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革新

2024-06-15

信息系统革新(共7篇)

信息系统革新 篇1

“工业4.0” 是一种在信息技术发展到新阶段产生的新的工业发展模式, 它的核心是连接, 把设备、产品、生产线、工厂、客户、供应商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工业4.0”适应了万物互联的发展趋势, 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嵌入式终端系统、通信设施通过信息物理系统 (CPS) 形成一个智能网络, 使得产品与设备之间、不同的生产设备之间, 以及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互联, 使得机器、系统及人类通过网络持续地保持数字信息的交流。 可以看出, 新的生产模式改革即工业4.0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工业工程 (IE) 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 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熟悉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 懂得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流程及在企业等组织中的实际运用。 因此, 针对社会生产模式的变革, 有必要对现行的《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进行改革, 以更好地实现教学与现实社会接轨、教学为社会服务的目标。 本文以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为例, 首先分析现行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学时设置等, 其次结合工业4.0 分析 《 管理信息系统 》 改革的方向, 最后给出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情况介绍

管理信息系统在石河子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已开设近十年, 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 目前还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实践环节, 课程设置32学时,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典型管理信息系统3学时、技术基础5学时、开发方法2学时、系统分析6学时、系统设计6学时、系统实施4学时、系统的管理2学时、开发案例2学时、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2学时。 教学方法以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以任课老师讲述为主。

二、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需要具备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学、财务管理、系统工程、程序设计等背景知识, 而本校工业工程专业没有开始数据库方面的课程, 因此在讲述开发过程之前, 有5个学时用在给学生打牢技术基础上。 有的课程如系统工程开设滞后, 没有注重课程开设的有序性。

2.教学内容陈旧。 从上面教学情况介绍中可以看出, 教学内容主要是技术基础、系统分析、设计及实施, 案例教学过少, 没有相关的实践课程, 学生在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情况下, 感到抽象, 不容易理解, 遇到实际问题不知道怎么着手解决。

3.改革方向。 工业4.0背景下, 工业互联网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主要技术, 应培养工业工程学生以管理的思维开发信息系统, 能够与信息系统开发用户有效沟通, 能够较好地管理、维护和使用系统, 为将来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打下基础。

三、教学改革的建议

1.课程设置及内容。 首先, 按照课程所需具备的背景知识及知识的有序性开设相关课程, 如在大二学年开设数据库技术, 把系统工程课程开设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之前等。 其次, 对教学内容及学时进行调整, 开设实践环节, 压缩理论学时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进行, 把学时增加到48学时, 其中理论环节24学时, 实践环节24学时。 在理论讲授时注重案例的引用, 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信息系统各知识点。 增加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成功案例, 尤其是“互联网+”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APP开发使用, 以学生常使用或常接触的信息系统为案例, 如学生选课系统等。 在教学手段上实现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VCD相结合, 教学组织上采用参观+分组讨论+上台讲解+模拟系统开发等多种形式。

2.实践环节。 管理信息系统在工业工程专业中应定位为注重方法而非技术的课程, 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理论学习为实践打基础, 通过实践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因此, 在实践环节, 要有针对性地安排实验课题, 让学生能够有兴趣参与业务调研及流程调查等环节, 从而完成指定项目的系统分析、设计等过程。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不同的课题, 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组与要求, 明确小组负责人和小组每位成员的分工, 制订合理的开发计划、开发进度、过程组织与协调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实践环节效果, 考核时以试验报告为辅, 以小组成员当面汇报及老师质询为主, 寻找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行不断调整, 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及假期到企业深入调研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

3.考核方式。 由结课考试考核的单一形式向开放式考核转变, 通过笔试考核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理论的掌握, 通过实践环节考核考查学生对信息系统的理解及掌握情况, 通过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考查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态度及效果, 三种考核并举并重的形式, 能够有效考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培养学生从管理的角度理解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及管理维护信息系统是课程教学的目的。 及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培养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课程教学的目标。 因此, 如何组织课程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其艰巨的挑战。

摘要:为了实现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如何有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结合本专业实际教学情况, 指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给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革新,工业工程

参考文献

[1][德]乌尔里希·森德勒, 著.邓敏, 李现民, 译.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2]黄梯云, 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信息系统革新 篇2

关键词:教学改革,内容革新,实践环节,信息化

雷达原理与系统是学习雷达基本理论、工作体制、系统组成的一门专业课,是雷达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对学员掌握雷达基本理论,建立完整的雷达系统概念,提高雷达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本课程是生长干部学历教育雷达工程专业和电子工程 (防空兵雷达指挥)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生长干部任职培训雷达维修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门任职岗位的必修课程。因此,较好地掌握本课程教学内容对于各层次学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发射分系统、接收分系统、天馈分系统、终端显示分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等多个雷达组件,涉及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逻辑电路、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微波电子电路、微波工程基础和雷达信号处理等多门课程的相关知识。课程的突出特点是跨度大、涉及面广,学员普遍反映内容抽象,较难理解,学习难度大。国内大部分电子信息类大学及其他综合性大学、军事院校不是没有实际的雷达装备,就是装备数量和种类有限且较为陈旧,开展该课程教学时只能采用灌输的方法,先让学员掌握基本理论,在学员接触到实际雷达装备后再自行理解,因此很难保证教学效果。

目前我院拥有各型雷达装备几十种,其中涵盖警戒雷达、火控雷达、侦察校射雷达、气象雷达等,数量庞大,技术较新,体现了当前我国雷达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如果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将新型雷达装备、雷达原理与系统教学各个环节相结合,必将有力地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实施中将无形而枯燥的雷达基础理论学习与有形的新型雷达装备相结合,帮助学员理解教学内容,掌握雷达装备发展现状。根据国内外新型雷达装备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将原课程教材中一些陈旧的内容替换为新型雷达的技术和理论,使学员所学的知识与整个雷达装备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可实现无缝衔接,避免出现理论知识与实际装备断代、隔代的问题。

1 雷达原理与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我院雷达原理与系统、现代雷达原理两门课程选用的教材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02年版 (第三版) 《雷达原理》一书。该教材是国家重点教材,被多所高等院校选为授课教材,其内容经典,讲述较为详细,目前已经多次改版重印。但正如其第三版的前言所述,在编修时虽然内容做了较大更新,但也只能尽量反映20世纪80年代以来雷达技术的发展状况。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随着微波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雷达技术和装备出现了一次大繁荣、大发展的时期,我军研制和列装了一大批新型、高性能的雷达装备,大大缩短了与国外在雷达技术方面的差距。在此期间全固态发射机,MMIC, DSP, FPGA, CPLD, DRFM,相控阵雷达,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合成孔径技术,逆合成孔径技术,电子对抗技术,雷达性能检测技术等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反观《雷达原理》一书,虽然多次更新改版,但是其前8章内容几乎没变,只是对其中的印刷错误加以修改,并增加了第9章的高分辨雷达。这些改动不能让学员掌握目前雷达技术发展的真实现状,特别是某些章节的观点略显陈旧、个别地方表述不清。

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在教授本课程时,由于学校没有雷达装备,不能掌握我军新型雷达装备的发展现状,更没有能力获取准确的雷达技术资料,因此只能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教学。学生毕业后接触到实际装备,发现很多雷达装备的技术性能与课本上学到的有出入,会感觉技术上有明显的跳跃性。

由于我院具备雷达装备方面的优势,并且掌握了大量的雷达装备技术资料,且有大批雷达方面的专家教授,因此完全具备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基础、条件和能力。我们可以对《雷达原理》一书的内容适当增删,结合新型雷达装备发展现状,创新性地开展雷达原理与系统课程的教学工作。

2 教学内容革新

2.1 结合装备现状,革新教学内容

(1) 增加雷达发展概况研究,更新和补充《雷达原理》一书中的绪论部分。教材中本章的参考文献最新的是1999年,无法充分反映进入21世纪以来雷达装备的发展现状。此外,补充雷达发展史介绍,让学员明白雷达是如何发展而来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种类的雷达。讲述发展史时,要注意结合各个时代的政治背景。例如,由于防空袭轰炸的需要,20世纪30年代英国制造了首部雷达;由于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刺激,20世纪60年代美军研制了首部高频超视距雷达,用于提前预警前苏联洲际导弹的攻击;由于越战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美军研制了首部探地雷达,用于探测地下的游击队地道。

(2) 增设《雷达天线》一章。我院目前开设有微波工程基础,在该课程中学员会学习到如抛物面天线、阵子天线、八木天线等一些基本的天线形式。但是,由于该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学习天线的基本原理,适用于通信、无人机、雷达、制导等各个方向,因此与实际的雷达装备结合较弱,过于偏重理论。同时,它介绍的一些天线形式也较为简单,在雷达装备上很少见到。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增设《雷达天线》一章,重点介绍目前国内外雷达装备的天线技术,如相控阵天线、波导裂缝天线、平面贴片天线及其阵列技术、多波束天线等,结合雷达的技战术指标实现进行分析探讨,让学员明白不同种类天线的特点和用途。

(3) 将全固态发射机的最新技术融入课程内容,结合我军多种使用固态发射机的雷达装备和大型相控阵雷达装备进行讲述。

(4) 补充讲述全相参雷达脉冲调制的实现原理。

(5) 研究雷达接收部分相关高频微波器件的发展现状,更新有关新型雷达装备接收机中所用的微波高频器件的知识点,如铁氧体器件、限幅器、对数放大器、超低噪声微波晶体管、场效应器件,双平衡混频器及单片MMIC器件等。

(6) 将本振部分从《雷达接收机》一章中剥离,增加DDS, PLL,直接频率合成和PLDRO等内容,将其扩展为《雷达频率综合技术》,单独成章。

(7) 由于新型雷达装备普遍采用光栅扫描显示器,因此研究如何扩充光栅扫描雷达显示终端的授课内容,使学员了解该种显示终端的工作原理。

(8) 扩展雷达目标检测理论和雷达目标极化特性方面的分析,配合实际雷达装备进行教学。

(9) 结合多种新型警戒雷达,扩展三坐标警戒雷达实现技术的知识点。

2.2 丰富教学手段,增设实验教学内容

(1) 设计雷达原理课外上机操作实践环节,辅助学员了解雷达的整个工作流程,形成一个完整的雷达系统概念。检验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实践来进行。通过操作环节的教学训练,不仅可以检验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1]。

(2) 开设教学实验。我院培养的学员,毕业后很多成为部队的装备保障技术骨干。如果他们在学校仅仅学到一些空洞的理论,将无法应付工作岗位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满足不了岗位任职能力要求。通过开设雷达实验,尤其是与部队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实验活动,可以培养学员自己动手解决各类工程实际中技术难题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学员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学员的工程意识。

3 方法措施

3.1 新型雷达装备资料搜集和整理

整理已有的新型雷达装备资料,与承研、承制单位沟通协商,掌握更多的装备发展技术现状和未来装备发展的趋势,最后建立一份较为完整的新型雷达装备资料库。资料库应该涵盖装备的主要技战术特点、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原理资料、实装图片、电路图纸等。

3.2 课程教学内容校对

教学内容校对,主要针对以下几个问题:

(1) 课程哪些内容较为陈旧,滞后于目前雷达技术发展的现状。

(2) 课程哪些内容囿于编写时条件限制,讲述不清,学员普遍难以理解。

(3) 课程需要增添的雷达知识,这些知识在新型雷达装备中已普遍采用。

3.3 课程教学内容补充更新

根据已经掌握的新型雷达装备资料以及前期教学内容校对结果,增删相关章节的内容,补充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和电路图纸,对于较难理解的部分,设计课外实践上机环节,辅助学员消化理解雷达的基本理论,并最终形成新的教学实施方案。

3.4 实验教学内容优选

通过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完成从雷达原理到电路设计、电路分析、参数测试、结果分析的全过程,训练综合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达到综合应用书本知识、深化课堂内容的教学目标,对于提高学员认知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鉴于实验环节在学员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我院正在积极筹划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下一步准备增加10~20个学时用于实验环节。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需要,拟开设如下5个实验项目。

(1) 增益控制实验: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员深入理解增益控制在增加雷达动态范围方面的作用。对应的教学内容涉及AGC, IAGC和STC三种增益控制方法[2]。实验系统围绕一个小型的雷达收发前端构建,再辅以不同RCS的角反射器摆放在距离雷达不同距离处,让学员直观感受:不用增益控制时,近距离强目标对远距离弱信号的遮蔽问题;使用增益控制后的改善效果。

(2) 抗干扰跳频实验: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员体会雷达跳频的抗干扰方法。跳频的方式有手动跳频、随机跳频和自适应跳频三种。实验系统围绕一个具备跳频功能的雷达收发模块构建,辅助一个中心频率可调的干扰源。当干扰源工作时,学员可以选择不同的抗干扰方式,通过对三种跳频方式抗干扰效果的观察,明白各自的优劣,深入理解雷达跳频抗干扰的原理。

(3) 雷达测距实验: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员明白雷达测距的实现方法,特别是调频法测距。实验系统由一套小型的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组成,辅以简单的信号处理系统、显示系统等。实验时,学员对着某一目标照射,FMCW雷达输出一个频率差信号,信号处理经过FFT处理得到频率值,由距离—频率转换公式便可测出目标的距离,并在显示系统上显示距离值。学员可以自行利用卷尺测量实际值,验证测量的准确度,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

(4) 多普勒效应及雷达测速实验: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员理解多普勒测速的原理,明白多普勒频率fd与速度V和波长λ之间的关系。实验系统由雷达收发前端、频谱仪组成。实验时,一名学员携带速度计量设备以某一恒定速度靠近 (或远离) 雷达,其他学员观察频谱仪画面,会明显看到多普勒频率;改变行进速度,发现多普勒频率大小发生变化;改变雷达的发射频率,即改变发射信号波长,重复上述实验,发现多普勒频率也会改变。将频谱仪测得的多普勒频率记录下来,带入公式fd=2V/λ,验证速度测量精度,并分析误差原因。

(5) 雷达测角演示实验:雷达测角的方法有最大信号法和等信号法两种。本实验基于某小型化相控阵雷达实验系统开设。在距离雷达一定距离处放置一个辐射源,模拟目标回波。通过相控阵技术,让天线波束在搜索区域内扫描,找出回波信号最大时天线波束的指向角,即为信号源所在的角度。比较测量值与实际值的偏差,分析引起测量偏差的原因,如步进数字移相器的影响等。通过该实验,可以让学员近距离接触相控阵雷达,明白相控阵雷达的工作过程,天线波束的扫描方法以及基于最大信号法的雷达测角实现方法。

4 结束语

雷达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技术领域,所以雷达原理与系统课程的教学也要不断发展与革新。军校的课程教学要紧跟当前国内外技术发展的水平,适时阶段性地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才能与时俱进,培养出基础扎实、素质全面、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的新时期军校毕业生,满足部队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建生.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2 (4) :75-76.

运用信息技术革新英语教学 篇3

一、提升备课质量

作为一名教师, 备课是非常关键的。仅以教材内容来备课, 以自己的思维来备课, 是远远不够的。网络上的教学资源, 可以作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参考。如教案设置, 教师如果仅靠自己的思维, 也许永远都是一个模式。看了网络资源里的“教案示例”, 教师就可以明白自己的差距在哪里, 从而优化自己的教案设计。又如, 在备教材时, 仅仅以书本知识为材料,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扩展资料”来了解更多与课本相关的知识和资料, 使教案内容更加丰富。

二、丰富专业知识

虽然中学教师都进行过一定程度的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 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快, 教师掌握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此外, 有时一些基础性问题也会难倒老师。在这种情况下, 网络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信息源,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自觉学习各种知识, 如西方各国文化、中外文化差异等, 从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三、创设生活场景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 可以有声有色、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之中, 使其身临其境, 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图景。例如, 一篇课文告诉学生我们周围还有许多贫困的同龄人。为了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我将一些有关贫困生的图片配乐后一一展示给学生:有摇摇欲坠的危房, 有渴求知识的“大眼睛”, 有面黄肌瘦的少年, ……借助这些图片, 我因势利导,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这样, 学生们在情境中感受, 在情境中思考讨论, 不但发展了思维能力, 还提高了道德品质。

四、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教师只有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远程教育媒体把大量生动丰富的图像、声音、影片等富有感染力的教学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例如, 教学The Olympics一课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查找有关“奥运会”的知识。如果到图书馆翻查资料, 工作量是相当大的, 而利用网络搜索就方便多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网上英语资源为教材, 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实践, 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并与课堂教学内容形成呼应, 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五、开阔学生视野

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 面对新课程标准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工具。校园网的建立, 互联网的连接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信息密集、形式多样的资源库。教师可以根椐教学的内容在课前将所需资源整理成文件夹, 可以设置各种书面及听力测试题等辅助材料, 也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教育网址, 引导学生从网络资源库中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 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阔视野, 提高英语水平。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 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也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和探索, 才能适应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同时, 教师还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只有多种教学手段并存, 各自发挥特长, 优势互补, 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数据分析驱动信息安全技术革新 篇4

大数据预期将给信息安全领域内的几乎每一个学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预计到2015年, 大数据分析将有可能给信息安全领域包括SIEM (信息安全事件管理) 、网络监控、用户身份认证和授权、身份管理、欺诈检测以及治理、风险及合规系统在内的大多数产品类别带来足以改变市场的变化。

大数据带来的变化已经开始显现, 它给信息安全带来的最大不同是将自动化分析处理与深度挖掘相结合, 使之前很多时候亡羊补牢式的事中、事后处理, 转向事前自动评估预测、应急处理, 让安全防护智能起来。从长远来看, 大数据还将改变诸如反恶意软件、数据丢失防护和防火墙等传统安全控制措施的性质。在三到五年内, 数据分析工具将进一步发展, 以实现各种先进的预测能力和自动化的实时控制。

驱动安全技术革新

对于数据分析如何驱动信息安全技术发生重大转变, 我们可以听听修·汤普森 (Hugh Thompson) 怎么说。

汤普森是一位世界知名的IT安全专家, 他曾与他人合作撰写了几本书, 并发布超过80种关于安全的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出版物。汤普森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兼职教授, 并且是反恶意软件测试标准组织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并在Blue Coat系统公司担任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安全战略家。

汤普森曾说过, 数据分析将很快给信息安全技术带来革新, 并且这种技术革新将对企业如何投资安全产品造成影响。

“未来信息安全领域会有一个技术筛选过程, 这意味着有些会被淘汰, 而有些将得到普及。”汤普森补充道:“技术的更新换代要求我们加强研发和安全检测能力, 毕竟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并不是任何一项技术就足以满足或解决各种安全隐患。”统一的安全策略往往不是最有效的, 而数据不会骗人,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最有效的解决模式, 甚至及早发现隐患。汤普森表示, 数据分析有助于信息安全从业人员了解哪项技术能正常运作, 而哪些开始丧失效用。

在信息安全中的作用

大数据时代, 数据分析如何改变世界, 它在信息安全领域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对此, 汤普森表示, 在信息安全领域上, 数据分析有助于确认各项技术是否有效运作, 从而保证业务的安全, 所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

美国在过去一年里遇到的来自恶意软件的攻击越来越多样化, 并且有些攻击是一个恶意软件内藏另一个恶意软件, 攻击模式更多变。在这种情况下, 大数据受到超前关注。汤普森认为, 在信息安全方面, 数据分析仍未普及, 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则比较多, 比如电商分析客户的网上购物倾向, 比如保险公司根据客户以往的投保经历, 为客户筛选推荐更合适的保险种类。汤普林的想法是, 虽然数据分析在信息安全方面还属于比较年轻的领域, 但可以从其他产业的经验中学习借鉴。

对合规性的影响

大数据, 或者可以说数据分析会改变我们对合规性的看法吗?对此, 汤普森认为最大的挑战之一, 是当下信息安全在合规性和实际功能安全之间存在鸿沟, 且日益扩大, 而数据分析将有助于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同时, 汤普森表示这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曾经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才得出如今的安全法规, 但当风险与安全相对齐的时候, 则意味着我们需要大量的数据以协助安全法规的修改。”汤普森说。至于实际操作, 汤普森的观点是不能完全否定现有的安全法规, 但未来企业的数据又将显得更具个性化, 所以, 这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讨论。

不过, 汤普森也承认一点, 就是数据分析对信息安全合规性的影响是双面的, 特别是一些传统的智慧将在这个领域受到挑战。面对这样的改变, 有人欢喜有人忧, 某些方面更可能导致大企业内部出现多种不同的安全执行机制。

无论如何, 我们不难想象, 数据分析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脚步而得到普及, 一些传统的老技术和旧途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淘汰。在这个过程中, 数据分析将驱动着信息安全技术不断革新, 汤普森预测未来几年, 数据分析将进一步发展, 以实现各种先进的预测能力和自动化的实时控制。

高管引述:

William H.Stewart, 博思艾伦汉密尔顿咨询公司高级副总裁

“游戏正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数据以自动化的形式进入互联网, 并且其载体还将继续。因此, 在两三年前非常好用的安全分析工具现在不那么好用了。现在, 您必须查看更多的数据, 而且您必须寻找更为细微的网络威胁。商业工具正在发生改变, 以充分利用这些流向网上的大数据流。”

Eddie Schwartz, RSA, EMC信息安全事业部首席信息安全官

“在未来的一年内, 具有渐进式安全能力的顶级企业将会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智能驱动的信息安全模型。而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年内, 这种安全模型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Sam Curry, RSA, EMC信息安全事业部首席专家、身份与数据保护首席技术官

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探析 篇5

当今时代,是一个处处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时代,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其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高校的管理也逐渐地渗透着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不仅使得管理者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而且实现了新时代教育的变革,使得我国教育事业管理更为到位,培养人才的目标更为明确,培养手段更为合理。 不难看出,高校信息化管理为高校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然而,我国的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漏洞,一些管理方式方法还存在很多薄弱的环节,成为了阻碍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障碍。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从而实现信息化管理体制的革新。

1.1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的理论意义

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的革新, 能够将高校信息化问题提高到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高度。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信息化对其影响越来越深远,而高校教育的管理是否到位, 又直接关系到其未来发展的成功与否, 因此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的革新,能够使高校管理更为系统化。 同时,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的革新,能够使高校管理工作更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更有利于掌握高校管理的规律,更方便地将高校中的学生、教职工联系在一起,完善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为高校的正常运转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完善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能够使高校管理事业的信息化从理论向着实践转变,为高校教育事业发挥切实的作用。

1.2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的现实意义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就是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的革新,则是为高校教育的这一目的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 通过信息化的管理,能够将教育观念从古板陈旧变为新颖灵活, 能够更大程度地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的动力, 使得涉及高校教育中的每一个人、每个部门都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息化管理体制也促进了高校教育的整体化, 能够更为容易地填补高校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管理工作中也会不断地有新的问题浮现出来,而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则能够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完善高校教育的管理。

1.3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高校管理的信息化是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强大动力。 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化的管理,使得高校教育能够更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涉及到高校教育每一个环节都信息化,这不但更符合教育理念的要求, 也是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对于教育事业指引的一个明确的方向。 高校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使其不再受到地区、时间等限制,在管理方面更为便捷,同时高校教育中的信息传递更快、更准确,存在的问题得以及时地反馈与解决, 更利于高层管理制定的教育政策传达给教职工, 同时也能够获取更多的意见和建议,从而针对高校教育中的实际情况,完善高校教育管理。

1.4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对于教育事业来说, 学生们要想获得更大的能力和更多的知识,主要还是依靠在学校中的学习,如何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现如今绝大多数的高校为了增强教学实力, 都会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信息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增强了高校管理的作用, 提高了管理效率,带来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变革,而新时代高校信息化的管理, 改变了以往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转变了教育方式,让高校中的资源能够更为充分地被利用起来,人员配置得以优化,知识的传递与能力的培养效果更为显著。 可见,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对于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2目前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的现状

2.1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整体状况

自信息技术引进以来,就一直在不断地发展,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是教育事业上的一大变革,高校信息化的管理,逐渐实现了师生身份认证、教学办公自动化、信息化教务管理等,使得高校教育服务更为全面,也更为人性化,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建立的基础越来越坚实。 而随着信息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各大高校逐渐建立起了数据库、数字图书馆、在线教育等各种信息化的教学系统, 而管理工作也随之由原来的主要依靠人力转向依靠信息技术。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管理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愈加明显,信息化管理覆盖的范围更加广泛,信息化的管理与服务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然而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并不是完美的,依旧存在一些影响其运行的障碍,需要通过进一步的革新来对其进行完善。

2.2高校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还处在发展的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已经在努力完善,却依旧难以完全避免各种各样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高校管理体制的建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现如今高校信息化管理依旧停留在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层面上, 高校中与信息化相关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信息设备、网络等相关的建设,系统设计以及对于其硬件设备的保养、维护等,却难以将学校的教育工作与社会中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对高校教育做出正确的指导方案, 这也是我国教育事业难以培养出更多具有长远目光的创新型人才的原因之一; 2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主要取决于高层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的权利过于集中, 高校中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建设几乎完全取决于管理人员的意向,而基层教职工和学生的意愿难以传达,管理人员不能及时了解到当前教育工作中需要信息技术如何来支持, 这也就导致了管理人员在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中的决策可能会出现偏差。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导致了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难以顺利运行,因此信息化管理体制必须进行革新,才能够使其运作更为流畅,在高校教育事业中发挥更为强劲的推动力量。

3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高校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是由很多具有独立功能的小模块组成的, 这些模块之间虽然有着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关联,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体制。 其中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内容:

3.1建设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目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管理体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建设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不仅能够将高校的管理推向更好的方向, 而且可以进一步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 通过目前高校的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建设可以看出,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面, 因此我们在进行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的建设过程中, 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在高校的一些宣传栏或者是其他地方,张贴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帖子,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受到感染,促进对以人为本管理体制的重视;2学校的管理层应该重视学校人文关怀的培养,通过制订一些措施和制度,提高管理层对以人为本管理原则的重视程度,避免生硬的管理体制改革方式。

3.2实现高校信息管理流程的优化

最初我们觉得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就是为了能够使得管理者避免繁重的劳动, 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对日常的工作内容进行管理,使得一些数字的计算、管理、整理和制表都能够利用计算机自动进行,所以我们需要实现管理流程的优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实现执行层面的优化,让自动化的计算机代替原来的人力劳动, 将一些复杂的计算和重复性的工作能够让计算机进行操作,不仅使得管理者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出错的概率;2实现结构层面的优化,在进行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的进程中, 需要逐步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使得被管理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楚,让数字化进一步落实在一些资源的管理中,同时建立一套综合性的管理系统, 用来对众多资源实现统一的管理。

3.3延伸高校信息管理的职能

目前, 在我国的各大高校进行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更加有利于我国高校对各项资源进行信息化的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 而各大高校作为信息化管理体系革新的主要试点,应该起到广泛的带头作用。 因此信息管理的职能不能仅仅局限在几个方面, 而是应该延伸信息化管理的职能,例如大学的教育不仅可以在教室里进行授课,而且可以利用信息化来完成远程教育的实现, 让学生的听课不再局限于有限的时间和空间。 另外,大学的职责不仅限于教书育人,而且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例如就业信息和未来的职业需求等,从而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 利用这些信息化的技术延伸高校信息管理的职能,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4建立资源和信息共享的数据库

对于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来讲, 建立资源和信息共享的数据库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地,需要起到一定的模范带头作用。 建立资源和信息共享的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建立学生信息化的学生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以及管理者使用, 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一些与学生信息相关的工作,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2建立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能够让学生和教师非常方便地进行图书的查阅,可以足不出户就订阅一些电子读物, 同时还可以对图书馆的服务进行评价;3建立学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高校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 因此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学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能够让企业挑选适合的人才, 同时学生也能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水平。

4建立我国高校信息化体制的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 我国高校信息化体制的建设非常重要,不仅能够改变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落后的现状, 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的服务能力, 所以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势在必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4.1提高对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的重视

要进行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的革新, 首先要认识到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的重要性, 才能真正从各个方面做得对管理体制的信息化改革,才能真正树立起对管理体制革新的信心,在遇到困难时不会轻易放弃,才能勇于克服困难前进。 为了提高对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视程度,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认识到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的优势所在, 并让相关的管理层和执行人员认识到这些优势, 才能在管理体制革新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加大对管理体制革新优势的宣传程度,使得全校的师生都能够认识到革新的重要意义,从而尽自己所能配合管理体制革新的工作, 或者在管理体制的革新过程中提出宝贵的意见; 3提高对高校管理体制革新每个环节的重视程度,我们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在体制革新的过程中,我们要对一些细小的地方进行关注,避免犯一些小的错误, 从而影响管理体制全局的建设。

4.2明确信息化管理在高校管理体系中的位置

高校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建立一个高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建立起一个更好地为师生进行服务的系统级别的管理服务, 不仅包括硬件和软件设施方面的提高,而且需要管理体制的革新,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以前的信息化管理方式, 使得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化技术不再是被动地为管理者服务,而应该是高校管理体制的一部分,从而发挥其在管理工作中的主动性,为此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两点:1信息化管理体制的革新必须与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相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的办学特色不会改变,从而能够通过信息技术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2信息化管理体制的革新需要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虽然目前许多国内高校在信息化管理体系革新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他们的经验不能直接拿来使用,需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最适合学校自身的革新方式和革新内容。

4.3明确信息化管理的职责与权力

在我国高校的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的过程中, 革新内容的界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因为对于一些非定量化的内容来讲,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界定,但是在高校的管理体制革新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信息化管理的职责与权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化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学校的师生提供服务。 目前高校信息化管理的职责与权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高校信息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 从而能够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作出对学校最有利的决策,更好地提高高校的管理工作;2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不断地分析,推测高校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能够提前制订高校未来发展的决策, 有利于形成高校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有利趋势;3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职责,促进高校在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服务方面的推动作用,将高校的管理形成统一的、整体性的广阔平台。

4.4提高信息化管理者的素质

人才资源是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的重要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信息化管理者素质的要求也需要有所提高,因此需要我们重点选择一批具有杰出才能的信息化管理者。 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杰出的管理才能,信息化的管理归根结底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所以管理者的管理才能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信息化的管理与传统的管理又存在一定的不同,所以需要管理者掌握更多的才能;2要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目前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需要信息化管理者进行不断地学习, 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 从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3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对于目前的管理工作来讲,内容非常繁多,同时各模块之间的联系又非常复杂,因此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需要与其他人进行紧密合作,因此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非常重要,管理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4具有一定的技术背景,目前复合型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背景,在选择合适的管理者过程中,复合型人才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可以促进高校教育体制、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很大程度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方面还在不断地探索中,其信息化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也不够成熟。本文从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必要性、目前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的现状、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建立我国高校信息化体制的对策等4个方面,来对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进行探讨。

电力变压器冷却系统的革新 篇6

关键词:冷却剂,冷却方式,绝缘性能,散热,蒸发冷却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 电力变压器也在不断地变革。近20年来, 电力变压器容量越来越大, 电压等级越来越高, 生产工艺越来越先进, 运行损耗比越来越小, 但事故发生越来越多。电力变压器的容量越大, 体积越大, 对于运输条件产生巨大压力;变压器的容量越大, 为降低线损, 必须提高电压等级, 变压器的绝缘水平势必受到严重考验;变压器容量增大的同时也增加了变压器冷却系统的负担。冷却系统的散热效率会影响到变压器绝缘强度和运行寿命, 因此冷却系统选择是否正确, 会直接影响电力变压器的安全运行。

1 冷却系统的分类和比较

电力变压器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介质和冷却方式。目前, 变压器的冷却介质可分为变压器油、空气、SF6、碳氟化合物 (例如全氟三乙胺) 等。变压器的冷却方式有:以变压器油为介质的油浸自冷、油浸风冷、强迫油循环风冷、强迫油循环水冷;以空气为介质的自然冷却, 风冷;以SF6为介质的风冷;以碳氟化合物为介质的蒸发冷却等。

1.1 变压器油冷却方式

变压器油作为冷却介质从1912年至今已近百年, 取材方便, 良好的散热性能奠定了它在现今大型电力变压器中的霸主地位。但随着电力变压器长期的运行实践, 变压器油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 并且这些缺陷对变压器的安全运行有着致命的影响。

首先, 变压器油的绝缘不稳定。初装的变压器油是无色透明的, 油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油中水分含量。水分会严重影响变压器绕组的外包绝缘, 对于超高压变压器会造成主绝缘击穿事故, 因此变压器初次注油时需要抽真空, 抽真空是去除变压器油中水分的重要措施。但随着变压器的长时间运行, 存在于油中的自由水分会逐渐向电场强度高的地方聚集形成非自由水, 造成严重绝缘击穿事故。在变压器停运期间, 由于变压器温度降低, 油中的自由水会明显析出, 并向绕组的外包纸绝缘转移, 形成非自由水, 同样会造成严重绝缘击穿事故。

其次, 变压器油的散热不稳定。随着变压器的长时间运行, 受电场和热的影响, 变压器油会发生分解, 产生各种气体和化合物, 它们在变压器内部拐角或间隙中聚集, 阻塞油的流动。特别是绕组间变压器油流道, 间隙很小, 运行温度最高, 并且流速很慢, 长时间该流道会完全堵塞, 并且不好清理, 严重影响变压器内部散热, 破坏变压器主绝缘。

因为变压器油质下降而造成的变压器事故频发, 而且事故后果非常严重, 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变压器油作为冷却介质具有很大隐患, 在电力变压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应该逐渐被淘汰。

1.2 空气冷却方式

以空气为介质的冷却方式主要用于干式变压器。1876年世界第一台变压器诞生, 采用的是空气冷却。1885年匈牙利成功制造了具有闭合磁路的电力变压器, 采用的也是空气冷却。但是当时的变压器的电压等级和绝缘水平很低, 其容量也很小。直到1965年, 德国T.U公司生产了第一台环氧树脂绝缘干式变压器, 以空气为冷却方式的变压器有了质的飞跃。环氧树脂是一种不燃的固体绝缘材料, 其绝缘强度高, 运行噪音小, 无需保养维修, 关键是其耐热性高, 适应高污秽、高温、潮湿的环境。

干式变压器具有很多优点, 但同时其冷却方式的缺点造成了干式变压器的容量和电压等级不能做得很大。目前干式变压器最高电压等级是35k V, 最大容量为25MVA。而油浸变压器最大容量可以做到1 000MVA (不考虑运输条件) , 最高电压等级1 000k V。方家山核电站的主变单相容量就有410MVA, 远远超过了干式变压器的设计能力。其主要原因有两点:

1) 空气的绝缘性能不如变压器油。空气的绝缘水平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大, 如温度、湿度、浓度、流向、灰尘含量等。

2) 空气的冷却性能不如变压器油。空气的热容很小, 干式变压器在50℃范围正常运行时如果采用风冷, 空气的散热能力不足强迫油循环变压器冷却器散热能力的1/10。此时如果干式变压器的容量设计得很大, 即使运行损耗比降低, 其实际运行产生的损耗热量也很大, 如果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低, 变压器的绕组和器身温度会升很高。虽然干式变的最高允许温度可达120℃, 但是由于空气冷却能力低, 变压器的器身温度会超过120℃而造成主绝缘击穿损坏。

1.3 SF6冷却方式

以SF6为介质的冷却方式与空气冷却方式相似, 其热容比空气相对高一些。由于SF6稳定的化学性质和冷却系统的全封闭设计, 其绝缘能力远大于空气, 所以SF6变压器最高电压等级可以做到110k V。

SF6的散热能力仍然很差, 所以SF6变压器的最大容量只能做到63MVA。有些SF6变压器为提高散热能力, 会在冷却器内管道通水进行冷却。这样会有一定效果, 但不能克服气体冷却热容小的根本缺陷。即使在箱体内增加散热能力总够大的风扇, 其箱体体积也非常庞大, 不仅造价高, 而且噪音大。

1.4 碳氟化合物为介质的蒸发冷却

从80年代开始, 以日本为首的科学家开始研究生产蒸发冷却变压器, 其基本原理是向变压器内部注入非燃烧液态冷却剂, 冷却剂在内部蒸发时会吸收大量热量, 形成气体的冷却剂随导管流到外部初级散热器, 散热器的冷却水将气化的冷却剂中的热量带出。放热后的冷却剂经压缩机变成液态, 液态冷却剂经二级散热器再次降温, 然后由冷却剂泵再次注入到变压器内部。蒸发冷却剂的热容极大, 该方式大大降低了变压器的绕组和器身温度, 可以使变压器绕组的横截面减小, 从而使变压器整体体积大大缩小, 降低变压器的生产成本。

蒸发冷却剂目前可分为3种:

1) 全蒸发冷却剂:该冷却剂常压下沸点为45℃~50℃, 在变压器内部全部蒸发。这种方式由于冷却剂蒸发很快, 会造成变压器内部各处温度有很大差异;

2) 固体填料式冷却剂:在蒸发冷却剂中增加固体填料, 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冷却剂的蒸发速度, 但效果有限, 运用较少。

3) 混流式:蒸发冷却剂与其它液体介质混合, 混合液体既作为绝缘介质, 也作为冷却介质。混合液体的流动可以使变压器内部温度比较均衡。

目前, 我国的蒸发冷却变压器还处于初级阶段, 主要有以下两种设计模式:

模式1:冷却剂与绝缘介质混合 (或为同一介质) , 直接将蒸发冷却剂从底部注入变压器内部, 然后从变压器上部将气态冷却剂抽出进入变压器散热器。

模式2:冷却剂与绝缘介质分离, 在变压器的器身和绕组间设一些冷却管路, 然后将冷却剂从底部管道流入, 然后从顶部冷却管路流出。

以上两种模式的冷却剂均需从底部注入, 不能从顶部注入。因为变压器的温度很高, 如果冷却剂从顶部注入, 则冷却剂还未到底部即被气化, 变压器底部不能有效冷却。

模式1中由于冷却剂直接与变压器器身接触, 散热效果非常明显, 但对冷却剂的绝缘性能要求很高。冷却剂在变压器内部沸腾时, 其在内部的密度会有很大差异, 对变压器的内部场强产生很大影响, 在场强较大的地方如果冷却剂的绝缘性能不好, 将会产生绝缘击穿事故。

模式2中冷却剂与绝缘介质分离, 对冷却剂的绝缘性能的要求大大降低。但是由于增加了冷却管路, 变压器器身的体积又会相应增大。冷却管路的设计非常复杂, 并且无论设计多么合理, 也会改变变压器的电磁回路, 从而使变压器的性能大大下降。所以这种模式的变压器只能用于小型变压器, 不适合超高压大型变压器。

2 冷却系统的发展方向

现代大型电力变压器冷却系统的发展方向主要分冷却剂的革新和冷却方式的革新, 冷却方式的革新以冷却剂的革新为前提, 如果冷却剂无法革新, 冷却方式的革新也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冷却方式的革新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冷却剂的冷却效果, 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已生产开发的每一种冷却剂都有缺点, 绝缘效果好的散热效果差, 散热效果好的绝缘效果差。因此, 在没有发现更好的冷却剂之前, 混合式冷却系统比较合理。

将变压器的绝缘介质与冷却介质分开, 绝缘介质采用SF6比较好。因为在密封良好的条件下, SF6变压器绕组外包绝缘的含水量小于液体绝缘介质下绕组外包绝缘含水量。尤其是在变压器带电运行条件下, 由于温度升高, SF6变压器绕组外包绝缘的含水量会更低。由于SF6的热容很小, 所以增大温差才能快速带走变压器内部热量。在变压器外壳内壁布满冷却管路, 通入蒸发冷却剂, 这样可以使SF6的温度处于较低水平, 适当增加一些风扇使SF6流动可以达到满意的散热效果。

这种混合冷却系统有以下优点:

1) 绝缘性能好、低局放;

2) 散热效果好;

3) 运行损耗低;

4) 不会改变变压器的电磁回路, 不会降低变压器的性能;

5) 干净、环保、免维护;

6) 不会发生爆炸、长时间燃烧等恶性事故;

混合冷却器的缺点:冷却设备复杂, 不仅要有SF6的散热器, 还要有蒸发冷却剂的散热器, 压缩机的散热器, 最终的冷却水系统。复杂的冷却设备使变压器成本大大增加, 影响了蒸发冷却系统在大型超高压变压器中的应用。

3 结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种类似于液氮的冷却剂将会产生, 它能将变压器器身温度降低至0℃以下。此时变压器的铜损和铁损会大大降低并逐步替代变压器油作为大型电力变压器的主要冷却介质, 随之产生新的冷却系统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新的冷却系统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成本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必将对变压器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董宝骅.变压器在正常工作电压下的绝缘事故原因分析及防御措施.

信息系统革新 篇7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市场格局进入零和的时代, 电信运营商究竟应该靠什么争取客户、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市场规模、调整收入结构, 从而走向有效发展的良性循环, 是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首要问题。通过10多年的发展, 在经历了投资拉动、渠道覆盖、集团发展等主要模式后, 电信市场应向何处前进, 也成为了摆在整个电信运营业面前共同的难题。

我们深知, 向管理要效益, 实现抓机遇、扩规模、调结构、上水平, 就必须要通过优化内部流程、加强经营管控、提高运营效能来实现。如果发展的模式不变, 管控的方法不变, 即使规模扩大了, 结构不做调整, 同样也不能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而在结构调整后, 运营商还必须提高单元的运转效能, 简单地讲, 就是通过内部挖潜来实现效益提升。

渠道管控是成败关键

不难看到, 渠道竞争力是维持运营商行业领导者地位的关键, 渠道建设对于运营商市场占有率是非常重要的。在历史的沿革中, 南方的联通公司是由电信体制改革后成立的联通为主体来设立的, 无论在用户份额还是收入份额上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比如广西联通在广西市场份额仅占13.2%左右, 在快速增长的电信市场中, 我们必须采取“差异化战略”和“柔道战略”进行市场扩张, 而对渠道的控制则尤其重要。

渠道按类型可分为公众渠道、集客渠道、电子渠道等, 按合作方式可分为自有自营、自有他营、他有他营等不同方式, 按照等级可分为主流渠道、一级城市县城渠道、二级乡村渠道等。

在南方的联通公司中, 由于自有营业厅的发展速度难以适应快速的市场需求, 采取合作模式建立的营业网点普遍存在, 即通过佣金方式进行业务拓展。常规的佣金支付体系会按照比较粗略的方式进行划分, 根据发展用户产生收入的总额, 按照一个灵活的比例, 产生一个大致的佣金。虽然有维系佣金、发展佣金、催欠佣金等不同的细项, 但由于涉及到众多合作商、各类角色、不同人员, 要做到严格佣金管控, 管到具体的营业厅, 甚至管理到具体一线人员, 在实际操作层面非常困难。因此, 佣金的使用效率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管理的粗粒度也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在渠道管理上, 一小部分社会渠道受利益驱使, 利用政策漏洞或管理漏洞, 人为改变了发展客户的消费属性和状态属性——制造虚假用户、套取发展佣金、牟取不正当利益, 这些存在“库存养卡”、“虚开养卡”、“疑似串卡”、“批卡/倒卡”的渠道, 也增加了运营商渠道管理的复杂度。因此我们认为, 渠道管控是否成功, 将是决定广西联通市场战略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

确立“BCS推进管理”思路

在新的历史关头, 广西联通经过一年多的思考与实践, 直面公司历史上累积的各种弊端, 将管理更深一层, 提出了“以BCS系统推进管理进步”的整体思路, 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

从字面上看, BCS (Business Control Support) 是经营管控支撑系统;从内涵解读, 包含了管理变革、业务流程重组、IT实践等丰富内容。那么BCS项目的实质是什么, 主要的难点和控制点有哪些, 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又有哪些重大变化和深远影响?

首先, BCS是一个精耕细作的管理系统。通过IT系统实现流程管控、人员盘活;通过内部竞争, 外部竞赛实现优胜劣汰;通过端到端的精细化管理实现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和效能提升。

其次, BCS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业务系统。通过量、收、分、效的计算, 实现过程和结果管控;通过企业运营数据归集 (抽取、转换、加载的ETL过程) , 做到业务过程的可区分、可计算、可评估、可控制, 从而在操作上实现闭环管控, 使业务操作透明化, 实现可知、可控、可管理。

再次, BCS是一个精准控制的分析系统。正如食品对品质和有效期的严格控制, 数据对质量和时效性也需要有效把控, 在实际的系统设计中包含了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准确性要求, 并要做到切实堵住“跑、冒、滴、漏”, 并能进行数据稽核。

最后, BCS还是一个精确打击的战术系统。在实际的营销管控中, 对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有效发现取决于数据提供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判断失误、操作不当, 就会满盘皆输, 这就是在线营销的要求。BCS就是要发现营销中的薄弱环节, 找到竞争对手的着力点所在, 从而实施精确打击, 找到新的增长点。

“IT系统上不去, 管理难提高”

如此看来, BCS项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现实的问题是如何找到抓手。我们认为, 其基本的结论是:如果IT系统上不去, 实际管理水平就很难提高。通过IT系统的建设, 推动管理进步, 或者说通过技术手段的提升推进管理方法的改变, 正成为提高广西联通企业效益的必由之路, 也是打造无法模仿企业竞争力的不二法宝。因此, 通过管理提升企业效益是当前阶段广西联通企业内在的、结构性需求。

渠道管控是否成功, 将是决定运营商市场战略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

首先, 业务流程重组 (BPR) 将成为项目的关键一环。事实上, 正是因为涉及到公司具体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的重新组合, 才使得该项目变得庞大和复杂, 统一的组织层级和规范化流程的设计, 透明的绩效规则的梳理和操作, 这些要素都成为BCS系统建设的基本框架。

在不同的信息化阶段, 存在着“先业务需求、后信息化”和“先信息化、后引领业务”两种模式。信息化支撑让人常常会思考, 现在的业务是怎么操作的, 如何把业务过程信息化、提高效率、降低管理复杂度。而这样思路产生的工作模式先是对业务需求实施收集、整理、确认, 随后再进行业务需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价值创造的信息化链条。

信息化引领业务需求就是另外的工作方法, 它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分析, 找出其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模式固定下来, 从而推动管理进步和业务改善。在四个环节中, 需要加入流程重组的部分, 成为业务梳理、流程重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价值创造的五步信息化过程。BCS项目的实现是按照后一种模式进行的, 需要对现有的组织架构动一次手术, 其人员涉及营业员、直销员、小区经理等众多一线的基层人员。

其次, 数据更新的实时性。如果把信息化系统比作一个人, 那么数据就是人的血液。而对数据分析类的系统 (OLAP类的系统) , 数据依赖程度更高。数据更新的实时性, 主要包括了协作配合的责任实体和管理流程、数据管控管理办法、数据模型的设计三个主要部分;数据更新对技术层面的要求主要包括数据架构标准、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生命周期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接口流程、价值创造七个方面的要求。

再次, 系统设计体现高度柔性。正是由于各层级的营销人员都高度依赖BCS系统, 因此彼此间的兴趣点就有了显著的不同, 柔性设计成为系统易用、好用的基础要求, 也是能够保持更长久的生命周期的内生需求。BCS系统是一个可高度、可定制化的系统, 主要体现于系统中的用户界面、核心公式、控制流程三个方面的灵活管理。

最后, 项目管理实现创新。快鱼吃掉慢鱼的环境下, 广西联通项目管理在对项目周期的控制上找到了合适的方法, 比如在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上, BCS并没有采用常规的瀑布模型, 而是采取了迭代和螺线模型等不同管理和开发方法的组合, 这对项目管理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BCS提升管理、业务紧密度

在设计上, BCS的框架主要包括了三个部分:渠道支撑管理、客户维系挽留、经营数据分析, 由此形成了“渠道管控系统支撑业务发展, 维系挽留系统支撑存量经营, 经营分析系统支撑经营评价”的较完善的支撑体系。

第一, 渠道支撑管理。渠道管控包括了渠道建设、渠道信息、渠道能力、渠道预警、渠道视图、库存管理等功能模块, 实现了对渠道成本、佣金分配、发展能力、预警监控、库存管理等方面的管控;还实现了区、市、县、分部、网格、网点、营业厅、营业员的七级监控;提供个性化信息和管理功能, 以便能够对每一个营业网点、每一个营业员、渠道管理员、渠道销售人员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考核;并能够纵向按渠道所属类别、横向按渠道所处地域;针对销售量同比、发展贡献度等具体指标进行归类和排序。同时它还能支撑相关的渠道奖惩、佣金提取、营销资源核拨等工作。

第二, 客户维系挽留。它实现了对客户的维挽和针对性服务, 提高客户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率, 主要包括了客户信息管理、预防管理、维系服务、挽留服务、一对一服务、新客户回访、任务分配管理、质量监控、离网客户管理、规则配置和统计分析等功能模块。

第三, 经营数据分析。数据钻取按照新的营销架构, 为不同层级人员提供监控数据和专题分析, 满足了信息需求。系统将数据一直钻取到营销末梢, 使不同层级人员获得了相应的信息和管理数据;并面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 提供在线应用。

总而言之, BCS项目的实施给营销管理和操作人员提供了新一代的锐利武器, 成为了新的“战略核武”。它不仅弥补了管理和业务短板, 更进一步提高了管理和业务的紧密结合程度, 在更大的管理范围和管理深度上实施决策层、管理层的思路, 从而提高实际操作的效能, 更重要的是, 在广西联通的市场发展管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模式不变, 管控方法不变, 即使规模扩大了, 结构若不做调整, 也不能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而在结构调整后, 还要提高单元的运转效能, 简单地讲, 就是通过内部挖潜来实现效益提升。”

BCS (Business Control Support) 经营管控支撑系统, 包含了管理变革、业务流程重组、IT实践等内容, 在框架设计上主要包括渠道支撑管理、客户维系挽留、经营数据分析三个部分。

上一篇:实测应力下一篇:体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