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查报告

2024-11-19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查报告(精选11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查报告 篇1

XXXXX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自查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按照省财政厅《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2016内部控制报告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川财会[2017]27号)的要求,我单位已在9月份组织开展内控制度建设的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内控制度建设情况: 自2014年1月1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实施以来,我单位积极组织开展了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工作,在坚持内控制度要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等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之成为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一套内控制度,提高了单位的管理水平,规范了内部控制,加强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由单位支部副书记(主持工作)胡绍友主持制定《内部控制工作方案》,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内控办设在财务办公室、内控监督检查由行办室负责,明确了领导小组、内控办、财务室、行办室等组成成员的职责及分工,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对所长、副所长、水利办公室、水政办公室、财务办公室、行政办公室等分别授权签定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处理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等,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各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三)根据单位情况实行归口管理,成立联合工作小组由财务室牵头,行办公室监督,对单位相关经济事项进行统一管理。

(四)在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方面,完善了单位的预算管理办法、收支管理办法等,明确收支管理领域内部控制的决策、管理、执行等职责,严格按照审批、审核、支付、核算的相关规定执行。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对财政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等进一步规范化,并建立票据台账由出纳负责管理。

(五)在资产管理方面,完善了资产管理办法,建立资产台账,尤其在2016年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核实,进一步完善了资产信息系统,实现了对资产的动态管理。

(六)在会计控制方面,完善了单位的会计管理办法,强化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处理程序。

二、强化内控监督:

为保证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我单位对决策、执行、监督等进行分离,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在此基础上,还坚持内控与外审相结合,每年县财政局都会对单位账务进行相应的检查或审计。

三、内部控制建设的不足

(一)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使预算管理的约束控制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在内部控制文化建设方面还需要积极培育符合际情况的内部控制文化,使内控意识和内控文化渗透到每一位员工思想深处,使内控成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

2017年9月26日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查报告 篇2

一、《内控规范》缺陷

在我国内部控制研究领域, 有三份文件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是COSO委员会制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以下简称C O S O报告) , 二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三是《内控规范》。C O S O报告是国际通行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是国际上内部控制理论研究集大成者。《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内部控制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内控规范》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都与前两份文件相似。但是仔细研读还是会发现《内控规范》与它们相比存在两个本质差异, 体现在主体和客体上。主体的差异在两份文件的标题中就被揭示出来, 分别是规制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但客体的差异就掩藏在两份文件关于内部控制定义的描述中。《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认为内部控制的客体是控制目标, 而《内控规范》则认为内部控制的客体是经济活动。由同一主体发布的两份文件关于内部控制定义的表述大相径庭, 很容易引起混乱。这种关于内部控制定义的表述方式正是《内控规范》的重大缺陷。

首先, 这种表述方式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在制定《内控规范》的过程中出了差错。财政部集结了全国范围内的精锐力量来推动《内控规范》的出台, 其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远超一般法律文件, 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它经历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立法程序, 分别是启动和调研阶段、向社会征求意见阶段、课题调研阶段、专家论证阶段和会签发布阶段。如果在最后阶段以财政部的名义发布, 它就会成为一个部门规章, 能纳入我国的法律体系。经历了如此严谨的过程, 出现失误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能认为是有意将内部控制的客体范围限制在经济活动上。套用法律专业术语, 这就是在立法上做了目的性限制。然而只有同时精通法律和内部控制的专业人员才可能理解这种目的性限制, 普通人只会认为这是表述错误。《内控规范》毕竟是公开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内容的表述方式应该要达到普通人能看懂的标准。

其次, 这种表述方式会混淆民众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中心工作的认知。行政事业单位是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主体。它们也通过多渠道筹集财务资源, 但其目的不是为了资本的保值增值, 而是为了保障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它们的中心工作是由其法定职责决定的, 除个别单位, 如基金会之类, 经济活动都不是其中心工作。仅仅列举群众熟悉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它们的中心工作明显不是经济活动。《内控规范》单方面强调经济活动是不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的。

二、《内控规范》评析

当然, 将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经济活动上并非是错误, 而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国际上公认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分别是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和内部控制框架阶段。当然还有专家学者认为内部控制理论已经发展到第五阶段——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前两个阶段内部控制关注的焦点是经济活动, 第三阶段引入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要素, 发展到第四阶段内部控制就被认为是一个动态过程, 是一项系统的控制, 经济活动仅仅是其中一项控制内容。COSO报告就是第四阶段最著名的研究成果, 其本身也经过多次修改, 其中有重大影响力的修改是在1992年、2006年和2013年。通过不断完善, COSO报告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COSO报告一脉相承, 而《内控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还停留在第二阶段。并非是《内控规范》制定时出现了差错, 或者它本身就比较落后。正如上文所述, 这是一种目的性限制。如果从立法目的和立法背景来分析, 就能理解《内控规范》将内部控制客体范围限定在经济活动上的意义。

内部控制归根到底是为了防范组织可能面临的风险。虽然关于内部控制理论是否已发展到风险管理框架阶段还有争议, 但是内部控制是国际上公认的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 COSO报告被认为是其中有力的工具。企业面临的风险有其共性, 所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借鉴COSO报告。然而行政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就比较复杂, 诸如行政行为不当、权力失控、效率低下和公信力丧失等风险, 不一定能用经济指标来衡量。至于贪污舞弊的风险, 确实和经济活动有直接的联系。然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多样化, 所面临的风险必然不相同。要求一部法规就能规避形形色色的风险, 显然不现实。如果要求针对每一项风险立法, 又有滥用立法权的嫌疑。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 奉行的是成文法。对于一直被要求依法行政的机关来说, 现今面临着诸多风险, 迫切需要有成文法来规避风险。一方面是立法困难, 另一方面是立法的迫切性, 要解决这项矛盾, 就要有一个比较合适的切入点。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客体范围限制在经济活动上就是这项切入点。这种限制是一项高明的举措, 至少能为一些紧迫问题的解决提供一项思路。它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规避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面临的风险。经济活动的确已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单位的高风险活动, 诸如我们熟悉的“交通厅长现象”就是非常典型的经济活动中的舞弊行为。这种类型的舞弊行为很容易被觉察, 进而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类似的舞弊已经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危及了执政地位。十八大后掀起的反腐风暴就是遏制这种舞弊的手段之一。内部控制也是遏制舞弊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 且它更强调事前预防。制定《内控规范》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遏制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的舞弊行为。当然这只是一个起步, 更加重要的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推行风险管理理念。有了这种风险管控的意识, 再将这种意识稳步推进到其他工作中去, 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中心工作中去。内部控制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问题, 但对于中心工作中所面临的风险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内控规范》的制定是由标志性事件推动的, 分别是中央单位假发票事件和中央治理“小金库”专项工作。当然还有一些具体的原因, 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 预防贪污腐败, 保护干部的有效手段。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全程控制的手段, 抬升贪污腐败的成本, 使之实现的可能性减少, 从而达到控制贪污腐败, 保护干部的目的。第二, 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运用内部控制理念, 审视和梳理现行的管理制度, 建立有效的控制措施,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如此一来, 可以有力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第三, 适应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具体来讲推进这项改革的方法, 就是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能划分事业单位的性质, 再根据不同的性质安排财政经费。这种划分的出发点就是经济活动, 而经济活动正是《内控规范》所关注的重点。第四, 有利于推进财政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内部控制就是为运营的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第五, 我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目前零碎的理论并不足以支撑起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如果能借鉴各种理论的长处, 整合出一部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法规, 将非常有利于我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建设, 也利于具体工作的开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 《内控规范》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限定在经济活动上是一项比较高明的举措, 只是在表述上产生了瑕疵。修改的方式也比较简单, 直接采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同时为了限制范围, 加上一句“本规范仅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这种表述方式可以保持法制的统一性, 也可以在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 不会造成误解。

需要强调的是, 规避风险的手段很多, 内部控制仅仅是其中一项。就《内控规范》本身来说, 除了定义表述方式外还存在其他缺陷。即使《内控规范》完美无缺, 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复杂性, 要期望它完全规避风险也是不可能的。它存在固有局限性, 串通舞弊、滥用职权、环境变化和成本效益都会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因此, 实施内部控制要时刻关注这些要素。

摘要:国际内部控制理论已经演进到第四阶段,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自2002年《萨班斯法案》实施后, 美国不断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 逐渐形成了以COSO委员会制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为中心的内部控制体系。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起步较晚, 内部控制体系有待完善。其中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相对落后, 相关理论匮乏。2012年11月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 至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客体范围

参考文献

[1]张庆龙, 聂兴凯.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研究述评与改革建议[J].会计研究, 2011 (6) .

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篇3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体系建设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组织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以及可靠性,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高效而在组织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

1、行政事业单位参与经济往来业务是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根本原因

行政事业单位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以及文化职能。具体来说有军事保卫、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设、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等等。每一项职能的发挥都涉及到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经济业务的往来。为了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使用和其资产的安全性,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

2、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是国家廉政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和防止腐败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单位内部控制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方面进行预算约束和财务风险控制,从根本上减少腐败发生的可行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能够防范财务风险、防止各种舞弊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3、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一方面会造成资产的流失、制约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另一方面助长官员腐败习气,阻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内控制度通过制定严格的业务处理流程和岗位分工制度,能够有效防止会计信息错误、遗漏和舞弊现象的发生,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4、保护资产的安全性

行政事业单位财产是其从事基建、科研、执法和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内控制度可以通过不相容岗位分离、审批授权等控制措施对资金的收入与支出和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等事项进行控制,以防止贪污腐败、盗窃、损毁等行为的发生,保证单位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的联系与区别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的联系

首先,内部控制要素相同。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要素。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应当从控制要素入手,完善内控体系内容。

其次,内部控制基本结构相同。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都可以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阶段。对于每一项事务,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都应该坚持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使内控制度贯彻落实到每一事项的每个流程当中,做到事事有控制、时时有控制,防止风险事故的发生,达到内部控制目标。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区别

首先,内部控制的目标不同。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目标是公共服务最大化,职能的不同造成了内控目标的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目标是,在保障资产安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和控制财务风险防范的基础上,保证管理和服务活动合法合规,并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是,在保证企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保证财务和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资产的安全,以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战略目标。

其次,内部控制的范围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范围相对于企业来说更为广泛,不仅包括基建、科研、后勤、采购、等经济业务,也包括执法监督和监管等大量非经济业务的内控。而且,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不仅仅是涉及自身,还包括众多权属复杂的附属单位和企业。直接运用企业的内控体系,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济事务进行控制,形成制度上的漏洞。

再次,会计核算体系不同。会计内控体系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系统。会计核算体系不同,内控体系也就不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不仅仅包括盈利性组织核算也包括非盈利组织核算。而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往往存在科研、基建、执法等性质完全不同的部门,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复杂性。会计核算方法的不同,导致内控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内控体系的不同。

最后,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同。良好的内控意识是内控制度设计完善和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意识相对薄弱。一方面,企业内控不到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而行政事业单位损失的只是财政资金,由国家承担;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更多的财务风险,也更早的开始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内控体系。相对于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既缺乏动力,又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因此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意识薄弱。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1、完善内部控制要素

内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及时地科学地分析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业务流程和事项制定控制措施,及时收集各种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种财务管理信息,在各个部门和层级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对内控制度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监督与检查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内控目标的实现。各个内部控制要素之间联系紧密,缺一不可。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应当充分考虑每一个控制要素,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内容。

2、制定内部控制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确保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内部控制措施通常包括风险控制、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具体要求如下。

风险控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即通过风险衡量系统、风险决策系统、风险预警系统、风险监控系统、风险补救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和辅助系统等七个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实现对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避免出现会计信息失真、资金管理混乱等风险事故的发生。

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各个岗位职责权限明确,相互制衡。不相容岗位的基本原则是:授权批注与业务经办相分离、业务经办与财产保管相分离、业务经办与稽核审查相分离、财产保管与会计核算相分离、业务经办与会计核算相分离。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可以避免由于由同一人承担不相容职务,所造成的弄虚作假和差错舞弊行为的发生。

审批授权控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常规性授权和特别授权批准体系,明确规定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确保目的明确、职权与责任配比、使用人员正确,使得管理层和经办人员能够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和承担责任。其原则是:业务发生之前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批准责任明确、批准过程有书面证明、对于越权行为有相应惩罚制度。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制定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流程,建立会计档案保管办法,明确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充分发挥其监督和管理职能。

预算控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控制、执行、分析、考核工作,明确预算各岗位的职责,规范审批制度和权限,确定预算目标、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并及时反馈和控制预算差异,加强预算的执行与监督。其基本原则是: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财产保全控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利用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清查控制及信息反馈控制等措施,进行取得与验收控制、使用与维护控制、盘点与清查控制、处置与转移控制,对资产定期盘点、及时记录、账实核对,保证各种财产的安全及完整。

内部报告控制,要求行政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情况,实现部门内、部门之间、上下之间、平级之间的信息共享制度,提高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绩效考评控制要求科学设置业绩考核指标、能力考核指标和态度考核指标,明确考核主体,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其基本原则是:考核过程要公开、客观公正;考核定期化和制度化;考核方案可行实用;考核等级差别化;考核要及时反馈和调整。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能够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是国家廉政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借鉴企业的内控体系完善内控要素、合理制定内控措施,以保证其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保护其财的安全性、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宏: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问题与完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27).

[2] 周群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对策[J].产业与会计论坛,2011(10).

[3] 夏云恒: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析[J].商业经济,2012(7).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查报告 篇4

为贯彻落实我县实体经济发展,理清全县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标准及实施现状,同时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加大违法违规乱收费行为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按照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物价局、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局《关于开展全区xxxx年行政事业性收费检查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局联合县物价部门依法对全县行政事业性收费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清查和规范,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确保检查工作顺利进行

为了进一步做好这次检查工作,我局联合县物价所召开了专题会议,讨论部署,制定检查方案,明确检查的时间、范围、对象和内容,并由一名副职领导负责,从我局综合股、县物价所抽调业务能力强、熟练各个工作细节的人员组成检查小组,承担此次检查工作,确保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坚持原则,全面彻底进行自查

本次检查采用单位自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按照我局要求,重点检查xxxx年至xxxx年x月底,涉及收费的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法律依据进行了全面认真的自查,对国家、自治区明令取消、停征、免征,以及降低收费标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逐项核查,并及时上报了自查报告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自查情况统计表。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单位限期整改,对未按要求进行整改的单位予以一定的处罚。其次,我局根据单位的自查情况及平时掌握情况,对一些重点收费单位,进行了重点检查。检查中我们坚持原则,做到边宣传政策、边检查,进一步确保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程序性、准确性、合法性。

(三)对照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深入基层单位重点对xxxx年至xxxx年x月底前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逐项进行核查,进一步规范我县收费项目。按照此次检查工作的要求,我局严格按照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的收费规定和标准,并对照《x回族自治区xxxx年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及《x县xxxx年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深入到涉及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单位逐一进行核查,进一步规范全县可执行的收费项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在规范执行政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执收单位在收费项目公开公示方面覆盖面不宽不广,群众关注度也不高;二是个别单位仍存在着使用票据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全面落实收费公示制度

督促各执收单位在收费场所将本单位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计算单位、收费范围和对象、收费依据、收费单位监督电话、价格主管部门投诉电话等进行全面公示,加大宣传力度,便于群众了解和监督。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进一步加强对全县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情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发现不经许可擅自收费、不使用财政统一票据、收费不上缴财政、应收不收等问题,及时纠正。情节严重的,根据相关规定,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同时完善举报制度,加强日常监督。

(三)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管理行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查报告 篇5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课程目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

第01讲 总则、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制与报送 第02讲 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与报送、附则 本章小节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概 述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的组织

第三章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与报送 第四章 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与报送 第五章 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与报送 第六章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使用 第七章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监督检查 第八章 附 则 隐藏讲义 随堂笔记 课程目录 本章小节 看课帮助 同步讲义

全部讲义

财会函[2017]1号

“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的通知”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的组织

第三章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与报送

第四章 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与报送

第五章 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与报送

第六章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使用

第七章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监督检查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精神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精神。

目的

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报送、使用及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等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

依据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第二条

适用对象

适用对象是所有行政事业单位。

01 各级党的机关

02 人大机关

03 行政机关

04 政协机关

05 审判机关

06 检查机关

07 各民主党派机关

08 人民团体

09 事业单位

第三条

内部控制报告

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终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指导意见》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按照本制度规定编制的能够综合反映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总结性文件。

第四条

应遵循的原则

全面性

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能够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建设启动、单位主要负责人承担责任、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内部控制制度完备、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分离控制、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覆盖等情况。

业务层面: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

重要性

应当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围绕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客观性

应当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规范性

应当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统一报告格式及信息要求编制内部控制报告,不得自行修改或删减报告及附表格式。

第五条

责任主体

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六条

要求

结合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的实际情况,明确相关内设机构、管理层级及岗位的职责权限,按照规定的方法、程序和要求,有序开展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审核、报送、分析使用等工作。

第七条

编报工作方式

编报工作方式是统一部署、分级负责、逐级汇总、单向报送。

第二章 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的组织

第八条

财政部

财政部负责组织实施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

财政部的主要职责

第九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

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并对本地区内部控制汇总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十条

各行政主管部门

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并对本部门内部控制汇总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三章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与报送

第十一条 “行政事业单位”

财会函[2017]3号

“关于开展2016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的通知”

附1:2016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

依据

根据本单位当年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及取得的成效,以能够反映内部控制工作基本事实的相关材料为支撑。

第十二条“行政事业单位”

第十三条时间要求、报送对象、报送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及能够反映本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基本事实的相关材料。

第四章 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与报送

第十四条“各部门内部控制报告”

第十五条“各部门内部控制报告”

要求

应当以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上报的信息为准,不得虚报、瞒报和随意调整。

第十六条“时间要求、报送对象、报送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查报告 篇6

一是高度重视,专题部署。根据省市要求,及时印发文件,制订工作方案,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切实加强对本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做好前期部署、部门协调、进度跟踪、指导督促、宣传报道、信息报送等工作,确保各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高效完成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通过“以评促建”方式推动各单位内部控制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是强化组织,建立制度。建立内部控制组织管理机构,下发了《泰和县财政局关于转发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泰财会[]7号)和《泰和县财政局关于成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泰财会[2016]8号)文件,要求各部门、各单位成立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进行宣传、部署,并切实落实好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目标。

三是加强监督检查。要求各单位、部门按照文件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确保评价结果真实有效,评价工作结束后将总结报告及基础性评价报告报送到县财政局会计科。县财政局根据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进展情况和评价结果进行监督检查,对工作进度迟缓、改进措施不到位的,督促其调整改进;对在评价过程中弄虚作假、评价结果不真实的,一经查实,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评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协调解决。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析 篇7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厘清的几个问题

1.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与企业内控的关系。

刘玉廷、王宏 (2008) 认为,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发展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目前, 理论界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含义、要素的认识已与企业内控基本趋同, 体现出企业先行、行政事业单位及时跟进的基本特征。学术界有一种意见, 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可以采用内部控制的要素框架。从世界范围内看, 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非盈利组织的内控制度建设落后于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因此,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借鉴企业内控建设是必然的, 但是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不断规范、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必然也会为企业内控的发展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即从长远来看,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与企业内控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

2.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监督对象。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监督对象应该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权力、业务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相关内容。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角度出发, 内控制度的设计必须考虑操作性, 因此内控的监督对象应为单位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行政事业单位主要的经济活动包括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和工程管理等, 外部的审计部门也按照上述监督对象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审计监督。从长远来看,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对象还应包括社保基金等专项资金的监督。因为虽然财政预算中并不包括社保基金, 由于政府是社保基金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所以财政预算管理中应纳入社保基金;但是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现状, 内控的监督对象不宜过于宽泛, 以致使内控工作失去可操作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内控意识薄弱, 内控环境有待改进。

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普遍缺乏对内控的重要性的认识, 他们更多地是关注自身业绩和单位的发展, 往往忽略了单位的内部管理, 没有正确理解内控的作用。有些单位认为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成本核算、没有经营业务, 故而无需建立内控制度;有的领导认为内控就是部门预算控制, 只要实行了部门预算也就相当于建立了内控:还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内控制度, 但是流于形式, 成为一纸空文, 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再者,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内控意识也较为淡漠, 财务工作与业务控制脱节, 财务没有发挥控制和监督的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批大多是“一支笔”, 审批流程不规范, 审批随意性大, 导致管理漏洞的产生。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完善的内控制度, 但是由于“一把手”不重视, 因而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相关制度形同虚设。例如, 根据内控制度规定单位对超过一定限额的事项要集体审批, 而对于一定额度以下的事项也可由分管领导审批, 但是“一把手”认为这些规定削弱了自己的权力, 因而对其持消极抵触情绪。

2. 风险意识不强, 风险控制薄弱。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很少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 所以很多单位负责人认为本单位不会产生生产经营风险, 风险意识不强, 缺乏风险防范能力。但事实上, 行政事业单位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益服务职能的过程中, 会存在潜在的社会和政治风险。如, 滥用职权、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风险。由于对单位风险的认识不足, 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忽视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使得单位的运行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

3. 信息沟通不畅。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监督是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的, 这就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之间应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各行其是, 核算中心只管账, 被核算单位只关心实物, 资产管理存在账实分离的问题, 内控要素中的信息沟通无法实行。

三、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1. 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在内控环境的完善中, 要合理设置岗位, 明确各个岗位的权限, 规范业务流程。特别注意在关键岗位设置上, 要做到会计授权、记录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衡, 这里的关键岗位包括资金管理、资产管理、物资采购管理以及预决算编制等。对于一定限额以上的经济决策, 应执行集体审议联签制度。

内控的执行最终要靠人来完成, 只有人人都树立起内控的理念, 单位才能形成良好的内控氛围。对单位内控负首要责任的是“一把手”, 只有单位领导具有较强的内控意识, 内控才能在单位真正得到重视, 内控制度才能得以落实。因此, 首先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内控的培训学习。在培训中, 不仅要让单位领导掌握内控知识, 深化对内控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而且要让各单位领导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内控建设动态, 把握内控工作中心, 正确指导本单位的内控工作。其次, 应明确单位负责人对内控制度应负的责任, 讲责任风险与政绩考核挂钩, 督促单位负责人认真履行内控职责。再次, 应树立培养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 只有大家都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 才会主动改善本单位的内控环境, 而不是与单位负责人相互对立, 带着抵触情绪被动执行内控工作。在树立内控理念的基础上, 还应组织行政事业单位职工进行内控知识学习, 了解掌握内控的具体内容。只有每位员工齐心协力, 重视内控、执行内控, 才能真正营造单位良好的内控氛围。

2.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不会像企业一样面临经营风险, 但会有潜在的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 要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特别是财务人员应树立风险意识, 对单位的资金结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学会运用财务管理的工具来合理组织资金, 开拓融资渠道, 不要一味地依赖补贴, 以更好地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应加强财务管理, 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应安排专人负责风险评估工作, 加强风险评估工作的针对性。根据公共管理理论, 行政事业单位也可以进行SWOT分析, 对内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明确各部门职责;对外了解市场发展, 考虑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SWOT分析, 有效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风险, 使得内部控制更好地服务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动。

3. 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沟通与协调。

建立信息系统, 可拓宽沟通渠道。传统的信息分享只能通过面对面的沟通来完成, 而信息化系统不仅使得信息沟通程序化, 更重要的是缩短了信息沟通的时间, 降低了沟通成本, 极大地提高了沟通效率。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充分利用电子信息平台, 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这样做, 一方面可以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联系, 使其真正了解本单位的工作, 提高政务工作的透明化程度和改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形象;另一方面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能更贴近民生, 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自身公信力。

4. 整合政府审计资源, 加强外部监督。

由于政府审计具有独立性, 可有效地规范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机关要善于利用财政、税务、物价等监督部门的检查结论, 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避免重复查账。加强交叉审计力度, 同时注意整合各行政区域间的审计资源, 加强审计人员的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 还可以减少审计舞弊现象的发生,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人员也应积极配合审计机关的工作, 以形成完整的监督链条, 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总之,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既要单位内部领导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参与, 也需要外部的监督配合。唯此才能真正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水平, 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加强廉政风险防范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建立政府机关内部审计制度, 强化政府施政效率和效果[J].中国内部审计, 2006 (4) :56-57

[2]徐国强, 朱宇, 李宇立.行政事业内部控制实证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篇8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1.固定资产管理薄弱。首先,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但有的单位仍存在盲目购买,重复购置现象,有的事业单位之间相互攀比,通过多种资金渠道,竞相购买高档办公设备造成办公成本高、利用率低等问题。其次,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上没有成本核算要求,因此往往轻视了实物资产的使用管理,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

2.财务管理不到位。财务部门的工作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与业务控制脱节,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对业务部门缺乏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容易导致有收入的部门私设“小金库”等现象的发生。

3.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流于形式。新《会计法》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均对内部控制作了具体的相关规定。但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未制定系统的内控制度;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制定的内控制度过于粗放,未体现内部控制的严谨性;还有些单位即使制定了内控制度,也是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有的单位甚至认为财务预算就是内部控制;这些都大大地阻碍了内部控制的发展。一个单位没有严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措施,就会为会计人员徇私舞弊和单位领导滥用职权的行为发生埋下隐患。

4.岗位设置不够合理。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单位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地分离制约,出现管理漏洞。

5.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的力度不够。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内部审计部门和职能,有的单位即使有负责内部审计的部门和人员往往也是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发挥和发展。不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构成了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是内控制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合理配备并节约、有效使用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加强固定资产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事前管理,就是要把好“预算关”,单位在编制年度预算的过程中,对固定资产购置预算根据实际需要作全盘考虑,坚持突出重点、保证急需、勤俭节约的原则,要严格执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对大型设备的购置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主管部门站在更高层面上加以规划、协调。专家论证及主观部门的掌控至关重要。事中管理就是:一要健全固定资产保管领用制度,做到购置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二要规范固定资产日常核算,健全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卡片等资料,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三要建立固定资产使用人责任制度,确保固定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四是要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随意侵占、挪用、非法交易以及毁坏、窃取、丢失固定资产的违法违纪和失职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造成严重损失的还应该追究法律责任。

2. 建立健全相关内部控制的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内部控制活动的基础。细化部门预算是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财务部门编制预算时应细致,细化到具体项目。财务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执行中的异常情况进行重点分析判断,并及时反馈给各相关部门,提请相关部门及时纠正偏差。

3.合理设置会计岗位。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各单位还应该建立单位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的建立应该结合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一并考虑,但两者是不同的,前者的主要内容包括: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个体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稽核工作的程序和基本方法等。后者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牵制制度的原则,包括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账分离、账物分离等;对出纳等岗位的职责和限制性规定;有关部门或领导对限制性岗位的定期检查办法。内部审计则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个单位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行政效能自查报告 篇9

按照《关于开展效能监察监督检查的通知》要求,我局把开展行政效能监察作为改善行政管理、推进机关建设、加强勤政廉政的重要措施,进行了认真的自检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工作情况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

xx年是全面实施“xx”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海西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朽体系xx年工作规划》的关键一年。我局按照州纪委十届六次全会和《xx年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工作的安排意见》的部署,及时组织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央和省、州重大决策部署,有效增强局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广泛宣传效能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相关要求,宣传效能建设的新举措、新经验、新成效,弘扬先进人物和优秀事例,在全局上下营造了人人讲效能、处处抓效能、事事创效能的浓厚氛围。

(二)落实省州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按照全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重点项目工作会议和州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州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的部署,以“加快项目建设、服务两区建设”为立足点,加大项目协调力度,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交通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铁路方面: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已列入铁道部下达的xx年铁路基本建设计划,6月11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有望年内开工建设;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铁路部审查;饮马峡至北霍布逊湖支线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等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投资主体和出资比例已经明确,正在办理公司组建事宜,有望年内开工建设;塔尔丁经尕林格至肯德可克支线铁路、木里至天峻支线铁路、格尔木工业园察尔汗至金属镁园区铁路专用线《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编制完成;鱼卡至一里坪支线铁路、德令哈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正在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公路方面:格尔木至察尔汗、当金山至大柴旦等6条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年内基本建成通车;国道109线茶卡至格尔木高速公路工可研报告、项目水保、环评均已上报国家相关部委,正在办理审批事宜,有望年内开工建设;香日德至花石峡高速公路进入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招标阶段;大柴旦工业园饮马峡公路勘察设计工作已完成设计;肯德可克至卡尔确卡公路勘察设计工作已完成,正在进行公司组建事宜。民航方面:德令哈机场于今年5月全面开工建设,机场跑道土方工程及场道地基处理工程全部完工,航站楼及飞行区附属工程正在抓紧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xx年全州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城镇道路898.4公里和便民桥梁31座,总投资2.52亿元(省上投资1.85亿元,地方财政投资0.67亿元)。

其中:省交通厅今年共下达我州10类79个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新建和改建县乡道改造工程1项35.7公里,投资488.4万元。

连通工程砂砾路11项487公里,投资9001万元。

新农村硬化1项10公里,总投资235.9万元。

游牧民定居点硬化14项107.3公里,投资2766万元。

易地扶贫搬迁村硬化1项0.4公里,投资10.8万元。

示范村硬化11项112.6公里,投资2433.5万元。

寺院沥青(水泥)路4项27.5公里,投资774.3万元。

农业园区道路3项37.8公里,投资1019.5万元。

林场公路2项29.7公里,投资891.4万元。

乡村便民桥梁31座,投资2447.68万元;

落实地方财政投资6688万元,

新建和改建天峻县和乌兰县城镇道路10.4公里,投资6348万元。

德令哈托素湖公路17公里,投资300万元。

德令哈通村砂路2条23公里,投资40万元。

乡镇客运站(点)建设,

落实德令哈市可鲁克湖、德令哈市巴音河村、天峻县阳康乡、天峻县龙门乡、都兰县沟里乡5个乡(镇)汽车站项目,总投资171万元。

各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工,近期将组织交工验收。城乡客运建设,落实成品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资金3645万元(xx年补贴资金2612万元、xx年补贴资金1066万元),分别补贴公交车249标台、农村客运54辆、出租汽车2556辆;批准新开通格尔木至库尔勒、天峻经乌兰至德令哈(走老315线)、乌兰至德令哈(走老315线)、天峻至苏里、德令哈经大煤沟至饮马峡客运班线5条;新增和更新客运班车31辆,其中:新增班线车辆5辆,更新省际班线车辆8辆,更新州际班线车辆18辆。

(三)纠正和遏制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情况

近年来,我局把依法治交与全系统文明创建、行风评议等活动有机结合,全面推行执法服务承诺制和文明用语工程,规范执法行为,改善执法形象,把文明执法建设活动作为提高执法队伍素质的重要载体。并建立了交通执法责任制、公示制、错案责任追究制、执法质量考评制和执法人员资格年审制,形成权责一致、相互制约的工作体系,有效遏制了交通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

(四)项目征地拆迁补偿落实情况

今年我州共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10类79个项目,总投资1.85亿元。在项目前期工作中,要求设计单位对项目沿线耕地、草场、林场等占地面积进行详细勘察,并按照征地拆迁补偿费用标准进行核算,及时纳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概算范围。在项目建设中,建设单位将下拨的补偿款全部落实到位,未发现建设单位截留和人民群众上访事件。

(五)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执行工作纪律情况

我局加强机关作风纪律建设,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等“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努力改进机关工作作风,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认真履职,做好本职工作,坚持离岗请销假制度,确保了机关作风建设取得实效。

(六)行政部门执法情况

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建立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是巩固治理公路“三乱”成果的重要保证。一是我局把公路“三乱”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层层分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使治理公路“三乱”工作有专项治理向常规化管理转变;二是建立防范和惩处制度,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三是实行公开承诺制度,通过局门户网站向社会对路政、运政“执法公开”,进一步增强了公路执法的透明度;四是路政执法部门 认真履行治理公路“三乱”职责,全面执行公路工作的法律、法规,坚决执行治理公路“三乱”的各种规定和要求,严格使用执法文书,准确把握执法程序,对行政管理相对人依法按规定处理,大力推行“阳光执法”,有效地预防了失职、渎职行为的发生。1-10月全州路政管理部门共受理路政案件321件(其中行政处罚307件、行政许可10件、公路损坏赔偿4件),已结案318件,正在办理3件,结案率99%。

(七)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单位招录人员情况

我局作为政府行政部门, 严格执行人事编制各项工作纪律,切实加强机关和单位内部的人事编制管理,服从机关公务员、工勤人员、编外人员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招录的实施办法,局领导干部没有插手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招录人员情况。

(八)行政效能投诉的受理、办理情况

为增强机关工作透明度和公众监督力度,我局对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及执法单位的承诺情况进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纠正。为发挥社会监督互动作用,加大了社会举报渠道的建设力度,不仅在局网站公开机关效能投诉电话,还公布了领导邮箱,有效地增强了对局机关行政效能的监督力。今年以来未受理任何行政效能投诉案件。

(九)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情况

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旨在通过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约束和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规范,保证党政领导干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近年来,我局领导班子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原则,科学决策、民主表决,未发生重大事项决策失误现象。

(十)建立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机构及开展工作情况

为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我局及时成立了行政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召开会议对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明确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党组成员配合抓,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行政效能监察是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行政机关勤政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新形势发展要求,我局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还存在着与交通工作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对行政效能监察工作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对行政效能监察涵义和作用认识还不到位。二是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机制不够完善。从当前情况看,对行政效能监督的力度不够,在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监督的工作上也显得乏力。三是方法滞后,难以满足事前、事中监督要求。四是缺乏必要的操作规范和规章制度。效能建设实际操作起来缺乏配套的效能考核、效能告诫、失职责任追究等内部监督管理制度,达不到应要的监督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认真分析研究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寻找有形抓手和载体,狠抓影响行政效能管理方面的实质性问题。

一是加强宣传培训,提高思想认识。通过政务公开等形式,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从而自觉接受上级政府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群体及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首先要组建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及工作机制。实际工作中根据行政效能工作职责、岗位职责进行合理分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三是健全保障体系,强化绩效考评。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效能考评办法,把效能监察工作与构建警示训诫防线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把绩效考评、效能告诫与公务员年度考核有机地结合,提高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水平。

四是突出工作重点,加快项目建设。围绕“两区”建设,以行政效能督查为手段,针对每个项目尤其是交通重点项目进行跟踪督查,确保尽早开工建设。

依法行政自查报告 篇10

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

自查报告

2009年,我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计生局的精心指导下,严格按照年初签订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和依法行政重点工作安排要求,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以便民维权为载体,通过抓启动、进万家、促深化,认真落实依法行政、村民自治、政务公开、优质服务。现将依法行政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在依法行政的队伍建设和管理情况。

1、成立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制定依法行政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各村、乡属单位签定依法行政责任书25份;

2、办理行政执法证16本,全乡16名计划生育专干全部具有执法资格,并持证上岗;

3、行政执法人员对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做到熟知善用,年内没有一起重大恶性案件发生;

4、建立并贯彻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及规范行政执法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在行政执法方面。

1、2007年计划外二孩出生18人,应征金额13.23万元,至2009年9月底已征金额13.23万元。2008年计划外二孩出生7个,应征金额2.6467万元,至2009年9月底已征金额2.6467万元。2009年计划外二孩出生7人,应征金额6.3441万元,至2009年9月底已征金额3.5万元;

2、办理非诉社会扶养费行政性强制执行案件1例,目前已下发征收决定书,依法征收社会抚养

费方面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按标准征收;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收据规范;征收案卷规范整理归档;文书制作符合严格按要求操作;

2、征收的社会扶养费已全部上缴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3、在办理一孩生育证上符合法定生育条件,材料齐全,及时给群众办理。

三、严厉开展打击“两非”和药械市场整治活动,成立打击“两非”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印发禁止两非宣传品4000余份,张贴两非公告21张,对乡属范围内的民营及个体医疗机构进行“两非”和药械专项整治3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查报告 篇11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大力推动内部制度的建立健全与有效执行,内部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但由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一些单位仍存在权力失控、行为失范和资金失管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有效发挥。为此,本文从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建设的角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现实意义、客观条件和应达到的目标、遵循的原则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作了深入思考。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现状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或组织为改善自身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而建立的一套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或职责分工制度。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注重制度建设并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着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内部监督制约,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较好地保障了单位内部规范运行。一是工作运行规则基本建立。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按照规范、协调的原则,以编制职能为基础,对日常工作事项的职责划分、人员设置等予以明确,较好地保障了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二是权力行使基本规范。对行政相对人的审核审批事项的行使依据、办事指南能够主动公开,主动接受外部监督。三是内部管理制度比较全面。行政事业单位基本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自上而下对部门内部管理中涉及资金分配、国有资产管理和人事队伍建设等事项出台一系列的制度规定,从制度层面防范内控风险。但从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着制度规定不够细致完善、资金分配权力过于集中、行政管理自由裁量权设置不够科学、内部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违规违纪问题。主要表现在控制环境不够优化、内控制度不够完备和内控监督比较薄弱等方面。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现实意义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既是行政事业单位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方式,有利于防范腐败及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内部控制的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机制也是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的有效途径。一是通过有效的内部约束,促进行政执法程序更加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更加文明,行政执法效果更加显著。有利于解决当前行政决策过于简化、协调性和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保障重大行政决策科学性和持续性。二是通过落实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及时监督和约束权力,改善内部监督软弱无力的局面,以内部制度保证有效监督,防止权力被滥用。有利于促使权力和责任保持均衡,防范有权无责或权责不符,形成权力运行过错的责任追究机制。三是有利于营造協调合作的工作环境,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科学实用并有效落实,是激发干部职工归属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并形成以制度管人、平等竞争的良好局面。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目标

内部控制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从而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深化内部控制理念,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完整、持续有效,并针对产生的风险和问题进行自我识别、自我完善,最终实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一是内控理念深入人心。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不但充分认清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主动接受和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并自觉融入到内部控制之中,而且时时处处以各项内控制度对其执法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二是内控制度全面协调。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分配内部机构职责权限,将权力与责任落实到各内部机构,并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另一方面,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细化各内设机构之间的权力与义务,促进各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机构内部的高效运转。三是内部控制持续有效。突出内控制度体系的科学性、稳定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实现内控制度的稳定有效。同时,强调组织在内部控制中的主体作用,淡化个人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实现内控执行的持续性。四是内控监督有效运行。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监督权力与职责,定期针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根据监督发现的制度缺陷或执行不力,对现行内控体系进行研究评估,提出针对性强的改进和完善措施,促进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自我完善。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原则

从实践情况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无论是在制度设计还是在程序控制,都应遵循依法管理、系统控制的要求,综合考虑成本节约与权责对等因素,确保内部控制既科学合理又适用可行。一是依法管理原则。重点依法合理授权,并根据权责不同依法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控制制度的合法性;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任何约束、控制行为均不得以牺牲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利益为代价;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能以内部控制为理由人为增加其工作成本,耗费其工作精力。二是系统控制原则。既要涉及对行政执法行为的事前计划、事中约束和事后监督,又要覆盖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等权力职责,并促使内部控制在环节和事项上发挥作用,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三是适用可行原则。内部控制水平应当与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规模、职责权限和控制风险等要素相适应。四是均衡配套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组织结构、权力职责、业务流程制定内部控制体系,针对部门内部各主体的权力和职责的特点,赋予相应的内部控制权限与义务,达到内部控制权利义务的均衡,形成内部控制与权力运行机制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五是成本节约原则。应充分考虑投入的人力资源、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防止为追求内部控制目标而耗费过多资源,违背管理理念和内部控制的目的。

五、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措施

上一篇:各种电缆电线敷设英文表示方式下一篇:物流人员个人英文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