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林业会计(共12篇)
行政事业单位林业会计 篇1
0 引言
在面向全社会的生态服务当中, 全体社会成员通过联合消费的方式共同受益, 因此在生态服务当中, 消费不具有竞争性、受益不具有排他性、效用不具有分割性, 而作为生态服务的代表森林生态服务则显然与传统的商品和服务不同, 人们既不愿意花钱购买, 企业也没有办法进行生产, 因此导致市场在提供生态服务方面存在严重弊端, 必须通过政府提供拨款以及资金补偿等方式进行解决。在此背景之下, 本文将主要围绕林业事业生态会计核算框架构建进行简要论述, 帮助林业事业单位以及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林业事业单位的生态资产会计核算
1.1 确认生态资产
林业事业单位在构建生态会计核算框架的过程当中, 以确认生态资产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也是直接划分林业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关键, 作为公共物品的森林生态效益, 包括所有生态服务当中具备的特性, 如受益不具有排他性、消费不具有竞争性等, 这也就是说在市场上森林经济效益无法像其他普通商品一样自由进行买卖交易。现阶段, 国家在各级省市当中均已经成立了林业勘察设计院, 通过在下级成立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则可以负责完成评价各级林业事业单位的森林生态效益, 同时为此出具相关证明, 方便有关部门以此为依据进行补贴。各级林业事业单位在定期接受评价之后需要及时将其生态价值记录在会计信息系统当中, 并且进行账务处理。除此之外, 确认生态资产还需要严格遵循事业单位与林业二者的会计目标及基本工作原则, 并建立基于基础会计准则的具有森林生态价值的会计制度。
1.2 计量生态资产
森林生态资产是可以被计量的, 并且是可以使用货币的形式进行计量的。鉴于货币计量单位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不仅可以将生态会计信息归属于财务和经营状况当中, 同时也能够帮助使用会计信息的人员更好地了解林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但在某些情况下货币并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实际会计信息, 因此可以在必要时借助技术计量或实物计量等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生态资产具有多元化的计量单位。
历史成本由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一直在传统会计模式当中作为基本的计量属性, 但事实证明在相关性上历史成本具有明显的不足, 到后期又衍生出成本重置、可变现净值等其他更加复杂多变的计量属性用以解决这一问题。当前在财务会计当中使用的是基于历史成本之上的多样化的计量属性, 因此在构建林业事业单位生态会计框架当中可以依旧延续这一思路, 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 尝试使用更多其他的计量属性。
假如将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 那么在实际计量生态资产的过程当中需要将计价标准设定为交易价格或实际成本, 此种做法比较适用于森林生态经济效益及支出已经发生的情况下, 若将计量属性设定为非历史成本则将得到更多不同的计量方法, 譬如说人力资本法、市场价值法, 等等。
2 处理林业事业单位生态资产与基金
2.1 设置相应账户
生态资产与其他普通物质资产的身份等级相同, 单位或企业也拥有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 但为尽量保证林业事业单位生态会计框架的稳定性, 首先需要分别针对森林生态资产和森林生态基金建立不同的账户。比如:在森林生态资产账户当中, 需要按照类别将与森林生态效益息息相关的各类资料等进行合理设置并进行详细划分, 如涵养水源、环境净化、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与土壤保育等。而森林生态基金账户则同样需要按照具体的类别进行明确划分, 可以将生态基金账户分成已收和未收两部分。例如表1为某地区林场森林生态价值表, 根据表1可以得知该事业单位分别设置了生态资产账户和生态基金账户, 并罗列出诸多明细科目。
单位:万元
2.2 评估价值变化
在森林生态资产在评估过程当中不断增值的情况下, 此时林业事业单位的生态基金也将随之增加, 此时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需要根据其增值部分, 将生态资产科目列为借记, 将生态基金当中的未收科目作为贷记。而当森林生态资产在评估过程当中不断出现减值的情况时, 林业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需要根据其减值部分, 将生态基金当中的未收基金科目作为借记, 将生态资产直接作为贷记, 并一直到生态基金当中的未收基金科目数值为零为止。而当会计结算期结束或者是拥有森林生态基金的人的收益方式出现任何变动、收入发生任何增减变化时, 代表着投入森林生态基金的各资本增减变化。基于生态基金价值会随着生产活动发生相应的转换, 其增减变化不具有完全独立性, 需要与处理收入、成本等费用紧密联系, 因此在处理林业事业单位生态资产与生态基金时需要根据实际收到的价值, 将生态基金当中的未收基金作为借记, 将已收基金作为贷记。此时生态效益将转化为收入, 银行存款成为借记, 财政补贴得到的收入作为贷记;而在平时, 公益林产生的营林成本中营林成本自身为借记, 包括原材料、银行存款和需要支付的工资等作为贷记。在会计结算期当中, 将根据一定比例从物质资本和生态基金当中完成森林生态效益成本的分摊。而营林成本剩余的部分会直接归属于林木资产, 成为具体的物质资产, 此时林木资产为借记, 营林成本为贷记。
3 利用会计报告披露林业单位生态资产
会计核算当中包含森林生态资产以后, 林业事业单位的核心权益将从原先单一的物质资本变为生态资本与物质资本并存, 其中需要为森林生态效益资产的负债情况编制一份专门的、详细的表格, 表格需要囊括全部资产、支出和负债等情况。另外, 也需要为森林生态效益的收支制作一份明细表, 表格需要包含林业事业单位全部的收入情况、支出情况、结余构成, 等等。具体来说, 与过去的资产负债表相比, 纳入森林生态资产后的负债表单独设立了生态资产这一项目并列在货币资金之前, 以此表明生态资产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生态基金也被列入在净资产当中, 并按照已收和未收进行明确细分, 用以准确表明生态基金的实际情况。而与过去的收支明细表相比, 新加入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用以准确表明其对于财政收入做出的贡献。另外, 收入方面也与原来相比分得更细, 划分出事业收入项目、财政补助收入项目及其他收入项目, 从而更加全面地展现生态资产的实际收益情况。表2展示的就是某林业事业单位所编制的林场资产负债表。
单位:万元
4结语
生态资产和生态效益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计量方法进行准确核算, 但由于计量过程比较复杂, 单纯依靠会计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全部核算工作, 同时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也将大打折扣。因此林业事业单位可以尝试联合生态专家、技术专家等多方面人才, 通过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才能共同完成这一工作, 而为进一步确保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林业事业单位可以委托会计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完成。与此同时, 通过在互联网上发布会计公告, 及时披露与生态效益紧密相关的资产情况等会计信息, 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会计核算的客观性与真实可靠性。本文从会计核算、会计处理以及财务披露等方面对林业事业单位的生态会计核算框架构建进行简要论述, 希望能够证明林业的重要价值。
行政事业单位林业会计 篇2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B.会计核算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主
C.某些具体业务的会计核算与企业会计不同
D.会计报表较为简单,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2、事业单位在财产清查中发现经营用材料盘亏,其中属于正常损耗的应()。A.计入当期事业支出
B.计入当期经营支出
C.计入当期生产成本
D.冲减经营用材料盘盈价值
3、事业单位在财产清查中发现事业用材料盘盈,其中属于正常溢余的应()。A.计入当期经营支出 B.计入当期事业支出 C.冲减当期事业支出 D.冲减事业用材料盘亏价值
4、下列关于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对外投资包括债权投资和其他投资
B.以货币资金的方式对外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款项记账 C.以实物的方式对外投资,应当按照评估确认的记账 D.以无形资产的方式对外投资,应当按照原账面价值记账
5、事业单位投资期内实际取得的利息、红利等各项投资收益,应当计入当期()。A.事业收入 B.经营收入 C.其他收入 D.营业外收入
6、下列有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中,表述不正确的是()。A.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重置完全价值入账
B.接受固定资产捐赠发生的相关费用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C.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照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记账 D.固定资产从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下月起计提折旧
7、下列各项中,属于事业单位事业基金的有()。A.修购基金
B.专用基金
C.固定基金
D.投资基金
8、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的净资产。A.指定用途
B.自由使用
C.非限定用途
D.专项投资
9、某事业单位2010年取得经营收入500 000元,取得其他收入100 000元,发生经营支出120 000元,发生销售税金总额为130 000元,其中由经营业务负担的销售税金为90 000元。则不考虑其他因素,该事业单位当年的经营结余为()元。A.250 000 B.290 000 C.300 000 D.350 000
10、某事业单位2010年取得事业收入1 000 000元,取得债券利息收入100 000元,发生事业支出900 000元。不考虑其他因素,该事业单位当年的事业结余为()元。A.100 000 B.1 100 000 C.200 000 D.550 000
11、事业单位结余的未分配结余应转入()。A.投资基金
B.固定基金
C.专用基金
D.一般基金
12、事业单位年终结账时,下列各类结余科目的余额,不应转入“结余分配”科目的是()。
A.“事业结余”科目借方余额 B.“事业结余”科目贷方余额 C.“经营结余”科目借方余额 D.“经营结余”科目贷方余额
13、事业单位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所取得的收入应()。A.冲减经营支出 B.冲减事业支出 C.增加经营收入 D.增加事业收入
14、事业单位收到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在会计处理时应贷记的会计科目是()。A.财政补助收入
B.事业收入
C.其他收入
D.拨入专款
15、某学校于2010年1月份收到财政部门拨入的事业经费600 000元。该学校收到该笔款项时,应计入的科目为()。A.财政补助收入
B.事业收入
C.上级补助收入
D.事业基金
16、下列各项专用基金中,按规定从结余中提取的是()。A.职工福利基金
B.医疗基金
C.修购基金
D.住房基金
17、资产负债表月报的右方包括()。A.负债、结余、收入 B.资产、支出、净资产 C.负债、净资产、收入 D.资产、收入、结余
18、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的报表。A.一定时期资产分布状况
B.一定时点财务状况
C.一定时点负债构成情况
D.一定时期财务状况
19、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中不包括()。A.收入
B.支出 C.结余
D.收益
二、多项选择题
1、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提供的项目包括()。A.事业结余 B.经营结余 C.专款结余
D.专用基金结余
2、下列各项中,属于事业单位的净资产的有()。A.固定基金
B.结余
C.事业基金
D.专用基金
3、事业单位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下列各项中,属于事业单位专用基金的有()。A.医疗基金 B.住房基金 C.投资基金
D.职工福利基金
4、下列各项中,属于事业单位支出的有()。A.上缴上级支出 B.事业支出 C.经营支出 D.拨出经费
5、属于事业单位其他收入核算的内容有()。A.对外投资收益
B.外单位对本单位的补助
C.外单位捐赠未限定用途的财物 D.零星杂项收入
6、事业单位结余分配核算的内容包括()。A.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B.计算应交所得税
C.提取医疗基金
D.提取修购基金
7、事业单位事业基金中的一般基金,其主要来源有()。A.从当年未分配结余中转入
B.用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从投资基金中转入 C.盘盈的固定资产
D.从拨入专款形成的结余中按规定留归本单位使用的金额转入
8、下列有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特点表述中,正确的有()。A.固定资产应按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记账
B.用结余资金购置的专用业务用固定资产,应借记“事业支出”科目
C.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D.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时发生的相关费用,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9、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方式有()。A.货币资金 B.材料 C.设备 D.专利权
10、下列科目中,事业单位核算无形资产时涉及到的有()。A.无形资产 B.事业支出 C.经营支出 D.累计摊销
11、下列关于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中,不正确的有()。
A.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应当在无形资产取得时,将其成本予以一次摊销
B.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商誉等 C.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不应当进行摊销
D.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应当在无形资产的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
12、下列各项中,关于事业单位借入款项会计处理表述正确的有()。A.利息支出一般按期预提 B.一般不预计利息支出
C.为开展专业活动及其辅助活动而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实际支付时计入事业支出 D.为开展经营活动而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实际支付时计入经营支出
13、事业单位一般在月末计算出应交纳的税金时,应借记()等科目,贷记“应交税金”科目。A.事业支出 B.经营支出 C.销售税金 D.结余分配
14、下列各项中,属于事业单位其他应付款核算的内容有()。A.租入固定资产的租金 B.存出保证金 C.应付统筹退休金 D.个人交存的住房公积金
15、下列各项中,属于事业单位其他应收款核算的内容有()。A.借出款 B.备用金
C.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
D.按照购货合同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
三、判断题
1、事业单位的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按照实际发生数记账,一般不计提坏账准备。()
2、预付款项业务不多的事业单位,也可以将预付的账款直接记入“应付账款”科目的借方,不设置“预付账款”科目。()
3、事业单位随买随用的零星办公用品,可以在购入时直接列做当期支出,不作为存货核算。()
4、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
5、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在月末不结账,其资产负债表月报的平衡等式通常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
6、事业单位的现金是存放在本单位会计部门的现金,主要用于单位的日常零星开支。()
7、预收账款业务不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将预收的账款直接记入“应收账款”科目的贷方,不设置“预收账款”科目。()
8、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项目的数字应该相等,但存在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情况下,在尚未付清租赁费时,这两个项目的数字不相等。()
9、事业单位收到拨入的具有指定项目或用途并需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应增加拨入专款,使用的专项资金应增加专款支出,年末应将拨入专款与专款支出之间的差额转入事业基金。()
10、事业单位当年实现的未分配结余,应全部转入专用基金。()
11、事业单位的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的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
12、事业单位的收入应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不得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
13、事业单位的支出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对于发生的经营支出,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
14、事业单位会计中,修购基金和职工福利基金属于专用基金。()
15、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月报中除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项目外,还包括收入和支出项目。()
16、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月报的左方反映资产和支出,统称为资产部类,右方反映负债、净资产和
收入,统称为负债部类,资产部类的总计数等于负债部类的总计数。()
17、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中的“累计数”栏应该根据该单位本期总账科目和有关明细账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不涉及到辅助账中的资料。()
四、计算题
1、甲事业单位经批准报废台式计算机2台,每台计算机的账面原值为11 000元,共支付清理费用150元,残料收入每台200元(实际收到现金)。假设清理净收入经批准不需上缴。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制甲事业单位的相关会计分录。
2、甲事业单位用银行存款购入5年期、年利率8%、面值为60 000元的国库券,实际支付价款60 000元;该事业单位在国库券未到期前对外转让了其中的30 000元,实际收到价款40 000元;国库券到期,甲事业单位实际收回债券本金30 000元和利息12 000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制相关的会计分录。(“事业基金”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分录中的金额单位为万元)
3、A事业单位2010年年末有关收支科目的余额有:财政补助收入的贷方余额为145 000元、上级补助收入的贷方余额为24 000、事业收入的贷方余额为280 000元、经营收入的贷方余额为85 000元,事业支出的借方余额为406 000元、经营支出的借方余额为50 000元、对附属单位补助的借方余额为28 000元。不考虑其他因素,假设按规定该事业单位的事业结余均属于非专用资金,可转入结余分配。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编制A事业单位年终结账时的会计处理。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
【该题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知识点进行考核】
2、【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事业单位发生材料盘盈、盘亏等情况,属于正常的溢余或损耗的,按照实际成本作增加或减少材料处理;属于经营用材料相应冲减或增加经营支出,属于事业用材料相应冲减或增加事业支出。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存货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3、【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事业单位发生盘盈、盘亏等情况,属于正常的溢余或损耗的,按照实际成本作增加或减少材料处理;属于经营用材料相应冲减或增加经营支出,属于事业用材料相应冲减或增加事业
支出。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存货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4、【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以无形资产的方式对外投资,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评估确认的价值记账。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5、【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6、【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7、【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事业基金包括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事业基金的内容”知识点进行考核】
8、【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包括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事业基金的内容”知识点进行考核】
9、【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经营结余=经营收入500 000-经营支出120 000-经营业务负担的销售税金 90 000=290 000(元)。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结余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10、【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事业结余=事业收入1 000 000元+其他收入100 000元-事业支出900 000元
=200 000(元)。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结余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11、【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年终,单位应将当期未分配结余转入一般基金,应该借记“结余分配”,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结余分配的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12、【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结余分配的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13、【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事业单位转让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取得的转让收入应计入事业收入。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收入的构成”知识点进行考核】
14、【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事业单位收到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选项B正确。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收入的构成”知识点进行考核】
15、【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事业单位按核定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应计入财政补助收入。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收入的构成”知识点进行考核】
16、【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职工福利基金按照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及按照其他规定提取转入;医疗基金按照公费医疗经费开支标准从收入中提取;修购基金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专用基金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17、【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包括负债、净资产和收入,这三者属于负债部类。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知识点进行考核】
18、【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知识点进行考核】
19、【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知识点进行考核】
二、多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收入支出表的结余项目有事业结余(正常收支结余、收回以前事业支出)、经营结余(以前经营亏损)、结余分配(应交所得税、提取专用基金、转入事业结余和其他)。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知识点进行考核】
2、【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净资产的内容”知识点进行考核】
3、【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事业单位的专用基金主要包括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修购基金、住房基金等。投资基金属于事业基金。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专用基金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4、【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支出的构成”知识点进行考核】
5、【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事业单位的其他收入包括对外投资收益、固定资产出租收入、外单位捐赠未限定用途的财物、其他单位对本单位的补助以及其他零星杂项收入等。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收入的构成”知识点进行考核】
6、【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结余分配的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7、【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事业单位事业基金中的一般基金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从本单位当期未分配结余转入;二是从拨入专项结余中按规定留归本单位使用的金额转入。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事业基金的内容”知识点进行考核】
8、【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9、【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10、【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企业会计准则中单独设置“累计摊销”科目进行专门的无形资产摊销处理,而事业单位是将无形资产摊销额直接冲减无形资产账面余额的。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11、【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应当在无形资产取得时,将其成本予以一次摊销;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应当在无形资产的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12、【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负债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13、【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负债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14、【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事业单位的存出保证金应该通过“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负债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15、【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事业单位按照购货、劳务合同规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通过“预付账款”科目核算。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应收、预付款项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三、判断题
1、【正确答案】:Y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应收、预付款项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2、【正确答案】:N 【答案解析】:预付款项业务不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将预付的账款直接记入“应收账款”科目的借方,不是“应付账款”科目的借方。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应收、预付款项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3、【正确答案】:Y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存货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4、【正确答案】:N 【答案解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该题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知识点进行考核】
5、【正确答案】:Y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知识点进行考核】
6、【正确答案】:Y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货币资金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7、【正确答案】:N 【答案解析】:预收账款业务不多的事业单位,可以不设置“预收账款”科目,将预收的账款直接记入“应付账款”科目的贷方,不是“应收账款”科目的贷方。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负债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8、【正确答案】:Y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9、【正确答案】:N 【答案解析】:剩余的专项资金,按规定留归本单位的部分才转入事业基金。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事业基金的内容”知识点进行考核】
10、【正确答案】:N
【答案解析】:事业单位当年实现的未分配结余,应全数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结余分配的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11、【正确答案】:N 【答案解析】: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收入的构成”知识点进行考核】
12、【正确答案】:N 【答案解析】:事业单位的收入一般应当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即在实际收到款项时予以确认;对于取得的经营收入,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即在提供劳务或者发出商品,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予以确认。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收入的构成”知识点进行考核】
13、【正确答案】:Y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支出的构成”知识点进行考核】
14、【正确答案】:Y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专用基金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15、【正确答案】:Y 【答案解析】: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月报,左方为资产部类,包括资产和支出两大类,右方为负债部类,包括负债、净资产和收入三大类。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知识点进行考核】
16、【正确答案】:Y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知识点进行考核】
17、【正确答案】:N 【答案解析】:事业支出中的财政补助支出、预算外资金支出项目和结余栏中的某些项目需要根据辅助账等资料计算和分析填列。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知识点进行考核】
四、计算题
1、【正确答案】:甲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如下: 经批准报废计算机时:
借:固定基金000
贷:固定资产
000 支付清理费用150元时:
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150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取得残料收入400元时
借:现金
400
贷:专用基余——修购基金
400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常见业务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2、【正确答案】:取得投资时: 借:对外投资
000
贷:银行存款
000 同时: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60 000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60 000 转让部分债券时:
借:银行存款
000
贷:对外投资000
其他收入000 同时:
借:事业基金——投资基金000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000 到期时:
借:银行存款
000
贷:对外投资
000
其他收入
000 同时:
借:事业基金——投资基金000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000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事业单位常见业务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3、【正确答案】:(1)将有关收入、支出结转至事业结余 借:财政补助收入
000
上级补助收入000
事业收入
280 000
贷:事业结余
449 000 借:事业结余
434 000
贷:事业支出
406 000
对附属单位补助
000(2)将有关收入、支出结转至经营结余 借:经营收入
000
贷:经营结余
000 借:经营结余
000
贷:经营支出
000(3)将事业结余转入结余分配 借:事业结余000
贷:结余分配000(4)经营收入与经营支出的差额为(85 000-50 000)35 000元结余,可转入结余分配。借:经营结余
000
贷:结余分配
000 【答案解析】:
行政事业单位基建会计问题探讨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基建会计;问题探讨
一、基建会计的定义
行政事业单位的基建会计对我国基本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哪么什么才是“基建会计”呢?基建会计是应用于基本建设领域的一种专业会计,是会计的重要组成部份,主要包括基建会计核算、基建项目投资控制、概算执 行控制、以及招投标管理、合同谈判、合同管理、工程量价审核、竣工结算以及财务决算等相关事项。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经制度为依据,运用专门的方法,对基本建设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的、完整的、系统的核算,提供全面的、真实的会计资料,并进行分析和监督,以便加强基本建设经济管理,促进提高投资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为了有计划地进行基本建设、合理运用基本建设资金,提高基本建设的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就必须充分发挥基建会计在基本建设经济管理中的核算和监督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存在的问题
1.财务人员业务不熟
在有些地方行政事业单位的主管财务人员对基建的业务核算比较陌生,没有熟练掌握基建会计业务,不能很好的做好基本建设的核算工作,从而影响了地方的基本建设进程。虽然“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及相关的规定的文件已转发到各个基层部门,并且组织了相关的基建会计培训学习,但由于基建业务对于大部分单位而言不是经常性发生,因而没有引起财务人员的足够的重视,单位一旦发生基建业务,财务人员对会计核算工作便无从着手,更谈不上对基建业务的财务管理。
2.会计核算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一般都是实行单一账户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基建业务核算时,一般只设置一套账,即将基建賬并入到行政事业账中,由此而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容易把基建业务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同类业务相混淆,如基建业务的费用支出有建设单位的管理费、人员招待费等,但在行政事业单位费用支出中也有人员招待费,因此,双方产生的费用都可以记在对方的费用支出中,这就行政事业单位的费用核算带来了很多没有必要的麻烦,从而不利于经费的核算,影响了基建业务的正常开展与进行。因此,这种单一账户核算体系存在很大的弊端,不利于正常的会计核算。
3.资金管理不够严格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上一般比较简单,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都是有国家财政拨款,行政事业单位只要按照规定取得适量的资金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合理使用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基本建设的资金管理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由于基本建设的资金一部分是由国家财政拨款,还有一部分是银行贷款,因此,对资金管理不严格的话,就会产生严重的问题,所以在基建的资金管理上需要制定严格的制度,做好资金管理工作,特别是做好银行贷款的资金管理工作,由于行政事业会计人员与基建工作的脱节,对工程施工进度和用款情况了解不够,往往会造成资金的供应和需求不能有效地配比,因而不仅影响了基建的进程和质量,还会产生很多没有必要的利息费用。
三、对行政事业单位基建会计的建议
1.加强对基建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基建会计人员对基本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与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这种培训与教育重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培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本建设事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快速发展,与基建会计相关的各种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有目的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专项知识培训,使会计人员不仅具有过硬的基建会计知识,还掌握了与基建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施工工程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会计人员掌握着单位的大量资金,单位的各项费用支出都需要经过会计人员之手,这就需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保证单位资金的安全。
2.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单一账户的存在种种弊端,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严格执行财政部相关法规对基建会计核算的要求,为每一个基建项目单独设立账套去核算,并为每一个基建账套开立独立银行户头,把基建费用与单位日常费用开支相分离,把双方费用支出记在不同账户的名下,这样有利于对项目整体的清晰核算和管理。
3.加强对基建资金的管理,健全资金管理体系
做好基建会计核算工作应该要重视对建设资金的管理。基本建设由于工程量较大,使用的资金量相应的也比较大,所以,在基建资金管理中,要对项目资金进行专项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定期与开户银行进行存贷款项核对,对未达账项进行核实,对出现的差异进行分析和追查,保证各项资金可以落到实处,杜绝各种贪污和资金拆借行为,严禁私自挪用建设资金,从而不仅有利于对项目整体进行全面清晰的分析核算,更有利保证资金安全,使每一分钱都可以用到实处。
四、总结
基本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基建会计核算水平,保证基建会计工作可以顺利开展与进行。
参考文献:
[1]颜 乾:行政事业单位基建会计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
议林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 篇4
一、林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在实际工作中以及南疆之行的项目检查中发现, 有些单位并没有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或者内部控制制度不全。有些单位或部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 会计人员凭经验和个人习惯去办事。更有一些单位流于形式, 将内部会计控制写好后放进档案柜里, 或者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 使制度办法成为一纸空文, 根本不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 有的为了应付财政部门会计基础规范化的检查, 盲目追求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数量上的完整, 制度内容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差很远, 丧失了制度应有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科学和不连续, 没有长期执行。在制定本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时不结合本单位的业务特点, 有目标、有重点地去制定, 而是依照会计基础规范化的要求照抄过来。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本应该结合本单位的业务工作特点制定, 哪个管理环节出问题, 哪个部门有漏洞, 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加以防范和制止。同时,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没有与业绩考核挂钩, 缺乏一定的约束力。有些单位支票的签发、印章由一人保管, 各种票据格式几十年未有变化, 相关内部控制不能体现。在财务报告中, 只重视会计报表的提供, 忽视财务情况的分析和财务报表附注的编制;只满足行政管理的需要, 很少研究内部会计制度的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不连续, 检查了就按照制度做, 不检查了就按照习惯去做, 有很大的随意性。
二、加强和完善林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1.加强内部控制意识的宣传导向, 重视内部控制管理与监督。
内部会计控制是林业单位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 涉及组织、人事和财务管理等多方面。针对主要领导人和大部分工作人员内部控制意识不强的情况, 应该加强关于内部控制意识的宣传, 强化主要领导的“第一责任人”意识。
2.加强单位领导的会计责任, 重视内部控制会计制度的作用。
《会计法》明确指出, 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的法人, 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负责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是单位负责人的职责。同时财务工作是一个单位的核心, 渋及各个领域的经济活动, 需要本单位各部门的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因此, 单位负责人应高度重视内部会计制度, 使得其他各部门相互配合, 顺利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3.加强单位内部牵制制度。
对具体业务分工时, 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 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 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或个人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的正确性进行检查。例如授权批准控制和职务分离控制。
4.加强审计监督职能。
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后能否切实实施, 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力量共同予以保证。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 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它环节的主要力量。内部审计通过监督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 监督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并及时反馈有关执行结果的讯息, 帮助单位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同时, 在监控过程中, 内部审计可以促进控制环境的建立, 为改进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建议。
5.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
目前, 计算机已在各行业得到普遍应用, 会计电算化基本实现, 但计算机使用的管理制度往往被忽视了。特别是在财务人员使用计算机方面, 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没有严格的岗位和职责分工, 岗位权限没有设置, 不使用密码防止非法操作和越权操作, 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6.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人员。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以下统称行政单位)。
第三条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行政单位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行政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管理、监督和决策。
行政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行政单位自身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
第四条 行政单位应当对其自身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第五条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行政单位各项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
第六条 行政单位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
会计期间至少分为和月度。会计、月度等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第七条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业务时,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算为人民币金额计量。
第八条 行政单位会计应当按照业务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第九条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特殊经济业务和事项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
第十条 行政单位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十一条 行政单位的会计记录应当使用中文,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同时使用本民族文字。
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十二条 行政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第十三条 行政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行政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反映、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管理、监督和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行政单位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第十四条 行政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全部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行政单位的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等。
第十五条 行政单位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十六条 行政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同一行政单位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将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对单位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不同行政单位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统一的会计政策,确保不同行政单位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七条 行政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第三章 资产
第十八条 资产是指行政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前款所称占有,是指行政单位对经济资源拥有法律上的占有权。由行政单位直接支配,供社会公众使用的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等,也属于行政单位核算的资产。
第十九条 行政单位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其中,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以内(含1年)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是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行政单位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收到和支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财政应返还额度是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行政单位应收财政返还的资金额度。
应收及预付款项是指行政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各项债权,包括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
存货是指行政单位在工作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
在建工程是指行政单位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交付使用的建设工程。
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非货币性资产。
第二十条 行政单位对符合本制度第十八条资产定义的经济资源,应当在取得对其相关的权利并且能够可靠地进行货币计量时确认。
符合资产定义并确认的资产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二十一条 行政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实际成本进行计量。除国家另有规定外,行政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按照实际发生额计量。
以支付对价方式取得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资产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以及所付出的非货币性资产的评估价值等金额计量。
取得资产时没有支付对价的,其计量金额应当按照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但依法经过资产评估的,其计量金额应当按照评估价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也未经评估的,其计量金额比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也未经评估,其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无法可靠取得,所取得的资产应当按照名义金额(即人民币1元,下同)入账。
第二十二条 行政单位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的金额,应当根据无形资产原价和摊销年限确定。
行政单位对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是否计提折旧由财政部另行规定;按照规定对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计提折旧的,折旧金额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原价和折旧年限确定。
第四章 负债
第二十三条 负债是指行政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等偿还的债务。
第二十四条 行政单位的负债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偿还的负债。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
第二十五条 行政单位的流动负债包括应缴财政款、应缴税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及暂存款项、应付政府补贴款等。
应缴财政款是指行政单位按照规定取得的应当上缴财政的款项。
应缴税费是指行政单位按照国家税法等有关规定应当缴纳的各种税费。
应付职工薪酬是指行政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应付的职工工资、津贴补贴等。
应付及暂存款项是指行政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项债务,包括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
应付政府补贴款是指负责发放政府补贴的行政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应付给政府补贴接受者的各种政府补贴款。
第二十六条 行政单位的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应付款。
长期应付款是指行政单位发生的偿还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应付款项。
第二十七条 行政单位对符合本制度第二十三条负债定义的债务,应当在确定承担偿债责任并且能够可靠地进行货币计量时确认。
符合负债定义并确认的负债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行政单位承担或有责任(偿债责任需要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的负债,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
第二十八条 行政单位的负债,应当按照承担的相关合同金额或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
第五章 净资产
第二十九条 净资产是指行政单位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
第三十条 行政单位的净资产包括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资产基金、待偿债净资产等。
财政拨款结转是指行政单位当年预算已执行但尚未完成,或因故未执行,下一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拨款滚存资金。
财政拨款结余是指行政单位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因故终止,剩余的财政拨款滚存资金。
其他资金结转结余是指行政单位除财政拨款收支以外的各项收支相抵后剩余的滚存资金。
资产基金是指行政单位的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的金额。
待偿债净资产是指行政单位因发生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而相应需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
第六章 收入
第三十一条 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第三十二条 行政单位的收入包括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
财政拨款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预算资金。
其他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除财政拨款收入以外的各项收入。
第三十三条 行政单位的收入一般应当在收到款项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进行计量。
第七章 支出
第三十四条 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工作任务所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
第三十五条 行政单位的支出包括经费支出和拨出经费。
经费支出是指行政单位自身开展业务活动使用各项资金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拨出经费是指行政单位纳入单位预算管理、拨付给所属单位的非同级财政拨款资金。
第三十六条 行政单位的支出一般应当在支付款项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进行计量。
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支出,应当在其发生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
第八章 会计科目
第三十七条 行政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运用会计科目:
一、行政单位应当对有关法律、法规允许进行的经济活动,按照本制度的规定使用会计科目进行核算;行政单位不得以本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作为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禁止的经济活动的依据。
二、行政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本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三、行政单位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因没有相关业务不需要使用的总账科目可以不设;在不影响会计处理和编报财务报表的前提下,行政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本制度规定以外的明细科目,或者自行减少、合并本制度规定的明细科目。
四、按照财政部规定对固定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计提折旧的,相关折旧的账务处理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执行;按照财政部规定不对固定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计提折旧的,不设置本制度规定的“累计折旧”科目,在进行账务处理时不考虑本制度其他科目说明中涉及的“累计折旧”科目。
五、本制度统一规定会计科目的编号,以便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查阅账目、实行会计信息化管理。行政单位不得随意打乱重编本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编号。
第三十八条行政单位适用的会计科目
一、本科目核算行政单位的库存现金。
二、行政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现金管理的规定收支现金,并按照本制度规定核算现金的各项收支业务。
三、库存现金的主要账务处理如下:
(一)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取现金,按照实际提取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将现金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本科目;将现金退回单位零余额账户,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贷记本科目。
(二)因支付内部职工出差等原因所借的现金,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本科目;出差人员报销差旅费时,按照应报销的金额,借记有关科目,按照实际借出的现金金额,贷记“其他应收款”科目,按照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本科目。
(三)因开展业务或其他事项收到现金,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因购买服务、商品或者其他事项支出现金,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收到受托代理的现金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受托代理负债”科目;支付受托代理的现金时,借记“受托代理负债”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行政单位应当设置“现金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当计算当日的现金收入合计数、现金支出合计数和结余数,并将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账款相符。
每日终了结算现金收支,核对库存现金时发现有待查明原因的现金短缺或溢余,应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属于现金短缺,应当按照实际短缺的金额,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本科目;属于现金溢余,应当按照实际溢余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待查明原因后作如下处理:
(一)如为现金短缺,属于应由责任人赔偿或向有关人员追回的部分,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二)如为现金溢余,属于应支付给有关人员或单位的,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
五、行政单位有外币现金的,应当分别按照人民币、外币种类设置“现金日记账”进行明细核算。有关外币现金业务的账务处理参见“银行存款”科目的相关规定。
六、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行政单位实际持有的库存现金。
具体科目说明(略)
第九章 财务报表
第四十条 财务报表是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结果等的书面文件,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等。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行政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分类、分项列示。
收入支出表是反映行政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全部预算收支执行结果的报表。收入支出表应当按照收入、支出的构成和结转结余情况分类、分项列示。
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是反映行政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财政拨款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的报表。
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第四十一条 行政单位会计报表的格式如下: 第四十二条行政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编制财务报表:
一、行政单位资产负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和附注应当至少按照编制,收入支出表应当按照月度和编制。
二、行政单位应当根据本制度编制并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报表。行政单位不得违反规定,随意改变本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格式、编制依据和方法,不得随意改变本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有关数据的会计口径。
三、行政单位的财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要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四、行政单位财务报表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
第四十二条 行政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编制财务报表:
一、行政单位资产负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和附注应当至少按照编制,收入支出表应当按照月度和编制。
二、行政单位应当根据本制度编制并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报表。行政单位不得违反规定,随意改变本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格式、编制依据和方法,不得随意改变本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有关数据的会计口径。
三、行政单位的财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要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四、行政单位财务报表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
第四十三条 行政单位财务报表编制说明如下:
一、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说明
(一)本表“年初余额”栏内各项数字,应当根据上年年末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栏内数字填列。如果本资产负债表规定的各个项目的名称和内容同上不相一致,应对上年年末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照本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本表“年初余额”栏内。
(二)本表“期末余额”栏各项目的内容和填列方法。
1.资产类项目。
(1)“库存现金”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库存现金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库存现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期末库存现金中有属于受托代理现金的,本项目应当根据“库存现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其中属于受托代理的现金金额后的余额填列。
(2)“银行存款”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银行存款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银行存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期末银行存款中有属于受托代理存款的,本项目应当根据“银行存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其中属于受托代理的存款金额后的余额填列。
(3)“财政应返还额度”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财政应返还额度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应收账款”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应收账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5)“预付账款”项目,反映行政单位预付给物资或者服务提供者款项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预付账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6)“其他应收款”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尚未收回的其他应收款余额。本项目应当根据“其他应收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7)“存货”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为开展业务活动耗用而储存的存货的实际成本。本项目应当根据“存货”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8)“固定资产”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各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本项目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折旧”科目中“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9)“固定资产原价”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各项固定资产的原价。本项目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0)“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各项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累计折旧”科目中“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1)“在建工程”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除公共基础设施在建工程以外的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在建工程的实际成本。本项目应当根据“在建工程”科目中属于非公共基础设施在建工程的期末余额填列。
(12)“无形资产”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各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本项目应当根据“无形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摊销”科目的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13)“无形资产原价”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各项无形资产的原价。本项目应当根据“无形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4)“累计摊销”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各项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累计摊销”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5)“待处理财产损溢”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待处理财产的价值及处理损溢。本项目应当根据“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填列;如“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期末为贷方余额,则以“-”号填列。
(16)“政府储备物资”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储存管理的各种政府储备物资的实际成本。本项目应当根据“政府储备物资”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7)“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占有并直接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的账面价值。本项目应当根据“公共基础设施”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折旧”科目中“公共基础设施累计折旧”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18)“公共基础设施原价”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占有并直接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原价。本项目应当根据“公共基础设施”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9)“公共基础设施累计折旧”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占有并直接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的累计折旧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累计折旧”科目中“公共基础设施累计折旧”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0)“公共基础设施在建工程”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建工程的实际成本。本项目应当根据“在建工程”科目中属于公共基础设施在建工程的 期末余额填列。
(21)“受托代理资产”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受托代理资产的价值。本项目应当根据“受托代理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扣除其中受托储存管理物资的金额)加上“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科目中属于受托代理资产的现金余额和银行存款余额的合计数填列。
2.负债类项目。
(1)“应缴财政款”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按规定应当上缴财政的款项(应缴税费除外)。本项目应当根据“应缴财政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应缴税费”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应缴未缴的各种税费。本项目应当根据“应缴税费”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如“应缴税费”科目期末为借方余额,则以“-”号填列。
(3)“应付职工薪酬”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尚未支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本项目应当根据“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应付账款”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尚未支付的偿还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应付账款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应付账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5)“应付政府补贴款”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尚未支付的应付政府补贴款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应付政府补贴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6)“其他应付款”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尚未支付的其他各项应付及暂收款项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其他应付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7)“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承担的1年以内(含1年)到偿还期的非流动负债。本项目应当根据“长期应付款”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分析填列。
(8)“长期应付款”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承担的偿还期限超过1年的应付款项。本项目应当根据“长期应付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其中1年以内(含1年)到偿还期的长期应付款金额后的余额填列。
(9)“受托代理负债”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受托代理负债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受托代理负债”科目的期末余额(扣除其中受托储存管理物资对应的金额)填列。
3.净资产类项目。
(1)“财政拨款结转”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滚存的财政拨款结转资金。本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结转”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财政拨款结余”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滚存的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本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结余”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3)“其他资金结转结余”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滚存的除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项目结转”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滚存的非财政拨款未完成项目结转资金。本项目应当根据“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中“项目结转”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5)“资产基金”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预付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等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资产基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6)“待偿债净资产”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因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等负债而相应需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待偿债净资产”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以“-”号填列。
(三)行政单位按月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应当遵照以下规定编制:
1.月度资产负债表应在资产部分“银行存款”项目下增加“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项目。
2.“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3.“财政拨款结转”项目。本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结转”科目的期末余额,加上“财政拨款收入”科目本年累计发生额,减去“经费支出——财政拨款支出”科目本年累计发生额后的余额填列。
4.“其他资金结转结余”项目。本项目应当根据“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的期末余额,加上“其他收入”科目本年累计发生额,减去“经费支出——其他资金支出”科目本年累计发生额,再减去“拨出经费”科目本年累计发生额后的余额填列。
5.“项目结转”项目。本项目应当根据“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中“项目结转”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加上“其他收入”科目中项目收入的本年累计发生额,减去“经费支出——其他资金支出”科目中项目支出本年累计发生额,再减去“拨出经费”科目中项目支出本年累计发生额后的余额填列。
6.月度资产负债表其他项目的填列方法与资产负债表的填列方法相同。
二、收入支出表的编制说明
(一)本表“本月数”栏反映各项目的本月实际发生数。在编制收入支出表时,应当将本栏改为“上年数”栏,反映上各项目的实际发生数;如果本收入支出表规定的各个项目的名称和内容同上不一致,应对上收入支出表各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照本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本收入支出表的“上年数”栏。
(二)本表“本年累计数”栏反映各项目自年初起至报告期末止的累计实际发生数。编制收入支出表时,应当将本栏改为“本年数”。
(三)本表“本月数”栏各项目的内容和填列方法:
1.“年初各项资金结转结余”项目及其所属各明细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年初所有资金结转结余的金额。各明细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及其明细科目的年初余额填列。本项目及其所属各明细项目的数额,应当与上收入支出表中“年末各项资金结转结余”中各明细项目的数额相等。
2.“各项资金结转结余调整及变动”项目及其所属各明细项目,反映行政单位因发生需要调整以前各项资金结转结余的事项,以及本年因调入、上缴或交回等导致各项资金结转结余变动的金额。
(1)“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调整及变动”项目,根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科目下的“年初余额调整”、“归集上缴”、“归集调入”明细科目的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数减去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数的差额填列;如为负数,以“-”号填列。
(2)“其他资金结转结余调整及变动”项目,根据“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下的“年初余额调整”、“结余调剂”明细科目的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数减去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数的差额填列;如为负数,以“-”号填列。
3.“收入合计”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期取得的各项收入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收入”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加上“其他收入”科目的本期发生额的合计数填列。
(1)“财政拨款收入”项目及其所属明细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期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收入”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填列。
(2)“其他资金收入”项目及其所属明细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期取得的各类非财政 拨款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其他收入”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填列。
4.“支出合计”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期发生的各项资金支出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经费支出”和“拨出经费”科目的本期发生额的合计数填列。
(1)“财政拨款支出”项目及其所属明细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期发生的财政拨款支出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经费支出—财政拨款支出”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填列。
(2)“其他资金支出”项目及其所属明细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期使用各类非财政拨款资金发生的支出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经费支出—其他资金支出”和“拨出经费”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本期发生额的合计数填列。
5.“本期收支差额”项目及其所属各明细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期发生的各项资金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1)“财政拨款收支差额”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期发生的财政拨款资金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余额。本项目应当根据本表中“财政拨款收入”项目金额减去“财政拨款支出”项目金额后的余额填列;如为负数,以“-”号填列。
(2)“其他资金收支差额”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期发生的非财政拨款资金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余额。本项目应当根据本表中“其他资金收入”项目金额减去“其他资金支出”项目金额后的余额填列;如为负数,以“-”号填列。
6.“年末各项资金结转结余”项目及其所属各明细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截至本年末的各项资金结转结余金额。各明细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的年末余额填列。
上述“年初各项资金结转结余”、“年末各项资金结转结余”项目及其所属各明细项目,只在编制收入支出表时填列。
三、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的编制说明
(一)本表“项目”栏内各项目,应当根据行政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种类分项设置;其中“项目支出”下,根据每个项目设置;行政单位取得除公共财政预算拨款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以外的其他财政拨款的,应当按照财政拨款种类增加相应的资金项目及其明细项目。
(二)本表各栏及其对应项目的内容和填列方法:
1.“年初财政拨款结转结余”栏中各项目,反映行政单位年初各项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金额。各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及其明细科目的年初余额填列。本栏目中各项目的数额,应当与上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中“年末财政拨款结转结余”栏中各项目的数额相等。
2.“调整年初财政拨款结转结余”栏中各项目,反映行政单位对年初财政拨款结转结余的调整金额。各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科目中“年初余额调整”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本年发生额填列。如调整减少年初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以“-”号填列。
3.“归集调入或上缴”栏中各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年取得主管部门归集调入的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和按规定实际上缴的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金额。各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科目中“归集上缴”和“归集调入”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本年发生额填列。对归集上缴的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以“-”号填列。
4.“单位内部调剂”栏中各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年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在内部不同项目之间的调剂金额。各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结转”和“财政拨款结余”科目中的“单位内部调剂”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本年发生额填列。对单位内部调剂减少的财政拨款结转结余项目,以“-”号填列。
5.“本年财政拨款收入”栏中各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年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预算拨款金额。各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收入”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本年发生额填列。
6.“本年财政拨款支出”栏中各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年发生的财政拨款支出金额。各项目应当根据“经费支出”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本年发生额填列。
7.“年末财政拨款结转结余”栏中各项目,反映行政单位年末财政拨款结转结余的金额。各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年末余额填列。
四、附注
行政单位的报表附注应当至少披露下列内容:
(一)遵循《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声明;
(二)单位整体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的说明;
(三)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包括其主要构成、增减变动情况等;
(四)重要资产处置、资产重大损失情况的说明;
(五)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名称、数量等情况,以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理由的说明;
(六)或有负债情况的说明、1年以上到期负债预计偿还时间和数量的说明;
(七)以前结转结余调整情况的说明;
(八)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的其他需要说明事项。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行政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会计并账的要求和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第四十五条 国家物资储备局及所属行政单位管理的储备物资的会计核算,按照《国家物资储备资金会计制度》规定执行。
行政单位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档案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规定执行。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行政单位,还应当按照财政部制定的相关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执行。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基础会计规范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基础会计规范;制度规范
一、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的基础会计规范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工作的基本内容,是财务管理的基石和单位账务往来的基础体现。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部门向功能化转化的过程中,更应当从基础入手,打好单位的基础会计基石。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基础会计规范入手,规范整个财务部门的管理内容,提高部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行政事业单位基础会计规范存在的问题
1.基础性会计核算不规范
会计基础工作是任何一个会计主体都必须重视的基础性日常管理工作。作为具有一定公共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来讲,规范核算是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与社会产品,向社会作出示范效应的重要体现。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单位此方面做的并不规范,没有严格按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行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导致人为出现一些账实不符,错误与疏漏。例如,票据大小写不统一,原始凭证抬头、发票填写要素等不完善时有可见。即使在审核完毕后,仍然存在着相对来说并不够低的差错率,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账目混乱,影响记账凭证的实用性和后续的记账、报账以及财务报表的生成。记账凭证上的差错加大了后续报表平衡调节的工作量,反而加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基础会计核算工作负担。又如,虽然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都大力推行了“公务卡”建设,但一些单位在此项上推进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资金流向仍然不够规范,存在着一些隐患。
2.内部控制未得到重视
内部控制作为当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成果,其基本思路也引入到了行政事业单位中。财政部于2014年1月1日正式发布并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标志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开始朝着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强化风险管控机制建设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做好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例如专项经费的控制工作是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当下应该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完善针对各项业务工作、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
3.预算管理不够严谨
单位预算管理能力的加强能够提高对单位内部控制能力和单位资金的管理、使用及配置的效率,能够将财务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不仅能够使单位获得的财务信息准确客观、有证可循,还会防止不法人员钻财务的空子以中饱私囊、贪污腐败,也让事业单位在自我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其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当前,一些单位对于预算管理停留在纸面上,未严格执行,也未严谨地按照《预算法》的相关要求编制与执行预算,导致预算工作形同虚设,使国家宝贵的财政资金没有得到良好使用,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好的社会影响。
4.国有资产管理不够扎实
在国有资产管理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着疏于资产管理或者管理漏洞的问题。例如,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编号混乱,在报废或者核销过程中账务上没有下账,造成固定资产实际数量与账面数量不符合,需要再次清查。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监察间隔时间常,清理和盘点过少。在实际支出后,还有部分固定资产没有真正入账的问题。在固定资产与固定资产资金混乱下,实际盘存的固定资产数量难以分辨,存在账外资产,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损害。以南京市鼓楼区审计局的审计为例,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和其它收支的审计中发现,部分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例如对外出租的程序不符合要求,出租款长期不能收回,以及出租款收回后并未上缴和实际纳入对固定资产的出租收入里。
三、基础会计规范应对
1.做好基础性的财务会计工作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因此,首要的就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在核算方面,就必须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严格进行核算相关工作。在原始凭证审核上,明确原始凭证审核要点和规范要求,对于不符合原始凭证内容的单据和不符合报销请求的原始单据打回,抵制套取国家资产的随意报账行为,减少国有资产流失损失。在原始单据的报销和入账中,放款应当有报销业务部门主管签字,在财务主管审核通过并签字之后,以及出纳报销双方确认领款完毕之后,才能由记账会计入账,并在入账前确立原始凭证符合入账的规范要求。在记账凭证管理上,根据业务往来情况设立下属会计科目,将往来情况明确到具体单位,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在记账凭证环节录入阶段即做出备注说明,便于日后在账务管理和报表管理分析中查清往来账项,明确收入与支出记录内容。在记账凭证正确率较高的情况下,记账、报账相对容易,最终生成报表调节中差错率低,减轻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工作量,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管理水平。
此外,还要积极根据财政部门的相关安排,做好“公务卡”的相关推进工作,严格国家财经纪律,严防“小金库”等不法行为,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与会计工作真正起到“监督”的职能。
2.严格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为国有资产的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更能够规范决策行为与业务行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必然可以在账务核算的过程中起到监督财务的作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发现财务操作不当的地方,从而在一定降低贪污腐败以及徇私舞弊的产生以及错报的可能性,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讲,首先是要严格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办事,做好从内部控制的诸要素出发,着力于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相互牵制以及授权审批相关工作。根据业务重要程度,按“三重一大”的相关规定办事。
3.完善预算管理
要增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的预算意识,通过预算的刚性作用在单位内部形成切实有效地制衡机制和控制机制。从预算编制来说,要根据《预算法》,明确预算编制与约束的范围与科目,按地方经济规划及重点工作计划编制预算,并经规定的审批流程后实施。在实施中要不断收集预算执行中的情况与问题,以备未来参考。如果不改变上述状况,很难适应行政事业单位转型之后所要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这是因为预算管理做得好,单位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内部损耗,同时也可以使经营管理更为科学顺畅,更有效率,从而实现其社会效益与完成社会公益事业或向社会提供非经营性服务的根本目的。
4.做好国有资产使用与管理相关工作
资产管理应当设立专人负责,并实行问责制度。在会计信息化下,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的专人应当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模块进行管辖,在信息化软件中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块和记账模块两方面查看固定资产的账实记录,并在固定资产实际变动后即使更新账务内容,保持固定资产和账务的一致性,避免管理上的混乱和账务混乱。在南京鼓楼区的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审计中,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对自身固定资产的定期全面清理和管理时期的全面清理,在清理中体现盘查的重要性特征,对于重大固定资产特别关注和登记。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注重信息化系统的固定资产数据的维护和更新,利用现代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基础会计规范是一直以来的财务部门的工作重点内容之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打好了基础会计规范的基石,才能在牢固的基石基础上构建出财务管理和其它拓展功能的大厦,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基础部门之一,成为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财务管理部门。
参考文献:
[1]周红捷.浅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J].财经界(学术版),2015(23).
[2]陈浩.浅析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1).
作者简介:
行政事业单位林业会计 篇7
林业企业的会计制度是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模式设计的, 其中国有林场苗圃虽然定性为生产性事业单位, 但也是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林业企业成立初期, 受苏联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 为了核算提取留用的育林基金, 以及国家拨付的营林事业费和财政专项拨款, 采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 当年核算, 当年核销, 结余留用, 建立了营林会计的核算方法。为了改革预算制的营林会计核算方法, 核算完整的活立木生产成本, 建立统一的林业企业会计核算方法, 林业企业进行了林价制度的改革, 林木资产会计核算方法的实施, 林业企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讨。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天然林保护资金会计核算方法。天然林保护资金会计核算方法是按照事业单位会计体制设计的, 经过多年来会计核算的实践, 逐步完善, 对于加强天保资金核算,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天然林保护会计核算办法的实施, 在林业企业出现了多种会计核算办法并存的局面, 很多专家学者提出要改革天然林保护会计核算的预算会计核算体制, 从而建立统一的林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体制。
这个时期, 改革预算会计核算方法, 建立统一的林业企业会计核算体制, 几乎成为林业会计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的一致呼声。
随着林业发展经营战略的转移, 林业企业从以采伐利用森林资源, 发挥经济效益为主, 转移到经营管护森林资源、发挥生态效益为主, 林业财政资金逐步成为林业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特别是随着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 林业企业会计制度建设开始出现了不同声音, 支持和赞同林业企业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人开始多了起来。从主张林业重点工程资金和专项资金会计核算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发展到国有林场苗圃应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进而扩展到整个林业企业, 包括森工企业。
吴振新在《绿色财会》2013年第9期发表《关于林业重点工程资金和专项资金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的探讨》的论文, 为了加强林业重点工程资金和专项资金的管理, 满足编制各级财政部门林业财政资金决算的需要, 提出“森工、国有场圃等林业单位将林业重点工程资金和专项资金采用国家新的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分项核算, 可以做到会计科目统一、会计制度统一、会计核算统一, 可以很好地解决基建数据长期‘游离’单位会计大账问题, 可以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促进林业事业健康发展”。
石道金等同志在《绿色财会》2013年第10期发表《关于制定新〈国有林场苗圃会计制度〉的思 考》的论文, 认为1994年颁布的《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与目前国有林场苗圃的改革发展不相适应, 制定新的《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是新形势下国有林场苗圃发展的客观需要。制定的原则要求应不是基于原 《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 也不是基于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它应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为设计主体, 制定新的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核算办法。在制定过程中, 以《会计法》为指导, 结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 《小企业会计准则》, 特别参考与国有林场苗圃直接相关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制定出符合国有林场苗圃生产性事业单位定位, 与其生产经营特征、自身经济运行基本特点和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我国国有林场苗圃会计核算办法。国有林场苗圃基于事业单位性质, 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标, 分不同性质的国有林场业务, 按商品林和公益林分别设置相关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方法, 形成一个有机的符合现代林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国有林场苗圃会计制度, 才能改变原来四套会计制度并存, 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的现状。
石道金在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国有林场苗圃会计核算办法研究》课题的研究报告中进一步完善了他们的改革构思, 提出“我国国有林场苗圃会计制度改革目标: 从国有林场苗圃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国有林场和苗圃的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发, 以《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 《企业会计准则》为指导, 制定完整统一的国有林场苗圃会计核算方法的基本模式和规范。基于我国国有林场苗圃生产性事业单位定位, 提出了基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基础上, 同时结合企业会计准则来构建适应我国国有林场苗圃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需要的会计制度设计的路径和模式。”
石建明在《绿色财会》2013年第10期发表《国有林场体制改革下的林场会计核算探讨》的文章, 提出随着国有林场体制改革的启动和推进, 国有林场会计核算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 《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和会计核算的内容不适应国有林场改革的需要, 更不适应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提出国有林场会计核算的设计与构想, 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适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商品经营型国有林场适用企业会计制度。
始终坚持按企业会计体制建设林业企业会计制度的柏连玉同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动摇, 在《绿色财会》2014年第1期发表《重构林业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思考》的文章, 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到整个林业企业, 包括森工企业。提出林业会计制度的建设必须根据现代林业建设与发展, 全面反映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 深入开展林业会计理论的创新研究。既然林业部门既要进行森林资源的经营与利用, 发挥经济效益, 还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那么在林业会计制度的设计中就既需遵循企业会计准则, 又需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跨越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大理论体系, 构建“多位一体林业会计理论体系”, 用崭新的林业会计理论指导新时期的林业会计制度建设。
企业和事业单位是构成我国社会庞大体系的基本单位和组织, 但由于各自性质、运营活动宗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导致规范各自领域会计活动的理论框架和行为规范存在若干不同, 必然执行不同的会计准则。但由于林业企业既创造经济效益, 又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经营目标, 既有生产经营活动资金, 又有林业财政专项资金, 这些特点决定了林业企业可以构建多位一体的林业会计理论体系, 同时采用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林业企业的商品林生产经营采用企业会计准则制定会计核算方法, 林业企业的公益林生产经营活动使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核算, 形成一个有机的多位一体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陈秀妹在《绿色财会》2014年第1期发表《国有林场财务制度及会计核算有关问题的探讨》的文章, 提出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强化与推进以及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的开展, 大量财政资金注入国有林场, 对国有林场财务核算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行会计制度不能满足现行体制下的林场实际需要, 建议重新制定与国有林场改革相适应的场圃会计制度与会计核算办法, 研究如何与事业会计接轨, 消除存在两套报表甚至两套账的可能性。
支持和赞同林业企业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呼声日益增加, 研究和探讨林业企业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问题成为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林业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必要性
林业企业是从事森林资源生产经营的生产企业, 贯彻执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存在许多具体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首先林业企业必须进行所有者权益核算, 确保资本保值增值; 同时森林资源的经营管护支出是生产行为, 有别于一般事业费支出; 林业企业始终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具有丰富的企业会计核算的实践经验, 同时企业会计准则为林业企业会计核算奠定了基础, 林业企业不能偏离企业会计核算的轨道。
( 一) 林业企业必须进行所有者权益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会计准则, 分别规范生产经营和事业经费支出的会计核算。企业会计准则是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和损益”五个类别设置的, 属于生产经营领域, 采取核算成本费用, 计算盈亏的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方法;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按照“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和净资产”五个类别规范, 属于事业费支出, 采用当年核算, 当年核销, 结余留用的预算会计核算方法。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企业会计准则强调成本费用核算, 突出损益核算和所有者权益核算,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重在经费核算, 强调收入和支出核算, 一般不核算损益。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虽然按照配合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落实财政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同时满 足 ( 兼顾)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目标的修订原则, 对原制度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梳理, 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扩充, 包括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采用权责发生制、首次引入了折旧和摊销要求、在非流动资产项目构成中新增加了“在建工 程”等。特别是制定和完善了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包括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房地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虽然有别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但其制定依据还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只是增加了成本费用核算, 采用权责发生制, 没有改变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本模式。例如医院会计制度将“支出类”改变为“费用类”, 明细分为医疗业务成本、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 突出规范了成本费用核算。但不管怎样改革和扩充, 关键是没有引入所有者权益和损益核算, 还是基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根基上, 否则会计制度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林业企业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国有企业, 国有林场苗圃虽然以荒山荒地造林为主, 但是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营, 国家注入了大量资本金。依靠财政资金营造的人工林, 以及经营管护的天然林资源, 是国家的重要资产, 必须逐步纳入账内核算, 林业企业必须承担资本保值增值的重大责任。如果林业企业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这些资本金应如何列示, 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
( 二) 林业企业是生产经营单位
我国林业发展战略提出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明确了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林业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生态建设优先的基本方针。我国林业企业已从采伐利用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为主, 发展到追求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为主。虽然目前大部分林业企业已经停止了商品性采伐, 但是林业企业依然是经营管护森林资源的生产单位, 生产经营性质没有变, 从根本上区别于一般事业单位, 属于生产经营企业。林业财政专项资金虽然属于财政拨款, 但用于森林资源的经营管护, 是生产经营资金, 区别于一般事业单位的经费资金。
同时, 森林资源的经营管护属于生产经营, 天然幼壮林抚育, 不论是透光抚育, 还是间伐抚育, 林业企业都建立了完善的生产工艺规程, 以及相应的验收标准, 必须严格遵守。森林资源病虫害防治, 无论是虫害、病害, 还是鼠害, 都有完整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标准, 以及相应的操作规程。
而且林业企业的商品林还要进行商品化经营, 公益林发挥的生态效益逐步纳入商品化生产轨道, 目前也要进行成林抚育及更新, 也会有木材产出, 林业企业不会退出商品生产的领域。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林业企业综合立体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已从单一的木材采运生产发展到多业并举。林业企业出现了经济林产业、油茶产业、松香产业、果品产业、林木种子与苗木产业、竹产业、花卉产业和中草药 产业, 以及木材加工、人造板和家具等以木材为主的木材工业, 包括粮食、畜牧、蔬菜和饲料生产的林区农业, 包括煤炭、石材、黄金、石墨、铁矿石等以开发地下矿产为主的产业, 还有利用林区自然景观、休闲度假、抗联遗址、滑雪、避暑的旅游产业等等, 林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性质不仅没有改变, 而且日益发展起来,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是林业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企业会计准则为林业企业会计核算奠定了 基础
林业企业是以森林资源为经营对象, 林木资产必然是林业会计的核心内容。企业会计准则对林业企业的林木资产的会计核算做出了一系列原则的规定和具体规范, 为林业会计设置会计科目、进行账务处理提供了依据, 指出了方向, 为林业企业会计核算奠定了基础。
( 一) 规范了林木资产会计核算对象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总则中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 简略提出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分类归属问题, 为林木资产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 二) 对林木资产确认和计量的原则规定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中规定生物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具体规定了外购生物资产的成本核算范围, 自行营造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郁闭前的成本核算内容, 以及自行营造的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的成本核算范围; 提出因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而补植林木类生物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 应当计入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成本; 规定生物资产在郁闭或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发生的管护费用等后续支出,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划分了成本费用的支出界限。《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这些规定对如何组织林木资产的会计核算、划分成本费用界限提供了依据。
( 三) 对林木资产公允价值核算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 - 生物资产》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 应当对生物资产用公允价值计量。应当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 二是能够从交易市场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估计。《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这些规定明确了林木资产进行公允价值核算的条件。
( 四) 对 “郁闭”的进一步规范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原则规定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郁闭前的成本核算内容,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应用指南进一步规范了郁闭、郁闭度的概念, 对郁闭度指标做出了具体规定。要求企业“应当结合历史经验数据和自身实际情况, 确定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郁闭度及是否达到郁闭。各类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郁闭度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 进一步规范了哪些支出应该资本化, 哪些应列入费用支出, 明确了划分界限, 这就使林业企业组织消耗性林木资产的成本费用核算具有可操作性。
( 五) 对 “资产减值迹象”的详细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原则规定: 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 使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计提生物资产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 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应用指南从五个方面详细规定了消耗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减值迹象, 这就增强了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便于林业企业组织消耗性林木资产和生产性林木资产的减值会计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的这些规定, 为我们进行会计核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所没有的, 目前颁布实施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相关内容。虽然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目前遇到了一系列难点, 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关于林木资产会计核算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但林木资产是林业会计核算的核心内容, 我们不能因此止步不前, 必须总结经验, 坚持林木资产会计核算不动摇, 采取各项措施, 继续完善林木资产会计核算。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林业企业的经营方针虽然发生了重大转移, 从采伐利用森林资源为主, 发展到发挥生态效益为主, 但林业企业还是从事森林资源的经营管护, 属于生产经营的范畴。林业会计核算必须反映森林经营资金的来源、运用及其经营成果, 全面揭示森林资源的再生产经营情况。同时林业企业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 积极发展和建立新的产业结构, 林业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不仅没有变化, 而且有所发展。企业会计准则为林业企业会计核算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林业企业长期采用企业会计核算的体制, 具有丰富的企业会计核算的实践经验。因此, 我认为林业会计核算不能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必须坚持企业会计核算的轨道。那种认为“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础 上, 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为主体, 设计新的国有林场苗圃会计核算办法”, 将性质根本不同的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柔和在一起是不可能的。同时, 将林业企业划分为公益林企业和商品林企业, 在理论上是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在实际区划中, 纯粹的公益林企业和商品林企业是很少的, 大部分林业企业既有公益林, 又有商品林, 还有兼用林, 这样的林业企业应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还是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振新.关于林业重点工程资金和专项资金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核算的探讨[J].绿色财会, 2013 (9) :6-7
[2].石道金, 沈利华, 杨丽霞, 许宇鹏.关于制定新《国有林场苗圃会计制度》的思考[J].绿色财会, 2013 (10) :11-13
[3].石建明.国有林场体制改革下的林场会计核算探讨[J].绿色财会, 2013 (10) :13-15
[4].柏连玉.重构林业会计制度体系的思考[J].绿色财会, 2014 (1) :9-11
行政事业单位林业会计 篇8
一、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行政与事业单位仍属于公立性质的企业, 也是我国的统一的财政拨款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市场的竞争, 统一规范使用了我国的企业纳税人的税务资金。这是由于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所决定的, 这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的事业单位的各种职能的使用状况, 所以其核算的质量要求更高, 制度要求更完善。因此提升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状况以及效率高低, 使我国事业单位的拖拉散漫现象逐渐减少, 这是我国的经济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 逐渐减少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弊端, 通过职能的不断转变, 快速的跟上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大步伐。我国的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仍不够准确, 无法达到我国企业的资金管理那样精准, 另外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无法达到企业的严谨, 所以造成当下的情形。
二、我国要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
旧的会计制度核算的方法很简单, 其核算的内容也不是非常的全面, 缺少了些科目, 其中的资产无法予以核算以及计提相应的折旧, 这就导致我国的资产核算不符合真实性的原则, 进而导致我国的财务会计报表的内容与项目不合理, 不准确, 以及会计信息的不真实和不充分, 同时缺少相应的回答。会计信息的传达不准确, 我国的当下农民的各素质还不是很高, 无法做成角色的转换也是正常的, 这便要求我国的事业单位更加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 及时准确的将我国的财务信息解释给我国的农民子弟, 让我国的农民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了解了我国的国情。可以进行一些农民的培训, 以提升技能为目标才可以综合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使我国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社会需要对财政加强监督监管职能
我国的基层要对我国的财政部门进行监督以及监管的强度, 来保证我国财政部门对基层负责的原则。加强力度, 大力打击的财政违法行为, 本着不妥协不迁就的原则。对于不认真工作, 没有的职业道德的财务工作者, 应加强力度处理, 不可手软。此外, 我们还应建设很多的监管渠道, 公开可以举报的电话, 对于投诉的情况要认真严肃处理, 情节严重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立刻报告上级相关部门, 与其进行核对与查实, 确定一切属实后, 我们立刻进行处罚, 来控制内部与外部的平衡。
四、我国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为一体
在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条件下, 我国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更是融会贯通, 这样有效的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以来保证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立足之地, 可以让其更好的发展。可是, 我国的企业会计相关工作人员, 在一些操作和认识上还是大不相同, 并影响了我国企业财务工作的工作结果, 使我国的财务管理在企业中并没有发挥相关的工作职能。使我国的企业在国际大市场中可以在竞争中求发展, 是我国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更好的结合, 不仅可以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料, 同时使我国企业的经济利益更加最大化, 成本与企业利益达成完美媲美。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与改进,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财务管理工作者更加了解我国事业单位的情形, 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建立之中。当然我们的路程也在不断进步中, 需要我们的长期努力。使我国的经济逐渐慢慢的发展, 而财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经验等各种原因存在一些工作态度不端正, 适应了我国的社会职能, 不断努力发展社会的多种要求。不断的更新各种财务管理制度, 使我国财务更规范, 促进我国发展。同时我国的经济也不断顺利开展打下了严格的基础, 我国的财务预算管理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的财政发展与决策, 同时也提高了我国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以及相关的其他保障。我们利用好的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其财务的工作提供了理论的基础, 同时也需要我国的各层领导的大力支持, 需要提高我国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振.预算会计初探[J].经济学, 2012 (9) .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对策 篇9
一、强化政府监管主体间的相互协调
管理分散, 多头监管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中存在的一大现实问题。为此, 应强化政府监管主体间的相互协调, 形成协调有序的整体监督合力。为此, 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政府监管部门间的监管协作。
1. 清楚界定行政事业单位委派会计与财政、审计等监管部门进行会计监管的各自职责。
目前委派会计、财政监管、审计监督及其他政府行政监督在具体监管内容上相互交叉, 甚至使用不同的监管标准, 造成监管的权威性受到损害。当务之急应该成立一个专门领导小组, 总结分析委派会计、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和其他政府行政监督的各自职能, 清理重叠职能和内容, 在分清职能、避免重叠、有机协调、相互补充的指导原则下, 将上述各种监管职能重新理顺, 以解决管理分散和重复监管的问题。
2. 在财政部门内部清楚界定各职能部门的会计监管职能, 加强各部门监管工作的相互协调。
目前财政部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的机构主要是各预算职能部门、会计管理职能部门、财政监督检查职能部门和财政法制管理职能部门。现在看来, 在实际工作中, 这些部门的监管工作也有交叉, 甚至也存在不通信息, 封闭监管的问题。为此, 应在财政部门内部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工作、职能分工的清晰和监管工作的信息交流, 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矛盾。
3. 应特别加强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会计监管工作的相互协调和信息共享。
彼此间应建立信息通报和检查结论处理处罚决定抄报制度,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监督和监督矛盾。
4. 强化责任追究移送制度。
财政部门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中发现的需要追究责任人员行政、司法责任的, 要按规定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否则应对有关责任人追究责任, 以杜绝监管中的以情代法, 拖延处理的现象发生。
5. 强化财政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协调制度。
应由国务院制定一个法规, 规定有关部门在对会计资料监督检查时发现的、依据《会计法》应由财政部门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实施处罚的事项, 应能够及时移送到财政机关。这样, 通过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 组成一个分层次、互相协作、互为补充的科学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网络。
二、积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会计委派制是外部会计监管的一种新的尝试, 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 有直接委派、财务监理制度和集中核算三种形式, 虽然直接委派和财务监理制度实现了对单位近距离的随时随地参与式的监管, 但其管理成本高, 委派人员与单位关系复杂, 容易造成会计人员的被动局面。而会计集中核算是一种相对的远距离监督, 更多地依靠制度、票据、技术手段来完成, 工作成本低, 集约化程度高, 与单位矛盾少。因此建立和推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适应目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选择, 也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是指在实行综合预算的基础上,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核算体系, 所有财政资金收入 (包括预算内、预算外) 以及各种专项资金收入直达国库收入账户, 预算内、外建立相互配合的拨款计划, 所有财政支出包括人员工资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专项资金支出全部通过国库支出账户实行集中支付。它包括对预算单位大宗商品或劳力支出的集中性支付、对公务员工资和补贴的工资性支付和对预算单位零星日常费用的零星支付。
从现实国情看, 积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库支付结算体制,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能够实现对政府资金的集中化管理和使用, 增强国家财力, 加强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和实施力度;能够减少支付环节, 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监督和管理, 减少政府资金流失, 杜绝不合理支出,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能够细化、硬化财政支出资金的分类监督管理, 掌握各预算单位的每一笔资金的用途、用款时间、付款对象等, 有效减少财政资金使用方面的损失浪费和抑制腐败;扭转财政资金“部门、单位”所有制倾向, 建立新型的理财、用财观念。
三、改革审计管理体制, 强化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我国政府审计的实践证明, 现行审计管理体制名义上是双重管理, 实质上是属地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 难以保证政府审计部门摆脱行政干扰, 独立、严格、客观、公正地执法, 影响了审计执法的力度, 不能保证审计的合法性和效益性。只有改革这种管理体制, 才能把审计部门从地方管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真正独立、公正地行使审计职权, 查处问题、净化环境、清除腐败温床, 向有关部门提供经济案件的线索, 维护经济秩序, 成为真正的具有权威性的经济监督部门, 才能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保障各项改革措施和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借鉴国际上政府审计管理体制变革的一些成功经验, 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各级审计机关应隶属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它作为人民的代表对政府的经济活动实施独立的、客观的监督和评价。在我国,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不仅是立法机关, 而且是权力机关, 不仅制定法律, 决定重大问题, 而且产生行政、审判、检察机关。我国的国家预决算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决算的批准权和监督权均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既然这样, 具体进行这项监督工作的审计机关也应隶属于全国人大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审计, 可以发现问题, 促使政府改进工作, 使人民群众增强对政府的信任感。同时, 要真正做到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必须在隶属关系上具备依法审计的前提条件。
四、加强内部会计监管, 做好基础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 有一些单位也建立了相应的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 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 并没有认真执行, 造成内部管理失控, 单位负责人应对此负主要责任。由于行政事业支出属于消费性支出, 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一定要提高对监管的认识, 要将内部监管工作做在前头, 要认识到会计部门依法行使监管权力是自己的本职工作, 必须履行;要结合会计业务工作中现存的实际问题, 认识到会计监管是会计工作的重要补充;会计监管要突破传统思维方式,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建立健全切合实际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在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下, 体现本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特点和要求, 科学合理地规范本单位的各项会计工作。
五、加强法制建设, 严格执法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问题 篇10
一、会计监督管理
1.会计预算管理监督
对于会计预算管理监督主要是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进行监督,首先,在编制方面能否符合单位各种职位的需要,能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以及财务制度规章制度,能否表现出上下级工作要求,对收入或者预算能否记得准确、完整,是否能对工作安排表现良好,这些都需要去管理。在面对管理时,行政事业单位要从各个方面统一进行排查,在排查内容中要详细记录,并且要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在会计预算监督中,首先要看工作人员是否按照规定日期进行上报申请,单位发展进度能否按照计划顺利完成,在财务上记录账单是否准确,会计监督能否反映出单位在预算或执行中的某些问题,在年底进行总结报告中,是否与当时执行情况相符合,能否按照规定完成拟定的计划。
2.会计收入管理监督
在会计收入管理监督中,首先就要从对外收费标准开始监督,为了避免工作人员私自收费等问题,监督管理人员一定要认真仔细进行排查,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对收费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监督,如果发现私自收费、降低国家收费标准或随意更改收费范围等问题,监督管理人员要将该问题如实上报,并且对私自收费工作人员进行严惩,并将私自收费钱款如实上交,不得隐瞒。单位还要依法将上缴财政罚款、收入、出租出借收入等资金,检查是否按照国家要求进行上缴,对那些私自隐瞒、公款私用者,进行严惩,并划清各种收入界限,逐一进行核算,对各个项目收入或支出单位应事先预算,监督管理人员应加强监督,杜绝出现挪用、隐瞒、截留等情况。
3.会计支出管理监督
会计支出管理监督就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监督,最主要就是从财务费用、支出费用等进行预算,毕竟会计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事业单位中,关系到国家政策和财务管理上的支出和收入,当地事业单位要积极采取政府政策,对事业单位不断加强管理,对财政支出等费用,进行记录,避免出现挪用公款等现象,政府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全方位进行监督,一定要记录好每一笔费用支出,加大资金管理,票据监管,对单位会计管理建立起全面预算管理,加大会计支出记录管理,对记录准确性进行监管,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制度。
4.会计资产管理监督
会计资产管理就是要从事业单位能否存在流动资金、银行存款等内部管理,对现金管理制度能否达到国家规定,是否存在有人随便使用公款、白条、套取国家现金等问题,对于各种存款能否达到国家规定,对事业单位开设的账户、办理存款、取款等业务,对于收款现金能否按时收回,没有收入的款项能否按时收回,对于固定资产要严格按照国家管理规定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合理使用国家公款项目,对资金管理要严格进行掌控,对国家资源持续发展能有效提高。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问题分析
1.会计监督意识差
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来看,单位领导对会计监督管理不重视,认为在会计监督管理上不需要规范管理,没有意识到会计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对于会计监督管理的意义,被领导认为就是财务预算管理,认为主要是财政进行预算控制,就可以完成会计监督,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导致很多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存在很多账单问题,事业单位都没有建立起对会计监督管理制度的认识,导致事业单位内部各种费用支出都没有明确计算。
2.会计监督管理设置不完善
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管理中,财务部门管理并不是专业财务人员,对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欠缺,在财务岗位上,这些人员只是简单对财务费用进行记录,并没有对财务管理上进行统一规范,在财务部门都是由出纳员兼任记账员,在会计岗位上没有得到明确管理,会计人员没有对自身工作义务得到了解,有个别财务人员在自身利益上丧失自己应尽的义务,帮助一些不法分子从中谋取暴利,使国家财务得到损失,造成社会会计监督管理混乱,无法实现监督管理。
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管理措施
首先,要加强事业单位领导对会计监督管理的重视,不断去学习会计监督管理的理论知识,体会其所带来的方便。领导要尽到自身的责任,加强对单位内部财务人员的管理,使工作人员了解到会计监督管理含义。通过在单位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财务工作人员都去学习,履行自身义务,避免事业单位出现各种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
三、总结
行政事业单位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要不断去完善自身才能在社会中立足。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要提高员工对会计监管工作认识,不断鼓励员工去学习理论知识,充实自己,提高事业单位管理力度,加强会计监管,让我国事业单位能保持这种优势,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璐瑶.关于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探究思考[J].商,2013,(23):152.
[2]孙徐婷,李佳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探讨[J].中国市场,2014,(48):136~137.
行政事业单位林业会计 篇1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5-48-2
0 引言
单位内部的会计控制,实质上是企业为更好地提升会计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保证财产的安全以及相关法规的落实等问题,建立和实行的一些控制的方式、措施以及程序。财务内部的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核心部分,只有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约体系,提高内控机制的规范性,才能够保证会计资料的有效性,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层次。近些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一直存在较大缺陷,需要不断完善和改革。
1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会计控制出发点是为了确保单位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和法规,以及确保资产的完整性和有效使用寿命、财务资料可靠、完整、真实,防止舞弊和腐败,提升公共服务的速度和效果。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核心部分
财务内部的管理是对单位提供真实可信的财务信息的重要依据,而可信的财务信息对单位的管理决策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每个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依据《会计法》和国家制定的会计制度章程等法律体系决定适合本单位的内部会计体系,履行每一项举措,让所获得的会计信息含量有着极大的可靠性,使会计信息质量取得一定的保障。
1.2 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性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与规定不完善,有关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含糊其意,给国家的资产带来损失。此外,很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账账不符、账实不符、上报不合事实的情况,未根据规定程序与标准执行固定资产的增减,对账务的处理不规范,缺少定期盘点清算,忽略日常监管,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性。
1.3 预防腐败
单位的财务活动应严格根据相关法规制度,构建匹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仅可保证单位财务活动具有较高的合法性,还极大减少了违规犯罪行为的发生率。
1.4 加强预算管理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可以更好地反映在实现战略目标过程中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加强资金使用的管控力度,减少预算的随意性,完善预算执行标准,使实际支出和预算可以匹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2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有效的管理控制需要坚固的基础,有些部门没有独立制订内部的管理制度,管理的随意性较大,从目前来看,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并未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特点、机构划分等制定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造成了内部会计控制约束力差,也无法对单位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同时,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岗位的配置不合理、会计职员责任不清等现实情况都直接限制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
2.2 内部控制环境有待提高
内控环境质量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点,全体内部人员的优良的内控意识将直接影响内控制度的完善和施行。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不好,主要原因在于上级领导不够重视,同时下属财务人员内控意识也不强。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度上缺乏对决策的缜密的制衡机制,权力分配太过集中,重要事项仍没有实行集体审批决策。
2.3 预算控制力比较薄弱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环节薄弱,缺乏责任预算管理。资金预算管理形式粗放,资金预算科学性及计划性不强,资金支出较为随意,预算涵盖范围有限,预算追加调整比较频繁,这样就大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力。
2.4 监督不到位
目前单位的内部各职能还没有形成相互协调的监督形势,加上国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体制还不完善,引导内部会计监督以及内部审计很难发挥作用。对于相关的部门来说,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问题,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过程中,监管不严,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3 加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3.1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3.1.1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各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依照《会计法》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相关规定,规范其内部行为,全面整理原有的管理制度、办法,制定出符合各单位综合实际情况的内部会计管理和监督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是对经济活动的过程实行的动态督促和控制,在实际制度执行过程中,要不断的对原有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3.1.2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评价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评价必须要符合健全性、适用性、有效性原则。在进行具体评价的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重点检查单位内部的控制范围、控制制度以及相关措施等,高效、准确地控制其中涉及的关键控制点,可有效的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状况予以了解,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3.2 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管理措施
3.2.1 增强有关人员内部会计控制责任意识
进一步健全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不断有效地对内部会计控制涉及的问题进行培养和宣传,使相关财务人员能够充分了解相关的基本知识点,有助于进行本单位的较为全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进而使得财务人员在内部环境中能够培养很好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3.2.2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单位应强化内部控制,严格执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相关的机构应该配置具有较强能力和资质的会计人员,并对职业培训以及后续教育要常抓不懈。特别是针对重点岗位员工开展专业培训和强化职业道德,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绝不能流于形式。
3.2.3 建立奖惩激励制度
激励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了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单位应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予以一定的奖励,对于表现较差的人员予以警告或处罚,努力营造良性的竞争环境,不断增强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3.3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管理
3.3.1 改革预算模式和编制方法
根据《预算法》建立一套预算管理控制体系,包括预算的编制、审定、执行、监控、分析、调整和审核等,同时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在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中,把编报绩效目标作为预算编制的前置条件,各类收支务必要严格按照规定准则编制,根据类、款、项与目进行细化。在编制等环节执行参与式预算,各单位对该公司预算编制广泛参加,以将集体意愿贯彻到预算当中来提高公共决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在单位建立起透明、民主、高效的预算管理体系。
3.3.2 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加强预算约束,将预算渗透在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中,以便更好地进行控制。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使企业管理制度更趋完善。通过各种环节指标的对比,对财务运营中埋伏的风险进行预告,提出控制方法,当出现预警信号时,及时进行判断,积极提出相关的有效的制约措施,使财务风险最小化。
3.3.3 财政部门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严格分级负责的管制政策,防止行政事业单位把预算外资金当作暂存款的情况,预算单位应加强管理,使其能够更有效、更严谨地使用预算外资金,也有助于预防腐败。
3.4 完善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
3.4.1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和加快内部审计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内部的审计,同时完善各项相关的内部审计制度,这样才能使内部审计制度更加规范化。只有保持审计部门的自主性,才能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正常工作,充分发挥内审部门的职能。
3.4.2 完善以政府监管为主和社会监管为辅的外部监管
建立政府监督为主,社会监督为辅的外部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相关监督制度,弥补管理和控制方面的漏洞,保证内部审计能落到实处。要处理好相关监督机构和有关部门的监督关系,充分有效地运用监管权,以避免在监督过程中存在其对财务活动过度干预的情况,使有关部门能更有效率地进行监督。
总之,内部会计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单位内部发生和发现的问题,制订适合本单位的相关制度和预防办法,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关会计工作都能规范和有效地开展。
参 考 文 献
[1] 雍渠.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8).
[2] 许梅琴.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与措施[J].经营管理,2013(10).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研究 篇12
近年来, 员工挪用公款、串通舞弊等丑闻时有发生, 会计没能在事发之前查出相应的错弊, 其根本原因就是会计监督薄弱。会计虽然有一套特有的工作程序, 但也要在遵守单位制度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操作, 而没有充分考虑单位实际情况而设计出来的制度本身就存在很多漏洞, 再加之没有抓住经济业务的风险点, 同时又缺乏可操作性, 使会计失去了发挥监督作用的前提基础, 从而无法及时查错防弊。通过对历年发生的经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会发现, 有的时候会计人员在事前并不是没有察觉到任何端倪, 而是发现了一些迹象, 去向相关部门人员反映时, 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最后不了了之并不按制度办事。即使发现了问题, 鉴于单位各部门人员都是按照惯例办事, 会计人员也只能接受现状, 融入其中, 从而没办法及时纠错, 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部门, 更应当加强会计监督, 提高单位运行效率的同时降低单位内部风险。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薄弱的原因
(一) 会计监督的意识比较弱
总体来看, 行政事业单位较少关注会计的监督职能, 更没有意识到会计监督对提升单位运行效率和降低单位运行风险的重要性, 只是把会计工作当成是反映单位财务事项的一项活动。之所以会形成这种会计监督意识薄弱的局面, 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于领导不重视、员工认识不足和组织文化的滞后。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大多只是把会计机构当成一个核算部门, 按照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相关的制度规范来建立会计体系, 对其财务事项进行核算反映即可。领导层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的总指挥, 一旦忽略了会计监督, 必然就会造成整个单位都不重视会计监督。就员工自身来说, 完成本职工作即可, 既然上级没有会计监督方面的要求, 那么员工也会认为会计监督不重要。员工对会计监督的认识不足直接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意识薄弱的局面。此外, 组织文化的滞后也是造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意识薄弱的一个潜在的重要因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稳定, 大多数人员都存在懈怠心理, 对工作缺乏内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对于发现的问题只要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便会充耳不闻。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组织文化使得会计监督难以引起重视。
(二) 会计监督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相关制度不完善严重阻碍了会计监督作用的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制度设计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制度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其业务活动的特点。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职责分工和员工守则等都只是照搬成功单位的一般做法, 并不是根据单位自身业务活动的需要来建立的。其次, 单位在制度设计时没有抓住关键的风险点。每个组织的日常经营活动中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风险点, 控制住这些风险点是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 也是会计监督发挥作用的关键。而单位制度设计的常见问题是根本没有考虑这些风险点, 从而导致设计出来的制度存在诸多漏洞。最后, 单位在制度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可操作性。通常制度是由单位管理层从上而下设计出来的, 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如就制度的执行来看, 一方面, 很多单位的管理者凌驾于单位的制度之上, 完全不受制度的约束, 存在着“一言堂”的现象。这使得设计出来的制度被束之高阁, 成了一纸公文。另一方面, 单位内部没有形成遵守制度、照章办事的氛围。很多时候还是按照所谓的惯例办事, 人情文化较为严重。“一言堂”与人情文化严重影响了制度执行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
(一) 强化会计监督的意识
要改变其会计监督薄弱的现状, 加强会计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首先需要强化会计监督的意识。总的来说, 在单位内部, 需要形成重视会计监督的共享信念, 不再把会计看成简单的核算反映工作, 而是对单位的各种财务事项起着监督作用的一项重要活动。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应当认识到会计监督不仅可以提升单位内部的运行效率, 还有助于加强单位内部的风险管理。只有形成了对会计监督的正确认识, 并意识到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才能够保证会计监督工作有序开展, 使其正常发挥作用。通过以上的原因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从领导、员工和组织文化三个方面来改变会计监督意识薄弱的现状。
为了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全范围形成重视会计监督的共享信念, 首先领导必须不仅仅是把会计机构当成一个核算部门, 而是从提高单位运行效率和降低单位运行风险的层面来看待会计相关工作, 对会计监督给予足够的重视。领导层是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的总指挥, 指引着单位的发展方向, 一旦领导层开始重视会计监督, 那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强化工作就算是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而员工对会计监督认识不足的情况, 虽然会随着领导的重视而有所改善, 但仍然需要针对员工采取一些改进措施。当然, 对会计监督的内部宣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此外, 还可以针对不同工作性质或者不同年龄段的员工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加强其对会计监督的认识, 比如举办讲座、开讨论会等。随着领导层面和员工层面改进措施的开展, 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文化也会得到提升。为了进一步改善组织文化, 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员工内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 改善会计监督的相关制度
会计监督意识和相关的组织文化都是一些潜在的抽象概念, 虽然对加强会计监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仅凭这些抽象概念是不足以保证会计监督发挥作用的。因此, 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在相关制度上采取一些必要措施, 使制度与会计监督相辅相成, 共同作用于单位的内部管理。毕竟任何抽象的概念都需要转化成明确可行的制度才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针对其相关制度的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从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制度的设计要注意科学性和合理性, 而制度的执行则要注意全面性和权威性。
具体来说, 制度设计的改善首先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在设计制度时结合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其业务特点, 不论是组织结构还是职责分工, 都不能只是照搬成功经验, 确保制度与会计监督相匹配。其次, 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检测单位业务活动中的风险点, 针对各个风险点来设计相应的制度进行控制, 消除制度的漏洞。最后, 需要强调制度的可操作性, 制度中的每一项规定都要进行试运行, 看其是否具有操作上的可行性和便利性, 对没有通过试运行的规定要进行改进。在制度执行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改变“一言堂”的现状, 不能让管理层凌驾于单位的制度之上。管理层应当意识到制度不仅用于约束员工, 也应当用于约束管理层, 任何人都应当遵守与自己相关的制度, 做到制度执行的全面性。此外, 还要逐渐淡化人情文化, 任何事情都应当按照规章制度来办, 在单位内部树立起制度的权威性, 不能把设计出来的制度当成一种形式而将其束之高阁。
四、结论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社会服务部门, 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内部运行效率, 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为了改变会计监督弱化的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从领导、员工和组织文化三个方面来强化会计监督的意识, 并从制度设计和执行两个层面来改善相关制度, 从而强化会计监督。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薄弱主要是由于其会计监督的意识比较弱和会计监督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为了改变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从领导、员工和组织文化三个方面来强化会计监督的意识, 并从制度设计和执行两个层面来改善相关制度, 使会计监督得到强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措施
参考文献
[1]欧英.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问题与防范措施[J].中外企业文化, 2014, (3) .
[2]欧明建.基于会计基础工作视角的内部规避控制风险分析──“两个第一贪”引发会计职务犯罪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商贸, 2014, (4) .
【行政事业单位林业会计】推荐阅读: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07-16
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06-08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06-11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07-24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12-12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总结05-25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08-14
最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09-09
高级会计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八06-10
高级会计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九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