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及反思(共12篇)
分析及反思 篇1
2007年6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庭审直播、转播予以规范。根据这一司法文件,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案件进行直播、转播,须经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后才能进行。针对此意见的出台,许多学者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而且争论十分激烈。其实,细细想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这样的文件,说明了我国的媒介审判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司法审判的正常程序,也是有意识地在减少媒介审判对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回顾近几年的媒介审判的例子,自上个世纪90年代的张金柱案到2003年的沈阳刘涌案,再到2005年的王斌余案以及2006年的邱兴华案和尚军案等,媒介审判的案件开始逐年增加,而且持续升温,呈集体爆发之势,民众和法律专业人士对媒介审判的质疑之声顿时响起,并成为新闻传播业界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仅以理性制衡观点和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来梳理这些媒介审判现象背后的玄机,希望能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媒介审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中国媒介审判的争议
“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一词是舶来品。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也叫“报刊裁判”(trial byn ewspaper),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而对被告和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从理论上来讲,媒介审判在以英美法系为主的国家更容易形成。西方一些国家的新闻法制以判例法为主,法庭审判实行审判陪审制度。陪审团由普通公民组成,如果媒介在审判前对案件或当事人已作过多的渲染,就会影响陪审团的投票乃至判决的公正。
在中国,“媒介审判”到底存在与否存在较大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存在媒介审判的土壤即陪审员制度,对法院的审判结果仅有专业人士法官决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媒体作为政府的“喉舌”,有必要对法院的判定结果保持一致。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在理论上不存在媒介审判,但现实中确实存在事实上的媒体审判。其表现形式是以媒体为载体,幕后是代表民意的舆论力量和来自于上级法院和其它公权机关的权力的合力在起作用,而且舆论力量对司法部门不起直接干扰作用,往往是舆论力量直接作用于上级法院和其它公权机关的权力,然后自上而下对司法部门施加压力和发出命令,并以此来影响或干扰司法的进程。笔者个人更赞成后者的观点。一位美国学者认为:中国的媒介审判基本模式是媒介影响领导,领导影响法院。此说很有见地。
二、中国媒介审判形成的特色
随着媒介审判案件的增多,我国的媒介审判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与西方的媒介审判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
其一,从审判案件本身分析,事件具有典型的公众性,媒体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与公共性和公益性有关,并受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这是形成媒体审判的前提,才能形成公众关注的焦点,这一点中国与西方的媒介审判有很大的差别。在我国,由于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媒体活动受宣传目标和公共性制约的程度最高,因此,我国传媒必须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第一己任。比如孙志刚事件引发了中国新政策的出台,致使中国以救济制度代替了收容制度,促进了中国法治的进步,也是个典型的媒介审判的事例。
其二,媒介审判案件中的当事人的特殊身份也是促成媒介审判的关键性因素,比如张金柱案中的张金柱,此人原为郑州市公安局二七分局局长、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安分局政委,刘涌案件中的刘涌是沈阳嘉阳集团董事长、和平区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沈阳市直属支部主委、市人大代表等。按照常理,这些特殊身份的人往往在社会上占有强势,结果容易造成违法者逍遥法外。但一旦有媒体的介入,这些特殊身份更容易激起舆论的力量,于是舆论的螺旋开始起作用,最终的结果是加速了媒介审判的进程。
其三,从媒体的行为来看,我国媒体的行为旨在维护社会的公正、还原事件的真相。媒体保证社会的公正是一个记者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也是我们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比如张金柱案、刘涌案、王斌余案以及邱兴华案等几乎都涉及社会公正问题。
其四,从与舆论监督的关联程度来看,我国的媒介审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媒介的舆论监督功能。新中国成立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确不存在媒介审判,这主要由于我国媒体仅有“喉舌”功能,什么该报、什么不该报都有硬性的规定,根本不是依据新闻规律来报道新闻,因此,也就不存在媒介审判的条件。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法制化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舆论的呼声开始显山露水,也就出现了媒介审判的先例。比如“渤海2号”事件发生后,起初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群众颇有微词,后经媒体的干预和如实报道,1980年,国务院在处理“渤海2号”沉船事故时就解除了原石油部部长的职务,当时主管石油工业的一位副总理被记大过处分。近些年来,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功能正逐渐增强,媒介审判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其五,从媒体和司法的关系来看,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些政府官员和司法部门习惯了将媒体当作自己的传声筒,而忽视或排斥新闻传播中由民众向社会和政府的逆向渠道。媒体和司法的关系似乎是井水犯不着河水,给人的感觉是穿着一条裤子走路、共用一个鼻孔出气。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公民的法律意识也逐渐增强,人们得到的新闻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多,舆论的呼声开始出现,于是也就慢慢形成了媒体对司法的监督问题。我国媒体和司法的关系正如大法官肖扬所说:“从现代社会的组织构架来看,司法与媒体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司法过程所蕴含或展示的丰富内容,对于媒体来说具有永恒的吸引力。司法实践所衍生、引发的事件与问题,从来都是媒体关注的热点。而现代媒体所拥有的信息传播力量、广泛社会影响、舆论监督作用,也使得司法机关无法忽视媒体的作用。”
三、媒介审判的社会效果探究
媒介审判作为一种传播现象,就其传播效果来看,主要探究这种传播现象所带来的社会效果如何。针对媒介审判,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首先,必须认识到中国的媒介审判对社会所造成的负面效果。它不仅严重干扰了司法的公正和进程,同时也折射出媒体的伦理道德的丧失。比如,在2001年的蒋艳萍案件中,记者不惜采用“煽情”的炒作报道,把蒋艳萍描绘为“财色双送”、“肉体炸弹”、“与40多个厅级干部搞不正当关系”等等来吸引受众的眼球。如果由于这些负面影响而全面否定媒介审判,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媒介失语。所谓媒介失语就是媒体在面对公共性事件发生时无为的表现。媒介失语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司法的天平可能由于我国司法的不健全而存在的漏洞失去平衡,那么,法律所带来的社会公平正义将荡然无存,记者的伦理道德将会受到严重的挑战。比如李思怡案,事件发生后,许多媒体并没有作出反应,一个幼小生命竟然活活被饿死。后来,一些论坛的帖子引起了网民的注意,网络舆论顿时掀起了巨大的风暴,最后才引起了媒体的关注,犯罪者最终得到了法律的惩治。
其次,媒介审判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负面影响,更为主要的是一种积极的方面。它不仅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强大的话语空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法律的逐步健全、进步,正如大法官肖扬所说:“媒体对逐步演进的司法改革的报道,回应了公众对司法改革的呼声、要求和愿望,推动了司法体制改革的加快和深化;媒体对法院业绩的传播,树立了人民法院的形象和权威,弘扬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理念。”比如,孙志刚案最终促使国务院废止实施了二十余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致使中国的救济制度代替了收容制度,促进了中国法治的进步。当然,我们不能由于媒介审判的积极影响而对其放任自流,这样的后果将会纵容媒体的越位,盲目放大媒体的权力,这不仅会给司法审判带来混乱,也会间接造成“媒体暴力”。所谓“媒体暴力”是指一种符号暴力,是指媒体借助于语言、文字、图片对受害人的人格伤害所造成的社会压力。比如原辽宁省沈阳市中级法院副院长、慕马案女贪官焦玫瑰,因《中国青年报》题为《揭开刘涌保护伞:干爹干妈和姘头》的报道称其为沈阳黑社会头目刘涌的姘头,一纸诉状将《中国青年报》推上被告席。再比如在蒋艳萍案件中,记者把蒋艳萍描绘为“三湘女巨贪”、“肉体炸弹”等色毒兼备的女魔头,也是媒体暴力的表现。媒体暴力是有害的,盲目草率地作出定性的判决,将直接影响法院的审判,错误地误导舆论,造成没有必要的媒介审判。
四、如何防范媒介审判的不良后果
哲学上有个命题: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对待媒介审判也是如此。我国现阶段法律还很不完善,新问题将会层出不穷,这就造成了媒介审判发生的必然现象。我们不能采取武断的措施或行政性的力量消除媒介审判,而应以务实的态度,结合我国的法律健全情况,以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媒介审判,采取一些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措施,尽量减少媒介审判带来的负面效应。
消除或降低媒介审判的负面效应,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法律角度来说,如何完善法律体制的问题,这是法律界的专业人士所要做的;二是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为记者提供一些合理性的建议:
其一,要遵守和履行我国的法律规定和新闻行业的有关规定,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国1997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规定:“未经人民法院审判,任何人不得确定为有罪。”这是记者报道法制新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除了遵守法律的硬性规定,还应关注我国新闻行业内部的规定。比如,1996年初中宣部、司法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搞好法制新闻宣传的意见》规定:“不对正在审理的案件作有倾向性的报道。”全国记协1991年制定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规定:“对于司法部门审理的案件不得在法庭判决之前作定性、定罪和案情的报道;公开审理案件的报道,应符合司法程序。”2005年中宣部和中央政法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案件报道的通知》要求:“不得超逾司法程序,不得违反事实和法律,不得擅自对案件定性。”
其二,遵循新闻规律,讲究客观报道。客观报道在西方视为新闻报道之圭臬,对防范媒介审判很有益处。我国目前大部分媒介审判的例子就是记者没有遵循新闻规律,没有讲究客观报道。客观报道就是用事实说话,不要轻易发表观点和意见,即使存在观点和意见也要标明是谁说的。客观报道在西方是一门新闻业务方面的学问,每个记者都有这方面的训练,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基本上是个空白。即使有这方面的研究,也是理论性的探讨而已。加强记者客观方面的报道是当务之急,我国新闻界必须放下对客观报道的偏见,以务实的态度正确对待它,发挥其公正客观的功效。客观报道在技术上不失为一个防范媒介审判的好手段。
其三,加强记者的职业伦理道德建设。博特方格理论告诉我们,作为一个记者,有什么责任、对谁负责、反映什么样的价值观念,这是必须要弄清楚的。对于社会主义的记者而言,其职业伦理道德应当在传播内容中体现公正、正义、关怀与善良。因此,在报道司法案件时,既不要对司法案件盲目作出定性的非理性描述,也不要因司法审判中存在的问题而采取无为的消极态度。
参考文献
[1]、《首席大法官肖扬“解读”司法与媒体关系》,新华网2006-09-12
[2]、《最高法:直播庭审须经高级法院批准》,新华网2007年06月14日
[3]、郑州大学教授李惊雷:《李惊雷的讲义》
[4]、陈力丹、刘宁洁:《规范传媒的庭审报道》,《当代传播》2007-2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张玮:《中美两国如何避免“新闻审判”现象之比较》,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7]、吴秋余:《对“媒介审判”现象的分析》,《新闻战线》2007-5
[8]、吴厅俊等:《网络传播法制与伦理》,武汉大学出版社
[9]、黄瑚:《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四川人民出版社
分析及反思 篇2
本次考试,考察内容包括八年级物理上册一到三章的全部内容和第四章前3节内容,侧重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试卷共有四道大题。主要考查的是《声》和《光现象》的内容,其中,声学占分53分,光学占分43分。题型有选择、填空、作图和实验探究、计算、。题型多样,覆盖面广,难度适中,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学习、老师教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就学生在试卷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大题是选择题,分值是50分,共25小题,该题难度适中,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和学生对常识性内容的识记、理解能力。3题和13题出现了集中错误,反映了学生的共性问题。第二题是填空题,分值是32分,25、32、37、40题出错较多,侧重考察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该题完成情况一般,说明学生审题不明,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这是以后教学工作的一个难点,要努力突破。第三题作图题和实验探究题,分值为22分,考察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侧重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解答情况不太理想,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第四题计算题,分值为16分。
二、考试情况
考试成绩情况分析:从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情况来看,优差生有分化趋势,低分的同学有偏多的趋势,要加强个别辅导和补差。
学生方面:
1、物理概念模糊不清。
2、学生审题不清,常把题目看错,或考虑问题片面单一,不能灵活、全面地解答相关问题,失分较多,甚至有漏做现象。
3、联系实际能力欠缺。试卷中凡是涉及生活实际的题,学生丢分较多,反映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较少。
4、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简洁扼要地用物理语言表达规律,抓不住关键,答不到点子上。
三、今后教学的几点反思。
通过这次考试,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并落实到实处,对于在学习方面态度不积极的学生,一定要监督他们,尽快完成学习任务。
1、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够好,课堂听课效率不够高。所以今后加强课堂管理,我以制定计划以小组为单位,把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作业一并记录,一个月后统计总分以此约束学生提高效率。
2、由于课时紧张,平时往往没有时间很好地处理练习,或处理比较仓促,大部分学生的应试技巧有待完善,如做题目不会分辨难易,思路打不开,不会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卷面空间的利用不合理,字迹潦草乱涂乱抹现象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测验的时候按中考的要求约束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习惯
3、加强规范。对物理定律、公式、符号、单位、公式、专用仪器和名词、物理术语要加强规范。
4、继续关注实验教学。着眼于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良好的品质和个性。
5、继续重视基础知识的拓展。新课程标准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教学中必要片面地对知识点进行深度和难度的挖掘,但必须重视知识的横向拓展,扩大学生的视野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分析及反思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语法教学 现状分析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
语法是英语语言的一部分,因此学好英语也必然的需要我们对英语的语法有充分的了解,虽然当下的学生因为考虑到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这样的想法,从而注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但语法的学习与交际的培养其实根本不形成冲突,而在语法基础强化的同时能够帮助交际用语在逻辑和思维上给予提高和支持,而需要做到的是如何提高语法教学的品质和水平,从而能够为学生在语法学习中提高效率,从而寻找出一种更科学合理的学习英语的方式。
1:语法教学理论综述
语法也是随着人们在长期生活及习惯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在概念上来讲是对语言的一种在习惯和沟通上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从语法的表现形式上既可以表现语言静态的一面,也能够表达动态的一面,是一种从形式到意义来确定用法的综合体,而这也要求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格外注意语言的形式和功能,从而对语法的讲解更加生活化,自然化。
语法教学在教学上并非只是教会学生各种各样的语法规则,需要教师在教授课程之前明确自己所进行的安排和课程内容给予学生的是实践性的语法知识,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语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语法与现实生活的串联来帮助学生提炼出英语对应的学习技巧和技能,从而引导学生能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思路,避免学生走入语言的误区,以语法为“语言的法律”,死板较真儿的学习英语。在语法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使学生明白,语法的学习只是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方式上不要过分加强学生对语法如何如何重要的想法,以免使学生走入语法学习的误区之中,激发学生能够透过形式找出错误的本质,进行语感的强化,进而引导进行实践,从而解决语法问题。
从语法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几个原则:(1)认知原则,综合母语与英语的交叉对比,强化学生对英语的感知、理解和逻辑思维的建立,在语法项目的课堂安排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能够增强和开发并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语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语法的认识和了解,进而能够激发学习语法的兴趣。(2)交际原则,英语的语法与交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语法的规范性就没有良好的交际习惯,而相对的,交际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对语法教学具有促进的作用,因此需要将语言规则与交际原则相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更好的语法教学的效果。(3)循序渐进,阶段循环原则,在英语的学习中,语法学习是其中一个相对来说枯燥乏味的阶段,而正是这个阶段的语法学习又涉及了英语的多个方面,因为这样矛盾而复杂的关系需要把握住英语学习的捷径,就是在认识中理解,在理解中掌握,在掌握后运用,然后加深认识,循环往复的进行加深加强对英语学习的程度,也通过这样的过程熟练的掌握英语学习的细节和习惯,从而完善了对英语语法的学习过程。(4)系统原则,英语的知识点分散开来特别广泛,因此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必须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形成一个系统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才能使学习者对各个部分产生足够的了解并能够清晰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语法学习过程中系统模式的建立是不可缺少的。
2: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分析
2.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分析
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到新课标,当前的英语教学要求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兴趣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英语这门语言的学习上不但学会其功能还有强化技巧,强调语言在实践中的应用。而根据这样的现状我们可以分析并发现语法作为语言的核心,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和现在的教育体制的要求下,需要我们更加注重语法的学习从而能够正确的使用语言,进而完成交际任务。
2.2现行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模式
在现在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方面,与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进行了很多创新和改革,并具备了相应的有教师组织和参与的关于语法教学内容的相应课堂活动如辩论、问答等,但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我们会发现,学生虽然比较喜欢这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但是这种模式并没有完全使学生完全的积极的参与其中。另外学生希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教师抱怨学生在语法方面的知识薄弱,做语法相关的题目总是凭感觉等等,而在课上教师的一味强调,学生则“坐享其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教师也不能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的思维和想法,从而在这种影响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法知识缺乏连贯和系统性,学生则因为课业负担和思想负担对语法学习失去了兴趣。
3: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反思
3.1灵活使用教材,调整教学方法
市面上教材的种类繁多,在地方教育部门选定教材后也无法避免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差强人意的结果,所以需要教师在课程安排上更加合理的同时能够提前对教材进行研究和讨论,对教材中分散的语法现象做出适当的集中和归纳,对部分语法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这样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方便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英语语法学习系统,从而方便学生全面和详细的了解语法相关知识,进而培养使用语法的技巧和锻炼使用的熟练程度。
3.2设计任务,培养学生創造性的运用语言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设定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表达和说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意识的使用语言,在此同时,其他学生根据这样的一段表达和说明参与到语法的研究中,从而使学生整体意识到语法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其兴趣。
结束语
语法在英语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需要学生和教师一起共同努力,需要学生拿出不怕犯错的态度和敢于尝试的精神,教师能够不断创新和积极引导,这样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将走入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陈丽章,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处理语法[J];学苑教育;2010年01期
初中数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篇4
一、学习方式
全等是两个三角形之间最常见、最简单的相互关系, 学会全等条件的判定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 同时也为后面三角形其他关系判定的学习打下基础。 由此看来,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相关知识是初中生必须熟练掌握的知识点,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 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加以引导, 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互助。
二、学习任务
在这一课题的学习中, 学生主要通过观察、比较、研究、交流等各种方式,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要对三角形的各项条件的分析中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 注重对推理过程的总结和分析。 课程结束之后要完全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熟练地独立完成三角形相互关系的分析。
三、教学目标
1.教师引导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过程进行详细的探究, 让学生亲自参与证明实践, 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对判定方法进行相应的总结。
2.学生要熟练地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式, 分别是“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 并且熟练地应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的三角形之间关系的判断。
3.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进行培养, 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 争取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这一课题教学重点是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研究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 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研究主要会经历问题引入、动手操作、同学交流、归纳总结等过程,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学生会对判定条件有更深刻的印象, 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 但是更重要的是对研究过程的掌握, 这样学生就学会一种学习方法, 可以为解决学习道路上遇到的其他问题提供帮助。
至于教学难点, 就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做到灵活使用, 这对初中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程度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 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是很高, 因此教师就要注意对学生的指导, 在学生的研究过程出现错误的时候及时加以点拨。
五、具体教学步骤
1.提出问题引入知识点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画一个三角形, 并向学生提问怎样才能再画一个与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知道全等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三个对应角都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两个三角形满足这六个条件, 那么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 如果只满足其中几个条件是否还能证明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呢?
学生活动:进行分小组讨论, 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 从一个条件相同开始研究, 逐渐增加相同的条件个数, 并对这个过程中得到的结果进行适当的总结与归纳。
2.探索与发现
教师活动:根据三角形的特点把判定对象进行分组, 一个条件时分为一角一边, 两个条件时就分为两角、两边、一角一边, 三个条件时分为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再根据这些分组分别进行实践探究, 可以得出只满足一个或者两个条件都不能充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 再对符合三个条件的情况进行研究, 先对对应的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进行研究, 对满足条件的三角形在学生面前进行比较与分析, 看是否能够明确判定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再以此类推, 让学生对满足剩余几组条件的三角形进行分别研究。
学生活动:先仔细观察教师的研究过程, 再根据示范自主地研究几组条件, 试着对能够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总结。
3.总结规律
教师活动: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研究过程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长处和不足进行归纳, 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正建议。 最后要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进行总结,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并且总结自己所犯的错误的根本原因, 争取做到在之后的学习道路上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并且在课后的练习中灵活运用知识, 做到学以致用。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的引导者的角色, 同时又对学生给予应有的尊重, 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实现。
2.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 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观看者, 而是参与者, 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研究与交流的过程中拓宽思维领域, 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3. 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创造了非常轻松、 和谐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勇于将自己的想法分享出来, 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 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都得以发展, 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教学反思及案例分析 篇5
高中体育教学反思
音体美组 宋刚
面临高中体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在积极投身课改的具体实践中,我充分感受到这些变化对我的教学工作认识、教学习惯和教学方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
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教学情境,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课改的目的?怎样全面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目标统领内容的要求?怎样组织教学?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体育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教学。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传统的课程设置,使师生关系实际上成为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绝对的权威,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传统的教育观使广大教师习惯了按自己的思维定式严格要求学生的意识、习惯和行为“规范化”、“格式化”。新课程实施后,用“目标引领内容”要求我们树立明确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均衡协调发展。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首席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首席引导者”,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兴趣、爱好,培养终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和团队意识、开放的胸怀、坚定的意志,实现现代文明的展示与交流。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快乐教学为宗旨,时刻都在想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把快乐带入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使其与课改理念高度统一,紧密结合。
1、在体育教学设计中,首先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总目标要求,认真研究各模块学习内容及达到目标,对每个内容和目标进行三年、一年、学期统一计划和教学设计,使每个模块在每节课上,实现更好、更有效地分层次实施。在计划的设计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兴趣爱好,选择搭配教材。同一模块或同一节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体育基础不同,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弹性学习目标,提供时间和练习内容,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体验成功的喜悦,每节课学有所获。
2、给学生创造条件,实行民主、开放式的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参与管理和评价。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制定教学计划时,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因材而宜,更好地体现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统一。就是说充分考虑学校的场地、器材、教材、学生等方面,把学习的目标及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实现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三、创设适宜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每一模块教学或每一节课上,想方设法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包括生动活泼的语言、形象诙谐的讲解、规范的示范动作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促使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以竞赛活动诱导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使学生得到更全面和更生动活泼地发展。
课程改革任重道远。现代教师要共同面对这新的挑战,要求我们教师本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课程改革作为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把课改研究作为丰富自己的土壤,把教学实践作为检验自己的课堂,把教学反思作为终身学习的习惯,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在坚持实践中学习,在不断实践中学习,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总结。重组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借鉴他人的知识与经验,以不断适应课程改革新的变革。
案例分析:
忽视“小细节”导致“大错误”
音体美组 宋刚
新课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根据高二学生的生理特点,选择背越式跳高为教材内容。通过背越式跳高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在以往的跳高教学中,由于教法手段单
一、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本案例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采用游戏形式、比赛手段和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一、案例分析
在高二年级的一节背越式跳高教学课中,我把器材(海绵垫及跳高架)按照预定的设计,布置好场地后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在顺利完成本次课教学任务后,由于接下来还有其他班级的体育课,我就没有及时的把器材很好的收回就开始自己的休息。然而,在课间几分钟里发生了我意想不到的事情。下课后,由于器材没有没有人看护,有些同学想趁机表现自己,就按照自己想的动作试跳。很快的就有很多同学参与进来,大家看到有海绵垫的保护下认为不会有什么危险,都争先恐后的跳跃起来。有两名学生就从不同的方向向跳高架跑去,结果一名学生迅速的躲闪开,但另一名学生因为干扰跳跃时没有更好的落在自己预想的保护垫位置,结果有一只手擦破了皮,没有更大的危险。我赶快的跑到场地看了同学伤势并阻止跳跃,然后收好所有器材,我在想,要是同学相撞或者被打在跳架上,或者碰到了眼睛等主要部位时怎么办?心情不由自主的沉重与害怕起来。
这件事也让我想起我以前上的一节公开课,那节课也犯了一个当时没引起我重视的安全性错误,那是一节体操教学课,教学内容是横箱分腿腾跃。我按照准备的教学程序,检查场地。在课上我强调了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及其重要性,并站在跳箱一侧做保护。尽管我做了精心的准备,还是出现一个意外的失误。一名男同学在跳跃过横箱落地时,由于心理上惧怕,双脚过于前倾,在接触保护垫子时,身体重心发生了后移,结果使垫子发生了滑动,该学生身体失去了平衡,向身后的跳箱倒去,我立刻用双手支撑住他的后背。之后,我让几名男同学站在垫子的四角,防止保护垫子的滑动,避免其他学生出现类似的危险。
二、问题透视
课后我对两件事进行了反思,应该说并非偶然,正是课前没有充分的做好细致准备,才导致了意外事故的发生。为此,我和同学及相关的老师就器材安全问题做了一些探讨,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述说自己不同的经历后,总共归纳出我们仍然存在的一些关于布置教学场地和器材的细节问题:
1、课前没有充分备好课。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备课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备课的每个环节都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而体育教师的的备课程序中,多了“二备”,即备场地、备器材,这两个环节看似很简单,其实很多安全问题都处于此处。我所经历的上述两个案例就是很好的证明,虽然在课上对场地、器材已经做好很好的检查,然而对器材的管理却疏忽了。第一个案例只备课上,没有备课下;第二个案例中没有考虑到保护垫的滑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体育教师特别重视的事情。
2、没有养成注重细节的习惯,根据自己所知所了解,包括自己当体育教师以来的所见所发生,我们都应该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问题,即使是小事故也要做到尽可能的减少,我们要在每一节课后都进行总结。如田径场跑道出现的不平,易造成踝关节的扭伤;跨栏跑中的反栏跑,容易绊倒,导致摔伤;跳高保护垫中的空隙。容易出现颈部的挫伤;器械体操的保护与帮助不当,容易造成身体反关节的拉伤等,这些都是引发伤害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认真检查,并应该做好积极地应对措施,从而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3、安全意识不强。因教师的管理不到位,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欠缺,未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而出现意外事故。这就暴露出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是高喊着“健康第一”的口号,而没有实际行动,只会夸夸其谈,没有实效;没有时刻把安全教育内容落实到教材里,如在球类(篮、足)课教学中,很多老师会忽视了安全教育,只要求大家注意安全,没有应该注意什么、如何保护,结果使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三、解决办法
1、认真严谨备课,提前考虑到影响教学安全的细节。备课是上课的前提,能否把课上好,备课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备课中要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在备教材中,要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熟练掌握教学动作要领与细节,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备组织教法中,要选择进行怎样的教学组织,如何调队、分组,教师如何示范,采取哪些教学方法,怎样使学生掌握重、难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练习方式,使本次教学内容得到很好地落实。在备学生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找出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并加以针对性的纠正、指导。对那些需要加强帮助、个别指导的学生,通过观察、指导做到心中有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大的收获。在备场地、器材和安全措施中,要跟就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考虑场地应如何布置,需要什么器材,多少器材,摆放在什么位置,学生怎样使用这些器材,器材是否安全牢固,使用器材有何要求,怎样使用有限的场地和器材发挥最大效益。备课,这一环节是体育课的重中之重,要严密组织,严格课堂常规,做好安全的防范措施。只有把课上课下每个环节都认真、充分准备好,我们才可以自如地安排教学内容。
2、加强总结,养成注重教学细节的习惯。由于体育课本身的特点,体育课是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达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目的,他是教师教学实践、学生主动参与的双边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从教室和学生两方面出发,注重双边的细节和行为习惯,才能真正的把握住课堂脉搏,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教师要养成注重细节的习惯,在认真备好课的各个环节后,还要对课下的每个细节仔细考虑,如在运动中学生是否穿运动服,身上是否带有锋利、尖锐的物品;运动器材的取、收、存、放是否安全得当;不同班级、性别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程度接受,心理感受等。另外,在教学中,要学会与同行交流,多积累经验,加强反思总结,把握更多细节问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找出适合自己教学。适合学生特点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养成注重细节的好习惯。
其次,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必要的细节性错误。体育课的不安全因素很多,有些伤害事故就是来自学生的不良习惯,如保护与帮助的嬉戏打闹,嘲讽、刺激的不文明表情、语言,故意损坏器材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加强学生文明意识与习惯的养成,主要从集合训练,讲究个人、公共卫生,提倡文明用语,助人为乐等方面抓起;增强健康意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每学期安排适当的健康理论学习,奠定终身体育保健意识;强调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培养高度责任感,主要通过案例介绍引起学生对安全知识的重视,进而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即爱自己、他人、器材,使学生建立高度负责意识。
3、落到实处,在教学与实践中要时刻灌输安全教育。在教学或训练中,首先要使学生了解体育教学与竞技活动的特点和特殊性,让他们知道安全意识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来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课堂要有一定的纪律性,要按指挥进行活动,出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合理安排理论课,注重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对于体弱、胆小、有情绪问题的学生要关心在前,让他们尽可能在愉快、宽松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最后,教师在强调安全教育时,要说明学生的易犯错误及容易发生的危险事故,讲解保护与帮助的具体方法,让学生进行具体操作,掌握实践经验,以便一旦发生出乎意料之事时,学生能够有意识作自我保护与应急处理。安全教育要在思想上得到重视、实践中得到证实,把潜在的危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4、重视骨干,让他们帮助教师管理班级、辅助教学。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体育骨干苗子,让他们带动整个班级进行学习,充分体现骨干作用。给他们机会与场合,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发挥带头与小教师的作用,多配合教师管理、保护和帮助同学让他们提升到既是参与者又是管理者的层次,他们会解决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从而使教学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分析及反思 篇6
关键词:题目;意图;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55-01
一、题目列举
【例1】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让纯种的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杂交,F1全是长翅,F1自交产生F2,将F2的全部长翅果蝇取出,让其雌雄个体彼此间自由交配,则后代中长翅果蝇占()
A.2/3 B.5/6 C.8/9 D.15/16
命题意图:本题以基因分离定律为知识背景来考察学生。但考察的知识点不是单纯的自交或杂交,而是要求学生在遗传学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数学知识,力求找到合适且易于掌握的解题方法。这样就能考察学生的逻辑推理,运算能力和学科综合素质。
教辅书解析:P:纯合长翅(AA)×纯合残翅(aa)F1:长翅(Aa)(自交)F2:1AA2Aa1aa(即有3/4长翅,1/4残翅),取出F2的全部长翅,而长翅基因型为1/3AA,2/3aa,自由交配时,应有多种组合方式:
1/3AA ×1/3 AA →1/9AA长,
2/3Aa ×2/3 Aa→ 4/9(1/4AA、2/4Aa、1/4aa)长、残,
♂2/3Aa ×♀1/3 AA→2/9(1/2AA、1/2Aa)长,
♀2/3Aa ×♂1/3 AA→2/9(1/2AA、1/2Aa)长
后代中长翅果蝇所占比例为:1/9+3/9+2/9+2/9=8/9。
此解析学生往往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在果蝇中雌雄之比约为1:1,在取个体时要想取得雌性和雄性个体时,应该考虑到雌雄的概率,而解析中并未考虑到雌雄比例,很难理解。针对这一疑问,笔者将组合方式重组于下:
1/3AA×1/2 ×1/3 AA×1/2→1/36AA长,
2/3Aa ×1/2×2/3 Aa×1/2→1/9(1/4AA、2/4Aa、1/4aa)长、残,
2/3Aa×1/2 ×1/3 AA×1/2→1/18(1/2AA、1/2Aa)长,
2/3Aa ×1/2×1/3 AA×1/2→1/18(1/2AA、1/2Aa)长,
后代中长翅果蝇为8/36,残翅为1/36,故长翅果蝇所占比例为8/9。
面对教辅书中的解析,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笔者总结出更加易于学生理解的方法,先罗列如下:
在果蝇中雌雄之比约为1:1,雌性和雄性各占1/2,则
F2:1/3AA (♂1/3×1/2AA,♀1/3AA×1/2)
2/3Aa (♂2/3×1/2Aa,♀2/3×1/2Aa)
在F2长翅雄果蝇中含Aa或AA基因型,其所占所有雄果蝇的比值为:♂AA/♂AA+♂Aa=1/6/(1/6+2/3)=1/3;♂Aa/♂AA+♂Aa=2/3
同理可推知:F2长翅雌果蝇中AA占所有雌果蝇的1/3、Aa占所有雌果蝇2/3。这样F2中雌雄长翅果蝇基因型如下表示:
F2:♂(1/3AA ,2/3 Aa)和♀(1/3AA,2/3 Aa),F2中长翅果蝇自由交配(随机交配)有四种组合方式:
♂1/3AA ×♀1/3 AA →1/3× 1/3(AA×AA) →1/9AA长
♂1/3AA ×♀2/3 Aa →1/3× 2/3(AA×Aa) →2/9(1/2AA、1/2Aa)长
♂2/3Aa ×♀1/3 AA →2/3× 1/3(Aa×AA) →2/9(1/2AA、1/2Aa)长
♂2/3Aa ×♀2/3 Aa →2/3× 2/3(Aa×Aa) →4/9(1/4AA、2/4Aa、1/4aa)长、残
后代中长翅果蝇所占比例为:1/9+2/9+2/9+4/9×3/4=8/9
二、教学的反思
1、一切从实际出发,力求找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解题方法。
教师在传授方法技能的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力求找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解题方法。尤其是学科之间的交汇点,教师应该了解学情,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结合教材和教辅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时,就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做题的准确度。
2、摒弃教条主义,发扬教学工作中的创新精神,积极思考,做到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依赖教辅资料,古语道: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在备课时要勇于创新,积极思考。
生成性教学的内涵分析及实践反思 篇7
一.生成性教学的本质内涵
不同的教育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生成性教学。但我们将生成性教学界定为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下所看到的一种教学形态。我们以为, 生成性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而是一种融教学价值观、认识论、知识观和方法论于一体的教学哲学。我们试从几个方面对其含义和特征进行分析。
1. 生成性教学的起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
生成需要多种条件, 但是一个最为基本的、前提性的条件就是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 这是生成的基点, 也是生长点。如果超过了这个基点就可能生成不了, 若低于这个生长点生成也就无所谓生成了。出现这两种情况师生都不可能得到发展, 生成也就无从谈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语文教学中, 一个文本的意义及价值只有也只能在解释者理解视野所能够把握的界域内实现。超出读者的理解可能, 再优秀的文本也是徒然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 再美的音乐也是无益的。而构成读者的理解可能, 或者说, 决定读者理解视野深广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该读者的前理解, 即面对某种具体文本时, 他的前认知图式。因为, 所有的文本蕴含之义, 均要在这一前理解图式中, 进行同化或顺应的, 如该读者的前理解把握不了, 那么, 对该读者而言, 即使最深刻独到的文本含义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了。这里我引入了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图式理论, 试着从这个角度, 更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预判。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学生的前认知情况应该值得我们老师好好重视。我以为, 中学生前认知图式主要呈现相对不成熟的特征, 而这种不成熟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前认知图式的相对贫乏, 在学习教材课本时, 缺乏构建新的理解和知识的基础; (2) 前认知图式的相对幼稚, 往往无法应对诸多教材课文内涵的复杂性、深刻性的理解需要; (3) 前认知图式的相对混乱, 无法自觉地对知识内容进行推论和整合, 经常知其然, 而不知道其所以然。鉴于以上三点认识, 我以为, 语文学习中作为解释主体的学生, 其前理解既要尊重又需提升。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前理解水平, 立足于学生前理解的能力, 来引导文本解读, 才有可能产生真正出自学生认知图式的解释文本, 这是构成语文生成性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2. 生成性教学的动力——多边的交往互动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它决定事物的性质, 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它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动态生成的动力是课堂教学的内因, 即学生本身的内部矛盾, 主要表现为教师向学生提出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学生未知的东西, 它要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水平。这种教学要求反映到学生的主观上, 就会变成一种心理的需要, 在思维内部矛盾中经常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这种新的需要又会引起新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从而启动探索的需要。当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 就产生了新的需要与原有思维水平之间的矛盾, 形成了课堂发展的动力。按照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当新的思维课题被原有的知识结构所同化, 思维结构便发生量的变化;当原有的知识结构不能完全与新的思维课题相适应, 则发生知识结构的顺应过程, 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而产生的新的需要与原有知识结构及其水平之间矛盾的对立统一, 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根本动力。
由此可见, 生成的动力来源于师生间以及生生间的交往互动。教学即交往, 交往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 教学交往即人与人本质力量的相互关系。通过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 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彼此的智慧和修养, 达到彼此的共识、共享、共进。虽然, 在只有预设的课堂里也有交往, 但只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 并且是以教师和全班同学交往为主的单向交往。在充满生成的课堂里交往不仅仅有师生间的交往, 而且还有生生间的交往, 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发出信息, 学生在接受来自其他人信息的同时也向外人发出信息, 整个课堂是一个多层次的交往网络, 并且信息的流动方向也不是固定的, 整个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交往过程。
3.生成性教学的目标——为了师生的幸福生活
生成性教学认为, 教学应该以“学生和教师的幸福生活”为自身的价值追求, 强调对“人”的关注, 把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现实境况的关注作为思考和设计教学的现实前提, 把对为了教学活动主体的可能幸福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终极目的和内在价值。可以说,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追求“幸福生活”的进化史。无论是作为群体的个体还是作为个体聚合的群体, 我们都渴望着自身的发展, 并被别人承认与认可;我们都向往着自己的生活幸福, 并为此去竭尽全力。因此, 对每一个体而言, 幸福生活其实就是一种可能生活。教学, 就要承担起培育学生对自己可能的幸福生活的感受力的职责, 并通过教学实践成为学生感受幸福生活的过程,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幸福敏感性和创造欲。
然而, 长期的灌输性教育和“传递性教学”却无视学生对这种幸福生活的追求, 他们把“自以为是的儿童的需求”作为教学的目标与目的, 从根本上说, 这些目的是社会和成人的现实需求在儿童身上的体现。“传递性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学是“去学生在场”的行为, 它通过对学生身心的控制与强制, 在强制的灌装过程中去达成成人和社会的目的。教学造成了儿童的物化, 人对社会幸福感的消失和不安全感的剧增, 最终是社会的物化和反思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丧失。
而生成性教学将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的一种生活, 认为教学生活是师生“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 为了生命发展和完善, 提升生命质量, 以及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所进行的生命活动”。所以, 生成性教学活动是一种人为性和为人性的活动, 人为的目的在于为人, 即为人的生命成长之需要。人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目的, “教学生成归根结底在于生成人”, 生成一个有着鲜活生命的人。尽最大可能来满足师生生命成长需求的不断升级, 在一种宽松和愉快的生活氛围中使师生体验教学活动带来的幸福感, 并在愉悦的状态中寻求教学的生成, 成为生成性教学的应然追求。
二.生成性教学的实践反思
新课改以来, 在对“生成性”教学的积极倡导和实践下, 学校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一些新鲜的、精彩的、令人惊喜的改变。然而, 以生成性哲学观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 尚需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尊重文本原初的价值取向
课程丰富的人文价值内涵、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及师生的个体性等诸多方面决定了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意义生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可是, 对灵活性的过度发挥或曲解, 对文本的多元理解盲目追求导致了教学生成的随意性。这样的课例还真不少:
学了《愚公移山》后批评愚公蛮干;学了《背影》后说父亲攀爬铁道给儿子买橘子“违反了交通规则”;读完《故乡》学生将多子同饥荒, 苛税, 兵, 匪, 官, 绅并列, 极言不计划生育的危害……这种脱离文本具体语境解读对文本随心所欲的“理解”是很不严肃的, 它不仅违背了理解的规律, 而且也偏离了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生成虽然强调教学中意义生成的创造性、多元性, 但这种行为是以尊重文本原初意义为前提的, 即关注文本创作时作者的内心世界, 寻找文本的原初价值观。再如《项链》课上, 老师让学生讨论:“假如项链没有丢, 假如项链丢而复得, 结果会怎样?”于是众说纷纭:玛蒂尔德经受不住一条假项链的事实, 精神崩溃了;玛蒂尔德要佛来思节夫人赔偿精神损失费, 跟她打起了官司;玛蒂尔德靠赔偿得来的钱重新进入上流社会, 之后与路瓦栽离婚……这样的课堂热闹了, 丰富了, 可是文本所蕴涵的深刻的人文关怀却不见了。在这种脱离文本的借题发挥中, 文本已不是解读的对象, 只成了一场讨论的“引子”, 这样的意义结构与文本的主旨意义是没有一点本质性联系的, 这种所谓的“创造性解读”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因此多元解读不能“无边界”, 文本“不确定性”绝不是“任意性”、“随意性”。教师需要分清哪些多元解读是丰富和创造了文本意义, 哪些则分明是在扼杀文本的生命, 特别是对文学作品作出个性解读的时候, 牢牢把握该有的“底线”。
2. 把握生成与预设的辩证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 也需要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 缺一不可。教学中, 我们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 师生的行为都要受到既定规则的约束, 这种预设性将限制师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生成”, 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 但因缺乏目标, 也会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
为此, 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首先, 教师要有强烈的动态生成的观念和课程意识, 敏锐地捕捉生长点, 冷静地分析其对教学的价值, 选择适合的应对策略, 调整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 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 激发更多的新思想和创意。其次, 关注“生成”并非要摒弃“预设”。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许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 越是准备充分越是预设好, 也越是能够生成好。反之, 越是仓促、草率、过于自信或不负责任, 越是不能很好地预设和生成。因此, 预设和生成都要从备课开始。备课的根本是备学生, 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现在的孩子大多见多识广, 在学习新知之前, 他们的脑海里并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备课前教师必须熟悉学生, 并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前理解, 找准学生的真实起点, 从学生现有的体验水平、理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 分析文本, 制定多维目标, 然后依据目标预设几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 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 为课堂生成奠定基础。在实际教学中, 如果出现课堂中获取的反馈和预设有不一致的地方, 那么教师就应调整课堂教学, 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 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 让其思维“归队”, 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
3. 构建新的“我——你”型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 人们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理解一直徘徊在“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的单主体观上。表现在有些课堂上, 表面上看是师生之间你问我答、有说有笑, 热闹非常, 实际上却是教师通过提问在挖坑, 引着学生往里跳, 学生还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教师依然处于强势的主体地位。一位教师讲《项链》时, 问:“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生:“讽刺了她强烈的虚荣心。”师:“是什么样的虚荣心呢?”生:“女人的虚荣心。”师:“哪个阶级的女人呢?”学生终于说道:“小资产阶级女人。”教师此刻才满意的表扬学生答对了。这样的课堂虽有对话, 但学生的体验不被尊重, 学生的情感被漠视, 教师心中只有自己的“完美答案”, 所以, 这本质上还是一种控制被控制的关系。还有的课堂,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隐退”, 任由学生随意发挥, 自说自话。学生说到哪儿, 教师就跟到哪儿。如一教师教学《陈情表》, 一名学生问:李密为什么不把他九十六岁的老祖母一同带去上任或自己要求在家乡做官呢?这位教师马上说:“好!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于是, 一堂课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而又无意义的讨论。学生的认识明显出现了偏差, 教师不矫正, 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不见了。在这样的课堂上, 师生之间被局限为简单的主客对立的关系, 一方支配和控制着另一方, 不可能展开真正平等的对话, 教学生成则更是一种奢望。
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为我们理解和重构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内涵。在此视角下, 传统的主客对立的“主体———客体”对立的“我———他”型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主体———主体”间的“我——你”型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关系是相互的, 关系是平等的, “我”影响“你”, 恰如“你”影响“我”。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不会再出现一方控制另一方、话语霸权垄断课堂的局面, 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和学生双方在精神的理解和沟通中获得了新的经验, 获得精神的扩展, 在交往中, 各自都接纳了对方, 构成了双方之间的精神交流。“新话题” (也就是新教学资源) 就会不断喷涌, 生成成为可能。
4. 选择学生生长和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
近些年来, 在教学实践中, 出现了单纯强调“学生的活动”, 把“课堂中有无生成、有何种程度的生成”, 甚至把“学生在课堂活动、发言的分钟数的量化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唯生成”倾向。单纯强调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行为, 甚至盲目崇拜那些“可以引领教学生成”的方法, 在根本上是一种工具理性的思维模式, 其结果往往再次陷入“技术主义”、“唯方法主义”的泥潭, 沦为“预成论”教学的现实。仅仅把生成性教学作为改造教学“预设”的教学方法也会阻碍教师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使其沉溺于方法的迷醉与追逐之中, 从而丧失创生个人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激情和动力。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反思及对策分析 篇8
一、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反思
1.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如今,我国高中对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许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也积极努力改进听力教学方法和形式,如在用录影机播放听力、让学生进行锻炼后,再用多媒体来对答案,并就听力障碍如语速、词汇、语音等进行分析,给予学生必要的辅导。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不过,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相比,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仍旧是高中英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一环。
2.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熟悉听力教学大纲,盲目地以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来进行听力教学安排,在听力教学中教材内容仅限于课本、练习册,听力教学形式仅限于放录音、对答案两方面,听力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方式,加上高中英语听力成绩只是单独记档,听力考试成绩未被纳入考试成绩中去,所以许多学生对听力教学难以提起足够的热情,在听力教学中情绪低落。其次,部分教师虽然对英语听力教学在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高中英语教学任务重、时间紧,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在有限的听力教学时间里,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他们往往会采用高考题或难度较高的题进行听力训练,这无形中加大了听力训练难度,影响了学生学习热情。
(2)学生方面的问题。许多高中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中,都存在学习态度不正这一问题,听力考试的特殊性,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听力不用学,只要会“蒙”就行了。就是这种错误的心态,使得许多学生在听力学习中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此外,一些学生由于在英语入门学习中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和音标,听力分辨能力差,词汇积累少,对听力训练产生了一定的畏惧心理,这也会影响他们的听力学习热情。部分学生在英语日常学习中,都会借助语速很慢的听力朗读进行听力训练,长此以往,遇到语速正常或者语速较快的听力材料时,他们必定会遇到语速障碍问题。
(3)母语环境干扰。学生在听力学习中,常常会受到母语环境影响,如许多人在听力训练中缺乏英文思维,不能直接进行语言信息转化,除非将听到的内容用中文翻译出来,才能明白训练的内容,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这就影响了他们的反应速度和记忆效果。
二、解决高中英语听力教学问题的策略
1.完善高中英语课堂听力教学规范。在新课程对学生听力达标要求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学校应针对新课程听力教学目标,规范听力课堂教学,通过听力教学制度对高中英语教学材料、题型、重点等作出明确规定,要求教师从“听”入手,在英语环境中培养学生听力能力。高中英语则要结合学校和新课改听力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听力教学材料,将更多的语言地道、文笔流畅的听力材料应用到听力课堂上来;关注英语听力教学与其他教学的关联,一方面加强词汇、语法、英语基础知识,一方面在听力教学中将听写、听说结合起来,通过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2.科学设计听力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听力训练是听力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从听力练习入手来优化听力教学质量。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听力测试等了解学生听力存在的不足,然后对症下药,科学设计听力训练。
分析及反思 篇9
2014 年05 月18 日, 接报警称: 在我区某村一机井内发现一双女士凉鞋, 经村民初步打捞发现井内有一具女尸。经辨认该女尸系我区2014 年5 月13 日走失的杨某。
二、现场勘查情况
现场位于我区某村, 尸体现场位于该村沿路一机井内, 其井内覆盖有大量麦秸秆, 机井井口外径为80cm、内径为60cm, 井深至井内水面约25 米, 机井距公路南沿15 米, 打捞尸体时, 在该井内打捞出大量建筑废弃砖块, 在距尸体现场1000m的路沟内发现与井内建筑废弃砖块类似砖堆。
三、尸体检验
( 一) 一般情况检验
死者杨某, 女性, 16 岁。衣着检查: 尸体上身穿黑色短袖外套, 下身穿黑色足蹬袜裤, 内穿紫色内裤, 赤足。
( 二) 尸表检验
女性尸体, 尸长162 ㎝, 尸斑不明显, 尸僵缓解。角膜混浊稍能透视瞳孔, 双侧下眼睑结膜有散在性针尖样的出血点, 右下唇粘膜局部破损。头面部及体表有多处片状擦挫伤。左侧小阴唇内侧粘膜有破损。
( 三) 解剖检验
头、颈部: 颞、顶、枕部帽状腱膜内出血, 左侧颅底窝线状骨折, 右侧颞叶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颈部肌肉有灶状出血。
胸、腹部: 各脏器位置正常, 水性肺气肿, 肺粘膜可见散在性出血点, 切面有水性液体流出。气管内有水性液体。心脏粘膜有针尖样出血点, 心腔空虚, 左心室壁较右心室壁色泽淡。脾呈缺血收缩状。胃内有水样内容。
四、法医学分析
( 一) 死亡原因
根据尸体检验, 死者双侧眼睑结膜、心脏粘膜有针尖样的出血点, 肺粘膜有散在性出血点, 说明杨某系窒息死亡。头部共有八处钝性创口, 解剖发现死者水性肺气肿, 气管内有水性液体, 脾呈缺血收缩状, 心腔空虚, 左心室壁较右心室壁色泽淡, 胃内有水样内容, 说明杨某符合生前溺死特征。结合现场勘查根据尸体检验认为杨某符合颈、头部受到钝性外力作用后溺水死亡。
( 二) 死亡经过时间
根据尸僵缓解程度, 尸体腐败及角膜混浊程度, 推测死亡时间为入井4 天前后。
( 三) 致伤物推断
死者头部共有八处创口, 创缘较钝, 颅底有骨折, 说明杨倩生前头部受到钝性外力作用。死者右侧颈部肌肉有灶状出血, 说明杨某前颈部受到钝性外力作用。综合分析为扼颈、砖块投掷砸击形成。
( 四) 作案动机与目的
受害人为年轻女性, 独自在傍晚归家路上, 遭遇嫌疑人, 嫌疑人临时起意将杨某强迫束缚。结合尸体表现, 在死者阴道内发现有人精液成分, 所以基本明确该案系一起强奸杀人案件。
五、破案简记
受害人在案数天前骑电动自行车傍晚归家, 在其乡村小路上与嫌疑人何某路遇, 何某驾驶轿车, 见受害人杨某貌美, 遂起邪念, 调转车头拦路挡在受害人杨某前面, 谎称车坏了让杨某帮忙修车, 杨某将电动车停放在路边帮何某, 上车后何某遂将车门锁死, 强行将杨某拉往其家中实施强奸, 深夜时欲放其归家, 但杨某在遭受强暴后扬言要报警, 遂激怒嫌疑人何某, 何某将其掐昏后拖至家门外, 杨某在拖拽过程中苏醒, 伺机逃跑, 何某害怕其行径暴露, 追赶上杨某后将其投入距其家1500 米处的机井内, 并盖上井盖, 次日, 杨某坠井后呼救被村民李某听到, 李某告知何某井内有声音, 何某在次日傍晚, 打开井盖, 向井内投放砖块, 后投放麦秸秆将其覆盖。数日后, 村民浇灌庄家, 抽水时发现井有大量麦秸秆, 便进行打捞, 发现杨某鞋子浮出水面后报警。接警后侦查人员通过调查走访, 调取相关视频监控将何某列为嫌犯, 通过现场勘验缩小了侦查范围, 法医在死者阴道内提取并发现了人体精液成分, 利用DNA检验成功锁定了犯罪嫌疑人何某。至此, 本案成功告破。
六、思考
现今社会, 对女性的暴力案件时有发生, 女性如何增强防范意识, 保护自身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都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面对犯罪嫌疑人时, 应该如何应对, 如何避免遭受二次侵害。通过本案的成功侦破, 对女性增强自身防范提出以下几点反思:
( 一) 女性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诸多的暴力案件中, 很多都是由于女性的自我防范意识不强, 才给犯罪嫌疑人留下了可乘之机。这就需要女性在平时注意: 1、在夜晚时尽量不要在人烟稀少的小路行走; 2、在面对陌生人搭讪时要提高警惕; 3、在发觉陌生人有不轨企图时, 尽量逃往人多的地方求救。
( 二) 女性应适时的进行紧急避险
当女性正在遭受不法侵害时, 不能盲目的挣扎呼救。如嫌疑人持械, 决不能过度反抗, 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伤;在嫌疑人情绪激动时, 万不能言语激化。例如本案中杨某在遭到侵害后扬言报警, 激怒嫌疑人, 从而导致杀身之祸。
( 三) 女性应学习增强法律知识, 做到正确的正当防卫
学习法律知识, 武装头脑, 在遭遇犯罪嫌疑人时就能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用言语来感化犯罪嫌疑人, 从而放弃犯罪侵害, 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正确理解正当防卫概念, 在遭受侵害时, 正确处置, 避免过度防卫。
总之, 在女性面对不法侵害时, 应冷静、沉着, 顺势而行。巧妙的运用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伤, 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摘要:本文通过对强奸杀人案件的现场的勘查、尸体解剖分析、推导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目的, 从而为侦查指明方向。通过尸体检验提取微量物证为锁定犯罪嫌疑人及认定其犯罪事实提供依据。通过案件的侦破, 反思其社会学效应。
关键词:法医学检验,现场勘验,作案动机,反思防范。
参考文献
一次函数图像教学分析及反思探究 篇10
关键词:一次函数图像,教学分析,反思
一次函数是反映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 是函数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中学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 学生对一次函数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够理想, 学习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有不少学生学完之后仍对一次函数理解似懂非懂。同样,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困难和困惑, 存在教学效果不佳等现状。因此, 为了指导教师摆脱教学困境, 纠正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有必要对一次函数相关知识进行教学分析与反思。
一、一次函数知识预备
(一) 一次函数定义
一般地, 形如y=kx+b (k≠0, k, b是常数) , 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y是因变量, k为一次项系数, 其图像为一条直线。当b=0时, y=kx+b即y=kx, 原函数变为正比例函数, 其函数图像为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注: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 一次函数图像
结合一次函数的定义, 利用列表、描点、连线三步得出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由于一次函数中一次项系数k和常数项b取值的不同, 对应图像有六种情况, 具体分类有:
(1) k>0, b>0; (2) k>0, b=0;
(3) k>0, b<0; (4) k<0, b<0;
(5) k<0, b<0; (6) k<0, b<0。
具体图像如图2所示。
二、一次函数图像教学分析
(一) 强调一次函数图像不全是直线
遇到实际生活与函数相结合的题目时, 学生容易先入为主, 走进“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的误区。
一次函数教学中, 较少要将生活实际与一次函数做到有机结合,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画实际问题的一次函数图像时, 要注意图像受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条件限制, 而不是“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有时图像可能是一条线段或射线或有限个点组成。
解决策略:解决一次函数类的实际问题时, 提醒学生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明确题目的要求, 进行一次函数图像讲解时, 需补充说明。
(二) 不断强化数学思想教学
1. 数学结合思想
用一次函数观点解决一次方程 (组) 、不等式 (组) 的问题时, 学生只会一味地想到去解一次方程 (组) 、不等式 (组) (只会从“数”的角度考虑) , 而忽视数形结合的思想。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可能很少启发学生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学问题, 用变化和对立的眼光分析问题, 加强各种知识间的联系。
解决策略: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通过一次函数图像的交点来解一次方程 (组) 、不等式 (组) , 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印像。
2. 分类讨论思想
在画一次函数图像时, 分别对一次项系数k和常数项b的取值进行分类讨论, 得到了六种不同的图像, 图像的象限分布也不同, 分别为:
(1) 当k>0, b>0时, 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
(2) 当k>0, b<0时, 图象经过一三四象限;
(3) 当k<0, b>0时, 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
(4) 当k<0, b<0时, 图象经过二三四象限;
(5) 当k<0, b=0时, 图象经过二四象限;
(6) 当k>0, b=0时, 图象经过一三象限。
教学注意:在进行图像教学, 尤其是涉及画一次函数函数图像或者遇到一次函数图像问题时, 如果一次项系数k和常数项b取值不确定, 先要讨论两个参数的取值范围, 这样才能最终确定函数的图像分布问题, 养成好的习惯, 分类完整, 不重不漏。
三、一次函数图像教学反思
一次函数图像是一次函数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学时, 如何引导学生画出函数图像, 并让学生深入理解图形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关键;其次, 由图像如何得出性质, 并会用性质解决、分析相关图像问题是后续学习其它函数的保证。如何处理以上两种问题, 进行合理化教学, 需要数学教师进一步反思, 改进教学方法,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反思一:如何画函数图像?
画函数图像, 是学生中学阶段的一项学习基本功, 如何正确得出函数图像, 有助于学生对函数图像的深入理解。
反思二:如何讨论函数性质?
函数的性质应紧密结合函数图形展开, 正确理解函数图像, 将有助于学生讨论函数性质。讨论性质时, 教师不能直接照本宣科, 而应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慢慢引导, 得出正确答案。
四、结论
其一, 通过列举教学过程中常见误区, 对一次函数图像教学进行分析。
其二, 结合教学过程所遇困惑, 反思教学中的弊端, 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从而有效地进行函数教学。
参考文献
[1]黄迪, 吝孟蔚, 杜宵丰.八年级学生一次函数图像的错例分析[J].数学教学研究, 2015 (7) .
分析及反思 篇11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问题;策略;研究
一、引言
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也是现代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自2004年秋季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实施以来,2009年秋季起湖北、云南、河北、内蒙古四省开始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将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转化为行动,并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呈现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式。在实施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困惑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方式,是否具有反思和研究的意识及能力,是区别专业教师和非专业教师的重要标准。使自己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打破了以往一味地接受他人教育理论的被动局面。教师以自身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反思,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回顾,可以不断地剖析自己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细致、冷静地加以推敲,积累经验,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从而逐步提高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促进自我的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反思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1.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反思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中学老师虽然有教学反思,但是他们的反思初衷并不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能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21世纪公民,而是为了达成知识与技能,为了分数的提高,忽略了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维目标的达成。开展反思性教学不应只注重对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效果的反思。因为反思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并不能保证反思内容的正确性,而反思内容的正确性依赖于教师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当地高中化学教师时间普遍有限,并且很多教师不习惯笔头书写,导致一些反思的想法稍纵即逝。久而久之,教学反思的自觉意识越来越淡薄。没有实践的反思是空洞的,教学反思只有基于实践才能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而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虽有不同程度的教学反思,但有很多教师都将反思理解为意识流式的思考方式,并未对反思过程进行深度加工,没有思考下一歩应该如何行动,缺少探究、批判的成分,没有将反思的结果应用到后面的教学实践中,导致反思过程不了了之。
2.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主观性对策分析
如果一名高中化学教师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和帮助学生考试得分,不愿意进行教学反思,最后导致在教学日益模式化的同时也沦为教书匠。所以转变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教学反思欲望尤为重要。教学反思的前提是发现问题,之所以很多化学教师缺乏教学反思的自觉意识,原因之一是问题意识淡薄。因此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前提。我们时常要求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而言,同样要培养一种问题意识,《化学教学》《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这3种中学化学教师熟知的化学教育期刊中优秀教师的论文和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捕捉反思点、勤于在文献阅读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理论修养,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实践,最终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的教师,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培养问题意识,对于提高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处都在做研究,我该怎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怎样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怎样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这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等等问题。这些教学中的决策判断就是研究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科学研究者,拓宽理论基础,以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用研究者的身份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在教学中进行教研,以教研促进和改进教学。较高的个人效能感有利于教师主动进行教学反思。因此教师从自身角度应该提高个人效能感,从教师的信念系统出发,刺激教师教改的欲望和教学反思的动机,实现有效地、持续地教学反思。
3.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客观性对策分析
那么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这种行为来说,有利的环境支持、浓厚的反思氛围等环境因素给教师提供了培养教学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土壤。因为反思不仅仅是个人活动,也是群体活动,群体中的反思氛围为个人的反思提供环境支持。从大的角度来讲,新课程改革已经为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大环境支持,建议从学校、课题组、讨论小组等形式团体出发,营造良好的教学反思的氛围,让教师生活在反思的环境中。
从小的角度来看,教育管理机构或者学校在教师管理与培训方面应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内在学习动机,使教学反思普及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进行教学反思需要一定的动力支持,从问卷和访谈中得到的信息来看,目前有很多教师不愿意进行教学反思,也有些老师虽然进行教学反思但也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反思,而在这一点上,也缺乏相应的系统的专著阐述教学反思。所以构建教学反思的动力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兩个方面来构建教学反思动力系统:巨大的升学压力导致高中化学教师没有精力顾及教学反思,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学生的成绩上。适当给高中化学教师减负,让他们不再整天忙碌于机械性地批改作业,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反思。适当给高中化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奖励。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反思型的活动来呼吁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并给以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先从外部条件上引发教师教学反思的动机,再进一歩过渡到教师自发的教学反思中。
三、总结
从对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的调查中得知,教师不愿进行教学反思的原因除了现行评价标准向学生成绩倾斜之外,还因为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教学研究评价体系。以教学反思促进和带动的教学研究不像学生的成绩一样容易定量地进行比较和分析,部分学校当局不能客观地看待教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导致教学研究评价体系不完备。针对这一点,建议从校本研究出发,为每一位教师建立教学研究档案袋,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过程性,倡导全员参与,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角度的多维化,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去评价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以此来拉动和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徐泓.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与思考—基于2009年— 2010年3种中等化学教育期刊文献的分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 11: 64.
[2]张学民;申继亮.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对教学能力的促进[J].外国教育研究,2009, 36 (09): 10.
[3]严忠义.浅谈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 06: 10.
分析及反思 篇12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条传统经验, 符合语文教学规律, 而且实践也证明它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方面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校的薛彩凤老师在学校教研活动上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给予树》一课, 将阅读教学与小练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给了我很好的启示。整堂课我一直沉浸在薛老师入情入境的教学之中, 那浓浓的爱, 感染了学生也感染了在座听课的每位老师, 特别是最后拓展部分的升华与提炼,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描述】
师:在生活中, 你曾经有过给予的经历吗?你曾经为谁做过什么?谁曾经为你做过什么?让你至今难以忘记!
生:过生日时候, ……
师:你们为什么要互相请对方一起过生日呢?
生:因为我们是好朋友, 都想在生日的时候祝福朋友。
师:同学们, 这就是爱!爱就是生日时, 送出一份祝福!
生:我去青青家时, 她洗了一个苹果给我吃!
师:这就是爱, 爱是一个苹果。事情过去这么久了, 你还记得, 因为爱总是让人难以忘记, 因为爱总是让人快乐, 让人幸福!
师:让我们到生活中去传递我们的爱吧! (出示多媒体课件:一曲动人的童音合唱《让世界充满爱》缓缓奏起……)
师 (深情地朗诵) :当爸爸满脸疲惫回到家时, 我送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爱是——— (画面出现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 课件显示句子)
生 (齐说) :爱是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
师 (深情地朗诵) :当同学在台上表演节目的时候, 我们给予热烈的掌声。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画面出现热烈鼓掌的情景, 课件显示句子)
生 (齐说)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
师:“爱”还可以是什么?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来。 (课件出示:爱是_______。)
老师巡视, 和学生一起交流。指名学生上台板在黑板上板书。学生依次上台, 黑板上写了满满都是爱的诗句。
师:我们班同学个个都是小诗人, 那是因为我们的心中都感受到了爱, 心里都藏着爱, 所以能写出爱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自己创作的爱的诗篇———《爱》
爱是一个苹果
爱是一双温暖的手
爱是一首动听的歌
爱是一个美好的祝愿
爱是送上一束美丽的鲜花
爱是不懈的努力
爱是给流浪人的一碗饭
爱是老师对我耐心的指导
【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 每一册除了安排4-5次大习作外, 同时结合相应的课文安排了2-3次小练笔, 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信息, 即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结合写作教学。但许多老师对于“读写结合”的理解过于狭隘, 往往是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寻找读写结合的点, 久而久之, 小练笔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 所以当教师“主导命令”安排小练笔时, 学生却敷衍了事。因此, 本人认为读写结合还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入手, 入情入境, 抓住“情感点”及时开笔, 实现读与写的相得益彰, 正所谓“情到浓时, 不吐不快”。
一、“交流入境易入情”
人的状态是一种很丰富的资源, 成功的心灵对话离不开精心打造的场景。创设成功的情境, 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火花, 把理性的学习内容化为感性的材料, 使学生处于兴奋积极的学习状态, 让课堂形成一种活跃、和谐的整体氛围。这种整体氛围所产生的精神“力量”, 能充分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 让孩子沉迷于精神乐园中。薛老师就是充分挖掘教材和现实生活中爱的内涵, 有意识的采撷那些能激荡学生产生爱的情感材料, 将那一幅幅盛满爱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再配上薛老师定调准确、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和那曲动人的童音合唱《让世界充满爱》缓缓奏起……学生交流时所创设的这一情境始终使学生浸润在一种很浓郁的亲情与友情氛围中, 让学生充分领略、感受爱的魅力, 然后顺其自然地穿插了“爱是___________”的小练笔。
此情此景, 我们可以想象, 学生有很多想说的话, 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说能充分表达自己情感的话。因此, 在课堂上, 我们可以听到许多非常富有童真的精彩话语。最后, 薛老师指名学生板书句子, 并有意识地把它组合成一篇诗, 就在不经意间一个文学小作品诞生了, 学生们竟然个个都写得那么真切、生动、优美, 又是那样的富有感情!此时此刻, 父子间、母女间、同学间、朋友间……的亲情友爱, 在孩子们心灵中传递着, 让爱成为弥漫课堂的一种旋律, 从而使学生陶醉其中, 涵养性情, 濯亮精神!
二、“情到浓时始开笔”
情感的体验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拥有丰富的体验, 拥有澎湃的激情, 才能有表达的欲望, 下笔才能一吐为快。写作实践告诉我们, 写作主体在体验中能更好地表达, 体验式的作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情感化的语言, 使得体验能够在习作中得以延续、升华和凝固。
在《给予树》一课中, 薛老师在进行了层层深入地引导之后, 把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都带进了生活中,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爱, 体验爱, 提炼爱, 最后学会表达爱。只有当爱的魅力真正地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 让学生愉快地走进这种爱的氛围中去触摸它, 感受它, 爱才会脱离枯燥、抽象而显得平易近人。学生正是想找个机会写一写的时候了, 薛老师恰到好处地安排了这个小练笔。课堂上, 学生一听说要写下来, 激动万分, 挥笔疾书, 四五句话一会就完成了, 纷纷举手想要交流。写作成了情感宣泄的出口, 成为一种迫不及待的需要, 学生怎么会写不好呢?真可谓“情动而辞发”, 学生写得情真意切, 薛老师把这些句子串得自然, 使之成了一首诗, 学生读着自己写的诗句, 无限的成就感在每个孩子的心里悠然滋生。薛老师寻找到了“情感点”, 安排了小练笔, 以写来固化情感, 使情感更深入。通过写,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了爱, 感受到了爱, 让爱真正进入了学生的心里, 同时学生写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正确地引领。真可谓是一箭三雕!
“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 只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才能让学生敞开心灵, 畅所欲言, 放飞思绪, 抒发心声, 情到浓时始开笔, 从而有效地实现“读写结合”。
参考文献
[1]包南鳞《小学语文教师》月刊[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2期。
[2]婓海安《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J].语文报社出版2007.2 (总第470期)
【分析及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案例分析及反思09-11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05-29
调查与分析反思05-24
英语期中考试分析与反思07-01
英语中考试题分析反思07-08
期中考试成绩分析与反思08-08
《确定位置》案例分析与反思06-09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与教学反思10-04
六年级数学期中试卷分析与反思09-24
西王小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总结反思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