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精选12篇)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 篇1
摘要: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 随着全面预算在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的深化, 出现了一些问题, 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得不到重视, 预算控制显得比较薄弱。全面预算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而内部控制体系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系统框架, 行政事业单位要以全面预算战略为指导, 紧抓COSO框架的目标和五要素建设, 从而有效地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因此, 行政事业单位在以COSO框架为线索狠抓全面预算管理的同时, 也从根本上改善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工作。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内部控制
一、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全面预算是指单位在统筹考虑单位内外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站在战略性高度, , 对一定期间的各种活动做出的规划与安排。预算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的一条主线,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面预算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广泛应用, 全面预算为主体实施战略目标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主体的功能具有重大意义, 成为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非常重要的现代管理模式。但实际应用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第一是单位层面上:思想认识有偏差、目标定位不合理 (没有长远规划, 基本上是化钱预算) ;预算落实使命与目标的桥梁作用没有充分显现;人员素质和队伍建设等人力资源问题有待提高;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相配套的组织架构有问题。第二是预算操作层面上:预算的编制基础薄弱, 编制方法落后;预算落实过程中执行力度弱、刚性小、灵活性差、监督不到位、考评与问责机制缺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没有一个系统的解决办法, 通常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结果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效果不理想。那么有没有什么一个系统的解决的方法呢?
根据COSO框架理论, 内部控制是为达成某些特定目标而设计的过程。预算控制就是内部控制的主要方法方式之一, 特别是在以预算管理为是核心的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控制必然成为单位内部控制最重要的形式。而利用COSO框架理论就可以为我们构建一套系统的预算控制体系, 克服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实施中的问题。但现实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观念淡薄, 内部控制系统薄弱。而内部控制作为管理工具不但能解决全面预算工作中的问题, 而且对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管理特别的重要, 因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收支占GDP的比重及规模很大, 比如2009年我国的GDP是33.5万亿, 而财政收入是6.8万亿, 支出是7.6万亿, 并且每年以万亿速度增长。所以抓住全面预算这一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核心来构建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那么, 从二者的关系来分析, 是否有可能利用全面预算来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又如何构建呢?
二、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1. 全面预算的目标体系对内部控制具有导向作用。
现代的全面预算吸收了平衡计分卡的科学内容, 从主体的使命和愿景出发, 站在了战略高度来建立主体目标体系, 不仅表现为财务预算和经济指标, 还包含了一系列的非财务指标。强调的是主体的社会责任与长远的发展。而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主体实现发展战略, 它要求主体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其他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信息报告质量和效率效果目标都是为实现这一终极目标服务的。因此从目标上看, 全面预算对内部控制有一定的统驭作用。
2. 全面预算与COSO框架五要素。
(1) 全面预算是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全面预算强调的是“全额、全面、全员”的预算。全面预算的“全”字是控制环境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也是全面预算能与内部控制全方位融合的根本原因。行政事业单位要保证全面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就要在单位的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文化建设和员工的思想理念方面做文章。 (2) 全面预算是风险评估的依据。风险评估是主体及时识别、分析影响主体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 并合理确定应对策略的内部控制环节。而全面预算为风险评估的目标设定、识别、分析和应对提供了具体要求和依据。 (3) 全面预算是内部控制活动的具体途径。控制活动是主体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 预算控制就是其中之一。 (4) 全面预算是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的基本平台。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 确保信息在主体内外有效沟通, 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条件。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是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的基本途径与方式。 (5) 内部监督离不开全面预算。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的生命线, 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指标体系为这种内部监督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标准, 预算的考评工作更是内部控制监督的具体表现。
三、全面预算与内部控制建设
1. 借助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的地位改变内部控制现状。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全面预算是传统预算的延伸和发展, 预算在我们国家可谓是源远流长。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 预算与计划曾是我们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6年发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以来, 现代内部控制理论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人们对新的管理理念的接受要有一个过程, 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 计划和预算在人们脑海中的地位几乎是不可动摇的。在这种状态下, 要想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不采取一定的策略是不行的。而预算的地位以及它与内部控制的内在联系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所以我们可以利用预算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来逐步完善内部控制。
2. 以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目标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战略性目标要体现主体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内部控制和全面预算都是行政事业单位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为此在全面预算的目标体系制定过程中, 要把全面预算的目标充分融入到内部控制的目标体系中。全面预算目标体系是主体战略的具体体现, 它包含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 是在充分考虑主体的内外部环境前提下的多维体系。因此保持与全面预算目标的一致性, 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有了保障。将预算与内部控制的目标相结合, 让预算落实使命与目标的桥梁作用充分显现。合法合规是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 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的本质要求。将合法合规作为全面预算的一项最基本目标是必要的。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的经济目标中引入内部控制经济效率和效果的概念。从价值取向出发, 强调主体对社会的价值贡献与其与耗费的社会资源的对比, 引入经济效率效果目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大趋势, 也是预算传统财务指标应用范围的必要延伸。高质量的信息是我们搞好管理工作的要件之一, 而提高信息报告的质量是我们得到可靠信息的前提。不管是全面预算还是内部控制, 提高信息报告的质量是我们搞好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 所以说提高信息报告质量是内部控制的目标当然也是全面预算的目标。
3. 抓住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的组织实施激活内部控制要素建设。
根据COSO框架理论, 内部控制分为五个基本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预算管理从其程序出发, 可以将其界定为:组织准备, 编制, 执行与控制, 分析与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全面预算的过程中将内部控制的要素建设融入其中, 既有利于其全面预算, 也有利于内部控制。
(1) 全面预算与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内部环境规定了主体的纪律与架构, 塑造特定主体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管理意识, 是主体建立与实施全面预算和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组织文化等。治理结构是根据权力、决策、执行和监督各机构相互独立、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原则实现对主体的治理。行政事业单位治理结构通常由上级主管领导部门、常委会、纪检审计监督部门和管理层组成, 并制定一系列单位内部决策过程和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在全面预算工作中建立责任权限明确的主体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 明确上级主管领导、常委会、纪检审计监督和管理层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 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和制衡机制, 是搞好预算和内部控制工作的关键。
行政事业单位一般要设置以下预算控制机构:一是预算管理委员会:在主体的决策机构下一般设置有预算管理委员会, 预算管理委员会在该组织体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 具有综合领导、全面协调、促进预算的执行及预算目标的实现。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的常委会成员, 吸纳单位内各相关部门的主管组成。二是预算管理职能部门: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各专职预算管理部门, 主要是处理与预算相关的日常管理事务, 对各部门提供的预算草案进行必要的初步审查、协调与综合平衡, 负责预算的汇总编制。三是各预算责任主体:责任主体是以单位的组织结构为基础, 通过预算平台明确每一个组织机构的管理责任与目标, 并以此为核心进行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是预算控制工作的执行、考核的具体承担者, 是预算控制工作的基础。以上各机构的设置和责任权限的划分满足了内部监控和信息交流的需要, 合理地保证了内部控制机制的运行及管理目标的实现。
预算控制最终的效果需要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对其进行评价与考核。它通过审查和评价预算控制活动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为了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部门应直接隶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机构 (常委会) 。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预算控制缺陷, 应当按照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 对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常委会及预算委员会报告。对预算控制的责任主体提出奖惩建议, 并作为对各责任主体奖惩的主要依据。
为了配合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工作顺利实施, 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是必不可少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员工的重要标准, 重视加强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员工素质是预算控制实施效果的关键所在, 是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单位的控制环境受单位组织文化的影响, 它影响着单位员工的控制意识, 而预算控制是需要单位全员参与的控制过程。不论是一般的操守和道德观, 还是书面的行为准则以及法律法规, 要想全体员工自觉遵守, 最为关键的还是高层管理者的以身作则的模范行为。常委会特别是单位负责人在组织文化的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单位负责人引导着组织的道德气氛。要注重塑造最高管理层的正确形象, 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灌输给全体员工, 并注重内部控制和风险意识的培养。
(2) 预算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风险就是影响我们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预算风险管理强调的是对影响预算目标实现的种种因素的分析与防范。为此我们可以从COSO框架出发把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第一, 全面预算目标:方向上要以主体的战略为指导, 避免方向性的错误与其带来的风险。水平要合理。定的太高没有实现的可能, 风险太大打击团队的信心。定的过低, 不经过努力就可以实现的目标, 没有风险起不到激励与鞭策作用。目标体系自身要相互协调。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要层层关联相互支持;总的目标要层层分解为部门、直至每个员工的目标;目标体系在横向上要互相支持, 互相关联, 经济指标之间, 经济指标与非经济指标要相互促进。实施过程中目标的调整。管理过程是一个面向未来复杂的动态过程, 由于未来情况的变化, 以及我们制定目标时掌握信息的有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 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指标与措施, 才能有效控制风险。第二, 围绕内部控制五要素做好预算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环境:加强单位的基础性工作, 注重组织、制度和文化建设。为预算目标的制定打好基础, 提高指标的可靠性。风险评估:加强风险意识, 合理确定主体可以承收的风险水平, 对主要风险事项要进行预测并制定好相关的应对方案, 在风险事项变化时我们及时调整与应对。控制活动:立足于主体的实际情况, 利用有限资源将具体可行的方案由各责任主体予以实践。信息与沟通:单位要注重信息质量管理, 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 制定相应的沟通制度, 确保充足有效的信息在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控制预算风险的重要条件。监督:要根据监督情况进行调整、根据监督结果进行评审和奖惩才能保证预算控制的良性循环。
(3) 预算执行过程与控制活动。内部控制活动按照其与控制事件的关系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预算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一种, 同样是以事前、事中和事后这三种形式发挥着作用。预算的编制———事前控制。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目标的制定与分解过程, 实质上是对主体未来发展和有限资源分配方向的控制。而预算编制过程中各种方案的制定, 实质是对未来工作开展范围与内容以及资源具体分配的控制。预算的执行与调整———事中控制。按照预算的工作范围和内容开展工作, 把方案付诸实施。为了实现全面预算的战略与目标, 促使各主体按照预算开展工作, 本身就是一项控制活动。对于因环境变化所进行的指标与方案调整, 体现的是一种事中控制的主动性与灵活性。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事后控制。通过对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的情况和执行后的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找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的措施, 为以后的预算控制取得更好的效果提供重要经验。
(4) 预算的适时监控与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预算方案的落实情况, 计划的进展, 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等信息, 单位都要适时掌握。这一切都依赖有效的信息与沟通。否则整个控制系统就会成了瞎子和聋子, 控制活动只能是瞎指挥。对信息的收集与加工, 每个员工应根据各自在预算控制中的角色的需要主动和有目的地收集与加工控制信息。再就是信息与沟通要灵活多渠道, 口头、书面与电子的方式各有长短, 要根据各主体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与灵活调整。对与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要充分利用, 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传统实用的东西。比如说会议、文件、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常常是简便易行、效果良好, 某些情况下是现代信息系统所不能替代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保证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做到这一点, 除了有一个现代化的电子信息系统和制度很重要外, 注重要强调的是单位高层, 特别是单位负责人的重视和态度才是关键所在。单位员工只有相信上司有倾听的诚意, 并会采取有效措施, 才会主动提供控制所需的资讯。单位负责人应抽出时间接待员工或走到员工中间去, 培养一种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 有利于形成上下畅通的沟通渠道。当然, 预算控制单位不仅需要内部的沟通, 也需要与外部进行沟通, 单位与外界的沟通可以提供与强化内部控制功能有关的重要信息, 及时了解本单位所面临的风险。
(5) 为了保证预算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持续相关性和有效性, 必需对预算控制进行全面评价。单位依据最终形成的评价报告中指出的控制缺陷和整改建议, 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整改, 为完善以后年度的预算控制方案提供有力的支持。对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已经造成的损失或负面影响, 要严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对作出贡献的人要兑现奖励。促使各主体积极参与预算控制, 维护全面预算的严肃性, 促进预算控制的良性循环。
四、结论
全面预算是从主体的战略目标出发, 着眼于主体内外环境, 以风险为导向, 运用预算控制措施, 并注重信息与沟通, 严格考评的一个系统的过程, 本质上就是内部控制一个具体运用。所以在行政事业单位抓住全面预算工作推进内部控制建设也是全面预算工作本身的需要, 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方式有很多种, 而各种方式的具体运用, 因主体条件不同而有所选择。而全面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一条主线, 因此预算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这样的环境中具有先天的优势, 所以说在行政事业单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预算控制这一管理工具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来为单位全面预算服务,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高筱红.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问题和改善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5)
[2].李凤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财政基本情况 (2009) [EB/OL]. (2010.11.2) [2010.11.15].http://www.mof.gov.cn/zhuantihuigu/czjbqk.
[4].罗晓文.朱莲美.论全面预算与内部控制的关系[J].财会月刊, 2006 (8)
[5].王兴珠.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具体应用探索[J].市场周刊, 2006 (6)
[6].王碧媛.论高校预算控制与内部控制[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5 (2)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 篇2
摘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行政事业单位的贡献,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不同,它是社会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了自身的更好发展,需要处理好各项社会服务工作。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行政事业单位也在进行体制改革,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随着改革需要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直接关系带国家的科教文卫等一些公共事业和民生工程的发展,所以说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全面分析预算管理改革进行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为提高整体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本文针对问题提出合理性的建议,最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水平。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概述
(一)预算管理内涵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依据自身的整体发展目标和项目规划,对单位的资金使用和资源的分配的一种管理内容,它的手段是进行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的考核,通过对预算数据的分析,真实的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最终为事业单位的发展确定发展的战略提供依据,因此可以说预算管理是涉及到财务活动的一项管理工作。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对预算管理的步骤的综合分析,考核和评估,利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最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最初的整体单位发展目标。
(二)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
1.能够帮助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目标。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目标能够实现与预算管理的工作质量有直接的管理,预算的编制工作是依据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目标制定的财务预算,以保证项目的资金和资源充足,同时预算的执行以及后续的考核是对预算的合理性以及能够达到最终的预算目的的执行和分析过程,这期间,预算管理是一种监督的作用,因此预算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加强预算管理,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加强各个环节之间的沟通,提高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最终有利于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目标。2.有利于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财务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管理内容,同时合理分配财务资源,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行政事业单位通过编制预算,进行预算的分配,将资金分配到各个部门,各个项目中,保证项目的使用资金专款专用,这样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同时还能够减少资金的浪费现象以及财政拨款分配不均问题,因此有利于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3.有利于平衡财务收支的结构。一般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指标的预算与最终的实际值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因此只有通过预算的编制来缩减这种差异性,合理的分配资源,平衡财务收支,最终制定相关的政策彻底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最终保证财务收支的作用的发挥。
二、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性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转型过程中,大家弱化了财务管理的作用,造成财务的基础工作不扎实,因此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一般都是有财务部门单独完成,没有和各个部门进行细节的沟通,导致财务信息不足,这样编制的财务预算因为掺杂了预算编制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预算编制的结果实用性不强。一般情况下,财务人员的预算编制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数据,在上一年基数的基础上,进行递增的,这种预算编制比较笼统,不会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没有充分考虑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编制的预算,一般结果都会是缺少科学性,不能保证预算的质量,也不利于对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资金浪费问题很多。
(二)缺乏内部管理制度,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基础薄弱,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有差异,很多单位缺少专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一般都是财务人员兼职,所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缺少严格的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因此就导致很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重视度不够,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没有做充足的分析、调查和准备,认为预算编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同时对一些预算材料的提供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出具假材料,这就给预算编制的制定造成阻碍。因为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预算管理缺少积极性,加上单位领导者主观意识的管理,预算管理意识薄弱,导致不能按照正常的程序编制预算,所以最终的预算结果制定不合理。
(三)预算执行不严谨,力度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其发展重视社会效益,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缺少严格的考核制度,同时预算结果与实际的单位负责人的利益不挂钩,自然得不到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预算编制完以后在单位的执行力不足,大家不重视预算编制的结果,随意的使用资金,而没有人去过问资金的用途以及资金的使用是否超支等问题,这样的情况是资金浪费现象,私自挪用资金问题等现象经常发生,单位领导者也不过问资金的使用情况,内部没有监督管理机制,所以预算缺少相应的控制机制,对预算的约束力差,直接导致了单位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严重情况,财务数据失真。
(四)预算信息不公开,监督机制走形式
因为缺少法律的约束,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信息公开不积极,很多单位的预算编制执行过程都没有做到信息公开,因此这就导致了很多单位的预算与单位的目标不一致,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单位的预算执行随意性,这也是由于监督机制监督不到位造成的。虽然行政事业单位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单位,资金来源于财政,但是应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齐抓,现实情况是事业单位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工作不到位,追责体制不严谨,对财政经费的使用也是缺乏考核机制,因此经费使用很随意,形式化的监督机制不能对预算执行起到监督和考核的作用。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重视预算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改善传统的预算管理理念,就应该从管理者的思想入手,打破常规的预算编制制度,改变以往的轻视管理的思想,加强对预算管理的作用的`认识,同时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为预算管理打基础,然后依据预算管理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落实工作责任,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全员参与进来,为预算管理提供相关的真实财务数据,帮助预算管理部门做好财务分析,重视管理机制的建设。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奖励机制,将预算的执行与员工的工资挂钩,这样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是管理水平,也能保障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二)完善预算编制方法,实行科学预算
预算编制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他需要所有部门的配合,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做预算编制准备的时候应该打破常规,以及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动态,做好单位的发展的分析,然后从根本上研究该行业的发展情况,前景,对单位的发展做好预测,综合分析所有数据以后,依据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进行预算的编制工作,同时在做预算编制的时候,要采取动态预算管理的方式,因为市场经济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只有充分考虑周全,才能最终赢得市场,才能编制合理的预算机制,供单位的发展使用,也才能保证资金的使用科学,保证单位项目的进展顺利。
(三)加强预算执行力度
预算结果是考察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是否合理的,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执行主要是在财政资金的使用问题上,看是否与预算的目标相一致,只有完全落实预算编制,才能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因此要重视预算的执行力度,首先应该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察,保证预算资金的使用到位,然后对预算的细节进行分解。建立预算岗位责任制,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机制,实行预算的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自我检查和调整,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预算执行顺畅。
(四)加强预算监督机制的建立
预算结果怎样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质量,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证预算的严肃性的基础上,重视对预算的监督,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到最后的预算结果的分析等,政府的审计部门和单位内部的监督部门都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审计部门应建立政府采购检查和审计制度,对违纪单位和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理,内部的监督部门要时刻监督预算的执行,对各部门以及预算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保证预算制定的科学,保证预算执行过程的严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预算管理的内涵到预算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作用入手,重视财政预算管理工作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能够帮助行政事业单位达成整体的规划目标,同时在行政的过程中,预算管理工作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只有加强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方法,加强监督机制的建立,重视预算的执行力度,最终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浅谈财务预算的细化与执行机制[J].苑侠.金融经济.(12).
[2]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J].王家丽.现代商业.2010(06).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 篇3
【关键词】新预算法;三公经费;管理政策 三公经费通常是指因公务接待、因公出同及公车出行而发生的一系列支出,它是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的重要内容。随着腐败问题的日趋严重,社会各界人上越来越关注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管理问题。我国相关部门一直在研究如何有效地控制三公经费的支出成本。但是效果都不明显。新预算法在总结近些年来预算公开实践的基础上,从预算公开的内容、时间、解释说明以及法律责任等,对预算公开的规定进行了全面的细化规定。新预算法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财税改革的总体要求,严格控制了三公经费的支出问题,同时完善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制度,形成了一个积极健康的政治氛围。
一、新预算法的实施意义
1.完善体系,预算透明化
新预算法指出: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该作为预算,其中包括政府基金预算、一般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以及社保基金预算。这不仅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对财务T作的效率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预算法还明确规定了预算公开的内容,时限和主体。在新的预算法下,预算公开不再只是预算草案的公开,而是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等整个财政运行过程的公开。这就需要财务人员在工作时更加严谨,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对预算的调整、预算的方案以及预算的执行情况作…安排,把政府预算的钱袋子晒到阳光下。
2.规划预算控制方式
新预算法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新预算法确立了预算稳定凋节基金的法律地位,通过基金的调入和调出来调剂预算执行中由于短收、超收导致的预算资金的余缺。这样不仅可以预防行政事业单位在超支后的花钱行为,也可以不断完善预算控制方式。除此之外,新预算法还对未按规定编制、调整预算等行为,引入“追究行政责任”的惩戒规定。
二、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制度体系存在漏洞,虚报经费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三公经费制定的使用制度不合理,造成公款旅游现象普遍,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公务接待费严重超标。一些三公经费的报销理由模糊不清,基本上都是以差旅费或招待费的形式进行报销,有些甚至以这种名义进行公款私用,长此以往,使得三公经费的金额越来越多。
2.财政预算不严谨,消费歪风滋长
过去,行政事业单位除了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内收支,还有大量预算外收支,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企业和主管部门收入等。由于我国对预算外资金控制力度不够,造成大量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控制之外。预算外收入较多的单位由于经费来源充足,就具备条件增大其三公经费开支。
3.监督力度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力度不强。三公经费的内部监督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上级监督、平级监督和下级监督。由于工作繁忙,还有距离上的原因,上级监督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平级监督则由于人情关系只能做个摆设,至于下级监督更是艰难,因为下级不敢直接对上级领导进行监督,最终导致整个内部监督体制形同虚设一般,毫无意义。
三、新预算法的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控制作用
1.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
新预算法删除了预算外资金的相关内容,代之以全口径预算,明确要求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須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这样不仅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合理的预算安排,而且还提升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
2.合理控制预算经费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的经费浪费问题,新预算法制定了不偏不倚、勤俭节约的基本原则,同时在各级政府部门中积极开展追求勤俭节约、反对过度消费的活动,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对于超出预算标准的行为责令改正,拒不改正者可撤销其职务。
3.完善监督体系
发挥社会公众及媒体的监督力量需要建立阳光、透明、及时的经费公开制度。新预算法中明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要向公众公开单位内部的经费支出,并且详细说明每一笔经费的来龙去脉,保证经费使片j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四、结束语
三公经费一直以来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予以重视,认真贯彻实施党中央的指令,完善管理监督体制,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把新预算法当作约束自己的准则,严格控制预算,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蔡霞新预算法的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控制作用[J]品牌,2015(07)
[2]王晓华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使用管理的内控制度建设[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1)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 篇4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现状
(一)缺乏严格的预算执行授权和审批制度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不同于盈利性组织。预算资金在使用上的审批控制不够严格,经常性的出现重大金额或者非常规事件。在使用预算资金的时候,仅仅需要主管领导的签字。这种情况下还能够控制住预算,毕竟使用的项目是围着预编的编制进行的。当当出现预算外的事项,依然如此,那就容易导致预算超支。
(二)对预算执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
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监督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监督方法缺乏规范性,事后监督是普遍的方法,这样达不到全方位监督的目的。其二,监督组织体系不健全,没有高效率工作的监督组织体系。其三,预算监督缺乏严肃性,随意性较大,手段也偏于保守。
(三)对预算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分析机制
再好的结构预算的编制,没有游戏的分析机制,就不能够很好的进行执行。预算考核的不公正性往往也就产生了。长此以往,预算的功效难以发挥,预算在行政单位中的也就形同虚设。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管理和控制实施策略
(一)加强预算编制工作
预算的编制是预算工作执行的基础,所以加强预算编制工作,才能够有效的促进预算的执行。加强预算的编制工作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完善预算组织机构,建立专门的预算编制组织,保证预算的编制、监督、执行的工作能够分离开来。其二,延长预算编制周期,为编制精细化的预算准备足够的时间,以提升预算的科学准确性,一般预算在每年的10月份开始编制下一年的最为合适。其三,指标和开支标准合理性,预算经费的指标体系、项目用途、开支标准、开支范围等需要进行细化,以保证开支都有依可循。其四,改变预算的观念,从制度上建立严格的机制,出现预算追加的情况,一般是不追加的,若必须要进行追加,则从其他的项目结余中扣除,并标明原由。
(二)明确预算各岗位的职责,规范审批制度和权限
要保证各岗位的相互监督和制约,就需要明确预算各岗位的职责,规范审批制度和权限。也可以保证预算的执行,在严格的规范程序中。负责人和领导人的权限需要进行限定,规定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这样才能够保证预算工作的有序的进行,避免预算随意性调整的问题。
(三)建立健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机制
预算编制完善,进行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执行的情况进行分析。主要是定期的召开会议,通过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恰当的措施解决问题。因为内部原因导致预算偏差,需要找出责任人,并将预算的考评与奖惩挂钩,以增强预算的执行力度。
(四)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
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管理和控制的核心内容,其能够保障资金的有序进行,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加强监督力度,规范预算执行管理的体系,可以促进预算监督的规范性发展,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加强对人员经费支出的监督
加强对人员经费支出的监督,在进行支出控制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进行,二者不可挤占。人员经费的支出是基本支出中的基本项目,需要按实列支。并在年终的时候统一的进行结算。目前,预算的执行的情况来看,人员经费的支出上升很快。这部分经费分支出占得经费支出的比重较大。所以加强对人员经费的支出监督控制,能够有效的达到预算执行监管的目的。
2、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督和控制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经费编制粗糙,开展不明确的情况。需要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督和控制,严格项目经费审批,从源头上面控制项目经费的数量,然后将项目进行归类,合并或者撤减业务内容相近或者相同的项目,减少多头支付、重复支付的现象。按项目经费细化预算后的指标。严格控制专项项目经费的支付,特别是餐饮、娱乐之类的业务招待费。分析项目经费结余情况,视具体情况调剂结余额。用于弥补其他项目经费不足,或结转到下年度项目使用。
3、对专项项目经费进行特别监督,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要想对项目经费的使用全过程跟踪监督,就需要对专项项目经费进行特别监督,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杜绝与项目没有联系的不合理支出。保证项目经费的预算执行,能够按照既定的预算编制进行。同时其理由可以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考核评价,作为下一年度项目经费预算的参考依据。
4、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均衡性
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的执行的情况来看,财政支出的进度往往呈现的是前低后高。主要表现在:一季度的个月支出缓慢,二、三季度逐步回升,第四季度则进一步加快。这种变动幅度较大的情况对财政资金的调度影响较大。部分单位的预算编制不可科学,在安全支出的时候不合理,在月底的时候,发现还有较多的结语,为了完成目标,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就出现了。从行政事业单位长远的发展来看,需要在保障财力的情况下,尽量的将财政资金投向如民生领域,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同时控制支出增幅在一定的水平,杜绝出现突升突降的情况。
(五)明晰预算执行责任制度
预算执行的过程中,需要落实责任到人。同时提高执行人员的预算工作的积极性,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明确执行各个环节人员的权利与责任,对工作认真促进预算有效进行的人员给予奖励,对于为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执行的,造成预算金额偏差较大的,需要按照相关法律追究责任,以增强预算执行的强力度。
三、结束语
预算过程中的核心部分是预算的执行,管理和控制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益。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一直是硬伤,所以需要加强预算执行的管理和控制,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与控制的工作,需要从目前行政单位预算执行管理控制的现状出发,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然后执行相应的策略,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政单位的预算执行管理和控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单位的发展,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充变化,才能够适应单位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小雯.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
[2]谢孝菲,罗时超,吴妍.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
[3]冯俏彬,郑朝阳.关于预算执行难问题的若干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 篇5
摘要:随着国家财政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越来越重视。预算绩效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事业单位的工作执行有一定作用。而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目前的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并且需要改善。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预算绩效管理;问题;改善
预算绩效管理是在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目标进行管理和及时的信息反馈。同时通过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使单位的经济活动更加规范合理。而随着国家财税体制的改革,预算绩效管理在事业单位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及时从内部控制视角发现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简析
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是为了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率。事业单位的领导通过对预算目标的管理对单位部门的资金支出作出一定的评价和资金使用决策。行政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是公共资金使用的责任人,是绩效评价的主体,公共资金的利用率与他们的工作执行息息相关,而绩效评价的对象则是公共资金。因为行政单位的资金都是来自对人民群众的税收,属于公共资金。预算绩效考核本身是一项完善的管理系统,因此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防止出现错误。而对于实施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我们需要将内部控制系统与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相融合,更大程度地提高资金利用率。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与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相似之处
(一)目标统一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是为了提高单位的预算管理以及资金利用率,从而提高单位的配置和服务效率。内部控制作为单位的管理系统,其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单位行政工作的开展效率。作为运转与一个主体的两个系统,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
(二)执行方式统一
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就是绩效,因此在单位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全程将绩效作为重心,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与评价和审核。而内部控制为了更好的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在单位进行经济活动时,要全方面地参与到决策制定、决策执行以及监督过程中。从这个角度上看,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都是将对经济活动风险防范、目标执行控制和及时的监督作为管理的重点,注重流程的控制。
(三)都需要全员参与
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需要所有的财务人员参与到其中。首先需要财务人员作出一定的预算目标,然后将目标下达到相应部门由各个部门进行执行,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绩效监督管理,最后还要有专门人员对绩效进行评价,从而做出合理的资金使用决策。而内部控制的实施也需要单位全体人员的参与,它是需要单位内部整体进行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以及控制的管理方法。因此在这方面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是一样的。二者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单位的经营目标和保证经济活动的规范性。
三、从内部控制角度分析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工作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认识不清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是为了保护单位资产的完整性,也是为了预防执行经济活动面临的风险,而预算绩效管理也是为了保证财务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在单位内部预算绩效管理属于内部控制的管理范围,内部控制的活动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事业单位人员都不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之后,还要进行额外的绩效评价已经给他们增加了工作负担,又要实施内部控制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控制,这使得他们对自身的工作越来越厌烦,长期下来就使得他们对这两个管理制度失去信心,最终忽视管理流程,对单位的财务管理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工作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在进行绩效评价的时候只是粗略地审核,单纯地认为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又不追求经济利益。但这样长期下去也会导致单位的资金遭受损失。
(二)预算绩效管理不能与单位风险评估机制有机结合
事业单位为了保证经济活动执行的安全性一般都会建立一定的风险评估机制,使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制定相应的预防计划。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也是通过对绩效目标的追踪,收集其中的绩效数据对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对其进行评估和预防。在这一方面预算绩效管理应该与风险评估机制有效结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评价与追踪却不能做到及时的信息反馈,通常都是在经济活动结束后才进行数据的采集,这使得预算绩效管理与风险评估机制失去衔接,不能有效的进行风险预测和预防工作。
(三)绩效评价工作不能遵从内部控制的要求
内部控制的实施深入到单位各个经济活动的每一个流程,从单位和业务两个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来预防风险。预算绩效管理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积极响应号召极大地改善了财务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政府单位想要进行一个经济活动,整个活动的流程分为项目决策、决策过程、决策程序,其中绩效管理贯穿于其整个过程。但是具体的项目指标却没有做出明确地说明,这使得内部控制也没有办法进行具体的控制活动。同时项目执行申报以及审批都没有与内部控制程序相结合,也就没办法确定项目资金具体使用情况和项目内容以及项目的可执行性。最终就无法判定可能风险存在性,导致绩效评价工作的`执行和绩效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四)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
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中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内部控制的具体流程和一些财务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储存起来并设置一定的保密系统,可以有效确保经济活动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也避免了出现认为失误。但是由于发展水平限制,部分地区的预算绩效管理仍然使用较为落后的方式。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大量的财务数据和申请报表依然采用打印、手工填写的方式,使得财务信息不能进行及时的反馈,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这样很容易出现大意错误,同时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从内部控制角度分析改善预算绩效管理的方法
(一)提高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
部分行政事业部门应该积极开展一些培训课程,提高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使他们了解二者具体的操作流程。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应该意识到只要他们需要资金的支出,就涉及到经济活动的执行,同时也需要内部控制的参与。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素质和工作能力有利于推动二者的融合,使单位的整体资源得到规划。
(二)根据内部控制要求细化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执行具有很大作用,因此要不但对其进行完善。而内部控制规范中也包含了对其的约束与控制,要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识别单位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做到及时的防范。在项目决策过程中,项目的增减都应属于政府职能部分。而决策时要建立专家讨论、领导商讨、各部门参与的集体会议制度或是专门的立项评审制度,确保项目的可执行性。在项目管理中要根据政府的采购标准进行物资筹集,完善合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同时要及时对预算绩效进行分析与评价,确保各级任务完成进度和准确性。最后单位还应该建立适当的绩效考核制度。单位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督考核小组,对整个项目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这样可以及时获取绩效信息和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能及时解决。
(三)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内部控制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靠了信息技术的利用,提高了工作效率,预算绩效管理这种复杂性的财务管理也应该积极引用信息技术,使其在应用方面更加快捷。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也是为了避免一些经济风险,因此快速的信息技术可以使大量的数据及时得到汇总和分享,有利于工作人员的工作得到衔接,事业单位可以在内部控制这个总的信息系统下建立一个小的系统主要用来分析预算绩效管理的数据,而同时又能保证在内部控制的管理下这些数据的安全性。
五、总结
随着行政事业的不断推进,国家也要相应地提高行政事业的工作效率。通过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单位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尚集.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2-15.
[2]于廷永.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08-25.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探讨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管理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也能够提高财务资金的利用率。在开展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各项制度的落实,并不断提高管理的质量以及水平,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廉政建设,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性。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意义
财务预算计划由各分支部门的财务预算计划组成,从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到考核环节都离不开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作配合。因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有利于各部门制定相辅相成的工作目标,从而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对各部门或部门人员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是财务预算管理的最后环节。通过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单位对严格执行预算的部门或个人给予其应得的奖励,而对于无视预算计划的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惩罚。这种奖惩机制有利于规范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行为,督促干部职工自觉参与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预算管理要求单位内部的各项财政支出必须事先纳入预算计划,并严格按照预算的额度进行支出,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防范个人贪污浪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行为,有利于保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问题
(一)财务预算管理的意识淡薄
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的预算管理工作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预算机制的认知严重不足,相关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管理工作的参与度低下,又由于现在采取的预算方法十分单一,进行预算的编制时并未对有效性进行深入的研究,造成财务的预算极度不合理,有些单位的财务预算与管理根本就是徒有其表,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另外,不少行政事业单位都觉得预算与相应的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没有关系,可是财务部门对单位的其他部门运行机制了解甚少,从而造成了预算编制形同虚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事业单位的真正收益。
(二)财务预算监督机制缺失
行政事业单位的属性决定了它的具体预算管理目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不能得到有效执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单位内部并未建立起科学完整的预算执行审核制度,监督以及控制机制严重缺失。因为内部的监督机制缺失,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忽视,造成了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出了预算管理的有关制度,却并未能在实际执行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的分配以及利用情况没有科学的监督以及约束制度,造成国家资金被随意的使用,甚至出现任意支用的现象,导致资金出现缺口。
(三)财务预算编制水平低下
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财务预算编制还都是财务部门负责,由于编制的时间要求很严格、数据过多、周期过短,不少的预算编制敷衍了事、内容根本不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实只是在去年同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改而已,根本没有针对全年的资金收支有完整的规划,没有考虑到单位的真实业务水平,不少编制项目完全没有实际性和可操作性,造成预算在实际的执行中要不断的进行追加以及调整,降低了财务预算的实效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财务预算管理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的全体干部职工是单位的主体,其财务预算管理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因而,要大力强化全体干部职工的财务预算管理意识。其一,要在单位内部宣传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从根本上强化干部职工的财务预算管理意识。其二,要着重做好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的思想工作,利用他们自身的权力和影响力确保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实行。此外,还要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确保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二)提高财务管理素质水平
要从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两个层面切实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从职业道德素质层面来看,要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保证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在遵守国家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财务工作。从业务素质层面来看,相关财政部门要经常组织各单位的在职财务管理人员系统学习《会计法》、《预算法》以及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等,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及时更新法律知识和全面理解相关法律提供条件。此外,财务管理人员要自觉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
(三)编制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
编制出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不仅能够保障财务预算得以顺利的执行,而且有利于财务控制工作的实施。财务预算是一项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及协调配合,还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合理安排财务预算的编制。另外,要摒弃在上年预算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调整的“基数预算”编制方法,全面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确保编制出的预算与实际情况相符。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推行复式预算管理方法,将预算收支分类后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中记录本年度可能发生的收支金额,并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有特定的预算收入与之相对应,切实提高预算的可执行性。
四、结束语
财务预算的执行是财务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行政事业单位要避免财务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分离或脱节。财务预算管理部门在编制出整个单位的总体预算后应将各预算指标在不同职能部门间进行逐级分解,并将预算的执行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的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需要充分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体现市场经济的发展的特点,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带动财务管理工作能够获得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殷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体系[J].现代商业,2012.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 篇7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共同特点
预算绩交空管理要求预算管理的各环节、每项工作都要以绩放为核心导向, 将绩放管理贯穿于预算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而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应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 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因此, 绩效筐理与内部控制都集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于一体, 注重流程控制。
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若干共同特点, 是将内部控制理念融入到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条件。
1. 标具有一致性
预算绩效管理以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的, 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是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的运行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效果。
2. 执行贯穿全过程
预算绩效管理要求预算管理的各环节、每项工作都要以绩效为核心导向, 将绩效管理贯穿于预算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而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应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 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因此, 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都集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于一体, 注重流程控制。
3. 参与主体全员化
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 需要预算单位负责人、领导班子、财务部门、预算执行部门等共同参与, 完成绩效目标申报、绩效跟踪管理、绩效评价等工作;而内部控制也强调全员参与, 以确保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开展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因此, 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都不是某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工作, 需要全员参与, 确保执行效果。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自2011年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以米,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断推进, 但从内部控制的要求来看.仍存在一些不足。
1. 认识上的误区不利于将预算绩效管理推向深入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对象为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 因此, 预算绩效管理属于内控管理的范畴。但一些单位把预算锁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完全割裂他们抱怨每年的预算执行完成后, 还要进行绩效评价, 现在又出台了内部控制规范, 认为预算、财务管理工作量越来越大, 对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采取应付的消极态度, 忽视流程管理, 工作停留在表面上述有的单位没有充分认识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财政资金、迫求社会效益, 不同于边求经济效益的企业, 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不重要。这些错误的认识都不利于预算绩效管理的深入推选
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反映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
内部控制规范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提出了具体的风险防范和管控措施, 国此, 预算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应体现出内部控制的要求。经过儿年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部门研究和设计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较为具体、详细的划分, 基本体现了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的要求, 但对指标的解释仍较为笼统, 没有充分体现出内部控制对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要求以某省级财政部门的绩效评价指标为例, 其“项目诀策——决策过程——决策程序”解释为"项目决策项目申报、批复程序是否符合相关管理办法, 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可行性研究, 项目调整是否履行相应手续内容并没有融入内部控制对决策议事机制建立, 尤其是重大事项决策的柑关要求。因此, 即使行政事业单位所执行的项目申报、批复制度不科学, 无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国之内, 但只要履行了这些办法, 就符合绩效评价中关于项目决策的要求, 最终影响了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
3. 预算绩效管理状况无法与风险评估控制实现有效衔接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 单位应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 对经济活动布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在预算绩效管理中, 应过对绩效目标的跟踪管理, 可以统计绩效数据, 分析预算执行情况, 及时查找、发现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点, 实现定期风险评估, 并可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而目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大多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财政部门的要求和组织下, 对部分财政资金项目开展事后绩效评价, 单位主动、自觉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尚未实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也无法落实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评估和控制, 影响了内部控制规范的执行效果。
4. 信息技术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应用有待于近一步加强
内部控制规范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提出了具体的风险陌范和管控措施, 因此, 预算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应体现出内部控制的要求。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中央和各级地万财政部门研究和设计了财政支出绩放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绩放评价指标进行了较为具体、详细的划分, 基本体现了绩放筐理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的要求, 但对指标的解释仍较为笼统, 没有充分体现出内部控制对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要求。内部控制规范明确提出"单位应当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措施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 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的困素, 保护信息安全。"但目前预算绩效管理的手段仍较落后, 信息技术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少有应用, 项目决策、项目管理以及反映项目绩效的资料, 都需要边过复印原始资料、单据, 或临时手工填制获得。即使通过财政专网上报的项目申报书、预算明细表、绩效目标申报表、可行性报告及专家论证意见等, 也不能实现对接, 无法保证绩效信息和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增加了绩效管理的工作量和难度, 预算绩效管理效率较低。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
目前, 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借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契机, 创新理念.迸一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1. 加强对内部控制、预算绩效管理的宣传和培训
通过宣传教育扭转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错误认识, 一是提高对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要认识到只要使用财政资金, 就涉及到经济活动, 就应履行内部控制、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要求;二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干部执行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素质和能力, 实现培训全覆盖, 在提升财务部门、内控部门业务能力和素质的同时, 使其他部门的干部掌握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知识;三是统筹规划资源, 科学设计方案, 明确内部控制不是另起炉灶, 而是穿针引线, 应将内部控制的理念融合到预算绩效管理中, 实现预算绩敛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推进。
2. 结合内部控制要求, 有针对性地细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 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是否科学、规范, 直接影响到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质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 对预算绩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应识别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并确定各个关键点, 有针对性地修改和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在项目决策巾, 增加目标设定应属于政府职能范围, 建立并落实集体研究与专家论证、技术咨询相结合诀策议事机制, 重大经济事项实行集体决策或建立立项印审制度等要求;二是在项目管理中, 增加符合政府采购标准的项目执行政府采购制度, 建立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 对预算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分析, 确保不相容职务分离等要求;三是在项目绩效中, 增加建立建全预算执行考核制度, 定期组织预算执行情况考核, 对预算执行情况迸行动态监控等要求。
3.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实现对预算业务的风险控制
按照绩效管理贯穿于预算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的要求, 改变“重分配、轻过程、轻产出”的做法, 切实加大预算执行环节的管理力度。一是建立预算执行踪制度财务管理部门要监督项目实施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 定期进行总结分析。二是建立执行通报制度结合预算执行进度和项目绩效情况, 定期通报, 实现内部信息的有效沟涵, 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约束作用。三是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对于预算执行中发现的偏离绩效目标的情况, 尽快纠偏;对预算执行中提出的预算调整事项, 严格履行预算调整程序等。
4.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推进的过程中, 设计开发满足预算绩效管理需要的子系统。子系统包括绩效目标设置、预算编制、追踪管理、绩效评价报告提交、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内容,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政府预算管理中信息收集、比较、分析、共享等方面的作用, 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信息系统的高效融合, 进而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白雪迪, 张庆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几个问题的探讨[J].财务与会计, 2013, (7) :56-57, 58.
[2]刘清军.兵团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成就、问题及建议[J].新疆农垦经济, 2012, (6) :74-77.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 篇8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之间存在的关系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指的国家机关、团体以及相应的事业单位等采取相应的措施管控或者防范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 进而使事业单位的既定目标得以实现。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 内部控制和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联。其中的内部控制主要指的是, 行政事业单位为了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并且为会计信息资料的可靠性提供有效保障, 其需要在单位内部实施科学的自我调整, 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适当的约束, 并制定出一定的规划, 采用科学可行的方式和手段, 这些内容均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但是预算绩效管理则属于系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一项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行政事业单位制定预算管理目标, 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资源的配置进行科学优化, 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有效实现[1]。以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为例, 行政事业所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其预算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着相对重要的联系,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其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取得双重效益的基础性因素。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
当下, 各个基层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抓住内部控制的契机, 改变旧有观念, 建立新的理念, 进而使绩效工作得以完善, 使其有效性得到提升。
( 一) 加强对内部控制、预算绩效管理的宣传和培训
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宣传的方式将内部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错误认识进行科学扭转。一方面, 可以使内部相关部门对绩效管理的重视度有所提升, 帮助相关人员理解到,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只要使用财政资金, 就涉及了经济活动。这时就需要通过内部控制, 并实施内部控制和管理[2]。第二方面, 使行政事业单位干部执行以及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素质以及能力具有相应的提升作用, 进而使培训的全覆盖目标得以实现。与此同时, 可以使财务部门、内部控制部门等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等得到有效提升。此外, 帮助其他部门的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以及内部控制过程中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从而使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之间的融合得到推动。
( 二) 结合内部控制要求, 有针对性地细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实施绩效评价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判断所设计的绩效评价指标是否存在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特点, 直接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实施规范的内部控制, 为其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准确的认识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并对各个关键点做到充分认识, 对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具有一定针对性的修改, 并对其进行科学完善。一方面, 实施项目决策过程中, 对目标进行设定应当属于振幅智能范围内的工作, 建立相应的研究机制, 为专家和技术人员的集体研究提供平台, 通过这一平台, 进行技术咨询和集体决策, 对重大经济制度的决策进行科学评审。第二方面, 对相关项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制定并增加和政府采购标准相适应的项目执行制度, 并且对合同进行科学的内部管理, 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 定期的进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保障不相容的职务之间是相互分离的。第三方面是, 对项目进行绩效管理过程中, 建立并增加完善的预算执行和考核制度, 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考核, 对预算执行情况实施动态监控。
( 三)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实现对预算业务的风险控制
实施过程中, 要保障预算绩效管理贯穿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 和各个环节。摒弃传统管理过程中, “重分配、轻过程、轻产出”的做法, 加大对预算环节的管理力度。第一方面, 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预算执行追踪制度。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对项目实施单位所存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 定期对这一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第二方面, 使内部信息的有效沟通得以实现, 使内部管理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第三方面, 及时采用必要的措施, 针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现的偏离绩效目标情况, 进行及时纠正。针对预算执行过程中所提出的预算调整的相关事项, 需要实施严格的预算调整[3]。
( 四)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设计并开发和绩效管理需求相适应的子系统。这一子系统中包括对绩效目标的设置、对预算的编制、实施追踪管理和绩效评价。同时, 使信息技术在政府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收集、信息比较以及信息分析、共享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以上方式使绩效管理和信息系统的有效衔接得以实现, 并且使预算绩效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 五) 将编制流程进行细化
导致编制流程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编制方法不够全面, 因此,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 必须建立健全的编制方法, 进而为预算以及编制工作提供有力依据。预算编制人员实施编制的过程中, 应当将主观意见适当的去除, 对绩效管理的目标进行明确, 使其和相关的与预算管理政策相适应, 进而使事业单位的发展得到有效推动[4]。与此同时, 预算编制工作实施过程中涉及的部分较多, 因此, 需要处理的数据量也较大, 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重视人才的培养, 使相关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和财务知识有一个充分的提升, 同时要是预算编制人员和内部部门之间的联系得到增强。编制人员频繁的和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交流, 从而对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从而实现科学编制和合理编制。
三、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 为了使组织目标得以实现, 各级单位共同对绩效管理进行相应的计划和评价, 在此过程中, 会将整个绩效管理过程向预算管理中融合, 进而使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得到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行过程中,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 并且将编制流程进行细化, 从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海鹏.浅谈内部控制背景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J].会计师, 2014 (21) :49-50.
[2]田祥宇, 王鹏, 唐大鹏.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会计研究, 2013 (09) :29-35+96.
[3]张英慧.内部控制体系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6 (07) :20-21.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 篇9
一、行政单位当前预算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一) 部门预算缺乏统一的标准及完善的公共账户管理体系
现部门预算虽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但却没有公共账户管理体系, 难以体现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联系。这样财政部门就无法清楚地了解并监控财政资金的收支方向。从制度方面来说, 这主要是由于行政单位的总预算会计与会计核算之间缺乏衔接而导致的。针对基本支出, 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也未给出统一的分项定额, 有些管理甚至存在相悖的现象。也正是因缺乏详细的支出分类科目, 再加上没有相应的支出核定标准, 因此预算编制相对粗放。此外, 不同区域及不同层级政府针对支出定额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因此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难以实现均等化目标。
(二) 缺乏完善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导致财政资金使用率低
对于整个财政及财务管理来说, 其最关键的环节是资金的缴拨, 但是预算的安排、编制、执行及管理等环节所存在的问题都会体现于国库集中支付之中, 然而我国行政单位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当中却缺乏完善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 制度的建设仍集中于部门规章层面, 约束力较差;二, 统一规范管理难以实现;三, 部门之间的预算改革缺乏衔接, 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率偏低。
(三) 政府采购制度过度重视规范采购的范围及规模, 却忽略了对采购成本的控制
自1995年改革政府采购制度以来, 我国行政单位的采购范围及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采购行为也得以规范, “依法采购”已深入人心。但是却仍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政府对于采购制度的认识未形成市场化竞争的意识;二是政府采购规模较小、范围较窄, 未纳入个人采购及企业采购;三是缺乏规范化的采购资金管理, 没有节约激励意识。
(四) 财政资金预算外的使用存在问题
我国正处经济转型时期, 很多规章制度仍不完善, 导致一些地主及部门因利益驱驶而利用各种非法手段将预算内资金转化成预算外, 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大量流失, 而预算外资金不断增加, 影响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
二、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与控制措施
(一) 科学合理地制定预算的定额标准
建设相应的财政支出预算的定员及定额体系, 并使定额内容规范化, 制定统一的定额标准, 这是预算编制当中“科学、公平”原则的体现。要做到“公平分配”, 首先要对预算制度当中的定员及定额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其次, 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定额体系。根据区域财力及成本的不同采取东、中、西的方式以分类及分档的方法来制定定额标准体系。再次, 明确区域定额标准的制定原则。以公平为基础, 根据各财政部门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定额标准, 保持定额标准的规范化及科学化。最后, 制定区域定额标准。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财政经济情况、社会发展水平及单位或部门的人员、工作量等制定单位的定额标准。此外, 还要明确规定区域定额体系的使用范围, 根据经验可将定额标准体系应用于公用经费、物管经费、专业会议费等方面的配置, 同时还要在实践当中将定额标准体系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二) 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缩小贫富差距, 实现规范化、高效化的财政资金运作。因此, 要想完善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还需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此可实行国际通行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即将所有财政性的资金都纳入国库账户体系进行管理, 收入都属国库或财政专户, 而支出则通过国库账户体系支付给商品供应者或是用款单位。[2]同时取消各单位预算及子账户的设置。这样不但可使行政单位的财政收支更加规范化, 而且还可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三) 规范政府采购制度
首先对政府采购制度的程序进行规范。因集中采购机构属非营利性法人, 所以要想保证其公平性就需要保持工作环境的透明性, 在此针对采购人员和验收人员可采取定期轮换制度。同时可对采购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利用网络将政府采购的相关信息发布于网上, 以达到外部监督的效果。其次, 要将招投标与财政员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财政均富的是规范政府的采购制度的实质, 而规范化招投标与财政均富是政府采购制度持有量上的统一。再次, 要将政府采购范围扩大到企业甚至个人。
(四) 尽快实施第二轮费改税
完善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点之一就是要加强财政专户的管理, 逐步实现预算内及预算外的资金管理, 为此就需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同时管理。首先要统一思想, 以保证费改税各管理措施的实施及推进。其次, 尽快立法, 以使“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走向法制化的道路。再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以使“收支两条线”能在纵向上有所发展, 从而加大政府非税收入的征管力度。最后要加强监督力度, 以保证各项措施及规定的真正落实。
随着我国行政单位财政体制改革创新, 随之而来的便是预算管理制度的改变。改革至今, 伴随行政单位财务体制的改革, 其仍存在一定问题和缺陷, 因此必须进行进一步完善, 为我国经济稳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蕊.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浅析[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13, 12 (11) :102~104.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 篇10
(一) 预算编制的过程简单, 时间较短, 质量不高
部分事业单位没有设置完善的预算编制程序, 导致预算编制人员的主观理解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也就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统一性标准。另外, 预算编制是单位各项事业运行的起点, 在整个单位的预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编制预算的时间都在一个月左右, 这就使得预算项目指标不能得到充分的认证, 缺乏预算编制的可信程度, 使预算编制在初期就难以保证质量, 后续的预算实施执行和监督工作也受到影响。
(二) 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
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不全甚至缺失, 有的即使有还是多年以前的, 根本不能适合当今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还有的单位制度比较健全, 但没有得到严格贯彻执行, 已订立的制度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考核工作业绩的需要, 使内部控制制度名存实亡, 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三) 对预算执行结果缺乏考核
预算执行缺乏分析和考核, 预算项目结束后, 行政事业单位很少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后期的分析和评价。由于缺乏科学的考核意识, 许多单位对“预算资金投向是否正确, 资金使用效益如何, 资产购置是否科学, 资产配置或处置是否合理”等预算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了解, 预算应有作用被削弱。另外, 虽然一些单位的确存在相应的预算效果考核评价环节, 但其考核形式大于内容, 普遍存在着考核指标不明确、预算执行结果未与相关责任部门或人员的经济责任相挂钩等问题。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部门预算改革的对策
(一) 加强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
由于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使得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的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需要进一步改革, 以适应部门预算、国库单一帐户、政府采购等改革的要求。部门预算要求反映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 涵盖所有的预算资金。因此, 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预算会计, 也应以预算资金全貌为对象, 不能有遗漏。其中, 基建资金也应和其他资金一样一起编入部门预算, 即部门预算应当涵盖包括基建预算收支在内的所有收支, 真正反映综合预算。然而, 由于基本建设财务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应增加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细化预算编制到项目, 也就是对收支适当的重新分类。因此, 预算会计的会计科目应重新设计, 明细核算应作相应调整。零基预算即预算一切从零开始, 各类支出取消“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 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因此, 采用零基预算方法, 对预算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预算会计不仅要提供收支流量方面的信息, 还要提供资产存量方面的信息, 这对会计核算而言是新的挑战。国库单一帐户制度的实行, 改变了预算资金的流转程序, 所以, 将使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面临又一次改革。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收到财政收入、总预算会计向行政单位拨出经费、行政单位收到总预算会计拨人经费、行政单位向财政总预算会计上缴预算内外收入、行政单位向下级行政事业单位转拨经费等业务的发生及其会计核算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二) 加强部门预算执行
为更有效保障预算资金的安全, 在部门预算执行环节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单位部门预算在单位负责人统一领导下, 由财务部门组织执行。 (2) 预算年度开始后, 预算草案批复前, 结合预算草案, 参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情况申请、安排支出。预算草案批复后, 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 (3) 按收入的来源渠道不同, 正确区分收入类别, 确保各项预算收入及时、足额实现, 并依法按预算批复的经费科目、内容和程序等及时入账, 不隐瞒不坐支。 (4) 严格执行批复的支出预算和规定的财务开支标准, 建立健全资金的申请、拨付与使用管理制度, 严格控制预算支出, 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 单位所有经济合同应由财务部门审核, 审核的主要内容是:合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和部门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合同收支是否符合年度预算;合同内容是否有可能对本单位未来经济利益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等。 (6) 严格遵守各项预算资金的使用管理及核算制度、办法规定。按规定的程序, 办理各项支出, 加强资金流转各环节的财务监督。
(三) 加强预算考核和事后绩效评估
资产预算执行结束后, 主管部门应对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考核。预算结果考核既对此次预算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 也为此后预算项目的编制和申请提供参考。主管部门应参照预算对资产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考察是否存在预算超支或结余, 并对预算资金使用效果、资产运行情况和配置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差别较大或资金使用效益不理想的要分析原因:是预算编制不科学还是预算执行不到位。同时, 为了督促单位各部门认真对待预算编制和执行, 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结果应指明责任单位或个人并与其业绩进行挂钩。
摘要:预算管理是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基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预算管理制度是我国财政改革的必然方向, 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加强预算管理改革各项相关工作为基础, 结合多种手段, 扎实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使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部门预算改革,预算编制
参考文献
论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预算管理 篇11
摘 要 专项资金是指国家为了扶持、发展某项事业而专门设立的,具有专门来源和专门用途的资金。专项资金的来源包括国家安排拨付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项目实施单位自筹资金,以及具有专门用途的 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基金、群众“一事一议”资金等;使用范围及其金额由该专项资金设立机构确定。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就是加强专项资金的筹集、存储、记 账、分配、使用等全过程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科学性的考核与评价以及适时采用必要的管理措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专项资金 预算管理 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财务控制意识薄弱,财务角色被弱化。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在 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具体的业务和决策了解的并不多,也即财会人员对各活动的事前和事中的辅助控制作用没 有体现出来。财务人员因而无法根据业务进度合理安排资金支付,只是简单的事后的票据报销,不清楚资金使用中的用途、标准及结余。对于一些不按预算执行或随 意改变支出用途资金,单位财务会计人员只有等发现后尽量予以协调、向财政请示调整专项预算,而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得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应有 的力度,直接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管理手段相对弱化,导致财务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2.专款支出的开支范围不够明确。具体哪些开支能在專款中列支,哪些不能在专款中列支,文件规定只是一些大的原则,在具体操作中没有明确规定。而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凭财会人员的理解去审核监督。一些单位则存在任意扩大专项资 金的支出范围,列支办公设备购置费及招待费,违背了专款专用原则,也无形中造成了“合法浪费”的现象。
3.资金支出环节管理薄弱。由于财政拨款时间与项目实施时问的不一致性。导致项目资金跟不上项目进展,影响了项目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导致资金管理失控。这一方面可能是财政有意滞留专项资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缺乏有效的机制来保证两者的进度一致。有的单位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各项费用基本上是实报实销,经办人员没有控制意识,这在预算不够细化的情况下就很可能导致“合法浪费”的现象。有的单位没有专项资金使用的正式详细的费用预算以及结算,对于各科室上报的各类专项资金更多地只从数字上简单汇总,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没有从财务角度加以分析和利用,特别是缺乏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以及相关同类专项使用标准的归纳和确定的了解,如果能够通过费用预算进行专项资金支出控制,并且对资金使用结余或者超支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的话,更有利于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
4.专项资金分配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近年来各地财政预算中普遍推行了部门预算和细化预算的编制方法,基本上实行的是“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但对于专项资金如 何按实际,缺少明确的定论。换句话说,就是专项资金分配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由于缺少对经济运行状况的科学预测和编制方法,预算编制中的基数加增长的办法仍然存在,没有实行完全意义上的“零基预算”。甚至有的只是将专项资金进行“切块”分配,使得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时主观性强,随意性大。一方面一些单位专项资金大量结余,形成资金沉淀;另一方面一些专项事业资金又供给不足,影响事业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实现。
二、完善我国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方式上实行“三专”,即对项目与资金的管理,实行项目专账、资金专储、管理专人的办法。这样做,不仅在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管理上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制度上、心理上防止随意挤占挪用资金的行为。
2.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内控制度方面“三制”,即项目公示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具体做法是:对当年全县拟实施的项目及其资金额度,县扶贫办在当地报纸等媒体上公开;乡镇、用款单位用公开墙公开;项目实施地立碑将项目实施规模、受益范围、资金开支、群众投劳等情况公开。资金开支由项目实施单位在乡镇财政部门或者县级主管部门报账,在报账过程中及时接受一次检查。项目竣工后,即按现行政策规定,由扶贫工作主管部门组织相关机构有关人员对项目质量、管理程序、财务收支等相关方面 检查验收,督促整改发现的问题。
3.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内部监管实行“两监督”,即实行年度拉网检查、信访及时查处。县上每年由扶贫办、监察、审计、财政、发改委共同组织检查组对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扶贫资金的 使用情况进行一次以上的检查;对群众关于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的来信来访,县扶贫办或有关单位尽力做到及时调查处理。
4.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过程要做到“两强化”即动态监测、资料建档。扶贫工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编制了自己的中期规划。各年内进一步调查研究,当年末编定次年的项目实施计划。按程序报批后,即按计划实施;同时做好相关文字材料、统计数据、图片等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
5.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前提条件要有“一保障”,即财政拨付必要的工作经费。在扶贫项目的立项报批争资和项目监督管理过程中,必然发生资料费、差旅费等开支。为了防止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即便财政不能配套专项资金,但是,预算其工作经费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数量不多,也是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张全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探讨.绿色财会.2007(7):16-17.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探讨 篇12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的方法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采取的是“上年基数加增长”的方法, 虽较好地发挥了财政总量控制的优势, 但实际操作中, 为满足“财政控制数”和争取资金的要求, 一些单位或部门拿着资金找项目, 高标准编制预算, 造成执行与预算脱节, 部分项目未实施或相互调剂、宽打窄用产生差额, 导致结余。采用“上年基数加增长”的方法编制的预算, 并未充分考虑事业单位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也未认真评价所提供的服务与效益, 只是简单地采用在往年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系数的增量预算法。预算编制粗放、简单, 使编制的预算和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不相适应, 导致对事业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单位和部门因预算过小、资金缺乏而阻碍了事业的发展;对事业发展较慢、规模较小的单位和部门因预算过大而滋长了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坏习气, 使得原先不合理的各项支出合理化, 或者一些活动即使已不是政策重点, 其经费也无法削减, 。
针对上述情况, 可以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零基预算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零基预算的真正含义是集中力量改进那些己经被证明不适宜的项目, 所以有些项目是从“零”开始, 而有些则是继续执行, 只是作一些修正。零基预算打破原有预算基数, 重新按支出项目轻重缓急排序的指导思想, 恰好适应我国社会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的需求。在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 适度采用零基预算的管理模式, 对于革除原有不合理的预算基数, 重新确认政府各部门的职能, 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使用零基预算方法编制预算的过程较为繁琐, 但也不会影响零基预算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一是建立各责任中心信息数据库, 对其人员编制、人员结构、工资水平、收支状况及车辆和其他固定资产的配备等情况及时掌握, 并进行量化, 建立数据库, 实行计算机管理;二是完善各项经费定额的确定标准, 建立经费使用效益考核指标体系, 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通过建立信息数据库和重新核定项目预算定额的过程中, 必将进一步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二、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控制体系及内容
其一, 预算控制体系。预算编制是经过“两上两下”的过程后下达给各责任中心的, 各责任中心根据下达的预算再进行细化, 并在业务过程中贯彻执行。预算控制是通过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以预算编制为基础, 检查其执行进度及结果, 及时发现预算差异及其原因, 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的一系列活动。建立多个监控主体以及多个监控客体的监控系统, 通过对预算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化的、适时的监控, 从而增强预算控制的有效性。
预算领导小组的基本职责是协调各部门预算信息的共享, 使各部门就预算假设达成一致。预算领导小组确定预算管理原则、程序, 审查单位的预算, 全面负责预算编制、预算初步审批、预算下达、预算执行、监督控制, 批准上报预算的调整, 并对预算的考核予以监控。预算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基本职责是对单位各层次、各环节预算组织的日常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与控制, 其关键是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制度, 实现自上而下的逐层监督、约束与激励, 使各层级预算组织直至每一员工自觉地进行自我与相互监督、控制、约束和激励, 从而达到“人本管理”的境界。
其二, 预算控制内容。要加强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与分析, 并就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予以纠正。预算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对预算编制的监督控制。具体包括预算的编制是否符合国家的法规、方针、政策和财务制度的规定, 是否体现单位预算目标完成的需要, 收入预算是否积极可靠, 支出预算是否贯彻了综合预算、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预算编制是否收支平衡、数字准确、内容完整, 是否按规定的程序与要求编报。 (2) 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控制。预算收入是否依法按计划实现, 收支预算进度是否与单位行政工作任务和事业计划相适应;各项应纳入单位预算的收入是否纳入单位预算, 有无隐瞒预算收入等问题;各项收费是否符合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收取, 应缴财政预算和财政专户的收入是否按规定及时、足额上缴, 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项支出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办法规定, 是否按预算管理规定和批复的范围、内容办理支出;预算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追加、减少事项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项目实施进度与资金的使用是否一致, 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是否组织验收, 资金使用效益如何;有无违反政府采购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关规定, 违规使用资金;预算资金的请领拨付是否及时, 以及年度财务决算报告是否真实、准确、完整, 并及时报审等。 (3) 其他方面的监督控制。即是否建立了单位内部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各环节的文件、资料是否齐全、完整等。 (4) 建立预算管理的预警机制。一般而言, 全面预算管理的预警系统应包括三种功能:预算内事项预警, 指预算内事项在其实际发生额接近预算额度时出具的预警提示, 主要是通过财务核算的实际与预算进行比较后系统自动发出的警告, 它提醒有关人员注意预算的执行情况, 看其是否将超出预算并确定应该采取何种措施;超预算事项预警, 指预算内事项实际发生数己经或将要超出预算额度时出具的预警提示, 主要是通过财务核算的实际与预算进行比较后系统自动发出的警告, 或通过预算管理的授权控制系统发出警告, 以提醒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判断, 并确定相应的预算弥补措施;预算外事项预警, 指预算方案中没有但执行过程中即将发生某项工作事项时而出具的预警提示, 其是通过预算管理中的授权控制系统发生作用的, 提醒有关人员按照授权制度进行分析和审核, 以确定是否应该发生。 (5) 差异分析。每年预算执行完毕后, 需要对上一年度预算编制、预算支出项目和项目执行标准进行差异分析, 通过差异分析, 对预算支出项目和项目执行标准进行调整, 使预算支出项目和审计经费支出标准更加符合实际, 也使下一年度预算的编制更加准确,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的评价与考核
预算编制仅仅是预算管理的开始, 为发挥预算的作用、体现预算管理的权威性, 必须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跟踪、分析和考核。如果没有以预算为基础的考核, 预算就会流于形式, 失去控制力。预算考核应该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绩效考核制度, 列入各处室年终综合考核指标当中。
其一, 预算评价方法。从衡量收入支出完成情况、预算执行偏离情况、服务质量情况等几方面建立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 要运用科学的考核方法使考核更加合理。考核方法包括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综合记分等级评价法等。 (1) 对比分析法就是对某一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用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数进行对比, 反映预算执行的程度。这种方法操作简单, 但是只是对单一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没有综合性, 也不能深入分析预算执行过程中众多因素对预算的影响。 (2) 因素分析法就是在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时, 既进行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分析, 又对影响预算执行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 可以确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主观因素的影响如何, 客观因素的影响怎样, 能够相对的说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主观努力的程度。 (3) 综合记分等级评价法。综合记分等级评价法是在对比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的基础上, 根据考核指标体系在考核体系中的作用大小, 给予一个权重, 根据对比分析的结果给出记分分数, 最后通过加权计算得出综合记分, 根据综合记分划分等级, 按照等级落实不同程度的奖惩激励。综合记分等级评价法操作较复杂, 但是考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强。单位可以建立更加丰富的考核指标体系, 以使考核全面、科学、准确。
其二, 预算考核的原则。具体包括: (1) 总体优化原则。即在制定考评标准时, 就应该防止以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个人或部门目标的实现, 应有助于单位整体目标的实现而不是相反。总体优化原则首先要求考评指标的设计要科学, 其次要求考评指标要体系化等。 (2) 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把各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量化, 同时把非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联系在一起, 奖优罚劣。 (3) 分级考评原则。分级考评原则要求预算考评应与预算目标的确定及其分解相适应, 针对每一层责任主体所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进行业绩考核评价。 (4) 公平、公开原则。公平的考核引导人们为预算的完成而积极努力, 公开考核更是体现公正的前提, 预算考核的透明化防止了考核的暗箱操作。
其三, 预算考核指标。不同的预算责任主体由于权责的不同而导致预算目标和责任也不同。预算考评既然是对其目标实现和责任履行情况的考核, 因此预算考评指标也应与预算目标和责任指标相对应。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 按照重要性原则, 建立一套与行政事业单位相适应的考核指标体系。选取主要考核指标为:衡量收入支出完成情况指标包括基本收入的完成率、项目收入的完成率、人员支出的完成率、公用支出完成率、项目支出的完成率;衡量预算执行偏离情况指标包括人员支出所占比重、公用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各项目支出所占比重;衡量服务质量指标包括辖区居民满意率等。
参考文献
[1]梁普东:《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 《当代经理人》2008年第5期。
[2]周亚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与政府会计改革的互动发展》, 《财会通讯》2008年第7期。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推荐阅读:
行政事业预算管理11-14
行政事业类预算项目11-15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08-0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浅析10-26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11-07
2023082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09-0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查报告11-19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资产管理制度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