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支出

2024-08-30

文化事业支出(共7篇)

文化事业支出 篇1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财政的角度研究浙江省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对该省经济增长的绩效, 选取1998—2011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浙江省文化广播事业支出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从财政的角度对提高文化产业支出绩效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文化事业支出,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绩效研究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 物质文明不断改善, 精神文明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1998年8月, 中国政府第一次设立文化产业专门管理机构——文化产业司以来, 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国家政策支持。2000年, “十五”计划提出“文化产业”概念, 这是首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2005年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07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08年, 胡锦涛主席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 以改革为动力, 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国家财政政策的扶植下,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 正日益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 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其雄厚的资金优势。近年来, 在国家文化文产业发展战略的带动下, 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比较迅速, 不仅有宋城、横店等文化龙头企业享誉中外, 民营小文化企业也得到蓬勃发展。2010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 056.09亿元, 首次跨过千亿元大关。2011年, 浙江省原创电视剧达到51部, 位居全国第二位, 原创影视动画片68部46 545分钟, 列全国第一。2011年4月, 浙江省正式颁布《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15) 》对浙江省的文化产业发展作了整体规划和部署, 因此, 研究浙江省的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对经济增长的绩效, 对促进浙江文化产业发展及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据分析

(一) 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机制

浙江省是一个民营经济大省,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民营企业依然异军突起。随着中央决定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以来, 当初只有国有文化单位涉足的“垄断”经营地带, 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 逐渐出现了民营企业的身影, 开始国有民营共同促进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因此, 财政文化事业支出, 在保障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资本的监管体制的同时激发了民营资本发展的积极性, 能够更好地提供良好的环境发挥民营企业灵活高效的特点, 使其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为带动浙江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富有活力的经营机制。据统计显示, 2005—2008年, 浙江省文化产业总量分别实现增加值442.24亿元、501.72亿元、595.93亿元、735.44亿元, 分别比上年度增长17.1%、13.4%、18.8%、23.4%, 其增幅都远远超过浙江省GDP的增幅。 (1) 2011年,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前三季度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54.06亿元, 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1.6%。

(二) 数据处理

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导致所研究数据样本的限制, 本文选取浙江省1998—2011年的文化广播事业支出和GDP值作为研究对象, 数据分别来自《中国财政年鉴》中的“浙江省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决算总表”文化广播事业支出决算数和《浙江统计年鉴》。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对模型的影响, 文化广播事业支出和GDP值分别以1998年为基期, 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调整, 调整后分别记为CI和GDP。在数据分析过程中, 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干扰, 分别取对数, 记为LNCI和LNGDP。

(三) 建立模型

研究文化产业投入对经济增长的绩效, 可以借助一元线性回归模型:i=b0+b1xi+ut来进行讨论分析。本文模型中以LNGDP为被解释变量, LNCI为解释变量, 则该理论线性回归模型可以进一步化为:lngdpi=b0+b1lncuii+ei。通过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可以得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保留四位小数) :

由模型中可知拟合优度为0.947645, 表明模型的拟合度相当好, 即模型中GDP值的94.76%的变化量可以由文化广播事业支出的变化来解释;Prob (F) =0.00000, 也说明解释变量拟合优度非常高, 方程的显著性也非常好;D.W=2.049161表明模型已经消除自相关影响。因此, 模型通过统计检验。

三、结论及建议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可知, 文化广播事业支出增加1个百分点, 相应地拉动浙江省国民经济平均增长0.9241个百分点, 具有很大的贡献。因此增加文化事业支出能够有效促进浙江省国民经济增长。但是, 浙江省的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与国内其他先进文化产业省区比较仍具有较大的差距。为了进一步增加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对浙江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本文从财政的角度对提高文化产业支出对经济增长绩效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增加财政预算拨款, 扩大资金利用范围。加大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 政府文化事业每年投入增加幅度至少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保持一致。支持文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让其做强做大发挥优势, 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民营文化企业, 尤其加大对温州、台州等地区的文化制造企业、文化印刷企业的扶持力度, 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 提高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第二, 整合产业专项资金, 规范财政在转移支付。转移支付主要为了解决财政失衡而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的财政资金的转移活动, 主要用来无偿补充公共物品需要, 是一种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由于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往往是分配到各部门, 然后逐级往下分, 容易形成多重分配。再者转移支付制度不够规范也不透明, 容易形成挤占、挪用资金, 甚至贪污受贿等现象。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 需要对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进行整合, 并且不断完善专项资金的使用办法, 有利于减少转移支付中存在的弊病, 有利于发挥财政支出的统筹效应, 能够使资金用到位, 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第三, 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完善激励制约机制。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有效的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事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对财政文化事业投入实现事前、事中、事后, 全方位绩效评价及监督, 确保资金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得到合理利用。了解财政支出的作用, 评价资金的经济效益。建立奖赏惩罚制度, 不仅对项目主管部门以及实施单位的资金随意挪用进行制约, 同时能够激发出色完成任务的单位的积极性。

第四,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加大税收优惠力度。税收政策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来体现。浙江省要严格贯彻国家相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税收政策, 同时根据本省省情, 可以对一些创性能力强、科研水平高、具有产业引导作用的企业, 特别是杭州地区的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可进一步实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加大对文化出口产品实行增值税退税力度。

参考文献

[1]王聪.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2]侯艳红.文化产业投入绩效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林君伦.促进宁波市文化建设的财政政策工具选择[J].宁波党校学报, 2007, (1) :73-76.

[4]王德高, 陈思霞, 卢盛峰.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探析[J].学习与实践, 2011, (6) :105-111.

[5]王婧.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J].统计与决策, 2008, (3) :111-114.

[6]鲍展斌.浙江民营文化经济增长模式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 (2) :25-30.

[7]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15) [Z].浙政发[2011]3号.

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编制示例 篇2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

(一)

随着近年来事业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诸多方面暴露出不适应和不协调,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用性。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满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需要,财政部于2012 年12 月19日修订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并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

收入支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会计报表,是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次制度修订的重要变化之一。新制度改进了收入支出表的结构,使其既可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支出全貌,又可以反映事业单位年度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和分配情况。

本文以某事业单位为例,演示了20×3年度该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编制的过程,详细列出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计算及分配过程。同时分析了新制度下收入支出表与原制度相比发生的变化,以期对理解和运用新制度、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例:假设某事业单位20×3年收入类、支出类科目发生额见表1。

其他有关资料如下:

(1)假设该事业单位无所得税缴纳义务,按财务制度规定以30%的比例从本年非财政补助结余中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其余数额转入事业基金。该事业单位前期经营活动无亏损。

(2)该事业单位“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本年贷方发生额中专项资金收入转入金额合计数为159 500元,本年“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借方发生额中专项资金支出转入金额合计数为146 500元。

(二)

根据该单位20×3年收入类、支出类科目发生额表编制该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按照规定,收入支出表应当按照月度和年度编制。按照月度编制时,应列明“本月数”和“本年累计数”。按照年度编制时,应列明“上年数”和“本年数”。

本例中编制的是年度收入支出表,其中“上年数”根据20×2年收入支出表中“本年数”转入。受篇幅所限,该单位20×2年收入支出表未单独列出。“本年数”一列数字主要项目的填列计算过程如下:

1. 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财政补助收入-(财政补助支出的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的项目支出)=5 000 000-(4 010 000+690 000)=300 000(元)。

2. 本期事业结转结余。本期事业类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本期事业类收入=3 090 000+912 000+150 000+72 000=4 224 000(元)。

本期事业类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其他资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其他支出。

本期事业类支出=140 000+2 660 000+486 000+756 000+30 000=4 072 000(元)。

因此,本期事业结转结余=本期事业类收入-本期事业类支出。本期事业结转结余=4 224 000-4 072 000=152 000(元)。

3. 本期经营结余。本期经营结余=经营收入-经营支出=126 000-78 000=48 000(元)。

4. 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的经营结余。根据前文假设资料,该事业单位前期经营活动无亏损,不需要弥补亏损,因此该单位收入支出表(表2)中,“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的经营结余”的金额为48 000元。

5. 本年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本年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转结余+经营结余=152 000+48 000=200 000(元)。

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本年贷方发生额中专项资金收入转入金额合计数-本年借方发生额中专项资金支出转入金额合计数=159 500-146 500=13 000(元)。

6. 本年非财政补助结余。本年非财政补助结余=本年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200 000-13 000=187 000(元)。

假设应缴企业所得税为0。

提取职工福利基金=本年非财政补助结余×30%=187 000×30%=56 100(元)。

7. 转入事业基金。转入事业基金=本年非财政补助结余-提取职工福利基金=187 000-56 100=130 900(元)。

从而编制完成了该事业单位20×3年度收入支出表,详见表2。

(三)

通过上例中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的编制过程可知,新制度下收入支出表的格式和内容发生了以下两点主要变化:

第一点变化是,新制度改进了收入支出表的结构,使其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支出全貌。新制度按资金类别列示“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转结余”和“经营结余”,使得收入支出表的编制更加符合会计惯例,也更加科学合理。

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支出退回的核算 篇3

一、财政补助支出收回核算的特殊性

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支出, 可能用于商品或劳务的购买, 也可以用于发放职工工资等, 为便于理解与讲述, 下文统称“购货”;相应的, 支出的收回可能是由于退货, 也可能是职工工资等个人报酬的退回, 下文统称“退货”。

1. 退货收回的货币资金形式不确定。

财政对事业单位的拨款, 目前基本使用国库集中支付。按照款项的不同用途, 分别采用国库直接支付和国库授权支付两种方式。无论是直接支付还是授权支付, 事业单位对外支付财政补助资金, 都是由国库直接支付给商品或劳务的供应商。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一般通过政府采购, 因此供应商的交易对象是政府;而后者由于商品采购权在事业单位手中, 因此供应商的交易对象是事业单位本身。

当发生财政补助支出退回, 供应商将款项退回其交易对象:直接支付方式下的支出, 退回国库;授权支付方式下的支出, 退回事业单位, 这笔款项被事业单位存入非财政补助资金账户。而对于退回的职工工资等个人报酬, 无论哪种支付方式, 支出的退回一般表现为事业单位收到库存现金。这样就造成以下结果, 财政补助支出由国库支付, 其退回的款项却不一定重回国库。

2. 购货与退货所属预算年度可能不一致。

事业单位某预算年度退回的货物, 可能是本年度购入的, 也可能是以前年度购入的。前者的会计处理, 可能需要调整本年度的“财政补助支出”和“财政补助收入”;后者的会计处理, 只能通过“财政补助结转”或“财政补助结余”科目 (下文简写成“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 进行。退回的款项, 可能由事业单位继续按原用途使用, 也可能由上级主管部门收回。

二、国库直接支付下财政补助支出退回的会计处理

1. 退回当年购货的会计处理。

(1) 退回当年所购长期资产或劳务。前已述及, 国库直接支付方式下, 供应商将款项直接退还给国库单一账户, 不影响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因此事业单位冲销本年原购买时的会计分录即可:借:财政补助收入;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如果是退回长期资产, 还应冲销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借:非流动资产基金, 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2) 退回当年所购未领用存货。基于同样的原因, 事业单位退回未领用的存货, 也只需冲销原购买时的会计分录:借:财政补助收入;贷:存货。

(3) 退回当年购买已经领用存货。理解起来比较复杂的情况是, 事业单位将所购存货领用后, 发现货物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发生退回。这时, 由于被领用的存货金额已经在账面被转销, 因此不能贷记“存货”科目。同时, 存货被领用时确认了财政补助支出, 因此应将该支出冲销。会计处理如下:借:财政补助收入;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

无论是退回当年购入的长期资产还是存货, 通常这部分款项当年能按原用途继续使用, 在使用时重新列支即可。

(4) 退回当年发放的职工工资。已发放的职工工资退回, 与购买货物退回的情形不同:职工将款项以库存现金的形式交还给事业单位, 而不是返还给国库单一账户。这部分款项属于人员经费, 不能用于日常经费, 据此收回的款项应该上缴国库:借:库存现金;贷:应缴国库款。同时应冲销本年的财政补助支与财政补助收入数额:借:财政补助收入;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

2. 退回以前年度财政补助支出的会计处理。

(1) 退回以前年度所购长期资产。同样, 由于供应商将此货款直接退回国库, 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将不会受到影响。并且该预算不被收回, 按以前年度的预算额度, 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另外, 以前年度财政补助支出的收回, 表现为年初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的增加。会计处理如下: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贷: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如果是退回长期资产, 还应:借:非流动资产基金, 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退回以前年度已经领用的存货, 由于在领用时已经被列支, 其会计处理同上。

(2) 退回以前年度所购未领用存货。由于购入的存货尚未被领用, 不构成当时的财政补助支出, 也就不影响退回年初的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应做如下会计处理: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贷:存货。

(3) 退回以前年度支付的职工工资。与退回本年支付职工工资相同, 事业单位收到的款项应当上缴国库, 应做如下会计处理:借:库存现金;贷:应缴国库款。由于发放工资年度同时确认了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补助支出, 对退货年初的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数额没有影响, 因此, 不需对净资产作出调整。

三、国库授权支付下财政补助支出退回的会计处理

制度关于财政补助支出退回的会计处理, 仅出现在对“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的运用解释中。表述如下:因购货退回等发生国库授权支付额度退回的, 属于以前年度支付的款项, 按照退回金额, 借记本科目, 贷记“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存货”等有关科目。笔者认为, 上述表达是制度的疏忽。发生购货退回时, 事业单位将收到供应商 (或职工) 退回的银行存款 (或库存现金) , 不可能增加“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1. 退回当年财政补助支出的会计处理。

(1) 退回当年所购长期资产或劳务。如前所述, 对于长期资产或劳务, 在购入支付货款时已经列支, 如果当年发生退回, 将会收到银行存款, 相应冲销财政补助支出, 应做会计分录如下:借:银行存款 (或库存现金) ;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

如果退回已领用存货, 其会计处理与上述处理相同。如果退回的是长期资产, 还应:借:非流动资产基金, 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2) 退回当年所购未领用存货。对于未领用的存货, 由于未曾列支, 事业单位将之退回时, 不应冲减财政补助支出, 其会计分录如下:借:银行存款 (或库存现金) ;贷:存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两种情形下, 虽然收回的款项无法进入零余额账户, 事业单位只能将之存入非财政补助资金银行账户中, 但仍应属于财政补助资金。其后, 该款项仍应用于原财政拨款的指定用途, 使用时应借记“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或“存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科目, 而不是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

(3) 退回当年发放的职工工资。与购货款项退回不同的是, 退回的职工工资, 不能挪作他用, 而应该上缴国库:借:库存现金;贷:应缴国库款。同时, 应减少相应的预算, 冲销本年度的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补助支出:借:财政补助收入;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

2. 退回以前年度财政补助支出的会计处理。

(1) 退回以前年度所购长期资产或劳务。以前年度所购长期资产或劳务退回, 事业单位在收到退回款项时, 不应冲减当年的财政补助支出, 而应增加退货年初的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借:银行存款 (或库存现金) ;贷: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对于已经领用存货的退回, 其会计处理同上。如果退回长期资产, 还需:借:非流动资产基金, 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于这部分收回的款项, 应由相应主管部门依据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资金的管理办法, 分别处理。可能需要上缴, 也可能由单位留用。

(2) 退回以前年度所购尚未领用存货。对于以前年度购买的未领用存货, 由于以前年度并未列支, 因此对退回年度年初的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没有影响。事业单位收到退回的款项时, 应做如下分录:借:银行存款 (或库存现金) ;贷:存货。

(3) 退回以前年度发放的职工工资。与国库直接支付一样, 事业单位收到职工退回的以前年度工资, 不影响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 但应该将收到的款项上缴国库, 其会计处理应如下:借:库存现金;贷:应缴国库款。

为了方便理解和运用, 现将各种情况下的财政补助支出退回的会计处理进行归纳列表:

摘要: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一大亮点, 就是加强了对财政补助资金的管理与核算, 对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的取得和财政补助支出的发生, 都做出了详尽的会计处理规定。然而, 制度中对于财政补助支出收回会计处理的规定, 却不够全面系统。本文在理解制度精神的基础上, 对财政补助支出退回, 分别按不同情况讨论其会计处理。

关键词:财政补助支出,财政补助结转 (结余) ,国库直接支付,国库授权支付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中央部门财政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10]7号, 2010-01-18

[2] .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 2012-12-19

论事业单位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 篇4

事业单位预算是经过预算基层单位集中编制, 并报上级主管部门逐级审核批准的一项年度财政计划。预算由收入和支出两部分组成。预算支出具体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其中预算基本支出目前是定额定员按照标准编制支出的预算数。而预算项目支出是事业单位为了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及目标而编制的支出计划。对于项目支出, 由于其在前期预算编制及日后执行工作中的特殊性, 所以, 加强控制预算项目支出管理才是提高资金使用率的关键, 也是促进事业单位职能转变, 深化预算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事业单位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预算项目编制不科学。一是事业单位预算项目立项依据不足, 未经过科学化的论证程序。预算项目立项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立项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 往往在实际预算编制工作中, 多数事业单位的项目立项工作仅由领导决定, 还有的单位只通过简单的现场会和办公会等等形式进行。预算的立项规划需要以国家及当地整体的发展规划为依据。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论证程序, 不认真分析完成任务目标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就会为后续的执行工作带来一些困难, 不能按时完成预算项目, 最终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项目支出没有严谨的填报机制, 科目分类不准确。事业单位的预算项目支出应当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作依据。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 很多单位对预算项目支出不够细化, 笼统的填报支出项目, 不明确清晰的按经济分类填写支出项目。这样简单草率的填报方法, 也会造成日后项目执行过程中资金使用率低, 使预算执行时计划与实际工作差距较大, 无法充分发挥预算项目管理的指导意义, 造成预算管理形式化、不科学。三是对预算项目支出没有科学的编制工作机制。多数单位中预算编制工作全部由项目支出人员负责, 由于他们侧重于争取发展项目, 并着重在项目设计实施和监控上, 而对财务知识了解甚少, 很少注意到编制预算的合理性及可行性。还有的单位对于预算编制认为是财务人员的工作, 然而, 财务人员对项目没有全面的了解, 无法考核预算需要的相关条件。这两种情况, 都会造成预算编制不准确, 占用资金或执行困难, 也使得计划编制与实际执行差距较大。

(2) 预算项目的执行不力。一是没有完善的项目支出绩效管理考核机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事业单位在财政资金投入上越来越多, 金额也越来越大, 应当进一步完善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考核机制。但是在目前实际工作中, 许多单位都缺少一套有效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由于不与绩效工资相关联, 使得有些人员工作不积极、不严谨, 没有适当的运用资金, 造成浪费和闲置,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具体执行中不按管理制度工作, 随意更改项目的资金用途。很多事业单位对项目支出不遵循预算用途, 无视资金管理法规, 随意增加支出范围及标准。对于一些计划外支出, 任意调剂, 擅自挪用、占用资金, 造成预算超支等。三是缺乏执行工作中的沟通, 影响预算执行效果。业务部门使用支出经费, 财务部门监管预算执行的进度, 两个部门之间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就无法对实际进度和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调整, 造成监管不严, 进度缓慢, 效率低。

三、对预算项目支出加强绩效管理的具体措施

(1) 首先要加强项目支出的预算编制工作。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审核机制, 着重于项目立项工作。立项工作是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起点, 各单位应对此工作高度重视。进行立项时, 要专门成立编制小组, 由单位各部门负责人组成, 进行反复论证。并成立相应的评审部门, 对所选项目按其可行性、可操作性来甄选, 以促进经济效益和符合相关法规政策为依据, 确保科学合理。二是设立科学的预算管理机制, 强化基础编制工作。预算项目从编制到执行, 需要各个部门的互相配合, 建立健全的组织体系。要做好资料的原始记录与整理收集工作, 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紧密配合, 收集汇总相关的政策法规、计量标准等基础资料做为编制的依据。按照标准的预算框架体系, 结合实际, 测算支持项目支出所需要的资金, 并按经济用途逐级细化分类, 真正做到预算编制精细化、科学化。合理分工, 互相协作, 共同完成预算的编制工作。

(2) 强化预算项目支出的执行力管理。一是规范预算项目支出的程序审批。项目支出必须严格按程序进行审批, 审核程序依次为项目经手人、部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单位领导。费用报销需要取得真实有效的发票做为原始凭证, 按合同约定进行对外支付。以预算目标为指导, 严格控制支出明细, 加强财务资金审批, 专款专用, 有效地杜绝计划外及不合理的支出。二是明确项目支出的责任人, 强化预算执行力。为了达到预算效果, 需要建立相关人员项目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管理审批人员的责任和权利。将擅自改变资金使用用途, 编制虚假预算的相关人员直接追究其经济责任及法律责任。同时也要充分的给予项目执行者进行资源调配的权利, 提高预算执行的效果。三是完善有效的项目支出绩效管理考核机制。设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考核体系, 积极发挥绩效管理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从经济效益和资金管理等方面入手, 对相关人员奖优罚劣, 发挥绩效管理的导向性。同时将绩效考核结果公开化, 做为以后预算项目资金使用的评定依据, 直接约束项目执行责任人, 发挥绩效管理的制约性。

(3) 加强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的监督管理。一是对项目支出进行实时监控, 建立技术监控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 电子技术软件、硬件也在不断完善。可以通过整合相关系统资源, 设立信息化的监控管理系统, 及时对预算项目支出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及早发现纠正问题并解决, 保证规范安全地使用资金。二是实行预算项目支出公开化, 接受公众的监督管理。按照我国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 对于事业单位要加快实行信息公开制度, 按期及时向公众公示预算项目, 并提供预算编制及项目绩效考核的相关信息, 让社会公众监督, 增加预算项目的公众参与性, 做到公开透明, 切实保证预算项目支出资金的有效及安全。

总之, 事业单位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率。随着事业单位项目资金支出的增多, 更需要完善和健全绩效管理体制。但是, 绩效管理的完善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涉及内容较广, 影响因素较多, 只能循序渐进, 并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信息技术做保障。

摘要: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深入改革和发展,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 是推动事业单位健全管理机制, 深化改革发展, 提高管理科学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事业单位实行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不仅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降低资金浪费, 还能促进单位改革职能转变, 提升各项财务制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本文对事业单位财务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对如何加强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宗建岳.浅谈预算管理中如何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跟踪评价.财会研究, 2012 (17) .

[2] .刘晶璐.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机制.管理观察, 2010 (09) .

文化事业支出 篇5

关键词:支出核算,不征税收入支出,应税收入支出

支出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正确归集有关费用支出, 划清事业支出与基本建设支出、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事业支出与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上缴上级支出的界限。会计实务中, 最纠结的是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 特别是随着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 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耗费占事业支出比重越来越大, 如果不正确组织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核算,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将大打折扣, 而且不能满足政府支出功能分类要求。

一、事业支出、经营支出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支出指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实际支出, 经营支出即是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的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时发生的各项支出。大凡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都基于自身人力、技术、专业优势开展有偿服务活动, 与自身业务范围密切相关。但按业务活动范围划分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存在许多问题。

1.会计信息可比性差。

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制度应当尽可能减少单位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 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但对于事业单位业务范围内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发生的支出, 在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核算难以判断, 实务中就出现有的在“事业支出——项目支出”核算, 有的在“事业支出——基本支出”核算, 或者有时在“事业支出——项目支出”核算, 有时在“事业支出——基本支出”核算, 核算的随意性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比。如2010年林业部门预算基本支出12亿元, 其中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各一占半, 事业收入又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取得的收入为主, 有些单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收支总量超过非税收支总量, 因此规范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收入与支出核算不可小觑。

2.影响政府支出功能分类的可靠性。

2007年中国进行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通过支出分类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的支出总量、结构和方向, 以便于进行有效的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因事业支出包含参与市场活动提供的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中间耗费, 虚增了职能活动支出总量, 影响了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的正常比例关系, 甚至会带来不必要的误解。仍以2010年林业部门预算为例, 林业事业单位市场业务中间消耗率约65%, 补偿参与市场活动的中间消耗占部门基本支出的15%。这样不但不利于财政监督, 还会造成政府预算外行看不懂, 内行说不清的现象。

3.与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含义不符。

基本支出是事业单位为了保障其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补助收入不足, 补偿参与市场活动的中间耗费, 显然与机构运转和赋予事业任务不相关, 因此不属于基本支出的范畴。项目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之外所发生的支出, 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既不属于特定的工作任务, 也不是事业发展目标, 相应支出在项目支出核算也是不伦不类。

4.扭曲财务分析指标。

由于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 有的参与得多, 有的参与得少, 有的年份多, 有的年份少, 还有好多单位没有市场业务, 因此事业支出的核算范围和内容大相径庭, 以事业支出为变量得出的财务分析指标就难免被夸大或缩小。如甲乙两单位的在编人数、支出水平一样, 假定甲财政保障比例100%, 乙财政保障比例50%, 其余面向市场赢得纯收入弥补, 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收入的中间消耗率为65%。“人均基本支出”指标计算结果乙是甲的1.93倍, 之所以高是因为乙开展市场业务发生了中间耗费。显然, 人均基本支出反映不了单位机构运行成本高低, 同样也无法判断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例关系合理与否。

二、合理界定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

现行会计制度的事业支出概念是从事业收入派生而来, 因此不妨先界定收入, 应用不征税收入和应税收入分别作为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核算范围。“事业收入”为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根据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 这些收入特征是成本补偿不是营利性活动 (如行政事业性收费) ;“经营收入”为事业单位从市场经济活动中取得的应税收入。

与收入对应, “事业支出”就是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不征税收入所对应的支出;“经营支出”就是指事业单位取得应税收入过程中发生的支出。

三、分账核算不征税收支和应税收支

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中, 对于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取得的不征税收入, 依法出具《非经营性收入发票》在“事业收入”核算 (如行政事业性收费、社会团体取得会费收入等) ;对于取得非独立核算的应税收入, 依法出具税务发票在“经营收入”核算, 包括减税、免税收入。因为减税、免税收入与经营活动密切相关, 是应税收入的一种, 而且在经营收入核算更符合事业单位实际。

按配比原则, 不征税收入对应的支出归集到“事业支出”账户, 应税收入对应的支出归集到“经营支出”账户。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性, 有些支出确实难以分清是应税收入支出还是不征税收入支出, 如人员支出、水电等间接费用, 此时应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采用分摊比例法确认。如采用常用的“收入比重法”确认应税收入支出和不征税收入支出。

年度终了, 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结余”、“经营结余”单独反映, “经营结余”借方余额不结转, 贷方余额转入结余分配, 交纳所得税、弥补“事业结余”亏损数后的剩余部分, 按规定比例提取福利基金和事业基金。

合理划分事业单位“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 统一核算口径, 不仅能回归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体系, 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职能活动支出, 保证会计信息合理、可靠, 而且有利于把科学化、精细化的理财思想应用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 准确计量事业单位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耗费, 有利于财政部门加强监督和开展综合评价, 从而达到科学管理, 有效监督。

关于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的内部控制 篇6

一、事业单位支出预算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 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相关的财政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目前, 我国对于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的相关法律主要是《预算法》和《会计法》,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两部法律中的一些规定对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的约束有些模糊, 缺少对事业业务活动事前、事中监督的法规制度, 对财政监督没有明确的规定, 造成了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的控制不够合理, 支出的随意性较大, 甚至巧立名目违法支付等问题。

(二) 支出预算的结构不合理

通过各种见诸媒体的关于事业单位公费支出的问题, 可以发现目前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的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各种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培训费、出国考察费等占很大的比重, 并且经常有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例如采用编制会议费预算时虚列参会人员、延长会议时间、提高杂费开支等办法将不能开支的项目列入预算之中, 造成预算经费落入乱支乱付。

(三) 支出预算的内部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

目前, 很多事业单位在编制公用经费预算时缺乏定额标准, 支出项目内容不够明确, 导致预算编制时有较大的随意性, 由此产生了执行过程中开支的随意性。另外, 财务部门制定的政策执行力度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实施, 内部控制的制度不严格, 管理、审核和监督等各个环节不到位。

(四) 支出的不均衡性较大, 年底“突击花钱”现象依然存在

各预算单位年度中各项支出进度相对偏慢, 大部分支出集中到年末报支, 导致年末支出进度加快, 甚至出现“突击花钱”的现象, 使年度预算执行不均衡性加剧, 影响了财政资金的调度, 且由于资金在短期内被拨付使用, 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无法得到有效监管和保障, 极少数单位为千方百计用完预算指标, 不惜虚构经济业务, 钻“支付中心”无法审核支出的合理性、业务的真实性的漏洞, 用虚假发票套取财政资金, 形成“小金库”, 脱离了预算的监控。

二、事业单位支出预算内部控制的改进方法

(一) 建立完善的支出预算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 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的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国有资产的合理运用、安全与完整的有效机制, 是为了防止、发现和纠正各种舞弊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各种方法。国家要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 结合不同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 按照适应性、可操作性、监督性的原则, 编制该事业单位的支出预算并公之于众。国家将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纳入到考核本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体系之中, 相关财务人员按章办事, 依法办事, 减少预算编制中的内部矛盾。

其次, 事业单位内部也需要建立完善的支出预算控制制度, 包括岗位责任制度、业务流程、支出审批、凭证查验、现金管理、票据管理、会计核算、内部稽查和内部审计等各种规章制度。指定一套规范化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降低公费私用的现象, 防止经费出现“跑、冒、滴、漏”等各种问题, 最大限度的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二) 加大对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的监督检查力度和处罚力度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的跟踪访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预算项目的变更、取消、追加和调整审批制度, 加大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事业单位要密切关注支出的执行进度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完善预算的支出执行管理。对出现问题的经费支出, 要追查到负责人、执行人以及预算编制人, 并与工作业绩考核挂钩。对于出现的严重违法违纪现象的个人, 要给予严肃处理直至进行法律制裁;对于单位, 要适当的减少其财政拨款的数量、限令其整改并提交合理的支出预算内部控制办法。

只有加大事业单位的支出预算内部控制的检查、监督和处罚力度, 才能保障事业单位经费的合理使用, 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 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自身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也是改善支出预算内部控制的有效方法。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让他们尽快适应深化预算改革的需要, 并严格按照各种法律法规, 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起审核和监督的作用。大力培养不畏强权、依法办事的合格财务工作人员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经之路。

(四) 切实采取措施, 防范风险

为防范预算单位套取资金的风险, 在集中支付时应继续倡导直接支付, 实现收支直达, 控制、减少授权支付, 对授权支付继续推行公务卡制度, 减少现金支付, 从源头上堵住漏洞, 减少虚假发票报账等问题的存在, 保证预算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降低财政资金支付过程中潜在的风险。

三、小结

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的控制, 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良好的支出预算不仅能为国家减少开支, 关键还能取信于民, 提高国家整体的形象。

事业单位只有建立健全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实现对预算资金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真正建立起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体系, 才能保证各项专项资金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摘要:本文从法律法规、支出结构和支出内部管理方面简要介绍了目前事业单位支出预算存在的问题, 然后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察和处罚力度以及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对现有预算支出的内部控制进行改进的办法。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支出,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白重恩, 毛捷.公共财政视角下的税式支出管理与预算体制改革[J].中国财政.2011 (02)

文化事业支出 篇7

2011年来财政部等部委出台了若干关于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对科研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财政部和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突出成本费用管理, 改革支出分类口径;2014年1月1日起执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以下简称新《高校会计制度》) , 对会计要素及一级支出核算科目进行了规范。这一列文件的出台, 从会计核算与财务监督职能对科研事业支出明细科目的设置提出新的要求。

此外, 要理解科研事业支出, 必须先要区分成本、费用与支出的关系。简而言之, 成本是费用的对象化, 费用是支出的当期化。现行的科研项目财务决算侧重于对科研支出的检查与审计。因此, 科研事业支出明细科目设置优劣关系到科研项目补偿机制、科研项目成本归集与科研经费管理的水平。

2 预算项与经济功能分类支出科目的比较分析

在新《高校会计制度》执行以前, 高等学校科研支出明细科目设置有以下三类: (1) 在一级科目科研事业支出下, 根据各部委科研项目的预算申报需求, 设置二级明细科目; (2) 二、三级科目设置采用经济功能分类;四级明细科目则根据各类科研项目预算申报需求设置; (3) 二、三级科目采用经济功能分类;四级明细科目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增设。以上三类明细科目设置主要是预算项导向与经济功能分类导向设置区别, 现就二者做比较分析。

2.1 预算项支出科目分析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的出台, 高校承担起了更多的科研任务, 高校在国家科研工作中的重要角色毋庸置疑。高校的科研项目数量越来越多, 经费来源渠道越来越广。每个来源渠道的项目都需遵行各自归口管理部门的财务制度, 因此科研项目预算口径、预算支出项不尽相同。以预算为依据的科研项目决算体系, 给会计核算明细科目设置提供了一条依据。

按照预算项支出科目设置的体系, 有以下两个优势: (1) 预算项相对经济功能支出款项来说较少, 科目体系设置较为简明。 (2) 科研项目财务决算明晰。所有科研支出均按预算项目分类汇总, 平时如何报销, 决算项就如何反映, 一目了然。

这种设置方式, 存在优势同时, 也带来了以下问题: (1) 预算项聚类较难。由于科研项目来源渠道广, 相类似的支出, 在不同管理口径下, 预算项名称不同。在明细科目设置时, 科目名称较难统一, 有时在未能全部理解该预算项支出口径时, 只能重复设置。 (2) 日常支出核算口径难以统一。由于项目的经费来源广, 项目支出的管理口径参照来源的财务制度要求, 增加日常报销核算人员要判断其支出合理性和合规性的难度。 (3) 统计支出较为困难, 年底报表需要转换支出。每年财务决算, 在统计学校支出时, 这种设置的科目体系, 需要将预算项转换为经济功能分类支出的款项科目。如果转换精度要求高, 无疑大幅度增加工作量;如果粗口径统计, 又影响了财务报表的质量。

2.2 经济功能分类支出科目分析

部分高校为了适应财务报表的需求, 采用了经济功能分类支出的类、款设置了科研事业支出明细科目。该种科目体系具有以下优势: (1) 支出科目标准化, 将核算与预算区分。由于采用了国家规定的一级科目, 二、三级科目设置采用经济功能分类方法, 支出的口径容易统一, 维护高校内部财经纪律严肃性与标准执行的统一性。避免了这个项目可以报销这类经济事项, 反而换个项目就不可以报销。同时将预算与核算区分, 有利于指导教师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 参照核算具体要求, 结合项目主管部门的财务要求, 合理申报预算, 顺利执行预算, 通过项目财务决算。 (2) 财务报表支出统计较易, 财务报表信息质量提升。现行的高校财务报表支出是按照经济功能分类的类、款进行统计, 这种科目体系设置方式无疑提高出具报表数据效率。

按经济功能支出分类科目设置体系也存在如下缺点: (1) 日常科研财务进度查询困难。科研人员要查询项目的财务执行进度时, 不一目了然, 缺乏反馈, 给项目预算执行带来了难度。 (2) 科研项目财务决算需要自行汇总, 增加工作量。由于科研项目财务决算, 是按照预算项来考核项目的财务执行进度, 现一般高校, 科研项目数百近千个, 规模大点高校科研项目数千, 这样项目决算时财务汇总工作量太大。

3 作业动因机制下科目设置研究

3.1 基本思想

作业动因源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作业动因概念是指将不同作业中归集的成本费用分配到成本对象中去的标准。作业动因机制下的科目设置基本思想是:视每个科研项目支出为成本对象, 预算项视为项目的作业中心, 经济功能支出分类明细科目视为资源, 通过对明细科目的核算, 自动汇总至预算项, 完成对科研项目的财务预算执行, 形成完整的科研项目支出 (如图1所示) 。

3.2 科目设置原则

(1) 一对多映射原则。从图1可知由多个明细科目汇总至预算项, 因此预算项到明细科目是一个一对多的映射。反之, 一个明细科目不能同时汇总到多个预算项, 即预算项与明细科目关联的排它性。

(2) 作业动因分解原则。预算项被视为科研项目作业中心, 由于科研项目的来源多, 对每个预算项核算内容不同, 通过对作业分解, 寻找不同的动因设置不同明细科目。

(3) 相关性与成本效益相结合原则。相关性原则是动因分解的基础, 但分解也要结合成本效益原则, 结合国家对经济功能支出分类的款级科目的具体核算要求, 适当合并与分立明细科目, 提高运行效率, 避免重复设置明细科目。

3.3 科目设置内容

新《高校会计制度》对科研事业支出科目做了如下规定:“‘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同时在‘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此外在总说明部分又规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合并本制度规定的明细科目”。

因此, 作业动因视角下科目设置体系如下:一级科目设置为“科研事业支出”;二级科目按照经济功能支出分类类级科目设置;三级科目按照经济功能支出分类款级科目设置;四级明细科目按照预算项作业动因分解后, 在三级科目下遵照经济功能支出分类款级科目核算内容增设明细。

3.4 技术支持

天翼财务系统4.2版本预算模板可以实现预算与核算分开管理, 这为作业动因下的科研明细科目设置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预算模板可以实现科研项目的预算与核算明细科目的绑定, 自动汇总数据, 为科研项目实时管理提供平台与保障。

4 结论

本文在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执行与各类新科研管理办法及制度推行的背景下, 分析了分别按照预算项与经济功能分类支出设置的科研核算科目体系的利弊, 提出了作业动因视角下科研支出科目设置基本思想, 阐述了科研支出的明细科目设置原则、具体内容及技术支持, 以期达到对科研项目分类设置、事前控制、科学计量与核算目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通知[S].财教[2012]488号, 2012.

[2]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通知[S].财教[2013]488号, 2013.

[3]尤敏.谈支出、费用和成本的区别与联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0) :100.

[4]郑岚.高校科研间接费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会计之友, 2013, (3) :99.

上一篇:马来酸噻吗洛尔下一篇:分析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