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革新

2024-09-17

政治革新(精选7篇)

政治革新 篇1

政治传播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及其他的相关工作者利用现代大众传媒, 运用文字、图片、视频, 甚至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向目标受众传输带有既定目的的政治信息, 继而影响其政治态度、信念或行为的传播过程。而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现代政治传播在传播渠道上有了新选择, 同时也意味着面临革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从最早的符号信息时代, 到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到现在的大众传播、网络传播时代, 各个呈递进状的时代不断带来新技术、新思想、新产业, 新媒体正是在这些基础之上诞生的。本文所谈到的新媒体主要以门户网站、视频网站、博客等互联网媒体为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 信息的传播具有快速及时、来源广泛、互动参与等优势。这些优点目前主要体现在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角色的转变。传统媒体的强势时代正是传者的强势时代, 传统媒体承担的角色是在全社会信息的供给匮乏的背景下, 充当一个信息的发现、加工、传播的角色。而现在“传本位”不仅在向“受本位”转变, 更是迈向一种传者与受众相结合的时代。这些优点和变化既能使政府和其他政治参与者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又有利于公民表达意见和参与政治活动。可以说,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政治传播中自上而下的信息通道, 形成了双向、互动的信息通道, 探索了普通受众实现政治诉求的新路径。

一、新媒体给政治传播带来革新机遇

(一) 完善了政治传播体系, 促进了政治民主化政治传播的一大功能就是促进政治民主化, 而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前提就是信息的充分沟通交流。长期以来, 政府部门都是通过传统媒体与社会大众进行信息交流沟通,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这种传播方式的缺陷在于信息传播从上而下, 不仅效率低下, 而且反馈延迟。传者与受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 使得政治传播往往给人以宣传灌输的强制形象, 缺乏说服力。而新媒体时代,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使受众能够依靠新的传播平台, 实现双向的互动沟通, 无论是公众个人通过政府网站或者电子邮件来发布阐述自己对公共事件的意见, 还是在BBS上的民众与政治组织间的协调交流, 都能够立即通过互联网得以实现。同时, 政府所开展的民意调查、征求意见、基本信息采集等工作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 都能获得比传统方式更加准确的反馈结果。这种建立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政治传播系统形成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有效双向交流。改进后的政治传播系统为政府的公共权力和公众的私人利益之间的博弈建立起对等的信息平台, 为建立真正民主的社会秩序和公共政策提供了公平正义的保证。在对2006年3月的“两会”的新闻报道中, 两会博客跃入人们眼帘, 代表委员们通过“代表委员博客”、“记者博客”、“博客写两会”三个栏目, 及时方便地与全国的民众沟通交流。使网民及时了解掌握两会动态, 而且代表委员也能及时了解民众对“两会”的反映和要求。草根群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体现了政治民主化中最重要的要素:平等。而代表委员一定程度上采纳网民提出的合理议案, 为国家制定科学性的决策奠定了基础。同时这种有效的政治传播在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对公民也起一定的教化作用。

(二) 增强了危机时期政治传播的效果

突发危机情况下, 政府具有发布有效消息, 保持社会稳定的职能。而大众传媒则应当在保证信息公开透明的前提下, 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保障社会稳定和民心安定。在面临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时候, 政府部门需要及时通过大众传媒向民众提供准确、详细的信息, 起到引导舆论、安抚民众、控制局面的作用。网络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阵地的组成部分以及人民表达民意的新渠道, 在现代政治传播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期间, 网路媒体表现良好。在地震发生的一个小时之内, 主流党政网络媒体如新华网、人民网迅速推出四川汶川地震专题报道页面, 政府通过这些政府网站立即对震中、震级作了准确通报。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 政府都在不断披露最新震情统计数据, 地震伤亡人数在中央及部门政府网站上实时更新, 媒体滚动播出最新消息。而且双向交互的传播模式使公众的参与性显著加强, 各大社区论坛里广大网民守着帖子等待, 生怕遗漏掉任何一点信息, 更重要的是相关社会公益团体在网络媒体平台上有效组织了全国性的募捐活动。在这一突发危机事件中, 不仅彰显了网路媒体的责任, 表现出主流媒体所具备的成熟和责任感, 而且政府公开透明的形象得以塑造, 有效提高了危机时期政治传播的效果, 稳定了社会局面。

二、新媒体给政治传播带来革新挑战

(一) 要求网络媒体增强社会责任心

政治传播的主体内容是向公众传达政府工作概况、政策法规、经济动态形势及党的相关战略决策。不仅是传统大众媒体在传播中应该重视真实性原则, 网络媒体同样应该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进行公正、严谨的新闻报道。而网络媒体由于其无形化、无时空限制、自由开放的特点, 恰恰是内容监管最困难的一环。如BBS、博客、社交网站等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 信息来源渠道广泛而随意, 三人成虎事多有。而且, 网络媒体的生存依赖于点击率, 为了获得高点击率, “眼球经济“大行其道。同时, 现阶段的互 (下转第135页) (上接第133页) 联网内容监管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情况, 监管力度不足, 假新闻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涉及政府部门丑闻的敏感新闻, 往往是最吸引受众关注的新闻。比如钱云会案, 天涯社区等国内多个知名论坛和微博上, 陆续出现乐清蒲岐镇寨桥村村民钱云会“被杀”的帖子, 引发了众多网友关注。仅在天涯论坛的浙江板块上, 网友“ZF公然sha人”所发的“蒲岐一苦难的村长, 为民办事的好村长, 今早被杀”一帖, 点击量已达11万多次。这些信息都是网友的主观臆断, 没有经过实际考察, 因此在事实没有查清之前就妄下结论, 定下“谋杀”的论断, 造成了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因此新媒体时代下, 有效的政治传播需要网络媒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二) 不同意识形态的渗透, 影响国家安全

政治传播最常用的方式之一是建构政治传播符号, 选取何种政治传播的符号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媒体和公众提供信息的暗示, 而很多符号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比如美国在911事件之后就将国旗、国徽作为政治符号之一, 在网络媒体的网站中反复强调。网络领域的意识形态渗透已经影响到受众对接收到的信息的正确理解。因为意识形态和文化内涵不同, 将可能导致受众在信息选择方面就给予否定, 而政治传播的效果实现的前提是受众首先要选择接收信息。网络媒体由于其全球化、开放性的特点容易受不同意识形态的渗透攻击。如2009年, 当伊朗大选后落败的一方反对党煽动支持者上街暴动以指责执政党选举舞弊并攻击政府机构的时候, 当大多数民众还搞不清楚状况的时候, 这些反对党支持者上街暴动与警察冲突的照片影片已经先一步传送到西方某些国家手中, 经过有目的的剪辑, 影像资料通过手机媒体与网络播客的信息传播给了全世界的受众。这次伊朗因为大选改选而引起的政局持续动荡, 由国外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所散播的意识形态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强的作用。

三、结语

新媒体对政治传播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 当以双向交互为特征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为公众的政治诉求创造了表达空间, 也对政府行使公共权力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监督手段的时候, 新媒体作为政治传播的有效平台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 同样由于新媒体极强的交互性和开放性, 使受众更容易被其媒介形式所掌控, 也就是从“电视人”变为“网络人”。特别是整体公众素质不高或敌对政治势力恶意操控下, 可能会出现错误的舆论导向, 进而被部分不法利益集团所利用, 扰乱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影响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团结与安定。所以, 构建法制化的网络传播平台是保障政府进行政治信息传播的核心保障, 其次还应着力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和民主政治觉悟, 让每个公民都能明确自己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内涵。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要促进我国政治民主化和制度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发展, 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正确利用新媒体的政治传播功能, 努力将新媒体打造为民众发表呼声的畅通渠道, 实现政府工作与民意之间的良性互动。

政治革新 篇2

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一道道时代的命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担负起最大的责任为认识起点,以党的建设制度和党的纪律检查体制为发力点,以坚强决心和历史担当全面自我革新。作为党员干部要顺应历史潮流,在积极适应和引领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中,乘势而上、砥砺前行,自我革新。

实现自我革新就要坚定理想信念。习总书记曾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在困难时和逆境中消沉动摇,在赞誉和诱惑中迷失自我,究其根源,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自觉抓好学习、增强党性修养,确保思想理论上的坚定清醒,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实现固本培元、强筋健骨。

实现自我革新就要严守党的纪律。严明纪律和规矩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中央严肃查处严重违纪案件,坚决查处腐败官员,彰显了党中央尊崇党章、严肃党纪、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惩治腐败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严明党的纪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是做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把党章党纪熟记于心,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坚决同违反党纪行为作斗争,做到执行纪律无条件、遵守规矩不含糊、守住底线不逾越,远离“带电的高压线”,实现自我约束。

实现自我革新就要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作风之一,是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进行改革实践,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做许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任何人也不可能不犯错误,而勇于修正错误、坚持真理,在接受经验教训中不断前进,是践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内容。广大党员干部要勇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严肃认真提意见,满腔热情帮同志。要严于自我解剖,对存在的问题要深入剖析原因,认真整改,对待批评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实现药到病除,肌体健康。

政治革新 篇3

【关 键 词】“工学结合”模式 教育理念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国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这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这种高职教育教学的重大变革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做好高职思想政治课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革新:

一、教育理念的革新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学校课内外课堂教育和企业公司实践教育资源,注重职业实践教学。在现今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条件下,高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探索富有实效性、职业性、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路径。

1.理論联系职业实践,以职业为载体,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要实际考量学生即将就业的各种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发展前途和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及用人要求;同时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甘愿奉献的精神,使学生能在中西部地区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坚守岗位、认真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就业和职业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培养政治素质合格和思想素质合格的有用性人才,真正把职业素质培养落实到思想政治教学的各个环节。

2.思想政治课教师也要纳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中,也要下企业锻炼,这样才能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课教师也是“校企共享、动态组合”的师资队伍中的一员,许多高职院校把思想政治课教师排除在双师型教师之外是不正确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长期参与这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方式,深入了解与这类专业对口的行业、职业的特点和岗位需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根据学院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实际情况,让思想政治课教师基本固定地带某个院系的思想政治课,让其更好地了解这个学院专业的学生将来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对其专业和就业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并定期每学年要求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至少下学生实习、顶岗实习的单位两次以上,让思想政治课教师也能更好了解专业学生和企业文化,为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服务。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环境互换中形成知识更新和专业化,有针对性地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看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力,帮助学生成长,使学生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后能非常自然地进入实践的工作状态。

3.高职思政课教学仍然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许多高职院校认为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主要就是抓专业和技能忽视道德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培养。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并不能因为“工学结合”要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就忽视了对政治素养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场坚定、目标明确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全面的育人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教育内容的革新

“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要根据高职教育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应在教育目标和教学目的明确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注重高职学生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并要依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方向,把先进的职业理念、企业文化等知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的合格人才。

1.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培养,比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以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重点,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可以把职业道德教育课放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帮助学生顺利迈向社会成为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实践课堂可以通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便利条件,邀请企业的成功人士及高层管理到学校来开设职业教育及思想教育专题讲座和学生座谈会,向学生明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种种要求。

2.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形成的、员工接受和认可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念、思想认识观念和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应根据“工学结合”环境的特点,在内容上加大对企业文化的教育,并将对行业、企业的认知纳入整个教学体系中。实践课教育可以让学生到具体的企业环境中了解企业,亲身体验企业对人才职业道德的要求,让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吃苦敬业意识和服务竞争意识,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习惯,缩短学生从“校园人”到“企业人”转变的时间。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可以重点讲解一下相关行业、专业的宏观经济和政治环境,特别是讲解特殊专业和新兴专业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方向,帮助学生全面深层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景。同时也要针对行业、企业和社会、学生的实际需要,更加重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情教育,讲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困难和近几年学生就业的宏观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使学生树立能在基层生产、服务第一线或艰苦条件下工作的思想作风和能力,使他们毕业后真正成为思想合格、技术合格、“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

三、教学方法的革新

根据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规律和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革新教学方法,按照“工学结合”的思路,注重职业教育和实践教育。

1.在理论教学方面,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多“满堂灌”,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应进行“职业综合化”教学模式,也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和专业工作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具体职业目标下去学习。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是被动地画重点、记笔记,而是按照教师根据专业设定的现实思想和道德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教材体系和大纲来传授思政课教学内容,而是按照学生在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卓有成效地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精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作为导演退居幕后,学生是演员甚至是主演,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近年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们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许多可贵探索,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课堂辩论、分组讨论、举办专题讲座等,大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改革注重“互动式”教学,在班级内分组组织团队,分组讨论、辩论,并可以进行情景模拟企业场景。这样一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既对学生进行了团队协作精神教育,又解决了合班授课人数太多难以驾驭的烦恼。

2.在实践教学方面,要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优势,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顶岗实践结合起来。我们以前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主要侧重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忽视了与专业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实习、实训、顶岗实习过程中在企业、工厂、车间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针对性问题,还有利于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学生和服务企业的双赢。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学生的实习、实训、顶岗实习过程中不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企业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遵守岗位制度和职责规定,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的机会,结合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性地完成思想政治课的实践任务。如实训前通过对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规范要求和企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为主题的调查报告的撰写,并关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开展有预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看似不正常、不正确的社会现象和正确处理利益矛盾,尽快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在实训中,跟踪调查,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和思想问题,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融入企业,享受学习生产生活。在实训结束后,组织学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优秀实践标兵进行表彰奖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全面提高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同时针对“工学结合”的现实状况和条件,由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定期前往“工学结合”地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咨询或普法活动,还可以和挂靠企业管理队伍并提供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等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

[2]王晚英.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6).

[3]葛军燕.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4]林冬妹,陈岸涛.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5).

[5]余平.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探析[J].新课程,2010

政治革新 篇4

思想政治课教学结构由政治教材、学生实际和教师这三个支撑点构成。其中, 政治教材支撑着课堂教学的内容、方向、范围和深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枢纽和中心;学生实际则支撑着课堂教学的速度、规模、节奏和效果。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重教轻学思想的影响, 许多政治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 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忽视学生的智能发展, 教学内容繁杂, 教学手段陈旧, 以教师讲授为核心来安排教学结构:提问→讲解→巩固→作业, 导致课堂教学结构流程单一、刻板, 学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 学习效果低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必须对落后的政治课堂教学结构进行革新。这种革新, 主要从下面十个方面考虑。

1. 吃准目标

这是革新教学结构的前提。政治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修考试说明和新课程高考说明, 对教学目标的数量和难度仔细斟酌, 分清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 抓住主要目标, 适当考虑次要目标;并根据知识逻辑中的重难点、学生情况和党的大政方针, 确定一组需要重点解决的阶段目标。课程目标还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 以知识和能力训练为基点和原点, 循序渐进, 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并将其充分地落实在过程与方法之中。预期的教学目标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 消化教材

这是革新教学结构的基础。政治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本身的特点, 独特而深刻地解读教材, 敢于改变课文的“序”, 重组教学内容;善用剪枝学问, 在教学内容的数量上剪裁“瘦身”, 把最基本、最重要、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最有用的核心知识挖掘出来, 选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 提炼出有序、有效教学的知识主线;教师还要正确地处理教材的重点与补充材料之间的关系, 适量补充时事材料、引入名家名言、成语典故等资料, 帮助学生理解主干知识和重要概念。

3. 摸透学生

这是革新教学结构的依据。课前, 教师可以通过抽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政治学案, 了解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把握程度, 锁定存在的学习盲点, 如模糊的或者未知的学习内容, 并记入学习基础档案。课中, 通过观察学生在听讲、笔记、讨论、发言、表演、背诵、默写等学习环节上的种种表现, 摸清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的自制性水平, 掌握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 探测学生的兴奋点和学习节奏, 从而对教学手法进行再加工。课后, 通过反思学生作业完成与订正质量、课外答疑辅导中的表现、单元测试成绩, 把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题技能的高低, 适时调整教学流程, 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解题技能。

4. 创新模式

这是革新教学结构的根本。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构建以政治学案为核心载体的“三点四步”教学模式。“三点”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盲点;“四步”是指教学流程包括定向示标→问题分析→合作探究→反馈指导四个步骤。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激趣导入、目标呈现、知识梳理、问题探究、体系构建、巩固训练、拓展延伸七个环节。这种政治教学模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 学生“自学”“研学”“整学”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 促进学习方式和习惯的转变, 能充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二, 教师要努力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教师只精讲重点、难点和盲点, 让学生拥有充分讨论、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知道的教师不讲, 学生通过读书能理解的教师不讲, 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

5. 修改学案

这是革新教学结构的核心。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要求, 为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自主学习为先导, 问题探究是关键, 知识整理是重点, 巩固练习是着力点。因此, 教师首先要充分备课, 经过主备人个备、备课组群议、主备人修改、个人再备和课后修改生成学案。学案在内容上首先要展示学习目标和能级要求, 凸显本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盲点, 彰显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其次, 教师不仅要精心提炼、选择简要的学习内容, 还必须以填空、判断题的形式在学案的知识梳理环节展示出来, 让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再次, 学案在合作探究部分, 要以典型案例为载体, 设计系列台阶问题, 激发学生通过合作探究, 破解重点、难点和盲点。在学案合作探究环节后, 教师要立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着重基础性、典型性、分层性, 精心设计渗透热点的巩固练习题, 检验教学效果。学案最后要呈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拓展延伸作业, 践学导行。优秀的学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始终发挥导读、导听、导思、导练、导行作用, 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6. 加工课件

这是革新教学结构的关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盲点是学生在知识梳理环节不能消化的内容, 也是政治课堂教学中思维价值最高的内容, 应以多媒体课件为平台,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学习领悟、掌握。因此, 政治教师要积极与学生生活牵手, 挖掘鲜活的生活素材, 特别是切合世界形势、国家生活、地方大事的时事背景资料, 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 创设或加工相应的课件。

7. 打磨学法

学习方法的考量和打造是推动教学结构更新的强大推动力。一般说来, 教师应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连贯思维情境, 灵活运用“独学、对学和群学”方法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掀起学生头脑思维风暴。“独学”是让学生围绕知识目标, 自主完成学案“知识梳理”环节任务, 自主回答思维情境中的问题, 自主完成巩固习题和课后作业。“对学”是让前后二位同学互批学案“知识梳理”任务完成的情况并订正错误, 通过生教生解决独学不能解决的任务。学生通过“对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必须通过“群学”探究来解决。“群学”的前提是建立高效的学习小组, 各小组之间也可相互讨论、质疑、解释。在讨论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大胆猜想和求证, 敢于争辩, 善于讲出自己的生活体验、讲出思维心得, 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打磨学法时,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看书、思考、归纳、交流和总结的时间和空间。

8. 注重反馈

这是教学结构诸因素优化组合的保证。课堂教学结构各环节之间都以信息反馈作为调节手段, 但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结构中, 没有学生给教师的信息反馈, 也不存在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流, 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结构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 教师必须抛弃陈旧的单向信息流通结构, 建构多向信息流通的政治教学结构:既有教师给学生的信息交流和反馈, 也有学生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 使教学活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样, 不仅有助于学生随时调整学习活动, 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教师可以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 使对学生学习的指导、纠偏、改错的针对性更强。

9. 优化板书

这是革新教学结构的着力点。板书是课堂教学的艺术, 经过精心设计的板书, 能突出教材的重点、关键点, 理清教材的脉络系统,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课文的内容, 也便于学生做笔记, 为学生复习巩固功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 政治教师在备课时, 应该一丝不苟地搞好板书设计, 做到板书层次清楚, 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内容简明, 尽量做到少而精;合理布局、主次分明, 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应写在黑板中间;板书应该一分为二, 正、副板书分开, 更好地发挥正、副板书在教学中的各自功能和优势;板书要善于使用彩色粉笔, 以便更清晰地、重点突出地说明问题。

1 0. 推敲时间

政治革新 篇5

永贞改革是唐顺宗发起的一场自上而下的革新运动,永贞改革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抑制藩镇割据,二,防止宦官专权,把权力从宦官手中争夺过来,三,整顿朝廷风气,使得唐代又一次强盛,巩固唐顺宗的统治。

后代专家认为永贞改革的目的很单纯,就是维护封建统治,而唐顺宗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得不把权力从宦官和藩镇割据手中抢过来,所以永贞改革推出的33项政策中绝大一部分都是针对宦官专权和地方乱政的,永贞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皇帝重新统一大权,使得中央开始集权,权力才是永贞改革最根本的目的。

其实除了权力之外,永贞改革还有一些其他的目的,比如说改革是为了整顿当时朝廷的风气,当时朝廷的不良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官员向老百姓搜刮财富,所以唐顺宗非常不能容忍这种不良现象现象,利用改革来打击这些贪官,使得他们再也不敢轻举妄动,所以说永贞改革的目的也应该包括整顿贪污。

除了整顿贪污之外,永贞改革的目的还包括清除朝廷不良风气,当时大大小小的官员为了讨好皇帝都向皇帝进贡宝物和钱财,唐顺宗认为这些宝物都是取之于老百姓的,应当归还于老百姓。所以在永贞改革时期他取消了朝贡的制度,除了一品大臣之外其他大臣都不允许向皇帝进贡财物。

柳宗元与永贞革新有什么关系

柳宗元永贞革新是指柳宗元参与了永贞革新,王叔文在唐肃宗的支持下发动永贞革新。当时的柳宗元善于写诗写文章,在当时的文人圈很有名气。王叔文很欣赏柳宗元,请他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并允诺事成后给与柳宗元宰相的官职。

柳宗元对于永贞革新具有两方面的看法。一方面,柳宗元是一个爱国文人,他看到国家的千疮百孔,看到百姓民不聊生,他也希望能够改革国家。但是另一方面,他也知道改革所面对的压力是很大。宦官势力和藩镇势力是很强大的。

最终在王叔文的劝导下,柳宗元参与了永贞革新。柳宗元以自己的才气,写出了多篇点评时政的文章,并向朝廷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非常积极,得到了唐肃宗的欣赏,被提拔进朝廷中枢。

柳宗元毕竟是个文人,虽然柳宗元也在朝廷任职,但是他只是一个年轻的政治家。而当时的唐朝中,京师有宦官势力,地方上有藩镇势力,各种势力交错,柳宗元没有注意到实际,而是以理想的方式进行改革,最终失败。

柳宗元永贞改革失败了,在唐肃宗被废以后,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司马。柳州远离京都长安,柳州是边荒之地。柳宗元在柳州任职的时候,写了很多诗词。在这些诗词中,他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虽然失败了,但是柳宗元并没有心灰意冷,他的诗词隐约透露着改革终会出现的意思。

永贞革新运动的内容具体是什么

永贞革新运动发生在唐顺宗年间,唐顺宗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发动了永贞革新运动,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意图打击宦官与藩镇势力,但是他的改革只持续了一百多天,最后被俱文珍等大臣囚禁,太子李纯登基,永贞革新运动失败。

永贞革新运动中,打击宦官势力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方面。自从唐玄宗时期开始,宦官专权,唐朝的御林军都被宦官掌握,并且宦官借着为宫廷采办物资的名义在街市上大肆侵占民财,欺压百姓。永贞革新运动废除了宦官的军事权力。

打击藩镇势力也是永贞革新运动中的一方面。藩镇割据使得唐朝苦不堪言。唐肃宗在永贞革新运动中打击藩镇势力,撤除了某些藩镇势力的权力,并且将一些大的藩镇进行拆分,使得藩镇无法同中央抗衡。

整治不良现象也是永贞革新运动中的一方面。唐朝的很多官吏向皇帝进贡,但是为了筹集进贡的物资,这些官吏搜刮民财,唐肃宗取消了这种进贡方式。唐肃宗还严厉打击各地的贪官污吏,将这些贪官污吏革职。

政治革新 篇6

一、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修养, 对于处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1.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借鉴或继承, 不仅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 而且使之获得世代相传的驱动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历来就很重视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人”, 这种实现人生价值、完善人生理想的进取精神和包容万物的博大胸怀, 正是儒家学说的思想要旨和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科学发展, 和谐理念, 则继承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2. 道德教育.

道德问题事实上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道德教育的重点也不是简单地理解道德规范, 而是将这些规范内化, 用道德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身的行为,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能力, 形成良好道德品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欲望的张扬和释放形成了社会转型期的躁动和迷惘, 所有这些对社会道德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德滑坡”现象时有发生。古代的“德政”与今天的“德治”一脉相承, 孔子主张“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认为“仁政”是英明之治。所以国家强调“以德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正是对中国传统社会“德政”观念的合理继承与发展。

3. 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 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生态意识的增强和生态文明的塑造, 依赖于生态教育。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从《周易》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到儒家的“取物不尽物”、“取物以顺时”、和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 林木不可胜用也”, 都可以启迪我们从人的内心精神层面来思考解决环境问题, 来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古代传统思想的冲突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兴衰变迁的积淀中所带有的时代烙印和其时代的局限性, 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 传统的东西未必是合理的积极的。

1. 中国传统文化受宗法制度影响和制约, 带有较重的宗教人情色彩。

如“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对“仁道礼义”做出的种种规定和限制, 使传统文化的宗法色彩愈加浓烈。

2.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就有过“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

民间生活更把纲常伦理、祖宗遗训, 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把这种绝对主义的观念带到社会主义新时期, 同时也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上的教条主义态度。

3.《增广贤文》的一句“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

圣贤书”, 古人用来告诫读书人要少管是非, 多钻研学问。的确, 很多时候做学问, 确实要有这种不闻窗外事的执著和甘于寂寞, 但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能让人去适应当今全球化的社会。所以我们应该用“世界眼光”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思想精神批判继承的基础之上, 善于因势利导, 积极更新观念, 超越民族的狭隘界限, 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历史高度和哲理深度的反思, 以适应时代潮流。

三、穷则思变, 革故鼎新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复合体, 和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一样既有精华, 也有糟粕。因此, 我们使传统文化现代化既不是单纯的以传统文化指导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也不是对儒学的复兴, 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 在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之以新的时代内容, 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点,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亦即老子所言:“执古之道, 可御今之有。”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 始终坚持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 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是发展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 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 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 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 而不是颂古非今, 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邓小平也指出, “我国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中一切进步的和优秀的东西, 都应当借鉴和学习”, 但是“也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用整体的眼光“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把传统文化改造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新文化。

四、传统文化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史学者, 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民镜也, 爱国心之源泉也”。因此, 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国的大学生, 要有一个立足点, 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唯其如此, 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 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没有自己传统历史文化的武装, 是无法在现代社会生存的, 因为越是国际化, 越要民族化。”因此我们大学生应该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明确当代中国的文化诉求, 在世界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 取其精华, 消解渊源于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却又延续至今的糟粕, 在当今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社会里, 承担文化启蒙的重任, 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与创新, 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在包容和体谅中挖掘“仁义礼智”的本性, 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它不仅使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及其方法生成的基础, 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文化背景和教育思想也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并以此为依托, 并肩在现代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相互扶持、共同修整,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相互激荡中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承,革故鼎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伟利, 刘龙昌.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略论[J].船山学刊, 2010, (2) :210-212.

[3]崔寅.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冲突[J].商场现代化, 2010, (1) :71-72.

[4]高武全.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9) :150-152.

[5]王春英.突破传统文化惰性因素的束缚,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意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5) :78-80.

[6]李征.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8, (4) :10-11.

[7]于晓霞.试论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南方论刊, 2011, (6) :61-63.

政治革新 篇7

一、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和革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 有利于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发展文化强国时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虽然我国人民的法制意识增强了,但是社会问题也在逐渐增多,如西方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对中国人民产生的影响,致使许多人出现诚信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扭曲等现象,直接导致民族、国家缺失传统文化自信,另外还呈现出缺乏系统化的关于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制度方面的规定,造成人们缺乏足够的传统文化认识度。甚至出现某些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过于盲目崇拜,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只有加大对中国文化的重视,才能够为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 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相适应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面对这种宝贵资源的时候,应该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和革新的态度,充分挖掘、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创新性地发展、创造性地转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特征,有效地整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相适应。

3. 有助于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容都隐藏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沉淀发展成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不断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其中许多内容可以应用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如吸收墨家的兼爱非攻、儒家的理想人格等思想,将其科学地应用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对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培养。另外社会实践、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从中可以看出群众基础是传统文化固有的特征,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也更加容易接受。所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时可以采取马克思主义方法,使用广为熟知的、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讲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融入当今时代的思想内容,从而达到不断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效果[1]。

二、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

为了实现生态文化社会的创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于是提出生态教育,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态学的方法、原理、思想等内容,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为生态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丰富的生态文化内容,对其进行传承有助于完善生态教育。如儒家思想中提出的“取物以顺时”、《周易》中讲述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男女”等。对这些文化进行传承,有利于启发人们思考出有效地对环境问题进行解决的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2.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文化

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道德问题全面地反映出来,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不能够用道德规范来简单的定义,需要内化这些规范,在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指导时使用道德规范,提高人们自身的道德自律能力,促进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在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在社会转型期呈现出张扬的社会欲望,极大地影响了社会道德领域,频繁出现“道德滑坡”问题。在一脉相承的“德治”“德政”下,孔子提出的“仁政”理念,是非常明智的治国思想,目前强调的“以德治国”正是与之呼应的举措,是发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2]。

3.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新的时代内容赋予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使其具有极大的驱动力,驱动其世代相传。而实现人生价值、人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重视的内容,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能够将儒家的思想充分显现出来,其提出的博大胸怀能够包容万物、其进取精神能够完善人生理想,且与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相一致。另外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与当今社会的和谐理念相一致,因此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文化。

三、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革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优秀的文化内容,也存在落后的文化内容,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传承时不能全部吸收,应当有所选择,创新地继承传统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1. 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应整理、开发传统文化体系,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在目前社会发展中,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增强国家的竞争优势,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同时这种来源具有取之不尽的特征。持续发展中华历史的基础就是创新地继承传统文化,人类从事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都借助传统文化得以保留下来,不断对其中的优秀文化进行挖掘,将其应用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利于人们深入地认识古代人们的智慧、生活方式等,对现代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同时再创造、再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当代人的思想觉悟,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4]。

2. 革新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传统文化时,革新继承方式,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统、现代之间的合理转化,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在革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时,可以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将优秀的文化以电子形式保存在计算机硬件当中,然后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广泛的传播和教育,使更多的人可以认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另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大力传承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减少对外来文化的依赖,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

3. 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文物建筑

为了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充分发挥文化作用、教育作用,在革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文物建筑的方法,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带领人们去往建筑物景观、文化遗址等地区进行实地参观,若是条件不允许,则引导人们观看相关的影片、图片等,使人们真实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伟大,加深教育的真实性、形象性,然后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将传统文化建筑物中反映出的现代文化价值渗透给人们,从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与革新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和革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善。同时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时,主要是将其道德文化、思想文化等应用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而在革新中国传统文化时,可以采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进行不断挖掘、革新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等方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和革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探索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革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关键词:意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黄洁.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20):57-58.

[2]黄超,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观念阙如与现代补缺[J].学术论坛,2015(03):159-162.

上一篇:预分解窑下一篇:郑州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