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出信息系统(精选7篇)
支出信息系统 篇1
我国医院普遍存在医院日常业务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不对账的问题, 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医院财务管理盲区, 进而导致账实不符, 财务混乱, 形成推行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的桎梏, 严重制约医院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这是因为目前医院所使用的日常业务的收入、支出信息软件系统与财务管理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 导致在财务管理上漏洞很大。但由于本项目的研发需要医院领导层、财务管理干部、专业研究人员的集体智慧及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及对高素质研究人才的要求,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医院进行本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作为东三省医疗行业龙头的盛京医院, 具备财务管理、信息技术和科研素质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医院的行政领导层、财务管理者具有远见卓识, 率先提出以盛京医院为试点对HIS接口二次开发, 实现两个不同系统软件的充分对接。
1 医院财务实现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现实要求
目前在全国医院财务管理中, 存在一个极为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日常业务的收入、支出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一致。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为例:医院收入支出信息管理使用的是东软的HIS系统, 而财务管理系统因其专业特殊性采用的是用友U8软件, 两个不同的软件系统不对接, 数据无法共享利用, 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医院财务管理盲区, 进而导致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等财务问题。再加上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张, 需要提升财务管理的精细度, 需要将HIS系统的收入支出信息以明细数据的形式生成财务凭证, 以便达到医院财务三级学科明细管理的要求。由于信息量特别庞大, 无法靠人工录入来完成, 也需要将HIS系统所产成的财务凭证数据以接口的形式直接传递至U8软件中, 以减少手工重复劳作, 实现管理科学化的要求。
盛京医院的行政主管领导和财管干部对这个国内尚未解决的难题高度重视, 率先提出以盛京医院为试点开发出凭证自动生成系统, 将两个不同的软件系统连接起来。目前, 收入信息的成功导入已基本完成, 作为对管理软件系统优化应用的新起点填补了国内本领域研究空白、填补了财务上的一些漏洞, 解决了在全国医院财务管理中都存在的审核后数据与实时发生数据存在差异的难题;同时大大减轻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实现医院领导提出的全成本单科室核算管理要求, 除收入掌控外还必须及时掌握日常业务的各项药品支出、医疗支出、人员经费及各项管理费用等成本支出信息。由此产生的药品库存成本管理、日常经营管理费用的分配分摊等业务均需要通过功能强大的管理软件系统来完成。
2 攻关内容和技术路线
主要攻关内容:研发出一套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可以对由东软公司HIS系统的数据信息导出的接口文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然后生成用户指定内容的凭证信息至用友U8软件中。运用该系统软件能够掌控日常业务的各项药品支出、医疗支出、人员经费、各项管理费用等成本支出信息及由此产生的药品库存成本管理、日常经营管理费用的分配分摊等业务, 做到财务支出账目管理精细化。
(1) 统一全院所有部门科室名称、业务部门支出项目最小核算单位;统一查询分类格式规则和编码对照规则;明确接口约束格式。
(2) 自动凭证生成工具软件, 可以自行设定各项业务对应会计分录的科目及金额, 可以进行适当的业务调整适应日常的业务变动。
(3) 提供生成凭证临时列表编辑功能, 能够修改自动生成的凭证内容。各个基础档案信息均可参照录入。在生成凭证操作之前通过错误检验程序对将要生成的凭证信息进行检验。
(4) 凭证生成工具软件可以在任意已经安装U8软件的计算机上执行。可以减少长期手工的工作量, 实现电子化办公。
主要技术指标:数据格式设计、凭证生成工具主操作界面、基础信息参照程序、业务类型设置程序、分录生成条件设计程序、凭证内容编辑程序、生成凭证前内容检错程序、自动导入设置程序、转换接口文件为U8凭证数据程序。
医院支出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接的技术路线:
(1) 重新确认并整理出财务业务基础信息, 包括支出科目明细信息需要按照院区进行明细划分, 科室 (部门) 档案需要统一编制并设置到核算需要的明细级次。
(2) HIS系统的支出信息可以导出文本或EXCEL格式文件, 并以该文件作为接口文件。
(3) 开发一个凭证生成工具, 根据当前的接口文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生成指定内容的凭证信息至用友U8软件中。
(4) 由于东软HIS系统与用友U8系统的基础信息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就需要建立对照表功能将基础信息对照转换后导入至U8系统中。
3 研究步骤和现有工作基础
(1) 项目准备阶段
①需求分析调研制定;调研客户功能实现要求, 并将其转换成计算机语言, 完成需求分析;②概要设计:根据需求分析完成系统框架;③数据格式设计:鉴于前序系统开发语言的不同, 确定本系统开发的数据格式定义及设计。
(2) 项目实施阶段
①设计凭证生成工具主操作界面;②设计基础信息参照程序模块;③设计业务类型设置程序模块;④设计分录生成条件设计程序模块;⑤设计凭证内容编辑程序模块;⑥设计生成凭证前内容检错程序模块;⑦设计自动导入设置程序模块;⑧设计转换接口文件为U8凭证数据程序模块;⑨相关模块整合。
(3) 系统测试和后期服务支持
①系统初始化建账指导;②接口软件应用实施。
(4) 几点说明
①因为HIS系统是以时间点来存储数据, 而用友总账是以日期来存储数据, 所以需要HIS系统以日期为核算单位收集并生成凭证数据且生成数据必须与当日财务所需数据保持一致。
②接口文件应该包括各个业务类型的标识信息, 根据业务类型标识可自动进行业务区分以便生成不同内容的凭证数据。如接口文件不能提供业务类型标识, 则需要用户方人工指定业务类型标识。
③由于各项业务均集成在一个接口文件中, 对于各项业务的判断可能会同时以若干个字段信息为判断条件, 这就需要在接口工具中设置一个能够自主设计复杂条件判断的凭证分录生成条件设置工具。
④由于东软HIS系统与用友U8系统的基础信息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就需要建立对照表功能将基础信息对照转换后导入至U8系统中。
此外, 从2008年12月初, 盛京医院决定实现收入支出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自动对接。目前收入信息的成功导入已完成, 且经过了测试, 程序运行无误。解决了在全国医院财务管理中都存在的审核后数据与实时发生数据存在差异的难题。虽然支出信息管理软件系统的研发更为复杂, 但前期收入信息的成功导入为这项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研究经验。
4 创新了国内医院财务信息管理思路
(1) 盛京医院是目前国内首家提出将日常业务的收入支出信息软件系统与财务管理所使用的软件系统合库, 实现充分对接的医院。
(2) 通过对HIS接口二次开发, 将HIS系统所产生的财务凭证数据以接口的形式直接传递至U8软件中, 减少了手工重复劳作, 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 提高了数据录入的及时性、准确性, 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避免了医院的不必要经济损失, 从而达到医院财务精细管理的要求。
(3) 解决了在全国医院财务管理中都存在的审核后数据与实时发生数据存在差异的难题。
(4) 做到生成凭证的数据及报表数据真实准确、操作简单易用, 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符合医院财务三级学科明细管理的要求。
前景分析:医院财务收入支出自动凭证生成系统可以校验HIS数据的正确性;实现接口导入功能, 减少长期手工的工作量, 实现电子化办公;有效根治财务手工账目的混乱问题, 改善医院分工管理催生的财务账目“一人一本账”问题, 将医院收入支出数据全部纳入HIS数据库;有效地解决成本控制问题, 防止成本流失。解决了在全国医院财务管理中都存在的审核后数据与实时发生数据存在差异的难题。由于本项目解决的是在全国医院都存在的财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所以, 本研究成果一经推广, 势必被全国的大中小型医院所认识和接受。预测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十分巨大。
总之, 将日常业务的收入支出信息软件系统与财务管理所使用的软件系统成功对接, 不但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更重要的是填补了财务上的一些漏洞,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预期将取得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医院财务管理精细化到三级学科是现代化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如何有效遏制财务混乱导致的国有资产隐性流失是在全国医院都存在的财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医院支出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接作为技术创新, 方便、适用、可推广至全国各大中小型医院的财务管理使用, 预期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关键词:医院,支出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俞斯海.加强医院费用支出控制, 提高医院资金利用效益[J].中国卫生经济, 2010 (3) :80-81.
[2]李增笑, 张慧英.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之我见[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 :
支出信息系统 篇2
长期以来, 我国财政支出以规模而不是以效益为基本目标取向, 财政支出存在“重分配、轻监管、不问效”的现象, 对资金分配效果及产出结果缺乏监督和考核, 造成大量低效和无效投资[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公共财政框架的初步形成, 我国财政管理已经进入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和提高财政支出效益为重点的新阶段, 判断财政支出活动是否有效、检验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高效, 客观上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然而,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 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健全, 现有的指标体系只能反映实际工作中的冰山一角, 而且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值得商榷, 如何构建一套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财政支出评价指标体系, 已成为进一步规范财政支出行为的客观要求, 也是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关键所在[2]。
从20 世纪90 年代至今,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立展开了研究。刘建华、王龙明 (1995) 阐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方法[3];梁新潮 (2000) 认为财政支出绩效指标的设立应从整体支出效益层面考虑[4];吕春建 (2001) 将反映结果层次的指标加入到指标体系中, 突破了以往单纯考虑支出规模的局限[5];庞智强 (2002) 将研究范围拓展到具体部门;杨京星 (2004) 认为应坚持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兼顾的原则, 按照评价目标和财政支出范围分层设置指标体系[6]。总结起来, 多数文献侧重于定性分析, 仅构建了指标体系的评价框架, 并未对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行验证。
本文从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特点出发, 结合实际案例—上海房管行业从业人员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开发项目 (简称“房管项目”) , 提出了多层次、立体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 通过访谈数据验证了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房管项目背景和绩效目标
(一) 项目背景
近年来, 随着房管行业的高速发展, 行业从业人员规模迅速扩大, 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行业从业人员管理特别是行业专业人才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目前, 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仍沿用一些传统的模式、方法和手段, 信息化程度很低, 造成了行业从业人员家底不清、管理分散不到位、管理抓手缺乏、工作效率低等问题, 已引起了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上海房管行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和《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均对搭建行业统一的行业从业人员信息化管理平台, 加强行业人员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本次绩效评价的对象为2012 年由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负责的“上海房管行业从业人员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开发项目”专项资金的绩效状况。
(二) 项目绩效目标
财政绩效目标是被评价对象使用财政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 根据不同情况由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 (单位) 分别或共同设定[7]。本项目所要实现的绩效目标为:通过上海房管行业从业人员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开发, 建成行业人才门户网站, 建设行业人才信息集聚平台, 完善行业人才公共服务, 建立行业人才信息发布制度。
三、房管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和主要指标解析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是指为实现评价目的, 按照系统分析方法构建的由一系列反映财政支出各个侧面目标和相关指标集合的系统结构, 是财政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8]。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必须充分反映评价对象的性质和特征, 体现评价的基本内容, 围绕评价的各项基本目标, 建立逻辑严密、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体系结构。
(一) 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为准确评价上海房管项目绩效水平, 在设置具体评价指标上, 根据指标选择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借鉴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9,10,11,12], 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和绩效目标, 通过专家咨询法和调查问卷, 构建了上海房管项目绩效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 具体包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 共3 个一级评价指标, 8 个二级指标, 35个三级指标 (见表1) 。
注:表中右列数据为三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后整理相关数据获得;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在其下方的括号内, 如:项目决策的权重系数为0.1。
(二) 主要指标解析
1.“项目决策”类指标。该类指标是项目立项的前提和方向, 其权重系数为10%。包括战略目标适应性及立项合理性2 个二级指标。战略目标适应性主要考察项目的设立是否与中央地方宏观政策相适应, 是否能够通过开展该项目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立项合理性则重点考察项目申请时, 立项的依据和理由是否充分, 是否符合社会和部门的需求, 提交的绩效目标是否遵循项目立项的战略目标、是否合理可行。项目组可通过案卷研究、问卷调查及访谈搜集相关数据、得出结论。
2.“项目管理”类指标。该类指标是项目建设内控制度执行力的外在表现, 是确保项目获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权重系数为20%。包括投入管理、财务管理、项目实施3 个二级指标。投入管理通过设置预算执行率、预算依据充分性2 个指标, 考核资金的到位情况、预算资金是否专款专用。财务管理则设置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性、专项资金使用情况2 个指标, 考核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是否合理, 所有资金使用范围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使用过程中是否按规定建立了财务、资产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项目实施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案卷研究考核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建立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相关制度和措施, 是否严格执行保证项目实施的制度和措施以及是否严格执行项目政府采购程序实施招投标等。
3.“项目绩效”类指标。该类指标是项目建成后的核心效果, 也是项目建设要实现的目标内容, 其权重系数为70%。包括项目产出、项目结果和能力建设及可持续影响3 个二级指标。项目产出通过设置个人会员数、单位会员数、人才库覆盖率和信息准确率等考核系统启用后相关数据是否有增幅, 项目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项目结果从人力成本、信息存档时间、行业示范作用、会员满意度等方面考核系统启动后是否为行业各类人才提供了便捷、优质和高效的服务。能力建设及可持续影响则主要考核是否为项目制定了长效管理计划, 项目的中长期战略目标是否适当;项目执行人员的流动性大小及专业性对项目实施造成的影响;平台信息是否被区县共享;是否存在保证项目持续实施的资金保障。
四、房管项目绩效评价的基本结论
按照绩效评价工作方案, 通过数据采集、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 项目评价小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 对照评分标准, 对上文所设的绩效评价指标逐项进行考察、对比、计算和分析, 最终得出项目综合评分为92.12 分, 评分结果为“优”。表明《上海房管行业从业人员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完成了预算批复的主要内容, 项目实施和管理制度健全, 资金使用符合项目内容, 较好地达到了项目绩效目标。主要绩效有:
1.通过项目的实施, 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为完成行业“十二五”人才规划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确立了行业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为行业各类人才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便捷、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2.目前通过系统开发形成了“一网 (房地人才网) 、一库 (房管人才库) 、四服务 (人才交流、考试认证、职称评审、会员服务) 、两报告 (薪酬报告、人才报告) ”的行业人才工作运作机制, 确立了行业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为行业各类人才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便捷、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3. 系统建成投入运行后由于考试各环节所需时间、人力和物力大幅度减少。除了房管局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委托房管局进行考试之外。上海市建设委员会下属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国企都曾委托房管局代理考试。上海建设交通人才职称评审系统模块和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的网站系统一些模块和环节均参照房地人才系统。在行业中具有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
然而在项目产出结果、能力建设及可持续影响的长效管理情况、信息共享情况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应在以后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予以改善, 如表2 所示。
五、政策建议
随着各级政府对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日益重视, 行业从业人员规模迅速扩大, 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行业从业人员管理特别是行业专业人才的管理提出了挑战。从项目绩效评价结果来看, 未来《上海房管行业从业人员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开发》项目仍有完善改进的空间,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改进:
1.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查漏补缺, 完善人才库数据, 使系统能准确、详细的反映“十二五”规划要求的房管行业人才的分布情况和特点, 充分发挥其人才发现、集聚、培养、配置、选拔等信息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 不断优化行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考核机制。
2.优化系统功能建设, 满足用户需求。建立数据更新维护机制, 落实项目运维资金, 保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信息系统的归口管理, 保障数据的安全, 便于统计分析。
4.在信息发布内容相关性, 更新时效性, 系统稳定性方面, 进一步提升服务能级, 简化流程, 完善系统搜索功能, 提高用户满意度, 扩大网站的影响力。
5.加强和相关业务板块的交流和信息共享, 加大数据利用范围, 使数据保持常新常用, 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实现并超越“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目标。
参考文献
[1]冯鸿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 2004
[2]多层次、立体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中部地区某市新农合医疗基金项目绩效评价为例[J].湖湘论坛, 2011 (4) :91-96
[3]刘建华, 王龙明.财政支出效益考核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 1995 (7) :16-17
[4]梁新潮.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指标及其应用[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4) :16-18
[5]吕春建.财政支出效益评价问题研究[J].湖北财税 (理论版) , 2001 (11) :9-11
[6]杨京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 2004 (B12) :34-35
[7]马国贤.政府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8]朱志刚.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9]周亦群, 王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探析—以房地产数据库监测项目为例[J].会计之友, 2013 (4) :51-53
[10]张清廉, 于传岗, 于长立.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以因子分析法为基础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 2009, 17 (6) :5-9
[11]郑海宁, 李彤.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商业会计, 2013, 2 (3) :40-43
支出信息系统 篇3
“熵”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1850年创造的术语, 用它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如果我们所考虑的那个系统能量完全均匀地分布, 那么, 这个系统的熵就达到最大值。在克劳修斯看来, 一个系统如果听任其自然发展, 那么, 能量差总是倾向于消除的。因此, 克劳修斯认为自然界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是:能量密度的差异倾向于变成均等。换句话说, “熵将随着时间而增大”。熵被广泛地应用于众多领域:在社会学上熵表示世界和社会在进化过程中的混乱程度, 依其学术观点, 当代社会中农民工问题, 疾病的流行, 城市化现象, 经济危机爆发周期缩短等都是社会“熵值”增加的表征;在科学哲学上“熵”是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 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生命科学领域常用“生命熵”来分析一个生命体生长、衰老、病死的全过程。
信息熵是信息论中用于度量信息量的一个概念, 信息理论的鼻祖之一Claude E.Shannon把信息 (熵) 定义为离散随机事件的出现概率。对于任意一个随机变量, 它的熵可以这样理解:变量的不确定性越大, 熵也就越大, 把它搞清楚所需要的信息量也就越大。一个系统越是有序, 信息熵就越低;反之, 一个系统越是混乱, 信息熵就越高。所以, 信息熵也可以说是系统有序化程度的一个度量。依据E.T.Jaynes提出的最大信息熵理论, 当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熵值达到最大时, 该系统达到最优状态, 尽管这属于理想状态, 难以实现, 但此类分析有助于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为财政政策的制定提供定量依据。
近些年, 有关信息熵理论在各个领域应用的研究层出不穷。张兵等将信息熵应用于公路网评价, 提出了有效地评定我国公路网的方法;耿海青等通过计算无锡市能源消费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衡量并分析了该市能源消费结构的演变;邵祥理将信息熵理论应用于我国保险费用收入结构研究中, 对现在的保费收入规模给出了定量评价。鉴于理论界对信息熵理论在财政支出结构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选取2000年~2010年的财政支出数据, 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 以期为政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
二.实证分析
(一) 样本数据来源及说明
我国财政支出样本选取的2000-2010年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年鉴》 (2007-2010) 和国家统计局网站, 与之比较的标准财政支出是根据陈共教授编写的《财政学》 (第六版) 和财政部网站公布数据等资料中美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在文章中假设部分发达国家 (包括美国、英国、日本、韩国) 的财政支出为标准的, 并与之比较。经查阅、修正后各支出分项占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行政管理费用9.2%;国防费用10.7%;经济建设费用14.3%;文科卫费用30.7%;其他支出费用35.1%。财政部于2006年对财政支出分类进行了改革, 由2007年以前的按国家职能划分为五大类变成了现在的20-22小项。考虑到将该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纵向比较, 文章将2007年以后的小项分类归为之前的五大类, 具体如下:行政管理费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公共安全、国债付息支出;社会文教费包括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经济建设费包括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其他支出还包括预备费、金融事务、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粮油物资储备等事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保障性住房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尽管改革前后数据无法完全吻合, 但信息熵理论在财政支出结构上的分析也能从侧面反映一些问题。
(二) 衡量指标
1、财政支出结构信息熵。假设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为n项, 各指标值分别为K1, K2, …, Kn, 我国财政总支出为K=∑Ki (i=1, 2, …, n) ;则各指标值Ki占总量K的比例为:P1, P2, …, Pn, 即Pi=Ki/K, 且满足P1+P2+…+Pn=1;发达国家各分项所占比重的标准值分别表示为Pk1, Pk2, …, Pkn;为便于与标准值比较, 定义Pi*=Pi/Pki, 参照Claude E.Shannon公式, 可定义财政支出信息熵为:
2、财政支出结构均衡度和优势度。由信息熵公式可知:当P1*=P2*=…=Pn*=N1n时, 即在我国的财政支出中, 各项支出相等时, 信息熵S取得最大值Smax=㏑n;当Pi*=1时, 即我国的财政支出中, 仅有唯一一种支出时, 信息熵S取得最小值Smin=0。均衡度的表达式为:
即, 均衡度为信息熵S与最大熵Smax之比, 且E∈[0, 1], 均衡度E描述的是我国财政支出各类之间的差别, 均衡度越高, 我国各项财政支出所占比例差值越小;优势度表达式为D=1-E, 即表示一种或几种财政支出支配我国全部财政支出的程度, 优势度越低代表体系的受限程度越小。
(三) 指标特征描述
根据2000年-2010年我国财政支出数据, 利用前述公式, 获得分析数据如表1所示。进一步根据前面公式, 可以计算出财政支出的均衡度和优势度指标, 获得数据如表2所示。
1、财政支出分项熵值分析
根据我国财政支出熵值计算结果, 可发现各类财政支出熵值Si变化与Pi值变化总体上存在正相关的联系 (其他支出中个别年份除外) , 由前面公式进一步推导, 得出各分项最优熵值为0.3219, 即当各分项比重相同为0.2时, 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熵值最大, 此时, 各分项熵值均为0.3219。由于2006年的财政支出分类改革, 除国防费用外, 其余四项支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断层”现象。
如图1所示, 2000-2010年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熵随其所占比重的变化呈现先平缓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其熵值在2007年、2008年、2009年低于最优熵值, 其余年份都高于最优熵值。该支出所占比重较大, 平均为31.95%, 最小比重值为2007年的23.55%。2007年出现的负增长应该是财政支出分类改革的结果。
如图2所示, 近11年中, 我国社会文教支出熵虽然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但波动不大始终低于最优熵值0.3219, 该支出所占比重较小, 平均为14.45%, 最小比重值为2007年的13.53%。要使其熵值接近最优熵值, 则应该适当提高其所占比重。
由图3可知, 2000年~2010年我国国防支出熵随所占比重的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但波动不大, 国防支出熵始终低于最优熵值, 近11年的平均比重为11.57%, 最大比重值为2003年的12.19%。增加国防支出比重将会提高国防支出熵值, 进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熵。
由图4可知, 2000年~2007年行政管理熵随着支出比重的变化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2007年~2010年行政管理熵随着支出比重逐年下降。近11年的行政管理支出平均比重为19.76%, 熵值均高于最优熵值0.3219, 这说明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存在比例过高的现象,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适当控制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
如图5所示, 其他支出比重与其熵值变化最为有规律, 其他支出熵值随支出比重呈现单调上升的趋势, 在2010年有所下降, 两者的变化吻合程度较高。比重最高出现在2009年的0.1528, 其他支出熵值最高也出现在2009年的0.2871, 变化幅度超过其他各项。
1、财政支出结构总熵值及均衡度分析
依据表1数据绘制我国主要财政支出结构熵的变化趋势, 如图6所示。2000-2010年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熵值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2007年有所下降, 其中, 2001-2002年增幅最大, 增加值为0.055, 主要是由于其他支出比重的大幅增加所致。2003-2006年各分项熵值都较为平稳, 这使得总体结构熵值变化不大;2006-2007年除国防支出外, 各分项熵值变化较大, 但在各分项的相互作用下总体结构熵值略有下降。2009-2010年国防支出熵、其他支出熵、行政管理支出熵均有所下降, 但受经济建设熵、社会文教熵上升的影响, 总体结构熵值略有上升。
依据表2数据可绘制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均衡度E、优势度D变化趋势图, 如图7所示。2000年~2010年,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均衡度保持在0.8672~0.959之间, 处于较高水平位置, 大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 2007年有所下降, 与结构总熵值变化趋势大体吻合。由前面的定义可知, 均衡度降低, 优势度随之升高, 表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受单一财政支出的支配程度升高。不难发现, 2007年均衡度的降低主要受财政支出分类改革的影响, 除国防支出变化不大外, 其他各项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三、分项熵值调整措施及结论
由于分项熵值Si与支出比重Pi之间存在相互联系, 因此, 可通过调整Pi值的增减实现分项熵值的调节, 该调整方向仅限于提高对应分项熵而采取的单一调整趋势。若以2010年比重为基准, 具体调整为:适当减少经济建设支出比重, 减少空间约0.0444;适当增加社会文教支出比重, 约0.0316;适当增加国防费支出比重, 增加空间约0.0813;适当减少行政管理支出比重, 减少空间约0.0446;适当增加其他支出比重, 增加空间约0.0423。
我国财政支出的“理想状态”熵值为1.6093, 由上述分析可知, 我国当前的财政支出的总体有序度良好, 近11年的总熵均值为1.4818, 2010年曾达到1.5434。结合实际情况, 适当调整财政支出各分项的比重, 有望进一步提高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系统有序性。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合理规划财政支出结构已成为关注的热点。以信息熵理论为基础, 结合均衡度和优势度指标, 并以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为参照, 研究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及优化问题。结果表明, 自2000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熵值和均衡度都有增大趋势, 对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信息熵理论在财政支出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财政支出,信息熵,均衡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国财政年鉴2007-2011[M].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 2007-2011.
[2]陈共.财政学 (第六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李燕, 曾康华, 姜爱华等.公共支出分析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邵祥理.基于信息熵理论的我国保费收入结构研究[J].保险研究, 2011 (4) .
[5]张兵, 邓卫.基于信息熵理论的公路网物元评价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 2009 (10) .
[6]耿海青, 谷树忠, 国冬梅.基于信息熵的城市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演变分析—以无锡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 2004 (2) .
支出信息系统 篇4
一、研发支出资本化信息披露的相关政策规定
1. 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我国2007 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较大修改。《企业会计准则第6 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的研发活动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处理,计入利润表的管理费用项目;开发阶段的研发支出在满足规定的五项条件时可以进行资本化处理,计入资产负债表的开发支出项目,在完成全部研发活动时再转入无形资产项目。同时,该准则要求企业在年报附注中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金额。
该准则有关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有利于企业提高研发支出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了解企业的研发活动和研发支出资本化情况。但该准则属于原则性规定,有关企业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研发支出资本化五项条件的满足依赖于企业管理层的职业判断,这些会增加研发支出资本化信息披露的主观性。
2. 税法的相关规定。为支持企业的研发活动,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由于税法关于“三新”加计扣除的具体要求比会计准则关于研究开发支出的核算范围更严,因此,按照税法披露的研发费用可能会小于按照会计准则披露的金额。
3. 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相关规定。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该规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条件进行了详细说明,其中对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进行了严格规定。
在随后发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中,对研究开发活动的确认和研究开发费用的归集进行了详细规定,并要求由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进行专项审计,该管理工作指引对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归集与计算有直接影响。
4. 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在2001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活动的信息披露主要属于自愿披露,当年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并于2006年重新进行了修订,该准则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企业需披露研究开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自2001年以后,我国披露研究开发费用的企业开始逐年增多。
随着2009 年创业板的成立,证监会于同年7 月20 日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8号——创业板公司招股说明书》,该准则同样强调了对创业板公司研发费用的披露要求,但对创业板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信息披露没有做出强制规定。
在2009年创业板成立后,证监会于同年12月24日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0号——创业板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并于2012 年进行了重新修订。该准则与主板上市公司同类准则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明确提出了研发支出数据的披露要求,在该准则第四节第二十三条中明确规定“公司应说明研发支出总额及其中资本化研发支出额的比重、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若相关数据与以前年度相比出现显著变化,应说明原因。”该准则在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对研发支出资本化信息披露的要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2010年,证监会发布了修订后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该准则要求公司在年报附注无形资产项目下,增加“公司开发项目支出”的披露内容,并对具体格式进行了规定。在该准则执行后,我国披露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的上市公司逐年增多,披露格式也开始逐步规范化。
二、研发支出资本化信息披露的现状与不足
通过手工查阅上市公司的年报资料,我们对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10 ~ 2012年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其问题主要表现为:
1. 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的执行力不够,披露的研发支出资本化信息不规范、不完整。虽然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研发信息的披露质量在逐年提高,但上市公司披露的研发信息不规范、不完整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首先,在董事会报告研发信息的披露部分,大部分公司按照准则要求披露了近三年研发支出金额,但还是有部分公司只披露了一年或两年的研发支出金额;而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只有少数公司披露了资本化研发支出金额,大部分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中未按照准则要求披露资本化研发支出金额。
其次,在年报附注无形资产明细项目中,《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对“公司开发项目支出”的披露内容和格式做了详细说明,要求公司披露开发阶段研发支出总额,以及开发阶段分别计入当期损益、计入期末开发支出和转入无形资产的金额,如果无开发项目则金额为零。但严格按照准则披露开发阶段研发支出的公司较少,大部分公司未按照准则要求进行披露。
最后,在年报附注管理费用明细项目中,大部分公司在管理费用明细项目下披露了费用化研发支出的金额,但名称则是五花八门,从“研发费用”、“研究开发费用”、“研究开发支出”、“费用化研发支出”“、研发支出”到“研发投入”等等。还有部分公司没有在管理费用明细项目中披露费用化研发支出金额。
2. 披露的研发支出金额在年报前后互相矛盾,不同年度间的研发支出金额不一致。如果企业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即是在无形资产明细项目中披露的开发阶段资本化金额,而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费用化研发支出金额即是管理费用明细项目中的费用化研发支出金额。
但是,在我们查阅上市公司年报和招股说明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上市公司披露的研发信息经常前后互相矛盾,金额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与在无形资产明细项目中披露的开发阶段资本化金额不符;二是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研发支出费用化金额与管理费用明细项目中的费用化金额不符;三是不同年度披露的研发支出金额不一致;四是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研发支出金额与年报披露的金额不一致。
3. 对相关准则的理解存在歧义,不同企业对“本期开发支出占本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的计算方法不一致。2010 年,证监会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 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进行了修订,该准则要求公司在年报附注无形资产项目下披露“本期开发支出占本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如果企业正确披露了该指标,将非常有利于我们去了解企业的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但准则对该指标的具体计算方法却未作规定。
在查阅年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企业对该指标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如双鹭药业2012 年利用本年资本化研发支出除以本年开发阶段研发支出,得出本期开发支出占本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为40.27%。登海种业2012年利用本年资本化研发支出除以本年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发支出合计金额,得出本期开发支出占本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为1.17%。而广电运通利用本年开发阶段研发支出除以本年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发支出合计金额,得出2012 年本期开发支出占本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为100%。另外,西部材料利用本年转入无形资产金额加上期末开发支出金额除以开发阶段研发支出,得出2012 年本期开发支出占本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为53.18%,而本年转入无形资产金额和期末开发支出金额包括了以前年度的累积资本化研发支出,这样计算是存在问题的。
按照现有政策规定,由于在董事会报告部分已经披露了资本化研发支出占研发支出总额的比重,因此,在年报附注无形资产明细项目中,“本期开发支出占本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按照第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可能会更合适,即统一按照“资本化研发支出除以开发阶段研发支出”进行计算和披露会更合适。
4. 对核销的以前年度资本化研发支出未能单独进行披露和说明。当以前年度确认的开发支出不再满足资本化条件时,需要计提开发支出减值准备。但我们发现一些上市公司对以前年度资本化研发支出进行了核销,但未单独进行披露。如2012 年创业板有7 家上市公司对以前年度资本化的研发支出进行了核销,其中红日药业(300026)2012 年核销了3 387 651.16 元的以前年度开发支出,但未进行任何说明,只是简单地计入了当期损益,投资者如果不仔细阅读年报的话,很难发现。
三、研发支出资本化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体系,细化研发支出资本化披露规则。具体而言,在董事会报告部分,上市公司需披露近三年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合计的研发支出总额、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资本化研发支出金额和资本化研发支出占研发支出总额的比重。在年报附注无形资产明细项目中,应主要披露开发阶段的研发支出金额,以及开发阶段分别计入当期损益、无形资产和期末开发支出的研发支出金额。由于在董事会报告部分已经披露了资本化研发支出占研发支出总额的比重,因此,在年报附注无形资产明细项目中,“本期开发支出占本期研究开发项目支出总额的比例”的计算方法统一为“本年资本化研发支出除以本年开发阶段研发支出”比较合适。
另外,为了更好地分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无形资产明细项目中,我们可以单独披露企业自主研发无形资产金额,以及自主研发无形资产占剔除土地使用权后的无形资产的比率。
最后,在管理费用明细项目中,我们可以要求企业将费用化的研发支出明细科目统一为“费用化研发支出”,以方便报表阅读者了解企业的费用化研发支出金额。同时,如果管理费用明细项目中披露的费用化研发支出金额与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费用化研发支出金额不一致,要求企业做出解释,以防止企业将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等项目随意列入研发支出中。
2. 加强研发支出资本化信息披露的监管,强化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的执行力,完善研发支出资本化信息披露的规范性。良好的准则还要依赖于正确的执行,没有强有力的执行措施,任何规章制度都会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加强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的市场监管力度,使上市公司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研发信息的披露,保证研发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其次,我们要不断强化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上市公司研发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保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公司严格按照准则的要求进行研发信息的披露。
最后,我们还要加强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后续教育,不断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会计人员既要有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还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将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严格执行到位,从而提高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信息披露质量。
3. 对核销的以前年度资本化研发支出单独进行披露,防止企业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对研发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可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但也增加了企业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其中,一种比较典型的做法即是,在前期将研发成功可能性低的项目进行资本化处理,而在后期再将这些资本化研发支出进行核销。因此,为了避免企业有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的嫌疑,需要企业对核销的以前年度资本化研发支出单独进行披露和解释说明。并且,需要对此类公司进行重点监管,以防止企业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
支出信息系统 篇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国家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产品日益丰富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消费的需要。具体体现在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居民的消费结构出现了升级等方面。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特别是1990年以后, 城镇家庭人均收入发生了快速的增长, 这也体现了改革开放政策在一段时间后效果开始快速地反映出来。与此同时, 从体现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的指标恩格尔系数方面看, 改革开放后, 城镇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也表明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一般而言, 收入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信息消费支出多少的因素。一方面, 由于个人收入的增加, 购买食品支出的比重会下降, 这样居民就有更多的收入可能用于购买信息商品。对于信息消费支出的范围, 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对其进行度量。但大多数文献研究是以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娱乐文化教育支出总额作为居民的信息消费额, 从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出发, 文章也以这一标准来衡量居民信息消费支出的水平。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1990年以后, 居民信息消费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信息消费支出与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 数据选取
由于1990年前消费支出相关数据严重缺失, 所以文章选取1990年以后的数据对城镇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进行分析。具体数据见表1.
(二) 实证过程
从表1可以发现,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与信息消费支出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也就是说这两个时间序列都包含明显的时间趋势, 因而是不平稳的, 为了消除时间趋势从而减少时间序列的波动性, 我们对两个序列分别求自然对数, 得到两个序列的对数序列, 即lnurbanincome和lnurbanconsume。
为了发现二者存在何种关系, 文章首先对两变量序列进行相关性检验, 而最为直观的方法就是散点图, 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 两变量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对二者关系做进一步的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历年统计年鉴
为了消除两变量时间趋势所带来的波动性, 我们对两变量序列进行了对数变换, 虽然这一变换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降低变量序列的波动性, 但却并不能保证变换后的序列一定具有平稳性的特征。而在统计回归中, 如果两个时间序列数据表现出一致变化的趋势 (非平稳的) , 即使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经济关系, 但回归系数依然可以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 且决定系数很高, 但二者实质上的关系可能并非如此, 这就是所谓的“伪回归”。基于此, 我们必须分别对两个变量原始序列进行单整处理, 将其变为平稳序列。经过差分后, 将两变量序列变为差分序列, 并进行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 。表中两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的扩展迪基-富勒 (ADF) 检验值仍然大于Mackinnon临界值, 所以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仍然是非平稳的, 但两变量的二阶差分序列ADF值都小于1%显著性水平下Mackinnon临界值, 此时序列是平稳的, 通过了单位根检验, 说明两序列的二阶差分都是平稳的, 这为下步进行协整检验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注释:对变量本身的ADF检验包含趋势项, 这时显著性水平为1%、5%和10%时的MacKinnon临界值分别为-4.380、-3.6和-3.24;对变量差分的ADF检验不包含趋势项, 这是显著性水平为1%、5%和10%时的MacKinnon临界值分别为-3.75、-3.0和-2.63。
根据协整理论, 如果各变量都是单整变量, 只有当他们的单整阶数相同时, 才可能具有协整关系。显然, 城镇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和家庭人均收入这两个变量都是I (2) 的。接下来, 我们对两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6.3
表3表明,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与其信息消费支出之间存在2个协整关系。这说明, 虽然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与信息消费支出二者各自的变换中有自己的特点和趋势, 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变化的不一致性, 但从长期来看, 二者之间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
进一步, 我们还期望更具体地知道二者之间的决定关系或因果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可以对此进行分析。根据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最佳滞后阶数的判断, 最佳滞后阶数为滞后4阶, 在此基础上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结果见表4。
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来看,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城镇居民信息消费支出不是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格兰杰原因, 但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其信息消费支出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 从格兰杰所提供的因果关系来看, 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其信息消费支出具有显著地影响, 反过来, 信息消费支出对其收入水平提高的影响并不显著。
三、基本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知,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显示, 两变量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 也就是说, 二者在长期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了,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信息消费的影响是显著地, 这是因为, 个人的收入决定着信息消费的有效需求, 收入的变化必然最直接地影响到对信息消费的需求, 从而影响着信息消费支出水平的变化。反过来, 信息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 这说明了, 由于城镇居民家庭在信息消费方面的总体水平虽有很大的提高, 但总体水平还是不高, 所以其在促进农村居民信息素质和整体素质方面的作用还比较有限, 所以对其收入的影响也就不是很显著。这也说明了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和提高其信息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个人对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个人获取和实现信息利益的状况, 因而, 文章上述实证分析也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居民和家庭信息利益的获取与实现状况。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尤其是1990年以来, 我国居民的信息利益实现状况有了巨大的改善, 其同时表现出与居民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实证结果表明, 居民的收入状况对个人信息利益的获得与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是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这一结论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前文中所述的信息利益理论。
参考文献
[1]温晓君.信息消费:拉动下一轮投资与内需[J].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3 (4)
支出信息系统 篇6
关键词:煤炭企业,后勤系统,预算管理,资金控制
2012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钢铁、焦化行业大面积亏损,煤炭市场萧条,煤炭价格持续下滑,导致各煤炭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尤其是国有煤炭老企业,一方面要应对市场变化的挑战,另一方面又背负着沉重的办社会职能负担,经营压力空前巨大,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此,千方百计地降本增效,提高内在经济运行质量,是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实现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在此形势下,企业应以预算管理为龙头,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以会计核算为手段,抓住降本增效重点环节,对后勤服务系统费用支出实施分类管理,以切实发挥预算管理的龙头作用。
一、开滦集团公司后勤系统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后勤服务系统是指企业承担的生产前后服务和职工生活、福利、社会保障等办社会职能和机构,包括医疗系统、离退休管理系统、居民小区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四供”运营系统、学校、幼儿园、居委会、食堂、浴室以及公共设施建设等。开滦集团公司目前后勤服务系统有4个社区,负责145个生活小区、10.4万套住房、总建筑面积587.9万平方米的供电、供水、供气、供暖的管理、维修以及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另外有10所医院、1所教育学院、8个离退休职工管理机构,涉及在册职工9584人,离退休职工80000人。每年的运转费用近12亿元,都需要用煤炭主业的利润来消化,为此,后勤服务系统已经成为公司生存与发展的沉重负担。
(二)费用内容
后勤服务系统费用支出依据其性质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社会职能支出
即企业负担的社会职能部分所发生的支出,包括离退休人员、长病长伤人员、抚恤人员、伤退人员等不在岗人员费用,离退休管理机构、消防、家委会居委会、爱卫计生、武装部等管理机构费用。社会职能支出主要为人员费用,其每年的支出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基本为不可控费用。
2、经营职能支出
即企业负担的为居民小区提供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四供”运营系统发生的净支出,物业管理支出,运输、厂区服务、托儿所、住宿餐饮、劳务输出等社区个性服务净支出,医院和学校系统支出,公安保卫净支出等,主要为经营净支出,基本为可控费用。
3、机关管理费用
为各社区机关人员发生的管理费用,主要由人员工资和办公费用构成,为相对可控费用。
(三)现有管理模式
目前,开滦集团公司对后勤服务系统实行三级管理体制,下设服务分公司对后勤系统进行专业管理,对其费用支出主要按照年度利润预算进行定额补贴。在这种三级预算管理体制下,集团公司对后勤服务系统费用支出的管理相对粗放,预算约束力较弱,导致部分单位仍存在大手大脚花钱的现象。
二、后勤系统费用支出分类管理的实施
(一)费用预算分类管理
对后勤服务系统费用预算实行分类管理,即分别按照社会职能支出、经营职能支出和机关管理费用对后勤服务系统的费用预算实施分类管理和控制。
1、分类预算指标的设置
在现有预算指标的基础上,在利润指标下增设三个指标:社会职能支出。包括离退休人员、长病长伤人员、抚恤人员、伤退人员等不在岗人员费用,离退休管理机构、消防、家委会居委会、爱卫计生、武装部等管理机构费用;经营职能支出。包括“四供”运营系统净支出,物业小区管理净支出,运输、厂区服务、托儿所、住宿餐饮、劳务输出等社区个性服务净支出,公安保卫净支出等;机关管理费用。包括各社区机关部门管理费用,服务公司本部管理费用等。
2、分类预算指标的编制
在现有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分类编制年度利润预算、社会职能支出预算、经营职能支出预算和机关管理费用预算,经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后正式下达。
3、分类预算指标的分解
服务公司依据集团公司下达的年度预算指标,对利润预算、社会职能支出预算、经营职能支出预算和机关管理费用预算进行分解,上报相应的月份执行预算,经集团公司批准后执行。
对于经批准的月份执行预算,原则上不再进行预算调整。各单位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杜绝预算外支出,以充分体现预算的严肃性,提高补贴经费管控水平。
4、分类预算指标的考核
集团公司对分类预算指标实行总额、项目双重控制。在利润指标总额控制下,各单位实际发生的社会职能支出、经营职能支出、机关管理费用不得超过相应的分类预算指标。原则上,各分类项目之间不允许调剂,特殊情况下,需调整预算的,须报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后执行。分类预算指标将纳入到集团公司年度绩效评价考核系统中,对单位负责人实施绩效考核。
(二)资金支出分类控制
集团公司对各单位资金支出实行资金分类预算控制,在目前资金预算系统的基础上,将预算资金支出按照项目、时间、金额是否可控进行详细分类,并由财务公司统一按照轻重缓急加以调配资金进行预算控制支付。
对于项目固定、支付时间固定的资金支出,包括电费、水费、铁路运费、其他运费、各种保险、工会经费、各种税金、政府规费、归还借款本息、工资、劳务费、劳保工资等,要确保及时支付,但不得提前支付。
对于项目、支付时间均不固定的资金支出,包括:物资采购、煤炭采购、餐饮采购、修理费、伤工医药费、伤残补贴、离退休医药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培训费、办公费、招待费、通勤交通费、迁建费、维修基金、分包工程支出、退货款、内部投资材料设备、其他项等,视资金状况按轻重缓急进行支付控制,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延后支付。
服务公司及所属各单位按照各项费用支出的轻重缓急,加强对资金支出的节奏控制,以树立资金时间价值管理理念,提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财务分类会计核算
不断完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核算和报表管理,以进一步加强对各项费用支出的监督控制。
1、细化会计核算
各单位按照社会职能、经营职能等分行业分类别实行财务分类核算,不断完善会计明细科目和辅助核算的设置,使分类核算真正达到细化和规范的要求,以真实反映各行业各类别的基础数据,为费用预算的分类管理夯实基础。
2、强化财务分析
各单位按照新的分类预算管理要求,对所属各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特别是对经营职能支出的“四供”系统运营损失和机关管理费用中的各项支出等要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要求服务公司要于每季末次月15日前上报分类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报告,集团公司按季度通报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
(四)加强财务审计检查
支出信息系统 篇7
近年来,在企业产品甚至生产经营竞争中,高新科技开发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人们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认为其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对企业创新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研究和开发活动,所以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自主技术研发也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任务。与之对应的是,这也成为了投资者在决定是否投资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尤其针对一些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企业,其历史业绩与未来经营成果相关性较弱,而企业的研发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故当其与企业的历史业绩和经营状况相结合时便可有利于管理层和投资者来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使与研发支出相关的信息披露成为关注的问题。
在2006年之前,我国对于企业的研发费用方面的规定是一律按照“费用化”来进行会计处理,即作为“管理费用” 科目下的记录而存在。2006年,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在第六号准则中明确规定。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的费用,方可予以进行“资本化”处理。这标志着我国在研发支出会计处理上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从相关信息的披露上看,准则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规范。然而,国内对于企业研发支出信息披露方面的相关研究并不是特别常见, 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致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研发支出方面投入的较少,所以引起企业自愿性披露的动机不足;另一类是因为大多数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采用“费用化”的会计处理,从而影响到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相关问题。本文以我国的相关会计规范、美国的会计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相关规定为基础,分析了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二、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研究基础
(一)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在研发支出的信息披露方面,各个国家也都制定了披露方面的强制要求。
(1)美国会计准则的规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二号规定,每一期编制的损益表中都需要记录在财务报表中总研发费用披露的汇编。另外,依据《“投资抵免”的会计处理》的规定,尽管一些企业因将研发成本的会计处理进行刻意地调整而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实现,但是却因此成为了审计局及会计师事务所重点审查的对象,不得不说这种行为是得不偿失的。另外,其也被要求披露下列几项信息: “会计政策(其中包括摊销的基数)、各期利润表中研发成本在各期资本化或递延的金额以及这些成本的总数。”
(2)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中规定:企业应该完整地披露当期被确认为研发支出金额的总额。另外,其也规定了企业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在财务报表中的区分情况,并对各类无形资产的披露提出了以下事项:“1使用寿命的两种分类,即有限使用寿命和无限或不确定使用寿命,倘若属于第一种, 其所使用的无形资产摊销率的计算;2属于1中第一种情况下无形资产所采用的摊销方法;3当期无形资产分别在期初、期末的总账面金额以及包括累计减值损失合计的累计摊销额;4其摊销额在损益表中的单列项目;5期初和期末的账面金额要求列示出当期的浮动情况;6要求列明无形资产的减值损失等情况。”
(3)我国会计准则与其的比较分析。虽然在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中均要求企业应分别披露当期进行“费用化” 处理的研究与开发阶段支出金额,但是笔者认为美国会计准则中要求的做法更为恰当。因为财务报表使用者希望可以更了解到企业本期花费的研发支出总额,而国际的“有条件资本化的”规定不能使财务报表使用者从整体角度分析企业当期研发支出的情况,但是与前两者比较而言,我国《无形资产》准则中的规定更为全面具体,倘若企业能够严格按照该准则对研发支出进行信息披露,则财务报表使用者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角度都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分析甚至预测企业的研发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合理估计。
(二)我国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制度变迁1979年以来,我国改革了许多次会计制度,也相应的对企业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做了一些改变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在以前的会计制度改革中,企业的研发支出的信息披露的更新变化并不是特别明显,并且到目前为止,会计制度中仍然没有对研发支出信息披露制度方面进行详尽清晰的规定。
从1993年7月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1条“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应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记账。” 中可以看出含糊其辞的处理方法,且完全没有提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概念及其会计处理方法。
在2001年开始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从实施该准则后,从理论上说企业应该对研发支出采取“费用化”的会计处理。
而在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该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倘若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一定的条件,可确认为无形资产,计入“无形资产———开发支出”。
三、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一)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现状笔者查阅了2011-2013年的财务报表及其附注,并对进行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进行了了分析。
(1)数量方面。根据表1,2011-2013年这三年期间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比例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总体的披露比例仍然不高。
(2)质量方面。从表2中可以看出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质量在逐步得到改善。在2011-2013年这三年中按照准则的要求来分别进行“资本化”和“费用化”的企业比例从57.97%提高到了75.72%,企业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情况在2013年有了充分改善。
(3)行业分布方面。从表3可以观察出,进行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主要是从事机械制造方面的企业,且
注: “ 1 ” 表示的是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当期进行 “ 资本化 ” 和 “ 费用化 ” 的研发支出的情况; “ 2 ” 表示的是上市公司在资产负债表内披 “ 研发支出 ” 项目及其金额,但在报表附注中只披露了进行 “ 资本 ” 处理的支出,而没有披露当期 “ 费用化 ” 的研发支出的情况; “ 3 ” 表示 “ 研发支出 ” 项目及其金额,但 。
其在2011-2013年这三年中的所占比例 分别是71.01%、 72.49%和74.07%;其次是从事IT技术的企业;而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所占的比例很少。
(二)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在研发支出信息披露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研发支出信息在披露的过程中较为随意、进行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数量仍旧不多、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形式依旧不规范且信息披露的内容较为简单,使得很多对于投资者较为重要的信息不能够被充分传递。以下列举出最为典型的两个问题。
第一,部分上市公司在进行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过程中不遵循会计准则的要求,不仅没有将研发活动的两个阶段进行有条理地区分,而且没有清晰地记录分别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和进行“资本化”处理的具体金额,使得财务报表存在模糊披露的现象,不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进行合理判断和做出正确抉择。然而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有些企业在研发支出的信息披露过程中,虽然分别披露了研发活动两个阶段的支出金额,但是没有具体说明其金额应计入”管理费用“还是”无形资产“当中,使得财务报表使用者同样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相关的制度与准则中也对此类问题进行了一些规定。 准则中有关于“企业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能够进行“资本化”处理”列出了一些前提条件,其中说明了只有满足准则中“五个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才可以进行“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所以“开发阶段”的支出金额与进行“资本化”的会计处理并被计入“无形资产”中的金额并不能够被同视而语,不满足条件的支出应该按规定进行“费用化”处理并计入“管理费用”科目中去。因此,研究和开发阶段具体标准的明确划分将会直接决定企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具体金额,进而会决定企业进行“资本化”和“费用化”处理的具体金额。然而,因为研发活动是多元的、复杂的,并且会因为所在行业的不同使得研发活动两个阶段的划分标准也不尽相同,所以将各类企业的研发阶段进行详细划分能够使进行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加有效地使用该企业的会计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使该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可靠。
第二,虽然《无形资产准则》明确要求了企业应该分别披露研发支出中被计入“管理费用”科目中的金额以及被确认为“无形资产”的金额,但是这项规定并没有得到上市公司的重视和执行。无论是从披露的形式还是内容上来看,大部分上市公司只是为了应付会计准则的规定来进行披露, 并不能够披露那些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有用的信息。同时,研发支出信息披露也会受到会计人员专业判断的影响,因此, 即使有了高质量的会计制度与准则,也并非都能得到严格遵守与执行,这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与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相关的会计准则能否得到严格执行是影响企业财务报表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会计人员在不同的企业文化环境中所呈现素质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要保证会计准则能被上市公司严格地执行,首先必须要有专业能力较强且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因此,企业会计人员定期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是保证高质量会计人员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另外,其还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弱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是确保会计准则的能够更加严格执行、会计信息可靠有效的重要内部环境因素。
四、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改进建议
(一)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关规定在报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相关研发信息更偏重于研发支出会计处理和相关会计政策的披露,且在附注中上市公司仅仅披露本年的研发支出信息,这使得企业中与研发活动相关的信息并不是特别全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的特征来提出划分研发活动两个阶段的具体标准以及进行“资本化”处理的具体条件,毕竟研发活动在不同行业的企业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二, 可以要求企业区分研发活动中各个阶段披露研发支出的年初数、年末数和当期的增减数。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并没有要求针对研发活动的不同阶段来进行研发支出金额的具体披露。第三,因为开发阶段是不成熟的、冒险的,建议把损失支出的数额在项目的开发阶段披露,即可计提损失准备金额。具体政策制定可参考财务会计中坏账准备的计提方式。第四,在利润表中,应将“研发费用”作为一个独立科目从“管理费用”中单列出来,作为一项费用列示。 这种做法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加快速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与估测。第五,鉴于目前的情况,我国大多数高科技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仍然没有太多研发支出的信息披露。这种现象不仅会增加投资风险,而且也不利于甚至会阻碍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活动,但是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其进行强制要求有助于改善现状。
(二)规范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形式与内容随着2006年颁布《无形资产准则》的要求,资产负债表中新增的“开发支出”的会计科目是用来反映虽然满足“资本化条件”、 但是该金额从属的研发活动项目并没有达到之前的预期用途而形成“无形资产”的开发费用。因此,即使在没有增加损益表相关项目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也应该对研发支出的信息披露有着足够的重视与执行力度。
前文已经提到了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文件———无形资产》中的相关规定,而笔者认为针对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内容,也要增加一些内容来满足投资者的实际需求:第一,建议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应最少披露和具体分析当期和上期与“研究开发”项目有关的研发活动项目具体金额、企业投资资金所占收入的比例和研发支出的变增减化趋势等。第二,研发支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与企业相关的商业秘密有关,所以在进行披露时,要对其进行特别的注意。笔者认为:应该将多部门的意见结合,将研发项目的相关信息分为“核心信息”与“非核心信息”,只需将 “非核心信息”对外披露;而“核心信息”只对企业的内部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公开,以便保守该企业的发展策略等商业秘密,稳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摘要:随着市场体制成熟化及企业间竞争的加大,研发活动已经成为企业获取优势的重点投入。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2011—2013的年报分析后发现,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信息披露比例逐年提高、披露内容不断增加,但存在着研发投入总额披露缺失、披露出处不统一等不足,并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视角剖析其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相应提出若干合理建议,以期对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