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精选12篇)
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 篇1
一、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是指行政事业单位计划、分析、控制、监督和管理资金的来源和资金的使用。资金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其中包括预算资金管理、运作资金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资金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单位项目的正常运作、节约财政资金, 为以后的资金使用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方案, 以及提高其单位经济管理水平等。资金管理具有以下原则:将专项资金、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划分清晰;各项资金的使用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资金的责任制度, 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合理、有效的使用资金等。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财政资金的管理, 提高其自身的管理水平, 促进单位的良好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财政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与财政预算资金编制脱节
预算财政资金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各项活动和正常运作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 也是国家对社会公益无偿供应的一种重要的体现。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机构, 并不是像企业那样以生产产品来获取收入达到盈利的目的。由于不以生产产品来获取收入, 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以耗费为主的财务特征。为了让行政事业单位正常的运作, 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必须保证其拥有必要的预算开支。行政事业单位不能丢掉社会服务的职能去创收, 这样国家应提供财政资金来保证其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 要给予相当的资金保障, 以保证事业单位工作正常运行, 保证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
(二)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财政资金编制脱节
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都拥有大量的资产, 例如土地、建筑物、车辆、大型设备等固定资产。有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注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编制财政资金预算时也没有考虑这些资产, 导致编制的财政资金预算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即存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财政资金编制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对自身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应用, 甚至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将固定资产进行投资, 获取的利益被收入单位小金库、吃喝玩乐或发放职工福利等等。
(三) 行政事业单位决算编制与预算财政资金编制脱节
一级政府, 一级财政, 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 各级财政主管规定预决算编制要求后, 再做出报表, 由各行政事业单位填报后, 逐级汇总, 形成最后的总体报告。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 由于财政部往往会编制整体的预算和决算, 本单位的利益不会受到影响。预算往往是对决算运作结果的一种导向,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忽略预算和决算的对应。这样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决算编制与预算财政资金编制脱节, 影响了单位决算和预算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
(四)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与预算财政资金编制脱节
人民代表大会确定预算后, 财政部门会将预算下达给各个行政事业单位, 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预算进行运作。但在实际的情况中,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存在一定的脱节问题。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随意的使用资金, 使得预算编制流于形式。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运作中, 经常会出现超出预算控制范围、与预算不符的现象。政府性专项资金未能单独核算, 与部门预算混淆, 挤占经费, 管理执行混乱无章。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存在一定的脱节, 使得预算编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影响了其单位良好的发展。
三、对策
(一) 加强和完善财政资金的预算编制
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财政资金预算前, 应收集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 必要的情况下应进行调研;在编制财政资金预算的过程中, 应确保落实财政资金每一项和每一笔收入和支出的明细, 全面、充分地考虑预算编制的内容, 确保编制完整、全面的财政资金预算。财政部门根据行政事业单位提供的是社会服务安排预算资金, 保证事业单位职能的发挥和服务的体现。
(二) 严格使用专项资金
对于专项资金, 财政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门的专项资金的项目库, 严格审核和控制专项资金的申报, 然后以项目库为基础确定各事业单位项目支出的内容和额度, 编制项目支出表, 根据具体的项目情况填报列支总额和各种资金数目。
(三) 严格执行预算
行政事业单位在具体执行预算财政资金的过程中, 应严格遵守财政部门的相关指标, 争取达到平衡, 不得擅自扩大预算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 确保专项资金按照项目运作的规定和要求进行使用, 不得滥用专项资金。财政部门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财政资金执行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 严格监督和控制预算财政资金的使用, 避免出现专项资金被挪用的现象。
(四) 要建立完善的预算财政资金监督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预算财政资金管理制度, 加强对预算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完善的预算财政资金监督体系, 可以使得监管部门有法可依地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财政资金进行监督, 从而致使行政事业单的预算财政资金管理更加标准、规范、全面。
摘要:如何完善预算财政资金管理是我们当今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对资金管理进行探讨, 并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财政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财政资金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预算资金,资金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谭元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财政资金管理浅析[J].中国电子商务, 2010, (8) .
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 篇2
财预(2002)584号
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省府)城市中心支行,深圳、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市中心支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93号)规定,规范政府收入分配秩序,决定将经贸、外贸、人事等部门和单位的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目录见附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关于预算原则和预算级次
(一)自2003年1月1日起,本通知附件所列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含以前欠缴及未缴财政专户的部分)全额上缴国库,支出通过预算安排,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
(二)纳入预算管理后,属于中央部门及所属单位收取的各项收费,作为中央一般预算收入,上缴中央财政;属于地方部门及所属单位收取的收费收入,作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缴地方财政,但按规定应上缴中央部门的,应上缴部分作为中央一般预算收入,上缴中央财政。
二、关于预算科目
对《2003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一般预算收入科目”第42类“行政性收费收入”作如下调整:
增设第4235款“人事行政性收费收入”,反映人事部门收取的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能力考试考务费、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能力考试合格证书工本费、价格鉴证师执业资格考试考务费等行政性收费收入;
增设第4236款“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性收费收入”,反映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收取的计量收费、统一代码标识证书收费、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费、进出境动植物检疫费、国境卫生检疫费等行政性收费收入;
增设第4237款“保监会行政性收费收入”,反映保监会收取的保险业务监管费、保险中介人资格考试费、精算师资格考试费等行政性收费收入;
增设第4238款“财政行政性收费收入”,反映财政部门收取的珠算证书工本费、收费票据工本费、注册会计师考试考务费、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务费等行政性收费收入;
增设第4239款“证监会行政性收费收入”,反映证监会收取的证券市场监管费、期货市场监管费、证券期货从业人员资格报名考试费、证券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工本费等行政性收费收入;
增设第4240款“人防行政性收费收入”,反映人防部门收取的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行政性收费收入。
除上述规定外,其他部门的各项收费,在《2003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未设置科目的,统一在第4250款“其他行政性收费收入”中反映
本
三、缴库办法
(一)纳入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改革试点的中央单位应缴中央财政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按《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财库〔2002〕37号)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中央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试点办法〉的通知》(财库〔2002〕38号)的有关规定办理缴库。
(二)未纳入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改革试点的其他单位应缴中央财政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按财政部有关具体收费项目缴库规定执行,并以“一般缴款书”办理缴库。缴款书“财政机关”栏填写“财政部”,“预算级次”栏填写“中央级”,“收款国库”栏填写“中央金库”,“预算科目”栏填写本通知和《2003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一般预算收入科目”第42类“行政性收费收入”的有关科目。
(三)上缴地方财政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缴库时使用“一般缴款书”,并按相应的财政机关、预算级次和科目填写。具体缴库办法由地方财政部门制定。
(四)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采用集中缴库方式缴库的,基层单位应自取得收入之日起3日内(节假日顺延,下同)逐级汇缴上级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应自取得收入之日起3日内缴库;采取就地缴库的,部门和单位应自取得收入之日起3日内缴库。
四、其他
(一)上述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后,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有关部门和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参照财政部《关于下达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实行预算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财预字〔1995〕27号)的规定,重新核定其预算支出。
(二)有关部门和单位委托其他单位代收行政事业性收费需支付代收手续费的,按照财政部《关于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财预〔2000〕127号)的规定执行。
(三)对本通知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级财政、审计部门及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收费及时上缴国库。对违反规定不按要求上缴,隐瞒、截留、挪用、坐收坐支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国发〔1987〕58号)进行处罚,对有关部门或单位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281号),给予行政处分。
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 篇3
【关键词】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
一、前言
预算管理模式的实施是内部管理工作开展的重点,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不断完善自身预算管理手段,且在预算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将人员编制、工资标准及失业保险等内容纳入到其中,提高整体预算管理水平。以下就是对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及绩效评价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二、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分析
1.整合职能划分
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强调了对整合职能的划分,即将推进单位自身总体战略目标的达成作为预算整合目标,且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方式保障各个阶段预算目标的连贯性,继而由此形成良好的预算管理状态。此外,基于职能划分的基础上,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要求下属各部门及二级单位在实践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保持与总公司管理目标的一致性,且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引导员工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提高自身协作意识,并明晰自身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范畴,形成良好的预算管理状态,提升整体预算管理水平。
2.用款计划
基于国家财政集中支付管理模式实施的基础上要求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应不断调整自身用款计划,即将国库直接支付内容纳入到用款计划范围内,继而通过由国库直接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的形式来满足用款需求。同时在国库直接支付过程中应注重依据具体的活动事项对工资银行化、保险支出等支付方式进行选择。此外,财政直接支付也是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的体现,即在此种用款模式下,要求财政部门应通过财政直接支付的方法向收款人提供指定金额的资金。同时由于在财政直接支付模式下涉及到了工程采购支出、工资费用支出、服务采购支出等领域,因而在预算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重点掌控用款计划的主要内容,最终由此实现良好的预算管理状态。
3.考评设置
考评设置是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实施中的关键,且为了达到良好的预算管理状态,当代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以单位自身经营业绩考评方式全面掌控到单位实际发展状况,并通过对经营业绩考评结果的综合分析实现对预算管理方案内容的调整,继而由此达到最佳的经营管理状态,并实现对财务预算的规范化管理。此外,基于考评设置的基础上亦实现了对各管理部门及员工业绩的整体评价,继而随时掌控到财务人员实际工作效率,并引导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环境中,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另外,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也逐渐通过对控制职能的规划保障财务拨款的有序开展。
4.预算编制
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人员经费支出过程中事业单位着重强调结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数据信息对人员编制、实有人数、基本工资等内容进行核对,以此来保障预算结果的精准性。此外,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亦注重强调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内容纳入到其中,最终由此实现良好的预算管理状态;第二,基于公用经费支出预算的背景下,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要求财务人员在预算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严格遵从职工教育经费=1.5%基本工资、工会经费=2%基本工资、福利费=2%基本工资的公用经费预算原则,继而由此来保障预算管理水平;第三,在综合定额经费预算过程中应参照在职员工数据信息,以人数×5500元/年的形式达到预算目的,且就此提升整体预算效果,形成良好的预算管理状态。
三、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策略
就当前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即可看出,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稳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要求当代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应结合预算质量因素的影响,不断规范自身预算编制工作,即强调事前调查和取证环节的重要性,并制定系统化的规范程序,最终由此实现高效率预算状态。同时基于此,为了提高资产利用率,应注重以建构监督部门的方法落实规范化预算管理模式的实施,且达到良好的绩效评价成效。此外,在绩效评价环节开展过程中要求单位监督部门应将会计年度资产情况汇总纳入到预算管理绩效评价范围内,且逐步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最终由此消除贪污现象,并提升整体财务预算水平,满足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发展条件。
四、结论
综上可知,随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逐渐凸显出相应的问题,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良好的预算管理状态,要求当代事业单位在实践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通过预算编制、考评设置、用款计划、整合职能划分等途径来缓解不规范的预算管理行为,且引导财务管理人员趋向于规范化的管理状态,并严格遵从预算编制及监督管理原则,达到最佳的预算管理状态。
参考文献:
[1]董丽萍.全额拔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难点与改进方法[J].财经界(学术版),2015,32(15):47.
[2]尚虎平,于文轩.从“职能革命”到公共机构改革——卡梅隆联合政府公共机构改革对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启示[J].财经科学,2011,14(07):52-61.
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 篇4
事业单位由于其单位的公有性质, 因而其所有的收支包括财政收支和非财政收支, 都应该处于国家财政、财务制度的管理范围中, 要讲求效率、规范收支, 从这个角度说, 对它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与财政收入的管理和监督, 应有共性的地方。另一方面, 事业单位由于存在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分类, 其非财政预算资金和财政资金取得的成本不同、来源渠道不同、受监督的程度大小不同, 加之单位的业务性质不同和资金流动特点不同等差异, 因而对这两类收入的管理要求、管理目标和管理原则又有特殊性的地方。财政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既要讲求效率又要顾及单位事业功能的发挥, 力求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关注1999年后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等财政制度变革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变化, 有助于更清楚地考察财政对非财政预算资金与财政资金管理和监督的共性, 并在此基础上明晰管理与监督它们之间的特殊性。
一、非财政预算收入的内涵
(一) 从收入角度看财政性资金
20世纪90年代, 财政性资金的内容包括财政预算资金和财政基金。其中, 财政预算资金又包括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1994年颁布的《预算法》及1995年1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指出, 预算内资金包括各种税收及部分行政事业性经常性收入, 国有资产出租、出让所得的资本性收入等。财政部1996年11月颁发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指出, 预算外资金包括下述五类收入:一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二是各种基金 (资金、附加收入) ;三是从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收入及其他资金;四是乡 (镇) 政府开支的乡自筹资金和乡统筹资金;五是其他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各种捐赠资金, 财政拨款有偿使用回收资金中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部分, 国家行政机关派驻境外机构的非经营性收入, 财政专户利息等。财政基金是国家为了实行其职能的需要, 通过财政分配渠道形成的, 用于特定专门用途的资金。按其构成的经济内容, 可分基本建设基金、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债务基金、社会保险基金, 支援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基金, 财政后备基金等。
以前的财政资金主要包括强制性的税收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那时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主要指单位通过市场取得的不体现政府职能的经营、服务性收入, 也包括财政批准留用的收入, 还包括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和资源获得的其他收入等。
1999年后, 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等四项改革。据调查, 改革后, 单位的资金支配和管理权限、银行账户设置权限、设备采购权等方面的权力削弱, 财政性资金的内涵较改革以前发生了变化。改革后, 财政收入主要从税和非税两个角度划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按性质分为预算内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其他财政性资金。改革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把预算外资金的提法过度为非税收入的提法。变化在于, 改革以后单位利用国家资源、国有资产等获得的收入属于财政资金范畴。因此, 现阶段事业单位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主要包括单位经营、服务收入, 财政批准留用的收入, 非财政预算资金的利息收入, 非国有资产、资源的租金利息收入, 未占用国有资源获得的其他收入等。
(二) 被调研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内涵
根据前述分析, 非财政预算收入有两个组成部分 (详见图1) , 一是省市级地方财政批准留用的专户核拨资金, 二是单位自己组织取得的收入。由于在本研究中各被调研单位没有相关的专户核拨资金收入, 因此本文仅涉及第二部分的收入。单位组织取得的非财政预算收入按来源性质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使用国资经营取得收入, 如租金收入、利息收入等;二是组织单位人力、技术取得的经营服务收入, 如工程收入、销售收入、咨询收入等;三是兼有前两类收入特征的非财政预算收入, 如投资收益、其他收入等。
事业单位是公共服务机构, 非财政预算收入流入事业单位, 弥补单位财政资金不足, 维持单位运转, 是单位能履行事业任务、完成公益性服务的资金保障, 因此, 它的核算原则不应以盈利等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但作为林业局事业单位主收入的工程收入和销售收入等生产性收入 (见图2) 由于可能耗费了人工成本或者物料成本, 因而又必须准确核算成本, 至少确保保本经营。
财政制度的改革有可能大幅缩减如图2所示中的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和占地补偿等财产收入的范围, 会从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原则、法规要求等对各种非财政预算收入类型产生影响。经调查, 2008年12月31日,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下属的34家事业单位中, 自收自支单位的租金、利息等财产收入约占单位总收入的22%;差额拨款单位约占9%;全额单位占1%左右。自收自支单位的工程收入等经营收入约占单位总收入的65%;差额拨款单位约占37%;全额单位占1%左右。由于缺乏基期历史数据的比较, 本文仅从质的角度探讨四项财政改革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范围的影响。
二、影响事业单位收支管理的财政预算制度法规政策体系
从财政预算法规体系构成的现状看, 有国家公共预算法规、国资经营预算法规和社保资金预算法规三个层次, 这是以静态的角度考察。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是一个动态变迁的过程, 它既要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又要不断更新改革自身的体系结构。在国家经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下, 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化和规范化趋势越加明显, 从技术角度看, 预算管理要依靠细化财政收入支出预算编制和审批的程序、落实预算执行和监督的政策措施等手段, 不断完善自我以助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管理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财政预算法规政策体系, 受财政体制变迁、财政改革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影响, 必然体现透明化操作和规范化运行的趋势特征和要求。
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财政预算制度法规政策体系有三个层次:一是《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犹如财政预算管理领域的“宪法”, 它规范事业单位收入取得、使用、分配管理的宏观方向性财政预算管理原则。《预算法》第45条规定事业单位的“预算收入必须全部纳入统一核算管理, 及时、全额入账”。就是要严格按政策法规正确划分行政执法收入和经营服务收入, 并正确使用收费票据, 正确进行账户存缴和核算管理。属于行政执法的“预算外资金”, 纳入“应缴预算款”核算;属于经营服务性质的收入, 纳入“事业收入”核算, 并按规范要求统一监督管理。事业单位应得的投资企业利润分配收入或相关收入, 要及时收缴和正确核算。可见《预算法》对预算收入的核算原则、核算内容、涉及会计科目等作出了规定。二是在此基础上, 按照财政改革时间顺序, 1999年财政改革以前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和《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 规范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1999年后, 伴随执行部门预算编制、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收支两条线制度等财政体制改革, 国家制定相关的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具体规范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使用分配管理, 如收支两条线制度就对事业单位利用国资经营取得的收益作出必须纳入单位统一核算的规定。三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衍生出关于各部门、各地区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具体条文规定, 或者是针对具体工作中遇见的难题颁布的有针对性的处理办法和意见。这一部分法规在遵循前两个层次法规的前提下, 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处理。
三、1999年大力推进四项财政改革以前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管理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理顺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 1999年后启动的部门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改革等从财政收入支出管理的角度规范、巩固分税制改革的成效。上述制度变迁, 对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的取得、分配、使用、积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1999年财政改革以前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和《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规定
《决定》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意思是明确区分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范畴, 严禁将预算内资金划作预算外使用;第二层意思是明确要求将部分政府性基金等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统一管理。《决定》指出: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通过市场取得的不体现政府职能的经营、服务性收入, 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 收入可不上缴财政专户, 但必须依法纳税, 并纳入单位财务收支计划, 实行收支统一核算。
(二)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是明确本研究中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不属于预算外资金的性质, 从另一个角度界定了非财政预算收入概念的核心, 即事业单位通过市场取得的不体现政府职能的经营、服务性收入及其他收入。一方面, 《决定》指出取得非财政预算收入的合法性前提;另一方面, 《决定》详细界定了预算外资金的范围, 相应地可以界定非财政预算收入的范围。二是明确要求这部分资金虽然不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但要公开、透明地纳入单位财务管理范围, 为今后加强和细化非财政预算收入的管理制度规章奠定了指导性原则。
四、1999年后广泛推进的财政改革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管理
(一) 部门预算编制改革
1.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要求
对事业单位提出了收支统一管理的要求, 事业单位所有的收支活动都必须归口到单位财务部门, 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管理对象的范围按照《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 (第四条) 不包括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2.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是按事业单位收支统一管理的要求, 非财政预算收入不纳入财政预算, 但把它纳入到单位预算统管范畴内。形成部门大收支的管理理念后, 以前的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管理概念更新为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项目, 非财政预算资金分解在这些项目中, 反映在部门预算编制内, 改变以前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脱节状况, 使单位组织的收入得到充分合理使用。二是要求划清事业收入与经营收入、事业收入中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中应当上缴财政专户资金等, 预算指标进一步细化, 加强了对财政资金支出的控制力度。这种控制下, 对以前有一部分属于非财政预算资金范围的收入纳入了财政专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而对重新划分归类的非财政预算资金尚未确定具体的管理方案。三是由于自收自支单位可以排除在部门预算制度的管理范围之外, 因而非财政预算资金在全额预算单位、差额预算单位和自收自支单位之间就存在管理尺度上的差别。
(二) 国库集中管理制度
1.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要求
国库集中管理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所有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收入缴国库, 支出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直接支付。国库单一账户的设置, 是针对财政性资金而言的, 对于非财政性资金, 国库没有管理的职能。对非财政预算资金是否集中纳入国库管理, 尚未形成硬性的法规规定。
2. 对林业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是从共性上看, 财政资金的国库集中支付, 把资金的直接支付改为财政直接或授权支付, 弱化林业事业单位现金管理职能。二是针对不同单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财政资金的管理要求是相同的, 但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影响不同。假设没有区别资金来源和单位类型进行管理, 对于经营服务收入占较大比重的单位, 其资金收支比较分散, 财政资金占比不高, 集中支付的管理形式会影响其正常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开展, 可能会提高公共产品的效率。在这里,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可以采取分散管理的形式。而对于经营服务收入很少, 主要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 采取国库集中支付管理, 相应地, 对这部分单位非财政预算资金就应该采取集中管理形式。三是针对单位有差异的工作性质,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财政资金的管理要求是相同的, 但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影响不同。部分林业事业单位常年有工程建设投资项目, 周期长, 集中支付不利于单位事业发展, 在这类单位可以采取分散的资金管理形式。所以这类单位的财政资金与应采取集中支付制度, 而非财政预算资金可以采取非集中管理形式。四是微观之处涉及到对国资处置收入的具体处理的差异, 改革以前国资处置收入在“其他收入”科目核算, 改革后, 这部分收入统一纳入财政专户储存。
(三) 政府采购制度
1.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要求
2002年我国开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该制度的目标是规范财政支出管理, 强化预算约束。《政府采购法》明确指出, 政府采购涵盖行政事业单位, 采购资金是财政性资金。
国家林业局2008年8月颁布的《国家林业局政府采购管理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各采购单位按照政府采购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规定的方式和程序, 使用财政性资金 (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 和与之配套的自筹资金。”这里的自筹资金, 是指采购人按照政府采购项目的资金要求, 按规定由采购人分担并自行筹措的资金。
2.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根据政府采购法规的规定, 采购项目的资金一般通过财政部门开设的“政府采购专户”直接支付给供应商, 但具体操作有差异。对于资金的范围, 我国现行地方立法规定各不相同, 本文比较了一些地区的政府采购资金管理办法发现, 有的地区包含单位非财政预算资金 (如河南省、大庆市、厦门市) , 有的地区不包含这一部分收入 (如吉林省延边州) 。在支付管理原则上视采购的形式, 假如采取拼盘方式, 采购资金由预算内资金和单位预算外资金或非财政预算资金共同分担而进行的物资、服务采购, 则单位应在采购前一定时间将资金采购划入政府采购专户。属于自筹的非财政预算资金单独采购的, 由财政部门审核确认资金来源的合法和合规性后, 由采购单位自行采购、自行结算, 即采取所谓的“单一账户, 先存后支、专款专用”。
(四) 收支两条线制度
1.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要求
“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主要着力目标, 一是规范非税收入财政专户的管理, 二是对国资收益和产权处置作出规范。2008年《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中央级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属于国家所有, 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财政国库收缴管理的规定上缴中央财政,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 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在财政改革以前, 由于政府财政收支分类不规范, 部分由国资产生的收入或利息在实践操作中划入非财政预算资金使用范围。2004年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向纵深推进收支两条线改革, 突破了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范畴, 表现在原来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基础上, 又将国有资源 (资产) 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因此, 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缩减了非财政预算资金的实践操作范畴, 就其对事业单位收支管理、事业发展等来说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假设对所有事业单位实行划一性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因为林业事业单位经营服务收入不稳定, 会影响预算编制进而会影响后一年单位的事业发展, 大一统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可能还会打击单位积极性不能达到国资持续增值的目的。
五、研究结论
(一) 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收入项目分类的影响
以1999年国家选择试点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为标志, 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在此之前,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的规定, 财政将事业单位收入分为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单位组织收入。预算内收入指来源于国家预算拨款, 即目前的财政补助收入;预算外收入指事业单位除预算拨款之外的其他财政资金;单位组织收入是单位运用一定的国有资源通过组织人力、技术等要素实现经济效益的收入。当时, 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严格区分, 当时财政对事业单位管理的平衡关系是预算内资金来源=预算内资金运用+预算内资金结存。1999年后, 推行四项财政以后, 事业单位的收入不再按与预算的关系进行分类, 而是以单位为主体, 全部收入按来源分类的大收入概念。财政对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平衡关系改变为:事业单位收入-事业单位支出=结余。
(二) 财政管理的范围变化
总体上, 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 财政根据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和从市场取得经济补偿的不同程度, 制定对它们有差别的财政投入政策。
1999年以前事业单位的收入由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单位组织取得的其他收入三类构成, 预算内资金纳入国库管理, 预算外资金由财政专户管理, 其他收入由部门自行管理。财政对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有专门和细致的收支管理规定, 而对其他收入并没有专门和细致的规定。执行部门预算编制制度后, 配套采取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主要从支出角度细化了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规定, 而对单位组织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仅仅提供了管理模式的参考, 并没有非常细致明确的制度规定。但是, 这并不表明财政完全不对这部分资金进行管理。
实际上, 从单位类型分析, 部门编制制度对非财政预算资金也要求纳入单位统一预算、统一管理, 只是在管理范围上排除了自收自支单位。根据前述分析,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该适度考虑单位类型、特点并结合国家事业发展需求, 采取有差异的管理策略, 既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和监控强度又促进事业良性发展。
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 篇5
财政部财预[2000]127号
关于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进一步规范政府收入分配秩序,经国务院同意,决定将外交、工商、农业等部门的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以下简称收费(基金)(具体目录见附件)纳入预算管理。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关于预算管理
(一)自2000年9月1日起,除船舶吨税外,通知附件所列的各项收费(基金)一律按规定纳人各级财政预算,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船舶吨税纳入预算管理的具体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定。
(二)建材部门收取的‚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铁路部门收取的‚铁路建设附加费‛、教育部门收取的‚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基金‛,作为地方基金预算收人,上缴地方财政;民航部门收取的‚适航基金‛,作为中央基金预算收入,上缴中央财政。
(三)除‚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铁路建设附加费’、‚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基金‛、‚适航基金‛外,附件所列其他各项收费,收入原上缴中央财政专户的,应作为一般预算收入,上缴中央国库;原上缴地方财政专户的,作为一般预算收入,上缴地方国库。
二、预算科目设置
(一)在《2000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一般预算收入科目‛第42类‚行政性收费收人‛下增设第4227款‚外交行政性收费收入‛,反映外交部门的护照费、认证费、签证费;增设第4228款‚计划生育行政性收费收入‛,反映计划生育部门收取的社会抚养费;增设第4229款‚知识产权行政性收费收入‛,反映知识产权部门的专利收费收入;增设第4230款‚林业行政性收费收入‛,反映林业部门收取的绿化费、林业保护建设费等收费收入。
(二)在《2000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基金预算收入科目‛第80类‚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中增设第8019款‚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收入‛,反映建设部门收取的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增设第8020款‚铁路建设附加费收入‛,反映铁路部门收取的铁路建设附加费收入;增设第8021款‚适航基金收入’,反映民航部门收取的适航基金收入。在第82类‚文教部门基金收入‛中增设第8203款‚地方教育附加收入‛,反映地方教育附加收人;增设第8204款‘地方教育基金收入‛,反映地方教育基金收入。
(三)在《2000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基金预算支出科目‛第80类‚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支出‛中增设第8019款‚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支出‛,反映由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安排的支出;增设第8020款‚铁路建设附加费支出‛,反映由铁路建设附加费收人安排的支出;增设第8021款‚适航基金支出‛,反映由适航基金安排的支出。在第82类‚文教部门基金支出‛下增设第8203款‚地方教育附加支出‛,反映由地方教育附加安排的支出;增设第8204款‚地方教育基金支出‛,反映由地方教育基金安排的支出。
三、缴库办法
通知附件所列各项收费(基金),按下列办法缴库:
(一)民航部门收取的‚适航基金‛,由主管部门集中汇缴中央国库;建材部门收取的‚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铁路部门收取的‚铁路建设附加费‛、教育部门收取的‚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基金‛,缴入地方国库。
(二)中央部门的收费,由基层单位逐级汇缴上级单位,并由中央主管部门汇总后集中上缴中央国库。地方部门的收费,原则上应全部缴入地方国库。但原规定上缴中央主管部门的,可继续逐级汇缴中央主管部门,并由中央主管部门集中上缴中央国库。
(三)各部门和单位的收费(基金)收入,采用集中缴库方式缴库的,基层单位应自取得收入之日起3日内将收费(基金)收入逐级汇缴上级单位,上级单位应自取得收人之日起3日内缴库;采用就地缴库的,部门和单位应自取得收入之日起3日内缴库。缴库时,应填制‚一般缴款书‛,其中:外交、计划生育、林业、知识产权部门上缴的行政性收费、纳入基金预算管理的各项基金,要根据本通知的规定,以新设置的科目办理缴库;公安、工商、卫生、药品监督、农业、水利、民政、建设、国土、外贸等部门上缴的行政性收费,按《2000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一般预算收入科目‛第42类‘行政性收费收入‛下的‚公安行政性收费收入‛、‚工商行政性收费收入‛、‚卫生行政性收费收入‛、‚药品监管行政性收费收人‛、‚农业行政性收费收入‛、‚水利行政性收费收入‛、‚民政行政性收费收入‛、‚建设行政性收费收入‛、‚国土资源行政性收费收入‛、‚对外贸经行政性收费收入‛等款级科目办理缴库。
(四)中央主管部门在办理缴库时,缴款书的‚收款单位‛栏应填写‚财政部‛。地方部门在办理缴库时,按同级财政部门的要求填写。
四、其他
(一)为保障有关部门和单位所需的正常开支,上述各项收费纳入预算管理后,各级财政部门应参照《关于下达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实行预算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财预字[1995]27号)的规定,并结合原有经费拨款数额、收费收入缴库及开支情况,重新核定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预算支出。
(二)对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基金,各级财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严格按照《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办法》([96]财预字第435号)的规定,进行严格管理,不得挪作他用。
(三)各项收费(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后,收费(基金)项目、收费(基金)范围和标准的调整、收费(基金)票据的发放和稽查等,仍按现行规定办理。
(四)委托其他单位代收收费(基金),委托部门和单位可按代收实际收入的2%支付代收手续费。代收手续费纳入部门和单位预算,年初由部门和单位根据上年代收收费(基金)收入的实际人库数及当年变化情况编制,并列作部门和单位的正常经费,不再另行拨付,代收单位及有关执行部门、单位不得从代收收入中直接提留、坐支。
(五)对本通知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的收费(基金),各级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及各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各项收入及时上缴国库。对违反国家规定,不按要求上缴,截留、坐支、挪用、私分的,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予以处罚。
附件:部分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目录
┏━━━━━━━┯━━━━━━━━━━━━━━━━━━━━━━━━━━━┓
┃
部门
│
项
目
┃
┠───────┼───────────────────────────┨
┃外交部门
│护照费
┃
┠───────┼───────────────────────────┨
┃
│认证费
┃
┠───────┼───────────────────────────┨
┃
│签证费
┃
┠───────┼───────────────────────────┨ ┃知识产权部门 │专利收费
┃
┠───────┼───────────────────────────┨
┃卫生部门
│消毒药械审批费
┃
┠───────┼───────────────────────────┨
┃
│化妆品审批费
┃
┠───────┼───────────────────────────┨
┃
│新资源食品申请审评费
┃
┠───────┼───────────────────────────┨
┃
│民办医疗机构管理费
┃
┠───────┼───────────────────────────┨
┃工商部门
│集贸市场管理费
┃
┠───────┼───────────────────────────┨
┃
│个体工商户管理费
┃
┠───────┼───────────────────────────┨
┃药品监督部门 │医疗器械生产准许证审查费
┃
┠───────┼───────────────────────────┨
┃
│医疗器械新产品鉴定费
┃
┠───────┼───────────────────────────┨
┃
│GMP认证费
┃
┠───────┼───────────────────────────┨
┃
│新药审批费
┃
┠───────┼─────────────────────────
──┨
┃
│国外药品注册费
┃
┠───────┼───────────────────────────┨
┃
│新生物制品审批费
┃
┠───────┼───────────────────────────┨
┃
│生产药典、标准品种审批费
┃
┠───────┼───────────────────────────┨
┃
│中药品种保护评审费
┃
┠───────┼───────────────────────────┨
┃农业部门
│新兽药审批费
┃
┠───────┼───────────────────────────┨
┃
│渔业资源增值保护费
┃
┠───────┼───────────────────────────┨
┃
│农药登记费
┃
┠───────┼───────────────────────────┨
┃
│农机监理费
┃
┠───────┼───────────────────────────┨
┃
│农业、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申请审查费、年费
┃
┠───────┼───────────────────────────┨
┃林业部门
│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费
┃
┠───────┼───────────────────────────┨
┃
│森林植物检疫费
┃
┠───────┼───────────────────────────┨
┃
│绿化费
┃
┠───────┼───────────────────────────┨
┃
│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
┃
┠───────┼───────────────────────────┨
┃
│林业保护建设费
┃
┠───────┼───────────────────────────┨
┃水利部门
│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
┃
┠───────┼───────────────────────────┨
┃公安部门
│特大交通事故处理费
┃
┠───────┼───────────────────────────┨
┃公安部门
│灭火器生产许可证费
┃
┠───────┼───────────────────────────┨
┃
│防盗报警控制器生产许可证费
┃
┠───────┼───────────────────────────┨
┃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生产许可证费
┃
┠───────┼───────────────────────────┨
┃民政部门
│社会福利生产管理费
┃
┠───────┼───────────────────────────┨
┃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费
┃
┠───────┼───────────────────────────┨
┃建设部门
│城市房屋安全鉴定费
┃
┠───────┼───────────────────────────┨
┃
│工程定额编制管理费
┃
┠───────┼───────────────────────────┨
┃
│城市排水设施有偿使用费
┃
┠───────┼───────────────────────────┨
┃
│劳动定额测定费
┃
┠───────┼───────────────────────────┨
┃国土部门
│土地登记费
┃
┠───────┼───────────────────────────┨
┃
│石油、天然气勘察开采登记费
┃
┠───────┼───────────────────────────┨
┃
│复垦基金(或土地复垦费)
┃
┠───────┼───────────────────────────┨
┃计划生育部门 │社会抚养费
┃
┠───────┼───────────────────────────┨
┃外贸部门
│外派劳务培训合格证工本费
┃
┠───────┼───────────────────────────┨
┃
│外派研修生培训合格证工本费
┃
┠───────┼───────────────────────────┨
┃建材部门
│墙体材料专项基金
┃
┠───────┼───────────────────────────┨
┃交通部门
│船舶吨税
┃
┠───────┼───────────────────────────┨
┃铁路部门
│铁路建设附加费
┃
┠───────┼───────────────────────────┨
┃民航部门
│适航基金
┃
┠───────┼───────────────────────────┨
┃教育部门
│地方教育附加
┃
┠───────┼───────────────────────────┨
┃
财政预算资金管理难点及对策 篇6
【关键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难点;对策
一、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中的难点
1.财政资金拨付依据不科学、不合理
日前各级财政部门都是根据核定的部门预算来拨付财政资金,即按标准核定人员经费、按定额核定公用经费、按项目核定专项经费。但个别基层预算单位为争取更多财政资金,所编制的预算不符合实际情况。财政部门对基本经费的核定没有统一科学的定员定额标准,对财政专项的核定又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导致实际操作时随意性过大,容易使财政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用,甚至滋生腐败现象。
2.财政资金执行缺乏监督
编制财政预算就是为了使财政资金合理安排,发挥最大作用。但是基层预算单位在具体执行时与所编制的预算相互脱节。以山东省为例,2011年底当年政府采购预算有29.31亿元未执行,占预算总额的20.6%,截至2012年4月,2010年度的政府采购预算还有2877.79万元未执行到位。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不按照项目进度支付财政资金,存在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二是项目配套资金跟不上。为了争取到财政资金的更多支持,项目立项时虚增经费预算。这样,财政部门根据项目预算资金总额就相应多安排财政资金。而预算单位又先用财政资金实施项目,致使后期白筹资金根本无法按预算支出;三是个别单位转移、挪用,违规使用财政资金。一些单位出现专项列支范围外的支出现象,违背了专款专用的原则,甚至使用财政资金发放各种补贴、以虚假发票套取项目资金等。
3.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缺失
财政部门虽制定了监督检查机制,但多是事后检查居多,且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特别是对财政专项的后期评价缺失,大多忽视了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利一会效益的考评。
4.财政直接支付资金所占比重偏低
财政资金拨付包括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方式。而通常仅工资、政府采购项目才实行直接支付,甚至很多事业单位的工资还实行授权支付。大额的财政专项经费实行授权支付,这就是最容易小现问题的部分。而在国库集中支付体系下财政部门一直处工信息劣势,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监管乏力。
二、改进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对策
1.完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
在当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体系下,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代理银行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预算单位和代理银行是代理人,处工信息优势的地位。而作为委托人的财政部门则处工信息劣势,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财政资金支付过程中,预算单位可能伪造合同,提供虚假账户信息转移财政资金。因此要求各预算单位严格执行《预算法》和各项财经纪律,同时财政部门要从项目立项,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再到后期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形成一整套监督监督体系制度求,特别要加强财务核算和监督环节的管理制度,强化项目成本控制。通过强化制度执行,充分发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作用,杜绝财政资金被截留、挤占或者挪用现象的发生。
2.强化部门预算编制的监管
预算单位要转变观念,强化预算意识,重视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使所编制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规范性得到加强。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单位所上报预算的审核,对人员等基本支出要摸清底细,确保做到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分配的合情合理。在对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库管理的基础上,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合理确定预算标准。
3.建立财政项目资金检查监督机制
基层预算单位要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按项目对专项资金进行独立核算,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财政资金。财政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抽查预算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核实供应商或者劳务提供者信息是否真实,对大额资金进行跟踪,监督财政资金的最终流向,防止违法违纪现象發生律,真正实现事前预算审核、事中实时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的财政全过程监督,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和运行效益。
4.积极实施绩效评价体系
按照客观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对财政资金项目进行评价。要对所有的财政项日的目标、实施过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可持续性进行综合性评估,设置不同的指标权重,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5.加大财政直接支付比重
财政直接支付实现了收支直达,便工监管资金的流向绝,有利于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因此,要逐步把预算单位人员经费和有关公用经费等纳入到财政直接支付范围,不断提高直接支付的比重。
6.推行公务卡结算
公务卡结算可以提高财政资金透明度,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而且对加强预算单位财务管理也具有重要作用,财政部门要采取有效举措,要加快推行公务卡结算方式,对于日常公用经费全部实现公务卡结算制度,实现公务卡结算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机融合,尽量减少现金的支出,提高支出的透明度,有效改善现金支付结算信息不透明导致违法乱纪现象发生的弊端。
7.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单位财务管理
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 篇7
目前, 我国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发生状况的事业单位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这些状况对于事业单位开展各项工作而言是非常不利的。这不仅仅降低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还造成了事业单位管理理念的滞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我国许多的事业单位管理没有意识到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只是将其作为财务部门的普通工作处理。这不但体现在上级领导没有对这项工作引起重视方面, 而且还体现在一些部门日常的工作态度上。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人事和行政部门在处理这项工作时工作热情不高。实际工作中, 单位内部的管理人员没有对预算资金作出一个全面的理解, 并且其专业能力不足。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使用的数据还是参考前一年的, 这与实际结果是不相符合的。
此外, 没有制定出合理的规章制度也是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中的一大问题。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这项资金的来源相对较广, 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获得, 即事业性收费返还款、上级的财政拨款以及单位固定资产收益收入。以前, 政府缺乏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制度, 导致财政预算资金的管理状况相对较差, 这些资金几乎全部落入事业单位自有资金中。事业单位一般将这些资金作为单位员工的福利发放, 有的将其消费在日常生活上。这些行为不仅扰乱了国家相关的政策, 也使得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加上财政部分没有对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这里特别指出实际过程中资金的支付方式为委托支付。这样一来, 财政部门无法了解到资金的真正用途, 在拨资金划入单位银行账户时, 财政部门已经结束了对这笔资金的管理。即使事业单位努力改善自身的运营模式, 使得事业单位向着非营利组织方向发展, 然而事业单位还是背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它必须使得这笔资金实现应有的价值。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作出任何改变, 相关的政府部门必须履行好监督职能。
需要指出的是, 预算编制工作的不合理性也是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在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中, 计算过程已经相对准确, 然而在投入使用时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在进行专项资金的核算工作时, 未将其具体的指标明确化。对于一些相对不重要的项目, 没有及时对其进行验证并且实行。如此一来, 既使得工程的整体目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也使得分期目标的可行性没有得到证实, 整个财政预算资金管理过于随意。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结合以上提出的种种问题, 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来改善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的管理工作。
1. 加强对管理工作的认识, 转变已有的管理思想
近几年, 为提高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工作的效率, 有关部门就这项工作进行了多项变革, 比如预算编制的改革、重点项目由政府集中采购等等。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资金的管理机制, 目前这些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 在事业单位开展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知识培训显得很有必要, 它能够使得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改变管理理念, 意识到预算资金对于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要在具体的工作中树立“全位通力协作进行管理”的思想, 使得管理人员加强与其它部门之间的交流, 使得资金的使用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2. 建立并且使得各项规章制度得到完善
和其他行业的工作一样, 预算资金的管理工作必须以满足法律法规为前提。进行这项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国家必须制定出有关的法律法规对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工作进行约束。
3. 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
通常来讲, 预算的编制必须严格依据实际情况进行, 尽量减小工作中出现的误差。所以, 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使得预算编制做到精细化处理, 其主要是指:对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控制。采取以上措施, 能够使得政府部门对财政资金的支出了如指掌, 同时对于预算资金的评估工作也是相当有利的。因此, 事业单位必须对过去已有的管理工作进行分析, 找出其中的优点以及弊端, 深思熟虑后再对各项支出标准进行确定。在计算一个项目的预算支出时, 要对每个环节的具体花费进行记录, 以便全面地掌握到资金的使用状况。必须改革以往的“切块预算”管理模式, 使得预算支出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透明。事业单位难免存在一些不能细化的预算支出, 对于此类预算支出可以使用“项目合同”的方式来监督资金的使用状况。这个过程必须要求有关的负责人签署合同, 合同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 即必须指出资金的流向、结果预测等等。除此以外, 还存在一些专项的建设预算, 这个阶段必须考察需要建设的工程的具体情况, 在全面地对其进行审核之后, 方可依据工程的进度来支付资金。此过程中禁止“一刀切”的做法, 一旦预算资金的使用发生了意外状况, 与预算资金相关的多个责任方都必须受到相应的惩处, 这主要是为了从整体上提高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编制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事业单位必须在改变传统管理理念的基础上, 使得每笔财政预算资金支出具体化、透明化。通过以上方式, 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同时还可以从这项工作中学习到良好的管理方法, 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合理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霞.浅谈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 2010, (9) :67-68.
[2]喻建华.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制改革提高公共财政预算管理水平[J].行政事业财务, 2000, (6) :30-32.
[3]王宁.深化四川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思考[J].四川财政, 2001, (7) :8-9.
[4]杨之刚.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应进一步改革[J].领导决策信息, 2001, (18) :17.
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 篇8
1、资金结算环节过多,给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造成不便
在财政集中支付之前,事业单位可以直接同商品、劳务提供者进行资金结算,整个交易活动没有过多的环节,资金流动和结算效率较高。实行财政集中支付以后,先要由事业单位提出用款计划,然后报财政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审核后下达支付指令,通过代理银行将财政资金支付给相关商品、劳务提供者,完成整个资金结算活动。可以看出,相较于资金直接结算,财政集中支付结算环节更多,冗长的结算环节增加了出错风险,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就可能导致整个结算流程出现故障,如预算单位填报错误、财政部门审核出现失误、代理银行结算系统出现故障等,这些都会给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造成极大的不便。而且,资金结算环节冗长也带来了资金结算效率的低下,每一个环节的迟延使得整个流程显著加长,这对于某些时效性较强的项目和某些地处偏远的事业单位而言无疑是十分不利的。此外,在事业单位年度预算批复前,部分项目支出也无法执行财政集中支付,而到后期又容易引发资金结余导致的“突击花钱”现象,以上种种都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造成了不便。
2、财务监督强化力度不够,事业单位仍“寻机”躲避监管
在财政集中支付之前,财政资金收付使用的是多重账户分散管理的方式,这种资金管理方式存在透明度低、监管性差、反馈迟缓、效率不高的问题,挪用资金、私设小金库等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财政部在2001 年出台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财库〔2001〕24 号),目的就在于通过“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实施以来,确有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财政监督效果。如财政部门会计对预算单位业务缺乏足够了解,一些事业单位藉此虚列开支;又如国库集中支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斩断预算单位和商品、劳务提供者之间的资金联系,引入国库(含代理银行)这个第三方,以规避直接交易可能带来的腐败风险,但仍有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通过将预算资金打入自己账户,或者采取“先报账后花钱”等方式绕开监管,使得财政资金脱离监控视线。同时,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用款情况了解不够,和事业单位的支付信息之间缺乏必要的对账流程,而且对账数据的质量也缺乏可靠性,工作人员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过于追求直接支付比例,助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依赖性
财政集中支付按照支付方式可以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前者是由财政部门依据批准的预算和用款计划,开具支付指令,将财政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后者则是预算单位依据财政部门的授权指令,根据核定的用款计划,自行签发支付指令,将财政资金支付给收款人或用款单位。可以看出,两者的支付主体不一致,而前者则参与到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全部环节,这也是当前各级财政部门努力提高财政直接支付比例的初衷。然而,在执行中却演变成通过指标考核来倒逼直接支付比例提高,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些单位的直接支付比例甚至达到90%以上,忽视了预算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直接支付方式下,预算单位也形成了一种财政部门会最终把关的依赖心理,丧失了主动加强和提高自身预算管理水平的动力,也加重了财政部门的工作压力,而这无疑是同财政集中支付初衷相违背的。
4、培训教育不足,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还没有及时适应
财政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项目管理等财务流程也随之发生调整,这种新形势、新变化对财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不少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还没有及时跟上形势变化,对集中支付电子系统不熟练、对集中支付报账流程不熟悉,尤其是由于增加了财政审批和银行代理结算等中间环节后,财务人员自身业务的不熟可能会拖延单位预算管理和执行的效率,影响单位正常的资金使用。与此同时,在财政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后,不少财务人员认为最终有财政部门审核把关,放松了对票据的审核和把握,也放松了对自我能力的要求,疏于学习,知识陈旧、脱节,对相关会计政策和制度缺乏了解,会计核算能力不高,不能及时适应新变化下的工作需求。此外,事业单位领导的不重视,也使得对财务人员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没有针对财务人员制定全面、系统的培训计划,制约了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增速、提效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基本职能部门,其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发展水平,也牵动着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首先,应完善会计制度建设,建立起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财务管理信息化构建的前提是会计核算标准化、规范化,因此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会计制度的整理和规范工作,从会计科目、集中支付流程、相关政策要求等方面予以明细化和规范化。事业单位也要据此建立起健全的内部会计核算体系,以确保能同财政部门实现对接。其次,应引入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共享平台。财政部门应当以“金财工程”建设为契机,结合当前财政集中支付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要求,构建出安全可靠、实用便捷的财政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政府采购、财政集中支付、财务核算等功能整合,规范流程、提高效率,并实现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实时监控,事业单位也能藉此实现对资金活动的信息采集和对比分析,便于预算执行和管理。再次,要加强对代理银行的监管,通过建立资格审核、综合考评、业务监管、退出机制等来完善对代理银行的监督和管理,以规避代理银行引发的财政资金管理风险。最后,财政部门、代理银行和事业单位之间要建立起密切的沟通机制,并制定出有效的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状况。
2、完善财政集中支付的配套改革,扎牢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篱笆
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细化预算编制。财政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后单位预算由财政部门审核,不少事业单位明显感觉用钱不再如以前那般“随意”了,而这也是财政集中支付制度实施的初衷所在。为提高支付结算效率,避免因为审核不过关而影响预算管理等,事业单位首要的就是做好自身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事业单位要加强自身财务调研和数据搜集,按照“二上二下”的原则科学编制预算,不瞒报、不漏报,提高预算的真实性和可执行性;也要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建设,完善票据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等相关制度,建立起严格的审批体系和规范的业务流程;完善采购管理,扩大支付对象范围和采购定点供应商范围;与此同时,还要大力推广公务卡的使用。通过扩大政府采购和公务卡使用来减少现金交易及由此可能存在的贪腐空间。财政部门也要建立起国库动态监控机制,并加强对事业单位及财务人员账户的动态监控,实时监控财政资金支付清算过程,严防事业单位利用私人账户进行资金转移,造成资金脱离监管视线。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向和金额消耗大小,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效率,也有利于增强我国财政资金的安全性。
3、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有机结合,增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相较于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赋予了事业单位更大的资金管理权限,能够满足事业单位在某些场合下的需要,如一些小额支付或者因为某些原因无法直接支付等。而且,财政授权支付也能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不用再频频往财政部门跑,通过授权网银支付方式就能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给最终收款人。与此同时,实施财政授权支付后,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成为支付体系的主体,有利于提高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当然,在推进授权支付的过程中,要注意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确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范围。要加强调研,本着实用、方便和利于监督的原则确定授权支付范围。二是控制授权支付的额度,强化现金支付监管。限定授权支付额度和现金提取额度,事业单位也要建立现金支付备查明细账,加强现金支付监管。三是要加强监管。健全财政、事业单位和代理银行的对账制度,定期进行账实核对;代理银行也要加强支付监管,按证支付。此外,要加强授权支付信息系统建设,做好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
4、加强财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培育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
首先,要规范会计机构设置,加强会计人员资格管理。对财务部门负责人和相应财务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资格管理,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按照不相容控制原则科学设置会计机构岗位,并保证财务人员相对的独立性。事业单位负责人自身也应当加强对财务会计、预算管理等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学习,强化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领导。其次,要加快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预算管理队伍水平。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当地财政部门制订的会计人员培训计划,结合自身业务需求和特点,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岗位培训计划,特别是加强对财政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后业务流程、会计核算、软件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地方财政部门也应当积极举办相关讲座、培训,加强宣传教育。最后,要完善财务人员的激励管理,建立起健全的财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从履职尽责、业务学习、职业道德等多个维度对财务人员进行综合评价。探索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对于成绩显著、表现突出的财务人员,给予必要的奖励,建立起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队伍合理、有序、稳定流动。
三、结语
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到财政集中支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财政集中支付实施作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自身预算管理,切实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水平,应该强化预算管理和资金使用的监督以及信息化建设,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而提高事业单位集中支付的管理成效。用扎实有效的财务管理推动自身更好地为国家、人民和社会服务,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财政集中支付是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深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财政集中支付背景下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并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集中支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颖怡:试论国库集中支付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4(3).
[2]赵光明:如何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
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政预算内管理
综合事业单位的类型不同且其肩负事业发展重任, 又因其公有性质, 其收入支出均应处于国家财政管理范围, 但由于事业单位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类, 因此非财政预算资金和财政资金取得渠道、受监督的程度也不同, 财政对这三类型收入的管理要求、目标、原则也应不同, 本文主要针对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后对单位的影响作以简要论述。
一、基本情况
1. 从收入角度看财政性资金。
1999年后, 国家推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四项改革。本次变革将预算外资金改为非税收入。变革后, 事业单位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主要包括单位经营、服务收入, 财政批准留用的收入, 非财政预算资金的利息收入, 非国有资产、资源的租金利息收入, 未占用国有资源获得的其他收入等。根据上述分析, 非财政预算收入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省市级地方财政批准留用的专户核拨资金;二是单位自行取得的收入。
2. 多数事业单位经营收入的管理。
1999年之前事业单位的收入分成以下三类: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单位组织取得的其他收入, 其中预算内收入纳入国库管理, 预算外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单位组织自行取得的收入由部门自行管理。财政对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有专门的管理规定, 对第三类收入并没有专门的管理规定。一般由单位自行确定管理规定, 因此多数事业单位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一般不纳入财政预算, 只纳入到单位预算范畴内即可。
3. 被调研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组成与基本情况。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沈阳市某一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转入财政预算后, 加大了其财务管理的难度, 现将此单位基本情况介绍如下:2010年以前, 本研究中的调研单位的非税收入为预算外资金管理, 之后被正式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被调研单位当年自行组织取得的收入占收入总额的99%, 财政专项补助占被调研单位收入总额的1%, 据此判断调研单位几乎所有的收入均为经营收入。
二、财政预算内管理的特点
一是收入管理比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管理, 需全额、瞬时纳入财政零余额专户, 不得在单位账面停留, 不得坐支。二是根据2008年《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三是对纳入预算内管理的资金, 需保证收支平衡, 单位无积累。四是对支出预算进行严格管理, 费用项目原则上不得调剂使用, 原则上不办理追加预算。人员经费按预算金额使用, 不再与创收挂钩, 办公等公用经费按全市统一标准核定。
三、财政预算内管理对被调研单位的影响
从被调研单位的收入结构分析, 财政专项补助只是占被调研单位收入总额的1%, 其余99%均为单位自行取得的经营收入, 说明该事业单位虽属差额拨款单位类型, 但其收入的99%均依靠市场取得, 实际上可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管理。
因该调研单位收入大部分是经营收入, 而经营行为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化管理体制相互配套, 也就是能够根据市场情况、价格状况、业务难易程度、客户情况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计划, 相对宽松安排支出计划、自由筹措使用资金、增收节支以实现积累。但因目前的财务管理体制是和财政公共预算管理一样, 收入零余额转入财政专户, 预算审批后严格执行, 不能调动资金, 只能被动的等待财政回款后使用。经过几年的实践, 发现此种财务管理体制与市场化运营之间尚存矛盾, 下面详细说明。
1. 精准的预算制度与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给事业单位增加了管理上的难点。
一是预算精准问题。经营收入是在开发市场的过程中即时洽谈和实施的, 收入总额受经济形态、市场情况、客户喜好、季节等多因素影响, 年初申报预算时无法准确测算, 与之相配套的成本也是如此, 除固定成本外, 与销售相关的可变成本与收入正相关, 这部分成本也无法在年初向财政申报预算时准确测算和列明, 它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如待项目洽谈成功时再申请追加收入和支出预算, 难度非常大, 且时效性不强。
二是收支两条线管理问题。收支两条线管理对事业单位管理非常重要, 对大多数事业单位的事业发展会产生正影响。与预算精准问题类似, 此项规定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事业单位, 假设对所有事业单位实行划一性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经营的不确定性加之预算内管理的刚性, 将对于收入不稳定或市场化运营的事业单位会增加管理难度。
三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问题。经营性资金是此类差额拨款单位维持单位运转、履行事业任务、完成公益性服务的资金保障。因此此类型单位应保证经营性资金收入的额度, 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经营性资金收入。如在市场化情况下, 为鼓励职工工作积极性, 事业单位可参照企业化管理制定薪酬体系, 包括基本工资、日常奖金与一次性奖金, 而日常奖金与一次性奖金可与经济效益、员工绩效考核成绩相挂钩, 即实行弹性的薪酬体系。而纳入财政管理后, 预算内管理单位的职工收入不再实行与创收收入挂钩, 执行相对固定的工资总额, 不利于调动职工创收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经营性收入的额度。
四是资金周转问题。经营单位作为市场经营主体, 受市场调控, 在无留存资金的情况下, 一旦出现资金短缺, 则将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转。资金上缴财政后, 在尚未拨回的时期, 将使资金枯竭, 资金链断裂, 进而会影响后一年单位的事业发展。
2. 收支平衡的规定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
纳入财政公共预算管理的单位多为全额拨款单位, 例如市政府各委办局, 这类行政事业单位因收入固定 (非市场化) , 支出固定的性质, 理应纳入公共预算管理, 严格执行财政预算, 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如同样执行此制度, 也将给部分事业单位带来以下问题。
一是在无留存资金的情况下, 一旦出现资金短缺, 则将影响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二是为生产经营需要, 如进行大中型投资, 即需启用累积资金购买, 但没有积累、不得自行安排支出的规定将导致投资计划流产。
3. 财务管理体制与税务政策的矛盾。
一方面, 作为预算内管理单位, 单位需严格执行财政预算, 年末收支平衡, 无结余。另一方面, 税务局对这类单位财务管理性质一般都认定为企业, 年末需对利润进行纳税调整, 调整后需交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将面临无钱缴纳所得税的情况, 受到财务管理体制与税务政策的双重挤压。
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 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问题,建议
在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支出中, 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占据重要地位,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支出预算的执行, 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则是进一步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 发挥资金最大使用效益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拟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支出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现状
目前,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由本级财政部门预算安排、上级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的专项资 (基) 金补助等。购置、基建、修缮、一次性、经常性及各类专项业务费等名目繁多。因此加强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执行好专项资金支出预算, 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整体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执行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 亟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执行中发现的问题
(一) 专项资金范围不够清晰
目前, 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有基本建设专项、专项购置费、专项修缮费、专项业务费和其他专项等几大类, 但具体项目名目繁多, 名称不一。理论界对公共支出分类主要有理论分类和统计分类两种, 均没有对专项资金作出明确的界定。现行制度解释为财政或上级拨入用于专项工程或专项事业的财政资金, 有专项支出、项目支出、专款等称谓, 但在实际工作中, 专项资金范围不清, 究竟哪些资金属于专项, 应纳入专项资金管理尚不明确。专项资金中一次性补助及因日常工作开展安排的各类小专项, 其中相当一部分工作经费、办案经费、调研经费等目前没有明确界定。单位的预算外收入安排的拼盘资金, 有的作专项安排但实际是补充基本支出经费不足的, 其项目资金在支出执行时同样很难界定, 目前各地财政部门的认识和管理方式不尽相同, 给专项支出预算的规范执行带来难度。
(二) 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
尽管近几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普遍推行了部门预算、细编、细化、早编预算, 按照“人员经费按标准, 公用经费按定额, 专项经费按实际”的原则, 基本上采用了“零基预算法”进行编制。目前专项资金的编制仍然是根据测算的财力, 在单位部门预算“一上”基础上参照上年实际水平和本年财力进行控制, 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 在预算编制中缺少对经济运行状况的科学预测, 编制方法上没有实行完全意义上的“零基预算”, “基数法”仍然存在。有的只是将专项资金进行“切块”分配, 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时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观性、随意性, 而且难以有效整合。结果容易产生以下问题:一是一些专项资金大量结余, 形成资金沉淀;而另一些专项事业资金又缺乏科学预测而供给不足, 影响事业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实现。二是专项资金预算不够细化, 专项资金预算下达后, 预算执行机构只能看到各专项资金的“名称”和“总额”, 至于该专项资金支付标准、所要达到的绩效、各项费用的列支比例或额度, 在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里看不到或者根本没有。三是专项资金用途不够细化, 容易被使用者“打擦边球”, 给挤占挪用带来“空间”, 致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四是由于单位职能的不同, 在预算编制时整合专项资金难度较大。
(三) 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控制难, 使用中挤占现象严重
目前单位自行发放的职工奖金福利无人员经费预算保障, 个人收入分配不够规范是形成挤占的主要动力。大量的人员支出挤占公用经费, 大量的差旅费、交通费、会议费、招待费、水电费等公用支出挤进专项经费。原因是专项资金预算只有总指标数, 没有可列支会议费、招待费、培训费、材料费等等明细支出的控制数。大量挤占挪用的目的是实现定额公用经费“节余”, 发放个人福利, 影响事业正常发展, 导致个人收入极度膨胀。
(四) 预算单位对专项资金认识上不到位
长期以来, 行政事业单位对不计息、不偿还的财政性资金存在“不用白不用”等错误认识, 少数单位只热衷于项目的申报和资金的争取, 只要把资金争取到手, 就可以随意使用项目资金, 不注重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控。单位从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出发, 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争取财政资金, 而较少考虑如何合理安排支出, 发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项资金“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问题突出。单位申请数远远超过当年财力限度, 部门预算只管要钱。重复购置, 设备闲置, 资金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如一些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 攀比之风盛行, 对于一些不经常使用的设备, 如摄像机、照相机、投影仪和一些大型医疗设备等, 存在着“别人有, 我也想拥有”的错误观念, 以各种理由要求配备。由于利用率不高, 形成购置后设备闲置, 无形中造成资金的浪费。
(五) 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分散, 资金配套难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结构反映着一个时期的政策趋向和变化, 其优化与否关系着地方政府能否在一定财力约束下有效履行其职能。由于当年可用财力有限以及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情况, 专项资金分配一时难以改变“撒胡椒面”现象,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向上级主管部门或上级财政部门争取专项资金则受资金总盘子、地域关系、项目包装各方面因素影响, 除垂直管理部门以项目资金的名义补助基层单位经费导致比重较高外, 各类事业性项目支出结构比较分散。这一分配模式, 形成专项资金使用分散, 结构优化难度较大。同时, 由于一些专项资金需要地方财力配套, 配套难成了制约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因素。
(六) 管理制度不健全, 财政监督缺乏应有力度
现行制度和办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管理的要求, 如《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支出中, 将经常性支出与专项支出项目进行笼统规定的条款, 与目前实行的细化部门预算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不够健全, 尚未做到一个专项资金或一类专项资金一个管理办法, 给管理和控制带来不便。同时, 财政支出监督力量不足, 方式落后, 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 事后检查多, 对某一事项和环节检查多, 全方位跟踪监督少。财政管理上只管拨款, 不问效果, 部门和单位只管要钱, 不讲效益的状况仍未得到明显改观, 投入产出无法直接挂钩。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的建议
(一) 分清界限, 明确专项资金的执行范围
财政专项资金的分类不是核算问题, 而是财政管理问题。应根据专项资金的定义及内涵, 明确哪些项目应作为专项资金管理, 确定统一的统计口径, 从而达到科学管理, 有效监督的目的。为此, 我们建议除现行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等作为财政基本支出外, 对某些职能特殊的部门安排的如工作经费、办案经费等用于补充公用经费不足的“项目经费”一概作为“经常性特殊经费”纳入基本支出管理, 这样可以提高经常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优化支出结构。同时将现行名目繁多的各类小专项进行整合。除基本支出外由财政安排、追加或上级拨入的经费 (包括预算内、预算外) 应全部作为专项资金管理, 即采用“扣除界定法”确定范围。同时, 每年对基本支出与专项支出的项目进行相应调整, 尽量避免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具体内容上的重叠, 尤其是行政性收费成本性支出项目与预算内安排项目不能重复。对于一些必须发生的人员经费, 可采取适当调整基本支出中人员标准或“经常性特殊经费”额度来加以解决, 缓解规范管理与经费不足的矛盾。调整后的项目资金应真正做到专项专用, 不得列支人员经费。专项资金管理范围明确后有利于统计和管理办法的制定。
(二) 细编预算, 加强对专项支出的把关和控制
细编预算不仅可以增强预算本身的透明度, 也有利于预算的执行与控制。要对以前年度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和总结, 合理确定同类用款单位或同类项目的支出标准, 作为预算编制的参考;同时安排项目经费时要为完成这个项目需要开支的各类费用的比例或额度予以明细化, 在部门预算“二上”时同时确定并在最终下达时抄送核算 (支付) 中心据此控制支出, 使专项资金预算能够反映资金的最终用途及结构, 以改变原有对专项资金预算实行“切块预算”或“基数加增长预算”方法, 提高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政府采购专项由政府采购办审核把关资金计划、政府采购中心把关标准、核算 (支付) 中心把关经费使用, 从而有效利用专项资金, 建立起各方都能有效负责的管理机制。
(三) 建立项目库, 集中财力办大事
加强项目管理可以防止资金浪费。建立“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就是根据各阶段党委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确定各单位实施的分目标,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项目, 在立项前要经过专业人员评估, 进行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然后根据各项目在履行政府职能方面的归口单位确定牵头单位, 由牵头单位和财政部门联合行文管理和统计。要配合项目库建设加强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档案管理, 除专项业务费外项目档案包括申请、审核、批准材料, 资金或采购计划, 项目的组织实施, 验收评价以及绩效考核材料。专项资金档案要保存一定的时限, 便于日常监督管理和财政、审计监督, 做到有据可查。
(四) 制定标准, 强化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完善绩效评价办法, 保障和充实绩效评价工作人员, 制定评价工作程序, 设置评价指标和标准, 确定评价范围内容方法。开展三个阶段的绩效评价, 事前评价有利于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事中评价。笔者认为不同的项目内容应确定不同的评价办法。一是对于效益是经济的、有形的、可以用货币衡量的支出项目, 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影响成本、效益的因素多, 可以采用成本—效益评价法。在评价时可以通过计算项目建设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与计算项目完成带来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进行比较, 并作出相关评价。二是对那些成本易于衡量, 但效益却不易衡量, 而且通过此项支出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 不可能以任何形式进入市场交换的支出评价, 可以采用最低费用法, 通过测算人群占有量和设备利用率, 及调查该设备对医疗诊断的作用等, 与相近或同类地区比较, 确定目前条件的最低配备量, 若评价结果超过相关或规定指标进行购置的, 就会造成设备闲置和资金浪费。三是对于一般性专项资金可以采取比率分析、比较分析、综合指数法等方式对专项资金结构和增减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五) 健全制度, 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如果各用款主体都能严格按照规定的资金用途使用, 就会最终实现专项资金的优化和高效益, 要达到此目的, 就必须作出科学的, 对各个行为主体既有约束又有奖惩的激励制约机制。将专项资金的范围、预算编制与执行、项目合同方法、支出范围标准、绩效预算管理、项目监督机制、奖惩措施等有关专项资金管理问题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建立从政策控制、过程控制到效率控制的高效支出控制机制。
(六) 强化监督, 不断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力度, 实现对财政资金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建立起专门监督机构的检查与业务处室的日常跟踪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机制。要实行奖励与惩罚对等的制度, 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混乱的在今后的立项上予以削减;挪用专项资金的, 要从单位预算中扣回;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效益发挥好的给予奖励。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审计、纪检监察、中介机构等其他经济监督部门的作用,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真正建立起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体系, 保证各项专项资金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财政局如何加强会计预算管理 篇11
【关键词】财政局;会计預算管理;问题与建议
一、现阶段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重视不足,缺乏预算管理体系
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涉及范围较广,需要对各部门的财务规划、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和分析,整个过程需要单位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和有效参与。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多数财政局的管理者对预算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下达相应的预算上报指令,导致预算工作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开展和进行,也就无法做好资金统计工作。还有部分领导人员对会计预算管理存在错误认识,认为预算管理只是会计工作的一部分,不需要划拨专人进行统计和管理工作,可以由财务部门统一完成。而许多财务部门的员工由于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对于预算管理不甚了解,在工作中容易出现蒙混过关、草草了事的现象。
2.预算编制方法简单,缺乏科学性战略性
上面提到会计预算管理工作需要财政局内部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协调配合,充分说明了其工作量之大,因此做好预算编制工作所需时间较长,而且过程也相对繁琐。这就导致编制过程中,一些财务部门缺乏细致的调查取证工作,为了节省时间和减少工作任务,往往只花费一两个月就把预算编制工作完成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部分财政局管理观念落后,仍然沿用传统的增量预算编制法,以上一年单位的各项支出和人员花费为依据,与当年新增加的单位预算进行相加,得出今年的总预算。随着机关单位的改革,这种传统方法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从而使预算编制失去了应用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3.经费使用偏离预算,监督机制存在漏洞
国家法律规定,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年度预算一旦上报并经过审核、批复之后,除非发生不可抗拒因素,否则一律不允许地方部门自行更改和超范围拨款。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地方组织对国家法律法规熟视无睹,擅自更改专项财政拨款的用途,使得原本上报的建设项目成了地方部门索要资金拨款的幌子,严重损害了财政部门正常的资金调配。近年来利用公款、财政拨款挥霍消费、购置房屋等现象屡屡发生,很大原因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惩处措施,弱化了法律的权威性。财政局的预算工作与单位领导的绩效考核脱钩,预算执行不到位,使得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成了“纸上谈兵”,难以发挥应有的财政预算和资金管理作用。
二、完善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1.强化会计预算管理认识,构建会计预算管理体系
财政局的会计预算管理工作之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单位领导的会计预算管理认识不足、管理手段传统守旧有关。因此,财政局的领导负责人要加强自身的观念理论学习,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利用现代化、科学化、标准的管理模式,实现财政会计预算管理的健康发展。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要求,细化部门财务预算,树立财务人员的知法、守法、护法意识,从根本上杜绝会计预算管理失准问题。在单位内部,要尽快建立健全标准化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从制度层面上为财政局的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和法律保障。
2.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细化项目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关系到整个财政局的财务预算、财务报表以及财务划分等一系列的工作,是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财政局的会计部门要想做好预算编制工作,首先要从账目报表、财务统计等基本工作做起,为会计预算管理打好基础。其次,加强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和预算信息的沟通交流工作,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传播,防止出现重复预算和纰漏预算。再次,根据各个部门职能分工不同,以往年的会计预算为基础,根据当年的财务支出,制定出初步的年度计划报表。最后,会计预算管理部门要对项目预算和计划报表进行详细审查,尤其要做到细节优化处理,保证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3.加大会计预算管理力度,完善预算监督机制
预算单位要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执行预算, 明确划定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的界限, 防止基本支出经费超标准执行、 项目经费列支单位基本支出内容、 随意改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范围和其他违反财经制度的行为发生。 行政财政局要切实控制日常不合理开支,减少资金的浪费。 会计预算管理部门要认真分析项目超支产生的原因, 同时定期分析预算执行进度和经费支出情况, 对下一阶段情况进行预测。
4.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会计预算管理水平
财政局的财务人员负责整个单位内部的预算编制、账务整理和财务管理工作,因此,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的水平。通过定期对会计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丰富会计预算管理知识,更新会计预算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管理方法。在培训结束之后,还需要对受训人员进行知识考核,并将培训成绩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以此激励和督促会计人员珍惜培训机会。除此之外,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普及法律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提升单位会计预算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树立会计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邓克平.浅论行政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1(9):13-15.
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 篇12
一、被调研单位非财政性预算收入的种类
非财政性预算收入有两个组成部分, 一是省市级地方财政批准留用的专户核拨资金, 二是单位自己组织取得的收入。由于本研究中被调研单位没有相关的专户核拨资金收入或此类资金所占比率极低, 因此本报告仅涉及第二部分的收入。调研发现, 园林绿化局事业单位组织取得的非财政预算收入按来源分为三类八种:第一类是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如租金收入、利息收入、占地补偿费;第二类是组织单位人力、技术取得的经营服务收入, 如工程收入、销售收入、咨询收入;第三类是兼有前两类收入特征的非财政预算收入, 如投资收益、其他收入。以上八种收入又可以按性质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生产经营类收入, 如工程收入、商品销售收入;第二类是财产资源性收入, 如投资收益、租金收入、利息收入、占地补偿费;第三类是劳动服务性收入, 如咨询收入;第四类是其他收入, 如其他收入。
非财政收入流入事业单位后, 弥补了单位的财政资金不足, 维持了单位运转, 是单位能履行事业任务、完成公益性服务的资金保障。按照事业单位属于公共服务机构的性质, 对非财政收入的核算管理不应以盈利等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林业局作为事业单位其主收入的工程收入和销售收入等生产性收入, 由于耗费了人工成本或物料成本, 因而又必须准确核算成本, 确保保本经营。因此, 既考虑适当微利的经济利益原则又结合单位事业任务的完成情况, 单位才能综合评价非财政收入的核算管理效果, 才能更好地激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发展。
财政制度的改革有可能大幅缩减非财政收入中的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和占地补偿等财产资源性收入的范围, 可能从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原则、法规要求等方面, 对各种非财政预算收入类型产生影响。经调查, 2008年12月31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下属的34家事业单位中, 自收自支单位的租金、利息等财产资源性收入约占单位总收入的22%;差额拨款单位约占9%;全额单位占1%左右。自收自支单位的工程收入等生产经营收入约占单位总收入的65%, 差额拨款单位约占37%;全额单位占1%左右。
二、园林绿化局局属事业单位非财政性预算收入的特点
2005—2008年, 各局属单位非财政收入的总量规模处于递增态势, 以工程收入为主收入的结构保持稳定, 非财政收入主要使用在职工工资福利和项目支出上。具体说, 主要特点是:
1.非财政收入的绝对量处于递增态势, 其占总收入比重的相对值超过47%。2008年局下属事业单位非财政收入为30 688.78万元, 较2007年的非财政收入24 568.73万元增长24.91%。2007年非财政收入较2006年的17 915.84万元增长37.13%。2006年较2005年的15 620.6万元增长14.69%, 平均每年取得非财政收入22 198.49万元。
2005—2008年事业单位非财政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相对值依次分别为:50%、43.52%、50.2%和46.86%。
2.按照来源结构, 非财政收入以工程收入等经营收入为主, 以利息收入和租金收入等经营国资收入为辅。以2008年为例, 该局事业单位的工程收入约占非财政收入的61%。把其他收入作为归一化标准, 假定取得1万元的其他收入, 则工程收入、投资收益、销售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占地补偿费、咨询收入、其他收入等八种收入的结构, 事业单位为:12.8:0.35:4.7:0.28:1.38:0.56:0.1:1。其中林场为:0.8:0.7:0.22:0.12:0.49:0:0:1;苗圃为:91.2:0.03:34:1.47:7.7:4.1:0:1;其它单位为:0:0:0:0.1:0.34:0:0.32:1。
3.按照性质划分, 非财政收入以生产性收入为主, 以财产性收入为辅。以2008年为例, 该局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性收入约占非财政收入的83%。把其他收入作为归一化标准, 假设每取得1万元的其他收入, 则生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服务收入、其他收入等四种收入的结构, 事业单位为17.83:2.54:0.10:1。其中林场单位为:1.22:1.52:0:1;苗圃单位为:125.69:12.57:0:1;其它单位为:0:0.33:0.23:1。
4.非财政收入支出使用的总量保持递增, 非财政收入的支出占单位总支出的比重达到40%。2005年至2008年局下属事业单位非财政收入的支出使用总量分别为12 802万元, 16 633.07万元, 21 566.76万元和27 608.05万元, 其中2008年较2007年增长28.01%, 2007年较2006年增长29.66%, 2006年较2005年增长29.93%。四个观察期非财政收入的支出的平均数为19 652.47万元。2005—2008年事业单位非财政收入的支出占单位总支出比重的相对值依次分别为:41.8%、37.99%、40.74%和41.77%。
5.非财政收入支出使用的构成项目。总体看, 该局事业单位非财政收入主要用于项目支出和工资福利支出, 2008年事业单位非财政收入的支出为27 608.05万元, 其中工资福利支出4 033.15万元, 占14.61%, 项目支出22 115万元, 占80.1%。非财政收入在苗圃等自收自支、差额拨款单位中主要用于项目支出和工资福利支出, 2008年苗圃单位非财政收入的支出为25 502.93万元, 其中工资福利支出2 639.91万元, 占10.35%, 项目支出22 115万元, 占86.72%;非财政收入在林场单位中主要用于工资福利支出和补足办公经费, 2008年林场单位非财政收入的支出为1 641.03万元, 其中工资福利支出1 368.92万元, 占83.42%, 用于补足办公经费222万元, 占13.53%。
6.非财政收入的收支比变化情况。2005—2008年, 该局非财政收入的收支比分别为81.96%、92.84%、87.78%和89.96%。
三、非财政性收入预算管理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999年以后, 国家大力推进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和收支两条线制度改革, 四项财政改革区分单位类型, 对非财政预算资金进行细化管理, 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它的构成内容, 提高了管理要求。
1.关于非财政性资金是否全部列入单位预算收支范围的问题。对每一项非财政收入项目是否纳入预算编制范围?是否属于非税收入范畴?相关管理部门或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财务部门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由于该局下属事业单位存在同时执行《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两种情况, 财务制度与预算法规定的预算科目设置, 衔接对应不够合理。没有针对不同性质单位采取有效的预算管理办法。表现在预算管理效果不佳, 管理现状较乱。调查发现, 部分单位对非财政收入不能够全面、系统、准确的掌握, 有的即使编制在整体预算中, 但在收入、支出运行中并不规范, 资金统筹使用效果不明显。
2.关于现行预算制度影响单位扩大收入的积极性的问题。园林绿化局执行部门预算编制核定单位支出主要考虑工资福利、购置设备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而对单位取得非财政收入发生的其他费用如折旧、差旅费、水电费、办公费等间接费用, 从预算支出项目的角度缺乏有对应关系的、明细的补偿科目, 对取得非财政收入的成本补偿不到位, 容易挫伤单位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加之缺乏明确的分配办法, 也会使单位的增收积极性受挫。
3.关于单位预算收支编制平衡匹配的问题。据调查, 该局事业单位非财政收入靠市场取得, 具有不稳定性, 但单位的预算支出具有刚性, 把非财政收入统一纳入部门预算编制的范围以后, 使预算收支编制较难平衡匹配。调研发现, 执行部门预算编制制度, 要求单位提前预计其预算收入数量以限定支出数目和结构, 但是由于纳入预算编制的非财政收入来源广、类型多, 非财政收入每年均有上下波动现象, 收入不稳定。而部门预算编制一经确定难以改变, 单位近年来的支出根据预算执行, 具有强烈的刚性, 作为单位预算的一部分, 非财政收入假设在第二年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单位将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 极易影响单位稳定和事业发展。
4.关于执行部门预算编制制度后, 不利于该局事业单位对非财政收入的取得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问题。目前的预算制度要求将事业单位的支出划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对事业支出分项管理, 而并未对经营支出的明细项目进行反映, 不利于对事业单位尤其是自收自支单位经营成本从预算开始就执行控制和核算。
5.关于非财政资金的预算支出考核评价问题。据调查, 单位非财政收入使用支出核算问题, 缺乏专门的规定管理资金收入的支出核算内容和决算项目。如园林绿化局所属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事业支出, 目前主要反映资金投入在工资、福利、事业费等方向, 相关会计科目能计量财政资金的绩效, 但是关于非财政资金投入使用在这些项目上的绩效、原则, 既缺乏管理的法规又缺乏考评的体系和办法, 不利于加强管理也不利于调动积极性。又如单位非财政资金的另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对外投资, 涉及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行为有必要进行规范。对外投资行为应受相关的使用管理办法制约, 而该办法至今尚未制定, 其具体的规范要求目前在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中没有得到体现。
6.关于预算编制的具体工作实践问题。该局预算收支的测算方法多凭经验, 缺乏科学论证。导致非财政收支的测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对非财政收支项目结构和数量的预算, 多是凭借单位财会人员的经验估计填报, 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 易导致单位经费缺口、收不抵支情况发生。
四、几点建议
为促进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非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保证其支出使用合乎规定。需要深入研究政策法规变化, 强化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科学预测收入变化形势, 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规范预算管理, 才能既拓宽收入来源又理顺分配渠道。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执行不同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采取不同的预算管理办法。对于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全额拨款单位和执行《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的差额拨款单位, 要将全部收入与支出统一编制预算, 报局财务处核定。在这类单位中, 非财政收入不能满足支出, 对单位实行定额或定项补助;非财政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 可实行收入上缴的办法, 具体上缴的比例和次数由局财务处规定;对于部分执行《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制度的自收自支单位, 实行自负盈亏、按比例上缴费用的预算管理办法。上缴费用的方式和数额由局财务处规定。
所有单位针对不同收入类型, 采取不同预算管理方式。一是所有单位的非财政资金来源中有涉及运用国资经营或财政资金取得的收益 (主要是租金、利息、占地补偿费、投资收益等财产资源性收入) , 在预算时要参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管理要求, 按照非税收入管理规定, 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财政部门再按照编制部门综合预算的财政管理原则, 将这部分资金全额纳入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建议各单位不要再将此类收入直接用于发放奖金、福利、承担费用等。二是对单位通过市场取得的经营服务性和劳务性收入 (主要是工程收入、商品销售收入、咨询收入) , 预算管理上, 在缴纳税费后, 绝大部分留归单位, 小部分上缴局机关, 但必须纳入单位的财务收支统一核算和管理, 主要用于补充单位的正常经费。财务核算上, 对于部分事业单位经营独立核算组织取得的收入, 可以采取企业资金管理原则, 运用激励措施、实行收支分成、但要加强资金审计监管。对于单位自己非独立核算实体经营取得的小规模收入, 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纳入经营收入或相关科目核算。具体可设置8种非财政收入与场圃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对应关系, 进行科目对应转换。场圃总部对有合法收入来源的二级单位, 按照近年来的收入完成情况和政策变化情况, 预测核定年收入任务, 并将确定的收入目标纳入单位统一预算, 对超收收入, 实行比例分成, 超收多留。
2.针对目前财政预算制度对单位取得非财政收入的成本补偿不到位的情况, 要分析不同性质单位成本核算的差异, 在加强成本统计核算的基础上, 向财政部门及时反馈意见, 争取在预算时予以有针对性的考虑。建议实行统一领导、适度集中管理和分开独立核算的非财政资金支出管理体制, 既加强预算工作又促进单位积极性。局机关应建立财务集中审核制度, 对各单位定期上报各项收支情况进行审核, 重点加强基金监管和各单位当期资金使用管理, 规范经费支出和成本管理。各单位应得的企业投资收益、经营收入等非财政收入, 及时收缴和正确核算, 纳入局机关统一管理, 资金分成后各单位保留支配权、使用管理权, 资金收支、结余情况按单位分别核算。单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 应正确设置各明细核算科目及时归集发生的各项费用。单位未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 可按非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计算返还的成本, 具体比例由财务处和单位共同核定。
3.严格控制预算支出范围, 避免因超支引起的预算收支不平衡发生。为防止出现非财政收入不能达到前期预算目标, 而影响单位事业发展的情况, 建议加强下述几项工作:①充分考虑非财政收支增减的因素和措施, 合理测算、认真编制单位年度综合收支预算;②考虑建立部门周转金制度。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 发生运转困难时, 从计财处领取一定数额的周转金, 使用时用周转金暂时垫付, 支出经部门行政一把手签字, 到计财处办理报销手续后, 恢复周转金数额;③要及时向财政部门反映, 适度调整预算科目, 在以后的预算中尽量避免把不确定因素较大的预算收入项目纳入编制范围。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预算时, 单位要尽早提出调整意见, 由财务处审核, 及时报财政部门批准;④全局要加强对非财政收入的宏观调控工作。在积极鼓励各事业单位拓宽收入的前提下, 制定总体规划, 正确估计各单位收入项目取得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研究组织开展收入预测、收入能力估算, 努力优化收入来源结构, 拓宽收入来源, 组织实施重点收入项目监控分析和下属企业收入构成调查分析工作, 保证收入取得运营机制的运行通畅和规范高效;⑤非财政收入要实行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制, 建立健全非财政收支管理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各单位要制定内部目标责任制, 责任落实到人。每半年检查一次, 年终进行考核。单位要设置相关的组织结构或专人追踪及时与局机关沟通, 跟踪资金收支动向, 自上而下梳理业务流程、明晰业务来源。从资金流动入手, 各单位要加强对非财政资金的筹集系统管理、核算系统管理、运营管理、分配使用管理, 在每个环节、每个时点对资金的数量和使用结构了如指掌并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调整, 同时加强信息流处理、反馈、调度、指挥工作, 实现实时、动态、有效的资金管理。
4.对于自收自支单位, 建议实行成本核算, 其业务或经营活动耗费以产品、劳务成果为载体与相应的非财政收入形成对应的归集关系, 计算相应的产品、服务成本, 加强成本项目考核,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于全额单位和差额单位来说, 要针对自有经营项目, 建立经营成本账。在经营过程中, 每月进行成本核算分析, 优化管理, 控制成本支出。全额单位对于没有利润的服务项目, 要明确经费的补贴来源及控制额。
【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推荐阅读:
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05-31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06-23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06-29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12-14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问题研究06-01
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几点认识10-04
事业单位预算编制07-03
事业单位预算模式11-10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