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出绩效评价

2024-08-13

支出绩效评价(共12篇)

支出绩效评价 篇1

公共支出的绩效考评是政府、财政部门等单位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公共支出行为及绩效做出的较为客观公正的评判行为。随着各国政府绩效考评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公共支出的绩效考评成为当前我国政府职能效益评价的热点问题。

一、当前我国开展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既是将公共部门支出作为评价对象的评价工作,也是将公共部门支出的绩效作为评价内容的工作。它既是公共支出绩效预算的基础,也是对公共支出活动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情况进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的一种活动。其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中的目标与结果及结果有效性的关系。追求公共支出的最大效益或最佳效益,是支出管理的出发点,也是检验支出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准。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与企业绩效评价不同,因其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的特征,在进行绩效评价时,不仅要考虑本身的支出成本和取得的效益,还要考虑社会公众利益。

现阶段我国开展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一方面,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是现阶段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必然要求。准确可靠的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基础,合理的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推动政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以美国为例,其在1993年至1995年的绩效评价改革建议中,总计节约支出1370亿美元。另一方面,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也是我国第三代领导集体实施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义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科学管理。由此可以发现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是科学管理,而实施科学管理首先就必须能够对现有的现状进行科学地评价,只有将绩效评价融入政府业绩进行客观化、全面化地测量,我国的科学发展观政策的执行才有坚实的基础,才可以及时检查监督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和合规性。

二、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方法

对于我国而言,其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应该是从90年代后期开始的,虽然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开始我国多数企业就出现成本预算的情况,但很多时候这种预算没有办法成为一种考评和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准确依据。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我国的公共支出也逐步向国际化接轨,逐步明确了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的目的是通过对公共支出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并能够把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和预算管理充分结合起来,实现公共支出的结构优化和效益优化。

对于公共支出的绩效考评,不同的绩效考评方法是开展各类绩效考评手段的基础,不同考评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公共绩效考评的结果。当前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方法有:最低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目标—结果比较法、因素分析法、生产函数法等。

最低成本法,又称最低费用选择法或最低投入法,是指以取得既定效益所需成本的高低为标准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那些不易观测或计算公共支出效益大小的情况。应用该方法可以分析比较公共支出项目的投入情况,评价和选择费用或成本最低为最优,例如社会保障支出项目,该项目通常是以最低成本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这种绩效评价方法的主要适用范围为公共项目支出的绩效考评。

成本一效益分析法,这种方法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以最少的资金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即将一定时期内的公共支出项目的总成本和总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多个方案的比较分析,选择最优的公共支出方案。这种方案的选择比较适用于公共支出项目成本效益能准确计量的项目,对于成本和收益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项目则没有办法使用。

目标—结果比较法是指通过将公共支出实际结果与预定目标进行比较,从而对支出情况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种方法。由于公共支出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的特征,很多公共支出取得的效益难以量化,通常很难用单纯的成本—效益分析法或最低成本法进行定量绩效评价。因此,运用目标—结果比较法对取得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目标进行比较,揭示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评估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

因素分析法指的是将影响公共支出或公共收入和产出(效益)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进行分析,计算投入产出比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够较为直观地了解项目支出的各项影响因素,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着因素难以准确量化的缺点。

生产函数法指的是通过生产函数的确定,明确公共产出和公共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而借以说明投入产出水平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应用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综合经济效益,但函数管理的确定和应用通常较为复杂。

三、当前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缺乏法律法规保障和制度规范

改革开放至今,虽然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还是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作支撑,政府各部门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还是不够重视,公共支出绩效的评价仍然没有合理的制度来规范。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近些年很多地方政府为自身的发展经常制定超过地方财力的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而事实上,这些制定出来的公共支出预算往往没有成熟的公共支出绩效的考评环境作为支撑。要知道公共支出的绩效考评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不仅涉及到公共支出考评的实务操作,还与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有密切的关联,只有高效的法律法规保障和合理的制度规范才可以为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的推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的指标还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

公共支出的绩效考评方法需要以全面而精确的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而目前我国的多数公共支出项目的绩效考评指标还没有完全规范化和标准化。通常情况下,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指标的建立和企业的评价指标的建立不太一样,公共支出绩效的考评需要一个全面的崭新的理念,如果完全套用目前企业集团的绩效考评方法,则不太合适、不适用。一方面,目前多数公共项目的支出涉及面广,不同性质的项目其适用的衡量方法有根本的不同。另一方面,对于同一类项目的评估,会由于缺乏区间的可比性和历史可比性,往往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比如对公共支出设备而言,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标准,地区间地理位置和发展定位的差别,往往难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所以,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指标,我国的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工作就没有办法进一步深入开展。

(三)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的公正性还有所欠缺,考评体系的复杂化容易扭曲考评结论的客观性

当前我国多数公共部门在执行公共支出绩效考评体系时,一般是由各财政机关的职能部门来完成,对于确定的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对象,这些职能部门应在向财政编制上报预算时确立绩效目标,且由部门提交相应的绩效报告。由这个评价体系程序分析可以发现,这种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方式的存在必然会导致绩效考评陷入部门自评,有失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的公正性。另外,绩效考评指标设置的复杂性、绩效考评方法的多样性、公共资源的竞争性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公共部门绩效考评结论的“逆向选择”激励效应,结果会使得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缺乏相对的客观依据,进而影响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执行部门人员的积极性。

四、针对我国公共支出绩效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新世纪发展的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的法律法规和合理的规章制度

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新世纪发展的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的法律法规和合理的规章制度。尽可能地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充分调动政府各部门公共支出控制的积极性,争取使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的理念深入到公共预算执行的每一个层次,形成较为严谨的讲究支出的绩效考评环境。结合目前我国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的现实情况,如果我国要建立和建成相对完善的公共支出考评法律法规环境的话,势必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够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的工作制度,进而才能够有效指导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的工作。

(二)建立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当前我国实施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工作开展,既缺乏较为规范和标准的指标体系,又缺乏较为准确的数据。因而,如果公共部门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的工作,第一步工作就是要将预算支出项目标准化,并建立标准化的数据。第二步,确立规范化的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刚性支出项目的单位标准支出细化到每个具体支出项目,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做出较为有说服力的评价结果。第三步,将建立的标准化数据和规范化的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结合起来,进而做出较为准确和有说服力的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结论。

(三)建立合规的公共支出绩效机构,合理应用绩效考评的结论

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的顺利开展,其前提之一就是要建立合规的公共支出绩效机构,选择好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的工作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绩效考评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合理的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结论是部门进一步安排公共支出项目的重要依据,也是部门汇报年度工作的重要决策参考。总之,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结果是公共部门支出效益的总结,是政府部门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准确合理地规划和应用,绩效考评结论本身才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益。

总之,随着各国政府绩效考评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公共支出的绩效考评是未来政府效益强化的重要内容和坚实基础。我国若要早日实现信息化、职能化的公共政府服务水平,就必须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提升我国公共支出的绩效考评水平,不管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A

支出绩效评价 篇2

为提高海域使用金专项使用绩效,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对2017年渔业项目开展绩效评价。

一、工作情况及成效

(一)专项项目基本情况。补助设施渔业及渔业技术推广项目,推广渔业技术,组织水产品样品抽检,维护全市渔业安全信息系统,提高渔船安全管理能力,促进渔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渔船安全救助能力;强化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推进海洋生态治理,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渔业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等。

(二)主要成效。完成渔业专项资金550万元投入,有效促进我市渔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渔船安全救助能力,保障受灾渔民群众恢复生产。通过帮扶贫困山区,实现精准扶贫。引导企业发展工厂化循环水、标准化池塘改养殖。强化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推进海洋生态治理。通过项目资金引导,促进我市渔业经济发展。

1、项目组织管理。根据我市渔业经济发展需要和渔业专项绩效工作目标,我局出台了2017专项资金申报指南,对重点支持方向、以及申报要求、申报程序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由各县(市、区)渔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组织相关企业、单位申报。项目申报单位要根据申报指 南,如实填写单位和项目信息并报送相关书面材料。各县(市、区)渔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共同进行审查后,正式行文报送我局并抄送市财政局。以泉财指标〔2017〕550号、泉财指标〔2017〕1171号分二批下达市级渔业专项资金550万元,分类补助技术推广、病虫害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行业业务管理、其他农业支出、农业资源保护修复与利用等项目。

2、项目资金完成情况。2017年共下达市级渔业专项资金550万元,资金都已到位。我局严格执行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能做到专款专用,不存在改变补助资金使用范围,拖欠、截留、挤占和挪用等问题。

3、绩效完成情况

(1)下达设施渔业及渔业技术推广项目补助资金170万元;病虫害防治20万元;农产品质量安全40万元,统计监测与信息服务10万元,农业行业业务管理95万元,农业保护修复与利用70万元,其它农业支出34万元等项目。

(2)推广渔业技术35项,受益渔民2000人。(3)补助灾害救助资金91万元,帮助100户渔民灾后恢复生产。

(4)组织水产品样品抽检500批次。

(5)帮扶贫困点及挂钩点5个,定向扶贫群众10人。(6)补助渔业安全通信台站12个,维护全市渔业安全 信息系统,提高渔船安全管理能力。

(7)促进渔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渔船安全救助能力;保障受灾渔民群众恢复生产;帮扶贫困山区,促进共同富裕;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100%;病虫害防治率98%。

(8)鼓励发展工厂化循环水、标准化池塘改养殖,减少氨、氮排海量,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逐步提高渔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别县(市、区)项目资金拨付手续过于繁琐,导致经费不能按期下达到项目单位,影响部分项目实施进度。

2、申报项目较多,专项资金规模有限,资金分散后,对渔业产业投资所起的支持力度偏小。

三、相关意见建议

1、完善管理机制,强化项目管理。要按规程操作、考核和验收,建立资金使用跟踪监督机制,强化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探析 篇3

目标设定不够优化

在实际的绩效评价工作中,由于部分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尚未完全树立起来,在绩效目标设定时未进行充分的调研与论证,且未根据绩效评价工作的要求设定绩效目标,导致绩效评价工作依据不足:不按照部门设定的绩效目标进行评价,则会使评价工作主观性较大;按照部门设定的绩效目标进行评价,则会使评价工作容易出现偏离。总结来看,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设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一是部门在设定绩效目标时,往往是把年度工作计划或总结中的重点内容直接用来作为绩效目标,或者在设定绩效目标时沿用工作计划或总结中的语言模式。

二是指标体系之间的系统性与逻辑性不够充分,导致各分项指标间衔接性不足。有些部门在设定指标时,产出数量对应的是某些项目或具体工作的数量,产出质量或其他产出指标对应的则是另外一些项目或具体工作;经济效益对应的是这部分项目或工作的效益,社会效益或其他效益指标对应的则是另外一些项目。

三是效益指标存在不相关性,部分指标与其他部门财政支出有交叉重叠。一些部门在设定效益指标时,要么只在逻辑上进行推定,即在理论上推断部门整体支出所产出生效益而难以从实际中找出支撑;要么“胡子眉毛一把抓”,把可见的直接或间接效益都纳入进来。这就使得本部门整体支出的效益与其他部门的效益出现了交叉重叠,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夸大本部门的效益。

四是指标量化不足,难以量化的指标未分级分档表述,如“减少了……..成本”、“方便了居民的……..”、“提高了……..效益”等表述,难以在评价中进行把握。

五是部分指标过于具体,未突出部门指标的重要性与综合性原则。部分部门沿用项目绩效目标的模式来设定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或者把项目绩效目标简单堆积或汇集到一起,或者把项目绩效目标的可量化的加在一起。这就使得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中包含过多的难以反映部门整体工作的单项指标,而忽视了能够反映部门整体工作的重要指标或综合性指标。

个性化指标过少

财政部于2013年印发了《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在实践中,对部门整体支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往往是对共性指标体系的细化,而不是另行设计具体的个性绩效评价指标。部门职能千差万别,有的部门具有政策制定权,有的则主要是政策执行;有的部门为纵向垂直管理机构,部门管理从上至下遵循一整套规则,有的为横向水平管理机构,部门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管理规则;有的部门为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机构,其产出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益,有的部门则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权限,其产出体现出一定的经济效益。如果用一套指标体系来衡量所有的部门,决策权限大小不同的部门、管理权限大小不同的部门以及产出所体现的经济社会效益不同的部门,就难以体现出差异性,进而使评价结果存在科学性与客观性方面的缺失。

政策评价功能不够突出

就公共部门来说,财政支出表现上看是“花钱”,实质上是执行政府公共政策、提供公共服务的手段,事实上,每一笔财政支出的背景,都有着相应的政策内涵。因此,政策相关是财政支出绩效得以实现的前提。财政要符合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共财政的功能定位。如果项目确有实施的必要,但由市场或社会完全可以解决,公共财政就无理由介入;如果项目实施确有必要,却是与公共政策目标存在偏离,财政资金支持的理由也不充分。现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也包含有政策评价的环节,如《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中,在绩效目标合理性这一三级指标下,就要求评价“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但由于比重较小、分值较低,且评价内容涉及面较窄,其政策评价的功能还不够突出。

系统改进

(一)优化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设定

针对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绩效目标设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在符合“指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三项基本准则的基础上,通过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的质量。

一是增强绩效目标的系统性。首先应有一个总体的、综合的、概括性的部门整体绩效目标。在整体绩效目标之下,通过对部门工作任务的分解,形成包括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产出指标与效益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应对应部门的整体或重点工作,使部门整体或重点工作成为贯穿产出和效益各具体指标的主线。

二是提升绩效目标的相关性。绩效目标应与部门整体支出的方向、结构与范围相关,部门支出则围绕部门的职能进行。应准确把握部门职能的界限,避免与其他部门的交叉与重叠。

三是注重各项指标的可衡量性。可衡量性不仅是指标的量化,还包括对定性指标的分级分档表述。有些指标难以量化的指标,可通过在表述上与历史年度相比(纵向对比)、与相关部门的情况对比(横向对比)、与部门应当实现的目标对比等方式,形成级别或档次。

四是突出绩效指标的重要性和综合性。有些部门职能较多,财政支出规模大、范围广,把所有与财政支出相关的指标全部列入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在绩效目标设定时,应充分把握重要性和综合性原则。对于整体工作的反映,尽量采用综合性指标,对于具体工作的反映,则尽量采用比较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

(二)在共性指标框架的基础上,根据部门特点增加个性化评价指标

建议财政部门在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把部门整体支出的个性化指标体系构建作为其中的一环,分领域为各个部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量体裁衣”,形成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库。针对有政策制定权限的部门,要在评价指标中增加对政策本身的评价指标;针对主要是执行政策的部门,要评价其政策落实程度及效果;针对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部门,要弱化经济效益指标,增加公共产品或服务覆盖程度及深度的指标,同时考核其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针对具有一定经济管理权限的部门,要增加其政策制定与执行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保障程度的指标;等等。

(三)进一步突出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中的政策性评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结果”为导向,而符合公共财政支出的政策目标,是财政支出绩效充分发挥的前提。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从决策、管理、产出与效果评价向政策性评价拓展,有助于判断财政支出与政府政策目标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相符性及偏离程度,进而为财政支出的调整与优化提供方向与思路,使之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

一是财政支出应符合政府公共政策及其目标。国家及各个地方都会出台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各个部门会根据国家及区域性中长期规划出台本部门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部门预算支出实际上是实现部门中长期规划的手段。因此,评价部门整体支出,应考核其支出方向与结构和部门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相符性。

二是财政支出应符合公共财政的功能定位。公共财政的功能在于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由市场能够提供的私人产品不应由公共财政来负担,由社会能够提供的部分准公共产品,公共财政可对其进行适度的补贴。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应当考核部门支出是否突破了政府与市场和社会力量的界限,是否出现了政府功能“越位”、“错位”或“缺位”的现象。

三是财政支出应符合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财政支出规模既定的情况下,财政支出的方向与结构决定了公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发挥。财政支出是有限的,而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需求是巨大的,财政支出应当分清轻重缓急,切实用在“刀刃”上,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就要求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应当考核部门在分配预算资金时,是否把财政资金用在了本领域需求最为迫切的方向。

四是相关政策中涉及面向企业的财政支出应与国际规则相协调。制定财政支出政策,不仅要立足于本国、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战略,还应与国际规则接轨。针对涉及补贴企业的部门预算支出,还应评价其与国际规则的协调性,避免财政支出因小失大,虽然小范围内支持了企业发展,却在国际贸易领域增加了企业或国家的成本。

(作者系北京源隆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圆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浅析 篇4

1.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定义和目的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 依据经济、效率和效果的原则 (3E原则) ,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对财政支出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 并通过评价找出决策和执行中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它是随着公共支出管理理论的产生而产生, 并伴随着公共支出管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广义上讲, 绩效是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的统称, 不仅包含外部效果, 也包含内在的努力程度, 可以通过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来描述。

建立有效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进行精准的评价, 可以有效地克服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注重财政资金分配过程、忽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 避免支出结构和规模的不合理性, 使有限的财力切实发挥最大的作用。其次, 有利于加强对财政部门权力的约束, 强化财政执法监督。绩效评价能够从制度上形成一种激励机制, 调动各部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促使财政管理方式的创新与变革, 明确各自的职责, 加强对财政的监督, 实现“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再次, 还有利于科学安排财政制度。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保证财政制度安排科学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前提条件, 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 可以及时发现财政制度在科学性、合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财政制度的完善不断提供准确信息, 保证财政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

在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时, 可以坚持以下原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支出结果复杂繁琐, 单纯使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 极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全面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财政支出涉及面广、差异性大, 绩效表现也具有多样性, 在评价时既要从整个财政支出体系出发, 考虑各种效益的全面性;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考虑不同类别支出产生的效益的特殊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财政支出评价体系需要根据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来制定和不断调整, 研究设计恰当的考核体系, 保证可操作性、提高科学性。统一领导与分类管理相结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应由财政部与各级财政部门统一领导, 同时根据考评对象的行业、项目等特点, 实行分类管理, 制定分类的绩效评价办法。

二、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 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来对工作的具体操作予以支撑, 但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 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财政改革的客观需要, 严重阻碍了公共支出目标的实现。

1. 规范科学的指标体系未构建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是要通过绩效指标衡量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从而编制与各部门、各项目相适应的预算。因此, 必须要有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标准作为衡量标准, 才能保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顺利开展。目前, 我国财政支出有关部门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置缺乏严密的数据分析, 强调规模和层级管理, 忽视资金的使用效率的追踪评价, 呈现平面化和单一性的特点, 不能满足从不同层面、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评价的要求。

2. 缺乏统一的法律保障

我国实现依法治国, 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支持能够为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也必须得到立法的支持, 予以制度化、规范化。虽然我国每年都开展各种形式的绩效监督与评价活动, 比如, 由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评价和考核, 并提出过要进行全过程绩效评价工作的建议, 但迄今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法律法规,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各地开展的绩效评价工作, 主要依靠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的各类具体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办法, 主观随意性大, 不可避免出现违背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 影响了财政支出管理的效果。

3. 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分散在政府各管理部门进行, 没有建立一个有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 对全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予以规范和指导, 宏观调控性能差。而各部门进行具体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不统一, 指标、方法和组织程序差异大, 使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差异大, 缺乏可比性, 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得不到保证, 无法从整体上对财政资金进行高效的配置,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4. 支出绩效评价内容不完整

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指导,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内容极不完整, 无法满足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要求。一是受集权思想的影响, 有关部门进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较为呆板, 盲目服从上级指示, 灵活主动性差, 关注的重点往往是项目支出行为是否符合现行财务政策和国家有关规定, 忽视项目的效益评价, 带有明显的审计特征。二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被简单地理解为巧妙筹钱、合理用钱, 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项目投资的前期审核和效益评价被忽略, 更不用说项目对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影响, 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无法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5. 评价结果缺乏约束力

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 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 使得财政支出进行评价的开展动力不足, 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 对财政资金支出项目中的成效、存在问题与相关责任, 以及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责任人的职责并没有直接的约束, 而且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只是作为各有关部门项目建设档案保存,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 使得支出效果公示的信赖度大大下降, 极大地影响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 给日后的财政收支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制约着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甚至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

三、改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策略

1. 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005年5月, 财政部在全面协调部内各司局绩效考评工作的基础上, 出台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 为全国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指导性文件。具体来说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在坚持相关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以及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 遵循财政支出活动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的逻辑关系, 参照国际和国内公认的标准, 进行严密科学的分析, 形成立体型、多层次的指标体系, 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

2. 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各项法律和制度

目前建立和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体系应该是首当其冲的任务, 应建立一系列制度规范和相关法律规定, 对全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等进行清晰的法律界定, 明确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 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另外还要建立完备的相关法律保障制度, 配套措施的建设到位, 避免财政管理部门孤军奋战的窘境, 为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全力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3. 成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

为了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真正发挥作用, 应该在财政部门建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 作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执行主体, 对本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实施统一管理, 协调财政、统计、审计、人事等多个部门的协作和配合, 尽量实现相关工作的同步开展, 以及时获取评价工作所需要的各方面信息, 取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最大效用。另外, 为避免集权引起的权力争夺和效率低下, 还应该大力引入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参与绩效评价工作, 这样既可以加强整个财政支出管理活动的监督和控制, 又能够提高评价工作效率、质量和公正性, 有效地促进财政收支目标的实现。

4. 建立绩效预算, 扩大绩效评价范围

绩效预算是以目标为导向, 以业绩评价为核心的预算模式, 它具有权利与责任对等、激励与约束并重、成本与效益融合、预算与绩效挂钩等特点, 实行绩效预算能够有效的发挥内控功能, 克服以往绩效评价模式重视产出而忽视效益的考核与评价的问题, 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同时, 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结合我国财政支出使用和管理实际, 采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 建立适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需要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处理系统, 扩大绩效评价的范围, 使各项支出工作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监督和控制, 全方位、多层次的保证财政支出的效益。

5. 强化绩效评价工作结果的约束力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是对财政支出效益的总结, 是评价各部门、各责任人工作的有力证据, 对整个财政支出管理工作的改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直接纳入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核程序, 作为财政信息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并将之及时公布于相关部门和各工作人员, 提高其改善工作的积极性和警惕性, 推动整个财政支出管理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孙玉军.浅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J].财政与税务, 2008, (7) .

[2]武新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之我见[J].山西财税, 2006, (1) .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方案 篇5

工作方案

项 目: 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

评价: 2008年

*** 财 政 局 ***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 5月10 日

根据***财政局《关于开展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的通知》(***[2009]9号)的相关要求,对“2008年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开展绩效评价,为完成好该项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发[2008]50号)及其他相关要求,结合评价项目的情况和特点,制定2008年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科学、客观、公正的对2008年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进行整体综合性评价,反映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绩效评价,为加强基本建设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在贴息资金管理中引入绩效管理理念和方式,更好地发挥其政策扶持、引导作用,促进理财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探索经验。

二、评价对象和内容

本次绩效评价的对象:***市级2008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承担单位和主管部门。

内容:***市级2008年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

三、评价活动的依据

(一)法规、政策依据 1.《***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发[2008]50号);

2.《***财政局关于开展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的通知》(***[2009]9号);

3.《***财政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城市建设贷款贴息资金项目)》;

4.《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财预[2009]76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6.《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贴息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7.《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

8.《基本建设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07]416号);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7]64号);

10.《***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 11.《***市级政府投资管理办法》(2005年***人民政府公告第1号);

12.《***人民政府国家开发银行信用贷款建设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13.《***国家开发银行政府信贷偿债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14.《关于***人民政府国家开发银行信用贷款资金管理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通[2005]03号);

15.***发展计划委员会对31个城市建设贷款项目下达的投资计划通知、对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等文件;

16.***审计局对相关项目决算的《审计报告》; 17.***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对相关项目决算的《***财政投资建设工程决算审核结论书》;

18.***财政局《关于下达2008年一季度城市建设贷款贴息资金预算的通知》(***[2008]26号);

19.***财政局《关于拨付2008年城市建设贷款贴息资金的通知》(***[2008]89号);

20.***财政局《关于下达和拨付2008年三季度城市建设贷款贴息资金的通知》(***[2008]168号);

21.***财政局《关于拨付2008年四季度城市建设贷款贴息资金的通知》(***[2008]269号);

22.***建设局《***城市建设贷款贴息资金项目绩效评价自查自评报告》;

23.《***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二)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本次绩效评价的通知要求提供的基础资料;

(三)实施单位和部门对项目建设、资金支出、绩效实现情况进行的自查、自评资料;

(四)评价工作人员通过现场调查、核实等获得的资料;

(五)《***财政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业务委托合同》;

四、评价工作程序

(一)前期准备

1.组成绩效评价工作组,制定绩效评价工作方案; 2.走访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项目实施单位,了解现行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与资金管理、项目管理的具体做法,听取他们对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设立的意见和建议;收集相关项目省内外绩效评价经验与方法以及项目相关资料;

3.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开展专家咨询,制定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拟定自评报告提纲,规范自评报告格式;

(二)组织绩效评价

1.组织项目绩效评价方案的实施;

2.成立绩效评价考评工作组,进行人员分工; 3.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邀请专家参加相关绩效评价会议;

4.召开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组会议,传达有关的文件精神和具体工作要求,介绍评价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工作组在评议项目自评报告的基础上,根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项目进行评分;统计项目得分,对项目进行讨论,起草工作组意见,并提交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部门讨论确定。

(三)分析总结

1.进行数据分析,提出绩效评价报告的初稿。根据绩效评价工作组的意见及考察、考评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绩效评价报告初稿;

2.与市财政局绩效评价科、经济建设科等科(室)就绩效评价报告交换意见,将绩效评价报告提交市建设局、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项目实施单位等相关部门征求意见;

3.形成正式的《2008年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五、评价原则

(一)客观、科学、公正的原则;

(二)综合绩效评价的原则;

(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原则;

(四)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

(五)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财政支出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六)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贯彻事前、事中、事后的原则。

六、评价方法

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采用比较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因素分析法、专家评价与公众评议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判断法等方法,依据 《***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七、工作进度及时间安排

2009年6月10日前,完成《***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根据与部门协商工作方案所确定的时间开展自查、自评、抽查、考评、撰写评价报告等工作,于2009年9月30日前提交绩效评价报告。

八、组织管理及人员分工

为使绩效评价工作顺利开展,由市财政局绩效评价科、经济建设科等相关业务科、市建设局财务科等相关科室、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相关部门联合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负责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工作。工作组的构成如下:

市财政局:*** 市建设局:*** ***咨询有限公司:****

九、评价结果

1.提交《***城市建设贷款贴息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研究 篇6

一、当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一)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央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开展绩效评价的实践与探索,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评价结果不同程度地予以应用。从实践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将评价结果作为考核部门和单位领导绩效的重要依据;二是把评价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三是将评价结果上报人大,接受人大的监督。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也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优化组织机构以及简政放权的依据,并探索了绩效预算、绩效审计等办法。目前,江苏、浙江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方面领先于其他地区,浙江省总结了自2003年起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经验,探索建立一套与部门预算相结合、多渠道应用评价结果的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反馈机制和公开机制等。2010年江苏东台市为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作用,有效应用绩效评价结果,提出了关于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意见,要求建立与部门预算相结合的应用机制,实现绩效评价与部门预算的有机结合,促进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等。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结果应用缺乏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尚未从法律层面对绩效评价进行规范,结果应用的机制也不健全,全国绝大部分地方没有建立评价结果应用的规章制度,也没有规范的管理办法,结果应用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制度保障。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较多是停留在反映情况、找出问题、完善管理制度方面,缺乏信息公开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跟踪问效机制等,尚未真正与财政支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有效衔接,把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联系起来。

2.评价结果缺乏权威性。

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最为关键的就是评价指标的设计与选择。目前普遍的做法是以“3E”的理念设计绩效评价指标,即: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有效性指标。从实践看,存在预算项目立项比较草率,未进行严格的项目论证,没有提出明确和量化的绩效目标等问题。由于产出与效果难以量化、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对数据采集的合理性缺乏有效的检验和对管理方面的评价主观性较强等因素,使绩效评价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弹性。另外,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目前大多数参与绩效评价的第三方机构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评价经验,缺乏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发能力,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在一些地区还存在以项目单位“自评价”为主的做法,而且在指标数据的采集过程中社会参与度不高,多以个别部门和资金使用者的意见为主,影响了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3.各级部门对结果应用重视程度不够。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处于起步阶段,各级部门和领导对绩效评价了解不够,重视程度不高,评价结果应用还未摆上议事日程。当前的绩效评价都是在财政部门的要求和组织下开展的,预算单位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单位的领导和职工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定程度上有抵触情绪,认为绩效评价像以往的其他评估一样,只是走过场,搞形式,一评了事,没有认真地研究和解决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没有主动地将评价结果与部门的工作业绩挂钩。评价结果反馈给预算单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评价流于形式。从结果应用的管理机制来说,缺少更高层次的部门来统一协调评价结果的应用,单由财政部门来推进,没有管理层级上的优势,所制定的结果应用相关制度无法约束项目单位,提出的结果应用措施也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制度与机制建设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与其他配套措施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制度合力”,这样才能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以及对结果的科学利用。因此,逐步建立一套与部门预算相结合、结果应用方式多样、反馈整改与奖惩问责配套、绩效管理基础信息系统完善、能有效提升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水平的机制,是当前绩效评价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激励和约束机制。

结合绩效评价结果,对被评价项目的绩效情况、完成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加以综合分析,建立评价结果在部门预算安排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应有作用。评价结果优秀并绩效突出的:对于“事前评价”项目,财政部门将其优先纳入年度部门预算编审流程,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并保障预算项目资金的落实。对于“事中评价”项目,财政部门在安排该项目后续资金时给予优先保障,特别是当遇到资金紧缺而影响项目进展时,可以通过加快资金拨付的进度,促使项目尽早地发挥效益。对于“事后评价”项目,财政部门在安排该部门其他项目资金时给予综合考虑。评价结果不合格或明显达不到项目立项之初的绩效预测,甚至出现可能会造成损失情况的:对于“事前评价”项目,财政部门根据评价情况要求该项目停止纳入部门预算编审流程;或要求该项目予以调整,并按规定程序重新报批和审核。对于“事中评价”项目,财政部门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整改期间暂停资金拨付,未按要求落实整改的,要会同有关部门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暂停该项目实施的建议。对于“事后评价”项目,在安排该部门新增项目资金时,应从紧考虑,并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和综合分析,以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

(二)信息公开机制。

信息公开有利于打破传统行政管理的封闭独断,有利于消除政府和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是建设透明型政府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利推行绩效评价的重要条件。对于政府而言,应该通过全面衡量信息公开对加强政府绩效评价和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序开展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对于评价结果,除应及时反馈给被评价单位之外,应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可通过政府网站、社会公示、新闻媒体等形式公开绩效评价信息,并建立切实可行的公众监督渠道,切实发挥社会监督的积极作用。

nlc202309030335

(三)结果问责机制。

政府绩效评价要以结果为依据,建立一种新的公共责任机制:既要有相对宽松的具体规则,又要谋求使命的实现;既要增强部门的自主性,又要保证其对结果负责;既要提高效率,又要切实保证效能。在评价中如果发现预算部门有虚报项目、工作量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或截留、挪用财政资金,或由于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财政资金严重浪费、损失的行为,除限期追回被骗取、截留、挪用的财政资金外,还要根据《会计法》、《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其予以处理,并建议相关部门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依法将其移送司法机关处置。

(四)评价申诉机制。

评价申诉机制是一种解决失当问题的特定监督形式,属于行政救济的范畴,主要指政府推行绩效评价时,规定当被评价者对管理者做出的评价报告有争议时,可以向管理者的上级提请评价复议,并阐明理由和事实。建立切实有效的评价申诉机制,一方面可以启动相应的调查评价机制,促进评价双方的良性互动,保障评价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评价申诉本身也是对评价方的监督,从而更进一步促进评价的公平和公正。在评价结果应用前的申诉机制有利于提高评价质量和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是多层次的,贯穿于财政支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对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主要措施

(一)以适当方式对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开是实现财政资金公众监督的重要环节,是建设透明型政府的必然选择及顺利推行绩效评价的重要条件。要逐步推进绩效评价信息披露制度,通过适当方式公开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结果,接受公众评判。财政部门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经同级政府批准后,逐步建立评价结果对外公开的制度,特别是对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民生项目和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的支出绩效情况,最终做到将报告的全部内容向社会公开。

(二)通过规范途径将评价结果向人大报告。

作为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机关,人大是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支持者和监督者。为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对一些关注度高、资金量大的重点项目,可邀请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全程参与;每个项目评价之后,政府部门应当通过规范途径和程序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向人大报告,接受人大监督与指导。这样不仅增强了评价工作的透明度,也加大了人大监督力度,提高了监督实效,通过深化对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情况的监督,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三)将评价结果作为项目立项和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项目立项是财政支出的前提。为了使项目立项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确保项目实施后能够产生较好的效果,财政部门要强化项目绩效目标申报和论证制度,对项目预期绩效目标进行审核,合理安排项目所需资金,提高财政资金安排与使用的有效性。立项审批部门在批准立项过程中,应结合上一年度绩效评价结果对申请单位的绩效目标进行审查,除了要充分权衡项目实施的条件是否具备外,更重要的决策依据就是看该项目的实施能否取得较好的绩效结果,实现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的有效结合。

(四)反馈评价结果,督促整改落实。

评价结果反馈与整改是绩效评价工作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组织机构要在评价工作或阶段工作结束后一定期限内,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将评价项目绩效情况、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反馈给被评价单位,并由财政部门相关科室督促其按照制度文件和绩效目标的要求及时落实和整改,以增强和维护绩效评价结果的约束力和权威性。被评价单位要针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认真落实整改,并在收到评价意见反馈文件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向财政或相关主管部门提出整改方案,整改结束后将整改落实情况反馈给财政或整改监督组织机构,并在网上公示整改落实情况。

(五)绩效问责,强化主体责任。

通过制定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办法,强化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主体责任,形成“谁干事谁花钱、谁花钱谁担责”的制度。从预算编制到执行,相关部门都要切实负起责任,将预算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纳入机关效能建设的考核范围,提升单位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视和支持财政绩效管理工作。对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者过失导致预算绩效管理未达到相关要求,导致财政资金配置和执行绩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规定标准的预算部门(单位)及其责任人员,要实行绩效问责。对绩效优的预算部门(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建立评价结果与下一年度本部门同类项目宽松检查或免检的关联机制;对于连续绩效评价结果不理想的单位,考虑削减其部门预算经费。另外,绩效评价结果也是考核部门负责人的参考依据,在干部人事管理中,通过对财政资金使用单位的绩效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可以弥补人员考核流于形式的状况,增强干部任免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为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者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

课题组成员:许泉根、包亚琴

责任编辑:洪峰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探讨 篇7

一、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公共财政支出是政府为确保国家职能的履行, 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所安排的支出。公共财政的公共性, 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税收收入是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占公共财政收入的90%以上。如何使有限的公共支出资源对社会、经济产生最大的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 公共财政支出必须纳入公共制约和监督体系, 要对公共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对评价结果进行跟踪问责。

如果公共财政支出不计成本, 不讲效果, 必将使公共财政蒙受巨大损失。审计署2009年1号审计令公布:“截至2008年10月底, 各被审计单位已追回或归还被挤占挪用的资金267.73亿元, 根据审计建议完善各项制度规定158项;审计发现的116起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查处后, 已有30人被依法逮捕、起诉或判刑, 117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376亿元未纳入预算的资金已纳入预算;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查出53个中央部门存在的问题, 已得到纠正和落实整改措施的金额为84.42亿元;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审计查出的50个县挤占挪用的1.25亿元资金中, 有1.12亿元已纠正或正在落实整改措施;挤占挪用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等已归还1.13亿元;乱收费已清理退还学生4960万元;各地方政府已收回被挪用、返还和欠征的土地出让金132.69亿元, 收回被挪用、欠收的征地补偿资金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2.93亿元, 归还被挪用的土地储备贷款8.44亿元。各地收回土地出让金132亿;各地已清理和追回违规使用的救灾资金1.95亿……”。通过整改, 反映出国家对公共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视程度。

上述查处的问题反映了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涉及各部门和各方面, 反映了政府职能部门滥用财政权力, 铺张浪费甚至挪用截留贪污公共财政的钱;亵渎了公共财政的公共性, 违背了公共财政支出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根本。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成为社会探讨的新课题。

二、公共财政支出问题的解决对策

其一,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上述审计结果让人深思, 这些数字背后, 隐藏着大量的腐败、决策失误和浪费问题;公共财政支出分配不公的问题;政府官员滥用政府权力, 挤占、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问题;甚至贪污犯罪等问题。公款吃喝玩乐、公费出国旅游、政府兴建超豪华写字楼, 政府购买豪华小汽车等铺张浪费挥霍的现象普遍存在, 造成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由于现有经济体制下的财政资金分配模式, 导致政府部门在财政资金分配上, 主要是通过预算单位申请财政部门批准拨付为主, 难以保障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 公平性、透明性, 造成预算单位年年进行资金争夺战, 为争夺资金, 拉关系, 走后门、搞贿赂, 导致腐败滋生和蔓延, 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在财政支出中不讲资金的使用效益, 不计支出成本, 给公共资源造成巨大浪费。

由于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不严, 损失浪费严重, 使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有效运用。我国财政资金不足是影响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因素, 而奢侈和浪费只能加重国家财力不足和公共支出需要的矛盾, 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

公共财政的公共性, 就是为社会公共需要, 为百姓、为社会服务。国家正在制定和完善的经济体制改革, 公共财政支出明显体现了向“三农”、向困难人群倾斜。免征农业税、低价廉租房、棚户区改造、提高征地农民退休标准、低保户救助金、正在完善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优先发展教育, 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等机制的建立等, 都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标志。

改革的关键, 不仅要把好公共财政资金分配关, 还要重视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使用效果的评价制度。防止预算资金分配审批中的个人权利过大, 造成个人权利膨胀, 下级为争预算资金, 拉拢贿赂审批人, 审批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国家利益, 使之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因此, 预算资金的分配审批工作应该采用集体审批。使有效的公共财政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需要的各个方面, 提高预算分配的透明度, 接受绩效评价部门、审计部门、上级财政部门、人大、公众舆论的监督。因此, 积极改革经济体制中的不利因素, 最大限度的取得公共支出资金的社会、经济效益。

其二, 健全的绩效评价部门和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绩效评价已成为检验公共财政支出社会经济效益的检验方法。绩效评价应当注重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 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 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各级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应该依法设置专门的具有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 配备专业评价人员, 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对公共支出绩效进行科学评价, 形成制度化、经常化。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绩效评价工作, 绩效评价的第一责任人, 应为部门的第一负责人, 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的重要条件。

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指标。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部门的指标, 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衡量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指标;个性指标是针对部门和行业特点确定的适用于不同部门的指标。绩效评价标准是指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其他标准。

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绩效评价应当客观、公正, 标准统一、资料可靠, 依法公开并接受监督。

其三, 绩效评价相关制度、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体现公共财政的公开、公正、透明的同时, 还要接受制度、法律的监督制约。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 很多制度、法律都在制定、规范之中。针对公共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制定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用于规范和保证公共财政顺利实施;各级政府要依法科学的制订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 并保证有效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依法批复的部门预算;地方申请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相关资料;部门年度决算报告;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年度审计报告等。

因此, 应出台统一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法律, 使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得到法律约束力和制度保障。对现行法律普遍存在的执法不力、执法不严的问题应严肃追究。除法律、制度保障外, 还要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审计的作用, 预警重大经济隐患。

其四, 对绩效评价结果实行追踪问责。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是检验公共支出效益和成果的重要标准, 绩效评价的结果应作为政府下一年度部门预算的编制和财政资金分配时增加或削减预算的重要依据。审计监督、监察等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结果, 严肃处理有关违法违纪行为, 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对违纪违规的, 应视情节给与经济上的罚款、降薪、取消资格、调离岗位等;在行政上降级降职、警告记过、开除工职等处分。对违法的行为, 按法律条款, 视其情节, 追究其法律责任。

论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篇8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是随着公共财政体系和公共支出管理理论的产生而产生, 并伴随着公共支出管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绩效管理的萌芽在古代就出现了, 但具有现实意义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是在20世纪40年代产生的, 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

对于衡量财政支出结果, 一般选用绩效这一概念。绩效的内涵包含了效率、产品与服务、质量与数量、机构所做的贡献与质量, 包含了节约、效率和效益。运用绩效概念衡量财政支出行为, 不单纯是一个政绩层面的概念, 主要包括财政支出成本、支出效率、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发展前景等内涵。评价是为达到一定目的, 运用特定的指标、标准和方法, 对事物发展结果所处的状态或水平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其特征:一是评价依据合理性;二是评价标准客观公正性;三是评价方法科学性;四是评价结果可比性。

综合以上分析,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 采用特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 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

二、开展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意义

对公共财政支出实施绩效评价可以加强财政管理, 在很多发达国家都设立了财政支出评价分析机构, 制定评价的制度、标准与方法, 对财政投资项目追究行政责任, 有效的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果。通过评价财政分配资金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可以了解财政支出在相关领域行业所起的作用, 能够客观的反映财政支出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为提高财政投资决策水平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所以,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提高财政决策水平的有效方法。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从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出发, 科学、客观、公正地衡量比较财政支出的行为过程, 支出成本及其产生的最终效果, 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估, 绩效评价方法要求科学和规范, 评价标准统一制定, 这样, 可以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能多方面控制财政资金。在财政支出安排和实施的全过程中都存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它综合评价了财政支出效益、管理水平和投入风险等方面, 使财政调控功能充分发挥, 使财政资金安排的科学性也大大提高, 促进了实现财政支持社会的经济目标。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促进了财政支出的规范和依法理财。 (1) 既增加了公共支出透明度, 又提高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2) 对重点项目建设非常有利, 能够及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给运行中的项目, 促进了项目管理; (3) 财政执法和监督约束效用提高, 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也能大大提高; (4) 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 财政资金能够得到节约, 供求矛盾也能缓解, 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和实践分析

近10多年来, 我国在财政支出管理领域进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收支两条线等财政四项改革, 这些变革深刻地触动了传统的财政支出管理思想与模式。

2002年7月, 财政部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举办了全国首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国内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财政部门的专家学者就公共财政绩效管理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广泛交流。

2003年, 财政部颁布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和《中央级行政经费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2004年6月, 财政部预算司在青岛召开绩效预算国际研讨会, 提出部门预算深化改革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绩效预算管理体系, 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财政资金有效性。2005年5月, 财政部印发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同年10月, 湖北省财政厅出台《省级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 对省级部门预算中28个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2003年以来, 全国先后有湖北、湖南、河南、广东、辽宁、北京、江苏、浙江、河北、内蒙、广西、福建等省、市、自治区开展绩效评价试点, 这个时期的绩效评价工作的重点转到以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为主, 评价对象和范围进一步延伸和扩大。

四、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不足

在我国绩效评价开始的时间还比较短, 对于公共部门来说更是如此。近年来, 国际社会都普遍重视绩效评价, 在公共财政教育支出领域, 我国财政部门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并初步取得成效, 但不足的地方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评价指标设计过于注重支出分配而忽视了支出后绩效

目前, 我国财政支出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与执行过程的合规性是现行评价关注的重点, 但还没有开始实施或刚刚开始探索支出后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能性评价。如果预算拨款或者对现行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是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观念局限的内容, 那么, 真正使用公共财政资源的目的肯定会被误导会只重手段而忽视目的的“文化”, 忽视公众和神化了的官僚思维会出现, 社会的真正效率必将遭到损害。

(二) 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设计的评价指标

我国现行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是由财政部门根据通用的财务规则对自己而设立。以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为例, 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总量及其占GDP的比重、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教师总量、学生总量和结构等量化指标等, 这些都是主要采用的指标, 但这些指标过于简单, 只追求了定量化, 即使再具体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也不能对现实绩效进行全面客观地反映。几乎没有反映出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根本使命和职责实现绩效, 对整个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及其支出本身的发展易产生误导的影响。

(三) 很难实现绩效预算

绩效预算管理从建立到全面实行需要一个过程, 在项目预算中, 前期项目论证不科学, 在中期又局限于先确定资金再对项目进行论证的现象, 而且记录也很少, 财政管理上对绩效的关注非常少, 过多地存在了合规合法性监督, 部门和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讲绩效、只管要钱的现象, 这些问题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有着严重的影响, 极易造成违规操作, 绩效评价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也受到了制约。

(四) 缺乏约束有力的支出评价结果

目前, 还没有健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体系, 没有法律规范, 因此,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不能直接约束到财政资金支出项目中的成绩、问题与相关责任, 也没有约束到项目执行过程中各环节的责任人, 而只作为了各有关部门项目建设档案保存, 或是成为了有关部门加强新上项目管理的借鉴和参考, 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有着明显的影响,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

五、对公共财政支出实施绩效评价工作的建议

(一)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 尽快建立适用于评价的指标体系

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 因此应该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 本着先易后难、分布实施的方针。首先, 要跟踪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 及时掌握国外先进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其次, 考虑到部门和综合评价难度较大, 目前应尽快建立适用于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标准值。最后, 通过试点逐步建立有关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 逐步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

(二) 应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是以一定量样本数据为基础, 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进行测算而得出的标准数据。按照可计量性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 评价标准是和评价的指标体系相匹配的, 标准并非是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 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为提高有关评价标准的权威性, 财政部门可以仿效企事业绩效和国外绩效评价标准, 定期发布有关评价标准。

(三)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信息库

这个信息库的建立, 不仅有利于收集、查询项目资料和及时反馈评价结果, 而且可以为培养持续、有效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能力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全国预算单位会计决算体系, 改进数据采集的方法和途径, 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供详尽、全面的基础数据资料;有利于收集支出项目立项决策、建设实施、生产经营等全过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数据, 选定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重点财政支出项目的有关数据并做好数据信息的分类管理, 为支出评价指标和标准的设置与测定提供依据。

(四)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科学与合理

一套完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库的形成, 这是设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和研究, 这是指标库的形成所需要的, 它的逐步完善和健全则要依赖于实践。要分别建立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库, 这样才能全面科学的评价, 得出的结果也才科学。

摘要:当前, 国际社会逐步重视起了绩效评价, 在公共财政支出领域, 我国财政部门也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和探索, 但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 不能有效评价财政支出。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但我国现在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仍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对相应问题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有智.中外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之比较[J].财贸研究, 2005, (5) .

[2]窦玉明.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综论[J].财政研究, 2004, (10) .

[3]张新.关于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制度的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03, (7) .

[4]陆庆平.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J].财政研究, 2003, (4) .

[5]刘苏玮.对公共财政支出实施绩效评价的思考[J].现代商业, 2008, (30) .

[6]李素敏.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探讨[J].财政金融, 2006, (9) .

[7]陆庆平.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J].财政研究, 2006, (4) .

浅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篇9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和外延

顾名思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是对公共部门财政支出作为评价对象的评价工作,也就是对公共部门财政支出的绩效作为评价内容的工作。什么是绩效?在普雷姆詹德编的《公共支出管理》一书中,他对绩效的定义是:绩效包含了效率、产品与服务质量、机构所做的贡献与质量,包含了节约、效益和效率。亚洲开发银行的Salvatore Schiavo-Campo在《强化政府支出管理“绩效”》一文中对绩效的论述是:绩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可以用努力和结果这样的字眼进行定义。绩效实质上不仅包含外部效果,也包含内在的努力程度,它往往可以通过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来描述。OCED(1994)曾对绩效这样界定,绩效是实施一项活动所获得的相对于目标的有效性,它不仅包括从事该项活动的效率、经济性和效力,还包括活动实施主体对预定活动过程的遵从度以及该项活动的公众满意程度。财政部统评司陆庆平认为,绩效实际上是一项活动实施的结果,这种结果既包括实施这项活动所投入资源和获得效果的对比关系,还包括投入资源的合理性和结果的有效性。总的来说,绩效是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的统称,它包括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两个方面。就行为过程来说,它包括投入是否满足经济性要求、过程是否合规和合理;就行为结果而言,它又包括产出与投入相比是否有效率、行为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以及产生的影响,这里的影响既包括经济的影响,又包括社会的影响。所谓投入,就是指为资助项目所投入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投入还包括无法用货币度量的一些社会成本。所谓过程,就是指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的质量控制以及实施者对项目规划的遵从度。所谓产出,就是指以数量或质量表示的为资助项目或活动所进行的努力。所谓效果,就是项目的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投入测定、质量测定、产出测定、效果测定的目的,还是为了最终获得对绩效的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的数据。实质上,正如绩效的定义所言,绩效就是公共活动的三性: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经济性就是指恰当质量和数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在恰当的时间使用,导致最低的相关成本,可以通过对投入的测定并通过和标准的比较来衡量一项活动是否经济。效率性是指一项计划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用于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资源的关系,一般用单位产出的成本来衡量。效率的衡量必须基于一定的基准,如以前该活动的成本或其他部门或机构完成类似任务的单位成本。有效性是指计划实施达到预期目标或效果的程度。对于公共部门来说,有效性是对资金使用的价值进行衡量的最重要方面。因为即使资源的提供是有效率的,但是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不能使得公共服务的对象满意,仍然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以财政收入为主要资金来源而发生的支出。按照支出的性质可以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按照受益范围可以分为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按照政府职能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其他支出等。由于政府实现其职能都是通过具体的公共部门来执行的,所以,财政支出最后还是通过具体的部门来配置,而这些配置最终又必须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或更具体的部门,再由这个部门进行安排,从而实现公共管理的目的。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在事权和财权方面都拥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权,实践中,各级地方政府在实施财政预算安排资金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尚不够规范的支出形式。但无论如何,不管哪一级政府,不管其资金来源如何,只要是政府部门以公共性质的资金安排的支出,均应进行必要的绩效评价。总的来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依据一定的原则,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并通过评价找出决策和执行中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仅要计算直接的、有形的、现实的投入与产出,而且还要计算分析间接的、无形的、预期的投入与产出。支出绩效既反映为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又反映为大量的无法用货币度量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财政支出追求的最终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财政支出种类繁多,内容复杂,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外交事务、行政司法、科教文卫等众多领域。支出对象的广泛性、差异性决定了其绩效的表现具有多样性特征,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整体效益和局部效益等。要对财政支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就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全面衡量,从诸多效益的相互比较与相互结合中得到能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综合绩效评价结果。同时,由于不同类别的支出具有特定的功能,所追求的效益也有其侧重。因此,在评价时,既要考虑各种效益的全面性,也要考虑不同类别支出所产生的效益的特殊性。

(二)统一性和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比如前后对比法、有无对比法等,但无论哪种方法都有标准、指标、程序和分析框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必须设计一套统一的原则、制度、标准和程序,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规范,否则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就失去衡量的依据,评价的程序和质量也将失去控制。但考虑到财政支出的复杂多样性,可以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具体支出的差别性,结合各自的功能特性,选择相应的指标和标准来进行。

(三)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计算是通过选择一系列的数量指标,按照统一的计算方法和标准,评定财政支出的效益状况,定性分析是评价者运用其自身的知识,参照有关标准,对评价对象作出的主观评判。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支出执行的结果有的可以直接用定量化的指标和标准来计算衡量,如经济效益状况,有的则不能用定量指标和标准来衡量,如公众的满意度。单纯使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进行绩效评价,势必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所以,在进行评价时,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非常重要。

(四)统一领导与分类管理的原则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应由财政部与各级财政部门统一领导,中央各部门与地方政府各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在统一领导的基础上,财政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可以根据考评对象的部门、行业、项目等特点,制定分类的绩效评价办法,实行分类管理。统一领导保障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总体性和综合性,分类管理保障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

为了形成与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理论界和实践部门都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一般来说,常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有以下一些类别。

成本—效益分析法。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美国,即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该方法适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评价,如公共工程项目等。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绩效评价的主流评价方法,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对于成本和收益都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项目则无能为力。一般情况下,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不宜采用此方法。

最低成本法。也称为最低费用选择法,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如社会保障支出项目,该方法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在效益既定的条件下分析其成本费用的高低,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此方法简化了效益量化的计算,作为支出项目的事前评价较为有效,而作为支出后评价的方法则有失偏颇。

综合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即在多种经济效益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数计算出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该方法评价的准确度较高、较全面,但在指标选择、标准值确定及权数计算等方面较复杂,操作难度相对较大。

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将影响投入(财政支出)和产出(效益)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进行分析,计算投入产出比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优点是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各项因素的情况,但某些因素的量化难度较大是其主要缺陷。

生产函数法。生产函数法即通过生产函数的确定,明确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借以说明投入产出水平即经济效益水平的一种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Y=f(A,K,L…),其中Y为产出量,A、K、I等表示技术、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生产函数法不仅可以准确评价综合经济效益,而且对评价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等都有重要作用,但函数关系的确定较为复杂。

模糊数学法。此法即采用模糊数学建立模型,对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将模糊的、难以进行比较、判断的经济效益指标之间的模糊关系进行多层次综合评价计算,从而明确综合经济效益的优劣。

方案比较法。此法主要用于财政项目资金管理。首先评价各方案有无经济、社会效益,然后,对各方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事前估算,并根据估算结果进行方案选择。

历史动态比较法。即将某一类支出或项目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其历史上的变化及效益波动情况,既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也可了解各种因素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进而分析其效益差异的成因及改进方向。这法适用于历史资料比较健全的项目评价。

目标评价法。目标评价法即将当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水平与其预先目标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此方法可用于对部门和单位的评价,也可用于周期性较长项目的评价,还可用于规模及结构效益方面的评价。

公众评判法。此法对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项目,可选择有关专家进行评估,并对公众进行问卷调查,以评判其效益,适合于对公共管理部门和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的评价,具有民主性、公开性的特点,但应用范围有限且有一定模糊性。

参考文献

[1]陈工,袁星侯.财政支出管理与绩效评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丛树海.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财贸经济,2005(3).

[3]董登新.现代经济学与公共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美]普雷姆詹德.公共支出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张小玲.国外政府绩效评估方法比较研究[J].软科学,2004(5).

[6]Hyung Kim.The Quality of Public Expenditure.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of Result focussed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Korean Public Sector[M].OECDWorking Report,200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探讨 篇10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 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可以清楚地对财政支出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判定财政支出规模是否适度、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以及政策实施效果是否显著, 判定各项支出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 是否与国家宏观社会经济目标相一致, 从而发现问题, 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能有效推动各预算单位建立财政资金使用责任制, 从而形成自我评价、自我约束与外部评价和外部监管相结合的有效管理机制。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70年代, 随着政府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 财政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增多, 西方国家开始把财政管理的注意力从单纯的合法性、合规性的审计监督转向了合理性的绩效评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展所谓“新公共管理”革命, 逐步研究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财政绩效评价体系。在这一时期, 加强政府开支的绩效管理, 调整支出结构, 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成为西方国家的重要任务, 其财政支出评价的重点是评价政府公共支出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有效性。在我国, 近年来, 随着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增大和公共财政框架的确立, 我国财政管理已进入以财政支出绩效支出管理为重点的新阶段。

二、我国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管理的重要方面, 实施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管理, 建立健全财政支出评价标准、运作程序和评价体系, 是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的有效方式。

(一) 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尽管我国财政收入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财政收支紧张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主要问题是基层财政困难加剧, 一些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有些地方甚至连工资也不能保证按时足额发放, 严重影响了基层政府职能的正常履行。同时, 有些地方重点支出得不到有效保障。如果不进行财政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不进行财政支出绩效的考评, 就无法及时了解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 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加强财政管理职能的客观要求。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 如德国、英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财政部都设立了财政支出评价与分析机构, 负责制定评价的制度、标准和方法, 组织对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考核, 以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随着我国财政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 同时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 探索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是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的客观需要。

(三) 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坚持以人为本, 以代表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 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财政支出效果的最高价值标准, 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 同时, 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 可以发现问题, 及时调整有关财政政策,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在“三农”、教育、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就业再就业等方面的投入, 改善公共服务, 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 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以便统筹兼顾,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全面和谐发展。

三、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建议

(一) 由于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晚, 且缺乏系统性研究, 因此在实施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注重短期效益考核, 缺乏长期效益的评价, 评价之后没有一个预期目标相比较, 没有形成评价指标体系。2、重视会计业绩考核, 忽略价值评价和外部评价。往往是财政部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绩效评价, 由于行业的限制, 评价的重点一般都集中到了财务方面的考核而忽略了其他方面。3、对环境绩效以及社会责任的考核不足。在整个指标核算体系中, 综合社会贡献指标所占有的比例很小,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绩效评价体系的社会职能这一方面内容考核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提出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几点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

从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发展实际来看,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要取得实效, 必须得到立法的支持, 而且要制度化、经常化。我国财政部已经出台了《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指导意见》, 指导和监督部门在项目投资评审、项目执行绩效考评、项目效益分析、项目专项检查等方面制定符合实际的办法和规定, 从制度上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投资。由于财政资金总是处于不断循环的过程之中, 因此, 应在财政资金运行的各环节建立动态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2、成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

西方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设有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机构, 作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执行主体。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涉及到支出前的预算、资金运用过程中的监督、资金运用后的绩效评价以及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等环节和过程, 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财政、统计、审计、人事等多个部门的协作和配合, 因此, 应建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机构, 保证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组织、执行和监督, 进一步强化和有效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3、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005年5月, 财政部在全面协调部内各司局绩效考评工作的基础上, 出台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 为全国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指导性文件。那么, 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认为: (1)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不同层次的绩效评价主体和绩效评价内容又有一定的差异, 因此, 需要将性质相同或相似的支出项目归并在同一类别中进行评价以增强相互间的可比性和绩效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 (2) 绩效指标的设计应力争全面、科学、具体、现实、客观。即绩效考核指标要体现财政所关注的各个方面, 要系统反映现阶段财政管理中的通用规则, 要明确且符合实际情况。指标体系总体设计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的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目的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全面性与精简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应在理论上有科学依据, 在实践中切实可行。

4、建立绩效预算。

对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必须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 绩效预算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 以业绩评价为核心的预算模式, 它具有权利与责任对等、激励与约束并重、成本与效益融合、预算与绩效挂钩等特点。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实施考核与评价是建立绩效预算制度的重要环节, 绩效预算不仅重视对产出的考核与评价, 更重视财政支出安排之前的分析与预测, 因此, 在实施绩效预算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内控功能, 将财政支出的管理关口前移, 按照成本——效益的要求, 对各项支出进行考核和评价, 逐步建立一套规范、科学、具有前瞻性的绩效预算制度。绩效预算的安排取决于各部门的业绩, 即业绩越好的单位, 越容易获得预算, 从而增强政府部门使用预算资金的责任感, 促使各部门合理、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 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5、建立健全信息支持系统。

在西方国家, 评价机构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 逐步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公共支出评价数据库, 为评价各类支出的投入水平、效益状况, 支出绩效历史的、横向的分析比较, 保证评价工作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我们应充分借鉴并吸收国外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利用的经验, 结合我国财政支出管理的实践, 开展评价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研究,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信息支持系统。

6、建立绩效报告制度。

绩效报告是绩效评价和预算分配之间的纽带, 它一方面是对绩效评价工作的总结, 另一方面, 也是对下一年度进行预算分配的依据。绩效报告一般应包括绩效目标、绩效指标、绩效评价标准以及实际绩效与绩效标准之间的比较, 它有利于财政支出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有利于保证公众的民主参与和舆论监督, 也有利于公众了解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 从而更好地对机构管理者进行问责。

参考文献

[1]陆庆平.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财政研究, 2003, (4)

[2]李建民.财政支出改革问题探讨.财政研究, 2004, (7)

[3]建言.绩效评价要“以人为本”.中国财经报, 2006, (9)

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篇11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

一、引言

为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并改善教育质量,西方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管理改革。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要增加中央财政教育投入,同时提高效率强化监督。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目标是使得我国的适龄儿童都可以得到一定质量的义务教育,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促进社会公平。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希望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二、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绩效评价指标是对项目进行绩效衡量的重要依据,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绩效评价的基础环节。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是绩效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以目标结果为导向,坚持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原则,为绩效评价的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投入指标、产出指标、经济绩效指标、社会绩效指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指标体系可设置如下:

投入指标:义务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产出指标:毕业生数、升学率、师生比、专职教师比;经济绩效指标:义务教育财政支出GDP的变动系数;社会效益指标: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与收入分配公平的变动系数、社会公众满意度。

三、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绩效意识薄弱

部分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绩效管理意识淡薄,对绩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绩效管理没有贯穿义务教育财政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对于资金的配置和使用缺少科学的评价,大家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通过加大资金的投入总量来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层面上。

2.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第一,缺少统一的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义务教育绩效评价工作的完成需要很多部门的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项工作在我国并没有一套完整、统一的评价体系,各地区评价指标不一致、评价方法多样导致地区间的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不利于我国财政绩效管理的发展以及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缺少公平性指标。义务教育作为公共物品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公平性对义务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目前我国学者在义务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主要按照“3E”原则,较少涉及公平性指标。公平是义务教育不断发展的保障也是财政资金使用有效性的体现,绩效评价过程中缺乏对公平性的考察会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底下同时也不利于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配套措施不健全

第一,政绩考核制度不完善。目前通常通过经济发展的提高程度来考核相关官员的工作政绩,但教育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有很大的时滞性。对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相比于固定资产来说见效慢,使得财政金更多地被投入到见效明显的项目上,制约了义务教育财政资金的投入水平。

第二,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缺乏必要的法制环境。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形成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相应的保障制度,法制化进程缓慢,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绩效评价是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指标体系作为基础,也需要法制进行支撑。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制环境还需要不断地建设完善。

四、完善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

1.明确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定位

第一,强化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意识。我国的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处于起步阶段,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大多数地方政府、财政及教育部门侧重于对资金使用过程的控制,注重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可控性,没有充分考虑资金的效率和效益。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宣传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的意义与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使得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深入人心。

第二,树立以公平为本的财政效率观。公平和效率是财政支出的两大原则,从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绩效评价指标来看,并没有很好得反映出公平性,包括城乡间、校际间、地区间的公平问题,脱离公平的效率实质上是无效的。应该在保证公平性的前提下,不断探索提高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效率的方法。

第三,端正义务教育绩效评价的目的。虽然各地都展开了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但很多都是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而走的一个形式,或者是用“绩效评价”这个新兴的事物来显示自己的先进性,没有正确地认识到绩效评价的目的。对于绩效评价停留在得出评价结果这一表面上,没有与之后的预算工作相结合,没有体现出绩效评价的真正价值。

2.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第一,建立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的结果都要通过一定的指标来体现,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绩效评价工作的核心。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在考虑效益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公平性。一方面由于教育的特殊性,指标选择中不可量化的事物比较多;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区发展程度不同,对于指标的选取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在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置时要有侧重点,使得在可以得出客观有效的绩效评价结果的同时也便于地区间比较。

第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绩效评价工作队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主体主要是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这两个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朝着义务教育绩效评价的目标努力。虽然有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等对义务教育财政经费进行监管、评价,但会存在由于集权、权力争夺而造成效率低下等问题,这就需要专门的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参与进来监督绩效评价工作,真正做到绩效评价公开化。

3.加快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配套制度建设

第一,加快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进程。法律法规是保障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财政法和绩效评估法,导致了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随意性。为了使得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在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框架内有序进行,必须加快法制化进程。

第二,发挥绩效评价结果的作用,建立问责机制。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结果一方面可以反应出各部门的工作成效,使得各部门发现并及时改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评价结果也可以作为日后预算支出的参考,逐渐形成“绩效+拨款”的预算管理模式。同时,问责机制是提高绩效管理的有效手段,有必要建立“支出、管理、结果责任”一体化的问责机制,提高各部门的责任意识,进而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义务教育质量的目的。

第三,完善管理模式,加强全过程绩效管理。全过程绩效管理是对项目事前、事中、事后整个过程与绩效相关事项的全方面管理模式,包括事前对绩效目标的申报、事中跟踪问效以及事后绩效的评价。把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点前移到事前的预算申报和事中的跟踪问效,不断了解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情况,及时改进影响绩效结果的政策举措。结合事前、事中的管理,进行事后绩效评价,实现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全过程管理。

参考文献:

[1]杨华章.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2]成刚.中国教育财政公平与效率的经验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2.

[3]樊燕,邢天添.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估[J].湖北大学学报,2013(2):131-135.

[4]杜玲玲.义务教育财政效率内涵度量与影响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15(3):67-74.

作者简介:

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初探 篇12

一、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特点

(一) 在绩效评价方法的选取上具有综合性

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 2003年财政部首先在中央教科文部门进行了计划支出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并逐步拓展到农业领域。尽管目前我国针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很多, 但是专门针对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却很少, 因而在评价方法的选取上没有统一标准。为使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更具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 必须选取合适的绩效评价方法。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 同一类项目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也可能会出现较大差异。由于政府项目支出的多样性及复杂性, 在方法的选择上应当特别注意综合性与适配性, 不同类项目应选择不同的方法组合对其进行评价。同一类项目在不同的实施阶段, 也要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加以选择, 使之达到更好的评价效果。不同方法之间必然存在交叉使用的问题, 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万能的, 只有将目标和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 立足于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相关部门的资金运行效率, 还有利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作为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 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因此, 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是我国农业相关部门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农业相关部门的监督作用, 可以使财政支农资金在农村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生产力。要实现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在绩效评价的引导下, 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农产品竞争力。通过农业财政支出项目的有效实施, 农民的意识也产生了很大转变, 突出地体现在农民的市场意识、发展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等方面。

(三) 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处于起步阶段

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实践已有近60年的历史,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晚, 尚属新事物, 但也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而我国财政对农业支出的绩效评价近十年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对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从国外开展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经验来看, 巨额财政投入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很明显。近年来, 随着我国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增加, 农业财政支出的绩效问题受到国内理论界的关注, 相关研究文献也较多。总的来说, 这些新理论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方面。尽管已有研究对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绩效评价进行了积极探索, 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但在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绩效评价方法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在制度体系建设、组织体系建设、指标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2009年财政部颁布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暂行办法》, 但其对评价方法和标准的要求不同, 使得各级财政部门绩效工作开展不规范、不健全, 制约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 我国有必要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绩效评价法律法规, 以保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有法可依。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组织实施主要由各级财政部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和第三方机构进行, 但是在评价实践中评价层次单一, 对许多部门和单位的评价并为展开, 不能及时有效的把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反映上来, 因此难以保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性;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只是简单划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指标设置不够全面、科学, 直接导致绩效评价结果的不公平性。

二、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一) 基于提高农业相关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效率的需要

我国的目前的资金管理模式, 对资金投入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产出和效率的重视程度。通过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考评, 应逐步把财政资金的使用与财政支出项目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同时, 绩效评价相关部门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也将得到加强, 尤其在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方面。

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 为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积累了更多经验。为了顺应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发展趋势, 我国省级农业部门普遍开展了以深化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积累经验为目标的绩效预算评价工作, 通过实践经验, 我国在绩效指标构建、绩效评价主体的设定、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系, 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 基于提高农业相关部门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对财政支出项目的全面监督检查, 不仅可以提高相关部门的预算管理效率, 还可以发现项目资金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对各项目的横向比较, 可以有效的分配资金, 清理重复、交叉的项目, 把资金更多的投入到效益高的项目中去。对以后的资金分配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将评价结果作为分配农业财政资金的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项目的特点要求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出要更加贴近农民的利益。通过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找出项目资金分配的不足, 及时调整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向, 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 基于提高农业相关部门服务水平的需要

政府的执政水平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随着我国政务公开透明化程度的不断加强, 人们对于政府财政收入的使用情况也日益关注。这种社会监督, 促使政府部门必须合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可以促进公众对财政支出项目的了解, 使国家各部门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同时, 也有利于公众对财政支出进行监督。在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 农业相关部门更倾向于聘请农业院校作为绩效评价的第三方机构, 充分利用农业院校的技术优势。同时, 农民群众作为项目评价的参与者与评价主体, 使项目更易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常用方法

(一) 宏观评价方法

宏观评价方法, 即从非技术角度总结的绩效评价方法。这些方法不涉及资金的投入、产出, 只关注绩效评价的覆盖面和评价角度。在同一项目中, 由于绩效评价的覆盖面和评价角度不同, 可能采用不同的绩效评价方法。同时, 评价目的不同, 也会导致评价角度的变化, 从而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正确性。

从绩效评价的实施步骤来看, 可分为模拟评价和直接评价两种方法。模拟评价法, 即在项目的内容、目标或主管单位不够清晰明确时, 应选择典型环节进行模拟评价, 在充分了解项目支出内容的基础上, 选择合适的绩效评价方法。直接评价法, 即财政支出项目在各主要环节上有过类似的评价经验, 可以直接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从绩效评价的实施范围来看, 可分为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两种方法。全面评价, 即把项目的全部内容或全部单位列入评价范围, 采用加权平均方式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评价, 即在全面评价的过程中赋予重点内容或单位以较大的权重, 使绩效评价的结果更加合理有效。

从绩效评价的实施形式来看, 可分为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两种方法。现场评价, 即选择财政支出较大或较典型的执行单位, 进行现场分析与评价。非现场评价, 即对项目较单一、评价内容较少的, 通过对相关数据和资料的分析进行评价。

从相关领域专家的参与方式来看, 可分为专家单独评价和专家集中评价两种方法。专家单独评价, 即对内容单一的评价项目, 请若干相关专家对项目支出的内容分别评价, 最后汇总评价结果。专家集中评价, 即对于项目内容涉及专业领域较多的项目, 需邀请专家集中评议, 保证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

(二) 项目成本效益已知的评价方法

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筹备阶段, 首先需要确认此项目的成本和效益是否已知。项目成本是采用数学方法计算项目绩效的重要依据。项目的效益, 尤其是经济效益, 与一定标准的分析对比, 可以派生出绩效评价的多种技术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即针对财政支出的目标, 在项目的成本和经济效益已知的情况下, 选择能使项目效益最大化且成本最小化的实施方案。此方法要求项目的成本和经济效益都可以用货币计量。综合评价法即综合各种绩效评价的方法, 并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计算出综合取值。这种方法的灵活度较高, 我国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大多选择这种方法, 但是其操作难度也相对较大。因素分析法即将影响绩效评价目标的各因素罗列出来, 分析财政支出和产出对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这也是一种综合分析评价的方法。目标评价法即将当期财政支出产生的效益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分析, 充分考虑各种与绩效评价目标完成度相关的因素, 从而对财政支出项目做出准确的评价。这种方法更适用于长期项目的评价。

(三) 项目成本效益未知的评价方法

在不易获得项目成本和效益的情况下, 则需要从其他角度去考虑评价方法。这些方法不同于定量分析方法, 它们不依赖于量化评价指标, 只通过定性分析即可得出一定的评价结论。公众评判法即对于无法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评判项目效益水平时, 聘请权威专家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复核绩效评价报告等方式来对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进行评判。这种方法的可操作性强, 但因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所以通常作为绩效评价方法体系中的补充方法。专家评议法即邀请专家对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进行评价。这种方法还可以细分为专家单独评价和专家集中评价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分别适用于项目内容单一和内容较复杂的绩效评价。这种方法的使用范围较广, 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的技术优势。

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在河北省蔬菜示范县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一) 河北省蔬菜示范县建设项目的目标及特点

河北省政府于2010年发布了《关于加强示范县建设促进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在全省选择15个蔬菜生产基础较好的县 (市、区) 市作为蔬菜产业示范县, 连续三年对项目县进行省、市、县三级财政资金支持。15个蔬菜产业示范县分布在11个设区市, 其中每个示范县选取10个示范村进行重点建设。所以, 此项目绩效评价的对象为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2010年项目建设情况。该项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提升档次、提高效益为目标, 以推进蔬菜生产方式的转变为要求, 力图把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打造成为京津高端市场的蔬菜供应地, 带动全省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河北省蔬菜示范县建设项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项目所涉及的部门和单位较多。实施和运行机构不仅包括省级的菜产业发展局和农业厅, 还包括各蔬菜示范县蔬菜办公室或农业局。第二, 项目所涉及的15个蔬菜产业示范县及其150个蔬菜产业示范村的蔬菜种植基础有一定差别, 不具备可比性。第三, 项目内容复杂, 涉及范围广泛, 绩效评价人员受经费、人员和时间等因素限制, 不能做到全面走访。第四, 项目的目标明确, 可以依据目标制定出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第五, 该项目的成本和经济效益都可以通过农业相关部门提供的材料或实地走访中得到。第六, (公众评判法) 项目所涉及的数据, 例如农户对项目实施结果的满意度, 只能通过定性分析得到。第七, 项目的收益主体是农民, 项目实施的绩效直接关系到项目区农民的利益。

(二)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

综合上述特点, 该农业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同时选择了以下评价方法。第一, 采用模拟评价和直接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此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和责任单位众多, 所以必须先通过模拟评价了解各相关部门的管理模式以及项目的重点内容。第二, 采用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财政对于每一个蔬菜示范县的支出均为1500万, 要对此项目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全面评价, 且要重点关注项目内容中所占权重较大的评价指标。第三, 采用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此项目涉及全省11个市, 考虑到人力和成本问题, 最终选择了部分由代表性的示范县进行了现场评价。其他蔬菜示范县通过有关资料数据进行评价。第四, 采用目标评价法。根据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的建设目标与实际结果的分析比较, 找出影响项目目标的因素, 从而对项目绩效做出评价。第五, 成本-效益分析法。这是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术方法。它着重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项目的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对比, 科学合理的确定项目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水平。第六, 公众评判法。对农户满意度等定性指标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加以评价, 将各示范县的定性指标汇总, 进行综合分析。第七, 专家集中评议法, 该项目涉及的技术领域较复杂, 需要专门聘请专家对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集中评议, 以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参照《河北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考评办法》, 此项目的绩效评价实行百分制, 满分100分。根据不同的考评结果, 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依据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 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起来, 并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权重。

综上所述,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评价的结果。各种单一的评价方法既有其优势, 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所以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应结合项目的具体特点及评价目的,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皮丹丹:《对政府项目支出绩效考评方法的初步探讨》, 《湘潮》2008年第1期。[1]皮丹丹:《对政府项目支出绩效考评方法的初步探讨》, 《湘潮》2008年第1期。

[2]李祥云、陈建伟:《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结构与绩效评估》, 《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8期。[2]李祥云、陈建伟:《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结构与绩效评估》, 《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8期。

上一篇:老年健康公平性下一篇:绘画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