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支出

2024-06-04

费用支出(精选10篇)

费用支出 篇1

成本、费用及支出概念的现状

(1) 理论上缺乏总体一致性。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中成本、费用及支出概念缺乏总体一致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是会计六要素;《会计法》第二十六条:“公司、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有下列行为”中“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 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费用、成本”;《会计法》第十条:“下列经济业务事项, 应当办理会计核算”中的“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第一段中, “费用”是与收入相对应的概念, 而第二段论述中的“费用+成本”, 第三段论述中的“费用+成本+支出”所涵盖的内容应该也相同。

(2) 实际应用混乱, 影响会计信息的揭示。成本、费用及支出在实际应用中, 由于没有公认的的概念, 有人将它们视为同一概念, 为省事直接用“成本费用”一词, 极不严谨。此外, “生产费用”一词的应用也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它实际上指的是成本。因为人们对成本、费用概念认识不清, 甚至有意混淆成本、费用之间的界限, 将该计入成本的支出计入费用或将该计入费用的支出计入成本, 从而以达到随意调节利润的目的。

(3) 急需建立具有总体一致性的规范性理论体系。由于原有的理论框架缺乏总体一致性, 在不同的情况中, 三个概念有时是相互独立的概念, 有时又存在交集, 又有的时候会出现相互包含的关系。在这原本条理不清晰的体系内探讨, 相当于是在做合并同类项的工作, 原有的缺陷仍然无法避免。此外, 有人将这三个概念均作了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此概念中包含着狭义的彼概念, 笔者认为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 唯有跳出原有框架, 重新定义这三个概念, 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成本、费用及支出概念的问题根源及对策

(1) 成本、费用概念混乱的根源。从 (会计六要素中可以看出, 费用是与收入相对应的概念, 收入-费用=利润, 收入与费用涵盖的内容是一个事项的两个方面。这里的费用是个广义的概念。费用与成本、支出是地位对等的关系, 这里的费用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在现有的会计体系中, 广义的费用包含了成本、支出和狭义的费用, 这样就造成了成本、费用概念混乱的局面。

(2) 解决对策。笔者认为, 用“支出”这个概念表述广义费用, 其涵盖内容等于“成本”、“费用”两概念之和, 用“费用”表述原来的狭义费用, 用这个方法能解决目前的问题。从汉字的字面理解, “收入”的反义词是“支出”。损益表中, 营业外收入的减项是营业外支出, 在企业的营业外活动中, “收入”与“支出”的概念就对应了起来;主营业务收入的减项是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 (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 , 由于成本与费用之和就是支出, 如不考虑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在企业的主营业务活动中, “收入”与“支出”的概念也相互对应起来了。与此同时, 会计六要素中的“费用”概念也应改成“支出”这一概念。

成本、费用及支出概念的重新界定

(1) 支出与费用。原有的会计体系中, 关于费用, 会计学界有三种观点:一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六号概念公告中认为:“费用是指由于在一个会计期间从事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活动而流出或耗用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二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在1989年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减少, 其形式表现为因资产流出、资产消耗或者发生负债而引起的权益减少, 但不包括于对所有者分配有关的权益减少”。三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上述三个观点意义不尽相同, 但揭示了费用的本质特征:企业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代表一个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 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最终要用现金偿还, 导致资产流出;收入与费用有配比关系, 其高低直接影响利润的大小, 但费用与利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承担了费用就一定会带来收入。我国的费用概念, 作为广义的概念, 同收入的概念是对应的, 即支出, 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 成本。成本概念, 目前会计学界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马克思的成本理论, 认为成本是商品生产中耗费的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货币表现, 即“C+V”理论;现实成本理论, 将“C+V”视为理论成本, 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理论成本的构成内容适当调整而得到现实成本;美国会计学会 (AAA) 所属概念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所作定义:“成本是为了达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 以货币计量的牺牲”。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 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 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上述观点虽说法不同, 但均反映了成本的特征:成本是资本的存在形式与组成部份;成本是生产经营消耗的价值, 可以也必须从主营业务收入中得到补偿;成本有要求盈利的特征。将几种观点分析、比较后, 会发现均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确定纯粹的C+V理论成本是不现实的, 这是由于经济核算的要求, 使得成本开支范围与C+V并不一致。笔者认为理论不应脱离实际而存在, 成本概念应反映其实际内容,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我国, 现实成本是以成本经济内涵为基础, 结合国家分配方针和企业实行独立核算的要求, 由国家统一制定的成本开支范围, 具体列出了很多项目, 但未能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总结。更为重要的是把部分与产品价值无关的支出也列入了成本, 这一点就与成本的概念相矛盾。此外, 理论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概念, 实际上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所下的定义。为了更好的区分成本和费用的概念, 笔者认为, 成本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成本是企业为了一定经济目的而发生的支出。

(3) 成本、费用的联系与区别。成本与费用有着密切联系, 都是企业的支出, 有共同的经济实质和表现形式, 均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垫付的资金, 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经济资源的减少。成本与费用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 又有明显区别的概念, 掌握它们的区别比掌握其联系更重要。两个指标基本特征不同, 成本是企业资产形态变化过程中的支出, 是资源转化的量度, 不会减少所有者权益;费用的发生会导改企业所有者权益减少。两个指标计算基础不同, 成本以“产品”为计算基础, 反映企业在生产该种产品过程中全部支出;费用以“时期” (月、季、年) 为计算基础, 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活动全部支出。两个指标用途不同。成本指标是用以补偿生产的尺度和监督劳动消耗的工具以及制定产品销售价格的重要根据;费用指标主要用以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消耗总水平和费用项目所占比重, 考核生产费用预算的执行结果及计算工业净产值、国民收入和流动资金净额等。

费用支出 篇2

一 总 则

为加强公司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监督控制作用,特制定以下标准及程序。

第一节费用报销制度的原则、内容及要求 费用支出的原则

(1)勤俭节约的原则。各公司的一切开支都必须本着节约的原则,费用开支的标准必须依据费用报销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执行。

(2)真实合法的原则。费用支出必须以真实性、合法性为前提,不得多列成本费用和虚拟经济业务。

(3)严格审批的原则。费用支出必须有严格的用款审批制度和报销审批程序,严格审批权限,堵塞漏洞。

(4)可控性原则。对管理费用中可以通过管理措施加以控制的费用应制定明确的管理办法及监督检查制度。适用范围及要求

本章的内容适用于全集团的费用支出管理,集团级各个公司必须结合预算管理办法执行,如有特殊情况,上报集团董事长审批后执行。

第二节费用审批管理

为加强集团内部管理,规避经营风险,现将集团及各公司范围内对各项费用的审批权限实行统一管理。

费用审批制度

(1)各公司各种费用开支项目,必须实行事前审批制度。事前需将费用开支项目的内容、事项、经费预算等报集团审批人批准后方可执行(集团审批人如不在,必须电话请示,并在审批单上写明已电话请示,并及时办理补签手续。)报销时,需同时持审批单和发票等原始单据在批准范围内据实报销,仅持发票但无审批单的,财务不得予以报销。

(2)各公司招待费、差旅费报销,必须经负责行政职能部门审查、财务审核,报各公司总经理、集团审批人批准后方可报销。

(3)、各公司车辆用油,由负责行政职能的部门统一采购,统一发放,由其对每月油品采购、每辆车的耗油逐笔登记备查。每次领用必须有经办人签字。下次申请采购时必须将前次采购、使用、结存情况一并上报,作为审批依据。由各公司总经理、集团审批人批准后采购。未经统一办理采购的油品燃料费用(长途 1 出差途中加油费用除外)财务不予审核报销。

其他经济事项审批制度

(1)各公司、各部门各种合同必须由集团审批人审批后方可签定。(2)各公司销售折扣、折让及各种优惠事项,必须形成经审批的成文优惠政策,金额在制度规定范围内的,可由销售经理、总经理决定,超出一定范围的,必须经集团主管领导审批,但无论金额大小,必须履行集团主管领导签字手续(集团主管领导如不在,必须电话请示,并在审批单上写明已电话请示,并及时办理补签手续)。

(3)各公司在进行各销售时必须实行现销制度。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赊销,必须报集团审批人批准。第三节会议费用报销管理 会议预算的审批

无论是集团召开全集团工作会议还是各公司、各部门召开业务工作会议,如需租用外部会议场地、安排就餐及其他活动的,必须在会议召开之前由会议发起部门作出会议日程安排和用款计划,报各公司总经理审批,财务负责人审核,集团分管领导批准后由集团帮上负责办理用款手续。会议费报销

(1)各类会议结束后,会务组的工作要在10天内到财务部门按事先审批过的会议经费预算表报销,会议费用要严格控制在预算以内。一般不准超出预算额,超出金额,要写出支出情况说明,按会议预算审批程度,经审核批准后,方可报销。

(2)各公司人员参加集团召开的各类会议(食宿由集团安排),除往返路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外,不得在各公司再报销会议期间的伙食补助费以及其他路费。

(3)会议期间不准超标消费,不准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给会议代表发放礼品、礼金。业务会议需赠送纪念品、宣传品,必须在会议预算内购置。第四节、业务招待费报销管理 事前申请

(1)各职能部门因业务招待用餐,须报主管领导同意后,由行使办公室职能的部门统一安排。

(2)各职能部门因业务需要馈赠礼品,需事先请示主管领导同意后方可购买。报销审批

招待费结算原则上一次一结,结算时,由行使办公室职能的部门持就餐费报销发票(经办人签字),经部门负责人、财务经理及总经理审核签字,集团审批人 2 签批后,方可予以报销。第五节、差旅费报销管理

差旅费开支范围包括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补贴。补贴标准按区域划分:

一类地区: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重庆、广州、珠海、厦门、汕头、海南、青岛;

二类地区:各省的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

三类地区:除一、二类地区外的其他区外城市及银川; 四类地区:自治区境内除银川外其他市县 借款制度

(1)因工作需要出差预借差旅费的,应填写差旅费借款单,详细填写事由、出差路线、时间,经部门负责人签字认可,到行使办公室职能的部门备档,并由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或电话请示后集团审批人)审批人签字同意后,方可办理借款手续。省内出差借支差旅费不得超过三千元,省外出差借支差旅费不得超过一万元。

(2)凡出差人员个人欠款未清、或使用支票未报销者,不论任何理由都不予借款。

(3)借款金额由部门负责人按出差事由和出差期限把关,财务负责人本着安全合理的原则审批。

出差人员出差乘坐交通工具规定

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允许乘坐飞机,(集团部长级以上工作人员及各公司总经理,)其他工作人员原则上出差乘坐火车、汽车,但在全面考虑多种交通工具,及不同时期各航线推出的机票折扣等因素下,同时结合各岗位实际工作的需要,可根据情况事先填写《交通工具改乘申请单》。经各公司总经理及集团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改乘飞机,否则各公司财务人员不予报销机票 差旅费报销

1、差旅费报销审批程序

报销人填写费用报销单粘贴相关报销凭证——部门负责人审核——财务负责人审批——公司总经理审批——集团审批人审批——财务部支付。

2、出差人员返回后,必须在十五日内到财务部门报销差旅费,逾期不报者,在次月工资中扣除借支金额,并扣罚报销金额的5%。

3、预借差旅费报销时填写差旅费报销单,由所在部门负责人签字,并持领导签字的预借款单,经财务部门审核无误后,报总经理和集团审批人签字,方可报销。超过规定标准的报销金额,经本人写出超支原因,经审批人签字后,方能报 3 销。

4、出差人员在报销时,要一次性交回全部余款,不得拖欠。特殊情况下不能一次交清的,应向财务部门说明情况,但最迟不能超过一个月。凡没有交清欠款的,转为本人借款,从其工资中扣除,直到扣清,为扣清所欠借款,下次出差时,不能预借差旅费。

5、出差人员有责任对其在出差期间取得报销发票的合法性进行审核,要求发票内容填写齐全,大小写金额无误、清楚,有税务部门监章和出票部门的公章,否则财务部门有权拒绝报销。

住宿及餐饮补贴标准(具体标准事项见制度流程汇编168页)第六节、资产维修管理 编制维修预算

固定资产的维修应由使用部提出维修申请、编制维修预算,经管理部门审核后,报财务负责人、总经理复审后,报审批人审批即可;对于维修金额超过一万元、不足五万元的维修项目,由审批人审批即可;维修金额超过五万元的较大维修项目须上报集团,经集团总经理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后再报审批人审批。财务部门应对审批手续及维修预算进行严格审查,符合以上规定,并办理了相关手续后方可办理预付款手续。内控及保障

1、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的维修结果负责。资产的维修必须经资产管理部门同意后方可进行,否则不予报销。

2、单项维修金额超过一万元的维修项目,由资产管理部门及资产使用部门与维修单位签订维修合同(或对方单位出具的质量保证承诺),明确维修日期、质量保证、双方的权力与责任等。

3、资产管理部门应对维修单位的情况进行了解,承承担较大维修项目的单位,应有一定的规模、能承担维修责任和义务。

4、金额1000元以下的小修理及零星开支费用,由资产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组织人员进行维修。报销规定

由经办人填制报销单,后附正式发票、维修预算、合同、费用审批单,经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报财务负责人、总经理审核,由审批人签批,手续齐全后到财务部门办理报销手续。第七节、办公费用报销管理 办公用品报销

(1)严格预算管理,超月度预算10%以上的部分实行财务备案,将该信息及 4 时传递至公司绩效考核机构进行扣分。

(2)由经办人填制报销单,后附有正式发票、费用审批单,经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报财务负责人、总经理审核,审核无误后,由集团审批人签批。以上手续齐全后办理报销手续。

办公电话费报销

(1)各公司副总经理、集团各副部长以上高管人员及特批的业务部门固定电话费据实报销。

(2)其他人员、部门实行单部限额控制,限额如下:

营销部门:实报,业务部门250元,办公室150元,财务部200元,门卫室50元。

(3)限额以内据实报销,超限额部分的50%由部门负责人的工资中扣除,剩余50%由部门其他人员均摊,由其工资中扣除。报刊、资料报销

各部门订阅报刊、杂志、业务书籍、资料,均由办公室统一订阅。个人使用的非本职工作需要的学习资料书刊不能报销。第八节、通讯费报销管理 报销范围

通讯费是指因工作岗位需要而使用移动电话锁产生的费用,不含固定电话和网络信息费,通讯费不受通讯工具限制,超支部分自理。

通讯费标准:集团高管、各公司总经理500元,各公司副总经理、集团各部门部长、主任300元,集团各部门副部长(部长助理)、副主任、各公司总经理助理260元,各公司部门经理、集团各部主管、会计主管、集团秘书200元,各公司业务主管、秘书、司机、出纳150元,班组长100元,重要岗位且外勤联系较多的员工(需经集团批准)100元。管理规定

(1)通讯费每月随工资发放,超支部分个人负担。

(2)凡享受保修通讯费待遇的职工,其移动通讯工具必须保证每日(含国家法定节假日)7:30至22:00正常开通,各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集团部长助理以上人员以及特殊岗位人员必须保证24小时开机。如有一个月内三次以上(含三次)违反本规定者,停发当月通讯费并罚款200元。

(3)凡享受报销通讯费待遇的职工,其通讯号码不得随意变更或停机,确有特殊原因需要变更的,必须报行使办公室职能的部门备案。擅自变更移动通讯号码或停机,导致集团无法与其正常联络的,停发当月通讯费并罚款200元。

费用支出签批

部门费用需要预先做费用申请的,必须注明用途、时间、金额等,部门领导审核,报总经理审批。

用款或借款申请、费用报销等,必须经负责行政职能部门审查、财务审核,报公司总经理、集团审批人批准后方可办理。

1各项费用支出必须由经办人填写必要的单据粘贴票据,先由部门主管领导审核业务的真实性,再由财务经理审核业务及票据的合规性,最后由总经理审批,经授权签批人签批后报销。

2支付材料或工程等款项,由经办人填写付款申请单,按本规定所列程序办理审批与签批。

3、根据集团和各经营公司目前的实际情况,暂定为大额以上款项的支付,经财务部门请示集团董事长后,签批后方可付款。

费用支出 篇3

摘 要:本文运用自相关检验、t检验、F检验、Goldfeld-Quanadt检验、white检验、多重共线性等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医疗费用增长的影响因素,实证发现: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对我国医疗卫生费用影响最为显著,国内生产总值对医疗卫生费用影响较为显著。

关键词:影响因素;多重共线性;医疗卫生费用支出

一、中国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变动现状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医疗卫生费用快速增长医疗机构数量不断增加,诊疗人数持续增长,政府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增加,个人卫生支出持续增长,医药需求快速增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的总人口约为13.7亿,其中老年人口达1.78亿。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各种疾病的爆发率会大大增加,特别是一些老年慢性疾病。尽管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表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这依旧改变不了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严峻考验。从2005年到2014年期间,我国的卫生总费用逐年递增,同样的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人均卫生费用也不断的攀升,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联系。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受很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险支出、政府卫生支出等。本文选用医疗卫生费用支出的重要因素-国内生产总值、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数据分析,所有医疗卫生费用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三、模型和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Eviews8.0软件进行回归,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OLS)下求得国内生产总值(GDP)、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医疗总费用的回归参数估计如下Y=-0.002176*X1+1.789856*X2+0.839822*X3-8179.775

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以上计算结果表明:2005年~2014年间我国GDP、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与我国医疗费用增长具有密切的关系;模型估计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导致医疗费用减少0.0022亿元;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个人现金支出每增加1亿元,导致医疗费用增加1.7899亿元;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亿元,导致医疗费用增加00.8398亿元。

2.统计检验。(1)拟合优度: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见可决系数R2=0.998596大于0小于1,在范围之内,可见医疗费用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性强。修正可决系数为0.997894,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说明变量X1,X2,X3联合起来时被解释变量Y具有显著解释力,即为国内生产总值(X1)、个人现金卫生支出(X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3个变量联合起来可以解释医疗卫生总费用的99.79%。(2)F检验:针对H0:β1=β2=β3=0,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k-1=3和n-k=6的临界值Fα(3,6)=4.76。由表2得到F=1422.588> Fα(3,6)=4.76,应拒绝原假设H0:β1=β2=β3=0,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国内生产总值GDP”、“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医疗费用增长”有显著影响。(3)t检验:分别针对H0:βj=0(j=1,2,3),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k=6临界值t0.025(n-k)=2.447。由表2中数据可得,只有β2对应的t统计量为3.602489,其绝对值大于t0.025(n-k)=2.228,这说明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应当拒绝H0:βj=0(j=1),也就是说,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对被解释变量“医疗总费用”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被解释变量“医疗总费用”没有显著的影响。当显著性水平α=0.20的情况下,临界值t0.025(n-k)=1.440,由此可见“国内生产总值”、“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对被解释变量“医疗总费用”有显著影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被解释变量“医疗总费用”没有显著影响。

3.多重共线性:利用Eviews8.0软件,生成Y,X1,X2,X3等数据,采用OLS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到回归结果。我们发现该模型R2=0.998596,调整可决系数0.997894,可决系数很高,F检验值为1422.588,明显显著。但是当α=0.05时,tα/2(n-k)=t0.025(10-4)=2.447,不仅X1的系数不显著,X3的系数也不显著,而且X1的符号与预期相反,这表明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互相之间的相关系数很高,证实确实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线性。对多重共线性进行处理,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Y=0.026451*X1+2.107832*X2-6005.438

该模型可决系数为0.998086,调整可决系数为0.997539,可决系数很高,F的检验值为1824.661,明显显著。当α=0.05时,t0.025(10-3)= 2.365,所有系数估计值高度显著。对系数估计值的解释如下: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则我国医疗费用平均增加0.0265亿元;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每增加1亿元,则我国医疗费用平均增加2.1078亿元,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

4.异方差性检验:①图形法由图可以看出,残差平方ei2对解释变量X1,X2,X3的散点图主要分布在图形中的下三角部分,大致看出残差平方ei^2随Xi的变动的趋势,但是否确实存在异方差还应通过更进一步的检验。②Goldfeld-Quanadt检验:由于所有的数据皆是按递增排序的,所以直接利用原来的数据表格来构建子样本区间。由于样本容量n=10,删除中间1/4的观测值,大约2个观测值,余下两个样本区间:1~4,7~10,它们的样本个数均为4个,即n1=n2=4。通过Eviews8.0的操作,将区间定义为1-4,用OLS求得如图将区间定义为7-10,用OLS求得。我们可以得到第一个样本(区间定义为1-4)的残差平方和为224319.1,第二个样本(区间定义为7-10)的残差平方和为1398072。根据Gold-Quanagt检验,F统计量为6.2325。判断:在α=0.05,式中分子、分母的自由度均为2,查F分布表得临界值F0.05(2,2)=19.0,因为F=6.2325< F0.05(2,2)=19,无法拒绝原假设,不能表明模型存在异方差。③WHITE检验。经过White检验表格可以看出,nR2=6.149286,在α=0.05下,查x2分布表,的临界值x0.052(5)=11.0705,同时X和X2的t检验值也显著。比较计算的X2统计量与临界值,因为nR2=6.149286< x0.052(5)=11.0705,所以不拒绝原假设,拒绝备择假设,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5.自相关检验- D-W检验:DW检验。因为n=10,k=3,取显著性水平α=0.05时,查表得dL=0.525,dU=2.016,而dL<1.708594< dU,所以不能判定是否有自相关。采用偏相关系数检验。图中偏相关系数方块均未超过虚线,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

四、结论

大学生教材费用支出比较 篇4

本文中工科类专业选取的是从太原理工大学材料、信息、电气、机械、水利、化学、建工、矿业、环工和计算机等10 个二级学院中分别随机抽取的1 个专业, 文理类专业选取的是从经管、轻纺、物理、政法、外语、体育等6 个学院中分别随机抽取的1 个专业。分别对这些专业2015 届本科毕业生4 年学习期间的实际教材费用支出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比较各个专业学生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上的教材支出差异。

一、课程数目

将10 个工科类二级学院和6 个文理类二级学院2015 届本科毕业生4 年在校期间修习的所有课程数汇总统计, 结果见表1。

由表1 可知, 工科类专业每个专业基础课程门数在16~20 门, 平均为18.1 门;工科类专业每个专业专业课程门数在22~28 门, 平均为25.6 门。文理类专业每个专业基础课程门数在10~18 门, 平均为13.7 门;文理类专业每个专业专业课程门数在22~33 门, 平均为26.5 门。

以上结果表明, 工科类专业每个专业的课程修习门数差距不是很大, 文理类专业每个专业的课程修习门数无论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差距都比较大。

二、教材总费用

根据教材管理系统中学生购书记录, 结合各专业学生4 年课程总数, 可统计得出2015 届毕业生4 年学习期间合计支出的教材费用, 结果见表2。

由表2 可见, 10 个工科类学院2015 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平均教材费总支出为1336.5 元。其中, 材料、信息和电气学院学生的教材费总支出相对较少, 最低为材料学院的1173 元, 年平均支出293 元;环工、化学和矿业学院学生的教材费用总支出相对较高, 最高为环工学院的1480 元, 年平均支出370 元。各工科学院学生最高和最低教材费支出间相差300 元以上。6 个文理类学院2015 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平均教材费总支出为1442.37 元。文理类专业教材费总支出差距比较大, 尤其是轻纺学院相比其他文理类专业教材费最贵为1988 元, 年平均支出497 元;体育学院教材费最低为1200 元, 年平均支出为300 元。各文理学院学生最高和最低教材费支出间相差将近800 元。此外, 整体相比, 轻纺学院教材费最贵为1988 元, 其他学院相对教材费不是很贵, 基本处于1200 元到1500 元之间。

进一步将教材费总支出细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 结果见表2。

由表2 可见, 除环工学院, 2015 届工科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基础课程教材费支出较高达780 元以外, 其他各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教材费支出相当, 平均为655 元。文理类专业基础课程教材费支出差距比较大, 最高为轻纺学院691 元, 最低为外语学院246 元。各文理学院学生最高和最低基础课程教材费支出间相差450 元左右。

同样, 对于10 个2015 届工科类专业学生来说, 平均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为681 元。其中, 材料、电气和信息学院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较低, 最低为材料学院的524 元, 化学、矿业和计算机学院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较高, 最高为矿业学院的769 元, 各工科学院学生最高和最低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间相差255 元左右。除轻纺学院2015 届文理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较高达1297 元以外, 其他各文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材费支出基本相当, 平均为875.7 元。

由以上结果分析, 相对而言, 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差距都集中在250 元以内, 差距不是很大;但文理类专业差距则比较大, 最明显的体现在轻纺学院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均最大, 且主要由专业课教材决定。

三、教材平均价格

根据各个学院2015 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课程数目和教材费支出可计算出所有教材的平均价格以及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的平均价格, 结果见表3。

由表3 可见, 各工科类学院学生所有教材的平均价格为28~32 元, 差异较小。其中, 基础课教材平均价格约为32~39 元, 专业课教材的平均价格约为24~28 元。同时, 在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中, 计算机学院的教材价格均相对较低。这一结果说明, 工科类学生的基础课教材价格高于专业课教材价格。这可能是因为工科类基础课程内容较多, 学时较长, 导致教材页数较多, 价格较高。然而, 计算机类教材价格相对较低可能是因为计算机社会普及度较高且学习门槛较低, 除大专院校外, 社会需求量同样较大, 导致平均价格较低。

由表3 可见, 各文理类学院学生所有教材的平均价格为30~42 元, 差异较大。其中, 基础课教材平均价格为25~38 元, 专业课教材的平均价格约为29~45 元。同时, 在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中, 轻纺学院的教材价格均相对较高。这一结果说明, 文理类学生的专业课教材价格高于基础课教材价格。这可能是因为文理专业课程内容较多, 较复杂, 导致教材页数较多, 价格较高。尤其轻纺学院教材价格最高, 主要是艺术生对像素、对画的纸张质量要求会很高, 因而艺术类相关教材需要投入很高的成本。

四、小结

1.太原理工大学工科类专业本科学生4 年在校期间学习课程有40~49 门。各专业基础课开设课程门数相当, 专业课开设课程门数差异较大;文理类专业本科生4 年在校期间学习课程有39~48 门, 其中轻纺学院与其他学院相比修习门数差距较大。

2.工科类专业本科学生4 年在校期间合计教材费支出在1173 至1480 元之间, 年均教材费支出331 元左右, 与目前的物价水平相比, 教材费负担相对适中。文理类专业本科学生4 年在校期间合计教材费支出在1215 至1988 元之间, 年平均教材费支出360 元左右。

3.在4 年的教材费支出中, 各工科类专业学生基础课教材费支出相当为655 元, 仅环工学院基础课教材费支出较多, 高达780 元;另外各工科类专业学生专业课教材费支出为524~769 元, 最多相差255 元, 差异较大。各文理类专业学生基础课教材费支出差距较大, 平均为496 元, 其中轻纺学院基础课教材费最高为691元, 外语学院基础课教材费最低为246 元;各文理类专业学生专业课教材费支出为786~1297 元, 差距很大, 尤其轻纺学院专业教材费支出最高。

4.各工科类专业教材价格平均为28~32 元, 其中基础课教材价格高于专业课教材, 而且计算机专业教材因社会需求量较大而价格相对较低;各文理类专业教材价格为29~42 元, 基础课教材平均价格为25~43 元, 专业课教材的平均价格29~45 元, 其中外语学院的教材价格均相对较低, 轻纺学院的教材价格均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 工科类和文理类专业学生教材费支出相对适中, 工科类专业中材料、信息和电气等传统学院的教材费支出较少, 而环工、计算机等新兴学院的教材费支出较高, 体现出新兴行业人才培养对于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更高要求。文理类专业中轻纺学院教材费支出最高, 主要是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而人们对艺术领域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刘永胜.1980—1986国内期刊价格变化[J].图书情报工作, 1986 (3) .

[2]汤亚非, 汤亚明.国内期刊价格分析与预测[J].图书情报工作, 1994 (4) .

[3]张爱霞, 代晓彦.1996年国内期刊价格变化分析[J].晋图学刊, 1996 (1) .

办公费用支出管理规定 篇5

一总则

第一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办部门、正式员工、以及由我办承担办公费用的临时用工和外雇人员。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办公费用是指在我办日常经营过程中,由我办统一支付或由部门或个人分别支付但由我办承担的与我办业务相关的费用。

第三条我办办公费用预算体系分为公共办公费用预算、部门办公费用预算、临时办公预算三部分。

第四条各预算体系分别制定和月度预算。其中,公共办公费用的和月度预算由我办秘书科长制定;部门办公费用的和月度预算由各个部门负责人分别制定;临时办公预算由秘书科长制作。财务科科长统一汇总所有预算。

二 预算表与核算表

第五条我办办公费用预算表应明确列出所有费用科目,费用科目名称应能够直接与费用开支的票据种类直接对应,以便于追溯。

第六条公共办公费用预算表应明确列出各个部门在各个费用科目下的预算金额;部门办公费用预算表应明确列出本部门每个人在各个费用科目下的预算金额;临时办公预算表由财务科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费用科目和对象的明细分类。

第七条核算表分为实际开支核算表和预算核算算差额比较表组成。核算表与预算表采用完全相同的格式和形式,以便于比较和分析。

第八条预算表与核算表由财务科统一制定,具体形式参见附录。

三 预算

第九条预算表在头年12月20日前以电子版本形式下发给秘书科长;月度预算表在前月10日前以电子版本形式下发给各科负责人;临时办公预算由财务科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预算表下发时间。若预算表的形式和内容在不同月份没有变化,则可以持续沿用,无须每月下发。

第十条预算制作人应在每年12月23日前完成下预算;月度预算制作人应在每月23日前完成次月预算;临时办公预算自财务科预算表下发之日三天内由相应预算制定人完成。所有预算均需要以书面和电子两种形式交财务科长审核。书面预算表需要预算制作人清楚签字。

第十一条财务部经理应对汇总的预算分别进行审核和测算,确保各项预算开支的合理性,发现问题应立即将预算表退回相关预算制定人,要求其在一天内重新制定或作出合理书面解释。

费用、成本与支出概念之再辨 篇6

一、费用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将费用定义为:“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其表现形式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但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等经济活动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显然, 这是一个广义的费用概念,其范围既指日常的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资源消耗,也含偶发的非经营活动所带来的资源消耗(即损失)。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费用的定义是:“费用是指某一主体在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中,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其他活动,发生的资产消耗、债务承担(或兼而有之)而引起的业主权益的减少”, 此为狭义的费用概念,强调费用产生于日常经营活动,而不包括损失。

我国会计标准采用的是狭义费用概念,《企业会计制度》将费用定义为:“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 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企业会计准则》对费用的定义则更明确:“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并规定“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 应当列入利润表”。 笔者认为,与成本、支出相比较,费用具有下列特征:

(一)费用是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耗费

从因果联系上分析, 费用是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直接或间接耗费,如销货成本(或营业成本)、营业税费、期间费用等。费用总是与收入紧密联系,且均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在利润表中分别列报, 收入反映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则反映为获取收入而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两者形成配比关系并据以计算利润。

需要指出的是狭义费用不包括损失, 因为损失不是企业的经营投入,其与利得之间也不存在因果联系和配比关系,只能反映企业非日常经营活动中经济利益的“净流出”。我国会计准则中损失和利得均不是独立的会计要素,对于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和利得,属于利润要素的子要素,在利润表中分别作为利润总额的减项和加项。

(二)费用是资产形态的预期转化

费用与资产有着紧密的关系,一切费用至少是某一瞬间的资产。 这就是说,企业在经营开始之初,总是带着为了有利于经营的意图才去取得它的资产; 几乎一切资产, 其所以要被取得,不外乎是用以获取收入。利用它们来获取的收入一旦实现, 它们就从资产形态转化为费用形态。 从资产到费用不断转化,在这一过程中,依此产生着以取得新资产为标志的收入, 以供下一回循环经营之用。

所以,在我国会计标准中,费用必须是企业在其日常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这是讨论费用概念的基本前提。如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服务、经营性出租资产等, 这些日常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确认为费用。 非日常经营活动的经济利益流出属于企业偶发性、 边缘性交易或事项导致的资产消耗,则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作为损失,如处置非流动资产、债务重组、 对外捐赠等导致的经济利益流出。

二、成本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中则对产品成本作出了解释:“本制度所称的产品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用、职工薪酬等,以及不能直接计入而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的各种间接费用”。上述两个会计标准均围绕产品生产成本来讨论成本的概念, 属于狭义成本概念范畴, 且出现了与费用概念混淆、交叉的现象。 而《企业会计准则》未对成本作出专门界定。

美国会计学会(AAA)成本概念委员会1951 年将成本定义为“成本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 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 1957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名词委员会认为,“成本是指为取得资产或劳务而支付的现金、转让的其他资产、 给付的报酬或承诺的债务,并以货币衡量的数额”。可见,广义成本概念认为, 成本是为获得资产或劳务而付出的代价, 其较好地反映了成本的本质特征。

(一)成本是为获得资产或劳务而支付的对价

按照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企业要获得一项资产或劳务, 必须支付对价,支付的对价就是成本,如采购成本、生产成本、投资成本等。 成本不是一项会计要素,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附于特定资产或劳务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二)成本属于会计计量属性范畴

会计计量是确定会计要素金额的过程, 计量属性则反映了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 对资产或劳务的计量通常是以支付的对价为基础的, 即以“舍”来计量“得”,如历史成本、重置成本。 至于摊余成本,它是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同属于成本计量范畴。

三、支出

我国会计标准从未对支出作出专门定义,只是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可见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描述:“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笔者以为, 支出即资源付出的行为。支出的概念最为宽泛,从支出的形态区分, 可分为现金支出和非现金支出;从支出的目的区分,可分为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和偿债性支出;从支出与营业活动的关系区分, 可分为营业支出与营业外支出。

四、三者的关系

(一)费用与成本的关系

费用是与收入相配比的会计要素,并一同列报于利润表中;成本是对资产等要素的计量, 并通过它们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费用的发生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而成本作为交易中支付的对价或计量属性, 对所有者权益不产生影响。

费用与成本是两个并行的概念,不能交叉表述或互为论证。 费用与成本的联系是通过资产建立起来的。 成本是对资产的计量,资产的最终消耗则转化为费用, 且这一过程不具有可逆性, 即费用不可能通过某种渠道转化为成本,所谓 “对象化的费用即为成本”的说法是错误的,诸如“产品成本包括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 的表述也是不严谨的, 在理论与实务中必须加以纠正。 在此,笔者建议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 中产品成本的定义改为:本制度所称的产品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以及不能直接计入而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的各种间接成本。 将会计科目表中的“ 制造费用” 科目改为 “ 间接成本” 科目。 对于成本会计教材中诸如要素费用、 生产费用的提法应当分别改为要素成本、生产成本等。

(二)支出与费用、成本的关系

支出基本类似于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概念, 强调资源付出的行为;费用、 成本则属于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概念,强调经济责任的归属。

支出的发生可能形成费用, 如收益性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依据配比原则,该项支出应作为费用处理并从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 支出的发生也可能形成资产(成本), 如资本性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该项支出符合资产的定义, 而对资产的计量即为成本。

如上所述, 支出会形成费用或成本, 但费用或成本的发生并不一定需要支出的存在, 如在权责发生制下通过分摊或预提等手段确认的费用、成本,在当期并没有资源付出。

费用、 成本与支出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会计实务, 在会计理论界的讨论也从未中断, 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一步加快与深入, 它们的内涵与外延还会不断发展变化, 科学厘定概念及其关系将有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陈艳,杨洁.会计理论(第七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 .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2001[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 .阎达五.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郑安平,李华.成本、费用、支出概念及其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8):67-69.

费用支出 篇7

关键词:煤炭企业,后勤系统,预算管理,资金控制

2012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钢铁、焦化行业大面积亏损,煤炭市场萧条,煤炭价格持续下滑,导致各煤炭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尤其是国有煤炭老企业,一方面要应对市场变化的挑战,另一方面又背负着沉重的办社会职能负担,经营压力空前巨大,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此,千方百计地降本增效,提高内在经济运行质量,是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实现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在此形势下,企业应以预算管理为龙头,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以会计核算为手段,抓住降本增效重点环节,对后勤服务系统费用支出实施分类管理,以切实发挥预算管理的龙头作用。

一、开滦集团公司后勤系统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后勤服务系统是指企业承担的生产前后服务和职工生活、福利、社会保障等办社会职能和机构,包括医疗系统、离退休管理系统、居民小区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四供”运营系统、学校、幼儿园、居委会、食堂、浴室以及公共设施建设等。开滦集团公司目前后勤服务系统有4个社区,负责145个生活小区、10.4万套住房、总建筑面积587.9万平方米的供电、供水、供气、供暖的管理、维修以及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另外有10所医院、1所教育学院、8个离退休职工管理机构,涉及在册职工9584人,离退休职工80000人。每年的运转费用近12亿元,都需要用煤炭主业的利润来消化,为此,后勤服务系统已经成为公司生存与发展的沉重负担。

(二)费用内容

后勤服务系统费用支出依据其性质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社会职能支出

即企业负担的社会职能部分所发生的支出,包括离退休人员、长病长伤人员、抚恤人员、伤退人员等不在岗人员费用,离退休管理机构、消防、家委会居委会、爱卫计生、武装部等管理机构费用。社会职能支出主要为人员费用,其每年的支出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基本为不可控费用。

2、经营职能支出

即企业负担的为居民小区提供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四供”运营系统发生的净支出,物业管理支出,运输、厂区服务、托儿所、住宿餐饮、劳务输出等社区个性服务净支出,医院和学校系统支出,公安保卫净支出等,主要为经营净支出,基本为可控费用。

3、机关管理费用

为各社区机关人员发生的管理费用,主要由人员工资和办公费用构成,为相对可控费用。

(三)现有管理模式

目前,开滦集团公司对后勤服务系统实行三级管理体制,下设服务分公司对后勤系统进行专业管理,对其费用支出主要按照年度利润预算进行定额补贴。在这种三级预算管理体制下,集团公司对后勤服务系统费用支出的管理相对粗放,预算约束力较弱,导致部分单位仍存在大手大脚花钱的现象。

二、后勤系统费用支出分类管理的实施

(一)费用预算分类管理

对后勤服务系统费用预算实行分类管理,即分别按照社会职能支出、经营职能支出和机关管理费用对后勤服务系统的费用预算实施分类管理和控制。

1、分类预算指标的设置

在现有预算指标的基础上,在利润指标下增设三个指标:社会职能支出。包括离退休人员、长病长伤人员、抚恤人员、伤退人员等不在岗人员费用,离退休管理机构、消防、家委会居委会、爱卫计生、武装部等管理机构费用;经营职能支出。包括“四供”运营系统净支出,物业小区管理净支出,运输、厂区服务、托儿所、住宿餐饮、劳务输出等社区个性服务净支出,公安保卫净支出等;机关管理费用。包括各社区机关部门管理费用,服务公司本部管理费用等。

2、分类预算指标的编制

在现有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分类编制年度利润预算、社会职能支出预算、经营职能支出预算和机关管理费用预算,经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后正式下达。

3、分类预算指标的分解

服务公司依据集团公司下达的年度预算指标,对利润预算、社会职能支出预算、经营职能支出预算和机关管理费用预算进行分解,上报相应的月份执行预算,经集团公司批准后执行。

对于经批准的月份执行预算,原则上不再进行预算调整。各单位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杜绝预算外支出,以充分体现预算的严肃性,提高补贴经费管控水平。

4、分类预算指标的考核

集团公司对分类预算指标实行总额、项目双重控制。在利润指标总额控制下,各单位实际发生的社会职能支出、经营职能支出、机关管理费用不得超过相应的分类预算指标。原则上,各分类项目之间不允许调剂,特殊情况下,需调整预算的,须报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后执行。分类预算指标将纳入到集团公司年度绩效评价考核系统中,对单位负责人实施绩效考核。

(二)资金支出分类控制

集团公司对各单位资金支出实行资金分类预算控制,在目前资金预算系统的基础上,将预算资金支出按照项目、时间、金额是否可控进行详细分类,并由财务公司统一按照轻重缓急加以调配资金进行预算控制支付。

对于项目固定、支付时间固定的资金支出,包括电费、水费、铁路运费、其他运费、各种保险、工会经费、各种税金、政府规费、归还借款本息、工资、劳务费、劳保工资等,要确保及时支付,但不得提前支付。

对于项目、支付时间均不固定的资金支出,包括:物资采购、煤炭采购、餐饮采购、修理费、伤工医药费、伤残补贴、离退休医药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培训费、办公费、招待费、通勤交通费、迁建费、维修基金、分包工程支出、退货款、内部投资材料设备、其他项等,视资金状况按轻重缓急进行支付控制,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延后支付。

服务公司及所属各单位按照各项费用支出的轻重缓急,加强对资金支出的节奏控制,以树立资金时间价值管理理念,提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财务分类会计核算

不断完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核算和报表管理,以进一步加强对各项费用支出的监督控制。

1、细化会计核算

各单位按照社会职能、经营职能等分行业分类别实行财务分类核算,不断完善会计明细科目和辅助核算的设置,使分类核算真正达到细化和规范的要求,以真实反映各行业各类别的基础数据,为费用预算的分类管理夯实基础。

2、强化财务分析

各单位按照新的分类预算管理要求,对所属各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特别是对经营职能支出的“四供”系统运营损失和机关管理费用中的各项支出等要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要求服务公司要于每季末次月15日前上报分类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报告,集团公司按季度通报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

(四)加强财务审计检查

费用支出 篇8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作为全体教职工需遵循的制度, 只有提高财务费用支出管理的全员意识, 才能确保管理工作深入到各个环节, 真正发挥内控作用。因此, 高校必须转变观念, 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作用, 积极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 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 发挥“人”在内部控制中的主动因素, 奠定重要地位。应该意识到, 内部控制行为实际上就是人的行为, 只有执行到位, 才能真正控制财务费用的支出成本,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行为。另外, 作为高校财务管理人员, 其专业水平高低、职业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财务费用支出管理质量。要求管理人员随时了解最新法律、法规或政策, 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各项财政政策、方针等了解学校规章制度。另一方面, 提高成本控制意识, 注意风险防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高校事业发展中也面临各种风险因素。由于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再加上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教育成本进一步增高, 各种举债办学或浪费教育资源的行为, 限制了高校的全面发展。因此, 高校必须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 意识到风险控制的关键点, 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预警以及风险分析、风险规避等形式, 加以预防和控制。

二、建立健全预算预警机制

一直以来, 我国一些高校在预算管理方面表现出滞后性, 包括上级部门对高校预算的审批时间过长, 不利于预算的落实执行。因此若想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 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 每月定期分析预算执行状况, 每月底对当月产生的超支费用进行重点分析, 总结支出的原因, 适当调整战略, 提出合理控制的相关建议;其二, 完善支出审批的程序, 落实高校内部“一支笔”的责任制度, 将费用支出的预算范围、内容及限额等落实到位。通过建立健全预算预警机制, 对于已经超出限额的部分报分管领导进行审批, 提高预算调整程序的严谨性、规范性。另外, 高校财务部门与审计部门也应根据方案的调整, 选择合理的跟踪与监督办法, 实现预算执行的均衡性。

三、加大监督个人现金支出

为了确保个人现金支付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 强调监督力度, 减少现金套用或者虚列虚报支出的情况, 高校应减少现金支付形式。当前, 高校发放贫困生补助或者教师工资等, 均采取个人储蓄卡转账的方式, 而不再采取现金结算。因此, 转账支付的管理内容范围有所扩大, 降低现金支付可能性。另外, 还有一些高校开始使用“校园一卡通”业务, 以此实现校园内部的转账结算, 或者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增强财务费用支出的透明性, 更利于广大师生的监督。一方面, 定期公开高校财务费用的支出内容, 鼓励师生举报不合理、不合法或者虚假支出;另一方面, 有关专家费用的报销, 需要在校内媒体中公布具体时间、内容等, 提高支付的严谨性。

四、强化“一支笔”的绩效审计

以高校当前执行的财务管理办法来看, 各个学院、机关职能部门或者直属单位等, 在财务管理方面拥有支配权与自主权。因此, 加强“一支笔”的绩效审计工作, 至关重要。通过开展科学、有效的经济职责绩效审计, 分析、判断、评价“一支笔”在各项财务费用支出方面的落实状况, 明确经济责任, 并全面反映、落实“一支笔”的经济责任状况, 进而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率, 发挥费用最大价值。

五、发挥监督评价的积极作用

做好高校财务费用的支出管理, 落实监督手段的重要作用, 至关重要。其一, 在高校内部完善审计机构, 发挥审计工作的积极性, 确保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作为高校领导, 应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地位, 予以内部审计部门足够的理解与支持;其二, 落实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 确保其独立开展工作, 同时高校其他部门应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配合, 协助完成费用支出管理工作;其三, 开展预算执行状况的定期检查工作,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其四, 高校开展财务费用的内部审计工作, 还应及时对内部控制执行状况做出正确、科学、有效的评价, 确保内控制度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 在各院系、机关部门公开审计结果, 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 提高成本控制的全员意识, 增强主动性与积极性, 落实责任制度, 进一步发挥财务费用的效益。

总之, 由于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因此必须意识到财务费用支出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进一步优化成本支出, 提升办学效益。在高校财务费用支出管理过程中, 树立责任意识与效益观念, 加快支出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杰.对高校现行预决算体制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9) [1]张永杰.对高校现行预决算体制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9)

[2]田继兵.创新高校预算管理机制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2]田继兵.创新高校预算管理机制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3]冯斌.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发展[J].中国证券期货, 2011 (7) [3]冯斌.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发展[J].中国证券期货, 2011 (7)

[4]郭凤, 秦栋彬.高校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4) [4]郭凤, 秦栋彬.高校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4)

费用支出 篇9

从1999年以来,我国逐渐建立了省级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行为初步得到规范,不仅初步遏制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患者医药费用逐年大幅度递增的势头,而且为加强监管创造了条件[1]。但是,由于药品中标后仍不能确保药品销售, 中标企业不得不与医疗机构再次协商,以确定药品的实际采购价和采购量,这就是所谓“二次议价”。

对于“二次议价”,不同的政府部门有不同的立场。 例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13年11月21日的医药价格座谈会上,明确表态支持“二次议价”,并提出将改革药品招标方式,应实现带量采购,如不能实现带量采购,应允许医院与企业自行谈判,即允许二次议价。而在同年11月25日,已划入国家卫计委的国务院医改办通报“全国基层医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结果,指出仍有地方未严格执行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制度,存在 “二次议价”行为,这表明,它不支持地方药品招标过程中的“二次议价”行为。

政府的相关政策也出现了反复。原卫生部等七部委在2010年联合制定的《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卫规财发[2010]64号)曾经明文规定:“医疗机构按照合同购销药品,不得进行‘二次议价’,严格对药品采购发票进行审核,防止标外采购、违价采购或从非规定渠道采购药品。”然而,2015年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号)又允许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实行“二次议价”,但同时又规定:“成交价格不得高于省级中标价格,试点城市成交价格明显低于省级中标价格的,省级中标价格应该按试点城市成交价格进行调整。”各地对于“二次议价”的政策也不相同。一些地方严查医药购销领域的“二次议价”,例如江苏省在2015年综合医改试点方案中规定:“公立医院不得采购中标目录外产品,不得与企业进行‘二次议价’”。而在另外一些地方,“二次议价”以各种方式和名目存在,例如成都市为了破除以药补医的弊病,继36家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于2013年11月在所有县级公立医院推行药品“二次议价”[2]。

学术界对“二次议价”也持有不同的态度。一些学者支持“二次议价”,例如朱恒鹏从赋予医院自主权的角度论证了允许医院二次议价的合理性,并且认为: “要求所有医院按照统一价格采购,将导致各种不同形式的回扣和隐性交易”;[3]曾耀莹、张颂奇从医生收入阳光化出发,提出取消药品差价率管制政策,允许医院 “二次议价”。[4]另外一些学者反对“二次议价”,例如樊玉录等认为由“二次议价”仍会引发药品回扣和药品购销暗箱操作等瘤疾,主张量价采购来遏制 “二次议价”;[5]王振平、方锐也认为“二次议价”一方面助长了药品购销的不正之风,影响招标采购中药品价格的确定,另一方面会影响药品质量,造成部分品种短缺,进一步降低了药品经营企业的利润,增加了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造成社会效用损失。[6]

鉴于这种状况,有必要进一步论证省级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并没有产生理想效果的原因以及 “二次议价”是否应该成为政策选择,以更好地控制药物价格过快上涨,减轻人民群众医药费负担。

2省级基本药物招标制度没能有效控制医药费用支出快速增长

从近些年来的情况来看,我国省级基本药物招标制度的实行,虽然对控制医药费用支出快速增长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首先,西药的价格上涨趋势基本上得到了控制,但中成药及药材的价格整体上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在2007 -2013年,西药价格涨幅最高的年份也只有1.1%,还有两个年份价格出现了下降;而中成药及药材价格的涨幅在大部分年份都偏大,最高达到了11.9%,且只有两个年份的涨幅低于5%(参见图1)。其次,无论住院还是门诊,药费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比例仍然不低。 在2007-2013年,药费在人均住院费用中所占的比例虽然略有下降,但仍然一直在40%左右,而且同期人均住院费用中的药费上涨了45.9%。在同一时期,药费在人均门诊费用中所占的比例也一直高达50% 左右,而且同期人均门诊费用中的药费上涨了61.1% (参见表1)。与此相比,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其药品价格构成中生产成本是主要部分,医院和药房作为流通环节的利润率受到比较严格的管制, 在价格构成中所占比例较小一些。[8]这也是我国群众医药费负担较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省级基本药物招标制度之所以没能有效控制医药费用支出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对省级基本药物招标部门和人员的权力制约。成千上万家的医院药品采购由集中招标采购部门负责,地方政府尤其是卫生主管部门考虑到本地企业的税收、财政等因素,同时由于招标负责过程,中人员、资源有限,未必能对参与招标的企业资质和药品质量价格进行合理正确的审核。另外,拥有中标决定权的人员多是医生和官员,容易成为医药企业的“攻坚”对象,人为地提高价格,滋生腐败。只有解决了公共权力对资源配置的不恰当干预,医院和医生的逐利空间才会被压缩。[9]二是不合理的药品加成政策和医疗服务低定价政策刺激医院和医生的逐利性。由于我国药品定价主要采取社会平均成本加成和“高进高出、低进低出”的政策,现行15%的药品加成率,使虚高的药品定价成为医院实现利润的重要策略。在医院的这种内在要求指引下,药品供应商通过广告和药品商品名、规格、剂型等差异化策略使自己生产的药品得以成为虚高定价载体。同时对进口药、合资药、国产新药、中成药的审批与药品合理定价脱节,还没有找到参考市场成交价的机制,为药价虚高提供了基础。再加上,我国医疗服务价格管制, 表现为医疗服务项目的低定价,这难以弥补医院的正常运作,医院难免沦到“以药养医”的恶性循环。

数据来源:2007-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2007-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3 “二次议价”无助于解决问题,还会带来新问题

省级基本药物集中招标制度不仅没能有效控制医药费用的过快增长,而且不能保证中标企业按照中标价格实现药品销售。后者导致了药品生产企业有与医疗机构进行“二次议价”的需要,如果医疗机构通过“二次议价”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双方就很容易“一拍即合”。然而,如果政策支持“二次议价”,不仅无助于解决已有的问题,还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

3.1 “二次议价”难以带来群众药费负担的大幅降低

群众药费负担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药价,还取决于用药量。在现行体制下,医院依靠医疗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同时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处方权监督不力,医疗机构不仅会想方设法通过“二次议价”来获得价格上的好处,还会通过增加药品使用量和加大处方来获得更大利益。[10]这就使得群众医药费负担难以因“二次议价”的实施而大幅下降。

3.2 “二次议价”将倒逼省级基本药物的中标价进一步抬高

如果医药企业在中标成功后,还需要和医疗机构进行“二次议价”,医药企业为了保证利润不减少,必定会使中标价格进一步抬高,这样才会给“二次议价”留下空间。如果“二次议价”成为趋势,则医药企业将会想方设法进行商业贿赂以保证高价药品中标,贿赂成本自然由中标药品负担,降低虚高药品价格将更难以控制。

3.3放开“二次议价”会使不同层级医院的药品价格差异过大

医疗机构根据自身实力和用药使用情况和医药企业进行谈判,会造成“马太效应”。大城市的医疗机构实力强大,势必会压低药品价格,县级的医疗机构由于实力有限,在和医药企业进行谈判时会处于不利地位, 与大医院相比,小医院的药品价格更贵,这将会使得大量的患者拥挤到大医院,这与我国一直主张的实行医疗服务的分级诊疗制度相违背。

3.4 “二次议价”仍然无法发挥医保机构对价格的监督作用

现行医保支付制度是公立医院药品的主要购买者,但“二次议价”的主要参与者是医院和医药企业,医保机构甚至没有参与权,而我国公立医院实际实行以药养医制度,公立医院和社保机构同为国有机构,运转不下去最终都由财政“买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保机构监管约束医疗机构的积极性。[11]

4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省级基本药物集中招标购买制度

如上所述,省级基本药物集中招标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并引出了政策是否准许“二次议价”的争议。 然而,“二次议价”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会带来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省级基本药物集中招标购买制度,调整医院和医生的激励机制。

4.1改革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制度

外国和我国香港的实践证明集中采购不仅降低药品价格,而且提高药品供应的可靠性。[12]首先,要分散药品集中采购权力,可以借鉴香港医保局的做法,对每年支出少于5万元的药品由竞争性谈判;每年支出大于100万元的药品,通过招标方式进行集中采购,此种方式采购药品费用约占总药物成本的70%以上。香港公共药品采购制度应用灵活,依据药物使用量和规模,采购方式随着药品使用量的变化进行调整,使得香港医管局采购的药物价格普遍比市场低60%。[13]还可以实行分类采购,具体可以把药品划分为三类,A类: 品种较小但支持较多,由省级药品集中采购部分负责; B类:灵活处理;C类:品种较多,但总支出占费用的10%,放手让医院自主采购。[14]同时,把有商业贿赂行为的医药企业拉入黑名单,取消其参与药品集中采购的资格,并建立严格的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制度。[15]进而使得医药采购行为透明化、规范化。

4.2建立管办分离、独立的法人市场主体

我国的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都是未独立的法人,依然是行政主导。为了控制药品的价格,建立省级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可是仅仅只建立采购制度,而没有改变医院的管理体制和现有的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会严重影响和制约这一采购制度效用的发挥。[16]政府管理部门应该与医疗服务部门实现管办分开,控制政府不恰当干预,这是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形成合理价格的基础,也是防止“二次议价”的关键。

4.3制约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力

制定医药服务价格涉及到发改委、物价部门、卫生部、社会保障部门等多个部门利益。当前,我国主管医疗服务价格制定的是发改委与物价部,主管药品定价的是卫计委下属的行政主管部门。[17]医疗行政主管部门不应该作为药品价格的直接制定者,而是集合医疗服务机构,发挥医疗机构团体购买优势与药品供应企业进行招标谈判,医疗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作为中立的中介者参与到谈判的整个过程,其不仅扮演协调者和监督者,还可以积极推动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适当改变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以协调好相关部门的利益关系。[18]

4.4改革医保付费机制,从后付制过渡到预付制

预付制才能使医院和医生有动力降低不合理的用药量。同时,患者或医保机构是真正的付费者,医保机构有足够的动力去降低药品的价格,其应该成为招标的主体,医院应该成为药品的采购方零销商。医保机构主动干预药品采购、使用和报销,能够促进药品合理使用,提高基本药物的可及性,降低药品价格,保证让老百姓能吃得起药也应该成为我国药品价格监管的重要目标之一。[19]

摘要:尽管我国建立了省级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但由此形成的药品价格并不合理,群众医药负担仍然过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试点省份提出实行药品“二次议价”的对策。然而,“二次议价”引起了广泛争议,此种方法并不是解决医药费用支出过快增长问题的有效措施。要控制医药费用支出过快增长,关键在于完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制度以及医院与医生的激励机制,具体措施包括:改革集中招标采购办法;建立管办分离、独立的法人市场主体;制约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力;改变医疗保险付费方式等。

费用支出 篇10

1. 施工单位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施工单位没有充分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简单的认为成本控制的主体责任在于项目成本管理经理和财务人员, 但却忽视了施工组织和直接施工人员的主体作用。长期以来, 施工单位认为技术人员只是负责工程技术和质量, 施工组织人员只负责生产和工程进度, 材料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和供应, 但却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的联系、相互配合对进行整体的成本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施工过程对成本控制管理不到位

首先, 表现在缺乏可操作的成本控制依据。不同的绿化工程, 由于其结构、规模和施工环境都不一样, 所以各工程之间没有一定的可比性。但是有些绿化工程的施工企业只是简单的按照以往积累下来的经验对工程的大概目标成本做一个简单化和表面化的估算, 而不根据整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做详细的造价核算。绿化工程项目管理措施缺乏完整有效的章程制度和明确具体的职责程序, 对目标成本的控制可操作性比较差, 难以有效区分成本差异。其次, 在成本控制方面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建立起权责利相结合的奖惩机制, 赏罚分明, 是促使绿化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有利保障。但实践工作中, 并没有这样一个规范的奖惩机制, 控制的好与不坏都不会受到奖赏和惩罚, 这就使得人们失去了进行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3. 施工成本控制方法落后

施工企业在对绿化工程进行成本核算所采取的方法缺乏科学性, 有效控制施工成本需要通过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实现, 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需要树立起市场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但是在施工管理过程中, 不重视施工成本核算, 管理方法粗放、带有较强的主观意识, 项目管理人员只会蛮干, 而缺乏对整个施工过程的核算, 等到项目完成之后才来核算, 这种事后控制的方法很难挽回造成的经济损失。

4. 绿化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缺乏

绿化工程施工造价内容大多以植物栽种成本和施工成本为主, 且对植物的观感效果和生态效应要求很高, 要求造价人员既要了解植物苗圃的价格行情, 又要求其对植物苗圃的绿化效果有一定的意识。但在实际中, 懂施工工程造价的人才是不少, 但是又懂绿化工程造价的专业人却不多, 从而使得在工程造价阶段对价格的把握不准确, 预算定额和对市场的材料价格控制不到位。

二、绿化工程建设成本控制

1.合理组织机械施工, 提高机械利用率

机械的使用费可能在项目施工预算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不大, 一般只有5%左右, 但是预算成本中的机械使用费是按照机械购买的历史成本来计算的, 折旧率也偏低。而且, 由于绿化工程施工建设的特殊性, 实际支出超过预算支出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所以, 为降低机械的使用成本, 首先, 项目施工管理方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组织和调配机械施工的时间, 提高机械的利用率, 尽可能节约机械的使用费;其次, 加强对在现场施工的机械设备的维修、保修工作, 降低因大修、经常性修理等各项费用的支出, 避免因为出现故障而导致机械设备的闲置;最后, 加强租赁设备计划的管理, 充分利用社会闲置机械资源, 多方面采取降低机械台班价格的措施。

2.降低材料和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在绿化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构成中占比是最大的, 一般占到七成左右, 所以说节约材料和人工成本是降低项目成本的关键环节。绿化材料的价格是随行就市的, 在材料采购时要充分做到货比三家, 综合考虑材料的质量、价格和运输成本等因素。第一, 可以成立专门的询价机构, 对市场上的各种人工工价水平和材料价格水平, 以及各种建设机械的租赁成本等进行广泛收集, 然后再通过对行情、走势的分析判断, 为施工企业提供最优的价格信息;第二, 拓宽材料采购渠道, 关注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 以便能够充分发掘能够降低材料成本的材料供应商;第三, 以施工图预算控制成本支出为导向, 用招标形式来选定施工队伍, 并在施工现场加强施工进度督导, 以提高施工进度和效率。第四, 苗木植物验收入库时要认真验收, 如遇数量、质量有问题要及时向供应商追索赔偿。另外, 要加强苗木堆放相差的管理, 合理堆放, 减少苗木的损坏。

3.提高绿化工程造价人员技能

绿化工程施工企业的预算工作是要通过清单计价的方式来体现的, 清单计价是否合理既关系到在投标活动中是否有主动权, 又关系到后期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 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工程造价人员的专业技能。造价人员往往习惯于定额计价, 但为了适应绿化工程造价的需求, 就需要改变思维模式, 转换到清单计价的思维模式上来, 并熟悉了解清单计价的方法。作为绿化工程计价人员在清单计价的过程中, 要对绿化工程建设所需用到的人力、材料、机械使用等费用的市场行情有一定的掌控能力, 并结合施工企业自身的项目管理水平和施工工艺, 尽可能降低非实体消耗性支出, 减少现场管理和临时设施的费用支出, 从而做出合理、准确的组价。

4.充分利用技术优势来争取经济效益

以质量保障为导向来落实技术组织措施, 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道路对降低项目成本有着积极的作用。一般来讲, 在项目工程开工前就要根据实际工程情况来制定技术组织计划, 并对可以降低成本的环节列入施工组织设计。具体来讲, 为了让新技术换取经济效益的效果得以实现, 应该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进行明确的分工:由技术人员制定施工技术, 材料采购人员安排材料订购,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进行督导, 财务部门严把成本支出关, 最后由项目经理根据采用新技术而取得的节约效果来对有关人员进行奖励, 以确保新技术得以有效执行。最后在结算新技术组织措施执行效果的时候, 除了进行理论数据的计算外, 还需要对实物进行盘点, 防止“理论节约、实际超支”的情况发生。

5. 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来降低成本支出

通过加强质量管理, 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支出的目的, 主要体现在:首先加强质量管理可以降低中途停工的概率, 同时还可以减少因为返工而产生的不必要支出, 根据实践经验, 要将因为质量问题而带来的成本支出的增加控制在成本预算的1%之内;其次, 可以减少质量过剩的支出。施工人员要严格掌握好定额标准, 力求在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 尽量不要超额度消耗人工和材料, 以节约成本;最后, 严把材料验收入库关, 减少劣质材料所带来的额外成本支出。比如材料验收人员发现绿化工程用的植物材料有不符合订购规格或是出现病虫害的, 有权利要求供货单位退货并赔偿。特别是对苗木栽植和养护的管理要更要倍加严格, 要不然会导致苗木死亡, 这不但会增加工程的成本, 还会损害到工程和施工企业形象。

三、结束语

城市绿化工程对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净化城市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建设施工水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 在进行绿化工程施工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成本控制优化策略, 在确保绿化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下, 尽可能降低成本支出, 以达到质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

摘要:城市绿化水平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工程成本是影响城市绿化工程项目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加强绿化工程成本的控制对提高绿化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绿化工程建设成本控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绿化工程成本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绿化工程,成本控制,费用支出

参考文献

[1]陶兆龙.城市居住区园林绿化工程成本控制[J].现代园艺, 2014, (11) :25.

[2]许杰雄.浅谈强化园林绿化工程的成本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6) :35.

上一篇:仿生学运用下一篇:比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