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精选9篇)
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 篇1
一、事业单位经营收入与经营支出预算编制的依据。
事业单位经营收入与经营支出预算编制的依据要与经营的发展目标结合, 符合事业单位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展的经营活动应以实际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
(一) 事业单位经营收入预算的编制应结合上一年和近三年经营收入情况
结合当年市场行情, 同时兼顾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 合理预计销量, 合理测算经营收入。并将经营收入细化到每个产品, 在产销存明细测算表基础上编制经营收入明细表, 按预计的售价测算每个产品或每个服务的经营收入列入收入预算。
(二) 事业单位经营收支预算的编制应结合本单位生产流程或服务流程深入到生产环节或服务环节
对每个步骤进行深入透彻的了解, 绘制生产工艺流程图或服务工艺流程图。然后在工艺流程图基础上核实每一生产环节或服务环节的耗费, 测算各个步骤的定额。
(三) 摸清家底, 合理预测
年初对本部门本单位所有可利用的资源, 根据一定的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测算, 然后结合本年度生产情况或服务情况合理配置各项资源, 核定营业支出的实际成本, 确定每项工作完成后所达到的效果。
(四) 与各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也是经营收支预算编制的依据
人在各项工作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 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过程应充分与各部门沟通, 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模式, 才能取得更符合实际的相关数据, 使预测数据更真实可靠, 方能编制出一套趋于完美的预算, 否则财务部门高高在上, 气势凌人, 其他部门也不会尽力的配合工作, 所以在编制预算过程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也是编制一套完美预算的依据。
(五) 参照本行业纵横向市场规律, 结合本单位实际预测切实可行售价等重要财务指标
对重要的财务指标的预测不能闭门造车, 应符合本行业的市场变化与市场需求情况, 并参照横纵向市场规律, 做出合理测算, 使预算更有参考性和可比性。
二、事业单位经营收支预算编制的原则
(一) 坚持效益优先原则,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进行全面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经营收支预算的编制应本着效益优先的原则, 合理有效配置本单位的资源, 将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所有资源都要包括在预算的编制中, 也就是说不能仅局限于单位单纯的经营范围中的经营收入与经营支出还要囊括其他的收支比如固定资产的出租出售, 计划内的捐赠支出等等, 坚持做到把收益放在第一位, 做到全面预算管理。
(二) 坚持积极谨慎原则确保收能抵支, 降低财务支付风险
在编制事业单位经营收支预算过程中, 要坚持积极谨慎的原则, 不回避销量的减少, 也不回避售价的降低等客观存在的事实, 要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客观预测收入与支出。在收入上要尽量保守预算, 在支出上要保持不漏项, 不少计, 要全面完整, 还要持谨慎性原则, 收入保守, 支出预测全面, 尽量做到在收入上预测的基本上都能执行到位, 支出上在实际列支时都能在预算之内, 这样就能做到既积极又谨慎。同时还要做到收能抵支, 假如经济持续下滑, 即使做不到利润盈利, 但扣除非现金支出的折旧费等费用也要做到在现金上收能抵支, 如果经营收入的现金流入不能足以支付经营支出的现金流出, 在做预算进程中, 就要把持续经营的筹资预算放在预算中, 否则收不抵支的预算不是完美的预算, 这样不仅能降低财务风险, 同时也能为领导层决策单位的发展战略等提供可靠有用的数据。
(三) 坚持自下而上原则, 确保预算具有可操作性, 针对单位生产经营的细节处着手, 围绕生产经营方向实施
事业单位经营收支预算的编制应从基础做起, 而不是自上而下按设计的表格再归纳填测。编测预算的人员应深入生产经营或服务的基础环节, 了解产品的生产环节, 从基础抓起, 了解每一个能带来收益的资源, 比如房屋建筑物, 机器设备, 无形资产等等, 再与人相结合, 测定切合可行的定额成本, 然后进行分析、审核形成符合本单位的财务预算模式, 而不是按部就班和纸上谈兵。并且要与单位生产经营方向或服务方向相结合, 尽量满足长期经营或服务的需要, 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财务预算而完成预算工作的短期行为。
(四) 坚持权责匹配原则, 保证预算切实可靠, 围绕单位发展战略实施
事业单位经营收支预算的编制要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收入与支出要匹配, 符合配比原则, 收入与支出要做到收入与支出合理的相抵业务, 而不是无关联的相匹配。如不关联的收支是不能在预算中相匹配的放在一张测算表上, 而是要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分清权责对等与匹配的关系, 在时间上, 在业务上要将相互关联的对象按经济业务的性质进行合理归纳与汇总, 不仅要做到与单位资源的相结合, 还要做到与单位的发展战略相结合, 符合单位发展战略的要求, 做到预算的编制能切实为单位发展战略服务。
(五) 坚持信息沟通原则, 保持财务预算的完整性, 确保财务预算顺畅执行
事业单位经营收支预算的编制过程, 信息的沟通很重要, 其实人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因素, 要打破财务预算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的思想, 撇开财务部门高高在上的姿态, 要在预算工作中讲究信息沟通的方法, 不用财务部门惯用的报表格式去要求其他部门生搬硬套的去编制财务部门设计的固有报表格式。其实其他部门都在各自的领域专业中工作, 他们对自己所在的行业最了解, 所以要尊重其他部门的劳动成果, 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把财务预算需要的依据据实反映出来, 再形成多方认可的表格格式再进行财务预算的编制, 这样的财务预算会很全面, 各个部门执行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避免了财务预算的片面, 加强了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
三、事业单位经营收支预算编制的方法
(一) 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
固定预算是把预算期的业务量固定在某一预计水平上, 以此为基础来编制预算的方法。
弹性预算是按照成本费用习性分类的基础上, 根据量、本、利之间的依存关系编制预算的方法。
(二) 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增量预算是指以基期成本费用水平为基础编制预算的方法。
零基预算, 是指在编制预算时, 对于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点为基础编制预算的方法。
(三) 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
定期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 以不变的会计期间作为预算期的一种编制预算的方法。
滚动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 将预算期与会计期间脱离开, 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地补充预算, 逐期向后滚动, 使预算期始终保持为12个月的一种预算方法。
事业单位在编制经营收支预算时, 以上六种预算方法为两两一对, 每一对只能选其一, 事业单位经营收支预算的编制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单位的预算方法, 一般单位会选择固定预算、零基预算、定期预算三种方法相结合进行预算的编制。
四、事业单位经营收支预算主要报表的编制
(一) 经营收支明细预算表的编制
经营收支明细预算表是事业单位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的业务, 是利润构成的主要来源, 也是单位资金重要来源, 其他资金来源如银行借款、所有者投入资金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经营中使投入与借入资金升值, 增加资金积累, 进而促进企业发展实现企业价值。事业单位经营业务的发展关键在于主营业务的发展, 当然也有的事业单位在经营中附业的收入反而占了主导, 虽然资金流通畅, 利润可观, 但也会导致资产和人员的闲置。所以说主营业务收支明细预算表的编制很重要, 报表使用者最看重的是单位的资金与利润, 首当其冲要看利润实现情况, 利润实现的重要来源是销售, 是经营业务利润的实现。
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生产或服务情况对企业产品进行明细测算, 包括存货、收入、成本、税金、销售费用等, 产品繁杂的单位应分类进行测算, 进行产品成本的结转测算等, 才能填测符合有利于事业单位经营业务发展的主营业务收支明细预算表。
(二) 产品制造成本预算明细表的编制
产品制造成本预算明细表的编制, 是将产品生产成本与其所分摊的制费用相结合填列在一张表格上。产品制造成本预算表可与制定的成本定额相结合进行编制, 把报表使用者所需信息尽览于此表中。一个成型的单位预算财务管理关键是成本费用的管理, 控制了成本费用即控制了企业的资金, 有的单位负责人把企业资金的支付认为是最重要的, 认为只要控制了资金就万事大吉了, 而在成本费用方面乱挂账形成企业负债, 债务一旦形成事实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讨债, 最终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 所以说事业单位经营业务的生产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有经营业务的事业单位财务及其他部门人员应重视产品制造成本预算明细表的编制, 使编制的产品制造成本预算明细表真正在经营过程中发挥作用。
(三) 某产品 (重要产品) 成本分析定额表的编制
既然产品生产成本非常重要, 那么要在产品制造成本明细表基础上对企业重要产品成本进行进一步分析测算, 要求会计预测要细致到与生产车间各阶段计件工资相吻合, 要求会计人员深入车间了解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与车间管理人员共同探讨生产成本构架构成情况, 与车间生产人员共同研究怎样节约生产成本, 怎样减少人财物的消耗。会计人员要了解每一个产品的工艺流程及各流程所耗人财物情况, 根据了解后的情况制定产品定额, 将定额预测与流程相结合, 建立符合本单位的生产成本财务预算体系。
会计人员还要根据产品生产流程与企业管理人员、企业统计、劳资、材料人员深入沟通将统计、劳资、材料消耗报表格式与产品流程相符合, 这样财务预算才能准确, 生产成本预算会更真实精细, 才能全面了解生产成本构成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减少成本预算上的漏洞。产品成本分析定额表是成本管理的重要报表, 财务人员如果不在账务预算上与产品流程相结合是不能将成本分析定额表编制出来的, 财务人员不仅要了解生产作业流程, 而且要人为的对生产流程进行合理分解, 将财务预算与分解后的流程相匹配, 这样才能完成产品成本分析定额表的编制。
摘要: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 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编制也随之有了更高的要求, 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与经营支出的预算编制类似于企业财务收支计划, 既繁琐又非常重要, 是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中的重中之重。事业单位经营收支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 围绕企业战略目标, 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作的具体安排。事业单位经营收支财务预算应当围绕企业的战略要求和发展规划, 以业务预算、资本预算为基础, 以经营利润为目标, 以现金流为核心进行编制, 并主要以财务报表形式予以充分反映。
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 篇2
一、行政单位会计概述
(一)、概念
行政单位会计,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和实行行政财务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单位业务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这里所说的行政单位,不仅仅是指政府行政机关,还包括各级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政党组织。
(二)、行政单位会计组织
行政单位会计组织一般按机构建制和经费领报关系,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等三级。
1、 主管会计单位
主管会计单位是指向同级财政部门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有下一级会计单位的行政单位。
2、 二级会计单位
二级会计单位是指向主管会计单位或上一级会计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有下一级会计单位的行政单位。
3、基层会计单位
基层会计单位是指向上一级会计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没有下级会计单位的行政单位。向同级财政部门领报经费,没有下一级会计单位的,视同基层会计单位。
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的全部会计工作。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行政单位,实行单据报账制度,作为“报销单位”管理。
(三)、行政单位会计特点
行政单位会计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目标是行使政府职能,经济业务活动范围较窄,业务活动具有明显的非营利性。
2、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以预算拨款为中心,收支核算必须严格服从预算管理的要求。
3、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4、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
(四)、行政单位会计对象
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 篇3
【关键词】医院会计;收入;支出;净资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会计具体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医院会计的特点:首先,控制医院资金的占用;其次,道循會计制度中“凭证、账簿、报表”方面的专门方法,提供医院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或一定期间的财务成果等信息系统;再次,必须依据《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进行管理,以保证信息的全面、真实性;最后,提供的医院财务数据必须及时、准确、完整。
一、医院会计的收入与支出
(一)医院收入
医院收入是指医院在业务运营过程中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1)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应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月末如有未到达的汇人补助款项,应作为在途资金确认。(2)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其会计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按照权责发生制要求,不论其是否实际收到均应按事先约定的价格,作为本期收入。(3)其他收入,均以实际收到的款项为标准予以确认。
1、医疗收入。医院的医疗收入主要包括医院开展医疗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医疗收入是医院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于期末转入“本期结余”科目。为了核算和反映医院在开展医疗服务活动中的收入情况,医院会计应设置“医疗收入”科目,其属于收入类科目。
实现医疗收入时,借记“现金”、“银行存款”、“住院病人医疗费”、“医疗应收款”,贷记“医疗收入”。如需冲减收入时,则借记“医疗收人”,贷记有关科目。期末,“医疗收入”账户金额全部转至“本期结余”科目,该科目期末无余额,
2、药品收入。药品收入是医院开展医疗业务时出售药品的收入。为核算和反映医院在开展医疗服务过程中出售药品取得的收入.医院会计应设置“药品收入”科目.该科目借方反映收入的退回及结转数.贷方反映实现的收入,期末该账户转至“本期结余”科目,本科目役有余额。医院售出药品时,借记“现金”、“银行存款”、“医疗应收款”、“住院病人医药费”,贷记“药品收入”。冲减药品收入时,借记“药品收入”,贷记“银行存款”、“现金”、“医疗应收款”、“住院病人医药费”。月末结转,借记“药品收入”,贷记“本期结余”。“药品收入”按照“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设置一级明细科目,按“西药”、“中成药”和“中草药”设置二级明细科目。
(二)医院支出
医院支出,是医院在开展医疗服务活动中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包括医疗支出、药品支出、管理费用、财政专项支出和其他支出。医院的支出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在确认有关收入的相应会计期间予以确认。
1、医疗支出。医疗支出主要包括医院开展医疗服务而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以及分配负担的间接费用.如购置医疗和药品活动中实际耗费的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器材消耗,水、电、取暖费用,低值易耗品摊销、业务费、办公费、差旅费、固定资产折旧、正常维修费用相费、各业务科室管理人员的费用,其他可以直接列入的费用以及由辅助费用分配的部分。为了核算和反映医院开展医疗服务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和摊入的管理费用,医院会计设置“医疗支出”科目。该科目属于支出类科目。“医疗支出”科目的借方登记各项费用的发生数,贷方登记冲减、转出数。月末结转至“本期结余”后,该账户一般投有余额。发生各项费用时,借记“医疗支出”,贷记“现金”、“银行存款”、“药品”、“库存物资”、“待摊费用”、“应付工资”等。分摊辅助费用时,借记“医疗支出”,贷记“辅助费用”。冲销费用时,借记“银行存款”,“药品”、“库存物资”,贷记“医疗支出”。月束结转时,借记“收支结余”,贷记“医疗支出”。
2、药品支出。“药品支出”科目总括反映药品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以及分摊负担的间接费用。借方登记各项费用的发生数,贷方登记冲销、转出数。月末结转“本期结余”科目后,该账户一般没有余额。
当销售药品后结转成本时,则借记“药品支出”、“药品进销差价”,贷记“药品”。
二、医院会计的净资产
医院的净资产是以医院的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主要由主办单位拨入、医院医疗活动、其他单位和个人捐赠的各种资产形成。
(1)事业基金,是医院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这是医院开展业务活动的主要资金来源,主要是历年滚存的结余资金。
(2)固定基金,是医院拥有的固定资产所占用的资金。
(3)专用基金,是医院按规定提取、拨入的有专门用途的基金。
(4)财政专项补助结余,是需要结转下年继续使用的未完工项目的财政专项补助结余。
(5)待分配结余,是医院尚未分配的结余,年终决算后是指医院事业基金不足以弥补的亏损。按照规定,如果受限制基金在规定项目完成后仍有结余时,可将结余资金转入普通基金。
(6)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待分配结余的核算与一般事业单位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刘红霞.浅析医院会计监管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建议.财经界,2011.5
[2]刘国梅.浅谈医院应收及预付款项的管理.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10
[3]叶君君,何跃进.略议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财务核算.企业导报,2013.8
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编制示例 篇4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
(一)
随着近年来事业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诸多方面暴露出不适应和不协调,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用性。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满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需要,财政部于2012 年12 月19日修订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并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
收入支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会计报表,是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次制度修订的重要变化之一。新制度改进了收入支出表的结构,使其既可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支出全貌,又可以反映事业单位年度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和分配情况。
本文以某事业单位为例,演示了20×3年度该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编制的过程,详细列出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计算及分配过程。同时分析了新制度下收入支出表与原制度相比发生的变化,以期对理解和运用新制度、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例:假设某事业单位20×3年收入类、支出类科目发生额见表1。
其他有关资料如下:
(1)假设该事业单位无所得税缴纳义务,按财务制度规定以30%的比例从本年非财政补助结余中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其余数额转入事业基金。该事业单位前期经营活动无亏损。
(2)该事业单位“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本年贷方发生额中专项资金收入转入金额合计数为159 500元,本年“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借方发生额中专项资金支出转入金额合计数为146 500元。
(二)
根据该单位20×3年收入类、支出类科目发生额表编制该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按照规定,收入支出表应当按照月度和年度编制。按照月度编制时,应列明“本月数”和“本年累计数”。按照年度编制时,应列明“上年数”和“本年数”。
本例中编制的是年度收入支出表,其中“上年数”根据20×2年收入支出表中“本年数”转入。受篇幅所限,该单位20×2年收入支出表未单独列出。“本年数”一列数字主要项目的填列计算过程如下:
1. 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财政补助收入-(财政补助支出的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的项目支出)=5 000 000-(4 010 000+690 000)=300 000(元)。
2. 本期事业结转结余。本期事业类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本期事业类收入=3 090 000+912 000+150 000+72 000=4 224 000(元)。
本期事业类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其他资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其他支出。
本期事业类支出=140 000+2 660 000+486 000+756 000+30 000=4 072 000(元)。
因此,本期事业结转结余=本期事业类收入-本期事业类支出。本期事业结转结余=4 224 000-4 072 000=152 000(元)。
3. 本期经营结余。本期经营结余=经营收入-经营支出=126 000-78 000=48 000(元)。
4. 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的经营结余。根据前文假设资料,该事业单位前期经营活动无亏损,不需要弥补亏损,因此该单位收入支出表(表2)中,“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的经营结余”的金额为48 000元。
5. 本年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本年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转结余+经营结余=152 000+48 000=200 000(元)。
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本年贷方发生额中专项资金收入转入金额合计数-本年借方发生额中专项资金支出转入金额合计数=159 500-146 500=13 000(元)。
6. 本年非财政补助结余。本年非财政补助结余=本年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200 000-13 000=187 000(元)。
假设应缴企业所得税为0。
提取职工福利基金=本年非财政补助结余×30%=187 000×30%=56 100(元)。
7. 转入事业基金。转入事业基金=本年非财政补助结余-提取职工福利基金=187 000-56 100=130 900(元)。
从而编制完成了该事业单位20×3年度收入支出表,详见表2。
(三)
通过上例中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的编制过程可知,新制度下收入支出表的格式和内容发生了以下两点主要变化:
第一点变化是,新制度改进了收入支出表的结构,使其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支出全貌。新制度按资金类别列示“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转结余”和“经营结余”,使得收入支出表的编制更加符合会计惯例,也更加科学合理。
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 篇5
一、乡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的特征
(一) 乡镇居民收入与消费提高
近年来, 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 免收农业税、对耕种居民进行土地补贴, 鼓励居民种地耕田, 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 为在家耕种的居民收入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政府优惠政策的推出, 乡镇居民对种地又充满了信心, 居民都积极的进行农业耕种, 粮食产量增多, 乡镇居民收入增长。
(二) 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优化
随着乡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乡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也渐渐增加, 居民的物质需求越来越大, 居民对食品的需求不仅仅是对粮食的需求了, 人们越来越多的食用精粮, 对肉类、奶类、蛋类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大。居民在提高食品需求的同时, 在穿着、文化、旅游、娱乐方面的消费也不断增加, 居民在交通上的消费自然不会落后, 居民出行大多采用机动交通工具, 有很多都养了私家车, 交通消费支出也明显增大, 娱乐设施齐全[1]。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不仅体现在以上几方面, 居民居住环境当然不例外, 居民大多都盖了新房子, 有的已经住进楼房里, 家里的电器设备等应有尽有, 值得一提的就是乡镇居民的理财、投资、保险也在持续增长。
(三) 乡镇居民消费比城市居民消费略高
乡镇居民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 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稍高于城市人均消费, 根据社会调查, 结果表明乡镇居民平均消费先增长后又降落, 后又经历过跌宕起伏的变化, 相比之下, 城市居民的消费率则变化相对稳定。总的来说, 乡镇居民消费率变化倾向均略高于城市居民的消费率。
二、乡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 乡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在国民收入消费分配中的份额持续下降
乡镇居民的消费迅速增长, 但增长速度相比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较慢, 收入增长速度缓慢, 导致居民的消费速度也缓慢下来。乡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增长相比国民经济的增长与消费速度较慢, 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较低, 居民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由于乡镇居民传统的勤俭节约的习惯, 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 导致居民的消费倾向下降[2]。此外, 由于人口因素, 目前老龄化现象严重, 劳动人口密度降低, 居民收入差距加大, 这也是导致居民消费倾向降低的因素之一。
(二) 与城市收入和消费差距明显
乡镇居民收入与消费虽然在不断增长, 相比城市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差距较明显, 政府为了改变这一现象, 出台了各种政策, 试图通过改变乡镇居民收入来源, 推进非农业行业在乡镇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 乡镇居民收入与城市距离渐渐缩小, 但乡镇居民消费与城市之间的距离仍没有改变。
(三) 地区居民与人群消费倾向也不同
地区居民的消费无论是平均消费, 还是居民消费的两端, 消费情况都因消费地区的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从地区实际消费情况来看, 区域消费最高的是东部, 由于东部居民的消费用于吃住方面的份额较少, 主要用于旅游、文化生活及投资等, 而西部地区居民消费主要是吃穿住行, 恩格尔系数较大, 故西部是消费最低的地区, 中部和东北部消费居中。这四个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均高于各自的边际消费倾向。
三、解决乡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的策略
提高乡镇居民的收入, 要建立相关的居民劳动收入标准, 提高居民的劳动收入。定期增长居民的收入, 提高居民在劳动中的收入比重, 缩小城乡收入消费差距, 加强政府补贴。为此, 提出了增强乡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建议如下:
(一) 加强农业基础领域的管理
乡镇居民增收途径不仅仅依靠种地取得主要收入, 在保证居民家庭基本的农业增收的前提下, 要鼓励农民积极的进行农业以外的创业途径。引领居民的收入创业发展, 改善乡镇居民靠耕种为主要增收的现状, 使乡镇居民收入在农业的各个基本领域发展, 增加乡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在国民收入消费分配中的份额。
(二) 缩小乡镇和城市收入与消费间的差距
为了缩小乡镇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 加强了一些相关制度的管理, 增大政府部门对乡镇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的管理, 增加对乡镇居民在教育与医疗方面的经济投资[3]。改变居民传统的消费理念, 适应收入增长与适度消费之间结构的变化形式, 对乡镇居民进行相关的教育, 开展各样的收入与消费相关的训练活动, 改变居民的消费思想, 提高居民的劳动收入和消费水平, 实现城乡居民一体的劳动模式, 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鼓励在外打工的居民尽可能的返乡创业, 政府将积极扶持电子商务、小微型企业的发展, 扩大乡镇居民的就业途径, 使乡镇居民在确保农业收入的基础上, 尽可能多的发展非农行业就业, 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当的收入, 为乡镇居民提供稳定增长的工资, 逐渐提高乡镇居民的收入, 增大稳定工资性收入对消费支出的供给, 提高居民的消费率。
(三) 培育乡镇投资环境
乡镇居民稳定的农业劳动收入, 在目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支出, 要鼓励居民创新大胆尝试, 引导居民学会合理投资, 掌握投资的机会, 掌控好投资的风险, 通过合理投资增加收入。居民在投资理财时, 一定要掌控好投资带来的收益和风险, 理性投资。与此同时, 乡镇居民还应该建立一些资产所有权制度, 居民可以将家里的资产存入银行, 收取应得的利息, 将居民所持有的土地赋予居民所有权, 居民可以合理的使用分配土地, 给居民适当的土地征用补贴, 土地所有权归居民掌控, 增加居民的资产性收入, 带动居民消费的提升。
(四) 加大政府对转移性收入的政策支持
提高乡镇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 将乡镇居民分割的土地中具有歧视性收入的土地分割制度废除, 保障乡镇居民最基本的生活, 制定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乡镇居民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和乡镇居民的养老保险等相关制度[4]。加大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性收入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对居民耕种的扶持政策, 对部分贫困的居民给予适当的困难补助政策, 增加居民的转移性收入。
四、结束语
增加乡镇居民收入与消费, 为实现乡镇居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促进乡镇的繁荣与稳定。为此, 政府应加强对乡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的管理工作, 加大财政对乡镇居民收入的政策扶持。增加乡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促进居民的消费支出, 最终实现乡镇居民经济结构的健康发展。
摘要:目前, 乡镇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渐增长, 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渐渐奔向小康生活, 这也使得乡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发生巨大的改变, 同时也影响了市场的发展。本文对乡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乡镇居民的收入和支出的情况, 发现居民收入与支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实际情况, 根据问题总结出了几点建议, 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乡镇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峰.乡镇收入与消费支出的统计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5, 29:19-20.
[2]夏晓平, 罗凤金.物价上涨对不同收入群体消费支出的影响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 01:5-10.
[3]温涛, 田纪华, 王小华.农民收入结构对消费结构的总体影响与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3, 03:42-52.
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 篇6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通过财政支持来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更是通过增加对农业补贴、减免农业税等手段, 使中国财政对农业的绝对投入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期, 中国的农民增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农民收入保持稳步增长。但是, 对于中国农民收入的增长有多少应归因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农民增收效果等这一系列问题, 目前理论界和实务部门都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文章拟通过对中国财政支农投入与农民收入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 分析中国财政支农投入的绩效, 并为如何最大化发挥财政支农投入促进农民增收的效应提供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国内一些学者曾就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展开研究。何先平等 (2009) 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财政支农政策影响农民收入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 选1983—2005年国家财政支出数据以及农村居民纯收入作为研究对象, 认为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村居民纯收入确有影响。邢文妍 (2010) 通过实证分析指出, 国家现行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增收具有促进作用, 但是其支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投入比重由高到低的基本建设支出、农村救济费支出和科技三项费用与其对农民增收贡献度的排序正好相反。刘振彪 (2011) 运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支出对农民增收的效应认为,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正效应, 并提出了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形成稳定增长机制的对策建议。何海 (2012) 根据1978—2006年经济数据, 利用协整理论分析了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的关系, 并得到了计量回归模型, 回归结果表明, 支援农村生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有利作用, 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则阻碍了农民收入增加。然后对变量间的脉冲响应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对农民纯收入有正的冲击, 并且从第二年开始冲击越来越大;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对农民纯收入的脉冲响应开始为正, 持续到将近第三年发生波动;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农民收入的脉冲响应开始为负, 并持续了大约5个时期, 然后才转为正的冲击。最后结合中国财政支农的特征, 得出了中国财政支农规模、比重以及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结论。谭蓉 (2013) 从支农总量和结构视角出发, 采用扩展的双对数模型分析测定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户增收的贡献度, 提出了优化中国财政支农支出, 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由于模型和验证方法相异, 不同研究者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本文拟建立回归模型, 并在模型中考虑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和变量因素的滞后性, 以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0—2010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和农民收入数据为支撑, 探索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中国财政支农资金主要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农村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支出等。衡量农民收入的指标有很多, 本文采用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了研究农民收入与财政支农资金的相关性, 本文选取1990—2010年财政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财政对农业支出这5个变量来分析其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关系。
(一) 总量分析
1. 变量选取。
在此选取中国1990—2010年的农民纯收入 (Y) 和财政对农业支出 (X) 两个时间序列为基本时间序列变量。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变量之间的关系, 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 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 所以对上述两个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 变换后的变量分别用LY和LX表示。
2. 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对上述各年度序列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利用Eviews软件分别对各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LY和LX均为非平稳序列, 而ΔLY和ΔLX均为平稳序列, 所以LY和LX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即LY~I (1) , LX~I (1) 。由于LY和LX均为一阶单位根过程, 可以利用“Engle-Granger两步法”检验其协整关系。对LY和LX进行协整回归, 得到协整方程:
然后对残差序列e1进行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残差存在单位根的假设, 从而认为残差是平稳的, 即e1~I (0) , 因此认为LY和LX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方程的回归系数表明, 从长期看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增加可以促进农民纯收入的增长, 中国财政对农业支出每变动1%, 农民纯收入就同方向变动60.7028%, 说明中国财政对农业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二) 结构分析
以上从总量上分析了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为了更深入、细致的考察它们的关系, 下面从结构角度进行研究。
1. 变量选取。
在此选取中国1990—2010年的农民纯收入 (Y) 和财政支援农村生产支出 (X1) 、农业基本建设支出 (X2) 、农业科技三项费用 (X3) 、农村救济费 (X4) 5个时间序列为基本时间序列变量。为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 对上述5个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 变换后的变量分别用LY和LX1, LX2, LX3, LX4表示。
2. 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对上述各年度序列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利用Eviews软件分别对各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LY和LX1, LX2, LX3, LX4均为非平稳序列, 而ΔLY和ΔLX1, ΔLX2, ΔLX3, ΔLX4均为平稳序列, 所以LY和LX1, LX2, LX3, LX4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即LY~I (1) , LX1~I (1) , LX2~I (1) , LX3~I (1) , LX4~I (1) 。由于LY和LX1, LX2, LX3, LX4均为一阶单位根过程, 可以利用“Engle-Granger两步法”检验其协整关系。对LY和LX1, LX2, LX3, LX4进行协整回归, 得到协整方程:
然后对残差序列e2进行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残差存在单位根的假设, 从而认为残差是平稳的, 即e2~I (0) , 因此认为LY和LX1, LX2, LX3, LX4存在协整关系。
从统计结果看, R2=0.962855, 表明回归方程在总体上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回归方程表明, 从财政支农的资金结构来看, 除了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外, 其他各项系数均为正, 说明从长期看, 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农村救济均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其中, 又以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系数为负, 说明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应增加, 这可能是因为科技投入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进而才能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即农业科技投入发挥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为研究是不是由于科技投入发挥作用的滞后性使得LX3的系数为负, 对上述模型中的变量LX3取一定的滞后期进行回归分析。随着所取滞后期逐渐增大, LX3系数为负且逐渐增大, 当所取滞后期为7时, LX3的系数变为正数。此时回归方程为:
由回归方程可知, 农业科技三项费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滞后性。所以, 虽然短期内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没有增加农民收入, 但是由于其对农民增收具有滞后性, 现在仍然需要增加对它的投入。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结论
分析表明, 财政支农投入总量、财政支农投入中的3个子项目 (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农村救济费) 均对农民纯收入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并且与农民纯收入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协调关系, 即它们之间存在着动态均衡机制。从系数值的大小可以看出:长期而言, 支援农村生产支出是影响农民纯收入最重要的因素, 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次之, 农村救济费位居第三。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系数为负, 主要是由于其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滞后性, 科技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挥出巨大作用。
(二) 政策建议
1.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农投入规模。
各级财政应该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和“两个反哺”的要求, 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实现财政支农投入“三个高于”的要求, 即确保每一年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 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 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2. 坚持对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实行动态调整的原则, 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目前中国财政支农投入结构不合理, 表现在:财政支农投入“无所不包”与“无一能包”并存, 支出项目追求面面俱到而导致财力分散, 未能达到最好的支农效果;支出中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的比重过高, 导致真正落到农民头上的实惠不多。这种状况与中国多年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 已严重制约了中国财政支农投入的效果, 必须通过建立农村公共财政支出框架加以改革。
要求合理调整财政支农投入结构, 把财政支农投入的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首先, 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综合生产效益, 通过财政支农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全面发展农业生产, 提高农民的自主增收能力。其次, 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支出。在实证分析中农业科研三项费用对农民增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主要是因为农业科研投入具有滞后性, 正因为这样, 现在才要加大对农业科技费用的投资, 以期在未来获得巨大收益。此外, 要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支出。基础教育事关农民群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事关农民在现代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和生存地位。财政支农投入扶持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农民自身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其立足于现代社会。最后, 要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财政支出。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农民群众靠天吃饭,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尚未彻底解决, 这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减速器”, 财政支农投入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整体生活水平, 并间接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何先平, 陈硕.中国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9, (1) :88-89.
[2]邢文妍.中国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增收的效应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8) :88-90.
[3]刘振彪.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1, (5) :63-67.
[4]何海.中国农业财政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11) .
[5]谭蓉.基于总量和结构视角的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增收实证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 2013, (2) :219-221.
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 篇7
税式支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西方税收理论研究领域形成的一个经济范畴。从一般意义上说, 税式支出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 通过制定和执行税收制度中与一般的或称规范性的条款相背离的特殊税收政策、法规条款, 以牺牲一定的税收利益为代价, 给予特定纳税人与纳税项目以各种税收优惠, 以减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促进和扶持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政府支出。
1955年, 英国皇家利润和所得课税委员会就注意到, 在税收制度中所安排的许多税收减免 (Tax Relief) “实际上相当于用公共货币提供的补助”。自此, 税收减免问题就不仅被从收入的角度, 而且从支出角度加以研究。而税式支出这一概念的正式形成则源于美国。1967年11月15日, 美国财政部税收政策部长助理Stanley S.Surrey在纽约一家金融集团公司的演讲上首次提出了税式支出的概念, 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1968年的财政部年度报告中。
在我国, 税式支出概念的萌芽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和税制改革的实践。一方面, 在两步“利改税”后, 税收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 以放权让利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减免税的范围和规模日益扩大。自1987年开始, 《财政研究》和《税务研究》等刊物先后发表了税式支出系列专门文章, 探讨税式支出理论在我国运用的可能性以及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如孙志伟《国际上的税式支出制度》和丁淼《从美国税式支出的情况看税式支出理论在我国的运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 在已有理论探讨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 诞生了一批有关税式支出的专著, 如《财政补贴经济分析》 (李扬, 1990) 首次将税式支出作为财政补贴的形式之一, 从宏观和微观、理论和政策等不同层面上论述了对国民经济主要方面的影响。《税式支出简论》 (郭庆旺, 1990) 对国外税式支出制度进行了初步介绍。《税式支出分析》 (刘心一, 1996) 结合我国税式支出的具体实践, 对税式支出的概念、特点、分类、原则、规模、利益转移和归宿、效率与成本效益分析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税式支出管理》 (邓子基, 1999)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 总结我国税式支出管理的实践经验, 揭示问题, 提出改革、完善我国税式支出管理的建议。
二、税式支出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积极效应
税式支出, 作为以税收形式实现的政府财政支出, 是税收制度中政策性非常强的一部分内容, 也是政府贯彻各项政策、调节经济活动、稳定社会的一个特殊重要工具。尤其是在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税式支出的众多功能和作用中, 调节收入分配是其一项重要的功能。税式支出, 尤其是为有纳税困难的纳税人和贫困地区提供的照顾性税式支出, 将一定程度上增加特定低收入者的税后可支配收入, 缓解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状况。
第一, 在商品税方面, 通过对生活必需品采取低税率或免税政策, 而对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课征特别消费税, 可以有助于实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目的。一般来说, 对商品的课税属于间接税, 易于向前转嫁, 其最终税负将主要由消费者承担。因此, 对生活必需品采取低税或免税的优惠政策, 将降低这些消费品的价格, 加惠于消费者。而且, 收入越低的人生活必需品消费在其全部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高, 其从减免税政策中获益的比例的也越大;同理, 对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课征特别消费税, 收入越高的人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在其全部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高, 其承担特别消费税的比例也越大, 所以, 有利于公平收入分配。
第二, 在所得税方面, 通过规定起征点、免征额或对特定所得减免税和对特定支出予以税前扣除等税式支出政策, 也可以帮助低收入者。通过设置起征点、免征额, 将大部分达不到既定收入额的低收入者排除在“税网”之外, 使其不必承担纳税义务。又如将全部所得区分为勤劳所得和非勤劳所得, 对勤劳所得适用较低的税率, 考虑到勤劳所得在低收入者总所得中所占的比重一般来说要大于高收入者, 因此, 也有利于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此外, 对农业的灾歉减免、对老年人、残疾人和老少边穷及欠发达地区的税收减免、对社会保障基金、慈善公益性捐赠的税收扣除、对非盈利性机构和社会团体的税收优惠等, 都体现了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意图。
第三, 在财产税方面, 通过规定起征点、免征额或对特定财产的减免税, 同样可以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按照国际惯例, 对抽象财产价值的课税一般都规定了起征点、免征额, 以减轻或免除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在我国现行的财产税体系当中, 虽然没有设置起征点或免征额, 但都规定了对家庭自住房、残疾人使用的车辆、农用车辆以及非盈利机构财产的减免税优惠, 同样可以减轻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
第四, 作用直接。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 税式支出直接作用于政策对象, 省去了对政策对象予以筛选的过程, 避免了因资格审查不严或受益者期满而造成的政策错位与缺位。
第五, 社会成本低, 税式支出不但可以节省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费用, 而且也节省了纳税人的纳税奉行费用, 从而可以节约一定数量的社会成本。
三、税式支出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消极效应
虽然很多税式支出政策在制定之初丝毫没有要加大收入分配差距的意思, 但实际执行的结果却确确实实造成了这样一种客观效应, 即税式支出调节的逆向性———税式优惠的大部分流向高收入阶层, 随着个人所得额的提高, 从税式支出中获得的收益增多。税式支出产生逆向调节效果的原因如下。
第一, 是因为税率的累进结构。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和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主要源于税制的累进性, 但税制的累进性在加重高收入者税收负担率的同时, 也相应加大了高收入者从税式支出中获利的可能。税率的累进性有时还会使高收入者从税式支出中获取超额利润, 典型的如对政府公债利息收入的免税规定。
第二, 很多政府希望通过设立税式支出来鼓励的行为具有正的需求收入弹性。例如, 越是高收入者越有能力去从事政府鼓励的技术研究开发、公益性捐赠、环境保护和医疗、教育等投资, 而正因为他们在这些与税式支出相关方面的支出水平远远高于低收入者, 其从有关税式支出中获益的数额也就自然更大。
第三, 税式支出对收入分配的消极影响因以下事实而被进一步放大:享受任何形式税式支出的前提条件是纳税人必须产生足够的纳税义务, 以便进行税收扣除和抵免, 这就使那些应纳税额很小甚至因收入低于起征点或免征额而无需纳税的低收入者和亏损企业、免税的非盈利机构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 而这些群体可能是最需要政府扶持的对象。
第四, 税式支出只能在纳税人具有基准税制规定的法定纳税义务的情况下发挥作用, 而对于不具有纳税义务但仍处于贫困境地的居民, 税式支出就会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 也只能借助于直接财政支出来解决问题。
第五, 税式支出不如直接支出来得实在, 看得见、摸得着。税式支出由于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纳税人对其贯彻实施往往没有明显的感受, 无法产生显著的社会效应。
最后, 如果在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安排中过于依赖税式支出, 税收减免过多, 就会增加税务机关贯彻各项规定的执行成本和纳税人解读税法的遵从成本, 此时的政策效率可能不及直接财政支出。
通过上述优劣分析, 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方面, 税式支出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形式, 只能作为直接财政支出的有益补充。认清这一点, 在具体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我们就会既充分发挥税式支出的积极作用, 又不会过多过滥地使用税式支出手段。
四、完善税式支出管理, 强化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税收管理经验的不足, 税收征管水平有限, 使我国的税式支出存在一定程度规模过度、管理松散、效益低下、作用不强等问题。因此, 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完善现行的税式支出政策, 尽可能消除其负效应, 从而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因此, 既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也要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将税式支出纳入政府财政支出范畴
政府通过税式支出的形式, 放弃本应获得的税收, 减少特定纳税人的应纳税额, 与先依法征税, 再通过财政支出将一部分税收收入返还给最需要援助的纳税人, 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因此, 税式支出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范畴。不加预算控制的税式支出不仅会侵蚀税基, 而且给预算法带来缺漏, 给社会政策也带来了压力, 因此, 将税式支出列入政府的财政支出的范畴, 按照财政支出的管理方式进行量化和监督, 是科学合理地管理税式支出的有效途径。
2、制定统一法规, 增强税式支出政策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目前我国的税式支出条款分散于各个税种的单行法、实施细则以及补充规定等为数众多的税收文件中, 这种做法不仅造成部分税收单行法内容庞杂, 而且也不利于征纳双方全面、系统地了解税式支出政策的具体内容, 使得税式支出的透明度、严肃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大打折扣。因此, 建议单独制定一个统一的税式支出法规, 使各个税收单行法中体现的优惠, 仅限于长期稳定的内容, 并且通过税制结构来规定。而将税式支出的具体措施、范围、内容、办法、审批程序、审批办法、享受税式支出的权利和义务等规定, 集中在统一的税式支出法中, 超越此法规定的减免税不得认同和执行, 以加强税式支出法规的规范性、透明性和整体性。
3、建立税式支出制度, 加强税式支出的预算监督和管理
税式支出之所以容易被误用、滥用以致失去合理的限度, 产生一系列负效应, 除了由于决策者对税式支出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效果认识不清外, 还往往因为缺乏严密的权衡、分析和约束机制。因此, 应该借鉴国外税式支出的理论与实践, 编制税式支出预算, 从总量、使用方向、管理方式等方面规范税式支出的监控与管理, 提高我国的税式支出效率。
从长远来看, 要提高税式支出管理的科学性, 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税式支出分析、评估制度, 对一定时期国家、地区或某一纳税人的税式支出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以监督政策实施。但是鉴于我国国情, 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些税式支出规模较大且对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税式支出项目, 进行预算控制和实效分析, 积累一定的税式支出经验, 为我国税式支出的规范化、效益化管理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晋武:中国税式支出制度构建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8.
[2]李志远: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税式支出制度[J].税务研究, 2004 (3) .
[3]刘佐:对税收支出问题的再探讨[J].税务研究, 2003 (3) .
[4]崔军、高培勇:调节收入分配的税式支出政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 (1) .
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 篇8
在西方经济学中, 消费者选择理论:研究消费者在产品市场上如何在各种商品的选择中做出购买决策和进行消费, 以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这个消费者理论需要两个假定: (1) 消费者是理性的, 即消费者行为的目的是用有限的收入获得欲望的最大满足即效用的最大化; (2) 消费者决策以正确而完备的信息为依据, 即消费者能够知道自己对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偏好, 商品和劳务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性能、价格和收入的变动情况。由此可以看出收入是我们在消费时很大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各地的城镇和农村家庭的收入来源多样化。本文是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来客观准确的分析各种的收入来源对各地区的城镇和农村家庭生活消费的影响, 运用虚拟变量—乘法模型对城镇和农村做比较。
二、实证分析
我们选取2013年我国各地区城镇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及其收入来源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作为研究对象 (数据见《中国统计年鉴 (2013) 》) 。我们对此做简单的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法和虚拟变量—乘法模型。
假定人均纯收入为自变量x, 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为因变量y, 对人均纯收入x和人均消费支出y做一个简单的线性回归, 由于人均纯收入来源于“人均工资性收入x1”、“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x2”、“人均财产性收入x3”、“人均转移性收入x4”四个组成部分, 以下将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x1、x2、x3、x4对y的影响与解释力度, 用虚拟变量—乘法模型比较城镇和农村的消费与收入的关系。
1. 我国各地区的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支出的逐步回归分析
(1) 用Eviews7对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x (SR) 和消费支出y (ZC) 做一个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 从散点图可以看出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x和生活的人均消费支出y是一种正相关的线性趋势, 所以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bx来进行拟合, 用最小二乘估计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由回归方程可以得出, 2012年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存在的简单线性关系式, 其经济含义是: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纯收入每增加1元, 消费支出相应的将增加0.615211元。
(2) 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x的来源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y的逐步回归分析。从散点图可以看出农村家庭的纯收入来源的各变量x1、x2、x3、x4与人均生活的消费支出y基本上都呈现出一种正线性相关的统计关系。首先以y为被解释变量逐个引入解释变量。
上表可以看出, 变量x1的R2的值最大, 说明x1的拟合优度最好, 因此在x1的基础上再逐步引入x2, x3, x4进行回归, 如下
从表二可以看出x1与x3的拟合优度是最好的, 在模型中引入x2后, 从0.852873增加到0.88826, 模型的拟合优度提高了0.036, 且x1和x2变量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再将x3和x4加入x1x2中进行拟合如下
由表3可看出在x1x2中加入x3、x4后拟合优度更好, 但是x3的p值太大, 没有通过t检验。所以不能引入x3, 2012年我国各地区的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x的来源x1、x2、x4对消费支出有较大的影响, 而x3对消费支出影响不是很明显。综上所述, 最终的模型Y=f (x1, x2, x4) 为最优, 拟合结果如下:
模型的经济含义是在解释变量x2、x4不变的情况下人均工资性收入每增加1元, 消费性支出平均增加0.641元;在解释变量x1, x4不变的情况下, 人均家庭纯收入每增加一元, 消费性支出平均增加0.483元;在解释变量x1, x2不变的情况下, 人均转移性收入每增加一元, 消费性支出平均增加0.868元。
(3) 异方差检验
由异方差检验得到, P值为0.8534, P=0.8534>0.05, 所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4) 相关性检验
通过相关性检验的Q统计量检验可看出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2. 我国各地区的城镇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支出的逐步回归分析
(1) 用Eviews7对城镇居民的人均纯收入x (SR) 和消费支出y (ZC) 做一个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 由散点图可看出城镇居民的人均总收入x和生活的人均消费支出y是一种正相关的线性趋势, 所以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bx来进行拟合, 用最小二乘估计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由回归方程可以得出, 2012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总收入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存在的简单线性关系式, 其经济含义是:城镇居民纯收入每增加1元, 消费支出相应的将增加0.537元。
(2) 城镇居民的人均纯收入x的来源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y的逐步回归分析。由人均总收入来源x11、x22、x33、x44分别与人均生活的消费支出y (ZC) 的散点图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总收入来源的各变量x11、x22、x33、x44与人均生活的消费支出y基本上都呈现出一种正线性相关的统计关系。首先以y为被解释变量逐个引入解释变量, 可得出x11的最大, 说明x11的拟合优度最好。再以x11为基础逐步引入x22、x33、x44, 可得出x11、为基础的情况下引入x44的最大, x11x44的拟合优度最好, 而引入x33时P值大于a=0.05, 没有通过t检验。在以x11 x44为基础逐步引入x22、x33可得出在引入x11、x22、x33、x44的值最大, 但是没有通过t检验, 最终选x11、x22、x44。所以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x的来源x11、x22、x44对消费支出有较大的影响, 而x3对消费支出影响不是很明显。综上所述, 最终的模型Y=f (x11, x22, x44) 为最优, 拟合结果如下
模型经济含义为:在解释变量x22、x44不变的情况下人均工资性收入每增加1元, 消费性支出平均增加0.551元;在解释变量x1, x4不变的情况下, 人均家庭纯收入每增加一元, 消费性支出平均增加0.818元;在解释变量x1, x2不变的情况下, 人均转移性收入每增加一元, 消费性支出平均增加0.502元。
(3) 异方差检验, P值为0.8534, P=0.0861>0.05, 所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4) 相关性检验。通过模型的Q统计量检验可看出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3. 建立模型
用虚拟变量回归—乘法模型来比较我国各地城镇和农村家庭生活纯收入与消费支出, 其中y为消费支出, x为收入, D为虚拟变量, D t=0时, 表示农村;D t=1时, 表示城镇。对于我国城镇和农村生活收入与消费支出的模型设定为, 回归可得出图
由上图可得出模型的回归方程为:
三、结论与建议
首先由一元线性回归对我国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回归模型可看出, 无论是城镇或者农村, 消费支出都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 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纯收入每增加1元, 消费支出相应的将增加0.615211元。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纯收入每增加1元, 消费支出相应的将增加0.537元。再用逐步回归法分别分析我国城镇和农村的收入来源对消费支出的影响, 农村的最终的模型Y=f (x1, x2, x4) 为最优, 而城镇最终的模型Y=f (x11, x22, x44) , 说明农村和城镇的“人均工资性收入x1”、“人均财产性收入x3”、“人均转移性收入x4”对我国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较为明显, 而“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x2”影响不是很明显。要想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 主要从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财产性收入、人均转移性收入去提高, 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最后用虚拟变量的方法将城镇和农村做了一个比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本文利用2012年我国31个省市城镇和农村家庭生活纯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基本数据, 应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各地城镇和农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与纯收入及其纯收入来源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规律, 并对城镇和农村进行比较。
关键词:消费支出,纯收入,逐步回归法,异方差检验,虚拟变量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 (第二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6) .
[2]许纯桢.西方经济学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10) .
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 篇9
一、高校财务管理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1. 资金管理存在许多的问题
随着现阶段我国教育机制的改革, 许多的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 他们不断地扩张自身的规模, 不断地增加不符合自身特点的项目, 这样就会使得高校的资产管理跟不上高校的规模扩大带来的自己问题, 总之高校的资金管理往往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就盲目的进行项目, 有的高校资金管理的方法也比较的落后, 他们对于高校的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监管, 使得高校的资金往往处于闲置状态, 造成高校的资金浪费。
2. 筹资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高校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是不具有盈利观念的, 因此高校对于学校的资产也就没有市场意识, 他们对于学校的资金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的计划性规划, 尤其近几年我国的高校由于追求资质等因素, 导致高校不切合自身的资产情况盲目的扩大学校的投资规模, 最终导致学校的资产出现亏损, 最终学校不得不向银行贷款, 使得学校的资产回收速度慢, 同时高校的资产管理者对于高校的资产缺乏理性投资, 他们对于高校的资产不能利用市场的因素去管理, 导致高校的有效资产浪费, 进而降低了高校的资产利用率。
3. 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现在的高校资产基本上就是属于国家资产, 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我国实行的就是校长负责制, 但是在我们的高校管理中我们发现校长负责制还是有许多的问题, 我们通过对近几年的高校腐败案件不难发现, 高校的资金管理还是主要有校长决定, 高校的财务管理还是过重于集中在某个人手中, 这样就会为高校的资金管理安全提供漏洞, 而且高校的资金管理与采购行为没有进过阳光招标等, 使得高校的财务人员还吃回扣等。
二、解决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措施
1. 提高风险意识, 降低财务风险
提高高校风险意识, 规避当前的高校资产负债累累的现状, 首先就是高校的主要资产管理者要树立市场意识, 加强利用市场的观念去强化高校财务的管理, 利用现有的高校资产去实现高校的经济效率。其次高校要积极的争取国家社会等方面的支持, 利用现有的政策因素去获得教育经费的支持。或者通过努力将高校的贷款模式进行改变, 以此减低高校的资产支出成本, 降低风险。最后高校要积极的创新, 提高高校的资产, 促进高校的饿发展。
2. 建立健全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我们要强化高校财务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 培养他们的会计职业道德, 树立以集体利益为中心的工作氛围, 加强对于会计以及出纳人员的工作机制的规定, 建立互相监督机制, 同时实行会计岗位竞争竞岗的机制, 加强对于会计岗位的领导, 通过制度的建立强化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 理财观念, 而且高校也要定期的组织一定的会计人员参加相关的会计知识培训, 进而多渠道的增加他们的会计综合素质。其次我们要建立集体决策制。对于高校的重大的资产投资事项我们要建立以高校集体决策制, 由高校的集体决策资产的投资使用情况, 以此来保证高校的资产的投资安全。最后, 我们要建立资产使用审批制度。高校对于资产的使用要强化他的使用额度的限制, 对于超过额度限制的要经过高校资产管理者的审批。
3. 规范基本建设行为, 建立项目评审制度
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资产收支制度, 通过有规划的资产管理计划, 提高高校的资产管理效率, 合理的规划高校的基建投资, 合理的利用高校的固定资产, 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 提高它的经济效率。再则对于高校的建设项目我们要加强监督, 搞好科学的前期资产投资论证, 建立规范的资产责任制度, 强化对于项目的各个施工环节的监督与管理, 促进高校资产的最大值, 最终确保高校项目建设的质量。
4. 强化预算管理,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在编制支出预算时, 要量入为出, 统筹兼顾。编制预算时, 应从高校的全局出发, 高校在考虑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要结合国家、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根据高校的财力情况把高校的全部可动用资金包括财政事业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 按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综合平衡, 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全面反映学校整体财务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
5. 引入权责发生制, 强化成本效益观念
【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推荐阅读:
事业单位辞职报告书与事业单位领导述职报告09-24
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06-08
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08-16
与市政公用事业单位06-07
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11-02
文化事业支出08-30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管理与控制论文07-13
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规划与柔性管理06-01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判断练习题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