 并且同现实的实体店一起销售, 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盈利机会和更多的希望。在传统销售模式中, 商品首先要经过代理商、分销商、批发商, 然后才是终端零售商和卖场。显然, 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 比较浪费资源和时间, 渠道层级过深, 影响了销售效率, 消耗时间太多。不仅不利于商品的快速铺货, 而且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 时间就是生命, 对商品的销售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将商品直接放在网上, 让消费者可以更多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网上挑选和购买商品, 节约了中间商品流通的成本。比如说现在比较流行的网络销售网站有淘宝、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 这些都是利用互联网成功销售的例子。再如说传统的美容美发店, 他们只能通过在实体店里面销售自己的服务来取得利润, 但是如果注入互联网及其各种高科技手段等新鲜血液, 就可以更好提高其客户体验价值和销售额。比如利用3D软件这种新的科技加入到理发店, 他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 扫描顾客脸型, 在设计发型之前就能让消费者看到与自己脸型更加合适的发型, 让消费者亲自看到效果, 若不满意还可以继续更换其他的发型。但是像传统的理发店他们只能在经过各种服务定型之后才能让顾客体验到结果, 如果消费者对服务感到不满意, 想要换回之前的发型就会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一种厌倦、不耐烦、失望的心情, 会产生以后不来这家理发店消费的心理。这样就会降低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从而导致客户流失盈利水平降低。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还处于成长期, 它还不够完善, 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守信用人士的干扰。这就要求必须对其进行大量的修正, 也需要网络消费者随时保持警惕的心态去购物。这是电子商务的一个最大的缺陷。但是总的来说, 电子商务促进了传统服务行业的发展。现在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的团购网, 比如说美食、KTV、电影票等, 做得较好的有美团网、拉手网等。不可否认, 电子商务依旧给传统服务行业带来了希望。它可以使更多的传统服务行业在互联网上就能展开销售, 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扩大了销售渠道, 增加了销售额。而且电子商务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并不要求我们的业主像实体店那样选择店址, 投入人力, 还得计算成本、水电费和员工的工资绩效。在网上展开销售, 它对销售时间限制相对比较宽松, 可以24小时随时在线进行销售, 不用特派人员守着, 利用现代信息软件便能自动轻松地完成一次销售。

电子商务对传统服务行业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电子商务对传统服务的影响是全方面的, 比如说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电信业、网上信息联盟、网上交易保障运营商等。电子商务对企业自身的巨大影响如下:

(一) 电子商务对传统服务业交通运输的影响

之前的服务行业都是进行实地交易, 当电子商务发展起来之后, 各种网上交易模式兴起, 就需要将网上销售的东西发送到全国各个地方区去。这样无疑带动了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 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需要配置大面积的仓库, 当从网上接受到订单时, 卖家就可以开始联系仓库进行订货拣货与发货等一系列的工作。网络的应用还可以实现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决策。在传统的物流配送管理中, 由于信息交流的限制, 完成一个配送过程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而网络系统的介入, 简化了物流配送过程。

(二) 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销售的影响

现在非常流行的网店比如说淘宝, 在网上开店可以降低企业或个人的成本, 节约了开店的租金、水电费、员工资金, 而且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可以让消费者随时随地地享受购物的快乐。传统服务业通过多种媒体做广告, 耗费的资金较多, 而且需要对负责的销售渠道进行管理, 并且目标市场受地域的限制。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营销是消费者占主导地位的。网上交易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商品, 促使顾客理性购买。

(三) 电子商务对传统服务行业价格体系的冲击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传统服务行业将会受到网络销售价格优势的冲击与影响。首先, 在网络上销售可以极大地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 可以使用较低的费用在网上进行媒体销售, 发布广告信息, 使消费者对产品有所了解与认知;其次, 网上销售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使企业专注于提高顾客的感知价值, 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 集中精力改善企业自身内部的缺陷。另一方面,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传统服务行业营销模式相对比较耗费时间, 成本高效率低, 管理层次较多, 致使对市场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 商品滞销、库存积压, 已经成为传统服务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网络的普及以及各种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信息化产业快速发展, 企业的销售也将利用网络的优势来制定自身全面全新的销售模式与销售目标, 树立全新的销售理念

在现代网络技术的冲击下, 大多数消费者只要通过搜索引擎就能找到自己心仪的产品, 而且避免了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弊端。企业要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占领市场赢得顾客, 就必须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来考虑销售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可以在网上建立销售渠道, 从中接触到潜在的顾客, 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比如说美容美发行业, 完全可以利用现在网络3D技术, 在网络上设置软件, 让消费者自己去亲身体验各种发型与自己脸型的匹配程度, 然后选择自己满意的发型, 这样提高了顾客的体验价值, 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也满足了消费者与众不同的消费个性与需求。

(五) 电子商务对国家税收的影响

虽然说现在并没有成立专门的税收机构来对网上交易的项目进行征税, 但是如果企业或者个人想在网络上销售产品, 就必须从各个地方进货, 进货的时候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税收行为, 如果网上销售比较流行, 在网上销售的企业越多, 就越能刺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征税数目越大, 就能维护国家权益, 税收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可以调控经济运行, 调节收入的分配, 监督经济活动等。

(六) 电子商务对传统服务业客户服务的影响

网络有互动性, 可以使企业与客户之间产生一种互动关系, 可以改善客户服务质量, 密切企业与用户的关系改善售后服务。提高客户的体验值与满意度。促使企业引入更先进的客户服务系统, 从而提升客户服务质量。

电子商务对传统服务业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 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电子商务对传统服务业的影响也是我们必须肯定的。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为我们带来了方便, 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并且体验到了快乐。为企业带去了更多的利润。提高消费者的体验价值, 促使企业全面革新自身的服务理念, 为广大的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电子商务正在全球蓬勃发展, 它自身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 各类电子商务如雨后春笋般在互联网上出现, 这就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产业知识化的21世纪,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与电子商务紧密连接, 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电子商务技术。

摘要: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 利用Internet技术, 买卖方互不谋面进行的买卖交易, 实现消费者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支付以及各种商业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一体化的一种新型商业运营模式。随着当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现在网络购物、交易、支付等电子商务新模式发展迅速, 电子商务的成本较低、效率高等优势赢得了大多数消费者的青睐。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帮助中小企业寻找到发展机会、赢得市场。因此, 电子商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关键词:传统服务行业,电子商务,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1]黄合水.广告心理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8.

[2]成伯清, 李艳林.消费心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革新传统教学 篇9

莫尔的业务目前包括完整系列的大功率油烟机和高效节能灶具、全系列餐具及炊具、电气卫浴产品和相关配套等,其在产品研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材料工艺、表面处理、产品智能化、环境改良、生产自动化以及多渠道营销系统等多个领域。

莫尔拥有厨房无油烟智能系统多项专利,能够保证油烟机彻底排净油烟、真正免拆洗、绝对不倒灌。莫尔全新开发且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火立方燃烧器设计专利,也保证了莫尔燃气具远超国家一级能效标准。此外,莫尔还以更便捷的加盟方式、独特的开店模式、强大的销售支持和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了行业多年的瓶颈问题,这也是对传统销售模式的全面革新。

革新传统教学 篇10

一、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修养, 对于处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1.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借鉴或继承, 不仅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 而且使之获得世代相传的驱动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历来就很重视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人”, 这种实现人生价值、完善人生理想的进取精神和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 正是儒家学说的思想要旨和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科学发展, 和谐理念, 则继承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2. 道德教育.

道德问题事实上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道德教育的重点也不是简单地理解道德规范, 而是将这些规范内化, 用道德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身的行为,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能力, 形成良好道德品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欲望的张扬和释放形成了社会转型期的躁动和迷惘, 所有这些对社会道德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德滑坡”现象时有发生。古代的“德政”与今天的“德治”一脉相承, 孔子主张“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认为“仁政”是英明之治。所以国家强调“以德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正是对中国传统社会“德政”观念的合理继承与发展。

3. 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 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生态意识的增强和生态文明的塑造, 依赖于生态教育。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从《周易》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到儒家的“取物不尽物”、“取物以顺时”、和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 林木不可胜用也”, 都可以启迪我们从人的内心精神层面来思考解决环境问题, 来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古代传统思想的冲突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兴衰变迁的积淀中所带有的时代烙印和其时代的局限性, 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 传统的东西未必是合理的积极的。

1. 中国传统文化受宗法制度影响和制约, 带有较重的宗教人情色彩。

如“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对“仁道礼义”做出的种种规定和限制, 使传统文化的宗法色彩愈加浓烈。

2.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就有过“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

民间生活更把纲常伦理、祖宗遗训, 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把这种绝对主义的观念带到社会主义新时期, 同时也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上的教条主义态度。

3.《增广贤文》的一句“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

圣贤书”, 古人用来告诫读书人要少管是非, 多钻研学问。的确, 很多时候做学问, 确实要有这种不闻窗外事的执著和甘于寂寞, 但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能让人去适应当今全球化的社会。所以我们应该用“世界眼光”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思想精神批判继承的基础之上, 善于因势利导, 积极更新观念, 超越民族的狭隘界限, 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历史高度和哲理深度的反思, 以适应时代潮流。

三、穷则思变, 革故鼎新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复合体, 和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一样既有精华, 也有糟粕。因此, 我们使传统文化现代化既不是单纯的以传统文化指导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也不是对儒学的复兴, 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 在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之以新的时代内容, 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点,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亦即老子所言:“执古之道, 可御今之有。”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 始终坚持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 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是发展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 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 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 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 而不是颂古非今, 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邓小平也指出, “我国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 都应当借鉴和学习”, 但是“也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用整体的眼光“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把传统文化改造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新文化。

四、传统文化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史学者, 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民镜也, 爱国心之源泉也”。因此, 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国的大学生, 要有一个立足点, 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唯其如此, 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 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没有自己传统历史文化的武装, 是无法在现代社会生存的, 因为越是国际化, 越要民族化。”因此我们大学生应该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明确当代中国的文化诉求, 在世界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 取其精华, 消解渊源于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却又延续至今的糟粕, 在当今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社会里, 承担文化启蒙的重任, 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与创新, 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在包容和体谅中挖掘“仁义礼智”的本性, 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它不仅使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及其方法生成的基础, 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文化背景和教育思想也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并以此为依托, 并肩在现代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相互扶持、共同修整,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相互激荡中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承,革故鼎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伟利, 刘龙昌.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略论[J].船山学刊, 2010, (2) :210-212.

[3]崔寅.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冲突[J].商场现代化, 2010, (1) :71-72.

[4]高武全.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9) :150-152.

[5]王春英.突破传统文化惰性因素的束缚,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意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5) :78-80.

[6]李征.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8, (4) :10-11.

[7]于晓霞.试论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南方论刊, 2011, (6) :61-63.

浅谈传统中国画的革新问题 篇11

关键词:文化形式;传统中国画;审美再造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9-1

本文将传统和当代绘画题材的内容范围看作一种历史事件进行研究。传统视野是构成绘画创造无限发展的历史纵线,当代视野是构成绘画创新的阶段性时代横线。诸多时期的当代视野的成果沿时间先后串连起来就构成了传统视野的广阔平面,这平面范畴中间的的纵坐标,就是绘画内在的精神支柱与核心。

一、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城市水墨画

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水墨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角色转换。一方面,受玄学和山水诗的影响,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着浓厚的文人情结。另一方面,新时代的中国画正抛弃文人避世思想的局限。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一种客观现实的眼光来看待、表现这种由“出世”到“入世”的观念的转变。水墨都市化变成了水墨当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都市山水画使城市的现实生活进入了水墨画的审美视野。他的审美观遵循:目力所及皆可图画。水墨画的时代感表现在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表达上。那些平日里我们熟视无睹的景象:拔地而起的大厦楼群、穿梭不息的立交桥、飞驰的汽车。行走的人群,在视线中纵横穿插的街灯柱,活页跳动的着的各色的广告牌被水墨都市绘画在宣纸上标新出来时,竟是这样让人感到意想不到的美。当达到目力所及皆成图画审美是,水墨就突破了传统既定的体彩事业、到表现方式,都将被赋予新的内涵。

都市水墨它的渊源上溯久远,但独立形成画派却是在当代,它是时代的产物,是改革开放后城市新发展所形成的必然的审美意识,是中国山水画对当代人生的关注与蕴藉的新形式。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画,是在农业文明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主要以原始的自然为描绘对象,通过恣意率真的表现,反映了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对自然、对自由和谐、对理想中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随着人造自然的不断增长,加上近年来对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的传统文人画的不断批判,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转变下,山水画的变革势在必行。都市山水画虽然目前还处于对都市外观的临摹阶段,但事实上,在这一变革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艺术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传统山水山水画的范畴,涵盖了地理人文、人情风物等广泛的内容。如朱新建对当代人情感的真实描绘、李津对个人生存状态的有力揭示、李孝萱对现代都市由浅入深的深刻剖析等等,就连被公认为最早的“城市山水画”的《清明上河图》,在艺术史上也是以风俗画的面目出现的。因此从根本上说,城市山水画所探讨的最根本问题实际上是传统中国画的代言人——水墨的变革問题,是传统水墨在都市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当代转换的问题。

二、都市山水并不是中西方艺术融合

中国画不仅延续文化的历史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和着时代的脉搏发展与创新。近些年来城市题材渐渐进入中国画家的题材视野,并有逐渐明确与专门化的趋势。这不仅是艺术实践探索的新领域,也是民族艺术的精神内核随时代发展焕发生命力的表现。正在形成中的新的审美观之变革体现于新的画科--水墨都市绘画在文化历史观的层面上,水墨都市是对当代都市山水画传统发展的前瞻与暸望。文人水墨画在传统中是专属特殊阶层的“雅”艺术,在近现代被发展成为平民阶层的“土”艺术或融合西法的“洋”艺术,在当代它的新领域是“土洋” 与“雅俗”相结合的当代中国民族传统艺术新形态。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现代的,科学的奔放的就是西方的,传统的落后的保守的就是中国的。中国也是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画和西方画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画画的是哲学,而西方画画的是科学。

三、结语

中国社会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楼群耸立立交桥穿梭的现代城市面貌是时代生活的一大特色。它作为新的表现题材留给了当代的艺术探索者们。从艺术史发展的角度看,这应该是对中国美术史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次变革,打破了中国画长期以来停滞不前的局面,为新世纪中国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徐悲鸿徐老先生在中国画的革新之路上影响至为深远。他在1947年于《新国画建立之步骤》一文中说:“故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法造化而已。”水墨都市画对于西方绘画的色彩研究成果的大胆借鉴,使中国画拥有一个欣赏和表现美的更为开阔的境域。

参考文献:

[1]陈浩.水墨都市绘画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7.

[2]徐恩存.焦虑与突围[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3.

[3]周文权.城市山水画初探[D].湖北美术学院,2007.

[4]彭石.水墨都市绘画研究综述[J].大众文艺,2009,(16).

[5]宋玉明.论城市山水画[J].艺术探索,2009,(04).

[6] 王林.底层人文[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革新传统教学 篇12

一、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和革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 有利于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发展文化强国时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虽然我国人民的法制意识增强了,但是社会问题也在逐渐增多,如西方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对中国人民产生的影响,致使许多人出现诚信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扭曲等现象,直接导致民族、国家缺失传统文化自信,另外还呈现出缺乏系统化的关于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制度方面的规定,造成人们缺乏足够的传统文化认识度。甚至出现某些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过于盲目崇拜,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只有加大对中国文化的重视,才能够为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 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相适应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面对这种宝贵资源的时候,应该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和革新的态度,充分挖掘、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创新性地发展、创造性地转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特征,有效地整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相适应。

3. 有助于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容都隐藏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沉淀发展成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不断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其中许多内容可以应用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如吸收墨家的兼爱非攻、儒家的理想人格等思想,将其科学地应用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对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培养。另外社会实践、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从中可以看出群众基础是传统文化固有的特征,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也更加容易接受。所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时可以采取马克思主义方法,使用广为熟知的、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讲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融入当今时代的思想内容,从而达到不断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效果[1]。

二、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

为了实现生态文化社会的创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于是提出生态教育,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态学的方法、原理、思想等内容,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为生态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丰富的生态文化内容,对其进行传承有助于完善生态教育。如儒家思想中提出的“取物以顺时”、《周易》中讲述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男女”等。对这些文化进行传承,有利于启发人们思考出有效地对环境问题进行解决的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2.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文化

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道德问题全面地反映出来,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不能够用道德规范来简单的定义,需要内化这些规范,在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指导时使用道德规范,提高人们自身的道德自律能力,促进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在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在社会转型期呈现出张扬的社会欲望,极大地影响了社会道德领域,频繁出现“道德滑坡”问题。在一脉相承的“德治”“德政”下,孔子提出的“仁政”理念,是非常明智的治国思想,目前强调的“以德治国”正是与之呼应的举措,是发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2]。

3.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新的时代内容赋予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使其具有极大的驱动力,驱动其世代相传。而实现人生价值、人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重视的内容,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能够将儒家的思想充分显现出来,其提出的博大胸怀能够包容万物、其进取精神能够完善人生理想,且与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相一致。另外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与当今社会的和谐理念相一致,因此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文化。

三、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革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优秀的文化内容,也存在落后的文化内容,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传承时不能全部吸收,应当有所选择,创新地继承传统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1. 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应整理、开发传统文化体系,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在目前社会发展中,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增强国家的竞争优势,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同时这种来源具有取之不尽的特征。持续发展中华历史的基础就是创新地继承传统文化,人类从事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都借助传统文化得以保留下来,不断对其中的优秀文化进行挖掘,将其应用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利于人们深入地认识古代人们的智慧、生活方式等,对现代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同时再创造、再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当代人的思想觉悟,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4]。

2. 革新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文化时,革新继承方式,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统、现代之间的合理转化,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在革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时,可以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将优秀的文化以电子形式保存在计算机硬件当中,然后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广泛的传播和教育,使更多的人可以认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另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大力传承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减少对外来文化的依赖,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

3. 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文物建筑

为了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充分发挥文化作用、教育作用,在革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文物建筑的方法,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带领人们去往建筑物景观、文化遗址等地区进行实地参观,若是条件不允许,则引导人们观看相关的影片、图片等,使人们真实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伟大,加深教育的真实性、形象性,然后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将传统文化建筑物中反映出的现代文化价值渗透给人们,从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与革新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和革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善。同时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时,主要是将其道德文化、思想文化等应用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而在革新中国传统文化时,可以采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进行不断挖掘、革新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等方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和革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探索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革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关键词:意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黄洁.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20):57-58.

[2]黄超,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观念阙如与现代补缺[J].学术论坛,2015(03):159-162.

上一篇:轨迹算法下一篇: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