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支出成本(共3篇)
行政支出成本 篇1
成本、费用及支出概念的现状
(1) 理论上缺乏总体一致性。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中成本、费用及支出概念缺乏总体一致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是会计六要素;《会计法》第二十六条:“公司、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有下列行为”中“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 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费用、成本”;《会计法》第十条:“下列经济业务事项, 应当办理会计核算”中的“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第一段中, “费用”是与收入相对应的概念, 而第二段论述中的“费用+成本”, 第三段论述中的“费用+成本+支出”所涵盖的内容应该也相同。
(2) 实际应用混乱, 影响会计信息的揭示。成本、费用及支出在实际应用中, 由于没有公认的的概念, 有人将它们视为同一概念, 为省事直接用“成本费用”一词, 极不严谨。此外, “生产费用”一词的应用也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它实际上指的是成本。因为人们对成本、费用概念认识不清, 甚至有意混淆成本、费用之间的界限, 将该计入成本的支出计入费用或将该计入费用的支出计入成本, 从而以达到随意调节利润的目的。
(3) 急需建立具有总体一致性的规范性理论体系。由于原有的理论框架缺乏总体一致性, 在不同的情况中, 三个概念有时是相互独立的概念, 有时又存在交集, 又有的时候会出现相互包含的关系。在这原本条理不清晰的体系内探讨, 相当于是在做合并同类项的工作, 原有的缺陷仍然无法避免。此外, 有人将这三个概念均作了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此概念中包含着狭义的彼概念, 笔者认为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 唯有跳出原有框架, 重新定义这三个概念, 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成本、费用及支出概念的问题根源及对策
(1) 成本、费用概念混乱的根源。从 (会计六要素中可以看出, 费用是与收入相对应的概念, 收入-费用=利润, 收入与费用涵盖的内容是一个事项的两个方面。这里的费用是个广义的概念。费用与成本、支出是地位对等的关系, 这里的费用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在现有的会计体系中, 广义的费用包含了成本、支出和狭义的费用, 这样就造成了成本、费用概念混乱的局面。
(2) 解决对策。笔者认为, 用“支出”这个概念表述广义费用, 其涵盖内容等于“成本”、“费用”两概念之和, 用“费用”表述原来的狭义费用, 用这个方法能解决目前的问题。从汉字的字面理解, “收入”的反义词是“支出”。损益表中, 营业外收入的减项是营业外支出, 在企业的营业外活动中, “收入”与“支出”的概念就对应了起来;主营业务收入的减项是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 (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 , 由于成本与费用之和就是支出, 如不考虑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在企业的主营业务活动中, “收入”与“支出”的概念也相互对应起来了。与此同时, 会计六要素中的“费用”概念也应改成“支出”这一概念。
成本、费用及支出概念的重新界定
(1) 支出与费用。原有的会计体系中, 关于费用, 会计学界有三种观点:一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六号概念公告中认为:“费用是指由于在一个会计期间从事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活动而流出或耗用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二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在1989年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减少, 其形式表现为因资产流出、资产消耗或者发生负债而引起的权益减少, 但不包括于对所有者分配有关的权益减少”。三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上述三个观点意义不尽相同, 但揭示了费用的本质特征:企业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代表一个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 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最终要用现金偿还, 导致资产流出;收入与费用有配比关系, 其高低直接影响利润的大小, 但费用与利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承担了费用就一定会带来收入。我国的费用概念, 作为广义的概念, 同收入的概念是对应的, 即支出, 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 成本。成本概念, 目前会计学界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马克思的成本理论, 认为成本是商品生产中耗费的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货币表现, 即“C+V”理论;现实成本理论, 将“C+V”视为理论成本, 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理论成本的构成内容适当调整而得到现实成本;美国会计学会 (AAA) 所属概念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所作定义:“成本是为了达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 以货币计量的牺牲”。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 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 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上述观点虽说法不同, 但均反映了成本的特征:成本是资本的存在形式与组成部份;成本是生产经营消耗的价值, 可以也必须从主营业务收入中得到补偿;成本有要求盈利的特征。将几种观点分析、比较后, 会发现均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确定纯粹的C+V理论成本是不现实的, 这是由于经济核算的要求, 使得成本开支范围与C+V并不一致。笔者认为理论不应脱离实际而存在, 成本概念应反映其实际内容,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我国, 现实成本是以成本经济内涵为基础, 结合国家分配方针和企业实行独立核算的要求, 由国家统一制定的成本开支范围, 具体列出了很多项目, 但未能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总结。更为重要的是把部分与产品价值无关的支出也列入了成本, 这一点就与成本的概念相矛盾。此外, 理论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概念, 实际上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所下的定义。为了更好的区分成本和费用的概念, 笔者认为, 成本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成本是企业为了一定经济目的而发生的支出。
(3) 成本、费用的联系与区别。成本与费用有着密切联系, 都是企业的支出, 有共同的经济实质和表现形式, 均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垫付的资金, 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经济资源的减少。成本与费用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 又有明显区别的概念, 掌握它们的区别比掌握其联系更重要。两个指标基本特征不同, 成本是企业资产形态变化过程中的支出, 是资源转化的量度, 不会减少所有者权益;费用的发生会导改企业所有者权益减少。两个指标计算基础不同, 成本以“产品”为计算基础, 反映企业在生产该种产品过程中全部支出;费用以“时期” (月、季、年) 为计算基础, 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活动全部支出。两个指标用途不同。成本指标是用以补偿生产的尺度和监督劳动消耗的工具以及制定产品销售价格的重要根据;费用指标主要用以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消耗总水平和费用项目所占比重, 考核生产费用预算的执行结果及计算工业净产值、国民收入和流动资金净额等。
医院成本支出的控制管理 篇2
一、医院支出控制的内容和意义
(一) 支出控制的具体内容。
一是控制费用, 从物资材料的计划、采购等方面开始, 严格控制费用开支, 严格健全审批手续, 严格坚持开支标准。二是控制消耗。从采购、仓储、保管、领取、回收、使用等各个环节, 严格执行规定, 严格控制消耗定额, 提高利用率。三是控制经营成本。对医院来说, 就是控制诊疗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 降低成本抓住中心环节, 是促进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二) 支出控制对于医院管理的意义。
一是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支出控制管理是以效益为目标, 通过研究医院资源、成本、医疗质量、工作效率、价格与环境因素之间的联动关系, 配合医院内部控制, 提高效率, 尽可能获取效益。市场竞争集中体现在价格和质量的竞争上, 如果价格不变, 降低成本就能获取更大的利润;如果成本降低而不追求增加利润, 就可以降低价格让利于病人, 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二是促进医院优质、高效、低耗, 用经营和成本控制理念规范做事原则, 将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观念、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管理思想贯穿在成本管理的全过程中, 改变每个人的行为方式,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提高病人满意度。三是实现医院技术经济责任制的落实, 支出控制可以促进全院医务人员自觉地为实现降低成本而主动承担责任, 可以促进各科室实现技术经济责任制的责任心得到落实和加强。
二、支出控制的范围
医疗机构支出是大支出概念, 既包括成本费用支出, 又包括不属于成本范畴的各项费用支出, 凡是医疗机构开展医疗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和相关方面, 均属于医疗机构支出控制的范围。
(一) 支出的管理。支出的管理包括集中统一管理, 划分责任中心, 制定支出范围和标准等。
(二) 支出的预算。
支出预算是医院全面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计划期内努力实现的工作目标。编制支出预算, 可以避免各项支出的盲目性和随机性, 保证资金合格分配和使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编制支出计划预算时, 要以发展规划为基础, 以收定支, 精打细算, 收支平衡, 统筹兼顾, 保证重点。
(三) 支出的原则。
各项支出的发生, 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医疗机构的有关规章制度, 保证其合法、合规。
(四) 支出的授权审批。
医院的各项支出, 必须建立审批制度, 明确授权及审批程序, 规定支出审批人员、审批人员审批权限、审批金额额度、审批的级次和流程等, 加强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控制。
(五) 支出的标准。医院按照支出预算, 制定各种定耗, 定额指标和标准, 努力降低消耗,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六) 成本管理。
建立成本核算制度, 及时核算相关成本, 根据不同的管理要求采取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进行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计算相关对象的成本, 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在管理的过程中, 实行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 使领导和员工都来重视成本的收入, 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使成本费用从投入开始就得到有效的控制。
(七) 支出分析。
分析支出变动情况, 寻求降低支出的途径, 定期对目标支出的执行情况实施全面的审核和评价, 针对分析中发现的问题, 采取措施及时改正。
三、支出控制的主要形式及方法
(一) 支出岗位控制。
医院所有支出业务应建立岗位责任制, 实行职能分工控制, 合理设置岗位, 明确与支出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与支出相关的岗位包括支出预算管理岗位、支出审批岗位、支出审核岗位、支出办理岗位、支出核算岗位、支出分析岗位等。支出审签流程为:经手人签字, 部门负责人签审, 分管领导签审, 财务部门核审, 院长签批同意, 办理支付结算。
(二) 程序控制。
健全支出的申请、审批、审核、支付等管理制度, 明确支出审批权限, 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健全支出申请管理制度, 使支出有计划预算, 一切支出必须有申请。支出申请报告内容控制, 支出申请、支出报告要列明支出项目、支出金额、用途、预计开支的时间、部门或科室负责人签名等。建立支出审核制度, 支出审核岗位负责审核支出申请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正确, 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 内容是否合理合法, 数字金额计算是否准确, 收款单位是否妥当。建立重大支出集体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重大支出由医院或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各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确定标准, 超过规定标准的应集体决策, 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和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对未经集体决策的重大支出,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三) 建立集体决策制度。
各医疗机构根据授权额度情况, 对超过主要负责人审批额度的所有重大支出, 必须建立医疗机构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制度, 详细记录集体表决意见。建立会审会签制度, 对集体决策的重大支出的决算, 必须实行会审会签。会审会签得由领导班子成员及财务、纪委、审计、工会代表等人员参与会审会签。严格预算控制, 一切重大支出经集体决策, 报请批准后纳入预算管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未经集体决策的重大支出, 或因集体决策的重大支出集体决策失误的, 根据造成的后果, 对决策相关人员实行责任追究制。
(四) 建立授权批准制度。
授权审批是指单位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 必须经过规定的授权批准。授权审批形式通常有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医院应建立业务的常规性授权和办理例外业务的特别授权体系, 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授权审批层次、授权审批程序和授权审批责任, 形成责任明确、有权有责的管理控制体系。医院对于重大业务和事项, 应当实行集体决策或者联签制度, 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物资采购授权批准制度:对重要项目采购决策, 需集体研究决定;对大型的医疗设备购置, 要参加竞标、实地考察后, 才能签订合同, 予以购置;对卫生材料及其他用品的采购需求, 由各科室做计划上报批准后, 由采购人员统一招标, 实行阳光采购。
(五) 成本控制。
浅析制造企业绿色支出成本化 篇3
企业绿化支出作为一个新的支出范畴, 如何核算已成为企业的一大问题, 而企业会计准则中也无明确规定。现较普遍的处理方法有两种: (一) 费用化。企业直接将绿化支出, 包括前期规划设计、购买、栽种以及后期维护等支出均计入当期费用, 冲减当期利润, 即按实际发生的支出, 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等。 (二) 资本化。企业将绿化支出资本化又分三种情况: (1) 计入固定资产。前期的规划设计以及在未达到可使用状态之前的相关支出先归集于“在建工程”科目, 达到可使用状态后由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 (2) 计入长期待摊费用。所有相关绿色支出均计入长期待摊费用, 后期按照一定比例分期摊销。 (3) 计入公益性生物资产。将各期发生的绿化支出实际支出成本直接计入“公益性生物资产”[1]。
2 绿化支出成本化的原因
《企业会计制度》认为成本就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制造企业作为一个生产企业, 绿色支出的发生就是由企业的生产活动引起的, 故应该由企业生产的产品来负担, 这既符合成本定义又体现了成本对象化。
有些学者认为绿化费用是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发生的各种费用, 甚至在实务核算中将绿化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然而, 作者认为企业对绿化的支出, 并不只是购买种几棵树或者草地, 更重要的是, 公司对企业文化的塑立, 以及环境绿化舒适越来越重视, 档次规格越来越高, 并且这项支出能为企业长期使用。对于制造企业而言, 绿化支出费用化会直接影响当期的利润, 如果企业的绿化支出占比较大, 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相反, 如果绿化支出成本化, 则不会产生这种影响。因为在产品售出之前, 绿化支出以存货的形式存在, 不会影响当期利润;只有在产品售出后, 绿化支出才会通过转化为成本数据, 冲减利润。由此可见, 绿化支出成本化更有利于企业保持相对稳定的利润水平, 相信理性的企业更愿意采用这种方法。
绿化支出资本化, 可能一小方面是符合资产的定义, 属于看得见摸得着的资产, 日常生产经营中, 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但在账内上无法体现这种隐形利益, 不利于企业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可靠性管理[2]。生产经营中和企业处置资产时, 容易导致资产流失。同时这种处理方法没有考虑到绿化植物的特性。苗木草皮等绿化植物具有“生命力”, 它们的价值不像固定资产,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损耗减值, 相反会不断增值;也不像长期待摊费用需要逐期摊销, 后期维护费用的支出不是资本消耗, 维护会使得绿化植物生长的得更好, 增加了其内含价值。这种有别于其他资产的“生命力”是绿化支出的象征, 资本化显然也不符合事实。同样这样的特性也导致了企业不能如其他资产一样对其进行折旧摊销或计提减值准备等[2]。
除此之外, 绿化支出“成本化”还可以约束企业的短期行为,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计入成本后, 绿化支出会受到制造企业的关注, 支出越多, 产品成本越高。同样的市场价值下, 企业的利润会被压缩, 又或者提高产品单价, 很明显这有损企业利益且不利于产品的优势竞争。这样就会导致企业减少绿化支出, 更甚者, 会刺激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其他相关费用的节省, 企业不仅创造了良好的办公环境还获得经济效益, 也会社会做出了贡献, 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不仅如此, 将绿化支出计入产品成本, 也会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环境资源无偿使用的观念, 为环境的改善提供思想以及行动上的准备。
3 绿色支出成本化的会计处理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 绿化支出大致包括:企业所支付的前期规划设计、购买、栽种以及后期维护等费用。企业可以在“制造费用”下设置一个二级科目——绿化费。该科目属于成本类科目, 借方登记所发生的各种环境支出, 贷方登记冲减数和分配转出数。同时该科目的明细科目还可以按照生产车间、部门和绿化支出的费用项目进行设置, 会计期末该科目一般无余额。
例:某生产电梯企业, 为了营造良好的办公环境, 2013年购买草皮、灌木、香樟树种苗等用于绿化, 总购买费用18万元, 平整土地和种植所需的机械费用等共5万元, 发生肥料、农药费24万元、人员工资等50万元, 养护费用203万元。2013年该企业电梯总生产量是15000台, 发生总的产品生产成本为36亿元, 本年出售了13000台电梯, 已摊销成本31.2亿元。绿化费用计入制造费用, 完工出售的产品负担260万元的绿化费用, 剩余未出售完工产品和在产品负担40万元的绿化费用。简化分录如下 (单位:万元) :
1) 前期支出
应付职工薪酬50
2) 后期养护总绿化支出
3) 期末分摊成本
1) 完工出售产品分担绿化费
2) 未出售及在产品分担绿化费
综上, 相对于费用化而言, 绿化支出成本化将支出分摊到产品的成本上, 而不是一次性计入费用更能体现会计中的谨慎性原则。绿化支出也不是一次性的支付, 需要长期的维护和保养, 其目的是为了美化环境,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凸显企业文化, 所以绿化支出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资产, 它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与固定资产的折旧是一致的。因此, 本文建议作为生产型的制造企业, 绿色支出应当成本化, 有利于保持当期利润水平的稳定性, 增加企业效益, 同时还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卫平, 朱学义.企业绿化支出会计核算问题探析[J].财务与会计, 2014 (1) :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