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支出

2024-09-30

培训支出(精选8篇)

培训支出 篇1

3月28-29日, 省财政厅税政处、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在西安共同举办了全省税式支出测算培训班。本次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讲解税收优惠政策产生的税式支出的测算方法, 为下一步税制改革、税收政策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向调整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开班式上, 干部教育培训中心高凯主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勉励大家要坚持学习, 提高工作技能。税政处处长李宇总结回顾了我省近几年税式支出测算工作的开展情况, 并结合今年的工作要点, 强调了以下几点:一是通报了省级财税部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 要求各地市积极跟进, 做好本地区营改增前的准备工作;二是抓紧落实调研任务, 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三是要落实好税政关税联络员制度, 做好今年的关税工作。

此次培训专门邀请了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毛捷教授就税式支出理论与测算分析作了专题讲座。税政处有关同志详细讲解了税式支出测算分析软件的操作流程, 指导学员上机实际操作。培训班还开展了广泛的讨论交流活动, 榆林市财政局进行了发言。

此次培训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及我厅要求, 不搞宴请, 严禁浪费, 同时提高了师资力量, 培训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

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韩城市、省管县财政局税政科 (股) 长及具体负责税式支出测算工作的同志共计120余人参加了培训。

(陕西省财政厅税政处供稿)

培训支出 篇2

捐赠,是指企业或个人对外无偿赠送和捐献各种资产的行为。如对广州亚运的捐赠,是指企业、社会组织、团体以及个人为支持第16届亚洲运动会而捐赠资金、物资的行为。

 

赞助,是指企业或个人以现金或实物等形式赞助某个单位或某项活动,从而达到宣传或扩大自身影响等目的的各种无偿赞助支出。如对广州亚运的赞助,是指企业、社会组织、团体以及个人为支持第16届亚洲运动会而无偿赞助资金、物资的行为。

从定义看“捐赠”与“赞助”尽管都是无偿,但两者是有区别的。简单地说,捐赠是无条件的,捐赠人不求任何回报;赞助则是有条件的,赞助人往往都有要求被赞助人提供商业利益上的回报。如赞助人通过赞助广州亚运获取广州亚运高级合作伙伴、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等资格,从而达到宣传和扩大赞助人影响,提升赞助人或其产品的形象和价值的目的。

 

对捐赠支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群众团体)或县级以上政府部门的公益性捐赠,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公益性捐赠,税法上有严格的限定,是指纳税人通过特定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或政府部门,向遭受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残疾人、民政福利事业、教育、文化、体育事业、以及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不具公益性的捐赠、直接捐赠、受赠主体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捐赠、超过扣除比例部分的捐赠,不得扣除。

  对赞助支出,可划分为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与非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两类,税法上的赞助支出一般是指非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种非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 不得扣除;企业发生的赞助活动确实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应根据交易的实质确定支出的性质,不能笼统地再以“赞助”的名义或“赞助支出”方式进行扣除。如:企业以宣传其形象、扩大其产品、服务等知名度为目的进行赞助,接受赞助的单位需要提供一定的媒介公开地为其进行宣传服务,如果接受赞助的单位为专门从 事广告业的单位的,该支出的性质则属于广告性支出;接受赞助的单位为非从事广告业的单位的(如广州亚组委),该支出的性质就属于业务宣传费支出。

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允许在税前按规定比例扣除。目前允许在税前扣除的规定比例,一是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二是化妆品制造、医药制造和饮料制造(不含酒类制造)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30%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三是烟草企业的烟草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一律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培训支出 篇3

一、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与结果

(一)绩效评价的政策依据

项目以省财政厅《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意见》、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市财政局《关于印发《杭州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关于开展财政支出项目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市卫生局、市财政局 《关于杭州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和培训基地经费补助办法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参照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与实施细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办法及管理办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培训手册)和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和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手册(2011版)等。 2010年,市卫生局在《实施方案》、《暂行规定》及《经费补助办法的通知》基础上,制定《杭州市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办法(试行)》。 2011至2012年度,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年度考核结果,市卫生局对考核办法又进行了修订。

(二)财政支出经费的评价内容

杭州市财政每年对培训基地和培训学员为一次性经费补助。 2011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已到位资金413.02万元, 实际使用资金408.56万元;2012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已到位资金815.44万元,实际使用资金815.08万元。 其中,培训基地资助经费主要用于教学补助、教学设施的配置与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轮训质量检查、教学管理等。 各医院每年10-11月将培训学员实际补助经费汇总表和培训基地实际补助经费汇总表报送市卫生局,同期,市卫生局统一组织考核,最后根据考核结果按规定予以下拨。 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项经费的落实到位; 专项经费的实际使用; 管理制度建设、执行落实等经费管理;考核内容、考核方法、日常工作经费的使用; 培训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机构的建立健全和执行落实;经费计划用途、 预期使用进度及主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费使用后的实际状况与绩效目标对比;对经济社会的综合影响等。 预期目标是把建立长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作为贯彻落实国家医改方案的基础性工作和公立医院改革重点内容之一加以推进,全面提升临床医师队伍业务能力, 努力培养一批基本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广、临床实践能力较强、外语水平较高的青年业务骨干, 为全市构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三)绩效评价各级指标和方法

绩效评价采取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 业务考评与财务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定性考评是对项目支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考核,进而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因果关系以及同其他因素的相关性。 定量考评是通过收集有关指标数据,并按照一定的方法与确定的目标进行比较,以反映支出效益的实现情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财政支出项目共设置一级、二级、三级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以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两大类组成,业务指标中的二级包括目标设定情况、项目完成程度、组织管理水平、社会效益4项;财务指标中的二级包括资金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管理状况4项。 三级指标系具体评价指标,包含在业务指标中有11项内容, 包含在财务指标有8项内容(表1、表2)。 评价采用现场调查法,设计住院医师调查问卷百余份,在市卫生局协助下由绩效组成员在抽取的医院中, 随机对培训过的住院医师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 根据问卷情况,统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满意度、完成率等,征询问题、意见和建议。 通过历史比较法,根据市卫生局统计的相关数据与增长比率, 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完成及增长情况进行评分比较。

(四)绩效评价等次标准与结果

总分值为100分。 其中业务指标分数为72分,财务指标分数为28分。 综合得分=业务指标得分+财务指标得分,评价根据业务指标得分× 70%+财务指标得分×30%=综合得分的公式计算。 评价等次系总分≥95分以上为“优秀”;85≤总分<95分为“良好”;60≤总分<85分为“合格”;总分<60分为“不合格”。 通过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和对原始分值的折算,本次综合得分90.23,评价等次为良好(表1、表2)。

二、项目阶段性实施效果与考核

项目启动后,按照相关制度和要求,每年度分别对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和培训学员进行考核。

(一)培训基地与培训管理

培训基地作为住院医师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和规范培训的场所,在整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此,市卫生局制定《杭州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准(试行)》,通过系列申报与评审, 于2010年8月公布首批杭州市7所市级医院共87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同时,经与浙大医学院附属二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和儿童医院协商,同意接收我市培训学员在三年周期内,进入该三家医院相应的培训基地,参加为期6个月至1年不等的培训。

培训基地的组织管理考核,主要是制定、落实带教和出科考核制度及培训计划,指导和督促住院医师相关医疗活动完成记录、医疗质量、 科教完成情况等内容。分为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平时考核由培训基地所在医院的科教管理部门组织, 结合杭州市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专家委员会、专家小组和联络办公室的抽查,作为平时考核评价依据,占考核总分40%;年度基地考核由市卫生局和培训基地所在医院共同负责,占考核总分的60%。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档。

2011年度和2012年度培训基地考核结果: 依据制定的考核办法和年度考核方案,对市级87个和省级三家附属医院的培训基地进行考核,所有基地均达到合格。 从出科考核形式和内容,带教老师责任心和专业素养、日常考核管理、收治疾病数量和种类等方面,组织学员开展满意度测评,主要结果反映培训基地管理方面,在制度建设、出科考核要求、学习的组织等应进一步健全、规范和加强;带教师资的责任心、沟通能力、技能操作培训等有待改进和提高。 2012年度较2011年度,各培训基地的满意度总体上升。

(二)培训学员与考核目标

住院医师培训学员在完成三年的培训后, 能熟练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 能独立和基本正确地承担对各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处理, 并具备一定的自学和科研、教学能力。 通过省市组织的阶段考核,取得《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培训学员主要考核其政治思想和医德医风、培训出勤情况、培训计划完成情况、诊治或参与诊治病种、病例数、技能操作、病历质量等内容。 该考核分日常考核(月度考核)、出科考核和年度考核。 月度考核结果分合格和不合格二档;出科考核和年度考核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档。 考核结果作为年度经费补助的依据, 出科考核成绩占40%,年度考核占60%。 年度考核按实际完成一年的轮训时间计算,即2010年9月始,至2011年8月底止,依此类推。 年度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基本情况占总分40%、统一理论占20%、统一临床技能占40%。

2011年度和2012年度培训学员考核结果: 参加考核人数分别为123、233人,评出优秀学员分别为6名、12名;良好学员分别为12名、 25名; 合格学员分别达104名、196名。 2011年仅1名不合格学员, 2012年度考核结果合格者比上年明显上升。

三、对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思考

(一)不断完善与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补助项目主要为培训学员和基地经费补助。 学员经费补助主要通过学员人数和考核结果进行发放,一般都能按规定如数如期到位。 但培训基地经费补助则根据完成的每学员实际人数,再按照每月300元标准进行补助,如此必须到年末才能确定金额。 因此出现经费跨年使用等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况。 以目前对培训基地的项目经费核拨标准,应要求阶段内或几年范围有效合规使用,切实发挥财政资助作用和使用效率,提升基地的硬件设施改善和教学质量。

(二)加大资金监管和审核,促进资金合理安排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财政支出呈逐年增加趋势,从2010年至今,已经招录共838人参加杭州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为此,应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能责任,重视培训统计数据的收集与积累,定期进行财务分析,达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社会与经济效益、促进培训基地长效而有序运行的目标。 补助金额较大的基地,专项经费使用范围、财务核算和监督审核,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管理。 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专项补助经费,应设立统一、独立的明细科目核算,便于区别于其他项目经费。 专项经费使用的摘要尽可能准确、 附件齐全,有利于不同财务项目的归集与核算,以及财政支出资金的合理安排。

(三)评估住院医师专业水平,真实反映实施效果

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直接目的, 是提高临床医生专业技能素质,因此,评估住院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反映政策实施效果和财政资金扶持作用的最重要内容。 应注重从规范带教老师方面提高培训的规范性,强化对带教导师的培训和资格确认,建立师资培训认证制,从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出发改善培训效果。 目前,对住院医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也过于简单,应采取笔试、口试、操作、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包含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考核等多种类型,实施多时段、多工具、多教师的多元化评估。 可借鉴上海等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评估方法,抽样评估培训学员在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的变化。

摘要:从绩效评价的政策依据、财政支出经费评价内容、评价的各级指标方法和评价等次标准与结果等,对近两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财政支出项目进行绩效评价;阐述了培训基地与培训管理、培训学员与考核目标的项目实施效果及考核;对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从不断完善与规范管理、加大资金监管和审核和评估住院医师专业水平几方面进行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财政支出,评价

参考文献

[1]杭州市卫生局.杭州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文件汇编.2010

[2]唐檬,刘文彬,赵列宾.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的初步评价[J].中国卫生资源.2013(16)2:101-103

培训支出 篇4

一、高校支出的规模、结构与水平分析

2003-2009年76所高校中, 大多数高校的总支出都在30亿以下, 年总支出高于40亿元的只有少数几所规模很大的高校。各年的总支出从2003-2008年一路上升, 从2003年的6亿元到2008年的18亿元, 2009年降至不足16亿元。各类中都经历了与总体类似的变化 (2009年下降) , 综合类最高, 通常其规模最大, 支出相应最多, 其次是理工类、师范类和农林类;财政类、语言类、艺术类和医药类高校通常规模较小, 支出相应较少, 最低的是艺术类。

2003-2009年76所高校生均总支出中, 大多数高校的生均支出都在6万以下, 高于10万的只有少数高校。各年76所高校生均支出总体上逐年上升, 但2009年急剧下降, 2003-2007年基本维持在2.5-3万之间, 2008年增值5万, 2009年跌至4万 (见图1) 。各类中, 2007年以前最高的是语言类, 2008-2009年最高的是艺术类, 综合类通常排第三, 理工类排第四, 师范类排第五, 医药类最低, 农林类和财政类很低 (见图2) 。

支出结构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分类。支出的横向结构按内容划分, 各年有所不同, 主要是公用支出逐年细化, 2003-2006年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三类;2007-2008年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四类;2009年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五类。由于高校支出的横向结构逐步细化, 故分年计算支出项目比重。工资福利支出从2003年24.4%降至2009年19.2%;商品和服务支出是最大的支出项目, 由于该项目逐步细化, 所以比重从2003年60.9%降至2009年的36.1%;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从2003年的14.8%增至2009年17.6%;其他资本性支出只有2007年至2009年有数据, 2008年占44.9%, 2007年也占16.4%;债务利息支出只有2008年和2009年有数据, 都未超过2% (见表1) 。支出的纵向项目各年没有变化, 因此计算2003年至2009年7年的均值来分析其结构。事业支出是最大的支出项目, 最高的医药类占92.8%, 最低的师范类也占80.1%, 事业支出主要用于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 该项目比重高说明高校的支出突出重点, 结构基本合理;结转自筹基建是第二大支出项目, 除医药类不足1%外, 其他类都在10%以上;其他支出项目比重都不足1%, 尤其上缴上级支出各年均为0, 建议新会计制度修订时适时取消该科目 (见表2) 。

三、高校支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加强支出管理, 提高支出效益, 本文从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发现支出分析需要突出以下问题: (1) 支出构成分析和优化。找出不同高校经费支出结构的差异, 判断什么样的结构比较合理 (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比例合理;确保学生培养成本的比重, 保证学生培养质量;人员支出比例合理) 。 (2) 某些日常支出 (如供水) 有无节约的余地;与教学科研无关的支出 (离退休支出、家属补助支出等) 占多大比重, 是否可以通过社会化解决。 (3) 教学的最低保障程度及确保最低保障程度的方法。经费保障程度指拨款、学费占学生培养成本的百分比。财政收入的公平性主要看能否满足各校最基本的支出需要, 以保障教学质量, 防止高校之间贫富差距过大。 (4) 高校支出的预算遵循程度。高校应按规定的渠道, 分别列支, 按收入情况统筹安排, 各项支出是否按进度进行, 是否按规定的标准、用途进行。由于没有各校的预算数据, 本文对此没有分析。 (5) 目前教师待遇随意性大, 支出由各校自主决定, 地区和高校之间差距大, 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通过教师待遇分析, 参考国外标准, 将教师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水平。

依据这些实际问题, 结合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从支出构成、支出效率和经费保障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为了使构建的指标体系全面、科学和可行, 本文分三步筛选指标:首先从现有的文献中广泛搜集高校支出管理与支出效益方面的指标, 按支出构成、支出效率和经费保障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 从而确定第一版40个指标;然后请高校财务方面的专家, 从实际管理要求出发, 对初步指标进行筛选, 从而确定第二版30个指标;最后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 (包括相关性分析、鉴别力分析、对所有被删指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 将第二版指标按照实际财务数据进行验证, 筛选出第三版24个指标。 (见表3) 然后对教育部直属的76所高校的2003-2009年的支出明细表数据进行单指标分析。

(一) 支出构成分析

具体为:

(1) 教育事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事业支出-基本支出中的科研支出-专项支出中的科研支出) /总支出。教学是高校头等大事, 一定要保证教育事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该指标能反映高校支出中多大比重用于教学, 它越高越好。76高校该指标2003-2009年呈W型变动, 最高的2007年占85%, 最低的2008年不足60%。各类差异较大, 医药类该比重最高, 2007-2009年接近90%。语言类其次, 2007-2009年略有下降, 仍高于82%。2009年其他几类该指标都在上升, 基本都高于70%, 除了师范类只有65%外。如图3所示。

(2) 科研事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基本支出中的科研支出+项目支出中的科研支出) /总支出。科研是高校仅次于教学的重要职能, 既要充分保证科研支出, 又不能唯科研, 挤占教学支出。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定位 (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研究型) 来确定科研支出所占的比重。76高校2003-2007年该指标一路上升, 从11%上升到18%后, 2008年降至12%, 2009年回升至17%。各类中, 理工类最高, 各年基本在15%以上, 2009年高达23%, 其次是农林类。综合类、医药类和师范类居中, 基本高于10%。其他几类基本低于5% (见图4) 。

(3) 基本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 (基本支出-基本科研支出) / (事业支出-基本科研支出-项目科研支出) 。虽然现在对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划分存在一定的争议, 主要是项目支出挤占基本支出。但该指标能看出各高校在教学方面的投入。该指标2003-2006年小幅上升, 从87%上升到90%, 2007-2009年一路下降, 从90%下降到79%。基本支出是高校能自主安排的教育事业支出, 该比重的降低, 高校能自主支配的比重降低, 不利于高校自主办学, 也难以发挥其积极性。各类差异不大, 语言类最高, 不低于85%;其次是理工类、医药类和农林类, 不低于80%;师范类最低, 最低时不足70% (见图5) 。

(4) 项目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 (项目支出-项目科研支出) / (事业支出-基本科研支出-项目科研支出) 。项目支出是有专门用途的支出。该指标越大, 高校可以灵活安排的教学支出就少。该指标与基本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正好相反, 它是按项目支出的教育事业支出, 高校必须按项目执行, 没有自主性。其各年和各类变动与上一指标相反 (见图6) 。

(5) 教学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重分析。事业支出分为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务支出、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和其他支出。该指标越高, 说明高校用于教学业务的支出越多。76高校各年该指标经历了小幅 (42%-44%) 倒W型波动。各类各年基本持平, 但有所交叉, 相对而言, 师范类和语言类较高, 医药类最低 (见图7) 。

(二) 支出效率分析

高校是非营利组织, 不以成本最小为目标, 但支出并非越大越好, 对于水电暖等日常项目和三公经费等可以节约开支, 所以高校支出也要讲究效率。支出效率主要考察重要支出项目的收支比和支出构成。

(1) 人员经费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教育事业支出中的人员经费支出/教育事业支出。该指标太高, 说明高校财务状况不宽裕, 主要支出用于给职工发工资, 没有剩余的资金用于公用支出, 学生培养质量难以保障。76高校该比重近两年下降了2%, 2009年占27.5%, 即接近三分之一的教育事业支出用于人员支出, 基本合理。各类各年小幅波动且相互交叉。 (见图8)

(2) 资本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资本性支出数据采用支出明细表的其他资本性支出 (2007-2009年) 或公用支出中的资本性支出项目 (2003-2006年) 。资本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越大, 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越少, 高校灵活安排的支出越少, 该比重不宜太高。76高校各年该比重在10%-15%之间, 2008年突增至40%后2009年回落至25%。各类经历了类似总体的变动, 相对而言, 财政类和艺术类该比重较高, 医药类该比重最低 (见图9) 。

(3) 对个人与家庭补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既包括对离退休人员的补助, 也包括生活补助、医疗费、住房公积金等, 还包括对学生的助学金。该指标应适中, 不宜太高或太低。2003-2007年76高校该比重都在15%-20%之间, 2008年突增至45%后2009年回落至接近20%。各类经历了类似总体的变动, 相对而言, 语言类该比重最高, 其次是艺术类和医药类, 理工类最低 (见图10) 。

(4) 生均培养费用=事业支出/折合后学生数。培养费用用事业支出来衡量。生均培养费用越高, 一方面学生培养经费越有保障, 另一方面支出效率越低。76高校生均培养费用逐年增加, 从2003年不足2万元增至2009年超过3万元, 支出效率逐年降低。各类也逐年增加, 语言类最高, 其次是艺术类, 综合类第三, 医药类最低, 师范类也较低 (见图11) 。

(5) 科研事业支出占科研收入的比重= (基本科研支出+项目科研支出) / (科研经费拨款+科研事业收入) 。科研收支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财务效益, 该比重小于1说明存在科研结余 (基本工资等目前不允许计入科研支出除外) , 该比重大于1说明从财务角度看, 科研给高校带来的是亏损。76高校各年该比重经历了U型变动, 从2003年130%降至2005年50%, 2009年升至280%, 说明目前的科研收入严重不能弥补科研支出。各类中, 语言类该比重最高, 其次是财政类, 这是因为文科类课题经费很少, 但支出较多 (见图12) 。

(6) 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日常公用经费支出/教育事业支出。日常公用经费支出采用支出明细表的商品和服务支出 (2007-2009年) 或公用支出 (2003-2006年, 扣除资本性支出项目) 数据。该指标越大越好, 但76高校各年该比重2007年后大幅下降, 从2003-2006年的80%降至2007-2009年的50%。各类经历了类似总体的变动, 相对而言, 理工类和农林类该比重较高, 语言类和财政类该比重较低 (见图13) 。

(7) 教育经费效率=教育事业支出/教育经费收入。教育经费收入等于教育经费拨款加教育事业收入。教育事业支出等于扣除科研支出的事业支出。该比重越小, 教育经费效率越高。76高校各年教育经费效率均大于1, 在1.02-1.16之间波动, 说明教育经费收入还不足以支付教育事业支出, 教育经费效率较低。各类中, 医药类相对效率较高, 其次是农林类, 效率最低的是语言类 (见图14) 。

(8) 与学生培养相关的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重=扣除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以外的事业支出/事业支出。该指标越高, 越有利于学生培养。76高校各年该比重在0.89-0.92之间波动, 说明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学生培养。各类中, 财政类最高, 医药类最低 (见图15) 。

(9) 生均运行经费支出。运行经费采用商品和服务支出或公用支出数据。生均运行经费支出越多, 支出效率越低。76高校各年生均运行经费在1-1.6万之间波动。各类经历了类似总体的变动, 语言类最多, 支出效率较低;其次是艺术类;财政类和师范类支出效率较高 (见图16) 。

(10) 项目支出占项目收入之比。项目收入采用收入明细表的专项收入。项目收支通常采用基金管理模式, 力争收支平衡、专款专用。该指标越接近1越好, 大于1说明项目支出超过项目收入。76高校各年该比值在0.8-2之间波动, 只有2005-2006年接近1。各类经历了类似总体的变动, 理工类该比值最高, 综合类和农林类其次;语言类最低, 财政类也较低 (见图17) 。

(三) 经费保障分析

高校之间贫富差距较大, 有的高校连基本的学生培养支出都难以保障, 严重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因此分析各校经费保障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经费保障大幅低于平均水平的高校, 建议主管部门通过增加拨款等途径改善其支出状况。

(1) 教育经费拨款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拨款包括中央教育经费拨款和地方教育经费拨款。该指标能反映财政拨款对教育事业支出的保障程度, 它越高越好。76高校各年该比值在缓慢增加, 从2003年70%增至2009年90%。各类中, 农林类最高, 师范类、医药类、理工类和综合类居中;语言类最低, 财政类和艺术类也较低 (见图18) 。

(2) 教职工工资支出占教育经费拨款的比例=工资福利支出/教育经费拨款。该指标越高, 教师的收入越高。76高校该比重在逐年降低, 从2003年48%降至2009年32%。各类中, 语言类该比重最高, 这与语言类教师收入高也相吻合, 财政类其次, 艺术类第三, 农林类最低 (见图19) 。

(3) 教职工工资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工资福利支出/教育事业支出。该指标越高, 教师收入越高。76高校该比重在逐渐降低, 从2003年33%降至2009年29%。各类中, 语言类和师范类较高, 艺术类和医药类较低 (见图20) 。

(4) 教师年平均工资=事业支出中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类的工资福利支出/教学、科研、业务辅助人员年平均数。该指标能反映教师的收入水平。76高校除2004年和2005年两次上涨外, 2005-2009年都持平在9万元。各类与总体的变动趋势一致, 语言类最高, 艺术类和财政类其次, 农林类和医药类最低, 理工类也较低 (见图21) 。

(5) 基建经费拨款占基建总经费的比重= (上年结转基建拨款+本年基建财政拨款) /基建收入总额。该指标越高, 高校需要自筹的基建支出就越低, 经费就越有保障。76高校各年该指标在40%-50%之间。各类中, 艺术类最高, 医药类其次, 理工类最低, 财政类也较低 (见图22) 。

(6) 生均教育事业支出。76高校生均教育事业支出逐年增加, 从2003年16000元增至2009年25000元。各类中, 语言类最高, 其次是艺术类, 其他类都较低 (见图23) 。

(7) 生均助学金支出额。76高校生均助学金支出逐年增加, 从2003年900元增至2009年1600元。各类中, 语言类最高, 2008-2009年超过2500元, 其他类基本在2000元以下 (见图24) 。

(8) 非教学业务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教育事业支出是扣除科研支出的事业支出, 非教学业务支出是扣除教学支出的教育事业支出。该指标不宜太高, 否则会偏离高校教学的核心任务。76高校该比重逐年降低, 从2003年接近50%降至2009年46%, 说明各校支出结构逐步优化。各类中, 医药类最高, 其次是艺术类和农林类, 师范类最低, 综合类也较低 (见图25) 。

(9) 生均消耗性支出。消耗性支出数据2003-2006年为公用支出扣除资本性支出, 2007-2009年为商品和服务支出。76高校各年生均消耗性支出在1-1.4万之间波动。各类中, 语言类最高, 艺术类其次, 其他类较低 (见图26) 。

四、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高校支出效益评价

针对支出效益的24个指标, 对76所高校2009年支出数据, 应用因子分析精简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 分析软件为SPSS17.0。

(一) 公共因子的选定

由相关系数矩阵可知, 相关系数较高, 适合做因子分析。本文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作为公共因子, 共有7个。这7个因子的累积方差率为82.636%, 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表明这7个因子解释原始信息的能力分别为17.423%、15.36%、13%、10%、10%、9.64%和7.18% (见表4) 。

(二) 公共因子的命名

由旋转成分矩阵可知, 生均培养费用、教师年平均工资、生均总经费支出、生均教育事业支出和生均助学金支出额在第1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生均或师均支出因子;教育经费拨款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教职工工资支出占教育经费拨款的比例等4个指标在因子2上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教育经费支出中拨款比重因子;教育事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资本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这三个指标在因子3上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支出构成因子;基本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项目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这两个指标在因子4上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教育事业支出纵向结构因子;人员经费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教职工工资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国拨基建经费占基建总经费的比重这三个指标与因子5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教育事业支出横向结构因子;生均教学业务资本性支出、教学业务资本性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重这两个指标在因子6上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教学业务资本性支出因子;科研事业支出占总支出比重、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占教育事业支出的比重这两个指标在因子7上有较高的载荷, 该因子可解释为科研支出比重因子。

(三) 公共因子的得分函数

7个公共因子均由原始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线性组合而成。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 并输出因子得分系数。根据下表可得因子得分函数:

(四) 整体综合得分函数

以旋转后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7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值作为权重进行线性加权汇总, 得到支出管理与支出效益的综合评价模型:

(五) 具体排名

根据各因子得分函数和该综合评价模型, 可计算出76高校高校的因子得分和支出效益的综合得分, 并依据支出效益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名 (见表5) 。

基于因子分析的支出效益评价给出了各高校的综合得分与排名, L38支出效益最高, L40支出效益最差。由于比较抽象, 需进一步分析综合排名好在哪些方面, 差的高校弱在什么地方, 即将综合评价与单因子评价结合起来。由支出效益最好和最差的各5所高校对比可知, 综合排名高的, 其7个因子得分和排名均较高;排名弱的其7个因子得分和排序均较弱。这说明分项评价与综合评价具有一致性。L39支出效益最高是因为其生均支出较高、教育经费支出中拨款比重较高、支出的横向结构合理、教育事业支出纵向结构合理、教育事业支出横向结构合理、教育业务资本性支出较大、科研支出比重较高, 其F1排76, F2排58, F3排59, F4排43, F5排50, F6排71, F7排74。L40支出效益最差是因为其支出结构不太合理, 支出效益不高和支出缺乏经费保障导致, 其F1排13, F2排2, F3排6, F4、F5、F6和F7都排1 (见表6) 。

利用因子分析的7个因子进行聚类分析, 采用SPSS17.0-分析-分类-K值聚类, 设定分为5类, 将高校支出效益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结果见表7。每一类中的高校在7个因子上的取值接近, 而各类之间的高校取值相差较大, 即同类中高校支出效益相似, 可以结合每一因子分析某类高校的具体支出效益, 根据不同类的支出效益及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指导。针对该聚类结果, 将每类内高校的7个公共因子进行均值处理, 分别利用这7个指标的均值来近似代表每类, 绘制成图 (见图27) , 可直观地展现5类高校在这7个因子方面的具体体现。各类有所交叉。总体而言, 类2各因子得分均值均较高, 其支出效益应该最好;相对最差的是类1。

五、结论

通过对高校支出的规模、结构和水平分析可知, 教育部直属高校支出规模逐年增加, 结构也日趋合理, 生均支出有所增加。通过从支出构成、支出效率和经费保障三方面构建支出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并进行单指标分析和综合评价, 发现高校支出效益比以前有所改进,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支出规模偏小。尽管我国高校经费支出总量规模呈现出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由于经费增长的速度远远没有跟上高校规模的扩大速度, 从相对数和生均经费支出来看, 我国高校经费支出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学生培养成本过小 (这将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等问题。确保学生培养成本的比重, 保证学生培养质量。二是支出结构失衡。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应保持一个合理比例, 人头工资和学生的培养成本并非越小越好。人员经费过低, 后勤、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比例过高。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严重, 与教学科研无关的支出没有有效地通过社会化解决。与教学无关的离退休支出、家属补助支出比重过大。三是人员经费比重的评价值增长不明显, 反映出高校教职工的待遇还需进一步得到提高;从生均校舍面积的评价值可以看出高校基建总体处于上升阶段, 但基建经费占经费支出的比重的评价值不容乐观, 基本上呈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说明国家对高校基建支持力度减弱。具体支出改进措施包括:提高教学、科研经费支出比例;教学经费和科研经费在收入和支出方面应基本相当;高校后勤应高度社会化;重视图书馆的经费支持;重视对学生的资助等。

参考文献

[1]毕雪阳:《中美高校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的比较与启示》, 《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12期。

[2]李辉:《高校项目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

[3]陈俊生:《加强高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2期。

[4]李祥云:《地方高校生均支出地区差异及其原因的实证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

培训支出 篇5

一、甘肃省国库支出和财政支出统计数据的基本情况

(一)支出总量

2014年甘肃省国库公共预算支出2641.12亿元,财政支出2538.41亿元,国库支出大于财政支出102.71亿元,差异率为4.05%。2011年-2014年间,2013年差异率最小,仅为0.59%;2012年差异率较大为-4.09%。2011年、2012年国库支出小于财政支出,而2013年、2014年国库支出大于财政支出。

(二)支出分类

国库支出统计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国有资金经营预算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债务预算支出五个部分,而财政支出仅包括前四项,未设置债务预算支出。就甘肃而言,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没有发生额,国库支出涵盖四项,而财政支出涵盖三项。2012年、2013年、2014年国库支出统计中,债务预算支出金额分别为77.33亿元、0.64亿元、29.09亿元,财政部门未设置此项,其在公共预算支出中列支。

(三)支出科目

经核对,2014年国库支出中无一个类级科目统计数据与财政部门核对一致,不符率占全部类级支出科目数的100%。而且TCBS上线前后,科目差异率变化较大,由于甘肃省TCBS在2013年7月上线,现将2012年、2014年上线前后部分重点支出科目做对比,上线后2014年较上线前2012年科目差异率更大。另根据《关于规范国库调拨收支统计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库支出增设2300299、270等科目用来统计转移性支出、往来性支出,与财政转移性支出科目有差异。

二、甘肃省国库支出和财政支出统计数据差异的原因剖析

(一)记账方式差异

国库支出业务基于收付实现制,即以国库资金的支出时点为确认依据,库款拨付就确认支出。而财政支出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即凡是当期的支出,不论国库资金是否拨付,都确认支出;反之,不确认支出。目前,大部分市、县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财政部门通过对代理银行下达支付额度,代理行在额度范围内进行支付,财政部门对当年已下发的但未使用完的支付额度(即集中支付结余)列入当年财政支出,而国库核算不将此项列入支出,第二年实际支付时,国库发生支出,而财政不列支出。2014年财政集中支付结余17.9亿元在财政支出中列支,而且未在国库支出中列支。发生以前年度支出退回,国库以该款项冲减当年财政支出,而财政则是冲减以前年度支出,对当年的支出不予调整。

(二)支出分类差异

TCBS上线后,集中支付支出通过21999其他支出科目核算,未对明细项目进行分类,归入各项支出中,因此导致国库类级支出与财政类级支出差额较大,以2014年为例,21999科目支出金额为1014.87亿元,公共预算支出总额为2641.12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38.43%,严重影响了分类支出的准确性。2014年主要支出项目差异率均在20%以上,尤其是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支出差异率在50%以上。

(三)财政专户资金差异

由于部分财政专户的设立,财政收支通过专户直接核算,不经过人民银行国库,造成部分资金体外循环,严重影响了国库支出核算的准确性。如:粮食风险基金支出、农资综合补贴支出,财政部门通过在农发行开立的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单独核算,封闭运行,不通过国库进行拨款,国库支出未列支这部分金额。

(四)科目设置差异

现行国库支出科目是按照功能分类统计的,未设置暂收、暂付科目,因此,国库在发生暂收、暂付业务时,只能将其归集到转移性支出科目。而财政核算涵盖收入、支出、资产以及负债等多种功能,设置了暂收、暂付等过渡账户,对暂收、暂付不列收支处理,并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国库以转移性支出列支政府采购支出,而财政在暂存款中核算该项收支,未列入支出项目中。

(五)对账调整差异

相关制度规定中,只对收入对账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而对于国库与财政的支出对账工作未予明确,在实际工作中,支出对账经常被忽视,更正处理不够及时妥当。据调查,2014年甘肃省财政部门在与人民银行国库对账过程中,仅对收入进行对账,并未核对支出情况。而对于财政支出科目使用错误的更正,一般由财政部门单方面进行调整,未填制更正通知书送国库部门办理更正,导致财政与国库支出数据的差异。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信息化建设

加快TCBS系统的升级改造,将集中支付数据按明细科目入账,减少因集中支付数据合并入账带来的差异,从而大幅降低国库支出与财政支出的差异率。加快财政支出无纸化进程,不断扩大财政支出无纸化业务范围和覆盖面,财政部门与人民银行国库通过部署统一的电子凭证库,提高资金拨付效率,实现支出业务的无纸化。

(二)加强财政专户管理

清理、整顿和压缩财政专户,财政资金的拨付全部通过央行国库办理,杜绝财政资金的体外循环,使财政资金的拨付和使用能够在央行国库得到及时、准确的反映和体现,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更加公开、合法、透明,管理更加规范。

(三)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财政部门在处理预算支出科目调整时,应抄送支出科目调整信息资料到人民银行国库,人行国库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支出科目,保障财政支出与国库支出调整的一致性。

(四)强化支出对账监督

培训支出 篇6

公共教育支出又称为公共教育财政投入, 是我国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教育支出是决定一个国家教育事业能否正常、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也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公平的实现。目前, 我国学者对公共教育支出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共教育支出的绩效研究。如申玲 (2009) [1]、从树海和周炜 (2007) [2]对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的研究。二是公共教育支出的公平性研究, 如邱伟华 (2008) [3]对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不公平的分析;杜晓利和沈百福 (2010) [4]对公共教育经费三级教育分配的研究等。

家庭教育支出是居民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着居民对教育的需求和支付能力。学者们对家庭教育支出的相关研究也很多,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比较不同支出主体之间的差异性, 如张锦华 (2008) [5]对城乡之间、农村的不同发展地区之间的教育支出的差距研究、魏新和邱黎强 (1998) [6]对城镇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差距的研究。二是对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如刘社建 (2003) [7]对教育消费水平的收入弹性的研究、丁小浩和薛海平 (2005) [8]对城镇居民家庭在选择性教育支出差异的研究。三是对教育支出负担的关注。郑翠霞 (2006) [9]对贫困地区农村家庭子女教育支出的研究、张艳梅和赵桂梅 (2006) [10]对内蒙古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增长的研究等。另外, 关于家庭教育支出的效益研究也日渐丰富, 成为解释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重要分析维度。

根据已有研究文献可以看出, 公共教育投入和居民家庭教育支出作为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两大教育经费来源, 在学术领域分别形成了各自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然而, 学者们却少有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公共教育支出作为宏观因素, 理论上会对居民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明晰, 很可能造成家庭教育支出的浪费和公共教育投入的盲目性, 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 本文以公共教育投入与家庭教育支出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利用1992~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 对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变化趋势、家庭教育支出倾向和弹性系数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试图解析公共教育投入与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之间的相互关系。

目前, 学者们对家庭教育支出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秦宛顺等人 (1992) [11]认为, 家庭智力投资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家庭智力投资指家庭用于提高家庭成员文化教育水平的支出, 即除了购买课本、讲义、文具、书报杂志的支出和学费之外, 还包括购买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娱费支出, 简称为家庭文化教育支出。狭义的家庭智力投资指家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 简称为家庭教育支出,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直接教育费支出, 包括纸张文具、书报杂志和学杂费;二是家庭教育集资;三是家庭教育税费。基于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便利性, 笔者将《中国统计年鉴》中所列教育娱乐文化支出定义为广义教育支出, 将其中的家庭教育支出定义为狭义教育支出, 需要说明的是, 在《中国统计年鉴》中, 只将城镇居民的狭义教育支出予以单列, 农村家庭则没有。本文中的家庭教育支出是指城镇居民家庭狭义教育支出。

二、公共教育支出

从教育经费的供给和需求来说, 国内生产总值 (GDP) 是教育经费的根本来源[3]。在教育经费总量中, 预算内教育经费和学费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 预算内教育经费来源于财政支出。1992~2010年, 我国教育总经费和预算内教育经费每年都在增长, 人均教育总经费由62元提高到1094元;人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由46元增长到1006元。但是, 二者相对量的变化却存在明显差异。首先, 我国教育总经费占GDP的比例呈缓慢的波动增长状态, 虽然总体处于上升趋势, 但仍有6个年份出现下降, 这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并不匹配, 表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并不充分。其次,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处于波动状态, 波动区间为13.17%~15.47%, 其中, 1994~1996年和2007~2008年处于波峰阶段, 2000年是波谷阶段, 表明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受政府的财政预算和相关政策因素影响较大。

三、家庭教育支出

1992~2010年,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和教育支出每年都在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1618元增长到13471元, 增长了7.3倍;人均教育支出由64元增长到661元, 增长了9.3倍。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反映了家庭对教育的需求,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倾向和家庭教育的需求弹性是反映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人均总支出、人均收入、学费等关系的重要指标。沈亚芳等人曾经对我国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倾向[12]、楚红丽也曾经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13]进行过分析。这里, 我们将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倾向和家庭教育支出的总支出弹性、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进行分析。

(一) 城镇居民家庭的教育支出倾向

1.平均教育支出倾向

经济学上,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居民平均消费支出占平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因此, 平均教育支出倾向就是指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即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份额。通过对1992~2010年度数据分析发现, 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教育支出倾向1992年为0.032, 2002年最高的时候为0.064, 此后一路下行, 到2010年为0.035。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我们认为, 可能是1992~2002年, 随着高等教育收费改革和扩招, 居民对教育的需求量大增,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较快增长, 使原来被体制压抑下的教育需求得以释放, 导致平均教育支出倾向上升。2002年之后, 随着城镇居民基本教育需求的满足, 平均教育支出倾向则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2.边际教育支出倾向

边际教育支出倾向是指增加教育支出与增加的收入的比值, 反映了家庭收入增加对教育支出增加的影响。

分析表明, 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教育支出倾向, 1993年为0.056, 1998年达到最高0.14, 此后一路波动下行, 2010年仅为0.008。对于边际教育支出倾向的“倒U”型趋势的原因, 我们认同沈亚芳等人的看法, 是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变化和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数据分析表明, 我国城镇居民边际教育支出倾向的变化, 符合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 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并不按比例增加, 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是递减的。

我们也可以用函数模型:Y=a+b X来计算边际教育支出倾向。其中Y代表人均教育支出, a是截距, b是教育支出倾向, X是人均收入。用模型计算1992~2010年边际教育支出倾向为也是倒U型, 从0.0737~0.0871, 然后逐步下降为0.0163。

(二) 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的相关弹性系数

经济学认为, 弹性是指当两个变量存在函数关系式用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反映敏感程度的一个指标,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弹性系数=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13]。具体地说, 弹性系数告诉我们当自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 它引起的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家庭教育支出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下面主要从教育需求的总支出弹性、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来分析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与相关指标的关系。其中, 本文利用双对数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其斜率就是弹性系数。

1.教育需求的总支出弹性

家庭教育需求的总支出弹性是指家庭教育支出的增长率与家庭消费性支出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关系, 能够反映家庭教育支出对家庭消费性支出的敏感程度。通过对1992~2010年城镇家庭人均教育支出和人均消费总支出的相关分析发现, 二者存在极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0.9227。据此, 我们将人均消费支出看作自变量X, 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看作因变量Y, 进行双对数回归可得:Ln Y=1.173Ln X-4.3, 拟合优度R2=0.917。由此可以看出, 1992~2010年,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需求的总支出弹性系数为1.173, 说明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的总体增长速度快于家庭消费总支出的增长速度。

城镇居民教育需求总支出弹性的历年变化趋势, 我们可以看出, 家庭教育需求的总支出弹性经历大幅波动后走向平稳, 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4~2002年, 总支出弹性系数总体大于1, 表明城镇家庭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家庭消费性支出, 并受家庭消费性支出的影响较大;第二阶段为2003~2010年, 总支出弹性系数总体小于1, 走势趋向平稳, 表明城镇家庭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慢于家庭消费性支出。

分析2010年我国31个省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和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横截面数据可以得出, 二者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0.8492。我们可以将人均教育支出看作因变量Y, 将人均消费总支出看做X, 由此建立双对数回归模型可得:Ln Y=1.3201 Ln X-6.1074, R2=0.62, 模型计算的总支出弹性系数为1.3201。这说明, 我国不同省份城镇居民家庭之间的教育支出存在差距。人均总支出高的地区, 人均教育支出也高, 并且其增长速度, 高过总支出的增长速度。

2.教育需求的收入弹性

家庭教育需求的收入弹性,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因家庭收入变动而引起的教育支出变动率, 即教育支出对家庭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弹性系数等于家庭教育支出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根据相关分析, 我国1992~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0.9094。由此, 建立双对数回归模型可得:Ln Y=1.081 Ln X-3.78, 其中, Y表示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 X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R2=0.91。模型表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的收入弹性系数为1.081 (小于总支出弹性) , 即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 其教育支出相应增加1.081个百分点。弹性系数大于1, 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增加, 且增长速度快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分析表明, 家庭教育支出的收入弹性并非一直大于1, 而是经历波动起伏后趋向平稳, 其波动周期与总支出弹性一致, 但波动幅度相对较小。1994~2002年, 教育支出的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 即收入水平上升时, 对教育支出的增幅高于收入增幅。2002年以后, 收入弹性系数处于0~1之间, 即当收入水平继续上升时, 家庭教育支出增幅小于收入的增幅。

对2010年我国31省份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二者存在极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0.8443, 据此建立双对数回归模型如下:Ln Y=1.217 Ln X-5.56, R2=0.5543。由于地区差异的存在, 横截面分析模型所得教育支出相对人均收入的弹性系数高于时序数据的计算结果。

3.教育需求的价格弹性

学费是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 学费来源于家庭教育支出, 由于学费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教育的价格, 我们据此可以计算家庭教育需求的价格弹性, 即家庭教育支出变动的百分比与学费变动百分比的比值。分析表明, 1992~2010年, 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学费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人均学费占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的比例也一路上升, 从6.25%提高到34.04%。

1992~2010年,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与人均学费存在极为密切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为0.9177, 我们将人均学费看作自变量X, 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看作因变量Y, 进行双对数回归可得:Ln Y=0.6031Ln X+3.46, 其中R2=0.97。据此我们得出, 1992~2010年, 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支出的价格弹性系数为0.6031, 即人均学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 人均教育支出增长0.603个百分点。表明,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的增长幅度低于学费的增长幅度。

2010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也表明,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与人均学费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0.8547。根据横截面数据可得双对数模型:Ln Y=0.6613 Ln X+2.8411, R2=0.78, 其中, Y表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 X表示人均学费。模型表明, 家庭教育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为0.6613。

从以上三组弹性系数可以看出, 时序数据与横截面数据的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横截面数据可以扣除物价上涨和时间因素的影响, 因此, 笔者认为, 运用横截面数据计算出的弹性系数更客观。

四、公共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

我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各组成部分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投向教育, 转化为教育总经费。我们认为, 家庭教育支出受到四个层次因素的影响:第一层次是家庭收支状况, 也是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第二层次是教育政策的影响, 如学费政策和预算内教育经费等;第三层次是公共财政支出水平;第四个层次是宏观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上述思路, 在确定这些影响因素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时, 我们把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作为因变量Y, 分别选取人均可支配收入 (X1) 、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 (X2) 、人均财政支出 (X3) 和人均GDP (X4) 等4个指标对其进行解释。

在假定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分别拟合Y对X1、X2、X3、X4的一元时序回归, 结果如下。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解释变量对家庭教育支出的综合影响, 我们利用SPSS软件, 对解释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 建立模型如下:

根据表6的统计结果可得模型:Y=5.661X1-4.767X4, R2=0.972。该模型表示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对家庭教育支出影响显著。从“已排除的变量”可以看出, 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和人均财政支出并未进入模型, 说明公共教育支出和公共财政支出并非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的最主要的线性因素。但是, 如果我们将4个自变量取对数, 建立逐步回归模型, 则被排除的指标是X1和X4。

对31个省份的4个指标进行逐步回归, 我们发现回归结果只剩下收入X1, 其他三个都剔除了。我们认为, 从全国来看, 这些年GDP的增长对教育支出是有影响的, 但是各地看, 人均GDP的差异, 不是影响教育支出的重要因素。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根据国民经济总量与教育经费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 认为城镇居民教育支出, 在逻辑上受到4个层次的因素影响, 但是最紧密的因素也是第一层次的因素, 即家庭收支。

本文分析了1992~2010年, 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教育支出倾向和边际教育支出倾向的变动趋势, 发现城镇居民的平均教育支出倾向趋势的变化关键点在2002年, 之前是上升阶段, 此后是下降阶段。城镇居民的边际教育支出倾向趋势的变化也是先上升, 后下降, 正在逼近0。

本文还分析了1992~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支出的总支出弹性、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 发现:根据双对数模型, 城镇居民教育支出的总支出弹性、收入弹性都大于1。就是说, 城镇居民教育支出的增长快于家庭消费总支出的增长和家庭收入的增长。对2010年31个省份的横截面数据的分析, 也得出上述结论。但是, 1992~2010年, 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支出的价格弹性, 根据双对数模型分析, 是小于1的。表明: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的增长慢于人均学费的增长。对2010年31个省份的横截面数据的分析, 也是同样结论。

本文根据逻辑分析, 选取了可能影响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的4个指标, 分别是人均GDP、人均财政支出、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家庭人均收入, 拟建立逐步回归模型。在1992~2010年的时序模型运行过程中, 剔除了人均财政支出、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两个指标, 留下了人均GDP和家庭人均收入;表明这两个指标是影响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的重要指标, 而公共教育支出因素, 至少不是重要的线性影响因素。对2010年31个省份数据的横截面数据作相同的逐步回归过程中, 剔除了3个因素, 仅留下家庭人均收入作为家庭教育支出的重要因素。

上述分析表明, 虽然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的许多因素在理论上是存在的, 但是从目前的数据来看, 仅仅家庭收入是能到证实的重要因素。

摘要:公共教育支出和家庭教育支出作为不同类别的两大经费来源, 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19922010年全国31省市城镇居民的相关调查数据, 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教育支出倾向和弹性系数进行了分析, 并进一步分析了GDP、家庭收入及公共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 最后对相关结论进行了讨论。

培训支出 篇7

上述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关于企业发生的支出如何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原则性规定。与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相比较, 上述规定是新增的内容, 也是对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的支出扣除原则的进一步细化, 具体意思,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扣除方式

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以及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业发生的、准予税前扣除的支出, 必须是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企业所发生的有关的、合理的支出, 一般也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经济利益的流入, 应该准予在税前扣除。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所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所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实现是即时的。事实上, 企业为了取得收入而发生的支出, 其效益的产生经常是长期的, 跨越的时间段非常长, 无法立即实现全部收益, 或者并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收益。根据企业所得税制度中的收入与支出的配比原则, 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经济利益的支出, 或者需要长期才能回收经济利益的支出, 在税收制度安排中, 就不宜据实在支出发生当期予以税前扣除, 而是要区分企业发生的支出在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上的时效性, 如果企业发生的支出能够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利益, 那么根据收入与支出的配比原则, 应允许这部分支出在计算收益的同一纳税期间, 予以据实扣除;如果企业发生的支出不能够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利益, 即不能够在短期内回收经济利益, 而是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 则根据收入与支出的配比原则, 将这部分支出人为划分, 与同时期实现的经济利益分段对应, 予以分期在税前扣除。也就是说, 企业发生的支出应当按照支出的产生效益的长短区分为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收益性支出是指企业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纳税年度的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企业支出的效益及于本纳税年度和以后纳税年度的支出。比如, 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支出, 支出的效益仅与本纳税年度有关, 应作为收益性支出;企业购建固定资产的支出, 支出的效益会通过固定资产的不断使用逐步回收, 支出的效益不仅与本纳税年度相关, 也与以后纳税年度相关。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既是所得税处理的要求, 以实现应税收益与支出在时间上的配比, 避免企业发生的支出随意在不同纳税期间扣除, 从而逃避税收, 同时也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防止混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从而低估资产和高估收益或者高估资产和低估收益, 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因此, 企业实际发生的所有的支出, 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 都要按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标准严格划分。收益性支出应在发生的纳税年度直接扣除。由于资:本性支出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为获取经济利益而发生的支出, 该支出的效益及于本纳税年度和以后纳税年度, 对为获得长期利润而发生的资本性支出不允许在发生支出的纳税年度“一次性扣除”。常见的例子如建筑物、厂房、机械、专利等。对于这些资产所发生的支出, 一般通过折旧或者摊销税前扣除的方式在资产使用期间得到确认。

二、不得重复扣除原则

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是支出不得重复扣除的原则, 即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 不得重复扣除, 但是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这是收入与支出配比原则的要求, 原内资税法也有类似规定:纳税人不得漏计或重复计算任何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项目。若允许企业实际发生的支出重复扣除, 那么将可能无限扩大企业税前扣除的范围和标准, 严重侵蚀企业所得税的税基。理解本款规定的不得重复扣除原则, 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一是, 原则上不得重复扣除, 即对于同一项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 只能扣除一次。这是一项基本原则。

二是, 企业所得税法和本条例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等可以重复扣除的, 则对同一项目的支出可以重复扣除。之所以作这么规定, 主要是考虑到在特殊情形下, 国家可能希望通过这种重复扣除的形式, 间接地给予企业优惠, 鼓励企业的特定行为, 发挥税收的调控功能, 如本条例规定的作为税收优惠方式之一的加计扣除。另外, 必须注意的是, 这个重复扣除的例外规定, 必须是限于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的规定, 这主要是考虑到税收制度的特殊性, 税收直接涉及国家的税收利益, 宜由专门的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来规定较为妥当, 若允许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来规定重复扣除, 由于法律、行政法规的多样性, 很难得以有效控制, 将可能使重复扣除的规定无法得以合理控制和科学规划, 最终减弱甚至虚置不得重复扣除原则的限制。

三、不征税收入支出的扣除规定

培训支出 篇8

一、疾病预防控制支出绩效预算改革的必要性

绩效预算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一种预算体制, 具体来说就是把资源分配的增加与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的预算系统。绩、效、预算三个要素构成, “绩”是指财政支出所要达到的目标, “效”是指用具体指标评估完成目标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预算”是指财政为这一支出目标提供的拨款额。绩效预算是对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进, 把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理念融入到公共管理之中, 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 提高了支出效率。

(一) 绩效预算使资源配置实现高效率成为可能

一直以来, 疾病预防控制支出预算的编制方法和管理模式主要是以传统支出预算为主, 其主要目的在于控制支出和预算, 避免部门滥用资金, 预算一经确定, 对预算执行的审计和检查就侧重于投入, 过程和结果等其他因素就甚少考虑, 缺少应有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没有对预算拨款进行跟踪考察, 各项目因素和绩效之间缺乏相关性, 这样的预算管理过程就无可避免地会出现低效率现象。我国上一轮医疗卫生改革总体来讲是不成功的, 原因之一就是公共卫生支出效率低,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 必然会影响到我国新一轮的医药卫生改革的成效。因此, 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需要实现从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到新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转变。绩效预算要求预算支出部门在预算编制时, 提供对预算支出完整的规划以及支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使预算管理部门拥有了完整的评价标准作为资金安排的依据, 使得高效配置预算资源成为可能。

(二) 绩效预算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更好地履行职责的需要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 职能包括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研究, 做好各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的组织实施;开展食品安全、职业安全、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妇女儿童保健等各项公共卫生业务管理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是公共卫生管理的职能之一。从疾病预防控制的现状来看, 我国面临着双重疾病负担, 传统的传染病 (结核病、肝炎等) 尚未解决, 新的传染病还在不断产生, 同时慢性非传染病危机越来越大。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 当前形势下的紧迫任务是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支出效率,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因此, 客观上我们需要绩效预算。

二、对某疾控中心《质量控制检测设备购置项目》实施绩效预算的探索

(一) 项目概况及预算执行现状

某疾控中心大型仪器设备购置项目的目标是通过购置、安装、调试、使用大型放疗设备, 保障医用辐射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从而降低放射事故和放射性医疗事故的发生, 提高诊疗效果。项目执行期为2007年、2008年两年, 总经费500万元, 全部为财政拨款。

该项目的执行现状是由部门编制预算、财政进行审批, 每年预算批复后, 执行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在项目执行和管理中注重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并且下一年预算安排与预算执行进度挂钩, 缺乏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监控, 这样不可避免的存在项目支出效率低的隐患。

(二) 《质量控制检测设备购置项目》绩效预算实施方案

针对以上该项目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通过实施绩效预算改善存在问题, 调动项目执行的积极性, 提高公共卫生支出效率。通过对项目进行深入了解, 并参考卫生部《公共卫生项目支出绩效考评暂行办法》, 对该项目提出如下绩效预算实施方案。

1. 首先明确部门规划, 使项目仅仅围绕疾控中心整体规划展开, 并建立项目绩效考评的相关规定。

2. 年初成立由卫生管理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共同派人组成的“质量控制检测设备购置项目绩效考评小组”, 按照绩效考评相关规定开展考评工作。考评小组通过进行反复论证, 走访具有代表性的射线诊断机、放疗治疗设备、核医学设备使用部门及相关人员, 并针对项目开展特点, 确定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

3. 编制详细的项目年度绩效计划。在年度绩效计划中阐明绩效目标, 确定目标考核应采用的定量、价值和比例, 确定绩效指标体系, 用于考核产出和结果, 描述测量绩效的科学方法;说明为达到绩效目标拟采取的工作程序、技巧、技术、人力资源、信息和其他资源等;确定管理者的权限和责任。

4. 由评估小组对项目进行督导和绩效考评, 并编制绩效评估报告。每年7月份评估小组根据上半年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考试评估, 通过对设备供应部门的访谈, 实地查看设备安装、调试、使用情况, 通过对服务对象调查问卷, 督促项目执行, 并对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年度终了对该项目进行全面绩效评价, 编制年度绩效报告, 总结项目执行中好的经验, 找出项目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政策建议。

5. 绩效考评报告应用。卫生管理部门及本级财政部门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确定下一年度编制和安排预算的基础资料, 并可以作为部门年度目标管理与部门党政一把手及相关责任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 《质量控制检测设备购置项目》绩效考评指标设计

绩效预算的核心是确定绩效考评指标, 指标选择不当有可能会出现反激励, 因此必须审慎选择, 使其紧紧围绕疾控中心的发展战略, 向内部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传递各种计量结果, 帮助疾控中心实现其使命和战略目标。

在该设备购置项目中, 指标评价体系选择平衡计分卡, 主要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首先, 平衡计分卡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指标, 从财务、客户 (服务对象) 、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创新等四个维度体现了项目目标, 并且能够紧紧围绕该疾控中心的战略规划, 通过项目的执行, 把疾控中心的战略目标转化为项目组的日常行动。其次, 平衡计分卡强调业绩驱动因素, 人作为项目中重要的驱动因素, 其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项目高质量的完成非常重要, 我们经历过的“SARS事件”和“三鹿奶粉事件”凸显出疾控机构技术支撑能力的不足, 因此在确定业绩考核指标时必须考虑项目执行人员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因此, 该项目绩效考评指标采用平衡计分卡。当然在选择评价指标时还要听取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 指标的选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随着项目的实施不断进行完善。根据以上原则以及该项目的具体情况, 设计了以下绩效评价指标见表1。

绩效评价指标中需要根据指标在项目任务中的重要性、可信度等因素, 采用专家打分等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综合项目发展趋势和基数, WHO、IAEA、我国及行业的发展数据等确定指标的目标值;根据此项目实际执行情况, 评估指标实际值, 对于定性指标, 分别按不同等级, 进行量化, 然后确定各指标得分结果 (实际值/目标值) , 最后根据指标权重计算综合得分。

三、结论及展望

通过对上述项目实施绩效预算的分析, 可以得出在我国疾控机构实施绩效预算大体分为以下步骤:根据总体战略制定各部门发展战略———制定各部门年度绩效计划———年中和年度终了时对实际绩效进行评估, 编制绩效评估报告———根据绩效完成情况调整下年度预算。

通过绩效预算的实施, 可以改变预算与绩效脱节、只重过程不问结果的状况, 实现资金分配的规范化和绩效化。如果再能够引入竞争机制, 将会极大地提高公共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此外, 通过绩效预算把预算的执行权还给了部门, 在确定了部门的业绩指标和预算指标后, 部门可以在这些指标的前提下, 自行调整实现业绩指标的技术路线, 从而一方面能较好地控制预算规模, 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预算单位的积极性, 使它们能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因此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绩效预算试点, 对我国新一轮医药改革将是极大地推动, 对我国每年5000亿元的政府和社会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来说, 也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 在绩效预算的推行中我们还需要关注以下具体问题:

一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关系到民生的重大问题, 实施绩效预算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首先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进行探索,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再逐渐扩大, 以避免产生不好的效果。

二是逐渐完善绩效考评指标, 通过试点逐步积累经验, 切不可急于求成。要打好基础, 不断完善考核指标, 尽可能的统一考核指标, 以增强各项目之间的可比性, 从而可以提高绩效预算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培训支出】推荐阅读:

农业支出07-21

支出控制05-19

费用支出06-04

成本支出06-04

科技支出07-13

政策支出07-28

公共支出07-29

社会支出08-06

支出效率08-14

支出效应08-27

上一篇:语音室教学下一篇:加油站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