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精选12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 篇1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 目的在于有效扼制财政资金运行秩序混乱、浪费、贪污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要达到高效监管的目的, 就需要完善监管体制。本文从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体制出发, 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府监管主体间的相互协调
管理分散, 多头监管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中存在的一大现实问题。为此, 应强化政府监管主体间的相互协调, 形成协调有序的整体监督合力。为此, 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政府监管部门间的监管协作。
1. 清楚界定行政事业单位委派会计与财政、审计等监管部门进行会计监管的各自职责。
目前委派会计、财政监管、审计监督及其他政府行政监督在具体监管内容上相互交叉, 甚至使用不同的监管标准, 造成监管的权威性受到损害。当务之急应该成立一个专门领导小组, 总结分析委派会计、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和其他政府行政监督的各自职能, 清理重叠职能和内容, 在分清职能、避免重叠、有机协调、相互补充的指导原则下, 将上述各种监管职能重新理顺, 以解决管理分散和重复监管的问题。
2. 在财政部门内部清楚界定各职能部门的会计监管职能, 加强各部门监管工作的相互协调。
目前财政部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的机构主要是各预算职能部门、会计管理职能部门、财政监督检查职能部门和财政法制管理职能部门。现在看来, 在实际工作中, 这些部门的监管工作也有交叉, 甚至也存在不通信息, 封闭监管的问题。为此, 应在财政部门内部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工作、职能分工的清晰和监管工作的信息交流, 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矛盾。
3. 应特别加强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会计监管工作的相互协调和信息共享。
彼此间应建立信息通报和检查结论处理处罚决定抄报制度,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监督和监督矛盾。
4. 强化责任追究移送制度。
财政部门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中发现的需要追究责任人员行政、司法责任的, 要按规定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否则应对有关责任人追究责任, 以杜绝监管中的以情代法, 拖延处理的现象发生。
5. 强化财政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协调制度。
应由国务院制定一个法规, 规定有关部门在对会计资料监督检查时发现的、依据《会计法》应由财政部门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实施处罚的事项, 应能够及时移送到财政机关。这样, 通过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 组成一个分层次、互相协作、互为补充的科学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网络。
二、积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会计委派制是外部会计监管的一种新的尝试, 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 有直接委派、财务监理制度和集中核算三种形式, 虽然直接委派和财务监理制度实现了对单位近距离的随时随地参与式的监管, 但其管理成本高, 委派人员与单位关系复杂, 容易造成会计人员的被动局面。而会计集中核算是一种相对的远距离监督, 更多地依靠制度、票据、技术手段来完成, 工作成本低, 集约化程度高, 与单位矛盾少。因此建立和推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适应目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选择, 也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是指在实行综合预算的基础上,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核算体系, 所有财政资金收入 (包括预算内、预算外) 以及各种专项资金收入直达国库收入账户, 预算内、外建立相互配合的拨款计划, 所有财政支出包括人员工资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专项资金支出全部通过国库支出账户实行集中支付。它包括对预算单位大宗商品或劳力支出的集中性支付、对公务员工资和补贴的工资性支付和对预算单位零星日常费用的零星支付。
从现实国情看, 积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库支付结算体制,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能够实现对政府资金的集中化管理和使用, 增强国家财力, 加强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和实施力度;能够减少支付环节, 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监督和管理, 减少政府资金流失, 杜绝不合理支出,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能够细化、硬化财政支出资金的分类监督管理, 掌握各预算单位的每一笔资金的用途、用款时间、付款对象等, 有效减少财政资金使用方面的损失浪费和抑制腐败;扭转财政资金“部门、单位”所有制倾向, 建立新型的理财、用财观念。
三、改革审计管理体制, 强化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我国政府审计的实践证明, 现行审计管理体制名义上是双重管理, 实质上是属地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 难以保证政府审计部门摆脱行政干扰, 独立、严格、客观、公正地执法, 影响了审计执法的力度, 不能保证审计的合法性和效益性。只有改革这种管理体制, 才能把审计部门从地方管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真正独立、公正地行使审计职权, 查处问题、净化环境、清除腐败温床, 向有关部门提供经济案件的线索, 维护经济秩序, 成为真正的具有权威性的经济监督部门, 才能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保障各项改革措施和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借鉴国际上政府审计管理体制变革的一些成功经验, 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各级审计机关应隶属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它作为人民的代表对政府的经济活动实施独立的、客观的监督和评价。在我国,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不仅是立法机关, 而且是权力机关, 不仅制定法律, 决定重大问题, 而且产生行政、审判、检察机关。我国的国家预决算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决算的批准权和监督权均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既然这样, 具体进行这项监督工作的审计机关也应隶属于全国人大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审计, 可以发现问题, 促使政府改进工作, 使人民群众增强对政府的信任感。同时, 要真正做到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必须在隶属关系上具备依法审计的前提条件。
四、加强内部会计监管, 做好基础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 有一些单位也建立了相应的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 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 并没有认真执行, 造成内部管理失控, 单位负责人应对此负主要责任。由于行政事业支出属于消费性支出, 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一定要提高对监管的认识, 要将内部监管工作做在前头, 要认识到会计部门依法行使监管权力是自己的本职工作, 必须履行;要结合会计业务工作中现存的实际问题, 认识到会计监管是会计工作的重要补充;会计监管要突破传统思维方式,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建立健全切合实际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在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下, 体现本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特点和要求, 科学合理地规范本单位的各项会计工作。
五、加强法制建设, 严格执法机制
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监管主体都应确保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财政部门要综合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 加大处理的力度。要将处理事与处理人相结合, 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彻底改变过去对违法违规问题对事不对人, 违法单位交点钱了事, 责任人安然无恙, 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局面, 真正树立《会计法》的权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这是财政部门履行会计监督职责的生命线, 也是会计监督职能真正落实的关键。对发生的违法行为, 各级财政部门都必须铁面无私, 依法处理。各级审计机关也应严格按照《审计法》正确行使强制行政监督权和处理处罚权, 对违法违规的会计行为做出处理处罚或按照程序移交其他部门或机关处理。通过严格执法, 反馈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公共事务活动和事业发展活动中深层次的问题, 将会计监管置于法制的环境之中, 可以提高监管的整体效能。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 篇2
a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单位 b工业、交通等部门的事业单位 c商业部门的事业单位
d文化、出版、文物、教育等部门的事业单位 e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的事业单位 f科学研究事业单位 g其他事业单位
2.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与企业和行政会计的区别):
a资金(收入)来源渠道多: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其他收入;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商品销售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b支出使用多渠道:事业单位的支出使用渠道主要有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销售税金。c两种会计基础并用: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
d内部成本核算:事业单位应视情况进行内部成本核算,设置“成本费用”账户进行成本费用的归集和成本计算;企业会计必须按规范的成本计算方法,设置“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等成本账户。
e.设置专业基金:事业单位会计要设置各种专业基金,如修购基金、医疗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等。其他不设置。
3.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具有如下两个基本特征:
a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是开展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而不是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
b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是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而不是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4.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事业单位):
a.购入、调入的固定资产,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和调拨价及运杂费、安装费等记账。购置车辆按规定支付的车辆购置税计入购买价之内。b.自制的固定资产,按开支的料、工、费记账。
c.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应按改建、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的变价收入后的净增加值,增记固定资产。
d.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根据所提供的有关凭据记账。接受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e.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记账。
f.盘盈的固定资产,按重置完全价值记。
g.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移交手续的固定资产,可先按估计价值入账,待确定实际价值后,再进行调整。
5.应缴预算款: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应缴国家预算收入,主要包括事业单位代收的纳入预算管理的基金,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无主财物变价收入和其他按预算管理规定应上缴预算的款项。6.有价证券及管理要求:
行政单位有价证券是指行政单位用结余资金购买的国债: 管理要求:
a只能购买国债。
b购买资金只能来源于可以有权使用的结余资金,不能影响行政职责的正常履行。c购买国债不能列作支出预算。
d利息收入或转入收益记入“其他收入”。e行政单位的有价证券必须妥善管理。7.固定资产的分类:
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按其自然属性、用途和管理要求分为:
a房屋和建筑物,包括单位自有的办公用房、生活用房、业务用房和建筑物。b专用设备,包括各种仪器和机械、电子设备等。
c交通运输工具,包括各种汽车、装卸工具、搬运工具等。
d一般设备,包括被股、办公与家务用家具设备,一般工具和文体设备等。e文物和陈列品,包括图书等。
f其他固定资产,指不属于以上各类的固定资产。8.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行政事业单位):
a购入调入的固定资产,应按买价、调拨价以及运杂费、保险费、安装费、车辆购置附加费入账。
b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入账。
c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的,应按改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后的净增加值,记入固定资产账户。
d接收捐赠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据记账,接受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记入固定资产价值。
e无偿调入和旧存的固定资产,不能查明原价的,估价入账。f盘盈的固定资产,按重置完全价值入账。
g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移交手续的固定资产,可先按估计价值入账,待确定实际价值后再调整。
9.应缴预算款的管理:行政单位应当依法组织应缴预算款,并按规定时足额上缴。对于不足缴款起点或需要定期清缴的,应及时存入银行存款账户。行政单位的应缴预算款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规定的缴款方式、缴款期限及其他缴款要求及时办理缴库。每月月末不论是否达到到缴款额度,均应清理结交。任何单位不能缓缴、截留、挪用或自行坐支应缴预算款。年终必须将当年的应缴预算款全部清缴入库。10.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构成:
a财政部开设的国库存款账户(国库单一账户)。
b财政部开设的零余额账户(财政部零余额账户)和财政部为预算单位开设的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
c财政部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账户(预算外资金专户)。
d财政部为预算单位开设的小额现金账户(小额现金账户)。
e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财政部批准预算单位开设的特殊专户(特设专户)。11.事业支出及其内容:
事业支出是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实际支出。事业单位事业支出必须根据国家预算支出科目中规定的“款”“项”“目”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a人员支出:是指事业单位支付给在职职工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各类劳动报酬为上述人员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按工资一定比例提取的福利费。内容: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福利费、社会保险缴费、其他。b日常公用支出:是指事业单位购买商品(不包括按规定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内容:办公费、专用材料购置费、专项业务费、劳务费、水电费、邮寄费、电话通信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交通费、差旅费、维修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其他。
c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对个人和家庭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内容:离休费、退休费、退职(役)费、就业补助费、抚恤金、救济费、医疗费、生活补贴、提租补贴、住房公积金、购房补贴、助学金、其他。
d固定资产购建和大修理支出:是指事业单位购置、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支出。
内容:建筑物购建费、办公设备购置费、专用设备购置费、交通工具购置费、大修理费、更新改造费、其他。
e销售税金:是指事业单位从事经营活动、销售产品时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内容:资源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12.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会计要素:
1资产:是会计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特征:a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
b资产是特定主体所控制或运用的。
c资产必须能以货币计量。
内容:行政单位的资产、事业单位的资产。
2负债:是指一个主体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特征:a负债是指已经发生,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必须偿付的经济责任。
b负债的实质是未来的经济利益的丧失或牺牲。c负债以货币进行确切计量或者合理的预计。d负债一般都有确切的债权人和到期日。内容:行政单位负债、事业单位负债。
3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是属于一级政府,一个单位所有的资产净值。内容:行政单位的净资产、事业单位的净资产。
4、收入:是指国家或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内容:行政单位收入、事业单位收入。
5、支出:是指一级政府或单位按照批准的预算所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内容:行政单位支出、事业单位支出。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 篇3
非常荣幸接到主办方的邀请,就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与资产评估这个议题和大家交流。关于资产评估行业,我有一个深刻的感触,就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产评估行业的服务对象日趋多元化,已经逐步从单纯为国有企业服务延伸到为各类所有制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领域服务。特别是近几年,资产评估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并且可进一步探索的空间还非常大。接下来,我想就行政事业资产监管与资产评估之间的关系,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谈几点想法。
从发展阶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和资产评估行业都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的机遇期。资产评估行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资产评估行业通过服务经济社会,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管理体制日趋完善,专业队伍日益壮大,评估机构稳步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专业中介服务行业和社会监督体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物质保障,是公共财政支出的积淀,财政资金的物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财务管理的扩展。改革开放初期,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经营办实体、搞创收,资产管理问题比较突出,引起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加强对行政事业资产的管理,1995年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财政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及其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但1998年机构改革时,从中央到地方都撤销了国有资产管理局,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划归财政部,绝大部分地方将此项职能划归财政部门,个别地方划归新成立的国资委或者机关事务管理局。2004年,财政部党组决定在行政政法司成立行政资产处,在教科文司成立事业资产处,负责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2006年,财政部以部长令分别出台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相应的资产管理机构、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的文件,对行政事业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展开全面监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工作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和资产评估二者不仅发展快,而且都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已经完成了启动、创建工作,下一步如何向进一步规范、深化阶段转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课题。充分借助资产评估机构等市场专业中介机构的力量,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资产监管方式的探索。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与资产评估行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互动和配合越来越频繁。一方面,资产评估机构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行政事业资产的价值评估中,另一方面,我们在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资产评估报告的作用和效力。2006年,在颁布《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时,就专门在两个《办法》中单独设置了“资产评估”一章,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需要进行评估的情形、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资产评估机构资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履行的义务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把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作为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一个重要依据。比如,在审核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事项时,就明确要求部门和单位必须出具资产评估报告。行政事业单位所属的企业要进行国有资产有偿转让,也必须由具有相关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需要转让的国有资产进行评估,作为确定所属企业国有资产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与此同时,各地财政部门也积极探索,借助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切实提高资产监管质量。比如,山东省财政厅在资产管理工作中,通过中介机构自愿申报与财政部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中介机构库,这个中介机构库中就包括资产评估机构。对入库的中介机构,财政实施统一管理,统一付费,统一培训,并核发聘书。对入库后自愿退出的,经批准可即时退出。建立了定期检查制度,每两年对入库中介机构年检一次,按入库标准重新审查其入库资格。行政事业单位办理产权登记年检和年度资产信息报表资产审计、单位合并、分立、撤销、改制、隶属关系改变和清产核资等情形下的资产价值评估等业务,要由评估机构介入,出具相关资产评估报告等,作为财政部门办理有关业务的依据。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和发展,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总量也快速增长。这无疑给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根据财政决算数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行政事业资产总量已经达到11.97万亿元。这么大的一块国有资产如何管好,特别是在资产对外出租、处置、转让等环节,加强与资产评估行业的协作互动,优势互补,形成监管合力,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共同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是我们双方都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命题。
今天,在座的代表大多是来自资产评估机构的负责人和专业评估师,借此机会我想表达几点希望。
一是资产评估机构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需要,大力拓展评估服务领域,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市场需求。根据财政部相关文件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没有原始价格凭证的资产;拍卖、有偿转让、置换国有资产;单位合并、分立、清算;出租出借国有资产;事业单位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事业单位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企业等都需要进行资产评估。这就需要大家更多的研究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的政策动态,更多地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等新兴市场提供专业服务,加强执业质量控制,培育一批具有较强专业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
二是要加强评估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不完全等同于企业资产,在价值计算、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行政单位房地产,更多地是满足行政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不具有市场因素,但其与非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置换行为,在进行资产评估时就会出现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上述置换行为是否合法合规?土地性质如何?土地的使用用途是什么?应以什么方法计算行政单位房地产的实时价值和动态评估,实现静态和动态的有机结合等等。因此,希望资产评估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开展针对行政事业资产的评估方法和技术等相关课题的研究。
三是要富有专业精神,重视社会责任。资产评估的结果,是国家行政事业资产监督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支撑,其评估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处置和使用过程中是否安全完整。因此,作为资产评估行业的从业人员,要进一步增强参与经济社会事业监督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品牌建设,严格执业操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我们财政财务监管工作进行优势互补,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 篇4
一、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审计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政府审计部门是同级政府的职能部门之一, 实际上直接隶属于同级政府, 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实质上就是各级政府的一个内部职能部门, 由于这种传统体制的影响导致政府审计的管理机制缺乏规范化和科学化, 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表现不足。尤其是地方性的审计活动受到这种不良影响后表现尤为突出, 审计的效果以及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 如果上级审计机关和相应的人民政府在行为动机和目的上发生矛盾, 在这种冲突发生时, 政府出面干扰审计工作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从而使审计工作丧失独立性。因为在现行体制下, 地方审计机关的有很大程度的依赖。
(二) 监管主体缺乏配合
《会计法》内容中有明确规定, 赋予财政、审计、税务等多个部门都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资料进行监督指导的权利, 在实际的工作中, 经常会因为各部门的监督审查的重点和内容的差异, 出现检查标准不能统一以及功能交叉混合的现象。其次, 各部门之间无法建立有效的网络信息监管系统, 造成社会资源以及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 这主要管理力度不够, 管理上较为分散, 多部门监督检查体制的权责不明, 导致各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横向沟通, 信息无法快速的在各部门间传递, 出现信息堵塞, 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财政部门为改进会计监管水平实行会计委派制度, 其优势在于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的权利有所加强, 财政统一由会计人员统一管理, 监管更加直接。但会计委派工作设计到组织、编制、业务、人事和纪检等多个部门, 在现行的制度下, 财政部门与这些部门仍然存在很多不协调和不配套之处, 监管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三) 会计人员积极性不高
财政部门在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后, 使工作人员摆脱了原有的直接依附关系, 也加强了单位会计监管管理, 工作人员可以独立执行监督职权, 但是监督检查的程序和内容过于单一, 只是负责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以及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的工作, 但是被委派的单位是一个定期轮换的工作环境, 缺乏固定性, 对单位的基本认识不够, 加上委派会计是监督单位领导的, 工作的特殊性极易在单位中被孤立和排挤, 特别是有些会计人员在原单位有晋升的可能性, 但被委派会计后的晋升机会较小, 导致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水平的措施
(一) 加强审计管理体制的建设
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名义上打着双重管理的名号, 其实本质上只是属于地化管理, 在这种传统、不科学的管理模式下, 很难确保政府审计部门能够摆脱行政部门的干扰, 实行客观公平、独立严格的执法制度, 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和效益性。想要改革这种政府审计归属地化管理的体制, 必须使各级审计机关应该直接隶属于同级的人民代表大会, 才能使审计部门摆脱地方管理的束缚, 把审计工作的监督权和审查权真正的抓在手上, 实行独立、客观公正地执行审计职权, 严格的查处审计问题, 清除腐败温床净化审计环境, 同时为了维护经济秩序还应该向有关部门提供经济案件的有效线索, 这样才能成为真正具有权威性的经济监督部门, 有效的实现各项改革措施的宏观调控目标, 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从而促进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
(二) 加强会计监管的法制化建设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业日益频繁,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受利益驱使经常出现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而且很多济活动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规范, 出台的会计法律法规也不适用与现实要求, 导致单位会计监管力度并没有增强呈现逐渐弱化趋势, 会计监管的约束机制滞后。因此, 加强行政事业会计单位的监管, 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管法制环境, 要求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主体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同时财政部门应该综合各种手段, 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给予严厉处罚, 依法处理。其他行政监管主体也应严格执法, 及时反馈处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活动中的深层次问题, 真正将会计监管置于完善的法制环境中。
(三) 加强对会计监管的内部控制
虽然在实际的监管工作中, 很多单位建立了相应的内部监管制度, 但是由于单位对内部监管的意识不强, 会计人员也并没有将制度中的明细职责认真落实, 造成内部管理长期分散、失控的现象, 由于行政事业支出是一种消费性支出, 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会计人员首先必须加强对会计监管的认识, 做好内部监管工作, 单位负责人应该充分意识到内部监管的重要性, 明确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有关人员职责的相互统一, 相互制约, 完善对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内容和执行程序, 坚持财产清查制度, 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 组织程序以及清查期限。其次应该设置独立的内部审查机构, 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在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下, 充分发挥内部监管作用。
总而言之, 在现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不断深入完善的市场机制下, 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会计监管的要求, 会计监管是单位会计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决定会计工作的质量的关键,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重视对加强会计监管水平的建设, 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 充分发挥会计监管部门的作用, 加强会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建设, 进一步提高会计监管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文山.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 .
[2]吴兰.事业单位会计监管问题的探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3) .
[3]车凤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对策[J].冶金财会, 2010, (6) .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职责 篇5
2.据财政部门的要求和行政事业单位的情况,负责编制年度部门预算和财务决算,并按时送审上报,做到部门预算和财务决算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
3.把握各项费用的开支范围和标准,负责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财务核算工作
4.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在职和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费用的计缴报销工作;负责在职人员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和提出以及其他日常工作。
5.定期分析、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及时掌握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主动向领导汇报财务执行情况,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6.加强内部财务监督、检查和内部审计工作。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 篇6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不少单位未按规定配备会计人员。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人少事多的矛盾,从而使得单位领导在人员配备上向业务部门倾斜,造成会计职位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来源渠道不同,各自业务水平不尽相同,会计人员大多只取得从业资格,具有助理会计师职称的相对较少,具有会计师职称的更是凤毛麟角。还有个别单位的会计人员未取得从业资格就上岗,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工作中边学边干,由出纳转岗为主办会计的比较多。
2、认识不足影响了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基础工作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往往是间接性的,正因为如此,有些单位的负责人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抓不抓无所谓。因内部管理松弛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造成账目混乱,资产不负,数据失真。
3、个别会计人员素质不高,造成记账随意,手续不清,差错严重,会计资料散失。尽管近年来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稳步提高,但也有部分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从而对会计基础工作无所适从,造成会计基础工作混乱。
4、有些单位的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账据不符,也不进行认真审核,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权,甚至参与违法违纪活动,为违法违纪出谋划策。有些单位会计人员为了本单位的利益,无视财经纪律,为了达到偷逃税收、转移资产、私设“小金库”等非法目的,有意不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记账、算账、报账,借机浑水摸鱼。
5、有的单位账簿启用表、账户目录填列不全,承前页、过次页及科目使用不规范,结账不及时,记账凭证及账簿启用表印章不全。
6、违反“现金管理条例”规定。超限额支付现金,未经批准坐收坐支,库存现金超额存放的等现象较普遍。
二、对策
1、财政、审计等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基层单位的监督管理。随着改革开放和基层单位扩大自主权,有些单位对基层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曾经出现这样一种模糊认识,就是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是各单位的内部事务,由各单位负责人抓就可以了,政府部门不必过多地干预,政府部门对基层单位的管理主要应当限于对会计工作的结果——会计报表的管理。问题是,我国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一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宏观调控需要各基层单位提供会计信息,也就是说,政府对基层单位的会计工作有特定的要求,不会也不可能完全放任不管;另一方面,会计基础工作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环节,离开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报表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监督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
2、领导重视,不断提高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重视会计基础工作不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应从重视、理解会计工作作起。常言道“理解万岁”,会计工作尤为如此。为什么有些人眼中的会计总是斤斤计较,不讲情面,死板呆滞,不善协调;为什么有些人看来会计工作总是业务简单,工作轻松,不出体力,不创造价值;为什么管理当局总是对会计工作及会计人员态度反应漠然,认为会计无非就是记账、算账、报账的工作。以上林林总总,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缺少对会计工作及会计人员的必要理解。要理解会计,就要弄清会计是什么样的工作性质,会计到底都能作哪些工作。要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先要了解会计基础工作包括哪些内容,要知道如果没有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就失去了可靠的保证,会计工作水平也就无法提高。应当说,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应当是以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做保证的,会计工作秩序的混乱,往往是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开始的,这些问题澄清后,重视、理解会计基础工作便会油然而生。
3、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技术水平。会计人员应通过学习,熟练掌握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方针、政策,掌握本行业业务管理的有关知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任何单位的经济业务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有关法律、规章的规范,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如果不了解、不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容易使单位的财务管理走入法律的“盲区”或“误区”,往往会带来危险的后果。面对知识不断更新,财务业务不断升级的今天,会计人员更应不断充实和提高,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 篇7
1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概念及重点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监管就是对财政资金从计划到使用再到核算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开展财政资金监管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严格依法依规使用,并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管。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国家为了某项特定事业的发展而单独安排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资金,目的就是集中优势资金资源全力推进重点事业建设。对于专项资金的监管,重点是确保财政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杜绝各种挤占挪用以及违规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行为,这也是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二,预算内外资金监管。
对于预算资金的监管,重点是确保财政资金严格按照预算计划执行,资金运行过程安全规范,并对追加预算资金以及沉淀资金的处理规范化进行监管。对于预算外资金,由于国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财政管理制度,因而预算外资金规模越来越小,监管重点是控制,确保资金管理符合国家财经法律规定。
第三,国有资产的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主要是基于国家财政资金投入购置,因此对国有资产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重要内容。监管的重点是定期进行清查盘点,确保资产的安全,同时检查是否存在违规处置资产以及资产不正常流失等问题,确保账实相符。
2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薄弱环节分析
2. 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自身方面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特别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严格落实内部互相牵制以及职务分离管理制度,制度执行力度不足,在内部的财政资金管理中各种费用支出审批内控不严,经常出现超标准以及超范围开支的现象。再加上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政资金监管主要是事后核算的方式,而且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设置的会计分类科目较为简单,一些核算项目只是简单的归集,不能准确地反映其余预算编制之间的直接联系,因而造成了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监管效果较差,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整体使用效益不高。
2. 2 外部环境方面的原因
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监管方面,监管工作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制度体系,主要表现在监管措施的执行力不强,国库集中支付的监督审核职能缺失,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无法得到有力的保障,造成了财政资金监管方面常常是存在有心无力的情况。此外,财政部门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监管方面,对于资金支出的审批把关不够严格,尤其是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项目支出的合理性以及效益性方面缺乏必要的论证分析,而且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也没有明确的界定,挤占、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行为时有发生。
3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措施分析
3. 1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
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是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有力手段,改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监管体系,必须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进行优化。重点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一,完善财务工作领导责任制。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主动推行,应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工作领导责任机制的建设,重点是明确经费审批权限、重大开支集体决定、会计资料真实性审核以及财务岗位管理责任等制度,通过完善的领导责任制,形成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管理。
第二,加强对“三公”经费的控制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费用、公务接待费以及因公出国境等费用管理方面,应该制定严格的执行标准以及管理规定,确保费用支出的科学合理。
第三,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重要方面,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要确保形成完善的固定资产采购、使用以及报废整个的完整管理流程,并定期进行抽查或者是清查,及时准确地掌握资产的变动情况。
3. 2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当前我国财政预算逐步朝着公开化、透明化以及阳光化的方向发展,更应该充分利用财政预算加强财务预算的监管。
第一,在财务预算的执行上应该严格执行财政部门的批复,尤其是对于各种追加预算以及预算用途改变,必须严格遵循预算编制计划。第二,应该严格按照预算计划进度以及标准执行,杜绝各种随意开支以及超标准开支行为的出现,控制预算计划的执行节点。第三,应该充分发挥会计核算中心对于财政预算管理的建议职能,提高财政预算的科学化水平。第四,应该重点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决算全程监督管理以及预算执行的全过程公开,通过社会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透明性。
3. 3 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
当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监管方面,财政、审计、基建以及社会会计事务所,均可以作为财政资金的监管方式。其中,应该重点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以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在审计内容的确定上,应该包含预算执行情况、经济责任情况、收入纳入账户情况、资金管理、票据使用、资产管理、基本资金以及专项资金使用、会计核算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账务处理等方面,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确保审计工作无死角,全覆盖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
4 结 论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既是适应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规范化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监管机制上,应该重点突出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以预算管理作为重要手段,配合外部监管,共同提高财政资金监管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点方面。本文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首先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概念及其重点,进而分析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系统地论述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水平的具体实施策略,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的实施开展提供合理的技术参考。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 篇8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 涉及各个单位预决算编制、经费管理和资产采购、使用、处置。2006年, 财政部公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第35号)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第36号) 。自2006年12月到2007年7月, 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 本次资产清查从规模、范围和深度等方面看, 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的。2007年7月, 河南省公布了《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08号) 。
为全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工作, 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监管, 财政部于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金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系统的正式实施, 是实现资产管理动态化、预算编制精细化的重要举措, 是编制年度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的重要支撑。建设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进一步创新国有资产监管手段, 加大国有资产监管力度。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行政隶属关系分属于不同厅局委的预算单位进行有效管理。
作为科研机构型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主管部门的各省科技厅来说, 预算单位绝大部分与其不是行政隶属关系, 这些预算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为各个厅局委, 因此, 在组织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协调难度较大, 缺乏国有资产职能机构实施统一管理。
2. 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各预算单位内部存在责权不明晰情况。
资产管理工作需要各预算单位领导高度重视, 内部部门互相协调完成, 根据财政预算执行需要,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节点全设在财务部门, 作为预算单位主管部门,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通常只能根据预算关系通知到各单位财务部门, 而各单位承担资产管理工作的主体差异较大, 有些单位财务部门同时负责资产管理工作, 而有些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由办公室或后勤部门负责, 这种工作状态会造成个别单位在开展资产管理工作时出现内部互相推脱现象, 影响整体工作进度。
3. 行政事业单位通用资产配置存在超标现象。
自2010年起,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年报加入通用资产配置情况调查, 据统计, 一些单位存量固定资产中存在部分类别通用资产配置超标现象, 尤其计算机等电子设备较为突出, 经过分析发现, 超标的单位均为科研活动开展成效较好的单位, 例如承担科研项目能力较强的单位等。笔者认为, 通用资产配置超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超标单位资产应处置的未及时处置, 造成实际使用资产与存量资产不符, 一些通用资产虽然在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中体现为存量资产, 但实际上已处于报废或不能使用状态;二是省级科技系统管理的预算单位均为科研院所, 根据其业务职能性质, 不少单位不同程度地承担有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 这些项目本身的正常科研活动依赖部分类别的国有资产存量,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设备表现尤为突出, 也就是说, 并非常规配置标准就可以实现这些科研项目的正常完成。
4.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建成, 但并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节点的建成是网络化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 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实现资产动态化管理, 为达到这一目标, 尚需在节点部署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单位版软件, 并实现日常化运行。以往各个节点虽已安装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但由于上述第2条中原因, 网络节点全部设在各单位财务部门, 而软件系统却安装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 造成了大部分单位软件系统和网络节点分离脱节, 难以实现资产管理的动态化、网络化目标。另外, 为及时搜集资产管理年报数据, 以往为达到统一, 均要求各单位采用离线上报方式将数据导出, 施行单户报送, 随后主管部门再将各单位数据对账整理, 统一在线报送财政。这种做法一方面极大增加了主管单位的业务工作量, 另一方面也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初衷有所背离。2011年, 财政部下发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试行网络申报审批的通知》, 要求各单位结合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国有资产处置工作中试行网络申报审批, 而后, 软件系统与网络节点脱节的问题越发严重。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对策
据了解, 国家科技部于2006年向中央编办提交了成立专职从事国有资产管理和科技经费监管的全供事业单位的申请, 经中编办批复成立了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随后, 湖南、重庆、宁夏、广东、天津等省的科技主管部门也相继成立国有资产管理与科技经费监管服务机构。
国家财政部在下达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数据资料报送的通知中明确要求, 各地方单位资产管理数据的报送要遵从预算关系逐级上报, 科技部提出应逐步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和科技经费监管服务的“三全”管理 (全成本核算、全过程监管、全息化披露) 。从上述要求中可以看出, 国有资产管理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 只有与预决算管理相结合, 才能切实提高对部门科技经费与国有资产的监管水平。因此,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主管部门, 在统筹规划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时, 应考虑将其与预决算管理工作紧密结合, 构建国有资产与科技经费综合监管体系, 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实施。
1. 设立国有资产与科技经费监管专职机构。
加强对预算单位的国有资产及预决算综合管理, 同时, 积极与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的业务对口, 在国有资产与科技经费监管服务方面与国家保持一致。
2. 进一步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明确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责任主体。
根据国家财政部下达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数据资料报送要求, 各地方单位资产管理数据的报送要遵从预算关系逐级上报。在实施国有资产管理时, 应指定各预算单位财务部门承担国有资产报表的编制管理工作,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承担实物管理过程中涉及的采购、使用、处置等管理, 终端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应建立财务部门、实物管理部门相配合的全盘资产管理机制, 杜绝相互推脱现象的发生, 也为实现国有资产网络化动态管理奠定基础。
3. 积极引导, 进一步合理优化行政事业单位通用资产配置标准。
一方面积极引导, 加强对单位资产处置工作的管理, 督促规范各单位资产处置环节;另一方面根据区域产业特征, 对省级以上科研型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标准进行调整, 例如科研项目的执行所产生的固定资产不计入单位存量通用资产配置统计标准。作为预算管理部门, 可进一步在科研单位业务职能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科研单位资产配置标准, 一方面降低或杜绝超标, 另一方面促进各单位积极健康地开展各项科研活动。
4. 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网络化动态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环境。
以单位版——主管部门版——财政版架构为基础的C/S架构软件系统弊端日益显现, 随着国有资产、科技经费监管改革逐步推进, 这种架构越来越无法满足庞大资产规模的有效管理, 建立以B/S、C/S架构技术相结合的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是未来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 篇9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问题
第一, 资金监管意识淡薄。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存在的首先问题是监管人员的监管意识淡薄。导致这一原因同我国的历史有关。具体来讲, 监管意识的淡薄是由之前的计划经济制度造成的。在计划经济时代,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产生了“路径依赖”, 形成了“重核算, 轻监管”的不好倾向。企业对财务内部控制和管理没有太大重视。这种不好现象使得工作人员监管意识淡薄, 影响到了他们对资金监管的重视。
第二, 专项资金管理不善。
目前, 我国的一些行政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不善, 导致财政资金流失。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专项资金预算不到位。一些单位的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不完善。例如, 有的单位对专项资金管理没有统一制度, 导致管理的混论。另外一个原因是专项资金的负责人监管意识淡薄, 甚至违法法律法规, 私自挪用专项资金。这都导致了专项资金的流失。
第三, 资产管理存在漏洞。
除了资金监管意识淡薄和专项资金管理不善职位, 目前我国行政单位财政资金监管也出现资产管理存在漏洞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一些单位资产管理混论, 没有建立管理责任制, 对资金的支出缺乏有力的监管。另一个是对资金的使用没有科学合理的预算。这也导致了资金乱用的情况发生。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完善探讨
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 目前,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突出表现为工作人员资金监管意识淡薄、对专项资金管理不善以及资产管理存在漏洞。这些都导致了资金流失。这种情况不利于资金合理使用, 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为此, 文章提出几点措施, 以完善资金的监管。
第一, 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管。
专项资金的使用涉及到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专项资金具有规模大, 资金使用效果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因此, 我们需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管, 避免它的流失。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强化对专项资金的监管意识。相关工作人员要意识到专项资金的重要性, 认真做好监管工作。二是提高专项资金的利用率。每实施一个项目, 均由有关部门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 以便提供它的使用效率。三是加强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在使用完资金后, 我们要对自己使用效率进行评价, 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二, 提高行政资金使用效率。
要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率, 保证资金得以合理正确的使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在资金管理方面, 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避免他人过分使用甚至挪用资金的情况出现。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所以, 我们可以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资金监管之中。例如, 我们可以建设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资金监管信息化,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建立严格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这一严格的制度, 保证资金得以有效合理的使用。
第三, 发挥财务管理的核算与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会计结算中心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运用核算与监督方法, 控制费用支出、平衡各部门经费支出。制定单位用款计划, 核算系统实行会计和部门预算两维核算, 彻底改变单位传统统收统支的习惯, 建立“有指标才能使用资金, 按照指标使用资金”的观念。强化单位内部相互监督的职能, 制定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控制制度, 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实行资金统一管理, 执行单位民主理财、财务公开, 接受群众监督。财务和审计部门对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经常性的监督, 对违反财务制度及有关法规的行为严格查处。
第四, 建立科学完善预算监督机制。
建立科学的预算有利于行政资金的监管。有效的预算可以防范风险,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了做好预算工作, 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喜欢预算的编制, 建立有效的编制体系。通过建立合理科学饿预算, 从源头上避免了资金乱用的情况发生。
第五, 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企事业单位要对负责资金监管的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这可以有效提高资金的监管力度。另外, 工作人员需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做到依法办事。同时, 通过培养, 要强化工作人员的监管意识, 让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
三、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有效使用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对我国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 目前,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监管却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工作人员资金监管意识淡薄、专项资金管理不善以及资产管理存在漏洞。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为了更好监管这一资金, 我们可以从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管、提高行政资金使用效率、发挥财务管理的核算与监督作用、建立科学完善预算监督机制以及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等五个方面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于坤.浅议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风险控制与防范[J].经济论丛, 2010 (5) .
[2]、王玲.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对策[J].现代商业, 2007 (1) .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 篇10
一、我国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开展的当前语境
在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中, 我国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为我国的人才管理与政府运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中, 我国主要实行上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这种原则的影响较大, 形成了我国的档案管理体制和传统。目前, 我国的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发展面临着转型的社会语境。一方面, 事业单位的聘任制改革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在逐步深入,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 社会效率的提高和对管理效率的要求, 也促使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进行适时的调整。电子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已经逐步成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主流档案管理形式之一, 因而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受到了挑战, 新的电子信息模式得到加强。这种各地信息一体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在某些方面促进了现有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部门的档案管理模式的发展。
在当前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档案改革不断发展的语境下, 档案的存放及其管理需要满足社会公众不断渴求开放、合理利用档案信息的需要, 以及学习研究档案知识管理的需要, 还要满足加强档案馆专家鉴定和档案咨询服务的职能工作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 要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法律、法规, 加强执法监督的力度, 要真正地进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档案公共服务体系创新, 建立与社会改革和社会体制相适应的档案公共服务体系。
二、当前语境下我国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加强执法监督的必要性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 在社会转型和档案管理工作转型时期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在履行档案行政管理方面, 加强法制、监督的力度。其一, 我国传统的档案管理体制下, 党政领导对国家所有的档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集中管理模式, 即在国家政府事务的活动中, 一切国家机关和组织形成的档案, 都必须按照国家的相关管理规定, 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保管, 集中管理。这种档案管理制度, 在体现国家意志和神圣性的同时, 也容易使少部分领导和负责人“钻空子”, 将档案进行篡改、移存、销毁或挪为他用。尤其在公务员改革与领导干部提拔机制、政府部门改革过程中, 领导层和管理层进行档案信息篡改的情况或挪走相关档案的情况近几年多有发生, 这些问题就需要加强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来解决。其二, 档案管理信息化虽已启动, 但还不成熟, 导致存在档案管理混乱的情况。这些现象具体包括个人对档案信息的篡改、销毁、破坏甚至是网络上的病毒攻击, 使系统彻底瘫痪或带来其他形式的损坏, 带来了传统模式所没有的监管困难。这种情况下, 尤其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进行的篡改档案、破坏文件等违纪违规甚至是犯罪行为, 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执法力量进行打击。其三, 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在不断推动改革深入的情况下, 也存在着个人违规违纪的行为。如为了延长个人退休或便于提升篡改年龄, 为获取社保、福利篡改档案基本内容等, 这些不良现象都应该予以严厉打击。因而, 如何消除违规死角, 加大打击力度, 加强档案的监管力度, 就成为改革开放和档案管理转型的语境下, 我国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加强我国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监督执法力度的具体措施
(一) 树立档案管理法制观念
领导阶层和档案管理阶层需树立档案公共服务观念和法制观念, 增强法律意识。管理过程中加大打击违法、犯罪的力度, 产生警示社会的功效。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 完善档案管理监管体制
在我国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 需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积极推进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文件档案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 同时也大力推进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 在此过程中加强监管条例的制定和监管部门监管的有效性。通过加强监管, 不断地满足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不同层次的群众的不同需要, 实现档案管理服务供给方式的纯洁型和高效性。
(三) 推进档案管理监管技术创新
没有监管的具体化、技术化、就没有专业化, 没有监管的专业化, 就无法阻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因而, 在现代社会中, 逐渐增加现代信息技术进步成果的运用, 能够提升对档案管理的监管效率。探索对部分部门或岗位的电子监控, 工作效率监控, 日常电子信息监控以及活动监控等。在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档案利用和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等领域积极的采用新技术成果, 加强体质监管力度和技术监管的精密性。
参考文献
[1] .王甫.略论档案馆、档案学的改革创新问题[J].辽宁档案工作, 1984.3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 篇11
摘 要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日常工作的基本业务和环节,也是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单位的正常经济运行,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本文针对我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 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日常工作的基本业务和环节。也是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会计信息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部门预算的基础,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将直接影响会计工作质量。通过近几年的工作,特别是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全县会计基础工作有很大进步,但不能否认某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做得还不够规范,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现结合全县实际对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目前我县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填制记账凭证随意化。有的把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混编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分不清会计科目对应的是那些原始凭证;有的还随意变更会计科目名称,如将暂存款记做暂存,将银行存款记做银存、银行等;有的单位记账凭证后不附原始凭证;还有的单位在年终结账时,制作会计凭证不是将收入和支出结转“结余”科目。而是将收入和支出相对转,使“结余”科目不能准确地反映单位的结余情况;有的记账凭证印章签字不全,附件张数不填,摘要填写过于简单,使会计凭证内容不完整。
2.原始凭证审核不严格。如以白条支付;购买实物发票不填数量和单价;实物凭证只有领导签批,没有经手人签字;大额的报销单据不附相应明细清单;更有甚者有的发票竟然没有销售单位盖章。
3.会计科目使用错误。如应从职工福利费中支付的费用在公用支出中列支;应在招待费中列支的,为减少招待费,就在其他支出中列支;购置办公设备应在其他资本性支出列支的却在办公费中列支等等。
4.会计账薄、会计报表设置不规范。有的不设置总账,无法与各明细账进行核对、控制;有的以表代账;有的不严格按照国家预算支出科目设置;各债权、债务往来账不按照单位、个人设置明细账,统一记在同一科目中,使账目看起来比较混乱;单位账簿扉页的“账簿启用及经管人员一览表”不填写,打开账本不知是哪个单位的;有的单位固定资产不设置明细账只登金额不记数量,造成固定资产核算清查困难;不按正确的错帐更正方法更正賬目,就数改数,也未在更正处盖章;会计账簿中账户名称用口取纸替代;更有甚者结转上年余额将余额和借贷方发生额都转过来;会计报表只有领导签字没有盖章或只盖章没有领导签字;有的单位报表存在胡编乱造现象。
5.会计内部控制监督不健全。如有的单位会计出纳一人兼管;应转账结算的款项用现金结算;严重违反政府采购,随意购置办公设备;办公用品及低值易耗品随意领用,没有建立领用制度,造成财产流失;会计人员不依法记账而是根据领导意见记账,出现公款旅游、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任意挪用专款等问题。
这些现象的存在使会计信息不真实,不能反映核算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会计秩序的混乱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挪用公款、贪污等案件时有发生。
为规范我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本人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1.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学习,不断提高认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为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准确、完整,提高会计工作水平而制定的。我们的会计工作人员和各单位领导整日忙于日常业务工作,对财务法律法规的学习还很不够,从事财务工作一定要先熟悉掌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这样才能顺利的开展工作,少犯错误。
2.进一步加强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认识和重视。一个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与领导的重视密切相关。会计基础工作对会计工作的经营管理影响是间接的,所以有些单位负责人就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抓不抓无所谓,工作中不按规范操作,一切都是领导说了算。正因如此,就更谈不上业务的学习和知识的更新,使得单位财务工作一塌糊涂。单位领导的态度直接决定着本单位的财务运行情况,只有领导带头执行财经制度会计人员才能把账理好,作为单位“一把手”不仅自己要掌握了解会计法律、法规。还要支持会计人员按政策、制度办事,为会计人员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3.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会计工作并非人人都能干,一定要按照法律法规让持证人员上岗,无证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做不到。所以说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从前面提到的问题来看,只要熟悉法律规范,工作中稍加认真,好多问题是可以避免的。所以财政部门要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进一步组织以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基本环节的规定和要求,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为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出谋划策。
4.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贯彻执行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证单位财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财务工作的重要手段,各单位要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内部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做到切实可行,便于操作。明确财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是财务工作规范的核心。只有制定并严格执行一整套财务工作制度,规范财务工作才有保障。
5.加大监管执法力度。财政、审计和业务主管部门定期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检查和审计时,要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衡量标准和依据,对会计工作质量进行监督;财政业务主管部门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试、考核,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要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对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依照财政会计法规有关规定从严进行处罚。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 篇12
一是明确处置范围。按照单位申报、主管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审批的原则, 凡单位发生资产出售、出让、转让、置换、对外捐赠、报废、报损、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及资产出借、出租、担保 (抵押) 等行为均纳入处置管理范围。
二是严控资产报废。对拟报废的资产, 单位须提供资产使用已到报废期和专业技术部门 (技术专家小组) 及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技术鉴定报告等依据, 不得随意扩大报废范围。拟报废的资产, 在申请单位内部公示5个工作日无异议后, 方可进入资产报废审批。
三是评估结果公示。对按规定需要评估的资产, 应当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 评估结论在申请单位内部公示5个工作日无异议后方可出具评估报告, 资产评估价值作为处置价格的参考依据。
四是实施公开交易。各单位出售、出让、出租的资产, 一律进入市招标投标中心实施公开交易, 并由市招标投标监督办实行全过程监督, 确保国有资产处置公开、公平、公正。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推荐阅读: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07-16
行政事业单位林业会计05-14
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06-08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06-11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07-24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总结05-25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08-14
最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09-09
高级会计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八06-10
高级会计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九10-23