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管理

2024-10-18

事业管理(共12篇)

事业管理 篇1

为加强卫生事业国有资产管理, 促进国有资产有效使用, 2013年我们对淄博市市级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和调查。

一、基本情况

1. 机构、制度基本健全

一是管理机构健全。各单位都成立了以财务科为主的资产管理机构, 负责协调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二是基本建立了谁使用谁管理的资产管理机制, 资产后勤部门管理实物资产, 财务部门管理其他资产, 建立了定期盘点制度。三是大部分单位管理制度健全, 从购置使用到处置等环节, 实现了管理有依据, 促进了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规范。

2. 法律法规执行良好

卫生事业单位都比较好地执行了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一是大部分单位按照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2012年会计实务进行了调整规范, 较好地实现了新旧会计制度的更替。二是大部分单位账务处理及时规范。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中心都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规定, 管理较好。

3.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大部分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做到资产信息经常核对, 变动及时沟通, 保障了资产使用部门、存放地点及使用人等信息的真实准确, 使资产的使用状况和使用轨迹随查随有, 实现了资产信息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4.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正常

卫生事业单位均积极配合财政部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保障了资产管理系统的有效、正常运转和不断完善。一是配备专人负责。二是配备专用设备。三是操作人员水平不断提高, 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市级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的特点

(1) 医疗机构资产多, 资产量大。市级卫生医疗机构2012年底资产达25.4亿元, 占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的97.7%, 人均资产29.93万元。医疗机构固定资产12.11亿元, 占医疗卫生机构资产的47.68%, 其中磁共振、CT、彩超等医疗设备48843.63万元, 其他单位价值超过100万元的设备8642.87万元;

(2) 资产利用率高。表现为医疗卫生单位实际床位普遍大于编制床位, 利用率达117%, 房屋基本没有闲置用房;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和医疗急救指挥中心设备利用率达到100%。

(3) 资产更新快。大部分医疗设备国家规定的使用更新年限为6年, 随着2012年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的实行, 非财政拨款购置的资产全部提取折旧, 更新速度加快。

(4) 医院普遍实行科室二级成本核算, 对资产的管理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将收入和支出分解到医院各个科室, 作为科室成本核算的要素;二是将职工的绩效工资和资产的使用和效益挂钩, 固定资产的折旧间接成为绩效工资的要素;三是实行科室二级成本核算为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5) 综合医院收入大, 银行借款大。综合医院2012年收入总额132, 938.57万元, 年增长达20%以上。综合医院对外借款48450.45万元, 其中:银行短期借款31980万元, 长期借款16470.45万元, 占市级医疗机构的87%。

三、卫生医疗机构收支和资产负债情况分析

(1) 基本指标分析。市级医疗机构 (不含市级机关医院) , 人均资产29.93万元, 说明相比其他事业单位资产量大;人均负债18.94万元;人均年医疗收入14.75万元, 说明创收能力相对较高;人均医疗支出15.43万元;资产负债率平均60.71%, 属于比较合理, 风险较低;总资产周转率平均106.69%, 说明财务状况相对良好;固定资产净值率平均55%, 说明新资产大于就资产, 更新速度较快;管理费用率平均17.43%, 说明管理人员相对较少。

(2) 资产分布分析。从各个医院的资产分布情况看, 房屋占资产的比例平均为27.09%, 相对比较合理;医疗设备所占比例平均为41.17%, 说明医院医疗用资产较多。

(3) 负债情况分析。市级卫生医疗机构负债主要集中在综合医院为4.8亿元, 相对医院每年十几亿元的收入以及资产来说比例较低。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到位

各卫生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三个倾向:一是重视收支管理, 轻视资产的管理, 突出表现为年初制定收支计划, 年中进行检查督促, 年末进行考核, 而对资产的管理使用主观上没有足够重视;二是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 轻视其他资产的管理, 表现为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比较按照规定执行, 而对债权等流动资产、对外投资、以及无形资产等就缺乏制度约束;三是热衷资产的购置, 而轻视资产的管理使用, 突出表现在大型医疗设备购置使用没有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 医院之间盲目攀比, 盲目购置, 造成部分资产使用率不高, 个别医院个别医疗设备购置之后很少使用。

2. 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1) 各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制度陈旧。随着管理的不断严格和细化, 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的管理体制, 如原先的购置方式, 采购方式、处置方式等环节的相关规定与当前的省市管理制度已经不符。 (2) 管理内控制度不全, 而且随意性较大。部分单位没有闲置资产、低值易耗品、存货、药品、债权等的明细管理办法;有的医院对资产处置只明确了内部审批流程而将应属于上级的审批权限置之不理。 (3) 资产管理相关部门间协调配合、相互制约机制未建立。主要体现在医院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在资产盘点、核对不沟通, 盘点结果不处理, 由于各单位资产管理都实现了网络化, 因对网络的依赖, 大多数单位的财务只在付款环节设置了财务审核, 财务对资产管理的制约严重弱化。

3. 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核算不实, 资产不准

(1) 账账不符。医疗机构由于资产较多, 都普遍存在账账不符、账卡不符的情况, 且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财务总账和资产管理部门的明细账不一致, 主要原因是未及时进行对账, 日积月累就形成了糊涂账, 也很难认定总账还是明细账准确。 (2) 账实不符。一是普遍存在建筑物已完工使用, 有的甚至使用了多年, 也没有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估价入账和提取折旧。二是购置医疗设备多采用分期付款的形式, 实物资产已使用, 没有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计入固定资产和提取折旧。会计核算的不及时和不正确造成国有资产的不真实以及成本核算的不准确以及效益指标的不真实。 (3) 会计核算不正确, 造成资产反映不准确。究其原因:其一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特别是在会计制度新旧交替的时候, 对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估计不足, 上级部门指导不够;其二医院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没有及时更新或者会计核算软件更新出现了问题, 特别是成本核算将药品零售价调整为进价后, 会计核算出现紊乱;其三是会计人员在将旧制度变更为新制度的时候, 没有按照新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单位制定的会计政策没有遵循一致性的原则。

4. 医院所办门诊部产权关系不明晰, 管理混乱

某医院有12个门诊部, 根据医院以后提供的资料看, 人员由医院统一管理, 设备由医院提供, 职工保险由医院统一缴纳, 但各门诊部资产产权关系模糊。

五、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1) 强化培训力度, 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针对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足, 建议各级各卫生主管部门每年定期强化对基层管理人员, 特别是单位分管领导、财务科长、资产管理员等的培训力度, 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一是明确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 资产管理必须溶于财务管理之中, 同样财务离不开资产的有效管理, 每一笔财务的处理都是资产的管理。二是毫不放松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同时加强对其他资产的管理, 对医院来说要切实加强药品的管理。三是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 形成谁使用谁管理的意识。

(2) 健全各类、各项资产管理制度, 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各单位应依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第36号) 及《卫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 以资产管理环节为基础, 重新制定、完善包括从购置到处置等各个管理环节的规章制度, 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真正使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要树立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观念, 对建立的管理制度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 才能发挥管理制度的约束作用, 促进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建议卫生部门督促单位根据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制定单位内部的实施细则和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资产使用定期报告制度。明确各单位财务是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部门, 全面建立固定资产分类核算制度, 建立与资产管理员的账账核对、定期盘点制度, 做到账账相符和账实相符。

(3) 加强会计核算, 切实真实准确反映国有资产价值, 确保保值增值。根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要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要求主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强化管理, 加强检查力度。一是切实真实、及时、全面反映单位发生的各项业务;二是单位在制定会计政策时必须相对稳定;三是必须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只要这样, 才能保证国有资产反映的数据真实可靠,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事业管理 篇2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城市管理方向)本科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城市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手段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社区建设管理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修业标准年限本科四年

三、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四、学分要求

学生应修满156学分(不含课外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57学分,通识选修课12学分,学科基础课36学分,专业必修课31学分,专业限选课9学分,综合运用课11学分;同时,学生还须获得10个素质拓展课外学分,并修读“大学生健康教育课”。

五、港澳台生教学计划修读要求

按照教育厅规定,港澳台生不需修读“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板块中的课程,其余课程严格按照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期、学时和学分要求修读。

表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城市管理方向)毕业生应修学分参考表

5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城市管理方向)本科教学计划

六、专业教学计划进度表

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城市管理方向)本科教学计划

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城市管理方向)本科教学计划

事业管理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改革

2014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文十章四十四条,自2014年7月1日起执行,《条例》的颁布,意味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终于有了一部明确的法律规范。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类公共部门组织,作为政府行政职能的重要补充与支撑,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重要职能。但另一方面,我国事业单位本身数量庞大,组织复杂,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一部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其管理体制进行规范,大部分都是沿用和参照行政机构的管理体系和模式,尤其在人事管理方面,由于事业单位自产生以来所固有的行政属性,人事管理一直都是参照公务员的管理方式,无论是在人事任免、职务晋升,调动招聘甚至工资待遇等各方面都打上深深的行政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现有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事业单位的本身发展,因此在总结近十年来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精神,原则方法等相关政策措施的基础之上,国家出台《条例》,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事业单位改革深入推进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今后事业单位改革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一、《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适应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将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竞聘上岗、聘用合同、考核培训、奖励处分、工资福利、社会保险、人事争议处理,以及法律责任作为基本内容,确立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相较现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条例》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新亮点。

第一,明确事业单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管理制度。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早在2006年国家人事部印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实施意见》两个通知(国人部发[2006]70号和国人部发[2006]87号),要求事业单位“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国国家确定事业单位通用的岗位类别和登记,根据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规模以及隶属关系等情况,对岗位实行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础,从制度上实现了事业单位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此次《条例》在总则后第二章就明确了事业单位试行岗位设置管理岗位。

第二,明确事业单位实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自2005年11月国家人事部颁发《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以来,公开招聘、逢进必考已经成为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的基本原则,《暂行规定》运行十年以来,各省也都陆续出台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对公开招聘的原则,方法和管理监督都做了明确规定,公开招聘的程序也越来越完善。

二、《条例》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条例》自执行至今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可以看到,《条例》为事业单位提供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工作规范,使得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有了明确的依据,但在运行中我们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从而进一步推动改革的进程。

首先,岗位设置管理与事业单位现行的职称制度、工资制度衔接不够。《条例》中规定事业单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即工作人员聘用到相应岗位上,然后执行相应岗位的工资标准。这项规定初衷就是改变现有的身份管理模式,打破人员能上不能下的状况,通过建立一套岗位体系,采用竞聘上岗的方式来实现人事管理。聘用到什么岗位就执行什么工资标准,2006年全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也改革成为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作为对岗位设置管理的配套措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由于事业单位特别是以专业技术为主的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执行的是与职称相挂钩的工资制度,即使2006年的工资制度改革,职称资格也是岗位聘用的最主要依据,而岗位设置本身与职称资格挂钩并不明显。这就造成在单位内部可能形成职称和岗位两套体系,即管理上采用岗位管理,工资上采用职称体系。

其次,《条例》规定事业单位执行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其初衷就是打破事业单位僵化的人事体制,改变人员能进不能出的状况,这是目前事业单位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等现象的根本原因。但这点难度更大,尤其在目前在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没有进一步改革之前,希望通过聘用合同管理来实现人员的自由进出基本无法实现,所以聘用合同签订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工作,仅仅在管理上有一定作用,但并没有对人事制度本身带来根本性的变革。这是下一步事业单位改革中最核心的问题。

三、结语

医院事业管理体会 篇4

1吸纳人才

21世纪是人才的时代, 卫生事业要想迎来大发展, 必须对人才进行规范管理, 必须想办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制定人才战略, 将人才管理纳入到卫生事业单位的整个发展战略之中。在引进人才之前, 一定要为人才创造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事业条件, 要保证人才引进之后, 能有展示才能的平台,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素质人才快速的融入工作中, 快速的发挥作用。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 如只重视引进人才而忽视现有人才,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科发展的长远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挫伤具有发展潜力的现有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的积极性, 因此, 医院大胆启用现有高学历、品德兼优、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或管理水平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努力培养现有高级人才。据需要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 每年选派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到省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学习。

2技能培训

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业务发展和质量管理, 需依靠高素质的医疗护理队伍的支持。加强医护综合素质的提高, 促进优秀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形成。 (1) 重点加强医护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 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对住院医师进行目标管理。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如每半月一次的学术讲座, 每月一次的全院临床病例讨论会, 每月一次的教学大查房。同时, 加强院外学术交流, 鼓励外出学习。 (3) 提升学历教育, 鼓励员工考研。 (4) 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全年开展综合技能比赛、三基理论竞赛、病历书写竞赛。为进一步规范病历文书书写, 在出台《加强住院病例质量管理实施细则》基础上, 组织医疗质量检查小组成员进行病历书写培训, 每次季度检查后, 对在院病历和归档病历质量进行分析总结, 并在全院讲评、通报, 将出现丙级病历与科室和个人奖金挂钩。为更好地强化医疗文书的书写意识, 组织病历书写知识竞赛一次, 给予获奖者奖励[1]。

3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工作积极性

目前医师比以往更注重追求工作的成就感、追求自身对工作的热爱、追求工作过程中的文化品味。通过发现个人或者团体的需要, 并把这种需要作为刺激因素来激发其愿望, 可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我县县级医院推行的岗位绩效工资制是与院科二级的绩效紧密捆绑的。为保证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的公平、公正, 更加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我院注重岗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导向, 让员工在明白医院鼓励做什么、怎么做, 不该做什么、为什么不能做的同时, 将列入分配要素的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 进行认真的考核评价, 并严格按照评价结果兑现绩效工资。

因此,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关键是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既要建立竞争性的人事制度, 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用人机制, 又要建立激励性的分配制度[2]。

4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组织学习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常规规范等。先后开展《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卫生法律法规的培训, 通过集中学习和医务人员自学等形式, 使医务人员了解掌握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常规规范, 强化其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依法执业的自觉性。

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 (1) 建立和完善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组织, 职责明确、制度健全, 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2) 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规定, 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 开展合理用药培训及教育; (3) 加强了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等特殊种类药物的规范使用和管理, 建立健全上述药品的购置、安全保管和使用制度。

5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

我县县级医院通过成本核算与业绩评价管理体系, 规定药品收入、检查收入同科室的核算及奖金分配脱钩, 严禁科室承包、开单提成, 避免道德损害所造成的不合理的费用负担。上述措施的实施对于保持我院的竞争优势, 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促进医院经济的良性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 建立层次清楚、责任明确、运行有序、监管有力的院、科、个人三级精细化质量管理网络; (2) 按照医疗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科室的规章制度, 并以建章立制为抓手, 改善服务流程, 明确责任分工, 强化考评监管, 加大科室精细化管理力度, 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只有通过精细化的管理, 将各项指标进一步细化、量化、分解和落实, 才能保证医院战略措施在各环节的有效贯彻并发挥作用, 推进医院的科学发展。总之, 提高医院内部管理水平, 促进医院依托信息平台建设, 推广使用临床路径, 提高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 对提高效率大有裨益[3]。

6增强创新意识

一个医院能有创新意识、能发挥其创新能力与拥有一定良好的创新气氛有关。在好的氛围下, 人的思想活跃, 新点子产出又多又快, 不好的氛围则可能导致人的思想僵化、思路堵塞。有的医院实行提案奖励制, 鼓励员工出主意, 想新点子, 由此形成一个创新的好气氛。

7小结

医院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医疗质量水平的提高, 医疗安全的保证和医疗服务业绩的提升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劳永逸。开展医院管理的目的在于唤起全行业进一步重视管理, 进一步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提高医疗质量,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工作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关键词:事业管理,医院,体会

参考文献

[1]李德炳, 蔡大伟, 李亚楠, 等.应用绩效管理体系实施大质量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华北国防医药, 2010, 22 (1) :78.

[2]赵宁志, 高茗, 茅建华, 等.对当前医院规模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临床误诊误治, 2011, 24 (5) :10.

公共事业管理 篇5

中国自考人(.cn)——700门自考课程 永久免费、完整 在线学习快快加入我们吧!

浙江省2011年7月自学考试公共事业管理试题

课程代码:0333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事业最主要和本质的特征是()

A.非营利性 B.社会性

C.阶级性 D.公共性

2.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对中低层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是()

A.间接的、迂回的 B.直接的、复杂的C.巨大的、深远的 D.微小的、无关的3.公共产品由政府无偿地向消费者提供,以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提供方式属于(A.市场提供 B.社会提供

C.混合提供 D.公共提供

4.下列属于政府管理公共事业柔性方法的是()

A.行政方法 B.行政授权

C.经济方法 D.法律方法

5.最有可能提出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是()

A.企业领导 B.普通公民

C.利益集团 D.大学生

6.各种财政补贴、补助、养老金、失业救济金等属于公共事业管理支出中的()

A.公共转移性支出 B.公共消耗性支出

C.公共投资性支出 D.公共服务性支出

7.标志我国正式全面实施政府侵权赔偿责任制度的法律是()

A.《宪法》 B.《行政诉讼法》

C.《行政复议法》 D.《国家赔偿法》

8.下列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外部评价的是()

A.公众满意评价 B.上级领导评价

C.部门绩效评价 D.部门成员评价

9.公共事业绩效管理中,公平指标关注的基本问题是()

第 1 页)

A.以一定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

B.既定的收益下所付出的成本最小化

C.接受公共服务的团体或个人是否受到公平待遇

D.公共服务的情况是否改善了

10.在下列教育类型中,其中受益面最大,教育成本最低的是()

A.初等教育

C.高等教育 B.中等教育 D.职业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管理文化主要包括()

A.公共管理的价值观

C.公众政治文化

E.社会政治心理

2.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

A.主体意识

C.社会发育程度

E.政府能力

3.一般而言,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在实施一个管理过程中的主要职能有()

A.计划职能

C.反馈职能

E.控制职能

4.公共事业管理费用中公共支出的基本原则包括()

A.公平原则

C.效益原则

E.公开原则

5.现代卫生事业的基本活动包括()

A.医学评估

C.卫生

E.突发事故救护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关系环境

2.公共政策

第 2 页 B.医学研究 D.医疗 B.安全原则 D.稳定原则 B.组织职能 D.协调职能 B.公共需求 D.自然环境 B.公共政治文化 D.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

3.战略规划

4.标杆管理

5.公益性研究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

2.简述宏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

3.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在运用战略管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4.请列举5种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可能存在的组合方式。

5.简述公共事业管理伦理与个人伦理的区别。

6.简述体育事业产品外部收益性的主要表现。

五、论述题(本大题10分)

什么是可行性分析,如何在公共项目运作方案拟定中进行可行性分析?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

案例材料

2008年1月,当中国南方瑞雪兆丰年的喜悦刚挂在脸上,就被越来越猛的纷纷大雪所堆积的忧虑和惊慌凝固了。受大气变暖和拉尼娜事件的影响,一场突如其来持续猛烈的雪灾影响了大半个中国,中国南方地区出现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和广东等地的交通、铁路、民航、电力、通信等公共事业领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面临如此大的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指挥下,各部门积极参与,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一起接受这次考验。

然而,在迎战雪灾突显政府的强大和有作为的同时,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力量倍显弱小,在各地热火朝天的抗灾救灾过程中,很少看到非政府组织的身影。当然并非完全缺位,譬如有报道说中国扶贫基金会已经决定向灾区捐赠2000万元,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等主办大型赈灾慈善义演晚会为南方受灾人民筹款等。但整体而言,除了一些群众自发的救助活动,绝大部分抗灾救灾的职能都由各级政府部门承担起来了。事实上,在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政府的职能不是万能的,试图让政府来承担起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责难免捉襟见肘。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系统的组成部分,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整个公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问题:

(1)结合案例和有关非政府组织理论,谈谈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作用。

(2)针对存在的问题,谈谈如何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

中国自考人(.cn)——改写昨日遗憾 创造美好明天!用科学方法牢记知识点顺利通过考试!

浅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编制;执行

一、前言

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预算法是对沿用多年的传统预算管理方法的一次改革,突出了预算的完整性,增强预算的约束力。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有利于提高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打算从预算管理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管3个环节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特点、现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做好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初步的对策。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特点

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接受政府领导,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是表现形式为组织或机构的法人实体。与企业单位相比,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所需的预算资金,国家采用“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每年,事业单位必须根据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并结合单位自身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年度财务收支预算。在预算编制工作中,事业单位必须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为原则进行预算的编制工作。

三、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现状

(1)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主要内容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管3个方面。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首要工作。事业单位根据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预算草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进入执行阶段。预算法规定,预算收入应上交国库的,单位不得截留、占用,预算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不得虚列开支。最后单位内部及各级纪委、财务、审计部门应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2)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效果显著

第一,预算管理增强了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便于政府部门集中财力优先安排国家确定的重点支出。第二,预算管理坚持厉行节约导向,严格控制包括“三公经费”、会议费、差旅费等公用经费和运转型项目支出,降低了行政所需成本。第三,除涉密部门外,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事业单位必须及时公开本单位预决算,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3)预算编制方法和程序

目前,事业单位按照“一上”、“一下”、“二上”、“二下”四个阶段完成预算编制工作。“一上”:事业单位编制预算建议数,上报主管部门,报送单位各项基础信息,为基本支出预算提供依据。同时,按项目库管理要求并结合单位工作计划报送项目支出需求。“一下”:财政部门下达预算控制数。 “二上”:事业单位根据控制数及部门预算项目建议修改调整形成预算草案,并报送预算编报说明。“二下”:财政部门完成对各部门预算草案数据的审核,编制总预算草案,履行报批程序。

2.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缺乏完整性、科学性、合理性;其次,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力度不够,缺乏约束。预算收入管理方面存在截留、占用、挪用或者拖欠等不足额上缴全部收入的情况。预算支出管理方面存在人员支出挤占日常公用支出,基本支出挤占项目支出的现象;最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各级纪检、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监督不到位,处罚不严。

四、影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因素分析

1.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认识

在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编制是最重要的环节,为单位下一年度各项工作正常开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因此,预算编制工作应当是整个单位的首件大事。然而,部分事业单位管理者认为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稳定,没有必要精打细算,编制预算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预算资金,导致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均缺乏预算管理的意识。整个单位对预算编制工作不重视,各业务部门之间不沟通,预算编制不及时,造成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

2.预算编制人员素质

预算编制时,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编制预算,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控制资金的使用范围,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国有资金的优化配置。然而,部分事业单位人员配备不专一,并没有安排专门专业人员进行预算编制工作,导致预算漏报、错报的情况时有发生。预算编制比较粗糙,收入预算测算不充分,不合理,支出预算不能统筹安排。预算编制变成了走形式走过场,质量难以保证。

3.预算编制方法

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完成,因此在编制预算时,财务部门应该对相关业务部门收支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但由于部门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业务不了解、沟通不畅等问题,财务人员在编制预算时,只能继续采用“基期加增长”的方式编制预算,导致预算编制的数据不科学、不准确。

4.有效的监督机制

部分事业单位內部缺少预算管理的责任感,对于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预算管理的整个过程缺少全面的、动态的监管。各级纪委、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没有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监督机构,没有形成一个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监督管理体系。职能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监督检查较为随意,无法真正体现预算监督的严肃性。

五、改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1.提高预算管理的认识,切实改变预算管理观念。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应认识到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和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将预算管理与部门发展规划相结合。领导者应认识到预算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到单位所有部门和工作人员。单位的领导者应结合单位自身特点制定编制预算的原则和指导方向,并亲自监督其执行。领导者重视,其他工作人员才会积极主动的配合财务部门完成单位预算管理工作。

2.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综合能力。事业单位应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注重法律教育和政治教育,帮助财务人员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熟知财务法律法规,知法守法,坚持原则。在预算人员的配备上,事业单位应聘任专业预算能力和财务实务操作能力强的人员上岗,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学习预算法、预算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实现会计人员持续更新知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3.改变传统的编制方法,推进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财务人員编制预算前,应做好编制预算的准备工作,加强与各业务部门的沟通,积极听取各业务部门下年度资金需求,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编制基本支出预算,必须全面了解单位人员情况,不得漏报或错报人员信息。编制项目支出预算必须结合单位发展规划及自身情况,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项目资金。编制政府采购预算,首先必须对单位资产状况进行一次彻查,然后严格按照集中采购目录和政府采购限额标准编制货物类、工程类、服务类采购计划。

4.加强内控制度管理,推进绩效考评制度。事业单位应完善内控制度,财务、审计、业务主管部门参与预算执行的监督,定期和不定期的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绩效考评,做好激励和奖惩工作。单位内部应加强收入管理,依法取得的各项财政收入应当及时足额上缴国库,不得截留和占用,同时还必须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预算经上级批准后,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执行,明确划定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的界限,杜绝项目资金列支基本支出等违反财务制度的现象发生。各级纪检、财政、审计等外部监督职能部门应建立专门的预算监督机构,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所有预算管理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预算法》的规定,严肃处理预算执行中出现的违法行为。

六、结论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整个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本文阐述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特点,分析了由于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缺乏认识,财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单位内外部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了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预算执行力度不够等因素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提出了通过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加强培训,推进绩效考评制度等方式来解决目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金叶.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9):169-170.

[2]吴雪漫. 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中国总会计师,2013,(8):104-105.

[3]陈银行. 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研究,2014,(4):129-130.

[4]李智. 浅析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企业导报,2011,(19):127-127.

事业管理 篇7

一、水利事业资产的基本情况和行业特点

截止2006年底, 水利部属事业单位363个, 职工人数为30, 716人, 资产总额342.70亿元 (含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资产260万元) ;各级事业单位所属企业466个, 职工人数为49, 443人, 资产总额452亿元。这些资产在我部履行水利管理职能、落实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推进水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利事业资产具有突出的行业特点:一是资产占有、使用较为分散, 遍及全国各地。水利部下属7个流域机构, 沿流域遍布水利国有资产;二是资产管理链条长, 水利部预算管理级次多达5级;三是水利事业资产集中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资产效益目标具有双重性, 大多同时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和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能, 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双重效益。与之相对应, 水利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复杂, 工作量大、相关审批管理环节多。做好水利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要求体制顺畅、制度完备、职责清晰、方法科学。

二、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管理创新, 全面提高水利事业资产管理水平

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第36号, 以下简称财政部36号令) 的有关规定, 水利部在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制度建设及贯彻执行、资产管理各环节控制等方面狠下功夫。近年来, 水利部围绕建立健全水利事业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构建水利事业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水利事业资产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理顺体制, 构建水利事业资产的分级管理模式

资产要管好, 体制是关键。为了理顺事业资产管理体制, 水利部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实行分级管理。水利部财务经济司设资产监管处, 具体负责水利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 指导全国水利国有资产管理。在水利部直属单位中, 资产规模较大的单位都设立了资产监管部门, 配备了资产管理专职人员, 负责本部门资产管理具体事务。资产规模较小的单位在财务管理部门内设置了资产管理岗位或由财务部门内部其他岗位人员兼职资产管理工作。通过明确管理职责和落实管理人员, 为开展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完善制度, 进一步健全水利事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保障。我部历来重视制度建设。几年来, 先后制定了《中央水利资金管理制度》等与国有资产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13个。部属事业单位通过制度建设, 加强管理。如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分别制定了《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淮河水利委员会制定了《国有资本效绩考核办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及《机关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等。目前, 水利部正以财政部36号令为依据, 积极修订、完善《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制定《中央水利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事项审批规程》。制度建设规范了资产管理工作, 促进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合理和有效使用。

3.夯实基础, 全面摸清水利部“家底”

资产管理要上水平, 基础资料最重要。根据财政部的统一部署, 2007年上半年, 我部组织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针对我部预算层级多, 事业单位户数多、分布广的特点, 我们采取了分级组建资产清查组织领导机构, 层层培训布置、分组开展实地督导的方式开展工作。水利部及部属300多家事业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经过为期半年的辛苦努力, 全面摸清了“家底”, 初步建立了水利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数据库, 为下一步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进一步规范资产管理工作奠定了管理基础。同时, 我们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统计工作, 多次获得财政部的通报表扬。

4.服务改革, 进一步理顺事企产权关系

理顺企业与出资人的产权关系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1998年机构改革以后, 原水利部直属企业全部脱钩。随着部属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公司制企业越来越多, 同时, 事企分开的政策也要求进一步理顺企业与出资人的产权关系。为此, 水利部根据财政部的统一安排, 先后多次开展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通过办理企业产权登记, 全面了解和掌握了部属事业单位投资办企业的基本情况, 进一步理清了部属事业单位与所办企业的资产关系, 解决了“事企不分”的问题;加强了对事业单位资产使用事项的监管, 防止由于对外投资不规范造成的国有资产脱离监管问题。

5.规范审批,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规范资产处置行为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措施。水利部历来重视审批程序的严格执行, 确保处置行为规范可靠。对于申报审批事项, 我部要求由各单位财务 (资产管理) 部门会同技术部门共同提出意见, 由单位领导审批后, 根据权限逐级上报水利部或财政部批准。在申报材料要求上, 对于资产报废处置, 要求各单位必须出具资产产权凭证、资产原始价值凭证、资产报废技术鉴定等材料;对于对外投资申报审批事项, 要求各单位必须附上可行性研究报告, 单位领导集体讨论决策的相关文件、相关资产评估报告等。我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为强调资产处置的严肃性, 明确资产处置相关人员的责任, 统一印制了《国有资产处置申报审批表》和《资产处置报告审签单》。要求资产处置事项必须由各单位专职的资产管理人编制, 经财务机构负责人审核, 单位领导签署, 加盖公章后报长江委财经局, 并办理签收登记和回签确认手续。通过严格和规范资产管理, 有力地遏制了资产处置的随意性, 有效的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6.借力科技, 提高水利事业资产管理水平

信息技术是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有效工具。从2004年开始, 我部以“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为基础, 选择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展水利国有资产动态监管的试点工作。“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水利部针对中央水利国有资产管理需求, 在2003年“河南黄河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研发升级的成果, 系统覆盖了中央水利所属各级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业务, 包括资产登记和管理、资产处置、资产评估备案、产权登记分析、财产清查、仓储管理、资产查询、统计分析、政策法规书库等模块。该系统分为两大业务子系统:“中央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和“水利国有资产业务管理系统”, “中央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主要针对上级部门对本部门及下属各级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过程的监督管理。“水利国有资产业务管理系统”是基层单位针对本单位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基层单位通过“水利国有资产业务管理系统”对日常管理中产生的国有资产管理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后, 通过网络自动上报或通过报盘方式上报上级服务器, 上级单位通过“中央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对基层单位报送的数据进行申报、审核和审批, 从而实现整个国有资产管理的正常流程。2006年至今, 该系统已在黄河水利委员会所属单位全面推广应用。

7.效绩评价, 提高事业资产综合效益

效绩评价是体现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制度安排。开展效绩评价可以有效提高资产综合效益。为充分发挥水利事业资产效益, 自2004年以来, 我部把效绩评价作为加强水利事业资产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 着重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部属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范围内选择部分企业开展经营性资产效绩评价工作。主要做法是“以事业单位为主体, 按照多目标规划原理, 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分层剖析和递进修正的方法, 用客观的统一标准对企业经营结果进行对比, 并强化企业效绩评价结果的运用”。目前, 效绩评价工作取得很大成效, 2004年到2006年, 实施效绩评价的42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生重大变化, 2004年评价企业的资产总额为326亿元, 2006年增长到411亿元, 增长率达26.1%;2004年评价企业的利润总额为4.4亿元, 2006年增长到6.9亿元, 增长率达56.8%。

二是针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产效益双重性特点, 我部还组织开展了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工作, 旨在对同时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和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能的水管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运营效益进行科学评价, 促进准公益性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三、水利事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加强水利事业资产监督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我部事业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管理权限低、管理级次多、管理效率低下

一是水利部资产监管权限低, 监管责任大, 权责不匹配, 难以充分发挥部门监管资产的作用;二是流域机构内部难以实现分级管理, 不同层级的事业单位之间权责难以进一步划分;三是资产处置、使用事项审批环节多, 层层报批, 降低了工作效率。

2.对外投资管理不规范, 资产使用管理需要加强

为解决事业经费不足问题, 上世纪90年代, 国家鼓励事业单位利用自有资金投资兴办实体。水利部属事业单位先后投资兴办了一些企业。这些企业在解决事业单位经费不足、分流安置事业单位职工、促进水利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资产监管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部分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不规范, 没有严格履行对外投资申报审批程序;二是资产评估工作不规范, 存在低估国有资产价值的现象;三是对外投资账务处理不规范, 存在对外投资不入账或长期挂账的问题;四是不按规定办理企业产权登记;五是对外投资资产运营效益差。

3.事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财政部36号令的深入贯彻, 以及今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进一步结合、资产管理信息化等, 对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水利资产管理队伍总体素质和水平与形势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需要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 稳定管理队伍、提高干部素质, 将事业资产管理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四、新时期水利事业资产管理的重点工作

财政部36号令的出台, 为进一步加强水利事业资产管理提供了制度依据。今后一段时期, 我们将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加快创新, 全面加强水利事业资产管理工作, 促进水利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树立科学管理理念, 打造一支优秀的资产管理队伍

今后, 我部将加大对财政部36号令和相关制度的宣传力度。利用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体积极开展宣传工作, 营造规范和加强水利事业资产管理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密集有效的宣传, 在水利事业单位树立起公平配置、追求效率、减少浪费的科学管理思想, 强化责任风险意识和依法理财的观念。同时, 加大资产管理干部队伍培训力度。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人, 各项工作要靠资产管理工作人员来完成, 因此,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逐步建立起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资产管理专业队伍。

2.抓紧制定相关配套制度, 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目前, 我部根据财政部36号令, 结合水利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实际, 正抓紧研究制定有关配套制度, 并督促部属各级事业单位完善资产管理内控制度。从水利部层面讲, 要全面贯彻落实资产管理办法, 尽快建立资产管理审批事项专家评审制度, 规范资产使用与处置的审批行为, 同时, 尽快完成《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修订工作, 注重转变思想观念, 更新工作方法, 摒弃重审批轻监督、重投入轻效益的管理模式, 把工作重点转到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执行、监督检查和追踪问效等方面, 切实规范管理, 提高资产的效率与效益。

3.加快水利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财政部36号令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对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目前, 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纳入“金水工程”建设规划, 我们将在资产清查工作的基础上, 加快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实现对水利国有资产的动态监管, 并与财政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接。目的是建立起一个与财政部及我部所属事业单位之间资产管理的信息交流平台, 以全面、及时地掌握水利国有资产信息, 实现从入口、使用到出口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 从而提高水利事业资产管理水平。下一阶段, 我部将按照财政部建设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动态管理要求, 充分考虑试用的情况, 及时对“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升级后, 在我部全面推广应用, 实现对中央水利国有资产的全面动态监管。

4.强化资产效绩管理, 努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一是继续开展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的效绩评价工作, 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同时, 督促事业单位认真研究对外投资结构, 对所属企业进行整合、重组, 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发挥资产的规模效益;二是探索开展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资产效绩管理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在中央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得到较好的实施, 但是, 整个水利系统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运行经费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水利系统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数量多, 资产规模大, 如何做好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公益性资产效益与经营性资产效益, 保证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良性运行, 是下一步水利事业资产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 我们将进一步开展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工作, 并选择部分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进行试点。

5.不断创新, 探索事业单位所属企业资产的监管模式

事业管理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十大主要变化,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前几年所实行的有关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 无论从内容和形式来说, 都不适应新的形势。 (1) 不完整。如基建会计数据未能并入会计“大账”。 (2) 不真实。如固定资产未能计提折旧, 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状况。 (3) 不适应。不能适应现在的财政, 预算, 国库, 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要求。 (4) 不协调, 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预决算口径不一致等要求。为了克服管理上的问题和各单位可能发生不规范的财务行为, 财政部经国务院批准,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 其目的是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与会计核算。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反映了近年来各项财政改革的成果, 创新和丰富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手段。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中最基本的、最高层次的法规。正确解读财务规则, 把握其导向, 对新旧规则的顺利衔接和后续会计制度的修订具有现实的意义。这一新《规则》的颁布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管理的深入发展和重要改革, 也反映了近几年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变化。

一、充分了解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十大主要变化

新准则共9章49条, 在维持原准则基本框架结构的基础上, 对大部分条款作了修改、完善, 在内容上规范了包括事业单位“关于准则的定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扩大了规范的经费范围、重新界定了会计要素、行政单位划转撤并的财务处理、负债的概念、资产的分类、加强票据管理、规定了资产的后续计量、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等基本事项。

(一) 关于准则的定位

《规则》第二条规定:“本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家机关、政党组织 (以下称行政单位) 的财务活动”。与原《规则》相比, 《规则》将适用范围扩大到所有国家机关和政党组织的财务活动, 增强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同时也包括了国家行政机关在境外的财务和资产管理活动。本条所称行政单位还包括列为行政编制并接受财政拨款的社会团体也要执行本规则。

(二)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

《规则》第四条规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 (1) 科学、合理编制预算, 严格预算执行, 完整、准确、及时编制决算, 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 (2)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加强对行政单位财务活动的控制和监督; (3) 加强资产管理, 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规范处置资产,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 定期编制财务报告, 进行财务活动分析; (5) 对行政单位所属并归口行政财务管理的单位的财务活动实施指导、监督; (6) 加强对非独立核算的机关后勤服务部门的财务管理, 实行内部核算办法。”第四条对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做出了规定, 这里的每一款都规定了财务管理工作一个重要的方面, 与原《规则》相比, 第四条前三款增加了科学编制预算, 严格预算执行, 完整、准确、及时编制决算, 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加强对行政单位财务活动的控制和监督, 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规范处置资产等内容。

(三) 扩大了《规则》规范的经费范围

原《规则》是根据当时财政管理体制产生的, 主要是对行政经费进行了规范, 这次修订, 根据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 进行了调整。

1.2000年以来实行的部门预算改革, 改变了以前的经费管理模式, 各项经费预算按部门分口管理, 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在这种管理方式下, 行政单位所有的收支, 不论经费性质, 都应当适用同一个财务规则, 统一进行规范和管理。从全面规范行政单位财务活动的角度出发, 《规则》必须涵盖单位的全部收支。因此, 修订时删除了“行政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外事经费、社会保障经费的财务管理,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的内容, 使行政单位所有的财务活动都纳入了《规则》的规范范围。

2. 删除了预算外资金收入管理的内容。

2010年, 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 (财预[2010]88号) , 明确从2011年1月1日起, 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 (不含教育收费) 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从2012年1月1日起, 地方行政单位的预算外收入也被要求实行收支两条线, 全面纳入预算管理。

3. 理顺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与《规则》的关系。

《规则》第六十条规定:“行政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 应当执行本规则, 但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财务管理制度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对于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这一条, 包含了三层意思。 (1) 行政单位基本建设财务是单位财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活动应遵守《规则》的原则要求。 (2) 行政单位的基本建设财务应按照国家关于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专门规定进行管理和核算。 (3) 行政单位财务信息应包含基本建设财务信息, 以统一、完整地反映单位财务活动。

(四) 重新界定了会计要素

新准则借鉴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经验, 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特点, 尤其是采用权责发生制的行业事业单位, 其会计要素应当以“费用”替代“支出”, 明确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费用。

(五) 行政单位划转撤并的财务处理

第八章行政单位划转撤并这一章, 这次修订主要是增加了两点, 一是对单位的债权、债务清理的规定, 二是增加了一个分立的情况。

(六) 负债的概念

《规则》第四十三条规定:“负债是指行政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 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对于负债这个概念, 大家要把握两点。 (1) 行政单位财务活动中客观存在着一些应缴财款项, 预收、代管等待结算的暂存款项, 以及因购买材料、物资或接收劳务而形成的应付款项。这些款项, 从会计意义上说, 都属于负债的范畴。《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也使用的是负债的概念。所以, 引入负债是符合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的, 也有利于保持行政单位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的一致性。 (2) 《规则》所说的负债是一个会计要素, 与行政单位通过银行贷款等途径举债形成的债务是有本质区别的。行政单位允许存在负债, 但不允许对外举借债务。

(七) 资产的分类

与原《规则》相比, 新增了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

1. 在建工程

《规则》第三十一条规定:“在建工程是指已经发生必要支出, 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在建工程达到交付使用状态时, 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和资产交付使用。”这一次修订, 我们把在建工程也纳入了行政单位资产的范畴, 可以说范围是进一步地扩大了在此之前, 行政单位的一些新建、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 或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大修理工程等尚未完工的建设项目, 在实施过程中的各项资产在单位的资产账中是很难归集到某一种资产类型中进行反映的, 主要是通过基建财务账反映, 只有在办理竣工决算以后才将价值计入固定资产账, 转为固定资产。这次修订, 按照全面反映行政单位收支的原则, 把基建支出也纳入了《规则》的规范范围, 因此, 对基建支出过程中形成的资产, 也必须全面、完整地加以反映。所以, 在资产的分类中增加了“在建工程”这一个类别, 用来专门核算行政单位的各种已发生必要支出, 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

2. 无形资产

《规则》第三十二条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 包括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 实际上在2006年35号令《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就已经明确了它属于行政单位的一类资产了。行政单位的无形资产主要是表现为单位的一些著作权和土地使用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土地不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原因, 是土地为国家所有, 行政单位只有使用权, 所以放到了无形资产这一类中进行反映。

(八) 规定了资产的后续计量

明确规定事业单位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 从而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真实反映资产的消耗水平提出了统一要求, 有利于为加强资产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行公共产品或服务成本核算提供信息支持。

(九) 依法加强票据管理

《规则》第二十四条规定:“行政单位应当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 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使用正确, 不得使用虚假票据”。这是新增加的一条。这个问题, 中央相关部门从2007就开始研究打击“假发票”的问题。各类票据是进行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 也是进行财务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目前在票据管理中有两类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类是假发票, 另一类是发票是真的, 内容是假的。

(十) 关于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1. 第五十一条:

“行政单位的财务报告, 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等主表及有关附表。”在财务报表的主表中增加了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和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两张主表。主要的考虑是要加强对行政单位财政拨款的管理, 同时将分散在各类功能分类科目中的基建支出资金情况集中、统一地进行反映。这里面, 前四张主表在决算报表中都有, 第五张表是因为预算科目改革之后, 在决算报表中查不到基本建设投资的总体数据, 为保证有关数据的采集和对比, 单独布置的一张报表。

2. 第五十一条第三款:

“财务情况说明书, 主要说明行政单位本期收入、支出、结转、结余、专项资金使用及资产负债变动等情况, 以及影响财务状况变化的重要事项, 总结财务管理经验,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其中新的变化就是在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上增加了“结转”“负债变动”情况, 同时明确了财务分析的概念, 调整了部分财务分析的内容和主要指标。

二、要全面认知单位层面财务涉及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工作内容, 规范财务工作的具体环节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工作内容是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建立统一的概念基础和框架。在内容上有9章49条, 主要规范了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计量原则、会计要素的基本分类、财务报告等在内的基本问题, 为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提供基础和依据。

我国事业单位基本上是以国有事业单位为主体的。资金来源是以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来维持其收支平衡的。《规则》在总则内明确了规则是我们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规章制度, 它既是财务管理发展的动力机制, 又是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者的行为准则, 建立良好的财务秩序, 是巩固、发展、事业的需要, 也是我们财务工作者的必需方法。我们一定要全面认知单位层面财务涉及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工作内容, 规范财务工作的具体环节。

三、学习后的感想

1.在学习《规则》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看到规则本身的变化, 更要思考这项变化中所传达出来的管理要求。通过学习《规则》, 一定要领会现有的制度规定和管理要求, 增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宏观把握, 弄清楚各个管理环节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是什么, 制度的边界在哪儿, 哪些是制度允许的, 哪些是制度不允许的, 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够依法依规、准确高效地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

2.不能仅就《规则》论《规则》, 而是要紧密结合当前财政改革的大背景, 和现行的预算、国库、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等各项具体的财政制度结合起来, 和财务管理工作实际联系起来去学习, 才能不断加深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3.还要看到,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是制度建设和执行的结合。要使《规则》的各项规定真正落实, 而不是写在纸上的制度, 还需要在准确理解《规则》规定的前提下, 在日常的工作中认真执行。

小议行政事业资产管理 篇9

一、构建公共资产管理体系的主要任务

(1)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按照财政预算、财务、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处置、收益纳入财政部门统一管理, 努力解决资产管理权限分散、权责不对称、管理粗放、资产配置效益较低等问题。

(2)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更新标准, 逐步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标准体系和配套制度。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 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充分考虑部门占有的资产及其收益情况。切实加强新增资产配置专项审核, 逐步扩大新增资产配置审核范围, 未经审核不安排相关经费预算, 不得进行政府采购。推进现有公共设施整合集约配置和新建公共设施共建共用, 提高使用效率。

(3) 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处置管理。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 逐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机制, 促进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 开展资产清查, 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严格国有资产处置行为, 未经财政部门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依法规范对外投资、出租、出借事项审批,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快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实现对资产全过程动态监管。

(4)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收益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上缴同级财政, 纳入预算,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优先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维修、新增资产配置等。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征管配套管理办法, 加强资产收益管理。

二、做好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

(1)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和预算互为前提和基础。预算资金是单位资产形成的主渠道;资产管理水平是预算安排合理与否的基础, 资产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资产预算, 间接决定了资金预算 (如资产配置和维护费用的安排等) 。解决部门、单位之间资产占有苦乐不均的问题, 必须促进资产的整合与共享共用, 积极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 一方面促进资源分配的合理化;另一方面,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结合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单位特点, 探索建立各类资产配置标准。

(2)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在会计要素中, 资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财务管理是不可分割的。加强财务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就是加强资产管理。无论是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环节, 还是单位对外投资、出租、出借行为, 既是资产管理活动, 又涉及到国有资产权益、收益等, 也是财务管理活动。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既是加强资产管理、促进资产合理配置、有效使用的客观需要, 也是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的有效手段。

(3) 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企业, 可参照国有企业管理方式, 编制 (转59页) (接20页)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财政代表国家履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所有者, 适当收取国有资本收益。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统筹兼顾、适度集中。兼顾企业自身积累、发展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及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 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分配比例。二是相对独立、相互衔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分别编制, 既保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 又要与政府公共预算相互衔接。三是分级编制、逐步实施。按照国有资产分级管理体制,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级编制, 并根据条件逐步实施。

(4) 严格收益和对外投资管理,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收益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收益规章制度不完备。在非税收入管理的文件中, 虽然规定了国有资产收入要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 但没有规定具体的收缴办法。由于行政单位、事业单位情况各异, 事业单位又存在多种情况, 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所形成的收益千差万别, 加之历史原因形成的问题多种多样, 至今尚无系统收益管理办法出台。二是对外投资虽然规定了有偿使用的原则, 并规定征收一定比例的国有资产占用费, 但实际执行不理想。今后要出台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及使用办法, 加强处置收入、对外投资、出租出借、股利分红等收入监控。

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篇10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预算管理观念落后, 意识薄弱

虽然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中已经实行多年, 但是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仍存在不科学和与实际不符的一面。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员工并未建立起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和科学意识, 目前仍然简单地为获取预算结果而编制预算。事业单位领导对于预算制度的执行过程则关注甚少, 这使得各个职能部门预算编制的积极性难移调动, 更缺少条件和动力进行必要的调研、论证, 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使得预算管理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 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预算编制结果与实际相差较远

“零基预算”是预算管理中技术水平最高的一种预算方法, 目前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也是以推进其作为预算编制的主要方法。“零基预算”即取消往年的基数, 根据部门和单位的职责、任务、目标以及下一年度政府的施政计划, 结合财力可能, 区分轻重缓急, 重新测算安排本部门和单位的预算。零基预算对相关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 因此零基预算很难应用到实处, 目前多见的仍然采用增量预算的方法, 导致财政预算不能与实际相符, 也迫使相关人员年底突击花钱, 以达到增加下一期预算的目的。并且一些从严预算的部门将会得到更苛刻的预算考核, 这不利于发挥预算的作用。

(三) 预算管理制度执行中随意性大, 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控制机制

目前,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 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完善, 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约束力不强的问题在审批立项控制机制方面依然存在。我们可以看看一些具体的表现, 首先, 随意进行预算层层分解的现象比较严重, 预算制度很难约束到临时性与计划外支出;其次, 预算编制本身存在的不足与预算的执行力不足, 导致实际执行情况严重与预算制度脱节, 部分相关人员可以对项目内容, 如费用标准、支出范围等进行改动, 这些现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时有发生。

(四) 预算组织机构人员配备不足与人员素质不高并存

单位综合预算中的一个部分是财务收支预算, 他所涉及的事业单位的所有部门与相关人员, 并且以年度预算为例, 涉及时间跨度长。就目前而言, 财务部门是预算编制的主要牵头部门, 但是财务部门一向在事业单位的地位作用被认可度较低, 人员配备本身就补足, 而且预算管理需要专业素质较高, 目前事业单位预算组织机构的人员配备不足与人员素质不高并存。

二、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 要提高对预算管理制度的认识

虽然改革提高预算管理的认识, 但事实上, 从思想上去重视预算管理, 仍然不多见。因此, 旧的惯性思维和习惯做法比较严重的影响预算管理的编制与执行, 预算编制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依然存在。加强认识、改变观念是改变这种预算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的重要以免, 也就是说, 我们必须认识到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 需要各级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同时, 我们必须意识到部门间资源的整合在制定执行预算管理制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从认识层面提高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

(二) 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管理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是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在改革中加快推行“零基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 尽可能摒弃传统的增量预算编制方法, 用新的、比较科学的编制方法替代旧的编制方法。从理论研究看, 其他的预算编制方法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 而“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是一种比较科学并切合实际的编制方法, 他能够避免过度浪费的现象, 也可以从根本上避免虚假预算的产生。

(三) 提前做好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

力保年度预算充分切实可行是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关键点。为实现此目的, 预算项目和项目支出的内容必须尽量细化, 以达到能够指导实践的目的。同时各个部门应该提前做好预算编制的各项准备工作。譬如, 以年度预算工作为例, 事业单位应该尽早对目标和规划进行长远规划, 这正体现了凡是“预则立, 不预则废”的根本要求。对于年度预算, 应该作为相关部门日常工作, 落实到位才能够有助于编制出合格的预算来。

(四) 预算的控制力与约束力必须相结合

预算必须围绕事业单位的根本目标展开, 这就说明预算必须具有一定的控制力, 但是预算必须体现出一定的约束力才能够真正的体现预算的作用。因此借鉴企业预算管理的经验, 要求预算的控制力与约束力必须相结合, 才能真正的体现预算本身的作用。

三、结束语

企业运营中已经证实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 但预算管理的作用在事业单位中仍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尚存在较多问题, 如思想意识、人员配备与相关预算管理制度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因此, 需多方面努力才能切实的提高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譬如, 通过提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提前做好预算管理的准备工作等方面来提高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水平。目前事业单位提高预算编制水平需要多方面的合力, 当然这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 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

摘要: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文探讨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最后提出了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雷国俊.事业单位项目支出预算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 2013, (6)

[2]陈卫娟.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1)

[3]本报记者罗晶晶.探索构建现代政府会计体系[N].中国会计报, 2013-06-07 (003)

事业单位绩效管理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绩效管理 问题 对策

事业单位在进行绩效考核中,结果往往不能使人满意,归根到底是对人员考核不全面。如今,事业单位采用的全员聘用制度来进行人事管理,绩效考核就不能流于形式,需要制定相关的战略目标和方案,并做好反馈工作,不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优化升级,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一、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在过去,事业单位工作一直被当作是一种“铁饭碗”工作,吃公家饭,工作轻松,这就导致事业单位职工人浮于事,工作不负责任,人员臃肿。提高事業单位的服务质量,改革事业单位就成为了近年来我国改革的重要项目。但是改革的难度很大,而且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其人事管理制度,只有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设计出合理公平的管理制度,就能够改革事业单位员工管理制度,让事业单位履行社会责任,打破“平均主义”的制度,提高单位工作效率,增加单位效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是一项重要的员工考核制度,能够为管理者和员工提供工作上的信息和指标,同时还对过去的业绩作出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评价,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绩效考核的重要性表现在人员的任用需要以其绩效成绩作为基础,劳动报酬要以绩效成绩作为标准,人员的培训也要根据绩效考核来确定培训的方向和方式。绩效考核还是员工激励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员工平等竞争的重要保证,能够激励员工不断晋升,推动部门的良性发展。

二、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以现阶段我国的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状况来看,绩效考核一般实行的是年度考核制度,分为年度考核和平时考核,在平时的工作中随时进行平时考核,再在年末或年初进行年度考核及总结,一般来说,这种方式是以年度考核为主要考核标准。但是在这种制度下,我国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一)制度存在缺陷

事业单位的考核内容一般是考勤、能力、品德和业绩四个方面,但是,仅仅从这四个方面来作为考核的内容并不能很好地进行绩效评定。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虽然能够涵盖工作所需的一切素质能力,但是不能公平地评价一个人的一切素质和能力。从这四个角度进行考察缺乏公正性,不能达到客观合理,存在太多的人为因素,无法让考核结果做到公平有效。另外,我国事业的那位绩效考核以年度考核为准,缺乏准确性,无法对一年的平均成绩作为一个总结,很多只是在接近考核的期间做好表现工作,导致考核流于形式。

(二)员工本身的不重视

员工对绩效管理的不重视包括管理者的经验缺乏和意识缺乏、普通员工缺乏考核意识。绩效管理在不断发展的这些年中仍然没有形成事业单位员工的一种思想惯性,再加上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很多事业单位的员工来说就没有形成思想上的拓展。我国的绩效管理对于管理者和员工来说还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其管理方式没有给事业单位带来实际性的效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还增加了成本,因此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绩效管理方式的推广本身就存在一种矛盾,给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三)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重视定量和定性的结合,在定量的考核中要用分数等量化的方式来进行绩效分析,还要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数据的处理。但是从现阶段的实际工作来看,事业单位能够准确进行评定绩效指标的很少,缺乏经验。虽然绩效考核已经存在了数据上的量化,但是从实际来说还是缺乏定量考核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这样的定量和定性考核方式存在很强的主观性,难以准确评定员工的实际情况,影响了绩效考核的质量。

三、完善绩效考核的措施

绩效考核不仅应当是作为年度考核来进行,更应该把事业单位日常的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的对象,通过员工是否严格完成自身的职责作为评定依据,将绩效考核责任落实到考核人员手中,量化考核结果,不断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绩效管理进步。

(一)健全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制度是事业单位进行人事管理的重要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是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要求结构完整、科学合理、操作简单、功能配套,其制度既要充分关注绩效结果,又要关注工作的整体部署、规划和战略目标,还要选择合适评估模式,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估报告制度和奖惩制度。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对于绩效管理而言可以打好基础,让员工度事业单位的管理内涵有着进一步的认识,能够保证单位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绩效考核工作和绩效反馈工作。通过绩效管理的不断优化,能够让员工的工作目标和单位的工作目标保持一致,让考核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实现单一绩效考核向有效绩效管理的过渡。

(二)提高各层人员的认识

无论是在考核中还是在考核结束后都需要加强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沟通联系,让各层人员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绩效管理的宣传教育,让员工认识到绩效考核的必要性,增强对组织的责任感。在绩效考核中,还要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为员工提供通畅的沟通渠道,在绩效考核结束后,还要将结果反馈给员工,和员工进行面谈,给员工提供不断进步的建议。在绩效考核结束后,还要完善奖励机制,对于成绩拔尖的员工给予经济奖励和机会奖励,以奖励的方式带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通过事业单位不断将绩效管理工作落实和完成,全体员工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改,提高工作效率。

(三)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

事业单位不能将绩效考核流于制度,不能模棱两可,而是要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标准,从多角度进行绩效考核。事业单位要量化考核标准,确保考核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想落实考核的具体状况,就要制定出有针对性地绩效考核标准。在标准确立的过程中,要由事业单位人事部门共同讨论,这样制定的标准才能适用单位的具体情况,保证考核标准可以正常实施。事业单位要制定数字化的考核标准,结合人事考勤,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来计算最后的考核分值,保证考核结果科学有效,考核成绩全面。事业单位要改变现有的绩效评定原则,定量建立进行综合绩效考核体系,以体现出考核的价值。

四、小结

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体系对规范员工工作,实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能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以不断改进,为事业单位创造出更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董虎山.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对策研究[J].企业研究.2014(08):123.

[3]胡丽.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6):216.

浅析事业单位后勤管理 篇12

(一) 为事业单位其他工作的开展做好保障

事业单位后勤部门的主要职能从工作内容上看就是为其他部门的工作开展提供服务, 后勤部门不归任何一个部门管理, 它是独立的专门为事业单位大局工作服务的部门。例如后勤部门为其他部门提供物质及各方面的保障。后勤部门的工作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做好后勤部门的工作, 事业单位其他部门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例如后勤部门为事业单位其他部门提供办公用品, 如果这项工作没有及时完成或者完成质量有问题, 一定会影响到其他部门正常工作的进行。所以后勤部门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加强对后勤部门的管理, 做好事业单位的后勤工作, 推动事业单位发展。

(二) 可以为事业单位节约开支, 降低经济成本

后勤部门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给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是经过后勤人员各项工作的开展, 通过对资源的管理, 合理分配事业单位内部资源的使用, 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 节约支出成本。节约事业单位开支要从各个方面开展工作, 例如对物品的采购到使用的管理。根据事业单位内部实际需要, 对市场进行调查, 合理采购;物品的发放也要根据各部门实际需要进行发放, 防止浪费, 存放的物品也要合理管理。此外, 对事业单位内部水电的使用也要进行控制, 做到“人走灯熄”, 防止电浪费。资源节约还要从其他各个细小的方面进行管理, 后勤部门应对此进行合理的规划。通过对人、财、物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提高事业单位资金、资源的利用率。后勤部门的后勤管理工作可以为单位节约开支, 降低成本, 同时也体现了环保的社会理念。

二、我国现在事业单位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 领导不重视事业单位后勤管理工作

一些事业单位后勤部门工作人员少, 领导只重视单位的业务管理, 疏忽对后勤部门的管理, 导致后勤部门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还有一些事业单位的后勤部门工作人员多, 他们大多工作时间长, 经验丰富, 但是长期坚守在后勤部门的岗位上, 有些人严重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此外这些资格老的后勤工作人员思想观念落后, 技术陈旧, 对新事物的认识不足, 接收新事物的能力也有限, 导致后勤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这严重影响了后勤部门作用的发挥。

(二) 后勤部门的人员分配不合理

我国一些事业单位的后勤工作是由其他部门的人员兼职管理和开展的, 没有专门的后勤队伍和专业的后勤工作人员使事业单位的后勤工作不能很好的开展,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人员分配的不合理也造成了有的工作人员工作任务多、压力大, 一些工作人员工作轻松。不合理的人员分配会影响整个后勤部门的工作氛围, 造成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低下。

(三) 后勤管理和服务机制不科学, 制度不完善

领导对后勤部门工作的不重视导致后勤部门缺乏合理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 很多后勤人员不注重对实际情况的分析, 仅凭经验办事。这样工作容易有漏洞, 服务质量也不高, 影响后勤部门应有职能的发挥。

三、完善事业单位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一) 争取领导对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

要想做好事业单位后勤管理工作, 必须得到领导的重视。在单位领导的支持和号召下做好后勤管理人员的编制、后勤工作所需装备的配备和后勤管理工作开展所需经费的审批等。有了领导的支持才能在事业单位内部深层次的有序的开展后勤管理工作。

(二) 加强事业单位后勤工作人员的管理

后勤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离不开高素质的后勤管理工作人员。首先, 在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选拔任用上要挑选工作积极热情, 技术过硬, 思想素质高的人员。其次对现有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思想素质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最后是人员的分配和使用, 根据每个员工情况的不同分配合适的工作, 做到人尽其用。总之, 通过对后勤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培训和分配打造一个“懂专业、会管理、能协调、能吃苦”的高素质后勤管理团队, 为后勤工作的开展储备高素质人才。

(三)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后勤管理服务机制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没有制度同样不能做好后勤工作。事业单位后勤部门的存在时间长久, 工作经验丰富, 事业单位可以根据以往工作经验, 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后勤管理和服务机制, 使后勤管理工作达到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后勤管理工作的实施要严格依照制定的管理制度进行。其次, 事业单位还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加强对后勤管理工作的监督, 使后勤管理工作制度能够有效的发挥它强大的作用, 做事业单位其他部门坚强的后盾, 做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后勤管理工作看似简单, 实则复杂。后勤管理的工作内容多, 其中包括对人员、伙食、物资、设备、财务等其它各项服务性工作。此外, 不同的单位对后勤部门工作的要求不同。总之, 做好后勤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后勤部门的作用, 保障事业单位其它部门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促进事业单位健康长久发展。

摘要:事业单位的后勤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工作的一部分, 做好事业单位的后勤管理, 可以为事业单位其他工作的开展创造好的条件, 促进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事业单位后勤管理的重要意义出发, 分析我国现在事业单位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提出完善事业单位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希望为事业单位发展提供一些意见。

关键词:事业单位,后勤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孟毅芳.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J].理论探索, 2009.

[2]李海岩.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思考[J].当代经济, 2011.

[3]吴琳琦.事业单位办公室后勤保障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究[J].办公室业务, 2012.

[4]方艳玲.从科学发展观看机关后勤管理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上一篇:网络可扩展性下一篇:水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